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
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
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
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3]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
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
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
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女大学生 人际交往问题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60-01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效率以及生活质量。笔者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在校女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2份,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6%。
一 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现状
1.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整体良好
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整体良好,调查结果显示,有63%的学生与同学、舍友的关系非常融洽,有26%的学生与同学、舍友的关系比较融洽,仅有11%的学生表示人际关系不融洽。
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单纯,调查发现有75%的学生交往目的纯粹是为了获得友谊和情感支持,大约69%的学生交往目的是为了发展共同的兴趣爱好,仅有9%的学生交往动机是为了以后对自己工作有帮助。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交往关系真诚、自然,人际关系整体状况良好。
2.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得知,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整体状况是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人际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女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人际关系,考虑问题片面,缺乏责任心、包容心,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其他人的想法与感受,事关大家的利益时先考虑自己,缺乏全局观念。
第二,自卑与孤僻心理限制了人际交往。自卑与孤僻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遇到困惑时不与人沟通,负面情绪无法排解。有自卑心理与性格孤僻的学生往往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或是单亲家庭,这部分学生大都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愿,但是往往很敏感,自尊心更容易受到伤害,人际关系状况不乐观。
第三,虚荣与嫉妒心理影响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年龄不成熟,对于身边同学、朋友良好的家境、取得的成功、获得的荣誉等方面会产生抱怨、憎恨、愤怒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第四,自负与自傲心理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调查发现,这类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且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华,在心理上都有很强的优越感,做事过于主观。这类学生一般抗挫折能力不强。
二 人际关系对女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沟通能力都比较强,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地与人沟通。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心情总是压抑,容易受到挫折,导致其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影响学业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
2.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女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增长自己的见识,累积更多的经验。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活跃思维、启迪思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调查中发现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都较理想。
3.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保障女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其累积丰富的社会资源,使其获得更多的信息,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促进女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 促进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若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往往会带来遗憾终生的结局。因此,对女大学生需重视她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发挥辅导员在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引导作用
第一,深入学生内部,关注学生动态。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内部,针对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调节与指导。要努力创造公平公正、民主平等、互助友爱的人际交往环境。完善班级管理制度,评奖评优公正公开,建立积极向上的竞争环境。
第二,引导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社会认知偏差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2.注重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要让女大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要培养女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合理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3.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及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
很多高校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多数高校还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较高,经验比较丰富,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技术水平较高。在培养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特别是对于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需要学校主动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实践
1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功能
人具有社会属性,这决定了人在社会活动之中必然产生相互交往和交流沟通。人们在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符号交流意见和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人际交往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于大学生而言,通过接触交流,可以交换信息,拓宽视野、增进感情、互帮互助,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增强群体凝聚力。而且协调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矛盾,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情感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2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以自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父母长辈的养成教育,部分大学生容易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我期望过高;不懂得关心他人,与他人关系较为疏远;固执己见,对他人的正确观点也很难持赞同态度;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说话做事不顾及他人感受,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以上种种行为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与恶化。
2.2 主动性不足,回避与人交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的缓冲期,校园人际关系既单纯也复杂。尤其是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群时,有时会出现情绪紧张,甚至行为失常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交往恐惧症”。极有可能是大学生曾经有过的消极情感体验或者是长期形成的性格缺陷,如自卑、孤傲和胆怯等,最终导致大学生不敢或回避与人交往,这都严重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不过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网上开展学习、工作和沟通。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平时不善于交际,但在网络空间却异常活跃、乐于交友的现象。从内心来说这类学生渴望表达与沟通,有着极强的交往意愿。
2.3 功利倾向严重
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它不仅包括物质的交往,还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如服务、信息、情感方面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都希望这个交换是对等的,这样人们的心理才能够维持平衡。因此,人们的一切交往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围绕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对于值得的,便会主动地去建立和维持,对于不值得的,就会选择放弃或回避。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们的行为特点趋向于利益最大化,表现在人际交往上就出现更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本来人际关系是以情感为交往基础的,但受到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或者是受到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的诸多负面信息的干扰,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功利化。在交往过程中,呈现出亲近物质条件好或者拥有一定权势的人,并且渴望短期内获得超值回报的特点。如,评比奖学金或各类荣誉称号前,主动与老师或评比小组成员拉近关系。
3 以社会实践活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路径
目前,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愈发重视,已经逐步改变以前重技能、轻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传统的设立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开展校园心理知识普及活动,开设一系列选修课程或者专题讲座外,我们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将出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转化为潜移默化继而提升能力。学会转变思维角度,把人际交往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增加才干的有效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有利于大学生正确把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4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拥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从而发生心态或者行为上的改变。通过笔者对本院2013级100位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何影响。
我院在2013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2013级学生开始试点,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分类引导项目。初衷来源为我院为师范院校的理工学院,除完成基础专业课程外,还要花大量时间在实验课程上,课余利用时间十分有限。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去完成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抑或有针对性地提高某方面的能力,便有了分类引导这一举措。分类引导总共分为4大类,科创考研中心、文体艺术中心、教师教育中心、社会实践中心。每个中心设置一名相关专业的导师,全面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择两类参加(如某生可以同时参加科创考研和社会实践两类)。一旦加入,便必须参与该中心组织的活动,完成该中心下达的任务,也获取该中心提供的各类资源。每一学年初始,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重新选择参加。我选取的100名调查对象正是在2013全年参与我院社会实践中心的2013级学生。
通过为期1学年的跟踪随访,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出以下结论。
根据统计,100名同学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频率最高的依次为以下几种:教师类(35人),包含一对一家教和一对多的班级授课销售类;暑期三下乡(31人),由学院统一组织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宣传与咨询活动等志愿服务,以及社会调查活动;销售类(27人),主要包括商场促销、电话销售、发放传单等活动;科创实验(16人),结合自身专业,跟随导师进行科研课题研究。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来分类,主要为勤工助学、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以及自主创业。从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长短来看,教师类平均时长最长,大致有20~40小时。销售类时长最不稳定,有只参与过一两次的,也有几乎每天都在外兼职的。
5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5.1 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关系单纯、理想化的认识
学生身处大学校园,主要交际对象为老师、同学。交际范围相对狭小,交际关系相对单纯。而参与社会实践之中,特别是在外兼职,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而其文化素质各有高低。如果大学生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套交际手法,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那么在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必然会受到重挫。而人际交往的失败,一方面会给大学生带来挫败感,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现实状况,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首先是角色转化,不再自视为“天子骄子”,而是现实社会的普通成员。其次是价值观转化,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功利性和工具性,认为人际关系就是日后可以利用的人脉资源,一部分大学生正是因为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开始注重人际交往。
5.2 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包容自信
自卑、羞怯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之一。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有助于大学生克服这类心理障碍,使大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与他人交往。第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外界的互动增加,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深刻,以前一些自认为不足,甚至感到羞耻的缺点,发现这其实是大部分人的通病。甚至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般人没有的特长和潜力,从而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好地接纳自我。第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到,他人并不会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自己也不必过分苛求完美,别人对自己的评论并不总是消极负面的。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树立自信心。
5.3 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
我们都知道,自己的亲身经历往往更加印象深刻。大学生通过实践与尝试,会逐步认识到人际交往技巧的重要性,尤其是从事产品销售、团体活动等配合度较高的工作,对人际交往技巧的要求更高。通过亲身参与、发生失误失败、总结经验教训等一系列过程,能够让大学生更快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大学生发现一些领导或者前辈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那么通过自身的观察交流便能不断掌握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诸如良好的语言沟通、办公室礼仪,这些都是大学生学习交往的“第一章”。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迫使大学生们日益优化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渴求通过“第一印象”占据先机,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由此人际交往能力已被视为良好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之一。
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交往的平台,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累交往经验,提升交往技巧,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不仅需要给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空间,更需要经常鼓励学生,特别是存在交际困难的学生多多参与交往活动,以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 姚天保.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分析.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6.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大学生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人群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大学生远离父母,对人际交往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更加强烈,但这也是困扰他们的问题。大学生能否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积极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学习、发展、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爱和归属的需要只能通过人际交往得到满足,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有困难时能得到帮助,在思想上能保持与他人交流,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二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情绪稳定,学习上有同伴,能够积极投入学习,学习效率高,并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学习成绩。三是有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与别人比较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四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社会化指大学生不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形成、发展和完美自己的人格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参加各种交往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化非常重要的途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大学生完成思想道德社会化、角色扮演社会化,使自己成为一个满足社会要求的人才。
高职大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日渐壮大的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是怎样的?存在哪些问题?影响因素有哪些?学校能进行什么样的干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用开放式访谈法,对30名高职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大学生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
接受访谈的高职大学生,尽管对人际交往的语言描述不同,但能反映高职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一些学生认为,大学里交到的朋友是毕业后的人脉资源,自己的工作、生活各方面都会得到这些朋友的帮助。一位男生这样说:“在大学里,要好好与同学相处,多交朋友,走到社会上,谁也不敢保证不用谁,哪一天有困难了,你帮他一把,他帮你一把。”一些学生还认识到,大学里的人际交往能使大学生成长,不断完善自我。虽然受访学生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全面,但具有代表性,而且正是上述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成为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动力。从大学生的活动中也会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活跃且丰富多彩,大学生在这些人际交往活动中综合能力、思想修养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完善。
(二)高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坚持的原则
1.宽容是首要的原则
受访者普遍认为,在与同学相处中应做到宽容。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如果做不到相互包容和谅解,他们就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高职大学生把宽容作为处理人际矛盾的原则,反映了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成长过程。
2.关心、帮助和分享是普遍的原则
通过有目的的访谈、与学生无意的聊天以及与辅导员的交流,笔者了解到,学生在一个集体生活,特别是同一个宿舍的学生,他们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乐于分享。关心、帮助、分享的宿舍氛围让高职大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满足了他们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3.平等、尊重是基本的原则
高职大学生把在交往中受尊重看作基本的需要,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尊重他人。人际交往中做到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4.诚实守信是共同信奉的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大学生在某些方面诚信缺失多有报道,但高职大学生普遍认识到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和意义,在与他人交往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诚实无欺、信守诺言。
(三)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圈子较为狭窄
受访者普遍反映,多数一年级学生的交往局限于宿舍内,只有个别宿舍之间有频繁的交往,一个学年下来,同班同学还都不知道名字的情况并不鲜见。交往圈子的狭窄不利于高职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交往活动的广泛性
多数高职大学生基于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热心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结交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交往活动的广泛性一方面丰富了高职大学生的阅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毕业后适应社会,但同时过多的人际交往活动占据了他们的学习时间,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
3.交往目的的务实性
一些高职大学生除了日常与同学的交往,他们还会主动与某些教师、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接触,建立人际关系。这些交往活动的目的明确,一方面为学到更多的专业技术、社会知识,另一方面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就业积累人脉资源。这说明大学生交往在满足情感需要之外,还考虑到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交往具有务实性。
4.交往对象的相近性
交往对象的相近性是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又一特点。这里的交往对象指关系密切的室友或同学,可以说是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闺密”或者“铁哥们”。建立这种关系的学生之间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相近之处,家庭经济条件相近或者兴趣爱好相同。
(四)影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观因素有个性、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
三、结语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总体良好,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人际交往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际交往态度积极,在人际交往中能坚持正确的交往原则,进行人际交往时会考虑到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呈现出情感交往与务实交往并重的趋势。但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交往圈子狭窄等。为改进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课程。可以通过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价值观,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大学生情绪多变,自控能力差。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掌握情绪调解方法,树立理解他人的意识,自觉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从而学会应对人际冲突,化解人际矛盾。对于个别存在严重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工作者应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与针对性的训练,帮助这些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
第三,引导和鼓励高职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学校可通过一定的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校内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26 — 02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指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以交换彼此思想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的社会关系的关键,个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关系中,而是建立各种各样的连结关系,如血缘关系、战友关系、雇佣关系、医患关系等;大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有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处于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必然要面对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面对求职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觉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肩负社会历史使命,更要重视人际交往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社交需求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包括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心态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如:自信乐观、宽容大度、诚信友爱等高尚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人际交往本身所获得的人力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得以体现,还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其次,人际交往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无论是符号语言交流方式还是肢体语言交流方式,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使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获取间接性、经验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开拓思想的重要条件。
(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有效方式。首先,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从对方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有效地进行自我完善,促进个体成长成才。其次,人际交往不仅对自身发展有重要影响,对社会建设和发展也十分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有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增强群体凝聚力,集全社会合力共创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高等教育主要工作是大学生的理论教学,在培养21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时,更多地是以智商和学习成绩论优劣,而忽视了大学生情商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少有专门的课程教育大学生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与沟通、如何待人接物,根据各种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人际交能力位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个体差异问题
内在的,自卑、怯懦、猜疑、逆反、排他、做戏、贪财、冷漠等各种心理因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问题。有自卑心理的人,自认为出生贫寒、社会地位低下,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感到失落、压抑、苦闷,待人冷漠、自闭自弃、表达不得体,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有怯懦心理的胆小怕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存在的心理;有猜疑心理的人喜欢捕风捉影,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对人没有信任感;有逆反心理的人喜欢标新立异,与人对立,有时会颠倒是非,常使人感到厌恶;有排他心理的人喜欢坐井观天,不愿接受新事物,思想固执,心胸狭窄;有做戏心理的人把交朋友当做演戏,喜欢吹牛,难以找到真正的朋友;贪财心理的人认为交朋友就是互相利用,只占便宜不愿吃亏;有冷漠心理的人对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孤傲,往往使他们失去很多朋友,面临人际交往困扰。
外在的,大学生交往范围狭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区域划分范围较小。由于学校管理、教学方法等诸多原因使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所以人际关系较单一,主要接触人群为师生、同学;接触中心为寝室或者班级。其次,大部分大学生缺少学生会、社团等实践活动经验,接触的人情与事情少,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实践锻炼而越变越差。再次,部分大学生为发泄学习、工作、交往中的不满与压力,过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结果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时空范围缩小。男生沉迷于打游戏、斗地主,女生沉迷于网络购物、看电影,在虚幻的世界中他们显得更加自信。
(二)家庭环境问题
横向的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现代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龄伙伴之间的游戏与打闹,孩童时期的人际观念意识较少;除了学习交流外,其它交流甚少,进入大学自主管理后,在学习之余不知道怎么与同学相处。
纵向的方面,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溺爱、包办、使孩子变得任性、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他人漠不关心;父母的言传身教如不诚信、胆小怕事、过分批评指责等也会使孩子变得自卑、怯懦、不讲信用等。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容易孤傲,贫困家庭的大学容易自卑。
(三)学校教育问题
高校注重科学教育与理论教学,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不懂伦理道德、交往礼仪、公共关系等,理论知识不能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人际交往相当于纸上谈兵。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缺乏,接触仅限于课堂,课后形同陌生人,大学辅导员事务繁多也难以顾及到学生的交往问题,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大多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少走弯路。
(四)社会环境问题
社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存在误解,有的认为大学生是高材生,什么都会,殊不知校园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为人处事能力较差;各种社会宣传教育与监管也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身心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沉迷网络,逃避现实,却往往陷入网络骗局;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缺少沟通协调能力,处处碰壁,但很少有企业愿意录用并培养这样的大学生。
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将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看成我们在玩的各种游戏。”在人与人沟通与交往中需要遵循游戏规则,透析人的内心世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分析人际关系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关系,掌握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规律,改善大学人际交往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要遵循的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同学之间人人平等,对待生活充满自信,不因家庭贫富论地位高低与亲疏远近。第二、相容原则。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宽容以待、,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合作与冲突。第三、互利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英国首相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互相了解并尊重对方的价值取向,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人与人之间在分配上的公平并创造“双赢”的局面,更有利于维持和改善人际关。第四、信用原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第五、宽容原则。同学之间难免有摩擦,心胸宽广,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措施
1.大学生自身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在人际交往学会倾诉与倾听。善于发泄内心的苦闷以缓解心理压力,聆听他人的报怨与困扰,体会同学之间的关怀,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二、举止文明大方。作为知识分子,应该言行得体,谈吐自信。第三、培养幽默感。幽默风趣、活泼开朗的性格,往往在人际交往中给人以良好印象。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所有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希望迎得人际交往的成功。第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善交友,交益友,掌握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明确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接触-融合;重视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2.家庭应该采取的措施
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跟家长接触较多,因此家庭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是基础性的,父母应当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待人接物行为;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父母应该多跟孩子联系,关注孩子的独立生活情况与人际交往人群。
3.高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1)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首先,通过个性化培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如开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人际交往的讲座、讨论沙龙、主题班会等,增进师生感情与同学友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在非医学类院校,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十分有必要。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大多是由心理问题产生的。通过几年来发生的大学校园伤害事件看,大多数品学兼优的高才生最易产生心理问题,也更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
(3)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社会应该采取的措施
社会宣传、公共舆论等易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造成影响,社会可提供更多的适合大学生交往的平台,如大型图书馆讨论区、英语角等,拓宽大学生交流视野;组织大学生集体旅游活动、参与企业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给大学生解决心理、求职和交往等问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扫清障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但不沉溺网络、聊天交友但不上当受骗。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难题,要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决,但最重要的要从大学生自身找原因,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2010,(02).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3〕倪嘉波.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J〕.教育探索,2008,(02).
[关键词] 人际关系 大学生 重要性 原则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脱离父母真正独立生活并走上社会的重要过渡时期,因此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顺利而完满地完成学业,将来走入社会,较好的适应社会环境,正确而健康的展开工作和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令人堪忧,高校应该重视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一、 当代我国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一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据专家调查统计,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主要存在不善于人际交往、自卑、内向、害羞、孤僻、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冷漠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比例最高可达83%,最低为38%。其中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远远过于师生关系。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大学同学之间的关系普遍没有中学时好相处,知心朋友较少,关系没有中学时融洽,表现较多的为关系处理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虚荣、攀比现象严重。其中主要以下四种特点。
一是,这类学生的人际关系最为紧张,表现为不善于与人交往,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0%。这类学生实际上内心非常渴望与他人实现友好交往,但是却很难实现,内心较为焦虑和孤独。二是,在人际交往中,渴望达到完美,对于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较为苦恼,具有一定的失望心理,心情时而颓废。因此一旦出现重大的人际关系障碍,对其所产生的心理及其他影响较为巨大。三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于出现的矛盾和障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总是又希望处理到最好最完美,因此心理上矛盾、困惑,充满烦恼,有的甚至形成心理障碍,有碍于正常人际交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四是,地域差异。相比较来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较易产生自卑心理,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不能正常展开人际交往,一般来说农村多于城市。五是,师生关系淡漠。受到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只有课堂时间,因此接触较少,师生关系相对淡漠,除了部分较为积极的学生主动和老师联系,有些较为内向的学生很难突破自己的内心障碍主动和老师形成互动的良好关系。
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
大学期间由于环境的迅速变化,多数大学生来到异地求学,因此对于新的环境,大学生需要有着较好的适应性,同时展开积极而健康的人际交往,这对于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对于其健康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
1.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够有利于获得广泛的信息
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在彼此的交往中,相互交流心得、经验、知识,倾诉情感,因此范围广泛的人际关系能够使得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的空间,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了解更多的信息,交往到更多的朋友,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获得友谊,使得自己的人际圈不断扩大,在更大的范围内与更多的朋友交流,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信息。
2.有利于正常学习的展开及良好人格的养成
如果在一个人际关系较为融洽、大家相互之间关心、帮助的环境中,个体就会保持相对较为愉快的心情,在良好而宽松的环境中,就能够顺利展开学习等各种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这种良好而愉悦的交往环境中,性格会变得开朗而积极、主动,获得愉悦的朋友及伙伴,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养成健康而积极的交往行为和习惯,使得自己的行为举止及言谈习惯等都能够得到良好培养和修正,培养优点,改善缺点,形成相互学习优良品德和行为的风气,养成健康的人格。
3.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际关系的不健康会导致心理的不健康,带来心理疾病。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及交往能够有利于保证心理的健康。大学生一般都脱离了故乡及家庭,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求学。因此,在心理上急切需要找到可以倾诉的伙伴或朋友,相伴度过大学生活,渴望得到同学或者朋友的友谊、关心及温暖,从而使得心理上摆脱孤独感和寂寞感,增加自己的信心,因此正常而健康的人际关系是所有大学生所渴求和需要的,也是减少心理疾病,养成健康心理的必然需求。因此,正常而健康的人际交往活动必然对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加快实现社会化的必然条件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一员的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人际交往的水平及性质,人际交往经验的多少,直接影响其社会化的水平。在大学时期,大学生应该积极的展开人际交往活动,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经验,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摆脱人际交往的各种障碍,积极寻求健康的人际交往,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经历,培养自己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5.大学生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能仅仅用学历、考试分数来标明,同时还需要正确而健康的人际关系支持,一个不会交往的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也是不能真正实现事业及人生成功的。因此,在成功的范畴内,还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支持。形成合作意识及全局观念,在相互合作和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共同合作,这样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为事业的成功做好准备。
三、人际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民办高校;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
引言
民办高校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大学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承受着比公办学校更沉重的压力,比如高昂的学费,录取分数低以及社会偏见等带来的压力都给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人际交往,值得民办高校的办学者乃至整个社会关注。
一、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关概念及重要意义
(一)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关概念
一般认为,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办学层次。
人际交往,也称为“人际关系(human relations)”,通常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互相联系得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等。人际交往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民办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直接影响到所处的生活环境,个人性格,和将来的步入社会的社交和择业,和个人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应该受到家庭、个人以及学校与整个社会的重视。
(二)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重要意义
民办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知识的阶段,其人际交往能力、交往质量和人际关系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与心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毕业后是否能够很好融入社会及其未来职业发展空间。
一方面,建立民办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其能够通过和谐的人际交往获得感情与精神满足,更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校园人际交往,有利于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在大学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使自己与同学、师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被广泛地接纳、尊重和理解,使自己能够体会到存在的价值,从而时常保持舒畅的心情、开朗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更加活跃的思维,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进而形成朝气蓬、勃团结友爱的和谐氛围与良好人际关系环境。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自身的稳定与发展也需要和谐的民办大学生人际关系为保障。如今,我国民办高校无论是在规模和数量,还是办学质量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就必须要求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保持办学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而作为民办高校主体的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是否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
总之,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都具有迫切重要现实意义。
二、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
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享受着父母亲人的溺爱,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崇尚个人奋斗,不善于与别人配合,在与他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内心的感受,习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待和处理问题。与别人相处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不顾场合。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较少的考虑集体或他人的利益,甚至不愿深入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可能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二)存在追求功利心理和“庸俗化”的交际观
在人际交往中,时常存在一种功利主义,即把交往作为手段,以利益追逐作为进行人际交往的最终目的。当代民办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表现:首先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我利益为前提;其次,交往中更加重视物质利益,不断淡化精神情感的满足;同时,所进行的人际交往普遍表现出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在交往手段上存在粗鄙化情况。
(三)内向、自卑的性格
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这些曾经怀揣公办大学梦的学生只能到民办院校来,内心的不情愿、不甘使得部分学生在交往中,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时由于自卑感而自信缺失。而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和无法与别人较好的沟通,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性格内向和不自信,始终让他们处于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环境中,不愿意去和别人交流和沟通。相当部分学生在该种情况下选择逃避并转向互联网,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寻找自己的价值,这样就使他们更加的封闭自己,在网络上虚幻和不完善的“人际交往”中越走越远。
(四)交往面窄
多数民办大学生交往主要以宿舍为主,这一点在新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教室里,他们基本都是一个宿舍的人坐在一起,平日吃饭、打水也是和宿舍人一起,但由于宿舍的圈子较小,他们在这种圈子生活久了就会受限制,久而久之他们就已经习惯了并且很满足这种生活模式,最终就导致不愿意接触外界的人和事。很多学生甚至连本班同学都没有认全,长此以往,交往面就会越来越狭窄,性格也很难得到不断地完善,这样就会削弱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作用。
三、解决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若干建议
(一)自身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大学阶段是系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大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可以采用各种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度重视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引导大学生积极的认识自我。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大德育教育力度,并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将德育工作放在培养人才的第一位,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培养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民办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并能够加强大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正确的对待人际交往。学校是大学生们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大学生们主要的人际关系集中地。人际关系其实是一种高级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帮助学生修身养性、防止和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大学生提供和谐的人际环境,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引导民办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
首先,加强自我意识教育。通过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并结合社会现实案例,使大学生对待人际交往的思想逐步转化,并且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当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得到肯定的时候,大学生们就会对这类事情产生观注,进行自我教育。其次,强化自我调节能力。学会并善于采用心理调节的手段,自觉的调整自己的心理,把彼此接纳作为交往的根本目的,扩大心理容忍度。克服不良情绪对其自身的影响,改善交往问题,加强自我教育,完善人格。第三,从真诚、赞美、理解、倾听等方面重视人际关系技巧的培养。
(四)加强对网络交往的引导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媒体,是大学生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并且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观念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民办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以逃避现实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种种障碍,进一步弱化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网络法制”课程,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和专职的教学队伍,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并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五)营造宽容接纳民办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际关系也带上了市场经济的色彩,“金钱至上”、“一切凭关系”等消极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观。同时,相当部分社会群体,包括社会大众和用人单位,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民办大学生都是学习不好的“高价生”,综合素质不高等固有思想,对民办大学生“另眼相看”,因此,应当努力创建公平公正、包容仁爱、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为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年一代铺筑道路。
参考文献:
[1]谢晓峰.民办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调查―以南京三江学院为分析案例[J].高等教育,2011,01
[2]王琦.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方式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关键词:大学生;地域认同度;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59-03
引言
众多科研实例表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较为重视地域认同度重视对某类群体发展的影响;因为地域认同度重视对个人和群体作用的表现,目前,这种作用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此外,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决定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备受关注。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地域认同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切合现今关注的热点问题,其目的是将大学生交往和地域认同度关系的问题放大到普遍的社会问题中来,并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案来帮助大学生实现健康的人际交往,并以此为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认同”一词译自英文中的identity。在西方,其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地域认同度是指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的形象,文化等各方面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知以及归属感,是人们对某一区域的理念认知、赞成,信任的程度,是地域所能提供的尊重和价值带给社会人对本地域的认同度。地域认同度体现了某一地域对个人的吸引能力[1]。
人际交往(interpersonal transaction)亦简称交往。它包括个两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品的交换。从静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指人与人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2]。
分析地域认同度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有两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地域重视度的差异,如同乡会的出现和对此的态度差异、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之间、不同的年级之间(以师大为例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男生与女生之间。
第二,不同地方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表现为人际交往对象的选择、人际交往的观念、人际交往的行为、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度等)的差异,如南方与北方、农村与城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地域认同度之间的关系,能够了解大学生交往的现状。我们对陕西师范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289人中,南方77人,北方212人,农村148人,城市141人;其中具体细化为:北方城市108人,南方城市33人,北方农村104人,南方农村44人。
在293人中,男生56人,女生237人,免费师范生100人,非免费师范生193人,大一年级93人,大二年级42人,大三年级42人,大四年级30人,研究生45人。
此次问卷调查在问卷上采用自编式问卷。第一部分调查大学生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地域重视度的差异,第二部分调查不同地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
调查方法:调查共有两个阶段,采取跟进式,问卷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对同一群体针对两部分问题发放两次,共发放600份,卷一回收298份,回收率99.3%,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96.7%;卷二回收298份,回收率99.3%,有效293份,有效率97.7%。
调查结果着重展示能反映本质问题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的结论:
1.大多数同学都较重视人际交往,但北方同学较南方同学更看重人际交往。
2.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在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度上差异不大;北方城市与农村的同学在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度上差异不大。
3.南方农村比城市的学生更重视人际交往。
(二)大学生认为自身交往能力的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结论:
1.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基本都认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但是更多的农村学生对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感到焦虑。
2.南方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在评价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农村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自信。
(三)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知识的了解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结论:
1.北方较南方的学生交往知识缺乏但总体都不高。
2.城市学生较农村学生交往知识较精通。
3.大多数学生对人际交往知识略了解,很少有很精通或很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知识缺乏主动了解、自我提升的意识。
(四)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和长久所处环境的联系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结论:
1.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交往能力与所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这在南北方、城市农村方面差异较小。
2.南方城市的学生较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关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纵向地域差距较小,但是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较大,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村与城市的学生交往观念存在差异。
(五)大学生在择偶时对地域的认知(见表1)
结论:
1.在择偶方面,大学女生更倾向于找与自己同一地域的对象,以便沟通交流;而男生在择偶时,很少考虑地域因素。
2.非免费师范生比较免费师范生而言,更加看重地域的同一性。
3.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来对比,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成熟,学生在择偶时对地域的限制逐渐减少。
4.由大四学生与研究生的对比情况可知,大四的学生由于面对找工作的问题对待择偶对象的地域有更大的要求,而与毕业生相反,研究生则由于继续学业对待择偶对象地域并无过多的限制;总体来说,年龄越大的学生受地域的限制因素越小,情感态度也越成熟。
(六)如果考虑到返乡就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对象选择上是否会倾向于同乡(见表2)
结论:
1.如果考虑到返乡就业,女生对朋友交往方面倾向于同乡的概率要远远大于男性;非免费师范生在朋友交往方面倾向于同乡的可能性较免费师范生的概率稍高。
2.由年级的对比可知,低年级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对地域的依赖性过大,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对就业问题有较明确的规划反而在就业上对地域的依赖性较小。
四、问题探讨与总结
(一)生活环境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表现的差异
由于现今社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被看作是其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条件,所以大多数大学生都较为重视人际交往。但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有所差异。对比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农村的学生由于人际信任度和对他人的容纳度较强,更容易结交朋友却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1];城市的学生对他人有较低的信任度和容纳度,不会轻易结交朋友,但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
城乡大学生在居住环境方面存在不同,使得农村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高于城市大学生;而城市学生,在复杂的交往环境中,更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因而在容纳他人自我感受方面又具有显著的优势[2]。
阳剑兰的研究表明相对封锁的人际交往可以导致交往缺陷[4]。农村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尽管本人有强烈的交往欲望但总是不够自信,缺乏历练与经验;相反,城市的大学生有较为宽广的交往圈子。另外,农村大学生比较喜欢把自己的社交圈子局限于同乡中,组织所谓的同乡会,老乡会,排斥与其他人的交往,变成一种小团体交往[3]。
此外,南北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表现上也有所差异;受经济发展状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北方的大学生更为看中人际交往,因为人际交往是情感联络的桥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儒家思想开始源远流长;南方学生生活在沿海,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定性,人们对人际交往较为淡漠;再者,经济发展的迅速使人际交往更趋于个体化。
(二)传统文化导致带有地缘色彩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对象的选择上都较为重视地域,这主要体现在对地域的认同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由于从传统农业社会里构建出的对土地的高度依赖性,人们普遍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农民对自己熟悉的家庭,家族乃至宗族格外重视,血缘,地缘成为他们所有关系的纽带。
迄今为止,人们这种血缘,地缘性的人际交往,并且是带有持续的特点,究其根本,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累积下的“关系认同”和“情感认同”[5]。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上更倾向于地缘化的人际交往模式。
大学生要实现人际交往是要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感。人有合群的需要无论处于哪一集体都需要一种归属感[6]。这种归属感同地域的人似乎更易满足,这也就是大学生不管在对朋友的选择还是对象的选择上都较为重视地域的另一因素。
(三)网络是打破地缘类人际交往的手段
网络交往方式打破了传统交往方式中的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网络中,年龄,血缘,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制约交往的传统因素已被虚拟的角色,隐蔽的实体所掩盖,这使双方都处于相对独立的,较少冲突的对等位置[7]。
但是就网络的影响来看,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打破了原有的交往方式,同时又会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邵建平,张晓媛,邵千芸.地域认同度对核心人才流失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甘肃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2(5):154-157.
[2]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95.
[3]赵颖.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成因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5):132-137.
[4]阳剑兰.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差及其对策[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1):36-37.
[5]周建国.关系强度、关系信任还是关系认同――关于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一种解释[J].社会科学研究,2010(1):97-102.
[6]吕培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矛盾心理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48-50.
[7]张俊杰,姚本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90-94.
Regional Identity and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YANG Jing,WANG Jun-shuan,WANG Li-jun,WANG Xiao-yu,LI Qian-qi,LI Xi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y,Xian 710061,China)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技巧
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和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与其他人的关系。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己感觉缺乏有能互吐心事、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
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
(一)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
2.宽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信用指一个人要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
(二)人际交往的技巧
1.善于结交
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
2.善于表达
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是对方感到轻松愉快。
3.善于倾听
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对方创作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另外,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爱听不停、不慎耐烦、不时看表、目光游离不定等动作。这些既影响对方讲话的兴趣,又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
4.善于处理矛盾
1.1缓解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据调查显示,临床上80%的护理纠纷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导致的。护生在刚进入实习时,由于突然从学校进入临床,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护生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然而有些护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强,面对复杂的医院环境,就很难与患者和带教老师处理好人际关系。如果护生人际关系不良,便会导致情绪低落、烦躁、焦虑、孤独、自卑,甚至还会影响家庭的和睦。护生这种抑郁、烦躁的情绪又会影响到工作,比如对患者的服务态度生硬,护理粗心大意,就容易导致护患关系紧张,甚至造成护理事故。长期不良的人际关系还会导致护生出现一些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学校应有意识的培养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护生就能适应各类变化,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能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问题,从而缓解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2促进自身发展张昊等调查研究发现,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满一个月时,还有近70.4%的护生还未进行过临床护理操作,这种结果往往是由于实习护生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所致。据研究发现护生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与成绩并无相关性。有教育专家指出,“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糊的人”。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护生认真学习,正确对待生活,同时也能增强护生的自信心和事业成功率。因此学校应培养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1.3减少自杀行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报道,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死亡事件中自杀排在第一位。同时大学生中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酿成的悲剧时有发生,如2005年7月,保定卫生学校21岁的女生吴某因与同寝室的两位同学关系紧张在家中自杀;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害死室友黄洋,造成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这些悲剧的发生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与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有关。那么护生作为大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也可能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问题而发生悲剧,所以培养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自杀和他杀行为等悲剧的发生。
2护生人际关系干预对策
护生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通过训练逐渐培养和提高的。作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干预方法来提高护生的人际关系。2.1开设人际沟通课程
2.1.1学校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通过各种讲座及人际沟通课程,了解护生的交往态度,让护生学习沟通的理论知识,帮助新生认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同时让护生认识到学会宽容、不苛求他人,以友善、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周围所有的人,从而与周围所有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2.1.2掌握批评的艺术在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不可避免会发生摩擦。卡内基认为避免直接指责他人,尽量减少争论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所以当护生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时,需注意先从称赞和诚挚的感谢开始,或先承认自己的错误,从而化解矛盾。
2.2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2.2.1把模型人当作真正的患者以前在实验课时,教师只注重将实验操作过程教给护生,而忽视了护生与患者的沟通,造成了实验课出现“哑巴操作”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模型人当作真正的患者,护生在任何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都应根据不同的患者,使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避免说废话或语言不当引起护患纠纷。
2.2.2运用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法如在护理实验课时,教师可以先设计某种场景,让护生分别扮演“护士”“、医生”、“患者”、“家属”,同时在情景模拟中,还可设置一些障碍,如给男性患者导尿时,患者不好意思怎么办?给患者抽血做化验时,患者怕抽血太多,不配合怎么办?与失语患者如何沟通等各种障碍,让护生想办法与患者沟通解释。同时提醒护生还需注意恰当运用非语言行为,如表情、眼神等来表达对患者的关爱。扮演结束后,让护生分别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让同学对他们的感想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评价护生沟通能力,并总结出护生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应如何改进,这种角色扮演法不仅有利于改善护生之间人际关系,增强了护生之间团结协作能力,也为护生日后实习打下基础。
在对学前教育系的5个年级,特别是针对09年级初招学生进行了多分问卷调查后,对本系学生人际关系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一共25份调查问卷,有男生6人,以及女生19人填写了问卷。在收上来的问卷中,48.5%的同学认为自身的交往范围较小;18.6认为交往层次密切;89.9%的同学交往动机为情感;而在交往内容方面比较广泛,普遍都为情感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占的比例是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娱乐中最小的;认为交往的相似性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同学很多,占53.9%,认为学历的相似性只占6.98%;认为在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占90.5%,其他的同学认为重要性为一般;平时经常在人际交往时注意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学占了60.3%,其他的25%认为偶尔想过,14.7%的同学从来没有想过;认为处理人际关系包括说话,表情,动作,眼神以及其他细节动作的同学为100%;认为自己是一个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同学占了45.7%,26.8%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对处理人际关系;认为人际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产生影响的同学占86.9%,2.62%的同学认为没有影响;认为在毕业以后找工作的时候,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自己有帮助的占75.6%,其他14.3%的同学未曾想过;认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处理的好的占49.1%,26.5%的同学认为和父母关系一般,而其他的同学则和父母关系不怎么样;65.9%的同学认为处理人际关系应该从家庭做起;认为自己性格是外向的占40.9%,认为自己性格内向的占20.4%,其他的同学认为自己属于中性;认为性格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同学占59.8%,认为有一点点关系的同学占20.6%;会因为同学一个扫自己面子的玩笑而生气的同学占12.4%,视情况而当的同学占80.1%;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即使理在自己,也会好言相对,不会一时冲动,气势汹汹的同学占23.9%,视情况而定的同学占70.6%;若朋友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自己非常心爱的物品,会一点不发怒的同学占10.5%;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往的同学占40.9%;与陌生人主动交往时,会真诚相待的占69.5%,会小心谨慎的占20.1%,会不理不睬的占10.4%;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看法的同学占80.6%;也寝室室友相处的都好的占18.96%,与一部分室友相处的好的占80.6%,其他同学认为都不好;能适应来自不用地区同学的生活方式的占69.8%,基本上能适应的占20.9%;经常碰面而不知不觉就成了朋友的同学占80.6,都是老乡,聚会是交上的同学占30.9%,一个协会,共事时交上朋友的占60.9%,通过朋友认识的占80.9%;认为自己有1—3个知心朋友的占80.6%;有4——6个知心朋友的占2.6%,认为没有知心朋友的占10.1%;认为自己有1个知心的异性朋友的占30.4%,有2个以上的占9.7%,认为自己,没有异性的知心朋友的占50.9%;当异性做错事时,会因为其性别的不同而作出不同反映的占70.6%;相比同行,认为异性更有吸引力的同学占30.5%,认为反感的占2.5%;女生对待异性会更加温暖的占9.3%,会不敢做声的占2.9%,会比较凶的占20.8%;男生对待异性会更加温暖的占60.2%,会不敢做声的没有,会相对较凶的占2.1%;与异往会感到拘束的同学占20.6%;认为在交友中最注重的因素是性格的占80.9%,是兴趣爱好的占86.2%,是道德品质的占100%,是出事作风的占98.1%,是个人能力的占49.25,是学习成绩的占40.89%,是长相的占13.1%,认为是家庭状况的占20.8%。通过此次的人际交往问卷调查表,可以反映出本系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是比较好,与同学相处得较为融洽;而针对本系女多男少的情况,也进行了有针对的问卷,发现在与异往时大部分同学并没有太过于拘束的感觉,也并没有因为缺少与异性的沟通而对异性产生异样情绪,如反感或是更加的吸引。
人际交往能促进深化自我意识,促进社会进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可助人自我了解,达到自我实践与肯定,自我鉴定社会心理是否健康……所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次调查问卷,即对现实情况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也在侧面提醒同学们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此次调研活动开展的相对较为成功,在此后,学前教育系心力部也将继续关注同学们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会针对本系情况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
在对学前教育系的5个年级,特别是针对09年级初招学生进行了多分问卷调查后,对本系学生人际关系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一共25份调查问卷,有男生6人,以及女生19人填写了问卷。在收上来的问卷中,48.5%的同学认为自身的交往范围较小;18.6认为交往层次密切;89.9%的同学交往动机为情感;而在交往内容方面比较广泛,普遍都为情感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占的比例是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娱乐中最小的;认为交往的相似性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同学很多,占53.9%,认为学历的相似性只占6.98%;认为在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占90.5%,其他的同学认为重要性为一般;平时经常在人际交往时注意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学占了60.3%,其他的25%认为偶尔想过,14.7%的同学从来没有想过;认为处理人际关系包括说话,表情,动作,眼神以及其他细节动作的同学为100%;认为自己是一个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同学占了45.7%,26.8%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对处理人际关系;认为人际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产生影响的同学占86.9%,2.62%的同学认为没有影响;认为在毕业以后找工作的时候,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自己有帮助的占75.6%,其他14.3%的同学未曾想过;认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处理的好的占49.1%,26.5%的同学认为和父母关系一般,而其他的同学则和父母关系不怎么样;65.9%的同学认为处理人际关系应该从家庭做起;认为自己性格是外向的占40.9%,认为自己性格内向的占20.4%,其他的同学认为自己属于中性;认为性格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同学占59.8%,认为有一点点关系的同学占20.6%;会因为同学一个扫自己面子的玩笑而生气的同学占12.4%,视情况而当的同学占80.1%;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即使理在自己,也会好言相对,不会一时冲动,气势汹汹的同学占23.9%,视情况而定的同学占70.6%;若朋友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自己非常心爱的物品,会一点不发怒的同学占10.5%;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往的同学占40.9%;与陌生人主动交往时,会真诚相待的占69.5%,会小心谨慎的占20.1%,会不理不睬的占10.4%;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看法的同学占80.6%;也寝室室友相处的都好的占18.96%,与一部分室友相处的好的占80.6%,其他同学认为都不好;能适应来自不用地区同学的生活方式的占69.8%,基本上能适应的占20.9%;经常碰面而不知不觉就成了朋友的同学占80.6,都是老乡,聚会是交上的同学占30.9%,一个协会,共事时交上朋友的占60.9%,通过朋友认识的占80.9%;认为自己有1—3个知心朋友的占80.6%;有4——6个知心朋友的占2.6%,认为没有知心朋友的占10.1%;认为自己有1个知心的异性朋友的占30.4%,有2个以上的占9.7%,认为自己,没有异性的知心朋友的占50.9%;当异性做错事时,会因为其性别的不同而作出不同反映的占70.6%;相比同行,认为异性更有吸引力的同学占30.5%,认为反感的占2.5%;女生对待异性会更加温暖的占9.3%,会不敢做声的占2.9%,会比较凶的占20.8%;男生对待异性会更加温暖的占60.2%,会不敢做声的没有,会相对较凶的占2.1%;与异往会感到拘束的同学占20.6%;认为在交友中最注重的因素是性格的占80.9%,是兴趣爱好的占86.2%,是道德品质的占100%,是出事作风的占98.1%,是个人能力的占49.25,是学习成绩的占40.89%,是长相的占13.1%,认为是家庭状况的占20.8%。
通过此次的人际交往问卷调查表,可以反映出本系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是比较好,与同学相处得较为融洽;而针对本系女多男少的情况,也进行了有针对的问卷,发现在与异往时大部分同学并没有太过于拘束的感觉,也并没有因为缺少与异性的沟通而对异性产生异样情绪,如反感或是更加的吸引。
人际交往能促进深化自我意识,促进社会进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可助人自我了解,达到自我实践与肯定,自我鉴定社会心理是否健康……所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次调查问卷,即对现实情况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也在侧面提醒同学们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此次调研活动开展的相对较为成功,在此后,学前教育系心力部也将继续关注同学们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会针对本系情况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
[关键词] 自信;技能;交往;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欢乐就在于与他人交往。”一个人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主要来自于他身处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而且自然而然地,他的个性也会得到健康的发展。不过,通过日常教学管理的观察,笔者发现现在许多少先队员的交往能力十分薄弱,缺少团队合作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重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针对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在潜移默化中让少先队员增强人际交往的意识,懂得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建立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自信心
1.赏识教育――构建少先队员树立自信心的基础
生命之花在赏识中绽放,在苛责中枯萎。每个孩子都渴求认同和成功,期待鼓励和表扬,希望能得到长辈的关注和肯定。因此,教师要注重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应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构建其树立自信心的基础。“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人际交往能力薄弱的孩子往往是那些世人眼中“不漂亮”的孩子,他们缺乏自信,不敢与他人沟通交流。因此,作为少先队员的“领路人”,教师应当愿赏识,敢赏识,会赏识,激发孩子的潜能和自信心,鼓励他们迈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2.成功激励――帮助少先队员树立自信心的关键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往往是重要因素,为人是否成功是人际间考量的重要方面。少先队员判断力较弱,对胜负之分尤为看重,而且人人渴望成功,对“失败”避之不及。在他们的世界里,失败是一件挫败感十足的事情,甚至是一时之间走不出的阴影。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抓住机会,当少先队员取得点滴进步的时候,对其加以肯定、赞赏和鼓励,让每一位孩子都体验成功的感受和喜悦,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树立与他人交往沟通所必需的自信心。
二、注重在人际交往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语言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沟通工具,它是情感交往的桥梁,是心灵沟通的纽带。因此,礼貌用语是少先队员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过程之中必须握有的“通行证”。但如今许多学生受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愿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利己思想使得他们在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自私、霸道、冷漠这些与文明礼仪相悖的态度。
对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处处关注学生的言语规范,让学生学会平等、文明、友好地交流沟通,使用常用的礼貌交际用语。如见到长辈要问好,同学之间主动打招呼,以及经常说“请”“您好”“对不起”“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一系列礼貌的交往用语。教师也可以编排情景剧或相关节目,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明礼貌用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少先队员,并且善于运用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
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在班里设置了“文明礼仪之星”,每周班会评选“文明礼仪之星”时,笔者与学生一起受教,感受生活中的不经意的点滴美好。每学期我们都会通过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栏,宣传“文明礼貌”,培养良好的班风和舆论氛围。时间一长,学生不但会经常使用温馨、平等、友好的文明用语,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愈发融洽,学生用微笑面对他人,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学会了理智、文明、包含情感地沟通交流。
三、遵守人际交往规则,学会相处之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无礼数难处长远。人与人的交往有一定的规则,缺乏交往技能,不懂得与人为善,久而久之自然会被排斥在朋友圈之外,这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心理乃至长久发展。身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要教给学生在文明礼仪、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基本准则和技能,掌握与他人融洽相处之道。
1.以礼待人,文明处事。少先队员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语言要文明,讲究礼貌礼节,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在教育教学中,笔者常常以身作则,同样也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注意运用文明用语,待人接物要时刻注意文明礼仪;每日反省自己一天中的得与失,有无失德之处,有无无礼之时;见到长辈和同学主动打招呼,拒绝脏话、粗话和一切不文明的行为。
2.助人为乐,谦虚谨慎。少先队员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关心同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要告诉学生用善意的眼光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切莫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让朋友敬而远之。同学之间还应该团结互助,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学会“赠人玫瑰”,及时伸出援手,这样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肯定和认可,也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
3.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发生矛盾争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以平和的眼光、冷静的态度处理矛盾,不能动辄引发不必要的冲突或使事件升级。两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要劝诫学生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不要一时冲动说伤人的话,做伤人的事。同学之间要想友好相处,就要学会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搭建沟通平台,创造交往机会
孩子们往往心中有万千话语,但是不会表达、不愿表达或是不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并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努力为其搭建人际交往的平台。
首先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养成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好习惯;善于表扬,通过言语鼓励或者谈心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自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然后逐步提高,层层递进;最后力求达到大方、自信、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其次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同位互帮,小组合作”机制,在班级分设若干小团体,增加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锻炼少先队员的表达和交际能力。
然后在课外为少先队员创造更多人际交往的机会和平台,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分利用集体走班制度以及学校的学生会制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校园,建立更大的交友圈,扩大队员的交往面。我们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舞台,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建立起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少先队员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建立起交往的自信。
五、敞开心灵之门,拓宽交往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