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际商务培养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

第1篇

【关键词】中高贯通 国际商务 一体化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加强中高职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一、中高职贯通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和规格上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中高职人才培养最终目标都是要立足于区域、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都必须贴近企业生产、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但中高职处在不同的教育目标体系和层次上,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围绕中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做到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注意相互的衔接;另一方面,中职要以高职为导向,根据高职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国际商务专业中高贯通专业建设目标

积极探索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与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联合办学,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职业能力为纲,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加快专业与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为具有鲜明上海机电产品贸易特色,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五年制复合技能型专业。

中高贯通专业将引领学校同类专业的发展、推进学校其它中高贯通试点专业实施,促进学校中本贯通专业的发展、为推进本市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三、国际商务专业中高贯通人才培方案设计

跨校培养贯通:重点解决当前中高职贯通培养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各自为政、师资隔离、中高知识技能层接不畅、教学资源割裂、实训资源割裂问题。

跨领域知识能力融通:着力通过教学体系设置、课程改革实现学生跨专业领域知识学习融会贯通问题,根据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螺旋上升规律,按照技能--理论--综合的递进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跨专业师资、划分专业知识结构比例、建设融合课程、整合跨专业实训资源等方式,解决学生跨专业学习问题。

双证融通:通过巩固扩大国际商务、机电课程双证融通课程,缩短学生就业距离。

创新培养理念:

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原则。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在学生文化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心理品质、艺术与审美能力、职业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几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

凸现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加强技能培养,抓住技能训练一条线,技能训练由低到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螺旋上升、提高。

四、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监督

师资融通:中高职所有教师授课不再以学校为授课单位,实现中高职教师联合授课、交叉授课,中高职教师课时互认和高职教学提前介入,加强中高职教师之间课程互听互评与企业评课机制。

教学资源一体化:中高职在专业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材、习题库、案例库实现资源统合、标准统一,做到中高职教学资源的规范化、一体化;建立核心课程高低年级学生互助平台,由授课教师参与管理;

考核标准统一化:中高职同时强化课程项目化、过程化考核,增大过程考核在总体考核比例中的比重。设立课程多阶段考核制度,形成理论课程过程考核50%、期末考核50%;实训课程过程考核80%、期末考核20%的统一考核体系;

授课流程贯通:核心贯通课程高职教师提前介入授课、答疑、考核过程;针对部分课程跨时较长,要求教师学期授课伊始,至少安排4个学时进行前导课程知识串讲,引导学生巩固前导课程知识;学期期末,教师至少安排一个学时,进行后续课程前瞻介绍。

跨专业课程建设:强化机电贸易、机电产品报关实务、机电产品单证实务、跨境电商业务等课程建设。

五、中高贯通培养关键在于一体化实施

第2篇

关键词:协同学;中高职贯通;路径对策;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协同学是以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有序与无序之间相互转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强调系统功能的内在机制,优化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本文试以协同学方法论为指导,基于大职教的宏观视角与内在规律,探索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协同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开创协同学理论先河的哈肯教授认为,事物从旧质向新质转变的动因,是事物中存在着一种协同效应规律。这个规律的基本特征:一是整体协同性。协同学认为,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又自成为一个特定系统,其也包含着本系统中的子系统。在一个大系统中,尽管有着千差万别属性不同的子系统,但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有机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二是结构协同性。协同学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由此可见,协同学理论是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有机的层次关系与功能互补性的高度统一。

协同学方法论对于研究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义有二个方面:一是,重视中职与高职各子系统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更要挖掘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二是,重视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结构的分析,根据有效的信息反馈,调整方案的结构要素,充分发挥系统结构协同功能而产生的积极效应。

二、中高职贯通的基本模式

1.体内贯通模式

体内贯通是中职与高职高专院校套办模式,指在一所中专或高职高专院校内,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要求进行直通教学,对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颁发大专或高职毕业证书。这种体内一贯制的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可整体设计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保证了高中文化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又兼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达到了高职高专的专业培养目标,又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体外衔接模式

体外衔接是指中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独立教育,中职毕业生必须通过升学考试择优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通过院校体外的立交桥来实现中高职贯通。由于高职生源的多元性,为了便于教学管理,高职高专院校从自身的教学条件、办学效益等实际现状出发,都是从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从而导致了部分相关专业中职生源学生的重复学习。

三、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路径

制定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专家领衔,组建多元化结构项目组,形成金字塔型,发挥成员的协同效应。

底部层面是来自于国际商务专业群相关领域的能工巧匠。其主要包括进出口公司、外贸生产企业、报检公司、报关公司、货运公司、国际物流公司等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业务管理者和操作人员,人数可为15人左右,职能是提供工作过程情景、业务流程描述、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通用知识能力要求等,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大量的客观数据和材料。

中部层面是从事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专家。其可依托上海市中职校商贸类中心组、上海市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职能是对行业企业专家提供的数据、业务资料和要求,依据工作过程与职业素质等基点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

顶部层面是职教专家。可邀请在这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学者,介绍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方法,在理论方法上给予宏观指导。其成员约2人,职责是对课程标准研发进行宏观指导。

四、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对策

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依据协同学的方法论构建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要有利于学生适应工作变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这就需要设计一个“宽基础、活模块、多层次”的平台+模块+层次的架构。该对策的具体要求如下:

1.宽基础要符合“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上海职业教育今后的重点任务,是要“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知识型是指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发展型是指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还必须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宽基础应包括通识文化课程、职业生涯拓展课程和专业的主干课程,保证中职生和高职生就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还要兼顾到部分中职和高职学生的升学要求。

2.活模块要反映出单元模块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

通常理解是,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操作技术人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操作+管理工作”的人员。根据中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性质、生源特点与教学规律来设置相应模块群,确定哪些模块是属于动态性的,供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进行选择。一个单元模块既要体现它的独立性,还要关注与其他模块的协同性,其对接点应该是某个通用能力、职业能力和拓展能力。通常可在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中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个大模块:将必修课程模块分成通识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约占总课时的65%,是中职与高职必须掌握的定向课程;选修课程为动态模块,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职业发展规划或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约占总课时的35%。

3.多层次要确定前导与后继课程的教学要求及管理方法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具备、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是处于两个不同学历阶段的学习,反映了不同质的专业培养目标,且教育对象的文化基础与认知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必须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在编排上确定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沿着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多条主线分层推进,使知识的提高、技能的掌握、素质的养成都能随着教学进程不断升华。

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模式可采取学分制,规定中职与高职阶段的各个总学分及各学科学分的标准。学科学分必须在各中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中得到相互认可,是中高职贯通的纽带。中职学生只要完成规定的总学分,就可获取中职学历文凭直接就业,或直升高职;高职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就可获取高职学历文凭直接就业,或进行专升本。采用学分制的管理方法,有利于中高职贯通,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对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1.协同中职与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

中高职培养目标是二个不同层次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但其属性相同。因此,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范围的界定必须合理,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衔接。通常的处理方法是:中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技能的操作,专业理论仅仅为技能操作服务,以“宽、浅”为主,够用为度,立足点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强调的是技能的熟练;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会做”,更注重“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专业理论知识要在“宽、浅”的基础上需要拓展,专业技能在娴熟的基础上强调综合业务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协同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协同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不同学科的理论课程实施对接,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国际商务法律应用实务》课程,根据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整合有关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不仅涵盖了《国际商法》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还充实了商检法、海关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国际商务活动中产生的实际案例进行布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是专业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对接,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如集装箱运输实务,包含了海洋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的教学内容,并将其结合集装箱运输方式进行教学,整合了传统的3门课程,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益,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技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三是专业理论、实务课程与实训课程的对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国际贸易业务综合实训,将商务英语函电、外贸单证缮制与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报检报关、国际结汇等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能增强学生对综合业务能力的提高。

3.协同中高职专业课程大纲与职业资格标准

专业课程大纲是教学的指导书,是编写专业教材的依据,而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因此,专业课程大纲必须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教材内容要与实际工作内容接轨,教材结构可采取项目引领、情景模拟、体验活动等形式,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和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使得学生能获得一张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协同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工作岗位群或职业生涯

培养方案中的选修模块要根据本专业工作岗位群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因素进行设置,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课程的选择满足自己的就职或升学的意向。

参考文献

[1]杨小勇.浅论现代职业教育的生存价值.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0.18

第3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122-03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越发频繁,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规模逐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很大差距。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研究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完善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

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

国际商务专业是涵盖经、管、法、政、文的人文科学知识,横跨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专业。目前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这三种范式的培养模式都试图抓住国际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兼顾其综合性[1]。三种范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就是力求培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商务语言技能、商业运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2]。

(一)语言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语言+商务贸易+管理”模式。国际市场培养商务人才重视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技能的掌握能够协助国际商务人才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分析、解决各种实务问题。因此,在国H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侧重语言训练,虽然在专业课程中也会加入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但语言的学习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很大比例。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训课程中也要注重不同国家语言环境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国际商务环境。

(二)经济(贸易)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经济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贸易+管理+语言+法规”模式。它以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为基础,强调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这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主要配置国际经济类和国际贸易类课程,兼顾管理类和国际贸易规则与法律方面的课程,并在大学外语基础上加入相应的专业外语课程。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商务谈判、报关报检、贸易跟单、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实战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管理+贸易+语言+法规”模式。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管理类学科中针对跨国公司对人才需求特点形成的,它着重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在跨国经营中的管理能力,比如财务分析能力、投资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商务活动管理能力等,课程体系结构的主导是管理类课程,兼顾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类,在开设大学外语基础上再增加专业外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在实习实训环节除加强学生的国际贸易操作技能训练外,更重视商务人才跨国人力资源、生产、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语言学范式和经济(贸易)学范式,在十多年的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取之处

首先,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明确。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外语系或国际贸易系的基础上设置的,在其后的发展中日趋完善[3]。2003 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随后各高校结合专业的就业情况,形成明确的培养方案,使得国际商务一度成为学生们报考的热门专业。

其次,建立科学完整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相似性,但又有其独特性,必须设立独立的课程体系。国际商务涉及到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还包括国际投资、国际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有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还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会计与财务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课程。此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还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国际商法、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不仅是完善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课程,也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第三,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课程资源,在强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学、政治学等课程的交叉,充分发挥了教学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设置将教学资源应用到涉外企业经营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导致供需问题与结构矛盾。一方面现有高校输出的国际商务人才不能满足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缺乏高端国际商务人才,许多涉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及业务工作岗位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国际商务人才。

2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家标准出入较大。在加入WTO之前,教育部没有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高校开设的涉外贸易专业合并为统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些高校为了适应企业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在外语类专业或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下设国际商务方向,但国际商务方向开设的课程与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区别不大,仅仅替换了少数几门课程。2016年,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了科学的界定与要求,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亟待与新的国家标准对接。

3高水平“应用型”与“复合型”教师紧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从事国际商务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掌握涉外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语言学及其他人文相关领域知识与实践业务能力。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大部分高校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实务,或者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语言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高校从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国际商务或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培养,兼具国际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少。

4国际商务人才能力“极化”与能力“弱化”现象并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是由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力至关重要。目前三种典型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都试图按照复合型人才规格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商务人才,但培养效果与预期有很大出入。例如,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将国际商务专业或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学生放在外语学院,一部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也由外语学院非专业教师承担,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的学习和外语应用能力提高,不太重经济(贸易)学和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很高,但对国际经贸业务尤其是国际商务管理一知半解,这意味着语言学范式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兼具语言能力“极化”和商务管理能力“弱化”现象,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结构和国际商务实践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

三、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经验调整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时采取分层的培养目标、匹配的培养方案、科学的培养方法构成三位一体完整而灵活的培养模式。多年实践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在教育理念方面,摒弃教师主导、标准答案唯一的模式,转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批判思维和探索认知。

2012年以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经济学科的目录专业出现的,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国际商务专业归在管理学科门类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基本上都是由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延伸而来,但是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单位对国际商务人才、外语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差别,这意味着培养这三类人才要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国际商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把握国际商务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从事国际商务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贸易公司、跨国公司、物流企业及生产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政策研究、国际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涉外商务法律咨询等国际商务管理与国际商务业务运作工作。

(二)设置与开发科学合理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依据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特点而设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可在新颁布的国际商务专业国家标准下,根据课程性质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其中,对国际专门人才培养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课程设计。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宽基础,需要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在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管理类、政治类、法学类、社会类、语言类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设计了专业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践、专业能力实训、学年实习、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创新创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习与实训环节,将实务类课程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相结合。除完成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课程学习外,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修读相关专业的第二学位,构建多元知识结构体系[4]。

(三)注重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

教师是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者,教学和科研水平非常关键。美国许多商学院都设立了体现各自专长和特色的研究中心,资助、支持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同时,举行多种会议(包括研讨会),成立教师协会等,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课程设计,评估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平台。相应地,我国高校也应积极重视教师职业素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对教师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方面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为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高校间交流提供机会和经费。同时,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给教师提供“走出去”、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到企业参观与交流、甚至到相应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国际商务实践教学质量。

(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是衡量国际商务人才的关键因素。其中,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两个重要的维度。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与相关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开设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相关课程,开办研讨会和举办或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力;充分利用本校教师、校友、成功创业家、商业顾问等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源泉,开发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建工作组、完成团队项目、进行角色模拟等形式加以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有赖于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和支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平台,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前有机会尝试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缩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48.

[2]查贵勇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 5) :118-126.

第4篇

>> 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如何提升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理工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议 基于岗位需求的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与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双体系融合”研究 校企深度融合的数控、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基于复合人才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财经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美中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建设举措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职教理念,构建课证融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EB/OL].http:///link?url=3diMRzLUJJZdHv7oR

QbLJ7yxMpi9UJtypHATjMo5RDlVdorGzlU36hmo5TRwrVKr

W1YYnpvi5-OagmxIMdAu6E4WY6XzaUeIupS_8FV2PTS.

第5篇

关键词: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09-02

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合作企业资源等优势,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学生发展、管理支持等方面对国内外两种资源进行会通、融合,以提高中外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外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体系融合、师资队伍融合、学术研究融合、中外学生融合,并具体体现在中外学校共建专业、中外教师共同授课、中外学生共同学习、中外课程相兼互补、学术研究交叉融合、学生活动中西荟萃等方面。

一、融合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共建国际商务专业,首先面临制定一个统一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标准的问题。本研究在调研大量国际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情况、国际商务人才就业的职业和岗位情况,以及国际国内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定位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国际道德与职业操守;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善于进行国际交流合作、沟通及信息处理;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无障碍工作的国际商务人才。

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构建融合式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体系,而不仅仅是个别课程或个别资源的融合,因此,应从专业人手构建系统化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打好语言基础阶段。刚入学的本科中国学生,通过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平台,按照学生志愿加英语成绩选拔的原则,组建英语实验班,即国际商务班的培育班级;国际交流学院按照一定的语言标准招收国际留学生。第二阶段为夯实专业基础阶段,时间段为1—3学期。这一阶段以双语课或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形式开设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主要任务是夯实专业基础,提高英语能力。在第3学期结束时,按照英语成绩和学分绩点并参照学生志愿,选拔进入国际商务班的学生,组建国际商务班。第三阶段为专业能力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段为第4—6学期,这一阶段开设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以及专业全英文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商务礼仪等专业限选课程。该阶段,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以及全英文课程的比例达到85%,并为学生提供赴中国香港或其他地区国际企业实习实践、赴海外游学、短期交流以及参加2+2等合作项目的机会。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阶段为多元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段为第7—8学期。通过赴国际企业实习以及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实现学生就业和出国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构建融合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构架下,构建了融合式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中外学生、学术研究融合等四个方面。

1.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国际商务人才知识能力特征分析以及借鉴英国西敏斯特大学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构建包括三个层次的融合式课程体系:一是中方教师教授的双语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限选课程,如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商务礼仪、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等。二是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如经济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三是外籍教师授课的全英文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如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演讲技巧等。

在融合式课程体系架构下,根据课程特点以及授课教师的优势,形成三种中外教师授课模式。一是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形式负责教材中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外籍教师负责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专业发展动态和跨文化的专业问题。比如,微观经济学采用了“中教”(51学时)+“外教”(14学时)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采用“中教”(30课时)+“外教”(14学时)的教学模式。二是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形式讲授中方教师擅长的、研究较为深入的章节,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形式讲授外籍教师擅长的、研究较为深入的章节。比如,国际市场营销采用了“中教”(22学时)+外教(22学时)的教学模式。三是以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为主,中方教师担任助教,负责批改作业、答疑等辅助环节,如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演讲技巧等课程。

除了共同教授课程,中外教师还发挥各自优势,根据中外学生不同的需求开设专题讲座和特色课程。比如,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中方教师,为每一年度到北京联合大学访问的美国夏令营学生开设中国经济、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等专题讲座;为国际交流学院国际商务班学生开设中国当代经济问题、中国文化等课程。国际交流学院的外籍教师也为管理学院国际商务班学生开设国外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系列专题讲座。

2.融合的师资队伍。由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学术水平高、双语教学能力强的中方专业教师,以及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外籍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项目教学团队,并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全力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一是聘请外国专家培训教学团队;二是选派教师境外进修;三是参加校内外的学术研讨与培训活动;四是有针对性地对外籍教师开展培训。为了让外籍教师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和本校的教学要求,尽快融入教学团队,项目组对外籍教师进行了有关中国文化、法律、教师规范、学生的特点等内容的培训。融合后的由中外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开阔了视野,教学团队中的中方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学术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3.融合的中外学生。为满足中国学生对英语多元文化学习的需求,以及外国留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为统一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标准,积极推动中外学生共同学习。一是同一年级的学生的双语和全英文专业课融会在一个班级共同上课,统一课程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二是实践资源共享,中外学生共同参与专业实践环节,如中外学生共同赴韩国LG电子进行专业实践等。三是中外学生共同参加学术讲座,并将出勤情况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四是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学生活动,如英语角、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

通过中外学生的融合,近两年来,管理学院国际商务班中国学生的国家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高于工商管理普通班,2009年高出10.6个百分点;2010年高出23.68个百分点;融合培养后,国际商务班赴国外交流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在外企就业的学生2008年前为零,2008年以后陆续在国际型企业就业或在一般企业中从事外向型工作。2011年,学生先后在美国史密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IBM(中国)、外企服务集团、克莱蒙德高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习及就业。融合前,管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双语课程受学生英语能力的限制,无法实现英语考核专业课程;融合后,实现了用英语考核融合课程的学习效果。在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下成长的一批优秀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国外合作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同时,留学生也受益匪浅,其语言能力以及在中国语境下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专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4.融合的学术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国际、国内学术资源,实现学术资源共享,本研究注重激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项目组还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国际商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53-04

2012年12月24日至25日,江苏省教育厅在无锡市召开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全省职业学校推行学业水平考试,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2013年,率先在南京、常州、南通等3个市的2012级学生中试点学业水平考试。2014年起,无锡、苏州、盐城、镇江、扬州等5个市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试点,进一步扩大了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2015年《关于成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指导委员会的通知》(苏教职[2015]18号)决定成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办公室及研究组,正式启动全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工作,2016年11月组织考试。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旨在反映学生主要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平,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业水平考试在普通高中已经实施多年,颇具成效,而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业水平考试,可谓方兴未艾、影响巨大。

一、建立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的意义

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是加强职业学校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重要途剑有利于引导职业学校规范办学,加强内涵建设,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深化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渠道,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

2014年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对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学习的职业精神,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职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岗位需求与专业开设现状分析

2015年12月起,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对省内相关外贸行业企业专家、全省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中职学校骨干教师进行了网络访谈、专题会议和问卷调研。主要调研外贸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类型及需求数量,尤其是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能力、素质要求。调研省内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中职学生类别(区分普通中专、综合高中、“3+3”、“3+4”)、学生人数、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标准完成情况、目前使用的教材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一)岗位需求现状

调研显示,江苏的外贸企业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外贸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这三类岗位,货代员、报关员及报检员需求略少。在中小型外贸企业中,往往还存在一人多岗的情况。外贸企业对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等外贸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国际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江苏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缺口仍存在,仍有较大的需求量。

(二)专业开设情况

我省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中职学校相对较少,且学生数量不多。主要有: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3+4”)89人,江都中专开设商务韩语专业(普通中专)80人,南京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商务韩语(普通中专)19人,常州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普通中专)48人,苏州福纳影视艺术学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普通中专)19人,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普通中专)14人。

(三)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各校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均能依据地方专业人才实际需求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滚动修改。两校均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课程标准,并组织实施。商务英语专业除开设国际贸易相关专业课程外,还开设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会话等课程,商务韩语专业还开设韩国语教程、韩国语听力、韩国语写作等课程。此外,南京工程高职校、南京商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为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在国内学习不开设专业课程。被调查学校多选用省推教材,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课程标准,并组织实施。

三、学业水平考试实施路径

(一)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开发

1.开发思路

(1)统一规范。按照省制定的《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指南》及《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指南》的要求,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特点,充分吸纳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省级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及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总结和建构的基础上,系统进行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开发工作。

(2)实施项目制管理。国际商务专业项目组组长由笔者担任,全面负责本专业指导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本项目组开发团队成员8名,其中:职业学校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6名、高职院专家1名、行业企业专家1名。每门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团队5人,其中:职业学校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3名、高职院专家1名、行业企业专家1名。

(3)强化过程性质量跟踪。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中心)、省职业教育财经商贸类教科研中心组、国际贸易研究组之间需不断沟通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议、中期汇报会议、成果审核认证会议,确保开发工作全过程、全方位质量跟踪,确保开发任务按期按质完成。

2.开发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坚持“五个对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3)坚持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中等职业课程强化与后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强化整体设计。

(4)坚持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动争取行业、企事业单位支持,并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共同执行、共同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5)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6)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地和各学校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开发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商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国际贸易基础》《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外贸单证实务》4门课程标准。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分专业与专门化方向、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课程结构及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主要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基本要求、实训(实验)基本条件、编制说明11个模块;课程标准分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说明七个模块。

(二)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开发

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是对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进行质和量的描述,是参照考试命题与评价的基础。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说明既是构成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也是考试大纲的核心要素。

制定考试大纲以明晰考查目标与内容,加强对整体学习情况的考查。考试大纲在制定过程中应争取最大程度的降低由考试难易程度、考试题型或考查内容选择搭配不合理所带来的成绩失真,力求全面真实的考查和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重要的任务是以纲为始,在吃透课程标准要求及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理清知识点,制定出完善的考试大纲,并以此作为命题的直接依据。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开发出《国际贸易基础》《市场营销》两门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分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试卷结构、考试形式和时间、典型题示例5个模块。

(三)试题库建设

加快题库建设以提高异年间的学业水平考试的通用程度。由于当下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仍处于初级阶段,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在考试命题等方面缺少统一的标准,可能会导致不同年段间的成绩不稳定,所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开发的试题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尽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而使得相应的成绩更具有参考价值。

在试题库建立的过程中,坚决杜绝简单的找题、拼题,而是要慎重选题,在信度、效度、区分度等指标严格约束下去“测量创造”。关注基础、关注核心知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础性、有效性、公正性原则,为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比例、题型比例、难易题比例,规范命题,确保试题库中每道题的质量。

(四)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评估

监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统计性描述。出具一份具体、详细的成绩统计性描述报告是实现学业水平考试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一般情况下,考试成绩的报告单基本都会包含各个科目下不同内容模块和能力的成绩认定,而不同模块和能力的标定都来自于考前设定完善的课程标准或考试框架;此外,考试成绩的认定都是在原始分值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换算,或对应等级,或加乘权重后取平均数,在最终的成绩报告上会将原始成绩与换算后的成绩分别注明。

评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出具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析报告。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进行“难度、区分度、信度与效度”四度分析,出具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析报告,为试题库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一)培B目标

作为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符合中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既掌握国际商务专业所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单证缮制、货运、外贸跟单、国际营销等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业建设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商务专业比较成熟,可以提供借鉴。如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都中专等相关学校开始与国外院校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换生等国际交流项目。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并丰富教学手段。如强化小班讨论课程与注重案例教学。跨国经营与管理类的案例非常多,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商务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领悟到国际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环境变化、文化差异等带来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

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地有针对性的设定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按照国际商务专业的各专业方向相关岗位的共同技能要求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突出操作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目前,商务英语、商务韩语专业还可拓展相关特色课程。此外,还应注重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礼仪规范等软技能以及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最后,还要考虑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升学需求,做好专转本衔接的前期课程设置。

(四)师资建设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可采取教师轮流进企业实习的办法,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保持较前沿的水平。

第7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国际商务

中原经济区处于中国经济版图“之中”,是国家区域经济版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3月17日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传承区。然而,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的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也的建设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实现近远期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如何抓住国内外产业升级和技术转移的机遇及中原城市群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机遇、实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成为众多学者争相讨论和研究的议题。

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知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内生变量。以高等教育为源泉的“国民素质与科学技术”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就人才培养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话题,很多学者都做过研究。孙俊豪在回顾了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提出了河南省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高乖莉认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硬实力”是基础,文化“软实力”是平台,商务英语是桥梁。要对外宣扬河南文化,语言媒介不可或缺,以言语为媒介,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势在必行。虽然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培养具备何种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来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国外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国际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华夏历史和文化的国际传播等问题,之前研究鲜有涉及。

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和发展研究,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出发,深入调研涉外企事业单位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针对我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我省高校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语言技能培养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素质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国际商务人才,狭义来讲,是熟悉外贸流程、外贸公司运行和管理知识的,主要服务于各类对外贸易企业的专门人才,即传统意义的外贸人才。广义来讲,国际商务人才就是能够胜任涉外企事业单位外贸、接待、沟通、文化交流等方面工作要求的专业人才。除了较强的英语表达沟通能力外,他们还必须具有商务、贸易、管理、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国际商务环境中,商务人员都选择使用“国际商务英语”这一国际上被普遍认可的、通用的交际媒介去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国际商务英语是一种在国际商务场合交际的手段,也是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友好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桥梁。

国际商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助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具有专业素养的国际商务人才在国外先进的设备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对外的技术交流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促进河南进出口贸易发展过程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是提高中原进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04年,我国施行“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贸企业准入门槛降低,河南省对外贸人才在质和量的需求上与日剧增,外贸人才缺口达到百万以上。另外,根据外贸企业反馈信息,我们却又看到“需求”和“供应”上存在严重结构性不足。文化引商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原经济区是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要将中原文化推向国际,外语的桥梁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语言(英语)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而文化的传播状况又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但匮乏的人才现状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河南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既有扎实的外语能力,又熟悉商务活动、了解中原历史和文化。这就需要高校转变观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促进中原文化的传播,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助推中原经济的建设。高等院校要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为本的理念,积极调整专业结构,着力培养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商务沟通人才、广告营销人才、文化交流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社会急需的各类人才,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必要的人才资本。

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还面临许多问题。例如,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英语知识与商务、科技、旅游、翻译、文化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立足语言,跨学科、跨专业展开研究,从国际商务人才的观点出发,调查中原地区外贸、旅游、翻译、文化交流中的人才供需矛盾,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不但不会削弱外语学科固有的人文学科属性,反而会充实外语学科的内涵。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语言助推经济和服务文化的特殊作用,合理的整合外语资源,利用外语为中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搭建平台,大力提升中原经济区域竞争力。以语言为载体,把中原文化传播出去,把外来文化吸收进来,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原,让中原走向世界,达到文化“软实力”支撑中原经济的效果。(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俊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河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8

[2]高乖莉.外语服务文化产业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软实力支撑[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07

第8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国际商务管理;问题;方法

1前言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论述了国际分工的重要性,探讨了各国出口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行交换,能够获取更大利益。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不仅存在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只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根据“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的原则,各国出国劳动生产率更高(即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贸易前更大的产品数量,无论是劳动生产率高还是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都能实现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1,2]。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各国之间商品、信息、技术、资金、服务、咨询等方面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如何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抓住商机,在全球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国际商务管理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根据经济全球化的现状,结合教学实际经验,就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提出构想,旨在提高国际商务管理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国际商务及国际商务管理课程简介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国际商务的定义及国际商务管理课程进行探讨,一般而言国际商务是指为满足个人及组织需求而进行的跨国界交易活动,包括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源(商品、劳务、技术和资本)的国际转移[1,2]。我国学者马述忠等主编的国际商务包括绪论全球化与国际商务、国际商务环境篇、国际贸易与投资篇、国际金融体系篇、国际企业管理篇[1]。薛求知等主编的国际商务管理教材将国际商务课程分为导论、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国际商务环境、外国经营环境、国际商务经营方式、国际经营战略、国际商务的营销管理、国际商务中的进出口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组织与控制、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共十二章[2]。符正平编著的国际商务教材主要探讨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国际商务环境,跨国公司形成的宏观、微观原因,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国际企业战略等内容[3]。通过诸多学者对国际商务的探讨分析,可以发现国际商务涉及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营销、国际财务、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多课程的理论知识,而国际商务活动经营环境、经营决策的复杂化,使得国际商务管理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亟需改变,以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环境。

3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培养方案,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学习习惯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基础知识薄弱,作为专业课程,多学科的知识系统,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往往不能把握专业术语的本质,遗忘基础理论知识。第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缺乏探讨,不能将理论知识与案例实践相结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第四,学习方法单一,学习课堂缺乏有效讨论。

4课程教学改善方法

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改进方法: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学习为本,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学习,积极思考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学生在上课前可以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并且整理专业名词、学科知识要点,搜索相关案例,采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努力提出问题,积极研究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素养。第二,丰富理论知识,掌握学习工具。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扩大知识视野,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部分相关书籍供学生阅读,并提出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将不同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提高认知水平。学生要掌握多种语言工具,培养阅读文献的能力,并能应用互联网技术搜索文献资料,掌握多种统计软件,学会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加案例分析的内容,选择具有创意的教学案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趣味特征,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也要注意案例的实际应用价值,既要给学生印象深刻,又要结合知识要点,将学科知识应用到实践分析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参与到案例研究中,情境分析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能够提高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第四,丰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比如翻转课堂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充分使用PPT、网络等多种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就某一热点研究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应用本学科知识进行分析,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也可以由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然后由教师对每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也可以请学生进行探讨,就具体问题提炼出解决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时灵活安排小组讨论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能加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理解并掌握知识,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5总结

在国际商务管理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PPT,学术论文,网络工具等多种教学工具,以及采用案例讨论,小组讨论,作业分析,考试评价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同学们的知识课堂,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魅力。总之,通过国际商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有效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理论知识,掌握国际商务管理的技能,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展开。

作者:肖敏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述忠,曾华(2011),国际商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 国际商务专业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115-02

信息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个大趋势深刻影响并极大地改变了外贸行业。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业态,跨境电子商务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强劲发展势头,因此被视为我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能迅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或许能有助于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笔者拟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成果,针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就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培养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提出建议。

一、信息化背景下外贸行业的发展现状

2012年,我国外贸增速为6.2%,同期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强劲,成为国际贸易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对于实现我国外贸转型升级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商务部外贸司的数据显示,跨境电子商务创造了外贸新的增长点。2012年,B2C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亿美元,年均增幅在50%以上。B2B成交额达到1000多亿美元。专家表示,在传统外贸出口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传统国际贸易格局,并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外贸方式转变、助力企业转型升级都有重要推动作用。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是外贸发展的一种新兴贸易业态,因而商务部对之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近年来择优认定了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中国制造网和中国诚商网等若干家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商务部重点推荐的开展对外贸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2013年7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多种贸易方式,积极研究以跨境电子商务方式出口货物(B2C、B2B等方式)所遇到的海关监管、退税、检验、外汇收支、统计等问题,完善相关政策,抓紧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2013年8月29日,商务部网站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积极研究、解决以跨境电子商务方式出口货物遇到的有关问题,推动电子商务跨境发展。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向方面的问题。目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还是着眼于为传统涉外型企业培养、输送人才。笔者所在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就是培养具备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能从事国际市场开发、进出口业务操作和国际货代与报关等岗位技能与知识,具备本行业职业操守、德才兼备的高级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而在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外贸企业现在最大的困境是急缺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手,缺乏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经验的涉外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却很少考虑到这些外贸企业的需求,没有很好地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顺应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校内外实训条件方面的问题。目前,各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训条件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能。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重任就落在了校内实训基地上。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通过构建仿真的工作环境,然后配备电脑、办公桌椅以及其他的仿真条件,让学生在电脑中运行以案例驱动的仿真实训软件。由于人才培养方向的限制,各高职院校主要是将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配套课程,在内容安排、时间安排方面还比较传统,主要还是根据外贸企业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来设置,虽然增加了一些软件的操作,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相反,有时学生还过于依赖指导教师的讲解,容易按部就班。由于实训课程缺乏灵活性、激励性、实效性,学生已逐渐对这类实训产生抵触情绪。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由于仍属仿真模拟阶段,与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仍然无法实现“零距离”对接。

(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背景下,外贸行业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和多变。在具体的国际交易中,这个行业又涉及复杂的程序和交易惯例,以及法律适用的选择。因此,外贸从业人员稍有不慎,就会使企业面临财货两空的风险,所以外贸从业人员除要熟练掌握系统的外贸专业知识和外贸实际操作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由于目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重活动开展、轻教学过程,重技能开发、轻思维训练,导致对学生创新能力、逻辑思维的培养不足。此外,由于一些任课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不高,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按照自己的成才模式、自己掌握的企业经验去“复制”学生,而这也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培养,甚至受到压抑或遭到扼杀。这些都会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创新能力的不足而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紧跟时代步伐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最终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能否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设置课程。在充分做好企业用人需求的调研分析基础上,可以根据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求,以及中小型涉外企业快速转型发展的需求,在培养传统外贸高技能人才的同时,适度增加对具备实战能力的电子商务外贸人才的培养,即培养“能熟练使用网站搜索工具及浏览英文网站”、“熟悉各网商平台产品上传规则、技巧、交易流程,扩大交易量的方法和技巧”、“熟悉各网商政策和规定,并能运用于店铺日常经营当中,能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争议”、“熟练应用各种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电子商务外贸人才。为此,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就要在保证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教学量的前提下,增加实用性强的专业选修课,比如“外商网店运营专才”、“Photoshop图片处理技术”、“网页设计及网站开发”、“网络营销及综合实践”等。为了更好地按企业需求来培养电子商务外贸人才,可以和一些校企合作企业,按照模块共同编写应用型校企合作教材,以增强教材的适用性。

(二)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内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更多体现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而对于学生外贸技能的培训只能依靠校内实训基地。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可以尝试与一些已经转型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外贸企业进行合作,把他们的一些工作内容转移到学校内,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设计和创新一些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实习项目。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扩大他们的业务范围,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实现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前文所述,可以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选修课,比如“外商网店运营专才”、“Photoshop图片处理技术”、“网页设计及网站开发”、“网络营销及综合实践”。那么在开设“Photoshop图片处理技术”、“网页设计及网站开发”这些课程的同时,就可以从校企合作的企业方那里得到一些真实的项目,为企业进行网站的设计、日常维护,为企业的产品拍照并进行图片处理后上传至企业网站。在开设“外商网店运营专才”、“网络营销及综合实践”这些课程时,可以从企业那里得到一些相关的真实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经营理念、经营风险的认识,加深他们的创新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专业教师的工作经验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建议。

(三)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提高教师创新意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能否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完善实训课的建设必须以教师素质的培养和建设为基础。一是加强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转变,真正践行“理实一体化”。担任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更应做到这点。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尚属新兴的贸易业态,绝大多数专业教师都缺乏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因此为了有效实施新型贸易业态的人才培养,专业教师必须多利用寒暑假到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外贸公司进行业务学习,熟悉跨境电子商务的各项业务技能,掌握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最新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处理企业所转移的工作项目,才能引导学生处理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三是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多与发达地区同行切磋,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学习他们在学生创业方面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参加各种跨境电子商务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获取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各种前沿知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晓鹏.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创业教育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

[2]林存文.就业导向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岗位群分析的一种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顾国盛.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3(5)

[4]刘娟.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问题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创新[J].对外经贸实务,2012(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34)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逐渐复苏,我国对外贸易及交流活动也日趋活跃,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独立学院发展十几年来,为地方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智力保证,随着最难就业季的到来,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如何保持并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各个独立学院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模式概述

1.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商务人才,国际商务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是各个高校相关任课教师及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1994年,黎孝先先生对国际商务人才提出了五点素质要求:较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政策水平、至少会一门外语、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什么不会学什么再学习能力。1997年,汤长兴对驻外商务人员等国际商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国际社会交往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管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等。后来,不少学者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了论述,但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并没有改变,就是掌握一定的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外语技能。

2.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及发展。2001年之前,我国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各职业教育院校,之后,才开始在本科类院校兴起。当然,目前来说,有着极强应用性和职业性特点的国际商务专业仍然是各中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中的主流专业。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对外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有了长足发展,扎实的国际贸易知识、熟练地谈判技巧、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沉稳的解决争端等成为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新的素质要求。2005年,教育部设立国际商务新本科专业,并将原归属于经济学科的国际商务专业并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另行设立归属于管理学科国际商务专业。目前,全国开设本科层次国际商务专业的院校有40余所。

二、我国独立学院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典型的案例描述是“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国际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经济贸易部门及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和其他国际化经营与管理活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①。这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一般要求,没有突出各类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更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由于学生本身知识素养的原因要求学校不能按照一本、二本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但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是基本按照母校同专业的目标进行培养。这样造成的后果有二:第一,人才能力趋同,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人才的需要;第二,人才能力稀释,强调“厚基础、重技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②的培养要求,必然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强,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

2.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承载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模式陈旧,难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如下:一是教材内容、案例陈旧,跟不上经济形势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贸易规则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课题、新领域,比如新贸易保护、国际电子商务、环境与贸易等。而现在的教材大多内容陈旧,大部分案例已不适应新形势变化。二是缺乏实践技能培养。学校虽然开设了实践环节,但实践环节较少,书面大于实际,设施也不完备,实践效果差强人意。实验课程以基础实验为主,缺乏提高和创新实验,实验环境与市场环境差别较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处于启蒙阶段,只是学习创新知识和进行简单的模拟活动(如创业大赛)。

3.在协调管理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仍显不足。由于国际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非常接近,导致大多数高等院校都不能将三个专业区分开来,这种现象在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院校中尤为明显。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较为扎实,但技能不足,并且容易成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复制品,使此层次的人才供给过多,而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上手快的、应用型的人才少。

三、优化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纲目,课程设置是高校建设中最基本的环节。各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服务的方向、自身的特色,确立明确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基础知识扎实、熟悉国际法规与贸易惯例、能够熟练应用商务外语进行国际交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做到:第一,突出理论教学,是学生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功底,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创新。第二,加强学生计算机技能和英语的训练。第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进商科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国际化的商科教育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内容的国际化上。(1)课程设置应以动态的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开设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等的课程。(2)教材选用应与国际接轨,选用“双语”教材,突出实效性。(3)教师应具有国际化视野、敏锐的判断力和即时处理国际信息的能力,能够进行熟练的经、法、商、贸双语教学,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商务实战经验与能力。(4)采用参与式、模拟式及案例等教学方法,丰富多媒体课件、录像资料、三维动画、试验软件、互联网等教学载体,在虚拟国际商务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增强学生的实景认知。

3.整合校内外优势师资资源,引入国外智力。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涉及的领域广泛(原本是经济类学科,2005年后划入管理学科),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师资资源。第一,打破学科和院系界限,合理配置校内资源,实现经济学、商学、贸易、法学等多学科交融合作,设置综合叉课程。第二,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外优秀人才,从周边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外聘、外借人才,引入“名师”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校际学科优势互补。第三,有条件的院校,还应聘请经验丰富的外教进行国际商务课程教学从而缩小国内教学与国际市场的差距。

4.积极开展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合格的毕业生就是学校的“产品”,相关用人单位就是这些“产品”的需求方。独立学院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导向生产满足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的“产品”,更要将这些优质“产品”积极的推介出去,这就需要各独立学院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市场营销。这样不仅能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实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还能提高“产品”质量,更是树立各独立学院品牌的重要策略。因此,不管从满足社会需要还是促进学生就业、树立教育品牌、提高教育市场竞争力,独立学院都应该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通过学生和用人单位宣传,实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信度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黎孝先.培养跨世纪的国际商务人才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J].湖南商学院学报,1994 (02):4-6,9.

[2]汤长兴,张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现代化,1997 (03):50-52.

[3]李小红,莫锡坤.入世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04):25-27.

[4]唐少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7(01):13-15.

[5]张庆亮等.高等学校市场营销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8-10.

注释:

第11篇

【关键词】 国际商务环境;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跨国并购的行列中,随之而来的是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然而在跨国并购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失败的并购案例也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损失。深入剖析失败的原因,如何全面驾驭国际商务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全面掌握国际商务环境为各类国际商务活动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为培养高素质、有竞争性的高级国际商务专门人才提供基础。所以,如何把《国际商务环境》建设成一门独立的成熟的学科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商务环境》教学现状

《国际商务环境》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主干课程,开设时间非常短,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在教学方法、内容等多方面都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探讨与改进。授课方式依然是传统的中式灌输教学法,教师主导课堂,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没用实践性;考核方式是传统的期末笔试试卷考核,而试卷形式也是传统的选择、填空、论述等形式,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而无法确认学生能否学以致用;教学课时较少,仅够勉强讲授基本理论知识,无法对知识进行延伸,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所以,《国际商务环境》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1]

二、《国际商务环境》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国际商务环境》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用人单位要求保证就业率。为了实现根本目标,需要从下列方面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广西的外贸商务对手大多是东南亚各国,所以学生在学习国际商务环境基本理论的同时,应该重点学习东南亚国家的商务环境。如: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收集东南亚各国的的商务环境,进行对比分析。该调整具有专业特色,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的优势。

除此之外,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如:政治格局的变更、大型经济事件的发生等。引导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培养国际化的视野。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它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培养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如开设社团、实验基地等方式,学生可以去合作单位实习、参观,了解真实国际商务活动发生时的商务环境。通过实践提升理论基础,最终通过实践教学拓展实践能力。[2]

模拟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场景模拟,利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到真实的国际商务事物中。如当某企业需要在越南进行投资建厂,让学生以企业投资顾问的身份,对越南的投资环境进行汇报。该教学模式增加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来给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在学习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真实的经济事件。教学效果更佳形象化、更加有实用性。

(2)抛弃传统的教育方法,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增加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小组讨论与辅导”和“课堂讨论与演示”。

“小组讨论与辅导”是用来配合授课,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教学活动,强调分享思想、讨论问题和促进相互理解。根据授课的进度与内容,每周都布置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学生必须提前完成所有的问题,并提交答案给教师,而后,这些问题将在“小组讨论与辅导”进行讨论。讨论时学生除了要发言外,还要相互提问。教师也参与讨论,并解释和更正错误观点。这样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帮助和辅导。

“课堂讨论演示”是用来训练学生实际技能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该环节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3、考核方式的改革

旧的考核制度非常重视考试,忽略了其他项目的培养。例如:学生缺乏论文写作的训练。课程考核应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而并非单纯的记忆。参考西方国家对应用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基于本课程的特性和实际情况,做如下改革。

首先增加论文的写作,通过这种方式既考查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迫使学生去查找更多的资料,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学期末的试卷题型采用主观题,如:论述题或案例分析,而放弃传统的选测题及填空题。考查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而非单纯的死记硬背;同时平时课堂的参与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也应纳入考核体系。这样的综合考核方式能够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判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自发的学习。[3]

4、《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教材的改革

该课程作为新兴学科,目前国内教材可选择的较少,广西财经学院采用的是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国际商务环境》,齐绍洲等编著。该教材较符合本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一定的实践性。但缺乏针对性,没有相关的影像教学资料。

改革现行的单一的教材模式,在课本的基础上,积极收集更新其他专著、国内外学者最新发表的论文、文献等资料,完善知识体系。并在课程开课之前,把这些相关的资料名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图书馆借阅学习,便于学生形成自己观点,而不是单一的灌输,背诵课本。同时完善教辅资料,如:电子书单、电子阅读资料、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

三、其他配套改革措施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转变教学理念;制定配套政策鼓励教师进行再深造;鼓励教师到国外著名学院深造或者担任访问学者,或以合作办学等形式选送教师队伍中的主干教师去国外大学观摩、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的专业知识,如授课方式和主持学术研讨会;建立教师结对工程,安排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帮扶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缩短青年教师自我摸索的过程;还可邀请相关领域的优秀企业家为教师开设讲座,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实践性。

2、加强教学管理,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教学进度表”仅记录教师教学进度安排,不是以指导学生学习为目的,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与鼓励,这样的教学进度表需要改进。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把“教学进度表”改革为“教学安排与计划”。

根据“教学安排与计划”, 每学期开课之前教师须向所有学生发放课程计划,包括学习要求与评分标准、课程内容、授课安排、学习方法、答疑时间和参考文献等内容。同时还应介绍学习方法或提供学习指南,并向学生说明如何安排与管理自己的学习,以使他们能够圆满地完成学习。

综上所述,希望通过对《国际商务环境》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有针对性的增加本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更好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出能够推动中国企业走上世界舞台的商务人才,从而出现更加国际化、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参考文献】

[1] 蒲艳.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9-230.

[2] 吴建功,周庭芳. 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与课程体系探讨[J],高教研究.2010(02)94-96.

[3] 冯敏,宋彩萍. 英国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之现状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6-58.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知行合一;课证融合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主管部门备案独立设置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开设于2004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知行合一、课证融合”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与有关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际贸易实务》、院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概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点、学院十大品牌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实施路径如下:

1 多方位夯实专业实训

1.1 实训室建设

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于2012年9月获得安徽省财政支持专业能力提升项目,投资建成国际商务实训中心。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由模拟外贸公司场景、模拟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公司展台两个部分组成。模拟外贸公司场景通过计算机平成进出口贸易磋商、成交、备货、托运、报检、报关、结算及退税流程,让学生仿真操作进出口流程,从而掌握业务程序的要点。模拟外贸公司展台参照广州商品交易会的特展要求设计,在接近真实的贸易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充分掌握各种业务技巧,强化外语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在实践中能力提升的目的。通过实训中心的模拟场景操作,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企业的用人要求零距离对接。实训中心已建设成面向全校的集实践教学、学术研究、学生实践创新于一体的示范性实训基地,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1.2 技能比赛

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专业技能比赛是一种很好的检验手段。结合报关员、外贸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等这些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我院国际商务教研室积极开展进行与专业技能培养相关的各种大赛,以赛代训,取得良好效果。由于专业基础扎实,在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中捷报频传:2012年6月,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报关赛项荣获了个人一等奖一项,个人三等奖一项的优异成绩;在安徽省外贸单证技能竞赛中,我院参赛选手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及个人单项一等奖的好成绩。

2 建设专业核心课“教学做一体化”

2.1 构建核心课程群

表1

课证融合是指将职业证书的知识点要求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使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建立起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这一思路,我院国际商务教研室经过多方调研,构建了国际商务核心课程群,实现课证融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体内容见图1:

2.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建设

我院建设了以外贸行业背景为基础的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教学做一体化”,将其打造成上手快、岗位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使之成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合作企业员工培训的共同课程,真正构筑起高质量应用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雄厚基础。

3 改革专业核心课程考试

3.1 多方位评价体系

根据高职学生岗位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了多元化、多方位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采用理论考试与项目实战相结合,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突出完成任务的过程,突出实践实战的效果,使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加合理,实现以考促学的目标。对于适合于实践性考核的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外贸报关实务》、《外贸报检实务》已经有系统地推进考试改革,通过一系列任务使学生完成对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以考促学。

3.2 立体式课程辅导

课堂中教学互动主要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更好地、更能有效激励的互动形式应该是在问题中学习,为此,我院国际商务专业老师建立了外贸专业论坛,提供一个全新的交流形式。在这个平台中,论坛能以更时效的外贸问题导入,吸引职场中资深、有经验地外贸达人结合个人亲身经历给予很好地指导,相当于给专业教学引入了一群兼职教师队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4 编写专业通识教材

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国际商务教学团队已编写完成校企合作特色校本教材《国际通商》。传统教材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完整性的编写方法,而这些教材很难适合高职学生的使用。编写该校本教材,就是积极开展行为引导教学。

《国际通商》教材融“教、学、做”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体现应用型教材的特点,本书精心设计了五个单元,把国际通商业务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巧妙地融合在各个单元。每个单元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活动方案、案例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教材的透明化,使学生学有所能,学有所获,激发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使知识传授达到良好的效果。

5 打造凝聚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5.1 建立首席教师负责制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建立了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程首席教师制负责制。每门专业核心课都选定一名专业教师专门负责。这批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对教学科研具有执着的钻研精神,对该门核心专业课有较深的研究,能很好地把握该门课程在本专业以及其它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位置。首席教师负责制的实施加深了课程的改革,强化了师资的培养。

5.2 拓展教师实践的平台

对年轻的专业教师,学院鼓励其考取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通过“双基双挂”的优惠政策到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辉隆集团等紧密合作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对多年从事专业教学的老教师,通过定期组织其去行业、企业考察学习,以及去知名高校做访问学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我院国际商务教学团队不断提高其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由于成绩突出,该团队2012年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相结合,突出实践育人的专业培养方向,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我院最终实现了“知行合一、课证融合”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成了面向行业、具备复合技能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捷.基于工作过程探索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架构―以上海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为例[J].对外经贸,2012(4).

[2]黄燕.基于校友企业合作模式的实践教学研究―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为例[J].前沿,2014(2).

[3]童宏祥.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1(18).

[4]王慧.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5).

第13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国际商务谈判;实践性教学

作者简介:沈树明(1982-),男,江苏盐城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商务谈判。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4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10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趋同化现象日益严重,人才培养的特色不明显,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两者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欠缺是导致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培养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为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就要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构建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而言,一方面要具有社会生产一线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的理论基础扎实,另一方面,要熟练掌握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强,进入用人单位以后能迅速转变角色,独立承担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工作任务。因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有别于对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对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而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眼高手低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而高职高专培养出的人才理论基础不扎实,后劲不足也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一大问题。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建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这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应用型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积极参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与外商交易的机会也日益增多,企业对熟悉商务知识,懂得谈判技巧的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因此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国际商务谈判这门课程,但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至于目前高校培养的谈判员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国际商务谈判是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利益主体,为达成某笔交易,就交易的各项条件进行协商的过程,是国际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该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管理学、逻辑学、数学、语言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交叉的内容,而且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谈判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谈判能力。而我国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而且担当着参与者的角色,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能力得不到锻炼,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虽然近年来任课教师也在尝试采用案例教学、电影教学法等形式,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不能熟练地运用国际商务谈判的技巧与策略。因此,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在课堂讲授中的运用,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

三、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实践性教学方法探索

1、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尝试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与专题讨论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以此来克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授完商务谈判策略与技巧知识点以后,给学生一则关于中日双方机电设备买卖的谈判案例,让同学仔细阅读材料,认真思考,整理思路。然后通过一些激励措施让部分同学分析中日双方在此次谈判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策略与技巧,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方面。最后将谈判双方使用的策略与技巧比较一下,并进行综合,由他们作为双方的谈判代表进行实践演练。

又如,笔者在讲授商务谈判开局这一章节时,就商务谈判开局气氛的营造问题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实践教学方式。情景一:甲公司谈判组去乙公司谈判,谈判气氛比较紧张。开始展示介绍产品时,乙方主谈要求甲方将一些数据写到黑板上,甲方主谈走到前面的白板上写,写完后立即回原位,没想到脚下的地板太滑,差点摔倒。甲方人员面露尴尬,而乙方人员窃窃私语。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甲方主谈和乙方主谈。就甲方主谈采取哪些方法利用这个机会营造开局气氛问题进行角色扮演。情景二:一位男推销员上一位女顾客办公室推销帽子,他们素不相识,如何打开局面,给对方留下好感?通过角色扮演,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使他们对商务谈判开局气氛营造的方法与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模拟商务谈判

模拟谈判一般是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本班级人数规模来确定选择个别同学参与的观摩形式的模拟谈判或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的竞技式的模拟谈判。首先,谈判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根据小组成员的个性及特长进行分工,确定组长、主谈、商务人员、技术人员、法律人员等角色。其次,确定谈判的内容,如一般的商品贸易、合资企业的谈判、技术转让的谈判、合同谈判、租赁谈判等,每组选择不同的主题及贴近实际生活的谈判背景。再次,制定商务谈判方案,通过商务谈判前的准备这一章节知识点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收集对方信息,制定谈判方案。最后,正式的模拟商务谈判活动,双方以谈判方案为指导进行模拟谈判。在进行模拟谈判时任课教师可邀请教研室的其他教师担任评委,任课教师要注意谈判进程的控制并记录谈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总结中针对这些问题和同学们共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模拟谈判结束后还要进行评定与总结。这部分可由学生自评与教师参评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其中,学生自评应反映谈判中出现的问题、谈判的经验及体会。教师的综合点评应包括书面资料和综合表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书面资料包括背景资料、谈判方案、书面合同、谈判记录等资料。综合表现主要包括个人谈判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调组织能力、商务礼仪运用能力、商务谈判策略与技巧的应用能力等。

四、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实践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首先,要合理安排课时,在保证一定理论课时的基础上,增加对实践教学课时的安排,或者单独设置谈判实践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施小班授课,以便安排模拟谈判与课堂讨论,以期更好地组织课程,达到教学效果。最后,注意其他相关课程的设置与衔接。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涉及面较广,没有一个章节是离开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的,甚至在有些章节还要用到多学科的知识。如在报价阶段,除了要掌握报价策略,还要掌握产品的市场行情、各国的税收政策、运输费用、汇率、支付方式、风俗习惯等。这就要注意该门课程与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市场营销、市场行情、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课程的衔接问题。

2、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水平

实践性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克服思想的僵化,体现教师的“激发”与“引导”的核心地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必须广、触类旁通,而且对教师的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内在联系、重难点,融会贯通;同时,要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通过高校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允许教师挂职到企业锻炼、邀请具有涉外商务谈判实战经验的人员指导等各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注重考核方式的实践性

传统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一般通过卷面形式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更多的采用考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种考核形式无法达到检测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应用能力的目的。可以采用综合的考核手段来进行测评,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最终成绩分为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30%)、平时作业(30%)、课堂表现(40%)构成,期末成绩由模拟谈判(50%)、案例分析(50%)构成,重点突出实训考核,从而引起学生对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EB/DL].tech.省略,2006-06-23 11:26:28.

[2] 李桂霞、钟建珍、王立虹.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

[3] 王淑贤.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第14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一、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我省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调查后发现,商务英语专业在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实践教学目标尚不明确。商务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综合性专业,但受传统英语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的影响,学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上不清晰,对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胜任力还不清楚,对如何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明确的认识。2.实践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多数学校实践课教学内容由教师根据教学课程自行安排,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实践教学课程只注重提高学生的某一项技能,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现代职场对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的需求。3.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不明确。教师多采用课程作业或实践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实践训练、团队合作、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导致教师不能完全了解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对自身的语言和业务能力没有清晰的认识。4.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设备同质化现象明显。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验室和培训室普遍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而我省外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也不足。部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和普通类英语专业共同使用一个实训室,多采用“模拟公司在线+计算机+软件”的模式模拟国际商务交易过程,缺乏真实的商务交易中复杂、多变、灵活的因素和信息,导致商务英语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效果不佳。5.复合型师资力量不足。地方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大多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或翻译专业毕业,缺乏商务教育背景,实际授课中难免重视英语语言教学,轻视商务能力技能的训练,使得一些商务课程变成了英语翻译课,教学方向稍有偏差。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教学向应用能力培养的延伸,其的是使学生加深理论认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动手能力、产生投身实践工作的兴趣和愿望。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互为支撑,共同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架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层次水平,实践教学体系反映定位于应用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类型上的规格要求。应用型高校教学工作的特色性环节是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志性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应与课程教学体系居于同等重要地位,两者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共同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双轨性特征。实践教学体系应贯穿于本科四年教学全过程,应围绕学生发展这个中心,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需要出发,最终归结于学生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养成教育。依据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选取切实管用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形式组成各个教学环节,科学设定各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进程中的位次、学时、学分,使各环节既相对独立,又按照一定秩序和内在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并且与课程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互为呼应,最终形成完整的体系架构和运行流程。依据人才培养规律和认知逻辑顺序,可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素质拓展实践。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其获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教学方式包括环境模拟演练、计算机应用训练、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沟通能力训练等。2.课程教学实践。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课程教学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学方式包括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训、学年论文等。3.专业综合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方式包括专业综合训练、专业顶岗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此外,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层次还可以划分出创新性实践,其内容包括学生科研及发明项目训练、开放实验室项目训练及各类专业竞赛项目训练等。该层次可以相对独立存在于实践教学体系,也可以作为一种指向性要求体现在其他实践教学层次中。

三、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模块:1.语言技能。“商务英语实际上就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变体。”[1]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是商务活动中的一种工具,它强调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教师应该认识到语言学习和商科学科的不同特点,重视大一、大二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认真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设计可行的训练方法,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今后从事商务工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2.商务技能。商务技能是学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基础,也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从大二开始开设一些专业课程,比如国际贸易实践、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和国际金融等商科课程。通过模拟真实的“商务活动场景”,系统化地设计真实的商务活动过程,让学生系统地熟悉掌握工作流程,例如如何写商务信函,如何开展商务谈判,如何签订和履行商务合同,如何使用国际收支以及如何处理纠纷和索赔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有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商业事务中受益。3.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交际的载体。在商业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协作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应该通过开设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国际商务交际、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业文化和公共演讲等实践类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人文素质。人文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让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国家、认识社会,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力量。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除了要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开阔的胸怀。这些技能和态度可以在有关政治、军事、社会和创新培训项目中获得。5.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每一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应安排学生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将每一项技能进行整合。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参观、认知、体验、实践等条件和场所,这对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形成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都要求学生必须经过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并且选题都应该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应用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四、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1.在实践性课程方面,重视商务课程与英语课程的衔接、巩固和拓展,既注重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商务职业修养、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明确教学内容、目标和实践任务,选择合适的实训内容,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训练形式。精心设计商务活动场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本、图像或计算机、动漫相关业务培训项目。通过模拟各种商务场景,例如国际社交活动、国际贸易谈判和国际商务会议,让学生建立学习任务,了解如何使用业务知识分析和解决业务问题,提高其听、说、读、写等沟通能力和技巧。2.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场所)建设。按照“真实场景、实境教学”的标准,努力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商务英语模拟实训中心,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一批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保障。[2]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商品市场和国际贸易的流程,提高他们国际商务业务能力。通过帮助学生成立国际贸易公司,让学生直接参与商业交易,学生的专业培训成绩取决于其真实的商业业绩,让学生分享营销利润,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的积极性,有助于其了解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市场、客户和程序,提高学生的国际商务能力。3.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方针推动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按照“数量够用、质量合格”的目标加快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专业技术人才力度,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在指导学生专业综合实训中的骨干作用,制定激励政策推动学校没有专业实践经历的教师通过到企业接受培训或挂职锻炼,形成胜任指导学生专业综合实训的能力。[1]在继续实行“双师型”教师评定工作的同时,试行将既能胜任课程教学,又能胜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教师评定为“双岗型”教师。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使其意识到不能胜任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的教师不是称职的教师。4.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及效果实施有效监控,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建立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使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安排。实习实训教学要根据实习内容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应具体明确实习实训目的、要求、时间、地点、内容等,使学生熟悉商务英语专业工作过程,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建立课程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达到课程设计要求。5.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教材建设。与商务英语专业综合实训项目配套,逐步形成高校自有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教材建设可以采取购入、自编、合编等多种渠道进行,近些年国内职业教育领域(中专、高职高专)、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培训领域出版了很多诸如实训教材、模拟教材、行业实务等教学用书,可以在教材建设中广为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贺鸿莉.地方高校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5).

第15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实务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潘洁(1980- ),女,广东新丰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河北秦皇岛0661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38-01

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但由于高等教育的突破式扩张、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沿袭讲授式教学等原因,我国国际商务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为了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以推动教学创新为手段,构建一套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加快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

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以国际商务理论和实际业务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懂得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正确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原则、方针和政策,而且需要全面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商务惯例和国际法律知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本身来源于国际贸易实践,反过来也要指导和应用于国际贸易实践。因此,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切入点,体现高职院校教育 “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1.职业性。课程以国际商务岗位的职业资格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后根据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确定课程的培养要求。

2.实践性。课程的内容及体系由课程组――专兼职教师共同进行开发与设计,做到以项目及项目单元任务为驱动,将国际商务实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学校通过建立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和安排校外顶岗实习等方式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际的外贸活动中。

3.开放性。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或聘请企业资深业务员为学生进行专业讲座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还可以创立开放的教学情境,构建网络教学环境,引入职场鲜活“教材”,以缩小教学与应用的差距。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创新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必需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进出口业务能力,以适应外向型企业和市场经济需要。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有所探索创新。

1.教学内容创新。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普遍偏重于理论,实践的内容较为薄弱;教材内容存在内容基本雷同、没有针对性、实训教学比重过低、内容编排顺序欠妥等问题。基于此在教材的开发中,教师应与外贸企业共同研究开发出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实训教材。教师必须及时把握国际商务领域新动态和新变化,从网络、电视、报纸和期刊等多种渠道获取最新的信息,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调整内容,增加实训案例,并针对学生的相关专业补充相关内容,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加深记忆,以利于将来从事实际的工作。

2.教学方法创新。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中涉及众多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的相关理论和概念。首先,这需要教师使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帮助学生对原理和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如“汇票的使用”是汇票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涉及较为复杂的使用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汇票的整个使用过程,设计一个汇票使用流程图,把汇票的三个当事人和各使用环节用图表的方式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学生对这些内容的记忆和学习自然会变得更加容易。其次,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不易记忆。教师可以在讲授贸易术语、国际惯例等重点难点的过程中引入大量案例,鼓励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和分析,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并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入不同的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根据外贸业务员操作该笔项目的过程,将外贸知识的介绍嵌入到交易的整个履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和完成具体的项目,实现 “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过程。

3.教学方法创新。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备课和教学,包括电子教案、课件、试题库和案例库等的收集与建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国际商务领域的热点问题及实事追踪,适时地引入热点问题的分析。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在自己的网络空间开设与课程相关的交流探讨专区,进行答疑解惑,甚至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学生经常使用的沟通方式进行互动。多媒体课件能够增大课堂信息量,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丰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评价办法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评价方法,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成绩的方法,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来决定,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专题报告、口头问答考查原有学习证据等。在国际商务实际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进行案例分析,引入实例要求学生完成整套的外贸单据,并以此作为最后成绩评定的参考。

三、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就业实践活动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心理品质以增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国际商务相关就业教育可以和课程体系设计相结合,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

1.创建有特色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以与企业联合筹建,也可以学校自建,学生在实践过程能学到更多的就业知识,获得更真实的创业体验。如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商务系共建有国际商务实务校内实训室3个,校外实训基地8个,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在选拔学生到相关外贸岗位实习的过程中,笔试由行业企业专家命题,试题皆选自外贸企业的一手外贸函电资料,密切联系实际外贸业务。

2.创建创业经验介绍平台。商务系会定期在宣传栏推出“外贸企业优秀实习生事迹”展示,介绍他们在外贸企业实习中成功的经历,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学生更加了解工作中需要哪些专业技能,同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提升职业素养。

3.组织系列就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创业实践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书等的评比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自己组织举办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国际商务综合技能比赛、模拟商务谈判比赛等,营造创业实践氛围。

四、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国际商务实务”的专任教师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比例高达85%,这对于日后的专业发展、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制订、教学改革及实践教学都具有现实意义。“国际商务实务”的专任教师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者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增加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做到真正到岗位顶岗,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将最新的实践结合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梅.国际商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