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层技术人员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技术技能型人才 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专科层次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 育。但是高职教育作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类型,亟待完善本科乃至研究 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高职教育层次上移至本科层次,正在成为构建现代职业育体系的关键议题,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举办应用本科教育就是现阶段为了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育体系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联合举办的应用本科或高职本科是一种新的教育种类,它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也不同于部分本科院校举行的应用本科教育,还与以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为吸引生源、促进就业而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展的专升本继续教育有所区别。因此,对联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为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科学的依据。
1.开展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实现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相衔接。2011年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也首次提出“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期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将探索建立包含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除了实现中高职有机衔接之外,就是推动发展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加快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应用本科和专业硕士仅在少部分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由于规模较小、教育理念差异和外面环境的制约,远远不能满足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强调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指出高职教育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高职教育目前办学层次主要是专科层次。根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部分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举办高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或高职本科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2.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做法
在国外,高职教育也不局限专科一个学历层次,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高职本科教育早已有之。从20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各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教育在各国迅速崛起。美国有四年制工程教育、二年制社区学院教育;德国20世纪60年代创办了一种与传统大学并行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科技大学。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已经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技术专科、技术本科以及技术硕士和博士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量占台湾高校学生总数的50%.可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国内不少省份纷纷开展高职院校举办高层次高职教育试点
国内一些发达省份在高职院校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率先进行了探索。如广东省深圳市提出“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头羊”多年试点举办高职本科,已经取得许多成功经验。国家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以来,极大的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列入建设计划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近年来,一些省份试点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中试办高职本科专业,天津职业大学、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相关本科院校联合试办高职本科专业,甚至试点培养专业硕士。其培养模式为:在利用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实验资源完成四年本科学习生活,合格毕业后颁发联办本科院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授予相关专业学士学位。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伯顿·R·克拉克指出:“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综上所述,结合国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和现状,高职院校借鉴国内外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将高职教育的新理念、规律和资源、手段运用于高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实践中,遵循本科的教学规律,摸索职业教育中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规律,已成为了解决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类型单一、结构性过剩的重要出路,也弥补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还局限在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及以上的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空白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91.
【关键词】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甘肃省高职院校开设法律事务专业的较少,在这些院校,特别是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学习法律事务专业的少数少数民族学生占很大比例,基于就业方面的影响,招生人数逐年压缩。在人才培养方面,大都有高等本科法学专业的“压缩版”与“翻版”的痕迹,在高职教育中仍采用“准精英式”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的配置、人才培养方向、就业方向等上,仍然本科培养色彩较浓。忽视了市场和少数民族地区对法律人才的本质需求。
一、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准确与否影响和决定着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制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师资力量的配备。甘肃省高职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少数民族基层法律人才,应遵循市场和少数民族地区对基层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正面临经济的转型以及依法治国的有序推进,中高端法律人才趋于饱和,而且也亮出“红灯”。据此,甘肃省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中小企业培养熟悉法律知识,能熟练在这些岗位从事书记员、司法助理、行政助理、乡司法所法制宣传员、人民调解员、中小企业业务员、大学生村官等基层法律职业人员。只有这样,少数民族基层法律人才才有灿烂的明天。
二、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
少数民族基层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建构,而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又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好坏。现阶段,甘肃省高职院校对少数民族基层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各不相同,主要开设的课程:公共课程(如:形势与政策、思修、毛邓、大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法律基础课(如宪法、法理学)、法律专业课(如三大实体法和三大程序法)和人文素质课。而且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都是“2+1”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实习。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学生面对这么多的课程,每天穿梭于教室、报告厅、难免顾此失彼,舟车劳顿,这种“漫灌式”人才培养很难到达预期的目的。另外,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民族文化、地域、语言、习惯等民族传统因素的影响、要学习掌握这么多课程难免会存在一些困难。由此可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将导致学生课业过重,学生学习无的放矢。还有甚者把少数民族学生基层人才的培养盯在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招考上,企图让学生通过千军万马的竞争考试赢得一份荣耀体面的工作,这是对国家职业教育的亵渎以及教育规律的违背。因此,要改革传统课程建设的思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整合课程内容,课程突出实践性和满足基层用人单位的需求。基层工作中不用的或者用的少的知识比如金融知识、知识产权等少讲或者不讲,用的多的知识如民法、刑法、诉讼法等知识要精讲,做到“精法律”。
三、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的探索
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尤为重要。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在对学生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设计的,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要能使学生听进去,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听的懂,不仅会储备知识而且会具体应用知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转变认知观念。教师要转变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传统看法,增加与少数民族学生情感的交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多理解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压缩。讲授知识注重基础,强调实践,突出特色,强化管理的教学思想与理念。
第二,在教学中,贯穿学生为本,教书育人,注重基础、强调实践。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加强学生管理,变革教学内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分析,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等多元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问根本,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技能型民族法律事务人才为目标。逐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特点和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与讨论式教学、模拟法庭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观摩式教学等方法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过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过程转变。
最后,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生一方面来自民族地区,毕业后要大多数回到民族地区基层工作,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模拟法庭、专业辩论、法律协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考察、普法教育、勤工俭学、扶贫助学、法律援助等社会公益活动,另外学校与司法部门、企事业单位保持紧密联系,便于扩大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达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四、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规格的有效途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双师型”教师合理配置与建设的师资队伍,是少数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加强教学团队人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尽可能安排青年教师进行进修、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活动,引进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人才,特备是引进一些年龄、职称合理的少数民族法律人才,有条件的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提升少数民族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规格。使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趋向合理。
(二)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从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律人才培养定位来看,法学教学团队不仅要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有实践教学能力。然而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使通过司法考试,因为没有深入实践,没有具体的办案经验,实践环节匮乏,影响学生的实践教学。因此要从多方面解决这一问题。(1)有目的的安排专职法学教师去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能力。(2)聘请经验丰富一线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任务,例如诉讼法课程、法律文书写作、基层法律服务。(3)引入一线从事街道、社区、司法所等基层工作人员,从事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4)根据校企合作,企业配人担任相关课程主讲教师。通过以上措施途径打造专兼职和行业型“双师型”教学团队。
结语:
甘肃省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外,还需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的建设等。只有这样,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律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及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作者简介:程建德(1975.3-),男,籍贯:甘肃甘谷人,学历:本科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民商法。
参考文献:
[1] 刘瑞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提升及启示[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年05期
1 资料来源
本文以基层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地域为单位,分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关中东地区和关中西地区,即一市十县。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达到94.71%。
2 结果
表1 预防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需求分析
由表1可知,基层工作人员中55.90%认为应该增加预防学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的学习,其次是统计分析知识,占43.48%,再次是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知识,占42.86%。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统计知识的应用、健康教育知识以及日常的公文写作、人际关系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重点学习掌握。
表2 预防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需求分析
如表2所示,在基层工作必备的能力依次是实际工作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交能力,而对于基层工作外语应用能力要求不高。由此可看出,基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要适应工作并且干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3 讨论及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技能和综和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
3.1.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分析、综合处理能力急需提高
近些年来,水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越发频繁,在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对预防医学专业人员预防大灾发生后疫情的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此次调查中有76.40%的调查者提出需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因此今后需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分析、综合处理能力的培养。
3.1.2 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管理能力培训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我过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公共卫生工作领域的各类项目也越来越多。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且需要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完成的工作。此次问卷调查中有36%的调查者提出需强化项目管理的培养,且在基层机构管理者中,这种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工作中,急需加强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
3.1.3 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技能,但是通过此次调研发现,部分调查者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且积极性不高。因材在今后继续教育中,需加课题申报、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