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传统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创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优化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实践意识
加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对地理活动的设计、开展能够否顺利、高效也进行有着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观察、实践调查,以及熟练、准确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想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积极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应用巩固
教材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对相关技能有更灵活的掌握,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讲解完交通运输布局、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我爱画地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手绘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的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中国铁路干线图、气候分布图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地理知识,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3.结合环境问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将传授知识、德育、智能教育与锻炼进行科学整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其中环保教育内容对渗透德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又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如。“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讲解,就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起环境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比如,旅游环境问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要选择。但是在旅游中,乱刻乱画、随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给旅游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为什么会有益于环保”“若你是旅游者,会选择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更生动、有趣、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4.强化活动方案设计,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在开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对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以及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这个实验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学生逐渐地默契配合,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
1.应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时展趋势
进行时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与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学则可以作为良好的切入点,教师应通过整合地理知识,通过采取科学、新颖的设计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地理综合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
2.应充分考虑乡土地理内容
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关于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的分析叶先流(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时,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的新颖、丰富,还应重视学生实践与发展也必然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征,设计切合乡土实际的综合活动,从而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以及积极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也能够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3.应兼顾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为了确保相关综合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其认知特点与规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来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锻炼与实践。同时,针对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学校的各种活动、图书馆、校园网、地理园等,进而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乡土实际,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花.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J].学周刊:A,2011(12):62-63.
[2]吴国财.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理实践研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4(9):187-188.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思考与对策
教育是富国强民的必不可少环节,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力。就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来说,旨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世界观、地理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推动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有客观性、多样性、发展性特点,从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在教学中体现较高的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如何体现出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始终是人们探索的一个焦点,因此本文对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做简要思考与实践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思考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有力武器,以学科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品格的培养,以课程形式体现出教育的育人价值,赋予学生美的发现与表现力。高中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是顺应学生全面发展方向,以高中地理课程发展目标为根基点,不断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赋予学生十足的可持续发展观理念。确切的来说,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高中地理知识提升了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高中地理课程的自然地理不仅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更阐述了自然地理的发展规律,是地理环境的核心要素。高中地理知识提到的人文地理,旨在协调好人与地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乐园,促进区域的全新发展。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发展,从地理观测与分析角度,赋予学生地理数据技能,并增强学生地理图标识别能力,从科学角度培养了学生的人类生存世界观。高中地理课程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分析地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
第二,高中地理课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知识,更倾向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一般来说,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体现了地理地域性特征,也涵盖了地理学的综合性,这门课程的学习就使得学生更精准的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加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空间运动和空间演变基础上及时感知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地理这门综合性学科知识,从人文要素角度确定地理学的精髓知识,在人类生存的变化基础上,课程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从地理学习的角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第三,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地理素养的问题取决于对自然的欣赏能力,更从地理教育角度赋予人欣赏自然和热爱自然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地理课程,直接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与广阔无垠的大地,更从民族认同感的角度,坚定了对祖国的忠诚。
第四,推动了基础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也是推动学生迈向高层教育的阶梯。地理学科的关系纽带教学中,全面剖析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关系,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的知识理论学习,赋予学生更丰富的政治内涵,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角度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学生环境能够道德意识的培养,赋予W生更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培养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因此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无穷大,这门学科教育不仅是人类赖于生存的一门学科,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课程之一。
二、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实践
第一,加强图像教学,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可从图像教学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的思维活动,抽象、理性认识地理这门课的知识。教师需应用图像教学功能的教辅工具,带给学生更大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生读图识图的学习过程,气候图用温雨图表示,从图中发现气候特征,并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子。地理知识的学习阶段,从学生终身学习技能触发,在地理学空间理念中加强学生对地理分布格局的认识。从一图多用的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特征,在地理环境中加强学生对人类空间关系的争取认识,引导学生创绘地图,全面展示自我。
第二,以地理问题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任何形式的教育都要从发现问题出发,最终以解决问题为终点。在地理问题的教学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需要不断提出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可采取主题式收集处理材料的方法实现知识的学习,比如说在南水北调怎么调问题上,就要确定问题的主题,选择一种处理方式,制定问题解决的计划,分析和讨论确定最完善的计划,最后实施计划加强实践体验,做好问题的总结与归纳,及时展示成果。
第三,融合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时间观。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生活的教学,尤其是以生活地理课堂的教育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从时事新闻上分析地理知识发展的规律,密切关注我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积极开展地理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学生的主题研讨,及时转变学生自身行为方式,体现出高中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时,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的新颖、丰富,还应重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水平,设计出多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有序地参与其中,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传统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创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优化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实践意识
加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对地理活动的设计、开展能够否顺利、高效也进行有着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观察、实践调查,以及熟练、准确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想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积极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应用巩固
教材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对相关技能有更灵活的掌握,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讲解完交通运输布局、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我爱画地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手绘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的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中国铁路干线图、气候分布图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地理知识,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3.结合环境问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将传授知识、德育、智能教育与锻炼进行科学整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其中环保教育内容对渗透德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又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如。“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讲解,就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起环境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比如,旅游环境问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要选择。但是在旅游中,乱刻乱画、随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给旅游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为什么会有益于环保”“若你是旅游者,会选择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更生动、有趣、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4.强化活动方案设计,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在开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对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以及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这个实验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学生逐渐地默契配合,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
1.应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时展趋势进行
时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与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学则可以作为良好的切入点,教师应通过整合地理知识,通过采取科学、新颖的设计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地理综合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
2.应充分考虑乡土地理内容
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征,设计切合乡土实际的综合活动,从而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以及积极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也能够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3.应兼顾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为了确保相关综合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其认知特点与规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来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锻炼与实践。同时,针对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学校的各种活动、图书馆、校园网、地理园等,进而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乡土实际,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作者:叶先流 单位: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艳花.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J].学周刊:A,2011(12):62-63.
一、高中地理教学“快乐模式”内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快乐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对教学各个流程环节进行优化,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使其更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充满积极的情感,快乐地开展地理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四方面的显著优势。
1.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快乐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快乐,热爱地理学习。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会因快乐模式的氛围营造而学得更有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生动活泼。
2.有助于提高地理学习兴趣。在快乐模式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的消极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学生能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尤其是对于中后位置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其地理学习兴趣。
3.有助于缓解地理学习难度。快乐教学模式侧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演示手法,对知识难点进行分解与突破,学生的理解更直观形象,学习也更具技巧性。
4.有助于提高地理综合素养。运用快乐模式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不仅强化了课堂的分析研究,而且注重了课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地理综合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教学“快乐模式”实施要点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增强学生积极情感为抓手,对教学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聚合优势,让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学得高效扎实。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有效实施快乐教学。
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情感快乐起来。积极的学习情感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意义重大,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一方面,保持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面带笑容、语言亲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倡导同学之间平等互助,让地理课堂成为最和谐的课堂。另一方面,笔者在地理教学中始终注重以积极的正面评价为主,多发掘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进步与闪光处,对其进行积极的评价与表扬,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情感系数。
2.运用信息手段让教学演示快乐起来。制约高中地理教学成效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演示手段的匮乏,挂图、投影等静态演示手段无法完全满足高中地理课堂的实际需要。随着各级教育部门投入力度的加大,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已经成了基本配置,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信息手段提高地理教学成效。例如在《自然灾害与人类》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洪水泛滥、飓风肆虐等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主观感知,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及其防治的必要性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多媒体手段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可以极大地拓展课堂信息容量,让教学活动演示操作更便捷,融生动性、形象性与丰富性为一体,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效果明显。
3.借助专题研讨让思维交流快乐起来。地理学科的许多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较密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感知较近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进行专题交流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中,笔者以江部沿海某市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沿海港口的区位优势,适宜发展哪些产业,同时其存在的丹顶鹤保护区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哪些产业不能在此落户,以及鉴于这样的状况,应当如何确定产业发展规划与思路,更好地定位地区发展的方向。这样的讨论活动与学生的生活感知联系较紧密,他们讨论起来更有兴致。结合教材所讲述的内容,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有效控制污染产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专题讨论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组织自主探究让学习过程快乐起来。
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始终是整个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平台,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之中,让他们在学习中快乐起来。例如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事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讨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稳定四大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实施背景场面意义,并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阐述。这样的学习任务交给学习小组完成,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积极开展讨论分析。通过数据对比、资料分析、讨论研究等多种方式学习,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是以往教师单向灌输模式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并由全班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整个学习过程既让学生有了认真思考、相互讨论的空间,又有了积极发言、补充完善的机会,地理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快乐指数明显提升,知识能力水平也得到同步提高。
5.开展实践活动让能力培养快乐起来。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当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学的任务,除了要传授学生相关知识以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运用能力。
一、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性的教学课程,更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其综合性强,时代性突出,涉及人文、自然、地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内容,知识跨度相对较大,既有利于学生探究、质疑、创造和想象等意识的激发,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不断改革与发展,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渗透,各个学科均已经投入到改革的队伍当中,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地图运用能力
地理教学中,对于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一项最为基本的任务。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对于地图的运用,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知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若是没有地图,那么地图学习和研究也都将无法进行下去。同时,地图还是地理学科学习的一种重要语言,其不仅具体形象,而且对于学生的整体性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地图,针对地图上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与实际知识相互联系、综合分析,从中推理出其他的知识,进而促进学生良好地图运用能力的培养。
2.记忆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记忆能力是学生各项能力中最为基础的一项能力。同样,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也不例外。为此,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加上地理学科本身知识面广、跨度大、地理数据多、地理分布复杂等特点,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更是提出较高要求。为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和掌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形地图、地理数据以及地形分布,不断的强化记忆力,让学生印象深刻,保证牢固的记忆力。
其次,要将学生的记忆力进行转化,比如在教学中将学生脑海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的地理内容连接起来,使得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并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地升化为记忆能力。
另外,要适时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对比法、谐音法、理解法以及图片法等等,通过对这些方法的运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巩固学生的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
3.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高中地理中,许多内容必须要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才能深入理解的地理事实。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为此,必须要重视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板图、仪器演示,或者说插图、板画的阅读等,与课外生活中的植被、气象、天气、土壤等人文地理现象和自然地理现象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4.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源动力。因此,当下的教育必须要以创新为指导,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在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创造者和接班人,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积极树立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核心。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地理学习中,地图作为地理事物研究的主要载体,可以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大量的信息,为此,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地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地图的功能和作用,并且作为教学最为直观的道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活跃和带动学生的思维的深入发展。
2.采用分析法,强化学生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培养中,比较分析法是培养学生的一个关键途径。因为比较法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活跃性,在进行事物或者是现象比较时,人的思维处于一种高度运动状态。为此,需要教师加强比较分析法的运用,以此来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对比分析地中海沿岸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区域特征,通过对两个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事物本质的深入认识,既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运用比较分析法,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3.运用综合法,发展学生地理思维
地理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为此,要充分利用综合法,来强化学生对地理事物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从一个知识点发掘相关的地理规律,包括相关知识的相关性,并且作出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进而地理思维也就得到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地理科学是一门相对较为特殊的学科,其具有高度综合性,为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细心观察,激发学生从多途径、多角度地探索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英丽.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耿金贵.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3,04:145.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乡土地理教学;思考
高中地理教学中强化乡土地理教学是新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地理课程要与实际相结合,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提出“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区域学习选自下列范围:当地社区、本区、本国、本洲、其他大洲和空间组合、全世界、全球结构”“所选区域应包括从本区到全球大小不同的规模……”上海教育学院教授刘善龄认为:地理教育必须经过乡土、国家、世界三个认知层次。
一、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由于基础原因,高中学生普遍感觉地理难学。但乡土地理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其内容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结合运用得好,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理解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理解难度较大,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学生从家乡的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自然资源,工矿业、农林牧业,人口、民族、农村、城市、交通、风景名胜等方面获大量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感性材料,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地理表象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础,是对地理事物认识深化的依据。学习地理,不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学生没有到地理环境中进行实际观察,脑海里的地理表象贫乏;而只在课堂上用地图、图片、幻灯、电影等形象的教具,显然是不够的。
三、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全新的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
四、强化乡土地理教学,能增强学生对乡土的认识和热爱的情感
情感是由外界事物给予人们的刺激引起的。离开了客观事物,情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乡土地理教学活动,结合家乡的特色,走出课堂,到野外,进行调查、参观、访问、观察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强化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如讲述工业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工业园区,参观西部齿轮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工业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强化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但乡土地理课程教学的实施中,由于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更为密切,教师独立组织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机会更多,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相对更高。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长期积累地理资料和工作经验,乡土地理教学的功用才会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凸显。
参考文献:
[1]杨光阔.乡上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
[关键词]关键问题;高中地理;综合思维
一、抓住关键问题,设计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综合思维时,教师要抓住关键问题,巧妙设计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目标作为地理课堂教学和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一定要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众所周知,地理综合思维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及尺度综合,教师在教学目标和关键问题确定时,要从多尺度、跨时空及多要素这几方面入手,使地理的各个部分联结成整体。
二、把握内容整体,构建地理要素的综合思维
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进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在教学时,紧抓地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将综合思维意识灌输给学生。首先,教师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作为平台,气、水、岩石、生物等地理要素之间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及岩石循环等过程进行能量和物质迁移的交换,从而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整体。教师讲授各地区自然环境时,先让学生列举该地区各要素的特征,再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各要素特征加以综合分析,进一步发现各要素特征所体现的整体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意识。其次,注重空间认知和区域综合,提升学生区域综合思维,由于人文要素特点和不同区域存在不一样的表现,彼此之间的组合和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区域综合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对人地关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把握地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有效唤醒学生的综合思维意识,从而利于地理的整体教学。
三、融入乡土地理,扩展学生地理的综合思维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其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可对生活和生产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融入乡土地理,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并研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地理知识,能够对相关的现象加以自主思考,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样可有效锻炼并拓展高中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站在时空角度,对各种地理现象和事物更加全面、正确地看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中的地理知识点,进一步推动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激情 趣味 自主 合作
以建构主义教学论为指导,针对学生与发展实际,运用“最近发展区”原理,立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体系的稳固形成,发展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为学生的高考打好基础。
一、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普通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知识体系不象以往教材那么完整。重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不强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淡化了组织结构,突出了实用效应。部分内容不注重地理知识的衔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内涵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地域的转换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而高中地理必修3城市化的内涵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二)能力结构有所提升。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强调在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在一定存量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地理知识结构在其头脑中内化、建构,并知晓获取地理知识的过程和地理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三)情感体验十分突现。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让学生从小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强化全球意识、整体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正文“少”、活动“多”、结构“松”。强调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参与到地理探究中去,在探究中学习、求知、寻找快乐。
二、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即对教材知识线索进行认真分析、整理梳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具体方法有:
(一)重组法。重组法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如按地点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重组知识的方法很多,比如以某条线(如经纬线、河流、铁路、海岸线等)将有关地理知识串联起来,或是采用文图互换的方法。
(二)图示法。采用图示法,既便于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又有利于将分散、重复、偏漏、断裂知识系统化及庞杂的知识概要化。这种方法不但能简明扼要、提纲式地表现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图象所具有的形象性,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记忆力和联想能力,便于学生从图象所形成的组织中去整体把握知识的含意。
(三)结构法。结构法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即优化教材知识的内容和组织,革新知识呈现的方式与程序。根据知识结构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整理加工教材知识:
1.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高中地理的整体结构,它不但表明了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而且阐明了各章节知识在这条主线中所处的地位。揭示知识的构成状况,也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用这些概括性的知识,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认识地理问题有个基本思路,分析地理问题有章可循,以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2.组构分散的知识。地理知识的头绪较多,离散性较强,这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教师应对分散的知识进行组合建构,形成某种联系。
3.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提供知识的逻辑结构,以便于学生学习。
三、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主干知识的构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包含: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物质运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回归教材,先从课本目录中提取主干知识,形成章节主干,再看章节间的联系,将主干知识联系起来(如图1高中地理学科体系结构)。其次进行各类地理原理、规律、成因之间构建,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构建学生头脑中合理的地理认知结构。如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地球运动规律)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大气运动规律)。其次是分析课本图示反应的规律、原理,提高识图、析图能力,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综合性知识的构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是指地理环境由地表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的综合性成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先决条件。例如,目前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和开采利用不合理;人口的激增带来粮食短缺、资源贫乏、空间紧张等严重问题;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带来环境质量恶化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用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去深入分析讨论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演绎等综合思维能力,学会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全面、发展、辩证地看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使高中教学工作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过去高中教学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应试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素质教育开始逐渐取代应试教育,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体现出了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特点,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进步的重要体现。高中地理作为一种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高,在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要加快转变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促进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高效顺利实施。本文就是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没有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一直充当着操控者或决定者的身份,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一味地重复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能进行被动地学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高中地理的课程内容十分众多,仅凭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难以取得效果的,只有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高效教学配合起来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而且分配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时间本就十分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十分重要,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有时间紧迫感,必须更快适应教学新目标,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对当下社会中的时事热点加以关注,将其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其中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加强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论对于哪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可以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稳固的基础。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进行互动,往往都是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时也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最终不断积累,学习问题越来越多,学生难以构建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体系。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其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也要在学习与生活上给予学生真诚的帮助和关心,询问学生的学习建议并加以慎重考虑,这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三、采取生动活泼的方法进行教学,I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才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自身性格、知识、思考、情感、经验等,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丰富性与灵活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与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相适应,紧跟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进步的步伐,采取多种多样的生动教学方法。比如,在地理教学中,学生作为地理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接受能力都不同,因此,其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个体性与差异性,教师首先必须尊重学生自身存在的这种学习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完成从纯教材模式教学向实践式教学的转变。比如,在讲解“长江三峡”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告知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包括搜集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质环境、风景等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其所掌握的知识讲述出来,然后教师再适当引出问题,比如“三峡工程的建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三峡工程的作用与意义”等,在抛出问题之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且在必要时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在学生进行了一定时间的思考后,再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向其他学生展示,对于学生的思考结果要以鼓励为主,通过这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营造了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想象力。
综上可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并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才能够实现学生地理综合水平的提高,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此才能够对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科学合理的运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开创整个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PBL教学模式运用
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它以问题为基础,更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参与地理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PBL教学模式能突出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灌输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地理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时,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教师可提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想去旅行的地方,制作出学生感兴趣的PPT课件或者微视频。筆者以“西双版纳”的教学为例。首先,笔者为学生播放了西双版纳迷人的自然风光的视频,时间约3分钟,在视频中展示了西双版纳的小浣熊、大象等具有特色的动物,并提出问题:“这段视频中一共有几种地理要素?其中‘水’在各个要素中是如何转换的?”其次,笔者给学生5分钟的讨论时间,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主动搜集资料、反复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探究这个问题,使得学生准确掌握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等地理要素,让学生明白“一方水土一方情”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恰当的语言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
根据相关教学数据可知,学生的自学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科学发挥引导作用,合理运用PBL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探究地理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意识。
如在教学“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时,教师可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基础性问题。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三种技术的优势与运用范围是什么?第二,提高性问题。如三种技术的联系是什么?第三,优秀性问题。如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教师应要求学生共同讨论,查阅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之间的关系,梳理好地理知识结构。此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当学生遇到专业问题时,教师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讨论,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强化其自学效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三、合理运用合作项目,树立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为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师应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方式,使学生在共同探究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如在教学“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时,首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地理知识掌握情况,把学生分成人数均匀的学习小组,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名组长,由组长与组员讨论确定“区域森林保护”的项目,并根据组员的优势,明确小组探究的任务;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了解区域森林资源的分布与使用情况,并利用图表等方式,梳理收集好的数据,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选择恰当的时间,汇总学生的资料,并选择一名学生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其他小组提问的机会,以集思广益,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应及时评价学生的探究情况,从而实现知识共享,达到既定探究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项目时,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目标等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创新探究项目,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合作探究过程中。
四、理论联系实践,梳理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是一门以自然为基础的学科,其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运用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梳理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自主运用地理知识。如在教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如“某个工厂的选址是否合理?”“某条河流应当如何治理?”等,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而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创设可参与的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借助恰当的合作项目,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独特的地理知识结构,促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翟云霞.在“劣构问题”中找寻地理思维——高中地理PBL式课堂教学应用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1).
关键词:高中地理;让学引思;模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21-01
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喜人态势,各地各学校都在切实贯彻落实教育主管部门教改意见,“让学引思”教学改革正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让学引思”教学模式本质上属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及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尝试,其对推进地理教学工作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一、指导课前自主预习,进一步明确课堂学习要点难点
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地理教师应当抓住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通过课前“自主地学习”引入到“深入地学习”,从而为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在预习环节中,重点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过程中还要坚持记录;二是提出预习的提纲,预习提纲体现对学生预习活动的引领效果,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特点,了解当前世界人口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对经济社会与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同时,提出自己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三是要求学生在每一次地理预习之后总结一些好的方法技巧。通过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研究,为接下来的深入思考研究夯实基础,指明方向。
二、指导课堂互动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让学引思”教学改革,重点在课堂,教师要充分抓住教学互动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深入地学,畅所欲言地说,通过自己和集体的力量实现学习重点难点的突破,这对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以及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一方面,重点通过思考题引导和教师启发、学生自主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思维能力水平,加深对地理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提出疑难问题并在小组里面初步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围绕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分析。课堂互动的方式主要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和交流为主,学习的载体是学习合作小组。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组思考题:正确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内涵;了解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联系;了解人口剧增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分析发展中国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这一组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恰当时机进行分析引导,从而为学生正确、全面、深刻理解地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水平。
三、指导课后巩固提炼,进一步增强地理学习理解效果
“让学引思”教学模式既包含课前与课堂环节,也应当涵盖课后环节。特别是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地理学习内容的消化与吸收,以实现学习理解的深化。教师在探索这一教学改革方式的过程中,尝试启发学生自己去总结提炼好的学习记忆方法,为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地理学习效果的增强提供保障。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地理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包括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规律掌握不够透彻等方面,接下来针对这些环节进行讨论,大家一起研究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地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对各种地理学习方法技巧进行总结与提炼,形成能够为我所用的方法经验。例如,在地理学习中总结出了框架知识点记忆法、前后联动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好的技巧,在学生地理学习成效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好的经验方法的提炼,多数属于学生在思考、交流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成果,对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指导课外实践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综合素养
高中地理“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切入点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着力点应当放在学习成效提升以及能力素养提高等方面。其中,强化学生地理学习分析研究能力是重要的方面,教师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各类实践调查研究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开展实践调查研究活动,搜集本地区一段时期以来气候变化的数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了解产生的各种影响。这样的实践调查活动既可立足于全球大的方面,也可以立足生活这样的小角度,重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让学引思”尝试,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准确把握精髓,精心组织教学实践,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能力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8503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中小学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新的地理课程思想从关注课程的“工具性价值”转变成关注课程的“终极性价值”即人的发展,这代表着我国中学地理教育进入了新的篇章。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构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纷繁复杂,自然、人文等要素相互交织,在不同的区域中地理要素的组合和联系多种多样,而且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断地变化、演进。”(陈红,吴燕坤,田甜,2016)
笔者在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发现哲学思想的运用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哲学与生活”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必修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其中,哲学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地理作为一门具体科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哲学原理具体呈现的载体;反之,哲学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如果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这些哲学原理改进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转化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规律,构建地理综合思维模式,更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客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一、把自然地理环境当作“系统”来研究
“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时要有“系统”的眼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形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其发展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人们在改造环境的活动中要注意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平衡。
系统与要素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作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但它不是部分简单的堆积和集合,而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别于部分的、独特的、新的属性和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要大于、高于、优于其组成要素各自功能相加之和。这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含义。
二、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时空综合分析能力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现象。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不联系的事物。我们不能把事物“割裂”开来看问题。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关于工农业区位的分析就是对这一原理的具体体现。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农业的区位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当地发展农业的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又要考虑劳动力、市场、交通、机械、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企业和政府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的决策时同样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既有矿产、水源、土地等自然因素,也有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必然导致工业联系,最终形成工业地域。由于联系具有多样性,学生在具体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犯两类错误:一是对各因素进行归纳时的不全面性,易出现遗漏;二是忽略联系的不同形式和联系的条件性。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对不同的地理区位因素进行归类、整理,例如划分成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引导学生形成此类问题所特有的分析“模型”,并注意将不同的“模型”进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时,在教学时也应当区分不同的联系形式,例如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即区分区位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主导因素及非决定性因素、非主导因素。譬如,在分析影响江南丘陵地区茶树种植的主导因素时,许多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都与这一事物的区位选择产生联系,但是各种联系是“不平等”的、有区别的。“土壤”因素是众多因素当中对茶树种植影响最大的因素,即主导因素或决定性因素。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条件下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化的。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可以是时间、地点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往往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影响事物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由于影响区位的各因素本身的变化性和发展性,同一事物的区位选择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例如,在分析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就要注意到区位选择的发展特点。在发展的早期,由于钢铁工业单位产品消耗的煤炭的数量大于消耗的铁的数量,为了降低运输成本,钢铁工业往往靠近煤炭产地。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设备的更新,钢铁工业单位产品消耗的资源数量不断下降,消耗的煤炭的数量逐渐小于消耗的铁的数量,于是钢铁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选择时靠近铁矿。随着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和市场地位的提高,许多钢铁工业选择在矿产资源缺乏,但交通便利、靠近市场的地区布局。例如,上海宝钢就是这种“临海型”的布局理念。钢铁工业三次区位选择的变化印证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中原料的地位逐渐下降,不再成为影响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交通和市场等因素的地位不断上升,往往对工业区位选择起重要作用。在农业区位选择中也有同样的现象,教材采用“地中海区农业的变迁”来说明这个问题。一般来说,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把发展的观点应用到教学中时,我们要帮助学生构建地理思维模式,但也要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式,还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不拘泥于教材中所讲的内容,要在实践中结合科学发展水平,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三、利用物质与运动的原理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规律的理解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作为客观实在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并通过运动分化出不同的具体物质形态而为人们所认识。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的第一节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宇宙,认识宇宙。宇宙是由不同类型的天体所构成的,例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从哲学上来看,这些天体的形成与变化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些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共同构成了天体系统,是物质的、运动的。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它的范畴小于宇宙。由于人类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宇宙还有未知的部分等待着人类去探索。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宇宙是由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级别性,还能够深刻理解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明白物质是可以通过人的感觉被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但是人类的认知水平具有历史局限性。这不仅保持了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而且帮助学生与形形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也就是说静止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要通过静止才能表现出来。讲解高中地理关于地球运动的内容时,很多教师通过各种复杂的模拟演示,试图较为直观地说明地球自转的两种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但是许多学生在观看了那些“直观的”动态演示后仍不能清楚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其实这部分地理内容就是运动和静止的选择问题。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自转的周期,首先要交代这两种周期在选择“参照物”上的差别。“参照物”就是为了说明运动特征所选定的相对静止的物体。恒星日的产生是选择“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来考察地球自转周期。有学生误认为恒星是绝对静止的物体,其实“恒星不恒”,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事物,恒星本身也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只不过离地球十分遥远的恒星其自身运动和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位移可以在恒星日的考察过程中忽略不计。而太阳日的产生是选择太阳作为参照物来考察地球自转周期。由于地球不仅自转,还同时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所以太阳日作为地球自转周期受到地球公转运动的影响,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自转周期。
四、利用矛盾原理引导学生走出地理思维误区
1.利用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原理
矛盾的观念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易经》以阴阳的变化来解释世界,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把阴阳的矛盾看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关于阴阳、有无、大小、强弱、正反、攻守、静躁、生死、兴废、治乱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概念。在哲学中,矛盾即对立统一被定义为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统一与斗争的关系。统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最基本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
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工业地域的形成”时,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之间的联系,局限于书本上所列举的实例,不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或片面地教条地认为“不是工业集聚就是工业分散”,把两者割裂开来看问题,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对立性,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统一性。工业集聚是指“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其好处是能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从而扩大总体产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但是老工业区集聚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时,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弊大于利”的情况下,一些工业开始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区位条件,使得工业从集聚走向分散。工业分散是工厂企业之间及工业之间相距趋远的现象。工业分散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区区位优势组织生产,但不利于管理和降低运输成本。在“分散”的基础上往往又会产生“新的集聚”。集聚和分散就是一组矛盾双方,它们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组矛盾双方还能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2.利用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使地表趋于平坦。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它们在时间上不分先后,同时产生,共同作用。所以,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均是地球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统一体。然而,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也就是说,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艾思奇,1978)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提问“喜马拉雅山的成因”时,大部分学生都“条件反射”地回答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虽然这种训练满足了考试要求,但实际上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只要将所提问题稍加改变,许多学生就会暴露出认识过程中的漏洞。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是主要矛盾,占主导地位,但是喜马拉雅山也同时接受着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只不过是次要矛盾,不占主导地位罢了。
深刻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许多学生在遇到“决定美国硅谷工业区布局的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常常把教材中有关硅谷布局的区位因素一股脑全罗列上去:“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这些都是问题的次要矛盾。“知识或人才”才是决定性因素,是主要矛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或解决类似地理问题时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突出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不平衡性运用到方法上,就是重点论的方法。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和主次,“在一切工作中必须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也就好解决了”。
五、利用事物的两面性原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学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很容易出现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性错误。在地理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辩证地观察地理事物、研究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有利于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地理现象的思维方法。
例如,许多教师反复强调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这样给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带来一定负面效应。其实“热量不足”既是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也是有利条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特征,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热量不足使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时只能选择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但是热量不足能减轻虫害对东北农业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还有利于土壤积累有机质,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为东北地区发展“绿色农业”创造了条件。又如,讲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时,我们也要从有利影响、不利影响两个方面来谈。有利的一面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事生产;不利的一面是季风降水具有不稳定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往往在农事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量较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利用这一原理帮助学生摸索出分析地理问题的具体方法。比如,当“评价”某一地理事物时往往要从有利、不利两个方面来剖析;在谈某一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时,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等等。对立统一的方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思考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认识,具体实例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渗透一些哲学的思想,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之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它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使课程改革进一步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陈红,吴燕坤,田甜. 基于学习进阶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3).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自主学习理念必须在教学设计中侧重体现。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课前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包括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数据图像等信息,学生通过网络、教师制作的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尝试理解教材,将不懂的部分筛选出来。二是课堂教学强调引导,将学生置于合理的学习情境中,教师侧重于穿针引线,发挥启发引导、点拨促进的作用。三是难点环节自主突破,以往在难点环节,教师习惯于苦口婆心地讲解,而自主学习理念更重视学生自身的学习研究,在教学设计中要将难点突破环节设计为学生自主合作模式。
二、师生互动中渗透自主学习理念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是积极踊跃、充满活力的,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教师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例如,在“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谈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课堂上可以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接下来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讨论,进而提出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将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最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当前存在的其他主要环境问题,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观察自然、分析现象和概括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教学互动中,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角,依靠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去探索、发现,获得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互动,体现了能力培养的要求,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教学专题中渗透自主学习理念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师生互动,也要注重创设能让学生自主发挥的平台。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专题讨论活动,活动环节的设计也基本由学生完成,将学生置于知识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课的教学中,课前,笔者要求学生搜集德国鲁尔区在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开发状况的图文资料,结合身边的案例,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提出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尝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相应的方案,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找到适合不同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的专题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
四、课外活动中渗透自主学习理念
课外活动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深化,以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带着目标任务、沿着既定方向开展活动,特别重视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较为明显的帮助。例如,在“旅游活动设计”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本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有哪些潜力,立足实际,充分借鉴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体现整合旅游资源、放大旅游品牌效应的设计理念。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梳理总结,提出口号、设计标志,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旅游业的一整套方案。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分析研究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设计旅游线路推广计划,完成全套的拓展活动流程,貌似简单的活动,实则涵盖了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也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标,使学生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地理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一、运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来让学生乐学
高中地理中的知识容量很大,要让学生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牢固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提高,对知识的探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课堂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死板严肃的课堂会让学生感到地理学习的枯燥,让他们失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使地理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
二、运用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对知识的进行探究,深刻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时,学生要学会如何从地理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通过认真阅读来提取地理信息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对地理教材和资料进行阅读时能有效提取其中有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使他们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对他们进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探究地理知识时能深入思考,提高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促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后,教师要通过提问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并在他们回答上问题知识对他们进行表扬,使学生对地理课堂上的阅读重视起来,促进地理思维的深入,在不断思考和分析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地理思维的发展。
2.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来提高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如果单纯依靠学生阅读来理解地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多媒体引入到地理课堂中,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使他们掌握地理知识的本质。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不能夸大多媒体的教学作用,使整堂课都在多媒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看似活跃的课堂却没有高效的教学效率,学生掌握不了学习的重点,不能使教学目标有效实现。在运用多媒体来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时,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多媒体来进行直观展现,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的双重作用来进行地理知识信息的提取,使学生的通过学习和探究获得有效的地理知识。
3.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地理教材中包括大量的地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地图,通过读取地图来获得有效的地理信息。在阅读地图时,不仅要让学生对已有的地理知识灵活运用,还要求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地图上尽可能多的获得信息,提高他们阅读地图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理解知识进行整理,构建成地理体系,在阅读地图时能快速调动知识体系中的地理知识,通过阅读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三、利用问题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思考的深刻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更深地理解地理知识,完成课堂叫许目标。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能对知识逐渐深入地进行探究,有效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学“大气环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如下问题:如果地球进行自转,气压带和风带有什么变化?如果没有大陆和海洋的区别,气压带和风带又有什么变化?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分享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使思路开阔,能创新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对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探究,使他们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时的能力逐渐提高。教师在进行问题创设时,要根据学生的地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进行设计,使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能获得问题的答案,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使学生更积极地深入研究地理知识。
四、 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中地理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了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在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来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和问题看法的深刻性,使地理课堂学习有效进行。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分组,使每一个小组中优秀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促使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结组。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在积极地合作探索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也不断增加。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策略分析
引言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表现出来。地图中隐藏着浩瀚的知识,仔细读图,众多的地理特点和规律都能在地图上找到。地理教学有一大特点就是离不开地图,这是由它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它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殊功能。纵观历年的高考题,地理图表题型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非常重要。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教学现状
一方面,在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相关数据表明,大部分高中地理老师对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在许多老师的认知下,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背下来,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地理学习,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读图能力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其实,地理图标作为地理语言的一部分,可以清晰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概括和表达[1]。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缺乏重视,将地理学科划为副科范畴,没有给予重视,受这样的思想影响,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进行地理学习,对于地理读图分析也缺乏练习,由此一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活跃,不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读图技巧
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提升其读图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熟练掌握教材中与地图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对一些较为常用的图例进行识别、记忆。学习地图是学习高中地理这门课程的基础,对地图中相关信息的解读在地理综合测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识别并记忆地图中一些较为常用的图例,并对相关的地图基础知识充分理解与把握,例如,引导学生对比识别与记忆一些分布图、地形地势图、统计图以及景观图等。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识图习惯,逐步树立识图意识,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将地图作为学习工具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逐步使用图例、比例尺、指向标等相关要素,并对地图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标注。通过这样的方式,高中生可以逐步养成学地理这门课程的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中绘图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读图的升华阶段,它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识图、析图、记图能力。动手绘图,既能强化记忆,又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第一,自编制图。在地理教学中,在预习或复习阶段,学生可以自己编制地图,把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文字内容变成图,把繁杂的知识变得直观有条理,易于记忆。比如在复习“地球公转”这一章节内容,学生可以绘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图和地球公转图,通过图清晰地看到,在春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夏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北移到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南移到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第二,拼图、补图、填充图。利用填充图熟练绘制重要地图。比如在世界经纬网格上描绘世界轮廓、各大洲地形图;在中国地形图上画出河流、山脉、平原、高原;在中国政区图上填上各省的省会、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世界政区图上画出世界的洋流和四大渔场;用拼板拼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读图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
在当今社会信息不断发展的潮流中,多媒体教学方式逐渐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老师在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在网络上搜集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将清晰的地理图文提供给学生,教导学生在分析地图时,注重图中包含的隐性信息,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注重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比如老师在讲授《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这节课时,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播放水资源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宽知识视野。
结束语
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良好读图习惯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图、使用地图、绘制地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包剑锋.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9(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