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干部培养体系范文

干部培养体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干部培养体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干部培养体系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团学干部培养体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5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24[本刊网址]http//

引言

高校团学组织是一类不同于党政机关和企业,也不完全与事业单位相同的比较特殊的组织形式,该组织一方面强调功能性,便于完成对学校工作大局和学生的服务任务,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培育人才,促进团学干部在组织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前我国高校团学干部的类型包括:一是团组织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在校团委、院分团委、班级团支部(团支书、宣传委员、组织委员)任职的干部;二是学生会干部,主要包括在校学生总会、院学生分会任职的干部。后者在大学生群体中人数最多,也最具影响力。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团学干部在培养过程中以及团学干部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团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单一,滋生自由懒散的思想;团学干部选拔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影响评价效力;团学干部对团学组织不够重视,导致团学组织活动流于形式;团学干部的流动性太大,影响团学组织工作的延续性等等。因此,为更好地发挥团学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探索高校团学干部培养体系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支高效率、高素质的团学干部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校团学干部培养体系除了思想观念的改变之外,还要重视培养模式、培养途径以及考核评价的改变。

一、以生为本的高校团学干部培养模式

当前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以党建为核心的高校团学干部培养新模式;二是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团学干部培养模式;三是分类管理的团学干部培养模式。其中,以党建为核心的高校团学干部培养新模式注重体现学生党建的核心位置,做到“学生党建”这一核心渗透到团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将学生党建与团学干部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突出学生党建工作在团学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从而实现对团学工作的全面带动。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团学干部培养模式则强调从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借鉴,从高校团学干部培养存在问题人手,引入文化建设理念,深入剖析高校团学工作干部培养现状,对高校院系层面的团委、学生会这一团学组织开展文化建设。分类管理的团学干部培养模式则涵盖团学干部分类管理的制度建设、分类管理的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分类管理的激励策略和分类管理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

本文主张以生为本的高校团学干部培养模式,倡导“成长导向型”而非“任务导向型”的高校团学组织核心价值观。所谓的“任务导向型”的组织价值观,团学工作注重“效率”挂钩,重点是完成工作任务,将团学干部视为完成任务的工具,而团学干部本身的利益述求、人文关怀、情感需要等常被忽略;而“成长导向型”的组织价值观,主张将组织目标设定为团学干部的成长进步,将任务明确为“培养人”,在实现团组织工作目标时,时刻关注对团学干部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维系。因此,以生为本的团学干部培养模式,将是高校团学干部培养的理想模式。

二、扩展团学干部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和任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形势下,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需要探索新的方法,以致于团学干部在管理和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关于高校团学干部培养的有效途径的研究,有学者指出高校团学培养途径主要是坚持三点:一是改进选拔机制;二是重视培训,差别培养;三是严格监督,奖惩有度。也有学者建议:“新形势下高校团学干部培养的有效途径涉及四方面:其一,加强对基层党团干部的培养工作;其二,完善基层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其三,创新实践中党团工作方式方法;其四,积极拓展‘党建带团建’工作平台。”可见,团学干部培养途径主要是涉及选拔、差别培养和平台搭建等方面。

(一)高校团学干部的选拔,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要坚持以下原则和标准:(1)坚持组织推荐和民主选举相结合,使学生干部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2)坚持理论培训和实际工作锻炼相互补充,全面提高学生干部的理论素质和工作能力;(3)坚持学生干部的成绩要求,优秀的学生干部首先要求成绩过硬;(4)坚持放手使用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努力使学生干部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换言之,高校团学干部的选拔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既要考虑其能力或技能,又要考虑其学习成绩和群众基础,将大学生群里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团学干部的队伍中来。

(二)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要坚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

其一,高校在对团学干部培养的过程当中,要按照不同人的特点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使团学干部能够在其最为专长的岗位上得到锻炼,从而更好地促进团学干部的成长;其二,针对不同层次的团学干部开展培养,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和业务能力培养,还要定期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工作培训、工作交接培训等,做好团学干部流动过程中的相关培训工作,做好接力棒的传承工作;其三,加强高校不同类型团学干部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行日常有效的工作方法的探讨,促进大家共同进步,例如组织团学干部间的交流会、新老团学干部经验交流会等等。

(三)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在社会实践中强化高校团学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首先,组织团学干部参与三下乡、社会调查、援助西部和援助欠发达地区的两项计划、志愿者服务活动、献爱心的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团学干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秉承“服务意识”,脚踏实地,服务社会,摒弃一味地追求功利,一心只是为了评奖评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倾向;其二,高校团学干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和先锋作用,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在同学们群体中的感召力,改变过去团学干部“摆架子”、“好面子”,在同学面前颐指气使,导致在同学中威信较低的面貌。总之,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要在社会实践中强化高校团学干部的奉献、责任和服务意识。

三、建立完善的团学干部考核和评价机制

当前高校团学组织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大多缺乏完备的竞争机制和考核制度,相关的考核指标也不够精细和客观,多是主观式的判断,缺乏量化的考核指标,另外也缺乏对选拔上来的团学干部的后续考核和激励奖惩机制,不利于团学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挥,也不利于鞭策那些工作态度不端正的团学干部。因此,一是必须先建立健全团学干部考核制度,细化各项考核指标,增加量化的考核,考核方式结合白评和他平,使考核更加全面客观;二是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考核结束后要对优秀的团学干部进行一定的表彰和激励,对工作不称职的团学干部实行一定的惩罚和批评。

(一)建立完善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团学干部的考核是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每一学年对全体团学干部进行相关的工作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道德品质、考勤、工作能力、学习成绩等;考核的方式包括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等。考核可引入退出机制,即对团学干部的工作、学习等方面要求进行量化,比如对团学干部的学习成绩作出明确的要求,任职期间一次不及格提出警告,两次不及格可暂停其担任的岗位工作,三次及其以上则要劝其退出组织。当然,退出机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合理的退出机制有助于对团学干部的工作和学习产生鞭策。最后,在学年末评出“优秀团学干部”、“优秀之星”、“最佳创意干部”等等,在总结大会上进行表彰,同时对不称职的团学干部,尤其是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的团学干部进行谈话,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如屡教不改者应给予辞退,让能者代替,真正做到奖惩分明,使团学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同学威信、管理能力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肯定,为提高社团学生干部素质提供必要的保障。另外,对团学干部的考核和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将考核结果放入个人档案袋,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团学干部本人。

第2篇

在2012年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优秀青年干部培训中,人资部与丰满培训中心着眼于公司发展战略要求,深入研究项目需求分析,精心策划项目设计方案,大胆创新项目过程管理,有效实施项目运作流程,在青年干部培养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以四个导向为切入点设计培训方案,以“十个一”活动贯穿项目始终辅助培训教学,应用4种教学方式、5种管理模式、沉淀出6项学习成果,简称“456项目体系”的青年干部培养特色新模式。

“456项目体系”主要内涵

以四个导向为切入点设计培训方案:即以需求为导向,设置培训课程;以流程为导向,全过程管理;以提升青年干部的综合素质为导向,学习与交流相结合;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实施工作改善4A计划。

开展“十个一”活动: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一次警示教育,一次拓展训练,一次读书交流会,一次生日party,一次党性材料分析会,一次座谈会,一次参观水电博物馆,一次篮球比赛,一次辩论赛。

四种教学方式: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参观学习,体验式学习。

五种管理模式:全封闭式培训,团队学习,互动教学,自主管理,积分考核。

六项学习成果:每周周报,PPT成果汇报,学习行动笔记,感悟集,学习论文,两结合工作改善4A计划(“两结合”指学习内容结合工作;“4A”指4项行动计划)。

“456项目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将现代企业培训管理理念渗透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成年人学习的固有规律,使培训学习从单一的学员对知识层面的认知上升为以更新观念、拓展思维、锤炼心态、提升能力为重点的全方位、立体式互动交流,实现从听到、知道、认可、实践,到行为改变的递进关系,使培训价值达到最大化。

“456项目体系”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突出解决公司对青年干部能力要求层级和标准的专项问题,结合科学的培训需求调研分析,通过对资源合理有效地整合,实现“456项目体系”的建立。

基于“456项目体系”的实践

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课程设置及应用

设计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即党性修炼、卓越表达、思维激荡、知识拓展、管理提升。“党性修炼”加深青年干部对新形势的认识,提高对国家及公司政策领悟能力,着眼公司战略总体目标,提高青年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卓越表达”提升个人公众表达能力,学习领导者的语言表达艺术;“思维激荡”突破传统管理思维模式,转变个人思维方式,重新认知自我,不断提升;“知识拓展”中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非专业领域的学习,扩宽视野,接触前沿理论知识,了解新领域新信息;“管理提升”中学习管理理论,提升管理效能,提升个人领导力,学会合理制定计划,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执行力和贯彻力。

以流程为导向全过程管理。为加强对培训班的有效管理,培训中心特意安排了具有多年培训管理经验的四位老师分别负责培训班的各项管理及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以确保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培训前期,由专人负责培训学习手册的编排印刷,培训学习资料的排版装订,培训实施过程中所需教学物品准备以及会场设备的调试等;培训实施过程中,通过“互动教学、分享交流”等多种管理模式,努力使培训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确保实效”的主旨;培训结束后,总结项目实施过程,整理培训相关资料,撰写培训评估报告。对学员工作改善行动计划进行后期跟踪回访,收集经典案例,并对下阶段的培训工作进行合理优化。

以提升青年干部的综合能力为导向,学习交流相结合。交流是促进团体学习效果的基本方式。在“读书交流会”、“PPT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课后“学习园地”感悟粘贴等过程中,都给学员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一是“每周简报”的交流方式。班级成立编辑小组,针对一周在培训中心学习、生活等情况制作简报。简报内容包括一周动态、学员学习的心得体会、所感所悟、风采展示、分享互动,每位学员都可以在简报上发表文章,大家相互交流,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

二是“学习园地”的交流方式。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学习园地,学员们可以把自己学习的感受或老师课程中讲到的经典语录写在即时贴上,粘贴在学习园地,课间学员们相互浏览,一周总结一次,评选优质感悟,大家分享。

三是“爱心家园”的交流方式。41位学员,每位学员都通过抽签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神秘伙伴,这位神秘伙伴的到来,使自己有了一次奉献爱心的机会,在整个培训学习过程中,默默关注着他,记录他的成长以及每天的表现,把想对他说的鼓励粘贴在“爱心家园”上。在学习的同时,使学员都能感受到被别人关注的温暖。班级里的爱心大使会不定期的宣读爱心语录,传递每个人的爱心。

四是“总结分享”的交流方式。每周的课程结束后,学员根据一周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学习,相互分享学习体会,并选派代表和全班分享三点,同样的知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学员以空杯的心态从别人的收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

五是“辩论赛”的交流方式。聆听智慧交锋,感受语言魅力,举行以“责任·能力”为主题的辩论赛。辩论中双方辩手各执己见,据理力争,唇枪舌剑,妙语连珠,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展示出辩手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临场应变的综合能力,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六是“座谈会”的交流方式。培训班党支部召开了“依法治企”学习座谈会,并邀请公司监察部同志参加。座谈会上深入学习了新源公司依法从严治企有关要求,分析了公司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实施工作改善4A计划。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在学习期间,每位学员要填写两结合工作改善“4A”计划,以一周为节点,总结学习收获,反思工作改善点,将思路转化成方案,再将方案转化成今后的行动计划,应用smart原则(可操作、可实现、可衡量、可评价、有时间限制),制定并描述计划实施具体步骤。根据计划的制定,实施改善行动,使培训有效落地,实现成果转化。

四种教学方式的应用

在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讲授课程之外,还设有专题研讨、参观学习、拓展训练。

专题讲座。为了使每位参训学员训后在思想境界上有新的提升,理论水平有新的提高,能力素质有新的增强,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有新的突破,培训班安排了包含多学科门类的30个专题,涉及历史、社会、管理、科技、法律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当前时政,开设了关于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辅导、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专题讲座中,课程将互动方式的演练、角色替换、情景模拟、管理游戏、结合案例讨论、头脑风暴、性格测试等穿行,老师们生动有趣的授课内容、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表达技巧都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正确领会上级领导意图,有效完成组织任务》课程中,为加深学员对课程的理解,主讲老师设计了“最佳搭档”的互动游戏。课后,学员们分享了学习的所思所得。学员张会贞就在以“参与、分享、反思、成长”为主题的所思中写到,游戏过程中被指挥者茫然等待命令,指挥者情急之下有亲自操作的冲动。反思工作中,作为上级领导,如追求自己对权力的掌控,习惯于指挥部下,这种“大权在握”、“命令为主”的管理方式很容易造成自身压力过大,员工过分依赖领导者,个人的才智和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很难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专题研讨。在专题研讨活动中,分别通过班委、党支部、各小组队长组织,选定研讨主题、设计研讨流程,组织研讨过程,使学员相互学习,畅所欲言,有效沟通,实现思维拓展,观念交流。培训班顺利完成了“读书交流会”、“党性分析会”等专题研讨活动的召开,并对研讨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整个过程,一方面使学员丰富了学习内容、交流了知识,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

参观学习。参观学习将学习与实践有效结合,在学习的同时,放松身心,交流感情,增长见识,增进友谊。

体验式学习。从团队建设、室内体验式活动、户外拓展、晨练四个角度设计了体验式学习内容。将直接的感官体验和知识型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强化青年干部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勇担重任的团队精神。体验式学习对个人而言,使学员战胜了自我心理舒适区,克服恐惧,直面困难和压力。对团队而言,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也使团队成员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正确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五种管理模式的实践

“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是指严把各项考核制度,实施军事化管理。学员按照考勤要求,按时上课,并且克服严寒及自身生活习惯,每天坚持晨练,他们用整齐的步伐迎接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用响亮的口号传递着青年干部的热情和活力。

“团队学习”的管理模式。即将学员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设有队长、队长助理、纪律委员、5S委员(5S源于日本精益生产,此处特指维护小组环境,保持教室干净整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员可自愿竞争上岗。队长带领小组进行团队建设,组织大家制定本小组的队名、队徽、学习目标、学习公约,并依此进行风采展示。团队学习中,各岗位职责分工明确。队长负责组织在课程实施过程的小组案例分析、总结研讨等环节各小组成员的发言;队长助理负责收集学员的学习感悟,课间粘贴在团队的“学习园地”上;纪律委员负责维持本小组及班级的课程纪律;5S委员负责带领团队成员维护小组的5S环境。

“互动教学”的管理模式。即由主讲老师负责课程内容的完整讲授,助学师进行课前气氛的调动和培训现场管理,使学员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享受知识的盛宴”。“课间操、小游戏”等多种互动方式,能充分缓解学习疲劳,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程度来吸收课程内容。

“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即在培训班中成立党支部及班委,实施管理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班委成员由班长、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生活委员组成,党支部成员由团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成,他们承担着沟通师生、引导班风、服务学员的重要任务。学习过程中组织策划实施贯穿项目始终的“十个一”活动,丰富学员的学习生活。通过QQ群、飞信的建立,搭建学员相互交流平台,辅助培训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积分考核”的管理模式。即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团队累计积分制,分别针对团队建设速度、风采展示、课堂互动、5S环境、精彩感悟、研讨总结、竞赛活动、好人好事、课堂纪律等环节,应用统一的评分标准,将得分情况真实有效地反映到班级评分规则表中,运用透明机制,评选优胜团队,激发团队学习热情。

学员展示的六项成果

每周周报。由班委会成员组成编辑部,针对每周的培训学习情况编写周报。周报内容包括:本周要闻、本周动态、组织活动、心得体会、学有所思、培训分享等模块。学员积极投稿,针对课程、活动等自拟主题,分享心得体会。周报提供了学员交流的平台,全方位展示了学员学习期间各项收获以及丰富的培训学习生活。

学习成果汇报(PPT述学)。学员间的交流在整个培训班的培训管理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其搭建起了多样性的沟通平台,实现了学员间学习成果交流。如每位学员五分钟的PPT述学,就是由学员梳理、提炼、总结其学习期间的所感、所悟、所得而进行交流。

学习笔记。为学员设计了专门的学习笔记本,学员每天都将学习收获整理成学习笔记,记录学习知识点,学习期间经常回顾翻阅。培训结束时,每位学员的笔记本上都写满了各自的收获。

感悟集。学习园地是培训班的一个亮点,课间总能聚集许多学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大家相互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训期间共收集到300余条学员的感悟,且把这些感悟装订成集,作为学员学习生活的一个美好纪念。

学习论文。学习的真谛是能力而非信息的获得,学习期间每位学员将学习所得结合自身工作撰写学习论文,41份论文分别从多个角度设定主题,涵盖了公司系统生产、管理、建设、安全、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

工作改善4A计划。培训设计始终遵循“学以致用”的培训理念,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分别制定了个人的“工作改善4A计划”,计划中详细描述如何按步骤将学习所得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各项工作业务能力,最终实现行为的转变。

制定行动计划作为学习成果的重中之重,密切联系了学员实际工作,优化了学员的工作方法及工作流程,增强了全局意识,提升了系统思考能力。由于行动计划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持续性,这样就促使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培训价值的最大化。

利用信息反馈进行培训评价和改进

为保证培训课程的顺利开展,达成培训的最终效果,在培训中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由班主任老师全面收集学员对培训过程的建议,以及对活动安排、课程设置等信息,以此进行培训效果的整体评估。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培训内容、师资水平、培训管理、后勤服务四个方面展开,在对评估表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复查的基础上,对培训效果再次进行跟踪调查,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及提出的有效建议。

“456项目体系”的鲜明特色兼具推广性

第3篇

【关键词】基层团学干部 培养体系 青马工程

一、引言

基层团学干部队伍一直是高校开展团学工作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队伍数量庞大,直接贴近基层团员,但是同时由于“准入”标准较低,导致这批干部队伍的能力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培养基层团学干部,组建基层团学干部培养体系一直是各个基层团总支的目标和任务。要真正的考察基层团学工作环境,结合基层团学工作特点,进行合理的构架和准备,并切实提高基层团学干部能力,同时更要将对团学干部的态度确立为“育人”而非“用人”。以此来提高基层团学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有效的为基层团组织创造更有利的工作环境。于是,我们以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为例,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基层团学干部培养体系构建实践,现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呈现。

此套基层团学培养体系共由“一个借鉴、立足基层”和“四大模块、两条主线”组成。首先,一个借鉴是指充分借鉴青年马克思培养工程的培养思路和培养方法,尽力吸收青马工程的成熟和精华成分。“青马工程”从其学员的遴选过程,学制淘汰规则及学员人数控制看,都是一种培养优秀团学精英干部的教育方式。

立足基层则是要时刻抓住基层团学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善于挖掘基层团学工作环境的有利部分,立足基层,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 一个借鉴、立足基层是我们此套培养体系的核心理念和精神。要充分理解精英培养与基层培养的区别,才能真正的将这套体系在基层团组织得到有效并高效的推广。

关于此套体系的具体教学和培养方案,我们总结为“四大模块、两条主线”。其中四大模块即:理论与技能培训,实践平台搭建与检验 ,反馈机制的设立和辅助式体系制度。两条主线即“培训学员能力主线”和“体系构建完善主线”。两条主线主要是要明晰我们这个体系不仅是培训基层团学干部,更是一个体系不断完善和巩固提高的过程,两个主线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交流的关系。关于这一点不做过多赘述,下面就主要对四大模块进行简要阐释。

二、四大模块

1.理论与技能培训

(1)思想理论深化:活动前培养思想,活动中落实意义,活动后挖掘高度。

(2)领导力培养:充分利用基层资源,采取教师领导力讲座和优秀学生干部领导力经验分享的形式,对“领导力培养”进行“输入”。通过后期大量的团学活动,由团学干部自行组队组织,进行领导力的“实操”,达到“输出”的效果。

(3)创造力培养:在策划阶段,创造能力较高、创新意识较强并对这一点有强烈兴趣的学生集中进行培训,在每次活动前组成专门的策划小组,从源头保证团学活动的寓教于乐创新性。并且乐于参与的团学活动。

(4)交往力培养:开设团队协作、沟通技巧及如何与领导、下属相处等一些极为实用的课程进行开设,并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以集体素质拓展、座谈分享会及“换位思考大演习”等形式,提高团学干部交往力。

(5)新媒体技术相关培训:采取“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法:线上开设每位干部专属的微博等进行新媒体的学习更新。线下进行视频、PS等教学工作,并下发作业,整体教学步骤按照基础入门――技能提高的形式。

2.实践平台的搭建与检验

基层团组织的最大一点优势在于丰富的团学活动以及广阔的团学活动实践平台。这一点也是我们“立足基层”这一理念的具体实施。要做到“为我所想,为我所用,为我所练”。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设置在团学干部的相关课程培训后,将所即将承办的团学活动当作作业或课题直接进行任务下发。我们把实践平台当作检验能力、成果的平台,也同时是检验体系有效性的平台。

3.反馈机制的设立

“边做边反思,每个环节要反思,每个群体要反思,每批干部更要反思”。用反思后的反馈意见来进行体系的随时调整和修改。我们需要紧跟每一个环节,及时收集意见对我们的培养体系做出调整。在反馈人员上,我们主要针对三类人群:任课老师、团学培养体系学员――新兴团学干部及基层团学干部直接学生领导、团总支主席团成员。

4.辅助式体系制度――学分制培养方式与交流性心理辅导

(1)学分制培养方式

学分制作为一种制度设计,蕴含着个人本往、学习自由、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等理念。在基层团学干部培养中引入学分制模式,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以弹性代替刚性,以选课代替排课,将有利于团学干部优化知识结构,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基层团组织的教育资源。我们根据上述课程进行团学干部的课程学分设置,让他们自行选择。并继续学习和发扬“青马工程”中的精华成分,在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检验中,成为团学干部成长的新平台。

(2)交流性心理辅导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学生干部 培养 问题对策

一、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干部的选拔

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是不相同的,学校应当认真考虑到这一点,并切实做出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但是,由于在刚进入大学之时,各个学生相互之间并没有很好的了解,能力强弱也就无法真正地表现出来,班主任教师或者辅导员教师则只能通过暂时委派一部分学生担任班级职务,以便顺利开展班级或者学校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最后班级学生干部的担任工作往往还是由这一部分人来完成。还有一种情况是,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学生之间的了解逐步加深,辅导员教师也会对部分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但是,由于在这期间一些学生为了自己继续担任该项工作,特意向教师表明态度,而教师会因为自己主观情感的判断,对该类学生进行了或多或少的“照顾”,可是这会使其他具有更强能力的学生无法担任较为合理的工作,也就造成了人才的安排不当。因为学生干部是以学生工作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现的,在很多情况下对于的整体发展走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如果学生干部的带头工作开展不好,也就会给班级或者学校各项任务的开展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有时也会导致一些不应该发生的错误发生。

(二)学生干部的道德素质

大学教育应该属于社会教育的一种,而且属于更为高等的社会教育,因此在各个方面都会比一般性的社会教育要求方面更加严格。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整体社会对人们道德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教育就更不能忽视这方面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大学教育是每位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一段重要经历,对每位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塑造作用,所以高等院校应该明白自身在道德素质方面所肩负的重大责任。这份具有非凡意义的责任当然还是应该由学生主体来承担,这时学生干部扮演的角色便尤为重要。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各个方面的带头作用非常重要,因而学生干部自身的道德水平必须提高。如果学生干部无法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做到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反而比普通学生更加没有约束力,毫无纪律性可言,那么在其他学生的眼中,学生干部将失去管理学生的资格,以致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不能使一些活动顺利进行。

二、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法

(一)建立有效的学生干部选拔监管机制

有关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必须作为高等教育学校的重中之重来抓。任何一所优秀的高等院校经过长时间的完善和沉淀,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校风。所以,若要了解一所大学的好坏,通过对校风的观察就会对该学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每一所优质大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都不是由学校各个部门下发的文件达到的,而是通过学生干部的不断引导,并由该学校的全体学生共同实施来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干部在高校校风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而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必须做到位,落实到细节,这样才能够保障高等教育学校拥有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生活氛围和成长氛围。

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通过周围学生的关系,对一部分具有担任学生干部能力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使学校具有可以相对参考的对象,从中挑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出任学生干部。

2.根据平时每个学生的表现以及班主任教师或者辅导员教师的观察,对一些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加以考验。如果该学生能够圆满完成教师所安排的工作,那么就可以考虑使其担任相关方面的职务,并且在不断的学习锻炼中,对该学生进行职务上的调整,使之可以担任比较合理的工作。

3.在每个学期定期召开班级或者其他组织会议,对有担任学生干部意向的学生加以提名,作为候选人。然后在学生集体中间进行选举,由学生推选出能够胜任班级或者其他组织工作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

4.学校方面也可以综合上述三种方法,在推选学生干部的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措施综合比较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从而挑选出可以圆满完成工作的优秀学生干部。

(二)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

良好的思想道德是每个人在社会集体中生活的根本,也是对一个人品格方面评判的依据。古往今来,只有那些具备优秀道德品质的人才能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取得一定的建树。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要任务,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不可能成就出伟大的事业。拥有良好社会道德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更加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能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品格,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点,为建设社会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途径。在学校生活中,每位学生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互相依存的。学生干部担任着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的角色,因此,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是一种对学生整体的间接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在学校举办重大活动的场合,学生干部的形象将会影响到学校里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言行举止,这对校风的形成自然也有着关键的作用。另外,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决定着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众所周知,用人单位和学校日常期间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用人单位和学校相互之间对有关的毕业学生也会有所交流,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也将决定其能否和用人单位之间达成协议,以便顺利得到录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玲娜.浅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

[2]黄伟.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全科论文中心,2011.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90后 学生干部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36-02

一、前言

从2008年开始,“90后”学生陆续进入高校校园并逐渐接替“80后”成为高校学生干部中的主力军,大学时代已进入“90后”时代。相比“80后”,“90后”思维更加活跃,个性独立,视野开阔,敢于颠覆传统,善于接受新事物,彰显了“时尚、自信、张扬”的时代特征。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在学校的各项工作组织开展中,学生干部起着承上启下、上情下达的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高水平的学生干部管理队伍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也是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这提醒我们,在看到高校学生干部培养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因时而变,以生为本”,将学生干部培训培养办法与“90后”学生特点有机结合。

二、高校“90后”学生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校中的学生干部队伍目前已完成从“80后”到“90后”的转变,学生干部队伍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在看到“90后”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接受能力强等一系列优点的同时,当前高校学生干部也存在以下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政治素养待提高

在这个各种文化不断交融,各种思潮不断碰撞的复杂新时期,“90后”学生的思想状况整体上是积极向上,表现出了对“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等主流思想较高程度的认同。但是也要看到,部分学生干部不能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理想信念单薄或是过于感性化,对主流政治文化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导致自身政治敏锐性较差,对于同学中一些较为敏锐的思想状况难以预知。

(二)功利主义抬头

当前以个人价值为主导的西方价值观也在逐步影响我们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这种价值观模式下,部分90后学生干部讲究一种更为现实的价值观,存在着“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功利主义价值观。他们把担任学生干部当做评奖评优、入党乃至就业的敲门砖。正是这种功利性思想的存在,造成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缺失,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思想的纯洁性。有些学生干部把自己定位为“青年官”,而不是“青年友”,不深入学生中去,不积极采纳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工作时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为同学服务的观念。

(三)集体观念淡薄

与相对谦虚内向的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干部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长辈的溺爱,也习惯了从家庭与社会中索取,关心自我多于关心他人。同时,受社会环境影响,90后更加自信,更敢于彰显自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开展工作。同时,部分学生干部攀比心理过于严重,相互间沟通学习少,配合少,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也衍生了部分学生干部缺乏大局的观念,缺乏一个队伍应有的团队精神,严重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工作效率、工作氛围和工作成效,对学生本人的发展也造成了障碍。

(四)不能恰当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然而有的学生干部未能在学习和工作两者间寻到平衡,未能将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工作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看做大学生涯的重中之重,过多地投入于团学活动,却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较差,一方面影响了自己在同学中的威信,另一方面更是影响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甚至是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在大学中,应坚持“学习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将优秀的学习成绩作为积极参加、组织团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五)工作方法缺乏,工作能力待提高

部分学生干部对自己和同学分别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标准:“宽以律己,严于律人”,在同学面前摆架子,指手画脚;面对工作,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学生干部工作方法过于死板,习惯于接受各种信息却欠缺主动思考,工作方法单一,不能够因人而异,开展工作基本沿袭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在普通同学面前只会“上传下达”,工作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解决矛盾,主观能动性较差,工作较为被动,工作方法缺乏创新,缺少亮点。有些学生干部表现欲望过于强烈,却也逐渐导致与团队协作能力的下降。

三、高校团学工作者对“90后”学生干部培养中的误区

大学生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如何解决培养机制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不少从事团学工作的老师,也由于“90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时间不长,部分团学工作者工作思路调整不够及时,导致对“90后”学生干部的培养出现一些误区。

(一)过度流动

学生干部队伍中学生干部的流动有利于保持队伍的整体活力,但过度的流动则会影响工作的长效性、规范性和延续性。一些学生干部半年时间甚至几个月时间便从一个岗位调至另一个岗位,这虽然让更多的同学得以拥有学生干部经历并得到锻炼,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运转。另外,在高职高专院校,学制往往为三年,学生入校时缺乏团学工作经验,需要一定时间熟悉团学工作,而当学生干部熟悉了团学工作时往往临近毕业、面临就业,往往形成了刚培养成熟却又离开工作岗位的现状。

(二)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部分高校在实际考核时还是凭印象给予打分,也有很多时候学生干部的打分靠自己在同学老师间的人缘,这种考核方法缺乏合理客观的量化考核标准,缺乏专门的考核机构进行全面客观的考评,或将个人意见排除在考核之外,没有给予团学干部自我表达的权利。考核结果出来后,往往注重于对优秀学生骨干的表彰,却忽视对不合格学生干部的惩戒,不能做到“赏罚分明”,甚至对工作不出色的学生干部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予表扬,不能很好地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三)过分强调学生“执行力”

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繁杂,确实需要一批得力助手,协助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在时间、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团学工作者更乐于选用、提拔一些更能够迅速完成工作任务的学生干部,同时忽视有自助开展活动愿望的学生干部。团学工作者对学生“执行力”的过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助创造力,致使大部分学生干部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

(四)心理辅导工作不到位

大学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同学真正离开家乡生活,开始独立处理各种社会关系。面对琐碎繁杂的工作生活,尚未成熟的学生干部极容易处理失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而高校老师、辅导员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室更是形同虚设。心理辅导工作的不足一方面影响工作更好地开展,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思潮多元化的时代,相较于“8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高校团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固守已有的大学生骨干模式只会使团学工作陷入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这提醒我们要正视问题、转变作风、改进方法、拓宽思路、与时俱进,尽快建立合理高效的大学生骨干培养机制,使高校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用新思路、新方法开启团学工作新篇章。

[ 参 考 文 献 ]

[1] 余嘉.90后学生干部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0,(22).

[2] 姚岚,纪成风,宋林青.浅谈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205.

[3] 张玮.浅论“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J].教育论丛,2010,(11):16.

[4] 李迅.90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J].电子世界,2013,(2):143.

[5] 邹俊.“90后”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探索与实践--基于三种需要理论的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第6篇

一、要勤于学习

学习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天天学习,从书本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只有学习才能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会谋事,能干事,干成事。只有会学习的学校干部团队,才能带出会学习的教师团队,有了会学习的教师,定会带出会学习的学生,进而成功构建学习型校园。勤于学习,就要敢于喊响“向我看齐”,用自己的学识影响和带动师生,做学术型的领头雁。勤于学习,就要抓教研,多听课,多研究“双导”在课改中的功效,走进课堂,走近教师和学生,深入思考,走出课改的创新之路。勤于学习,就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首先要做到,带头掌握新知识,带头推广新方法,带头落实新课程。要创建学习型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创建学习型的干部队伍。这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要精于管理

精于管理首先要做到精通,然后要做到精细。学校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正、勤”则“通”。正,即思想正确,作风正派,为人正直,处事公正;勤,即学习勤奋,工作勤恳,做事勤快,生活勤俭。此为“通”,“通”则“达”(达己,达人)。“谦、新”则“细”。谦,即做人谦虚,待人谦和,为人谦让,对人谦恭;新,即思路求新,方法创新,成绩出新。此为“细”,“细”则“精”。精于管理还要关注自身日常行为。如上班早来一点,下班晚走一点,集体的事多关心一点,岗位工作多尽职一点,荣誉面前尽量让一点,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一点。要让教师看得起、信得过,做教师的知心人,善于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化解矛盾,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这样学校管理的成效才会越来越大,团队精神才会越来越凸显,教育质量才会越来越高。

三、要求于奉献

学校干部团队是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更是师生及家长的服务者。服务教师,就是急教师所急,解教师所难,想教师所想,一切围绕教师而工作,一切围绕教学而工作。学校管理团队必须要有“教师第一”的思想。服务学生,就要带头树立较高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以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感染并带动全校师生。一个学校领导团队的言行,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每一位学生。服务家长,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了解、理解和支持学校,用高度的责任感铸造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做到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四、要做于务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就是要来真的,讲实的,防假的、虚的。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能不能抓落实,落实的成效如何,集中反映了一个团队的政治品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是检验团队是不是肯实干的试金石。务实,就要体现一个“准”字。要选准突破口,牵住“牛鼻子”,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推进课堂改革,向改革要成效。务实,就要体现一个“实”字。要大力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扑下身子,放下架子,要把职务和岗位看做实现个人价值,为师生服务的舞台,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实在在的成绩赢得教师的支持和拥护。务实,就要体现一个“硬”字。干部团队本身要过得硬,行得正,始终如一,带头执行制度,绝不能因人而异,厚此薄彼。务实,就要体现一个“韧”字。要时时抓、事事抓、反复抓。(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把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对于学校重点工作,由谁去管、由谁去干,什么时间完成,干到什么程度,都要层层细化、量化,做到任务明确、标准明确、责任明确。全体校委会成员要把工作向一线前移,做到任务分解到哪里,就跟踪到哪里,真正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坚决杜绝只布置任务、不检查落实的无效行为。

五、要利于团结

团结是工作的基础、合作的基石、成功的保证。大家在一起工作,就是一种缘分,一定要倍加珍惜这种缘分,珍视团结,重视协作,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讲团结,就要多看别人的长处,这也是“学习优势教育”的内涵之一。只要我们善于用人所长,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讲团结,就要提倡换位思考,学会包容,能听人之言、容人之过、忍人之怨。讲团结,就要树立全局观念,在工作中遇到矛盾和困难,要敢于主动协商,勇于承担责任,力于相互补台,自觉做增进团结的表率,做维护团结的楷模,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整体效能。讲团结,就要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相互支持、相互合作、互谅互让、。

六、要廉于自律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干部队伍包括了学院、系部、班级三个层次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既是学生,是学院的培养对象,又是学院的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学生、老师之间交流的纽带,是促进高校稳定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同时,高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担任着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的责任。

目前各高职院校已改变以往对学生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做法,开始关注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但现有的培训过多地强调和使用理论培训,形式单一,缺少有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体系,不能达到全面考查和提升学生干部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为保证学生干部能充分胜任岗位职责,促进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新的培训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

一、高职院校“95后”学生干部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中“95后”已成为主力军,该群体的个性特征突出。他们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强,喜欢彰显个性,强调自我,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

同时,高职院校的生源水平决定了学生干部的文化知识基础亦较为薄弱,致使其对个人的学习能力认可度低,甚至有自卑或畏惧心理。他们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个人政治素质较低,责任感淡薄,担任学生干部的动机较为复杂,往往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就业求职、评优评奖,动机功利性明显。同时比较缺乏吃苦奉献精神,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二、分析学生干部的培训需求

在组织学生干部培训之前,研究者通过观察、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院、系部、班级的学生干部进行了需求分析,弄清楚了为什么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对哪些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培训什么内容等问题。

1.培训的内容设置

学生干部希望接受的培训包括三大类――基本技能类、团队管理类、工作素养类。基本技能类主要指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Office软件操作、活动策划、公文写作、海报设计、沟通与交流技法等。团队管理类培训内容是学习科学的团队管理方法,辅以素质拓展项目,加强成员间的了解,提升其对团队的认同感。工作素养类培训内容包括学生干部责任、办公场所礼仪。40%的学生干部认为基本技能类培训最为重要,33%的学生干部认为团队管理类培训最为重要,27%的学生干部认为工作素养类培训最为重要。

2.培训的时间安排

学生干部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完成。60%的同学表示愿意用工作日的晚上进行培训,38%的同学表示愿意用休息日进行培训,仅有2%的同学表示用其他时间进行培训。对于一节课的培训时长,83%的同学认为应控制在1~1.5小时,5%的同学认为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12%的同学认为应大于1.5小时。

3.培训人选及方式的选择

对于授课人选,学生干部更青睐于有经验的前辈,认为更贴近工作实际。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果,经验交流、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团队游戏等均受到学生干部的推崇。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生干部培训体系

1.设立保障机制,保证学生干部培训长效性

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设立由学院团委牵头的学生干部培训工作小组,对学生干部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并组织实施,为培训提供软硬件支持和制度保障。

同时将学院学工处、院团委、二级学院(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相关学生管理人员纳入培训师资库,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相互学习交流;在教学资源库增设学生干部培训内容,实现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2.科学设置课程,分层分阶段开展培训

学生干部队伍包括了院、系、班三级学生干部,其工作有共通性亦有每一岗位的特殊性。在构建培训体系时, 需要考虑这一现状,故而研究者在实践中采用了“分层分阶段”的培训模式。

所谓分层是指同一时间对院、系、班三级学生干部进行各自所需培训;分阶段则是针对同一学生干部,在不同年级担任不同职务时进行的培训。在课程设置方面,则采用“必修+选修”的方式。必修为通识性课程或基本能力提升课程,如章程解读、团队管理等;选修课则主要与学生干部所处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为主。

3.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学生干部培训的效果

目前学生干部培训形式仍以讲座为主。此种形式的特点是培训投入低、覆盖学生多,但收效差。因此在备课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精心设计活动环节,可参照互动性教学法授课,必要时亦可借鉴主题沙龙的形式开展讨论,进行分享。形式多样化在更深层次上的表现是整合校内外可用资源,组织校外的学生干部交流和校内新老学生 干部座谈,拓展学生干部的社交圈和 眼界。

培训形式的多样化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不再处于信息的单向接收方,而是信息交互者与参与者。这也是在培养学生干部人际交流能力,看似不是“培训”,实则是“培训”的深入,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

4.关注培养过程,推进学生干部培养常态化

学生干部的培养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需要与其成长的阶段性相配合、与所在岗位要求的个性化相符合、与院系重点工作的推进相吻合,因此不能简单地依赖于培训课程的优化,而应该注重培养的常态化。

学生干部培养的常态化要求培养者重视过程性管理。主要的措施包括: 一是将学生干部培训课程的时间设置与学生干部的成长阶段相结合,持续关注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需求,不断更新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地满足学生干部的诉求;二是建立工作总结与反思的机制,帮助学生干部养成定期回顾总结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工作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干部切实提高工作能力;三是建立畅通的培养反馈机制。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新困难,这就要求培养者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如召开学生干部座谈会、增设意见箱等,让学生干部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与合理诉求。

参考文献:

[1]张洪冲,唐继红,刘红梅,等.“90后”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

第8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观念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观系统,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精神之魂,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标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彼此联系贯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2.高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高校文化,是高校的精髓,是高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主导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的根本。而高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被主导和主导的关系,那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主导高校文化建设也是应有之义。如果说高校文化是大树,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它的根基,离开它就没有健全和谐的高校文化了。与此同时,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有力地支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文化亦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离开这个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和弘扬便无从谈起。

3.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那么,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建设高校文化,即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活动密不可分,一所高校是否具有特色,校园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往往可以从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高校学生干部作为高校文化活动最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更是延伸和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满足广大学生多元化成长的需求。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着学生干部构成的特殊性、能力的特殊性以及工作属性的特殊性,正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带领引导、组织管理、革故鼎新和桥梁纽带等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证明,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管理者的高校学生干部,往往都能成为大学生中的精英。在今后的工作中,大部分学生干部均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单位的骨干甚至走向领导岗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文化建设重心便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4.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校园环境已得到有效的改善,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了有力的保证。各个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逐渐培养出了一批工作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的学生干部队伍。但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深刻变革、校园文化日益社会化的今天,各高校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均广泛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4.1 学生干部队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不够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及践行。根据《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和践行度较高,但在认同上具有非全方位性,认知方面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学生干部队伍虽然是大学生中的精英分子和骨干力量,接受过学校系统的思想教育与理论培训,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上应该均优于非学生干部,但在《高校学生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中也显示高校学生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能力与实践行为水平差异明显,说明部分学生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部分学生干部没有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烈意愿。

4.2 学生干部队伍的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就必须有一个涉及学生干部选拨、培养以及考核的健全合理的机制。当前,高校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完善。首先,在学生干部选拔上,缺乏科学的选拔机制作为指导,选拔的标准相对片面,没有经过科学考察地任用学生干部,严重影响了学生干部工作的有效性。其次,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干部过于揠苗助长,更多的放在“使用”上,忽视了培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自身能力没有得到显著地提高,更何谈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最后,对学生干部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体系,无法将考核工作进行量化处理,更多依靠辅导员的主观臆断,对学生干部的综合评判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标准机制。

4.3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影响不一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干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是促进学生干部队伍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更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当今,我国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等方面均能做到细致认真、正面影响,但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高校辅导员原有专业不对口,大部分为非思想政治专业出身,在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二是目前辅导员队伍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大多面临着自身的婚姻问题、成家愿望且工作经验匮乏、进修学习机会有限,未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干部的工作。三是高校辅导员层次参差不齐,未能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发挥自己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平台上的主导作用。

4.4 学生干部队伍的自身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学生干部队伍在构成、能力表现及工作属性上的特殊性,学生干部队伍自身的素质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学生干部队伍的自身素养仍存在着如下缺陷:一是当前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种种不良人格品质,过度自我、抗挫折能力差、孤傲偏执、功利性强、处事浮躁、弄虚作假、官本位思想作风等。二是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对自身能力的认识超出实际水平,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责任感弱化,有的甚至随便应付了事。三是部分学生干部淡化民族精神,摒弃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较为片面、形式单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四是受当前功利实惠的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部分学生干部请客送礼、缺乏诚信,严重影响其在广大同学中的形象和威信。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对象。针对当今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工作和学生干部自身发展的双赢,开创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的新局面,建设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5.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干部队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

高校学生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道德习惯养成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更要使其明白倡导的原因和践行的办法。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干部年级、专业、性别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教育。同时,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做好典型宣传、热点透视和舆论引导,强势地进行舆论宣传。最后,在加大教育力度和频度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寻找最优的教育途径,可以组织学生干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如主题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更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

5.2 完善机制,科学管理,建立高效有序的学生干部队伍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使学生干部的工作和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学生干部队伍工作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完善科学的选拔任命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生干部选拔任命的重要考核考查项目,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候选学生的相关资料并广泛听取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综合考虑。其次,辅导员应树立“不断培养”学生干部的观念,根据具体情况从思想政治、基本能力和具体工作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干部进行有重点、长效型的培养。最后,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老师、同学、自我等多方面的评定,对每个学生干部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考评,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处措施,逐步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学生干部实现理性认识自我,更好地为广大同学服务。

5.3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作为学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的言行对学生干部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针对由于专业不对口而导致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困难这一现象,高校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辅导员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培养辅导员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高校应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以及终身化的政策研究,形成老、中、青的合理梯队,为年轻辅导员多提供相关的进修学习机会。高校辅导员自身在工作中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增进与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对学生干部的指导作用,建立学生干部队伍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融入社会基层建设,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构建学校、学生干部与社会的互动平台。

5.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建设

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是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健康和谐的高校文化中所应发挥作用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引领学生干部成为一个拥有完善知识结构、具有健全人格和富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建设要做到:首先,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切实增强学生干部的政治意识;其次,以共同的理想坚定信仰,切实增强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再次,以崇高的精神提升魅力,切实增强学生干部维护民族核心利益和创新意识;最后,以正确的荣辱观锻造品格,切实增强学生干部的道德意识。

6.结论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既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只有建设和管理好学生干部队伍,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模范性,在高校工作中不断开创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精神之魂,全面主导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的根本。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进行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才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干部建设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心,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周玉清,王少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6-55.

[2]梁成山,孙玉瑷.浅谈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261-262.

[3]孟小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王昊.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论略[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8(4):131-134.

[5]朱志明,陈虹,朱百里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及对策[J].大学生研究,2010,4:75-78.

[6]钟发亮.高校党员学生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100-103.

[7]姜海洋,曲长海.加强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研究[J].经济师,2011,1:143-163.

[8]林静华.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刍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8-171.

第9篇

关键词:学生干部;培训体制;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生德育大纲》指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义事业建设者,这就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1]。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广大教职员工的努力奋斗自然必不可少,但广大学生干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学生干部无论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还是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甚至在心理疏导方面,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学生干部也是教师、学生管理干部所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是沟通学校与班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中介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并且教给他们一定的工作方法,使他们能够担负自身的工作。

一、高校干部培训体系现状分析

学生干部培训是各级团校组织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学生干部存在问题、提高学生干部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目前的培训体系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干部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如下:(1)培训主动性不够:在实际中,各级团校组织对学生干部轻培养重选拔、轻教育重使用,忽视了学生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往往使得学生干部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不少学生干部认为培训学不到东西,没有多大用处。因而参加培训的热情不高,积极性、主动性都不够,甚至还有抵触情绪。(2)培训目的不明确,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很多团校组织在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时不是依据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干部的需要,而是照搬其它团校组织的培训计划,并且培训的时间安排随意性很大,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3)培训内容结构不合理,针对性不强:目前,学生干部培训忽视了分层分级别、按需施教、分类培训。另外,当前的培训大多是以面对面的课堂授课为主,实践锻炼少、案例分析少、调查研究少。这种灌输式的培训缺乏应用性、科学性、灵活性,致使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干部培训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真正为团校组织服务。导致了部分高校学生干部服务意识淡化、责任意识不够、名利思想过重等问题的出现[2]。同时也造成了高校学生干部在实践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工作方法简单,不能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新的工作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二、新型干部培训体系的构建

1.设置培训目标

培训需要明确的目标,然后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等具体项目,并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培训目标的设置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上,通过需求分析,了解学生干部的现状,知道学生干部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明了学生干部的现有能力与预期中的职务要求之间的差距,才能把培训目标明确化。

2.精选培训内容

在明确了培训的目标后,就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尽管具体的培训内容千差万别,但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三块培训内容的选择由不同受训者的具体情况决定。一般来说,高层次的学生干部(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各部部长)主要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一般学生干部(各个部门干事)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但它最终是由培训者的能力与预期的职能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3.确定培训层次

根据培训目标,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构成不同的培训层次。培训层次大概分为以下几种:(1)岗前培训:这是为新聘学生干部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2)在岗培训:这主要是为老学生干部(在岗的学生干部)提供学习履行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3)转岗培训:这是为在职学生干部岗位轮换之前进行的培训,目的是让轮岗人员熟悉新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4)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这是最高层次的培训,是提高学生干部的忠诚度和干部组织的整体绩效的一种双赢的培训体系。

4.选择培训方法

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有案例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KJ法等方法。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

5.评估培训成效

培训的成效评估在培训体系中是不容忽视的部分。1959年,美国著名学者D.L.柯克帕特里克教授于提出了培训效果评估模型[3],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评估也可以以此为依据来构建。模型将培训效果分为四个递进层次,分别为反应、知识、行为与效果。四级评估则是衡量培训是否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课程是否达到让学生干部改变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成绩的目的,这些可以通过硬性数据来显示。

三、结论

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较快,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增长迅速,这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也随之成为各高校建设的重点。笔者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通过设置培训目标、精选培训内容、确定培训层次、选择培训方法以及评估培训成效等几个方面能够构建和完善新型高校学生干部新型培训体系,这对于维护和促进高校干部培训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卫霞.浅谈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管理[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S1):94-96

第10篇

【关键词】学生干部 领导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81-02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既有着普通学生的诉求和愿望,又有别于普通学生,他们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得力助手,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后备力量。因此,加强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领导力的基本内涵

领导力(Leadership)这个词汇于19世纪中期出现,此后,许多专家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表达和定义。在习惯上,人们把领导力定义为:领导者通过一系列行为的组合,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1]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领导力的本质核心就是影响力、内聚力,是对他人的影响能力。培养学生干部的领导力,其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干部内在的潜力、热情和信心,积极发挥影响,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具有影响他人能力素质。

二、高校学生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干部其最基本要素就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干部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去吸引、感召、引导周围同学。

科学文化素质。求知欲强,喜欢探索是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干部有较深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干部会更有自信,也更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威信。

能力素质(领导能力)。学生干部要想出色地完成学校老师交给地各项工作任务,就应不断增强领导才能,提高能力素质。

人文修养素质。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要具有开朗的性格、谦和的态度、博大的胸怀、得体的礼仪等。

三、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培养途径

下面,结合学生干部实际,对学生领导力培养框架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依托自我学习,通过自身成长培养领导力

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地位,只是各自分工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作为学生干部应加强学习,使自身具有良好的修养,用人格和品质去影响带动周围的同学。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作为学生,本职是学习,只有把自身的学习搞上去了,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承担社会工作,服务同学。有些学生干部往往处理不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出现工作能力强、学习成绩差,或是工作能力不强、学习成绩不好等现象。二是要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绝大部分的学生工作需要在课余时间完成,这就决定了学生干部必须要有强烈的奉献精神。三是要灵活运用工作方式方法。同学们性格各异,广大学生干部要根据其特点采取合理的工作手段与方式。四是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创新。几年前的一些工作模式、活动形式也已不适用于今天的学生工作,或已调不起同学的兴趣。学生干部来自学生群体当中,对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最为熟悉和了解,学生干部要加强学习研究,创新设计出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学生活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学生干部培训计划,依托课程讲授培养领导力

学生干部的培训成效如何,直接取决于培训内容的设计。为此,我们结合学生干部的工作内容,遵循学生干部的成长规律,以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需求等为基础来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整个培训计划应根据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目标,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突出重点、细化梯度。在培训的内容上,紧随时代的发展,紧贴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应涵盖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培训内容既可以是如何制定工作计划、如何决策问题、如何解决矛盾技巧等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培训,也可以是拓展视野、交流研讨等启发式培训。在培训的方式上,采取素质拓展训练、小组活动法、角色定位演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参与积极性。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学生干部领导力项目的开发研究已近三十年,并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领导力评价体系,借助考核督促提升领导力

领导力是无形的。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领导力水平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评价体系可由几部分构成,如个人素质评价,工作绩效评价,同辈评价,教师评价等要素,教师、普通学生、学生干部均是评价主体。学生干部在评价体系的督促下不断查找差距,自我反思、自我改进。

(四)以学生组织、学生社团为平台,通过广泛实践培养领导力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都谈到,学生时代的课外活动对其自身成长的影响巨大,对其领导能力的培养作用很大,担任学生干部其间获得的无尽的实践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笔者认为,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加强对学生干部的领导力培养。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指导,制定完善的选拔、考核制度,定期对学生组织的干部进行考核,注重学生干部的梯度培养,帮助学生社团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五)以危机事件处置为契机,通过经验积累来提升领导力

虽然危机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但仍然会有一些前兆,这就需要学生干部具备危机意识,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近年来,校园危机频发,当危机发生后,学校会聚集各种资源和力量投入到危机的应对中去。学生干部作为一支主力军,冲在最前线。通过一次次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置,广大学生干部的观察能力、信息捕捉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都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翁文艳,房欲飞.当代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成功经验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

[2]葛莹莹.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培养初探.科技信息,2009

[3]姚会彦等.刍议高校校园危机视阈下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发挥.中国农业教育,2011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考核;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17-03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他们是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建立科学、系统、有效的学生干部考核体系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能动性的重要保障。

一、建立高校学生干部考核体系的意义

1.从学生管理者来看,建立学生干部考核体系,有利于推动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学生干部是落实各项具体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因此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能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2.从学生干部自身来看,有利于提高学生干部自身素质,遏制学生干部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当前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如功利化思想,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等,因此通过考核,可以让学生明确责任,勇于担当,让学生在工作中锻炼自身的能力,提高素质,从而遏制一些不良状况。

3.从人才管理来看,有利于发现学生干部中的优秀分子,为推优入党奠定基础。通过考核,发现学生干部中表现突出的人,为推优入党输送人才;另一方面,推优入党的优秀分子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学生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学生干部考核体系的构建

1.考核的目的。任何一项考核体系都应有明确的考核目的,目的不明确,考核就失去了意义,高效学生干部考核体系应体现以下两个目的:第一,从宏观层面看,考核体系应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相一致。考核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因此,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考核体系,才能使其考核体系具有针对性,以考核来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式并为此服务。第二,从微观层面看,考核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通过考核让学生干部评估和认识自己从而提高管理的实效性。考核可以反映出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的情况,并将此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干部本人,促使其整改工作中的失误或者不足,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提升各方面能力,促使个体发展;另一方面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奖优罚劣,保护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感,落实各项工作,提高效率。

2.考核的内容。考核的内容就是对学生干部进行哪些方面的考核,结合高校学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笔者认为应从“德、能、勤、绩、业”五个方面进行考核。第一,“德”是前提。主要是看其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否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否遵守校纪校规,担任学生干部职务中是否能做到办事公道、行为廉洁等方面。第二,“能”为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能,即能力或才能、才干、本领。作为学生干部的能力主要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也就是学生干部担任相应学生干部职务所应具备的素养,主要涉及到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能力、执行能力等。第三,“勤”为担负工作的基本要求。勤,指的是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尽力尽责,勤奋不怠,甘于奉献。勤是工作态度的基本体现,同时也是一个人有没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体现。勤包括积极性、纪律性、责任心和出勤率四个方面。具体地说,勤是指学生干部是否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工作中是否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平时是否虚心学习,善于总结,任劳任怨,是否达到了规定的出勤率。第四,“绩”为工作优劣的集中体现。绩,指的是学生干部担任干部职务的工作实绩,是综合反映个人工作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的一个标志。在考核学生干部“绩”的过程中,关键是考核其履行职责情况,完成工作任务情况,数量、质量、效益、成果的水平等情况。绩受复杂的客观因索的影响,因此在考核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对绩的影响,才能正确评价考核对象。第五,“业”为担负工作的基础。业,指的是学生干部的学业。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搞好学业是学生干部从事工作的基础。学生干部学业情况不仅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甚至对其他学生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学生干部,搞好学业是应有之义。

3.考核指标的权重及指标标准。考核指标的权重是指各项考核指标所占的比重。在实践中,我们对“德、能、勤、绩、业”五个方面的指标内容按重要程度以百分比进行统计设定比重。如设定“业”为基本因子,比重为10,其他四个方面与之相比,各自是基本因子的几倍。根据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将“德”设定为20,“能”为30,“勤”为20,“绩”为20,五项合计为100。

指标标准是以考核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通过不同的频率反映考核者工作的状况。例如,对学生干部“德”的考核,我们用“总是”、“经常”、“有时”、“很少”、“从不”表示在德方面的情况,说明该生在“德”方面“总是”、“经常”、“有时”、“很少”、“从不”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遵守校纪校规,办事公道,行为廉洁,并根据该项所占的比重,赋予不同频率不同的分值。

4.考核的方式。高校学生干部考核体系要全面反映学生干部的真实状况,应采用“360”全方位考核办法。围绕被考核者从自我考评、上级学生干部、同级学生干部、下级学生干部、教师考评共五个维度进行考评。这样考评一方面可以对被考核者有整体的认识;另一个方面能从中发现学生干部的优缺点,避免个人因素造成考评结果的不客观、不真实。①自我评价。当代大学生学生干部基本都是“90后”,“90后”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较强,因此,通过自我评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干部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认真做好本职工作。②上级考评。学生干部在从事相应工作的过程中,工作的开展需要上级部门给予指导,并对其落实工作的情况做出好坏优劣的评价,因此,把上级考核作为评价指标是衡量工作效率与成效的有利途径。并且,通过上级考核可以让下级部门的学生干部明了工作的成效与失误之处,避免走弯路。③同级考评。任何一项学生工作的开展,往往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成员之间少不了分工与合作,因此从学生干部同级人员之间的相互考评中可以看出学生干部之间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情况。④下级考评。下级考评主要是下级人员对上级人员进行的考评,涉及到学生干部的领导力、决策力、影响力、督导力。通过下级考评可以让学生干部充分带动团队的力量,提高凝聚力。⑤教师考评。对学生干部的管理是学工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师考评不仅可以促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干部,对工作情况给予指导,并且有助于教师从总体上掌握学生干部的整体情况,推进学生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5.考核的时间。考核时间的确立是决定一个考核体系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一学期进行两次考核,即期中一次,期末一次。对在期中考核中情况较差者给予批评,并限期整改。如两次考核中均不合格,则给予免除职务处理。

6.考核表的设计。考核表能以比较直观的方式反映出考核的各个方面。完整的考核表应包括以下这些内容:考核指标内容、对指标内容的说明、各项指标的权重、考核尺度、考核者以及得分情况。如下表。

根据考核表格中,每一个考核内容(除成绩该项以外。因成绩是显性因素,可以查到学生学业情况)五个不同考核者打分的情况得出该生在本项考核内容的平均分,然后再将五个考核内容各自的得分相加,得出该生的最后得分。得分分为五个等级:90分及以上是优秀,80~89为优良,70~79为中等,60~69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根据学生干部得分情况,对优良以上者适当给予奖励,对不合格的学生干部给予相应处罚。

三、构建考核体系应把握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考核的对象是人,考核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使学生干部的成长发展,因此考核体系要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干部的主体性。笔者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干部在任职期间的劳动成果,理解工作中的困难,支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客观评价在工作上的得失,并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干部的成长发展。

2.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干部考核所涉及的“德、能、勤、绩、业”五个方面,有些可以从定量的方面直接考核,有的则需要从定性的方面考核。不同内容的考核侧重点不同,因此在构建考核体系时应以量化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突出工作实效,重视职责履行情况和目标实现程度。

3.坚持考核结果与考核过程相结合的原则。考核体系的构建不仅要体现结果,而且要体现过程。在考查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做出的成效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在过程中的付出,客观对待考核结果,体现人文情怀。只有过程与结果并重,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4.坚持整体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干部考核体系的建立应全面反映学生干部工作的整体情况,涉及到学生干部团体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应反映出学生干部个人的情况,是综合反映团队与个人各方面情况的有机结合。此外,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干部管理考核体系的内容也应体现发展性。当代大学生具有不同于以往学生的特点,学生干部也是如此,因此对学生的考核也应随着考核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增设新的内容和项目,并不断完善。

5.坚持适应性原则与促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当代学生干部具有不同于以往学生干部的特点,他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质生活丰富,他们紧跟时代步伐,接受新事物快,乐于尝试,勇于创新。为此,建立学生干部管理考核体系应当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全面反映学生德、能、勤、绩、业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考核让广大学生干部明确自身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切实落实各项工作,坚持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锻炼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6.坚持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高校学生干部考核体系的建立应与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相符合,易于操作,便于执行。既有宏观层面的考量,又有微观层面的把控;既有量的统一,又有质的分析。同时,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工作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的落实度,通过考核能够考察出学生干部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工作业绩,并能从中发现学生干部的优势和劣势,针对考核后的结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构建高校学生干部考核体系是衡量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促进学生干部成长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学生干部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蒋龙琴.高校学生党员考核体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3):116.

[2]李松.高校校级学生干部考核评价的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3,(5):248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 Cadres

ZHOU Hong-xing,ZHANG Zhong-chun,PENG Bo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Sichuan 635000,China)

第12篇

关键词 体验式学习 大一学生干部培养体系 反思观察

中图分类号:F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78

Abstract Based on 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a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ential training mode of freshman cadre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mands of the freshman cadres. Which, according to the nee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 cadres design flexible and diverse experiential situation is a prerequisite, carefully organize the scene experience, reflection, sharing, understanding of sublimation, practice test link is to help student cadres to the specific experience of conversion is the key step in the inner personal learning, counselors of student cadres are full attention, dynamic management, guidance and feedback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ractical working ability of the student cadres.

Key words experience teaching; freshman cadres training system; reflective observation

1 大一学生干部的体验式培养模式概述

大一学生干部的培养是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第一步,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顺利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保障。由于大一新生刚入校,新生中选的学生干部在自身适应、角色定位、工作经验等多个方面存在问题,专门针对大一学生干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经验分享较多,缺乏理论支撑,也没有成型的模式与体系。

库伯(David kolb)的经验学习周期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g cycle)以其鲜明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该理论在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倡的“经验学习”和“从做中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经验学习过程是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四个阶段。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经由反思领悟出新的原理和观念;行动经验则是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循环往复,成为体验式学习重要的理论支撑。

笔者从新生辅导员的工作实践出发,以库伯的经验学习周期作为理论参照,从大一学生干部的特点与需求出发,探索构建大一学生干部的体验式培养模式,灵活选择或设计不同类型的体验情境,在情境体验、反思分享、认识升华、实践应用等环节精心组织,对学生干部进行全程关注、动态管理、引导与反馈,能够有效提升大一学生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并在新生班集体建设方面取得积极成绩。

2 大一学生干部体验式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2.1 体验式培养模式的基本主体

根据大一学生干部的不同特点将大一学生干部体验式培养模式分为两个层次:即以学生干部负责人为核心,辐射全体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负责人即指班级中的班长、团支书,也指学生组织中的负责人,他们是学生中的灵魂人物,对于其他学生干部发挥着管理、引导、支持的作用,其个人特质与领导风格往往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他们能够在学生干部中脱颖而出,一般都有着较为出色的个人能力,但是在管理班级事务、领导团队分工合作以及支持引导普通学生干部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短板。体验式培养体系以学生干部负责人为核心,重点提升其领导力,使之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坚实抓手。

普通学生干部在大一的学生工作中处于基础地位,他们是工作的最终执行者,而且相对于负责人而言,他们更接“地气”,更能了解同学的真实想法与真正需求,根据工作观察与调研,普通学生干部需要培养的重点是提升具体工作能力、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热情等。一些辅导员往往由于工作繁忙忽视了对普通学生干部的培养,很多时候就是把工作交代给了负责人,再由负责人安排分配。长此以往,会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普通学生干部的培养也是体验式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采取班委例会、班委测评、班委述职多种形式实现对普通班委的体验式培养,提升其工作质量与工作热情。

2.2 体验式培养模式的基本环节

体验式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干部的全程关注、动态管理、引导与反馈,其核心以库伯的经验学习为理论参照,具体分为以下四个基本环节:情境体验、反思观察、认识升华、实际检验。

2.2.1 情境体验

学生干部体验的情境分为三种:一是辅导员选择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情境,抓住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有影响、有触动的事件与时刻,引导学生反思,将具体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如以优秀班级评选为契机,引导班委不仅仅只是纠结在结果上,而是在评选过程中学习班级建设、团队展示的相关经验。二是设计模拟情境,根据学生干部的特点开展特定主题的团体辅导与拓展活动,让学生干部在这种模拟情境中亲身参与、经历挑战、完成任务。这种模拟情境与一般针对高校学生干部的体验式培训不同,除活动选择与过程引导与学生干部的学习工作较为紧密联系起来外,对学生的持续支持是重要特点。三是设置实践情境,推动学生干部根据班级学生需求与学校要求自主举办相关活动,让其在策划、组织活动中得到锻炼。与一般意义上学生活动相比而言,体验式培养体系更加注重为学生干部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提供反思空间和营造反思氛围,引导他们通过反思去观察和体会自己在体验过程中的经验与感受。

2.2.2 反思观察

实际经验并不一定带来学习与领悟,必须通过反思才能产生学习,所以辅导员引导和推动学生干部进行反思是体验式培养模式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体验式是培养模式区别于一般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体验过程中具体经验的关注与触动,加上学生干部不断提升自我的成长渴望成为学生反思与观察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所限,学生干部对相关经验的反思可能停留表面或者不了了之,辅导员要从外界引导和推动学生干部进行反思。例如在实践情境中引导学生干部在活动策划时能够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在活动组织中主动调动普通班委的积极性与班级同学的参与度,在活动结束后也逐渐养成团体反思的习惯,共同完成活动总结报告,反思空间的提供与反思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干部更好的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成长契机。

2.2.3 认识升华

通过反思观察阶段,学生干部觉察自己在体验过程对人、事、物的想法与行为,开始审视自己的惯性思维与偏见,也对他人的观点有了更多了解,对于外在环境更多了自己的思考,这对大一的学生干部来说,一方面是成长的契机,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一些困扰,因此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表达和意见做适当的引导和总结,对错误的认识要及时指出并给出合理的建议,让学生干部的实现认知与行为的协调统一,达到了认识的升华。

2.2.4 实践检验

学生干部把体验后总结的新结论迁移到生活和学习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而新的行动经验又会带来一些观察与思考,通过反思,又会带来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的周期就如此不断持续。

大一学生干部的体验式培养体系就是由不同层次、动态循环的学习周期构成,学生干部通过去反思观察自己在体验情境中的实际经验,不断更新对人、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再应用新观念于新的体验情境中,由此得到自身的不断成长。

2.3 体验式培养体系对实施者的要求

(1)专业储备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为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他们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2)角色定位要求。在体验式培养中辅导员的身份不是传授者和指导者,应该是引导者和协调者。以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自己来发现、分析、解决、总结和分享,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和充分的反思机会。(3)时间精力要求。实施体验式培养体系,辅导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情景方案的设计。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应有意识地结合目前90后学生的特点去收集各种素材,并不断将设计的方案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修正。

3 大一学生干部体验式培养模式的反思

大一学生干部体验式培养模式以学生干部为主体,辅导员为主要实施者,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有效推动了学生干部的个人成长和新生班级建设。其中,根据学生干部的需求与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体验式情境是前提条件,精心组织情景体验、反思分享、认识升华、实践检验等环节是帮助学生干部将具体的经验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学习的关键步骤,辅导员对学生干部进行全程关注、动态管理、引导与反馈是有效提升学生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保障。

体验式培养模式的推广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辅导员在专业定位、角色定位、时间精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学校相关教育制度的支持与保障,仅凭个别辅导员的热情与单打独斗难以取得长久深远的教学成果。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体验式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与效果评估,引起学校层面的重视与支持,为体验式培养模式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娟.论大学生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的构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2] 陈飞.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评论,2010(3).

[3] 孟思莹等.大一学生干部培养模式探究.学理论,2013.4.

第13篇

【关键词】学生干部;组织文化;独立学院

传统公办院校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校园文化底蕴深厚,团学组织文化建构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传承中能不断创新。而大多数独立学院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还没能形成固有的校园文化,部分独立学院连最基本的团委、学生会的组织架构都尚未成型。笔者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通过团学组织学生干部访谈、网络针对性问答、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独立学院在团学组织文化建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一、团学组织文化建构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学生干部个人目标困境:调查显示,“学生干部价值目标短浅化”的趋势日益突出。有的学生把担任学生干部作为捞取荣誉和利益的手段,为了“镀金”、为了入党、为了评先进、为了拿奖学金等等;有的把担任学生干部仅仅当成荣誉和权利, 忘记了服务同学的宗旨;有的学生干部甚至在工作中出现了讲条件、讲索取、缺乏奉献精神,凡事斤斤计较,享受在前,吃苦在后。上述这些不良学生干部动机,使得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增加学生工作顺利开展的难度。

(二)团学组织内部架构困境:调查显示,从目前各大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来看,一般都包括校院(系) 两级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机构设置大多数片面追求大而全,学生干部队伍机构臃肿。

以广州大学化软软件学院为例,在院系层面上来分析:一个院(系)团委学生会的学生干部人数一般都超过120人,干部人数所占比例超过10%,调查显示,学生群众普遍反应团学机构显得臃肿不堪,有的部门设置不科学,人浮于事,工作体制职责不清,权责不分明,工作效率低下。

而在基层团学组织即班团干部的设置方面,大部分同学认为不合理;对于学生干部职责明确问题,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不太明确,“除了班长和团支书以外,其他班干部好像没什么事”。广大学生希望能增强干部设置的合理性,调动每一位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并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团学组织制度化管理困境:目前,高校辅导员、院(系)分团委(团总支)书记是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和实施者。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每个负责老师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同时,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的原因,往往容易被调离岗位,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从而使得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受负责老师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了团学工作的制度化管理比较落后,新部长和新干事的工作角色适应总是要过分依靠自身的摸索探讨,总是不断地牺牲团学活动实际效果来完善队伍建设,而不是在原有制度的沿袭改良和系统科学的培训中创新学生活动。

(四)团学活动举办疲劳困境:眼下,学生干部队伍创新意识不够,学生活动工作思路不够开阔。学生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临时性”和“应急性”,学生工作缺少系统性和规划性,看似忙忙碌碌,勤勤恳恳,但工作效果实际上不够理想。大多数学生干部一味的寻着老路走,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上面怎么说,下面怎么做;以前怎么做,现在照样做;在实际工作中 思考和总结不够。过多地依赖自己的以往经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思想严重,生搬硬套,完全没有创新意识,在活动举办的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缺乏实践性的创新探索。

二、团学组织文化建构基本要素

(一)组织文化概述: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员的行为”,是组织的个性。核心内容就是组织成员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文化。

(二)团学组织文化:作为一个组织,要想经久不衰的发展,组织文化是关键。如果把组织比作种子,那么组织文化就是这颗种子的土壤,种子的成长和发展都靠这块土壤。要想让“团学组织”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就必须着力于“团学组织文化”的建构。

(三)团学组织文化建构基本要素:一个组织要正常运作,大体上都由“组织成员、组织要做的事、组织办事所遵照的物” 等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团学组织文化”的建构也是从“人(学生干部)、物(规章制度、机构设置)、事(学生活动)”这三方面展开。

三、基于学生干部培养的团学组织文化建构

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校园文化沉淀少,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尚未成型,学生干部在举办活动过程中过多地依赖指导老师,未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不能发挥其应有功效,导致活动质量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要求,活动质量无法上升,规章制度谈不上更新修订,更没有精力考虑本身团学机构设置的合理性。而且,学生干部在团学组织中也未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这其中既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沉淀不多的客观因素存在,也有学生干部在组织中的自我定位不明确,功利心占主,只求一个虚名或某些“隐性得利”的主观意愿作怪,更重要的是团学组织文化建构之初,没能真正将得力的学生干部培养列为重中之重。因此团学组织对于学生干部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华软学院的团学干部在每一届的团学换届大会中继续留任的比例甚至低于20%,团学指导老师的频繁更换又让团学组织文化的传承大打折扣,如此恶性循环,使得独立学院团学组织文化建构在“人(学生干部)、物(规章制度、机构设置)、事(学生活动)”三大基本要素中都捉襟见肘,因此,在独立学院团学组织文化建构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干部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突出学生干部培养的指导性作用。

独立学院在团学组织文化建构过程中,应突出学生干部培养的指导性作用,应该明确学生干部身份的双重性和特殊性,坚持从使用和培养的两个方面去考虑,在建设一支服务于全校学生工作的优秀学生干部队伍的同时,注重学生干部全面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干部个人目标困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主动创造性。

(二)制定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统一规划。

各院(系)系应该在学校的统一部署的大原则下,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本专业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统一规划,避免由于辅导员(或其他相关直接责任人)的频繁流动而给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系统性带来的影响,这样能够尽量减低团学组织制度化管理面临的困境,也能培养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管理才能和领导能力的优秀学生干部,有效避免团学组织架构臃肿,团学干部“人浮于事”的低效率运作窘境。

(三)严格学生干部的选拔标准、培养机制、考核评价体系。

1.选拔学生干部应该从基本硬性指标和软性特色条件,注重平时表现和年终总评,讲政治谈奉献和品学兼优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将思想素质好、学习成绩好、综合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形式选。

2.建立合理的干部培养和淘汰机制,一方面,在制度化管理的完善基础上,根据平时的考核,通过培训班、团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指导;另一方面,对于思想态度不端正,成绩下滑落后,工作不积极、不认真的同学,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要在团学组织中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岗位流动竞争氛围。

3.在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中,必须注重日常考评与年终总评相结合;必须注意考评工作的及时性和考评工作的针对性相结合;必须注重考评信息公开透明与考评信息及时反馈相结合。实际上,学生骨干的考核评价工作就是一个“考核――评价――交流――促进提高”的动态学生干部培养过程,是一种良性的螺旋上升式的培养过程。考评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及时、有效反馈,保证了这种动态过程的不断推进,实现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内部竞争与外部监督同步前进的良好发展势态。

参考文献

[1]张亚,郑予捷.现代企业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4.

[2]刘久成.知识经济与大学生素质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3]玉春子.高校共青团干部作风建设简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5.

[4]魏国.高校学生团体现状与发展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63-65.

[5]廖良才.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3(6):54-55.

第14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培训

高校学生为广大同学服务,开展活动,完成团组织各项活动的核心载体。他们是大学生中的骨干,在专业学习、思想道德等方面表现突出,积极影响着身边的广大学生群体,开展学术干部培训对加强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学生干部综合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开展学术干部培训工作,一般采取大学生骨干班培训、素质拓展、假期夏令营等形式,这些培训在提升学生干部综合实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1)未有效开展培训需求分析,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参与度、积极性不高。学生干部需要全方位进行培训,统筹兼顾重点突出,高校团学工作培训灌输式培养,培训内容十分广泛、时间长、针对性不强,高校强制学生干部参与培训,学生干部未从思想上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导致不够重视,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2)培训体系目标不明确,缺乏长远规划。高校学生干部培训没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没有实际调查学生工作实际需要,直接照搬团学组织的培训计划,团学组织实施学生干部培训只是完成上级要求,应付上级检查,缺乏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安排没有明确规划,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管理规章制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长远规划。

(3)培训内容陈旧、方法不够丰富、流于形式化。目前,大多高校学生干部培训内容照搬照抄,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教学大众化,没有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分类教学,理论性较强,没有紧密联系实践;主要以授课式为主,培训方法不灵活,缺乏案例分析、实践教学、调查讨论环节;培训实施者团学组织积极性不高,培训体系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培训流于形式。

二、高校学生干部培训实施的探讨

(1)高度重视学生干部培训,针对学生干部需求针对性培训。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骨干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需要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学习、学生工作开展。团学组织需要深入学生干部调研学生干部需求,针对性开展培训,设置短期培训课程和长期培训课程。增强学生干部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干部的兴趣爱好,对参加培训的学生干部给予激励,提高学生干部参与度和积极性。

(2)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明确培训目标,长远规划培训工作。制定学生干部培训制度,明确培训的执行部门,合理分工。校院两级分年级分类别进行培训,两级培训机构分岗位、分职能、分层次建立自己的培训体系,设有培训人员,制定培训计划,围绕培训目标,对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设计,规定培训的教材,因材施教,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教材。进行培训考核,检验学生干部培训的实际效果,反思培训体系本身,归纳其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培训制度,不断完善培训体系。

(3)整合培训资源,丰富培训方式,创新培训方法。学生干部培训既有系统地综合培训,又有针对不同职位的专项培训,两者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干部的整体水平。结合培训目标,运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开展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力求取得培训效益最大化。综合运用实践法、研讨法、参与法等培训方法,学生干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启发,经验共享和经验升华,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性优势,把培训课程与学生干部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研究、自我创造有机结合起来。

三、构建科学的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

(1)实施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的第一步是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工作需要围绕培训需求分析结果开展,根据需求来制定培训计划。学生干部培训涉及团学组织、学生工作、学生干部三个相关体。首先需要分析团学组织的培训需求,根据团学组织的具体情况预测学生干部能力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合理安排培训工作。其次需要分析学生工作需要学生干部知识水平和技能。最后需要分析

学生干部现有能力和工作需要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通过培训提高现有能力,达到工作需要的能力。

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工作表现评价法等方法进行学生干部培训需求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术干部培训工作。

(2)明确学生干部培训目标,合理设置培训目标。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培训三个相关者的情况,学生干部现有的水平和技能,学生工作需要的水平和技能,团学组织需要学生干部的知识和技能,找到学生干部现有水平与需要水平的差距。针对性的设置培训内容、方法等具体内容,明确培训目标,细化、明确化培训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3)全面选择培训内容,分批确定培训层次,丰富使用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明确了培训的目标后,确定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干部选取不同的培训内容。

知识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岗位内容培训,不同学生工作部门的知识培训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体育部和文艺部的学生干部培训内容是不同的。技能培训师学生工作具体执行过程中需要的操作能力,例如宣传部的学生干部需要照相、文字编辑能力,学生干部需要进行技能锻炼。素质培训的目的在于挖掘学生干部潜能,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效率,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乐观态度、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成为素质高的学生干部。针对不妥协的学生干部选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层次高的学生干部倾向于知识和素质的培训,具体事务性的学生干部倾向于技能培训。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不同的培训内容构成不同的培训层次。培训层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岗前培训。此种培训目的是为新聘学生干部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介绍团学组织的规章制度、历史以及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在岗培训。此种培训目的主要是为老学生干部提供学习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转岗培训。此种培训目的是让轮岗人员熟悉新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干部培训中可以广泛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培训方法,结合各种培训方法的有点和缺点,综合使用发挥各种培训方法的优点,互补缺点,尽可能的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

(4)评估培训成效,在学生干部培训工作结束后,需要对培训的成效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有:学生干部对于培训课程的意见,培训师的授课风格,培训方法的使用;学生干部对培训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对于培训内容的使用情况;学生干部培训前和培训后的学生工作对比,衡量培训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执行者,培养一支战斗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对学生工作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干部培训需要长远规划,构建科学培训体系,丰富培训方法,更新培训内容,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干部的潜力,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石国亮.高校学生干部培训教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第15篇

关键词:创新;集体企业;培训;实践;大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以员工成长为中心,构建电力企业大培训体系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日

一、引言

杭州萧山电力集体资产经营中心(以下简称经营中心)为集体所有制非公司制法人,作为萧山区供电公司集体资产投资的平台。中心所属企业主要有萧山电力承装有限公司、杭州欣美成套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欣美科技有限公司等,主营:22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施工承包、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承包、电力设备制造、电力工程设计、电力物资供应、汽车修理与运输、教育培训等。

自2012年以来,随着萧山区供电公司所属集体企业重组整合工作的全面完成,通过构建统一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健全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经营中心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为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把教育培训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以员工成长为中心,通过创新方式、丰富内容、完善机制,构建集体企业大培训体系,实现了技术技能水平与管理水平“双提升”。

二、教育培训工作的理念与思路创新

(一)理念创新。我中心认为,企业的培训体系应“以员工成长为核心”,以培养优秀人才、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员工的自我实现为最高目标,创造 “大培训体系”,将大多数员工培养成具有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工作思路创新。这种理念上的创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起企业与员工间双向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企业至员工的单向途径。这就需要创新培训工作的思路,摒弃传统的企业培训模式,构建有利于员工成长的“大培训体系”。所谓“大培训体系”,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培训体系的范畴:

1、拓展培训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从单一的“人力资源部门一家管理”拓展为“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生产部门及单位具体实施”的管理模式。这种改变的核心就在于培训与管理、培训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密切,其结果是调动所有单位、部门参与到培训体系中,不但可以降低培训成本,还能使学习效果更为显著。

2、拓展培训的方法。从单一的“填鸭式培训”拓展为“因人施教”的素质教育。为员工量身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依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为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安排提升能力、拓宽思路的培训项目,引导其寻找自我定位,提出自我发展的需求。这种改变的核心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式的培训模式,加入了被培训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增强了培训的效果。

3、拓展培训的内容。从单一的“专业培训”、“技能培训”拓展为“综合素质培训”。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依据其自身的学习、工作背景,为其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注重培养其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对于在职员工,依据其自身发展需要,为其安排专业方面或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加强其专业素养、综合能力或管理能力。这种改变从根本上摆脱了“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干什么”的培训理念,员工不但可以系统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能通过广泛获取其他专业知识来提高综合素质,为员工更好、更快的成长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

4、提高培训的系统性。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前提下,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本中心以培训工作为抓手,着力解决员工培养问题,提出了“以员工成长为核心,构建大培训体系”的创新理念,不再像以前一样仅仅依托培训来培养员工,而是从员工入职的时刻就开始树立大培训的概念,从工作岗位安排、工作内容、教育培训等各方面多维度来培养员工。

三、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创新

按照创新理念和思路,我中心在“大培训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和创新。通过创建分层、分类申报培训项目、统一组织实施、专业评估效果的培训模式,层层科学分解、有效落实,强化人才培养和开发。

(一)建立多维度的培训平台。以员工能力的提升为中心,搭建框架清晰、内容充实、适合员工自身成长需求的多维度培训平台,包括员工个性需求分析、适应性考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岗位适应性锻炼、绩效考核、综合评定等内容。切实落实企业培训体系,落实培训效果。

(二)建立多层次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培训对象,中心为他们量身制订了切合实际、目的性强的多层次培训内容。从业务划分层面,有管理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辅助生产人员培训;从专业技术层面,有概预算培训、财务培训、安全监督培训、土建施工培训等;从员工分层角度,有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培训、后备干部培训等。

1、破冰式培训(培训对象:新员工)。为了使每年新入职的员工能够尽快转换角色,融入到集体中,开展了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实习期培训。入职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新员工对企业的了解,包括企业发展史、规章制度等。实习期培训主要目的是依据新员工的专业背景,为其配备指导老师,签订师徒合同,分四个阶段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对每个阶段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测评。实习期培训旨在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塑造正确的思维模式,探索适合的学习方法,快速完成角色转换。

2、拓展式培训(培训对象:生产一线技能及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专项技能开展岗位技能考试通过定期的、有组织的、方式独特的培训,为不同专业提供“换位思考”和交流沟通的平台,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训,给予培训反馈,以达到提升能力、进而增强公司整体人力资源实力的目标。

3、提升式培训(培训对象:管理人员)。如何加强对管理岗位员工培训的力度,以提升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一直是多年来困扰企业的问题之一。秉承“以员工成长为核心”的培训理念,从管理员工一入职开始就对其制定“量体裁衣”的培训计划,如对入职并安排在管理岗位的员工实行轮岗实习制度。

4、高素质培训(培训对象: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时,将中层干部、后备干部分为多个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小组,结合当前形势和工作实际,围绕研究主题,进行调查分析和研讨,对干部进行高素质培训。通过此次培训使干部增强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了与公司领导的沟通理解,加强了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的能力,为组建更高效的组织运转模式打下了基础。

(三)建立灵活互动的培训方式。专业技术人员既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企业创新的根本,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水平、能力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公司秉承“以员工成长为核心”的理念,针对不同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灵活互动的培训方式,包括一线生产培训、对具备执业资格员工的培训、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1、交流培训活动、劳模工作室。为了加强员工之间、部门及单位之间的交流学习活动,中心各部门及单位在 “大培训”体系的指导下,创建劳模工作室并以此为创新载体,建立并维持了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常态化交流活动,例如每周三题、自家讲坛、标准化宣贯、新技术授课、“百问百答”等活动,促进知识传播与经验交流,打造灵活的、交互式培训模式。

2、执业资格培训。制定并了《执业资格人员管理办法》,使执业资格队伍的建设有制度可依,积极为准备考取各类执业资格的人员提供咨询和报名服务,按需制定执业资格人员培养计划,为提升员工的执业资格提供了帮助。

3、专项培训。为了发挥公司兼职培训师的力量,组织开展了多种培训活动,其中“典型施工案例培训”、“专业知识系列讲座”、新员工“师带徒”等专项培训,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知识提升提供多道助推作用。

4、干部轮训制度。根据中心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通过对干部岗位适宜度的评估,我们得出可能某个干部对于本岗位工作并不适合,但却有另外的专业知识或者管理优势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专门制定了干部轮训制度,为更多的领导干部找到了最符合自身优势的岗位,使他们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5、建立专业题库。建立各专业技术题库,为培训效果考核提供支持。培训效果的考核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出题考试作为考核实际学习效果的方式之一,在目前的培训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安装公司中推广应用“百问百答”口袋卡,百问百答题库契合施工现场实际,百问百答口袋卡能随身携带,成为工程施工过程中答疑解惑的主要帮手。

6、职业生涯规划。培养人才,第一步要识别人才,洞悉“明天”的人才标准,明晰培养的方向;第二步要“选对”人才,能够发现有潜质的员工,将他作为“因材施教”的对象,并与部门目标相连;第三步才是培养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育”,在工作、学习中观察、评估、锤炼、激励。因此,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7、创新型内审活动。中心以内审活动为契机,创新内审活动的形式,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沟通,为培训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助推作用。此项创新型内审活动,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各部门参与到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审查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另一方面又给各兼职内审员、各部门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他们共同提高。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除了建立多维度的培训体系、多层次的培训内容、灵活互动的培训方式外,实施有效的效果评价是保障“以员工成长为根本,构建大培训体系”顺利实施的关键。程序包括:开展前期调研,成立有关工作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梳理、修订有关制度、文件,全面组织实施。采取分组互评、逐年改进等创新思路,加强各部门间沟通与换位思考,促进各项接口业务的开展,达到了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搭建了培训评价系统后,培训工作的管理实现了由“粗放化”到“精细化”的转变,考核结果及时、公开,实现了实时监控、专业评估,企业可以通过培训评价的结果监测培养效果,实现持续性改进。

四、结语

“以员工成长为核心”的大培训体系作为电力集体企业创新员工教育培训的有力手段,给企业成长带来了活力,使我中心及所属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潜力进一步发挥,为管理和经营带来了更多的效益,企业业务迈上新台阶,企业经济效益得到稳步提升,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实现了电力集体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施峻.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5.4.

[2]颜爱民.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孙健,纪建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工具、制度、操作[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