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际交流与合作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残疾人 康复辅具 标准化 国际 交流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对国际标准主导权的竞争。发达国家把标准化发展战略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复辅具标准化战略作为其中一部分,也受到非常的重视。中国作为全球康复辅具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如何在康复辅具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对康复辅具标准化提出了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立足国内,认真做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促进我国康复辅具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康复辅具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康复辅具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水平。
1.1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信息时展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促进康复辅具业发展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从康复辅具标准化的专业角度来说,可以说“弱国无外事”,有无充分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全世界融入一个共同的大圈,使我们不可能脱离外部世界而在封闭的环境中健康快速的发展。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各方面,我们都处于世界这一共同的大圈之中。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1.2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现代国家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也包括文化软实力。从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本身来说,它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升文化软实力已被我国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康复辅具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传播我国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康复辅具标准化本身体现的是国家的软实力,但是它背后潜藏着的是一个国家康复辅具业的发展,是经济实力,所以,实际上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实力即综合国力的表现。
1.3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世界与中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世界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与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我国等同采用了ISO/TC 168、ISO/TC 173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的康复辅具国家标准,填补了许多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领域的空白,对促进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由于我国康复辅具业及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先进理念、方法、技术与实践经验,依然需要大量引进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另一方面,世界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我国的支持与参与。我国是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组织的重要成员,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73的参与成员国,是ISO/TC168的观察成员国,康复辅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参与。作为占世界4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残障人口最多,康复辅具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做好我国的包括康复辅具标准化在内的康复辅具工作,本身就是对世界康复辅具业、康复辅具标准化事业的重大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人员队伍,自主研制了一批康复辅具标准,成为世界康复辅具标准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培养了部分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专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参加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相关会议等。
2.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大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交流与合作的数量较少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康复辅具业及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我国的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加,但总的来说,无论从总的数量还是频率上,还是从参与人员上,都还比较少,还有很大的增加空间。
2.2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仅限于参与某些康复辅具国际标准的起草,参加某些国际康复辅具会议以及缴纳会费等,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从而导致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单一,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我国康复辅具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容。
2.3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不够
无论是参与康复辅具国际标准的起草,还是参加某些康复辅具国际会议,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是被动地参与,除承办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康复辅助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 173)第七次会议等少数几次有关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会议外,很少主动发起或承担一些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工作或活动。
3.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实现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康复辅具业有了较大发展,康复辅具的技术不断进步,经验逐步积累,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也不断扩大,对康复辅具标准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此背景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关注不断增加,对中国在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领域承担责任与义务的期望也在不断增加。面对这一形势,一方面,我们要立足国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我国的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势,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康复辅具标准化信息交流、经验交流、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甚至在某些资源共享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当中,进一步更新观念,逐步从“被动”转变为“主动”,逐步从“引进”为主转变为“引进、走出并重”,改变以往被动的局面,主动承担相应的工作或任务,主动承办某些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活动,争取将某些康复辅具国家标准转变为国际标准。
3.2注重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培养
有了人,才能开展活动,才能谈交流合作。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是国际交流合作的有形资源,有了人才保证,我们才能盘活资金、渠道、组织方式等要素,才能有效地参与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已分别提到了部分内容,在这里专门就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培养展开讨论。
3.3创新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
为了开创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提高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要加强官方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这是加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关键。康复辅具标准化官方之间的国际合作是康复辅具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各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官方组织之间对话和交流的结果,没有相互的对话与交流,便不会有相互的合作。
二要推进检测实验室的国际互认。我国检测实验室的认可活动已具有明显的国际化趋势,我们要积极推动我国康复辅具检测实验室国际互认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康复辅具检测走向世界。
关键词:高校 国际交流合作 问题 深化途径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还能让世界充分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发展效果,对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但是,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实现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因此,本文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为重点,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化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比较滞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也成为了高等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但是,国际间迎来送往的接待性工作与国际化的高校交流合作不是特别相符,导致发展理念比较滞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2.外事工作有所欠缺。对于目前的高校来说,外事工作部门中的人员比较少,很难满足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需求,而且外事工作部门的工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以前的层面上,在高校中不受重视,很难与当今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形式相适应,这使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成为了一种空想。
3.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在现阶段的高等院校发展中,大部分的教师对高等教育国际发展的趋势以及热点等很少关注,对教育国际化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更不用说做好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所以说,高等院校的教师只能担任单一的教师角色,不利于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深化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
1.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是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一定要站在世界的角度,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分析和观察国际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思想观念,使其在世界上占据领头地位。如果不能从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出发,肯定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被淘汰。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与时展齐头并进,才能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才能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外事部门的管理工作。A.从思想认识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认识到外事工作部门的重要性,将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与外事工作部门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水平和效果。B.从人员配备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加强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配备管理。外事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高校一定要对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外事工作部门都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等、靠的心理,所以,一定要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促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一定要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培养制度,
5.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国际教育的办学条件。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所以,高校应该尽量增加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多多引进经费投入,与社会机构实现良好的合作,这样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国际交流合作以及留学生教育管理相应部门的成立,对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机构能够对高校国际化活动的组织和进行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实现高校国际化活动的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对我国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还能间接推动社会的统一发展。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对国际交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关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提升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涛.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J].前沿,2012,01:160-161.
关键词:高校 交流 国际 合作 管理
目前,国家各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受此市场竞争影响,高校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事务的开展也备受压力,且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是不小。而高等院校本身更是一个人才输出、培养基地。如何将专业学术项目、办学讲学、人才塑造、社会服务等职能、价值发挥等熔于一炉对高校发展而言十分关键。基于此,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以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对外交流工作而言,分析了地方高校对外交流工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并与之提出了必要发策略。
一、主要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办学水准显著提高,国际间对外的交流合作事务开展也取得了显著学术成果。但就目前不少地方高校而言,在国际交流对外合作事务开展还是存在着明显的滞后问题,面临的严峻问题十分突出。这主要包括:
(一)国际化开放理念滞后
在产业经济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问题炙手可热。特别是对高校国际交流工作而言,其工作任务不仅是拓展校内资源优势、加强留学师资队伍培养、参与学术项目研发等,更重要的是讲究国际化中外合作,吸纳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合作研讨成果等。因此,对于不少地方高校国际化开放理念滞后问题首要亟需解决,必须立足根本,将发展眼光、观念层次得以改善,否则必将阻碍高等院校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事务的建设进程。
(二)管理体系制度亟需更新
地方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及实践办学等一直以来是沿用传统的管理体系制度以及管理模式,并由校级单位统一包揽,而没有健全院系、以及教务职能体现的明确职能划分,这就导致了校内各部门单位的工作负荷量加大,而在此影响下,沿用旧习管理体制的灵活性欠缺就凸显出来。而实际上,院系具体职能发挥,是保证专业科研项目能够实现国际化交流的关键,一旦院系职能发挥不力,学术研讨、交流合作脱离院系支持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突出成果,进而也就无法促进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强化
高校国际化交流工作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建立在一支优秀师资队伍、专业教育工作团队的基础之上。因此,在目前高校面向国际化交流、专业研讨合作的基础背景下,涉外专业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储备更是十分关键。对于目前地方高校涉外职能发挥的机构人才储备问题而言,必须要却确保人才的储备与专业学术技能等问题的协调发展,否则会影响对国际化对外合作等相关事务的开展,对交流与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建设经费投入需下放
高校教育事业任何项目的开展都需要财力经费、人力管理、物资支持等。但就当下而言,不少地方高校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都非常单一,在投入程度上明显不足,特别是国际化学术项目的研发经费问题,很难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下放,因此,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及现金设备的供给、完善问题就非常严峻,更别说加强国际化学术交流、合作等的对外交流工作的开展了。
二、对策研究
(一)正确衡量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关系
区域化面向国际化的发展走向定位是我国地方高校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折,如何就现有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进行正确定位、衡量才是明确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所谓区域化是指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满足高校社会教育职能而建立的学术、科研交流中心组织机构,这种机构性质是固有的、地方性质明显的;而国际化则是以区域化作为一个发展单位、一个单元而逐步形成的国际化学术交流中心,一般会系统指代不同国家的学术交流,跨国流性质尤为明显。因此,加强高等教育跨国流研讨与确保两者相辅相成的主要关系十分关键。
(二)改革管理体系制度
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学校为主导、以院系为主体、以项目为基础,具体到专业学科的统一归口管理模式,真正体现院系和专业教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国际化意识,调动教师及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使其参与到全校。
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中来。
(三)强化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交流、师资队伍交流、教务管理者相互交流是确保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环境、氛围得以保障的关键。因此,学生对外交流必须要确保到外校的积极融入,学习到生活经验及实践能力养成,以为今后学生在社会生存、立足提供充实资本;师资队伍交流必须明确派遣教务人员的进修、访学交流等基本对外交流的工作事务开展进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学术动态的及时更新,利于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准的提升;管理者交流在不少高校将其混淆为内部管理优秀队伍建设问题,而事实上,专业和非专业课程的进修与调研就是衡量其国际化交流与养成管理理念的关键。因此,为了充实国际化管理交流团队人才储备,必须要强化专业体系知识,或者尝试外聘管理支教等,吸纳先进管理经验及成果等,以保证校内管理建设自成一系,辅助对外交流事务工作的开展。
(四)下放、增加建设投入经费
地方政府支持获得建设经费是普遍经费下放的一个执行方式。而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学术研讨、国际学术项目技术交流的组织机构,利用固有专业学术项目来获得对方的经费支持,同时还能实现与对方的资源互助与互补。
三、结语
高校对外国际化交流事务开展需要校内、校外资源的供给与支持。而除此之外,高等院校本身也应树立国际化理念、强化开放性意识,以保证吸纳适合自身教学改革的先进成果与经验,彰显自身发展特色,提高自身院校在教育组织机构中的国际化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高玉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提高高校办学水平[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3)
一、注重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参加“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活动、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活动,积极主动地学讲话精神、党的报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等材料,完成了组织要求的各项学习任务。二是重视思想改造。能主动结合思想和工作深刻剖析自己,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党性原则,提高履职担当的自觉性和能力。三是重视业务知识学习。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国际交流、外事工作培训,坚持各种渠道的自学,掌握了相关政策和大量一手材料,提高了国际交流和把握外事政策及工作规程的能力,努力实现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四是积极推进学习型中心建设。重视抓好中心人员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作风建设和思想觉悟的提高。
二、履职尽责,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1、稳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取得新突破
一是努力推进联合办学项目有新进展。推动完成了6所国外高校与我校签合作协议。完成了学生留学需求调研设计和分析工作,初步建立中外合作院校及项目资源库。二是国际学生招收准备工作有突破。积极组织调研、申报并获批留学生招收资质,稳步推进招收国际学生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大学生留学研修取得突破。短期交流项目和联合培养学历项目均取得突破,共派出11名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交流,为下一步深化合作打下基础。四是认真做好三批次13名的教师海外访学、研修服务工作。五是积极做好管理人员国际化培训的准备工作。2017年,中心积极与多所海外高校沟通联系,做好了管理队伍国际化培训的准备工作。
2、积极构建对外交流合作保障体系
一是积极构建布局合理的外部资源保障体系。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需求,积极与境外外高校联系,按照优化布局、拓展内容、提高质量、可持续合作的原则,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积极推进建立满足学校发展和多元需求的外部资源保障体系。二是努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主体由学校和中心向二级学院转变,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通过乌克兰切尔诺维茨国立费奇可维奇大学副校长一行来访,在艺术学院试点二级学院在合作办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比较成功。三是积极构建稳健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牵头组织制定七个立项制度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两项,目前正在稳步推进留学生教育的五项制度建设。四是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工作规范。逐步理顺工作关系、规范办事流程和外事接待工作,从制度上防控风险。加强中心自身的工作规范和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个人努力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走在前面。
3、立足实际,扎实做好外事服务和宣传工作。
一是认真组织做好因公出访和来访接待等服务工作。协同中心人员完成了19位教师、校领导因公出访各项手续的办理,组织接待了多批次境外高校的校方代表来访,与十几个境内外留学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合作意向。圆满完成了接待澳大利亚芒特甘比尔市市长一行来访、刘学忠校长出访、参加省教育厅省外办接待美国陶森大学代表、配合生工学院接待海外专家代表团一行来访等临时性工作。二是组织协调做好师生出境学习、交流、研修、认证和语言培训等服务工作。组织开展了出国师生英语语言培训和出国人员行前教育培训,协同教务处完成对归国学生成绩和证书的审核翻译工作,为国内外我校有需求的学生个人提供了留学咨询服务。三是认真做好新聘外教的管理服务工作。在国家提高外教聘请门坎的情况下,多方联系组织招聘落实了3位外教。积极争取学校和有关部门支持,为外教营造了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召开外教座谈会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实服务和管理工作。四是积极做好内外协调沟通工作。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外事、台办、安全、公安等部门工作,改善了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六安市有关单位的工作关系。五是认真做好对内外宣传服务工作。争取网络中心支持,及时调整和更新了网站及对外宣传资料,组织设立出国留学微信公众平台和QQ群,充分利用官网、QQ、微信等平台做好对内外的宣传和服务工作, 2017年度中心有3篇新闻报道在安徽教育网刊登,3篇新闻在全国性媒体搜狐网上刊登。六是是积极推进构建“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外事工作格局。
4、较好完成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新增6个校际交流合作项目、组织11名学生到国外相关大学学习交流、落实13位教师赴国外相关大学访学研修、根据学院需求引进语言类外教3人,引荐海外客座(名誉)教授3名,二级学院向学校推荐一人,协助生工学院聘请海外客座教授1人,四项任务均超额完成。管理人员赴境外培训工作,由于人员结构都是机关党政干部组团教育厅未批准,已经做好前期调研和工作方案。
三、重视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提高担当服务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责任制。按照要求认真落实本单位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一岗双责”和分工负责制,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要求。二是坚持把中心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定期检查、总结,查找不足,及时补差补缺,积极支持中心党支部开展创建工作和各项活动。三是依靠制度抓落实。坚持周例会制度和政治学习制度,认真组织本单位职工学习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注重完善制度、加强风险防控、强化纪律约束,着力推进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四是带头执纪垂范。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三十条”和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的有关要求,认真纠正“”方面问题,没有违规违纪行为。努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营造风清气正工作氛围,严于律己,带头垂范。五是努力做好综合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做好安全稳定、考勤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部门网站管理、保密等工作,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六是优化工作关系。注意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所在地有关部门和校内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努力营造运转顺畅的良好工作关系。
1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际形势而言,新时期国际政治的多元化格局已经逐步形成,国际政治的频繁交流带来了文化上的深入交流,国际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形势,这就要求国内高校利用国际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和水平。[1]从国内形势而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国内发展形势日益稳定,正是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时机。高校应把握这种有利的形势,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多“走出去引进来”。
1.2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时代大潮下的必然选择,更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其次,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展示、传输给其他国家,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最重要的是,新时期深化高校国家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国内高校吸收国外先进的学术知识和教学管理经验,让国内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2]
2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2.1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逐渐增强
环视国内高校教育的现状,已经有一大部分高校将国际交流与合作设定为了一项长期目标和基本任务,并具体讨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正在着手推行。很多学校设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专门办公室负责筹划本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事宜;有些高校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了“留学生管理中心”,以促进国内外学生的交流学习。
长沙明照经贸外国语专修学院(以下简称我学院)从2007年设立“国际交流科”,后又于2009年升级为“国际交流处”,主管学校的对外交流事务;负责我学院外籍教师在华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上的相关事宜;负责学院学生赴海外留学和赴海外工作手续的办理工作。
2.2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喜人
自从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被提上日程以来,这项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他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学习范围也从传统的中文学习扩展到了经济、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国内高校也不断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力求突破传统模式的枷锁,这些成就都为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打下了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从2010年开始开设“日本人中文学习班”,每年都会有数批日本人来学院短期学习中文。通过这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我学院不仅深化了与日本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也拓宽了与日本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给我学院的学生提供了更宽的海外留学以及就业的道路。比如说,2013年来我学院学习中文的日本G.TRY Co.LTD的董事长合田阳一先生,在我学院进行了为期2周的中文学习。通过这段时间在我学院与日语系的学生们同吃同住,合田先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学院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他在课间交流日语,提高日语口语水平。更令人欣喜的是,学习期结束后,合田先生提出愿意给我学院学生提供在深圳分公司实习和毕业生去日本工作的机会,进一步拓展了我学院学生的就业渠道。
3 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措施
3.1 创造独特优势,与国外学校强强联合
尽管目前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它们却没有找到与国外学校交流与合作的切入点,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院校没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国内各大院校应该挖掘自身优势,并以此吸引国外院校的目光,与国外院校创办合作项目,强强联合最终达到共赢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自己在某学科优越的师资力量,与国外院校联合创办该学科的科研项目,将自己的优秀教师与国外院校的优良设备结合,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争取更多项目资金。
我学院作为长沙市最具历史的一所外国语专修学院,日语是我们的拳头学科。日本的动漫产业举世闻名,我国有很多学生从小是看日本的动漫长大的,对日本的动漫很向往。我学院国际交流处充分挖掘学院自身优势,与日本的动漫学校以及动漫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打造了学院具有优势的特色专业――信息日语。2010年,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与日本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合作,参照对方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在我学院创新性的设立有日本特色的信息日语专业。学生在中国取得国家认可的成教或者自考大专学历以后,可以直接升入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同时,我学院与日本东京TypoArt Planning Co.Ltd的董事长松本忠先生签订就业合作协议,为我学院信息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开辟了海外就业的渠道。
3.2 打造具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高校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践行者,要想让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到学校各个层级,就必须练好教师这一队伍,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队伍。首先,要鼓励高校教师进行国外进修、访问、参加国际化学术会议,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及物质奖励,提高高校教师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4]其次,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组织学术交流座谈会等形式聚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资源。最后,各大高校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契机,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2011年7月,我学院国际交流处选派优秀教师魏春燕老师和周琪老师赴日本TIJ东京日本语研修所进修2周。主要目的是学习TIJ的直接教学法。魏老师回国后将在日本学习到的直接教学法运用于学院的日语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快速掌握单词和语法。魏老师的良好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为此,魏老师于2011年被长沙市教育局授予“长沙市民办教育优秀教师博雅奖”。
2015年4月,澳大利亚四川健康与养老职业教育培训论坛在成都召开。这与我学院正在筹划开设的“护理日语”专业的方向不谋而合。笔者作为学院国际交流处主任亲自赴成都参加了培训。
在加强教师学科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加强教师对国外文化和习俗的认识,使教师掌握接待外宾的基本技能,使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在外宾面前表现自如,将中国文化和学校理念顺畅、准确地传达给外宾。从2011年开始,我学院国际交流处在学院开展了“全体教职员工学外语”活动。每周三下午第八节课,由国际交流处牵头,给非外语教学的教职员工教授外语的基本用语。不管是计算机教师、语文教师,还是后勤、学生处的教职工,甚至是看门的大爷、打扫卫生的阿姨都学会了最基本的日常用语,能够用外语跟外宾问好。
对于专门负责外宾接待的教师而言,在掌握外宾接待的基本技能基础之上,还必须对国外知识做到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在外宾到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接待外宾的时候不会因为知识面狭窄和马虎大意等原因怠慢了外宾。2012年7月,我学院东京事务局的积田吉起局长在国际交流处的邀请下来到学院,给国际交流处的教职员工做题为《报告商量联系》的报告。介绍日本文化和日本企业的工作方法,使国际交流处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接待质量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
3.3 简化出国手续,方便学生“师夷长技”
就目前国内院校的出国程序而言,不得不提的就是出国手续复杂,很多学校的学生想要出国需要从学校和户籍地所在地往返很多次,这样的弊端对国内学生出国深造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出国之前对学校留下更好的印象,国内院校应该适当简化出国手续,明确出国需要提供的证明文件,给学生提供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方便。
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从设立之时开始,就致力于给学院的学生提供便捷的出国服务,实行“一对一”咨询,定向外派服务等。从2010年至2015年,我学院通过国际交流处出国留学的学生达到300多人;出国工作的学生达到500多人。学生留学的国家有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学生出国工作的国家有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自2008年湖南省商务厅授予我学院“湖南省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至今,我学院获得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授予的“2010年度长沙市外经合作先进单位”“2011年度长沙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优秀基地”以及“2012年度长沙市对外劳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09-02一、艺术类高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特点和意蕴
作为一种智性模式,艺术具有强烈的精神属性与人文倾向,长期以来使得艺术院校成为创造和创新的发动机。与全国一样,广西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属小众团体,具有鲜明的专业个性与特色。艺术类职业教育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加强了全球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需要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因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当前,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制定持续性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顺应时展,推动广西艺术类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性开展
(一)形成持续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
随着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持续发展,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和理念,解放思想,在学校发展目标、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上力求与国际接轨。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双向互惠的活动。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选择理想的战略合作伙伴,牢固树立国际化观念,善于师“夷”长技,导入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如英国的(BTEC)、加拿大的能力本位(CBE)、澳大利亚的(TAFE)等职业教学模式,推进自身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及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优化政策环境,积极探索国际化的职业教育理念、科学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手段。应当看到,目前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还不高,国际化发展理念尚未确立,这就更需积极倡导高职院校按照国际化的培养标准和服务要求。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采取分层次、递进式的发展理念,科学定位,开拓创新,从局部走向整体,做好战略部署和中、长期规划,确保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持续性的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形式
我国高等职业国际化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与特色,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形式,服务于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产业的结构升级。拓宽职业教育与国际的衔接通道,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按照循序渐进,由此及彼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多样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国际合作办学、招收留学生、师生互换、导入国际课程、海外实习、国际培训项目、国际性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质量认证、国际职业技能鉴定以及国家间和地区性的职教多边合作等。这些形式丰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有校际间的交流,也包含与政府、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长期与短期并举,形成教育、科研和服务的一体化,从而大大增强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和竞争力。
(三)打造高水准的国际化管理和师资队伍
在国际化快速扩展过程中,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跟不上已成为限制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亟须培养一支具有高水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师资队伍。学校领导层及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在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层次的同时,努力打造一支高效稳定、结构合理的师资管理队伍,尤其是国际化的“双师型”师资,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这方面国际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新加坡的职业院校在招聘师资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人才,以诱人的环境与条件吸引大量来自日、美、德、英等国家的高水平外籍教师,一些院校的外籍教师人数已经超过10%。同时,为了让教师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及时更新,掌握国际最新的职业教育资讯,新加坡的职业院校制订了完备的激励性机制,支持教师到海外访学、进修和深造。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引进逐步充实和壮大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及管理人才,也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吸引国际上高水平的教师到校承担短期的教学工作,如于与国外职业院校建立教师互访的交流机制,构建双方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让教师们在专业领域内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送出去让有潜质的骨干教师到国外开拓自己的国际视野,学习世界上职业教育的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如分批次派遣教师前往职业教育发展得好的国家进行参观与学习,多维度体验不同艺术教育的管理和教育模式,让教师成长为具有国际化思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业务知识的优秀教师。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的管理队伍和师资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完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四)加大宣传和营销的力度
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加大营销宣传力度,融入营销的思想,做大做强广西的高等职业教育。准确定位国际目标市场,挖掘潜在的生源市场,争取新的市场份额;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提供新的优势教育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发展的机遇。当前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对外宣传跟不上国际化形势发展的要求,缺乏高效的宣传营销理念与技巧,难以收到预期效果。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的进一步拓展,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宣传营销的方式将日趋多样。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展示自身的特色和形象的同时,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争取得到国际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应完善国际宣传营销工作机制,各部门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涉外宣传;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及时报送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做好二级网站的日常维护;深入研究受众的阅读兴趣,认真选题,精心策划,创新制作专题及纵深宣传形式,以取得最佳的对外宣传效果。
(五)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只在外延上下工夫,修炼内功,构建自己的特色优势,这才是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走向世界的根本所在。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应以地域特色作为切入点,提升自身价值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提出,他将其概括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结合多种技术流的能力”,它具有稀缺性、专用性、价值性、延展性、难以模仿性等五大特征,是积累、维持和增强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核心竞争力”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程度日益加深,两个层面的因素导致职业教育面临更强的竞争压力,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基于高职院校的职能和特点,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基础设施为依托,艺术精神为支撑,从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整合,构成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要素。具体而言分为六个要素,即国际人才培养力、学术研究创造力、校园文化影响力、社会服务贡献力、组织管理优化力与资源环境整合力。当前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层次性与合理性,重复率较高,在培养国际性的艺术人才方面难以形成突破。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并未切实依据自身特点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科学定位,分散了教育资源,降低了专业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需要走特色的发展路,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结合广西地方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和艺术特点,发挥广西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特色,协调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在关系,打造出广西艺术职业教育的品牌。
三、结语
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持续性的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形成具有广西特色和优势的职业教育,进一步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云.东盟背景下广西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新思路[J].科技视界,2012(4).
[2]缪秋菊.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3(8).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模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跨国界跨文化的观点、氛围与大学的教育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应秉承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本土性原则,立足专业建设,在课程改革、师资交流、合作培养、交换留学、海外实习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以促进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先行入手:
1 树立师生教与学的国际观念
在我国,因为教育体制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及家长普遍认为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都是成绩不好的代名词。但凡成绩能过得去的学生都会选择本科院校,甚至三本院校就读,原因是大家对职业院校的认知不够明确。高职高专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为国家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并非是学术研究型人才。换句话说,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基本上具备了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行业里面更具有竞争力。那么要想使学生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就不能将眼光停留在国内市场。首先,要树立起师生教与学的国际观念,就是教学计划制定不能单单依靠国内产业结构,同时要与国际市场紧密结合,在大的环境下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2 引进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创新课程体系
要积极引进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例如国外的翻转课堂,非常适用于高职高专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是教学手段更为综合,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使课堂变得灵活自由,打破了教师“独角戏”的现状。将优质课程引入我国高职高专的课堂,不仅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同时有利于创建新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研究、实践能力、道德素养、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及适应我国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又能跟得上国际市场的课程体系。
3 共享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
高职高专的办学条件当中,最难解决的就是学校的实训设备不达标。很多院校都不具备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现场操作的条件,学院购置的设备条件只能满足重点专业的需要,很多招生规模较少的专业根本没有实训设备,无法满足实践的教学要求。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学校纷纷采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解决办学的方法。就是与校外多家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学生可以在企业利用企业资源完成实训课程,企业可以优先选聘其所需要的人才。这是一个分散设备投入压力的方法,但是国内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项目一直不太热心,学校处于主动的态度,没有企业的真正配合也很难完成校企合作。同样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所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无疑是另辟蹊径,这种办法不仅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还可以将两所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办学的正常进行。在两所国际院校零距离对接的同时,再加上两个国家的热心企业的高度参与,必能保证高质教学的每个环节顺利展开。
4 提高高职开展双语教学的速度
加快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前提是学生和教师必须通过语言关的考验,这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展开双语教学,并且在教学计划中将语言模块作出要求。双语教师的资源可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院校的教师互换资源,也可以先将部分专业教师送到国外进行封闭式培训,然后回国担任专业教师,并且可以用专业英语进行任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需要更高专业水准的要求,所以结合翻转课堂的优势让学生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课上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虽然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讲是很困难的,但是学生有了成就感和目标之后,学习就会更有动力,所以说这是一个有效促进教学、完善教学的最佳手段。
5 加快职业院校的图书馆国际化进程
图书馆是获得学习资源的第二课堂,很多信息需要在图书馆进行查阅和使用。在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加强图书馆的国际化进程,不仅能满足学生阅览和查阅的需求,也是学校软文化实力的代表。在图书馆适当添加外文专业书籍,可以促进教学环节双语化的进程。同时,使图书资料更加完善。加快图书馆的国际化进程的手段也比较多样化,除了购买相关书籍之外,也可以与合作交流的国外院校进行书籍互换,共同打造双方学生共同使用的图书资源。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加强电子图书的建设。这个电子图书馆与网上的期刊收录有很大的差别。本电子图书馆必须以专业为单位,书籍内容贴近专业,主要目标是服务于专业,同时国内外调度更加便捷,符合学生双语查阅的标准,满足学生在国际交流的大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6 结语
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很大的现实作用,怎样才能做好国际交流合作办学也是很多院校一直思考的问题。很多高校或者高职高专院校都采用了互换学生继续教育的方式,就是在本国家的院校就读两年,然后再到国外继续就读两年到三年,毕业证书发放两个国家院校联合盖章的证书。这样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市场就会扩宽,在两个国家都可以进行选择。前景是好的,真正做到国际交流合作需要更大的考验,更需要一步一步地完善合作计划才能真正做到合作的双赢。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结合国际因素,引进国外优质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树立师生的国际化观念,完善国际化的教学配套资源等等。这当中,每一步的完成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是逐步逐步转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向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打造出职业教育中既有特色又有前途的高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蕾.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2.
[2] 何家蓉.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问题: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J].中国高教研究,2009.
[3] 李化之.谈高职教育的特色[J].职教通讯,2001(2).
【关键词】吉林省 高等教育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29-02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高校不仅能够引进国外的良好教学资源,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念,学习现代化教学方式,以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而且也为高校师生“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培训和教育,进一步开阔眼界,对于高校以及师生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 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全省已经筹建了40余所高校。而2013年吉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吸引国外知名大学到我省办学,支持高校与国外优质大学、企业和机构合作办学,并鼓励高校在国(境)外设立分校。为响应政府的号召,吉林省各高校纷纷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其经济管理学院先后同日本、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专家和学者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科研协作。在2014年9月25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伯特・奥利、副院长韩珞珩等对吉林农业大学进行了友好访问。由此可见,近年来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 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
1.理念相对滞后
吉林省多数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国际化意识,由于理念的滞后,而没有建立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以及配套的管理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交流与合作难免会出现渠道狭窄、涉及领域不够广泛、层次很低等问题。此外,缺乏吸引留学生的意识及能力,留学生及外国教师在全校师生中占据的比重很低。目前,留学生到吉林省高校求学,一般选择的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有一些留学生选择医学专业,对于其他专业涉及较少。而高校内部的外国教师以语言教师为主,基本不会涉及其他领域。
2.经费不足
目前,吉林省很多高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投入的经费比例较低,而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渠道十分单一。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经费比较固定,而且十分有限,但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撑,这样一来,高校往往难以为各种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缺少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关的设备和设施,使得交流与合作无法得到全面、有效、及时的开展,不利于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3.相关人员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在吉林省大部分高校中,都没有确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使得该项事业的发展缺乏动力,教科研单位、相关人员及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其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先进理念,没有进行有效的推介和宣传,而且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相对较低。目前,在吉林省多数高校中,外事工作者基本都未曾受过专业的培训,同时缺乏工作经验,往往都是校内的教师转岗任职,并不了解对交流与合作该如何开展,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摸索。其次,从吉林省范围来看,重点高校偏少,普通高校占据大部分比重,由于这些高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低,所以,他们往往不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及外语学习能力,缺乏国际化意识,同时,也会由于留学费用较高,而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望而却步。最后,教科研人员缺乏较高的专业能力及外语水平,在国际交流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且一旦出国学习,就会面临教科研等工作的安排、工资水平等很多问题。
4.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服务水平不高
首先,尚未健全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吉林省很多高校在针对留学生构建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兼顾国际惯例和本地特色;对于留学生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的处理也不妥当;安排的教学内容以及采用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让留学生很好地接受;对于留学生也没有建立专门的奖惩机制,没有有效地监控他们的学习质量。其次,尚未完善留学生的生活管理及服务体系。一是没有充分重视留学生的安全教育和食宿问题;二是在校园文化、课外生活以及体育活动等方面,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及安排;三是没有引导留学生来了解中国、吉林省的政治和文化等环境,而且在校园内,留学生很少会与当地学生进行交流。最后,缺少完善的后勤生活服务保障体系。在吉林省的很多高校中,都没有专门建立留学生宿舍楼,而且缺乏专门的教学设施。
三 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策略
1.更新发展理念
从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来说,不能够采取封闭的方式,而是应该从国际视野出发,强调比较研究,对于国内外一些好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理念,应该适当吸收借鉴,而国际交流与合作正是一条重要途径。吉林省高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应该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并创新合作机制。通过教育的国际化,吉林省高校可以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育市场,因此,应该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2.加强经费管理
为了确保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等工作的有序开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的推进,吉林省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加强经费管理,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一是应该拓宽资金筹措的渠道,在获得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尽量争取社会上企业及个人的支持,从而使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二是有效管理经费。吉林省高校应该针对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一套专项经费预算及结算的管理办法,并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在不断拓展开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做好节流,从而科学地将经费运用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当中。
3.积极鼓励相关人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吉林省各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并大力引导校内师生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当中。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不断地创新形式,为不同的人员提供与自身相适应的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包括学校领导、拔尖人才、学科专家、教师和学生等。其次,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校内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申请外国高校、合作科研、出国进修、出国考察和合作科研等方式到国外去进行交流。
4.强化留学生的教育管理
近几年,吉林省高校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一些综合类院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要强化留学生教育管理,那么,首先就要增强师资力量,以促进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措施如下。一方面,加强内部师资力量的培养,为教师提供在职进修的机会。具体来说,高校应该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教师出国考察、进修、合作科研和参与国际会议等各项制度。另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引进一些优秀的教师。高校要不断拓展聘用渠道,同国内外的一些重点高校形成一种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兼职、特聘、项目合作、短期聘用和长期聘用等灵活性的聘用机制,引进更多的优秀教师。
四 结束语
2010年,我国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对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从多层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不断拓展领域,从而促进国内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因此,吉林省高校应该正确认识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并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从而推动教育国家化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虹.“桥头堡”战略下云南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策略探讨[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4(3)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国—东盟;国际交流
一、研究背景
为彻底贯彻十精神,实现广西的脱贫富民,更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年轻人学有所长,才能脱贫致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上。广西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发展的重要支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凸显了广西在国家经济、国家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广西在国际交流合作上是必不可缺的。随着廣西教育领域与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增多,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更不能固步自封,在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国际交流合作的实质化阶段途中,找出影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从而寻求对策。
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国际竞争力较弱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不论在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职教规模,办学条件和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扩张,使广西的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广西的一些经济较落后地区,高职教育明显落后,发展水平不均,欠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质量。在广西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域,高职教育也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没有形成以国际化为导向的办学意识,核心竞争力不够鲜明。
(二)对内外宣传不足
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对一些东盟国家的宣传不足,甚至很多学生都不清楚东盟有哪些国家,对东盟国家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格局较小。很多广西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宣传工作主要是集中在东盟国家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对一些欠发达地区宣传较少,许多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就很难了解到广西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况,广西的高等职业学校也很少去到东盟国家的落后地区去展开交流合作,宣传面受到制约。广西的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网页建设比较差,很多没有国际交流网页板块的建设,特别是一些已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院校,在院校网页的国际交流合作板块上,也极少跟进国际上的信息,造成了信息交流不畅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化。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步伐发展不平衡
在现阶段,许多广西高职院校通过各种国际交流渠道,定制了许多优惠政策,招收了很多东盟国家的高职留学生,这对加强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有着很大意义,但是“引进来”的各项工作完成得富有余力,“走出去”的发展情况就显得不如预期。在中国—东盟的合作上来看,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比较容易吸引东盟国家的人才,然而,中国的高职学生却较少“走出去”。
(四)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于初级阶段
职业教育国家化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还比较浅层次、表面化。很多高职院校只将国际交流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没有意识到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的重要性,只完成招留学生的教育任务,做一些表面的国际校际交流,没有将培养国际化的职业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标,没有实质性地推进和国外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交流、跨国企业的深度合作,交流合作浮于表面。
三、加强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对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投资,提升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竞争力
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必然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光是院校自己喊口号,对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广西政府对广西职业教育加大资金的投入,让广西高职院校有资金外能力进行宣传交流和合作。扶持广西高职院校打入东盟国家,增进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层次。
(二)加大国际间对广西高职院校的宣传力度
深入分析广西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上的问题,针对性地对外进行宣传,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以人为本,为学生和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广西打造成中国—东盟合作交流区域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教育服务中心,扩大广西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利用广西的区域优势,打造高等职业教育东盟国际交流平台
广西地缘优势十分明显,背靠大西南,南邻北部湾,与多个东南亚国家接壤,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唯一一个水陆相交的省份。广西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有着很好地政策优势,这都对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综上所述,广西高职教育领域更应该抓住这份难得的机遇,扬长避短,大力开发自身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推出国际化的高职教育产品,去赢得东盟国家高职教育市场的消费群体和市场份额。广西高职教育应充分利用自己在人才、区域、资金等多个方面的优越条件,在互利互惠的大前提下,广泛全面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四)拓宽广西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国际化视野,加大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
广西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路上却屡屡碰壁,y因为广西高职院校领导干部没有足够的国际化视野,领导干部对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没有实践经验,形式化、平面化、片面化地展开和国外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广西各个高职院校应该有针对性的对领导干部进行国际化视野的加强,多多外派,深入实践的去了解国际上的高职院校。加大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公派出国和进修的学习机会,对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教师进行培训。
四、结语
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发展是我国教育走向国际的一个缩影,是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势所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顺应发展,积极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广西高职院校的教育空间,加深高职院校的教育深度,全方面的拓宽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的职业人才,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人才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婷婷.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
[2]杨浩,王春龙,王琦.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20(8).
[3]张小军,刘慧敏.“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0(5).
[4]林圣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8).
[5]赵晋芳.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特点与方向——以广东省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4).
[6]王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高等职业院校“双高”建设过程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6).
关键词 黑龙江;高职院校;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06-02
黑龙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办学不仅是时展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政府近些年来关于教育文化工作发展方向的指示要求。黑龙江通过与俄罗斯开展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不仅符合国内外发展背景的需求,同时可以充分发挥黑龙江的地理区位优势,创建独具特色的优质教育,推动黑龙江教育工作进一步提升,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1 黑龙江高职院校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意义
黑龙江的教育工作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国内教育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实行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缺陷,加之黑龙江地理位置偏远,放眼全国来看,教育优势并不明显,生源少与教育落后等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的探索与改革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开展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打破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发展瓶颈,同时可以有效利用俄罗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来改善和提升黑龙江整体教育质量的水平,打造黑龙江独具一格的特色教育之路,推进黑龙江高职院校建设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从侧面也有助提升黑龙江整体经济的发展。
同时基于宏观层面而言,中俄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往来频繁,近些年来我国又提出新丝绸之路建设等长远规划,所以黑龙江高职院校开展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这一举措不仅符合黑龙江的发展需要,也为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深化中俄传统友谊做出一定的贡献。
2 黑龙江高职院校中俄合作办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合作办学的思路存在偏差 黑龙江高职院校通过中俄合作办学的思路与前提是良好的,通过吸收借鉴俄罗斯的优秀教育资源与教育经验,推动黑龙江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提升黑龙江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与教育特色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促进黑龙江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但是在这一发展思路中,黑龙江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开展中俄合作办学的真正作用与意义,在教学工作与教学项目的设置上更多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以经济利益为先的合作办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国外先进教学手段与教育理念在建设特色教育中的运用,导致中俄国际合作交流办学大打折扣。
国际合作办学形式过于单一化 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一方面在教育合作项目上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则是引进与应用项目的渠道过于狭窄,导致在合作的模式上也过于单一化,在实际的合作办学中往往没有考虑到黑龙江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背景,所以在引进俄罗斯教育模式的时候生搬硬套、全盘照抄,不能灵活多变地适应黑龙江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
国际合作办学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教学特色与长处 黑龙江高职院校开展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指导方针应该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全面汲取俄罗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作为己用,发展建设全国其他地区院校不具备的特殊优势。然而在实际的合作办学工作中,许多高职院校的建设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教学工作流于形式或者毫无特色可言,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工作方面相比于全国其他地区的高职院校并无太大差异,对于吸引生源并无太大助益。
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师资力量薄弱 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作为提高黑龙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丰富教育工作内涵的重要手段与机制,在将教育建设推向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同时,相应地对于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师资队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特别是在语言与专业知识等相关方面的要求。但现实中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远远达不到国际合作办学所提出的这些要求,师资力量的薄弱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3 改善黑龙江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发展的对策建言
准确定位中俄国际合作办学的实质与意义 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两国之间的紧密合作,打造一个教育文化交流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黑龙江的高职院校可以将俄罗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引进到自己的教育模式中去,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拓展自己的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打造黑龙江高职院校的特色教育之路。黑龙江高职院校未来教育的发展思路就应当以这些思路与方针为前提,制订相应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实质内容。利用俄罗斯的教育资源、优秀的师资团队以及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提升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坚持学校合作办学立足于公益性的原则,开展科学教育建设与坚持国际化教育理念进行合作办学,从而促进黑龙江整体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发展中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可以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加强彼此的交流,进一步提升与丰富合作办学的实质与内容,通过增加引进教育合作项目和拓宽引进的方式与渠道,推动黑龙江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黑龙江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专业特长引进真正需要的教育项目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可以与俄罗斯的高校进行接洽,寻求多层次的项目合作,达到合作办学目的。合作的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是某一项目,也可以是某一课程或者是学术探讨等。最后可以建立起中俄高校互动机制来推动国际合作办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打造中俄国际合作办学的教育特色 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应当是以打破黑龙江高职院校传统教育的发展瓶颈为目的,依托黑龙江毗邻俄罗斯的独特区位优势,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引进优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打造黑龙江高职院校独立于全国其他院校的特色教育项目,以国际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亮点吸引全国的优质生源,实现黑龙江高职院校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从而提升黑龙江的整体教育质量水平。例如:可以通过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契机,在中俄两国政治、经贸、文化和能源等领域全面合作的大好时期创建商务俄语、旅游翻译、国际商贸等针对性强、发展前景广的教育项目来丰富黑龙江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
加强中俄国际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 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发展好坏与落实程度,其中的关键点之一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因此,培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对于推动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方面通过大力招聘国外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来黑龙江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或进行相应的教育指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有计划地派遣校内的优秀教师到俄罗斯进行深造学习,加强相关方面的培训,使之达到合作办学教学的国际化水准。通过两种内外机制的有效结合,一定能够稳步提升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教学质量水平。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研究表明,黑龙江高职院校通过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和教学突破,但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发展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现实中的中俄交流合作办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要认清这一现实,明确合作办学中的短处与缺陷,在开展合作办学中理清发展思路,端正办学态度,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建设,丰富合作办学的教育项目,拓宽合作办学的渠道方式,打造黑龙江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品牌,培养国际化的实用人才。在不断创新与改进之中,推动黑龙江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刘梦今.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J].教育研究,2013(10).
>> "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税收问题研究 “一路一带”与中韩合作 “一带一路”:挑战、合作与行动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的SWOT分析 “一路一带”的战略考量 “一带一路”战略的哲学思考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一带一路”的国际态度 “一带一路”中的国际政治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下的文化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六原则 云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一路一带”战略评析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问题浅析 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王留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中国特色之路 [J].上海高教研究,1998(3):20.
[4]曾天山.中国教育改革进展报告2012[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26.
[5]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339.
[6]新华社.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N].人民日报, 2014-11-07(1).
[7]刘宝存.“一带一路”中教育的使命与行动策略[EB/OL].(2015-11-05)[2016-12-23]. http:///ztk/wh/slxy/31215/Document/1453964/1453964.htm.
[8]金巍.梅花与牡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9]郑刚,刘金生.“一带一路”战略中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困境及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16(2).
[10]李星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及发展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1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17.
[12]杨恕.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教育交流合作的战略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5(6):5.
[13]陈鹏.“一带一路”提速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8-04.
[14]曾君.“一带一路”为国际教育合作开辟新天地[N].光明日报,2015-08-09.
[15]柯森.“一带一路”背景下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研究浅识[J].比较教育研究,2015(6).
[16]曾天山.开放教育筑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6(5).
[17]白鹭.“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5(15).
[18]周满生.“一带一路”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J].比较教育研究,2015(6):2-3.
[19]王焰新.“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5-27.
[20]SHAOHUA YAN. Why the ‘One Belt One Road’Initiative Matters for the EU[EB/OL]. (2015-04-09)[2016-12-23].http:///2015/04/why-the-one-belt- one-road-initiative-matters-for-the-eu/
[21]周谷平,R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22]辛越优,倪好.国际化人才联通“一带一路”:角色、需求与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 2016 (4):80-81.
[23]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
[24]罗亚萍.“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新思路[J].新丝路,2016(15).
[25]BFA RESEARCH & TRAINING INSTITUT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Vision and Action Plan[EB/OL].(2015-08-16)[2016-12-23].http:///u/cms/www2/201506/121051 50wofz. pdf.
[26]孙存良,李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建构机制[J].国际援助,2015(2).
[27]邢光远,汪应洛.“一带一路”教科文先行的战略思考与资金保障[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8]王德禄.怎样在“一带一路”上与发展中国家共建科技园?[J].中关村,2015(8):84.
[29]刘强,荆晓丽.期待“一带一路”开辟留学新路[J].神州学人,2015(10).
[30]王娟.高校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于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5).
[31]周乾宪.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明显增加[EB/OL].(2016-12-14) [2016-12-29].http:///fortune/2016-12/14/c_1120118879.htm.
[32]丁姗.“一带一路”上的教育先行军[N].新华日报,2015-05-29(20).
[33]杨小卜.“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6(1).
[34]田惠敏,曹红辉.“一带一路”的动因与挑战[J].全球化,2015(6).
[35]贾少学.“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趋势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6).
[36]林跃勤.“一带一路”构想: 挑战与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54):12.
[37]祁亚辉.教育合作:巩固和拓展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J].东南亚纵横, 2015(10).
[38]吴晓松,邓孛,王书梦,等.桥头堡战略与云南发展研究――以区域特色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贸易、能源合作为视角[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15.
[39]刘复兴.做好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的教育政策规划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15 (6):8-9.
[40]muniqué: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M].Paris: UNESCO,2010:5.
[41]UNESCO.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 and Framework for Priority Action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M].Paris:UNESCO,1998:10.
[42]卫志民.“一带一路”战略:内在逻辑、难点突破与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5(8): 112.
[43]刘静.“一带一路”鹇员尘跋峦平滇缅教育合作的现状、挑战与前景[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5(4):123-144.
[44]段从宇,李兴华.“一带一路”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133-135.
[45]国玉奇,罗舒曼.“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和俄语教育改革[J].中国俄语教学,2015(3):18-22.
[46]穆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5(12月上):13.
[47]张蕴岭.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M]//张洁.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1.
一、彰显特色,提升优势,打造区域性高职院校品牌
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与实际,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开展。广西与东盟各国有着深厚的友谊,双方人文关系与文化传统亲近密切,国际交流源远流长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相关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已广泛开展并受到重视,如2013年9月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主题,教育部和广西区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在广西科技馆成功举办,旨在进一步促进广西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全面加快发展广西职业教育。广西各少数民族与东南亚多个民族有着相近的亲缘关系,在文化认同、生活习惯和风俗信仰方面极为相似。广西同时也是中国第三大侨乡,有200 余万广西籍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东南亚各个国家,这些条件十分有利于东盟国家学生理解中国的教育文化,接受广西高职教育的服务及产品。而广西背靠大西南,南邻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唯一水陆相交的省区,既有通往东南亚中南半岛的陆上交通路线,也有前往东盟各海岛国家的多个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双方的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广西的地缘优势是一种其他省份无可代替、引人瞩目的地域优势。此外,广西的生活消费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与东盟国家十分相近,这对于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东盟各国而言无疑是非常契合的。基于上述优势,广西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应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推出符合东盟各国实践需求的职业教育产品,赢得这一重要消费群体和市场份额。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各国应进一步挖掘各自的职业教育资源,共同开辟新的交流合作领域,充分利用各自在人才、资金、区位、政策及学术积累等领域的条件,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1+1>2”的效果。广西高职院校应借助政府部门牵线搭桥的合作项目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办学,主动联系国外优秀高职院校,全面引进先进的教师、教材、课程计划、课程资源、教学设计、考核标准等,选择有发展潜力与合作条件的优质项目作为载体。如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合理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科学构建国际对话和合作的规则,重视知识结构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在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应清醒地看到,无办学特色就难以形成竞争力,特色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已成为重要的竞争利器与无形资产。广西高职院校在创建高水平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应形成一种比优势、创特色的战略觉醒,以生机和活力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准确定位,立足东盟,主动适应广西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策略,打造有竞争力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品牌。
二、优化政策与战略组合,实现规范与扶持并举
政策与战略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在完善的法律规章的范畴内开展,因此,完善合作的法制环境,优化政策组合是广西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实需求。即国际交流与合作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具有严谨的法定依据,不能违背国内和国际的相关法律、公约及协定。高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还涉及学历、学位、学分的互相认可,因此,广西高职院校应树立国际性标准观念,全面实现与国际通用标准及惯例的接轨,如各种职业的专业资格标准、职业教育质量准则,等等。参照已有的国际惯例,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各种对外合作项目进行规范管理。深化改革运行机制,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力求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树立长期合作的理念,避免短期化倾向,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以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机制,如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应树立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和竞争观念,完善淘汰机制,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加大外籍教师和专家的引进力度,吸引更多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到广西高职院校任教,促使国际化教师队伍管理新模式的完善。对于本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给予大力资助,为培养他们成为国家化师资人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既要严格规范,又要科学扶持,与新变化和新形势相适应,让教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进程中各尽其才,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
三、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加大国际宣传的力度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提升,高职教育逐渐被视为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的出口产业,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来提高国际竞争力,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广西高职院校应以先进国家为参照系,通过建设先进的理念机制,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基础,树立“教育是服务”的办学观念,积极探索和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将学校的各项工作打造成一条完善的服务链。深入分析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学生看做服务的对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将最优质的教育服务提供给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努力将广西逐渐 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化高职教育服务中心。在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的同时,还要“走出去”,扩大广西高职教育在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例如,与广西毗邻的东盟地区可以作为广西高职教育输出的第一站,并逐渐拓展至其他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国际推广,提高知名度,如开展一系列广西职业教育展、汉语考试介绍会、留学说明会,等等,利用各国传媒及华人华侨团体等资源来进行招生宣传。从邻近的东盟各国开始,逐步辐射到世界更广阔的范围。同时,还应充分重视互联网这一经济、有效的途径,加强国际招生宣传网页的建设和维护,为广大国际学生提供了解广西的有效平台,让他们加深对广西高职教育优势的了解,强化学习动机,充分认识到前往广西学习对其人生发展规划的意义和价值。
四、拓宽教育教学合作领域,以国际化高规格人才为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和规格,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层次。广西高职院校要在新形势下发展壮大,必须在综合考虑广西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人才需求及区域特色基础上,借鉴国际上高等教育合作成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发展形式,大力拓宽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合作管道,如在项目合作、特许(授权)办学、国外分校等层面,增加职业教育产品供给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力争在新的机遇期构建广西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新优势。这就要求进一步创新现有的高职教育结构,前瞻性引进国际上新的专业和成熟的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优化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招生就业体制,转换合作机制,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调整和布局领域的探究,以培养面向国际,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需要的职业人才为目标。职业教育不只是靠需求驱动的,更是依靠发展需求来驱动的,适应国际化的职业人才是具有全球意识,熟悉WTO规则的人才。因此,除知识技能的培养外,还应重视学生国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增进对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理解。
五、解放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广西高职院校在过去20多年的国际化办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各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和行业优势,不断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做出了重要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2006年开始,学校通过桂林市政府牵头,申请加入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成为其旅游教育类会员单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通过全球招标,选取香港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作为项目执行方,具体协助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展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两个项目班,全面引进世界先进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课程计划、互动式教学法和评估体系。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相关数据显示,项目班学生在专业水平、外语技能和职场适应性方面全面超越非项目班学生。该国际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全国乃至世界旅游高职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另辟蹊径,通过与世界顶级国际行业组织合作,不仅引进了先进的国际教育资源,还全面提升了学校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充分说明了合作模式的创新可能带来的巨大效益。
综上所述,广西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处在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各高职院校应自觉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对外合作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积极拓展教育教学合作领域,加大宣传力度,以国际化高规格人才为培养目标,引进来的同时还要走出去,打造有竞争力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品牌,全面提升广西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魁.价值链视阈下广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
[2]缪秋菊.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3(8)
[3]潘小明.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要素与动因[J].职教论坛,2012(33)
【关键词】 国际合作与交流;多元化;人才引进;影响力;体会
近些年,随着中外合作的深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截止2010年12月,该年度我院共接待199名外宾,比2009年增加19%,专项国际交流出访人员达30余人次。2006-2010年我院外宾接待总人数达700余名,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五年来,我院赴国外专项项目出访或学习交流人数145人次,接收国外医学院学生及住院医生自主申请来医院实习的人数达到192次。
1 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多元化
由于得天独厚的医院创建模式,美国罗马琳大学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在邵逸夫医院不同成长历程中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建院前五年,美国罗马琳达大学派遣管理及医疗护理专家全面主持行政、医疗、护理、教学等工作,为医院的迅速发展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1993年来,本院每年派遣8-12名员工赴罗马琳达医学中心进修2-3个月,同时,双方合作的长期进修项目也进展顺利,本院心胸外科及耳鼻喉科两位医生分别于2009年、2010年在罗马琳达医学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培训。截止2010年,罗马琳达大学派遣专家800余人来院帮助开展工作,本院已经选送员工赴罗马琳达大学培训近200名。与美国罗马琳达大学的合作,使我院逐步形成了特有的“邵医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亦被国内同行认可并称道。在罗马琳达大学的协助下,我院于2006年底顺利通过JCI认证,成为了中国国内首家通过该认证的公立医院。
在此基础上,我院近年来又扩大了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德国、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医疗机构及大学建立的合作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多元化。这其中,我院与美国Mayo Clinic、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美国Genesys地区医学中心,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学院、印度亚洲心脏中心,瑞士Zurich大学等的合作最为密切和深入。自2007年与美国Mayo Clinic建立合作关系以来,本院已派遣20余名高年资医生赴世界一流医疗机构学习技术及管理,而Mayo Clinic已有14位专家来本院讲学。2010年我院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Genesys地区医学中心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并同时启动了与澳大利亚Cabrini医疗集团和日本静冈综合病医院的双向合作交流项目。
2 国际合作与交流注重海外人才引进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入,本院不仅重视医院管理与临床的合作沟通,也更注重海外医学人才的引进。2010年,本院与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学院合作引进一位世界一流心脏外科专家,自其在本院工作以来,主持开展多项罕见及高难度的心脏外科手术,使心胸外科的技术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提高。通过该科室及医院的共同努力,2010年10月,邵逸夫医院心脏中心正式成立,由心胸外科、心内科、ICU、麻醉科及护理部等多部门通力协作,医院在心脏诊疗方面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2010年度,本院共聘用来自美国、德国、泰国院内客座教授7名,参与为期三年的重点国际合作专项,同时本院还分别与美国希望之城医疗机构、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及德国乌尔姆大学共建了三个国际科研合作团队,培养并引进海外人才,使我院科研及临床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 国际合作与交流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国际学术周”迄今成功举办了五届,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在国内医疗领域已经形成了它的特色和优势,五年来,共有??位国内外医学专家和医学管理精英参于学术周,其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正在不断扩大。
2010年10月,第五届“邵逸夫医院国际学术周”顺利召开,这次学术盛宴是历届以来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共计有四十多位国外专家,六百多位国内医院领导者、管理者出席了此次盛会。学术周管理研讨会还特地邀请了Mayo Clinic的管理专家、《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的作者进行讲座,分享Mayo Clinic的成功医疗经验和管理精髓,共同探讨国内医疗事业的发展。
本院“国际门诊部”于2009年4月对外正式开放以后,受到了本地及周边地区外宾的高度认同。自2010年5月本院与美国Genesys地区医学中心签署全科医生住院培养项目后,已有四位优秀的美国全科医学专家先后长期坐诊“国际门诊部”,他们的医疗能力及沟通技巧极大地提升了国际门诊的服务质量。2010年本院国际门诊部门诊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7%,市场拓展、保险客户以及服务内涵都稳中有升。这三位专家同时还对本院、周边社区医院及医院合作医院的全科住院医生进行培训授课,大大提高了年轻医生的诊疗能力,开拓他们的眼界,使其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4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工作体会
4.1 细节决定成败。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工作中,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本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在外宾接待上都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流程。从前期联络,制定工作计划,接机、交通与食宿安排等方面,无不体现着细节的重要性。譬如在住宿方面,本院“专家楼”是专为外国医疗专家设计而建造的,套房各项设施和装修全部达到五星级标准,楼内同时还配有会议室、娱乐室、健身房、洗衣房等等。不仅如此,每个房间内还备有全英文手册,介绍专家楼功能和提供周边生活购物指南,让外宾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医院环境。手册的内容每年都会进行相应的更新和修改,并附有意见笺供外宾填写。“专家楼”温馨舒适的环境为外宾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与交流工作。
与此同时,本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还承担本院员工的出国进修等相关事宜,包括面试、协助签证及联络国外医疗机构等。在庞大的工作量面前,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遗漏一个小细节,往往会导致失误发生。因此,注重细节也成为了我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重中之重。
4.2 注重原则及创新思维。“外事无小事”,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如何妥善处理与外国专家、友人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前期联络还是会面接待,都应做到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当有些外宾提出过分要求时,应给予礼貌回绝,尤其是关于原则性的问题,更不能擅自妥协,以免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
外事工作中也有很多规律及流程可循,但切忌墨守成规,要时时注意灵活应变及创新。譬如不同国家的医学专家及学生,饮食及生活习惯会有很大不同,在联络及接待工作不能一概视之,要有区分,尊重他们国家的习俗。在帮助外宾办理签证或临时行医执照等相关事务时,由于国家经常会有新的政策出台,要注意及时更新流程并灵活应对事务办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要将外事工作做到极致,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本院国际办公室每年在总结工作的同时,亦会展望未来,提出一些新思路,新想法,譬如开拓国际保险事务,协助引进海外长期专家等,为医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增添了不少新的亮点。
4.3 注重医院员工语言能力的培养。本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负责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创造更多的员工语言学习机会。医院已持续九年聘请外教开展英语培训项目,英语角活动等,除此之外,办公室组织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每月一次的英语人文讲座,让医院员工可以在自家门口了解到各国的文化,增长见识。办公室还在院内组织了英语志愿者队伍,让员工不仅可以协助外国专家及学生的工作生活,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 东盟语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教学改革
一、前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人对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为扩展学校的国际发展空间服务,为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以及扩大国际影响服务这一层面上。但是,对于其与所在院校教学改革的关系,如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院校对于利用国际交流合作,来促进东盟语种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探讨所进行的尝试及实践仍然是凤毛麟角。国际交流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不仅是战略性的服务角色,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改革中,同样可以将国际交流活动的要素和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随着“中国东盟10+1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最终落成,都加速了国内东盟语种专业教学工作的发展,各院校东盟语种也面临着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加之国内大范围开设东盟语种相关专业的时间都较短,在专业的建设上也仍然处于各自探索的阶段。所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工作上,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例如,国际交流与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具体模式是什么?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及方案是什么?如何拓展和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形式和领域?如何利用已有的国际交流资源去更好的为教改服务?国际交流如何发挥好在教改中的服务角色?等诸多问题,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实践及探索中需要面对及解决的。
二、东盟语种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传统
近10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在大环境的改善下,虽然东盟语种各专业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上仍未出现教学改革百花齐放及成果丰硕的现象。例如,近年来,新加入东盟语种人才培养队伍的各本、专科院校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材的使用上仍然延续着过去那几所老牌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以致民间出现了俗称“北大系”和“民院系”两大主要教学“流派”,这样的现象容易导致学术的僵化及复制,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动。
2.使用本科教材
新的历史条件下,任何院校一律沿用过去本科院校的教材已不合时宜,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队伍的出现,对于东盟语种的教学更注重应用性和专业性,现有的侧重于语言、语法、文学内容的教材,已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作为教改的重要内容,东盟语种专业的教材建设仍是一项薄弱环节。而且具有国际背景,国际合作,协作的教材少之又少,很多教材虽是能编写出来,但是没有语言所在国相关教师或专家的参与,难以谓之完善。
3.教改思路不开拓
在教学改革思路的研究上仍较为狭隘,专任教师在进行教改探索时,很多时候,仅从语言教学及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没能从宏观进行把握,忽略了国际交流合作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改革实践的空间和对象都相当有限。特别是各高职类院校,许多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便直接走上讲台,在教学思路、方法、理论探索上,仍然喜欢遵循本科院校的做法,未能体会和理解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适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虽然做过与之相关的研究,但是也仅处于单学科的层面,这就造成东盟语种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较为单一,教改成果数量少,实用性欠缺的现状。
三、国际交流合作对于推动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东盟语种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涉及到诸如专业建设及发展的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学思路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具的改革等内容。
1.提供资源共享平台
东盟国家所处的东南亚地区,与我国在地理上相接壤,在区位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开设有东盟语种的高校,在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东南亚各国自然也就成为了发展重点,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长期稳定的合作院校和单位,并通过这些院校和单位开展了多种合作项目。国际交流合作可以让高校在国际社会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这过程中所形成的国际合作关系网,合作院校、企业资源,信息资源,项目平台等,都是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具备的。
2.为教师外派培训创造条件,培养国际化的思维
通过这一渠道可以使得教师能够与本领域内最新的发展动向保持联系,拓展教师的视野,为拓宽教改思路奠定基础,形成教改的内在动力。
3.搭建一个探索教改项目的平台
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进行各种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合作对象所拥有的师资、科研中心、生产基地、项目等资源,为我所用,将各种教改活动放置在国际化合作的大背景下来进行。
4.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帮助打造国际化的培训品牌,进而更便利地吸引国外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交流,开设国际论坛,拓展师生与国际接轨的空间和领域。
5.为学校的海外招生提供保证
留学生资源则又是教改工作的一大财富。国际交流工作的开展,可以利用所建立的合作关系及项目进行留学生的海外招生,让更多的国际学子能够到本院校进行学习。而留学生队伍的形成及壮大,特别是东盟国家留学生队伍的形成,能够为东盟语种教师的教改工作提供辅助。教改工作的提升,可以反过来提高学校的实力和知名度,为学校形成稳定的海外留学生资源提供了保证。
所以,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东盟语种的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其可以为东盟语种教学改革引进国际化的人才,打造国际化的教学团队,推动双语教学,建设跨国境实习、实训基地,编撰国际化背景的教材等,这些都是各院校孤立进行“闭门造车”来进行教改研究所实现不了的。
四、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目标
充分利用学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交往过程中所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合作对象以及具备的良好资源作为一个平台,让东盟语种的教学改革在这个平台或者背景下来开展。挖掘国外各种资源,研究国外语言教学模式,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完善课程设置及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思维,开拓新的国际合作课程教学领域,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东盟语种教育品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和思维,让各东盟语种专业在国际交流合作的帮助下,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的方法,手段和内容上发生变革,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成功率,这些都为利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五、建立在国际交流合作基础上的东盟语种教学改革思路
1.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利用开展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所获得的成果和平台,积极走出去与国外院校进行合作培养人才,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可以通过与国际院校,特别是东盟国家院校或教育培训机构尝试创建“2+N”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国内进行2年的专业知识系统学习之后,第三年采用跟国外院校合作的方式,可以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语言实习及实训,充分利用境外合作院校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学生也可以在语言实习结束后留在国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2.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各东盟语种专业一直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既掌握东盟国家语言,了解东盟各语言对象国本土情况,又掌握国际相关贸易,文化风俗的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的大专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都是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若引入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要素,可以从应用型,实践性的方向来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进而摆脱过去那种教学内容只重文学,语法,文化的老模式。可以在国际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构建“语言+商务”、“语言+旅游”双模块的课程体系,增加例如导游越南语、酒店服务泰语、越南语商务口译、经贸老挝语等专业课程。
3.促进双语教学的实施
双语教学,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也是教师教学手段的根本性提升。因为双语教学既可以满足低年级学生语言学习的实际情况,又可以满足高年级学生语言提高的要求,尽可能地为高年级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此外,双语教学还可以直接给留学生授课,降低留学生入学的门槛和要求,扩大了学院留学生招生的对象和范围。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对于任课教师语言技能的巩固和提高尤为重要。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教师的语言进修,学习和交流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可以让教师直接参与到相关行业的第一线,使教师可以更直接的掌握行业知识,为提高技能创造了可能。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从而创新语言教学模式,让中外学生都能学到想学的知识,最终达到共赢。
4.促进课堂语言教学的变革
招收和培养留学生是很多外向型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要认识到,大批的校内留学生,并不仅仅只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对象,而应该看到,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改资源,特别是对于东盟语种专业的教改来说。很多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的院校都招收有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地理上的优势使得此类留学生的数量较为容易形成规模。因此,可以充分将这一资源利用起来,将留学生请进课堂,尝试探索“伙伴式”教学,让中国学生与留学生进行结对子,并成为教师教学手段的一部分,模拟各种场景,利用留学生语言的优势在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反之,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留学生也能够实现其语言练习的目的,这样,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够很快且很方便的付诸实践。
5.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和提升的机会
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为学校建立起广泛且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和对象,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对于东盟语种专业来说,过去单一地到对象国进行留学的语言实践方式应该得以深化和扩展。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该不但仅局限于与各东盟院校或教育机构,也应该在东盟国家的企业及其他领域中去广交朋友,与东盟国家的企业加强交往,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以谋求双赢为原则,特别是各高职高专院校,“职业”二字是学校立校的根本,因此应该利用国际合作的渠道,加强与东盟各大中型企业的联系,在东盟国家的企业中合作建立实训或者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直接进入东盟国家生产行业的第一线,了解和掌握生产的流程,以便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懂得,自己学的是什么,能用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用,这对于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意识、国际化素质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作用。通过国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反过来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
6.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授东盟语种的教师,要不断地与语言对象国相联通,关注其社会及语言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及时地更新和跟上语言对象国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有机会让东盟语种的教师能够多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和途径,到语言对象国进行深造或者是再交流,只有通过不断地交换与交流,才能让教师获取语言对象国最新的信息,最新的人文社会动态。或者能够直接地与语言对象国的教育同行进行交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研讨会等,激发新的灵感,从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
7.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个专业的建设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最终实现,靠的是一个坚实的教学团队。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是教学改革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东盟语种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如实施国内外双带头人制、引进国外教师、引进国外企业人员等。除了能够让更多的教师通过这一渠道赴海外进行培训交流外,也可以将国际合作院校的教师资源,知名学者,国际合作企业的管理专家,生产能手纳入到该专业教学团队中来。采取诸如兼职教师,学术带头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等形式,扩充教学团队队伍,通过灵活多样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维持教学团队的血液新鲜,更好地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保证。
8.促进东盟语种教材的改革
许多年来,国内东盟语种专业的教材都较为单一,不管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基础的发音及语法主要使用北京大学或者上海外研社出版的教材,且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种教材都偏重于理论性和文学性。对于实际需要的专业性,应用性的教材,如当前急需的旅游类,经贸类,法律类的专业语言教材几乎仍处于空白。因此,教材的改革一直都是各院校东盟语种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下,各院校应该结合本单位培养目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国际合作资源,如可以组成国际化的教材编写组,高职院校可以将本院教师,合作院校教师,企业专家顾问组成应用性突出的教材编写组。另外,对于教材编写所需的参考资料,参考书籍也可进行国际合作。可以在合作院校间相互开设教材,书籍采购联络中心,对感兴趣的资料书籍进行互助采购,或者合作单位的图书馆间也可以展开交流,定期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交换,从而为教师进行教材的编写提供坚实的保障。
9.促进建立国际论坛机制
可以尝试建立校内国际论坛的机制,利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将领域内,行业内的专家请进校园,进而活跃校园内的学术氛围。营造学术的氛围是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教学改革中思路的拓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定期地、有计划地开展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学术论坛交流,则能很好地创造这一环境。利用国际交流论坛的平台,结识更多的好朋友,在论坛中,各种思想,各种理念,各种思路都能够碰撞在一起,撞出火花,为教学改革提供灵感。
六、结语
中国与东盟各国山水相依,互为近邻,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合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际交往合作的工作,其所建立的合作关系,拓展的国际资源,建立的合作成果,都可以为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高校的教学改革所用,而不应该让国际交流工作与高校教学改革,特别是东盟语种的教学改革工作相割裂,成为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作为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预示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往将日益地紧密,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的高校以及其毕业生今后发展的空间将日益的广阔,因此,通过走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条道路来促进东盟语种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生命力,着实是一条值得我们去进行开拓与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董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 [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高立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哲学视野[J].兰州学刊,2007,(01).
一、利大被评为“伊拉斯谟项目”最佳案例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利莫瑞克大学的副校长,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贵校的情况,尤其是国际化方面的相关政策。
保罗·麦克凯臣:利莫瑞克大学建于1972年,如今已有40年的历史。它是由爱尔兰政府授权的国立大学,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计1.3万人。利莫瑞克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其专业涵盖范围广泛,有科学、工程学、商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教育、健康科学及表演艺术等学科。在1.3万名学生中,约14%的学生来自爱尔兰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利莫瑞克大学一直坚持国际化的办学方针,通过欧盟“伊拉斯谟项目”同欧洲27个国家的255所大学开展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被欧盟评为“伊拉斯谟项目”的最成功案例。除了欧洲国家,利莫瑞克大学还同澳大利亚、巴西、乌拉圭、加拿大、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和美国等国的约40所大学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利莫瑞克大学的国际化政策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打算扩大国际学生的数量,争取在未来5年内使国际学生比例从14%增加至50%。同时,我们也将增加赴海外留学的爱尔兰学生的数量。近年来,我校本科生中30%的学生都拥有一个学期的留学经历,我们有信心将该比例提升至50%。此外,我们将选派更多的研究者外出学习,并争取吸引海外研究者来校进行交流研讨。另一方面,我校正在创建具有明确国际定位的学位项目。2012年,我们开办了新的国际商学学位,实践证明该学位很受欢迎,今年申请该学位的学生数量继续攀升。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办了专家项目、预科项目,为来爱尔兰学习的国际学生提供帮助。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国际化有何重要性?利莫瑞克大学在爱尔兰教育国际化战略中的定位是什么?
保罗·麦克凯臣:首先,国际化很大程度上为大学扩大了学生、教职员工及研究者。利莫瑞克大学校园目前有来自80个国家的学生,我们的社会机构也因为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而不断完善。其次,全球化使所有人联系在一起,分享信息,了解时事。没有一所大学可以孤立于世界,就像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不只是对中国重要,对爱尔兰、英国、巴西、美国等其他任何国家来说也都重要,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健康等领域,国际化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比较交流和互相学习。
在爱尔兰,高等教育目前正经历着变革。2011年,爱尔兰政府出台了《高等教育至2030》(Higher Education to 2030)的国家政策。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研究主导型大学,我们的研究与爱尔兰主要的工业领域紧密联系,我校的国际化政策有许多都是基于发展国家工业的考虑。比如,我校设立了国家软件工程中心,爱尔兰是全球主要的软件出口国,其出口量占全世界的10%。我校在生物工程方面也很专业,爱尔兰是世界最大的制药生产地之一,最近我校刚刚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而获得国家基金。另外,我们还发展能源研究,尤其是新能源的开发。
二、如何在教育经费紧缩的背景下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利大面临的最大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对爱尔兰的教育国际化战略您有什么建议?您认为贵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保罗·麦克凯臣:我的建议是,爱尔兰需要选派更多的学生到国外留学。在爱尔兰,我校派出的留学生比其他学校都要多。爱尔兰是一个小国家,但是经济开放,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谷歌欧洲总部就设在爱尔兰。谷歌需要雇佣具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能力的经济学方面的毕业生。我们有IT毕业生,却没有具有外语语言能力的毕业生,因此我们不得不为谷歌引进国外的人才。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引进国际人才能推进国际市场的优化,对爱尔兰来说也是件好事。
对于学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目前爱尔兰正处于经济衰退期,每所学校得到的资金都有所削减,我们不得不用更少的资金做更多的事情,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第二,我们需要具备国际意识。第三,我们的焦点应该从欧洲转向亚洲,事实上我们也正在尝试这样做。爱尔兰政府也已经意识到,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爱尔兰第四大贸易伙伴。在未来的12年内,我们需要更多可以说汉语、懂得中国贸易又了解中国社会的爱尔兰人。
三、利大有效平衡了教学、研究
和社区服务三种功能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都知道大学有三种功能: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爱尔兰的研究型大学,利莫瑞克大学如何平衡这三种功能?在您看来,哪一项最重要?
保罗·麦克凯臣:这三点有时是很难平衡的,大学是综合而复杂的组织,可以起到很多不同的作用。首先,大学有很多角色,教学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在爱尔兰,60%至70%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很高的比例。发展知识经济是我们国家政策的一部分,而想要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其次,关于工业方面的研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的研究与国家经济重点发展项目一致,国家科技机构确定的14个研究优先项目条件,我们都很适合。再次,在社会服务方面,我们与城市及行政区有多重联系,例如安排学生做社区志愿者。每年我们有1.3万学生提供6万小时的志愿者活动,这些学生志愿者可以辅导当地的孩子们学习,这在发展落后的地区很奏效。最后,我校学生的志愿者活动在妇女组织等其他团体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志愿者们带去技术或者为需要帮助的组织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总体来说,教育和教育发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都有所贡献。
四、利大中国留学生表现优秀
《世界教育信息》:您提到贵校有14%的国际学生,其中中国学生大约占多少?这些中国学生通常选择什么学习内容?
保罗·麦克凯臣:国际学生主要来自美国、中国、印度和沙特阿拉伯四个国家。中国的学生数量排在第二位,大约占学生总量的1.4%。他们主要选择工程学,IT、软件及商学,其中大部分都在攻读学士学位。
《世界教育信息》:与爱尔兰学生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带给您怎样的印象?他们能从爱尔兰学生和其他欧洲学生身上学到什么?
保罗·麦克凯臣:我觉得中国学生非常刻苦,很有礼貌,很勤奋,上课很准时,他们都很珍惜家人为他们提供的出国留学的机会。我校的国际交流办公室有一位中国女士,专门帮助中国学生到西方学习,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我认为她像是在爱尔兰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母亲,我们很荣幸能够拥有一些毕业后留在爱尔兰工作的中国学生。
中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的不同点是,爱尔兰学生和美国学生更有自信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中国学生往往懂的很多却很少表达。我认为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它会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而得到解决。
五、利大与中国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相信您对与贵校合作的中国大学已经有些了解,请问您对中国大学和中国教育有什么看法?
保罗·麦克凯臣:我对中国大学和中国教育的了解不是很多,我简要说一下我的观点。中国大学资金实力雄厚,我所访问的每一所大学都有新的校园或者正在建设新的校园,我觉得这点很好。我认为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新的、好的教学设施是很好的,这表明了中国政府正在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我了解到,中国留学生大都准备攻读硕士学位,他们都很优秀。就拿英语学习来说,中国留学生在出国之前只是在中国国内学习了英语,但他们的英语水平却让我震惊。昨天我参观了一所大学,我们的翻译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我问她“你的英语在哪儿学的”,她说既不是在英国也不是在澳大利亚学的,她在中国就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这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地方。
《世界教育信息》:您如何看待爱尔兰与中国的合作?
保罗·麦克凯臣:我们正在尝试与多所中国大学进行合作,目前,我们在中国已有20所合作学校。我们正巧妙地采用“3+1+1”,“2+2+1”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我认为这些形式将更持久、更有效。同时,我方的教授会来到中国参与部分教学,中方的教授也会到爱尔兰讲授部分课程。双方共同合作,互相交流。
六、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可以兼得
《世界教育信息》:近几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不高,人们都在反思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保罗·麦克凯臣:有一些人认为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近来,如何培养那些有天赋的优秀学生也成了热点话题。包括爱尔兰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也有这样的争论,因为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比例更高。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10%,而现在这一数字达到60%。这是个很大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大学教育不如我那个年代。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大学教学水平和我上大学的时候并没有很大区别。知识是自由的、可掌握的,到大学同样是听课和记笔记。那时候的大学生可能只能读到一本书,而现在有太多的图书和媒体可以提供信息,这些对教师们来讲都是挑战。
我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有特权的,毕业生获得学位后基本就不会再接触课本,而现在是终身学习的时代,毕业生还可能在工作过程中攻读MBA等其他学位,还有可能频繁更换工作。
我认为重要的是要保证教学质量,但是我并不认为扩大教育规模就会削弱教育质量。免费中等教育于1968年在爱尔兰推出,此前人们必须支付中等教育的费用,因此,60年代许多12~14岁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现在我们有免费中等教育,学生离校的平均年龄为17~18岁。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推行免费中等教育降低了教学质量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七、世界大学排名标准应该多维化
《世界教育信息》:在国际化进程中,世界大学排名已经成为焦点问题。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保罗·麦克凯臣:我认为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据我了解,不同的大学排行榜有不同的排名方法和侧重点。学术声誉很重要,但是难免主观。每个人都认可世界顶级名校,如哈佛、耶鲁、牛津和剑桥,但是从各方面去综合评定大学更为重要。正如我所说的,大学不只做教育这一件事情,比如我们的学生做60个小时的志愿者,这也是对我们城市的贡献,然而这并没有体现在纽约时报、QS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欧盟正在努力开发一个新的多维度世界大学排名系统,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排名系统的发展。我认为排名能够提供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它使高等教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焦点。我们不仅可以比较爱尔兰的大学,还可以比较中国的大学、尼日利亚乃至其他地区的大学。
八、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使学习方式多元化
《世界教育信息》:正如您刚才所提到的,如今学生们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哈佛大学与MIT联手了EdX网络在线教学计划,您对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热潮在全球的兴起怎么看?
保罗·麦克凯臣:在大规模网络公开课中,EdX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很有发展潜力。只要是在有网络和计算机的地方,无论多么偏远,你都可以坐在那里听哈佛大学的教授讲授物理学、数学的神奇。大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赠予,我们鼓励学习、提供高质量教育的条件。我认为网上授课具有巨大的潜力,它将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但是人类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是永远不能被取代的,远程网络授课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会阻碍人们的交流。早在19世纪,伦敦大学就已经开设了“函授课程”的远程教育,他们向远在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学生进行授课,这对剑桥、牛津和哈佛大学的传统课堂并没有什么影响。一些人认为MOOCs将会永久改变教育模式,我不这样认为,但我承认这是一种新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