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年人护理需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6.04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通过计划免疫,改善营养和食品供应及有效地治疗疾病等手段,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也提高了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1]。据统计,截止2014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高达2.1242亿人,首次突破15%大关,占全国总人数的15.53%,预测到2049年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6.5%[2]。
作为社会重点人群之一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角色的转换、心理特征的变化等因素,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社会适应能力也在逐步降低,各种健康问题随之凸显,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亚健康和患病的现象。而以我国目前主流的养老模式来看,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是生活在社区里的。因此,积极开展社区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和生存质量,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3]。
本文通过对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推进老年社区护理建设提供依据。
1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分析
1.1 老年人健康问题突出
据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43.2%(全国平均水平为18.9%),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比例呈上升趋势[4]。同时,由于老年人器官退行性变,大多数老年人得病后所需治愈期较长,易伴发多种疾病。此外,老年人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在周心驰等[5]对900名老年居民的调查中显示,92.2%的老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的前5种慢性病是高血压(55.6%)、骨关节疾病(12.9%)、糖尿病(12.1%)、慢性支气管炎(10.9%)、冠心病(10.7%)。同时,老年人的残疾率、失能率、老年痴呆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的残疾率为16%,74岁为30%,到82岁该数据则上升为50%[6]。老年人口行走失能中长期卧病占4%、没人帮助不能走占2%、不能独自出门占8.2%,听力失能占29.3%,视力失能占30%[7]。人社部在2016年初的新闻会上表示,截止2014年,2.1亿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2011年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数为800万,2040年将达到2200万,是所有发达国家老年痴呆症患者数的总和[8]。
而除了疾病、伤残等生理上的问题,由于社会角色地位的转换、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应激事件的发生、身体功能的衰退导致的失能等因素,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失落、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上的问题。据刘红卫[9]的调查显示,150名老年人中,45.3%有失落感,42.6%有抑郁感,50.6%有孤独感,1.3%身心衰老感,48.6%对生活失去兴趣,46.6%有性格上的改变。
可见,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不仅局限于身体上的护理,还需进行心理上的健康护理。调查显示,老年人对情感交流的护理需求最高(76.03%),此外,70.70%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精神慰藉,59.57%的老年人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指导[10]。
1.2 养老模式转换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加之计划生育的实行“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普遍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此外,据国家卫计委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可见,在当前发展趋势下,以社区为载体的社区养老模式势必取代单纯的家庭养老模式成为既能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又能满足老年人现实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而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1.3 健康及保健意识增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观念逐步从“有病求医”向“无病预防”转换,对于健康及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需求量相应增长。张玮等[11]对136名年龄在60~70周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的护理需求都十分强烈,在6项(①健康指导,②体格检查,③家庭病床,④上门护理,⑤康复服务,⑥社区老年院)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中,平均每人需求3.2项服务,其中92.08%的老年人需要健康指导,69.79%需要体格检查,46.28%需要家庭病床及上门护理和康复服务。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增长,养老服务模式的社区化发展,作为医院护理服务的延伸,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服务提供者,以辖区老年人为服务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了解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并制定护理措施,解决其实际需求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将成为主要的老年护理模式[12],并对缓解家庭负担,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2 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
2.1.1 健康档案 社区医务人员通过电话随访、上门随访、门诊检查等方式为辖区内老年人建立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详细的记录着包括健康状况、医疗记录、生活行为习惯、体检情况、健康评估等内容,便于医务人员全面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2.1.2 健康教育 (1)由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定期在辖区内举办浅显易懂且实用的健康知识讲座(包括卫生保健、健康饮食、心理疏导等);(2)由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在义诊或随访的时候,采取文字资料宣教及口头问答等形式,使老年人从中获益。
2.1.3 家庭病床 对需要连续治疗(在收治范围内且可在家庭进行治疗或康复的无危险病种),而无法自行就医的患者,依照规定在其家中设立病床,由社区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一种形式。包括疾病治疗与护理、健康宣教与咨询、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负担,解决了行动不便者就医问题。但由于诊疗是在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相对缺乏的家庭中进行,难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如静脉输液时出现过敏性,插胃管时引发呼吸骤停,灌肠时引发心源性猝死等[13]。
2.1.4 家庭签约 辖区居民与社区全科医生团队通过签约,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并由团队按国家政策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上海于2011年起率先开展试点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逐渐由“粗而广”向“精而细”转变。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宁波市于2015年5月起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以户籍家庭老年人为签约对象之一,签约后,可以享受涵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十大优惠服务内容,包括优先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签约年度内免费为签约居民中行动不便且确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1次出诊服务,免费为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免费每年一次出具健康诊断报告,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方案等,服务费人均150元/年,其中个人承担50元[14]。
2.2 老年人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在我国社区护理模式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迟缓,既没有如日本从法律上明确对社区老年护理进行规定,也没有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家庭与社区照护项目”设定专项拨款[15],加之区域差别、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原因,使社区护理工作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2.2.2 老年人社区护理形式单一 现有的社区护理服务仅仅只是沿袭着医院的管理模式。我国社区义诊服务仍以病人为中心,工作局限在测血压、静脉输液、肌肉注射、送药、体检等方面,贺伦等[16]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社区义诊工作仍是以疾病护理为主,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涉及较少。
据有关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根据本国特点开展了社区老年护理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并逐步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及家庭护理机构等服务模式,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17]。
2.2.3 老年人社区护理人才短缺 我国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的老年护理人才,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相当缺乏,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比较浮于表面,而且多数在社区工作的护士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不扎实,沟通技巧掌握程度低等问题,加之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老年社区护理培训,很多护士对老年人的需求不了解,为老人所提供的护理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而不能体现对老人的全身心照顾与支持[18],服务不到位,同时,因为大多社区护理人员为临聘工,造成护理队伍的不稳定性,对社区护理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造成一定困难。
3 老年人社区护理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府重视力度
政府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的支持力度,充分认识到加快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发展进程是大势所趋,做好引导工作,推进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护理相关制度、人才培养及考评制度,明确各项操作流程规范和服务收费标准,出台相应的社区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补偿机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让服务双方能有法可依、有理可寻,居民能公平享有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增强社区护理人员的执行力度、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积极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
3.2 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护理模式及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实际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生理、心理特点,在现有的服务基础上建立老年人社区整体护理模式,开展全方位、人性化的老年社区护理,(1)在现有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健康促进活动,让老年人学会和掌握自我调解与疏泄情感的方法,保持身心健康,掌握科学的饮食,提高生活质量[19]。(2)积极开展老年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老年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但其对社区护理的作用不容小觑,老年临终关怀是为了让治愈无望的临终老人减轻痛苦、维护尊严的一种人性化关怀事业(包括身体、心理、道义关怀)[20],是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将在老年社区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
3.3 加强老年人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402―02
《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老年人是社区的特殊人群,因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健康问题突出,对护理需求量很大。绝大多数老年人惯用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因此,开展社区老年人护理,满足老年人身心需求,维持老年人健康,改善其生活质量,将成为社区老年人护理工作的重点。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定远县城内60―70周岁,无痴呆及精神病史,能正确回答问题的部分老年人。
1.2调查方法
利用方便抽样,采取现场问卷调查及询问的形式,根据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逐项向老年人询问、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136份,回收率为100.0%。调查内容包括老年人个人基本情况、健康状况、老年人对社区的护理需求;包括;1.健康指导,2.体格检查,3.家庭病床4.上门护理5.康复服务.6.社区老年院。
2 结果
通过对我县几个社区的136名年龄在60-70周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的护理需求都十分强烈,在6项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中,平均每人需求3.2项服务,其中92.08%需要健康指导,69.79%需要体格检查,46.28%的老年人需要家庭病床及上门护理和康复服务,还有90.28%的老年人需要走进社区老年院。老龄人对社区护理需求与现有社区护理项目的低利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是今后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应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对社区老年人的护理力量。
3 对社区老年人护理工作的认识
3.1 转变观念,鼓励全民参与
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为主流,家庭负担极为沉重。中国老人赡养问题不能只依靠家庭赡养,应向社会赡养过渡,动员全民参与养老保险。
3.2 完善和规范社区护理机构
国家应加强对社区医疗领域的投入力度和管理,逐步形成“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家庭护理机构”一条龙服务。提供连续的疾病护理、康复护理、心理精神护理、日常照护、健康指导,高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
3.3 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建立社区养老机构
政府部门要完善养老金制度、保险制度,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由政府投资或鼓励投资者建立私立养老院及社区老年院。
3.4 多元化服务模式发展
社区老年人护理不仅要做好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还要对老人进行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加强老年院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3.5 培养社区专业护士
制订培训计划和内容。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改善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照护的专业水平,同时重视基层护工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护服务需求,提供规范有效的老年人照护服务。
4 社区老年人护理评价
4.1 社区老年人护理的内容和形式不全面
目前我国社区老年人的护理还主要以老年人护理医院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为主,其他的护理内容以及护理形式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充分发挥它们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的作用,有待规范化、专业化。
4.2 老年人社区护理人员不足、人才短缺
社区护士工作的满负荷程度高、有效工时数低、社区护士数量不足以及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不足。即使在上海――我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通过调查发现,其社区护理人员也存在着年龄老化、学历低、职称不高以及护士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4.3 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社区护理的管理基本都是秉承医院护理管理的模式,而缺乏一套符合社区护理服务要求和特点的管理模式。因此,出现社区护理管理中组织结构不合理、服务目标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建全、质量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社区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快速发展。
5 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
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使人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人口的老龄化必将使社会患病人群的需求与医院有限床位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医疗模式的转变,健康内涵的扩展,必然带来医疗保健模式的改变。以个人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转变为以个人、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这已经是全球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适应变化,一是选派骨干外出参观,进修或学习。二是应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班,让护士了解国际、国内的社区老年人护理发展的现状,为实践打好基本的理论基础。
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正在逐步发展之中,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社区老年人的护理将成为我国社区医疗结构的工作重点之一。在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刚刚起步阶段,就未来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之一的社区老年人的护理,在加强护理管理方面进行规范,形成一定的工作程序,进而形成制度化,对提高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水平,增强人们身体健康,特别是提高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通讯作者:马月娟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要。方法 通过对100名随机抽样的60岁以上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得出心理护理对不同职业、文化程度、性别人群在健康促进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 100名随机抽样人群,经社区心理护理后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增加,负性情绪明显下降。结论 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年龄、文化背景、家庭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社区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人的心理及身体健康。
【关键词】 社区护理; 老年人; 需求; 调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2亿,超过总人口的10.9%。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老年空巢家庭正逐年增加,因此这些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社区护理机构以它的专业、方便、快捷担当起这个重任。国际老龄协会不止一次提出科学为健康老龄化服务的宏伟目标。说明面向21世纪的老年保健服务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课题。现代医学研究已从医疗为中心转向以护理保健为中心,并向家庭医学方向发展。社区护理工作便随着护理职能的扩展而越发显得重要。
据调查表明,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社区护理服务有需求的家庭所占比例为64%,其中15%的家庭处于等待服务状态。社区护理机构能够贴近家庭、了解家庭成员,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搭建社区健康信息系统,搭建起患者与医疗之间的桥梁,使人人享有更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
本次调查研究抽取了本市新华区的1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从社会人口学特征、老人健康保健情况、社区护理需求以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旨在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状况和护理需求,以指导社区护理的开展方向,提供符合我国国情和本市现状的社区老人护理服务。促进和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华街区415名60岁以上的老人,按照1:1的比例分层抽取获得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老人和无文化的文盲老人各50名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取集中授课、入户调查、现场咨询、造册建档、跟踪随访的形式,反复细致地向老人们介绍调研的目的、要求和意义。对调查研究的各个项目逐条逐句地询问并填写调查表,获得所需的原始资料。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老人健康保健现状和老人社区护理需求情况。共进行了3个月的随访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本调研对象的100名老人,年龄60~98岁,平均67岁,其中70岁以上老人占33%,男女比例为2:3。被调查老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50%的文盲老人中,男性占32%,女性占68%,其调研结果详见表1、表2、表3、表4。
表1 100名老人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
表2 100名老人心理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变化(%)
表3 老人健康保健情况(%)
表4 老年人疾病流向
表5 老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3 讨论
3.1 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中文盲比例较高,体力劳动者占调查对象的71%,提示老年人健康教育和推行健康保健措施应注意具有针对性。调查对象中70岁以上老人占33%,显示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与国际关于人口老龄化报道相吻合。提示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已成为基层卫生保健的重要任务之一。被调查老人中丧偶者比例为28%,有研究报道,丧偶对老人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明显。在焦虑、抑郁、偏执等方面与配偶健在的老人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而显示出对老年人的社会心理支持方面的服务也是社区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3.2 老年人健康保健现状 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同住,占调查对象的54%,独居者为26%,夫妻两人单独居住者占20%。由此可见,大多数老人的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员负担,但由于计划生育使单位家庭子女数减少,以及社会家庭核心化合小型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区护理和社区服务。鉴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局限,调查对象的医疗费用负担形式仍以自费为主。经济的原因使多数老人的就医和健康保健受到较大的限制,约45%的老人承担不起医疗费用。能否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将对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维持和改善有直接影响。通过对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实施护理保健措施,建立“量用为出”的收费原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健康目标,将是我国基层保健工作面临的挑战和今后为之奋斗的方向。
3.3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 本调查发现,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较高,占70%,主要要求提供家庭访视护理、健康咨询护理。其中文化层次高者要求高,比例大,文化层次低者要求简单,甚至部分老人提出公寓式服务,既能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又能减轻子女负担。调查表明,文盲老人对社区护理持否定态度的前两位原因是经济困难和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表现为对定期的体格检查和保健措施的不理解,以及疾病初期不及时就医,提示加强健康教育和保健工作的紧迫性,“健康参与”对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战略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的方向。
3.4 心理护理对老人的健康作用 由于社区护士进入社区家庭,与老人的距离贴近了,感情沟通了,使老人更容易将内心的情感向护士袒露,便于护士对老人心理状态的了解和疏导,提高老人对疾病的治疗信心,消除恐惧、紧张心理;给老人分析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消除其忧郁、烦躁情绪;同时和老人的家人、居委会配合,共同关心老人,使老人没有了孤独感,感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及生存的意义。通过心理护理,老人的负性情绪得以缓整,由悲观、恐惧、轻生转为乐观、坚强、有生活勇气,并成为该社区医疗服务站的义务宣传员,引来更多的老人前来参加“全民健康”活动。
【摘要】 目的 调查长治市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其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适合本地区老年人的照顾模式。方法 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sf-36生存质量量表、自理能力量表和社区护理服务量表对长治市1328例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自理能力及社区护理服务需求及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依据张磊的老年人生存质量划分标准,长治市老年人生存质量处于“中(72.1~117分)”占98.5%。影响老年人群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自理能力、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医疗支付形式;长治市老年人对健康宣教、定期体检的需求率高于对治疗性护理的需求率,而各级社区护理站实际提供的治疗性护理服务率却高于健康宣教及定期体检。结论 长治市老年人生存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而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需求与社区实际提供服务情况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将全面影响老年人未来的生存质量,故需专业人员积极探索,尽早采取综合措施来满足老年人不断提高的社区护理服务需求水平,从而维持老年人现有的生存质量水平。
【关键词】 老年人;生存质量;护理需求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and the demand for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of the elderly, then to analyze the factors.methods the quality of life,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demand and utilization for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of 1328 elderly in changzhi city, shanxi province was measured simultaneously by sf-36,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and community care needs scale, then survey result was analyzed by t test,correlation analysis,stepwise regression.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 of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which was proposed by zhanglei,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scored between 72.1-117 reached 98.5%.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was impacted by the ability of caring oneself,marital status,the degree of culture,economic situation and so on. the demand rate for health guidance and periodic physical examin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rapeutic care. in contrast, the utilization of therapeutic ca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health guidance and periodic physical examination. 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is at a medium level. there was a wide gap between the demand of community care and the utilization of community care. the quail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will be impacted by this gap in future. community care model was needed to find out by the professionals' active exploration,in order to 1.meet the high level demand of the elderly for community care. ultimately,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in changzhi city was kept by comprehensive measures.
[key words] the elderly;quality of life;nursing needs
2000年我国与全球同步宣告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已有老年人口1.53亿并以3%的年增长率增长。长治市居太行之巅,辖13个县市,2006年总人口312万,老年人34万,占总人口的10.6%,表明本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大城市相比,长治市受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限制,社区护理发展缓慢,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范围局限。为了解长治市老年人生存质量状况与其社区护理需求情况,笔者抽取城区、郊区及三个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入选2009年3—12月,长治市城区、郊区和11个县市(县市按经济条件好、中、差各抽取1个县)的老年人1328名,其中男性718名,女性610名,年龄60~92(68.39±6.94)岁。
1.2 老年人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健康状况、生活状态等。
1.3 调查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老年人自理能力量表adl(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及自行编制的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本次抽样调查采取分层、整群、多阶段抽样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大专及以上专业人员进行入户调查,由调查对象本人填写完成,实名记录,对书写障碍者由调查员向研究对象逐条询问记录。
1.3.1 生存质量量表sf-36问卷
sf-36问卷源自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中心,已被许多国家验证,信度、效度及实用性较好[1]。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pr)、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8个维度。老年人生存质量划分标准依据张磊[2]的研究结果而定:良(>117分)、中(72.1~117分)、差(≤72分)。
1.3.2 自理能力量表
adl adl量表由美国的lawton和brody制定于1969年,主要用于评定被试者的自理能力[3]。内容包括使用公共车辆、行走、做饭、做家务、吃药、吃饭、穿衣、梳头(刷牙等)、洗衣、洗澡、购物、定时上厕所、打电话和处理自己钱财,共14项。本量表采用4级评分,总分最低14分,最高56分,≤20为基本正常,>20分为日常生活能力轻度障碍(21~30分)、中度障碍(31~40分)和重度障碍(≥40分)[4]。
1.3.3 护理需求调查表
在全面查阅文献资料基础上,参考健康促进模式,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自行设计,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法。请有关专家审评调查表,并通过预调查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和补充,其信度为0.82。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对老年人生存质量、自理能力、护理需求采用描述性统计性分析;对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对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与其生存质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发放情况
共发放问卷1340份,有效问卷1328份,有效率99.1 %。
2.2 老年人一般资料
2.2.1 人口学资料
1328名老年人中, 60~69岁的老人占63.41%,70~79岁的老人占28.46%,80岁以上的占8.13%;农民占总人数的50%;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老年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2.83%;68.52%收入低于1000元;无配偶老年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6.96%。
2.2.2 健康状况
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患病870例(65.52%),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老年人有838例(63.1%)。
2.3 老年人自理能力
本次调查中,基本正常占76.5%,轻度障碍占24.40%,中度障碍占3.47%,重度障碍占3.01%。
2.4 老年人生存质量
2.4.1 老年人生存质量等级划分
长治市老年人生存质量处于“差”占1.05%,“中”占98.5%,“良”占0.45%。本市老年人生存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2.4.2 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
将老年人生存质量各维度作为因变量,其一般情况作为自变量,经多元回归分析自理能力、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医疗支付形式可以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果表明:长治市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自理能力、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医疗支付形式。见表1。
2.5 社区护理状况
2.5.1 社区护理需求情况
长治市老年人对健康宣教、定期体检的需求率远远地高于对治疗性护理的需求率。在健康宣教这一维度中,疾病知识宣教需求率最高达25.38%,其次用药指导为16.64%,见表2。
2.5.2 社区护理站实际提供服务情况
长治市各级社区护理站实际提供的治疗性护理服务率远远的高于健康宣教及定期体检。在治疗性护理这一维度中,注射或(及)输液的提供率最高达33.28%,其次血压或(及)血糖监测为24.32%,定期体检的提供率最低仅为2.03%,见表3。
2.6 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区护理情况的相关分析
2.6.1 对老年人生存质量与社区护理需求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老年人生存质量与社区护理需求情况呈负相关(p<0.05),结果表明:老年人生存质量得分越低,其社区护理需求越大,见表4。
2.6.2 对老年人生存质量与社区护理实际提供服务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老年人生存质量与社区护理实际提供服务情况呈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老年人生存质量得分越低,其社区护理实际提供服务情况越差,见表5。表1 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2 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项目需求分布表 例
表3 社区护理站实际提供服务情况 表4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表5 老年人社区护理实际提供服务情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长治市老年人生存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自理能力、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医疗支付形式。认为其原因为:(1)长治市地处山区,农村人口居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本次被调查者中农民占50%, 经济收入1000元以下者占68.52%,虽然农民的经济收入不高,消费水平偏低,但他们中大部分人有自己的耕地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所以本市老年人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小。(2)长治市城镇人口大多参加了城镇医保。问卷调查时,国家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已经落实,这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的就医费用。(3)长治市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本次调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82.83%,他们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导致其对疾病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足。(4)sf-36量表主要反映的是调查者主观的生存质量感受。虽然他们中有65.52%的人受各种慢性疾病困扰,有63.1%的人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但是这些身心的不适或病痛不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思想负担。(5)长治市老年人幸福感指数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幸福感指数较高,说明长治市老年人容易满足。
但是在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需求与实际提供服务的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项目与社区服务站实际提供项目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社区护理服务站很少开展老年人需求率较高的健康宣教与定期体检服务项目。随着长治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差距将会不断增加,为了缩小差距并不断提高本市老年人生存质量水平,建议:(1)居家照顾者支持对策: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建议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规范化、法制化。改进三级医疗保障制度,构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家庭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扩展卫生服务范围。(2)医院和医学院校提供技术扶持:由具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医院和医学院校负责培训基层和家庭卫生服务人员,并成立专门的社区服务组织,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开展家庭访视服务,将护理服务范畴延伸到院外,医院为出院老年人提供上门随访服务。护士进行家庭访视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对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干预,使老年人在享受到专业护理的同时,也因获得了相关的健康指导知识而产生安全感,从而有效地应对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红妹,李鲁,沈毅.中文版sf-36量表用于杭州市区居民生命质量的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6):428-430.
2 张磊,徐德忠,黄九仪,等.sf-36量表中文版的应用及分级截断点选择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69-7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区380名老年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4例,女性156例;年龄60-91岁,平均(69.1±7.2)岁,其中60-69岁者218名,70-79岁者124名,80-89岁者38名;职业:农民23名,工人103名,教师52名,医务人员15名,企业职工91名,公务员67名,无业者12名,其它17名;文化程度:小学114名,中学及高中192名,大专及以上74名;婚姻状况:丧偶68名,夫妻健在305名,独身7名。
1.3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①受试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②受试者的健康水平: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11种老年常见疾病史;③制定社区护理的需求问卷,包括疾病预防、疾病护理、健康促进三个方面,共23个条目;④采用GQOLI-74生活质量的综合评定量表[1],内容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共74个条目,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调查问卷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入户发放,使用统一指导用语向受试者讲解。调查表由受试者本人填写。本次共发放400份问卷调查表,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5.0%。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2结果
2.1老年群体疾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380名老年人中,患病者273名(71.8%)。其中患1种疾病165名,2种及以上108名。患病率最高的的前五名疾病是高血压(125名)、关节炎(76名)、心血管病(63名)、糖尿病(46名)、白内障(19名)。
2.2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影响因素
表1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影响因素
2.3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
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平均(61.72±9.84)分,躯体功能平均(60.11±11.86)分,心理功能平均(67.31±12.62)分,社会功能平均(63.34±10.76)分,物质功能平均(55.76±13.52)分。
2.4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间相关性
表2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间相关性(r)
注:*表示P
3结论
3.1护理工作利用情况与影响因素
本调查显示,社区老人的护理服务利用率较低。通过调查结果可知,380名社区老年人中273名患病,患病率高达71.8%。而患病率最高的前五位分别是高血压(125名)、关节炎(76名)、心血管病(63名)、糖尿病(46名)、白内障(19名)。此类疾病与老人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也说明老人对于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较高。社区老人生活质量平均(61.72±9.84)分,这与国内外相关资料[2-3]的研究结果相近。该现象也说明老人有较高社区护理需求,但目前我区护理服务的状况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区护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服务站工作宣传不充分,老人对于社区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方法、意义等缺乏深入了解;而社区老人对社区护理不接受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费用问题,老人对于费用考虑与平时经济收入和消费习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同时也可反映出老人对于护理工作认识的缺乏[4]。
3.2增强护理服务工作
3.2.1全面了解社区老人护理需求,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 实施健康宣教工作,进一步提高社区老人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的能力,提倡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调查显示社区老人主要患病为高血压、关节炎、心血管病、糖尿病及白内障,因此,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开展健康宣教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干预对策[5]。
3.2.2增强对社区老人生活质量的检测,对生活质量较差的老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特困老人与空巢老人属于社区老人中的困难群体,护理工作人员应增强对该类群体的护理。可将该类老年人资料进行分开保存,让护理人员心中有数,定期对老年人进行针对性护理。
【关键词】 农村; 老年人; 护理需求; 就医意向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人口老年化带来的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1]。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相对较弱,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他们对护理的需求也较高,所以老年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也是社区护理的重点对象[2]。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可及的、连续的、综合的社区护理成为当前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3]。为深入了解中山市农村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和就医意向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基层卫生服务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开展了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选取中山市3个镇为研究现场,每个镇区内随机抽取5个居(村)委。对选取的居(村)委内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在当地居住满半年)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调查农村社区60岁及以上居民4800名,其中男2544名,占53.0%,女性2256名,占47.0%;年龄60~93岁,平均(68.42±16.21)岁;婚姻状况:已婚者2712名,占56.5%;丧偶者989名,占20.6%,其他1099名;学历:小学及以下2405名,占50.1%、初中学历1704名,占35.5%、高中学历571名,占11.9%、大专以上学历120名,占2.5%。
1.2 方法与内容 采用问卷形式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员由社区医务人员组成,统一培训合格后,利用社区全科门诊、居民集中座谈和入户相结合等方法对老年人,采用一对一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均为知情同意。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日常生活能力、社区护理需求、现有卫生资源利用和就医意向等。
1.3 质量控制 根据研究目的,结合文献设计本研究的问卷,并通过预调查修正问卷。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员,以保证调查的一致性,并采取三级质控制度开展现场调查和问卷把关,采用双份录入以保证录入的数据与问卷一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比较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中山市农村老年人不同护理需求的比较 中山市农村老年人对社区的护理需求较高,健康教育类护理需求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健康咨询(42.9%)、营养和饮食指导(40.0%)和服药指导(34.6%);老年人对辅助监测类护理需求为22.3%~34.6%;在一般性护理的需求中对药物注射的需求最高,占20.4%;在特殊治疗性护理需求较低,其中需求最高的是雾化吸入,占9.0%。其中女性对心理护理、健康咨询、体育运动指导和药物注射的需求高于男性,而男性对血糖监测、血压监测和雾化吸入的需求高于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就医意向情况 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64.7%的老人患病时首选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其次是选二级医院(占21.0%)、就近的其他医疗机构(4.9%)、市级综合性医院(3.9%)、私人诊所或药店(3.8%)和专科医院(1.6%)。其中,本地户籍和非本地户籍老人、不同性别在老人在就医意向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居民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意向的主要原因分析 被调查的老年人认为,愿意首选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距离近就诊方便(占50.2%),收费公道实惠(25.5%)和服务态度好(23.2%);而不愿意首诊在社区的前三位原因为设施不齐全(16.8%)、社区卫生机构人员素质不高(5.3%)和距离较远或位置较偏僻(4.3%),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社区中开展了免疫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和慢病管理等项目,而在这些项目中,社区护理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能,如老年慢性病防治、健康宣教、健康咨询等。社区护理对社区疾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6]。目前国内社区护理的方式以临床护理和家庭护理为主,内容涉及疾病护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养老等多个方面,对社区护士的要求较高[7]。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要满足更多人的基本医疗护理需求,减低卫生费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因此居家护理和自我护理就成为社区护理工作的核心。在社区护理中,完成一般性护理工作外,将疾病预防、健康行为等知识与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给需要的人群,帮助其进行疾病的预防、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已经成为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随着老年人疾病谱的改变及其健康观念的转变,目前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对社区健康管理相关技能的护理需求增加明显[8-9]。本研究从健康教育类、辅助监测类、一般性护理和特殊治疗性护理四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山市老年人对健康教育类护理需求和对辅助监测类护理需求较高,其中健康咨询(42.9%)、营养和饮食指导(40.0%)、服药指导(34.6%)、血糖监测(34.6%)和血压监测(37.0%)的需求最大,而对一般性护理和特殊治疗性护理的较低,结果提示,中山市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主要在健康教育和健康技能的护理和指导上。所以,应加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相关技能的培训是目前农村社区护理的重点工作。
目前,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老百姓提供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0]。然而,由于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刚起步,很多居民对其仍在了解和熟悉阶段。本研究显示,有64.7%的居民表示患病时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他们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主要原因是距离近就诊方便、收费公道实惠和服务态度好。当然,研究还显示,还有三成多的居民不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首诊单位,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社区卫生机构人员素质不高、设施不齐全和医务人员态度不好。因此,应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并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综合管理是相关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莉.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需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滑卉坤,康美玉,郭丽霞,等.城区居民家庭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241-1242.
[3]邱胜军,钱坤,胡明勤,等.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24-926.
[4]沈春妹.社区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1,28(5A):72-74.
[5]祝雪花,余昌妹,姜文莉.等.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5):69-74.
[6]刘腊梅,周兰妹,张振香.上海市老年人照顾者社区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8):2936-2939.
[7]张静伟,姜丽萍.国际社区护理体系对我国社区护理开展的借鉴作用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8,1257-1258.
[8]黄议,邓仁丽,朱明兰.遵义市两城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4):995-996.
[9] Ingram M,Sabo S,Roth munity health workers and community advocacy:addressing health disparities[J].J Comm Health,2008,33(6):417-424.
关键词:长期护理;老年健康;健康管理
长期护理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安养院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当前在我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长期护理保险在现实保险业中仍是一个几乎尚未触及但又颇具吸引力的新课题。人口老龄化趋势引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体现了发展快、绝对数大、“未富先老”和地区差异的特点。我国失能老人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可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加快,医疗费用的飞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潜在市场将会相当可观。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在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势在必行。
一、我国老年人健康需求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是多方面的,老年人的疾病治疗包括慢性病和突发病,常见病的治疗,老年人的健康才能保证老年人过上安定无忧的晚年,对于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都需要一定的治疗方案以稳定病情,对于日常的疾病老年人可以及时得到治疗。老年人由于机体的退化,生活自理能力减弱,日常生活需要照顾,起居饮食都需要雇人长期的料理。老年人退出工作领域,缺乏情感的依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所以老年人的情感慰藉很重要,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较多,及时解决老年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解决。
二、我国老年护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我国护理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在医院得到治疗方案或治疗后的老年人需要一定时期的疗养,他们并不是重病患者不需要在医院得到治疗。如果长期住医院会浪费医院的资源,浪费病床,而居家却没有人照顾,所以长期护理制度的实施非常必要。由于我国现在家庭的限制,子女无法长期照料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于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一项为此类老年人解决后顾之忧的上佳选择。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会提高,对于护理保险很多老年人都有经济能力来承担,很多养老院都可以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来提供,健康保险的需求也在增长。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推动就业,缓解子女的照料压力。为很多下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和生活来源。2.德国护理保险制度。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当时的德国的护理保险存在了很多问题,于是就进行了改革,再融资机制,受益资格,受益级别,受益方式方面都重新有了新的明确规定,护理成本多方承担,并公私合营。德国的护理保险对经济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降低了政府与个人的护理成本,并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发挥了积极的影响,由于覆盖面较全,层次多样,满足了不同老年人群的不同需要,在护理保险制度内进行监督保证质量,引入竞争机制,各个健康保险基金公司相互比较,刺激发展,是比较成功的。
三、健康管理下老年护理制度的构建
1.护理保险制度人员培训。在社区可以培养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人才队伍,养老院,老年公寓更需要一批护理人才去给予老年人护理服务。对护理人员的培训需要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入手,了解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对老年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治疗方案,护理人员具备的不仅是医院的医护人员所具备的医疗技术,更加重要的是具备护理人员照顾老年人的能力,懂得如何照顾老年人,了解老年人的老年需求,融洽的与老年人和睦相处,不管能够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问题,还能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2.护理保险机构建设。在社区可以设立长期护理康复机构,其中包含的专项治疗包括慢性病康复诊疗室,日间照料护理室,常见病普通治疗室,老年心理健康咨询室,注意增加面积,为老年人提供必要地诊疗服务。各个诊疗室要有足够的床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建设以小规模为单位保障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慢性病的康复诊疗室专门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和康复治疗,老年人可以长期居住,治疗慢性病。日间照料护理室是针对一些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所开设的,一些失能失智老人能在这里得到生活照顾。常见普通治疗室是为老年人解决日常遇到的一些常见病。在养老院,老年公寓都可以设立性病康复诊疗室,日间照料护理室,常见病普通治疗室,老年心理健康咨询室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3.护理保险制度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的护理保险制度应该定立一定的法律法规,我国早在2006年的《健康保险管里办法》已将长期护理保险列为健康保险,我国的社会保险的发展空间广阔,可以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列入保险制度里,能加入护理保险制度的老年人人群广泛,很多老年人都有参加护理保险的需求,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规定参保人,参保年限,参保资金的缴纳与筹集。4.护理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采取公私合营办养老院和老年公寓,老年护理的服用采取政府财政拨款,由税收占大部分护理费用,参加护理保险的老年人需要在入住护理机构前缴纳护理保险费用,以保证晚年入住护理机构。一般养老院如果进行住院护理的话老年人大概支出3000元左右,对于一般家庭相当一个人的收入或是老年人的退休金,所以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多分担老年人的费用,不至于老年人住护理机构就没有了老年保障。四、结语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提出的早,虽然我国护理保险制度资金的筹集也是也是一项不好解决的问题,需要各方在努力思考如何合理地进行筹资,护理人员的配备也不是一朝一夕。但在老龄化和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在我国是可以实行护理保险制度的。
参考文献:
[1]周典,周若祁.构筑老龄化社会的居住环境体系[J].建筑学报,2006(10):11.
[2]周典,周若祁.适宜“老有所居”的城市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建设方法研究[J].华中建筑,2009(3):79.
[关键词]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1长期护理保险实施背景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现实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3600万失能老人;2013年,失能老年人规模增加到3750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1亿的失能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群体缺乏独自照料自己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达到照料自身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时代到来,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人力匮乏问题,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也成为了老龄化趋势下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2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西部地区作为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及其失能老年人比重较大的地区,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较迫切,但由于经济发展、财政压力、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较艰难。尤其是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占较大比重,需要从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1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
2.1.1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老龄化程度来看,重庆和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高,分别高达12.4%和12%;与2017年测算的全国老龄化率平均值13%基本持平。
2.1.2老年人多集中在农村,农村失能老年人数量大于城市。《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5)》的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西部老年人中,农业户口占78.3%,非农业户口占21.4%。数据表明,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大多数的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是在农村社区(72.5%)。从城乡区别角度看,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2.1.3经济发展较落后,老年人参保能力、意识弱。相较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劳动能力弱甚至是没有劳动能力,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参保能力相应的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对于保险的短视行为严重,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照护需求。另外,传统非正式照料模式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观念上希望得到传统的家庭照护。
2.2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基于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经过不断的实践去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适宜的长期护理保险。根据2016年国家人保部公布的15个试点城市,以成都、重庆、新疆三个西部地区省市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较于东中部地区发展滞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长期护理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都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笔者根据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提出西部地区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想,希望能给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意见。
2.2.1结合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提供“订单式、组合式”照护项目。综合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较大需求的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可以把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分为关怀型、医疗型、生活型、技能型;并且划分清楚这四种类型所对应的照料项目。同时,四种类型可以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组合式”的针对性的提供。关怀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关怀和慰藉,有效缓解以及治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疗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等,这种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失能程度低的老年人,不仅可以方便老人们及时得到治疗,也能减轻其所在家庭的照护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生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这类护理类型主要是针对由于高龄或者慢性病导致的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技能型主要包括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有专业化护理需求的中度失能或者是高度失能的老年人,大多数由专业的护理机构来提供,老人们可以选择住进护理机构或者是护理人员上门提供服务。既方便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又可以优化配置护理资源,这四类护理类型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组合,真正把“订单式”需求落到实处。
2.2.2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的护理人员以及护理机构的有效供给。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公共产品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帮助中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在设计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制定政策鼓励养老及护理机构向农村地区发展,鼓励企业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建造养老护理机构。除此之外,还应提供补助鼓励农村地区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向城市护理机构转移。
2.2.3加强政策宣传,提升老年人保险意识。老年人群体存在着接受新鲜事物程度低的现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这个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比常见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低得多。在保险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斥的情况,在政策施行之前,应该通过公益讲座、知识讲堂以及各种宣传手段加强老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识程度,打消老人们的疑虑。
2.2.4增加护理培训,重视轻度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对于一些轻度失能老年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专业化强的护理服务项目以及过长的护理时间,不一定要到专业的护理机构去接受服务,而是可以选择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通过家庭其他成员、邻居或者其他亲人来提供护理服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想在家里接受护理的需求,也不会对其所在家庭造成较大的负担。荷兰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安排中,就很重视对于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并对这种居家护理的方式负责部分费用。由于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群体在农村地区有较大的分布,基于农村地区护理机构较少,以及老年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有此种意愿且失能程度不高的患者采取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适当给其所在的家庭相应的补贴,同时重视对非正式照顾提供者专业的培训,确保患者可以得到相应的护理照护。
关键词老年护理; 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而由于经济不发达,老年福利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老年护理体系,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老年护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1老龄化社会
1.1定义
WHO 对老年人的定义为:发达国家年龄>65岁者 ,发展中国家年龄>60岁者为老年人。老龄化社会是指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7%或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0%[1]。
1.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1.2.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4.9%上升到2003年的7.5% [2]。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3亿 ,占总人口的10.6%,按国际标准己进入老龄化社会。200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 11%。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2.84亿,占总人口数的19.3 %。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3.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4.48 % ,进入老龄化高峰期[3]。国际上通常用65岁以上人口从占全人口7 %增长到14 %的时间 ,来衡量一个国家老龄化的进程。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也用了25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4]。
1.2.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 5 ],即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发展速度快,来势猛;②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③人口未富先老,给经济带来的压力大;④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全国31个省份中已有13个省份达到了老年型人口结构 ,接近一半。 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更为严重 ,如北京、 上海等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6]。
2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存在3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也称共助养老,主要由家庭成员或邻里提供帮助。在我国 ,照顾老年人被看作是家庭首要和最基本的责任。家庭成员是给予老年人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和经济方面的支持的主要来源。自我养老亦自助养老,通过老年人自己的努力来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在过去,自我照顾养老并没有被认为是中国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社会养老即公助养老,在我国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医院、 托老所、疗养院和临终关怀院等[7]。
3我国老年护理的现状
现在我国许多医院都开展了某种形式的社区老年人护理。如家庭护理、护理专家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等[8]。其中老年人社区护理内容有:为老年人义诊,系统治疗各种疾病 ,重点对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调节和心理疏导等社区护理干预;对需要上门服务的老年人进行个案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另外,某些城市还开设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及农村成立的敬老院等。社区医疗服务的开展帮助老年人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保健意识,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9]。但社区老年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目前我国的老年卫生工作的特点主要有:①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②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则是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存在大量的欠缺。另有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愿意在所居住的街道卫生服务站接受一般疾病的防治和一般医疗护理服务,但还有接近半数的老年人因为这些医疗服务设施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这种机构提供的服务[10]。
4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
4.1老年护理的理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1]。
4.2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目前这3种传统的养老方式越来越遇到很大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4-2-1”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出现;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照顾者主体--妇女的就业率增高;另外人口迁移和流动(如子女外出工作),这些都使得家庭不能满足养老需求。“空巢”家庭的出现更加弱化了家庭养老模式。慢性病的高发使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大大减低,中国的退休体制使老年人自我表现照顾能力更加减弱,影响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同时医疗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加深了卫生保健的不平等性 ,那些失业的、下岗的、自谋职业的以及没受过很好教育的老年人不能享受很好的卫生保健,也是对社会养老的冲击[7]。
4.3老年护理需求的增加
在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呈现高龄化的趋势下,老龄化社会进展迅速,人口老龄化伴随着老年性疾病的增多,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并衍生出一系列医疗保障、 生活照料等问题,给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龄化的需求,整个社会对老年护理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吕探云等[12]的研究显示:老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认知功能减退,社会独立生活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相当一部分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和自尊低下,社会支持减少,老人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在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各方面的长期护理需要量增加。宋伟利等[9]的研究也显示:老年人的社区护理需求日益增多,一半以上的老人院老人的移动和排便需要依靠他人; 在社区65~74岁的老年人中,13.5%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协助;而85岁以上老年人依赖他人的比率是65~74 岁的3倍。肖功莲等[13 ]在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高龄老人10年健康及护理需求的追踪调查中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加, 高龄老人对护理人员家庭访视、上门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希望家庭访视和电话咨询分别由1996年的23%、32% ( 1996年)变为95%、26% ( 2006年),对康复指导和上门护理的需求由11%、16%( 1996年)分别上升到68%、79% ( 2006年)。王春梅等[14]对山东聊城区780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19.4% (151例 )的老年人认为身体不佳,慢性病患病率68.5% (534例 ),他们中的大部分迫切希望社区护理人员走进他们的家庭。田国栋等[15]对上海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的调查显示: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的总体规模仍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要 ,老年护理医院的供给量只占了需要量的 20%左右。
4.4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
目前,老年人需要接受何种医疗或护理服务,没有严格明确的标准。造成不能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流,以至综合医院、康复院、护理院、敬老院、社区护理界限不清、职责不明,造成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中资源的浪费[10]。
4.5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4.5.1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
20世纪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发展几乎是一个空白,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老年专业委员会》,我国老年护理尚处于萌芽阶段,起步晚、发展滞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1985年我国天津市才成立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才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上海市成立了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16]。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我国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虽然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老年护理的内容,但只占其总课程的5%左右[17]。
4.5.2我国老年护理人员的现状
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护理硕士、博士教育中专门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的人员也不足,因此老年护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更是缺乏[16]。
4.6老年护理的资金保障
老年护理的特殊性和费用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社会有必要在老年医疗之外,建立独立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而从我国目前的保险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还未完全成熟,且存在许多局限性,还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它仅提供给工薪阶层,而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18]。
5关于如何发展我国老年护理的思考
5.1树立正确的老年护理理念
树立老年护理理念是我们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的根本和当务之急。我们在护理老年人时,要树立注重老年人功能健康、预防残疾、致病的护理理念,更应重视功能的状态,重视能力的发挥,要重视保持和增进老年人自己胜任日常生活的基本管理,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让老年人病而不残、伤而不残、残而不废。同时,注意从老年人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们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的独立与尊严[11]。
5.2 建立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
建立一套独立的考核监督指标体系。目前可以建立一个各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的老年患者的出入院的相应的标准,界定老年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各项服务之间的界限[10]。
5.3 合理设置并利用卫生资源
在医院、社区、家庭之间应构筑无缝隙的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11]。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医疗护理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和服务内容,建立一支服务人员队伍,把老年人的大部分基本医疗保健需求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社区。根据不同年龄老年人群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家庭护理、日间老年护理中心、托老所、短期住院的老年护理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护理服务网点,以及教育老年人群如何利用社区已有的护理服务是提高社区服务利用率,满足社区低收入老年群体长期护理需要。我们应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遵从老年护理伦理、法律和道德要求,建立和完善系统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预防保健护理模式,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5.4健全卫生保健设施
需要建立创造性的、 形式多样的老年护理机构以满足各层次中国老年人的需求。
5.5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建立老年护理教育的“基层普及、高层突破”战略。应在全国中等、高等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增设康复医学、家庭护理学、临终关怀等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的专业护士。培养我国的老年护理专家,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增设老年护理的硕士、博士授予,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19]。在我国建立老年护理资格证书的考试,对这一资格证书的考试将有助于通过要求老年护理的教学内容而快速发展中国老年护理[7]。对于老年照料者(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 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对护工可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10]。
5.6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老有所医
老年医疗保健的法律化、制度化是老年护理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要前提。因此,应该制定我国的老年福利法和老年医疗保健法,大力发展老年医疗保险事业,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力量,确保老有所医[20]。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化速度较发达国家快得多,老年护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老年护理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应成为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 刘腊梅、吕伟波、周兰姝.美国老年家庭护理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护理杂志,2007,24(1):39.
[3] 沈若玲、郑春芳、寻晶晶.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护理现状.现代护理,2007,13(12):1117.
[4] 张英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适应社会老龄化进程.江苏卫生保健,2007,9(3):39.
[5] 曾毅. 中国人口分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70.
[6] 季文琦、董 沛、米光明 等.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健康护理.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1):79.
[7] 万宏伟、于 放.人口老龄化使中国老年护理面临巨大挑战.现代护理,2007,13(7):589-590.
[8] 郝春香、贺润莲.老年人健康及其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6,20(5):1331.
[9] 宋伟利、缪景霞、罗宇玲. 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现状现代护理,2004,10(12):1161.
[10] 丁 俭、王 峥、白姣姣.老年护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护理杂志,2004,21(5):42-43.
[11] 孙 红、郭 红、蔡 虻.老年护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39-41.
[12] 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13] 肖功莲、师清莲、刘瑞贞.虎门农村高龄老10年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变化趋势.护理学报,2006,13(7):7-9.
[14] 王春梅、李军.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45-46.
[15] 田国栋、熊建菁、张、胡海霞、吕旭飞. 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中国全科医学,2008,11(4):555-556.
[16] 王玲.我国老年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中国护理管理,2007,7(4):13.
[17] 张娜、蒋银芬.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护理,2006,12(15):1404.
[18] 阮小玲、康又乐、石红妮.老年护理需求与护理教育改革的思考.护理研究, 2005, 19(10): 2057-2059.
[19] 王晖、戴红霞.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构想.当代护士,2003.6:28-29.
[20] 姚海明.国外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06,6:41-43.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1-826-03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32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延边地区城乡老年人的主观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程度,为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使老年人安享健康晚年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取便利抽样方式,选择延边地区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193名中,居住城镇94名(48.7%),居住乡村99名(51.3%);男86名(44.6%),女107名(55.4%),年龄最大86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69岁。
1.2 调查内容采用韩国Kim的调查表,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满意度和健康需求。其中健康状况共28个条目,分为躯体健康(12项)、心理健康(12项)和社会健康(4项)3个维度,赋予1~4分,分数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Cronbach's Alpha值为0.95。健康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信息需求3个维度,共28个条目,赋予1~4分,Cronbach's Alpha 0.91。
1.3 调查方法为确保材料的准确性,严格培训调查人员,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入户调查,由延边大学护理系本科生担任调查员,共发放200份,回收193 份,回收率为 96.5%。
1.4 统计分析用SPSS13.0软件,用频数、百分比、平均、标准差、t检验 等方法进行数据 整理和分析,并进行相关性研究。
2 研究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本次共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193名;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者最多,占83.4%,高中14.5%,大学以上2.1%;有配偶62.2%;家里有1名子女6.2%,2名子女33.7%,4名及以上者30.1%;一起生活的人为配偶者43.0%,子女者26.2%,自己生活的人17.6%。喜欢的业余活动为看电影者最多(29.5%),其次顺序为唱歌(23.3%)、健康讲座(14.5%)、健美操(8.8%)、书法(3.6%)等。
2.2 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总分为3.05±0.65,其中躯体健康状况的均分最高(3.19±0.68分),其次为心理健康(2.99±0.69分),社会健康状况最低(2.80±0.81分)。
2.3 老年人对自我健康状况的满意程度 12.4%的老人对自我健康状况非常满意,56.5%的老人大体上满意,23.8%的老人认为大体上不满意,还有7.3%非常不满意。总体来看,老年人对自己健康处于大体上满足状态。
2.4 老年人健康教育需求 延边地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均分为2.67±0.52,其中对心理护理需求的均分最高(3.01±0.61),其次为信息护理需求(2.87±0.68),生理护理需求最低(2.35±0.64)。
2.5 一般状况和健康状况、健康需求的关系从表中看出男女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差异(p<0.05),无配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高于有配偶者(p<0.05)。
3 讨论
3.1老年人躯体健康影响因素人到老年,其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受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影响随之老化,健康问题也应越来越受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老年人问题不仅停留在躯体健康,更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护理需求不仅停留在生理需求方面,更体现在心理及护理需求上。本次调查显示,延边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其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很多与汉族人不同[2],延边地区男人的地位要高于女人,男尊女卑的传统还一直筵席着,在家里外面一般都是男人说了算,而女人在家里则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和劳累,.还可能与延边地区老年女性的生活习惯有关,而与受教育程度及有无配偶统计学意义.
3.2 老年人健康状况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在被访老人中,14.5%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非常好,53.9%的老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24.4%的老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不好,还有7.3%的老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不好,而统计学数据显示,老年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都不容乐观(P<0.05),说明老年人对健康状态的认识还没有十分清楚,对健康的评价标准还是以有无疾病为标准的。有些老年人深感自身的不适,但是临床为确诊,就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其实心理健康及亚健康的状态还未引起老年人的重视,由于一些潜在的问题被忽视,可能是导致老年人性格怪异及抑郁孤独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3.3 老年人心理需求此次调查中,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与老年人一般特征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调查人员的解释及老年人的理解有关,也可能与老年人及社会对 老年人心理需求的非重视有关。
我国是一个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全社会去积极的关注,为了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需要定期开展老年人讲座服务,提高老年人对健康水准的要求,更全面的的去关注老年人。(1)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及自我护理的能力,通过健康教育,可以让老年人的生活有规律和节奏,改变不良的生活[3]方式,平衡心态,均衡营养,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2)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老年人解除心理上的疑惑,使其保持健康的积极乐观心态。对于农村地区,应加强社区服务工作,将社区护理工作扩大到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有效的,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对于农村地区,应加强村镇卫生所及医院的医疗水平及护理需求,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福利制度[4-7],让农村的老年人能够及时就医,及时帮助老年人解决身心遇到的问题,给予老年人更全面细致的关心和照顾。
【参考文献】
[1]姜宏,王志红.从发表文献看中国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J].护理研究,2004,18(12):2155-2166.
[2]庞连智,章亚萍.上海市闸北区临汾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4,7(5):342-343.
[3]刘艳.安绪淑.我院对老年患者开展整体护理的几点做法[J].护理杂志,2009;19(1):72-3.
[4]王洵.城乡老年人健康和医疗状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7,11(2):25.
[5]Charlotte I.Aging and disability in china:cultural issues in measur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J].Soc Sci Med,1991,32(6):649.
宜春市老年护理现状分析首先是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缺乏。据统计,我国失能与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占老年人口的19%。然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严重缺乏,以宜春市为例,宜春学院和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已设置了医学专业的学校均无老年(医学)护理专业,只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了与老年护理相关的课程,但专业性不强,导致无法给老年人提供良好的专业护理,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其次是老龄人对医疗护理保健需求增加。医疗卫生保健、老有所医是老年人最为突出和重要的需求,由于我国具有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老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庞大的老年人群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导致对卫生服务需求激增。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功能出现慢性、进行性、退行性的变化,易患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护理服务,同时,老年人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老年护理不仅是单一的疾病护理与生活照顾,而是更深层次的掌握,以维持老年人最佳功能,使老年人无病长寿,身心健康,缩短老年人被照料的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最后是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这意味着在老龄化到来的同时存在另一个社会问题(家庭小型化),从而导致“空巢老人”现状尤为突出,三代同堂家庭的减少、“421家庭”的增多,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继续,养老服务更多依赖于社会。但社会卫生服务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全部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例如一些仅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治疗的老年性疾病患者却选择在综合性医院就诊,导致综合医院床位不足,加剧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2改进宜春市老年护理工作的三大对策
2.1实施整体护理进入老年期
常常面临社会角色的转变、丧偶、疾病等突发事件,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群的心理伴随生理功能的衰退会出现老化现象。因此,老年护理工作者需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服务,树立整体观念,在老年护理工作中更注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统一,做到保健护理、生活照料、精神呵护同步到位,提高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
2.2加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扩大护理教育规模,缓解护理人员缺乏状态。专业老年护理人才市场空缺很大,医学院校可根据就业趋势开设相关老年护理专业,加快老年护理教育,突出人才培养建设,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加重老年护理课程比例,突出老年护理特色,注意与老年人健康需求紧密结合,使老年人和老年患者的整体护理进入到医学护理专业人才的常规教育中。
2.3健全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强化
家庭护理,建立健全社区护理服务体系如特殊护理中心、老年人日托所等机构。积极推行主动服务模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护理院,如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居家养老的照料体系,比如社区老年公寓模式,这种模式综合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和老年公寓模式的优点,既方便,又减轻了老年人子女的负担,还解决了医疗服务人员配备不全的问题。同时要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老年护理机构,将闲置的场所等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社会化的老年护理机构,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护理服务。
3老年护理在构建“宜居宜春”中的积极性作用
3.1有利于促进“宜居宜春”和谐稳定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老年护理工作,完善养老体系,倡导社会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相结合的老年卫生保健系统,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3.2有利于提高“宜居宜春”整体形象
宜居城市不仅要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健全的社会秩序、覆盖率高的社会福利,更要有舒适的居住条件和配套的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吸引人们前来定居。在“宜居宜春”建设中,做好老年护理工作,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普及老年护理知识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区化,不仅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还能使老年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发挥“余热”。
3.3有利于丰富“宜居宜春”品位内涵
论文关键词:老年人 养老机构 分级护理 差异性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护理级别是否与护理服务需求一致,为照护老年人提供准确客观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方法将153例等级护理老年人分别按医嘱护理分级、标准护理分级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分为一般照顾护理(自理)、半照顾护理(介助)、全照顾护理(介护)三级,比较不同分级法的差异。结果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医嘱分级法较老年人实际需求较远,改进措施除增加医护人员和改善相关条件外,可将Barthel指数分级法作为标准分级的补充来替代医嘱分级法,以尽可能满足老年人需求。
养老机构中,分级护理由医生根据老年人自理能力和需求,结合其家属及养老机构行政人员的意见后制定,以医嘱的形式下达,由护工提供护理服务。因此,此护理分级方法受到医生主观因素和外界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为了解其是否与“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相适应,并探讨较为准确的护理分级评定方法,笔者于2005年5月对广州市2所养老机构护理分级方法和内容进行了调查,同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方法对老年人进行了评估和量化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广州市2所养老机构中的等级护理老年人153例(排除年龄
1.2 方法
1.2.1 护理分级 根据文献[1-2]将老年人护理分为3个等级:①一般照顾护理。身体健康状况尚好,个人日常生活能自理者,提供一般照顾护理服务,定为自理。②半照顾护理。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功能减退,活动受限,个人日常生活能力部分丧失者,提供半照顾护理服务,定为介助。③全照顾护理。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功能活动障碍或减退,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专人照顾护理者,提供全照顾护理服务,定为介护。
1.2.2 护理级别的评定方法 2所养老机构现行分级护理资料从其主管业务的行政人员处取得,由笔者和4位经培训的大三护理本科学生对选取对象的当日医嘱的照护级别(自理、介助及介护)进行登记(医嘱护理分级)。然后,根据《广州市托老服务工作守则》[1]、《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中的护理分级依据[2],评估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即自理、介助、介护(标准护理分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3],对老年人进行分级,Barthel指数计分≤40分为介护,41~60分为介助,>60分为自理。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逻辑检错后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3种护理分级方法评估结果,见表1。
表1示,医嘱分级与标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比较,χ2=10·95、20·43,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4]。养老机构中护理分级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级护理级别的依据和护理要求,对养老机构中护理工作以及管理起着规范性的作用。因此,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是规范指导护工的护理工作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有力保证。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及标准护理分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可见,医嘱分级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在养老机构中护理等级划分由医生、行政人员及老年人家属共同参与有关。调查中发现,医生的人员配备远低于实际需求,从而导致老年人的病情变化难以得到及时的监测与治疗,老年人的护理等级也就很难根据其实际需求来调整;由于不同的护理等级的收费也有所不同及家属的参与,使得老年人可以享受何种护理等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其家属的意愿。除此以外,负责执行护理工作的护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当护理级别与老年人自理能力有差异时,只能简单机械的执行,使得需要调整护理等级的老年人不能得到最恰当的照顾。
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需求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护理,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但我国养老机构划分老年人护理等级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001年才出台,且全国各地大都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各自制定护理等级及护理内容,至今许多养老机构中护理等级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被国际上公认的ADL评定方法之一,它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是临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ADL评定方法之一[5]。临床上对于护理分级差异性分析,大都采用了中文版Bar-thel指数分级法[4-6],它不仅可以用来评定治疗前后的功能状况,而且可以预测治疗结果及预后,体现需要护理程度。本组老年人采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缺陷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分级,其结果与标准护理分级评估结果一致,而其评定更简单。因此,Barthel指数适用于我国的老年人,可用于评定其功能的高低。
综上所述,不同护理分级方法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医嘱分级较老年人实际需求相差较远,因而建议将Barthel指数分级作为现行标准护理分级的补充内容,以完善现行标准护理分级制度,同时应借鉴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护理的经验[7],针对老年人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提供合适的护理设施和护理方式,以充分体现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托老机构照顾护理分级标准及护理内容[S].粤发[2000]2号,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008-2001)[S].民发[2001]24号,2001.
[3] 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44.
[4] 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51-52.
[5] 顾敏,顾旭,姚云海,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手外伤患者Barthel指数影响探讨[J].现代康复,2000,4(1):34-35.
关键词:辅助器具;养老机构;康复护理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江西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610.9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3.45%。有数据显示,该省自2005年开始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主要表现为高龄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加及慢性疾病老年患者不断增加,这些都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现阶段,高龄老年人的康复护理成为社会、医院及政府关注的重点及难点,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辅助工具在老年人功能康复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更多人看到了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应用的广阔前景和应用价值[1]。本文主要探讨江西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辅助器具的应用情况。
1 老年康复护理的概述
"十二五"开展以来,江西省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截止2014年底,全省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730余家,床位超过17.4万张,其中有550家养老机构和各类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服务合作。通常所说的养老机构主要有:敬老院、荣军疗养院、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等。
1.1老年人功能障碍情况 目前,老年人的功能障碍大多数是因老年各类疾病所导致的,还有一些则是因老化过程,即衰老所造成的。老年人的功能障碍主要有这些:感觉和运动障碍、机体脏器功能、骨关节和肌肉功能障碍、语言沟通和交流障碍、精神、心理、活动能力障碍与社交能力局限等。现阶段的养老机构中,高龄老人比例相对较大,大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特别是运动功能障碍、视听障碍,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强[2]。
1.2康复护理概念 当前,康复护理已成为功能障碍老年人康复治疗中重要组内容,在养老机构各种服务中,康复护理已被纳入新时期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标准中[3]。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标准中已明确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主要有肢体康复、日常活动、康复效果评估、群体康复方案和个体康复方案制定等。在辅助器具的应用上,主要是指训练类和康复类辅助器具。在最新出台的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标准中,除训练类和康复类辅助器具的应用外,还新增了个人移动类、防护类辅助器具的应用及相应护理服务。先进的辅助技术和适用的辅助器具可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优质化服务,也使得老年康复护理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在养老机构的康复护理中应加大投入,提高应用效率。
2 辅助器具在江西各类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1辅助技术的概念 辅助器具是现代辅助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广义层面的辅助技术主要指辅助器具的研发与服务两个方面[4]。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辅助技术的认识日益提高,其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现阶段普遍观点是,辅助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硬件和软件方面,即器具和应用方法;②服务方面,适配与供应服务;③系统方面,主要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及管理。辅助器具是辅助技术实际应用的一个载体,依据相关标准,辅助器具根据其实际功能分成12个大类、93个次类。通常而言,凡可有效解决或克服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改善和提升残障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的器具均属于辅助器具,比如:电子耳蜗、拐杖等。辅助器具的使用对象不仅单一指残疾人,而高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也是重要的适用对象。
2.2关于老年人辅助器具 大多数辅助器具可适用于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主要包括这几类:移动类、视听类、防护类及生活类等辅助器具。根据南昌市2013年3月~2014年3月对924名残疾人开展残疾等级的鉴定和康复需求的评估,通过集中和社区个别评估法,获得的康复需求评估结果表明,级别和类型差异的残疾人士对辅助器具的需求情况分别为:视力方面77.4%、听力方面75.6%、肢体方面74.3%,尤以语言、智力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最少。从该市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需求情况看,视听功能障碍者对辅助器具需求最高。
3 强化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应用的原则和对策
3.1辅助器具在康复护理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为提高养老机构康复护理的水平,及提升辅助器具的应用效率,应确保各类辅助器具能遵循人体活动规律,满足人的生理功能[6]。具体而言,需要遵循这几个原则:①遵循老年人功能障碍情况选用辅助器具,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的功能障碍的类型和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危险,经专业评估后选用合理的辅助器具进行康复护理。比如:设计具有在紧急状态下预警及求救的辅助器具,在老年人跌倒、心脏病突发等情况下可迅速和医疗中心联系;再如设计适合视力障碍老年人的语音测温计、语音血压计等;②严格遵循必要即最简原则,也就是尽量选用简单,适合老年人力量大小的辅助器具,且以临时应用为主,通过临时性的康复护理措施最大限度解决存在的问题;③充分重视辅助器具的应用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老年人没有掌握辅助器具的正确应用方法或使用不当,即便极为适配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也会造成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同时也会导致辅助器材的使用寿命减少。因而,需要告诉老年人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修方法。
3.2强化辅助器具在康复护理中应用对策 根据当前江西各类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辅助器具的应用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较低,以及配置率不高的情况,可从确立养老护理人员新标准、强化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老年辅助护理课程的改革、专业人员进驻及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来有有效解决。
3.3积极引进辅助技术人员入驻养老机构 辅助器具的康复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养老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而仅仅依靠培训来获得辅助器具相关知识是很难为老年人提供系统性康复护理服务的。一些辅助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也有些并非随买随用的产品,而应要根据老年人的功能障碍情况,开展需求调查、适配评估、量身定制及跟踪随访等工作。所以,科学合理地选用辅助器具还应有专业人员入驻养老机构以提供全面的服务。
4 结语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要求社会、国家及家庭充分重视老年人的权益,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实际需要,积极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新时期,为促进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应充分重视辅助器具的科学合理应用,加大投入,培养护理人才,提高辅助器具的适配率,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化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11,(05):32-35.
[2]屠其雷.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0):134-135.
【关键词】介护保险;老龄化;养老护理
老龄化问题在20实际90年代就困扰着世界各国,为了解决该问题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方案措施,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日本2000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高龄护理保险(Long-term-care Insurance,国际上简称为LTCI)法案,日语解释为“介护保险”。该法案的推行将护理服务模式由单纯的“处置”服务转变为“契约”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目前也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阶段,并即将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面对这一状况,在与日本文化背景极其相似的情况下,我国是否可以借鉴日本的介护保险来解决我国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呢?这是一个亟待考证的问题。
1 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
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产生的较晚,但却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1997年日本政府提出关于建立介护保险的议案,历经三年,于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介护保险制度的推出主要是为了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医疗和护理问题,为老年人提供治疗和照顾服务。其主要的参保对象是两类人群,第一类是65岁的人群,第二类是40-64岁已经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群,其中第一类人群被纳入强制性保险,而第二类人群则是申请被保险。介护保险主要向这两类人群提供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具体包括家庭访问,上门服务,养生指导,对老年痴呆人群的介护,医疗设施的介护、短期入所等服务。
在待遇给付方面,保险金的缴纳因参保人所属的类别不同,缴纳费用的比例也不同,其中最高的是第二类人群,其缴纳比例如图1所示。在支付保险金方面则是根据支援水平分为六级即需要介护、介护1、介护2、介护3、介护4、介护5,这六个等级都有各自护理费用的规定。在整个介护保险范围内,个人负担10%的服务费,剩余90%均由介护保险负担。超出介护服务范围的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入住专业机构时,个人需缴纳伙食费和生活费。
图1 日本不同人群保费缴纳比例
2 我国养老护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方面仍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少数发达的省市实行了养老护理,建立了养老院等机构,例如大连市的“居家养老院”。但是在我国类似于这样的养老护理的数量还微乎其微,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过农村地区大批的中青年劳动力都涌向城镇,出现了“空巢家庭”的状况,加之在农村地区并无养老保险,这使在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农村老年然出现了吃饭难、上厕所难、穿衣难等困难。
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老年护理问题也不容乐观。虽然在城市的养老机构要多于农村,但只是在发达地区,并且我国养老机构缺乏大量的专业护理人员,并不能为老年人提供其所需要的护理服务。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养老机构少,医院的医疗护理费用过高,造成多数城市老年人选择依靠自身护理,这势必也在城市出现了老年人吃饭难,上厕所难,穿衣难、洗澡难等现象。
3 日本介护保险对我国养老护理的启示
日本历经三年于2000年出台的《高龄护理保险法案》,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例如费用过快增长。但是,该法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老龄化危机,满足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因此,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是具有借鉴作用的。
3.1 具有社会性质的保险制度
日本的介护保险不同于美国的护理保险,美国的护理保险是具有商业性质的,而日本的介护保险具有社会性质。这意味着在缴费方面国家负担较多,从而缓解了家庭因为缴纳保险费而带来的经济的压力,最终使大多数人参加到介护保险中来。实现了大多数人享受老年护理的目标,解决了多数老年人由于年老而带来的生活不便的困难。
3.2 介护保险具有法律效力
日本在推出介护保险时,是以法律的形式推出的,具有法律效力。在该法案中明确规定了介护保险的对象、服务内容,给付办法等内容,使工作人员能够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同时,在该法案中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级别做了明确规定,使参保人可以放心参保,避免因为担心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而放弃参保的可能性。
3.3 服务项目健全
日本介护保险的服务项目包括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护理人员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等级不同提供不同的服务,这样满足了参保人因年老带来的不同护理需求,使老年人在身体健康和心理需求都得到了满足,特别是居家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在家中获得护理需求,解决了老年人不愿意在陌生环境中养老的问题。服务项目的健全解决了由于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生活困难,身体健康和心灵空虚等各种问题,缓解了老龄化危机,加强了社会的稳定性。
4 介护保险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在医疗保险的不完善,医疗费用过高的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老年人看病难,护理难的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农村的“空巢家庭”,由于护理机构少,老年人生活上缺乏照顾,心理空虚的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实行介护保险势在必行。
4.1 我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目前,由于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推行、现代人观念的转变、医疗条件的改善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四二一”、“四二二”、甚至“八四二一”的家庭结构,这样的家庭结构不但加重了子女的养老负担,也使老年人在晚年生活和心理关怀方面存在着风险。此外,随着人类生活脚步的加快,工作压力大,空气污染指数高等环境因素也日益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易在晚年发病,这必然对家庭提出了特殊的护理需求,但是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得老年人的此类生活照顾存在着缺失。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在晚年提供保健等服务,满足老龄化的需求。
4.2 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改变
意识形态可以改变推行方与惠及方之间的交易费用并保证新制度的推行使用。目前中国的城市居民大多处于子女与父母分居而住的状态,农村则多是“空巢家庭”。这种状况促使大多数老年人改变了依靠子女照顾的观念,而是依靠自身养老,更有一部分老年人选择住进养老院。传统依靠子女养老的观念的改变有利与我国推行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提高老年护理保险的参保率,从而解决老年人希望在家获得养老护理的问题,促进了家庭的和谐稳定。
4.3 高额的医疗护理费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告诉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高额的医疗护理费用,仍使许多需要老年护理的家庭入不敷出,最终选择放弃医疗护理。这促使我国必须要寻找一条满足老年人护理需求的道路,建立具有社会性质的老年护理保险,加大财政对老年护理保险的支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为老年护理而带来的家庭经济危机。同时,也能够使由于经济困年而放弃老年医疗护理的人群得到想应的健康和心理护理。
4.4 医疗保险改革尚未完成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且还在不断的进行医疗保险的改革,以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解决人们“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如果将老年人的护理保险纳入到医疗保障体系中,不但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还解决了推行一项新制度所带来的成本问题。一项新制度的单独推行,会花费较大的成本,如果将其作为新医改方案的一项内容,调高医疗保险的缴费率,则会相对节约由与推出新制度所带来的高成本,同时也使人们更容易参加到护理保险中来。
4.5 满足就业需求
老年护理保险的推行,必然要求大量的具有良好素质,良好技术水平的护理人员,这就为具有该方面技术水平的人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缓解了我国目前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和我国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缺失,决定了我国保险市场对老年护理保险的需求。但是,由于护理保险的费用较高,必然要求我国要建立具有社会性质的老年护理保险,以解决我国存在的医疗护理费用过高,老年人在生活,健康等方面需要帮助甚至部分人就业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尚未完成,老年人传统居家养老观念的改变也为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提供了时机。
【参考文献】
[1]王磊,林森,赵晔.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13,5.
[2]郝志梅,田炜,邢凤梅.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8.
[3]张腾.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介绍与效用评析[J].东南亚纵,2010,7.
关键词:烟台市 老年护理院 市场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养老问题日趋凸显重要性、紧迫性。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烟台市老龄化现状、养老机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养老机构的缺陷,探讨了老年护理院模式优势及发展前景。
1.烟台市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烟台市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87年就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如图1显示,烟台市老龄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预计2015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14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22.7%;到2020年将达到18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27.7%,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1]。
此外,烟台市老年人口也在逐渐呈现出高龄化和空巢化现象。至2011年底,全市百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为73.73/百万,8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为3.22%。全市共有老年人家庭55.79万个,其中纯老年人家庭(空巢家庭)32.05万个,占比达到57.43%,高龄化、空巢化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2]。
2.养老机构调查现状综述
(1)供给不足。截止到2010年底,烟台市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已发展到208处,床位20625张,每千名有养老需求的老人仅拥有床位17.22张,数量上远满足不了需求。
(2)各类养老机构存在诸多不足
① 老年福利院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聘用的服务人员90%来自下岗职工及无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对于如老年人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多项服务技能缺少,只能实现低端服务功能;
②敬老院的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县区街道财力有限,难以有效保障敬老院的运营。此外,敬老院还存在管理服务人员老化、待遇低等情况,老年人养老存在较大隐患;
③老年公寓是具有开放性特点的老年人养护和生活社区,然而政府办的老年公寓限于资金问题,数量上无法满足需求。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实施,一些民办老年公寓也开始发展起来,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仍然处于敬老院的发展模式,硬件设施局限在休闲、健身的功能上,软件条件仍然没有得到改善,服务项目单一,层次不高;
④社区养老在一些大中城市仍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独居老人、不能自理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老人,需要更加优质的服务,但费用较高,一些老人无法承受;社区方面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服务人员较少,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社区养老不能处理好盈利性与福利性的矛盾关系,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大,无法使社区养老得到顺利发展。
3.老年护理院的独特优势
老年护理院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配套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也是为老年人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医疗机构。
随着经济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传统养老机构设施配置低,服务功能不全面无法满足现阶段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唯有老年护理院模式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高端化的需求。
老年护理院服务功能:
(1)提供日常起居、餐饮、医疗保健护理、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既能使老人感受到居家养老的生活氛围,又能享受社会化服务;
(2)按照入住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种租住模式,满足不同收入的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3)综合医院和普通养老机构的优点,填充医疗、保健、护理功能。弥补了普通养老机构的缺陷,对老年人养老无疑是最优选择,尤其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极大便利。
(4)配备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学习交流场所。开设各类课程如舞蹈、书法、乐器等,为老人继续学习提供便利,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仍能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4.老年护理院发展的政策建议
老年护理院是个具有集成功能的养老机构,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政府对这种新兴的企业模式积极的推广,在政策角度,宣传、引导角度做好保障工作,才能使烟台市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得以满足。
(1)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扶持护理院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护理院的建设当中;
(2)政府引导设立老年护理院的旗舰企业,形成养老市场的竞争机制,使护理院功能齐备,收费趋向合理;
(3)政府应承担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培训及上岗监督工作,保障护理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烟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烟台市人力资源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