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药产业论文范文

医药产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药产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药产业论文

第1篇

药学教育主要是为医药产业输送人才,因此理论上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一,医药产业的规模决定了药学教育的规模。各类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输出的产品,而医药产业就是药学教育最大的客户,决定着对于药学教育产品的需求数量[2]。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如果医药产业的需求大于药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就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开设药学教育,使药学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反之,则会导致教育过度,造成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教育成本的浪费。第二,医药产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药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医药产业各个环节、各个子产业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决定了药学教育设置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等级。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环节需要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药品销售环节需要技能型人才;各产业市场份额的不同影响高校各专业的设置,决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输送数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决定着高校学科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新药研发、化学药、中药以及生物药品的生产、临床药学服务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各不相同,影响了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选择。第三,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是医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生产环节所需人才在数量上会适当减少,但水平层次要求则会越来越高;随着新药研发战略由“仿制型”逐渐向“创制型”转变,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新药创制研发工作;医药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丰富了药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随着人们对于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开展势在必行,药学服务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药学教育受制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但同时药学教育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这是由药学教育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产业,对于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新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从药品流通到患者用药,实现药品预防、诊断、治疗的作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药学人才。第二,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知识与技能,这是由药学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药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且它还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是新药研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而且要贡献科学知识与技能。第三,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药学教育数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医药产业局部的人力资源供给出现问题。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而无法有效地推动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是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医药产业结构和药学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高,使得医药产业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结合产业现状和教育成本,应当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第二,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医药产业市场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两种格局,而打破这种局面,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以实践技能教育为重点,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为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质量控制、临床药学服务等环节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第三,严格控制中药学类专业的规模。目前,中药学类专业规模均超过化学制药类专业的规模。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赶超,使得这种专业规模布局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对药学服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迫使药学教育向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侧重。

2.开设新专业。医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关领域扩张,必将需要新的专业来与之相适应。药学教育可以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药学院校可以根据产品关联、技术关联和服务关联三条思路来开设新专业。与药学专业产品关联的专业有化学、生物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与药学专业技术关联的专业有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化妆品学等;与药学专业服务关联的专业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信息学、法学等。如民族药学专业可整理和研发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化工药学专业可将药学专业技术用于化妆品行业和化工行业;农药学专业可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信息药学专业可将信息化技术用于药学服务的发展。上述专业都是药学相关专业,可培养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3.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适应。依靠药学行业协会(学会)或组成权威的中介机构,加强对药学专业认证评估力度,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真正实行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专业认证能够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执业资格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关心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以药学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独立药学专业认证机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学认证体系的首要任务[3]。

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融资产学研联盟

生物医药行业是永续增长的朝阳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超全球GDP增长水平。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以张江高科园区为核心的基地形成了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为模块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在产业规模、科研水平和企业实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要推进上海生物医药走上创新之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选择适合的创新突破口

生物制药业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是新思想极少。实际上,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中,真正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的创新产品屈指可数。因此生物医药产业要加速健康发展必须寻找适合的创新突破口。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上游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中药合成、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但其整体产业规模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在选择创新突破口上,可以考虑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药物等方面形成新突破;积极推进小分子药物、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和药物生产新工艺;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和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力争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生物制药企业是一个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维持其成长的阶段都需要大量资本支持的产业,对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制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形式的融资手段来满足其资金需求。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但生物医药产业并未吸收到足够的发展资金。由于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利润低、产品竞争力差。特别是在研发方面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总体新药研发水平不高。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金渠道相对单一,以企业自筹和国家项目基金支持为主,缺少风险投资基金和证券金融市场的支持,因此,要建立生物医药项目的技术评估平台,为风险资本进入、退出创造条件,鼓励民营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介入生物医药产业;采取优惠政策,完善鼓励技术创新信贷政策,促进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将科技资源分配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薄弱环节和重点技术领域,加大开发研究、产品生产的投资,加快生物医药技术的产业化。此外通过间接的产业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与外资、本土研究机构进行横向研发合作,强化中小研发企业集成创新的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科技活动的研发投入,增加创新基金的启动资金规模、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加强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型研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努力培育本土的大中型企业。

三、加强产学研联盟建设

生物医药业技术产业化过程包括:研发、中试、生产和市场四个阶段。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生物制药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在美国有两种模式实现成果转化:一种是通过专业力量帮企业申请专利,做知识产权的管理,或者是帮助企业做市场推广;另一种方法则是将科研成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试验费用和时间转嫁出去,出口无形产品,把中间环节外包出去。但这两种模式做得都不彻底。通过对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的调研发现,应当通过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来加快实现产业化。要实现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引进技术的主体,企业应努力培育自主科技开发力量,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打破条块和体制上的界限,实现产学研协作、联合。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以企业开发中心为主体,组织产学研紧密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领域,集中进行技术开发,力争实现产业某些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鼓励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事实上,现在要完成成果转化已不只需打通产、学、研三个环节,还应包括政府、融资以及相关服务。要做好这个多要素的联盟,就需要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和投资孵化基地。

四、建立新型研发服务平台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和现有企业一体化程度低,生物医药企业尤其需要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成本。这个共享的平台应该主要包括技术、市场信息交流的平台和产品技术评估。调研中发现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建立的一种能为科学家、企业、资本服务的研发服务平台正在受到瞩目。这个平台把新药研发的流程拆分以后标准化,在新药研发首端(科研)到尾端(销售)环节都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并且这个平台能够反复使用,因而能够降低研发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能充分利用中国高校和研究所的力量,效率很高。

参考文献:

[1]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报告课题组.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究报告,2008

[2]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2008

第3篇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传播途径发展研究

1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及战略定位

2006年10月17日,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披露:近些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20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与42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274项中医药合作项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目前英国约有中医诊所3000多家,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法国有中医诊所2600余家,有针灸师8000人左右。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多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药出口创汇最高的1995年,出口贸易额达7.7亿美元,当时世界天然药市场约为150亿美元,约占市场份额的5%。1996~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额一路下滑,徘徊在4~5亿美元之间。与此情形相反,进口草药却呈上升趋势,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药进口总额达6.51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逆差1.91亿美元。这种现象与我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只是“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我国每年7.2亿美元的中医药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至今还一个都没有。如果仅从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的中医药的确面临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边缘”的危机。

中医药是我国少有的核心的原创性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创性软实力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而能够站得住脚的能和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软实力之一就是中医药。所以,仅仅认识到中医药是原创性的文化遗产还不够,应该再加一个定语,即中医药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具备生产力性质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难发展,而中医药不同,它的生产力性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竞争力,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作为核心文化遗产,不但要保存,还要发展。所以要使中医药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软实力。

2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传播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还牵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文化产业在转型时期的一个特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目前学界对此展开了全面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这也是在文化产业化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传统医药文化领域其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文化传播的问题,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大众化传播有很大的差别,我国政府针对这一问题曾经专门有相关的政策出台,“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于2004年10月18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卫星电视传媒网在京联合举办的“中国中医药境外传播项目工作会议”上启动,会议提出:第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中医药对外传播工作,对外传播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战略行动,中医药对外宣传,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第二,要全面正确地宣传中医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对外宣传的每个专病电视片,每份专病临床资料都能反映我国中医药的真正水平;第三,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对外传播的每一项工作,使观众喜闻乐见,国外医生才愿意使用我们介绍的中医方法诊疗疾病。“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将编译一批适合国外传播要求的中医药对外宣传示范资料,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资料和中国中医药年鉴境外版、中医药法律法规汇编、中医药专科专病最新经验及科研成果的电视片和资料汇编、中医药基本知识介绍及科普宣传材料、全国中医院校、中药厂及著名中医介绍手册等。资料编译后,将通过国内外媒体对外传播,或通过代表团互访、驻外使馆、国际组织等途径对外赠送。显然这一举措是在对国际文化交流讯息做出充分研究后作出的正确决定,这为传统医药产业化的国际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也为配套的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传统医药产业传播中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传播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在传播的同时,要在立足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发挥媒体优势,做一些调查性的、研究性的报道,反映中医药在发展中切实可行的疗效和实用价值。为此,在发展传统医药产业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4篇

在本次论坛上,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致欢迎辞,国家中医局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宣司司长武翠英、辽宁省民委主任包玉梅、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穆晓森等领导作了重要讲话。他们寄希望于“本次论坛,将会对满族医药产业发展起到催化剂作用,它将推动该产业在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运行下,早日跻身民族医药前列,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日本星火产业株式会社伊藤公三会长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辞。

开幕式上,于文明、武翠英、包玉梅、穆晓森和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一起为“辽宁省满族医药工程研究中心”、“满族医药生产基地”揭幕。“满族医药生产基地”和“满族医药工程研究中心”的开启,标志着满族医药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满族医药产业将蓬勃兴起。

继两年前召开的首届论坛之后,满族医药国际论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学者对满族医药的关注。据了解,在上次论坛取得的各项成就的基础上,本次论坛的特点之一,是充分肯定了满族医药项目的重大意义。挖掘、传承、保护、发展满族医药,势在必行。特点之二,专题报告内容丰富,讨论议题颇有新意。实践证明,深藏于民间的偏方验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将之发扬光大,必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本次论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各级领导和中外同仁。他们有的发来信件表达对满族医药的关注;有的寄来论文,予以发表。参加本次论坛的国外专家、学者有来自日本广岛大学的仲田教授、日本东西药局的猪越教授及日本星火产业株式会社的专家等共计18人,以及来自德国的Ursula Schumacher(舒秀兰)博士,来自孟加拉国的Syed Ahmed Patwart(艾哈迈德)先生及俄国、韩国等5国的专家学者。

记者看到,在本届论坛上,辽宁省经信委蔺晓刚副主任的《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为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宋玉荣高级工程师的发言,从民间满医到满药特点,从满药理论到满药产业化,勾画出了满族医药产业化的宏伟蓝图。邢嵘教授研究复方木鸡颗粒抗肿瘤作用机理多年,她的研究成果,使千百年来民间习惯用药的“土方”,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认证,为推动了满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仲田教授的论文,从全新角度对复方木鸡颗粒抗癌机理给予验证。猪越教授、尹有宽教授、杨世勇教授、林忠义院长等发表的论文,对民间惯用的复方木鸡颗粒、加味八珍益母膏的疗效,用现代方法给予了验证。这些研究成果,扭转了人们习惯中所说的“传统医药只知治病,不知为什么能治病”的思维定式。这些研究成果,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医药的研究已经走进了现代化的层面;让我们感觉到了民族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又前行了一步。

据介绍,我国“十二五医药产业规划”中明确了发展民族医药的大方向,满族医药产业由此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而满族自治区域凭借自身药材基地的优势,通过“农户+要采集地+企业+市场”的产业链条,逐步生产出饮片、提取物、保健食品、制剂等系列产品,推动了丹东满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据悉,丹东有着十分丰富的满药资源。凤城和宽甸地区拥有五味子、刺五加、核桃楸、细辛、龙胆等满药原材料基地数万亩。近年来,丹东药业已成功研发出复方木鸡系列产品、五味子颗粒、仙灵脾颗粒等多个满药品种。在已研发生产的品种中,多个来自于满族乡间验方,本身就具备满药特点。

第5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建设方案;天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21世纪,生物技术将成为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重要技术之一,生物技术与医药技术的加速融合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生物医药引领的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形成,生物医药经济正在成为网络经济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许多国家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大力加以培育和扶持,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生物技术产业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是我国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建设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以下简称国际创新园)将能够形成新的医药产业基础,有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并对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将形成一批优质创新研究成果,成为优秀人才集聚和培养中心、国际合作的桥梁以及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的领航区和标志区,成为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源头,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基地,引领和带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意义和必要性

1.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的重点

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功能基因组、生物芯片、干细胞、基因治疗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研发投入、论文和专利数量均领先于其他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生命科学研究占全世界自然科学的总研究经费的65%以上。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为140-150万篇,连续多年来,涉及生命科学的论文数量占到了15-20%;生物技术专利占世界专利总数近30%,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新的科技革命,加速了新科学、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2.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的愿望日益迫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支持创新的各类政策的出台,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加快回国步伐。自1978年至今,我国共有90余万留学生在海外求学,分布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是史无前例的。目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制药企业中从事生物医药研究、开发、生产的华人科学家和企业家,在学术上颇有成就,正在成为令当地业界刮目相看的新兴力量。近两年来,一批高水平的留学人员纷纷回到中国创业,给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勃勃生机,正在带动一批新的回国潮,仅美国SABPA(美中生物技术与制药协会)和CBA(华人生物医药协会)就有100多位留学人员表示了回国创业的愿望。

3.发展民族生物医药产业已迫在眉睫

我国药物前期研究的费用仅是发达国家的30-40%,动物试验及临床试验经费仅为发达国家的10-20%,加之我国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外发达国家的制药公司纷纷通过向我国直接出口药品、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军”我国医药市场。目前,全世界排行前十位的制药公司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排名前25位的制药企业中有15家在中国设有办事处机构,目前有大批国外企业正考虑进入中国市场,将有力推动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4.滨海新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特色优势日趋明显

目前,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产业也已经成为滨海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了较好发展基础。天津开发区吸纳了生物医药企业70余家,汇聚了葛兰素史克、诺维信、中新药业等一大批重点企业,涉及蛋白质工程药物、缓控释药物、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多个领先领域,且每年以高达30%的速度增长。保税区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建设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发基地,计划将建设先进的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基化学品以及保健医药研发技术体系,形成40个PI团队和200至300人的研发队伍,成为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孵化转化及引进技术再创新的实施平台。

在滨海新区国际创新园内构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既有基础,又有条件,符合世界产业发展的大势,也符合国家发展生物医药经济、加速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总要求,是滨海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天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总体思路与功能定位

1.总体思路

联合研究院建设将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紧紧抓住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以高标准规划、高层次定位、高水平建设、高质量运行为准则,采用科技部和天津市共建,中科院、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参与合作建设的模式,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环境,打造务实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营造良好的政策、生活环境,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尽快联合、吸引和聚集一批研发机构、科研项目和领军人才,显著提升天津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带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现阶段要着力实现四个重大突破:

全力突破约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瞄准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竞争的热点,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开发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引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全力突破制约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瞄准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开发和基础研究,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提高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转变,夯实产业创新基础。

全力突破羁绊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的重要杠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实现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的大开放与大联合。

全力突破阻碍创新创业的政策束缚。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加大力度制定和实施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政策优势聚集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人才、项目、研发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

2.功能定位

联合研究院作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研发区的核心部分,聚集国内外高水平人才、技术、项目,成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创新源头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为创业人才和中小型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技术支持,带动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引领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换代。

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以高质量的创新药物中下游研发为切入点,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前研究技术体系、临床研究技术体系、中试放大技术体系及中介与信息服务体系,着重解决药物设计技术、药物筛选及相关技术、药效学评价、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新剂型、药物安全评价等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从基础的药物研发(R&D)、临床前研究(pre-clinical)、临床研究(clinical study)、以及到药品申报等各个环节的共性技术支撑。

图1 联合研究院支撑体系构建示意图

其中,药物安全评价平台以天津药物研究院为依托,已经立项建设“天津市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医药信息服务与共享平台等拟重新整合资源后进行实体化运作。中试放大技术中心中包括“生物技术药物中试平台”、“药物制剂中试平台”、“化学合成药中试平台”。因天津市相关企业已建有具备国际化水准的“中药提取、分离纯化中试平台”以及“工业发酵中试及生产试验公共平台”,故本方案中暂不涉及相关内容。

四、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

联合研究院将积极联合国内重点研究院所,联合海内外创新研发团队,与国际接轨,参照知名跨国医药集团研发中心的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和天津实际,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具体构成如图所示。

图2 联合研究院组织机构图

五、运行和管理模式

1.人员及项目的管理

研究院面向国内外公开引进筛选优秀人才、项目等进院从事研发。研究院为进院的人才、项目提供使用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享受园区优惠政策并依据具体实际给予前期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可受聘为南开大学的兼职教授。离开研究院:人才、项目引进采取开放、流动、竞争的机制,当科研项目成功后,可离开研究院进入国际创新园孵化区或生产区,也可依据进院的“合同协议”,离开研究院和国际创新园,将产生的专利成果转让或研究院参股控股企业获取股权收益。若科研项目失败,则退出联合研究院。

2.经费管理及资产管理

联合研究院前期建设和运行费用将由国家及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后期运行和拓展经费将采取政府支持为主的多渠道、多元化筹资方式,一部分可通过公开市场竞争获取国家相关科技计划支持以及企业、社会征集的研发项目投入,另一部分可从研究院成熟技术项目的转让收益、以项目参股的投资收益适当提取。

第6篇

关键词:科研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88-02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制药企业为了提高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展自主品牌,对科研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此外,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其他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不高、投资比例较小、生产技术产研脱节和结构性问题突出。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企业的产品仍以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我国具有制药工程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中国每年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极为有限。因此,培养优秀的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是解决高素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不足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医药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产出等特点,属于知识密集型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为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2003年我国医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十,2008年跃至世界第五,2013年总体规模达到世界第三。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投入力度。就生物制药产业而言,“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经费投入约为200亿元;而“十二五”期间,仅中央经费投入预计将达到400亿元。

1995年,受美国科学基金的资助,第一个全美范围内的制药工程研究生教学计划在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分校诞生了,标志着制药工程教学的开端。1998年,我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出现“制药工程”,1999年制药工程学科招生时,全国共有34所高等院校设置制药工程学科,其中,医药类院校13所、理工类院校12所、综合性大学9所,招生人数仅为1165人。随着人们对“药”这个特殊产品越来越重视,制药工程学科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凸显,不少高校通过转型或新建形成了制药工程学科。截止2010年,国内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置制药工程学科。然而,具有制药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每年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极为有限。此外,省属高校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省属高校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高校规模超过2000所,其中本科类院校700多所,211高校108所,985高校38所。我国高等院校规模庞大,尤其是省属高等院校规模庞大。因此,省属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具有较大的规模。然而,省属高校在培养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科研投入少、科研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科研平台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只有探索并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省属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才能满足我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有意识地培养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兴趣。省属高校往往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实践教学仅仅是对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的现象,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教师应该首先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做起。首先,从事科研的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制药工程专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的研究热点,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让学生对全球和中国的医药市场有总体的了解,使他们对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认知,使他们坚定信心,努力掌握制药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最后,通过PPT和seminar等途径就某一科研项目向学生做具体讲解,使他们对科研项目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有所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seminar形式向学生讲解了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具体过程,包括目的基因的PCR扩增、重组质粒DNA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与western blot鉴定、产品的检验等。在此过程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急切想知道具体每个过程是如何操作的、用什么仪器设备等,纷纷表达希望能够参加科研的强烈愿望。

2.通过实施具体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老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承担的课题或参加大学生创新基金、各类科研“挑战杯”等活动,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科研活动当中,体验科研,使他们的科研能力一步一步增强。在具体的科研指导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指导教师应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背景,承担过省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较好的学术论文;参加科研的学生应对科研有一定的兴趣,科研态度端正。二,合理协调学生上课时间和进实验室科研时间,让学生既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制药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有尽量多的时间从事科研。三,将大二和大三阶段从事的科研活动与其毕业论文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又能解决学生在大四阶段找工作和实习时面临时间紧张的不利形势。大四下半年主要是做毕业论文,然而相当多的企业要求学生实习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占据了整个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多学生选择做毕业设计而不选择论文,这也是造成本科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因素。四,合理制订科研目标和实施计划。相对研究生而言,本科生从事科研的时间较少,而且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也较弱。五,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撰写诸如“大学生创新基金”、“挑战杯”等相对简单的科研项目申报书和撰写学术论文,为工作后从事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企业会议,让学生感受科研的重要性。七,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成功与自豪,增强信心。将科研成果以学术论文和专利的形式发表或申报,让学生体会到科研付出的价值。通过整套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使他们初步具备申报课题、开展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即初步具备了实现自身科研梦想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

3.制定本科生科研激励政策。指导教师和相关部门也应针对从事科研活动的、优秀的本科生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增强本科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一,指导教师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渠道,推荐优秀的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省属高校的本科生考研多选择中科院、“985”和“211”等重点院校以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第二,制定物质奖励措施。对在SCI、EI、中文核心等国内外期刊上的和在科研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本科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第三,制订本科生科研助理计划。让经济困难的、优秀的科研教师指导优秀的本科生从事科研,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既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又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技能。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具体的科研项目可以较好地培养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等,为从事制药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第7篇

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近年来,随着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生产的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中医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陕西省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之一,素有“秦地多名医,秦地无闲草”的美誉,拥有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他药物4 000多种,其中植物药就达3 291种。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推动下,陕西省不断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自2002年起,陕西省政府相继印发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支持中药研究、基础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化开发的扶持资金累计逾3亿元;制定并颁布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填补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的空白,建立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政策实施以来,陕西省中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中药工业迅速崛起,中成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53家,通过GMP认证的制剂生产企业有188家,其中70%以上拥有中成药生产线。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中药产品结构单一、品种老化、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中药加工层次低、规模小等诸多难题。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就需要开展技术预见研究,探寻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技术预见通常用于筛选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区域技术预测的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为紧密。

开展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对把握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对促进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现状

国外技术预见活动兴起于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将技术预见应用于科技计划制定,形成了技术预见的第一次发展和第一代技术预见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大规模技术预见活动,并将此活动作为政府制订科技政策、使科技最大化作用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种尝试,此后每5年组织一次,截至目前已组织了8次技术预见。1990年德国在欧洲率先开展了技术预见行动计划,通过3次技术预见活动,提出了德国未来30年内所应关注的重点技术领域,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了依据;而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等主要发达国家则是在开展技术预见计划的同时,加强在科技发展趋势与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探索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技术预见活动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系统性的技术预见是在2000年后兴起的。在2002~2003年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对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资源环境和先进制造等六个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技术预测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产生了多部技术预见报告。区域技术预见则以上海、北京技术预见为标志全面展开。2001年,上海市启动了《“十五”上海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见工作研究》计划;2009年《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报告》出炉,该报告综合运用了技术路线图和专利地图技术,形成了技术预见综合报告和信息、生物、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四个领域研究报告。2001年,北京市启动“北京技术预见行动计划”,在信息、材料两大技术领域采用德尔菲调查、专家会议和有关政策分析方法进行技术预见调查。随后云南、新疆、武汉、广州、陕西等省市也先后启动了技术预见计划,在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目前技术预见作为技术预测的一种延续,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方法。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技术预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产业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点领域的应用以及预见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方面,学者们已通过专利分析法、专利引文法、专家咨询法以及德尔菲调查法等,对生物医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以及能源产业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预见研究。目前针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预见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仅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预见中所涉及的部分内容。

研究方法和内容

技术预见发展至今,针对技术预见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德尔菲调查法、文献计量法、情景分析法、专利分析法等。

1.研究方法

(1)德尔菲调查法

德尔菲调查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技术预计方法,许多学者运用它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预见,可预见未来10-30年各种技术发展概率,为政府制定规划服务,一般基于国家层面。该方法简便易行,操作上比较客观,有利于科技决策民主化和社会化,但调查周期长,工作量大。

(2)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为制定未来技术领域和学科领域方向提供客观的科学根据的一种预见方法,能够客观的掌握迅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强化技术预见的客观性和前瞻性;但它以科技论文为基础,需要利用文献进行大量且较为复杂的分析,影响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3)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既是一种预测方法,也是一种规划工具。它在技术预见中的运用比较复杂,一般用于国家科学技术的预见。它列出未来发展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并设置技术“路标”,即各种定量或定性的参数说明,倒推哪一种可能性更加逼近真实情况,但可能由于过多的想象而偏离预见的主题。

(4)专利分析法

专利是技术变化的领先指标,专利分析法是预测短、中期技术发展趋势最准确的方法。通常在研究某一开发试验阶段,我们可以运用专利分析法快速找到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实现技术预见的目标,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朝阳产业。但此类方法仅基于专利检索数据来进行分析,只关注专利文献所反映出来的技术和法律信息。

2.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立足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首先利用专利分析法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进行遴选,然后选用德尔菲调查法进行技术预见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在陕西省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中运用专利分析法,以中国专利数据库(SIPO)检索的专利数据为基础,选择中医药产业的前沿技术作为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备选技术。

(2)德尔菲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研讨会相结合的方法。此次调查的调研对象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包括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和顾问,结合陕西省省情,针对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的专利分析,先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再做进一步的筛选和论证,最后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解决中医药技术瓶颈问题等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清单,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

1.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医药产业技术遴选

专利是反映某个领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首先应针对国内中医药产业的总体技术发展进行专利综合分析,了解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再以此分析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状况,从而筛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关键技术。

(1)中医药产业技术专利分析

中药主要由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部分组成。结合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指南(2011年度)以及《陕西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的中医药产业关键技术及重点任务,根据《中医药专利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中医药发明创造内容,对中医药产业进行内容类型划分。本研究拟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涉及的中药制剂、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包括含有中药的保健品、食品等)以及中草药等4种类型及的专利技术统计分析。

从专利类型来看,我国中医药多为发明专利,如表4-1所示。从陕西省状况看,中药制剂和中成药技术上相关发明专利相对较多,其他类型专利虽有涉及,但占全国的比重均很小。这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偏低水平,还需加大发展力度。

陕西省在上述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中均未见有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故以下关键技术专利分析只对其发明专利进行统计,如表4-2所示。我国在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均有发明专利,其中中药制剂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从陕西省的状况来看,除中药制剂中提取技术的煎煮法、回流法以及蒸馏技术(含水蒸气蒸馏)和分离纯化技术中的色谱法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外,其余技术专利数量较少,均小于10项,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在全国还处于落后水平。

(2)德尔菲调查法

本次技术预见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基于专利分析所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课题。根据可行性和唯一性原则,最终遴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4个技术领域22备选技术课题。

专家的选择是德尔菲调查法顺利实施和有效预见的基础,根据技术预见的目的不同,来选择的不同的专家样本。高校和研究院所是科研工作的一线,是技术的供给方,这类专家的意见能够很好地反映技术发展的状况;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需求方,对技术的预见更能反映市场的需求;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导者,对技术的预见能反映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本次技术预见的专家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涵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各方面的人员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个领域25人左右。本次预测拟形成100人以上的领域专家网络。

2.研究结果

通过专利分析法和德尔菲调查法的筛选和论证,最终确定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包含4个重点领域的20项关键技术。

(1)中药制剂领域

101 煎煮法

102 回流法

103 渗漉法

104 浸渍法

105 超临界萃取

106 水蒸气蒸馏法

107 超声波提取法

108 微波萃取

109 水提醇沉法

110 色谱法

111 大孔树脂精制法

(2)中药材及饮片领域

201 炮制技术

202 贮藏技术

203 种植

204 病虫害防治

(3)中成药领域

301 成分测定

302 质量检测

(4)中草药领域

401 种植

402 病虫害防治

403 毒物检测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技术的发展。结合上述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及关键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发挥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特色优势,打造“秦药”品牌,将其做大做强,实现中药现代化。

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政府因素

1.财政政策的影响因素。所谓的财政政策主要就是指政府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然后通过财政收入的和支出的变化来影响宏观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政策。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从税收、投资、补贴及采购等几个方面来对产业集群产生影响。比如政府如果减免集群内的企业税收就会对企业的生产总成本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当然,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增加对集群的投资或者补贴集群的投资,都会对企业的投资风险起到减弱作用。

2.公共物品的影响因素。公共物品的共享对于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公共物品的共享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优良的公共物品可以大大提高集群内的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能增强集群之外的企业的吸引度。为此,政府就必须要加大完善公共物品的力度,以此来服务产业集群的发展。当然,这里说的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主要应该是包括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水电设施及政府专门为集群发展提供的物流中心等等。

3.市场环境的影响因素。市场环境的好坏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公正、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而恶劣的市场环境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集群内的企业产生致命的破坏性作用。所以政府就必须要采用各种可能的手段来对市场主体进行规范和管理,对于出现的不符合市场要求的竞争行为进行严厉制裁。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和诚信的市场环境。

二、技术进步因素

技术进步主要就是指对原有技术的改进、升级及创新。很多实践都证明,产业集群升级的过程也都是始终伴随着技术进步的,可以说技术进步是产业集群升级最为直接的驱动力。对企业来说通过技术进步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这样的结果就是会大大增强企业的盈利水平。技术进步能从各个方面来影响产业集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上面所说的正面的影响,还有一个就是负面的影响。当然创新也是大多会集中到某些部门的,或者集中到某些临近部门的,不是说所有的经济部门都是集中创新能量的。从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来看,在地理位置上如果能最大程度越接近创新点的时候就越容易能获得新的技术,因此很多企业会不遗余力地靠近技术创新点,但是这种集聚是存在的一定的负面影响的,因为这种积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技术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某些企业可能会远离企业集聚区,不能同企业集群的集体发展融合。虽然说技术进步对产业集群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要看到技术进步同集群的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和政府还是必须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三、资本市场因素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这种企业对资金的依赖程度是非常之高的。不管是新药的研发过程,还是各种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都需要依靠资金的投入才能正常运转。所以采取何种路径来确保集群内企业的资金来源也是对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有着莫大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来看,凡是成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都是在资金流的密集区。另外,风险资本对促进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也起到了重大作用。风险资本可以促使企业与各种研发机构实现合作,这种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通过这种合作可以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加快新技术的产生和流转的速度。

四、公共服务平台因素

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当然,所谓的公共服务平台一般来说都是有三个部分构成,首先就是孵化器,其次是各类中介机构,最后就是合同研究组织。首先让我们来看孵化器,孵化器是新创企业的摇篮,通过让新创企业共享研发、生产及经营的场地,可以让新企业享用通讯、网络及办公等方面的设施,并对它们提供系统的培训、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新创企业的创业风险,而且还还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其次,让我们来看各类中介结构,其中的各类中介结构不但可以为了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各种必要的咨询服务,而且还可以为集群内的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因为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各类的中介机构可以构建起更为有用的客户网络关系。世界各地的生物医药集群区域内基本都是分布着众多的专业的中介服务结构,他们为集群提供各类专业化的服务。其中的合同研究组织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特有组织,主要是通过合同的方式来帮助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搞新药研发。合同研究组织大约是在上个世纪的 70 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然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合同研究组织通过专业化的高效服务可以充分调动研发力量,可以大大加快新药的研发周期,从而减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最终会有效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稳步、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华.2011.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第9篇

关键词:西高新一二期;自组织;KIBS

1.相关发展动态解析

斯坦福研究园作为最早的科技园区,在美国政府的军事政策和自由市场导向下,迅速成为了世界高技术产业最为密集的地方。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成就了其“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而我国的中关村则经历了“电子一条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 “中关村科技园区”三个阶段。现已形成“一区八园”的格局,主要功能涉及研发、辐射、孵化、商贸、商务等。区内各类孵化器39家,高校39所,各级各类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通过上述园区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1. 城市视角下的高新区建设。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高新区都是依附城市而发展起来的,筑波科学城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2.功能视角下的高新区层次化构建。相较于其它用地,产业用地更为重要。由于涉及高新产业,因此就会出现大量KIBS(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辅助产业发展。

3.政府主导下的高新区定位。西高新在政府主导下正经历“二次创业”期,以政府为主导,综合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建设条件,可以加快园区发展。

2.一二期产业发展现状

2.1产业发展现状及评价

经过二十年发展,园区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布局,主要产业有新材料、生物制药和信息技术三类,共计156家,用地223公顷,占总面积的22%。其中信息技术业多为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型行业较少。生物制药和新材料由于在其它地区有各自专属的发展基地,因此将会逐步淡出一二期范围。园区KIBS种类和数量较少,只有科研较多,但也只有有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西工大科研区、西安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和电子科大研究院四家。

园区企业已有部分停产或破产,或自行改变土地性质为办公、居住和商业。根据调研情况,将企业分为良、中、差和最差四类:①等级为良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共计15家,占地约514.5亩,占总面积的15.6%。其中二期10家,主要分布在科技二路、科技三路两侧。在符合所在区域的发展定位基础上予以保留。②等级为中的企业经营状况尚佳,共计49家,占地约1153亩,占总面积的35%。其中二期44家,分布在科技一路至科技六路等地,分布较散。此类企业需要关注其发展。③等级为差的企业用地不符,共计43家,占地约833.8亩,占总面积的25.4%。其中二期31家,分布在科技二路、科技三路、唐延路等地。此类企业建议用地调整或置换。④等级最差的企业用地闲置,共计49家,占地约781.6亩,占总面积的24%。其中二期19家,分布较为分散。此类企业强制搬迁。

2. 2基于现状发展的思考

一二期的产业发展受西安市和西高新双重产业措施的影响。一方面它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却又不能充分解释园区自组织合理性的问题,如对区内企业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对城市空间的需求等问题。因此论文引入自组织理论,从一二期产业发展诉求入手,寻求优化组织模式。

一二期产业自组织基础源于在产业类型确定基础上,寻求合理的组织方式。而产业类型的确定是基于他组织的因素,即一二期是作为西安市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城市副中心的含义,不仅仅是商业的聚集,人流聚集,对于一二期,它更是需要带动全市高新产业的发展,成为高新产业的服务基地。因此,一二期产业优化除了刺激产业链上相关产业节点发展,打造全面合理的产业集群,更重要是完善KIBS结构,而这也正是一二期产业发展的软肋。

3.一二期产业发展模式

3.1产业组织模式

根据硅谷的网络生态结构来看,企业间的网络组织一般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万江平,王芸凤,邹伟. 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企业生态网络发展――以广东软件产业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07,(7):44]:

专业服务型公司间的横向联系、价值链整合下的纵向网络联系和个体间正式与非正式的网络联系。其中纵向整合具有区域视野,超出一二期研究范围;个体间交流则具有政府管理的身影。因此横向联系是产业优化的核心,这也正符合一二期产业发展现状的偏失。

针对一二期的发展要求,KIBS不仅只是服务区内的信息产业,更有服务其他高新产业的需求。因此KIBS分类参考经合组织和芬兰的分类方式,可大致分为8类:研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技术、市场服务、管理咨询业、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

依据国外先进地区的统计,高新区企业和KIBS数量比例达到1:1,此时高新区进入到复杂的网络化发展结构中, KIBS会成为园区核心。因此,一二期产业优化模式包含KIBS核心、企业基质,连接路径三个层面建立而成。

1. KIBS核心

如上所述,KIBS分为8大类。其中园区科研机构(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应当给予更高的重视。它是西安市信息软件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地,应当成为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基地,为各信息企业提供免费的基础技术,建造技术共享平台。从西高新的整体定位而言,一二期是最具有实力和潜力完成这种高端配置的地区。并且KIBS的引入不仅是对一二期产业发展的帮助,它也是对西高新,甚至是西安市同类企业的帮助。

2.运行基质

园区的基质是大量从事信息业的企业,他们是一二期产业维持活力的基础。园区以信息业发展为核心,可以引入大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衍生出的创意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对于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再是主要目标,培养多元化发展的综合企业,带动整条产业链发展,将有助于减少市场风险,促进园区的和谐发展。

3.连接路径

链接路径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部分。实体空间包括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等,虚拟空间包括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无论是那一种形式的联系,其目的都是为管理者提供宝贵的交流机会,快速获取市场信息,促进各方积极交流,提升企业存活几率。

3.2空间组织模式

一二期产业布局以KIBS为核心,但并不一定追求地理中心的布局。一般来说,这些企业会选择与企业靠近,远离商业区,位于商业与产业之间,从而降低自身运营成本。但对于一二期而言,并不存在这样的过渡空间,科技一路成为明确的分割线。因此产业园中需要置换、迁出的破产企业就是容纳KIBS最理想的地方。

根据KIBS的发展特性,它多是小型企业,在地域上会高度集中,具体可容纳于办公高层、软件园和企业内。它没有固定位置,但是却有应当遵守的原则:①空间上应当接近接受服务的企业,②空间存在形式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兼容的,③数量上大致与接受服务企业平分秋色。

在以KIBS为核心发展园区产业时,还应当注意生产型企业间的组织,因为发展KIBS的目的就是促进他们的发展。在这一点上,除了依靠他们各自与市场的互动,还需要政府出面,建设合理的信息网络。两者共同构成园区的“中间性组织”,承担产业的优化与发展。

4.一二期产业优化策略

一二期产业发展的短板就是KIBS的缺乏,因此其优化的主要策略就是完善其结构,发展其规模,真正建设成为西安市高新产业的服务中心。园区内的软件园发展中心作为园区孵化器,应当致力于提供基础共享技术,减少企业发展成本,借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从企业发展的路径和产业链整合角度关注高新产业的发展状况。另外,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征表明,在技术共用的平台下,信息企业往往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发展[ 根据郎咸平研究,以中兴通讯为例,2004年其主营业务有移动终端,数据及光通讯产品,交换及接入产品,以东通讯产品和其他。研究通过抽取中兴各项主营业务并计算市净率为3.53,与市场上抽取的各专项企业计算的市净率平均值2.29作对比,结果发现中兴通讯的经营业绩高于专业发展的企业。]取得较大的成功,同时还能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其原因在于信息业发展基于技术共享,它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同时也整合了资源,与传统行业完全不一样。因此,注重KIBS发展,鼓励企业综合性发展,将会大大提升园区产业的发展速度及水平。

(1)医药产品的差异程度大

与其它产业相比较,医药产品之间的差异程度非常大,而且这些差异并非是由于医药企业追求某种战略而人为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产品的作用对象――人体、疾病等个体存在的差异造成的。一般而言,产品的差异越大,进行产品创新的空间及其可能性就越大,且其主体从中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也越大。

(2)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已人所共知,而对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也是超过其它大部分产业的。就我国而言,对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专利保护、中药品种保护、涉外药品的行政保护、新药保护, 还有商标、版权保护等,可以说几乎覆盖了与医药产品有关的方方面面。这同样为医药产业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也为创新能获取巨大利润提供了必要条件。

(3)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

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现实的发展速度与市场容量增长也很迅速。创新需要有经济实力为后盾,也需要有一定的市场与利润回报。显而易见,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创新提供了另外的必要条件。

(4)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

医药是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存在着比较高的进入壁垒。高投入、高技术含量和高进入壁垒,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创新等手段获得较高回报,另一方面也为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能性。

所以, 世界各国的制药厂商,几乎无不把创新作为其发展战略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并且不断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美):《经济发展现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2、 于源、刘忠荣:《基因工程药物研制过程中相关问题探讨》,《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 25 (10): 93。

3、 《康普顿百科全书(技术与经济卷)》,商务印书馆,2001,第1版。

4、 《市场经济学大辞典》,第1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 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贾蔚文:《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几个问题》,《科技日报》1999年3月6日。

7、 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商务印书馆,1990(6): 73-74。

8、 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商务印书馆,1990(6): 17。

9、 桑国卫:《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特点与我国创新药物研究》,《齐鲁豫事》 2005, 1(24): 17-22。

10、 舒燕.:《我国医药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07, 1: 88-90。

第10篇

摘要: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趋势,依托集群发展应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目前河北省医药产业已成为河北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河北省医药产业的发展特点,构建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然而虽集群企业内已形成价值体系,但企业依托集群成长的潜力尚未发挥,因此应基于集群的企业创新成长制定若干对策。

关键词:河北省医药企业;集群模型;创新成长

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重要的趋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同处于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集合模式。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产品的制造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近年来,在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圣地亚哥和北卡罗莱纳研究三角园等五大生物技术集群,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欧洲莱茵河上游谷地的跨国生物谷,已成为欧洲生物技术的中心。我国国内的一些医药企业也呈现出集聚发展的现象,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京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医药是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历史悠久,企业众多,各项经济指标在国内名列前茅。目前,既迎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领域的激烈挑战。河北省的医药企业如果能够依托集群,充分利用集群的优势效应,将有利地促进企业的创新成长,达到单个企业所不能及的成长速度。

一、依托集群发展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

集群内聚集了许多同质和关联度很高的企业群体,集群中实践活动的“面对面交流”的有利条件支持着知识、人际关系在不同机构之间的顺畅流动;集群具有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企业的经济行为往往根植于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集群的网络特征则有利于知识外溢,也有利于集群内的知识开发和创造。集群内垂直联系的企业、水平竞争的企业、中介机构、教育与研究部门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相互扩散,有利于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在集群内可以促进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并能够在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过程中充分地开发企业的智力资源,提高知识构建和组织竞争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药产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创新是不可或缺的竞争优势来源。事实证明,创新始终是国际制药巨头们的战略发展重点,也是其立足的根本。比如新药的研发,一大特点就是周期长、技术环节多、风险大,新药开发所需的各个技术平台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逻辑关系,组成产业的创新链。在集群内部,创新链中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中和协作将发挥出增值效应、加速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因此,依托集群发展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

河北省是一个传统的医药大省,化学原料药和中药材加工及中成药的生产有一定优势,具有建设主导产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生物制药、医药批发、连锁药店、零售、流通,具备良好条件、产业链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医药产业体系,成为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末拥有规模以上入统企业158家,其中大型企业3家、中型企业28家、小型企业127家。根据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

(一)集群内企业已初步形成交错型的产业价值体系

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主要制药生产厂家发展历史较长,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实力。从图1可以看出,这些企业之间联系密切,竞争与协作同时存在。集群企业带动了上游的化工原料、包装材料、药材种植业和下游的药品批零企业、药房等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交错型的产业价值体系。地处环渤海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给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系统和技术力量雄厚的研发支持系统,医药物流系统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将为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推器作用。

(二)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创新成长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中可以看出,存在供应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流通系统、研发支持系统等较为完善的集群构成体系,但是缺乏良好的资源规划而尚未发挥最大的效率。许多企业之间关联度不大,在产业链上形不成上下游关系,在行业技术或产品原料、市场方面也形不成竞争关系,它们之间在技术创新、获取市场信息方面缺少交流,缺少竞争,每个企业面对市场都是孤立的,在信息交流、市场营销、物流服务等方面形不成共享网络。每个企业的运行成本和交易费用都高,企业活力受到限制,创新效率不高。

三、基于集群的河北省医药企业创新成长对策

(一)明确定位,实施资源整合创新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比如,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估计,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南方一些成功的产业集群,例如浙江的很多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很快,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业链的培育,在一条产业链上,有最终产品,有半成品,有原料,如果把一个产业链构筑起来,可以为另一条产业链提供配套和服务。如果能把产业链做好做大,产业集群的优势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区吸引了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产业链,有这样的配套能力。河北省的医药企业应当根据集群的供需状况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对自身的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核心资源集中于某一领域,既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又为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做有效的支撑。比如石家庄市政府规划要发展医药物流和医药金融体系,未来发展潜力很大,企业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着重于利用集群的优势资源,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利用集群的优势效应进行技术创新

第11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医药产业;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82-02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主体正在逐渐从单个企业转变为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优势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增长点,产业集群更是引导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衡阳市五大集群2008年产值为50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50.4%,是推动衡阳市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但从严格的产业集群概念来判断,衡阳市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这号称的五大集群更多的是体现了衡阳市的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地理性较强,专业化分工并不强,企业之间互动和依赖性还很差。因此,要想打造真正的产业集群,政府必须在衡阳市具备基础条件的产业方面主动介入其中,促进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与分工,使其产生真正的内生性竞争优势,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和技术的创造和传播、共享方式剧烈变革,使得企业内部跨区域的信息交流能力骤然增加,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其价值活动,形成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与此同时,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又极大地突出了地方企业集群的重要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决策者共同认识到,在全球经济激烈竞争中,需要增强国家竞争优势。

企业集群又称为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地方企业网络,是产业的空间聚集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研究表明,一些地方经济获得了成功并保持了竞争力,是因为这些地方具有较高的本地企业网络,快速的信息扩散和专业诀窍传输。

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学者们很早就发现,人类许多经济活动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趋向。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限制曾经是经济活动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或市场位置对生产活动选址的束缚称为产业活动向特定区位聚集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产业分散提供了可能。但是,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并没有因为生产过程的分散而下降。特别重要的是,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等级体系更加明显,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更加密切,产业整合成为提升城市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

经济一体化区域内产业整合包括两个方向,应该根据各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形成垂直与水平一体化。目前区域内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梯次结构。对于处于同一梯次的地区,可通过城市之间互补型的水平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也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当然,这种分工只能遵循市场规律,而不能再用行政命令来实现。只要坚持市场主导,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规律作用下,各地将会趋向于按比较利益优势来确定本地的产业定位,从而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产业整合的另一方向就对于区域内城市工业化水平处在不同梯次的地区,可以通过垂直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也就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是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能增加价值的一系列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基本活动的集合,包括原材料采集、运输、逐次加工、组装、制造品的销售及服务等各种功能。生产链上的每一活动过程之间依靠不同形式的技术投入以及交通通讯联系起来,而且镶嵌在能提供必要经营资金的金融系统内。此外,所有活动之间还需要协调、规范及控制,多种相关产业彼此之间纵横交错,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

积极提升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产业聚集是在特定区域里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也即同一产业中吸纳共同的和相近的企业聚集在一定区域,并吸引相关的服务机构,形成一个有效的经济群体。集团经济是以工业园区或工业小区为载体;或者是同一产业企业“报团扎堆”,聚集成簇,通过企业外部的垂直关系或水平关系,形成产业集群,为国内外大型企业配套;或者在专业市场支持下,众多同一产业的企业,按产业链链接而成的产业集群;或者是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集聚配套,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或者是外商在产业转移中“整体移植”、“团队作战”,产业链比较完善的产业据群。产业集群并不是同一产业的企业简单的聚集,而是按照产业链形成密切联系的分工协作关系,这种关系越是深化,产业集群就越是成熟,越是完善。

二、衡阳市医药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衡阳市医药产业经历了“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后,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已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优势、集中成药制造、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医药用品制造以及药品、器械销售的产业链。尤其是通过近年来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医药产业集群、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产品种类、生产要素齐全

我市医药制造产业产品较多、门类齐全、剂型全面,几乎涵盖全部药品生产各个领域。现有药品生产企业中,已有清华紫光古汉、三九唯康、恒生制药等企业完成了GMP改造。拥有540多个药品品种,400多个列入国药准字号目录。其中紫光古汉的“古汉养生精口服液”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人造皮等列入国家重要的生物制药工程项目。

(二)从业企业较多,骨干龙头企业涌现

目前全市共有医药工商企业32家之多,从业人员11018人,拥有总资产12.33亿元,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上缴税收2.9亿元。

目前,医药产业核心龙头企业有紫光古汉集团有限公司。紫光古汉集团有限公司是我省唯一生产丙球蛋白等血液产品的厂家;湖南目前最大的中、西、生化联合制药企业;全国中成药工业重点企业五十强;全国最大输液生产企业之一、全国首批血液制品定点生产企业之一;被列为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1993年10月实行股份制改造,1996年1月上市,2000年与清华紫光药业重组。先后控股衡阳中药厂、衡阳制药厂、湖南紫光古汉南岳制药有限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随着清华紫光药业的先进管理制度、核心技术及优质资产的不断注入,形成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格局,具备了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市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1. 产业集群程度不高。虽然全市有医药企业30多家,但都是分散经营且规模较小,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发展层次较低,具有优势且较完整的产业链少。

2. 产业集聚效应较差。整个医药行业未能完全整合,医药龙头企业少,产业积聚效应较差,呈现“有规模、缺实力”、“有数量、缺巨人”、“有速度、缺效益”、“有出口、缺档次”、“有技术、无原创”的局面。除古汉养生精外,其他产品在国内的影响不大。

3. 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尽管市委、市政府为打造衡阳医药基地,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规划兴建紫光古汉科技园建设,打造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为产业的“接链”和集群集聚创造了一些条件,但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比较分析,还未设立专门的协调机制,在建设和发展本地上游配套关联产业的“接链”和集聚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和协调功能,缺乏具体可行的产业指导规划、政策优惠扶持、产业发展资金、项目投入服务、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没有建立相关的中介机构为企业联姻,造成上游配套企业孤立、分散式单兵发展。

4. 企业衍生能力不足。医药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不畅,造成企业资金困难。企业资金困难,严重制约着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致使企业造血功能不强,企业效益不高。

5. 产业无序发展严重。由于对医药产品产业化的特点认识不足,仅仅认识到高产出的一面,许多企业在可行性研究不足的情况下就纷纷上项目,同一种产品往往重复建设、产品雷同,技术投入不足,起点低、低端产品多,产业内企业间未能形成相互依存的分工协作体系,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也很少,导致产业链缺损,使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和需求结构之间的严重错位,导致区域内的企业无序竞争,必然导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低下,无法集中财力物力投入新产品开发,不足以提供企业充足的研发创新和扩大再生产资金。

三、推进衡阳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针对衡阳医药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衡阳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我们要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湘南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政策,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产业优势企业为龙头,发展生物制药、中成药等高利税、高附加值的医药产品,加强链内资源配置,做大做强整个产业,推动全市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发挥政府职能

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发挥政府及部门在产业规划设计、发展指导等方面宏观调控和杠杆职能优势,根据已经和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结合开发区所在地区位、环境、资源等优势,设立医药产业科技园,推广主导产业带动开发建设模式,提高产业聚集度。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争取省里协调支持,优先保证医药企业血浆供应,支持衡阳高新生物医药的发展。同时参照信息产业优惠政策,按照上缴利税的6%给予财税优惠,并设立风险投资资金,吸引高科技人才进入园区投资创办企业,鼓励园区企业及时跟进新技术,缩短研发周期。

(二)整合内外资源

要力拓“外源”调整“内源”,拓宽资源配置空间。

外源性经济主要通过持续大规模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本地工业化进程,其特点是资源配置空间大,发展速度快,是在不发达的时候和欠发达地区实现追赶目标的主要方式;内源性经济主要是依靠本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但它的资源配置空间较小,有一定局限性。我们要重点促进紫光古汉集团的中成药、生物制药和化学药品的品牌优势,筛选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优良品种,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导关联企业向基地聚集,促进医药产业集聚集群。

(三)培育龙头企业

要依托紫光古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基地,加快医药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医药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提供平台。积极打造科技产业园区;明确重点扶持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联产接链推动产业集群集聚。用好、用足、用活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和资源,切实加大投入,力争在下一个规划时期内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生物制药企业、湖南医药产业核心企业,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湖南生物医药产业群发展的作用。为我市医药产业的集群、集聚及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行业管理

1. 积极引导医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市场营销机制,维护市场有序竞争环境。

2.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围绕重点品牌,形成规模生产能力,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3. 继续开展整治医药购销不正之风工作,优化经济环境,促进医药经济的健康有序、又快又好发展。

4. 设立医药产业发展指导办公室,加强对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服务和协调工作。

(五)提高创新能力

要突出抓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紫光古汉医药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伟斌.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分析[C].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王红霞.企业聚集与城市发展的制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路径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第12篇

关键词:医药产业;制药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91-02

医药产业在国际上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同信息、生物、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一样,是国际公认的当今快速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医药工业不同于传统工业,属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由于其发展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因而世界各国均将其列为未来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我国医药工业一方面正在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就决定了社会对掌握现代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如何面对医药产业的社会需求,密切关注行业的生产实际和发展动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学科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是高等教育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1 发展现状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医药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医药行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潜力大,成长性好,处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近7000个制药企业,能生产原料药1400余种,每年实际生产近900种,生产制剂药4000多种,植物药8000余种。我国有化学制药企业2000多家,化学原料药品种居世界前列,出口原料药占世界原料市场的20%以上。这表明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日益成为世界制药产业链中的新轴心。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产值年均增长17.7%,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但仍未摆脱以小型为主,以原料药生产为主,以仿制品为主,以内销为主的格局,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作为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高风险的产业,中国的医药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却还没有在国际市场上确立医药强国的位置。例如,2003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4060亿美元,其中美、欧、日三大市场占了88%;而当年我国医药销售额为2464亿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其中出口约46亿美元,只占全球销售份额的1%左右。我国出口的产品中,以中低档原料药为主,制剂产品占出口额的10%,国际医药企业利用这些原料制成药品后,又出口到我国。

此外,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操作理念落后,也长期困扰着医药行业,我国医药行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亟待提高。

1.3 发展趋势 医药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医药行业竞争对手变得空间强大,国内市场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市场竞争变得更为直接和生死攸关。

世界医药的未来发展新趋势是传统化学制药增长速度逐步放慢,天然和生物药品将成为医药行业主要经济增长点。天然药品、生物药品和非处方药将形成2l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这是未来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特点。

我国医药行业“十一五”期问的发展重点是着眼于自主创新和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因此,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将主导我国未来医药市场已成为共识,医药行业中,普通药品已进入薄利时代,新药以及具有市场独占性的药品将成为企业盈利的主要支柱,我国医药行业开始进入自主创新时代。

2 医药行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医药行业已进入技术创新新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可以预见,以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为主的既懂制药,又懂工程,还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医药市场的宠儿,尤其是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以进行产品和工艺及设备的更新改造、GMP设计和验证、生产管理等。而以往那种只懂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人才和只懂得工程设计的工程类人才,都无法满足现代制药工业的要求。

为适应世界医药产业的发展潮流,改变我国医药产业的落后现状,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能满足医药产业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

3 国内外制药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

3.1 国外现状,自1995年美国新泽西州大学开设制药工程高等教育以来,美国已有多所大学设置该学科。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高校也相继设置了该学科,开展制药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或把制药工程学科作为课程纳入其研究生教育中。

3.2 国内现状为满足医药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97年把制药工程研究生教育从药学类调整到工学的生物化工学科内。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原有的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专业调整为一个专业,即制药工程专业,并招收首届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制药工程专业是为适应21世纪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宽口径专业、是奠定在化学、药学、生物技术和工程学基础上的新型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制药工程知识,能在医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少高校越来越重视该专业,学科从设立至今,发展迅速,截至2004年底全国已有142所高校设立了此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达8000余人。该专业属新兴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在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模式和经验,属于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之中。

第13篇

[中图分类号]R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089-02

价格问题一直是人们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而药品价格则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药品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又是性命攸关的商品。由于其非常独特的特殊性,使药品价格的管理处于困窘的境地,各种不正常的现象应运而生,而这些怪现象给我们的思考就是原有的药品价格政策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们必须在仔细研究分析药品价格政策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原有的价格政策。即通过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价格的力度,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以及进行生产、流通、医疗体制等各个方面的配套改革,使药品价格政策更加趋于合理。

1我国药品价格政策的现状

建国后,为弥补财政对医疗机构补助不足,国家规定在药品购销中,医疗机构享受与药品零售企业相同的价格政策,在批发价(进价)的基础上,可以加政府规定的差率销售药品(即以药补医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药品生产过剩、价格失控、药品流通领域混乱等问题。在药品购销领域出现了虚高定价、高折扣、大回扣销售等不正之风,客观造成了药品价格上涨,增加了患者和社会的不合理医药费用负担。

2我国现行药品价格政策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国家实施的多项关系民生的重大改革中,医疗体制改革滞后是现实问题。这几年,药品年年降价,但人民群众却没有感觉到真正的实惠,因为光靠一个药品降价来解决流通领域的大折扣、高回扣等不正之风实在是很难的。表面上看来是价格问题,背后实际上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尤其是“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造成了价格高的药品比价格低的容易卖;进口、合资的药比国产的更受欢迎;药品价格空间大的比空间小的和没有空间的反而好卖;有促销手段的比正规程序作价的好卖。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不管国家搞最高定价也好,药品采购招标也好,药品顺加作价也好,“你有政策,他有对策”,却不能真正触动“以药养医”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正之风久治不愈。“药品价格虚高”这个根本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很少得到实惠。时下一些企业不愿生产利润小,价格低的药品,导致临床必需的药品紧缺,甚至脱销,影响了医疗单位防病治病的用药。

我国的药品价格政策虽经过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在现阶段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实行市场经济,在这种大的经济范围下,药品价格政策也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3对改进药品价格政策的建议

3.1 利益调整,政府实行三个分离

药品价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因此,政府在处理药品价格时,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原则,既要考虑人民用药利益,也要考虑医疗事业的发展,更要考虑支持医药产业的发展,还要考虑医药企业的承受能力。政府必须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实行三个分离:医与药分离;营利与非营利医院分离;管医院与办医院的分离,通过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弱化医疗单位垄断买方市场的主体地位。

3.2 制止重复生产

重复的、低水平的盲目生产造成供过于求,产大于销,造成价格上的混乱,盲目的恶性竞争。对医药工业来说,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必须严格把关审核,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制止重复开厂、重复生产。

3.3减少流通中间环节

当前较大的问题还是从工厂到医院之间的流通中转环节过多,导致药品层层加价。要改善物业流通环境,必须减少中间环节,建立低成本、明作价的现代医药物流配送网络。抵制中间商之间的多层次“扣率”与“费用”。

3.4 政府对某些必需药品实行管理

为提高药品定价的合理性、科学性,不能只讲药品降价,理应把降价置于推进医药产业发展之中,做到有升有降,统一考虑。对医疗必需、价格低、批量小、必不可少的药品,要按实事求是的精神,该提价的即提价,该收购储备的,即收购,确保临床用药需求。

3.5支持低价药品

对于国产的低价药品、治疗性普药,希望政府对其价格放宽一点,多给予鼓励、支持。应鼓励医疗机构多用疗效好、价格低的国产优质药品,严格控制疗效相同的进口药或高价的、改头换面的药品;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使市场得到净化、规范。

3.6 鼓励制药企业产品创新

对于一类新药以及中药方面的孤稀药品,应允许生产厂家在一定期限内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价格。对原创药和非原创药与仿制药、品牌药与非品牌药采取不同的定价方法,特别对仿制药品的价格应当适当压低。在我国仿制药品占市场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采取此项措施,有利于制药企业产品创新。

3.7进一步完善进口药品价格管理

我国对进口药品进行核价时,应当采取比较定价的方法,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同类药品价格,尤其是参照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的药品价格进行定价,使进口药品价格趋于科学合理。

综上所述,药品价格政策对医药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降低药品价格是减轻医疗负担的重要途径,但我们也应注意到,过于苛刻的定价政策不利于产业的发展。我国的药价政策管制比较严,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的作用、阻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的执法力度不够、定价方法漏洞大,投机分子可以钻成本核算的空子,规避价格管制。 因此我们在制定和调整药品定价政策时候,不仅要考虑减轻医疗负担,还应对创新药和普药有所区别,激励企业研发,兼顾医药企业的利润,吸引产业投资,另外药品费用与价格、使用量及品种选择都有关系,通过制定临床诊疗规范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可能更是长久之计;同时还要加强监督和信息反馈,控制名不副实的新药价格、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郭莹.我国现行药品价格管理模式研究[C].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药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2.

[2]张磊时.关于药品价格政策问题的探讨[J].中国卫生,2003,(5):31-32.

[3]杨茁.对完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6):56-57.

[4]陈统辉.当前药品价格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J].上海医药,2005,26(1):5-7.

[5]郭莹,孙利华.我国现行药品价格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药房,2003,14(2):68-69.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医药,战略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战略管理一词最初是美国学者兼企业家安索夫提出。此后,其他许多战略研究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现在观点认为,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2】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的目的及作用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中小医药实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医药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医药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一直没有重视。中小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行业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每年仍有数以百计的企业倒闭,有研究表明,尽管倒闭的原因多种,但基本症结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技能,或没有开展战略管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乏,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已迫在眉睫。

2.我国中小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迅猛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1995年到2010 年的15年中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断壮大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在经历了初步的竞争后,医药市场不断规范,相关法律日益健全,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医药企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单薄,生产条件落后,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水平低、集中度不高等致命弱点,其无疑也是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巨大阻力。而如今世界,医药竞争却日益加剧,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面对竞争,如果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尽快增强自身的实力,终将会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如何找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其优势,充分整合资源,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当前中小医药企业所共同面临的亟需探讨的问题。

3.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者胜任力欠缺

3.1.1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大部分中小医药,尤其是处于婴儿期的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

3.1.2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许多中小医药企业没有战略,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计划。有的医药企业错把计划当战略,耽误了企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

3.2企业战略文化环境欠佳

我国一些医药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不能准确体现企业核心的精神层面,缺乏未来导向性,不能在实际工作中激励员工。此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医药企业形成企业的独有特色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为医药企业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文化。

3.3.高素质人才的匮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较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企业的必备因素医药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目前,一些医药企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不仅缺少生产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还缺少企业管理人才和产品开发人才。虽然一些企业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自主研发体系和逐渐壮大的科研队伍,但仍不能为医药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3.4产品营销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我国的一些医药企业营销方式仍以传统推销为主,缺少创新,,不能很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医药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并未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3.5创新能力低,国际竞争能力差

我国的医药产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而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 亿美元,甚至10 亿美元以上。20世纪70~90 年代,世界各国共开发152 种新药,仅美国就占了将近一半, 而我国颗粒无收。这些无疑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医药市场所处的劣势,创新能力低下。

4.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施与对策

4.1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吸纳高素质人才

对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来说,人才已成为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针对自身条件,围绕着管理人员、研发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3支队伍分级、分类、分批进行长期或短期培训,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4.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保持企业团队的旺盛的战斗力

加强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不能是一个时期的行为, 而是需要采用不断升级培训的方式,针对不同基层的员工采用不同方式、不同级别的培训。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做好一下几方面工作:(1)深入贯彻企业精神,宣传企业文化。(2)重视企业责任观和价值观(3)在继承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4.3“科技创新”增强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创新精神,医药科技创新【3】投入大、门槛高、风险大、是一个持续投入、不懈探索、执着追求的过程,我们必须大力鼓励创新精神,以倡导尊重科学规律、宽容失败来弘扬科学精神,用长跑的技能和心态代替急功近利和短、平、快。

4.4有效战略管理和组织再造是中小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有可操作的能够推行的企业发展的战略实施步骤, 并能够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短期目标。组织再造是实现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有效方法, 进行组织再造流程,需要医药企业与消费者保持更紧密的联系。认真分析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 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 又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

参考文献:

【1】官文龙.中小医药企业艰难前行,路在何方[N].医药经济报,2008-01- 18.

【2】汤少梁.基于合作竞争的我国医药企业竞争战略中国药业,2008(10):9.

第15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现代制药工程源自青霉素的发现和制造,发展至今,药物不仅帮助我们克服了疾病,同时也能使我们强身健体。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各国也将药物的研究放在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起步晚,制药工程领域人才匮乏。因此,对制药工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现状分析

1.1我国制药行业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使跨国制药公司正在进行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这给我国的制药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世界第二大OTC药物市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1]。然而,我国与世界制药强国比较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仿制药品多、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规模小、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药物创新研究投入不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学科带头人、企业家、管理人才缺乏[2]。因此我国制药业如何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而大力培养高层次制药工程人才,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2我国制药人才培养现状 制药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医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药业缺乏从事制药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和质量管理人才。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重工艺、轻工程、重设计、轻制造,重技术、轻质量管理等偏向,对工程化制药人才的培养相当薄弱。为解决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关键在于调整和加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制药业提供大批既懂制药技术、又懂工程,并擅长质量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2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概况

2.1国外制药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起步较早,目前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实践等环节上也比较完善。纵观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发现,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是在不断协调与政府、企业、社会诸方面关系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3]。由于国情和教育基础情况的不同,国外的制药工程硕士教育经验,仅能为我国提供参考借鉴,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提高我国制药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2.2我国制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概况 2009 年全国制药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招生,并且从2010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招生名额,最终使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达到7∶3[4]。但目前我国对如何培养制药工程硕士均处于探索阶段。制药工程作为新兴交叉整合学科,对人才的培养将任重而道远。

3我校制药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3.1培养目标与方式 我校对制药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习年限为2年,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吸收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

3.2课程设置与专业实践 课程设置是保证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我校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参照学术型硕士的设置框架,分为学位和选修课。开设应用型课程,压缩理论课学分,增加实践环节学分。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我校为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如与制药企业包括青岛华仁、国风、黄海制药等,各大医院、研究所等单位建立联合培养模式,以上单位的研究几乎涵盖了药物研发的全过程,对制药行业所需专门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着重培养如何解决该领域关键问题的人才。成立崂山药用植物园,让学生从中药的种植、采收、加工炮制、提取等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王春波教授的省级课题"牛蒡根的研究"所设计的综合实验[5],涉及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并为牛蒡根制定山东省中药材部颁标准,填补国内中药材(牛蒡根)的质量标准体系的空白。

3.3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综合体现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体现学校的科研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6]。我校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能够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位论文选题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让学生独立完成论文,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1论文开题 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在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专业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并由开题报告评议小组评审。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选题在局部上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实用性、研究性、创造性。

3.3.2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人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至少有1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确保更加客观、公正地检验学位论文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3.3.3论文质量监控措施 学位论文质量是制药工程硕士生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我校一直以来注重制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环节,确保培养质量。为加强论文质量的考核和评价,在论文开题6个月后进行中期筛选。在完成学位论文后,实行"双盲"评审制度,采取预答辩制度。在论文答辩阶段,聘请2名本领域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至少聘请1名来自企业的同行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的成员。

4结论

要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制药工程硕士培养特色,主动适应行业与企业需求,完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制药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培养制药行业与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制药工程硕士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国家创新型制药工程领域技术人才需求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孔学东,千荣富.中国医药产业的机遇、挑战及相应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42(1):76-80.

[2]颜爱民,吴浩生,殷振林.中国制药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5):801-802.

[3]张海英,汪航.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63-68.

[4]昊斌,张乐乐.中美两国工程硕士生培养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8):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