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专业培养方案以必修模块为主。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按模块来划分的。企业管理专业被细分为十几个模块,分别是:企业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个人组织管理、金融学基础、市场营销、交流学、会计学、控制学、国民经济学基础、方法学基础、信息加工、统计学、市场研究等,每个模块对应2~4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生的必修内容。此外,还有一个选修模块,从金融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三个模块中选择。培养方案中选修模块较少的理由是:针对应用型专业,每个学位需要学生达到的要求有严格界定和标准定量的考核标准,所以弱化学生的选择,由学校作为主导,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
2.专业培养方案强调务实。实践性强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通过比较发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各门课程的学时比国内相同课程的学时更长,一般多出30%~50%左右,原因是加入了较大比例的自学学时。自学学时是区别于讲课学时而言的,学生听讲座课和上练习课的时间都属于自学学时。以采购与物流课程为例,4个学分,120个总学时,讲课学时只有54学时,但讲座课每周安排2学时,练习课每周安排1学时。为了强调实践,学校除了在教学中增加了非讲课学时外,另一方面,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方案中还设计了1个学期的实习时间,要求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学会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式以小班教学为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采用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在20人以内。小班教学使得学生经常有机会与教师、教授或学校领导直接进行接触和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不管什么话题,在课堂上不用举手都可以提出来和同学讨论。其结果是,小班教学带来了一种自由、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每门课程的成绩构成是多方面的,案例讨论、课后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测验、期末测试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每门课程一般要有3~5次的期中考核。一门课程的各个学习阶段,授课教师都会布置一些小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最终课程是否合格视学生对各个任务完成情况而定,不以期末一考定终身。这样一来,德国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更强调过程检验和控制,使得老师更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便于过程中纠正偏差。
目前,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显著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适合时展的需要。国内很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大体是要培养具备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显然,这种定位是照搬母校培养方案的结果。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有较强动手能力、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学生比,有更强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比,更偏重实践操作能力。为此,独立学院应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有的放矢,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2.课程体系陈旧,缺乏创新。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一般是照搬母校已有的培养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培养方案涉及的课程体系显得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应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计不合理等弊端。实践课的比重偏低且效果不佳,最终将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难以理解或者有理论知识却缺乏运用机会的后果。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需要改革。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的推导和演变。课堂式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缺乏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较差。考核方式上,现有工商管理专业一般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占有一定比例。平时成绩视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而定。学生习惯平时懒散放松、期末抓紧突击,虽然有时也能取得较好分数,但实际上对这门课程缺乏理解,更谈不上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合理、考核方式更为科学,可以为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提供参考。笔者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改,谈谈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一些启示。
1.调整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有准确定位。尽管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初次就业时一般都处在基层管理者的岗位上。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的继续学习管理知识、深化管理理论、总结管理经验,才有可能成长为工商企业里的中层乃至高层管理者。因此,学校除应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外,更应该在能力、素质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及个人修养和个性发展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创新实践环节。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改革一些实践环节。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ERP(沙盘)模拟实习,一般是放在《生产运作与管理》这门课程学习后进行。考虑到ERP模拟实习涉及到企业的生产、营销和财务等多个方面,因此可以将这个实习细化成三个子项目,放在不同的课程学习后分别进行考核。很多独立学院的毕业实习时间是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论文之前的三周时间进行。和国外相比,实习时间明显太短。可考虑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如果对本科四年制的学生,能在前三年完成学分,可以考虑最后一年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增加实习时间长度。同时,对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要进行质量监控,防止有的学生应付了事,弄虚作假。此外,听讲座也可以算学生的实践学分,并应要求学生记录心得体会。在条件成熟时,可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并由学生自己开设讲座。
3.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教学方式要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受课结合起来。针对一门课程而言,基本定义、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可以采用讲授型教学方法。同时,对涉及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师可采用案例引导、互动教学、任务教学等多种方法。考核上要强调过程控制,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设置考核任务,弱化期末分数的比重。在过程控制中,应有一套标准将考核目标细化、量化。
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专业培养方案以必修模块为主。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按模块来划分的。企业管理专业被细分为十几个模块,分别是:企业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个人组织管理、金融学基础、市场营销、交流学、会计学、控制学、国民经济学基础、方法学基础、信息加工、统计学、市场研究等,每个模块对应2~4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生的必修内容。此外,还有一个选修模块,从金融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三个模块中选择。培养方案中选修模块较少的理由是:针对应用型专业,每个学位需要学生达到的要求有严格界定和标准定量的考核标准,所以弱化学生的选择,由学校作为主导,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
2.专业培养方案强调务实。实践性强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通过比较发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各门课程的学时比国内相同课程的学时更长,一般多出30%~50%左右,原因是加入了较大比例的自学学时。自学学时是区别于讲课学时而言的,学生听讲座课和上练习课的时间都属于自学学时。以采购与物流课程为例,4个学分,120个总学时,讲课学时只有54学时,但讲座课每周安排2学时,练习课每周安排1学时。为了强调实践,学校除了在教学中增加了非讲课学时外,另一方面,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方案中还设计了1个学期的实习时间,要求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学会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式以小班教学为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采用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在20人以内。小班教学使得学生经常有机会与教师、教授或学校领导直接进行接触和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不管什么话题,在课堂上不用举手都可以提出来和同学讨论。其结果是,小班教学带来了一种自由、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每门课程的成绩构成是多方面的,案例讨论、课后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测验、期末测试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每门课程一般要有3~5次的期中考核。一门课程的各个学习阶段,授课教师都会布置一些小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最终课程是否合格视学生对各个任务完成情况而定,不以期末一考定终身。这样一来,德国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更强调过程检验和控制,使得老师更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便于过程中纠正偏差。
二、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显着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适合时展的需要。国内很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大体是要培养具备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显然,这种定位是照搬母校培养方案的结果。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有较强动手能力、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学生比,有更强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比,更偏重实践操作能力。为此,独立学院应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有的放矢,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2.课程体系陈旧,缺乏创新。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一般是照搬母校已有的培养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培养方案涉及的课程体系显得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应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计不合理等弊端。实践课的比重偏低且效果不佳,最终将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难以理解或者有理论知识却缺乏运用机会的后果。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需要改革。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的推导和演变。课堂式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缺乏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较差。考核方式上,现有工商管理专业一般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占有一定比例。平时成绩视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而定。学生习惯平时懒散放松、期末抓紧突击,虽然有时也能取得较好分数,但实际上对这门课程缺乏理解,更谈不上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合理、考核方式更为科学,可以为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提供参考。笔者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改,谈谈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一些启示。
1.调整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有准确定位。尽管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初次就业时一般都处在基层管理者的岗位上。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的继续学习管理知识、深化管理理论、总结管理经验,才有可能成长为工商企业里的中层乃至高层管理者。因此,学校除应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外,更应该在能力、素质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及个人修养和个性发展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创新实践环节。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改革一些实践环节。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ERP(沙盘)模拟实习,一般是放在《生产运作与管理》这门课程学习后进行。考虑到ERP模拟实习涉及到企业的生产、营销和财务等多个方面,因此可以将这个实习细化成三个子项目,放在不同的课程学习后分别进行考核。很多独立学院的毕业实习时间是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论文之前的三周时间进行。和国外相比,实习时间明显太短。可考虑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如果对本科四年制的学生,能在前三年完成学分,可以考虑最后一年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增加实习时间长度。同时,对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要进行质量监控,防止有的学生应付了事,弄虚作假。此外,听讲座也可以算学生的实践学分,并应要求学生记录心得体会。在条件成熟时,可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并由学生自己开设讲座。
3.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教学方式要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受课结合起来。针对一门课程而言,基本定义、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可以采用讲授型教学方法。同时,对涉及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师可采用案例引导、互动教学、任务教学等多种方法。考核上要强调过程控制,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设置考核任务,弱化期末分数的比重。在过程控制中,应有一套标准将考核目标细化、量化。
2008年1月14日,国务院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北部湾已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放合作平台效应交相辉映,使广西正面临着多重机遇叠加的发展机遇。[1]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承担着为工商企业培养专门性管理人才的任务,该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商科素质与能力,而且要求具备工科人才较强的逻辑思维与追求精益精神等素质。因此,从我区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工科高校自身实际,利用其特殊的技术背景和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以“技术+管理”为专业特色导向,积极深入探索与实践面向行业“工”与“商”相结合、管理与电子信息相融合的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又有效地适应了新时期北部湾经济圈内企业对工商人才的新需求,该项目对工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目前我区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情况看,该专业存在着以下几点专业发展问题: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与国内其他院校雷同,无法彰显自身特色和优势
长期以来,广西工科院校不仅为区内及华南地区的工商企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既能满足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也积累了大量人才培养的经验,如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素质培养与知识教育结合等,但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以下主要不足:第一,目标定位雷同。大多是定位在“培养从事经济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二,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模式采用的是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偏重商科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上,存在重经济管理知识,轻工科技术知识。这种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北部湾经济圈发展对“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区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是:招收了没有工作经验的高中学生,课堂灌输的管理理论,很难成为其切身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深层次的管理思考。因此,学生可能记住了管理知识,但是仍然不会管理,不懂得管理,甚至没有形成必要的管理意识,使其在步入社会后很难成为真正的管理者。而未来的工商管理专业不是提供本科生的教育,而应该成为其他技术门类专业之后的后续教育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后,基本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后,需要提升管理知识、管理技能水平,才来学工商管理。因此我们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向专业的技术层面的管理学科倾斜,比如说管理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的学生不是定位于管理者而是定位在技术层面的专才,培养的目标是工程师型的管理专才,而不是管理者。
(三)工商管理二级专业分布过细过密,专业课程设置稍缺平衡
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涵盖了市场营销、物流、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的专业课程,不可谓不博,而这些专业课程,每一个都代表一个学科专业,实际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只学到了这些专业的皮毛,这样的“博”导致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会成为“墙上芦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前两学年的专业教育大多是基础课,到了第五学期才开始真正接触管理的专业课,而第七学期则只有很短的专业课教育时间,之后是毕业论文和实习期间,这个时候学生大多开始找工作了。专业教育时间很短,而且很匆忙。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生只能接受管理的专业知识,很难学到管理的真谛,也很难突出特色。总体看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过多,而专业课显得过于散,缺少实践性,更缺少管理的文化底蕴培养,至于管理的艺术性则很少涉及。
(四)管理类专业的岗位就业情况每况愈下
以去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为例,就业情况较好的是市场营销,而一般的传统类管理专业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且就业范围较泛。由于专业性不太强,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将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新时期新形势下,订单式人才的培养要求工科院校的工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
二、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的有利发展机遇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逐步建成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人才需求。工科高校作为北部湾重要的信息科技研究机构,应培养出与中国—东盟以及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专才。
(二)MBA的成功申报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契机。目前,广西部分高校已开始了MBA的培养工作,案例教学以及互动式教学模式延展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模式上,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不仅有管理理论,而且有管理的间接经验。
(三)教育部、财政部项目“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提供了实践机遇。尝试管理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联合培养既有技术背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在理论上,国内学者和教育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目前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教改文献主题集中表现为对专业设置的研究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而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较旧较少,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大致归纳为三种培养模式,分别是大类式培养、模块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因此,在理论上,本项目首次提出了“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在实践中,国内一些院校比如西安交通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率先尝试探讨和实践在一般工科院校“工与商”相结合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再如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其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结合其在信息产业中的资源实力,在教育部和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支持下,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培养具有技术背景的管理者,该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设计突出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和国际化,学生在修读通识类课程、经济管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可以根据志向选择在电子工程或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和工学、或经济学和工学两个学士学位。因此,在教育改革实践上看,电子科技大学已位居前列,其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区工科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采取“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工科院校商科专业管理人才的技术能力制定“技术+管理”特色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尝试争取30-60个特色人才培养指标,开设特色本科班,在大学四年学制期内,前2.5-3学年在本校或其他工科院系进行工科技能的学习,后1.5-1学年在工商管理专业接受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得特色本科班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应有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素养,同时还有较强的工科技术背景。
(二)采取“管理+技术”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工科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能力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制期内,在进行了为期3-3.5学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后,尝试后1-0.5学年在商学院进行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使得工科专业的本科生既懂技术,同时又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