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护理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肝癌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加之难以忍受的疼痛,会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情绪,导致不良的心理、病理之间的恶性循环,消极的心理活动会加剧病情的恶化。癌症的治疗不仅在于提高生存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其生存质量,护理人员进行躯体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可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配合治疗,以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肝癌住院患者,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30~60岁,平均45岁。均经彩色B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及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肝癌患者。通过治疗及精心护理,本组患者均得到好转。
2 心理特点
2.1 恐惧焦虑 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症,精神和心理受到强烈刺激以及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的影响。同时肝癌患者多疗程的化疗及辅助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加上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及癌症治疗效果差,患者担心预后,怕拖累家人,患者往往会产生恐慌、焦虑情绪,有的自暴自弃,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有的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们把生命完全寄托于治疗,或者乱投医、找偏方、精神崩溃、食欲不振。其表现为紧张、急躁、烦闷、哭泣,厌食、失眠,爱发脾气,对亲属百般挑剔、无理取闹,影响综合治疗。
2.2 悲观绝望 由于疾病和肿瘤治疗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乏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疼痛等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当疗效不显著或没达到预期效果,患者产生无能为力感,面对自身身体状态每况愈下、渐渐地失去生存下去的信心,加上肝癌疼痛的折磨,有的脾气暴躁,有的沉默寡言,还有的绝食自杀,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自卑感重、情绪压抑、苦闷、埋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对生活产生怀疑。肝癌增加了家庭财力和人力负担,常有配偶提出离异或子女相互推诿,增加患者的不良情绪。
2.3 孤独忧伤 患者的求生欲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即使意识到自身疾病不能治愈,仍然希望奇迹的出现,这是人积极的心理状态。患者离开了家庭,接触的都是陌生人,与人交谈的时间较少,对亲人的依恋需要不能满足,患者很易产生孤独失落感。
3 护理
3.1 大多数患者具有焦虑和恐惧心理,精神紧张,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这是由于对癌症认识的错误造成的。护理人员应热情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的住院环境,使其尽快对环境适应起来。用良好的语言和行动来调动患者的能动性。诱导患者将心中的沉郁宣泄出来,使患者得到宽慰;介绍攻克肝癌方面的新进展、新药疗法。讲解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创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愉快的接受治疗与护理。巡视病房的时候多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对失去心理平衡和意志薄弱的患者专人护理。与患者家庭成员及其朋友联系,使其给患者更多的关心和体贴切,让患者体会到家庭和友情的温暖,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激发生存欲望。
3.3 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社会经济情况及对疾病的了解情况,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除此之外还需要医师、护士、家属等的默契配合。对消极悲观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及时调整患者的心态,做好生活指导。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护士要有娴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富有同情心,有敏锐的观察力,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交谈中亲切耐心,语气温和,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接受其合理建议;多食抗抑郁食物:香蕉中含有一种生物碱的物质,有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的作用;葡萄有提神醒脑作用,能净化繁杂思绪功能;菠菜含有叶酸,缺乏叶酸会导致抑郁症。
3.4 护士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患者,使其有良好的心态,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可适当组织文娱活动,使精神振奋、愉快;增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根据不同性格所表现的不同心态及应激能力的强弱,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使患者充分宣泄情绪,并给予相应心理疏导。
3.5 基础护理 帮助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常翻身以防褥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舒适的卧位,并及时更换;护理操作时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心理上有依靠;在饮食的选择上尊重患者的饮食习惯,增加食欲,满足心理平衡,使患者感到在家一样,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乏力、疼痛、骨髓抑制等严重的不良反应使患者自理能力下降,感到沮丧、绝望。按医嘱予止呕、镇痛等对症治疗,同时向患者解释这是疾病治疗的必然阶段,消除恐惧心理。
参 考 文 献
[1] 邓嘉.肝癌晚期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S2):240.
[2] 王喜英.肝癌患者负性心态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3):345.
1 心理护理措施
1.1 对入院的病人,作详细的入院介绍,使之尽快熟悉新环境,安置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的病房,使病员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分离性焦虑,感到如同家里一样温暖和亲切,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
1.2 维护病人的知情权,让病人更多地了解医护信息。患者到医院就医的目的是为了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威胁,许多患者都希望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而主管护士有责任让病人获知有关的医护信息。
1.3 护士应多巡视病人,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到有求必应,合理的要求尽量满足;有问必答,耐心解释清楚病人心中的疑虑,病人提出与诊疗有关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主管医生,再把从医生那里得到的信息答复给患者,在医生和病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1.4 提供情感支持:病人住院期间,无论护士再周到细心的服务,也代替不了亲人在病人心中的地位,有亲人在身旁,无形之中给病人一种温馨和安慰;在病人病情允许和不违反医院制度的前提下,鼓励亲属、朋友多探视病人,当然每次探视时不易过长,通过与亲朋好友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外界信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对于一些病重、手术隔离等亲人不能陪伴的病人,护士应多深入病房看望病人,抽出时间多陪伴病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轻其孤独感。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是非常复杂的,每个患者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但是尽量大努力掌握和满足患者的心里需求,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是我们医护工作者义不容辞和神圣的责任。
1.5 要准确掌握、了解病人心理反应:病人最关切的是病情愈后,以及对工作、生活、学习及家庭、经济等的影响。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拿出精湛的技术,使治疗得到最佳效果,同时展开积极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恢复理智,战胜自我,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用高尚的爱心影响患者。
2 向病人进行健康指导
中图分类号: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17-02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以手术切除作为治疗乳腺癌的手段,从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诸多因素对术后恢复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现结合近年来的临床工作实践,就如何搞好乳腺癌患者的护理及心理指导谈点浅见.
1 临床资料及护理诊断
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进行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共20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19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64.3岁.住院时间15~20天,均在术中病理检查诊断为乳腺癌,20例术后恢复较好,未发生并发症.
患者手术前由于不了解病情而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术后又怕切口疼痛,术侧肢体不适.担心皮肤完整性损害,特别是年轻女性往往会因此而心情郁闷.
2 护理措施
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术后的康复效果.因此,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及心理指导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要始终保持镇静、自信,给患者一种安全感.
2.1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工作是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的意义,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引流管的作用,鼓励患者做咳嗽、排痰及床上的排便练习,提供多方面的生活护理等.如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1.1术前准备
完善有关检查。术后患侧肢体不宜行静脉穿刺。做好手术区皮肤的准备,特别是腋窝处,需植皮者还应做好供区的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回病房后应给予平卧位,监视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血压平稳后患者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抬高患侧上肢,以利于呼吸和引流,避免或减轻术侧肢体水肿。注意伤口有无渗出,保持敷料干燥、整洁,注意患肢皮肤的颜色深度。做好负压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防止滑脱。注意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及术侧肢端血运。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量,引流量每小时超过100ml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2防止术后水肿和功能障碍
要向患者讲明术侧肢体水肿的可能,即由于手术时腋窝淋巴结清扫使淋巴结及静脉回流不畅和术后胸部伤口加压包扎所致,使其配合。指导患者及时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以防发生功能障碍。活动上肢由肘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肩部。术后1-3天应锻炼手、腕部及肘关节功能,可做伸指、握拳及屈腕、屈肘等锻炼。术后4-5天,可练习患侧肩部及同侧耳部的功能,然后逐步练习将患肢的肘关节屈曲抬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颈后,进而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对侧耳部为止,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2.2.3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并做深呼吸运动,有利于肺扩张,防止肺部并发症,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和静脉注射氨溴索等药物。
2.2.4饮食指导
患者术后由于食欲不振致进食减少,要及时向患者讲解因手术可能导致其营养失调,原因主要是癌性消耗、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抑制消化道的运动与消化腺的分泌,致食欲不振{1]。因此建议其增加热量,以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为主,促进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2]。
2.2.5其他
同时,术后患者卧床期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护士应给予完全帮助、部分协助、支持教育等不同方式护理,满足其自理需要。
3 化疗的护理
3.1 术后化疗的前期思想工作
消除患者对化疗不良反应的恐惧根据患者的理解及承受能力给患者讲解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护士除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勤巡视、多交谈,耐心听取患者倾述,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做好耐心细致的解答。对于化疗药物所导致的毒副作用,医生给予预防或及时对症处理以缓解症状,,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可采取化疗前、后静脉注射昂丹司琼,并嘱患者坚持化疗。
3.2 控制化疗不良反应
3.2.1胃肠道反应
是患者自述的最严重且最忧虑的化疗副作用,可导致营养不良而影响治疗效果,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不宜在饱餐后或空腹时行化疗,在饭后2-3小时应用化疗药物最佳;饮食宜少量多餐,化疗期间不宜食过饱及过油腻的食物。化疗前30分钟肌肉注射安定、静脉注射昂丹司琼等药物。
3.2.2脊髓抑制
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毒副作用,定期复查血象,遵医嘱运用吉粒粉等药物。
3.2.3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可引起心肌病,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因此,给予必要的心电监护,了解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症状。当心电图显示如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和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停止化疗药物。当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时,应及时给予保护心肌如ATP、辅酶A等药物,嘱患者少活动。
3.3 对于化疗过程中药物不慎渗出或出现静脉炎要迅速对症处理,防止皮肤坏死,一旦形成皮肤溃疡,经久不愈,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重在预防。化疗药物应按要求配置,先以不含化疗药的液体穿刺血管,待穿刺成功,确无液体外渗后更换含有化疗药物的液体,静脉推注时,应先回抽,见回血后方可推注。推注过程中,反复回抽观察,推注速度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以免发生渗出及静脉炎,静脉点滴时,应定时巡回观察。化疗药物推注或点滴结束后,再换上不含化疗药物的液体冲洗静脉通路。化疗药物一旦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推注地塞米松后拔针,或利多卡因局封。局部已明显坏死,溃疡者,需清创处理。
4 心理指导
4.1 术前心理护理
4.1.1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采取多种方式与患者主动沟通,可单独交谈或书面问卷等,让患者表达出内心真实感受,并给予耐心针对性的解答,及时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4.1.2做好患者家属、单位及其同事的配合工作,嘱多关心及探视患者。帮助患者提供持续情感支持和照顾,积极创造条件,使患者感到舒适,以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4.2 术中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具有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外还会出现依赖心理,医护人员可适时握住患者的手使患者身心放松,切不可为取得配合而进行命令和训斥,护理人员还应配合麻醉师向患者说明麻醉方法及效果,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4.3 术后心理护理
4.3.1鼓励患者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定期组织患者参加科室公休座谈会,如听舒缓的音乐、阅读健康报刊等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调整心态,使患者处于一个充满友爱的集体氛围中,消除孤独感。
4.3.2家庭支持
与家属多进行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点,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感受到外界的关心和支持,增强其生活的勇气,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化解压力{3],并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使患者意识到自己不是废人,仍然是有价值的{4].
4.3.3认知行为治疗
有意识地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干预,谈话时做到语言亲切,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认真倾听其诉说,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与其推心置腹地交谈,建议患者面对现实,将注意力转移到治疗上,淡化疾病压力,进而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促进患者康复{5].
4.3.4培养良好个性
癌症患者具有共同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内向、情绪抑郁、多思多虑。性格特征既可作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又可改变疾病的过程{6}。因此,护士应有意识地提醒患者,注意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征,同时鼓励患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参与社会社交活动,建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及行为方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5 出院指导
5.1 饮食
应加强营养,宜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类食物,如牛奶、鱼,虾,蛋,瘦肉类,多食芹菜,菠菜,胡罗卜,多吃生菜,忌食高脂饮食,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5.2 活动
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后遗症是患侧肩关节活动障碍。活动可加强术后保留下来的肌肉力量,松解和预防粘连,最大限度的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一是练习划旱船的转动,绕环的训练;二是出院后,在家庭和工作单位要努力去做常规的活动,如扫地、擦桌、提轻物等。要求在术后1-2个月即完全恢复肩部运动,基本上达到抬举自如的程度。
5.3 及时复诊
定期化疗,把治疗方案记录于出院小结上,嘱家属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乳腺癌患者经治疗出院后1-5年期间,每半年来医院随诊复查。5年后,每年随诊复查1次直至终生{7}
6 体会
我们在对不同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发现,心理状态在不同年龄和不同知识层次的患者有明显的区别:年轻患者术后叫多担心手术造成的生理上的缺陷,其不安情绪多与此有关;年老患者主要关心疾病的预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疾病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对疾病了解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的解释,其心理反应不十分明显。此外,患者的性格、家庭关系等多会影响自身的心理状态,我们应当在工作中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点,给予不同心理支持和指导,设法减轻或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反应,帮助患者从心理上适应新的变化,面对现实,确立新的生活目标,激发强烈的求生欲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蔡剑前.心理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68~71
[2] 吕式缓.护理学基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09
[3] 李利,李俊梅.1例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纪实[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60
[4] 梁薇.乳腺癌患者79例的心理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6,22(1):80
[5] 唐秀娟.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3):78
关键词:心理护理;分娩期;产妇;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90-0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要求医护人员要对生理因素对产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了解,对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所产生的影响给予充分的重视。处于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状况都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充分了解该类产妇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对分娩和母婴的预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处于分娩期分产妇的心理特征和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应体会进行总结分析,帮助临床对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特征进行全面了解,以便临床对分娩期产妇进行更加周到的护理,使产妇在分娩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分组研究方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抽取来我院就诊70例处于分娩期的产妇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划分在A组的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41岁,年龄最小者18岁,平均年龄27.8岁;该组研究对象中孕周最长者42周,孕周最短者33周,平均孕周38.4周;其中包括26例初产妇和9例经产妇;划分在B组的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42岁,年龄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28.3岁;该组研究对象中孕周最长者43周,孕周最短者32周,平均孕周39.1周;其中包括24例初产妇和11例经产妇。所抽取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将70例研究对象资料,进一步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5例,采用常规方式对A组产妇进行护理;在A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模式对B组产妇进行护理。对两组产妇的在分娩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0.05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产妇在分娩期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A组产妇,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处于分娩期的产妇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紧张、焦虑、恐惧、委屈。针对该现象临床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①对孕期保健工作一定要予以积极开展,产前宣教工作也不容忽视。妊娠期妇女虽然会出现明显的心理以及生理变化,但是基本上属于健康状况,可以说是正常人的一个特殊生理阶段。产妇在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还要将分娩前后的相关情况向产妇进行介绍,使她们的紧张情绪得以消除。在产前开展有效地宣教工作能够使产妇思想顾虑得到消除,树立其分娩信心。②助产人员在产妇进入待产室或者是产房之后应该用热情的态度去迎接产妇的到来。将待产室或产房的环境、相关的医护人员、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情况向产妇进行介绍。让产妇能够尽快对新环境予以熟悉、使陌生感得以消除,并且还要对产妇提出的各种问题予以热情和耐心的回答[2]。③若是能够得到产妇的信任以及配合能够使产妇的恐惧感得以消除、使产妇的安全感增加。医护人员要多与产妇沟通,维持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除此之外,在产妇进行各种检查时,在操作方面要尽量轻柔熟练,对产程进行主动细致的观察,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予以处理。使医护人员与产妇之间的关系尽量融洽,对产妇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帮助,会使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预后得到减少。④在产程中无论医护人员做何种检查或是处理,均应及时将其作用、目的以及必要性向产妇及家属进行解释。让产妇和家属能够对产程进展中宫缩、宫口以及胎儿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使产妇感受到所有人均为她服务,均以她为中心[3]。
总而言之,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处于分娩期的产妇进行护理,可以使产妇在这一特殊阶段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保证顺利生产,使母婴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证,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具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杨锡菊.心理护理十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9,12(14):217-218
对于存在悲观、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及时了解其情绪的起源,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并予以一定的鼓励。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予以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部分悲观患者的情绪来源主要是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改善心态。此外,也可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有效的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但运动程度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度选择。1.2.4家属护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为家属讲解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告知家属多陪伴、鼓励患者,同时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最后要叮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家属的配合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很关键。
2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惊恐、烦躁、抑郁等情绪的存在情况,同时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评价指标治疗依从性高: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无抵抗情绪;治疗依从性一般: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但对治疗仍存在一定疑虑;治疗依从性差:患者无法配合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高比例+治疗依从性一般)/总例数×100%。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护理前存在惊恐情绪的24例,护理后有2例;护理前存在烦躁情绪的19例,护理后3例;护理前存在抑郁情绪的26例,护理后为1例,护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2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一般者21例,差者15例,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一般者25例,差者2例,有效率为96.3%,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4讨论
【关键词】 先兆流产;心理;护理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94-02
先兆流产的临床表现有:妊娠期出现腹部下坠感、轻微腹痛并伴有阴道流血。这对于期待新生儿降临的孕妇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无比喜悦的事。但是先兆流产这一常见妇科病,因为有可能使孕妇痛失胎儿,所以给患病孕妇的心理造成特别大的压力,甚至为家庭生活蒙上阴影。一旦发生这种状况,孕妇情绪紧张在所难免。经过临床研究,几乎每个先兆流产孕妇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如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烦躁忧郁、羞怯、胆怯等。因此,为防止先兆流产发展成难娩流产,在传统专科药物护理的同时结合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分析几种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
1 紧张恐惧患者的心理护理
据临床统计,80%的孕妇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多见于婚后多年不孕者或新婚初次怀孕者。尤其是多年不孕者对胎儿的重视程度更高,一旦出现阴道流血或轻微腹痛等先兆流产的症状,就会恐慌不已。担心胎儿保不住,或保住之后不健康。越是紧张恐惧,先兆流产症状就越会加重,非常不利于治疗。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安抚孕妇的情绪,和孕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孕妇信任医护人员。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讲解正确的孕期保健知识,引导孕妇正确认识自身的生理状况,从而调整心理状态。并举例说明发生先兆流产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加上现在医疗水平先进,在孕期就可以检查出胎儿是否健康,通过这样耐心的心理护理,患者基本上可以打消疑虑,安心保胎,以愉悦的心情等待宝宝的降临。
2 烦躁忧郁患者的心理护理
有一部分先兆流产孕妇存在着烦躁、忧郁的心理状态。所占比例大约是30-40%。一方面,有的孕妇在孕期会出现轻度的忧郁症,如过分担心胎儿健康、担心丈夫出轨等。对于本身就患有忧郁症的孕妇来说,先兆流产不但对她们造成身体上的危害,心理上的折磨可能会更大;另一方面,有些患者因夫家几代单传,对孩子的性别看得过重,压力过大;或者有一部分患者,丈夫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陪在身边。有的因为夫妻感情问题,担心失去孩子就会失去丈夫的爱。这些情况本身就让她们很抑郁,一旦出现先兆流产症状,她们的情绪就更容易烦躁。有的孕妇会失声痛哭,甚至情绪失控。
面对这样的孕妇,必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她们大多都有心结,本身就有着情绪上的负面问题,医护人员对孕妇实施心理疏导时,应站在她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孕妇吐露心声,找到症结所在,尽量帮患者解决问题。孕妇在倾诉过心事之后,负面情绪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同时向患者讲解,保持愉快的心情对胎儿是多么的重要,外界的一切问题都不要看得太重,孕育一个健康的胎儿才是最重要的。有问题可以解决,但胎儿出了问题,才是追悔莫及的事。有些事情其实很简单,只是孕妇自己太敏感而已。这样的心理疏导,能一步一步解除她们的烦躁心理,为继续妊娠提供了保证。
3 悲观失望患者的心理护理
情绪悲观失望的患者,往往都有着习惯性流产史,一些高龄孕妇也容易有这样的情绪。尤其是有习惯性流产史的患者,以往的经历让她们对怀孕缺乏自信。再次怀孕时就越发小心翼翼,有的甚至终日卧床休息,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先兆流产,患者的心理压力大增,悲观、失望、沮丧的心理会让她们更加没有信心,这会大大降低治疗的效率。这种情况下,帮助孕妇树立信心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可以选取发生先兆流产,通过治疗后继续妊娠,最后顺利分娩的案例给孕妇讲解;尽量给她们布置一个温馨的环境,给孕妇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鼓励她们多和医护人员或病友们聊天,把自己的沮丧情绪发泄出来;这时的医护人员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春风沐浴般安抚孕妇脆弱的心灵,帮她们走出以往生育失败的阴影,树立新的自信。
4 羞怯、胆怯患者的心理护理
存在羞怯、胆怯心理的孕妇所占比例最小,并且多见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孕妇或来自农村的孕妇。很多孕妇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面对医生的询问时觉得难为情,尤其是因性生活不当引起的先兆流产,患者更是羞于实话实说,有的隐瞒实情,给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有的孕妇因为难为情甚至不愿就医,延误了病情,后果可想而知。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尊重患者,抱着尊重的态度去询问病情,会让孕妇放松心情,医护人员要语调亲切,用委婉的话语去询问患者,语言要掌握好分寸。如果冰冷生硬会让孕妇更不愿配合。在就医环境上也可以做一些文章,向患者讲解孕期注意事项,宣传优生优育知识,也可以给孕妇看看相关的录像,如生育视频等等,告诉孕妇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好害怕和害羞的。从根本上解决她们的羞怯心理,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治疗。
5 几种负面心理并存患者的心理护理
以上几点,是先兆流产孕妇中比较典型的心理状况,但每个人情况不同,有的孕妇除了恐惧心理,还存在悲观失望心理;有的孕妇可能同时存在三种负面心理因素。这对医护人员如何采取心理护理措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孕妇几种负面心理并存,那可能就要考虑到环境、态度、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尊重理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分析孕妇的心理后,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措施。
另外,心理护理要注重针对性,仔细分析、了解先兆流产孕妇的心理,才会有目的地实施护理措施。而且要以关心孕妇为出发点,在患者治愈后,也叮嘱她们定期复查、节制性生活、保持愉快心情。
总之,先兆流产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病理性因素外,精神因素所占比例亦是不小。焦虑、恐惧、失望、烦躁等负面情绪都能加重病情。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患者来说意义重大。先兆流产孕妇在接受专科治疗的同时,再施以正确的心理护理措施,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关键词】 精神内科护理 措施分析 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24-01
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基础都有所提升,伴随着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安逸的生活,同时也带来疾病的困扰。由于人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医院的护理水平也提出了相应的需求,不光需要高水平的治疗方案,也需要全方位的护理措施,这样一来,对护理者的要求就更加严谨。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壮大,护理的模式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变得更加人性化和专业化。神经内科相对于其他科系护理难度系数更高,神经内的病人一般治疗时间长,大多数患者都会患有功能,所以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1 神经内科患者心理特点
1.1 焦躁
神经内科疾病成因相对复杂,有一些疾病甚至尚且缺乏治疗方案,为了更好的掌握患者的护理需求,必须时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将不良的心理因素从患者心理消除,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由于神经内科的确诊时间较长,医护人员工作繁忙,往往不能全然顾及患者的内心感受,使患者产生焦躁的心理。有些疾病是突发性的,患者在患病时可能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更容易紧张激动,加速病情的恶化。面对医护人员的反复检查而产生惧怕的心理,激烈的情绪波动致使患者不配合治疗,更有甚者会发生医疗纠纷。
1.2 惧怕
大多数患者对自身的病情都是缺乏了解的,这样很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患者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也是恐惧感产生的原因之一。加上病痛的折磨会让患者自知能力降低,因而感觉到孤独和抑郁,。
1.3 低迷
神经内科疾病病程较长,药物疗效没有特别显著,又容易反复发作,这将带给患者巨大的心理压力,患者对此会表现的情绪低迷,甚至不配合治疗。患者治疗信心的丧失,将直接导致病情的严重恶化,影响初期的治疗效果。
2 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神经内科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的甚至有智力障碍、走路不稳、偏瘫等疾病,要是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经验、耐心和责任心,就很容易造成患者跌倒。同时也存在一些患者认为自己有能力下床,私自下床后却因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而摔倒。
脑疾病很容易致使脑袋产生麻痹,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会进食困难、喝水容易呛水。要是进食方式不对或者速率过快很容易导致窒息。
还有一些老年患者会患有间歇性老年痴呆,对这一类型的患者要是护理不到位,就会有走失等问题出现。
神经内科所使用的药物大多都是具有渗透性的,这样渗透性的药物就会对心脑血管的刺激程度较大,再加上神经内科患者的年龄层次过大,所以产生静脉炎的频率是颇大的。
3 神经内科护理措施分析
3.1 护理质量的提高
根据调查显示,人们对护理的服务态度普遍较为看重。精神内科的疾病患者身体和内心同时忍受着巨大煎熬,有不少患者因为不能正视疾病,而产生了心理上的焦虑、悲观等情绪。所以,在医护人员的护理过程中,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主动讲解病理,让患者以正确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病症。同时医护人员对待患者时要更加细心,多给患者正能量上的鼓舞。护理过程中的语言也要更加礼貌,让患者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3.2 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日常的护理当中,如病人询问自身病情医护人员无法准确解释,就会让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水平产生怀疑。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的对自身进行充电,多学习专业上的知识,并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运用自身的知识,让患者安心治疗。
3.3 协调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
在日常护理当中,医护人员应该通过沟通来让患者放松心情。不同文化下,不同年龄的人说话语气是不同的,为了能够和患者更畅通的沟通,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倾听患者心理上的不安,抚慰患者焦躁的内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住院的过程中,患者们可能会更加关注病理等问题,所以医护人员在交流的时候应尽量围绕于此进行交流。
3.4 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会给患者营造更加良好的心情,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因此,在患者入院前,病房应该及时整理出来,让患者在进病房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以缓解患者的紧张之情,也会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并给患者带来心灵上的安抚。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给患者以安心、定心,让患者可以感性的去认识自己的疾病,主动的治疗,通过医护人员的个人行为,去影响、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治疗的时候更加轻松。面对越来越多的疾病产生,人们不要产生惧怕的心理,往往就是这种心理,才是最致命的的,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迟迟不肯面对自己的病,这样就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更加会对家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良好的心态就是我们面对病魔的利刃。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不孕不育人群心理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对10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评测,并将相关数据与国内常模比较,分析该人群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不孕不育患者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强迫症状等因子明显高于常模标准。结论不孕不育患者普遍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常规治疗的同时需要辅以特殊的心理护理措施。【关键词】不孕不育:心理;护理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32近年来,不孕不育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全世界不孕不育发病率日益升高,累计约10%~15%的育龄夫妇。不孕症的定义是: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的性生活,同居一年而未怀孕者,称为不孕症[1]。对正常夫妇来说,不孕不育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带来后续诸多社会问题。为探讨不孕不育人群心理状况,对2010年1~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门诊就诊的10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其心理特点,探讨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现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1~12月病例100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2915岁;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31例,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学历45例;职业:农民17例,职员49例,个体13例,无工作21例;原发不孕56例,继发不孕44例;结婚年限1~20年,以3~5年居多,占36%;曾接受过试管婴儿(IVF)7例,接受人工受精(AID)20例。不孕因素应做相应分析。
12方法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100例患者自愿接受本调查并且愿意接受相关的心理咨询,收回完整资料100份。调查前测评者向患者解释调查目的,让被调查者仔细阅读评定量表前的统一指导语,然后按照各量表中所列项目进行自我评估。
13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此表已在中国广泛应用,并形成了中国的常模标准。根据Derogatis等研究结果,各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090,表明此量表的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2]。SCL-90的90个项目可以概括为9个因子分,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量表采用5级评分,1~5分分别表示无症状、很轻、中等、偏重、严重。按中国常模标准评分,总分≥160分或因子分≥2分为阳性,提示有轻度或轻度以上心理问题,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重。
14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数据使用SPSS 11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1SCL-90阳性出现率较高的症状,以单项2分以上作为阳性项目计标,阳性出现率较高的前10项症状见表1。
表1SCL-90阳性出现率较高的10项症状(n,%)项目例数百分比容易烦恼和激动6868过分担忧5959感到紧张或易紧张5151感到快要把事情做完5050感到苦闷4747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
时感到不自在4646感到比不上他人4545头痛424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4141不能集中注意393922SCL-90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将100例不孕不育患者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发现不孕不育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明显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不孕不育患者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且往往表现出多项因子异常。见表2。
3讨论
31不孕不育患者社会心理压力来源
311压力来源于自身的生育要求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同时证明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具有常人的生育能力。
312压力来源于周围的环境,来自身边的亲人,周围社会的同情或鄙视在中国,因为封建思想在许多地区,尤其是某些农村地区,传宗接代的任务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无疑使不孕不育患者背负了很大的压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礼教也迫使他们承受身边许多人尤其是亲戚朋友的歧视,主要是配偶及其父母对自己的指责或谴责。
3压力源自自身有限的承受能力患者对疾病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这种压力的来源之一,不孕症病因的差异,就诊时限的长短,患者家庭社会背景的差异,以及治疗过程的难易程度都会影响患者对压力的承受能力。
32不孕不育患者的社会心理分析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为明显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同时有躯体化和强迫症状,也存在一定的敌对和精神病倾向,与常模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护理措施
3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给患者留下值得信赖的印象,这无疑给继续配合治疗打下基础。护理人员在接受咨询时,应当态度友好,善于倾听,耐心真诚,急人所急,建立知心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在这种态度指导下,可以很大程度上化解患者就诊时的各种不良情绪,并且避免绝大多数的医疗纠纷,细致周到地介绍医嘱及各注意事项,合理安排就诊及检查治疗,并且创造一个良好的咨询环境,使患者在一个轻松柔和的节奏中接受治疗。
332尊重个人隐私,提升患者自信诊断治疗不孕不育患者往往需要涉及到患者的一些隐私:如性生活史、婚姻史等,应当采取单独就诊形式进行问询,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了解患者病情,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治疗。因此,不孕不育患者诊疗场所秩序的维持非常重要,应当努力建立一个有序、轻松、适当隐蔽的诊疗秩序。
333夫妇双方共同治疗不孕不育是夫妇双方的问题,一开始要鼓励双方共同诊治,当夫妇一同就诊时,患者的焦虑能得到缓解,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
334提供优质的不孕不育咨询优质的咨询将提高患者对于该中心的认知度,并且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这对护士的知识结构要求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临床护理中,需要努力学习各种不孕症的有关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利弊,力图为患者提供客观公正的咨询宣传平台,为不同层次的患者提供合适的咨询。只有提供专业的咨询,才能帮助患者更客观地选择治疗决策,为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335针对心理压力大的患者要加强引导针对部分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生活的患者,应当采取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对因多个、婚前而致内疚及负罪感强烈者,引导患者尽力忽略过去,消除内疚与自责。心理症状明显者实施心理治疗或给予抗抑郁焦虑药物对症治疗,使其摆脱心理障碍,再接受不孕症治疗。由此可见,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在对其进行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4]。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在不孕不育中的作用是复杂的,一方面,不孕不育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消极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诸多的心理失衡及社会适应不良状态,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将导致不孕的恶性循环。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不孕不育的治疗效果。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4.
[2] 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0-415.
[3] 陈淑颖,沈玉宝.不孕不育患者社会心理特点及其影响[J].生殖与避孕,2003,23(6):351-354.
【关键词】 围手术期;心理需求;护理
1临床资料
笔者对2006年10月~2007年12月的大中小手术患者随机抽取100例进行调查,其中男36例,女64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为40.5岁。文化程度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个人成分有:农民、工人、公务员、教师、学生、护士。
2调查方法
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病情等情况不同,采用发放调查问卷、与患者直接交流沟通、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等形式进行调查,提问多采用开放式提问,让患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不局限于问卷上的问题,患者可随意谈感受,了解手术前中后患者的心理需求。
3结果
3.1手术前的心理需求
3.1.1对手术知识的需求98%的患者谈到对手术的恐惧心理。认为“手术是动刀子的,能不做就不做”。担心手术意外,担心手术后效果,担心主刀医生的技术水平,担心手术费用高,冬天时担心手术室冷,担心衣服不方便,担心手术后需要照顾而拖累家人,渴望了解手术知识及相关信息。
3.1.2希望被重视和尊重患者希望能得到医生护士的关心与重视,希望医生对他的病情了如指掌,希望医生对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亲属一样关心,希望自己在医院有熟人,继而达到被重视的目的。
3.2手术中的心理需求到手术室后因手术需要而衣服时希望不要被暴露,希望医护人员保护患者的隐私。希望有人经常跟他们“聊天”而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有的患者提到“躺到手术台的刹那是最紧张的,心跳明显加快,恐惧心理加强,如果有可能真想打退堂鼓,不做手术了”。清醒的患者希望医护人员不要谈论手术的过程,有位患者讲述医生在手术台上说“出血这么多呀,凝血没问题吧?××医生你这么缝不对,拆了重新缝”。或者对学生说:“你过来练练”。这些在医护人员看似平常的话语却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情绪马上紧张焦虑,甚至血压升高、出血增多。患者还希望手术室环境好,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
3.3手术后的心理需求清醒患者希望了解手术的结果,手术是否成功,几天能够恢复,术后饮食要求,患者家属及本人的注意事项,手术部位伤口的情况。希望房间安静、温湿度适宜,床铺舒适。疼痛的患者希望能尽
快止痛。希望有亲人守护在旁。
4护理措施
4.1手术前的护理措施要调整患者的情绪,消除患者的顾虑,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手术,责任护士多和患者沟通交流,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向患者介绍主治医师的情况、技术水平,介绍成功病例,介绍医院的收费标准(酌情),医院决不乱收费等。择期手术时手术室护士术前一天要做好术前访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麻醉方式、麻醉医生的情况、手术的安全性,用亲切温暖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及明天几点来接,并且全过程陪同等。
4.2手术中的护理措施手术室护士要一直陪在患者身边,为患者摆,安慰患者,取得患者的合作,观察生命体征等情况,保持液路的通畅,必要时为患者吸氧,备好吸引器、抢救药,减少患者暴露,调节合适温湿度。对于清醒的患者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肢体语言,比如握住患者的手,抚摸患者的头,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轻轻地在耳边对患者低声安慰等,均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切勿与医护人员过多谈论手术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医护人员尽量用行动、手势、眼神等传达意思,以免增加患者的紧张情绪。
4.3手术后的护理措施手术室护士将患者送回病房后,如果是清醒的患者要向患者说明手术很顺利,也很成功,请放心休息。责任护士要检查患者的手术部位情况,掌握其他一切护理要点。要安抚患者,多巡视患者,对疼痛患者给予及时处理。待手术患者精神好些的时候,多向患者做健康教育,交代注意事项、用药知识、何时换药、何时拆线、何时复查等。
5讨论
按照“现代应激学之父”汉斯・塞利的应激原理,手术事件、手术室的陌生环境、孤独都会成为一种应激源,引起患者身体的非特异性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产生应激综合征,加重病情[1]。我们根据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增加了护患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改变了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情绪,使患者处于接受手术和护理的最佳状态。提高对手术的忍耐性,减少用量。同时也促使护士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分娩是妇女的一个自然生理过程。然而在人类,分娩往往构成更大的应激事件,尤其是初产妇更容易出现一些复杂的心理变化。对分娩的恐惧、宫缩时疼痛的刺激、以及对胎儿是否安全的担忧等将形成不良的应激反应,对分娩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医学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不但要重视生理因素对孕妇的影响,更应关注社会及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做好产妇分娩前后的心理护理,提高产妇对分娩应激的应付,使其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分娩。
1 分娩前的心理应激因素
1.1 担心胎儿发育不正常。
1.2 担心分娩不顺利,害怕手术,害怕分娩时的宫缩痛。
1.3 陌生的分娩环境,周围产妇的痛苦或嚎叫,医务人员冷漠的面孔或语言刺激。
1.4 其他 为胎儿性别烦恼、担心分娩后遗症、担心胎儿不能存活、担心产后无人照顾、担心经济费用等。
2 应激产生的心理反应
2.1 焦虑、恐惧、抑郁心理应激最常见的反应。
2.2 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痛阈下降,加重疼痛。紧张-疼痛综合征可使神经介质分泌增高,使产程延长,同时减少子宫血流-胎儿缺氧。
2.3 在应激状态下,产妇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下降而缺乏自信。
2.4 由应激引起的强烈情绪反应使产妇分娩行为的自控力降低或丧失。
3 对心理应激反应的应对措施
3.1 护理人员要以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接待产妇,介绍入院环境,使孕妇熟悉医院及分娩的环境和医护人员,减少入院分娩的陌生紧张情绪。
3.2 医护人员的某些言谈举止,针对产妇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素质等特点,正确运用艺术性语言,建议融洽的社会关系,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适当讲究策略地给予回答。忠于产妇的利益,主动关心产妇的需求,以获得其信任,从而使产妇产生安全和信赖感。
3.3 做好知识宣教工作,向产妇讲解有关正常的分娩知识,临床后出现的征象,宫缩与分娩的关系,告诉产妇怎样减轻疼痛以及分娩时应如何配合,使其知道分娩是正常的生活过程。如有妊娠合并症患者应注意异常情况的发生,一旦出现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3.4 产妇对产痛的耐受力除与各人的痛阈有关外,还与心理状态有关,并且占很重要的位置。当产妇的心理状态不佳时,常表现为一有宫缩就不止,大喊大叫,不能自我控制,甚至拒绝饮食,使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导致宫缩乏力,造成难产。助产人员应根据产妇的不同情况,尽量给予鼓励、安抚与陪伴,示教肌肉松弛及呼吸技巧减轻疼痛,对于产妇点滴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及表扬,增强分娩的信心。
3.5 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在进行检查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态度认真,手法准确、轻柔、熟练、观察要细致,记录要及时,随时告知准父母产程的进展及胎儿的状况,使其感到自己受尊重、受重视,以增加其信心,把焦虑、恐惧的心理转移到积极的行为中,以最佳的心理迎接分娩的到来。
4 分娩后产妇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应对措施
4.1 心理应激反应 关心新生儿有无畸形、是否健康,以及新生儿性别,有的表现为喜悦,有的则表现为失望和悲伤。
4.2 应对措施 新生儿娩出后,医护人员应向夫妇祝贺,并告知新生儿是健康的,并且无畸形。至于性别方面医护人员要事先进行了解,主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共同帮助产妇解除思想顾虑,以免新生儿的性别与产妇期望的相反精神受打击,导致产后出血和不能安心休养。如新生儿畸形或其他异常情况发生,暂时不告诉产妇,待胎盘娩出,子宫收缩良好时或选在其他适当时间再告诉产妇,同时给以安慰。
笔者通过200多例产妇的临床实践,体会到心理护理是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行、服务质量、熟练的业务技术,应用六心(细心、耐心、诚心、关心、热心、同情心)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取得了其信任,消除了其紧张、恐惧感,同时对家属也做了大量的心理工作,使产妇愉快度过了分娩难关。
参 考 文 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66.
【关键词】晚期 ;癌症患者;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60-02癌症是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肿瘤患者被确诊为晚期癌症时,心理将受到极大冲击,感到极度恐惧。由于各脏器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生活不能自理,精神、经济压力较大,这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生活质量降低,因此护士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
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年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差异所表现出心理状态也不一样。
1.1消极绝望型心理 :这类患者多数病程长,经济状况比较窘迫,年龄较大,放、化疗治疗的费用较大,副反应的耐受力差,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而拒绝治疗,患者和家属只要求给予营养支持使其能够减少痛苦的离开人间就行。
1.2焦虑恐惧型心理 :焦虑是晚期癌症患者突出的症状之一,特别是年轻患者,他们较年龄大的患者更为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压力较大。当他们知道自己患了癌症时,起初是否认,随后出现恐惧焦虑情绪,担心拖累家庭成员,对事业工作及未来失去希望,对放、化疗的副反应比如脱发等难以接受,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日渐加重。
1.3孤独抑郁型心理 :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病程长,反复入院治疗打乱了生活节奏,青年人失去了工作能力,体质消耗严重,加上大多数患者多处转移,病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疼痛加剧。因此患者灰心丧气,孤独抑郁的情绪加重,整天闷闷不乐。
2护理体会
2.1对癌症病人的真实病情要适度保守秘密,以免病人过于紧张与恐惧,对已知道自己患癌症的病人,应给予科学的解释,安慰与鼓励,使病人能正确对待疾病。
2.2当患者得知病情进展情况时,要及时做好心理上的安慰,帮助其认识到癌症治疗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鼓励患者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治疗上,应调动自身的力量,去遏制癌症的发展,保持良好的心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2.3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使他们抱有希望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意义的治疗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通过护患关系的改善,增强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感,对治疗产生希望,这也是减缓痛苦的重要条件。笔者的体会是:必须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与患者接触时要特别注意礼貌和态度,用亲切的口吻、尊敬的称谓与患者交谈,关心体贴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取得患者的信任,用自己娴熟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依赖,争取病人的配合。
2.4交流、沟通、疏导: 交流可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对疾病的认识、态度等,从而掌握其心理变化,进一步有步骤地暗示、引导、调动其内在的心理抗衡能力,从而缓解紧张,恢复心理平衡。在交流时,护士应掌握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的技巧,并注意以下几点:(1)态度诚恳,语言亲切;(2)与患者谈话时要坐下,姿态自然放松,保持与患者的目光接触;(3)耐心地倾听并移情,使患者感到舒适和温暖;(4)不可随意更改话题或发表个人意见而阻断患者谈话;(5)防止不适的乐观或作出保证;(6)注意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表情;(7)遇到患者不愿交谈时,不勉强,可握着患者的手或抚摸其额部,使其感到对他同情和理解;(8)若患者已知癌症扩散,则不应回避患者提出的问题。指导患者宣泄不良情绪,并进行疏导安慰,给予心理支持。明确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切不可说出消极语言而加重病人的心理负但。告诉患者,与医务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分工:疾病的治疗交给医务人员,家里的一切事情包括治疗费用的问题交给家属去处理,而患者自己的任务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向患者讲述治疗癌症的新进展、新成果,坚定患者对治疗癌症的信心。
3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生率几乎高达百分之百。癌症患者的疼痛比较复杂,WHO大致将引起疼痛的原因分成四类:直接由肿瘤发展侵犯引起的疼痛;与肿瘤相关但非直接引起的疼痛;由肿瘤治疗和检查引起的疼痛;与肿瘤无关的疼痛[1]。
文献资料指出,癌症患者的护理以疼痛护理为主[2]。控制疼痛是对晚期癌症患者关怀护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护士在癌症疼痛的控制中起重要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实施有效的措施和完善的护理,可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3]。及时发现,解决患者的痛苦甚为重要,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疼痛程度,采用三阶梯给药法缓解疼痛症状,指导患者适时按量用药,轻者口服药物,重度疼痛及晚期癌痛患者可酌情应用品,定时给药,以患者不感疼痛为度,在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辅以镇静剂以增强止痛效果。
作为一名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技术,而且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细致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反应,针对癌性疼痛患者的各种心态,不失时机地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使患者痛阈提高,从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的疼痛 、焦虑、抑郁,并可改善患者的睡眠和食欲状态,使患者重建生活信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4治疗过程的心理护理
晚期癌症患者多已失去手术机会,在放、化疗前,不仅要向患者宣传进行这种治疗的重要性,也向患者讲述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有不良反应,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
癌症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顽疾知一,癌症患者身心两方面受到双重打击,通过采取心理护理对策,患者的不良心理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虽然这些患者的生存期有限,大部分的患者出院后能保持平和的心态生活和治疗。
总之,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护理人员应在加强疼痛护理、努力减轻或消除躯体痛苦的基础上重视心理护理,让病人克服一切心理障碍,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癌症带来的各种痛苦的体验。这样既能有效抑制躯体的主观不适感,又能激发机体抵抗疾病的潜能,激活免疫系统发挥应有的功能。患者在给予心理护理的同时,再积极配合各种医护治疗措施,就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最终方可促使病情逐渐走向康复。
参考文献
[1] 高玲,张红梅,戴彤.浅谈癌症晚期患者的疼痛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8):1354-1355.
[关键词] 心理疏导;肺癌;护理;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111-02
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发生率的80%[1-2]。肺癌患者往往因病情发展和对治疗的过分担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消极心理[3-4]。笔者通过对本院收治的肺癌患者心理情绪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6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50~76岁,平均(67.5±8.0)岁,依据1997年肺癌国际分期标准进行确诊,临床TNM分期:Ⅲ期39例,Ⅳ期21例。组织病理学检查:鳞癌40例,腺癌20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或大专36例,本科及以上14例。职业:体力劳动者39例,脑力劳动者21例。
1.2 方法
针对肺癌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和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1)评估肺癌患者心态:有效地对肺癌患者不良心态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计划,做到有的放矢。(2)心理问题:肺癌患者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过度关注病情、情感交流减少。(3)肺癌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根据肺癌患者存在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措施,同时根据肺癌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给予预见性的告知,并且加强心理疏导。
1.3 临床观察指标
1.3.1 观察心理疏导实施前后肺癌患者SCL-90症状自评量表情况 参照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肺癌患者的各项不同心理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分值为1~5分,肺癌患者评价分数越高,提示其心理健康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理疏导前后肺癌患者SCL-90症状自评量表情况的比较
分析结果显示,心理疏导前后肺癌患者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分值出现了明显变化,经心理疏导后各项目分值比心理疏导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心理疏导前后肺癌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肺癌是呼吸系统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肺癌生长发展过程中,在原发肿瘤组织边缘、淋巴结、血液循环及骨髓中,是肺癌转移复发的根源。有资料显示,非小细胞型肺癌5年生存率为12%~15%。肺癌患者对于病情和预后的过分担心,肺癌患者在心里情绪上呈现多种不同样式的变化,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易激动、自卑的心理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生存率[7-8]。肺癌患者因病情复杂多变和病情反复迁延,更加增加了治疗的不可预期性,肺癌患者的心理预期可能和临床治疗效果无法吻合,使肺癌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方面的依从性较差,同时临床治疗的不遵从又会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肺癌患者的正常治疗。笔者通过对本院收治的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汇总分析,依据肺癌患者临床特点,心理疏导后肺癌患者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均优于心理疏导前。
综上所述,心理疏导应用在肺癌患者中可以改善患者不良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9-10]。
[参考文献]
[1] 汪蕾. 浅析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外医疗,2011,1(3):142-143.
[2] 姚超飞. 护理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J]. 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68-69.
[3] 叶云婕,何夏君,陈曼娜,等. 同步放化疗对进展期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心理护理需求指标的影响[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8):6849.
[4] 李湘辉,成沛玉,陈劲. 姑息护理对晚期肺癌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3-5.
[5] 彭彩芬,廖昆仑,钟美霞. 肺癌患者抑郁焦虑状态与心理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科学,2011,1(21):126-127.
[6] 黄闻玲. 肺癌晚期患者的心理支持与人性化护理[J]. 医药论坛杂志,2011,32(8):196-198.
[7] 杨爽,景雪霏,朴日红. 晚期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临床合理用药,2012,5(6):151-152.
[8] 胡敏. 肺癌晚期疼痛护理及心理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2012,5(5):161-162.
[9] 杨艳丽,安久颖. 心理干预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27-28.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剖宫产术产妇心理及心理护理对策。方法:对80 例进行剖宫产的产妇进行心理状态的分析,进行心理干预的方式对剖宫产产妇进行心理护理。结果:80例产妇积极配合,手术顺利,母子平安,恢复良好,本组新生儿无l例死亡,无一例术中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结论:做好剖宫产产妇的心理护理,改善其不良情绪,有助于患者术前准备及术后尽早地功能恢复。
【关键词】剖宫产;心理;护理
剖宫术是产科领域常见的手术,但对初产妇来说是个比较强的刺激。这种刺激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的作用,产妇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如何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对产妇在术中麻醉效果、手术是否顺利与成功及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现对我院2009~2011年行620例剖宫产手术,随机抽样80例,根据手术适应症、手术时间及手术后母婴状况,对剖宫术产妇术前心理及心理护理做一初步探讨。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年龄22—36岁,其中前置胎盘9例,骨盆狭窄29例,胎儿宫内窘迫20例,脐带绕颈5例,妊高症7例,宫缩无力4例,臀位6例。本组新生儿无l例死亡,80例产妇无一例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一般情况良好,安全返回病房。
2 产妇术前的心理
产妇得到需要手术结束分娩时,最担心的是自己和婴儿是否平安,担心麻醉意外,术中术后出血,其次害怕手术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因此产妇在术前希望知道手术是由哪个医生做主刀,医生技术是否过硬,手术是否安全等。部分急诊剖官术的产妇,由于没有思想上准备往往出现恐惧。应激反应是一个生物——生理——社会的整体模式,由于以上的心理因素刺激,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作用,产妇表现为坐卧不安、不思饮食、不能入睡或六神无主,严重者在临上手术台时出现心慌、血压升高,有的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产妇术前的这种心理生理状态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因此做好产妇术前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1]
3 心理护理措施
[关键词] 脑卒中;心理问题;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55.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b)-133-02
脑卒中患者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由于病程长,恢复慢,有的患者丧失了工作能力,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上长期的疾病折磨,患者易产生痛苦、情绪不稳定、抑郁、悲观甚至绝望等心理现象。我们在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脑卒中患者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脑卒中患者256例,经临床诊断确诊住院1周以上,意识清楚。256例中,男188例,女68例,年龄42~85岁,脑出血42例,脑梗死214例。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估,生活自理者72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56例,需协助者128例。
1.2方法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25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家属对患者的态度、文化层次、经济状况、家庭关系、性别等不同也有差异。
1.3访谈结果
1.3.1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表1)
1.3.2脑卒中患者个人状况文化程度:本科29例、大专52例、中专22例、高中20例、初中28例、文盲105例;家庭关系:和睦185例、紧张52例、丧偶16例、离异3例;医疗费用支付情况:公费83例、部分自理162例、全部自理11例;职业状况:干部42例、工人86例、商人18例、农民110例。
由访谈结果可见,大部分患者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是情绪不稳定、痛苦、抑郁。部分患者恐惧,担心疾病的转归,对治疗失去信心,思念家庭,怕拖累家人。小部分人悲观绝望,失去生存的勇气。干部、商人、知识分子担心疾病的反复,心理负担重;工人、农民主要担心疾病康复情况,怕经济负担过重。另外家属对脑卒中的认识水平和对患者态度非常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属对患者的态度好,关心照顾多,心理问题少,反之,就多。家庭经济状况好者,能安心治疗,心理压力小,反之,经济状况差者,心理压力大,心理障碍严重。家庭关系和睦,应激事件少,心理问题相对也少。
2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脑卒中是伴随一系列神经症状的疾病,时刻会影响患者生理功能和日常生活。而漫长的康复过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患者担心随着康复病程的延长怕获得家属关心的程度逐渐减少,从这次访谈中了解到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程度,而劣性的态度的存在则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直接损害身体健康,治疗初绝大部分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忧心忡忡,就诊时,情绪不稳定,焦躁不安,但这阶段的患者常对治疗抱有希望,治疗开始后,患者较注意自己的病情变化,当躯体残疾的症状未得到很好改善或有关项目检查不理想时,如脑出血入院24 h后脑水肿明显反而出现症状加重。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面容呆板,少言寡语,心灰意冷,动作减少,食欲差,失眠等抑郁症状[1],甚至拒绝治疗护理。那些出现吞咽困难、言语障碍等症状患者,其心理常常处于绝望状态。
3心理护理措施
3.1身为护士应理解体贴患者
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生理和社会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要同情和理解患者,理解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题和基础。疾病本身是一强应激原,患者肢体活动受限,大脑缺氧,另外再加无经济来源,还要承受大量的医药费用,常常表现情绪不稳定。相关研究提示,情绪不稳的人对各种刺激反应过于强烈,易产生焦虑、紧张、易怒,情绪抑郁,这种状况一旦被激发,很难平静下来[2]。以患者为中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关心体贴患者,主动和他们交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3.2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取得患者信任
如帮助洗脸、洗手、擦背、洗头,协助排便,整理床单及房间卫生,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协助进水进食、尽量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病痛,缩短护患间的心理距离,鼓励主动训练,预防并发症。
3.3用适当的方法使患者了解病情发展情况及治疗方法,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要求,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患者入院后,应该首先评估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及求知。劝导其在住院进程中最担心的问题,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向患者解释。在解释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关系、性格特征、性别、心理需求因人而异施教,让他们能全面了解到自己的病情和治疗及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较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树立乐观积极的态度。
3.4调动社会支持系统
慢性疾病社会支持的研究者发现,患者从家人那里得到的表达感情的支持影响其生理功能,社会调节并维持身心的良好状态[3]。走近家属,嘱其家属利用电话、短信、书信等方式传递信息,慰藉患者,必要时亲自陪伴,使患者没有被家人遗弃和孤独的感觉,以良好的态度接受治疗。
4体会
心理活动会影响生理功能,强烈的心理问题可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对患者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可缓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417-423.
[2]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2.
【关键词】护理;心理;白血病;化疗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的恶性疾病,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居第6位(男)和第8位(女),但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第1位,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目前化疗在白血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治疗还需漫长的过程,因此白血病患者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时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更加重要。现结合笔者临床实践对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谈以下5种对策。
一、交谈、宣教法
白血病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人们对此病十分恐惧,对治疗和预后甚为忧虑。但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化疗方法的改进,大剂量强化治疗,以及干细胞移植术的开展,其生存时间及长期无病生存率已大提高。对焦虑恐惧、悲观失望、怀疑和自我封闭者,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满足其心理需求医学|教育网搜集,取得患者的信任;可以通过有针对性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信心;可以向患者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病情需要制定的,使患者对医疗方案放心,并利用典型病例的成功之路启发、引导,以消除顾虑,克服患者角色形为缺如或强化现象,减轻恐癌心理负担;还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使患者有信心坚持治疗。
二、争取社会系统支持
癌症患者的情绪异常对预后影响很大。不良的情绪往往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有些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患者开始都产生一种自卑孤独心理和愤懑情绪。他们一旦进入患者角色,立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与周围的人们划了一条鸿沟,自我价值感突然落失,感到自己成了人们望而却步的人,成了惹人讨厌人的,因而感到自卑。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情感脆弱、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对这些患者,应掌握其产生的根源及表现形式,及时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等社会系统的默契配合,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同时此类患者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可循序渐进诱导,开展适当形式的娱乐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使之注意力情感转移,以杜绝其寻求不良的寄托心理。
三、缓解外因刺激法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活动比一般患者复杂,而且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发生心理演变。有些患者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深入了解引起自杀倾向的外部原因,争取家属和社会系统的配合,医生护士应当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理解和同情。向患者讲清白血病并不可怕,以便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配合治疗,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化疗过程。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更要多安慰、多鼓励;对危重患者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医学|教育网搜集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疾病的恐惧。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说服教育患者以提高对挫折的应激能力,同时密切观察其情绪变化,加强防范措施,杜绝意外发生。
四、排解和优化情绪法
患者对化疗的态度是影响生存质量最大的因素,因此,唤起患者的信心是关键。白血病化疗患者往往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烦躁,恨不得一把抓来灵丹妙药把病治好,他们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再者患者的自卑心理与社会交往减少,因而护理此类患者时,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密切医患关系更为重要,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因此,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医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让患者能够重新振作精神,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对疾病认识的不同,在化疗前详细解释化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化疗进展情况,让患者有心理准备。对于因化疗副反应严重而拒绝治疗者,除诱导疏通外,还需要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使之舒适、顺利的渡过强化治疗期。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