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化学教师述职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根据本次职称评聘文件要求,我符合晋升高级教师条件,特此申报高级教师岗位。
本人毕业后一直在高中任教,有18年教龄,有五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经验。现任高三化学教学。
2005年1月,经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具备“中学化学一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至今已任职12年。根据职务晋升条例,符合申报高级教师条件。
任职期间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正确的政治立场。遵守法规法纪,关心集体,团结同事,作风正派,从严治教,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能全心全意从事本学科的教学,力求精益求精;全心全意去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绝对服从上级和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任劳任怨,诚诚恳恳,从工作中去体味教育工作的崇高,从工作中去获取人生的奋斗意义,在工作中享受为人师表的乐趣,在工作中逐渐充实了自己。
任职以来,能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尽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消化、吸收;课堂上多与其它学科如数学、物理、生物等紧密联系,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更宽,做到每一节课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严肃中不乏幽默,幽默中透着严肃,而且教学质量要达标,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优质示范课来上,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化学课,渴望上化学课。
在教学方面,我有多年的指导高考复习的教学经验,所以,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能充分做到以纲为本,以人为本,精心准备,讲究方法,针对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在1999—2003学年,我担任高一的1,2,4班三个理科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做到既能稳定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完成化学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采取趣味教学,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中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其中有176位学生优秀,优秀率达到80%。
在2005-2010年,我担任班主任及四个班的化学教学,其中两个重点班。在该年度的高考中,两个重点班全班进本科线,并且在普通高中中超600分首次出现。
关键词:人才培养;技能技术;成果
一、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及成果
(一)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建立
职业学校以就业作为生命线,其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应用性教学开展工作,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育职业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目前,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育部发【2009】2号)文件精神,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兄弟职校的帮助下,以培养和造就具有特色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解决社会市场所急需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紧紧抓住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脉搏,认真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分析,由教务处牵头,在各教学部的积极配合下,基本建立了我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拉萨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双师型”教师发展,采取定期培训、职称转聘考试,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提升实践操作的水平,促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文化基础教育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现代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目标,我校作为示范型中职学校更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寻求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最佳接轨点,这就要求我校人才培育要面向市场,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型技能型人才。扎实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文化基础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就业,也关系到学生就业的质量的高低、潜能开发以及终身发展的问题。我校自2013年建校以来,就积极探索中职学生发展实际,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文化基础知识衔接困难、思维能力僵化等问题,制定文化基础课教师专项培训,帮助文化基础课教师了解学生现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根据中职生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学生在文化基础课上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力争逐步培育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新时代中职学生,力争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习实训场地建设逐步完善,技能技术课开设得以加强
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为使我校能走在职业教育前列,提升学生职业技术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业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我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实训教学,开设技能技术课程,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帮助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实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校加紧完善实训场地建设,立足本校实际,确立实训教学培养的目标和定位,突出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从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实训要求配置新的设备,完成实训场地的建设,如木工车间、物流车间、藏药制药车间、缝纫车间等;加强校企合作,帮助学生走向实训岗位,实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加深了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企业技术应用的过程和生产、管理运行,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我校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需进一步理顺
目前,我校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技术和技能不强,教学管理难度较大,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理顺。
建校伊始,我校语文、数学、藏文、英语等文化基础课教师相对充分,建筑类、加工类、财经类、医药类、资源类、旅游类等相关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课教师临时带专业技能课的情况较为普遍,教师跨科目、跨年级、跨专业的情况非常多,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明显。况且现有教师来源主要是各普通中小学调入和公开招考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多数从普校调入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转变,不能及时走出传统普校教学管理的模式,教育教学观念不能较好由中小学教育转变到职业教育。应届大学毕业生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缺乏对现代职业教育趋势的了解和驾驶现代职业教学管理的能力。针对此类现象,学校组织多次转岗培训,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达不到职业的要求,甚至很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发生严重断层,加上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不求进取,缺乏冲劲,不肯动脑筋,不善于探索和总结,教学管理缺乏助推器,教学管理难度大,致使很多教学管理仍属纸上谈兵,不能反映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和时代气息,成为严重制约我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瓶颈。
(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我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还不完善,跟我校当前对职业教育把握度不够,职业教育经验不足、水平有限有一定关系,致使我校管理制度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不能够实施精细化管理。我校要最大限度的挖掘教育的潜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优化教育资源,注重管理过程,规范管理制度,使学校全面、和谐、稳步快速发展。创新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推进工学结合、产教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彰显学校管理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进一步加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有序推进我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近几年自治区教育厅关于中职毕业生参加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职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应届普通中职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职,学生自愿选择,对口高职考试时间与普通高考分离,实行单考单招,对口高职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专业综合4门。因此,虽说“就业是生命线”,但中职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职也是一条出路,不排除部分优秀学生有升学的希望和到更高学府深造的可能。因此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四)项目化教学模式需认真落实和推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疆民族民间美术;高校;传承
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我国各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产。当前,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问题:大批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珍贵实物与数据遭到毁弃,一些民族古老传统节日、民间手工艺、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和民歌离我们远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珍贵的传统技艺正在迅速消逝,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我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习地,必须要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教学视角,阐述高校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传承和保护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新疆民间美术现状
民间美术特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应用、欣赏,并和生活完全融合的美术形式。民间美术不是由功能划分或艺术形式划分的美术品类的集合,而是指包括了民间雕塑、民间建筑、民间工艺美术在内的,一个相当宽泛的艺术范畴。新疆民间美术涵盖范围广泛,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时间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维吾尔族有独具特色享有盛名的土陶制作、雕刻、木器加工、服饰、绸布织染、地毯、首饰打造、乐器制造、金属工艺等;哈萨克族民间美术有毡房及装饰、鞍具辔具、民族建筑及装饰、工艺器皿等等,塔吉克族长期以来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如妇女的刺绣等,还有新疆蒙古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刺绣技艺、服饰制作等,柯尔克孜族丰富多彩的民间图案,还有锡伯族刺绣等等,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的各种民间美术形式,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研究的重要资源。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混合和个性跳动,使新疆成为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各民族的手工艺品既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部分需求,又为各个社区增添了靓丽的风景。
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共颁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批名录中都有新疆民族民间美术包括民间工艺入选。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维吾尔族的模制法土陶烧制,花毡、印花布织染,桑皮纸制作等3项民间工艺入选。2008年,新疆又有41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传统美术4项:维吾尔族的枝条编织和刺绣、蒙古族刺绣、柯尔克孜族刺绣。传统技艺8项:维吾尔族的棉纺织技艺、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地毯织造技艺、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统小刀制作技艺,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民俗5项,其中涉及民族服饰的有3项,分别是蒙古族服饰、维吾尔族服饰、哈萨克族服饰。2010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1项入选该名录。新疆锡伯族刺绣入选传统美术项目。和田地区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阿依旺赛来民居)入选传统技艺项目。
在国务院颁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新疆也颁布了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手工艺和民间美术共计有32项入选。其中,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美术就有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模戳印花布技艺、花毡制作工艺、玉雕技艺、帕拉孜纺织技艺、传统小刀制作技艺、卡拉库勒羊胎羔皮帽、于田服饰、民间刺绣工艺、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等20项。2006年,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传统美术2项,分别是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和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3项,与民间美术有关的有乐器制作技艺。哈萨克族民间图案文化、毡房制作技艺、花毡制作工艺、哈萨克族服饰制作技艺等。新疆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刺绣技艺。柯尔克孜族绣花布单制作技艺、马鞍制作技艺、约尔麦克(毛线编)编织技艺。新疆俄罗斯民居与建筑艺术等。
2008年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78项,传统美术(11项),维吾尔族阿依旺赛来民居建筑艺术、建筑装饰图案,哈萨克族皮革编织技艺、芨芨草编织技艺、骨雕技艺、毛线编织技艺、毡绣和布绣,蒙古族唐卡,锡伯族刺绣,回族刺绣,新疆满文、锡伯文书法。传统手工技艺19项,分别是,维吾尔族花帽制作技艺、胡尔捃制作技艺、木制器具制作技艺、苇编技艺、和田果西格尔地制作技艺,哈萨克族马鞍制作技艺、木制器具制作技艺等。“大学教育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它既可调和非物质文化国际保护、国家保护和民间保护之间的矛盾,又可回避基础教育高考指挥棒带来的种种尴尬。”[1]新疆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疆高校美术专业知识体系中,以新疆本土文化为背景开设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对地域民间美术进行全面挖掘与研究,并纳入高等美术教育中来,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纳入高校进行文化传承,以体现丰富的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