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

第1篇

一、建筑业统计的现状

目前建筑业统计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分别属于部门统计和政府统计,虽然都是反映的建筑业生产活动情况,但是由于统计口径和统计渠道不同,其统计结果的差距较大。

1、建筑业统计的统计范围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的独立核算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主要统计建筑业的基本生产情况,包括建筑业总产值、单位工程施工个数、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竣工产值、单位工程竣工个数、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以及资产和财务状况等。根据区建筑业统计报表显示,各类建筑施工企业承建的建设项目中有近98%项目是在区外施工的,省外施工产值约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28%以上。

2、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现行国家统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及其他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和国防、人防基本建设投资等。主要反映一定地域范围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完成情况。

3、二种统计方法的差距。以上两种统计方法的结果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统计渠道不同。建筑业统计从生产的角度,通过建筑施工单位在一定时间完成的工程价值总量计算其总产值,其统计渠道是通过建筑施工单位上报的;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则是从投资的角度统计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各种建设项目的投资完成情况,其统计渠道是通过向项目投资单位收集资料取得的统计结果。二是统计的范围不同。建筑业统计不受地域范围的限制,只要是具有规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的建筑施工单位,承建的建设工程,都要在其注册地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投资完成情况。如我国大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承建单位来自全国各地,按照建筑业统计制度的规定,其建筑施工企业的注册地在哪里,就要向隶属的主管部门上报报表。而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则应该在投资项目所在地统计。同一个建设项目,因采用的统计制度不同,则会出现不同的统计结果。三是统计方法不同。建筑业统计报表主要是由建筑施工单位直接上报,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分层次上报的,规模以上的大型建设项目直接上报,规模以下的小型的零星建设项目一般采用估算的方法上报。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业生产周期长,施工单位流动性大,为准确及时掌握其生产进度和生产成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统计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1、从建筑业统计的角度看:由于独立核算的建筑施工企业隶属于建筑部门管理,大多数施工企业长年在外地施工,有的施工企业承建的大型建设项目,甚至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建设周期较长,要多年才能完工,很难及时向所在地的建筑管理部门上报统计报表。建筑管理部门也是鞭长莫及,对其实际完成的建设进度不能及时掌握,统计数据质量难免受到影响。

2、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报表是通过投资单位上报的,如果投资单位不能及时掌握投资项目的完成进度,对统计报表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另外,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主要是规模以上项目实行定期报表,对于不具备一定规模的零星投资和农村非农户建设项目投资,没有定期上报报表的要求,因此对于制度要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统计,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难准确统计的。

3、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看: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的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最终生产成果,采用在地核算原则。建筑业统计虽然统计渠道健全,指标体系也比较科学,但是,它是由施工企业统计的,没有考虑建设工程的所在地问题,不符合地区生产总值按照在地核算的原则,因为建筑业的生产成果有一半以上是异地完成的。例如,全国重点工程建设都是由全国各地的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建设的,如果按照建筑业统计制度的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完成的工作量都由各自隶属的主管部门统计,就会出现将国家重点工程分摊到全国各地计算的局面。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作为政府统计部门的定期报表制度,虽然统计范围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核算范围一致,但是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指标设置上与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指标体系不衔接,二是各地招商引资考核力度较大,一些单位为了完成任务,虚报投资额的现象存在,三是统计部门力量薄弱,对于规模以下投资项目的资料收集困难。

三、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差距,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资料如何采用才能如实反映一个地区建筑业的生产情况,笔者认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从范围看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地域原则,但是缺乏核算必须的财务资料,而建筑业统计资料健全,又与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在地核算原则相违背。根据核算过程中建筑业统计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统计申报制度。建筑施工企业无论在何地承接的建设项目,都应向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统计部门进行统计申报,如实报告建设项目的完成进度。建设管理部门应要求下属施工单位在上报本部门的统计报表的同时,上报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统计部门。实行这种统计制度,既可以使建筑管理部门掌握其下属建设单位的建筑活动成果,又可以使统计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本地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保证了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

2、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指标体系。作为统计部门的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有比较完善的统计上报渠道。统计指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要将核算所需的一些财务指标纳入统计报表的范围,具体指标体系可参照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和财务情况报表,或者实行两套报表制度并轨执行,即可解决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又解决了核算中的资料缺失问题。

3、拓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渠道。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40%的规模以下投资项目没有纳入全面报表的统计范围,这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长期靠统计人员估算,缺乏科学的统计依据。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建设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对于零星建设项目实行监管,对于开工建设的小型建设项目由职能管理部门备案后统一上报同级统计部门,使规模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渠道畅通,数出有据。对于城镇和农村私人投资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或者结合住户调查资料进行推算,逐步健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渠道,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第2篇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包括固定资产的更新、改建、扩建和新建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了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等综合指标。

建筑业产值是建筑业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以价值表现的生产总量,反映建筑业生产成果的综合指标。通过他可以了解建筑业的生产规模、发展速度、经营成果,成为国家制定经济建设计划的重要依据。

从统计制度看,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三部分构成;建筑业产值由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其他工程的价值量构成,虽然从理论上讲固定资产投资中建安投资额和建筑业总产值是基本一致的,但目前我市实际情况说明,统计制度与客观实际是存在差异的。

从两者统计范围看,建筑业只统计了建筑业行业中的一部分(主要部分),未包括本地的非独立核算建筑业企业、资质外建筑业企业及建筑业个体户;包括了本地建筑资质企业在外地的建筑业活动,但未包括辖区外企业在本地进行的建筑活动。

由于建筑业实行注册地和资质统计,现行的建筑业统计不能反映出本地的建安投资真实情况,这就造成建安投资无法顺利进入到当地的建筑业产值统计中,造成我市建安投资大于建筑业总产值。

第3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1002 

1 引言 

本文通过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额以2003年为基期剔除物价指数影响因素之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河北省和北京、天津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差距,从而对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向和建议。 

2 京、津、冀地区各行业固定投资状况分析 

河北省、北京和天津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如表1所示。 

由表1,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三个地区的省固定资产投资额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京津冀三地区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趋势都成逐年上升的趋势。河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三个地区的首位,河北省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在2009年超过了北京,增长速度较北京强,天津和北京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差距也在逐年拉大。 

由图1,河北省的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和金融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平稳发展趋势。房地产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采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先上升后趋于平稳。河北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各行业占比最高的是制造业,其次是房地产业。 

北京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由图2,北京的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平稳发展的趋势。金融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农、林、牧、渔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先平稳后上升的趋势。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和教育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住宿和餐饮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房地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北京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的是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比重。 

天津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天津的采矿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教育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平稳发展的趋势。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上升的发展趋势。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发展趋势。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较大的是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比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在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大,是一个农业大省,在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低,仍然处于偏基础性的生产阶段。没有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 

3 京、津、冀地区各行业固定投资差异状况分析 

京、津、冀三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各行各业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北京和河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差值状况如图4所示。 

由图4,河北省的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低于北京的房地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低于北京的相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河北省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高于北京相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河北省的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也都高于北京相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天津和河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差值状况如图5所示。 

由图5,河北省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低于天津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采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低于天津市的相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房地产业也大都低于天津的相应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只是从2009年开始河北省的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才略高于天津的相应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河北省的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高于天津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农、林、牧、渔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都比天津的高。 

综合以上分析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处于相对落后的组织状态。固定资产投资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偏大,投资于金融服务、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比值偏小。经济整体缺乏积极的牵引力,仍然处于偏基础性的产业结构生产阶段。 

4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的京、津、冀地区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差异状况,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于提升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对于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适度降低制造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减轻对第一产业的重视程度,转移其固定资产投资至第三产业的投资发展。 

第4篇

江苏扬州建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建筑企业能否在新常态中站稳脚跟、取得新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在企业发展战略层面深化改革意识。在企业发展战略层面,应下调增速心理预期,过去的高速增长将难以再现,企业不能将发展期望寄托在国家再次出台刺激政策、房地产业放宽调控、政府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等宏观调控方面。国内经济增速下调带来的下行压力,无疑会给企业带来不少挑战,这也是企业倒逼自身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以我公司为例,公司实行民营股份制改制10多年来,我们企业的改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解决了一些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但仍有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的大背景下,企业发展其实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也正是企业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不破不立,如果依然安于现状、按部就班,企业今后的发展将更加艰难,也没有出路。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以等不起、慢不得的心态,勇于担当,大胆改革,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开辟出企业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5篇

1建筑业生产情况

1.1建筑业总产值按国有经济控股情况分组,秀峰区具有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个,只占企业总数的33.33%,完成施工产值为481256千元,占了全区建筑业总产值755793的63.6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承接承包工程和房屋建筑施工方面的能力比较,可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构成了秀峰区建筑业生产的“主力军”(见表6)。

1.2房屋建筑面积及竣工价值2004年,秀峰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83784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77765平方米,竣工价值378143千元,施工建设中以住宅为主,竣工价值中也以住宅为最多。

1.3建筑业财务状况

1.3.1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004年末,秀峰区建筑业企业的资产合计为1415562千元,负债合计为1095332千元,企业所有者权益合计为320230千元。资产负债率为77.38%。资产负债率过高说明了企业利润水平低,得不到相应的扩张,只能大量举债。

1.3.2工程结算收入和利润总额2004年,秀峰区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工程结算收入553619千元,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94.72%,建筑装饰业占5.06%,其他建筑业占0.22%;利润总额1796千元,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36.08%,建筑装饰业占65.3%,其他建筑业占-1.11%,由比重可知我区建筑业中盈利最多的行业为建筑装饰业。

2建筑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4年,秀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是依靠建筑行业来实现的,可以说建筑行业已逐步成为秀峰区的支柱行业。在全面分析我区建筑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仔细剖析存在的问题,才能制定有效地管理政策和推进该行业进步,为辖区的经济建设更好地服务。(1)工程款拖欠问题严重,企业生产资金捉襟见肘。由于目前拖欠工程款问题严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短缺,阻碍了企业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累计拖欠工程款106544千元,占流动资金的13.59%。(2)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制约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我区建筑施工企业离退休职工不断增加,企业负担越来越重,工程款又长期拖欠,使企业生产经营雪上加霜;技术设备更新慢,严重制约着企业竞争能力的进一步提高。(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缓,加剧建筑企业之间竞争。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建筑业企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受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增长的影响更大。2004年国家相继续出台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速度,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速增长,受其影响,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步伐逐步放缓,建筑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企业间竞争加剧。(4)建材价格上涨,导致建筑工程成本的不断上升。2004年,国内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供应全面紧张,价格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建材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在建工程的成本,也给施工单位带来了严重困难,降低其经营效益。同时,建材价格的上涨对建材市场的秩序,在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也带来了负面影响。(5)企业负担沉重,举债经营促使资产负债率较高。2004年,我区建筑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7.38%。造成负债率过高的原因,一是建筑业企业本身自有资金少;二是由于近年来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利润水平低下,得不到相应的扩张,举债现象严重。而大量的资金成本支出,反过来又加剧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资金积累。

3促进建筑业发展的措施

第6篇

上半年电气设备行业指数整体跑输大盘。由于一次设备招标价格下滑导致毛利率下滑,成本上升也压缩部分利润;此外一次设备行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短期内业绩难以快速好转。

智能化设备将受益智能电网和智能变电站大规模建设。根据国网规划,“十二五”期间智能化投资规模将达1750亿元,同比增长约3倍;同时二次设备壁垒较高,毛利率稳定,预计未来将继续维持高位,盈利能力有保障。下半年新建变电站设计方案将按智能变电站标准设计,预计明年智能变电站招标规模将大幅提升,二次设备龙头受益。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有望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位列战略新兴产业首位将受益;同时《“十二五”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下半年出台将成行业催化剂。“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19%,基本完成任务;“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单位GDP能耗下降16%,由于边际效应减弱,节能减排难度加大,因此需要加大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根据发改委统计,一季度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全国有9个省区处于一级预警,节能形势十分严峻,预计下半年节能减排力度有望加大,此外下半年《十二五节能减排专项规划》出台将成行业催化剂。工业节能是节能降耗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余热利用、变频器节能等行业受益。

光伏市场长期前景看好,短期或将继续反弹。上半年受需求增速放缓影响,光伏组件价格持续下滑;目前多晶硅龙头生产成本持续下降,未来光伏行业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促进光伏行业进入下一个爆发期,长期来看行业前景看好。

本期我们选择评级上调的长园集团进行简要点评。

长园集团(600525)

新材料、智能电网、PTC三位一体 未来业绩有爆发的潜

一、热缩材料。公司的热缩材料有三大类,消费电子热缩材料、汽车热缩材料、高铁热缩材料。全球来看,公司热缩材料的市场份额在15%-20%,美国瑞凯的市场份额为60%,市场份额仍有不断扩张的空间。

二、电路保护元件PTC。上海维安的PTC给多家全球大型电子企业供货,占iphone和ipad的供货比例20%,占Nokia的供货比例70%。3G手机和苹果Iphone的毛利率可以达到50%。普通手机和笔记本的PTC毛利率在30%左右。全球电路保护元件的市场规模在60亿美元左右,其中过压保护占48%的市场,过流保护占52%的市场。今年PTC营收增速在70%左右,随着不断开发新客户和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未来几年PTC营收年均增速有望达到40%以上,毛利率提升将使得净利润增速更快。

三、电力设备。公司的电力设备业务包括继电保护与综自、电缆附件、SF6环网柜、电子互感器、微机五防。

建筑工程行业:景气延续 增长放缓

在投资评级下调的25只股票中,建筑工程行业有4家公司入围而名列榜首,我们来分析一下其原因。

行业景气高位盘整,上市公司增长放缓。1Q11行业营收增速放缓,毛利率、净利率保持平稳。24家行业A股可比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显示,1Q11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平均增速为28.8%,较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

从毛利率和净利率的变化看,呈现稳中有升之势。金融危机后采取的刺激政策已基本退出,行业政策环境正常化,增长放缓情理之中。

行业景气高位盘整。建筑业景气指数在4Q10创新高后,1Q11有所回落,但仍位于09年以来的高位,景气回落主要还是受FAI增速回落的影响。

一般来讲,建筑业景气度较FAI增速有3个季度左右的滞后期,而FAI增速在2Q09达峰值,3Q09也一直保持在高位,按3个季度的滞后期,建筑业景气指数峰值出现时间应在2Q10。

实际上,建筑业景气指数却在4Q10创出新高。这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引起的,由于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创出新高,因此建筑业景气度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在减小,行业因此持续了超预期的景气。

各细分行业景气度分化明显。建筑装饰行业PMI指数高度景气。装饰业新签订单PMI指数11年以来一直非常景气,扣除季节影响的1月份,一直位于高位,3、4月份达63.3,几乎创出新高,说明市场需求旺盛。

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2011年6月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476.49亿元,当月同比降低25%,累计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322亿元,累计同比增长3%。上半年各月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基本为负增长,远低于2010年各月20%以上的增长速度,与我们之前月报估计相似,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逐步放缓。

本期我们选择评级下调的中国中铁进行点评。

中国中铁(601390)

铁路规划放缓 营收展望担忧

铁路建设投资规划明显放缓,未来铁路增速逐步下行态势确定性强:铁道部下降2011年及十二五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至6,000亿元及2.8万亿元,下降数量达1,000亿元及7,000亿元。扣除今年完成数量,十二五未来四年内投资额达2.2万亿元,年均投资额将达5,500亿元。从投资增速来看,2011年投资完成额的下降幅度达16.67%,2012年的下降幅度将达9.09%,对身为龙头的中国中铁直接带来负面影响。

受到行业建设速度放缓及高速铁路减速影响,预计2011年工程承包将低于公司预期:公司2011年铁路基本建设完成额将受到两项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工程建设将以品质为重,避免因赶工造成品质问题,也明显有别于2010年铁路建设紧张态势。另一方面,高速铁路速度标准的下调及相关调整措施将明显降低二三线城市高速铁路速度,公司现有的未完成合同额将获得适度调整,小幅萎缩,这将直接侵蚀中国中铁营收水准。

第7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是保持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手段,是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途径。

没有一定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现有的存量资产得不到更新,技术进步无法实现,经济发展肯定受到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投资究竟如何影响经济?什么因素制约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什么途径能有效提升投资效果?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在回顾总结浙江某县固定资产投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与其经济发展过程同步进行实证对比,试图梳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中引出一些值得思考与关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浙江某县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从来不乏大手笔。正是由于持续、高强度、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造就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近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该地开始大规模的县城城市中心建设,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看,产生的变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一)投资规模快速扩张,总量稳定提升

浙江某县从1978年到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一种平稳的、线性的增长态势;1992年南巡讲话后,投资额急速扩大,投资曲线的斜率陡升;而后进入波动起伏期,期间在1996年达到顶点,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将投资拉入低点;2000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又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线性增长期。九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45.51亿元提高到242.38亿元,增长4.3倍,年均增速20.4%。

(二)投资结构发生剧变

2000年以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启动,城市经济陡然而生,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投资结构的剧变。

从图1和图2的对比可以看出,以2000年为界,前一年与后一年的投资结构变化剧烈程度。1999年,城市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比重不大,投资的重点在工业以及小城镇建设,2001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下降了7.9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8.14个百分点。九年来,由于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巨大,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经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加快了推动工业结构优化步伐

从产业结构分析,强大的纺织业既是浙江某县的优势,也是其软肋所在。一个地区的经济过分倚重于一个行业,毕竟隐含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不利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以后,工业结构转型优化问题逐渐成为共识,表现在投资领域继续加快纺织产业升级步伐,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的同时;把纺织以外的优势产业发展始终放在优先地位,培育、引进、壮大了一批颇具发展前景的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有效地改善了工业结构。2000年纺织业的投资比重为64.9%,到2008年纺织业投资比重下降为56.6%。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其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直接拉动,即所投资的项目竣工投产后,项目投产后新增的价值;二是间接拉动,即投资过程产生的投资品需求对相关企业的生产拉动作用,项目施工对建筑业的拉动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传导途径多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原始资料,经深入研究、全面分析,按照去粗存精的原则,认为浙江某县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体现为:

(一)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渐加大。投资规模由2000年的45.5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242.38亿元,增长了4.3倍,年均增长20.4%。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主动力,其规模的迅速扩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2000-2008年浙江某县的生产总值(GDP)累计达3217.1亿元,年均增长14.1%。

(二)投资增强了经济发展实力

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242.38亿元,是1978年的600倍。2000-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36.48亿元,是1978-1999年总量的3.8倍。新增固定资产721.7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8%。新增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使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三)投资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浙江某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以县域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的投资,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九年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223.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8.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6.7%。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77.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0.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3.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提高、城市道路面积扩大、城市污水处理、城市集中供热进一步加大,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改观,促进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投资为新兴产业培育储备了潜力

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先导作用,投资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先导和杠杆。现在的产业结构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过去的投资结构决定的,现在的投资方向又决定和预示着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2000年以来,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经济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三产服务业投资显著增加,特别是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浙江某县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增长较快的行业。2000-200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2%,高于GDP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0%上升到2008年的2.6%,提高了0.6个百分点。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60.82亿元,较2000年增长6.2倍。

同时工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工业投入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促进了制造业结构调整。纺织、化纤等传统纺织业投资比重明显下降,而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汽配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工业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2000年到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汽配等产值占比提高10.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若干问题的认识

目前,浙江某县一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近250亿元,工业投资近150亿元,规模之大与省内某些地级市一年的投资额相当。巨量的投入对当前乃至今后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方向,增长方式的演变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清醒认识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诸多问题,深入了解剖析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些规律性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一)投资波动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工业产值等经济指标有区别,一般而言在经济正常发展没有特别巨大影响经济发展事件的前提下,处于经济上升期的县域,年度间GDP、工业产值诸类经济指标在较长时间内能保持环比增长态势,只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环比增速有大小之分而已;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则不善,在一定的年份出现环比下降也屡见不鲜。浙江某县在20世纪80年代的1981年、1986年、1989年出现环比持平或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则波动起伏更大,先于1990年开始快速增长,到1993年达到第一个高点,在1994年回了一下头,又翻身向上,到1996年达到第二个高点,此后则持续下滑,进入21世纪后几乎保持了一个完美的线性增长态势。

就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发展理论的理解,年度间出现投资波动乃至同比下降不足为奇,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更符合投资的发展规律。每一次的波动都是对当时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影响的烙印:1981年的下降受到当时中央对“洋跃进”的矫正的影响,1989年是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1994年是因投资宏观调控所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则直接导致了20世纪末的连年投资下滑。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是政治、经济、心理、风险承受能力、未来的预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既有外部又有内部,既有现实考虑又有长远考虑。审时度势,因势而为,主动调整,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会更有利。

(二)投入产出问题

投入产出是各级各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随着技术进步,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投资主体的多元,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更加错综复杂。目前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主要以下方面:

投资方向的构成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2000年以后,城市建设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理所当然地成为投资重点。1999年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为34286万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9.5%,2000-2008年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为177.7亿元,占同时期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3.3%。与工业投资不同,工业项目一旦完工投产即有产出,对经济拉动是直接的,显性的;而基础设施是为整个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润物细无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间接的、隐性的。

投资额的构成比例发生变化。每一项目的投资额按照其构成分为建筑工程投资、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费用,建安工程投资和设备投资直接关系到生产能力的形成,其在总投资额中的比例越高,则日后的产出相应的更大。但是,从我们最近几年的调查情况看,总投资额中其他费用上升较快,建筑工程中的非生产性设施投资增加较多,已完建筑工程中的闲置扩大是影响投资效果的不可忽视因素。2000年以前,建安工程投资和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为85.9%,而2000年以后,则下降到77.1%。

项目建成未达产影响不可忽视。在土地成为稀缺资源以后,土地成为各投资主体首要的猎取对象,在调查中了解到:超前、超量获取资源,延缓后续的生产设备投资进度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公共的、稀缺的土地资源转为业主的私有财产之后,并未能如其计划的那样形成足够的有效产出,是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之一。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几点思考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重“量”更要重“质”。投资决定未来。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这样一个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的县域而言,每年保持一个比较高数量的投入势在必然,但同时必须重质,尤其是要选准投资的方向。

第二,高度重视存量投资品的价值挖掘。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投资品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既要通过不断的新增投入,形成新的投资品为经济发展加油,又要高度重视现有的、历年积存的存量投资品的价值挖掘,通过优胜劣汰、有序转接,发挥其潜能。

第8篇

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数据质量,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我县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就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明确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准确掌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规模是政府实施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涉及面广,填报情况复杂,项目又具有阶段性和间断性,实时统计和管理的难度较大,而且我县固定投资统计基础还比较薄弱,统计制度和方法又处于不断修改、完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工作。

二、结合实际,确定工作要求和原则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要按照“制度统一、条块结合、项目互通、处理集中”的要求,确保投资项目不重登漏登,如实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统计数据要如实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不论项目建设资金来自哪条渠道,工程是否列入投资计划,凡已经发生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依法统计。

2、项目主体独立上报原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由投资主体独立上报,确保投资数据来源可靠。同时项目上报不得“合并”、“肢解”。

3、项目进度统计原则。统计数据要能真实反映投资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形成工程量,就应统计投资额,避免统计数据出现“大起大落”的不正常现象。

三、明确职责,落实工作责任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实施主体为县统计局和各相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库区管委会)。县统计局负责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并按照统计制度要求审核、汇总、上报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各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库区管委会)负责组织本系统和本辖区内投资单位(项目)数据的上报和核实工作。

县统计局: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统计的组织协调工作。做好涉及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开发区、库区)和直报单位的统计工作布置和检查;检查、认定、核实投资项目;审核、汇总和统计数据,并进行评估和分析;做好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开发区、库区)和直报单位的统计业务指导和培训;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新开工项目信息。

县发改局: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部门,负责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督促指导乡镇(街道、开发区、库管委)和各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负责做好无主管部门的城镇投资项目、重点项目的统计;负责做好新开工项目的现场核实工作,及时向统计部门提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情况,反馈新开工项目信息列表中的项目审批情况。

县经贸局:是全县工业、商贸投资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督促乡镇(街道、开发区、库管委)工业、商贸投资项目进展及统计情况,及时向统计部门提供技改项目审批清单(电子文档)等相关信息;配合县发改、统计部门做好工业投资项目现场核实以及有关数据的检查认定;及时向县统计部门提供技改项目清单,反馈新开工项目信息列表中的技改项目审批情况。

县建设局:是项目开工审批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房地产项目和建筑业的主管部门,负责做好全县房地产业及建筑业统计工作和本系统企事业单位投资项目的统计工作;及时向统计部门提供有关基建的新开工项目基本情况表,反馈新开工项目信息列表中的项目规划与施工许可审批等情况。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督促全县土地整理及分解到乡镇(街道、开发区、库管委)项目的统计工作,及时向统计部门提供新开工项目的土地审批清单,反馈新开工项目信息列表中的土地审批情况。

县环保局:负责督促全县环保项目及分解到乡镇(街道、开发区、库管委)项目的统计工作,及时向统计部门提供新开工项目信息一览表中的环保审批情况。

县监察局: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每季抽查,汇总检查结果由县府办通报。

其它各有关部门:负责报送本系统以及所管辖行业的投资项目报表,督促分解到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库管委)项目的统计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库区管委会:是本辖区内除明确由部门负责以外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组织协调者,负责做好本辖区内投资项目统计报表的布置、收集、审核、汇总、上报工作;负责对投资单位、村、居委会统计人员进行投资统计业务指导和培训。

四、完善制度,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1、按统计制度要求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主体要严格按照统计制度规定的上报时间、上报方法和上报范围,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层报表网上直报工作,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的合法性、唯一性;要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搜集、管理和使用,避免数出多门,确保统计数据的来源可靠。

2、建立新开工项目确认入库制度。限额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实行项目确认制度,由县发改局、县经贸局负责对计划总投资在3000万元及以上的新开工项目,逐个上门现场核查,对500~3000万元的新开工项目实行电话跟踪确认制度。同时,定期对500~3000万元新开工项目进行现场核实抽查,并将最终确认情况报送县统计局,由县统计部门建立新开工项目基本情况信息库。

新开工项目涉及部门多,做好新开工项目统计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县统计、经贸、发改、国土、环保、建设等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明确专人负责本部门新开工项目信息的维护工作,县统计部门负责资料的汇总和建库。项目库以统计部门提供的新开工项目列表及项目基本情况为基础,各相关部门对审批、核准(备案)情况予以补充,并将本部门掌握的项目开工信息通报统计部门,确保新开工项目统计不重登漏登、准确无误。

3、实行数据质量核查制度。要加大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核查力度,县监察、统计、发改、经贸等部门组成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核查小组,采用全面核查与重点抽样核查相结合的办法,每季度末对项目以及项目的各项投资统计数据进行核查。限上项目进行全面核查,限下项目进行抽样核查,样本项目由电脑随机产生,一般抽查数为所有项目数的20%,并根据抽查情况核定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库管委)工业投资统计数据。

第9篇

关键词: 建筑业,发展,趋势,风险,应对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pecific data show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isting market risk, management risk and financial risk are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words: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trends, risk, deal with it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城乡面貌、吸纳农民工就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笔者调查发现,建筑业虽有国家产业政策、资金的支持,但仍存在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其发展趋势,提出风险应对措施,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国建筑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稳步增长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决定了我国建筑业正处于健康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工程、新能源基地建设等仍会保持旺盛需求,成为市场热点。

1.宏观环境拉动建筑业的高速增长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发挥着拉动GDP 的主力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持续在20%以上高位运行,201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 亿元, 同比增长23.8%,2010 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3%。2011 年国家采取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3826 亿元,主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及重大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这些都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空间。

2.投资企业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转移,为建筑业带来商机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和济南等一线城市除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外,地价也在上涨,因此投资企业更愿意转移到中国二线城市,原因在于:一是地价低,二是人工成本低,三是税收优惠。因此我国建筑企业也要采取“一手抓一线,一手开辟二线”的策略,一线市场的机遇不能放过,同时密切关注二线城市建筑市场动向,外企将其工厂、加工基地向二线城市转移,必须建造厂房、办公楼和宿舍,对建筑企业而言都是商机。

3.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建筑业迅速发展

估计到2020 年底,全国房屋面积将为686 亿平方米,其中城市为261 亿平方米。未来50 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 也为建筑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

二、我国建筑业发展中的风险及应对

1.市场风险

(1)宏观经济发展周期与政策影响的风险建筑业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等宏观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深远且重大。若受经济周期影响,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或宏观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而企业未能对其合理预期并调整其经营行为, 将对企业经营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可能出现收入下降。

为适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 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可积极申报建筑业一级或特级资质,资质取得后,企业可进一步提升业务规模、拓宽业务领域、优化业务结构。

(2)市场内部竞争与过度依赖单一市场风险

建筑业的显著特点是进入壁垒低,建筑企业数量多,建筑施工价格竞标竞争激烈。建筑施工业当前最低价中标、中标工程压级压价严重、各类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涨, 各类保证金及垫资数额加大等各类要素成本推动的压力集中显现, 造成建筑业资金运作困难和经营利润微薄。另外由于存在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等问题,对于区域市场依赖度较大的企业,存在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

建筑企业可通过不断提升分公司、办事处的业务能力,积极寻找项目资源,拓宽公司市场,整合区域资源,扩大区域发展。同时加强公司自身竞争力,从施工管理到技术创新,从工程质量到安全文明生产,从履约承诺到维修服务, 并快速由劳务型企业跃上工程项目总承包的发展平台,拓展业务领域,实现经营结构不断优化。

2.经营风险

(1)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周期较长, 建设期内施工成本与原材料价格密切相关,原材料在建筑工程承包价格中所占比例约60%。因此,若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增加,将导致工程总成本上升,影响公司效益。

为降低原材料价格及劳务成本波动的风险, 建筑企业可据不同情况灵活应对。对由建设单位提供原材料的项目, 实行按预算定额价供应;对总价承包的项目,企业可在工程项目投标前向供应商询价,中标后组织供应商竞争报价,工程实施过程中按进度加强计划采购,做好采购储备等。稳固与工程分包单位、劳务输出单位和材料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强化大宗材料的集中采购管理和议价能力,锁定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降低原材料和设备采购中的浪费;争取采用签订开口合同或半开口合同的方式,消化和转移成本上涨的压力。

(2)安全生产风险

建筑施工行业因其作业难度大、劳动强度高、临时性强,现场环境复杂,许多作业活动在危险性高、条件特殊的区域进行,极易发生高处坠落、施工坍塌、塔装设备运行事故,成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行业之一。

针对安全生产的风险,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安全文明示范工地要求,控制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全面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建立事故预防、预警、处理机制。同时加强员工安全生产培训,开展普遍性岗位练兵活动,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配备完善的安全保护设备,强化安全生产措施,认真落实安全制度,实现安全作业。

(3)施工质量风险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程质量事关重大,施工承包商一旦运用技术失当或技术措施不力,将造成工程质量隐患,导致工程无法正常验收,甚至发生事故,给公司信誉和财产带来损失。

企业应始终把“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建立一整套严密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 将开工前质量审查内容与开工后过程巡查监管直至竣工验收备案形成闭合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地区政府颁布的各类建筑产品质量标准,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控制制度,强化技术监控和工程监管,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防止出现工程质量缺陷和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3.财务风险

(1)坏账风险

建筑工程项目存在工程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和结算期限较长的特点。若工程业主资信度差,工程款不能按照合同及时支付,将会增加公司经营成本,影响收益,并可能形成呆账。

对于坏账风险,一是采取严格的合同、担保、抵押、索赔、诉讼等措施,加强信用控制,避免坏账发生;二是通过强化对业主资信调查,在合同中约定严密的保障性条款,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做好变更签证和索赔,强化工程部位核算,加速竣工结算;三是可通过对项目负责人的资金回笼考核以及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等措施,减少出现坏账损失。

(2)担保风险

某些建筑企业可能对外提供担保, 由于企业无法直接控制被保证人的经营状况, 无法保证被保证人的还款能力,上述担保存在一定风险。对此企业应加大对保证担保的管理力度,注意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被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密切关注被担保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和资产变动情况,以降低担保风险。

参考文献:

第10篇

[作者简介]武普照,男,山东青岛人,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王耀辉,山东财政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数理模型研究”(批准号2005GG4401002)及山东省教育厅项目“行业投资机会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批准号J05W56)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永续盘存法,对当年投资、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以及基年资本存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处理,估算出了1978~2004年期间的中国公共物质资本存量,结果发现中国的公共物质资本存量在逐步上升的同时,其占GDP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关键词]公共资本;资本存量;公共投资;永续盘存法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l―0021―06

一、引言

资本存量是指经资本投资形成的,凝结于主体中的资本含量,公共物质资本存量是指由公共物质资本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存量。在有关经济增长、投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等的文献中,资本存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资本的迅速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同时,资本形成率的提高也使资本成为对产出做出贡献一个主要因素。

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试图对中国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如早期的贺菊煌(1992)依据当时还在公布的积累指数,对中国的生产性资本(资本存量)和非生产性资本进行了估算,但随着国家统计部门于1994年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进行修订,积累指数序列不再公布。邹至庄(Chow,1993)基于国民收入核算原理,根据GDP支出法(GDP=消费+总投资+产品和服务的净出口),先推算出实际消费和实际净出口,再从实际GDP中扣除这两项,从而得出实际总投资,再将总投资乘当年价格的净投资与总投资的比率,就得到实际净投资。然后通过其估算的1952年的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582.76亿元)就得出了1952年不变价的1952~1985年问的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和商业等的资本存量序列。黄勇峰等(2002)应用永续盘存法估计了1985~1995年间,中国制造业分部门的资本存量。其文中详细地分析了估计中所使用的数据,并讨论了所使用的假设与必要的数据调整,以及这些假设与数据调整所可能带来的估计中的误差。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综合考察了我国生产性资本的总量水平、形成路径及其调整机制,认为通过改进的方法所估算的资本存量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翻了不止两番,年平均增长率为7.36%,积累极为迅速。

值得一提的是,张军和章元(2003)以及张军等(2004)通过回顾和比较已有研究中国资本存量的相关文献,并考虑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他们对各年投资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重置率、基年资本存量的选择与构造以及缺失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补充和调整后的分省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估计了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1952~2000年各年末的物质资本存量。应该说他们的估算工作很细致,估算方法很有代表性。在此以后有很多涉及资本存量的经验分析的文献建立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或是直接使用他们的资本存量数据,或是采用他们文献中使用的方法,如李静等(2006)、汤向俊(2006)等等。本文对中国公共资本存量的估算,也将采用张军等(2004)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在众多的有关中国资本存量的文献中,很少涉及到公共物质资本存量的研究。大量的文献表明,中国的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较显著的贡献。如马栓友(2003)采用生产函数方法对中国1981~1997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的公共资本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其产出弹性大约为0.55,说明公共资本每增长1%,可使企业部门资本要素的生产率增长0.55%,即公共资本对市场化部门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缪仕国和马军伟(2006)建立生产函数模型估计中国公共资本1978~2002年问的产出效应,结果发现我国公共资本的产出弹性大约在0.4左右。张海星(2004)在内生增长理论下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及R&D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回归结果表明公共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是0.296。虽然结果各不相同,但是公共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现有的文献中,对我国公共资本存量的估算都比较模糊,文中都没有给出清晰的估算方法。因此,出于后续研究的需要,有必要对中国的公共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一次细致的估算。

二、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永续盘存法

目前普遍采用的估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是由Gol-dsmith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即通过对已购置的,并界定了使用年限的资产进行累加来完成对资本存量的估算。

永续盘存法的基本思想是,下一期期初(本期末)的净资本存量Kt+1,可以看作是本期期初的净资本存量Kt和本期的总投资,It,以及本期的折旧Dt之间的线性函数:

Kt+1=Kt-Dt (1)

如果进一步做几何折旧的假设,也就是说假设资本存量的价值以一个不变的比例δ下降,则资本积累方程可以改写成:

Kt+1=(1-δ)Kt+It  (2)

此方法被称作“永续”是因为所有的资本品都被看作现有资本存量的一部分,当然某一资本品的效率是随其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递减的,但不会达到零。在(2)式中从第t期期初开始进行反复叠代可得到:

其中,i代表现期和投资期之间的距离,(3)式表明第t+1期初的资本存量是以前各期投资的加权,而权数是一个现期和投资期之间距离的递减方程。在实践中,一个过去投资流量的无穷数列是无法获得的,所以(3)式可以由下式所代替:

这里K1是基期期初的资本存量。

正如张军等(2004)所指出的,估算资本存量有四个关键:当年投资,的选取、投资品价格指数的构造、折旧额或折旧率的确定、基期资本存量的确定。本文沿用其分析思路,分别对上述四个方面进行处理。

三、估算思路

1.公共物质资本投资的范围界定及当年投资的选取

研究我国公共资本支出一般有三种口径(廖楚辉和刘鹏,2005):一是政府预算列示的范围和数量。

这种口径一般是将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但没有包含政府转移性支出。由于政府转移性支出也可能包含资本性投资部分,因此这种预算编制是符合政府预算与实践保持一致的需要的,但不利于把握公共资本投入的实际状况。二是对现行预算中相关预算科目调整并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确定并测算的数量,这种方法充分考虑到国有企业改造和亏损补贴、地质勘探、支农生产、城市维护建设、简易建筑费及税式支出等方面。这种方法中的国债投资已经构成部分基建支出、挖潜改造等支出内容,所以不能将国债单独列项,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三是以宽口径估算的公共资本支出,即包括地方政府建设性债务和集资、摊派投资;政府委托银行投资及国有金融企业的坏账损失等。由于相关数据隐蔽且难以统计,这种方法只能用作宽口径的一种估算。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国内财政学界对公共投资范围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口径。赵志耘和吕冰洋(2005)用比较窄的口径界定公共投资的范围,包括财政教育支出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和财政科学研发支出,分别把它们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资和科学研发投资。缪仕国和马军伟(2006)采用分行业的数据,认为公共资本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部门的固定资产总额。于长革(2006)认为政府公共投资主要包括以下六类:a.燃料和能源支出,用于能源的探测、供给、开发和控制;b.农、林、渔、猎支出,主要包括土地管理、农产品价格支持以及病虫害防治等;c.采掘和矿产资源、制造业与建筑支出,用于矿产资源经营、产业升级和控制、工业研究开发等活动;d.交通与通讯支出,用于交通系统和通讯的建设与管理;e.住房及社区环境支出,用于住宅开发、城市规划、社会发展、供水、排污、垃圾处理和环境管理;f.其他经济事务和服务支出。李桢业和金银花(2006)把扣除了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及其他部分以外的固定资产投资看作是公共资本投资。而马栓友(2003)、张海星(2004)、郭庆旺和贾俊雪(2006)等的经验分析都采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来代表公共投资。

由此可见,国内学界对公共投资范围的界定存在的很大的分歧。本文认为采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来代表当年公共物质资本投资是比较合理的。所谓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即传统意义上的财政投资,是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由财政预算内提供资金来源的部分。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定义,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而国家预算内资金分为财政拨款和财政安排的贷款两部分。包括中央财政的基本建设基金(分经营性基金和非经营性基金两部分)、专项支出(如煤代油专项等)、收回再贷、贴息资金,财政安排的挖潜改造和新产品试制支出、城建支出、商业部门简易建筑支出、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等资金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地方财政中由国家统筹安排的资金等。因此,出于后续经验分析建模的研究需要,为了更好地度量民间物质资本存量,本文采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来代表当年公共物质资本投资。

另外,在对当年投资的选取上,Young(2000)、Wang和Yao(2001)以及张军等(2004)都采用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指标,应该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当年的投资状况,但是统计年鉴上并没有按资金来源划分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虽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两个指标存在一些差别,但从历史数据看,两者之间的实际差额较小,变化趋势相同。二者之间的绝对差额在2001年之前一直在49.7亿元(1987年)和775.4亿元(1998年)之间变动,2001年以后有所扩大,到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多出8126亿元。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图1中清晰的显示,从图中二者的关系可以看出,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来表示永续盘存法中的当年投资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由于统计年鉴上按照资金来源与构成所划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序列是从1981年开始的,1978~1980年这三年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只能靠某种方法估计得出。我们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向量自回归法(VAR)①对1981~2004年的GDP关于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回归,得到的R2分别是0.8208和0.9995,其中由VAR模型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GDP=2.402609941*GDP(-1)-2.687486233*GDP(-2)

+2.580736332*GDP(-3)-2.535188607*GDP(-4)

+1.40471232*GDP(-5)+3.819140626*YSN(-1)

-13.86695633*YSN(-2)+8.748237381*YSN(-3)

-13.16531798*YSN(-4)+20.3769644*YSN(-5)

-1340.581874

其中,YSN代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括号内是滞后阶数。上面的回归方程表明,1985年的GDP可以由1980~1984年各期的GDP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线性组合来解释,拟合度高达0.9995。由此将1980~1985年的各期GDP以及1981~1984年的各期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代人上面的回归方程,就可以算出1980年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额。以此类推,1979年和1978年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可以分别推算出。当然,上面的回归方程从理论上说是非常粗糙的,但是出于对缺失数据进行估计的现实需要,该方程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图2给出了中国1978年以来以当年价表示的公共物质资本投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的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在1996年以前一直平稳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中国的公共物质资本投资连年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有所波动,这也和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关。

2.投资品价格指数的构造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品及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固定资产投资额是由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和其他费用投资完成额三部分组成的。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应首先分别编制上述三部分投资的价格指数,然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求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指数。该指数可以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中涉及的各类投资品和取费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消除按现价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中的价格变动因素,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为国家科学地制定、检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为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科学的、可靠的依据。

在涉及中国资本存量的研究文献中,有关投资品价格指数的构造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由于统计年鉴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序列是从1991年才开始的,因此针对1991年前的价格指数,不同的学者采取了不同的方法。Hu和Khan(1997)的研究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指数:对于1952~1977年期间,他们采用Chow(1993)所估计的资本积累隐含平减指数;对于1978~1990年期间,他们采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对于1991~1994年,他们采用官方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Young(2000)构造的固定资产形成隐含指数是用GDP平减指数减去私人消费、政府消费、存货、净出口等的平减指数而得到的残差序列。Hsueh和Li(1997)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报计算出了1992~1995年期间的隐含投资平减指数,Wang和Yao直接采用了这一指数。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以及张军和章元(2003)都是根据上海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指数得出了各自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这里我们采用张军等(2004)的处理方法②,假设《中国GDP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提供的以不变价衡量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③以198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指数为例:

其中,FCF代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HI代表投资隐含平减指数,由此就可以算出各年的以1978年为l和以上年为1的投资隐含平减指数。对于1978~1990年期间,我们采用(5)式和(6)式计算出来的投资隐含平减指数来表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于1991~2004年期间,我们直接采用官方公布的数据,这样就可以得出完整的1978~2004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序列(见图3)。

3.折旧的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在对折旧的处理上,目前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估计出一个合理的折旧率,然后对历年资本存量进行扣减。如Wang和Yao(2001)采用了5%的折旧率,Young(2000)假定了6%的折旧率,张军等(2004)在相对效率几何递减的假设下,计算得到各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是9.6%。

应该说这些折旧率的假设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不适用于公共资本存量的折旧处理。Kamps(2004)通过对美国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私人非住宅资本、私人住宅资本、政府资本的隐含磨损率④(Implicit Scrapping Rate)各不相同,私人非住宅资本的隐含磨损率最高,而私人住宅资本的隐含磨损率最低。在1960~2000年期间,美国的私人住宅资本的隐含磨损率保持大体不变,政府资本的隐含磨损率有上升的趋势,而私人非住宅投资的隐含磨损率从1960年的4.5%2z升到了2000年的9.5%。这些现象在OECD其他成员国也能观察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

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一个递增的折旧率来对公共资本进行扣减,假设在1978~2004年期间,公共资本的折旧率从2.5%递增到4%,该折旧率序列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8)式比(4)式更加接近现实,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出:首先,(8)式符合递增折旧率的假设;其次,(8)式假设新投资在年中投入使用而(4)式假设新投资在年末投入使用。显然,新投资应该覆盖一整年,而不仅仅是在年末。

4.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

(8)式给出了本文估算公共资本存量的基本方程,现在剩下的最后一步就是确定基年的资本存量,由于本文的基年定为1978年,那么现在的工作就是如何确定1978年的公共物质资本存量。

本文采用“稳态估算法”(steady-state Approach)来确定1978年的公共物质资本存量,该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如Hall和Jones(1999)、Kamps(2004)等。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可写成:

由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事先是不知道的,所以这里需要增加一个假设条件,即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下,在稳态中投资和资本是按照相同的比率增长,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公共物质资本投资的增长率来近似地表示公共物质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通过计算,得出中国的公共物质资本投资的平均增长率是2.83%⑤,公共物质资本存量的平均折旧率为3.25%。这样就可以算出中国基于1978年价格的1978年公共物质资本存量是4008.2亿元。

四、估算结果及分析

第11篇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针对建筑业产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问题,经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市建筑企业资质等级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市目前有170余家建筑业企业,其中:一级企业3家,二级企业28家,大多都是三级或劳务分包企业。而全省有特级企业2家,一级企业170家,二级企业2100余家,我市建筑企业资质等级水平明显落后于省内的其它城市。

2、我市建筑企业占有本市建筑市场的份额低,对外承包工程规模较小。建筑业产值是按照企业注册地(含外地企业设立的经工商、税务登记的分支机构)进行统计,外地施工企业的产值是不计入我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按相关规定,外地施工企业在我市承接工程只实行中标后的备案制度,入市门槛低,导致今年外地施工企业大量涌入自贡建筑市场,且这些外地企业大多资质等级高,承揽的多为规模大的项目,如s305改造工程、檀木林国宾府、龙城国际、南湖体育中心场馆等。根据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站的统计,2007年、2008年、2009年外地企业在本市承揽工程的中标金额分别占全市招标项目总金额的13.48%、18.97%、32.78%,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特别今年外地企业中标项目的金额比去年猛增约14个百分点,导致我市建筑业产值大量流出。而我市只有市建一司、市建二司等少数总包企业在外地承接工程,且总承揽任务偏少。

3、2008年“5·12”地震造成重灾区当年的建筑业产值较少,而今年的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等项目的实施,使得2009年全省建筑业产值大幅增加,主要贡献地区为成都、德阳、绵阳、阿坝等重灾区,因而我市建筑业产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1、着力将建筑业放到突出的位置抓好抓实。把做大做强建筑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整合各种资源,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抓紧培育和完善建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加强对建筑企业改革的指导,加大服务力度,加快建筑队伍的教育培训、鼓励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和对外承包工程,充分发挥建筑业的支柱产业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本文结合我市撤县建市二十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现状,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提出促进荥阳市投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荥阳市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现状

(一)荥阳投资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1.招商引资注入不竭外部动力。荥阳市自1994年经国

家批准撤县建市,建市以来荥阳有了更多的经济自,从此进入一个相对较快的发展阶段。基于荥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招商引资,为筑巢引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企业土地、税收、财政等优惠,一批优秀的企业如乐百氏、阳光油脂、国电、天瑞水泥、郑煤综机等先后到荥阳投资发展,为荥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荥阳经济发展增添了外生动力。

2.工业化和集群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源泉。荥阳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食品、医药、化工、阀门、建筑机械、建材水泥、机械制造、电力煤炭等支柱产业,形成了高山阀门、城关建筑机械、贾峪建材、高村化工等特色工业集群,造就了一批拳头产品,如博大挂面、高山阀门、少林汽车等,在形成工业支柱和造就拳头产品的历程中,就伴随着企业不断的产能扩张和规模扩大,以及为适应市场而进行的产品转型升级,新建、扩建企业和项目如雨后春笋,从而为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增强了内生动力。

(二)荥阳投资取得巨大成就

1.投资规模呈扩张势头。二十年来,荥阳投资规模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发展迅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4年的6.3亿元,逐步突破了10亿元(1995年),100亿元(2006年)、200亿元(2008年)、300亿元(2012年)重要关口,2014年达到414.5亿元,二十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3.3%的速度增长。占郑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4年的4.6%上升到2014年的7.7%,在全省中排名由1994年的第9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4位。

2.投资对GDP贡献率攀高。二十年来,投资对GDP增长的累计贡献达到74.8%。投资贡献率呈波动性提高,由1994年的21.1%提高到2014年的72.5%。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一段时间,投资仍将是荥阳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荥阳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指标。相关系数的公式如下:

相关系数的值介于-1与+1之间,根据相关系数的值的大小,可将相关系数分为三个等级:

1. |r|

2. 0.4≤|r|

3. 0.7≤|r|

根据以上相关系数理论,对荥阳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相关系数分析。

首先制作散点图判断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各年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交点在一条直线附近,可以判定两者存在直线线性关系。

其次,根据相关系数理论进行数据计算,结果如下:

r = 0.99116

结果表明,0.7

(二)固定资产投资带动荥阳经济发展

1.目前的荥阳经济是投资拉动型经济。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投资率)由1994的25.9%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72.7%,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2005年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以来,已经连续十年占比在50%以上,可以说目前的荥阳经济仍然是投资主导型。

2.投资结构决定经济发展结构。

从二十年来荥阳投资结构看,一产比重在0.5%至13.7%之间变化,二产比重在42%至75%之间变化,三产比重在20%至49%之间变化,投资结构总体上呈现二产比重大,三产其次,一产最小的“二三一”格局。从同期生产总值结构看,一产比重在5%至15%之间变化,二产比重在55%至74%之间变化,三产比重在20%至32%之间变化,生产总值结构也呈现出二产比重大,三产其次,一产最小的“二三一”格局。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目前荥阳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工业主导型投资,荥阳的经济是工业主导型经济。投资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基本吻合,工业主导型投资决定了工业主导型经济。由于投资处在经济活动前期,经济发展处在中后期,两者是建设与生产的角色转换,因此投资结构基本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结构。

3.投资带来税收和就业。

固定资产投资会带来两次税收。一是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税收,二是在竣工形成生产能力后带来的新增税收。2014年荥阳市建筑营业税达24425万元,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12.7%,比1994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会带来两次就业,一是在建设过程中的用工就业,二是在形成生产能力后带来的新增就业。2014年荥阳市资质内建筑业从业人员达20505人,占全部在岗职工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20.6%。

(三)固定资产投资效果递减制约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市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重投入、轻效益

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资金投入后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投资资金低水平运作,影响了投资效益的提高。投资效果系数是指一定时期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额与引起这一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它从资金投入与产出比率上较全面地反映投资活动的最终效益,投资效果系数一般是越大越好。从二十年来投资效果系数看,我市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31.7%,投资效果系数处于-9.8%~62.4%之间,呈明显波动态势。2005年以后,我市投资效果系数总体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012年投资效果系数低达8.1%,为近几年最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长期偏低,将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综上所述,我市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短期无法替代,如何发挥好投资的作用仍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从投资效果情况看,如何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果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投资工作的关键环节。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仍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题,大多数劳动力将从事二、三产业。由于我市特殊的经济结构,不管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投资仍是其实现的基本手段。未来促进投资增长的因素不断增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生活服务、住房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亮点,但随着工业投资增速的下降和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减少。

三、荥阳市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中存在问题

(一)投资面临体制转换和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

二十年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得到显著改善。荥阳经济发展已处于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并重的新时期,投资结构从以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增长模式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产业投资为主体的新发展模式。在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国家转移投资力度减弱的情况下,仍然按传统思维方式推进投资工作,适应性和创新性不够,发展模式上对基础设施和国有投资的依赖,内生型投资意愿不强。同时,项目投资的外延性扩张特点表现依然较为突出,2014年全市改建和技术改造类“内涵型”投资共完成9.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仅为2.4%,而新建、扩建项目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97.6%。以粗放型经营为特征的传统产业投资仍有相当大比重,投资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能源压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投资结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2014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9亿元、187.0亿元和217.6亿元,三次产业占投资的比重为2.4:45.1:52.5,其中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力度明显不足,工业投资虽然持续增加,但技改投资和高新技术投资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传统的(非)金属制造、通(专)用设备制造工业占较大比重。其次,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业投资所占比重较大,而生产业投资占比过低,不利于财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投资扩张与资源、环境制约矛盾进一步凸显

随着近几年投资力度的加大,投资过程中资源与环境制约逐渐成为投资发展的瓶颈因素。在近两年的投资项目中,有很多项目由于土地审批原因,项目迟迟落不了地,最终以项目流产告吹。随着环境保护、产能压缩等各项政策的制约,对投资的压力和影响还会进一步显现。

四、对荥阳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投资环境,加速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企业为主、政策引导、社会化融资的新机制

一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建设,推动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建设。二是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民间投资发展的信贷投放,简化信贷程序。2014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232.0亿元,存贷差达93.9亿元,激活民间个人投资的潜力很大,领域也很宽。三是加大扶持企业上市的力度,缓解“域内”资金分争的压力,既可提高企业知名度,有无偿的广告效应,还可以“变债为股”,减少还款压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四是积极利用域外资金,缓解投资资金的短缺,更重要是弥补技术、管理的不足和带来机制创新。

第13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固定资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要素,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能力。近年来,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投资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就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投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相关建议。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现状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象和范围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象是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的数量,即以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的经济现象为统计对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通过对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数量方面的统计,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及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数量的研究,揭示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发展规律。

(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发展过程

我国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基本建设统计演变而来的。至上世纪80年代初增加了城乡私人建房统计;到90年代初将农村集体和房地产开发纳入投资统计范围。由此,基本形成了共涵盖到五大块的统计,分别是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农村固定资产(总投资在50万元及以上)和农村私人建房;2011年国家投资统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提高统计起点,项目统计对象由计划总投资由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三)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基本特点

现行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坚持按照项目统计的全面报表制度。这种统计方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按项目统计。凡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作为投资统计起报对象。二是按形象进度统计。现行投资统计制度规定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投资额是以形象进度作为计算依据。三是逐级审核上报。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要求投资统计数据上报要建立逐级审核上报制度。四是下算一级评估。目前,我国对一个地区投资额和增速的认定是由上一级统计部门通过关联指标(如建筑业营业税)是否支撑合理来综合评估认定的。

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存在的困难

总结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实施情况,主要是存在以下“五难”。

(一)项目统计入库难

现行新开工项目入库需提供数种证明材料,但这些证明材料收集相当困难。一是入库材料提供难。 统计部门无法约束各部门和项目单位开工、施工等,因此无法主动使其提供新开工项目所需资料,从而无法纳入统计。二是入库材料整理难。随着融资体制改革,各地出现了很多BT、BOT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数是一边进行工程建设,一边办理相关手续,以至于项目已经开工而无法入库的情况发生,甚至于项目已经完工,而相关手续仍还未审批下来。

(二)项目信息收集难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不固定性,专业人员只能通过“一找”、“二要”、“三问”的方法做好投资统计,导致统计工作非常被动。一是项目的时段性。固定资产投资主体不具有连贯性,不同时期投资单位有所不同,如此就导致稍有疏漏,就不能及时收集报表。二是项目审批简放。多年来项目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发改部门下达的投资批复文件和住建部门的施工许可证。从近年的情况看,发改部门进行投资管理改革对项目分别实行审核、核准和备案管理,特别是随着项目审批制度的改革,很多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而只从发改部门的批复文件中掌握的项目还远远不够。三是投资主体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基层有的项目不经过发改部门批复的项目越来越多,一些中小企业的投资不需要到有关部门审批备案,这样的项目信息很难收集上报。

(三)统计力量保证难

近年来建设项目大量增加,使基层统计部门工作量成倍增长,基层统计力量相对薄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统计人员身兼数职。基层统计力量较为薄弱,由于企业财务人员兼任,且缺乏专业的统计知识,统计力量很难保证。二是统计人员队伍不稳定。基层统计工作人员调动频繁,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断层现象时有发生。

(四)项目投资核定难

一是时间紧。现行会计制度通常都是在自然月月底进行结算,大部分企业统计员都是兼职且任务较多,所以统计员往往为了满足统计报表的需要只能提前进行粗略结算或预计,这样就可能导致企业的实际数据与上报的统计数据有出入。二是收集渠道广。由于基础数据取得涉及多个部门,不能保证有条件到项目现场察看形象进度,也不能确保财务、工程、销售等部门向统计人员提供全面正确的数据和信息。三是理解易偏差。目前的投资报表指标设置滞后,有的指标容易产生岐义,有的长期用不着等。大多数企业统计人员由于兼任、责任心等影响,对于指标理解易出现偏差。

(五)数据评估认定难

近几年由于把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纳入考核,导致该指标被人为干扰。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评估投资总量和增速不是以上报数为准,而是根据部门关联性数据评估认定。一是指标收集的滞后性。本月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上报时间为下个月的上旬,而关联性指标的上报时间为中旬,这样导致评估很有可能存在偏差。二是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实际上部门的关联数据统计并不一定像投资专业统计一样,有一套相对完善、缜密的统计制度和体系,一旦因评估部门指标来源出现偏差,或受到了人为的干扰,也将影响投资数据评估的准确性。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

投资统计工作中出现上述现象,有的是统计工作的共性造成的,也有的是投资专业统计的特殊性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制度保障机制缺失

现行投资统计报表依据《统计法》第七条规定,但是在统计过程中,基层企业单位人员配合程度低,不能积极主动上报报表,影响到投资数据质量的提高。这实际上很大程度是由于我们在投资管理的源头上缺乏了相应的约束机制。如果在项目核批源头就明确统计报送机制及项目审批制约机制,那么跟踪统计和报表报送等工作也就更加顺畅。由此可见,制度保障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投资统计健康发展瓶颈之一。

(二)指标计算可操作性不强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来源有限,数据统计缺乏科学合理的计量依据。它的指标来源于设计预算、会计核算、业务技术核算等,按工程形象进度进行填报,需要投资者和建设者共同完成,且有的项目往年形象进度和当月形象进度不好分开,操作起来很难把握。

(三)按单位统计缺乏准确性

一是有些中途停建项目,如果以后不再继续建设,入不了固定资产账,一直处于在建工程,这一部分投资可能被漏统。二是有一些不入固定资产账的项目,如果一味从账上统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情况,则有可能漏统。三是一些私营企业的有关账目很不健全,从这些账中很难反映出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所以很难查出真实数据。

四、改进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建议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固定资产投资制度,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既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及时地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宏观管理决策需要,又能适应多层次、多方面微观统计信息的需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抓大放小、联网直报

1.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相结合。投资统计可采取“抓大放小,从轻就简”的原则。继续推行按项目进行统计,提高项目规模的起报点,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全面报表进行统计,规模以下采用抽样调查统计。由于5000万元以上项目个数少,投资比重大,且易于掌握,便于统计。对于5000万元以下项目或零星投资虽然个数多,但投资额所占比重小,且不便掌握,宜实行抽样调查统计。为了保证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连续性,建议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资实行全面调查。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实行抽样调查。

2.推行“限上项目”网上直报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网上报送方式是大势所趋,需要完善统计制度、建立良好基层企业基础统计工作,程序操作更加人性化,网上催报、网上申报等功能为数据高质量、及时、准确的报出提供了可能。

(二)科学设置、精简高效,增强报表的操作性

1.完善统计体系,实现“减负、可行”。建议本着可操作性高、符合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进一步简化投资指标。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指标。避免基层统计员填报时感觉填表难度大,避免数据取自企业不同部门相互推诿,影响报表的正常报送。

2.明确指标口径范围,便于基层获取数据。建议按照一个项目运作的全过程,明确哪个环节涉及哪些指标,应从企业的哪种资料取得数据,如何进行整理原始数据填写相关统计指标,让基层统计人员一目了然,把住数据源头关。

(三)源头布置、行业管理,增强政府的主导性

第14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10亿元

2013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1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8,001亿元。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2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656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54亿元。

2

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777亿元

2013年1-2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7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4.6%,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0.2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4%,与去年全年持平。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8,817亿元;中部地区3,909亿元;西部地区3,051亿元。

3

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5%

2013年2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5%,比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8.0%,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6%,新订单指数为51.8%,中间投入价格指数为56.2%,收费价格指数为51.1%,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7%。

4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676亿元

2013年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67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1.2%,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65%。分产业看,1-2月份,第一产业投资33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0,293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5,047亿元。

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9%

2013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9%,比2012年12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79%。分经济类型看,1-2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集体企业增长6.5%,股份制企业增长11.4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7%。

6

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

2013年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环比上涨0.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9%,环比上涨0.2%。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2%。1-2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9%。

7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

2013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3.3%;食品价格上涨6.0%,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3.3%,服务价格上涨3.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1.1%。其中,城市上涨1.1%,农村上涨1.0%;食品价格上涨2.7%,非食品价格上涨0.2%。

8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670亿元

2013年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67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2.8%,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583亿元,增长23.4%,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7%。1-2月份,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4,024亿元;中部地区1,241亿元;西部地区1,405亿元。

9

第15篇

关键词: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01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目前,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使用结构、所有制结构,胡永平就其投资的来源、投资结构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投资增量调整方法来解决投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司增绰从投资用途方面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投资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以上分析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文章将从投资行业的角度出发,利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业数据研究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定量分析各行业之间联系和区别,初步探索投资结构的区域性差异。

二、研究方法

依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12》说法,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根据投资目的将其分为: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库和邮政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批发和零售业;9.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教育;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国际组织。在进行分析时,由于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交易额占了投资总额的绝大部分,文章采用不含农户的行业数据,由于国际组织数据样本资料数据无从取得,将该项省掉,将剩下的19个方面作为19个变量,分别以字母A~S表示,总固定资产用字母T表示。文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

三、研究思路

利用相关分析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找出各变量的公共因子;最后使用聚类分析对各省的投资情况进行聚类,以分析省际之间的投资差异;提出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的建议。

四、数据分析与报告

以总固定资产投资为因变量,以各行业投资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线性回归,估计结果中修正,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强,方差分析中P值小于0.05,模型显著,在整体上很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文章采用标准估计系数(SPSS19.0中定义为试用版),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可以分析出其投资结构,估计模型如下:

(1)

在以上模型中可以看出C(制造业)、K(房地产业)对总投资的单位影响分别达到0.474、0.269个单位,远大于对其他行业投资的影响。为了研究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对固定资产投资的19个组成部分进行相关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分析,除B(采矿业)与G(软件业)相关系数值为-0.231外,其他行业之间表现出很好的正相关性。通过相关分析可知,固定资产投资的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意味着存在一定的信息重叠,变量之间具有公共的信息,为了找出这一部分信息,文章对19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案例的KMO值为0.831,检验说明案例很适合因子分析,公因子变量对各行业信息提取度达到70%以上,比较合理,根据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程贡献率大于80%的标准,提出三个公因子,分别以表示,第一个因子在A、C、D、F、H、I、L、K、O、R行业载荷较高,第二个因子在E、G、J、M、S行业载荷较高,第三个因子在B、N、Q行业载荷较高。为了研究提取出来的公因子对总投资的贡献,利用T作为因变量,以提出的公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估计模型如下:

(2)

由于地域差异性的存在,第一公因子总投资影响最大,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等与人们生活消费、住行方面,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是第二、三公因子所涉及的行业。

五、研究结论与总结

1.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是:用于制造业、房地产的投资要高于其他行业的投资。

2.制造业、房地产对固定资产总投资有显著影响,在这两方面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比较大,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元会带来总投资0.474元的增长;房地产业投资增长1元会带来总投资0.269元的增长,这与目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消费和住房紧张等问题相契合。

3.构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9个行业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这就使得增加一个行业的投资可能会带来其他行业发展,特别是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龙头行业。

4.鉴于构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关系,文章对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将其精简为三个公因子。固定资产投资与这三个公因子呈正相关,对总投资的影响依次减弱。

5.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区的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都要领先于其他城市,投资结构在各地区中最为合理。

根据研究结论,总结如下:由于各变量之间相关性比较高,呈现正向相关,说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同步式”投资现象,在一方面的投资必然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投资。投资结构呈现地区性的差异,特别是贵州、云南、广西在投资方面比较落后,投资效率低、结构不合理,所以一方面要继续支出西部建设,推动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各省的投资结构差异性制定更加合理宏观投资调控政策,形成合理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合理布局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方面的投资,充分利用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外资等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胡永平.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J].经济探索问题,2003,02

[2]司增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