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防汛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防汛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防汛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防汛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第1篇

 

 

随着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电子政务,水利公共信息载体,数字水利,以及水资源管理体系等信息化结果的出现,有利的推进了水利现代化的运行。网络平台是信息构建和信息化成果使用的重要媒介,充分的表现出了IT的实际价值。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在,网络进攻的方式也逐渐增多,信息体系所承受的安全风险也逐渐增加,怎样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是现在水利信息化进程中急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

 

1 水利网络信息安全的实际状况

 

最近几年,水利部门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状况,在对治水经验和实际操作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提出要转变过去的水利发展道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水利道路,建立水利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水利信息化构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转变成为水利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的一期工程城市水资源的监控管理,水利电子政务的相关项目和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等重要工程的顺利完成,水利信息化基础设备也在不断的健全,对业务的使用能力也在逐渐加强。防汛抗旱,城市水资源的监控管理,水利电子政务和全国水土保持监管信息体系等业务也开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水利信息化基础构建和业务不断拓展的过程中,相关的保证水利信息化安全的体系也逐渐形成。

 

2 强化水利网络信息安全的解决措施

 

网络和信息的安全隐患问题,使得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要及时的进行预防,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逐渐增加信息的安全性,加强其中的保护能力,保证水利信息化的持续运行。

 

2.1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规划包含了技术、管理和相关法律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是稳定网络安全、物理安全、资料安全和使用安全的关键因素。信息安全规划不但依赖于信息化的管理,还是信息化形成的重要力量。在信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系统安全构建和管理要更加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目标性。

 

2.1.1 以信息化规划为基础,构建信息化建设

 

信息安全是在信息化规划的基础上,对信息安全进行系统的整理,是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信息安全规划不但要对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更好的发现信息化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还要根据信息化规划以及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战略和思路,有效的处理信息安全的问题。

 

2.1.2 构建信息安全系统

 

信息安全规划需要从技术安全、组织安全、战略安全等方面入手,构建相关的信息安全系统,从而更好的保证信息化的安全。

 

2.2 日常的运维管理

 

2.2.1 注重网络的安全监控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水利网络安全和互联网安全关系更加紧密。所以,注重互联网安全监控,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是现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

 

2.2.2 安全状态研究

 

网络信息安全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定时对网络安全环境进行整体的分析,这样不但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还可以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改正。安全态势主要是利用网络设备、主机设备、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工具等策略来进行信息的处理,通过统计和分析,综合评价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并且对发展的状态进行判断。

 

2.2.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及时的发现信息安全中的问题,并且找到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是:(1)对被评估的主要信息进行确定;(2)通过本地审计、人员走访、现场观看、文档审阅、脆弱性扫描等方法,对评估范围中的网络、使用和主机等方面的安全技术和信息进行管理;(3)对取得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判别被评估信息资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4)从管理体制、管理措施、系统脆弱性判别、威胁研究、漏洞和现有技术等方面,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分析和管理相关的安全问题;(5)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建立相关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2.2.4 应急响应

 

所谓的应急响应就是信息安全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主要是为了尽量的减少和控制信息安全所造成的严重影响,进行及时的响应和修复。应急响应包含了前期应急准备和后期应急响应两个部分。前期应急准备主要有预警预防制度、组织指导系统、应急响应过程、应急团队、应急器械、技术支持、费用支持等应急措施,并且定时进行应急演练等。后期应急措施主要有检查病毒、系统防护、阻断后门等问题,对网络服务进行限制或关闭以及事后的恢复系统等工作。通过两个部分的不断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应急响应的重要作用。

 

2.3 教育培养

 

人是信息安全的主要力量,其中的知识构造和使用能力对信息安全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强化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时的进行信息安全教育,提升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从而有效的减少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

 

3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增多。因此需要不断的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第2篇

[关键词] 水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0- 0054- 03

0 引 言

随着上海水务信息化工作的快速推进和不断深化,电子政务、数字水务、水务公共信息平台、水资源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成果有力推动了水务的现代化建设。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成果应用的重要基础平台, 支撑起了巨大的IT价值,是水务IT价值实现的根本和基础。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增多,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也越来越多,如何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水务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1 现状分析

上海水务网络由中国水利信息网接入网、市防汛水务专网、市政务外网接入网、办公局域网、无线专网等网络组成,实现了上连国家防总、水利部、全国流域机构,中连全市各委办局、下连所有局属单位以及全市各区县防汛指挥部,系统承载了防汛报讯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水务公共信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水务热线、水资源管理系统等重要水务防汛应用。

为确保网络运行安全和系统应用正常,水务网络实施了一系列的安全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在网络边界处部署安全访问控制设备,如防火墙、上网行为设备等,建立了安全的通信连接,确保数据访问合法并在有效的安全管理控制之下,同时作为抵御外部威胁的第一道防线,有效检测和防御恶意入侵;在网络核心部位和重要区域部署了入侵检测设备,分析网络传输数据,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开展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操作系统策略管理、统一病毒防护管理、安全补丁管理等。

2 面临的安全风险

2.1 信息系统缺乏同步安全建设

信息化进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应用功能轻安全防护,导致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和管理要求,通常在安全测评阶段,根据相应的测评指标,临时、被动地实施相关安全防护措施,虽然满足了测评的基本要求,但是安全措施比较零散,缺乏体系和相互关联,甚至实施的安全措施治标不治本,安全隐患重重。

2.2 未充分发挥安全产品防御作用

当前,信息安全已深入到业务行为关联和信息内容语义范畴。防火墙的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的预警判断、网闸的数据传输控制以及安全审计信息的合规性判断均来自应用安全策略要求,信息安全产品更多的是面向应用层面的信息安全控制。但是由于系统开发缺乏明确的安全需求,造成了信息安全产品针对其实施的安全策略权限开放过大或无安全策略,安全告警无法有效判断,使得部分产品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其防御作用。

2.3 软件漏洞

软件漏洞是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之一,易引发信息窃取、资源被控、系统崩溃等安全事件。软件漏洞主要涉及操作系统漏洞、数据库系统漏洞、中间件漏洞、应用程序漏洞等。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厂商会不定期针对漏洞相应的补丁,但是,由于应用系统运行对程序开发环境的依赖度较高,补丁升级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应用部门通常不实施操作系统等相关补丁升级工作。此外,应用程序本身也普遍缺失安全技术,存在诸多未知安全漏洞等问题。

2.4 网络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根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2011年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与计算机及移动终端病毒疫情调查分析报告》,2011年全国计算机病毒感染率为48.87%,虽呈下降态势,但是病毒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

2.5 黑客攻击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遭受境外网络攻击的情况日趋严重。CNCERT抽样监测发现,2013年1月1日至2月28日不足60天的时间里,境外6 747台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控制了中国境内190万余台主机。在信息系统漏洞频出的情况下,面向有组织的黑客攻击行为,现有的技术防护和安全管理措施捉襟见肘。

2.6 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人是信息安全工作的核心因素,其安全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由于缺少宣传、培训和教育,用户信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由于安全意识淡薄和缺乏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用户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违规操作,引发信息安全问题或失泄密事件。

3 采取的管理措施

存在这些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为缺乏信息安全规划、缺乏持续改进的安全维护保障措施以及安全意识薄弱等,所以做好该部分工作是解决当前所面临安全风险的主要措施。

3.1 信息安全规划

信息安全规划是一个涉及技术、管理、法规等多方面的综合工程,是确保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的系统性规划。信息安全规划既依托于信息化规划,又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安全规划的指导下,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与管理才能有计划、有方向、有目标。信息安全规划框架如图1。

3.1.1 以信息化规划为指引,以信息化建设现状为基础

信息安全规划是以信息化规划为指引,以信息化建设现状为基础,系统性的规划信息安全架构,是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信息安全规划一方面要对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调研,摸清家底、掌握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安全需求,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信息化规划,按照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思路,同步考虑信息安全问题。

3.1.2 建立信息安全体系

信息安全规划需要围绕技术安全、管理安全、组织安全进行全面的考虑,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体系,确定信息安全的任务、目标、战略以及人员保障。

3.2 日常安全运维保障

3.2.1 关注互联网安全动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水务网络安全与互联网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关注互联网安全动态,及时更新或调整水务网络安全策略和防护措施,是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3.2.2 安全态势分析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固化的安全防护措施无法持续确保网络环境安全。定期对网络安全环境进行态势分析不仅可以掌握当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风险,而且可以及时总结原因,制定改进策略。安全态势分析主要通过对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主机设备及安全管理工具等策略变更信息、日志信息、安全告警信息等,经过统计和关联分析,综合评估网络系统安全状态,并判断发展变化趋势。

3.2.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通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可以发现信息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找到解决诸多问题的办法。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步骤和方法:①确定被评估的关键信息资产;②通过文档审阅、脆弱性扫描、本地审计、人员访谈、现场观测等方式,获得评估范围内主机、网络、应用等方面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技术与管理信息;③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鉴别被评估信息资产存在的安全问题与风险;④从系统脆弱性鉴别、漏洞和威胁分析、现有技术和管理措施、管理制度等方面,根据不同风险的优先级,分析、确定管理相应风险的控制措施;⑤基于以上分析的结果,形成相应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3.2.4 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是信息安全防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小和控制信息安全事件的损失,提供有效的响应和恢复。应急响应包括事先应急准备和事件发生后的响应措施两部分。事先应急准备主要包括明确组织指挥体系,预警及预防机制,应急响应流程,应急队伍、应急设备、技术资料、经费等应急保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等工作。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措施包括收集系统特征,检测病毒、后门等恶意代码,限制或关闭网络服务,系统恢复等工作。这两方面互相补充,事前应急准备为事件发生后的响应提供指导,事后的响应处置进一步促进事前准备工作的不断完善。

3.3 教育培训

人是信息安全工作的核心因素,其知识结构和应用水平将直接影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加强相关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以及开展面向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宣传教育、行为引导等,是提升信息安全专业化管理水平,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有效避免信息安全问题或失泄密事件发生的重要工作。

4 总 结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越来越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要求也逐步提高。持续分析、总结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加以改进,成为保证水务信息化战略实现、不断提升水务部门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保障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GB/T 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S].

[2]GB/T 25058-2010,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S].

第3篇

关键词:基层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事故调查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98-02

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和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形成安全预防机制、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风险管理的应用将使安全管理更科学、更全面、更规范、更有针对性,从而使企业的安全基础更加牢固。基层供电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及事故调查体系。

一、安全风险管理

基层供电企业应该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工作组织,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评估及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实施工作,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形成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及定期检测、评估、监控、整改记录。

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为:风险培训―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处理。其中风险培训、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是核心内容,也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1.安全风险培训

基层供电企业必须坚持安全风险的全员参与,要立足班组、立足现场,加强对《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调度规程、防止电气误操作等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的学习、培训和考试,开展现场紧急救护、消防等基本安全技能的培训,加强对有关事故案例的剖析,从事故教训中发现薄弱点,提高风险意识,养成主动识别危害、控制危害、规避风险的习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员有所侧重,在工作过程中检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安全风险辨识

基层供电企业必须结合企业生产运行实际,从电网设备、调度运行、继电保护、通信自动化等生产运行的各个方面,全面查找电网安全存在的隐患和问题,系统辨识电网安全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为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风险控制提高基础数据和资料。

3.安全风险评估

安全风险评估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依据《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及辨识防范手册》,按照一定的周期和程序,开展查评工作;二是对已经掌握的风险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确定各层次的管理短板、薄弱环节和薄弱部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估:第一,生产运行环境。从设备危及人身安全、设备因素导致人为责任事故、运行和作业环境三个方面,评估生产运行环境中可能导致触电、高处坠落等人身伤害事故或误操作事故的风险,从而加强生产运行环境安全风险防范。第二,机具与防护。从安全工器具、专业机具和防护用品等方面评估机具与防护是否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定期维护、保管等是否符合管理要求,以及应用过程中是否正确规范等。第三,人员素质。从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以及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评估企业不同层次人员安全素质方面的风险,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四,现场管理。从作业组织、规程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业过程安全控制措施、应急工作准备等方面评估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风险,加强企业作业过程的安全控制。第五,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从安全责任制落实、规章制度的制订与执行、“两措”管理等方面评估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

4.安全风险控制

控制电网安全风险的目的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不发生电网瓦解、大面积停电和电网稳定破坏事故。为此,需要从单一事故方面加以控制,才能避免以上多重事故发生。

一是设备因素。需要加强对设备的运行监视、巡视,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发现隐患和缺陷及时处理。需要加强对安全自动装置的检查、校验,低周减载容量应满足要求,确保安全自动装置正常投运。需要加强通信及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保证保护通道及通信畅通完好,自动化信号及采集数据正确,不影响电网事故正确处理。

二是人为因素。生产人员需要定期开展安全活动、反事故演习,提高防范电网风险的能力。调度运行人员根据系统负荷情况,合理安排系统运行方式,加强电网安全稳定计算分析;继电保护人员需要确保设备主保护、无缺陷运行,确保整定正确;现场运行人员操作时需要认真核对现场设备状态,加强现场的操作监护,防止走错间隔、漏项及跳项操作。

三是天气及偶然因素。关注雷、雨、雪、雾、连续高温对电网输变电设备的影响;定期对变电站周围的环境和输电线路进行检查与巡视,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做好消防设备的检查及机房等重要场所的安全保卫,加强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和重点部位的防火防爆工作,防止发生火灾、偷盗和人为破坏。

5.安全风险处理

针对风险程度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制度执行力不强、执行不规范等管理类缺陷,采用加强督促检查等手段纠正基层单位的工作偏差,保证制度一丝不苟地得到执行;针对具有一般风险的单位,采用“提示”(批评、评价意见等)的方法通报,提出整改要求;风险中等的,给予“警告”(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专项督查等)的处理,提出整改要求和期限,到期验收。对于风险较高或已发生事故的单位,给予责任追究。

对于各种类型的风险处理,采用不同方式的响应进行整改。其中综合性的、重大的风险纳入公司级别的风险响应工作范畴,实施全面整改和隐患整治。

6.风险管理的考核与持续改进

把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定期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例会上进行专题汇报和布置,纳入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考核中。安全风险管理小组要及时跟踪了解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进展,分阶段对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及风险辨识、评估、控制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改进。

二、应急管理

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应与日常安全管理相结合,由事后单纯应急处置,转向事前预防和事后应急处置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应对供电生产运行突发事件,正确、有效和快速处理大面积停电事件,保障电力供应,应扎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1.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基层供电企业应该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司、部门、班组三级构成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明确电力调度机构作为电网事故的现场指挥中心,落实应急管理人员和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工作投入,形成职责明确、信息畅通、上下互通、指挥有力的指挥体系。

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以下应急预案体系结构,结合各自职责范围、安全和稳定工作实际及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编制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综合应急预案包括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预案、社会稳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一般划分为电网安全类、人身安全类、设备与设施安全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其中电网安全类包括电网调度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工作预案,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要变电站全停应急预案,重要客户停电应急预案。人身安全类: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应急预案。设备与设施安全类包括电力设施大范围受损抢修应急预案、重特大火灾应急预案、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社会安全类:突发应急预案。

基层供电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应符合如下要求:在机构设置、预案流程、职责划分等具体环节,要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保证预案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应符合国家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应符合电网安全生产运行特点,编写格式规范、统一,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应急预案编制规范》的框架内容。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要进行预案评审,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评审后,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署,同时报上级主管单位备案。

3.做好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

加强应急预案培训工作管理,将应急预案纳入企业培训规划和职工年度培训计划,制订培训大纲和具体内容,开展对各级人员的培训。培训工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新上岗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培训。

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开展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电力安全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应对停电的能力,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开展社会停电应急联合演练,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社会应对电力突发事件的能力。

4.应急实施与评估

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及对企业和社会有严重影响的稳定突发事故,迅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按预案规定将有关情况报告上级应急领导小组和地方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接受应急领导,请求应急援助;做好信息对外工作,减少事件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其他行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服从地方政府的应急抢险指挥,组织开展应急救援,保证事故抢险和应急处置所需的电力供应,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结束后,及时组织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电力供应。对每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及相关防范措施进行评估,对本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做到“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

第4篇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安全危机;预警机制;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F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9―0079―08

水资源是一种既具有经济价值又具有生态环境价值的极为宝贵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水资源及其安全问题严重制约着21世纪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是否能满足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管理、科学与技术的多种方式手段,合理科学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全面治理保护,这是人类理性与智慧的必然选择。事实上,中国近几十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人口剧增,已形成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安全危机”。水资源安全预警机制建设是应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安全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水资源安全预警法律制度是水资源安全预警机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水资源安全预警法》的制定是法律制度构建的关键环节。主要内容框架包括总则、技术规范与保障措施、主要法律制度、法律责任等。

一、总则

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认为水资源安全的内涵包括水质的安全和水量的安全两个方面。一般指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与水有关的危害问题,例如洪涝、溃坝、水量短缺、水质污染等并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害。主要表现为:人类财产损失、人口死亡、健康恶化、生存环境的舒适度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等。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水资源减少,污染加剧,改变了水文循环平衡,并且降低了水质。人类不可持续的经济社会活动使得水体弱化,或丧失正常功能,不能满足其社会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基本要求,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安全问题。实质上水资源安全问题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水资源安全的自然属性方面。即干旱、洪涝、河流改道、气候变化等自然属性的水资源安全。第二,水资源安全的社会属性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水循环的大量干预影响所形成的水资源循环模式导致了水资源安全在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例如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破环、水生态系统功能丧失、水分配不公、水资源浪费、水管理混乱等。水资源安全的外延指的是由水资源安全引发的其他安全问题,例如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政治及国家安全等。当前全球和中国面临的水资源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形势非常严峻,制定《水资源安全预警法》正是形势所迫。

(一)立法目的

为有效应对水资源安全危机,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确立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合理生活方式,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1 有效应对水资源安全危机,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这是本法的首要目的。水资源安全是一个由水量和水质相互联系与作用而形成的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管理与保护各环节的范畴,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是一个关系人类生存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问题。建立科学的水资源安全预警机制是应对与缓解水资源安全危机的有效措施。水资源安全预警机制是对水资源安全预先设置不同警示级别(标准)与防范应对保障措施系统,是现代社会运行与管理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安全预警法律制度是水资源安全预警机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中提到,“淡水是一种有限资源,不仅为维持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必需,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这表明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和维系生态系统循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资源。我国近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剧增,现实已形成水资源危机的事实,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匮乏、水污染加剧、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日益困难和费用日益昂贵等。为有效缓解这一系列的水资源安全问题,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安全意识,有效防范和应对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构建合理科学的水资源安全预警机制(水资源安全预警法律制度)。

2 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确立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合理生活方式。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不合理、不科学和不可持续的。人类必须“确定一种可以长期保持生态稳定和经济稳定的条件”的发展道路。建立绿色GDP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列入其中。现在各国通行的做法是用绿色GDP的方法取代传统GDP,以衡量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传统GDP的计算方法相比较,绿色GDP的计算方法是在传统GDP的基础上减去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发展的内在质量和水平。“对GDP的改革,简而易之就是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本的损耗,为经济发展提供‘更绿色’的衡量方法,在这个‘绿色核算’的衡量框架中反馈出自然资本的相关信息。”关键是,规范全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包括管理、治理、保护与使用行为,确立经济社会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和科学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

3 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我国水资源国情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地区只有9%,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8;另一方面是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指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各类发展决策中将经济社会与环境、人口的共同发展相协调一致。它是“协调发展”只侧重于当代人发展的修正。它是从纵向关系上将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发展关系角度,主张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必须把经济社会活动与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并按照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资源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要求来组织和规范人类的一切活动,显然它们侧重的是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可永续发展。毫无疑问,这是本法立法的根本目的和宗旨。

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资源保护法》为平台,以《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为基本内容,以《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为配套措施,以《地面

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等为实施依据的水资源法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显而易见缺乏一部有效预防和应对水资源安全危机的法律,制定《水资源安全预警法》也就成为必要,同时也是符合我国水资源安全危机的实际情况。中国当前水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不但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伟大复兴,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突出表现在这样几方面:第一,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尖锐;第二,水质危机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的危机;第三,水资源“农转非”日益严重,水权冲突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第四,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状况更加严重。毫无疑问,制定《水资源安全预警法》有其必要性和正当合理性。

(二)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水资源安全预警工作,制定应对水资源安全危机的预警标准和方案,采取预防和响应水资源安全的预警对策和措施,对本行政区域的水资源安全预警工作负责。

1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是“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水资源安全预警管理体制也应当遵从这一模式。国务院是全国水资源行政管理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区)人民政府是本区域的水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同理,水资源安全预警管理体制也遵从以上。

国务院水利部(主要归口至水政水资源司)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组织制定全国性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编制全国水资源保护长远规划及年度计划;组织全国性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并实施管理;编制全国性的水资源质量年报及组织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科研等。由此可知,在过去水资源管理中没有涉及水资源安全的预警管理,这是与当今中国水资源现状不相匹配的。当然,为了应对中国水灾旱灾频发的特殊情况,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设立了准军事化机构“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同级人民政府的副行政首长负责,动员全社会力量应对突发的水灾旱灾,现在已由过去临时性的非常设机构事实上成为长期存在的常设性机构。由于中国当今的水资源安全危机已不仅仅表现为水灾旱灾,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显而易见,这一准军事机构也难担此任。

2 现有《水法》确立了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由于流域管理委员会处理跨行政区域水资源纠纷的权限不清晰和受领导层级的限制,省边界水资源管理纠纷难以提交流域管理委员会解决,从而在事实上形成条块分割矛盾,这种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不能充分地实施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严格统一监管;第二,区域管理机构与流域管理机构责、权、利相互很难界定,相互关系很难协调;第三,水资源监管力度弱与执法很难到位。水资源安全预警管理必须避免类似问题的产生。

由此可见,水资源管理体制必须改革,由现有“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的分散性管理改革为统一集中的管理,整合(撤并)各水资源管理机构,成立国务院水资源监督管理委员会(水监会),全面统一行使对全国水资源的监督管理。在国务院水监会直接领导下,根据水资源水文自然规律,结合国家经济社会与人口布局规划,建立七大流域(水系)水资源监督管理局,全面统一行使对流域(水系)的水资源的监督管理。在流域水资源监督管理局直接领导下,建立各江河、湖泊水资源监督管理处,实行水资源的国家统一垂直管理体制。毫无疑问,水资源安全预警管理也归属于此管理体制之内。

(三)基本原则

1 预防原则。预防原则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水资源安全危机,应当采取积极的事前防止措施以避免水资源安全危机的事件发生,或将不可避免和已经产生的水资源安全危机的危害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预防原则是一种积极防止应对的基本原则。第一,其对象是可能产生水资源安全危机的危害或事件,包括不合理与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二,其首要目标是避免水资源安全危机的事件发生,在已经发生或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其目标是防止危害的扩大,并将其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第三,其具体措施应当是积极的、预期性的事前措施,而不是消极的、反应性的事后补救。

2 可持续协调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协调,目的是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协调处理好资源的开发、投资的方向、技术开发方向以及国家机构的变化关系等,以增强目前和将来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愿望的潜力;将经济社会、人口、环境与资源(水资源)的关系全面协调处理好。第一,将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决策之中;第二,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第三,建立绿色GDP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水资源利用状况列入其中,全面考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安全危机的关系。

3 公众参与及全过程监督原则。在法律意义上的公众特指对决策所涉及的特定利益作出反应的,或与决策的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一定数量的人群或团体。它不仅包括不特定的公民个人,也包括与特定利益相关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此原则是指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公众水资源(水环境)权益相关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管理与节约的一切决策与运行监督,并有权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以防止决策与运行的盲目性,使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同时更好更有效地保护水资源(水环境),尽可能避免水资源安全危机事件发生。第一,建立水资源决策信息公开的披露制度;第二,建立非政府专业团体(民间组织)代表公众参与决策监督的机制;第三,建立公众参与全过程监督的司法保障制度。

4 政府主导社会(公众、企业)参与原则。水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它具有公共资源的一般属性。为避免水资源公共产品发生“公共用地”悲剧,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水资源安全预警是一项投入大、社会效益明显的社会公共管理工作。毫无疑问,由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履盖全社会的水资源安全预警体系(网络)是现代社会管理的要求。第一,每年财政预算必须列入水资源安全预警经费;第二,建立水资源安全预警设备、技术、人员等网络体系;第三,建立统一决策调度、全面监管、全社会参与的水资源安全预警机制。

当然,水资源安全预警法的基本原则还应包括谨慎行事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协同(国际)合作原则等。

二、技术规范与保障措施

水资源安全预警法是为水资源安全预警机制提供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为起到应有的制度支撑作用,必须涵盖水资源安全预警的一系列技术性规范要求和保障措施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一)水资源安全预警监测评估体系

水资源安全涉及的方面很多,要设计一套合理

科学的可操作的水资源安全预警监测评估体系非常不容易。可根据我国水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发展趋势、人口增长等实际,以《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估指标体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等为核心,建立包括农村供水系统指标及风险评价体系、城市供水系统指标及风险评价体系、环境生态供水系统指标及风险评价体系、江河湖泊水质监测指标及风险评价体系等。

1 水资源储备标准建设。全国城乡以一定区域(市、县)及流域为单位采取工程技术(水库建设)、疏导河道、退田还湖、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与保护等多种手段建设水资源储备源(水源)。水资源储备量的多少决定抗风险能力的大小。应根据水资源一定时间干枯变化和各地的需求实际,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安全预警标准,但原则上水资源储备不应小于最低限值。在来水严重减少和地下水持续下降,或现有水资源被严重污染等情况下,各地要能够维持不少于6个月的生产生活所需的供水。在突破低限值或水资源被严重污染的情况下,应启动供水应急预案,采取一定措施缓解水资源危机。

2 水资源储备途径与供水能力建设。要根据各种供水系统的不同特点或全国各地不同实际状况,建设不同的水资源储备方式和工程方案(包括汛期储水、平原水库、调水能力储备、地下水回灌等)。除水资源的应急战略储备外,要规划建设备用水源地和相应的供水工程设施,包括备用应急水库或地下水水源地、中水回用、污水处理能力、深水或咸水淡化能力、社区(农村)自备井、市场净化水应急调配等。

3 水资源监测网络建设。根据城乡不同区域的供水水源地水量水质状况,建设全履盖的监测网络,提高饮用水水源的自动监测和实时监测能力。根据城乡不同区域降水、降雪等气候变化,分析预报未来区域水资源和用水的变化趋势,做到早预报、早准备,争取积极主动,为城乡水资源储备和应急措施提供具体丰富的技术参数。特别是全面监测全国江河湖泊水量水质变化,实时掌控全国水资源数据及安全状况。包括全面评价城乡供水和水资源不同区域的风险及潜在隐患,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建议和方案。

(二)水资源安全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原则上分三级编制,即基本应急(一级:黄色)、紧急应急(二级:橙色)和极端应急(三级:红色),分别对应一般干旱、特殊干旱或一般事故、极端干旱或重大事故三种情况。应急预案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一定区域城乡供水系统(水资源、水工程、用水)现状分析,供水应急分类和警报级别划分、预测预报和应急储备、应急措施、预案可行性和影响评价、投资估算等。一般可根据当地情况特点,按照应急级别和应急类型编制几种预案。

1 编制应急预警技术标准。主要包括预警条件、渠道、程度、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监测数据、未来变化趋势。同时包括城乡一定区域的可供水量,各种水资源工程项目状况、城乡供水系统风险评价等。

2 工程应急措施。工程措施是提高城乡供水应急能力的基础,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工程措施预案。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跨流域或跨区域应急调水、备用水源工程启动、污染治理工程、中水回用应急工程(深度处理)、运水工具和储水设施、社区自备井、其他水源工程(如海水淡化)等。

3 非工程应急供水管理与紧急救援。用(供)水管理是应急状态下的主要应对措施之一。为保障城乡正常社会程序,要根据应急等级,进行相应的用(供)水管制。原则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及保障正常秩序部门单位要优先保证。实施水价临时干预调整,调整应急期的用水量。建立用水计量与监控机制,保障用(供)水管制措施的有效性。要建立履盖全社会的紧急救援机制(机构、人员、技术条件等),包括紧急救援状况下的储、运水设施工具的储备,信息举报(通报)系统等。

(三)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措施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及其承载能力,使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在此基础上,每个地方(区域)要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水资源安全预警评估体系。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多种水源,特别是加大各种污水处理工程设施的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全社会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1 加强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雨水、洪水、再生水与地下水回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海水、微咸水及其他水源统一规划、合理配置,水量与水质统一监测、统一管理,水资源费、排污费、污水处理处理费统一征收、统一管理,构建水库联调、水系联网、多种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网络体系。

2 加大投入,加强水资源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为解决防洪、干旱缺水,必须修建大批水库,蓄水、引水、集雨、提水、调水工程和地下水工程等。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准市场运作、社会公众参与”的水资源工程项目投入体制和运行机制。关键是在工程项目规划建设的同时,必须明确工程产权,建立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大量引入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各种水资源工程项目投入。改变以往“大锅水”、“福利水”完全由政府投入的做法。制定合理水价,实行有偿供水,按比例提取折旧和维修费用,准许其有合理的利润回报。可运用各种投融资方式,多渠道、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建立水资源工程项目投资、运行与管理的良性体制机制。

3 统筹防洪、干旱、治污与水资源保护,保障供水安全。合理规划建设城乡河流湖泊水系,扩大水源涵养地和城市绿地、透水地面面积,增加一定区域的雨洪滞蓄和地下水体蓄积空间。城镇加大推广雨水、污水分排管网,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力度,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中水回用率。农村主要是加大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涵养水源地建设,包括加大退田还湖、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封育保护等生态保护措施力度,涵养水源,防止农业(生活)污染,提高供水保证率。加大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建立健全水土保持与水资源生态保护的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包括水资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主要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立法精神、原则和措施的具体化,更是一部法律的主要规制力(约束力)部分。毫无疑问,水资源安全预警法的主要法律制度也是其立法目的、主要原则和保障措施的具体法制(法律)生命力的表现。

(一)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制度

“风险”是一个表达与危险相关事物的词汇。“风险可定义为对人的生命、经济活动不利状态发生的不确定性程度及其结果大小程度。”“风险本身是一个至少包含了三个要素的复杂概念:概率、严重性和可靠性。”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制度是指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和配置活动以及经济

社会建设项目评估中,对可能造成的水资源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水资源安全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也包括一定时间对一定区域范围水资源安全危机的监测评估所作出报告(结论)的制度。

1 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制度是一项具有预测性、专业性和强制性等特征的法律制度。它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运用。第一,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水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第二,它是预防原则的贯彻和具体实施保障;第三,它是应对和防范水资源安全危机的强有力的法律制度。

2 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制度运用范围比较广,包括一切与水资源相关的重大经济社会活动。第一,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与管理的一切活动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第二,重大涉水经济建设项目要进行水资源利用与影响的风险评估;第三,在一定时间对一定区域、流域的水资源状况要进行水资源水量与水质的监测与风险评估。

3 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程序)涵盖比较广:第一,在规划、建设等活动前的可行性研究和报批阶段,由进行规划的机关、建设单位或其他主管部门委托评价单位进行调查和评价工作。第二,评价单位通过全面调查和评价出具《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书(表)》,对可能造成水资源安全不良后果并直接涉及公众利益的规划建设项目等,在《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书(表)》报送审批前,通过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第三,将《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书(表)》提交有审批权的国家水资源监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重大的影响深远项目(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还需得到立法机关的批准。第四,对水资源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后,规划编制部门、建设项目负责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水资源安全风险的跟踪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告审批机关;发现有重大隐患的,应及时提出并采取改进措施。河流湖泊水资源安全风险的监测与评估主要是上下级或不同政府部门的协调问题。

(二)水资源安全预警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制度是以上公众参与及全过程监督原则的具体规则化。主要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管理与保护领域,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水资源安全有关的决策。这种参与,应包括决策参与(指公众在经济活动、水资源政策、规划和计划制定中和开发建设项目实施之前的参与)、过程参与(指公众对水资源法律、法规、政策、规划、计划及开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及末端参与(指公众对水资源污染、生态破坏等水资源安全危机出现之后的参与)。

1 要充分认识公众参与应对水资源安全危机的重要性。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学术组织、个人等作用。立法为公众参与提供畅通的渠道,并使之具体化、法律条文化,具有可操作性。

2 公众参与方式可以有许多种类。主要有:公告;非正式小型聚会;一般公开说明会;社区组织说明会;咨询委员会;公众审查委员会;听证会;发行手册简讯;小组(专家)研究;民意调查;全民表决;设立公众通讯站;网络论坛;记者会邀请意见;发信邀请意见;同意公众提问;座谈会等。公众参与方法可以根据拟议的内容与性质、范围加以组织运用,同时应当为公众选择参与方式留下些空间(参与方式应当具有很大的弹性,随着程序的进行随时进行调整,而不能固定地规定某种确定的方式而不能根据情况的变化作灵活变通)。适用何种参与方式,并设有一套固定的标准。参与拟议行为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参与方式的不同。

3 建立信息公开和公益诉讼制度。信息公开,不仅是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前提条件,更是公众参与水资源安全事务的前提。公众知情权是参与权的前提。要实现公众的知情权,相关机构(部门)就必须履行信息公开的义务。有效的参与者应当是对项目有充分的了解,并对可能与决策者进行的交流做了充分准备的参与者。只有公众对于国家政策法规有了充分的了解,对于项目的相关情况有了充分的知晓,才能有效地参与到水资源安全规划及决策中去,对项目提出相关的意见或发表相关的评论。立法中必须对此加以明确规定,包括信息公开的机构、程序、范围、内容及方法、责任等。(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于行政机关或者其他公共权力机构、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及个人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使(环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有害之虞时,法律允许公民或团体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而提讼的制度。我国目前的法律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水资源(环境),调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立法中必须建立水资源安全公益诉讼制度。对有关主体危害水资源行为必须有人拥有诉讼的权利,对案件的诉讼主体、受理条件、诉讼范围、审判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通过适度放宽原告资格、合理配置举证责任、拓展诉讼途径、对诉讼费用确定有利于原告分担办法、采取奖励胜诉原告制度等相关规则的创新,建立切实可行的水资源安全公益诉讼制度。

(三)水资源安全责任制度

水资源安全责任制度是关于相关主体因违反水资源保护法律(水资源安全预警法)或其他相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承担法定的强制的不良后果的法律制度。水资源安全责任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律责任制度,外延非常广泛。从承担不利后果的类型来看,可以划分为“行政责任制度、民事责任制度和刑事责任制度”;从违法主体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个人(公民)的水资源安全责任制度、企业(组织)的水资源安全责任制度和政府的水资源安全责任制度”。水资源安全责任制度的构建,既可以有效制裁水资源领域违法行为,又可以对各种主体产生警示和教育作用,从而把事后惩处与事前预防结合起来,将水资源保护与安全预警落到实处,是水资源安全预警法不可缺少的重要法律制度。

水资源安全责任制度的重要问题是责任认定问题。根据相关主体所承担的责任类型不同,各种水资源安全责任的认定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在判断某一主体的行为是否应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时,一般要求该主体具有违法的故意或过失。水资源安全责任制度对此有所区别。在环境侵权法领域,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无过错责任主义归责原则。

1 水资源安全刑事责任。环境刑事责任是指故意或过失实施了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并造成了人身伤亡或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失,已经构成了犯罪所要受到的刑事制裁。我国《刑法》在分则第六章第六节专门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罪名。水资源安全刑事法律责任是环境刑事责任在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中的具体体现,是行为人实施了严重危害水资源或水环境的行为,并造成或可能造成人身伤亡或公私财产损失或水资源安全危机的严重后果,已经构成了犯罪所要受到的刑事处罚。犯罪主体不仅包括自然人,还应包括法人或组

织;犯罪客体不仅包括人身或财产损失,而且还应包括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安全。犯罪主观方面不仅包括故意或过失还包括无过错;犯罪客观方面是实施了严重危害水资源或水环境的行为并造成了水资源安全危机后果。

2 水资源安全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水资源安全预警法》等水事法律法规应承担行政方面的法律责任,是国家机关或承担公共事务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水资源安全预警事务中违反其法定职责应承担的主要责任形式。一般要具备下列条件:第一,行为违法;表现为作为或不作为,主要违反《水资源安全预警法》等水事法律法规。第二,行为具有危害性;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是由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引起的。第三,行为人行为有过错或元过错。随着水资源安全危机日益严重,有必要作扩大解释即不管行为人有无主观过错,只要在客观上造成了水资源安全后果就要承担责任,这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和受害者。第四,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包括必然性因果关系和偶然性因果关系)。

3 水资源安全民事法律责任。指行为人的违法行为(过错或无过错)已造成或可能造成水资源安全事故(污染或破坏等),继而造成人体健康损害或公私财产损失以及水资源安全后果,应承担民事方面的相应赔偿与其他相关责任。这是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适用法律上,水资源安全民事法律责任依水资源安全预警法等水事法律法规而存在;在责任的功能实现上,又秉承了民事责任的精神和理念,承担着与一般民事责任类似的功能和效能预期,即具有民事责任的本质属性。水资源安全民事法律责任归责原则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相结合的二元规划体系。过错责任原则即加害人对其有过错的行为承担责任,无过错即无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也称无过失责任原则,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律规定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水资源安全民事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也应该包括两类:过错责任构成要件和无过错责任构成要件。这是针对水资源安全(预警)重要的民事法律救济制度。

当然,水资源安全预警法的主要法律制度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节水用水激励制度、水资源安全预警信息通报与会商制度等。

同时,《水资源安全预警法》的立法一个重要方面是《水法》及相关与配套法律(《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护法》《防洪法》及《物权法》《环境资源的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必须修改完善,涵盖与充实水资源安全预警的相关法律规范与制度。第一,补充完善水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危机、水资源安全风险、水资源安全预警、水资源安全应急预案等概念及规范。第二,补充完善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制度、水资源安全(预警)公众参与制度、水资源安全危机防范制度等。第三,已有法律规范和制度与水资源安全预警法的法律规范制度的相互衔接协调,不产生法律上的矛盾与冲突。

[参考文献]

[1]郭安军,屠梅曾,水资源预警机制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2,(1)

[2]王小民,二十一世纪的水安全[J],社会科学,2001,(2)

[3]韩宇平,阮本清,区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报,2003,(3)

[4]姚金海,水资源安全预警法律制度建设的必要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9)

[5]吕忠梅,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梅多斯,增长的极限,[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第5篇

(二) 社会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十件实事”推进顺利,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争取各级教育建设资金5767万元,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高考成绩连续19年位居荆州第一、全省领先。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县248个村卫生室“五化”达标率70%,新农合大病保险、单独两孩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城镇新增就业6150人,安置下岗失业2025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468人;新增扶持创业621人,发放小额贷款3195万元,开展各类特色技能培训2544人;正式启动规范调整公务员第三步津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向省、市科技部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个,申报国家创新基金1项,申报省级各类科技计划7项。基本完成农村低保评议工作,做到了“谁有资格吃低保,群众代表说了算”;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按政策不断提高,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款4591万元。认真开展血防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春季查灭螺任务,疫情形势稳定。王家大湖片区扶贫综合开发进展顺利,今年全县第一批624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启动,开工5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年内可完工受益。

(三) 城市建设步伐稳健。完成城市总规实施评估报告、修改论证报告和建设用地规模论证报告,指导完成南平镇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闸口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迎宾大道东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启动了原种场3号路和天颐二路人行道建设工程,友谊西路、原种场6号路等续建设工程顺利推进。207国道三座大桥累计完成货币工程量4300万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组织开展了仁和片区产业新城规划评审,孱陵大道五期、民生路、兴业路、兴盛路、观绿路5条道路建设完成时间节点任务,污水处理厂完成土建工程招标。新铺燃气主管6000米,新增天然气用户1197户,天然气销售达440万方;新铺供水主管5210米,一水厂改扩建二期工程年底可完工。改造下水道1090米,完成杨马渠和百瓦渠综合整治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以文明县城创建为重点,狠抓市容市貌管理,环卫生产基地建设和埠河生活垃圾垂压站的前期准备基本完成。继续保持违法建设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上半年处理违法建设21起,拆除违建4380平米。

(四)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扎实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的政务中心大楼主体工程基本完工,9月份可入驻正式运行,目前部门进驻方式及人员基本确定,审定公布的243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全部进驻,“三集中、三到位”工作稳步推进。加大行政许可并联审批力度,严格非税手工票据集中监管,加强中介组织收费行为整治,政务服务环境明显好转。积极稳妥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了原卫生局、人口计生局的机构合并,县妇幼保健院与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县卫生监督局与县计划生育执法大队的整合工作也即将展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展顺利,已对现有353个事业单位进行了初步分类,经清理整顿、优化整合后,可精减机构50个,收回空编1490名。认真开展

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专项整治工作,共查出“吃空饷”人员194人。虽然上半年总体平稳,但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保进度、保位次压力加大。上半年,我县部分经济指标没有完成时序进度,主要指标今年上半年增速大都低于去年同期,增速在全市的位次也不同程度下滑。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受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双重挤压,企业效益出现下滑。项目建设速度偏慢,工业、城镇、交通、园区设施项目,以及征地拆迁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农业经济质效不优,农业生产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连年上涨,市场、自然等风险使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同时,资金、用工、物流等生产要素持续紧张,要素保障跟进不够,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牢固。三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全县财政总收入下滑明显,而重点建设和民生领域资金需求旺盛,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四是保障民生的压力加大。民生建设上的欠账还很多,社会维稳压力大,问题多,群众意见也比较大,这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压力。

对照全年目标,下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 全力促进经济增长。一是重抓产业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加大调结构、转方式的力度,实现整体提升。工业方面:要围绕全年目标,抓紧抓实生产调度,在三、四季度赶产赶销,包挂领导和“企业保姆”要深入重点骨干企业,摸清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最大限度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要素和市场营销方面的难题,确保企业充分发挥产能,满负荷生产。要切实搞好服务,加快湖北车桥、湖北缸套整体搬迁、真诚造纸二期等规模企业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年底投产达效。要认真落实扶持中小企业成长的各项措施,尤其是缓解企业资金瓶颈,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盘活存量、扩大规模、顺利入规,9月底前要完成“小进规”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农业方面:以全县18个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为抓手,狠抓农作物田间管理,提高生产水平;近期要围绕葡萄销售做文章,既要规模扩大、产量增加,又要销售顺畅;要抓好各项农村政策落实,确保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等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户,兑现对种养殖大户的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高度重视当前防汛抗旱工作,密切关注水情雨情,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保丰收、保安全。三产业方面:要重点抓好市场建设和培育,加快明珠家居物流园、新天地三期、恒盛汽配城三期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实现经营户入驻;城区生猪和肉牛定点屠宰场迁建及再生资源回收大市场、国际服装城、楚丰农产品批发大市场三期新建等项目,也要尽快完成前期工作,争取迅速启动。二是重抓项目和招商。关于招商工作,前几天的专题会已经作了安排。目前,国家对宏观政策调整采取“微刺激”、“微调”的方式,但对一些基础建设领域的政策,一旦抓住了得到的就是大项目。省里也把抓长江经济带项目储备工作上升到战略层面,这些都是扩大投资的特大利好。我们要善于抢抓有利机遇,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工作,力争超额完成全年投资任务。对70个亿元以上在建项目,特别是纳入省市重点建设的24个项目,各级领导干部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舍得面子,深入现场跟踪督办、协调服务,确保项目建设力度不减,投资持续增长的势头不减。同时要抓好统计基础工作,政策调整、方法调整要专题研究布置。三是重抓要素保障。第一要抓好用地保障。围绕园区拓展和项目建设,专班还要再加力度,再加压力,既要确保今年的征地拆迁任务圆满完成,还要搞好对上衔接,最大限度地争取用地指标,扩大土地储备规模。园区基础设施要加快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工程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要确保年底建成运行,还要加快园区污水管网、卫生、绿化整治。第二要抓好财政保障。今年财政支出压力很大,要围绕“财税保均衡”,千方百计扩大财源、增加收入,同时做细支出管理,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资金用好,提高发展保障能力。第三要抓好金融保障。要更加积极地开展“银企对接”,鼓励银行加大工业信贷投放,增加信贷规模,支持园区建设、大产业培育和中小企业成长,着力破解融资难问题。金融办要努力作为,提高我县存贷比。要高度重视当前金融市场的规范问题,严厉打击非法融资等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净化金融环境。要突出抓好乡镇经济发展,南平、藕池、埠河要当好排头兵,其他乡镇要有工作亮点。

(二) 努力改善社会民生。一是抓好“十件实事”和议提案办理。民生实事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各责任单位要深刻认识自身在落实“十件实事”、办理建议提案中所担负的重大责任,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推进,抓好落实。关于民生实事,这里特别强调两个问题。第一是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市委、市政府专门部署推进,县人大也出台了决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对策,拿出具体的操作办法。第二是空气治理问题,重点是抓好秸秆禁烧工作,县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工作投入和力度,专班和各乡镇要在关键时间节点抓好落实,一定要抓出成效来。二是统筹抓好各类社会事业。要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抓好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要大力实施人才培训规划,加强企业用工服务,着力解决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和高端管理人才紧缺的问题。要抓好“住房、教育、医疗”这一最迫切的民生。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研究出台城区个人建房的疏导措施;要加强教育乱收费问题的监控,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进一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完成城区卫生医疗资源整合,降低药品价格,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三是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当前,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维稳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挑战十分严峻。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社会组织服务、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监管等体系,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纠纷排查、社会风险评估、网络舆情引导等机制,完善网格化运转机制,努力营造安全有序、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环境。(三)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一是要增强改革意识。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创新发展。二是突出改革重点。要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上半年工作的基础上,要尽快启动行政类及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结合事业单位分类,做好事业单位撤、并、转工作。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改革相关政府机构,推进机构职责整合。要对接好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政务服务中心搬迁工作,县编办、监察局、政府法制办要继续对各部门“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情况、进驻新的政务服务中心运行管理情况实时跟踪督办。要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和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城司,积极开发新的融资平台,今年在这些方面要有实际性的探索和努力。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抓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专合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有序流动,完成年初确定的30万亩土地流转目标,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益。三是要注重改革实效。面对一系列改革任务,我们要联系县情,有针对性的抓好推进措施,要通过改革出优势、出保障、出成果、出经验,务求改一项成一项,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改革红利。

(四) 提升城乡建设水平。一是要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要以“经营城市”的理念,算好盈亏平衡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要件建设。迎宾大道年内要全线通车,迎宾大道绿化、三袁广场扩建工程要全面完成,年度道路建设计划工程要全部开工。要抓好国道、省道、一级公路、大桥改造、铁路拆迁等城乡交通建设,认真稳妥进行旧城改造,妥善研究城中村问题。同时,要认真解决好城市公共设施配置不足的问题,比如城区停车场严重缺乏,有的十字路口还没有红绿灯,部分道路路面狭窄,公汽没有港湾式停靠站等,这些都是我们城市功能上的短板,住建、__、交通等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该补的补上来,该到位的搞到位。各乡镇也要结合镇域特点和实力,合理有序推进集镇开发建设。要提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项目前期工作,今年9月份左右要初步确定明年总方案。二是要推进规划编制与管理。城市总规的修编要再抓紧,尽快完成纲要评审,力争8月底完成总规修编评审工作,同时以此为基础开展老城区、孱陵新区、城南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各乡镇要编制完成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高乡镇政府驻地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要深入推进城乡建设项目规划清查行动,大力开展“两违”整治。一方面是“堵”的力度不能降,对违法建设要保持高压态势;一方面是“疏”的措施要尽快出台,城区禁建已经几年,只堵不疏肯定不行,要研究实施具体的疏导办法。对农村建房管控也要进一步加强,实施规划引导,控制违规建设。__由于农村建房管控抓得好,这次武瑞国道拆迁任务量很小,节省了很多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三是要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目前,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比如修建的垃圾池无人清理,群众怨言大,各乡镇要引起高度重视,问题解决的越晚,花的代价肯定就越大。甘家厂今年就在黑大公路和孟章公路沿线10个村,分别成立了保洁公司,在各村配备垃圾池、垃圾桶,定期对垃圾清运和处理,并制定了环卫专干巡查制度,保证工作效果,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城区环境方面,“四城同创”取得了阶段成效,我们有的同志感觉工作搞完了,下一步没有了目标,管理开始松弛,现在脏乱差的问题已经出现反弹。对此,有关部门要制定措施,组织开展“四城同创”回头望活动,进一步加强网格化管理的责任考评,落实好“门前三包”制度,持续开展以占道经营、流动夜市摊点、垃圾出门店、“牛皮癣”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规范街面秩序,维护城市整洁,创造长久舒心的生活环境。

(一) 围绕目标抓落实。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对照目标任务,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和工作重点,将未完成的任务进行再分配,明确完成的时限、目标和责任,大干快上,力争把前几个月掉下的进度赶回来。不仅要完成年初“两会”确定的计划目标,还要着眼“十二五”全局,力争完成奋斗目标。

(二) 严格督办抓落实。督查室、效能办要切实加大督查力度,完善督查方式,对各地各部门目标完成情况跟踪督查,定期通报,对工作进展缓慢的,要及时提醒,加快推进;对工作严重滞后的,要挂牌督办,严肃整改。要突出工作绩效考核,真正做到凭实绩论贡献,对完不成任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坚决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