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冷链物流市场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引言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中,鲜活农产品包括五大类: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仅指活的、新鲜的),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本文探讨的是北京市农贸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所以根据上述《目录》中对鲜活农产品的表述,将本文研究中的鲜活农产品也定为国家所定义的五类农产品。
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主要经过农户—中间—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供应链进行实体流动。农超对接已经成为全国蔬菜供应的发展趋势,农贸市场的货源得到了保障,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也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对于如何降低流通成本、降低产品价格,真正让商家、农民、消费者得到实惠,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2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
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具体包括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配送和销售等环节。
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流程图
对鲜活农产品的冷链供应的分析应将农产品物流与生活生产的社会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应把它看作是一个系统来分析,在这里,我们仅就农产品冷链供应的批发销售环节进行浅析。
3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运营现状
对于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在农贸批发市场上的表现,我们从存储(包括二次加工)和运输两方面来考察,而且,这是在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下来进行的。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
图2运营模式图
3.1批发市场中冷库的使用情况
就在北京所调查的八个农贸批发市场(八里桥、顺鑫石门、昌平水屯、大洋路、回龙观、新发地、岳各庄、锦绣大地)来看,市场里都有冷库等制冷设施来储存商户的鲜活农产品:有冷冻库,用于储存肉类产品或水产品;有水果库,用于存储、加工水果;有蔬菜库,用于易腐类蔬菜的保鲜。有些市场的制冷设施种类比较完善,以顺鑫石门农贸市场为例,用于冷冻肉类、水产品的冷冻库有82个,总容量达到1500余吨,用于存储加工香蕉的冷库有45个,总存储量3500平方米。总之,对于不同种类的鲜活农产品都有相应的冷藏方式,公共冷链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健全,但对于眼前的市场需求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有些商户在考虑自建冷库。自建小型冷库商户在所调查的几个批发市场中比重不大,一般在20%~50%;用于存储肉类、水产品的商户自建小型冷冻设施较多,而用于存储蔬菜、水果类农产品的商户冷冻设施建设相对较少,在顺鑫石门农贸市场,在近50家有经营店铺的蔬菜销售商中,自建冷库的商户只有5家。在我国蔬菜瓜果商品化达到60%以上的市场环境下,进入冷链系统的蔬菜水果比重仅占20%,远低于发达国家95%的比重。
对于批发类的市场,蔬菜、水果类供应商对冷库的使用并不多,他们都是尽可能在1~3天内就将所进的蔬菜销售(批发)出去。即便是在夏季,稍微保护后的蔬菜在三两天内不会变质,那么对制冷设施需求就不会很迫切,除非是由南方运来的易变质产品,有较高的恒温要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销售商不愿意增加成本来自建冷库或使用公共冷库,如大洋路批发市场,租用公共冷库的开销是300平方米每天1200元,对于销售剩下的尾货,宁可任其腐烂,这对于个别商户来说减少了租用公共制冷设施的成本,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却是资源的浪费。
3.2冷藏运输情况
在运输方式上看,大多数商户采用的是普通运输,尤其是蔬菜、水果类农产品,采用冷藏运输的商户占10%~20%,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不是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牛奶、蛋类和豆制品在某些情况下也没有通过规范的冷链系统流通。在销售环节少、运输里程少的情况下,蔬菜瓜果的新鲜程度用普通运输的方式尚且可以满足市场要求。而实际上,在所考察的北京的几个农贸市场里,外地农产品的供应能达到75.6%,其中不乏来自海南、四川、云南的供应,像这些长途运输的鲜活农产品,质保是没有保障的。在北京,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较高,全国的损失率平均为25%~30%,发达国家一般在5%以下,美国仅为1%~2%。
批发市场中的商户销售量比较大,在粗放式经营方式下,损耗就经常发生,若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者其他原因使经销环节时间拖延,浪费就更加严重。运输商或批发环节上的销售商往往只关注本环节的经营成本,不愿意采用冷藏运输,因为蔬菜不会很快腐败,至少在他们所在的环节不会因蔬菜变质而卖不出去。超长的流通链条、有效冷链应用率不足导致冷链在目前流通环节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4从农贸批发市场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尽管冷链物流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程度仍然比较低,行业统一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完整独立的冷链系统尚未形成。现实生活中不和谐的情况是很多的,肉、蛋、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价格轮番上涨,在市民抱怨菜价上涨的同时,还有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发生,农民也没有赚到钱,原因是多方面的。
4.1宏观引导不到位
没有部门深入研究、指导、推动全市场的冷链物流工作,从政府层面上缺乏对冷链物流行业的引导和支持;民间层面上也没有相关行业协会协调、指导,完全依靠企业自行盲目经营、发展,难免造成体系建设上的不到位或者局部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性建设。
4.2冷链物流系统观念的缺失
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没有系统的观念,各环节的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冷链的概念,但在操作上大多都是个体行为,不能对整个冷链物流体系进行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安全没有全程的监控,更无法实现对整个冷链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在农贸批发市场的上下游企业中,冷链实施的系统集成管理能力还很弱。
4.3冷链物流整体规划欠缺
规划工作不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重复性建设繁多,资源浪费严重。对于企业个体来讲,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全程供应链的冷链系统建设,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他们只在自己所在的环节中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自行组织生产,没有整体观念。现实中的冷链物流很 多情况是脱离冷链的,“断链”现象经常发生,没有形成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与配送、冷冻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发挥整体效益。
4.4冷链系统信息化体系不够完善
这里所说的冷链信息化系统应囊括冷链生产的各个环节,能够产生整体效益。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造成冷链食品生产、流通的盲目性。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还会大大影响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造成信息不对称、仓储运输系统的效能比较低。目前,国内市场上几乎没有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只有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或库存管理的软件,企业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系统信息化的重要性。供应链管理缺乏信息平台的支持,在大生产、大市场的环境下势必造成信息流、商流传递不流畅,不仅会阻碍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更会造成社会生产成本的提高和资源的浪费。
5改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通过对目前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冷链运营模式及其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应从多方面入手来解决发展冷链物流的问题。
5.1加强冷链物流工作中政府和相关协会的扶持力度
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支持和企业的配合来共同构建。政府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比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来鼓励冷库、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支持行业协会的建立,倡导企业对冷链设施的使用,以此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益。出台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优惠的政策,支持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5.2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上的问题需重视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是冷链物流系统化经营的关键所在。加强冷链物流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尤其是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培训,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实习基地和编制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实训手册,培养冷链物流领域的实用人才。
5.3用全局的观念进行冷链物流网络规划
整合社会资源对大宗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开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立从产区到消费区的冷链物流规范模式。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集团企业,建成集鲜活农产品交易、仓储、加工、配送、展销、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拥有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冷链物流中心。注重对农产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规划,便于全过程的管理。
5.4加强行业及大型供应商信息化体系建设
在冷链物流行业中引入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降低物流成本,保证对冷链鲜活农产品和流通有准确的把握。通过先进技术可以做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平台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对产品的上下游信息及各种冷藏车辆和冷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及时掌握冷链产品供应及运输动态和库存产品的信息,确保冷链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实现冷链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
6结论
冷链物流的发展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逐步改善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宏观环境,包括:增加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冷链技术的开发力度;完善冷链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强全程冷链的监督;对涉及民生的重要鲜活农产品冷链企业给予支持等。另一方面,流通环节各主管部门协力合作,发挥引导和鼓励的作用,充分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销售企业、连锁超市、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等各个实体的积极性,采取适宜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以促进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体系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锦.现代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郑.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政策扶持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41-02
常德是农业大市,是江南著名的“粮仓、酒市、烟都、纺城、茶乡”,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蚕茧和水产品的总产量均居湖南省之首,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和鱼的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的急速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常德市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对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营养价值、卫生程度有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要求农产品品种丰富,配送及时迅速。因此,市场需求促使农产品物流模式进入新的阶段,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阶段。
冷链物流产业所运送的商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初级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等;第二种是加工后的食品,如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等;第三种是特殊商品,如药品和疫苗等[1]。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主要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商品服务。
一、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常德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全市需要冷链物流的农产品产量如表1所示。
截至2015年年底,常德市冷藏库、冷冻库容量9万吨,占全省冷库容量的6%;冷藏库容量10万吨,占全省冷藏库容量的8.77%;冷链物流车96辆,占全省冷链物流车辆总数的5.85%,相对全市农产品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冷链物流产业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全市肉类、水产品和果蔬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16%、22%和8%,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80%―90%生鲜农产品仍处于常温下流通,肉类、水产品和果蔬的流通腐损率达18%、20%、30%[2]。
因此,加快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本地农民持续增收,以及保障城市居民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面对的问题
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具有规模化、系统化、集约化的冷链物流系统还未形成,不能满足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要求,突出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粗放式发展
常德市绝大多数冷库的冷藏储存能力在1万吨以下,拥有冷库的企业大多规模小、水平低,相关设备设施陈旧老化,储存产品质量不一、功能单一,利用率不高,企业成本高、效益差;相关制冷技术较为落后,不少企业的设备还采用上一代的制冷工艺和技术,相当于国外 20 世纪 80 年代的水平,冷库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冷冻冷藏质量监控、农产品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仍与国际标准有不小的差距;农产品预冷与冷却环节较为薄弱,预冷保鲜率低于30%,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85%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承担全市8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3]。
(二)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常德市农产品物流冷链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健全完备的网络信息平台,终端信息设备也配备的不够齐全。由于经销商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使得冷链农产品流通具有盲目性,降低了农产品的经营效率。市场缺乏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不同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造成地区内冷库的闲置,使冷链物流资源存在浪费现象,阻碍了农产品物流投资的发展。
(三)缺乏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主要由销售方、供应商独立完成。以常德惠生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湖南湘佳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这两家公司自营冷库、冷链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费用较高,而且有一定程度的运力浪费。由于常德市缺乏实力强、服务好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而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很难达到肉类食品公司对物流配送对时间、储存条件等方面的要求,使得肉类食品公司不得不自营冷链物流。总之,常德市缺乏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
(四)相关引导资金不足
由于市场对冷链物流产业有着巨大的需求,全市各区县市企业修建冷库热情高涨。根据2015年年底常德市商务局的摸底调查,常德市拟建冷库的所需资金近20亿元,使得企业资金负担较重,而省、市两级相关扶持引导资金不足,近两年无相关扶持、补贴政策出台,很多项目不能按计划开工。
三、常德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举措
整体来看,常德市在冷链物流的 “六化”(即一体化、链条化、信息化、规模化、网络化、高效化)方面仍然非常滞后[4],其中各环节发展严重不平衡、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基础建设的整体规划等问题最为明显,不能适应当前农产品流通呈现的跨区域、反季节的特点。在不断高涨的需求刺激下,常德市未来的冷链物流产业潜力巨大。因此,为了推动常德市冷链物流产业的良性发展,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损腐率,提高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率,相关部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
政府相关部门、冷链物流企业加大对全程冷链重要性的宣传,提高相关企业、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的认知度,营造建设品牌生鲜农产品的良好商业氛围,促进生鲜产品优质优价,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利用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在产后入库保存、商品化包装、屠宰加工等环节实现低温预冷控制,促进生鲜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加强上游生产企业与下游销售企业的冷链对接,稳步推进冷链物流服务的外包。鼓励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建立生鲜农产品由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
(二)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对中、小低温食品供应商及生产商来说,要把生意做大做强,急需降低物流成本,也势必需要第三方物流机构的服务。因此,无论从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还是从市场需要方向以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具有专业水平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都将成为未来进入市场竞争核心力量。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要鼓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大型物流企业,以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上游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的冷链物流资源[5]。在此过程中,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推动资源整合;引入部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培植本地骨干企业,建设一些能起主导作用的产地加工企业、大型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扶植、引入引进一批能为社会提供优质商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三)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冷链物流不仅包括冷藏运输,还包括产品预冷保鲜、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和冷冻销售等环节。因此,要鼓励常德市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增加批发市场生鲜农产品所需要的冷藏运输设备、在乡镇周边建造农产品低温处理中心、建立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运输配送中心、购置最新冷藏运输车辆等。鼓励肉类和水产品生产企业、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零售企业等经营主体,在技术改造和充分利用现有低温储藏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
对超过一定规模的投资方,建议市县两级政府给予土地、税收、前置审批、车辆管理等方面的优惠,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
(四)开展软件平台建设
建立全市统一的冷链的物流信息平台,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如应用条形码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标签等,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6],做到上下游企业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同时也为食药监局提供可溯源的信息支持,让其可对问题食品追查到底,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打造网络信息平台,保证冷链食品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对接,充分利用现有冷链设施,最大限度降低冷链物流的费用成本,使农产品达到普通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毋庆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2):24-28.
[2] 全市冷链物流产业摸底调查报告[R].常德市商务局,2016.
[3] 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R].常德市农业委员会,2015.
[4] 王志刚,王启魁,钟倩琳.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展望[J].AO农业展望,2012,(4):55-59.
根据产业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国食品行业电子商务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可知,生鲜电商的市场容量巨大,中国生鲜电商在2013年的交易额达130亿元,同比增长了221%,但是当年的销售渗透率只有0.9%,远远要低于传统3C品类。市场的潜在规模大、渗透率低表明生鲜电商会是电商行业的下一个新兴市场。2008年,生鲜领域渐成电商争夺的新战场,中粮推出了我买网,此后京东、亚马逊勇于尝“鲜”,开卖“有机西红柿”、“大闸蟹”。2012年被喻为中国生鲜电商的元年,顺丰优选、淘宝、亚马逊中国等大量商家纷纷加入其中。自2012年上线至今,京东的生鲜业务“同比增长超过5倍,合作的卖家已超过300家”,我买网在2012年也取得了300%的年度销售增幅和36.7%的复合增长率。当下我买网、京东、甫田网等也不断进入生鲜电商领域,竞争激烈。2013年,由我买网与易观国际联合的食品网购白皮书呈现,为了缩短时间,许多人从线下转向线上进行生鲜的电商预订,网购生鲜消费者以中青年为主,都市白领居多,其比例达到了43.39%,年龄介于25~40岁之间,购买力强、对生活质量要求高,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增多,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A级物流企业总数超过2100家,其中有85家SA级物流企业已经开始经营电子商务业务,各类型的电子商务配送中心达到两千多家。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呈现出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的特点,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生鲜电商物流存在的问题
生鲜电商倒逼冷链物流的发展,而冷链物流是生鲜电商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自建冷链物流还是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生鲜电商的发展必定离不开冷链物流。因此,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生鲜电商的更好发展。
(一)成本高,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生鲜品冷链物流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物流设施投入也大。我国物流成本一般为总成本的30%~40%,生鲜产品则占60%左右,甚至更多,而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中国冷链物流报告显示,生鲜食品在流通中的损耗率比发达国家的5倍还要多。
(二)配送难度大,服务质量差
生鲜品自身特点对运输、配送要求极高,电商消费者单笔订单小,区域分布发散,这对生鲜品的配送和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亚马逊中国和京东商城,既有自己的物流配送生鲜,也有第三方物流,如用自建物流,亚马逊生鲜物流需1~3天,京东需1~2天,如采用第三方物流,还需要跟商家协调确定配送时间,但顾客迟迟收不到产品,则服务质量就差。
(三)包装不合理,标准化低
生鲜电商物流包装存在很多问题,如产品损坏、过度包装、产品标准化低造成物流与包装标准不统一等。据统计,网购产品周转搬运次数一般大于5次,不同程度破损现象经常发生,导致部分客户直接拒收或退货,其次,包装体积、用料、装潢等超出包装的实际需要。据统计,我国每年固体废弃物超过6亿吨,其中包装废弃物占了1/3,且回收率不足40%。
三、生鲜电商物流的对策研究
随着人们对生鲜品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生鲜电商这一电商领域最后的“蓝海”,他们也将各种特色服务融合到生鲜电商。对于消费者而言,生鲜除了价格因素外,还有产品的新鲜程度和配送程度。因此,谁赢了物流,谁就是这一领域的赢家。
(一)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建设,做好“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程度高,标准化操作,配送网络更为健全、广泛,服务水平更高,不仅可以节约物流成本还可以提供增值服务。众所周知,打造生鲜电商品牌化运营的本来生活,在物流领域经年累月进行深耕,就是因为其专注于“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才能使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声名远扬。改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物流资源整合利用,可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包括选择合适的配送方式:智能快递柜、便利店模式、私人收货柜、人工值守点、送货上门等,都有利于实现合理化的配送。
(二)基础设施和相关物流技术的应用
重点加强产地、批发市场等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争取实现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快速、高效的流通,尽量消除断“链”现象,通过改造、更新冷藏设备,发展多种运输设施。鼓励在大中城市附近建设一批具有中转和分发功能的配送中心,形成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引进或自主创新加大信息技术在生鲜电商物流中的应用,实现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监管,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易腐产品的物流损耗,保证食品安全,提高服务和产品质量。
(三)合理选用运输包装,加大回收力度,使其标准化
根据产品强度等特性对产品进行分级,针对电商物流开发新型、合理的包装结构,加大可重复使用的小型集合包装或送货装备。只要包装设计合理、措施得当,电商物流的包装完全可以重复利用。此外,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加大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监管力度,使其逐渐成为标准化行业。
四、结语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供应链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进入市场流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保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食品行业发展以及食品行业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食品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内容。从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和采购,到生产、加工、流通、配送和销售,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重要载体。随着国际食品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保障已成为跨企业、跨国界的问题,对食品供应链实施全面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一、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农业资源环境的污染影响食品安全,农业资源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资源等;
(2)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化学有害物质的使用和药物的残留对食品安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化学有害物质包括农药、工业化肥、各种生长激素等,这些化学物质的残留量过高对食品安全有着很大的危害;
(3)食品生产过程中为了食品的保鲜而过量使用的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防腐剂的违规使用,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很大;
(4)相关食源性疾病带来的食品安全影响,如疯牛病,禽流感等会随着最终食品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
(5)高新科技制造的新原料给食品带来的安全影响,如利用高科技生产转基因食品对食品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6)国家法律缺乏和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而带来的食品安全威胁,如违法生产经营、食品假冒伪劣等对消费者身体产生重要的影响;
(7)食品安全的控制由于科学的进步而带来的新挑战,对食品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食品供应链管理
1、食品供应链的管理特点
一般而言,食品及农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快速消费品,这使得食品供应链与其他行业供应链差别迥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
(1)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外包比例较大。因为食品及农产品,尤其是属于快销性质的产品往往产品单值低,厂商为降低物流成本,一般会外包相关业务而不会自建系统提高成本。
(2)供应链长且复杂。从养殖和种植一直到形成最终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五个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以美国生产和销售软饮料为例,其供应链与香料的萃取加工链、玉米甜料加工链、甜菜和甘蔗糖加工链、二氧化碳气体加工、水果栽培加工、化合防腐剂生产、净化水生产、铝听和钢罐加工、纸箱加工、饮料生产、运输、储存和分销、市场研究、营销与促销、零售等等有关,说明软饮料供应链管理者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必须洽谈、执行和处理的各种供应链关系及配送服务是非常复杂的。
(3)供应链产品消费周期短。食品及农产品(尤其是属于快速消费品部分)从生产、加工、销售到最后的消费为保证新鲜度抢占市场,在时间上要求非常高,但同时又需要经过多环节操作。在多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必须仔细谨慎才能做到最后消费产品的质量安全,这就要求食品供应链设计运作时必须力求高效同时各个环节都必须有效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4)对冷链物流技术依赖性较强。食品冷链以保证易腐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不仅有对冷链运输系统的技术要求、还有对冷库等储存场所的冷控技术要求,从而才能最终确保消费食品的产品品质与质量安全。
2、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2.1实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从“苏丹红”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对重大的自然灾害、事故建立预警系统以外,也需要在环境健康,特别是针对科技发明的环境健康方面,建立新的预警机制,从检测技术、标准制定等基础工作做起,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体系,加强宏观管理的宏观预警和风险评估的微观预警体系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更好地应对种种食品安全危机。只要认为是潜在的人类健康危害因素,就可以采取以预警原则为基础的保护措施,而不必等具体科学数据评估结论出来,更不用等到危害的事实和严重性安全明朗化后采取。
2.2提高食品链上企业成熟度
这种成熟度主要体现在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国际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上。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方式不适合食品工业的发展,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管理,必须提高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要求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2.3食品供应链高效管理
加强食品供应链设施建设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产品网店;零售;经营特点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082-03
近几年,随着电子信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成为新的销售模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达到1.85万亿元,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02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起步较晚,近两年发展势头较猛,据统计,2013年在全国3.1万家涉农网站中,电子商务网站达3 000多家;农产品网络零售异军突起,仅淘宝网注册地在农村的网店就达到203.9万个,交易额超过50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这与农产品自身特征和农产品网店经营的特殊性有关。本文对主要的农产品零售网站进行了调查,总结农产品网店的经营特点,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农产品网店经营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一、农产品销售平台介绍
现有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包括B2B、B2C、C2C等。B2B模式的农产品交易网站大多为专门的农业网站,专业性较强,主要进行大宗型农产品销售。如中国农业网、中国农产品批发网等。除提供交易信息外,网站还会向用户提供农业政策、科学技术等相关农业信息,帮助企业和生产者获取生产、市场信息。B2C与C2C模式直接面对消费者,属于网络零售,一般以依附购物平台,建立网店的方式进行销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3 年12月,中国B2C网络零售市场上天猫商城(市场占有率为50.1%)排名第一,京东第二(22.4%),其次为苏宁易购(4.9%)、腾讯电商(3.1%)等;在C2C网络零售市场中,淘宝集市地位稳固,市场占有率为96.5%,拍拍网占3.4%,易趣网占0.1%。
以上三种模式的对比可以看出,通过建立网店进行农产品零售的形式更为大众化,网店经营者可以充分利用平台已有的客户资源、商业资源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第三方购物平台对商户进行统一管理,使交易过程更为安全可靠,因此,受到中小农产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青睐。
二、农产品网店经营流程
农产品网店经营流程包括货源选取、网站开店、宣传推广、网上交易、包装物流、售后服务六个方面。
农产品货源需要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整合各类农业资源。一般要求农产品网店经营者要具备一定的农业专业技术知识,有长期稳定的货源渠道。目前的网站平台都能免费注册开店,网店没有装修费、店铺租金、水电和人工费,只需少部分的管理和销售费用,并且不用缴税,只需要进行身份证、银行账户认证就可以开店,可以省去很多成本;在店铺装修和布局上也有各种模板供卖家参考,卖家仅需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就能进行操作,对于计算机不熟练的农户,也有专业的服务商提供服务。
利用网络进行产品交易优势突出,但也存在弊端,网络带来大量商机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如何在众多网店中脱颖而出,被广大消费者发现,离不开宣传推广。现行的推广方式有很多,如论坛推广,商家可利用论坛交流心得,让更多的人关注收藏店铺;如微信订阅号,微淘等,商家利用移动设备向客户提供实用的购物指南,与客户互动的同时,也宣传了网店的购物优惠信息。大部分网站采用“拍前联系”的方式,在买家选好产品后,通过聊天软件或在线咨询,对商品价格、特征进行沟通,达成交易意愿后,对产品进行支付,支付方式包括网上银行支付、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支付、货到付款、银行柜台转账等。对于网上支付交易,买卖双方需要应用如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在线等第三方保证机构作为中介,增加交易安全信度。据统计,目前用户网上支付使用支付宝的比例最大,占93.9%。
三、农产品网店经营特点分析
(一)经营主体
农产品网商主体呈多样化发展,数量增长迅速。经营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农户等。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经营主体由个体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商、渠道商共同参与。据阿里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为39.40万个,其中淘宝网卖家为37.79万个。经营主体的个体化,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产品多样化,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带来活力;另一方面个体农户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能力都有欠缺,也会对网店经营管理带来负面效果。
(二)经营的农产品特点
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网络销售产品。由表1知,当前,网售农产品趋于多元化,网络销售量最多的是零食、特产干货、饮品等加工农产品,这类农产品经营周期长、附加值相对较高,受到卖家的欢迎。进口产品及保健产品成为网络销售新热点,主要原因归咎于其产品网络销售价格相比实体店较低,卖家对进口产品高利润的追求及消费者对养生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升、对优质和多样化产品的需求等。水果蔬菜等生鲜农副产品保鲜时间短、品质信用低,产品销售种类数少,这两年成快速发展态势,在淘宝平台上,2012年生鲜相关类目同比增长是99%,2013年增速更是高达194.58%,人们的消费重心逐步向生活化产品转移。
从农产品自身来看,农产品销售具有地域性,不同省区开设的网店多结合本地农产品特色,以淘宝网为例,江南区的绿茶、水产,华北的枣类,黄渤海的海鲜,上海、广东的进口食品等,都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受季节和生存环境的限制,部分农特产品产量较少,无法实现大规模销售,这也成为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制约因素。其次,农产品的品牌众多,品质存在差异,中国农业是以小规模,分散种植的小农经济为主,企业和农户资源很难有效整合,导致国内同种农产品品牌分散,各自为营,标准化程度低,品质参差不齐,农产品竞争力低,食品安全监管受限。在价格上,网售农产品的价格区间大。从淘宝网1元钱的东北农家毛葱,到京东上价格上万的纯手工绿茶精品礼盒,有机、绿色食品成为新潮,多数网店以此为噱头,价格相对高于其他普通农产品价格。
(三)农产品特征描述
经营农产品网店,对于产品的描述至关重要。消费者无法对农产品的色、香、味有直观感受,只能通过产品描述进行了解,所以农产品网店的经营者在产品时,对产品的描述相较其他产品更为详细,图片要求更为精细、美观。网站为保证产品的品质,一般要求网店经营者对农产品的重要信息,如农产品的生产厂商及产地、生产日期及批号、保质期等进行认证,对于有机、绿色农产品要求建立农户、农场档案,公开产地、生产过程、有机认证等信息,确保商品信息的透明、公开,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初步鉴定,以此达到食品安全管理的目的。
(四)营销方式
就农产品营销方式来说,购物平台农产品营销方式更为丰富,网站除为卖家提供传统的节日促销、店铺推荐等多种营销方式外,也相继推出不同的营销方式,兴起了不同的营销模式,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1.F2O(focus to Online)模式,即“焦点事件+电子商务”,焦点事件在电视等媒体形成扩散效应,电商平台迅速推出相应产品(如美食、服饰等),满足瞬间激增的新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热点事件的升温,形成媒体和电子商务的良性互动。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时,地方美食快速成为焦点,消费者在电视媒体的刺激下,引发购美食热。此前冷门的地方特产销售量迅速增长,阿里平台上,云南诺邓火腿在纪录片播出后5天内,成交量增加了4.5倍。不仅提高了网店收入,还提升了网店的知名度和口碑,为网店进一步的营销推广提供了条件。
2.预售模式,此类销售模式适用于生鲜农产品,很多网站平台已经通过与农业合作社,农场建立合作关系,采用预售模式为农业生产者提供销售渠道。其交易流程是在生鲜农产品尚未收获的时候,就提前在网上进行售卖,收集完订单后,生产地的农民才开始根据订单需求采摘并安排发货,将农产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① 预售模式将原产地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系到了一起,产地实现按需供应,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的库存风险、生产成本。
(五)物流环节特点
农产品物流包括产品包装和配送,包装直接影响产品综合品质。对于食品类农产品来说,内包装一般采用热收缩膜,可以抽空空气,保证食品的新鲜;干货类农产品多选用自封袋,可以防潮防水,重复使用;生鲜农产品对于包装的要求极为严格,例如冷鲜肉,需要采用真空包装和冰袋保温箱包装,也易造成物流成本的增加。
农产品具有易腐性,物流多以快递为主。配送分为常温和冷链两种,生鲜农产品需要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保持产品的新鲜程度,所以对冷链运输需求大。据统计,目前国内90%的农产品物流仍属常温配送,冷链物流不仅要建库房,同时还必须有冷藏+冷冻的混合配送车辆,冷藏周转箱及恒温设备等,费用高昂,客观上造成冷链物流发展相对缓慢,成为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条件。为缩短快递时间,保证产品质量,节约物流成本,多数网店都会限定快递范围,同城快递成为新的物流配送方式,经营者将销售对象固定为同城用户,可以及时将生鲜农产品送达客户手中。
四、小结
通过以上经营主体、经营产品种类、产品特征等五个方面的分析,总结现阶段农产品网店发展经营特点。
在经营主体上,农产品网店经营主体多样,经营主体成个体化发展趋势。增加产品的多样性的同时对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个体农户在农业资源整合、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有欠缺。
在农产品特色上,零食、坚果、特产类农产品由于保质期较长,物流成本相对较小,经营数量最多;进口食品和保健品和生鲜农产品成为经营热点。农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具有地域性等特点;销售的品牌众多,品质存在差异,生鲜农产品品质安全无法确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难题;农产品价格区间大,消费者对农产品有产品品质和安全的信息需求,要求经营者对于生产过程和产品特征有必要的说明。
在营销方式上,网店与平台合作创新营销模式,降低网店的经营风险及生产者的生产风险,解决了生鲜农产品库存风险,经营主体可以提前获知市场信息,稳定市场价格,引导市场导向,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在物流配送上,农产品的包装和物流成本费用相对较高,农产品物流的模式主要是常温配送,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高昂的建设和经营成本使得冷链物流成为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关键问题。对于生鲜农产品来说,在冷链物流尚未完善时期,同城配送成为经营者新的选择。
可以看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农产品成为网购热门产品,在促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农产品自身特殊性及经营特点,在人才培养、冷链物流、产品品牌建立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专业人才培训的方式,让农产品经营者学习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专业服务团队,向网店经营者提供专业的推广、运营等综合服务,规范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物流建设上,应进一步发展冷链物流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物流模式,各大物流公司需要建立冷链物流业务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建设覆盖全国范围的冷链物流体系。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应尽快建立农产品品质标准,加强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朔体系,建立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利用平台资源,打造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阿里研究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Z].2012.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R].2013.
[3]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3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2013.
[4] 杨木,张润彤,杨海楼.C2C电子商务交易流程优缺点分析及改进[J].商业时代,2009,(4):76-78.
[5] 杨硕.构建鲜活农产品全程电子商务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0,(11):97-101.
[6] 陈莉.购物网站中农产品经营的特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6):27-28.
[7] 杨雪.中国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
[8] 梁文卓,侯云先,葛冉.中国网购农产品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4):40-43.
Analysis of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nline Store
LI Shu,ZHAO Yuan-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 010018,China)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车货匹配;现状剖析
一、“互联网+物流”企业的类型
物流产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之一。国家发改委的《2015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指出,2015年中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8万亿元,占GDP比率为16%,而发达国家普遍低于10%。
中国有3000万货车司机,90%以上都是个体司机,承担着全国超过70%的货运量,与810万家运输经营业户往往局限于面对面的熟人交易模式,从而激化了货找不到车,车找不到货的矛盾。这导致了全国货车的空载率在40%左右,成为汽车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车辆空驶率偏高,对环境、能耗、交通基础设施等的负面影响巨大。造成运输行业大量空驶、迂回等资源浪费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
如此大且亟待改善的市场,冠以“互联网撬动传统行业”概念。“互联网+物流”引来无数创业者和投资人的青睐。2014年至今,已陆续出现过200多家物流货运O2O企业,其中不乏获得上亿、千万美元投资者。
目前市场上“互联网+物流”企业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物流信息管理
风行于社会化物流中的层层转包模式使货物在货主交付承运方之后,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不为货主掌控,物流信息管理难上加难。如今,货主的无数次呼喊“我的货到底到哪了?!”在互联网时代终于有了回应,物流信息管理平台顺势而起,在物流信息平台式的创业者中,代表性企业是社区型运输协同管理平台oTMS。
2.车货匹配
中国2000多万货车,每天平均有效行驶历程仅300公里,车辆停车配货的间隔时间长达72小时。这组物流人耳熟能详的数据背后,是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无效益的尾气排放,以及被彻底拉低了的中国物流整体能力。于是,致力于以互联网为桥梁,撮合运力和货物匹配,提升物流运输的资源配置的车货匹配成为互联网改造物流行业的新尝试。尽管车货匹配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也面临着诸如车多货少、信用制度不够完善等现实问题,但货运物流的低效确实是钢性的存在,所以车货匹配的前景值得期待。
在车货匹配领域,不乏表现亮眼的创业者。货车帮、天地汇、运满满、1号货的等专注于车货匹配的平台,主要聚焦于为车主和货主提供便利和快捷的对接平台,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车货匹配的成本。
3.同城货运
“最后一公里”问题是物流行业必然要面对的课题。对于在收发货物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上有需求的企业,互联网将怎样帮助它们把“最后一公里”顺畅地走完?那就是当干线物流、专线物流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城市之后,同城货运平台会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调度运力资源,优化送货线路,为企业用户提供同城快速直送服务。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家同城货运平台在运作,并衍生出了不尽相同的模式。例如,速派得的整车+零担的同城快运模式、万家物流的零担共配模式、云鸟的临时车队模式、兰犀牛和58货运的专车模式等等。
4.冷链物流
在2015年,生鲜电商异军突起,红透半边天。但是,在生鲜电商忙的热火朝天的背后,“高冷”的冷链物流着实是难点。生鲜的用户需求是即时、碎片化、高频的,因此,怎样能将尚在保质期的生鲜产品在合适的时间送达消费者,对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涉足冷链物流的企业中,京东的模式和淘宝的喵生鲜或许有一定代表性。
5.众包物流
在物流行业,用互联网平台将闲散人群整合调用,以顺带稍送货物的模式蔚然成风。众包物流有利用弹性的人力分配帮助货主节省成本的优势。但不可否认,众包物流也面临诸多需要破解的难题,例如,配送人员的资质认证、筛选、管理等都需要企业建立流程化的管理,以确保货物配送的安全性等。
京东众包通过在其平台上招揽有空闲时间的人员“顺路捎带,随手赚钱”,成为京东的兼职快递员,来实现京东的众包物流模式。人人快递的模式与京东类似。
二、剖析车货匹配类“互联网+物流企业”目前的难题
1.根深蒂固的物流行业规则,物流公司层层外包
传统的物流行业,是基于层层外包的物流公司而建立起来的巨大王国。工厂考虑到出货量大、货物单位价值高、寻找零散车源成本高等因素,会直接联系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物流公司进行整体外包;随后,大型物流公司会把货物分包给不同的干线物流公司;干线物流公司再分包给各家支线物流公司;最后,支线物流公司再把货物交给私人车主。层层外包,带来的是利润的急剧压缩,由于长时间的运营定式,工厂主也对新的模式起一定戒心。所以物流企业会先将货分给挂靠车辆或熟悉的车辆后,再将未找到托运方的货运信息发送到“物流QQ货车帮”等APP上。
市场上存在车比货多的情况,对于信息平台而言,真实有效的货源信息尤为重要,只有它可以吸引车主。而货运O2O获取货源信息量有限,有时要到货场抄中介的信息,甚至将中介直接引到平台上。
2.货主对陌生车辆的不信任态度依旧持续
长时间的物流运输模式,让原本不熟的车主和货主之间的黏性大大增强,无论是业务量,还是信任度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货运APP进入市场的一大核心目的,是想打破现有的市场规则,建立一套全新的众包模式,让每辆车都能拉到不同的货。滴滴出行可以让车源变得规范,即便每次叫的车不一样,我们还是放心乘坐;但货主没办法每次都跟着司机跑货,就会出现各种担心。
另一方面,平台也要严防虚假信息的进入。试想司机驱车前往货源地,发现信息是假的,如果平台对这种情况没有作为,只能眼看着司机用户流失。
目前来看,很多APP对于货主的注册都很谨慎,需要人工审核才有资格使用发货功能,有的平台还要求上传营业执照。
3.标准化建设
货运与打车不同,货物非标准化、车型非标准化、载重非标准化、装卸非标准化、价格非标准化、结款方式非标准化……它的信任成本更高,流程更复杂。
货运O2O信息平台难以建设标准,比如价格、整车or零担、支付方式,基本还需要和司机私下商谈。
4.能否整合资源
中国大部分的货车都是私有的,其挂靠的中小型运输企业也非常分散,满地都是物流公司,可谓一盘散沙。
而物流讲究规模效应,规模越大、网络越密,运营成本越低。货运O2O平台要想做大必须整合上游资源,这也符合O2O的商业逻辑。但货运不是烧钱补贴就能推广出去的,真正帮助司机拉到货、提升效率更为重要。司机都是单独或者小团体行动,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也不高,如何才能将其聚拢?
另外,目前平台想方设法引入中介,但货源信息到平台上必然导致中介利润下降,从内心来讲他们一定是抵制平台的。整合中介资源也是一件难事。
5.如何抢占市场,培养用户使用习惯
当年滴滴和快滴为抢占网约车市场相互厮杀,烧钱补贴。现在车货匹配类APP也遇到同样的处境。以当前发展较为迅速的三款APP为例。
(1)货车帮的货车综合服务平台模式。货车帮通过互联网手段连接司机与货主,在卡车后服务市场发力深耕,以此体现自身价值获取经济利益,就目前已知货车帮已涉足车货匹配、智慧物流园区运营、物流智能硬件开发、物流金融以及其他相关的公路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的相关业务。
(2)运满满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运满满希冀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综合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构建公路物流行业的信用数据库,通过信用管理实现增值服务,例如金融、卡车后服务市场等。
(3)福佑卡车――货运届的UBER+淘宝。福佑卡车相对来讲与上述两者有所区别,福佑卡车通过对接货运经纪人(即常说的信息中介)来掌控车辆,进而直接对接货主,成为了销售运力的集成供应商,以此来实现提高物流效率发挥自身的价值。
从上述三者的商业模式来看,可以说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车货匹配聚集基础资源(即车与货),然后再植入增值服务(金融、卡车后服务、商业服务等),即使最初的商业模式有所差别,但在竞争中,商业模式也逐渐趋于一致了,互相竞争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吸取经验的过程。但谁也没想到,在竞争的第一步(汇聚车源、货源)会如此之难,大家只能选取捷径――烧钱补贴。
参考文献:
[1]王有朝.为什么车货匹配是一个死胡同[OL].物流时代,2015(03)
[2]徐水波.“互联网+物流”平台绕不开线下园区[OL].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8)
走进北京的家乐福、京客隆、超市发、物美等大型商店的生鲜区,远远的就被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轰的“晕头转向”,到近前一看更是“硝烟弥漫、激战惨烈”。蒙牛——8连杯装酸奶全部“买8送2”,双果粒4连杯装酸奶“买4送1”,屋型装酸奶 “买500g送250g”、 “买250g两包送250g”,全部产品让利幅度在25%以上;光明——8连杯装酸奶“买8送2”、“买8送3”、“买8送4”、“原价8元,特价5.9元”,屋型装酸奶“买1000g送250g”,让利幅度在30%以上;三元——四连杯装酸奶“买4送1”,屋型装酸奶“买1000g送500g早餐奶”,让利幅度也在“25-50%”之间;伊利让利幅度相对最小,但也在12.5-25%之间。
按酸奶类产品的平均毛利率30-40%来计算,各大品牌均处于负毛利销售状态,即均在赔钱。
那么,明知赔钱,为什么纷纷要采取这样的行动呢?
答案一:战略竞争的考虑。
随着国内白奶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各品巨头的座次(主要指标:乳品主营业务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2003年底伊利一举取代光明,成为乳业老大。蒙牛则一路狂奔“杀入”四强。三元的排名不但没有前移,还落后了好几位。引权威人士预测:中国乳业正处于“战国时代”,如果不能在3-5年内进入行业前5名,今后将很难生存。面临如此竞争环境, 2004年各大巨头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酸奶版块作为中国乳业的“未来”,首当其冲成为各大巨头的“手中签”。光明凭借其先入优势,把酸奶业务看成是其“光复失地”的“秘密武器”,要实现销量与利润的双重贡献,把北京确定为“第三主战场”,势在必得;蒙牛则气势汹汹,要砍下“4个亿”的“酸奶蛋糕”(北京2个亿),想借此帮助其成就100亿的宏图;三元则把持地理优势,积极防守,争取“城门不失”,以供后计;伊利在2003年底成为北京市场酸奶第一品牌后,加快了拓展的步伐,倾力打造“未来之星”。
答案二:过高的估计了市场容量,销售压力大。
据调研数据显示,北京酸奶市场容量为全国单个市场之最,约为10-14亿元人民币,年成长率在30—35%之间。2004年各大巨头受战略指导思想影响,纷纷将销售目标较2003年上浮了100%以上,试图多切一些“蛋糕”。但一季度的市场数据表明,北京市场酸奶整体市场容量较上年增长幅度只有约35%,并没有达到预期的100%以上的增长。这也使得各巨头始料不及,销售指标完成较计划进度差了很多。进入四月份,销售指标的压力越来越大,终于由蒙牛首先挑起了“价格战”,各大巨头纷涌跟进,演义了酸奶市场罕见的“生死决战”。
答案三:用白奶的思路来运作酸奶。
酸奶类产品在中国还处于成长阶段,其产品特性与白奶有很大不同。首先:酸奶类产品在绝大多数市场被定位为休闲食品,而不是必需品。其次:酸奶类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有冷销售,对冷链的要求极高。还有:酸奶类产品保质期很短,对渠道分销效率及物流有很高要求。再有:酸奶类产品被许多消费者看待为功能性食品,具有保健作用。以上特点决定了酸奶类产品的运作模式与白奶类产品有很大不同,主要思路集中到:产品品质的创新与控制、细分市场的研究与满足、冷链的规划与建设、技术力量的加强、服务效率的提升等等!
然而各白奶巨头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捷径,试图用白奶的思路来运作酸奶市场,表现为:产品结构单一、主力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促销手段单一、对销量目标期望值过高、冷链意识不强、研发力量相对较弱、服务效率低下等等。
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喜忧参半。有的高兴,“真实惠,比矿泉水还便宜呢”!有的抱怨,“越来越难喝,比水还稀”!部分血糖高的消费者质问,“怎么就没有适合我们饮用的酸奶呢”!
那么,又如何走出酸奶价格竞争的迷局?
方案一:对国际、国内酸奶行业应有清醒的认识
国际酸奶市场以欧洲最为发达,但近两年增速放缓,增长点主要来源于细分市场的增长。亚洲的日本/台湾次之,酸奶向功能化、保健食品方向发展。美国、中国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就产品发展特点而言,国际市场表现为:产品多样化、市场细分化、健康产品日益增强、含益生菌产品快速推出;国内市场表现为:产品品类较少,品种单一;制作工艺简单,主要以普通菌种、普通工艺为主;产品恶性价格竞争严重;新品推出缓慢。可见,中国酸奶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较差,但发展空间很大。
方案二:创新是最好的差异化
究其价格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即:在产品的物理指标与外在表现形态没有明显差别的前提下,产品的附加价值就很难体现,最终导致价格竞争。如果长此进行下去,且公司实力相当,就会导致两败俱伤。不过,如此时把握机会,摆脱价格战,打“价值牌”,创造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值,则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在中国有两个例子可以借鉴:一个是中国90年代的家电行业,当时外国家电品牌主导中国市场。1995年率先由长虹发起“价格攻势”,其它品牌纷纷呼应,中国家电业进入了“血战”状态。29英寸彩电只售1298元,相当于一辆山地自行车的价格。各品牌纷纷叫苦不迭,小品牌更是“血流成河、死伤无数”!长虹虽因此获得市场份额提升,但损失极其惨重。
而此时惟独海尔提出:决不降价!同时启动了产品创新战略与品牌营销战略,向高端市场发起攻击,最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家电品牌; 另一个是中国的瓶装饮用水行业。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瓶装饮用水市场被娃哈哈、乐百氏、康师傅、获特满、崂山等品牌分割。按常规理论分析,水是最没有差异化的产品。
然而却有一个品牌要创造奇迹。随着“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告语的播出,农夫山泉瓶装饮用水如“横空出世”,凭借其“天然水较纯净水更有营养”的比拼策略及新颖的产品包装、一系列的情感沟通,迅速打动了消费者,产品供不应求,创造了超出行业平均毛利率数倍的利润,成就了中国瓶装饮用水前三名的“佳绩”。
以上示例告诉我们:不断创新,推出有竞争力的差异化商品或服务,并辅之于良好的沟通策略,才是市场制胜的关键!
方案三:细分市场潜力大
酸奶类产品在西欧有60%以上是冷藏型甜点,在亚洲日本、台湾则把酸奶看成是保健型食品。从整体来看,酸奶类产品的细分程度越来越明显;品质方面更加注重健康营养,产品中加入了“益生菌”、“钙、维他命、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6)草本提取物”、“低糖、无糖、降血脂”等营养配方,满足各类消费人群的需求。
所以说,对于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酸奶市场,更应当注重基础市场研究,注重产品的功能与营养开发,关注各细分市场的发展状况,从而促进整个市场健康有序快速成长。
方案四: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在中国,行业协会的作用相对较弱。建议强化酸奶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主要包括:
1、通过定期举办“酸奶峰会”,论证中国酸奶业的发展方向,争取会议达成一致意见;
2、制定酸奶企业相关准入、生产、销售及竞争规约;
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和农民的增产增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鲜活农产品中介组织使小农户与大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在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近年来经常发生的鲜活农产品滞销问题也暴露出我国鲜活农产品中介组织建设还存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武川县农业发展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农产品中介组织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促进内蒙古农产品中介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内蒙古农产品中介组织及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农产品中介组织可以分为三类:服务型中介组织,为农产品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生产经营和金融支持等;销售型中介组织,是连接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环节,包括批发商、经销商、合作社等;综合型中介组织,为农产品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的整体运营服务。我区已初步建立起服务于农产品的中介组织框架,但中介组织在提供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对中介组织的需求。
(一)服务型中介组织
――技术服务类。技术指导主要由政府提供,通过与科研机构联合的形式,通过产业协会向农户提供生产指导,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武川在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从品种选择、合理轮作、田间管理、土壤治理、平衡施肥、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窖储的整套科技服务体系,但是绝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还缺乏相对完善的技术指导体系。
――金融支持类。对农产品提供金融支持的中介组织有政府和金融机构。政府通过取消农业税和对良种、农业机具、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滞销发生时农户亏损的现象也极为常见,有些地方政府采取最低保护价收购的方法保障农户利益。
――信息咨询和生产经营类。信息咨询类中介组织通过自己掌握的大量信息,为农民提供咨询,指导农民安排生产,选用良种,从事热销产品的种植、养殖等,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产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生产经营类中介组织主要从事帮助农民联系生产资料、农民与加工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签订合同等活动。这两类组织的职能多由政府和合作社来承担。
(二)销售型中介组织
农产品销售有三种形式,一是收获季节在田间地头直接销售;二是通过储藏保鲜技术适当延长销售时间,进行反季销售;三是由加工企业收购后加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产品,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三)综合型中介组织
目前我区综合型中介组织发展还不成熟,各种中介组织只能提供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的某一个或某两个领域的服务,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类似于肯德基、麦当劳式的订单农业发展,仅有的订单式农业也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的品牌营销能力弱;二是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直接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户增收乏力。
二、我区农产品中介组织及信息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信息渠道建设不到位,缺乏总体调控
目前我区鲜活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仍显落后,与邻近大中城市街接不紧,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生产者由于缺乏产销信息的引导,信息闭塞,生产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容易造成积压卖难。鲜活农产品经纪人队伍还没有全面形成,鲜活农产品收获季节坐等外地商户,农民的收入高低主要取决了外地商户来否及收购价格,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另外,地方政府缺乏应对鲜活农产品生产供应环节的相关应对机制,大部分城市鲜活农产品生产销售一直处于较为松散的市场化运作,对于当地鲜活农产品市场的稳定缺乏相关的应对机制。
(二)我区鲜活农产品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市场总体规模小、档次低;产地批发市场少,发育不平衡,部分鲜活农产品生产大县缺乏基本的市场设施,多是地头、马路市场;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较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现代化装备水平低,流通效率不高;市场功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2010年国家针对国内大规模鲜活农产品远程运输,甚至是往复运输的格局,提出加强冷链体系建设,形成蔬菜、鲜果的冷链运输、储存物流网络的建设方向。对比这一建设方向,内蒙古鲜活农产品供需物流体系的建设水平较低,设备设施不足以形成冷链体系,甚至一些地方和城市还都没有建立完善鲜活农产品运销储现代体系的基本意识,既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的供给,也影响着鲜活农产品生产。长期以来,由于对鲜活农产品采后处理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我区鲜活农产品物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采后贮运预冷库、冷藏周转库、可移动真空预冷库、冷藏保温车、分级包装机械设备及分级包装加工中心建设等缺乏,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较高。同时,与冷链物流相适应的金融结算、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严重滞后。
地方政府对鲜活农产品产业扶持力度仍显不够。水利、交通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同时,政府鲜活农产品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员少,相当一部分旗县(区)没有专门从事蔬菜专业的人员,良种良法不配套,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不够。
(三)金融支持的结构和力度存在偏差
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仅限于生产领域,而且对一些领域的扶持力度、扶持范围和持续时间还有很大局限性。2011年,武川县马铃薯中棚种植面积1.2万亩,仅占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62%,设施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设施农业在延长无霜期和节约水资源方面的效果对于增产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农产品发展设施农业的产量大约是小农生产的4-5倍,每亩平均收益也将达到5-8倍。武川旱地多水地少,农地质量和农业基础设施差,政府能够提供的资金也非常有限,面对每亩需要投入1800-2000元的资金投入,大多数农民只能望而却步。
生产以外各环节的资金需求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解决。由于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季节性较强,集中收购期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资金周转时间长,加工企业普遍面临贷款渠道少、贷款门槛高的问题,能够获得的资金额度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四)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亟待升级
在小农户为主的承包经营条件下,单个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农户只能通过直接销售的方式,且多以等待上门收购为主,不仅与市场严重脱节,而且议价能力也较差,因此在农产品丰收之年不得不面对亏损。合作社是连接农户与终端消费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加之本地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外地营销点的培育,逐渐形成了农批对接、农超对接、批超对接等运营模式,在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农产品销售网络的建设不仅是销售渠道的构建,辅助销售的仓储服务水平也要与农产品生产规模相适应。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越冬储藏农产品的习惯已经逐渐改变,在农产品供给充足的年份,具备仓储能力的企业也不会选择购进预期盈利较少的农产品,农产品储藏压力直接传导至农户。今年发生的马铃薯滞销问题便是如此,一些尚没有建立起销售渠道和窖储条件的种植户损失惨重,大多数马铃薯产地的农户只能接受远远低于生产成本的0.2-0.3元进行销售。而由于武川曾针对储窖建设为农户提供担保性质的贷款,全县大中型(5吨以上)储窖的仓储能力可以达到6-7亿吨,马铃薯销售问题在武川显得并不是那么紧迫。但是多数储窖条件较差,恒温库(气调库)少,而且储窖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土地问题也较难解决,违规建设较为普遍。
(五)农村信息化建设程度很低
据自治区调查总队提供的数据,我区农村2010年末农牧民家庭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电脑数平均只有2.04台。上网率不足3%。而发达地区这一数据接近20%。而发达国家这一数据普遍超过50%。美国更是高达85%的农民上网搜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信息。
三、促进内蒙古农产品中介组织及信息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民办官助型中介组织,鼓励中介组织企业化运营
我国农产品中介组织进入门槛较低,大多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便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虽然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其运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并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介组织也需要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优胜劣汰。因此,向企业化发展是提高农产品中介组织科学管理水平、规范农产品中介组织服务水平,引导中介组织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是极其必要的。
将现有的民办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加以扶持,专业合作社确立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收费体系,政府出面协调,由专业合作社与广大农户签订生产协议,确立订单农业的品种、数量、品质等。专业合作社代表农户上联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连锁超市),下联种(养)植大户,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经由合同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严格的经济责任和稳定的业务关系,把加工、流通、销售环节完全让给专业厂商来经营。这样既能减少各环节之间的交易费用和减少许多中间环节,降低了经营成本,又能加快农产品进入加工和投放市场的速度。其次,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消费终端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型超市逐渐成为城镇居民购买农产品的重要场所,但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仍处于滞后阶段,农产品的生产者大多仍然是分散的、小规模的,缺乏综合实力强的、大的供应商联结现代农产品供应链。随着消费者需求能力的提高,农产品市场需求多元化特征日益凸显,要重视创造产品差异,才能获得市场竞争力。
我国于2007 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但总体来看,我国的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形成的多是地方性的合作社,实力较弱,带动农户能力和辐射能力不强。未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一定要突出市场导向,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目标,与下游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贸易商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可以联合组成更强实力的区域型合作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完善农产品金融支持体系
政府在扶持农业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应不断加大对农地整理、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保障农产品生产的稳定供给的根本条件。可以借鉴宁夏经验,政府先行建立对某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整个过程的补贴体系,并逐步推广。并引导金融机构在农业产销旺季积极安排贷款,创新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贷款审核,转变只能以固定资产抵押的贷款方式,尝试以流转土地或其他形式资产做抵押的方式,为各类农产品中介组织提供信贷支持。
(三)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我区食品行业整体发展较为落后,农产品加工率低,深加工能力差,产业链条短。以马铃薯为例,马铃薯深加工包括全粉(颗粒粉)、淀粉、薯条及薯片、变性淀粉、雪花粉等,而我区约占全国1/3的马铃薯加工能力中,淀粉加工能力就占到全国近一半的水平,其他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变性淀粉可以应用于纺织、印染、塑料、树脂、石油钻井、食品、医药、化工和环保等领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适当鼓励马铃薯加工企业向新领域扩张。
农产品加工流水线季节性较强,加工周期短,设备利用率非常低。以马铃薯为例,我区加工企业加工周期每年只有30-40天,其他时间处于停产状态。而国外的马铃薯加工企业会同时加工其它品种,如洋葱、西红柿等,能够实现常年生产,提高了生产设备利用率,可以有效提高加工企业效益。可以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加工企业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四)增强城市鲜活农产品供给体系建设
针对鲜活农产品产业运营市场化、产业投入资本化的现实,通过加大公共投资比重,强化社会管理和鲜活农产品生产管理以及城市鲜活农产品供给保障中政府工作的力度,提高对市场的管控力度,逐步消减资本逐利对产业发展的破坏性,着手构建鲜活农产品产业有计划地市场化运营格局。
加强公益化城市鲜活农产品供给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对生产基地建设的组织与市场化引导,优先将政府管理投资建设的城市鲜活农产品物流各环节“去资本化”,设置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公益性设施、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点公益性设施等生产零售网点,减少租金对城市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干扰,形成多元化的鲜活农产品物流结构。
(五)大力推广农业电子商务
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在鲜活农产品的零售服务上,利用电子网络销售近年来也十分盛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和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科学种植、远程管理和产品溯源等系统正在迅速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让“信息农村”指日可待。
随着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可大力发展我区的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引进先进的拍卖系统、新式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商、种植户、批发商、零售商,形成农业供应链,以便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农超对接、专业合作组织系统等,完成客户网上订货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物流活动。通过共享供应链上的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准确度和及时性,及时改进物流计划、管理、调配、优选等。
(六)强化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
首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信息共享制度,建立统一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对区内多个部门相关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信息共享制度,建立统一农产品信息体系,实现涉农公共信息特别是数据信息的广泛兼容和共享。信息共享涵盖农村的统计信息、市场研究、农业商品预测、市场营销服务和农产品进出口信息等信息服务内容。涉农公共信息特别是数据信息的广泛兼容和共享。除了农产品现货市场信息外,鉴于期货价格的超前预期性及目前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己经成为市场价格形成中心,故应将农产品期货价格信息作为重要市场信息预以采集、,传送到市场各环节特别是农民手中。
为此,建议加强信息制度建设和信息立法。我区应加快信息地方性立法的步伐,如此才能减少对信息的行政干预和人为误导,增强信息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加大对农业信息采集、体系建设的投入。要改变目前“重硬件、轻服务”的现状。在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的基础上,尽力鼓励、扶植民间、社团、行业协会等的自主作用,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到农业信息采集、体系中。
(七)积极探索有效的信息方式,多渠道推动信息
除了对现代信息传播设施的建设和利用,还应把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工作的相关精神落到实处,要求媒体把农产品价格信息作为一项服务社会的硬指标进行落实,广泛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定期、定时、无偿重要农产品的价格信息。
基于我区目前部分农村电话(含移动通信)普及率高,传统媒体(平面、广播、电视等)普及率和使用率高,互联网普及度较低,农民上网习惯尚未形成的现实,农业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可借助电话(手机)、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惠农小册子等)手段实现信息沟通和交流,辅助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推广、普及。
(八)完善软硬件设施配套,完善设施农业体系建设
公共设施服务也是一种重要的中介组织职能。由于农产品保鲜期短,便利快捷的运输、合理的流通网点等公共设施分布对于降低农产品损耗、提高农产品流通交易效率至关重要,因此,在促进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我区要十分注重发挥公共设施服务功能的作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改造,优化网点布局。
首先,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优化蔬菜批发市场布局,突出抓好产地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固阳、武川、四子王、察右后、集宁、察右前、察右中、科右前、扎兰屯等大型以马铃薯为核心产品的交易市场,并对内蒙古美通首府无公害物流中心、赤峰市西城市场、通辽市农资农贸批发市场、巴彦淖尔市鸿鼎农产品交易市场、锡盟太仆寺旗京北蔬菜交易市场、包头市友谊蔬菜批发市场、内蒙古呱呱叫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克旗经棚蔬菜交易市场等进行扶持,加大内蒙古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玉米、高粱、谷子、大豆、马铃薯、葵花籽、胡麻籽、甜菜;畜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羊肉、牛奶、牛肉和禽肉等的交易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具有全国辐射带动力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5家。
加强冷链物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信息系统等薄弱环节的建设。创新鲜活农产品交易方式,积极推行农产品拍卖制、远程交易、网上交易、集中配售、连锁经营等新型交易方式。制订统一的鲜活农产品分级分类标准,推行鲜活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分级包装上市。扶持鲜活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发展,推进连锁经营,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发展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农改超”。 建设鲜活农产品公共营销服务系统,加大政府对鲜活农产品营销活动的支持力度。开辟绿色通道, 各级农业部门在争取政府的支持下积极与交通部门协商, 对鲜活农产品的运输要实行特殊管理办法, 解除道路、时间上的限制, 给当地农民发放特别通行证, 为鲜活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第三,培育实力较强的综合性批发商。除了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实力的综合性农产品贸易商也是农产品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节点。合作社农户通过它可以与众多连锁超市和国外进口商建立稳定的销售关系,它既使生产者获得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也降低了零售商采购的交易成本,实现了双赢的局面。我区应积极培育实力较强的综合性批发商,成为连接生产者和大型连锁超市终端的有力中介。
第四,大力推广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率4-5倍于传统农业。例如,如果武川根据设施农业要求发展马铃薯产业,只需20万亩就可达到现在75万亩的产量。我区要成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大区,最终要走这条路。
四、结语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安全 供应链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进入市场流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保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食品行业发展以及食品行业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食品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内容。从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和采购,到生产、加工、流通、配送和销售,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重要载体。随着国际食品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保障已成为跨企业、跨国界的问题,对食品供应链实施全面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一、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农业资源环境的污染影响食品安全,农业资源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资源等;
(2)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化学有害物质的使用和药物的残留对食品安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化学有害物质包括农药、工业化肥、各种生长激素等,这些化学物质的残留量过高对食品安全有着很大的危害;
(3)食品生产过程中为了食品的保鲜而过量使用的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防腐剂的违规使用,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很大;
(4)相关食源性疾病带来的食品安全影响,如疯牛病,禽流感等会随着最终食品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
(5)高新科技制造的新原料给食品带来的安全影响,如利用高科技生产转基因食品对食品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6)国家法律缺乏和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而带来的食品安全威胁,如违法生产经营、食品假冒伪劣等对消费者身体产生重要的影响;
(7)食品安全的控制由于科学的进步而带来的新挑战,对食品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食品供应链管理
1、食品供应链的管理特点
一般而言,食品及农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快速消费品,这使得食品供应链与其他行业供应链差别迥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
(1)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外包比例较大。因为食品及农产品,尤其是属于快销性质的产品往往产品单值低,厂商为降低物流成本,一般会外包相关业务而不会自建系统提高成本。
(2)供应链长且复杂。从养殖和种植一直到形成最终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五个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以美国生产和销售软饮料为例,其供应链与香料的萃取加工链、玉米甜料加工链、甜菜和甘蔗糖加工链、二氧化碳气体加工、水果栽培加工、化合防腐剂生产、净化水生产、铝听和钢罐加工、纸箱加工、饮料生产、运输、储存和分销、市场研究、营销与促销、零售等等有关,说明软饮料供应链管理者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必须洽谈、执行和处理的各种供应链关系及配送服务是非常复杂的。
(3)供应链产品消费周期短。食品及农产品(尤其是属于快速消费品部分)从生产、加工、销售到最后的消费为保证新鲜度抢占市场,在时间上要求非常高,但同时又需要经过多环节操作。在多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必须仔细谨慎才能做到最后消费产品的质量安全,这就要求食品供应链设计运作时必须力求高效同时各个环节都必须有效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4)对冷链物流技术依赖性较强。食品冷链以保证易腐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不仅有对冷链运输系统的技术要求、还有对冷库等储存场所的冷控技术要求,从而才能最终确保消费食品的产品品质与质量安全。
2、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2.1实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从“苏丹红”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对重大的自然灾害、事故建立预警系统以外,也需要在环境健康,特别是针对科技发明的环境健康方面,建立新的预警机制,从检测技术、标准制定等基础工作做起,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体系,加强宏观管理的宏观预警和风险评估的微观预警体系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更好地应对种种食品安全危机。只要认为是潜在的人类健康危害因素,就可以采取以预警原则为基础的保护措施,而不必等具体科学数据评估结论出来,更不用等到危害的事实和严重性安全明朗化后采取。
2.2提高食品链上企业成熟度
这种成熟度主要体现在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国际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上。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方式不适合食品工业的发展,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管理,必须提高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要求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2.3食品供应链高效管理
加强食品供应链设施建设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三、防止食品供应链安全问题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食品跟踪制度。检验部门要对参与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密切的监控跟踪,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相互追查的制度和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产品安全档案管理制度,准确地记录并保存生产环节中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信息。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和食品污染事故,检验机关要积极调查,并要求相关企业积极配合,对于食品信息进行披露,不得隐瞒,尽快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措施。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问题的食品,对于尚未流通的要给予销毁,而已流入市场中的要及时召回,避免给消费者造成更大的损失。
2.供应链上的企业要加强纵向协作。食品供应链中紧密的纵向协作包括生产销售信息的及时反馈,产品的及时召回等,它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加快食品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完善食品供应链体系,通过公共的信息平台相互交流信息,通过物质与信息的流通来实现其利益。在发现安全问题后,要及时通知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共同应对所产生的食品供应链危机。以有实力的食品加工企业为核心,作为这个联盟的主导者;努力在上游培育组织化的食品生产机构,建立原材料的供应基地;在下游形成稳定的分销渠道,有固定的流通商和零售商;而这个伙伴联盟要通过契约关系来维持,契约要对食品质量做严格规定,并明确归属各方的责任与利益。这种紧密的伙伴联盟将会受到共同利益的有力约束,从而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并进行信息共享,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3.鼓励消费者和协会参与对食品供应链安全的监督中。长期以来,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制造商存在着独大的结构,导致公民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薄弱,然而只是单纯的依靠企业自律和政府的监督,无法完全保证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因而,要充分利用第三方主体的监督作用,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同时,培养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企业的社会道德素养。为减少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多层因素,催生智慧物流
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5万亿元,是“十五”末期的1.26倍。物流业增加值每多一个百分点,就会多10万个工作岗位。可以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和基础产业。2009年2月25日,金融危机时,国务院就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成为惟一入选的三产行业。
电商网购业务的蓬勃发展,对我国物流业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然而物流行业相对的落后状态已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时下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17%,美国上世纪就已低于10%。而该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1000亿元以上。市场研究公司 Yankee Group 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消费品和零售行业由于供应链效率低下而造成的损失每年约为 400 亿美元,相当于其销售额的 3.5%,只要看看堆满空集装箱的世界港口和跑冤枉路的集装箱卡车就能明白这一点。
此外,低效的物流供应链消耗了更多的油料,造成大量的碳排放,污染环境,损伤了产品竞争力。我们知道,汽车、轮船、飞机每天都在陆地、水面和天空留下碳排放的足迹,不但产生油费,还增加了成本。为发展绿色产业,时下英国的零售商会在产品包装上粘贴一条标签,标明碳排放量,当产品价格都一样时,顾客会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产品。专家认为,也许不久之后,欧美国家会在碳排放标准上设置门槛,如果中国产品碳排放量达不到标准,或将失去出口的资格。为此,欧美零售商、消费者将来会选择更多来自巴西、墨西哥的产品,因为来自中国的产品运输路线太长,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大为增加经营成本。
以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推进我国物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成本降压、市场需求和技术革新的多层因素的推动下下,催生了智能物流(Intelligent Logistics System, ILS)。智能物流,又被称作智慧物流,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全面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智慧物流”风生水起,应用广泛成效明显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许多大型物流企业、制造企业、零售企业的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 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采用了最新的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定位、无接触供电、光纤、数据库、传感器、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而这种集光、机、电、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
随着全球技术的日趋进步与广泛推广,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等亦纷纷进入国内一些企业和公用单位应用领域。我国一些大型企业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先进物联网技术特征,打造智慧物流。
时下,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实现智慧物流,以较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智慧物流主要有四大应用: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四是智慧企业供应链。
德隆物流公司每辆配送车上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通过网络与客户共享物流信息。被德隆物流运载的产品则在包装中嵌入RFID芯片,芯片具有识别各种产品特性的功能。通过芯片,在物流过程中,不只是物流公司,相关的物流客户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物流货物所处的位置和环境。而物流货物上的芯片,装卸时会自动收集物流货物内容的信息,卸货检验后,用嵌有RFID的托盘,经过读取通道,放置到具有读取设备的货架,物品信息就自动记入了信息系统,实现精确定位、入库,缩短了物流作业时间,提高了物流运营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目前,中远物流包揽了几乎所有家电企业的物流配送,如海尔、海信、康佳等。以海信为例,中远在西安、沈阳、天津等都设有制造工厂,如何把每一台冰箱以最优的路径、最低的成本、最低的碳排放量,准确无误地送到全国近八千个销售商手中,对中远物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后来中远采用IBM的智慧物流管理系统,创建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基本实现了机器人队码垛,无人搬运车搬运物料,分拣线上开展自动分拣,计算机控制堆垛机自动完成出入库,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系统。通过智慧物流系统,中远成功将全国分销配送中心的数量从100个降至40个,分销成本削减23%,节约了25%的燃料,并减少了10%~15%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植283公顷阔叶林。
食品跟踪与追溯解决方案也是目前国内智慧物流的一个亮点。如在一个现代超市,各种食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拿起一只苹果,再用扫描器对准苹果的条形码,瞬间,电脑屏幕上就出现了“运输”、“果园”、“超市”三个项目。点击“果园”后,苹果的生产厂商名称、生产时间、农药喷洒时间及数量、采摘入库时间、装车出库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再点击“运输”,运输公司名称、驾驶人及行驶路线等信息便自动展现在记者面前,而那些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食品,还可以通过点击运输过程中的不同地点,轻松获知温度、湿度等情况。
而目前,无锡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探索将各种感知技术与粮食仓储配送相结合,实时了解粮食的温度、湿度、库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粮食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等。
企业如何创建智慧物流管理系统?
我们离智慧物流或已不远。先进的企业及其CIO应洞悉未来,先人一步,提前布局,把建设智慧物流迅速上升为企业战略,抢占先机,全面建设推广智慧物流,使之成为驱动企业未来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而未来在引进物联网、推进智慧物流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应如何未雨绸缪,遵循怎样的推进步伐、建设内容,创建企业智慧物流管理系统?愚以为:
一是建立基础数据库。建立内容全面丰富、科学准确、更新及时且能够实现共享的信息数据库是企业建立信息化建设和智慧物流的基础。尤其是数据采集挖掘、商业智能方面,更要做好功课,对数据采集、跟踪分析进行建模,为智慧物流的关键应用打好基础。
二是推进业务流程优化。目前企业传统物流业务流程信息传递迟缓,运行时间长,部门之间协调性差,组织缺乏柔性,制约了智慧物流建设的步伐。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客户的利益和资源的保护为出发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管理理论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包括观念再造、工作流程优化和再造、无边界组织建设、工作流程优化(主要指对客户关系管理、办公自动化和智能监测等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
三是重点创建信息采集跟踪系统。信息采集跟踪系统是智慧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由RFID射频识别系统和Savant(传感器数据处理中心)系统组成。每当识读器扫描到一个EPC(电子编码系统)标签所承载的物品制品的信息时,收集到的数据将传递到整个Savant系统,为企业产品物流跟踪系统提供数据来源,从而实现物流作业的无纸化。而物流跟踪系统则以Savant系统作为支撑,主要包括对象名解析服务和实体标记语言,包括产品生产物流跟踪、产品存储物流跟踪、产品运输物流跟踪、产品销售物流跟踪,以保证产品流通安全,提高物流效率。当然,创建信息采集跟踪系统,要先做好智慧物流管理系统的选型工作,而其中信息采集跟踪子系统是重点考察内容。
四是实现车辆人员智能管理。车辆调度:提供送货派车管理、安检记录等功能,对配备车辆实现订单的灵活装载;车辆管理:管理员可以新增、修改、删除、查询车辆信息,并且随时掌握每辆车的位置信息,监控车队的行驶轨迹,可避免车辆遇劫或丢失,并可设置车辆超速告警以及进出特定区域告警;监控司机、外勤人员实时位置信息以及查看历史轨迹;划定告警区域,进出相关区域都会有告警信息,并可设置电子签到,并最终实现物流全过程可视化管理。实现车辆人员智能管理,还要能做到高峰期车辆分流控制系统,避免车辆的闲置。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可以通过预订分流、送货分流和返程分流实行三级分流。高峰期车辆分流功能能够均衡车辆的分布,降低物流对油费、资源、自然的破坏,有效确保客户单位的满意度,对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车辆人员智能管理也是智慧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模式,在选型采购要加以甄别,选好选优。
五是做好智能订单管理。推广智慧物流一个重点就是要实现智能订单管理,一是让公司呼叫中心员工或系统管理员接到客户发(取)货请求后,录入客户地址和联系方式等客户信息,管理员就可查询、派送该公司的订单;二是通过GPS/GPSone定位某个区域范围内的派送员,将订单任务指派给最合适的派送员,而派送员通过手机短信来接受任务和执行任务;三是系统还要能提供条码扫描和上传签名拍照的功能,提高派送效率。
六是积极推广战略联盟。智慧物流建设的最后成功需要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同科研院校、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各相关企业、IT公司等通过签订协议契约而结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具有节省成本、积聚资源、降低风险、增强物流企业竞争力等优势,还可以弥补建设“物流企业”所需资金、技术、人才之不足。
七是制定危机管理应对机制。智慧物流的建设不仅要加强企业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应在物联网基础上建设智能监测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这样才能有效应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瘟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对智慧物流建设的冲击,尽力避免或减少对客户单位、零售终端、消费者和各相关人员的人生和财产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实现物流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乳业大概是国内食品快消领域竞争最残酷的一个细分产业。以上海、杭州为核心、素来对消费变化反应最敏锐的华东市场,乳业的竞争更是激烈。
最近几年,大量外资品牌涌入中国,通用磨坊引入了法国知名酸奶品牌优诺,韩国延世牧场占据着进口商超低温货架上最好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上海本地老牌国企光明乳业过去占绝对主导的市场地位。
新希望是这个市场的新进入者。这家2002年发源于四川成都、辐射西南城市的区域性乳企,在华东市场的知名度近乎为零。根据杭州新希望双峰乳业总经理王铁军提供的数据,这两年新希望在上海单个城市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亿元大关。这个规模,不仅在双峰内部,就算放在整个新希望乳业,若论单体城市的市场规模都已经属于“大个头儿”。
王铁军还记得,在铺市场的初始阶段,甚至没有任何一家经销商愿意接下新希望的单子。他说自己是“被逼出来”做了上海市场。
收购地方性品牌是新希望乳业多年来征战全国市场的主要策略。双峰是新希望最早收购的地方乳企之一,它是杭州当地的老品牌,多年来在当地的市场份额一直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王铁军是双峰被并购后留任的管理层,他接受的任务,是要带领双峰打入上海市 场。
2013年,王铁军至少面对面从新希望乳业总裁席刚口中收获了两次最后通牒―“如果不抓紧把华东上海做起来,就直接下课走人。”那年7月中旬的中期总经理会上,他从总部得到8个字的建议:“边缘冒险,弯道超车。”
在王铁军眼里,上海市场蛋糕很大,但注定有一场硬仗要打,因为这里的消费者的复杂程度和挑剔程度都不低,而新希望进上海的现实情况是“要品牌力没品牌力,要营销力没营销力”。
最早的时候,没有经销商愿意接单,王铁军只好一趟趟往返于上海和杭州之间,独自一人承担起包括大润发、欧尚、沃尔玛、全家、家乐福、乐购等核心商超,挨家挨户一点一点地把渠道跑起来。
后来,他从杭州派了3个人到上海,租了一间两室一厅的民宅,直到去年,才有机会搬进写字楼。现在新希望双峰在上海一共也只有11名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6岁。王铁军则始终保持着每周一次前往上海拜访渠道客户的频率。他的角色是决策者,剩余11名员工则负责渠道上架、排面监控、获取消费者反馈等执行层面的工作。目前上海90%的便利店连锁及大卖场渠道都有新希望乳业的产品入驻。
他们向上海市场输送的第一款产品―“千岛湖牧场”,一罐950ml的标准屋顶包装,市场售价是18.9元。相近的超市货架上,光明旗下的中高端鲜奶品牌优倍的零售价是19.9元,日本明治的明星鲜奶产品醇壹则卖20.9元。
新希望认为,消费者永远会对价格保持敏感,尤其是日常消费品,这也是自己的机会所在。同时,因为蒙牛、伊利这样的全国性乳企推高了市场的常温奶消费,“新鲜”二字被定为新希望所有产品的最大突破点,过去6年,其产品选择始终聚焦于低温冷藏鲜奶制品。
2015年,新希望乳业的全国销售额是70亿元,在全国10省市投资控股近20家子公司,包括10个地方性品牌。不过,新希望乳业总裁席刚为公司制定的业绩目标是在3至5年内发展到40家子公司,全国范围内年销售额逼近300亿元。
王铁军承受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席刚上任以后建立的“红黄牌制度”。在新希望内部,被并购的地方乳企的高管团队通常最初都会被留任,但每个季度的总经理会上,都会评估各个子公司总经理的业绩。如果关键指标没有完成,得一张黄牌,述职考评如果出问题,也会得黄牌。累计两张黄牌等于吃一张红牌,出现红牌的总经理,会直接降职降薪,甚至撤换。
2015年12月,新希望并购了苏州本地有着60年历史的双喜乳业。王铁军兼任了苏州新希望双喜乳业的总经理一职。
依靠收购的几十家地方性公司,新希望基本实现了辐射全国的不同城市和区域市场的效果。每家收购来的子公司都有各自的负责片区。针对华东市场,杭州双峰负责浙江、上海,苏州双喜则覆盖南京、无锡等江苏省的城市。
席刚非常清楚王铁军的难处,杭州公司规模还太小,要支撑起上海的市场扩张自然会感觉非常吃力,对杭州地区的业务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耗,他给这个区域市场的指导意见,是坚持在一个“鲜”字上做文 章。
“所以在上海不能上基础类产品,必须选择差异化产品。”王铁军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要想在华东市场的竞争中胜出,新希望必须在产品选型、原料品质、品牌故事以及包装升级等各个环节,找出与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
运营华东市场3年多,王铁军将区域性乳企的好处归纳为3点:“有近在身边的牧场,有可靠的自有冷链,距离消费者也近。”
作为差异化的第一步,在双峰乳业原有的奶源基础上,2014年新希望投资近8000万元,买下千岛湖牧场,并引入更好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王铁军说,他最早从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受到启发,这部针对中国雾霾现状的调查纪录片,让王铁军意识到,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强调奶源环境的“绿色”“天然”,对于奶制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产品切入点。
千岛湖牧场占地320亩,距离千岛湖直线距离12公里,距离杭州市区则不到150公里,奶牛存栏数1500头,原奶年产量在9000吨以上。
针对华东市场,目前新希望上市的产品包括鲜奶、酸奶和乳饮料三大类。要确保低温乳制品足够新鲜,一个必要条件是运输半径要控制在150公里以内。双峰位于杭州余杭区的工厂,距离上海市的总仓,干线运输需要大约三四小时路程,此后再经过二次冷链物流,配送到各个终端门店―这条从工厂到货架的供应链,目前基本被控制在8个小时之内。
但这仍然不算是一个具有足够竞争力的数字。同样的流程,光明乳业已经声称能够把时间控制在4个小时之内,日本明治也曾向《第一财经周刊》表示,从其位于河北省的牧场收奶、运输到苏州工厂杀菌加工、再到最终上架的过程,可以控制在10个小时之内。
为了取悦华东的消费者,并为产品营造一种“高级感”,新希望在新产品的命名和包装上颇花了一些心思,产品名字的背后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故事。
在巴氏杀菌鲜奶这个品类当中,新希望是国内第一个想到直接采用牧场名字给鲜奶命名的。作为华东地区知名的生态旅游景点之一,“千岛湖牧场”这个品牌的创意,正是为了让消费者在意识当中把这个听起来颇有些亲切感的牧场,跟新鲜安全的印象联系起来。
紧随千岛湖牧场上市的另外两款酸奶产品―“味蕾游记”和“上海记忆”,也采取了相似的策略。
“上海记忆”和“味蕾游记”都放弃了传统的塑料包装。“上海记忆”主打怀旧温情牌,玻璃瓶装的外观看起来很乖巧。味蕾游记装在一个矮矮胖胖的玻璃罐子里,由于加入了乳酪,口味要比竞品们厚重得多,在冷藏状态下,更接近固体的形态,同时它又与固态的橙汁颗粒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口感。
李珊珊第一次在家乐福的货架上看到味蕾游记这个名字时,就感觉眼前一亮。她在英国留学时养成了每天早餐喝一杯酸奶的习惯,同时也爱上了奶酪。“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牌子,只是觉得外型和品牌看着都很有趣,所以就买了试一下,没想到橙汁颗粒的口味还真有些惊喜,而巧克力碎跟厚厚的酸奶乳酪搭配也很特别。”李珊珊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根据英国市场调查公司英敏特(Mintel)2016年的中国酸奶市场研究报告,消费者普遍更喜欢高端的包装,比如利乐钻石包、利乐罐和玻璃瓶。
“尤其是玻璃瓶,因为能直接看到产品本身,消费者会感觉到高端时髦,同时这也是最健康和最新鲜的包装。”英敏特食品饮料研究分析总监顾菁向《第一财经周刊》指出,华东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频次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市场,而且更看重“纯天然”“无添加”等高端乳制品概念,新希望针对华东市场较多地采用玻璃瓶包装,有助于该品牌赢得消费者认可。
除了传统的屋顶利乐包装,千岛湖牧场还推出了专供便利店渠道的300ml透明塑料瓶包装版本。把这种包装会提升成本,也就是废弃率;但与之相对应的好处是,它在货架上的辨识度的确会更高,增强了视觉上的“新鲜”感,同时也更便于放置和携带。
因为坚持“鲜战略”,对于全程冷链的构建和产品的生产工艺占了企业成本的最大部分。近两年新希望在双峰工厂的扩建和升级上投入了六千多万元人民币,在乳品车间的前处理工艺上实施了自动化改造,以提升工艺水 平。
从产品工艺上,市场上大多数酸奶产品都是采用复原乳发酵而成,复原乳是指通过奶粉兑水还原而成的牛奶液体,而新希望选择采用业界少见的鲜奶发酵工艺。不过实际上,酸奶的主要卖点是活性乳酸菌,用鲜奶发酵还是用复原乳发酵更多的还是乳企在产品投入方面的一种自我证明。
跟竞争对手比起来,新希望乳业一直极少花钱做广告。
一部分原因是那些收购来的地方乳企,虽拥有较长的品牌历史,市场化程度却很低,新希望不得不把大量资金投入在工厂生产线的升级与人员改制上。
今年的杭州G20峰会,被公司内部看作是市场营销和知名度提升的转折点,但这种机会的确也可遇不可求。王铁军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套上“G20官方指定牛奶”瓶标的千岛湖鲜奶,在峰会过后的一个月内获得了近80%的销售增长,而在此之前,这款产品的月增长稳定在50%左 右。
公司总裁席刚本人其实就是做广告出身,但他在营销环节提出的思路更像是一个产品经理―更多地寄希望于发掘产品本身的营销能力,换言之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论,通过琢磨产品在品质、卖点、名称、包装设计等层面所能形成的综合效果,最终实现口碑营销。
目前,在华东市场的各个城市,可以看到上海记忆、杭州记忆、苏州记忆……甚至在杭州一些景点,游人会看到有店铺在售卖“西湖记忆”―“城市记忆”系列酸奶产品,正是新希望在营销上最喜欢对外举的一个例子。
事实上,城市记忆系列会根据当下的热点事件随时更换新的瓶标插画,持续创造出一些新鲜的“记忆”主题,而用“记忆”二字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也让酸奶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色彩。
位于水碾河的成都饭店曾经是1980年代这座城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2012年当它被拆除后,“成都记忆”迅速把瓶标插画换成了成都饭店的速写,通过激发当地消费者的怀旧感来提升营销效果。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倒逼着企业不断创新。好的创新,可以帮助企业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反之,同类产品如果能实现快速模仿,则证明该产品的创新性不 足。
在创新层面,那些被新希望收购来的子公司们获得很大的自。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做法。比如,在华东市场已经成为明星产品的低温鲜奶“千岛湖牧场”,就属于双峰创新的产物,此外还有以功能性为卖点的阿尔卑斯酸奶,它主打抗氧化的意大利菌种,以及以创新口味为卖点的意式炭烧酸奶。
在这个过程中,王铁军需要做的事,是把产品诉求、具体配方和生产标准拿到总部备案,然后这款产品就能够直接在本地展开生产了。所有审批流程的简化和妥协,都服务于一个目标―“让有足够竞争力的好产品尽快上市”。
不过,出于对质量把关的角度,各区域的子公司并没有被赋予采购原料的资格,它们只有下单权,没有选择权。
在千岛湖牧场和上海记忆这两款产品的包装上,均印有“新希望・双峰”的品牌logo。在新希望,这种做法被称为“双品牌战略”。一方面,以新希望品牌的名义推出由总公司制定的系列产品,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子公司原有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来推介新品,以淡化消费者对新希望品牌本身的陌生感。
“一个产品做失败了是正常的,但成功的时候会给你带来惊喜。”席刚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
过去4年,新希望既推出过“千岛湖牧场”这样的明星鲜奶产品,也遭遇过创新失败的案例。比如定价12.8元的“味蕾游记”乳酪酸奶,在货架上只存活了一年多,终因销量不佳而下架。
这款产品的灵感,最早来自于对欧洲市场的调研,但新希望的市场人员在国内市场观察到,喜欢味蕾游记的顾客有一种特殊性,他们大多受过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所以不排斥浓郁的奶酪口感。李珊珊恰是这样的消费者,但是当她跟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款酸奶时,大家的反馈远不及其预期。
阿尔卑斯酸奶和意式烘焙酸奶,上市一个月便遭到一些不知名中小企业迅速跟进。看着这些“抄袭之作”以完全相同的300ml塑料瓶包装,紧挨着新希望的产品,并立在超市的货架上混淆消费者的视线,王铁军也知道,这其实是竞争的一种常态。当新希望首先在市场上推出香蕉牛奶乳饮料产品,蒙牛、伊利、光明也迅速推出同款。谁都知道,在竞争中想要做出自己的差异化很难,选择“跟进”则很容易。
要摆脱对手在市场上的同质化竞争,新希望的管理者认为自己还有另一个优势,那就是在区域乳企之间的联动上做文章。
王铁军举例解释说,这种联动是多线条的,比如在苏州双喜和杭州双峰之间已经实现从产能、人员、技术到奶源的相互补充。
新希望旗下的各个地方乳企要实现整体的良性运转,靠得是“一个个打结的过程”―在庞大的子公司矩阵中,资源能力上实现互通有无,其中某一家子公司的短板,或许可以借助另一家子公司的长处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以此来提升运营效率。
10月24日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外通报了一起重大食品安全案件,一批重达276吨的已过期的新西兰“恒天然”烘焙乳制品原料,被经销商继续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下游销售,目前仍有166吨过期原料去向不 明。
对于新希望集团来说,最大的坏消息莫过于旗下产业投资平台草根知本所投资的一家企业―上海嘉外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也是该案中参与销售过期烘焙用乳制品的涉案公司之一。该公司前负责人刘某现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草根知本成立于2015年4月,席刚兼任该公司总裁,此外在上海嘉外的股东名单中,草根知本占股51%,席刚个人占股9%。
尽管在事发之后,新希望乳业对外澄清说,上述案件完全属于“刘某个人涉嫌的违法行为”。但不得不承认,这件事对于新希望品牌所造成负面影响仍在扩散。
此外,受近几年奶牛养殖业盲目扩张的影响,国内原料奶过剩导致过去十几个月国内的原奶收购价格持续下跌。中国奶业协会今年曾表示,奶业已经进入到自2008年业内爆发三聚氰胺毒奶粉危机之后,多年未见的困难阶段。以该行业的领先企业―蒙牛乳业为例,其今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0.7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13.39亿元下跌了19.5%。
一、抓农产品营销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抓好农产品的营销。农产品营销是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农业生产者通过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抓农产品营销与抓农业生产一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能。各级政府及农业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这一职能,通过营销组织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注重产品研发、生产、定价、宣传推广、售后服务等工作,并在各个环节收集反馈相关信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法制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要及时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需开发和组织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不断优化对营销的公共服务。
二、努力从宏观上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基本平衡
各级政府抓农产品营销工作,首先要从宏观上确保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基本平衡,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的基本前提。各级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类农产品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生产状况的调查、分析和预测、预警,并建立基本数据库,定期。对粮食、生猪等涉及国计民生的消费品,要确保必要的、合适的种养面积或数量,确保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必要时可通过政策激励手段引导农民增加或减少某种农产品的生产,确保市场供需平衡。对产量有大小年等现象,价格、数量波动较大的农产品,也应加强宏观调控,既保障市场供给,又确保农民增收。
三、大力培育农产品现代营销主体
(一)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企业。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农业产业化、流通现代化以及“双百市场”工程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发展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产品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一条龙流通模式。加强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营销、行业自律、风险共担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健康发展。
(二)积极发展多元化营销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中介流通组织。鼓励工商企业特别是超市等经营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企业参与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培育大型涉农商贸集团,提高农产品销售比重。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千镇连锁超市”等收购农产品,支持供销社、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营销网络和物流设施优势,发展配送、连锁经营等农产品流通业,使之成为农产品营销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培养农产品营销人才。将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等农产品营销人员纳入“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帮助他们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知识和技能。采取专业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一批农产品营销和管理服务人员,特别是外向型销售人才,逐步建立一支熟悉农产品产销、了解WTO规则和相关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具有现代营销理念的农产品销售与管理服务队伍。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业
(一)积极推广新型交易方式。顺应现代流通业发展趋势,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展示订货、合同交易、拍卖、经纪人、代储代销等新型交易方式,实现市场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引导产品相对单一的市场积极发展网上交易,建立集电子认证证书应用、网上交易、电子银行结算、第三方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模式。
(二)加快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在重点建设200家农产品连锁经营示范企业、20家大中型农产品流通企业、20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0个示范性农产品推广(配送、展示)中心的同时,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配送公司、物流中心,发展农产品配送业务。在鼓励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发展直营连锁的同时,以品牌、商号、管理、技术为纽带,规范发展特许经营;鼓励连锁企业采取联合重组、战略重组、集中采购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提高运行效率。对农产品连锁经营,可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
四、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一)加强品牌创新。引导企业加强对自身商标、商号等知识产品的保护和推广,支持企业和组织申报驰名商标、知名商号、中华老字号、名牌农产品以及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培育100个以上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尽可能把相同品质或地域的农产品整合起来创品牌,着力培育公共品牌。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相关国际认证等所支付的认证费和注册费,除享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补助外,再由省外贸出口发展基金给予一定的补助。
(二)推进品牌经营。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品牌商品的比重,开展品牌经营,提高农产品品牌化水平。鼓励行业协会推行统一商标、标准、质量、包装“四统一”管理,培育和推广品牌。加强品牌、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不法行为,改善竞争环境。
五、不断优化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
(一)加快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的同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国家、行业、地方质量标准等相关信息进入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充分发挥“农民信箱”的产销对接作用,适时组织开展信息、产销对接和产品推介活动,使“农民信箱”成为传递农产品产销信息、引导生产的重要平台。
(二)继续开展农产品推广活动。省重点支持农业博览会、(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等综合性农业会展,支持“绿茶”、“柑桔”、“竹子”、“精品水产”等农产品推介活动。积极鼓励企业参加境外农产品站展览展销和产销对接,对其摊位费、公共布展费给予一定的补助。用于境外宣传推广农产品的相关费用,除享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补助外,省财政再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优化农产品出口服务。简化出口农产品检验程序,积极推行绿色通道、快速核放和出口免检制度,加快出口验放速度。针对农产品进口国要求,对自有生产基地的出口农产品,在企业具备自检自控能力又具有良好诚信的情况下,以抽查检测为主,并对抽查检测合格率高的企业逐步减少抽查频率,降低检验检疫费用。鼓励企业申请农产品出口免验资格。规范各类检验检疫以及运输、港口等收费,认真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减免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收费政策,对自营出口额较大企业的检验检疫费用,可由同级财政补贴。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大通关”制度,做到属地验收、关口验放。鲜活农产品进出口实行快速通关。
六、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与国际接轨。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森林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积极推广“市场+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标准,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标准建设基地、组织生产。对在省内建立的符合农产品出口标准的生产基地,由省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省财政给予专项资金奖励。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加强自控自检能力建设,对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及为大宗农产品出口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商)会等进口农产品专用检验检测设备,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农产品批发市场和200个摊位以上的农贸市场要配置食用农产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设施,每日开展定性检测。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严格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引导督促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制度、标识制度和质量自控体系。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建立经营者档案,场内经营者建立进货台帐、进货验货和进货索证等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动物和动物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产品营销环境
(一)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点的规划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合旅游等产业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县级农产品展示和配送中心,力争本辖区80%以上的特色农产品品种进入中心展示、销售。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加强产地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大中城市销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到年,全省力争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年成交额5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绿色、高效、现代”的新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二)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改善设施。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用地(如植物组织培养、仓储、冷库、农机具存放用房等),在不破坏土地耕作层,并确保土地可以复垦的前提下,可作为临时用地办理;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农产品加工用地,在上级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优先安排。深入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改造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加快仓储加工、物流配送、信息网络、检验检测、公共卫生、消防安全等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改善交易环境。重点产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要进一步完善分级包装加工整理、检验检测、冷藏保鲜等设施建设,发展产地加工整理、预冷保鲜和农产品冷链物流。
(三)确保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坚决取消农产品跨区域流通的非法限制,促进农产品顺利流通。各地要建立完善粮油、猪肉等主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和稳定市场供应的应急预案,加强产销区域合作,健全应急调运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四)积极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坚持走多元化的外向型发展道路,稳定和扩大日、韩、美、东盟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欧盟、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努力发展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场,分散出口市场风险。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农产品海外市场研究、营销策划、产品推介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到境外建立基地、设立贸易窗口或办事处。省进出口公平贸易专项资金要优先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诉讼及相关培训工作。
(五)落实农产品出口税收扶持政策。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实行“免抵退”政策。各级政府不得限制农产品的正常出口。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的投资,按税法规定可享受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为出口企业收购用于加工出口的农产品原料,收购原料视同农产品出口企业直接向农民收购的农产品,允许抵扣增值税;经主管国税部门批准后,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收购发票可在本省范围内跨地区使用,并简化操作手续。
(六)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金融支持。各级金融机构在继续加强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信贷支持的同时,重点要综合运用出口信贷、打包放款等多种手段,提供融资、结算、信息咨询等服务,并依据企业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及时满足资信良好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资金需求,引导其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鼓励企业为出口农产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其保费在中央扶持政策基础上,由同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对省级农产品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支出,由省外贸出口发展基金给予30%的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