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合同管理发展趋势范文

合同管理发展趋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合同管理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合同管理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数据库管理系统 软件工程 研究进展 未来趋势

系统名为数据库管理(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简称 DBMS)指的是提供对各种数据进行管理服务的电脑软件系统,此服务有数据的对象定义、数据备份和存储、数据更新和访问、数据分析和统计、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库的运行管理还有建和和维护数据库等。由于企业的信息化目的即是依靠现代的信息技术作为手段,收集、管理、加工和利用随企业生产以及经营过程产生而来的数据,用以提升企业生产的整体经营效率,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所以,企业信息化所不可或缺的工具整是数据库,数据库也是大部分的企业的信息系统之核心。所以加速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在于剖析数据库的管理系统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

数据库管理系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 60 年代早期的人工管理阶段,第二阶段是 70 年代的文件系统阶段,第三阶段是80 年代出现到90 年代初成为主流的关系数据库,第四阶段是目前新兴的面向对象的数据库。

1. 人工管理阶段

早期的数据管理是人工进行的,当时的计算机主要是用来科学计算的,输入数据运行后,不保存数据,只要计算后的结果。

2. 文件系统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世纪 70 年代后,计算机超越了只进行科学计算阶段,已经能处理非数值数据。数据可以实现长久保存,并且实现了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存储的分开,减少数据的物理组织。数据可以实现多个应用,实现数据的重用,不同的程序,在了解其文件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重复应用。文件组织多样化,可以有索引、接散和散列等文件,缺点是数据冗余度大,文件和应用程序关联度大,不同程序应用时,重复定义重复存储,不能共享,造成冗余度大,数据联系弱,文件中的数据组织记录由字段组成,内部有结构,但是,文件之间是孤立的整体,也没有反映现实间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应用上,很难能适用不同的应用。

3. 关系数据库

随着80 年代到90 年代,一种建立在关系数据库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库,并且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称为关系数据库,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各种联系均用关系模型来表示。目前主流的关系数据库有Oracle, SQL, Access, DB2, Sqlserver,Sybase等。

4. 面向对象数据库

面向对象数据库是指把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使数据库系统的分析、设计最大限度地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一致。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是为了满足新的数据库应用需要而产生的新一代数据库系统。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1. 数据模型和数据序发展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随数据库系统发展而发展的。自数据管理进入系统管理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发展产生了层次数据库系统、网状数据库系统和关系数据库系统。这 3 个系统都是建立在相应的数据模型理论上的,数据模型是一种限制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在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机器世界分别表达描述,分别以数据、信息或记录等表示的。数据模型主要是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等。

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形成

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了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管理维护而建立的。其功能主要有:数据定义;数据库操作;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数据结构化统一管理。这样在统一的数据模型表示上,数据可以面向整个应用系统,容易维护扩展,数据冗余少,实现共享,较高的独立性,数据和程序独立,将数据的定义从程序中分离出去,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从而简化了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还提供了对安全性、完整性、并发和恢复的控制。

3. 数据库的智能化和集成化

数据库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企业和组织收集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数据丰富知识贫乏的现实直接导致了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 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出现,促使数据库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企业应用越来越复杂, 会涉及应用服务器、Web 服务器、其他数据库、旧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第三方软件等, 数据库产品与这些软件是否具有良好集成性往往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1. 数据库向应用软件方向发展

随着用于在线事务处理 OLTP 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专业化发展,会出现管理要求不高,价格相对低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与其他应用软件进行集成,相当方便的指导初学者了解安装和管理,向导自动完成许多任务调用的智能功能,使得 DBMS 易于安装操作和管理。数据库开发商还进行远程管理功能的开发,富有经验的数据库管理人员可从其他地方来监视和管理数据库,在某些情形下甚至是数据库开发商来为用户处理问题,这使得DBMS 的管理要求降低,随着用户对应用开发商要求的增加这种趋势将会持续。

2. 数据库和网络结合起来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许多 DBMS开发商把产品发展方向定为 Internet 数据库。这些开发商正设法赋予数据库网络连接功能,扩充对网络上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和操作管理功能。通过设置 Internet 网络接口,如支持 HTTP 协议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DBMS提供许多与网络服务器功能相匹配的功能以实现与网络的连接,其趋势朝 DBMS 拥有网络地址的方向发展。DBMS 开发商认为 DBMS 是替代由网络服务器担负的数据和文件存储的最好工具。随着网络商业化的发展,将开发出在 DBMS 上进行存储的方法,并将取代目前把多媒体数据存放在网络服务器的做法,同时 DBMS 还会具有传输控制和数据集成能力。

3. 数据库的优化存储

以前企业信息管理的重点是把数据放入数据库保存,而现在则是从数据库中获得信息。DBMS正在进行数据存储的优化,如增加并行处理位图序列化改进队列算法,预合计改善批量装载能力等主要的功能。DBMS开发商已经开发出数据存储的优化技术,但要达到最终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过渡期主要的DBMS开发商转向建立新的数据存储功能,并作为其 DBMS 产品的可选功能。IBM 的 DB2,OLAP Server 把 DB2 与Hyperion Solutions公司的Essbase数据库集成起来。Oracle Express Server 采用从Information Resources购买的快递Express技术,它们都能存放和管理多维数据阵列并具有直接分析复杂相关数据的能力。

4. 数据库技术发展高端化

数据库技术一直是社会现实需要作为推动的,现代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已经对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这样的现实需求推动着数据库技术从以前的专门的技术领域走向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领域,走向企业等生产业务决策等前台。要求数据库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信息服务、到业务本身管理,甚至到知识和决策。这就产生和发展了相应的技术,比如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库专家系统、能处理和控制大量的生产信息和资源的数据库技术如 ERP。

参考文献:

[1]徐红梅.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发展趋势[J]. 微型机与应用. 2006; (10):11-13

[2]萨师煊, 王珊. 数据库系统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1-37

[3]蔡立军, 翟亮. Oracle9 关系数据库适用教程[M]. 中国水电出版社. 2004;25-41

第2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配电动化的内容

配电网自动化是近年来电力应用技术为应对电力能源紧张局面等采取的新型技术。它主要涉及中低压电网,作用对象是电力经营用电企业。

配电网自动化不仅仅简单是配电线路及其所相应的设备,它还包括通讯、计算机综合应用、电力(负荷)监控、节能、电网规约等等。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1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包括电源点应保证电力输送线路的经济运行,开关变压器等设施的可靠性。

1.2对故障的自动判断和隔离:在人工或自动条件下恢复非故障线路的供电,对故障点进行自我隔离和诊断。

1.3判断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对配电网所需的信息进行处理,对各种信息的上发下传,及时反应运行状况和事故的处理分析能力。

1.4用电管理:包括用户对电能的管理要求、管理意见等,都要及时反应到配电中心,由配电管理中心对此作出反应和处理。

2.配电自动化的作用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馈线自动化是基础,因此应以馈线自动化为切入点,逐步实现配电自动化,并且要使馈线自动化起到以下作用:

(1)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配电网络经过改造后,实现“手拉手”或环网供电方式,利用馈线自动化系统,可对配电线路进行故障检测定位、自动隔离故障区段并恢复对非故障区段的供电。这样就缩小了停电范围,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2)提高供电质量。通过实时监视运行状态,适时进行负荷转带及电容器投切,保证供电质量。

(3)改善用户服务质量。通过用户侧管理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4)降低电能损耗。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及无功配置,减少线损。

(5)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省基本建设投资。减少后备容量优化运行方式,提高设备利用率。

(6)减少配电检修维护费用。在正常运行时可对各类配电设备、线路进行在线监测;在发生故障时可对故障进行自动定位,确定故障类型,节省检修维护费用。

(7)节省总投资。实施馈线自动化所需要的线路改造、设备投资比较大,但总体上可节省投资。首先是线路经过改造后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节省了电力设施基本建设投资;其次是实施馈线自动化后,能提供信道、中心站设备等共享资源,可在其基础上扩充其他配电自动化子系统,如配变监控子系统、自动抄表子系统,避免进行重复投资。

3.电自动化管理系统需注意的问题

3.1设好配电网架:规划和建设好配电网架,是实现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基本条件。常用的配网接线有树状、放射状、网状、环网状等形式,其中环网接线是配网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将配电网环网化,并将10kV馈线进行适当合理的分段;保证在事故情况下,110kV变电容量、10kV主干线和10kV馈线有足够转移负荷的能力。

3.2实时系统与管理系统的一体化问题:由于配电自动化(DA)涉及的一次设备成本较大,目前一般仅限于重要区域的配网使用,而AM/FM/GIS则可在全部配网使用。若使用一体化可通过AM/FM/GIS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DA的不足,故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实时SCADA和AM/FM/GIS的一体化颇为重要。所谓一体化,是指GIS作为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系统的实时性和数据(包括图形数据)的一致性得以保证,使得SCADA和AM/FM/GIS通过一个图形用户界面(GUI)集成在一起,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效益。

3.3理的通信通道:通信系统信道的选用,应根据通信规划、现有通信条件和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需求,按分层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予以确定。信道种类有光纤、微波、无线、载波、有线。主干线推荐使用高中速信道,试点项目建议使用光纤。

3.4次设备:对一次开关设备除满足相应标准外,还应满足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要求:第一三遥接口。模拟量接口:电流互感器或电流传感器,电压互感器或电压传感器;状态接口:开关分、合状态,开关储能状态,SF0压力状态;控制接口:分闸控制,合闸控制。第二操作电源。满足开关操作时的电源供应:交流失电后,与控制设备配合能满足数据通信和故障隔离、恢复供电对动作次数的要求。

4.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展望

4.1 现代配电自动化系统

采用分层集结策略大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分四个层,第一层为现场设备层。主要由馈线终端单元(FTU)、配变终端单元(TYU)、远动终端单元(RTU)和电量集抄器等构成,统称为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第二层为区域集结层。以110kV变电站或重要配电开闭所为中心,将配电网划分成若干区域,在各区域中心设置配电子站,又称“区域工作站”,用于集结所在区域内大量分散的配电终端设备,如馈线终端单元(Fru)、配变终端单元(TI’U)和电量采集器。第三层为配电自动化子控制中心层。建设在城市的区域供电分局,一般配备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中档配电自动化后台系统。往往还包括配电地理信息系统、需方管理和客户呼叫服务系统等功能。用于管理供电分局范围内的配电网。第四层为配电自动化总控制中心层。建设在城市的供电局,一般配备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高档配电自动化后台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用于管理整个城市范围内的配电网。中小型城市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只有前三层设备,不需要第四层。

4.2智能化和综合化是发展趋势

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包含众多的设备和子系统,各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其本身及其所用技术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这就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全面解决的方案,走系统集成之路,使得各种应用之间可共享投资和运行费用,最大限度保护用户原有的投资。

在馈线自动化方面,现有馈线终端设备不仅具有常规的遥测、遥信和遥控功能,且还集成了自动重合闸、馈线故障检测和电能质量的一些参数的检测功能,甚至集成了断路器的监视功能,且有进一步与断路器相结合,机电一体化,发展成为智能化开关的趋势。显著地降低了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综合成本,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电压无功控制方面,国内已经提出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无功预测和优化决策相结合的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策略,该策略以无功变化趋势为指导,充分发挥了电容器的经济技术效益,能在无功基本平衡和保证电压合格的前提下,使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次数降至最小,消除了盲目调节,降低了变压器故障几率和减少了维护量。

4.3配电自动化新技术

配电线路载波通信技术。对低压配电网,由于终端设备数量非常多,采用光纤通信无论从成本或可行性看均不现实,为实现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实时电价信息及远程读表功能,研究具有较高可靠性和通信速率的配电线路载波通信技术,不仅可作为实现上述功能的通信手段,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其他的综合通信月盼。

5.结语

配电系统自动化的系统集成,不仅是有关系统的互连。重要的是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功能的互补、通道的公用等。与多岛自动化信息专用、功能单一和互不相连不同,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以信息共享、功能综合和无缝集成为其特征。转贴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区域图书馆 协同发展 技术 管理

[分类号]G259.23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各地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掀起合作共建共享的又一轮热潮。许多地区区域内高校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各个系统自身及系统之间加强了合作,呈现出图书馆资源协作网、高校图书馆联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探索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新世纪以来东部发达地区以公共图书馆领域为主体的各种探索,如上海中心图书馆建设、深圳图书馆之城、东莞图书馆集群管理、佛山联合图书馆,苏州、嘉兴、哈尔滨等总分馆制建设。与之同时,发达地区所形成的发展经验,开始在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图书馆事业欠发达地区推广。

近10余年来发达地区图书馆协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①起步阶段。即选择突破因素,从资源、技术、管理等因素出发,进行区域内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整合。②综合统筹阶段。即无论选择哪个协同因素作为突破口,与之同时或随后都需要解决制约协同发展的其他因素问题,补齐短板,最终使得资源、技术、人员、服务协同发展。③完善和提升阶段。即从结构、组织机制和体制角度,不断增强一个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协同效能,提高协同度。在理想状态下,从图书馆角度来看,即实现某区域中心图书馆对整个地区图书馆群的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从用户角度来看,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高效的服务,使用户在某地能够利用全区域的资源和服务。

在发达地区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技术突破和管理体制与制度突破。在技术方面,需要选择一套能够容纳更多层级图书馆,实现统一的集群管理的业务管理系统;在行政管理方面,不仅需要政府在行政管理上推进、经费支持、政策扶持,更为重要的是探索改变分级财政的现有弊端,建立起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就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和基础来看,要实现区域内跨系统和同一系统各个分散的单一图书馆的横向和纵向互联,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以行政管理的手段,在政府主导下,突破现有管理体制和制度障碍;二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实现行业业务统一规范、管理,提供区域的整体服务。从发达地区已形成的建设模式看,这两种道路都在探索,其中技术平台构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欠发达地区积极吸取发达地区经验,基本上都采用了“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这些探索表明,“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是我国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

2 “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的特点

以网络技术为先导和依托,将整体协同理念、群体规范管理内含在业务管理系统之中,是“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和路径的主要特点,有具体可操作的实现形态。以东莞为代表的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就是将新时期图书馆的整体协同发展理念和多资源共享理念及其管理规范要求,通过网络环境下的集群软件平台加以实现,使得协同发展能够在图书馆具体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中体现出来。这一模式较少受到地区社会、经济、图书馆管理体制等条件的制约。除中心馆外,其余各成员馆无需配置高档服务器及操作系统,无需安装系统管理软件,无需另外单独购买数字资源,无需设置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稍具电脑操作常识的普通工作人员即可开展业务工作,并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资源和进行业务管理,在硬件、软件、资源、人员、日常维护等方面节省大量的资金。这对于运行经费普遍缺乏的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更具有推广价值和吸引力。从应用性能、灵活性和扩展能力等方面来看,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推动力和执行效率。Interlib集群管理系统2005年通过文化部鉴定后的短短5年时间内,在全国图书馆的不同规模区域、不同系统的应用数量已达2000余家,它的广泛应用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3 “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的具体实现

以东莞为代表的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技术+管理”的实施战略,以技术开发为突破重点,通过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运作机制,来实现地区图书馆的集群管理及区域图书馆的整体协同发展。

3.1以技术开发为突破重点

技术对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促进协同关系的建立、支持协同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由于区域图书馆是由图书馆群组成的,所以整个业务流程、业务范围、业务功能和数据处理方式都有别于原来单个图书馆的形式。必须统一采用能够满足集群式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和管理功能的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软件。因而,东莞图书馆以技术为支撑,研发“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Interlib”,通过互联网将多个图书馆联系起来,实现多个图书馆业务处理的平台统一与资源整合。

Interlib集群管理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的系统,提供的是以书目为中心的、丰富的交互性图书馆协作平台平台在实现一定区域内各图书馆业务管理自动化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多个图书馆问的协调管理、联合目录、馆际互借、通借通还、资源整合等业务工作问题,以目录管理为核心,将图书报刊、电子文献、随书光盘、视音频资料、专题数据库、网上信息等多种资源整合起来予以揭示,使互相联系的多个图书馆组织成为布局合理、协调有序、规范高效的图书馆群体。此外,该平台还妥善解决图书文献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问题,可以区分文献资料的原始所属馆和所在馆,即使图书资料在集群内通借通还,各成员馆的财产账依然清晰:Interlib集群管理平台基于Web的工作方式,体现了更大的开放性和协作支持。

3.2通过组织管理加强协同统筹

在区域图书馆协同关系的建立中,除了技术提供必要的协同工具手段之外,其协同关系建设还涉及到许多的管理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包括协同意识的建立、协同工作的组织,等等。

3.2.1将协同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置于集群管理系统之中以技术创新带动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在开发Interlib集群管理平台时,就将事先制定的一些标准规范内置其中,在推广管理系统的同时,实现了标准与规范的同步推广和“强制”执行,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保障了东莞模式的总分馆制――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及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保证以技术统领、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

展的实现。

3.2.2采用以业务统筹管理为基础的协同管理模式

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统筹管理是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现有分级财政的管理体制下,要把本地区的图书馆统筹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人、财、物方面的统筹。而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统筹管理却是图书馆行业自身所能做到的,突破体制障碍,在不需要进行剧烈的组织变革和重构的前提下,采取以业务统一管理为基础的渐进方案,是现阶段实现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东莞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利用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将区域内各分馆的业务管理集中于总馆,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及人事、财政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资源、业务、组织管理的统一。

4 “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的成效

东莞图书馆在探索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道路上,通过总馆及各分馆之间业务行为、技能、信息和知识等方面的共享,实现协同效益,形成了整体协同发展的态势。

4.1实现了多资源的整合

区域图书馆资源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各图书馆问的协作程度以及资源充分利用和资源效益的有效提高,东莞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的资源整合不仅仅限于各图书馆之间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而是将一切与图书馆行业发展相关的因素如馆舍、设备、人员、技术、书刊、数字文献、网络条件、管理体制等都视为资源,加以统筹考虑,进行全面整合。

经过整合,在信息资源上,总分馆实现通借通还的文献大流通服务,并向全市读者提供服务;在设备资源上,中心馆、分中心馆的服务器或存储设备等可供分馆使用,普通分馆不需要购置高档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大大节省了总体设备购置与维护经费;在人力资源上,普通分馆客户端零维护,不需要高层技术人才,中心馆统筹员工培训与业务研究活动;在管理资源上,中心馆的办馆理念、管理策略、规章制度、业务规范等都可为分馆所用。

多资源的整合实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设备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使得区域内图书馆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资源效益实现最大化。

4.2实现了业务的统筹管理

在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理念下,区域内各图书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的图书馆网群。从区域图书馆协同的要素分析,其协同发展的同一要素越多,其协同的紧密度就越强。

在现有的分级财政的体制下,东莞采取以业务统一管理为基础的协同管理模式,通过不断增加区域图书馆间的同一要素,使其业务管理逐步集中于总馆(中心馆)。利用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实现了统一编目、服务协同、活动协同等业务工作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区域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统筹管理。同时通过协同理念的导入以及总分馆管理模式、业务规范、组织文化、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运作机制的建立,加强了总分馆体系内各分馆的管理和业务统筹力度,从而使各图书馆间业务工作达到了紧密的联系和协作一致,保证了区域图书馆业务工作流程的统一和顺畅。

4.3实现了区域内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及基层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全面提升

东莞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通过区域内各图书馆相互合作和协作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强强”联合共生或“强弱”互补而获得整体“合成效益”,实现整体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基层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全面提升。

2004年至2010年底,东莞图书馆在全市构建了1个城市中心馆、47个分馆、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123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和5个图书馆ATM,总分馆藏书合计350余万册,初步构建起了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了区域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服务网点覆盖东莞市32个镇(街)。

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对于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其影响力和作用是非常大的。总馆发挥资源、技术和人员的优势进行业务指导,制定相应的业务规范和标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联合开展参考咨询,保障了分馆业务工作和服务工作的规范展开。实施区域集群管理后,村级馆、社区馆只需配备PC计算机,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就可以实现,大大降低了基层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门槛,加快了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速度,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读者服务上,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比如常平分馆,2004年加入总分馆后,持证读者由原来的579个增加到2007年的1950个,增幅达336%;2004年图书外借6 628册次,2007年底达66537册次,增长10倍多。

4.4实现了服务效能的大幅提升

随着东莞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市总分馆体系的整体服务效果逐年提升。从2009年的统计数据看,在外借量上,各镇街分馆2007年外借量为522479册次,以后逐年增加,2008年为671683册次,比上年增长28.56%,2009年达905124册次,比上年增长34.75%。读者持证人数2007年为22711人,2008增长为37525人,增幅达65.23%,2009增长为61205人,增幅达63.10%,如图1、图2所示:

图2

东莞图书馆各镇街分馆读者量对比示意

通过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构建的东莞市总分馆体系已覆盖了全市32个镇(街),其中长安镇还实现了全镇13个社区图书馆全覆盖。图书馆网络的全覆盖保证所有市民能就近获得图书馆的服务,读者可以享受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和“网卜预约、电话预约,送书上门”的便捷读书生活,方便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使读者量逐年猛增。

5 以东莞图书馆集群管理为特征的“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在全国的辐射

从对Interlib集群系统和综合统筹模式在全国的采用情况调研来看,“技术+管理”的发展模式得到广泛推广,成效明显。

5.1从辐射地区和范围看

“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之所以易于推广,与以技术作为载体或突破口密切相关。技术这一引导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较少受到地区社会、经济、图书馆管理体制等条件的制约,作为必要的也较易于操作和接受的启动机制,能够首先在业务、资源等方面建立起比较紧密的协同联系。特别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基层图书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资源、技术、人员等各方面都很欠缺,这样就需要一种易于操作的机制将中心馆的资源延伸下去。

在全国范围内,短短几年问Interlib系统就在很多地区各类图书馆系统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如表l、表2所示:

5.2从辐射成效看

关于图书馆产出,当前国内外图书馆界所采用的数量衡量指标主要有持证读者数量、馆藏外借数鞋等,,近几年,各地区在采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实现“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中,无论是持证读者

数量、进馆次数,还是图书外借数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的优势。例如,2006年各分馆共接待读者270万人次,比上一年同期增长96.19%;阅览图书535万册次,比上年同期增长94.73%;借、还图书53.2万册,上网咨询3万人次,咨询总件数为37583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2007年广东省流动图书馆总数已达到40个,图书流动和资源共享范围覆盖广东省。

从全国各地图书馆采用集群管理系统和模式前后的馆藏外借情况比较来看,大多数的图书馆图书借阅数量都出现了较大增幅度。见表3。

5.3从成本及规模效应看

对比分析东莞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和单馆运作模式经费投入,同等功能下东莞集群模式与以往的单馆模式相比,仅启动费(含一次性投入和首年运营经费投入)就可总体节省经费3-5倍。采用集群管理模式构建区域图书馆管理系统,不仅方便、快捷、高效、稳定,而且可以节省大量资金,实现图书馆集群整体效益最优。见表4。

其实,实际的成本效益可能更为突出,因为表中数字的计算是缘于比较保守的估计,比如对专业人员的成本,一个馆只按2万元/年计算。

截至2010年上半年,在全国使用Interlib集群管理系统进行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和协同发展的图书馆有2000多家,其规模效应是显著的,而且实行集群管理后图书馆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都比单独设置分馆要大大降低。其中管理集群总数超过100个的有黑龙江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杭州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深圳宝安区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等,如杭州图书馆新馆建成后,依托Interlib新一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群系统,集群内成员馆超过360家,为“图书信息一证通”工程提供了更为稳定的技术支持。青岛市实施图书馆总分馆制,采用Interlib平台实现对1个中心馆、12个区、分中心馆和136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的集群管理。

6 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造价管理,如何保证我国建筑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建筑造价管理的含义分析

所谓建筑造价管理是指对建筑工程全部投资的费用和价格的管理。建筑工程的投资费用管理也属于投资管理,它是建设单位为了实现投资目标,以设计方案为参考,计算、预测并确定工程造价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建筑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包含宏观和微观层次的投资费用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属于价格管理,价格管理也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微观价格管理即建筑施工方在掌握市场价格信息的前提下,通过确定造价、控制成本等方法,实现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它反映了微观主体按照有关的价格规律,对价格进行调整和预测,最终调节生产活动的过程。宏观价格管理是指政府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各种手段方式,对价格进行科学的调节和管理,以此来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的一系列活动。

二、我国建筑造价管理的特征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就需要建筑施工单位加强对建筑造价的管理工作,进而降低施工成本,使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有所提升。熟悉建筑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并实施合理的成本控制,可以提升建筑施工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建筑施工单位才不断地加强对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当前,由于我国建筑造价管理起步较晚,多数采用国家直接参与管理的方法,对建筑施工单位的造价管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费用和预算定额的有关规定,并明确规定审批管理等工作的权限,以此来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以加强建筑施工单位的造价管理工作。当前,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建筑施工单位造价管理工作中,对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的前期工作缺乏重视,造价管理工作的核心主要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后期阶段,这就容易造成工程成本超出预算。此外,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竞争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技术性人才较少,人才的不足给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滞后。

三、我国建筑造价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于建筑造价管理部门而言,在建筑市场不断的发展中建筑造价管理始终具有很高的重要性,而要使建筑造价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依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根据多年的工程造价管理经验,现找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是阻碍了造价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采购能力亟待提高

建筑材料和设备对建筑行业影响极为重要,而对于材料的采购则与建筑造价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建筑造价管理不当就会造成企业采购能力较差,必然会引起建筑单位经营成本增大,而材料及设备如果不符合标准,则会致使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给企业的名誉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合同管理存在问题

合同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对合同条款内涵的理解不到位,对相关合同方面的法律认识不足,对合同条款所具有的严密性未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现象将直接导致很多造价管理中法律问题的产生。

(三)建筑造价管理失真

建筑造价管理过程的控制失真,始终长时间存在于建筑项目管理中。在建筑工程期间往往会出现预算超过概算、决算超过预算、概算超过估算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大多时候都是因为建筑造价管理过程中存在失真现象而引起的。建筑工程项目与一般的项目有所不同,它是一项持续周期长,规模体量大的工程。在具体进行造价管理中通常存在主动控制力度较弱,而往往应用被动控制的造价管理形式,导致的结果就是施工单位对于施工图纸方面预算重视程度不够,单纯对建筑结算比较重视。

(四)轻视建筑造价管理的全过程控制

在建筑造价管理中有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忽略了对建筑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因为我国早期发展所遗留的某些问题,目前在建筑市场中,我国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竞争。一方面,在建筑有关材料质量评定中仍旧存在不依据相关标准审核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还存在仅仅依靠价格最低进行竞争的现象。目前,为了牟取高额经济收益而进行串通的恶性事件在个别地区仍旧存在。

四、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发展趋势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消耗费用大、施工周期长等特点,有的大型建筑工程可能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使得造价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科学的解决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预测建筑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已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将进一步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建立自己的造价信息网,把部分同建筑造价管理有关的政策到该网站上,也能够建立相关信息系统,开发各类造价管理软件,以此来达到建筑行业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进而使建筑行业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建立建筑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可以为建筑单位和政府急时提供所需信息资料,可以将造价管理相关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对于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工作将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督机制。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建筑市场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建筑市场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市场行为还有待规范,没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建筑行业的法律体系,建筑行业发展滞后等。所以,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建筑企业的法律体系,并利用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建筑行业市场行为的约束和管理,以此来制止各类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好建筑市场各方的合法权益,进而规范建筑市场的各项活动,确保建筑行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建筑价格将实现计划向指导性价格的转变。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预算定额管理方式,不能仅仅以计划价格为指导性价格。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尚未成熟,政府对建筑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能够有效调节建筑行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建筑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不再仅仅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对行业的造价管理工作也逐步发挥作用。

(四)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中造价审核工作将逐步正规化。造价审核工作主要是以计算工程量的方式,来考察预、结算是否正确,费用是否准确。审核工作的正规化主要表现为建筑施工企业签订合同、招投标书、工程变更签证等资料的正规化,建筑施工企业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来计算工程造价,审计部门严格进行计算审核。这些都表现出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审核逐步正规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快造价管理改革,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同行业发展的差距,从而建立科学的造价管理模式,推动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市场化与科学化。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我国建筑企业在改革造价管理体制中,必能立足市场,循序渐进,最终推动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艾. 浅谈建筑造价管理[J]. 科技与企业,2014,03:13.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特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居民的生民财产安全,只有全面提高工程施工建设质量才能够为居民提高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我国建筑工程市场上充斥着许多豆腐渣工程,这些工程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为此必须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科学有效地监理,通过各种监理措施的全面贯彻与落实,保障我国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对我国建筑工程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1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1.1监理单位应具备招投标工作的能力

施工招投标工作的好坏,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业主能否选择到优秀的承包商,能否得到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如果监理单位能从施工招投标阶段就介入建设项目,则它对工程建设项目就很了解,对业主选定的承包商也很了解,对工程建设承包合同很熟悉,它的监理工作很容易开展和实施。

1.2 对工程承包合同的管理

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是监理工程师做好监理工作的原则。监理工程师最终所要做的就是对工程承包合同的管理。根据国际和国内工程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熟练掌握《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只有熟悉合同文件,才能管好工程,使工程建设项目总目标得以实现。

2建筑工程监理现状及特点

2.1监理行业没有完全市场化

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没有进行完全的市场开发,具有区域性的保护垄断色彩,限制封锁外来企业,例如部分地区利用监理单位要到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注册的规定,来刻意限制刁难外来的监理单位,只对当地的监理单位开绿灯,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监理行业的正常发展。

2.2监理行业制度的不健全

我国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过程中,过分强调了监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致使目前监理单位职能趋于单一化的发展局面,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然而对于工程项目的设计策划、决策分析、投资控制、工期控制、合同管理、项目运营很少干预和涉及,不能做到工程项目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控制工作,致使我国目前的监理行业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

2.3监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主要来自施工单位或设计单位的离退休人员或跳槽人员,致使监理队伍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素质低下的现象,他们没有经历过专业的技术监理管理培训,由于他们大都只是懂技术,而缺乏专业的法律、经济和管理知识,常会出现,无理索取,甚至欺骗业主的现象,对工程项目施工不能起到真正的监理作用。

2.4监理工作缺乏规范性施工指导

施工监理人员对施工人员缺乏正确规范的施工指导,无法使施工人员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防微杜渐;并且在进行施工监督过程中,监理人员对于施工事故的处理不够得当,对于造成的人员伤亡的特大事件,应该没有及时落实到个人,针对由于单个人员的错误施工造成的事件,不能很好的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没有严格按照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对于施工中各项基础的建设不够重视,无法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5监理单位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监理行业管理机制尚不健全,首先,造成目前我国监理单位在监理费用收取上存在竞相压价的不良性竞争行为,导致监理费用过低,致使监理单位生存艰难,从某种意义上严重制约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其次,目前市场上监理单位的形式各异,有出租资质的,有挂靠单位的,导致了监理单位缺乏诚信基础,致使业主无法将对物资采购、建设队伍的选择、施工款的拨放等一系列管理事宜交给监理单位,因此,不利于建立行业的长足发展。

3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趋势

3.1 建设工程监理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

虽然我国目前颁布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工程监理的条款不少,尤其是《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对施工阶段的监理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方面。而且监理企业合同管理意识不强,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的现象屡有发生。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的水平还较低,监理行为也较不规范,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设工程监理必须向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3.2 由单纯的施工监理向全方位、全过程监理发展

建设工程监理是工程监理企业向建设单位提供项目管理服务的,因此,在建设程序的各阶段都可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提供管理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以施工阶段的监理为主,并且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质量监理和工期控制,对投资控制和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起到的作用有限。然而,从建设单位的角度出发,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对项目的投资、质量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非常需要专业的管理服务,而且不仅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还需要工期控制和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与组织协调等多方面服务。所以,代表建设单位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管理是建设工程监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3.3 工程监理企业结构向多层次发展

工程监理行业的企业结构向综合性监理企业与专业性监理企业相结合、中小型监理企业相结合的合理结构发展。按工作内容分,逐渐建立起承担全过程、全方位监理任务的综合性监理企业与能承担某一专业监理任务的监理企业相结合的企业结构。按工作阶段分,建立起能承担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理的大型监理企业与能承担某一阶段工程监理任务的中型监理企业和只提供旁站监理劳务的小型监理企业相结合的企业结构。从而使各类监理企业都能有适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4 监理工程师的业务水平向高层次发展

目前我国从业的监理工程师均接受监理理论和法律法规知识,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以及合同管理方面的学习并通过国家或地方的考试才允许执业。但是,相当多的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水平和管理知识仍然无法胜任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理工作。监理人员的从业素质低,已经成为工程监理向全方位、全过程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应加强监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引导监理工程师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结构和新工艺的发展,学习管理和合同知识,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促使其业务水平向高层次发展。

3.5 建设工程监理向国际化发展

我国逐渐向国际市场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建设工程,同时,我国的企业也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然而,我国工程监理企业不熟悉国际惯例,执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要想在与国际上同类企业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向国际化发展,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经验,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监理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4结语

随着建设市场日趋规范,工程监理已经成为建设管理体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但由于在我国监理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市场不够成熟,监理在工程建设中实际发挥的作用与社会期望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要采取一切措施来搞好建筑工程监理,使之成为建设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波.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阶段监理的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2008(21).

[2]俞国伟.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对策建议[J].科技资讯,2009(01).

[3]朱玉华.关于完善建设工程建立制度问题的研究[J].重庆科技资讯,2007(09).

[4]黄朝晖,刘小慧,张燕.工程建设监理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建设监理,2008(08).

[5]武永乐.浅析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7)

[6]徐佳峰.工程监理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12).

第6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 发展趋势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管理”,即以建设工程项目为对象,系统的、规范的、全过程的管理。或者说是:具备相关资质的项目管理组织,接受项目业主的委托,在项目管理委托合同的约定范围内,遵照有关法律法规,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科学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的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按服务阶段划分可分为:勘察阶段的项目管理、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发包阶段的项目管理、项目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勘察阶段的项目管理主要是接受项目业主的委托对项目勘察全过程进行管理,主要是协助业主组织勘察招标、监督工程勘察、监督工程检测、协调勘察单位的关系、勘察要求及经济性分析等。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在接受项目业主的委托对项目设计全过程进行管理的前提下,主要是协助业主组织设计招标、确立项目目标、表述设计意图、协调设计单位的关系、设计标准及经济性分析等。发包阶段的项目管理在接受项目业主的委托对项目发包全过程进行管理的前提下,主要是协助业主拟定招标文件、考察审核投标单位、编制工程量清单、指引投标人踏勘现场、书面解答投标人提问、选择最佳承发包模式和合同计价方式等。项目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在接受项目业主的委托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管理的前提下,主要是协助业主进行合同管理、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信息管理、对监理及其他单位或部门的管理与协调等。

二、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1、项目管理国际化

我国从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包括工程监理在内的工程咨询服务行业来说,既要面对外国企业涌入中国工程服务市场的压力,又必须敢于挑战,积极投身于国际竞争中去。所以,我国的项目管理必须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项目管理模式。我国的企业要更多地与国外公司合作,在合作中不仅要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技术,也要在实践中锻炼出一批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造就一批能够胜任大型项目管理业务的人才队伍。

2、工程项目管理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日趋完善,作为买方的业主对建筑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建筑产品的成本逐步降低,建筑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业主方更多地希望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倾向设计加施工;希望建筑业提供形成建筑产品的

全过程的服务,包括项目前期的策划和开发以及设计、施工,以至物业管理。传统的对工程某个环节的单一承包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综合承包所取代。

3、工程项目专业化管理的特征显著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工程建设领域在技术方面向专业化发展,形成建筑设计专业化和结构设计专业化,以后又逐渐形成各种工程设备设计的专业化,施工专业化的发展形成了各种施工对象的专业化、施工阶段的专业化和施工工种的专业化。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管理工作

的复杂性,增加了业主的管理难度和强度。工程项目管理由政府或业主自行管理逐步过渡到委托工程咨询机构管理,由施工阶段委托监理发展到全过程委托或“代建制”全过程管理。

4、项目管理内容的丰富化、扩大化和多样化

由于我国以前的项目管理内容是以工程监理为主,工程咨询服务的内容过于单一和单薄。为了适应项目管理国际化的潮流,我国的项目管理内容将不断丰富和扩大,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方式也会呈现多样化发展。现在处于工程项目管理前沿研究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项目管理就是内容包括项目管理策划、项目前期准备、设计准备管理、设计管理、施工准备管理、施工管理、竣工运行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的咨询和管理。

5、项目管理人才的高素质化

我国目前在项目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项目管理公司应具备的资质、人才及相关条件尚未明确,开展项目管理所需人才在类别、数量及其质量方面缺口很大。所以,大专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招生数量应逐步扩大,课程设置应适应项目管理的市场情况。为国内项目管理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背景,能够胜任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6、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

所谓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就是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模型、工具对工程项目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并达到工程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和投资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例如,“SIPOC”工程项目管理模型将工程项目的过程简单描述为:S- 供应商(Suppliers);I- 工程项目输入(lnput);P- 工程项目的系统处理过程(Process};O- 输出(Ouput);C-客户 (Customers)。它将工程项目的利害关系者集合(Stakehoklers) 和工程项目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研究,揭示了工程项目的系统集成是工程项目内在本质的要求。

7、精益建设与廉洁管理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新内容

目前,发达国家的建设规范正在逐渐向性能化转变。质量管理也从确保可交付实体产品的质量范畴延伸到建设产品的全面性能、功能和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服务)的质量保证,如可行性研究的质量、设计的质量以及通过资格预审等确保采购的质量、运营和维护管理的质量(如为产品增值),要求对工程管理目标的再认识、对整个建设过程的重组,各专业和各个阶段工作的协调等问题。2001年,国际咨询师联合会出版了工程咨询业的廉洁管理指南,提出了廉洁管理的原则和工程咨询公司的廉洁管理框架,包括道德规范、检查表格等可操作的管理工具。

我国近几年来工程项目管理蓬勃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知识创新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这个宏观环境里,应了解和研究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群策群力,献言献策,使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更好地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伊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集成化[J].建筑经济,2008,(1).

第7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精细化管理;策略

1引言

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对于内部的管理也逐渐细致,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合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合同精细化管理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但是人们的意识依然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合同对于当前企业活动的重要性,也有不少企业在签订合时过于随意,甚至管理不规范等已经成为基本现象,这也给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挑战。如何将合同精细化管理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成为众多合同管理人员首要考虑的内容,只有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

2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精细化管理现状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对于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强化企业内控机制等方面都有着积极影响,但是一些企业尽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依然没有达到相应的目标,主要还是由于当前的管理机制不够规范,导致管理人员在执行时缺乏系统化管理理念,即使是资历较老的企业也可能无法做到合同精细化管理。施工企业中的合同归属于经济当中,而经济发展离不开法律的管控,因此,“合同”便是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与承包企业双方合法利益的支撑,也成为施工企业监督各项建设环节的主要依据,企业的经济往来都离不开“合同”的身影。在企业签订相应的合同之后,施工项目中的各项计划以及验收指标都要严格执行合同内的条款,以此保证工程质量。企业对于合同精细化管理的程度,可以侧面反映出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在企业的后续发展当中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保证施工企业可以处于平稳发展当中[1]。从现代管理学角度来看,科学化管理主要从规范化、个性化、精细化3个方面着手,其中,精细化管理在规范化管理的角度上逐步注重程序化以及信息数字化,运用更加规范的形式管理施工企业中的合同,降低企业需要支付的管理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以此实现企业协同管理,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合同精细化管理在施工企业发展管理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工程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势必会与政府、业主、监理方等方面相互沟通,形成紧密的社会联系。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合同”就成了一种“契约”,以此来保证相关方面的权益。施工企业与其他企业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管理人员在制定合同时,要考虑到合同涉及的内容是否具有涵盖面广、综合性较强等特征,以此判断施工企业合同制定是否符合精细化管理需求,为后续的企业发展奠定基础[2]。

3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精细化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

精细化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企业并非脱离于社会生存或发展的个体,而是受市场、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建筑企业在制定合同时,往往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制定合同时可能存在沟通、合同内容不严谨等问题,导致工程合同缺少了原本的效益,从而给企业后续的精细化管理带来一定隐患,甚至可能阻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进程。首先,项目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经济效益是维持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一些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味追求企业所承包项目的数量,或者竞标规模较大的项目,在投标当中只关注工程规模,没有考虑到项目后期的经济效益。而且当前大多数的施工企业采用较为单一的业绩考核形式,一些工作人员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指标,可能会片面、盲目选择工程项目,没有从经济效益、综合情况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考核,也没有考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可能在多个方面都欠缺考虑,将“中标”设立为唯一的“工作任务”,从而导致所制定的合同没有从当前的市场发展情况、人力等因素着手,忽视了合同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给后期的工程施工埋下隐患。这种企业管理形式可能造成企业管理的项目出现亏损情况,相关的利润也在大幅降低,从根本上影响到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也背离了合同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其次,合同制定初期存在问题,再次修正出现沟通问题。一部分企业在制定合同内容时,只是根据相关法律条款制定施工合同,并没有深度研读或者分析相关内容,导致合同内容没有完全表现出基本诉求,因此,在制定合同时可能存在歧义。这一行为又会导致施工企业对合同进行改正,但是在与对方企业沟通时也可能存在问题,导致实际企业在合同管理上管理质量低下或者沟通不畅,甚至一些企业将修改过的计划直接交由施工人员,施工人员按照已经修改过的数据进行施工,但是计量部门却没有得到相关的书面报告或者消息,经常出现后续补签相关资料的情况,这不仅导致合同管理成本大幅加大,而且施工项目也可能面临着延长工期等问题,最严重的还需要支付巨额赔偿,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隐患,也在无形当中加大了施工工程的管理难度[3]。再次,施工企业当中缺乏具有法律素养的合同管理人员。企业在制定以及审查合同时,必须请具备法律素质的管理人员到场,合同的签订以及管理人员会成为相关制度的直接实施者。这也促使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招聘或培养具有良好法律观念的人才。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支出成本,很少单独聘请法律专员,一般是请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在签署或者审查合同时粗略翻看其中内容,但是自身却没有能力对内容进行评判;也有的企业没有对制定或审查工程合同的人员进行资质审核,由于这类人员本身专业能力不足,很容易导致工程合同内容丧失法律效力,无法保证工程企业相应的利益,这对于施工企业的发展而言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后,合同条款存在漏洞,不够严谨。很多施工企业在制定合同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导致合同内容不够严谨,履行期限不明确,这不仅导致合同失去了原本的约束效力,也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潜在隐患。合同内容当中对于质量验收标准以及基础要求缺乏明确性,也有的合同当中虽然有明确条款,但是不够具体,缺乏一定的可执行性。还有的合同条款可能对于违约情况的表述较为模糊,从而导致一方受到合同的约束程度较低,即使违约也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甚至在一些项目中,材料供应商与承包施工队没有在材料价格上达成一致,或者对计量单位没有进行进一步明确,导致双方理解的内容出现不一致等情况,严重影响到项目的正常推进,也影响到合同精细化管理水平。

4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精细化管理建议

4.1建立精细化合同管理体系

从当前的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精细化管理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针对当前施工企业工程合同中存在的问题,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实际情况,在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同时,关注合同的精细化管理,规范正在进行项目的操作细则,规避因合同方面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人员首先全面了解工程项目的情况,并且建立可以保证其正常运行的精细化合同管理体系,企业内部也要建立管理合同的相关部门,并且采用精细化管理机制,保证企业内部的合同有专人专处看管。与此同时,企业在执行合同时,也要注重将精细化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当中,将合同整体的管理内容进行“拆分”从而运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当中,为其运转提供方向。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要将所有的合同落实到书面上,方便管理人员进行记录和保存,确保工程中的各项活动都可以在相关规定中执行,管理人员在遇到相关合同事宜时,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在精细化合同管理上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帮助,企业除了吸纳法律人才,也要为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或者鼓励这部分人才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等形式,逐步完善自身的法律知识,并且结合施工企业当前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除上述内容,工程合同当中也要注重施工设备、采购等内容的制定,并且请具有法律知识的人员对合同执行人进行相应培训,强化合同中重要条款的解读程度。管理人员需要将授权文件及时盖章或签字,并将此作为书面文件存储到企业中,保证所有文件都有据可查。有条件的施工企业也可以采用数字化管理形式,将所有材料都收录到计算机当中,这种管理方式更有利于资料的查询以及提取,大大提升办公效率,更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施工企业需要签订合同的方面较多,每一份合同都有其相应的法律效力。例如,在签署勘察设计合同时,需要请业主与承包主共同到场,明确自身权利以及需要履行的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质量要求,并且按期支付相关费用。针对不同方面的实际需求,施工企业要积极制定相应的合同,并且在其中明确工程范围、工期、自身职责、对方职责等内容,充分保证双方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

4.2完善相关制度,推行权责利项目合同管理模式

在签订合同时需要对双方企业的从业资质进行审查,保证双方有能力按照合同内容履行自身职责,而且合同内容要充分遵守当前的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涵盖任何强制性内容。最重要的是,合同内容要更加规范,具有高度的参考性,切忌用词模棱两可,以免在后期施工中产生争执,给施工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影响。从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上来看,企业首先需要将项目经常产生的利润作为首要管理目标,并且及时设立相关的管理人员,以此为中心落实合同精细化管理体系,按照项目实际的责任划分,将原本的“权利”拆分成“权”和“利”,明确各部门管理人员自身职责。与此同时,合同精细化管理也要按照项目合同责任制内容进行划分,实行动态项目管理机制,保证施工项目时刻处于监管状态当中。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企业有着本质性的差异,虽然施工企业在合同公正等方面没有强制要求,但是为了进一步维护合同的法律效力以及施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效益,企业应该在合同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及时对合同内容进行更正,以此保证合同精细化管理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管理人员除了要推行权责利项目合同管理模式,也要重视招投标相关的工作,全面落实管理内容。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形式下,施工企业可以进行动态管理,以此保证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有效性。

4.3加强合同风险规避,实施合同内容审核制度

建筑工程的工作环境以室外为主,受到的影响也会比其他企业多,因此,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自然天气、地质灾害等影响,导致建筑施工无法如期开展。这一问题也导致实际的施工工期延长或长时间停工等现象,这也导致施工合同内容与实际产生较大出入,施工企业为了可以继续履行合同内容,在行政管理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压力。虽然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项目当中,对于这部分内容没有做出强制管理,但是对于施工企业来讲,为了可以保证企业在项目当中的合法权益,就需要保证合同在项目期间可以得到执行。如果施工企业的相关责任人在施工过程中决定变更合同,或者更换设计图纸等,施工企业首先需要将需要变更合同的原因以及实际情况上报给相关管理部门,待管理部门审批通过后及时签订相关手续,如果工程存在赔付等情况,也要及时收集相关资料以及证据,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赔偿申请,降低企业需要承担的赔付风险,如果需要停工,双方也要及时签署书面合同,明确停工原因,并且按照法律程序进入后续的流程。在开始施工前会与相关的保险机构签订保险合同,并将其纳入合同精细化管理工作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降低施工当中的风险程度。

4.4加强项目施工分包合同管理

施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在分包合同管理上也要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合同涉及的主要内容,及时明确分包合同中各方的责任,以此将合同当中的内容进行精细划分。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任何一项施工项目都需要签订相应的承包以及发包合同,如果管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管控,或者忽视其管控作用,就可能导致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人力资源等出现问题,不利于后续的合同精细化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针对这种情况,施工企业首先要严格筛选分包企业的资质,并注重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筛选出更适合当前项目的管理人员。此外,合同管理人员要对分包合同及时归档,方便后续的跟踪管理,以此提升建筑施工项目合同精细化管理程度。

5结语

综上所述,从施工企业角度来看,为了解决合同精细化管理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企业内部首先需要设立相关的合同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合同管理流程,与此同时,企业也要采用相应的管控措施,防止合同在制定过程中出现纰漏,为施工企业的后续发展带来隐患。从当前的施工企业发展来看,合同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工作当中重点内容,企业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结合新的管理方式,提升合同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施工企业因合同问题带来的风险,保障企业各项事宜平稳运行,并且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美莲.施工企业建设工程合同财务风险管理[J].质量与市场,2020(17):16-18.

【2】王英燕.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与风险控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9):295-296+299.

第8篇

谈公路养护机制的未来趋势

雷鹏

(陕西省商洛市公路管理局沥青拌合厂 陕西省商洛市726000  )

摘要:公路投入正常使用后,要采取必要的养护措施才能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保证良好的路况,为交通运输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因此我们应提高对公路养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建立健全公路养护机制,加强对公路养护的实施,保证行车的安全、经济、舒适。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公路养护机制现状基础上,探讨了公路养护机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探索我国公路养护管理的新机制。

关键词:公路;养护机制;现状;趋势

道路养护是公路管理的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公路养护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近年来,为了保证道路通行顺畅,我国加大了对公路养护的投入力度,建立了一批专业的公路养护人才队伍,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实现了公路养护的机械化。

一、我国公路养护机制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公路建设中加大了投入力度,公路建设成果显著,我国基本完成了公路基础建设。 公路建成使用之后,因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其使用质量会逐渐降低,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护和保养,及时修复损坏部分,减少修复工程的花费,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但是,目前我国与公路建设发展同步发展的公路养护工作进行不尽如人意,大量的高速路、一级路以及二级路等都已到了缺陷保修期,我国面临着庞大的公路路面维修、保养工作量。目前我国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的同时为公路养护带来更大的压力,受计划经济体质的影响,我国的公路养护机制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我国公路养护采用三级公路养护体制,即公路局、公路分局、公路段集路政、养护、施工为一体的管路方式。近年来我国对公路养护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管理机构上进行了简化配置,实行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的管理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采用内部承包民营承包、合同管理等承包方式,大部分地区形成了科学的招投标管理机制,监理机制以及合同管理机制。但是路面与桥梁的养护管理决策不够完善,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缺乏一批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二、公路养护机制发展趋势

以陕西省为例,目前的公路养护资金明显投入不足,导致路况水平大幅降低。行业管理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在政策制度建设方面不尽完善,《陕西省收费公路管理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21号出台之后,在养护管理方面只要求好路率、路面状况指数PCI分别在90%和80%以上,并没有涉及到行驶质量指数RQI和抗滑性能指数SRI的具体指标,缺少可供操作的实施细则,由此反映出陕西省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观念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公路养护机制的创新研究。

1、对公路实行预防性养护

首先要把握公路养护的最好时间,做好养护工作的管理规划,及时掌握可靠的技术检测基础数据,做出科学的养护策划;第二,应用先进的公路管理系统,建立专家评审咨询机制,第三,对公路养护投资进行合理的决策,采取必要的预防养护措施,尽量延长大、中修时间,降低养护费用;最后,编制可行的公路养护长期计划,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公路进行全面预防性养护。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

要实现公路养护工作的实效性,确保公路养护落实到位,就好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将公路大型养护与小型养护结合起来,结合公路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养护年限目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完成高质量、高效率的公路养护工作。

3、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

先进的技术是确保工作公路养护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公路养护中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公路情况进行科学的检测,有助于对公路状况的掌握,从而分析总结公路性能的变化规律,日后更好地完成公路养护工作。

4、建立公路养护质量咨询机制

建立公路养护质量咨询机制,由专业的中介咨询机构来检测和评估公路的养护质量,做出科学的判断,养护管理部门以此为依据对公路养护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

5、充分发挥养护费金投入效能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实施公路养护的基础保障,所以要加强对公路养护资金的管理,合理分配资金的使用,对养护投资进行定额管理。对公路养护质量进行目标考核,加强公路费用监督,确保资金投入效益。

6、制定与我国公路特点相适应的质量检测方法

结合我国公路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我国公路特点的质量检测方法。目前我国对大中修工程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通常参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执行。制定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强调公路质量的相关指标,确保公路服务水平。

三、探索我国公路养护管理新机制

1、结合我国公路实际情况重新制定路面养护技术标准

公路养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养护对象包括路面、路基、桥梁等各个公路设施,而且许多养护内容很难用量化指标进行评定。路面是影响整个公路质量的关键,所以要制定强制性的路面养护标准。

2、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公路养护中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公路情况进行科学的检测,全面分析路面管理数据,掌握公路养护质量,提高公路养护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实行公路预防性养护。

3、对于大中修养护经费实行定额管理

对大中型养护经费进行投资定额管理和招标管理,测算定额时,以公路等级、交通量、路况等为参考依据,结合交通部制定的相关办法来科学测算定额。为了更好地实现养护效能,建立公路养护质量咨询机制,根据工程质量、实施进度等核拨工程资金。对大中修项目实行招标管理,根据大中修定额,按照先关规定进行招投标管理和合同管理。

4、不断加强合同管理

目前小修保养与大修包养之间相互独立无关联,小修保养经常被忽略,而且保养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和设备较为落后,为解决这些现象,需不断完善合同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明确养护年限目标,如大修使用年限为6年,中修使用年限为4年,在大中修使用年限内进行简单的保养维护。执行养护质量新标准,减轻大中修养护的压力,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完善养护承包费用方式、缺陷责任期等合同内容,延长大中修质量缺陷责任期,使其与养护使用年限目标相挂钩。

结束语

公路养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着公路的运行状况,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公路养护的管理,建立科学的公路养护机制,对公路实行必要的预防性养护;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公路养护质量咨询机制;对养护资金进行定额管理,充分发挥养护费金投入效能;制定与我国公路特点相适应的质量检测方法,为交通运输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

参考文献

[1]于海生.速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趋势[J].河北公路交通,2007

第9篇

主题词: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一、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发展现状。

根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影响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最大的阶段是项目的决策和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75%~95%主要在设计阶段完成,而在实施期仅占项目投资的可能性5%~35%;同时,建设项目的整体使用功能或全寿命费用的70%以上在设计阶段前已基本决定。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决策设计等前期费用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前期费用却基本决定了几乎全部随后的费用。由此可见,建设项目决策设计的前期阶段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何等重要。

建设工程监理作为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主要咨询单位,其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是“三控、三管、一协调”,即:质量、进度、投资的控制,安全、资料、信息的管理和协调建设、勘察设计及施工等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工程监理完全可以为建设单位(业主)在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招标、设备采购、施工监理、生产调试和竣工验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协助建设单位(业主)实现项目投资的意图。

但是,通过本人在工程监理单位的实践或了解同行业的实际,大部分工程监理只是充当了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的作用,只有很少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监理单位部分参与了设计阶段或工程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工程技术人员懂技术的多,最多是在工程造价方面有所建树,鲜有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更懂得建设程序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性人才;同时,监理单位在技术、经济专业人才方面的配备不够合理,难以为建设单位(业主)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服务。

二、监理工程师在自来水厂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实践。

(一)自来水厂工程及配套供水管道工程项目概况

大岭自来水厂项目主要分两部分。其中:自来水厂项目为设计总规模日产18万m3、首期9万m3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由取水泵房、水厂“四池一井”、10KV专变供电线路、7kmDN1200取水管道、自动化控制中心和出厂水管道工程以及生产配套附属工程等组成,估算总投资为1.26亿元,该工程项目于2007年3月动工,2009年6月试产供水;两项合计总投资2.21亿元,是××县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供水基础设施投资。由于项目投资主要在机电管道安装、设备采购方面,项目合同包比较复杂,建设单位对如此巨大投资和合同管理基本没用管理经验。

(二)为建设单位提供建设项目全过程专业服务的实践与效果

为更好地达到投资意图,实现自来水厂项目技术先进、投资合理、运行经济的投资目的,受建设单位邀请和监理单位的派遣以项目建设管理顾问的方式,全程参与了自来水厂及配套供水管道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前期项目决策、设计和工程招投标阶段主要工作是:

1、参与设计阶段设计方案优化,为自来水厂提供经济运行的设计方案。大岭自来水厂厂区选址在大岭镇洪湖村陷壳

岭,水厂厂区坐落于经平整后的高程为64米(黄海高程,下同),西枝江水源平均水位14.88米(西枝江枢纽工程2010年截流后水面高程17米),两者高程相差约50米;增加了平流池的有效沉淀时间提高水质、增加了清水池有效储水量,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

2、强化建设项目风险分析,提高建设单位抗风险能力。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鉴于水厂及其配套供水管道工程项目投资较大,通过进行经济运行分析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分析和风险分析,该项工程存在很大的财务压力和实施进度风险。及时向建设单位提示及时申请调升水价,在建设期内要高度注意征地拆迁等影响建设进度的风险,同时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把项目投资控制在合理范围。

3、参与工程和物资设备采购招投标,为建设单位把好合同管理关。在项目招投标阶段,协助建设单位审核招标机构出具的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尽最大努力减少设计漏项和工程量清单漏项;制订建设工程进度计划,指导大宗物资设备进场时间;参与中标单位合同谈判,协助建设单位签订土建、机电工艺安置等施工合同以及设备采购合同;作为建设单位代表,协调监理、施工和设备提供商关系以及施工现场周边关系,把好施工现场管理和合同管理关,又好又快完成水厂项目建设。

通过全程参与自来水厂及配套供水管道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招标、设备采购、现场管理、生产调试和竣工验收等管理工作,特别是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可以在项目前期阶段及时为建设单位提供项目融资方案、优化设计方案等服务、有效降低项目投资风险;同时,监理单位还可以在为建设单位服务的过程中拓展了业务范围,提高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方面声誉和经济效益。

三、优化工程监理行业建设,参与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是工程监理发展新趋势。

第10篇

我国建设领域中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监理工程的实行,文章主要分析监理工程对建设工程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建设监理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

建设工程监理;法制;规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也呈迅速发展的趋势。但日渐增加的工程建设中,常常会有不足之处,给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必须加强工程监理的研究力度,规范监理行为,促使监理水平得到提升。

1工程监理的发展对工程建设的作用

合理实施工程监理制度,能够使建设单位更加社会化与专业化。在工程建设中,监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其监理作用通常表现在下列一些方面。

1.1使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化

监理通常出现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时期,使投资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工程监理企业参与决策时期的工作不但可以使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得到提高,同时降低投资决策失误的概率,使项目的投资与国家经济的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符[1]。

1.2使工程建设多方建设行为得到规范

工程监理企业应是社会化与规范化的,在工程实施的阶段就参与进工程建设中,并约束多方建设行为,工程监理企业的任务是根据委托合同监督管理参与到工程建设多方的建设行为。结合控制事前、事中和事后,能够对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规范且有效地管理,尽可能防止不适合的建设行为出现。

1.3建设工程的安全与质量得到保障

作为特殊的一种产品,建设工程不但拥有常规产品所包含的质量特性,它还有一些额外内涵,其中包括有可靠、安全、耐久以及经济等。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几点[2]:评价方式特殊性、波动幅度较大的质量、终检局限性以及质量隐蔽性等,这就使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方面不能仅立足于政府的宏观监督以及承建单位的内部管理。监理工作的开展,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就能够被不但懂经济而且还懂技术的监理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监督质量责任人立即实施合理措施保证使用与质量安全,防止遗留工程质量隐患。

1.4提升建设工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建设单位期望质量标准与建设工程预期功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建设投资金额尽可能最低。对于社会公众及国家来说,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将工程本身的投资效益。将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有效实施。建设单位不但能协同监理企业将工程的投资效益最大化,同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5工程的使用价值与质量得到保障

在工程设计时期,工程监理企业进行专业且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对建设过程中其使用价值、质量以及功能提出更准确的要求,制定选取与建设单位需求的更合适的设计方案,从而使建设单位所要求的使用价值以及功能方面得以实现。

2建设工程监理的现状

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分为监理试点、推进稳定、深化发展三个时期,目前已经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如下[3]:(1)在我国建设工程基础制度中,建设工程的监理制度已经形成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同时渐渐转变成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建设工程监理制度逐渐向法律化以及制度化的道路上前进。(2)目前,随着不断壮大的建设工程监理队伍,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在进一步的提升。快速上升的注册执业人员数目,表现了建设工程监理团队正在逐步扩大以及拥有更高的素质。(3)随着监理工作范围的逐步延伸,其包括的内容有电力工程监理以及房屋建设工程监理,另外还包含有通信工程监理以及铁路工程监理等,从投资决策监理以及施工监理逐渐转变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理。

3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

3.1法制化与规范化

即便目前我国对于工程监理出台的法律规定不多,《建设工程管理规范》在一定范围里对施工时期的监理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但是,在我国这个方面的法律不够先进,比较陈旧,特别是市场规则以及市场机制问题上。另外对于监理企业而言,其合同管理意识大部分都较薄弱,对于监理行为的管理十分不到位,对于该行业的发展需求已经不能起到良好的满足效果。

3.2全方位、全过程监理

通常来说,建设工程监理的职责是对建设单位所带来的项目进行管理,作为工程监理企业,在建设工程的所有时期都需要完成建设单位所委托的管理需求。实际上,大多都是将重点放在施工阶段的监理上,并且着重对工期的把控以及质量的监理方面,关于投资控制与合同管理所产生的效果是十分局限的。所以,施工监理应该顺应趋势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理道路前进。

3.3国际化

我国市场经济处于迅速加大开放的过程中,国外企业逐渐参与到我国的建设工程当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市场对我国参与的企业竞争给予了良好条件。但因国际管理与我国的监理企业管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另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监理还欠缺完善。这就要求国内监理企业接轨国际,朝着国际化发展前进。监理企业要借鉴国外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与技术,从而使经验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3.4提升监理工程师的综合业务水平

就目前我国从事建筑工程监理的工程师而言,绝大部分都经过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监理理论的培训,并且需要在进度、投资、质量以及合同管理上考核合格才可以上岗从业。但是在全方位监理工作的发展中,依然有许多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能以及知识没能达到需求。并且,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是全方位、全过程发展监理工作道路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约条件。因此要着重对监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深入,只有如此才可以在整体上将监理工程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不断更新知识技术,从而使业务水平的发展道路更加顺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工程监理的意义不容小觑。如果想要使建筑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那么必须不断加强工程监理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借鉴优秀的国外知识与技术,逐步调整完善建筑工程监理方法,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涛.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2):140-141.

[2]陈武.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2):147+151.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逐步发生转变,同时受此影响,建筑项目规划管理体系以工程体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建筑项目的规划管理方面,无论是理论亦或是技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走向创新化模式。因此,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对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为后期的实践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建筑项目管理的特点及现状

截止到目前,我国依旧大力提倡项目规划与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因此,在短短的数十载,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规划与管理发展势头强劲,进步明显,但是,由于发展历史短暂,科学的规划管理意识薄弱,因此我国的建筑项目管理规划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与规划相关的法规制度存在缺陷。尽管我国相继颁布了一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之类的法律法规条文,但是当前的建筑项目规划管理的强劲发展势头导致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滞后。

第二、建筑项目规划管理决策者责任意识淡薄。建筑项目施工规划管理对于实践的应用比较重视,但是对于一些工程的成功案例的总结却加以漠视,未能对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实施系统性的总结,造成不同工程之间的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存在较大的出入,规划管理人员只能在实践中自己慢慢摸索,逐步运用。

第三、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价格战横行。一些建筑单位为了能够在投标中占据主动,不惜任何代价,盲目压缩价格,因此投资商对于施工企业的评估难度越来越大,导致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呈现一定的盲目性,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四、建筑项目规划管理理念的不合理利用。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规划管理者对于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建筑项目管理中的方法生搬硬套,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盲目使用,大大降低了施工的可行性,同时导致一些投资者的盲目投资,这样不仅仅导致工程产生了巨大的成本代价,同时对于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也带来了挑战。

2、建筑项目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建筑项目规划与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满足建筑项目规划管理者对于建筑项目的规划管理的需求,建筑项目规划管理学科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步入一道正轨的发展道路,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

2.1 科学性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模式快捷化,科学化的建筑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建筑项目规划管理学科,其自身的特性决定其必须走向全球化发展模式。我国是一个建筑大国,因此建筑项目规划管理必须同国际接轨,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规划理念,在其应用过程中做好相关的理论总结,同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创新,最终形成一个在国际上通用的建筑项目规划管理的科学性的知识体系。

2.2 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科技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网络化,技术的优化发展,大大便利了建筑项目的规划与管理,很多规划管理部门都有自己的局域网络系统,系统内部的节点的联系以及部门之间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和施工阶段,不可避免的与大数据、云储存发生关联。而规划、施工、管理依托这些高科技的信息科学理性地的分析,所产生效应会显著提高。

2.3 提高建筑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项目规划人员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经验较为丰富但缺乏理论学习的人员。这一类人长年累月在施工现场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企业根据其自身的能力对其实施提拔,成为管理阶层,这类人员在现场的控制管理几乎全凭自己的经验实施。第二、虽然经过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缺乏实战经验人员。这一群体均源于高等院校的专业人员,虽然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实践经验极少,因此对于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成本以及优化管理均难以进行很好地把握,因此,一些施工人员会对高等教育存在误解或者质疑,导致建筑项目内部沟通出现问题。

所以,建筑项目必须提高建筑项目规划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培训,提升不同管理层次人员的管理能力。其次,对于建筑项目规划管理人员必须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培训工作,如果缺乏相关的系统理论知识,则应做好理论体系的培训,如果是缺乏实战经验,那么必须加强现场的实习培训。最后,不断充盈管理者的专业知识,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一些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先进的科学方法往往无法到实践中去应用。尤其是建筑项目行业,尤为突出。因此,建筑项目规划管理人员必须以老带新逐步完善,使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的年轻技术骨干,不断增强实践经验,有经验的老技术人员,通过互帮互学把经验完善成系统理论。

2.4 建筑项目之间合作的发展趋势

建筑项目管理的飞速发导致建筑施工企业水平的参差不齐,同时建筑项目管理阶层对于项目规划管理的掌握程度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促进建筑项目管理学科知识在施工中的应用,“工程项目总控”的理论体系逐步开始在不同层次的企业中开始运用。我国对于工程项目总控理论的引进最早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企业之间公平地执行相关规定,工程项目总控实施指挥。当前阶段我国的工程项目总控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些发展水平不同的施工企业基于共同利益,自发的组建工程项目的总控,彼此协调合作,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其二、国家地方部门基于当地建筑企业的发展优化考虑,实施同一层次或者不同层次建筑企业的总控建设,增强竞争力,吸引外资,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项目总控,都是基于建筑企业彼此之间的合作,促进企业间的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做好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设计以及竣工考核的管理研究。于是不同企业为了对建筑项目规划管理的落实应用,外包现象孕育而生。外包指的就是建筑企业基于工期、成本以及工程质量等因素的考虑,委托别的企业实施项目规划管理,实施彼此间的利益分红。这种发展模式有效的促进了不同建筑企业彼此之间的建筑项目管理的交流学习,提高了管理效率,保障了工程质量,促进了建筑项目管理的优化发展,不断提高建筑项目的管理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邱宁、于鹏跃. 我国建筑企业在建筑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科技信息.2011(03).

[2]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J]. 管理论坛. 2012( 1) .

[3] 蒋卫平,喻可泽,杨正勇. 浅议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J].项目管理技术. 2008( 11) .

[4] 王永斌. 建筑施工中的协调与组织管理探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01) .

第12篇

随着项目法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民营企业和私人投资项目的大量增加,建设单位对工程投资效益愈加重视,业主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虽然目前已有部分监理企业承担了一些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但无法满足业主的需求。大多数监理企业仍和工程项目管理相距很远,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1.1 监理制度建立的初衷和现实情况间的差距

因我国在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时过分强调监理的作用,造成我国工程监理企业业务职能过于单一的局面,其大部分工作范围仅限于施工质量管理,对项目决策策划、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工期控制、项目运营涉及很少,没有进入推行之初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控制工作。这无疑限制了监理企业向项目管理企业发展的进程。

1.2 资质限定难以全面涉足真正的项目管理

政府管理部门存在职能交叉,致使工程项目管理分割成块。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从事工程建设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一定资质的企业只能从事与其资质相对应的工程建设。与工程建设直接相关的资质主要包括:监理资质、施工图审查资质、造价咨询资质、招标资质,每一资质又进行分类和分级。 此外,还必须得到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从业认可。资质管理规定使监理企业无所适从,几年时间内也未必能获得所有相应的资质认证,所以很难全面涉足真正的项目管理。

1.3 工程监理企业自身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尚不规范,工程监理行业中存在竞相压价等恶性竞争行为。同时,监理企业良莠不齐、形式各异,有挂靠的、也有出租资质的,导致诚信基础的缺乏使相当一部分业主对监理承担全过程管理不放心。由此,监理单位虽然承担了在建项目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组织协调等服务活动,但业主很难放弃对项目施工队伍的选择、物资采购、进度款的拨付、工期进度的要求等一系列管理权限,使得高智能人才进监理公司无法发挥作用。监理企业结构不合理、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培训费用少、人员调动困难,这些都令监理公司很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管理企业。

2 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接轨

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国内的监理企业应在国内市场尚未完全放开的3~5年内向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方向发展,与国际接轨[2~7].

2.1 加快投资体制的转变

伴随着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向国际接轨,我国工程监理从无到有,并从工程监理向项目管理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投资体制也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不仅项目筹资由政府拨款改为“拨改贷”再改为多元化融资,而且投资管理体制也由政府部门成立的项目指挥部形式转变为项目法人责任制。因此,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责任激励约束机制,真正使项目业主对资金的使用效果、投资风险重视起来是推动工程监理向项目管理接轨的首要因素。

2.2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行业规范建设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仍不完善,项目管理尚不完全规范。为此,必须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和健全各类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进一步加速清理和废除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不适应的法律、法规,做到门类齐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叠、遗漏空缺和互相抵触。

2.3 培育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

市场需求是监理发展的根本,因此,对项目管理服务和健康发展的持续需求是监理公司向项目管理公司过渡的关键。应当尽快转变和完善政府职能,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加大项目管理的宣传力度并加强对项目管理行业的扶植力度,以便培育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接轨的外部环境。监理行业应当发挥其在市场培育方面的力度,如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创优质服务实绩等以激发业主的服务需求意愿。

2.4 接轨转型形式

监理公司向项目管理公司的转化方式,可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较大规模的监理企业:由于企业本身具备相当的资质和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可通过收购其他小型企业,吸纳其他相关人才如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招标专业人员以及法律人才等,在保留原公司的基础上成立新的项目管理公司,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和资质范围,使得监理企业有实力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全方位工作。

中等规模的监理企业:可以考虑与设计咨询企业、造价咨询企业、招标企业等工程咨询中介机构合并,通过资金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股份制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使合并的各企业成为紧密的利益结合体,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综合咨询水平和管理能力,将业务拓展到项目全过程的工程监理咨询市场,提高企业的规模实力。

较小规模的监理企业:由于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可通过与其它企业合并或融入到其它企业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生存。或者朝专业性监理企业发展,就项目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为业主提供非常专业的项目管理服务。

3 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对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提高投资效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快建设项目管理的改革步伐,使其不断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加快监理公司与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接轨,以便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有实力去抗衡国外的工程咨询公司,保证我国建筑行业在入世后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秋玲。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经济论坛[J].湖北社会科学,2004,(6):89.

[2] 谢坚勋,叶勇,欧阳光辉。浅谈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接轨[J].建设监理,2004,22(2):22-24.

[3] 张静,肖茜。中国工程监理与国际化接轨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4,21(2):68-71.

[4] 单建华。监理公司如何向项目管理公司过渡[J].福建建筑,2005,4(89):197-198.

[5] 李建峰,曾永祥,王秀红。对我国工程监理业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基建优化,2004,25(4):8-10.

[6] 黄智勇。试议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4,15(1):82-84.

第13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市场经济;挑战

一、工程造价管理面临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突显了“三超”现象,即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这种采用概预算定额来确定工程造价的机制的缺陷,是人工价格和机械台班价格固定化,没有遵循市场规律,在工程造价领域中,源于市场形成价格的竞争机制很难实现。如何认识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第一,在传统模式里,最受重视的往往是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而项目前期的造价管理很容易被忽视,因此成为了造价管理最为薄弱的环节。前期造价管理和项目质量差、工期长、“三超”现象、拖欠工程款、招投标不合规范等现象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一阶段的决策失当,必然造成不良影响。第二,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合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合同是工程造价管理的纽带。制定合同不规范甚至口头协议的现象屡见不鲜,合同管理的水平层次较低,处于松散、凌乱、相互之间的联系严重脱节,致使合同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降低。(1)旧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发展趋势。由于存在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模糊,原有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呈现出多头管理,各部门不能明确地各司其职的局面。从管理方法的角度来看,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按部就班地根据编制原则,价格信息,直接干预产品价格,导致建设市场的价格机制处于较为混乱的政府管制状态。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企业自主定价、价格由市场形成的模式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可能会引起难以调解的贸易争端。这种管理形式看似参与单位众多,其实追根溯源,并没有哪个单位实行全过程管理,项目法人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无法确立。项目法人的核心地位的确立是改革原有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关键所在,是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促使企业参与竞争的基础问题。在当前,项目法人和施工企业的定价权利没有保障,甚至被部分剥夺,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2)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作为一门工程技术性极强的专业,工程造价管理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同时兼有经济管理、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国际惯例上对此类人员的基本要求。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对这类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的限定不是十分严格,导致了从业人员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不高。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大多数都不是从正规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毕业,他们的主修专业是经济投资、工程经济等相近专业。受专业知识所限,他们很难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管理,而是仅仅停留在概预算上。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成为了制约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当前的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高速膨胀,由此引发的必然趋势是工程造价管理愈来愈依赖于电脑手段。信息战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式。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成功运用在了工程造价管理中,同时大力推广和普及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占得了先机。反观我国,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上,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机构与国外先进水平的比较中处于劣势,尤其是在搜集、整理和工程价格信息方面更是远远滞后。建立完善的工程造价资料数据库、编制出既能保证利润又具备竞争力的工程造价体系,是准确、高效、快速预测工程造价,尽快适应科学化、信息化要求的最佳解决方式。

二、应对挑战的举措

(1)改变观念。在国际惯例的指引下,各企业遵循政府制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并依据企业内部定额和过往经验,采用完全由竞争形成的计价模式来自行编制价格。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必须着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一是改革定额的作用,实现工程造价的真正市场化。二是调整工程造价的费用构成。(2)加强法律、法规的作用。为加强建设工程管理,我国出台了《价格法》、《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这些法律对规范市场交易提供了依据,促进建立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积极贯彻落实,并加强自身的法律法规建设,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体系。(3)注重工程造价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是严格组织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二是普遍开展专业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继续教育;三是加强对外交往,借鉴国外工程造价管理的成功经验,扩大自身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四是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对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程度了解,并具备全面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 考 文 献

第14篇

平、国际融合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的结论,从而为促进行业和工程项目更好发展提供参考性思路。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建筑质量;国际惯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在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各个领域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创新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技术。但是,工程项目管理在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从这些问题出发,通过问题的解答找寻到促进工程项目管理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路径。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涵义与特点

工程项目管理行为早而有之,但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是在上世纪中叶之后。所谓工程项目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按照工程项目发展实际,根据工程项目进展现状,依据工程管理规律对工程项目全程进行谋划、协调、组织、控制、反馈的全部管理活动的总称。

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工程项目管理为一次性投资管理,即利用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方式投资完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的建筑产品的过程,通过项目的完成投产使预付资金回笼并获得增值。这是和其他管理活动最大的区别。其二,工程项目管理是系统性全程管理,贯穿于项目开展建设的各个阶段,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投产的全程都有项目管理参与的身影,因此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的开展建设属同一生长周期,具有综合性、体系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其三,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即时监控性。也即是说项目管理者在实施项目管理时随时都受到中心任务和阶段性预期目标的牵引,要求必须在既定的目标下、时间内、功能和质量上达到预期效果,比起其他管理活动具有更强的强制性。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而言,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舶来品,是改革开放以来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文化、加强管理科学交流、遵循国际项目管理惯例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和我国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前进,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具体化形式也得到了膨胀式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运用。但是,工程项目管理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我国近年来在工程管理方面出台了系列法律法规,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工程施工上却出现了“有法不依”的情况;部分从业者虽然熟悉和了解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但是在执行方面却出现了“两张皮”的脱节情况;就项目管理专业和行业而言,作为管理行业的细分行业,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指导性实施纲领,法律法规的细分能力不足;施工单位尽管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制作了大量的本册簿单,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二)项目管理的人才队伍不够强大。从我国项目管理从业人员目前情况看,总体素质尚不够高。在施工方面,往往是通过“个别专家带一批”的人员结构组合实施项目施工,项目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仍有较大提升;在资质和岗位培训方面,尽管越来越多地从业者认识到类似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注册估价师等资质的重要性,但是却发生了“手段-目的”的颠倒,即不是把考取资质当作科学地进行项目管理的目的,而是把其当作职位提升和发财致富的功利手段,于是出现了部分施工单位“见证不见人”“有证无技术”的情况,挂靠现象较为普遍。

(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重视程度不高。工程项目管理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指运用现代科技对工程项目投资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和价值论证的科学,它是实现工程项目达到“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必需环节,也是确保工程质量、建设效果的必要方法。鉴于项目管理是一次性的投资管理行为,一旦出现失误,往往很难得到全盘纠偏,容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实践中,忽视工程项目管理可行性研究而造成盲目投资和质量低下的案例已不在少数。

(四)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由项目管理自身的特点和外部发展环境双重决定。从项目管理自身特点看,项目管理面临组织关系复杂、协调面大、环节繁多等特点,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实践中经常导致资金损失、效率低下和信息不对称等现象,进而造成工程项目不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水平。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制约了行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这些现状在该行业领域较为普遍。

(五)与国际融合程度不高。首先,在融入国际市场的工程项目中,我国企业坚持市场原则,积极参与海外投资和经营项目,但是在项目管理模式和技术方面仍然可见清晰的差距;其次,在项目管理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全球市场后,执行国际惯例和标准不够严格,导致项目施工出现被动。例如在质量管理、工程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报价管理等方面仍然沿用国内甚至旧有的方法和标准体系,从而和国际上较高的标准体系间出现了较大出入。再次,对项目管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尽管我国成立了项目管理委员会并加入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成为成员单位,但是行业性和学术性活动还不够普及,导致和国际融合程度不高。

三、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纵观近年来的重大工程事故,特别是质量事故,给施工方、国家、人民财产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个别事故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而这都与上面阐述的工程项目管理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 继续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法治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全程管理行动,要求在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到工程完成反馈的全过程都要进行系统的组织和控制,以确保工程项目能够符合工程质量标准,达到功能和经济价值上的双赢。因此,加大对行业和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把项目管理全程纳入法制轨道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方向。

(二) 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说到底是人的管理,没有综合素质高的管理团队,项目管理也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加大人才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和资质的科学管理是项目管理发展的重点。要加大项目管理行业人才队伍认证培养机制建设,让更多的合格的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注册估价师走上实践岗位,促进工程项目管理梯队的发展。

(三) 提高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视。可行性研究是未来各项管理发展的趋势,项目管理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才有市场和发展空间。从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增强项目管理从业人员的顶层设计意识,不断提升可行性研究在项目管理中的现有地位,从而尽量避免投资和决策偏误。

(四) 加大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大数据时代和智慧建筑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市场的占有率也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谁占有了信息先机,谁就能较快占领行业高点。工程项目管理要着力旧有的人海战术,不断学习利用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进行项目管理,建立项目信息平台提供基于互联网上的项目管理和信息交流,从而不断争取信息化时代条件下行业发展的宝贵机遇。

(五) 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融合。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正在逐步地与国际项目管理发展趋势融合,但是融合的水平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项目管理要主动“走出去”,站在时代和国际的高度,取长补短,自觉总结自身得失,从而更好地融入国际,与世界接轨。

第1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discusse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rend; analyze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我国已加入 WTO 多年, 国际竞争将变得日益激烈,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将向何方发展, 我们必须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迎接国际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呢? 本文将就此问题作以简要论述。

1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我国对项目管理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研究和行业实践起步较晚。标志性的工程是 1984 年云南省鲁布革水电站的建设, 该工程利用世行贷款, 在国内首次采用国际招标, 实行工程项目管理, 工期提前5个月, 造价降低了 40%,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 我国的许多大中型工程相继实行项目管理体制, 包括项目资本金制度、法人负责制、合同承包制、建设监理制等,应该说二十多年来我国的项目管理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 但目前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问题仍然不少。这表明在项目管理这个领域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没有一个自始至终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企业性经济管理组织。“项目上马建班子, 项目完工散摊子”的现象还十分普遍。

1.2 法律、法规不健全。尽管我国已经有了相关法律、规章, 但仍没有一个在项目管理专业和行业范围的指导性实施准则(如美国的C/SCSC)。同时,“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现象随处可见, 随时可闻。有些工程没有实行招投标制, 有些却采用议标或是假招标, 大搞“人情工程”。

1.3 不重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本身是对拟建项目技术上、经济上及其他方面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给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为银行贷款, 合作签约, 工程设计等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但是许多投资者普遍都不重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而盲目投资, 往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也为后来的工程事故埋下了祸根。

1.4 项目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由于我国对项目管理的系统研究和行业实践起步较晚, 到 1991年才成立全国性的项目管理研究会, 也仅仅只是个二级学会。说明了我国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软硬环境还很落后。

2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 中国经济日益深刻地融入全球市场, 在我国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许多项目要通过国际招标、咨询或 BOT 方式运作。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和经营的项目也在增加。与此同时, 项目管理的国际化正形成趋势和潮流。

2.2 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趋势

伴随着 INTERNET 走进千家万户, 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美国著名杂志《财富》( Fortune) 曾这样论述: 21 世纪初, 项目管理将有巨大的发展, 项目管理将成为一种潮流, 项目经理将成为 21 世纪年轻人首选的职业。这一动向提醒我们, 项目管理正成为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 项目管理将是知识经济的旅伴。知识经济时代的项目管理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化趋势

就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阶段和项目管理特点而言, 国外工程项目管理先后采用了三种形式: 最先采用的是业主自行管理模式, 其特征为业主与设计、施工方直接签定合同, 业主组成相应机构直接行使对项目的管理权;而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 , 业主委托承包商承包建设模式(即 EPC 模式) 在西方国家成为了项目建设的主流形式 ,这是由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全过程 , 并负责试运行服务, 也叫“交钥匙”承包; 而近年来, 一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工程公司为了适应项目建设大型化、一体化以及项目大规模融资和分散项目风险的需要, 推出了一种成熟的项目管理方式——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模式( 即 PMC 模式) 。

2.4 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趋势

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 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 规模越来越大, 越来越复杂, 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 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管理。项目管理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门学 科, 而且成为一个职业。在现代社会中,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专门承接项目管理业务提供全过程的专业化咨询和管理服务,这是世界性的潮流。

2.5 工程项目管理的社会化趋势

在现代社会中, 项目管理越来越趋向社会化。将整个项目管理任务以合同的形式委托出去, 让专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 这是项目管理的一大趋势, 最典型的是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我国自上世纪 90年代以来推广建设项目监理制度, 这是建设工程管理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3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应对策略

面对我国项目管理的现状和我国已加入 WTO 的现实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将以怎样的姿态来迎接上述变化趋势呢? 我想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3.1 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

我国已加入WTO, 项目管理要走出国门, 参与国际竞争, 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主要从合同管理、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报价管理等方面向国际惯例靠拢。对于项目管理国际上有一套全面完备的法规。普遍对承包商进行严格要求的资质管理, 对工程开工、竣工和投入使用都有严格的制度, 对建筑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注册实行严格的管理, 通过各种详尽的技术法规规范施工方法, 保证质量标准; 通过监理工程师的监督检查,保证技术法规的实施和工程质量的合格。

3.2 必须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可行性研究是研究项目是否合理可行。而在实施前对该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及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 为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 由此考察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盈利性, 技术上的先进性、适用性, 实施上的可能性、风险性。然而, 我国目前许多投资项目都很少做这方面的工作, 要么一哄而起、盲目上马, 要么草草了事, 这样不仅 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而且也可能埋下质量隐患。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工作, 全面完成工程项目管理 “三控制、二管理 、一协调”的任务, 以期各投资项目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必须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

发达国家相当重视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资质认定, 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行业。美国 PMI 学会主办的项目管理专业资质 PMP 考试和资质证书, 得到社会的公认。获得 PMP 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被政府部门和大公司聘任和重用。

3.4 项目管理必须信息化、网络化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 各方面的信息流铺天盖地,纷至沓来。面对如此宏大的信息流,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显然已无能为力了, 我们必须寻找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3.5 必须建立和健全项目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比较混乱, 项目管理极不规范 , “无法可依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现象极为普遍。为此我们必须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 建立和健全各类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做到门类齐全 , 互相配套, 避免交叉重叠, 遗漏空缺和互相抵触。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 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项目管理越来越引起了我国的重视。如今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国际建设市场竞争越来越多, 从1979年的几家发展到几千家,从最初的单纯劳务承包,发展到今天的工程总承包, 无庸伪言, 中国已经成为建筑大国。美国学者 David Leland 称: 在应付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 , 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一动向提醒我们在高度重视企业管理现代化的 同时, 需要给予项目管理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成虎.工程项目管理(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