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作物质检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及植物检疫现状
**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流经全县5个乡镇街道办,全县有川台地10万余亩,粮食作物以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谷类等作物为主,以日光温室生产为主的蔬菜产业和以山地苹果为主的果树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随着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受近年来暖冬天气的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呈高发态势,全县农民普遍重视设施蔬菜及山地苹果病虫害防治,忽视大田作物病虫害防治,盲目用药、不合理混配农药,有病虫就打化学农药等现象普遍存在,其它综合性防治措施推广应用步伐缓慢。截止2019年6月底,全县累计农作物防控面积**万亩次,其中粮食作物防控面积**万亩次,蔬菜防控面积**万亩次,苹果防控面积**万亩次。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大田作物防控面积较少。过多依赖化学农药,减量控害目标任重而道远。全县广大群众对植物检疫工作概念不清,没有认识到搞好植物检疫工作是确保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不为害我县农作物的重要举措,存在消极应付等现象,给我县植物检疫工作带来诸多弊端。
二、存在问题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防治意识较差。对玉米、豆类、马铃薯等大田作物忽视防治,特别是今年草地贪夜蛾从境外迁入我国为害,农民对其一开始并不重视,任其病虫害发生蔓延,蔬菜、苹果生产过程中只注重化学防治,忽视其他绿色防控措施。二是防治器械落后。95%以上的农户使用手摇式喷雾器,造成农药利用率低,跑、冒、滴、露成为常态,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据统计,截止2018年底,我县施药器械共计**台套,其中手动喷雾器**台套,背负式机动药械**台套,小型机动药械**台套,手持电动药械**台套,其他高效器械推广应用步伐缓慢。三是随意混配农药现象较为普遍。有些农民为提高防效,随意将各种农药盲目乱配混用,用农药瓶盖代替标准量具称量,不考虑农药属性等,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而且极易造成药害。四是用药剂量偏高。每种农药都有规定的使用剂量,一方面绝大部分农民片面认为规定剂量太低,达不到防治效果而任意加大用量;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不规范用药,加快了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土壤环境污染,导致防效下降而再次提高用药量。五是用药次数增多。有些农民为防止自家农作物遭受病虫危害,不按规定的间隔时间用药,而是不管有无病虫,每隔3—5天打一次“保险药”甚至病虫高发期每隔一天就打药一次,人为地增加了防治成本。六是施药时间和方法不当。用药时期:见虫就打药已成习惯,错过了害虫防治的最佳时机,只好加大用药量,增加防治次数。有的甚至不管有虫无虫,隔几天便打药。病虫害各有其发生、发展规律。植物检疫工作中存在问题:一是全县农民自觉遵守检疫法律法规意识不强。据调查了解全县有30%左右的农民不了解《植物检疫条例》及《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不懂违反相关内容要接受相关处罚。二是种苗经销门店擅自调运种苗现象普遍,特别是蔬菜种子持证率低。三是全县部分农民对检疫性有害生物危害性认识不足,快速举报渠道不畅。上述问题需要我们从事植保植检业务工作的全体技术人员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植保新技术新器械培训,走绿色防控之路
通过定期召开课堂培训、现场培训、参观植保新技术、新器械试验示范点、发放明白纸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走绿色防控之路,实现减量控害目标,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平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植保新技术、新器械和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升知晓率。加大对草地贪夜蛾、粘虫等迁飞性害虫识别防控知识的培训力度,提升广大农民群防群治自觉性,减轻为害损失,确保全县农业生产安全。
2、普及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精准施药
农药安全使用技术主要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新技术,有害生物安全控害技术,化学除草技术,新型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以及新型高效、经济、安全农药新品种使用与高毒农药替代技术等。农药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各种安全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农药使用中技术水平低,不正当操作引起的,因此,农药使用中的规范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购买三证齐全的农药。二是要合理混配农药。三是要选择高效施药器械。四是要适时对症用药。五是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禁限农药名录中的相关规定,严禁在蔬菜、瓜果等生产中应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紧扣绿色生产,推进农药使用减量化
农药使用减量化,是绿色生产重要内容,是保障产品、环境安全的关键。推进农药减量化重在“控”字,我们从事植保植检工作的专业技术干部,要认真研究生态防控、健身栽培等农艺措施,应用农业措施达到防控的目的。大力应用现代物理、生物防控技术,千方百计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确实需要防治才能运用“替、精、统”,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实现农药减量化,形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生产制度,满足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需求。
4、强化种苗市场监管,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形成检疫执法长效机制,围绕产地检疫、市场检疫、调运检疫、规范执法等重点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对种苗及其他植物产品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全面监管,提高我县种苗经销企业的守法意识,种苗检疫持证率明显提高,植物检疫执法水平显著提高。全县上下要充分认识苹果蠹蛾防控的重要性、长期性,千方百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强菜豆象、黄瓜黑星病、番茄溃疡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专项调查工作,将危险性有害生物阻截在县域之外。
5、改革创新转观念,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件事,一是改革体制,二是激活机制,三是创新科技。关键是更新观念。对我县农业工作而言,工作主线要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工作方向要向绿色生产转变,工作重点要向农民增收转变,增收手段要向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转变。对我县植保工作而言:服务对象要从千家万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转变;服务方式要从传统的发文件,向利用现代传媒转变;防治形式要从“单打独斗”向统防统治转变;技术措施要从有病有虫就防,向农药使用减量化转变,提高农药利用率,保护全县农业生态环境。对单位全体植保技术干部而言: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人才发展的意见,要破“城”而出,登高望远。要讲政治、顾大局、能吃苦、会干事、作风硬,变办公室指挥为田间地头指导,变为耕耘大地,变植保专家为农业专家,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所作为,为推进种植业转型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奉献。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体系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名称: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体系建设
二、项目地点:
***镇
三、项目单位: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四、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作物病虫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发生严重时,可以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和使农产品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农产品既不能出口出境,也不能在国内市场销售,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直接影响我国的食品、粮食安全。现代农业要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就对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生产中重要一环的病虫测报与防治,与高产、优质、高效均息息相关,而且,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突发性气候灾害频率的增加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及农田管理的变革,田间生态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加剧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的新情况也会随之发生,所以必须要加强监测和研究。同时,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预测决策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及应用,也势必渗透到病虫测报的调查、预测、服务等各个环节。因此,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1、**农业生产概况
**位于**最西部,总面积8.0412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5.3万亩,河滩地10万亩,耕地总面积45.3万亩;农业从业人口4万多人,主要种植玉米、油葵、籽瓜,西瓜、棉花等农作物产品。全旗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仅200— 40mm ,自东向西递减。境内地势东南高、西部低,平均海拨800—— 1500米 之间,属温暖带干旱区,为典型的大陆型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3316小时,年平均气温 7.2℃ ,≥ 10℃ 的有效积温 3392℃ ,全年无霜期限120—180天,属于生态绿洲农业。
2、病虫害种类
近来年发生的病害有20多种,主要为:小麦全蚀病、腥黑穗病、锈病、白粉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瘤黑粉病、向日葵菌核病、西瓜、蔬菜枯萎病、疫病、炭疽病、早疫、晚疫病、霜霉病、灰霉病、细菌性角斑病、褐纹病、黄萎病、绵疫病、叶斑叶霉病、病毒病、脐腐病等。
主要虫害10多种:金龟子、地老虎、金针虫、蚜虫、红蜘蛛、玉米螟、草地螟、粘虫、双斑萤叶甲、蝼蛄、麦杆蝇、白粉虱、斑潜蝇、菜青虫、蛞蝓、蚂蚁、蓟马等。检疫性害虫主要是苹果蠹蛾。
3、病虫害发生及防治状况
我旗农作物种植面积分散,农业园区南北相距约 700公里 ,主要分布在**山西麓冲积平原。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干旱等因素病虫害程度逐年加剧。据统计,全旗农作物各类病害发生面积10.3万亩次,防治面积9.55万亩次。其中:瓜类枯萎病、炭疽病防治面积2.4万亩次,小麦全蚀病防治面积3.1万亩次,向日葵锈病防治面积2.1万亩次,各类蔬菜病害防治0.75万亩次,其它作物病害防治面积1.2万亩次。虫害防治,全旗各类作物虫害发生面积38.7万亩次,防治面积36.1万亩次。其中,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发生面积12.6万亩次,防治面积11.7万亩次;蚜虫、红蜘蛛发生面积10.1万亩次,防治面积9.5万亩次(其中油葵草地螟虫害发生面积10万亩,防治面积9万亩);蔬菜虫害发生面积1.5万亩次,防治面积1.4万亩次;瓜类发生面积2.1万亩次,防治面积1.6万亩次,其他害虫发生面积2.4万亩次,防治面积2.0万亩次
(三)项目建设的规模及功能
根据**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阿左旗农业生产的发展现状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中心。项目总投资150万,土建面积150㎡,以“滩”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建立8个农作物病虫害观测点,管理归属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单位性质为技术性、事业性、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国有公益机构。项目建成后,以**镇为中心,以滩农业生产地为基础,辐射服务于13个苏木镇的农作物生产,通过基层信息汇集、信息,对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发挥积极作用。
五、建设内容
项目总投资150万。土建扩建工程面积150㎡,投资20万;设备购置费用90万;其它费用40万。
(一)**镇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控中心土建扩建工程面积150㎡,内设仪器室、药品室、收样室、样品室、样品处理室、标本室及灭虫设备库。
对农作物病虫 害进行取样、标本制作、测定,提供有效防治措施,并及时地扼制重大病虫害的发生。
(二)在“滩”农作物生产基地建立八个病虫害预测预报观测点,包括仪器设备、交通工具、工作经费等,主要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观察、记载、统计、上报。
(三)设备购置
为了应对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防治,购置两台大型喷雾机(美诺3865型喷杆式机动喷雾喷粉机),配备检测检验设备。各观测点(8个观测点)配备一台中型喷雾器(美诺3850型),黑光灯、粘板等检测设备。
(四)其它配套设施
为了便于工作的开展,中心配备灭虫车2台,各观测点配备摩托车一辆及必要的办公设备。
六、建设的必要性
**总面积8.0412万平方公里, 东与内蒙古**市、**市、**市相连,东南和南部与**的**、**、*、*等地市接壤,西南和西部与**等地市、旗县毗邻,北部与蒙古国交界,现辖十三个苏木镇。农业耕地面积45.3万亩(包括河滩地10万亩),种植的作物主要以玉米、向日葵、小麦、籽瓜、西瓜、大麦等粮油作物为主。农业种植区分布广、跨度大、路途远,基础设施薄弱,仪器设备短缺,专业技术人员少,尤其是基层植保人员更为缺乏,在农业“滩”均未设立病虫测报点,对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发生初期信息不及时,从而贻误了最佳的防治时间,防治效率低下,病虫害防治呈现滞后性,同时不能有效开展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因此,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七、投资规模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体系建设总投资150万,其中巴彦浩特镇应急防控中心土建扩建工程投资20万,建筑面积150㎡,大、中型喷雾器购置费50万,灭虫专用车购置费10万,药品贮备费用20万,检验检测设备购置费20万,建立8个基层观测点,投资23万(包括项目培训费、交通工具、必要办公设备及工作经费等),其它经费投资7万。(详见附表资金概算)
八、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体系建设,对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确保农业保产、增效,农民增收、保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突发性气候灾害频率的增加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及农田管理的变革,田间生态环境变化较大,病虫害成灾频率提高,病虫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病虫害的新情况不断出现,病虫害测报与防治,与农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息息相关;在当前农资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增收空间缩小的情况下,通过对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可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农作物稳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九、前期工程
编写该报告之前,编写小组对**左旗的农业生产现状,病虫害防治现状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调研,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十、联系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十一、联系人:**
十二、联系电话:****
十三、电子邮箱:***
资金概算表:
名称
型号
(事项)
数量
单位
金额
(万元)
大型喷雾机
美诺3865
2
台
20
中型喷雾机
美诺3850
8
台
30
自动虫情测报灯
fsm(河北沧州)
10
台
0.5
灭虫工作车
农用运输车
2
辆
10
观测点交通工具
**型摩托车
8
辆
4
办公电脑
联想
1
台
0.5
其它检测设备
20
项目培训费
农业灌区农户专业培训
8
个
8
药品贮备费
20
工作经费
10
土建工程扩建费用
20
其它费用
7
做好农村五保户的供给工作,是党的一贯政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对于打破“养儿防老”的旧观念,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促进计划生育,树立尊老爱幼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对于促进安定团结,发展农村大好形势,都有重要意义。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力量对这项工作进行一次认真检查,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把五保户供给工作落到实处。
关于我省农村五保户供给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
我省农村现有十五万户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社员(简称五保户),多数地区和单位对他们实行供给,进行五保。一九八0年,集体供给五保户的实物折款一千一百零四万八千元,国家救济一百六十六万二千元,共计一千二百七十一万元,每人平均八十四元五角。基本上保证了五保户的生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推动农业生产,促进计划生育,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有些地方对五保户供给工作,尚未引起重视,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突出的是:有的基层干部把五保户视为“包袱”,“累赘”,甚至厌烦,歧视;在实行和包干到户的单位中,有少数队包给五保户一份地,即撒手不管;有的把五保户的口粮分摊到各户去,由老人自己收取;有的解散了敬老院,使五保老人生活无着;在实行统一分配的单位中,也有一部分供给偏低或基本没有保障。因而发生有的五保户流浪乞讨,生病无人照料,病死无人知道,自寻短见等事件,在群众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应当引起各地高度重视。
根据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新形势,对如何进一步做好五保户供给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农村五保户的供给工作,对于保障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社员的生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打破“养儿防老”的旧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树立尊老爱幼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对于促进安定团结,发展农村大好形势,都起着重要作用。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关心群众疾苦的大事来抓,有研究、有部署、有检查。每年在夏、秋分配和春荒、酷暑和冬令季节,组织民政、农业等有关部门和基层干部,对五保户逐户走访,检查供给工作的落实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看看他们的口粮、衣被、住房、吃菜、用水、烧柴、照明、治病,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照顾等项是否都有妥善安排。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要实行干部包户制,明确责任。属于供养措施不落实而发生非正常死亡的,要追究责任。县、社民政、农业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负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当好领导的参谋,认真做好五保户供给工作。
二、全面落实供给政策,切实安排好五保户的生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对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实行供给。各地应根据情况,由所在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按稍高于当地一般社员的实际生活水平的标准,保证五保户吃饱、穿暖,居住安全,有病得到及时治疗,生活不能自理的,有专人照管,孤儿得到应有的教育,病故有人安葬。供给五保户的粮、款、柴、菜等,凡实行统一分配的单位,应从集体分配中解决;实行和包干到户的单位,应从统一提留中安排。不要把五保户的口粮和其他生活费用分摊到各户,更不准用分给一份土地的简单办法推出不管。总之,不论采取哪种供给办法,对五保户的生活都要包下来,安排好。五保户的亲友如有自愿承担赡养义务的,应当允许。但必须取得五保户的同意。并由生产队、赡养人、五保户三方签定协议,共同遵守;对身体好、还能参加轻微劳动的五保老人,可扶持其养鸡、养兔等家庭副业,以丰富老人生活乐趣,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对于五保户的历年陈欠,欠集体的部分,由公益金减免,欠国家的,由供给单位或赡养亲友从其遗产中归还。五保老人死后的遗产,应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原则上归负责供养的集体所有或负责赡养的亲友继承。不尽赡养义务者,无权继承五保户的遗产。
三、积极举办敬老院,对五保户逐步实行集中供养。我省已办敬老院六百四十三处,实践证明,这是最受群众和五保老人欢迎的供养方式,是五保户供给工作的发展方向。各地要指导有条件的社队,积极兴办敬老院。根据我省目前多数社队的经济条件和五保户的要求,一般以大队为单位办为好,有的也可大队与大队联办,条件好的公社也可以试办。但不论是队办或社办,一切费用均有社队集体负担。坚持勤俭办院,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对已有的敬老院,要加强领导,巩固提高,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一、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和做法
河北省北接内蒙高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国土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287.5万人。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28301.4亿元,财政收入2293.5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02元。
近年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河北省深入贯彻落实了党的十精神,按照“四化同步”的战略思想,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着力发展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强化粮食生产,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河北省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以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加强高产创建和吨粮田建设,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艺管理现代化,建成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基地。2013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473.8万亩,总产673亿斤,同比增长3.6%,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
(二)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特色产业布局
河北省立足比较优势,打破行政区划,大力推进农产品布局调整,打造了一批集中连片的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带,如环京津现代农业示范带、山区优质果品产业带、农区畜牧产业带、沿海高效渔业产业带等。同时,加快城市近郊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布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河北省蔬菜、畜牧、果品三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70%。畜牧业围绕肉类产业保质增量、牛奶产业上档升级和禽蛋产业提质增效三大目标,积极推进畜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新技术推广。出台并认真实施《关于加快全省乳粉业发展的意见》,下大力气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截止2013年底乳品企业主导经营的奶站达到了357个,全省2/3的养殖小区实行了“四统二分”饲养模式。打造了21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和1000个部省级示范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3年全省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448.8万吨、346.1万吨、465.7万吨;蔬菜产业以蔬菜示范县和生产大县为重点,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园608个,形成了满城草莓、乐亭甜瓜等特色产区34个,首都社区直营店和超市专柜发展到101个,在北京中高端市场日供应量达到1000吨,占比突破三分之一。2013年全省蔬菜面积达到1830.6万亩,产量达到7902.1万吨;果品生产按照稳定产量、优化结构、提升品质的思路,加快果品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大力推行果树品种改良、树体改造、矮化密植栽培、无公害防治和标准化生产,高标准建设了一批苹果、梨、核桃、红枣、板栗、葡萄等外向型现代果品基地。2013年全省果品产量达到1450万吨。
(三)提高技术装备,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坚持科教兴农、种业强农、装备助农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组建了小麦、玉米、蔬菜、生猪、淡水鱼类等11个省级产业创新团队,编制了五年工作方案,明确了年度工作任务。在农作物高效生产、畜禽健康养殖、果蔬提质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装备、微灌水肥一体化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二是强化农技推广,2013年推介主导品种40个,主推技术40项,培育科技示范户18万户,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9.9万人,普训农民600多万人次。三是强化种业发展,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种业发展规划,对良种研发推广实施奖励政策,2013年审定通过农作物新品种64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注册资本亿元以上部级办证企业达到5家,3000万元以上省级办证企业达到44家。四是强化农机装备,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8亿千瓦,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1%,玉米机收率达到60%,农村用电量606.2亿千瓦小时。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节水工程。2011年以来,河北省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积极推广以低压输水管道灌溉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和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了176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67个现代农业县项目,截至2013年底,铺设低压输水管道6247万米,配套改造渠道1839公里,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21800座,新建整治坑塘、塘坝398座,建引水堰(闸)1335处,扬水站(点)540处,更新配套机井2207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2.4万亩,其中管灌522.2万亩,喷灌7.9万亩,微灌29.1万亩,渠道防渗43.2万亩。目前河北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74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458万亩,有效灌溉率达78%,全面提升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省紧紧围绕“构筑京津绿色屏障,再造河北秀美山川”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青山绿水硬环境”的要求,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等重点生态建设工作,2013年,完成绿化造林430万亩,森林面积达到73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实现了沙化土地由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三是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2013年5月,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全省5万个行政村配套改造、整体提升,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第一批8000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四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土地治理项目,2013年改造中低产田50多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0万亩。五是补贴深松作业,去年安排2.5亿元,对深松整地作业予以补贴,三年把麦田深松一遍。
(五)创新生产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一是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截至2013年底,全省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57971家,实有入社成员461.2万户,加入农户占全省总数的29.7%,覆盖了全省93%的行政村,已经成为河北省农村重要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一大批合作社的覆盖范围已从本村本乡向跨乡镇、跨县域,甚至向跨市、省域拓展。全省农民合作社拥有自主注册的商标4000多个,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等质量认证3500多个,200多家合作社产品出口境外,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的大舞台。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强化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2013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6100亿元,同比增长1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3%。454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32亿元、利润162亿元,分别增长17%和25.9%。全省2/3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9000多元。三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2013年土地流转1538万亩,流转率达到18.5%,增长3.4个百分点。
(六)健全服务体系,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河北省下大力抓了五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累计新建和改扩建1064个基层农技推广站,配备了检测仪器、培训设备和交通工具,技术推广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成县级兽医实验室143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30个、县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121个,全省完成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5亿多亩次。三是农产品质检体系,累计建成省级中心1个、市级中心8个、县级质检站125个。四是信息服务体系,铺设了信息共享的快车道,完善农业信息网子板块21个,共建共享数据库14个,“12316”热线座席专家达到466名,实现与农民“面对面”交流服务。五是综合执法体系,市、县级综合执法机构分别达到16个、193个,在岗执法人员1938人,办理案件4460件,调解涉农纠纷563件,挽回经济损失3913万元,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推进示范区建设,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为切实推进河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河北省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目前藁城、玉田、武强、肃宁、定州、武安等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2013年河北省启动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平山县、元氏县、隆化县、张北县等首批12个示范区,按照发挥“五个示范”的目标定位,强力推进,全力创建农业新型产业经营体系改革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示范,集聚生产要素、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的示范,创新农民群众受益机制示范和实施绿色开发、推进可持续发展示范,取得初步成效。
二、河北省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资源条件和环境约束增强
河北省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全省人均耕地1.36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目前,全省人均水资源量30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的1/7,按目前的生产规模每年缺水70亿方,农业用水超采问题严重,农业节水任务艰巨,后备资源不足已经制约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需下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二)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偏低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河北省田间工程配套率不足20%,目前仍有1600多万亩耕地不具备灌溉条件。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偏低的状况已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延伸。
(三)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现代生产要素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农业生产领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农业生产成本提高,高成本导致粮食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粮食和农业安全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峻。
(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农业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技术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急待健全和完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保持农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加快科技进步的艰巨任务。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河北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规模偏小,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率不足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方式仍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水平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六)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仍不健全
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基础仍很脆弱,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与当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极不适应,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地认证体系亟待完善,保持农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监管压力。
三、今后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设想和建议举措
鉴于以上情况,今后一个时期,河北省将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坚持农业科技引领作用,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资源整合、品种更新和技术集成,逐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化、农业功能多元化、农业设施现代化、农业竞争性产业外向化、农业布局区域化和农业经营主体知识化,构建环京津服务功能强大、高效特色品牌集聚、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建议重点采取以下十项举措:
(一)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蔬菜、畜牧和果品三大产业,拓展农产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二)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围绕河北省农业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快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技推广体系全覆盖,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行农田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效率。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以环京津区域为先导,紧紧围绕蔬菜、果品、苗木、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每县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一批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基地、独具魅力的农业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天然的生态环保基地。
(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体系
搭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加快政策法律咨询、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种养过程监控等服务。健全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网络,鼓励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承包作业、机具租赁和维修服务。
(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增加投入,逐步建立覆盖全省主要农产品种养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省、市、县、乡四级监测网络,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完善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和应用,发展农作物良种繁育、农业生产动态监测、环境监控等信息技术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七)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等。
(八)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抓紧实施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规划。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九)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体系
创新现代农产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协助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各种形式物流组织实体,扶持农村营销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支持、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和自办购销组织。
(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甘肃省山丹县经济作物指导中心,甘肃山丹734100)
导读:通过对山丹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情况调查,具体分析了该县农业标准化建设当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运行原则及强化推进措施等一系列对策建议,以期对该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指导。
作者简介:马有涛(1976-),男,甘肃山丹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I作。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业标准化生产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政府已经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但是,在该方面,山丹县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一、现状
2007年以来,山丹县按照区域布局、良种供应、规模种植、测土施肥、科学防治、机械收获“六统一”的要求,大力开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经过8年建设,初步建成无公害优质啤酒大麦生产基地5033 3公顷,累计实现总产616644吨,经张掖市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对清泉拾号、位奇十里堡、廿里堡、东乐西屯和县良种场所产“甘啤3号”进行质量检测,千粒重达44~47克,含粗蛋白92~117克/千克,淀粉含量达630克/千克,发芽率达98%以上,其他理化指标均达到优级,农药残留量也在合格范围之内,完全符合国家优质啤酒大麦标准和制酒工业的要求。
山丹县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和品牌化商标注册,2005~2009年,先后编制脱毒马铃薯、砂田西瓜、啤酒大麦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汪和产品认证书面报告5份,并邀请省、市有关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机构完成了相关产地的环境质量现场检查,土壤、水质采样化验和产品取样,初步建成无公害农产品检验检测站1个,购置检测化验设备4套,配备技术人员2名,在节水农业高新技术同区、南关和北街蔬菜批零市场,建立无公害蔬菜检测点3个,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啤酒大麦、脱毒马铃薯、砂田西瓜和温室蔬菜检测品种4个,并对“焉支玉”脱毒马铃薯、“亚奇”纤用亚麻、“长城王”砂田西瓜、“芋兴”全粉、“瑞达”淀粉、“丹马”油脂、“金威”麦芽7个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县内培植10个标准化农业技术示范样板,带动县乡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点30个。截至目前,全县已初步建成高标准无公害示范农田12000公顷,有效促进了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
二、存在问题
虽然山丹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有良好的开端,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㈠农村干部群众的观念意识比较淡薄
在农村,由于村干部和群众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对生产、栽培技术的简单了解层面,对农产品高质量安全性生产所需的产地环境选择、标准规范和产品质量要求、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产品的包装标识、市场准入方面的科技和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有的农民们甚至把标准化工作看做是工业企业的事,而与农业无关。特别是在一些偏远乡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许多农民根本不知农业标准为何物。
㈡农业标准的制定存在许多缺陷
目前,山丹县虽然开展了农业标准化推广工作,并制定了一些主要作物的无公害种植技术规程,但产地、产品认证工作还比较薄弱,农产品标准的控制体系、基地建档、技术培训、市场定位销售相对滞后,农业标准多集中在农产品的产前和产中环节,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较少。而目前农产品已经处于买方市场态势,产后分级、加工、包装等不标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山丹县农产品上档次、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质监、工商等部门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跟踪督查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为生产者、加工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者提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品牌、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今后亟须解决。
(四)土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标准的推广和实施
农户进行分散经营,混种混收,标准难以统一,不适应深加工的需要,增加了农业标准推广和实施的难度。
(五)农技推广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
农技推广队伍是联系广大农业劳动者的桥梁和纽带。然而,由于农技推广人员得不到重视,工作条件差,待遇偏低,导致农技推广部门留不住人才。且由于体制、管理欠佳,乡镇一级农技推广部门中专门搞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标准化建设。 三、今后发展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山丹县的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虽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但从基础条件来看,也有一定后发优势。一是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立,逐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栽培技术。二是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污染比较轻。山丹县地处偏远地区,农业投入品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较少,广大农村没有工业污染,土壤和农田灌溉用水比较清洁,发挥产地环境优势,实施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三是主导产业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山丹县具有温热、温凉和冷凉三大地域自然优势,近年来全县突出脱毒马铃薯、啤酒大麦、油菜、农作物繁制种四大主导产业建设,借助外力,积极发展杂交油菜、花卉、蔬菜制种产业,大力发展地膜覆盖和设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学用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具备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和群众基础。
(一)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面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并突出地方特色,初步形成全县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框架。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在产地环境和市场监管上求突破,在先进标准技术采纳上求发展,强化质量技术监督检查,逐步规范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行为,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健全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相配套,技术标准、质量监测、产地产品认证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的农业标准化保障体系,形成农业、原料加工业和相关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㈡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业效益
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在抓好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基地规模的同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开展产地土壤、水源污染物、农药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的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积极开展认证工作,培育名牌农产品。鼓励企业和农户自主建设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基地,积极采用各类农业标准技术,申报农产品的产地和产品认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三是按照国标、省标或技术规程,建立农业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围绕脱毒马铃薯、啤酒大麦、油料、农作物制种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高原夏菜、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及优良品种、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的选用和准入、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进行综合标准化示范,在此基础上全面实现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全过程监控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四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认证制度和标志制度。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推广生态综合防治技术;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大对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和专项治理力度。
㈢积极探索农业标准化推广机制
早在20世纪80年代,生物学家和科学家开始把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运用到生物新品种培育上。1982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1994年,全球首例转基因农作物产品—耐贮存番茄进入市场流通,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转基因农作物逐步实现商业化种植和开发,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迅速扩张。到2012年,全球已有28个国家的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7亿公顷(25.5亿亩),约占全球有效耕地面积230亿亩的11%,全球大豆和棉花产量的81%、超过三分之一的玉米产量和油菜产量已经是转基因作物的功劳。
然而,由于转基因技术是人为改变了生物经过数亿年进化而形成的稳定基因结构和基础, 对于转基因作物中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然存在相关讨论或一定争议。迄今为止,尚未有得到科学界公认的证据可以证实已被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确实会导致对使用者和食用者的不利后果和健康损害, 但由于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功效和影响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方能显现, 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采取谨慎或者保留态度, 通过法律手段管制转基因食品, 防止其对人类健康和作物产量产生短期危害和长期影响。
同时,各国对生物技术及其安全性的理解不同,再加上各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程度和速度、转基因作物市场占有率及发展前景、一线消费者的认知与理解程度、相关法制的发达和管控强度等各不相同,各国在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与实践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的综述、研究和解析,中国可以充分借鉴相关规制的优点和准则,有选择性并前瞻性的完善自身的相关制度和实践,推动中国食品安全制度的完善和提升。
美国对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
据统计,美国在2011年拥有近7000万公顷农田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和生产,占美国可耕地面积的43%,转基因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苜蓿、番木瓜和南瓜等。美国农作物产量中93%的大豆、93%的棉花、86%的玉米和90%油菜均系转基因品种。此外,近80%的包装食品都基本使用转基因作物作为原料。目前,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约1.5亿公顷,而美国在其中约占近50%。按照目前的趋势,至2016年,美国玉米和大豆产出基本全部是转基因作物生产。2012年4月美国公布的《国家生物经济蓝图》五大战略目标的核心之一即是增加研发投资,强化未来生物经济基础,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和满足社会需求,继续主导世界农产品市场。
(一)对于转基因作物的一般规定
作为世界上最早在转基因作物领域践行研究、种植和商业化的国家,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转基因作物做出法律规制的国家。美国相关法律与实践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6 年 7 月,美国制定了《重组 DNA 分子研究准则》,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生物技术的安全管理规定。第二阶段,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在1984年提出了《生物技术管理协调框架》,着手整合汇聚联邦相关法规。“生物技术协调委员会”在1985年成立。第三阶段,在1986 年 6 月 26 日通过的《生物技术管理协调框架》基础之上,美国形成了其宽松独立的立法模式,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除了个别领域需要对现行相关规范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外,美国继续通过其农业部、联邦环保署、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三个联邦主管部门调整和完善现行相关法律规范。
具体而言,美国农业部主要负责动植物基因重组体、粮食作物和农产品的安全和保护。美国农业部认为,使用生物技术研发的农林产品与传统技术所研发产品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因此依然可以沿用美国1913年《病毒、血清和毒素法》、1944 年《有机生物法》、《联邦种子法》、《联邦肉品监管法》、《家禽肉监管法》等法律以及 2000 年通过的《植物保护法》等现行法律体系来管理农林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安全和保护问题。就联邦环保署而言,其主要根据《生物技术管理协调大纲》,依托《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杀鼠剂法》、《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和《有毒物质控制法》三大法律进行相关环境保护和规制管理。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则主要负责除了肉类及禽畜产品外的人类食品及动物饲料、食品添加剂、药物等基因工程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FDA)的主要法律依据为《公共卫生服务法》和《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 在转基因药品管制方面,则由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所辖属的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 (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或“CBER”) 和药品评价中心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或“CDER”) 负责;在转基因动物与饲料方面,则由兽医学中心 (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或“CVM”) 负责; 而在转基因食品方面,则是由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中心(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或“CFSAN”) 负责。
(二)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
美国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一般是转基因植物制品,因此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是转基因食品标识的主要管理机关。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法律规制可以从市场准入、标签制度和侵权责任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1.市场准入制度。美国主张“实质相同”原则,认为转基因技术与生产普通食品的技术不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反对将转基因食品实施特殊管制,主张无论食品由何种技术生产制造,都应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管制。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上市审批制度采取自愿咨询程序,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心具体管理负责。
2.标签制度。总体而言,美国对转基因食品采取自愿标识制度。生产者或销售者可以根据市场趋势、流通需求或消费者偏好,自行决定是否对产品加以标识。针对消费者知情权与生产者商业性言论自由和广告之间的冲突,美国 FDA 观点明确,即有必要限制消费者的知情权以保障生产者的商业言论自由。 FDA认为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损害人身健康,所以美国州或地方政府就没有权利强行要求生产者进行标识。因此,美国许多州如马萨诸塞州等对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制度是否设立进行听证。
3.侵权责任。美国对转基因食品没有强制标签和强制审批的要求,因此没有直接相关的法律责任规定。对于转基因生物销售或使用引发的侵权,如造成的过敏反应或副作用,有机作物“基因污染”和环境侵权等,联邦法或者州法律一般也没有与转基因生物侵权相关的专门规定。
美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一般只能通过普通法的民事损害赔偿途径。因此,转基因产品的所谓“受害者”必须依赖普通法进行侵权赔偿诉讼的三个途径,即疏忽大意过失、严格责任、或者公众妨害和私人妨害来捍卫权利进而可能取得赔偿。基于美国相对完善的高额责任赔偿制度,以及消费者好诉传统和相关非政府组织的推动,食品生产商和供应商在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规范基本以谨慎状态践行自我约束和有效披露。
欧盟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
欧盟虽然在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方面处在领先地位,但欧盟在技术开发上处于相对劣势且商业化进展缓慢,并且欧盟部分成员国的粮食需求也部分的依赖进口,因此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相对较低。总体而言,从政府到消费者,欧盟国家对转基因作物包括转基因食品持审慎态度,进而采取较为严格的评估和管制。
(一)欧盟对于转基因作物的一般规定
从对转基因作物的一般规定上看,欧盟的法律调整主要包括转基因微生物的封闭使用、转基因生物的有意释放、转基因生物的转移等方面的内容。
综合而言,欧盟相关法律规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90 年代初之前,欧盟尝试将所有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相关的行为都纳入管理体系。第二阶段是自 20世纪90 年代初后至今,为适应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欧盟在某些具体和特殊领域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例如,《转基因生物释放环境指令》、《转基因生物封闭利用法规》、《转基因相关业者环境责任指令》、《转基因食品上市与管理条例》等。
(二)欧盟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
与美国的法律规制内容相类似,欧盟从市场准入制度、可追溯标签制度以及责任制度三方面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了网络式、全方位的法律监管。
1.市场准入制度。整体上看,欧盟的市场准入制度可以概括为由EFSA 集中评估、欧盟委员会批准、成员国自行决定。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专门负责转基因食品在欧盟境内上市及标示有关的安全评估、审理、核准与管理等。欧盟取消了各成员国单独对转基因食品和作物进行风险评估和审批的权利,不同于美国的联邦与州相结合的模式。第1829/2003 号条例对市场准入有特别的规定。
根据欧盟委员会 2010 年新修订的《避免转基因成分非故意的出现在传统或有机作物的共存措施指南》的规定,欧盟成员国对于转基因食品在本国的种植和耕作具有自由裁量权,即使此转基因作物已经得到了欧盟委员会的批准。
2.标签和可追溯制度。欧盟法律对转基因食品规定了以程序性标准为基础的强制标签制度和可追溯制度。1829/2003 条例规定不管转基因成分在最终产品中是否具备可检测性,都应当有效明晰标识和披露,以保护消费者对此的知情权,避免消费误导和信息不对称,否则应受到惩罚。
但是,此规定也有例外:转基因成分含量在0.9%以下,或者最终食品中一个转基因成分的出现是偶然或非故意的,或者技术上程序不可避免的情形,可以不在食品上设置标签。此例外的开放,也引发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社会团体之间,民众之间的激烈讨论。
3.责任制度:
(1) 产品责任。依据欧盟产品责任法律,若转基因生物相关活动对个人财产或身体造成损害,受害者可诉民事侵权以请求损害赔偿。欧盟产品责任法将产品的定义扩大为所有可移动物,并将基本农产品和作物涵盖。但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2) 违反标签制度的责任。在欧盟范围内,违反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的具体惩罚措施如罚金或销售禁令等由各成员国自行规定。但为防止这一授权的滥用,欧盟亦规定各成员国应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来保证欧盟范围内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措施的实施,从而防止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在欧盟境内发生歧视性或偏颇性的转移。
(3)环境损害责任。欧盟 2004年的《关于环境损害预防与救济责任的指令》规定:因转基因生物研发、释放、利用和运输等活动而对受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水资源、土地造成损害或威胁的,相关业者应依该指令以及其所在国的相关规定,承担预防和救济相应环境损害的法律责任。
中国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
相对美国和欧盟,中国在转基因作物和相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研发、商业化和法律规制总体而言处在滞后状态。据统计,2012年中国进口大豆占全球大豆销量的60%,玉米和棉花的进口也呈继续扩大之势。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中国目前在转基因作物研发和相关规制的缺失也为积极汲取域外经验提供了平台和进一步针对国情进行提升的空间。无论从立法顶层设计或是各部门法的适时修订,均应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改革和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目前,中国已有5大类17种转基因生物在销售。统计表明,2012年中国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400万公顷,约为加拿大的1/3。同时,中国从点到面也逐步扩大转基因作物如大豆、玉米和棉花的种植面积。迄今中国已发放5个转基因大豆品种和13个转基因玉米品种的进口安全证书。农业部表示,中国关于转基因工作的原则是积极研究、加强监管、审慎推广。
从政策层面上,转基因作物相关问题和原有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中国近期着重考虑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别指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包括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一)中国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一般规定
与美国和欧盟的多层次和多方面调整的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相比,中国在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从 20 世纪90 年代始才逐渐参加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公约并进行国内相关立法。一方面,中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转基因作物的单行法律。另一方面,已有的法律规制的立法层次较低,大多为相关部委、监管机构或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或政策性指引,分布和散落在各单行法、行政法规、规章、通知和意见中,没有上升到统一有序的体系,影响其稳定性和权威性,限制其效力范围,甚至可能影响食品安全体系的完善以及农业改革的推进。
除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如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外,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相关法律。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适用。此外,2006年颁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5年颁布的《畜牧法》、2004年修订的《种子法》以及2000年修订的《渔业法》和《农业法》等都对所涉及的转基因生物的选育、实验、审定和安全评价等管理工作进行规定,要求应当符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2.行政法规。2001年,国务院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动,都必须遵守此条例。
3.部门规章。中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一切基因工程工作,包括实验研究、中间试验、工业化生产以及遗传工程体释放和遗传工程产品使用等和从国外进口遗传工程体,在中国境内基因工程工作的,都应遵守本办法。
之后,中国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规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管理、标识管理、加工审批、产品进出境检验检疫工作。同时,中国还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程序》、《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程序》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程序》,分别从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管理、标识审查、许可制度进行规定。
4.地方规范性文件。中国多个地方政府在农业转基因生物方面也做了大量立法,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安全监督检查、加工许可审批、以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如中国农业大学周超教授总结,中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与转基因生物安全配套的法律管理体制:国务院牵头建立由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环保部、质检总局等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农业部作为牵头主管部门,成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建立农业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制度和标识管理制度。
(二)中国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评析
由于中国对转基因食品没有专门的立法,虽然最新通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有了进步,但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而言,仍缺乏具体化的措施。
中国对转基因规范在整体形式上介于美国和欧盟之间,虽然对转基因食品准入有较为笼统的审批制度,对转基因食品有一定的强制标签要求,但中国标签制度是建立在最终产品监管基础之上的,并没有设置类似于欧盟的可追溯制度,甚至实际操作层面比美国还要宽松。一些转基因产品的出口大国如美国、加拿大,认为中国不应以生物安全为由设置贸易壁垒;而国际的环保团体和消费者组织则支持中国在生物安全问题上的谨慎态度和立法。
转基因食品安全作为中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审慎原则。对转基因食品必须加以严格审批和预先监管,进而避免严重的安全隐患。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指导上应该采取 “优先考虑风险、严格预防管控”原则。既要考量转基因食品在短期内在粮食供给等方面带来的益处和经济效益,更要重视转基因食品长期对耕地政策、外贸平衡和食品科技带来的不良效应。事实上,环境恶化和监管不严已经使中国食品安全情况不容乐观,过去十五年内大量出现和恶化的假冒伪劣食品危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已经为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敲起警钟。
为最大程度地保障转基因食品安全,中国应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产业发展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扩大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控范围。结合国内外食品工业、生物医药发展,将可能用于人类保健、医疗等转基因生物制品纳入监控范围,实现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多元覆盖。其次,完善转基因食品的责任制度。再次,建立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风险防范机制和伤害检测机制,也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
结语
转基因食品和食品安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政策走向的讨论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基于消费者民众对食品安全的顾虑、关注或积极支持改革的努力,建立相对完整的食品安全和专适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是政策制定者、立法者及研究人员体情社会责任和彰显朴素良知的基础和要求。建立食品安全法律规制不仅形式上必须由专门的成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当事人的行为和建立细化的食品标准,更需要从法律技术层面进一步明晰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相关的监管制度。通过法律规制有效建立食品安全实际操作制度的公信力、确定性和执行性,同时也能有效的同其他主要国际贸易伙伴体系接轨并赢得国际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和依赖。
【关键词】 农产品供应链 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信息网络.
一、农产品供应链概述.
1、农产品供应链含义.
我国学者曹艳媚(2009)将农产品供应链定义为:围绕核心企业,以信息流通网络为依托,应用系统的方法来管理从农产品的生产一直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使得从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运输者、销售者直到消费者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在整个供应链上畅通无阻,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消费的需求。本文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产品为对象,围绕农产品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执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从而将农户和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收购商、加工商、零售商、消费者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
2、农产品物流层次.
农产品物流的最低层次是农户生产出的农产品供自己消费,以满足农户自身需求。第二层是在满足了自身需求后,农户将剩余的农产品运送到集贸市场去买卖,获得收益。第三层是当一个地区农产品供大于求时,农产品卖不出去或卖出去的价格过低弥补不了成本损失或收益过低,就会出现一批人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并运送到更远的城市地区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或卖给更高一级的批发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的集中。第四层是大批发市场,大型的批发商负责集中运送个体农户的农产品,向全国各地调运。这一层便实现农产品的大批量、远距离流通。第五层属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由于我国供应链的发展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也相对落后,受到许多因素制约,例如新型技术开发使用的制约。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1、传统农产品流通链.
传统的以农户经营方式为主的市场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作用的发挥,由于信息不畅通,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使得消费都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引发产销不对路、高数量低质量、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见图 1)。
2、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
超市在农产品流通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以超市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最大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准确快速地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使得加工、包装、配送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该模式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可加强上下游的沟通,缩短流通渠道,有利于建立供应链内部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见图 2)。
3、专业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
专业批发市场能有效密切联系农户和市场,向加工企业传递生产等信息,帮助整个供应链作出合理的决策。该模式依托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市场,将农产品集中起来,再通过零售商销售,扩大了农产品物流半径。但这种供应链总体成本较高,而大多数批发市场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农产品的包装、加工、配送等增值活动也不普遍,还需要不断完善(见图 3)。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低.
农产品物流具有专业性强、技术管理要求高、营运成本高的特点。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采用自营方式,第三方物流组织还不多;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是主要的物流形式,没有形成连贯成型的冷链物流。很多企业因缺乏专业化、产业化运作意识,加上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使得农产品流通中损耗量大,造成社会资源大量浪费。我国主要粮食农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等的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并不高,但在流通过程增加了至少 25%的成本。图 4 为农产品物流过程。
2、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发展滞后.
农业信息化落后引起了诸多问题。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使得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农产品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农资和农产品物流流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农产品保值增值;农产品物流企业间未形成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缺乏资源的整合,导致区域间信息壁垒严重等。不重视供应链管理中极为关键的信息化平台的搭建,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决策成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包装成本、生产加工成本、市场成本无形中被加大。
3、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保障.
在迅猛发展的农业生产中,因生产经营不当而导致的生态灾难,以及大量化学物质的使用和能源投入对环境的严重伤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实现。以马铃薯的生产为例,生产者为了防治马铃薯的地下害虫,栽培马铃薯时需要施入杀虫剂甲拌磷 30~50kg/hm2。为了促进地下块茎的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马铃薯膨大初期需喷施块茎膨大素 1—2 遍。
这种药剂的使用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会导致农药在薯块中残留,从而使得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4、不合理的农产品组织模式阻碍供应链发挥优势现阶段,我国的“农户—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运输商—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的供应链体系基本上处于一种以批发市场为界的断裂状态,“即时货银两讫”的流通形式既阻断了资金流,也阻断了农产品供应链需求与供给的信息流,导致供应链以批发市场为界分为“生产—流通”和“流通—消费”两个部分,这种现货交易机制意味着合作与协调关系十分薄弱,基本不存在,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效率过低。加之个体农户多且相对分散,中间环节很多,致使农产品供应链链条加长,无法发挥统一协作的优势。
四、我国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的对策研究.
1、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对农产品物流实施规范化管理.
据调查显示,原本价格不高的农产品在送到消费者手中后,价格普遍过高,农产品运送的中间费用占最终销售费用的90%。因此,应大力支持农村基础交通道路建设,改善主要农产品种植基地周围的道路状况,方便农产品的输送,减少损耗。扩展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使用现代化运输设备,科学管理车辆的进出,避免空车行驶、倒流运输。针对时效性较强的农产品,应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保证农产品在运到消费者手中时依旧新鲜。
2、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信息化建设.
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在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有效传递,提高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各环节的便捷沟通。
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由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公开以及牛鞭效应,劣质的农产品不时扰乱公共卫生安全。质检部门应不定期抽查生产企业的农作物质检报告,记录不合格率,对卫生、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面对劣质农产品流散市场的情况,相关部门应按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惩处。但前提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此外,发展农产品保鲜技术也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应重视新型农产品科技的投入使用,推广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冷链物流直销模式,建立终端销售系统,利用商场和超市把生鲜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造成的损耗。
4、优化农产品组织模式.
面对农户过于分散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将个体农户有效整合起来,例如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组织起来,鼓励他们与中游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展高效高品质的农业加工企业,打造一条以加工和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并促进供应链组织创新。发挥政府在组织优化中的作用,统筹规划,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运作。同时,发挥农民合作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推进当地市场机制建设。
5、协调农产品供应链各方利益,为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合理分配供应链上各合作伙伴的收益是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善举。供应链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配置利润,做到分配公平。由于农产品生产商大多是当地农户,因此,市场要为这些农户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便捷的程序,提供本土化的生产意见,必要时提供资金补助;要为加工厂家提供市场建议,联系供应商,加强两者间的合作。
对于巨大的农产品市场需要大量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的现状,我国应借鉴国外优秀的物流管理经验,注重创新,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物流人才,提高整体物流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要注重对新技术的投入使用。
五、结语.
与发达国家农产品供应链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起步较晚,且底子薄弱,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销售体系,各地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技术指导和大力支持,建立行业协会,加强安全管理,建设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流通体系,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出一份力。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品牌,是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闫国民: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
[2] 赵洁、冯华:供应链管理下的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8).
[4] 姚雨晨:由连锁超市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构建[J].物流技术,2010(10).
[5] 欧 阳斌 :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之研究[J].安 徽农业科学,2009(2).
空气篇――无处可逃的雾霾侵扰
《技术与文明》的作者芒福德说:“一个地区一旦晴空万里,很可能就意味该地区工业不景气。”照此标准来看,中国的北京和俄罗斯的诺里尔斯克市,倒可以算得上工业很景气了。因为这里的空气都是“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状态。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这是网民对北京空气状况的无奈调侃。2013年年初,在这座城市居住的人都认识了一个“来有影去靠风”的家伙――PM2.5。而正是这种被我国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的成分,让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北方多个地区都见识到了它的威力――瞬间白昼如黑夜,伸手难见五指――PM2.5杀将过来。
面对如此严重的空气污染,人们一时显得有些惊慌失措。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如此严重的空气污染?一时间汽车尾气、燃煤取暖、甚至连国人炒菜都成了PM2.5的来源。拨开重重迷雾后,权威解读终于驾到――中国社科院与中国气象局共同了《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详尽地对我国雾霾天气的发展态势、造成原因以及产生的危害进行了解读。并随机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联合北京及周边省份共同治理雾霾。
政府反应还算及时,专家对雾霾治理也是信心满满,但空气污染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世界著名的“雾都”伦敦花了半个世纪才摆脱空气污染的阴霾,美国洛杉矶在“蓝天保卫战”中也耗去了将近50年的精力。所以,恐怕在短时间内,“PM2.5污染”、“雾霾”这样的词汇仍将在各大媒体报道的版面上抢风头。
为雾霾所困扰的不止是中国,还有我们的邻国俄罗斯。俄罗斯的诺里尔斯克市,有着北极圈内全球最大的金属熔炼聚集区,而正是金属熔炼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使雾霾长年累月地笼罩在这座城市的上空,以至于方圆30公里内的树木都无法生长。在这座极寒的城市里,空气中充斥着硫酸的味道,就连下的雪都是黑色。有报道称,在当地世界上最大的重金属冶炼厂工作的工人,其平均期望寿命比俄罗斯人均寿命短了整整十年。
土壤篇――大地之殇让警钟长鸣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富川平原上曾出现骨痛病致多人死亡的事件,在经过十多年的调查之后,日本当局才发现事故原因是当地农民用污染了的神东川河水灌溉农田,导致土壤遭重金属污染,使当地居民食用的稻米之中包含重金属镉元素,而最终导致骨痛病。
如今,曾经在日本发生的悲剧在中国再度上演,重金属稻米在中国境内泛滥。2013年广州质检部门查出大米镉超标,事件震惊全国。而追根溯源,镉大米的来源竟是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湖南。事实上,国内大米重金属超标并不只是湖南一个个例,已经有多个省份出产的稻米被查出镉超标,出现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竟是土壤污染。“我们的土地生病了!”我国广东生态环境与研究所研究人员曾在媒体的采访过程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2012年世界环境日之时,就有媒体报道称,中国10%的耕地已经遭到重金属污染,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目前虽然国内土壤污染情况的确切数据仍是一个无法言说的秘密,但镉大米危机的出现,再度拉响了土壤污染的警钟。
水源篇――那些面目全非的“死水”
2013年3月,中国爆发的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一度令黄浦江沿岸的居民捏了一把冷汗,人们担心这些来历不明的死猪会对黄浦江水带来污染。值得庆幸的是,上海环保局经过加密监测后,未发现水质超标,总算令人们暂时松了一口气。不过死猪事件虽未对黄浦江水质造成影响,但回顾2013年,我国的水源污染态势却并不乐观――山东淄博萌水镇地下水黑如墨汁、北京密云水库上游垃圾成山威胁水源、昆明东川小江成了“牛奶河”、贵阳境内多条河流污染严重……
中国频发的水污染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全球范围严重的水污染事件也比比皆是。2013年11月,瑞士绿十字会和美国布莱克史密斯研究所了2013年度的环境毒素报告。其中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孟加拉四个国家的上榜原因,都是严重的水污染。
阿根廷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里亚丘埃洛河全长64公里,其中有约3公里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边缘流过。这条为工业排放物严重污染的河流,包含大量的汞、镉等重金属。虽然阿根廷政府曾几次试图治理河水污染,但均收效甚微。
印度尼西亚的芝塔龙河,曾一直被称作“世界上最脏的河流”。伴随着沿岸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工厂化学废物和居民生活垃圾被排入河中,使印尼这条主要的灌溉河流,被厚厚的垃圾所覆盖,令人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
石油是推动工业发展的源动力,但也成了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污染的根本原因。据悉,每年至少会有24桶原油泄露进这个约7万平方公里的人口密集区,对当地的渔业、沼泽地带的作物以及人类自身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孟加拉的首都达卡市聚集着全国90%经注册的皮革厂。而这些皮革厂的有毒废弃物被大量倾倒到布里甘加河的河道内,致使河水严重污染。
物种篇――防不胜防的物种“入侵”
入侵的外来物种可不像科幻电影中的“异形”那样张牙舞爪,也不是遥远外太空的外星人那样殊形怪状,而是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生物。而大自然经过多年才形成的生态平衡,可能就在人们有意无意地引入某一物种的瞬间便宣告崩塌。
北美的灰松鼠憨态可掬,但被引进到英国后,却成了灾难,严重危及到了当地红松鼠的生存空间,导致红松鼠数量锐减;20世纪70年代北美曾引进亚洲银鲤来控制当地不良藻类的肆虐。但“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一物种在没有天敌的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内大量繁殖,甚至出现了银鲤伤人事件。
如今,欧美国家频频遭受物种入侵的情节在中国悉数上演――中国已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境内已经确认有544种外来入侵物种,它们遍布森林、水域、草地和城市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我们几乎已经被无孔不入的外来物种所包围。
被当作宠物养殖在家中观赏的全球“通缉犯”――巴西龟。它超强的繁殖能力和超高的存活率,严重威胁了本土龟的生存环境。人们不知道的是,这种养在家中当宠物的乌龟,其实还是传播沙门氏杆菌的罪魁祸首。
5月22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公布该省开展大米专项检查行动结果。广东省工商局共组织抽检销售环节大米样品342批次,其中重金属镉含量项目合格322批次,不合格20批次,合格率为94.2%,不合格大米来自外省和广东省部分地区。
针对有关媒体报道湖南有问题大米流入广东的问题,广东省自4月起部署各地各部门开展大米专项检查行动,对重点地区进行督导检查,全面摸查大米加工、流通、储备等各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广东省质监局对618家大米生产加工企业成品库房中的大米产品进行了抽样,开展重金属镉含量项目的检验,共抽检大米成品762批次,合格751批次,不合格11批次,合格率为98.6%,不合格大米成品原料来自外省和广东省部分地区。
广东省粮食局组织对库存粮食进行抽样检验,全省共抽样473批次,重金属镉含量等卫生指标全部合格。
广东省食安办同时公布了省工商局和省质检局抽检中不合格的大米品牌及生产厂家、许可证、产地、经销商、规格型号等信息,其中镉的实测值为0.22~1.12毫克/公斤(标准值为≤0.2毫克/公斤)。
(记者谭琳玲 通讯员陈慧 摘自《健康报》)
链接
镉是炼锌业的副产品,通常通过废水、废气排入环境,蓄集于土壤,污染农作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镉列为人类致癌物,美国毒物和疾病登记署将镉列为第七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我国也将镉列为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重点监控指标之一。镉可通过食物、水、空气、吸烟等途径,经由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急性中毒主要损害呼吸系统和胃肠道,慢性中毒主要危害肾脏和骨骼。
重金属健康风险研究是短板
近日,广东镉大米事件继续发酵,大米有毒重金属超标引人忧虑。一位中毒控制专家对此表示,我国目前尚没有针对全国范围的重金属污染对健康影响的大人群研究。对于镉、铅等重金属在血液或尿中的含量大多只有中毒标准,并没有“无健康风险”限值。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显示,铅、镉、汞是我国当前主要的食品污染问题。其中某省产大米铅超标达17.9%,而对8个省(区、市)开展的大米镉监测也发现,有部分省份大米镉污染亟须关注,海蟹中镉超标问题也比较严重。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将重金属铅、镉的膳食暴露列入优先评估项目,但 评估结果至今尚未公布。
重金属污染通过环境进入人体的情况如何呢?2009~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研究员郑玉新组织开展了一项人体内有毒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有毒有机溶剂等)本底水平的调查研究。该研究范围涵盖北京、四川、广东等8个省(区、市),采集了1.4万余人的血液和尿液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我国人群血液中铅、镉和铬的含量分别为35.3微克/升、0.493微克/升和1.74微克/升,尿液中的含量分别为1.15微克/升、0.302微克/升和小于0.42微克/升。据介绍,我国人群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呈现中部地区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特征。但该研究尚未涉及不同的重金属水平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据专家介绍,重金属的毒理学研究在动物模型上已比较充分,但重金属含量水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少有成熟全面的研究报告。此外,由于控制成本和控制效果的原因,不同国家对重金属的控制策略各有看法。欠发达国家认为,在安全范围之内的重金属暴露,不必采取过于积极的措施进行控制;但是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认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少人群尤其是儿童的有毒重金属暴露水平。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2010年取消了作为铅摄入下限的PTWI (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改为“建议成员国努力降低食物中铅的含量”,其目的是鼓励各国采取更多措施,使进入人体的铅越少越好。
也有人怀疑镉大米源于耕地污染,认为我国耕地镉污染现状严峻。然而今年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了北京律师向其申请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的请求。
有专家强调,重金属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不足,不能成为有关部门推诿环境治理责任的理由。对人群进行采样检测或健康影响评估,并不能解决问题。控制环境污染不能等到健康评估发现存在危害才开始。这次镉大米事件,不是处罚生产企业或农民就可以解决的,不应该让他们成为承担污染恶果的“替罪羊”。
(记者 张昊 摘自《健康报》)
农科院专家:镉大米不能赖磷肥,工业污染是罪魁
大米中超标的高浓度镉从哪里来?广东省农科院艾绍英博士做客小谷围科学讲坛,称磷肥不会是主因,工业污染才是罪魁祸首。我国正普查耕地重金属污染情况,预计2018年完成。
导致大米、蔬菜及水产品中镉含量过高的原因是什么?
湖南省环保厅法制宣传处处长陈战军倾向于是肥料带入。艾绍英博士则表示,磷矿中确实含有镉,施用磷肥确实会给土壤带来镉。但我国磷肥中镉含量有严格标准且用量不多。“确实存在风险,但是没有长期的跟踪数据证明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据称,国外也没怎么听说因使用磷肥导致镉超标。我国的磷肥相比应更安全。
据称,现在普遍认为,是工业革命释放了镉这个“48号魔鬼”。因为工业中,可能给土壤带来镉的行业众多。其中包括矿产开采、冶炼、加工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电镀工业废水,塑料、电池、电子工业排放的废水,燃料、化工制革工业排放的废水。
此外,不同地区、土壤不同pH值、不同气候环境下,镉的活性并不相同。同是水稻,种在南北不同的地区,如土壤中镉含量相同,但北方土壤偏碱性,南方土壤偏酸性,因此南方水稻中的镉含量会更高。不同植物对镉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因此学术界近年一直呼吁,各地要尽快修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重金属限量标准。
艾绍英还表示,不同种类的粮食、蔬菜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如叶类菜比茎类菜对重金属具有更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粮食作物的根比籽粒含重金属更多。水稻是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其籽粒含镉量水平仅次于生菜。
(记者 刘军 整合:陈实 摘自《南方都市报》)
[相关新闻]
上世纪80年代调查 重金属污染面积占65%
1.燕麦营养保健功能
燕麦自古享有“食疗兼备”的声誉。在我国古代,燕麦不仅是食物,也是一种药物。中医认为燕麦味苦、性甘,能治虚汗。汉代古书中记载:燕麦可用于产妇催乳及婴儿营养不良、老年人年老体弱等病症。据考古学家考察:古代埃及后妃们用燕麦来洗浴,能常葆青春。现代医学界也对燕麦的医药功能进行了广泛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经常食用燕麦,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明显疗效。中国农科院与北京市心脑血管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医院等18家医疗单位5轮动物试验和3轮997例临床观察研究证明,裸燕麦能预防和治疗由高血脂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即服用裸燕麦片3个月(日服100克),可明显降低心血管和肝脏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有效率达87.2%,其疗效与药物冠心平无显著差异,且无副作用。对于因肝、肾病变,以及糖尿病和脂肪肝等引起的继发性高脂血症也有同样的疗效。长期食用燕麦片,也有利于控制糖尿病和肥胖病。可见燕麦是谷类中较好的全价营养食品。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在150年前就对燕麦的营养和保健功能非常看重,并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开发,使燕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燕麦系列产品已遍及欧美市场,主要产品有燕麦片、燕麦饮品、燕麦奶粉、燕麦糕点、燕麦冰淇淋等;英、美等国家的食品超市中,有70%以上的面包、糕点和小吃都以燕麦为主要原料,有超过两百种的食品是燕麦制品,甚至开始在酸奶及运动员的食品中添加燕麦。
随着燕麦产品的不断开发及加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燕麦中提取的功能因子也被广泛的应用在医药、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等领域中。近年来,北京工商大学以燕麦为原料,提取护肤养颜美容的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出了燕麦系列化妆品,成为国家游泳队指定产品。综合分析,燕麦中含有以下功能保健成分。
1.1β-葡聚糖 燕麦有的“β-葡聚糖”具有降低胆固醇、平稳血糖的功效。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世界上有1000多份研究报告,详细论述了具有多种生理活的天然多糖“β-葡聚糖”在调节人体血脂、血糖、软化血管、预防高血压、提高肌体免疫力、降低心血管发病率等方面有保健功能。燕麦亚糊粉层细胞壁构成材料中的“β-葡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谷类食物。因此,燕麦是公认的降低血脂的功效型食品。
1.2皂苷 燕麦中含有其他谷类作物中所缺少的“皂苷”。经科学证实,“皂苷”在针对降低人体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效。
1.3膳食纤维 燕麦中多孔的可溶性纤维能降低人体血液中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胆汁酸的排泄,减轻心脏病及各种血管疾病的危险;燕麦中所含的复合碳水化合物与“β-葡聚糖”在人体消化过程中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平缓饭后血糖上升,具有防治糖尿病的功效;燕麦膳食纤维中的水溶性纤膳食维,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胃及肠道蠕动,润肠通便将人肌体内积存的毒素、废物等有害物质及时排出体外,改善便秘,减少疾病。
1.4多种酶类 燕麦中的多种酶类具有很强的活力。这些酶可以抑制人体老年斑形成,延缓人体细胞衰老,同时有减肥功效,保持苗条身材。
1.5脂肪 燕麦所含脂肪是由单一不饱和脂肪酸、亚麻油酸和次亚麻油酸构成,单是亚麻油酸就占了全部不饱和脂肪酸的35%~52%,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防治作用。
2.白城市燕麦的开发优势
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开展燕麦研究以来,在国家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外专局以及省、市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研发水平得到突飞猛进地提高,为白城市燕麦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白城燕麦作为吉林省乃至我国的农作物品牌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域优势和开发潜力,并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2.1品质优势 燕麦育种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1998年白城农科院与加拿大等国家开展燕麦育种合作研究中,引进加拿大等国外优良的燕麦种质资源,评定燕麦资源品质高低作为选择利用的前提条件。所以白城燕麦的育种基础是将国外具有最优良品质性状的燕麦品种与国内的优良燕麦品种进行杂交组合,同时又将燕麦的品质性状作为白城燕麦育种的一项重要指标。到目前为止,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白燕号11个燕麦新品种,品质明显优于国内其他燕麦品种品质,也更优于其他燕麦种植区老化的燕麦品种品质。白城燕麦与国内同类产品对比,其蛋白质含量>16.5%,而国内其他地区所产的燕麦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3.6%~16.7%;白城燕麦脂肪含量为5.0%左右(一般食用型燕麦脂肪含量在5%左右为宜),而国内其他地区所产燕麦脂肪含量为5.5%~7.6%。特别是白城燕麦膳食纤维含量较高,达5.26%~5.64%,而国内其他地区所产燕麦膳食纤维含量最高仅达5%。
2.2气候条件优势 白城市在清明节前后,昼夜温差较大,天气冷暖交替无常,其他作物无法播种。而燕麦是一种耐低温、耐寒的作物,完全可以适应这样的环境。白城市光照充足,为燕麦生长以及干物质积累提供了富足的能量基础。特别是白城四季昼夜温差明显,有利于燕麦淀粉和蛋白质等干物质积累。另外,白城市有充足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位较高,而且没有污染,为燕麦的正常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灌溉条件。所以白城燕麦在白城地区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区位优势。
2.3国际品牌优势 为了进一步加强白城燕麦的宣传力度,使这一地方特色品牌健康稳步发展,2006年,白城市委、市政府开展了白城燕麦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经过层层申报、审批和专家论证,于2006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文件,宣布白城燕麦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是吉林省西部地区第一个得到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也是目前中国第一个得到地理标志保护的燕麦产品。另外,白城市农科院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也使世界上许多国家认识和了解了白城燕麦的优良品质。目前,白城燕麦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具有优良品质、较大开发潜力和区位优势的品牌产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燕麦加工企业纷纷与白城农科院联系,寻求合作契机,白城燕麦品牌将给白城市燕麦产业形成和发展带来巨大商机。
2.4科技创新优势 白城市开展燕麦研究时间虽然较短,但在国家、吉林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展速度较快,先后培育出适合白城及其周边地区种植的11个燕麦新品种,其中有在北纬45°区间可实现一年两季双熟的3个早熟燕麦新品种:白燕8号、9号、10号,填补了世界同领域研究的空白。白城农科院是国家农业部948燕麦重大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燕麦专项的首席专家单位,是国家燕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单位,白城市农科院任长忠研究员是国家燕麦体系建设首席科学家、世界燕麦委员会委员,组织吉林省、内蒙古、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和新疆等地的11家科研和教学单位共同开展我国燕麦研发。白城市还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瑞典、荷兰、芬兰、挪威、丹麦等国家建立了牢固的国际燕麦研发合作关系,白城燕麦研究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个以白城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及全国燕麦产业发展的技术研究中心、良种繁育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已经成为定局。
3.白城燕麦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加快白城燕麦产业发展的步伐,在白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城市农科院先后同吉林省吉鹤燕麦有限公司、白城市洮儿河酒厂、白城市天马啤酒有限公司合作,以燕麦籽实为主要原料,按科学的营养配比,先后开发生产了燕麦米、燕麦纤维素片、燕麦即时粥、燕麦早餐、燕麦白酒、燕麦啤酒等系列营养保健产品,这些燕麦产品都已进入市场,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园;展示窗口;效益
上党现代农业示范园是长治县振兴新区在推进转型跨越中,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依托农业资源环境,以农业文化为内涵,集观光、采摘、休闲、求知为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总投资1.7亿元,规划占地267 hm2。目前投资7 800万元,建成智能温室和日光温室20 hm2,发展道地药材苦参种子良种繁育基地67 hm2,发展规划干果经济林67 hm2,修建观光道路20 km,园内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光、温、湿均采用电控装置,蔬菜、花卉种植采用无土栽培,采用基质、水培等多种栽培方法,展示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发展的全新模式。赏天然美景,吃农家美味,沐自然风光,鉴民风民俗,享山野乐趣,上党现代农业示范园顺应求美求新的时代潮流,走出了一条让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特色发展道路。
1 努力加快建设上党现代农业示范园
近年来,本着富民强农的宗旨,长治县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示范园建设,加之养殖业发展迅速,沼气国债项目在长治县实施,华北一流的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在长治县落成,为将种植、养殖、沼气及营销有机结合打造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了充备的物质和市场条件。为此,长治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高技术含量、高标准管理的上党现代农业示范园,全面提升全县农业水平,打造县域经济的新亮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 领导重视,扶持力度加大
1.1.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园区建设
成立了由涉农部门、财政部门为成员的上党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振兴新区,办公室人员由农业委员会和新区的精干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园区综合协调、资金落实、面积落实和项目督查监管。同时,成立了由农委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制定、培训、指导和服务,确保技术到位。在办公室张挂了标准园创建实施方案、规划图、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和投入品管理制度、生产档案制度、产品检测制度、基地准出制度、质量追溯制度等;设立了创建工作档案橱,所有档案及时整理入档;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制作了农业标准园标识牌,园内各温室也设立了统一标识,标识牌上标明了管理人姓名、栽培品种、种植时间、主要技术、技术负责单位及技术员姓名等内容。
1.1.2 科学制定规划,落实建设任务
首先把规划作为第一步,按照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原则,结合不同区域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分析研究,确定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没有污染源的振兴新区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将园区规划为种植基地区、集约化育苗区、农资供应储存区、市场交易区、加工分级包装区、产品检测室。其中规划建设连片种植的日光温室20 hm2作为示范园创建基地;建设集约化育苗区一处,占地4 000 m2,主要为基地生产提供优质种苗;设立农资储存区一处,占地1 200 m2,主要储存基地生产用物资;市场交易区一处,占地2 hm2,年交易量5万t,为蔬菜产品提供交易场所;蔬菜加工分级包装区、产品检测室10 000 m2,可对基地采收的产品进行检测、加工、包装。
1.1.3 有效整合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示范园区建设
长治县将用省、市及县财政安排的扶持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集中连片13.4 hm2以上的高标准大棚园区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对规模化发展中产生的土地流转费用给予一定的补助。
1.2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达到效益最大化
1.2.1 无公害标准化生态栽培技术层层落实
1.2.1.1 实行种苗统育统供。园区采用穴盘、营养钵、电热线等设施进行统一育苗,向园区和附近基地提供了近100 hm2的优质适龄壮苗。
1.2.1.2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集成和推广。先后引进优良品种50多个,经过试验筛选,确定各类主推品种30多个。同时集成提前育苗、营养钵分苗嫁接、双膜覆盖、沼渣和沼液还田生态种植等技术。利用设施农业,推广辣椒套作苦瓜、黄瓜套作菜豆等立体栽培模式,平均每667 m2产量6 000 kg以上,产值3万元以上。
1.2.1.3 积极落实无公害标准化生态栽培技术和物资统购,做到标准普及到园。园区设立了农资统一供应室,全面使用防虫网、黄板、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防雾滴棚膜、膜下微灌等绿色防控设施。应用黄板防治菜蚜、斑潜蝇、蓟马等害虫,应用性诱剂诱捕小菜蛾、斜纹夜蛾、跳甲等害虫,在田间地头安装了30盏频振式杀虫灯,农药用量减少33.5%,化肥用量减少30%,节本增效28%。平均每667 m2蔬菜产量6 000 kg,同比增加600 kg,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同时,以高温闷棚、冬季晒垡、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等物理、生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取代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走可持续生态发展之路。
1.2.1.4 加大指导培训力度,100%技术规程入户。组织专家编印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技术手册》,分发给种植户,印制了《技术操作规程》明白纸,张挂到棚头屋内,做到生产有标可依。专家、技术人员实行定岗定位,分工包棚,面对面技术指导。聘请省、市级专家先后举办了4次管理技术培训班,培训学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番茄、黄瓜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根据农时季节,召开现场观摩会5次,组织全县农民2 000余人集中参观学习,发放相关技术资料5 000份。利用县电视台、黎都报纸、县农业信息网等平台加强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宣传报道,吸引各地农民自行参观学习,辐射带动了周边农业发展。
1.2.1.5 重视产品质量监控,确保产品安全。建立和完善了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详细记录了肥料、种子、投入品使用和上市蔬菜质检报告等情况。购置了一套速测仪器,配备了3名专职检测人员,做到采收即检测,并且县级检测部门还进行不定期抽检,保证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由于推行生态栽培和标准化管理措施,所有自检和县级质量部门抽检产品全部合格。
1.2.2 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销售
为了增加产后附加值,利用建起的市场交易区、加工分级包装区进行产后精包装和净菜加工,园内产品全部实现了分等、分级、包装、贮运、保鲜为一体的商品化处理体系,实行加工、运输、销售全程冷藏保鲜。部分农产品实现了精加工,产品销往广州、上海等南方大中城市以及国外市场。园内农产品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做到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100%产品订单生产、100%商品化处理、100%品牌销售,引导农户为“卖”而产,达到效益最大化。
1.2.3 改良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方式
选择较大规模的批发市场和超市,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销售专区、专柜。同时,采取与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学校(工薪层)、银行、保险公司等福利较好的,工作人员对农产品要求较高的单位实行订单联系、轮回销售这种直供的销售方式,受到上述单位的欢迎,也为示范园做了很好的宣传。
2 综合效益明显
2.1 经济效益
据田间调查与试验记录显示,绿色防治示范区较常规生产区每茬农作物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2~3次,年均每667 m2减少农药施用10次左右,减少用量260 g(mL),减少了33.5%,大大降低了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量,提升了蔬菜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后,每年每667 m2平均优质农产品产值5万元以上,纯收入达4万元,与同期内常规种植相比,每667 m2平均节约成本2 0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2.2 社会效益
2.2.1 拓展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农业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促进加工、运输、餐饮、包装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间接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村社会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2 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创建,提升了农业产业档次,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和财税收入,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2.2.3 展示现代农业的窗口。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试验、示范、集成及推广,加强科技带动作用,实现农业生产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2.3 生态效益
在示范园区推广应用平衡施肥技术,通过建设有机肥发酵池和增施有机肥,有效控制化肥施用总量和次数,提高化肥利用率,减轻了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和氮磷等养分的溢出,形成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同时,推广杀虫灯、防虫网、性诱剂、膜下微灌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农药施用量和次数,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防治成本及农药残留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食用安全性。
关键词: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174
1 前言
近年来,关于各类食品安全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从“苏丹红鸭蛋”、“三鹿毒奶粉”到“硫磺熏生姜”,这一件件耸人听闻的事件不断为我们的餐桌敲响警钟,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食品安全这一问题。本次研究从一个消费者的视角,来分析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背后凸显出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并进行了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对策探寻。
2 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环节
(1)农产品源头污染。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工业固废和废水的无序排放,使得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渗入土壤和饮用水中,对当地的农作物造成污染。而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影响到农产品的安全性。2013年5月,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在进行顺德市场的大米检测时,发现有6家店内的大米存在镉含量超标,经追查这些不合格大米均来自湖南省攸县。
(2)食品加工工艺落后。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食品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一些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的作坊型食品企业仍然存在,对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难以遵循行业标准,甚至公然使用被国家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现阶段,这些产品通常N往一些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并以其较低的价格赢得了广泛的市场。
(3)包装运输环节存在问题。随着网络应用的逐渐推广,现阶段许多消费者也喜欢通过网络购买食品。然而,由于包装、物流等环节存在不足之处,一些消费者在收到产品后却遇到了食品变质、发霉等问题。而由于网购食品的特殊性,往往商家不能够负责这些变质食品的退换,从而产生相关消费纠纷。
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食品安全立法不够完善。我国众多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暴露出的其实是相关立法的缺失。虽然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中,对“安全标准”、“食品信息公开”、“食品召回制度”等都进行了规定,然而却没有具体的实施和操作办法,不同规则中甚至存在着互相冲突之处,使得实际实践中适用性不强。
(2)食品安全检查标准落后。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组成。而各级监管部门之间标准的不一致性,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守法和监管者执法都造成了困难。另外,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更新速度较慢,已经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食品行业,更无法适应食品监管的实际需要。
(3)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力。2013年5月9日,央视曝光了山东潍坊农户在种姜时使用“神农丹”农药的事件,而相关地区监管部门不作为的情况也引发全国愤慨。《食品安全法》虽然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质量检验检疫部门、公安部门的职责分工做了划分,但是实际中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情况仍然存在。
(4)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不全面。《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调查处理信息等。然而,现阶段相关信息公开的内容过于笼统,公开的途径也主要集中在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的门户网站上,传播范围较为有限。
4 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对策研究
(1)加快相关立法立规进程。为了提升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必须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标准。未来,应进一步丰富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对现有的法律文件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对具体规则中相互冲突的地方进行协调统一,对检测的标准、处罚的力度、行政机关权限的划分等问题用统一的规则去处理。针对近年来网络食品生产企业不断涌现的情况,应提高网络食品经营主体准入门槛。
(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标准落后且不协调的问题,应制定与时俱进的食品安全标准,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这其中包括,整合混乱、不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安全标准的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对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3)加大社会公众信息透明度。保证市场的公平、诚信,需要经营主体的自觉自律,需要加强行政、舆论、公众的监督,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其中,信息的客观、及时、透明,无疑会产生巨大作用。各级行政机关在监管的过程中,应将一些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产品作为市场抽检的重点,随时将检测数据和结果向社会,从而成为消费者购买商品和选择服务的客观、真实的依据。
(4)及时公开食品安全信息。政府监管部门应向社会公众定期公开食品安全监测报告,不定期地各类食物检测结果。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也要相互公开信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有效监管。详细列明并且及时有效地公开食品安全信息,能使普通市民了解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从而建立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
5 结束语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个人意识及利益驱动等因素,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本次研究对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环节进行了分析,并从食品安全监督的角度总结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相关措施。研究认为,未来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对策包括加快相关立法立规进程、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社会公众信息透明度、及时公开食品安全信息等。文章对于相关部门更好地部署食品安全工作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01):43-45.
所谓的进口有机食品,简单的说就是指非中国境内(含港澳台等地区)生产制作的不含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食品。通俗的讲就是国外的有机食品。
进口有机食品以其上乘品质、营养健康、新奇口味、精美包装、繁多品种等优势大受时尚白领的欢迎,并且成了许多白领时尚生活的一部分。有些都市白领更是成了名副其实的“有机控”,似乎只要是进口的、有机的,在她们看来,都是健康的、低碳的,因而,对她们而言,进口有机食品更多的是一种生活质量的彰显,是一种小资的生活方式。
“有机控”的购物清单
在这些年轻时尚的“有机控”们的办公桌上、随身携带的名牌手袋里,总会有几样必不可少的“装备”。
有机五谷饮品1-2袋:光鲜亮丽的都市OL们最注重的莫过于自己的体重,在粗粮盛行的今天,把薏米、燕麦、黑米等粗粮,以及银杏、杏仁、核桃、红枣等杂粮食材打磨成粉末分袋包装,按照不同功效个性搭配的五谷饮品自然成了OL们的大爱。尤其以台湾进口的最受热捧。只需开水冲泡即食,即可饱腹通便,又可排毒减肥,一举两得,绝对是快节奏生活下最健康最理想的选择。
进口咖啡1-2包:咖啡,自然是都市白领们的大爱,一天当中,咖啡是她们最不可少的精神补充剂。速溶咖啡方便快捷,又可以满足她们的小资情结,不管是摩卡、拿铁、黑咖啡、炭烧的,意大利的、法国的、美国的、墨西哥的等等,当然她们也会选原磨咖啡,平时在家的时候,闲暇时,煮上一壶咖啡,听着音乐,放飞思绪。总之,追求的就是口感醇厚,品味独特。
进口巧克力1盒:包里揣着巧克力,精神困倦时,只需要一小软片就够了,所以,OL们当然不会忘记时常购置一些随身携带。当然,大家都知道,普通巧克力热量高,因此黑巧克力成了OL们心水零食。如法国进口德菲丝德菲斯、比利时金象、韩国乐天、日本森永DARS达斯黑巧克力等等,都是白领们最耳熟能详的品牌。精致别致的包装盒,成了最好的收藏品。
进口有机小零食1-2款:吃零食,是女人的天性,国外的零食之所以备受欢迎,不外乎个性时尚的包装、精致细腻的设计、独特多变的口味,当然还有那种遥不可及的异域神秘感,糖果、坚果、海苔、果冻、干果等等,都是白领们购买率最高的,首选的是韩国的、日本的、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品牌,其次是来自欧美国家的零食,然而无疑都是有机的。
进口有机≠健康安全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有机食品销售额远超500亿元,并且以每年30%的速度高速呈增长态势。据国家质检总局此前报告显示,中国进口食品来自欧美、韩国、日本、东南亚等14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约10大系列上万个品种,其合格率99%左右。
早在1958年,英国食品标准局委托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对有机食品的营养性进行研究。在随后的50年里,科学家先是进行了160次独立试验,对比有机食品和传统食品在营养成分上的差异,但最后发现两者在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两类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素方面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同。
这项研究的总负责人、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的艾伦・当格尔博士将最新出炉的报告形容为“迄今为止对有机食品营养价值最全面的分析”。他说:“我们的工作表明,有机食品更有营养的说法在目前还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证据支持。”
美国哈德森研究所研究员阿莱克希(AlexAvery)指出,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有机食品概念已经开始出现,到了30年代有机食品已经拥有了一些狂热的粉丝。阿莱克希说,从来没有研究确凿地证明有机食品比传统食品要健康和安全。一些有机食品的忠实支持者实际上已经不是把有机食品仅仅当作一种食品,甚至是当成了自己的信仰。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于非自然的东西有本能的排斥性。他们认为所有自然之物,比如一朵花、一棵草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可被改变的属性。这也是为什么在有机食品的规定中把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拒之门外的原因。“事实上,纯天然的未必对人类就是有好处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孟凡乔认为,不管说有机是农作物的一种生产方式,还是一种时尚,但从常理判断,有机食品也不会比传统食品更加健康和安全,“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食品监管部门可以下课了。”
孟凡乔说,英国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食品和有机食品一样健康和安全(如果都按照食品生产的标准去做的话),是毫无疑问的。“可笑的是,中国的很多专家在说到有机食品时,总是冠以‘更健康,更安全’的修饰语。”
好好挑选,国内传统食品也健康
虽然眼下尚不明确进口有机食品中是否含有更多营养物质,但人们的购买欲仍热情不减。消费者之所以如此偏爱进口有机食品,多少是出于对国内食品安全的过分担忧,当然,这当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频频出现的污染问题,一下是豇豆、一下是转基因、一下是小龙虾,一下是水鱼等等,消费者没有道理不质疑国内的食品安全的检测和审核问题。但这并不代表进口的有机的食品就100% 安全,这种说法其实是不负责任的。
《我们吃什么》一书的作者,纽约大学营养学家教授玛瑞恩・奈斯特尔就讽刺地提出“如果你想要百分之百的安全食品,你必须停止食用任何食物。除非你自己种植食品,这样你才清楚土壤质量,饲养动物的食物,否则你不可能完全安全”。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所以,只要吃,无论吃什么,都会有风险。毕竟,污染问题是全球都一致面对的窘境。大多数中国消费者依然相信国家免检食品和一些正规的生产厂商对产品的要求是严格的,态度是严谨的。所以不论进口还是国产,有机的还是传统的,大胆挑选你要购买的食品吧。
揭秘进口有机食品的选购大全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中国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国外比中国的发展速度确实超前了近百年,所以,许多人倾向于购买进口有机食品,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在市场上鱼目混珠的现象层出不穷,以好充次,以假乱真,真真假假、优劣好坏,让人难以分辨。
其实,选购进口有机食品并不是无迹可寻,它同样有判断依据。目前进口食品在个体经营的小型超市很少,多是在一些大型的超市,尤其是国外的超市,所以如果我们不在乎价格的话,就可以在这些大型的国际超市的进口食品专区选购自己喜欢的食品。
另外,你也可以找当地进口食品专营店,目前许多大都市都开设了相关品牌的直营店,专门供应进口食品。但一般这类点价格会比较高,可能比大型超市略高。
熟悉网购、懂得网络购物选择的你,也可以选择网购,网购应该是最方便,最划算的,价格要比市场价便宜很多。当然这些都是选购渠道,我们还可以从包装和标签上进行判断。
首先,我们要判断它是否是进口食品,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比:
查看包装上是否有中文标签,根据国家《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规定,进口食品标签必须事先经过审核,在取得进出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后,方可销售进口食品标签必须为中文标签,只有外文没有中文是不符合规定标准的,且外文不得大于相应汉字。
选购时注意查看所购食品包装上是否贴有激光防伪的“CIQ”(中国检验检疫的缩写)标志。如果是巧克力应该注明可可脂含量,如采用代可可脂为原料,需要特别注明。
如果是在专营店购买的话,你可要求店主出示 “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证书是进口食品的身份证,如有该证书,说明该食品是正宗的“舶来品”。
标签不得与包装容器分开。对于消费者而言,最直接辨别的方式就是条形码。通常,商品条形码为“69”字开头以外的其他序号的条形码即为进口食品。如“49”开头的条形码为日本食品。
其次,我们继而判断所选商品是不是有机食品,我们必须知道有机食品的加工要求:
原料必须是自己获得有机颁证的产品或野生无污染的天然产品。
已获得有机认证的原料在终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得少于 95%。
只使用天然的调料、色素和香料等辅助原料,不用人工合成的添加剂。
商务部将对大豆等六种农产品实行进口备案制
商务部近日公布《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和信息管理办法(试行)》,8月1日起我国将对大豆、油菜籽、豆油、棕榈油、菜子油、豆粕六种产品实行进口报告管理。商务部已经委托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负责进口报告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和核对等日常工作。对于违反规定,虚报、瞒报、伪造、篡改、迟报和拒报大宗农产品有关进口信息的,商务部可以禁止违法对外贸易经营者自行政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期限内从事有关的对外贸易经营活动。有关专家表示,加强进口监测预警工作,及时掌握国内供给缺口和国际市场价格走势,有利于指导企业掌握进口节奏,既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又将利于避免高价进口。
茶饮料销量迅速增长
近年来,非碳酸饮料领域中,茶饮料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认同,市场规模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
目前,国内茶饮料市场品牌集中化的趋势较为明显。据统计,销售排名前十位的茶饮料品牌,市场份额超过96%。据预测,今年我国饮料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全年饮料产销量预计将达6000万吨,同比增长17%左右。
西红柿有了国际标准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创立的食品法典委员会日前推出西红柿的国际标准。首先,合格西红柿必须呈圆形、伞拱形、椭圆形或泪滴形。其次,西红柿外观必须完整、干净、新鲜且没有异味或虫眼。西红柿蒂也必须新鲜、干净、不带叶或其他可见异物。
2008年中国大豆产量1650万吨
近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报告预计,2008年中国大豆、玉米、稻谷、小麦、油菜籽等农作物产量较2007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大豆产量增幅最大,预计为1650万吨,同比增加26.93%。
轻工
9月1日起毛绒玩具填充物不均匀将禁售
从全国玩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悉,《毛绒、布制玩具安全与质量》国家标准已完成修订工作,新标准将于9月1日起实施,不符合标准的不得销售。新标准中要求玩具中的填塞物要均匀、软硬适中且无硬块。毛绒、布制玩具不可拆卸的塑料小物件应装配牢固,而且塑料零件表面无明显色差、变形、裂纹及划痕等。
美国药品包装市场规模将达160亿美元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Freedonia Group公司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今后几年里,对产品的先进功能的诉求将会主宰整个药品包装市场,这其中包括可以帮助病人遵从服药要求的那些包装功能。美国药品包装市场将以年均5.5%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将达到160亿美元。
欧洲电视市场未来4年复合增长或达24%
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 Search预计,2008~2012年间,欧洲地区电视市场将以24%的年复合成长率增长,整体市场出货量将从2007年的4.3亿台增长到5.3亿台。东欧地区的快速成长将是主要的驱动力,预计2012年东欧地区电视机出货量将达到1.5亿台,平均年复合成长率达到31%。
食品外包装成本拟不超售价12%
国家标准委近日了国家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的征求意见稿。标准拟强制规定,饮料酒、糕点、茶叶、化妆品这四类商品的包装层数必须不超过3层,粮食的包装层数必须不超过2层。在“包装空隙率”指标上,要求饮料酒、糕点的包装空隙必须不超出商品体积的55%、化妆品不超出50%、茶叶不超出25%、粮食不超出10%。不属于饮料酒、糕点、茶叶、粮食的其他食品包装空隙率应不大于45%,包装层数应不多于3层。以上均属强制性条款。此外,标准拟规定,除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的总和不宜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12%。
纺织
出口儿童服装安全项目添加新要求
针对近年来我国出口儿童服装上的绳带和小部件存在潜在危险,被召回和通报的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发出通知,对我国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的儿童服装的质量安全项目提出新要求,要求各检验检疫机构严格按照输入国的法规、标准对出口儿童服装进行监督和抽测。据悉,此次国家质检总局对出口儿童服装的新要求主要针对产品所使用的绳带和小部件等质量安全。
七种新型纤维的鉴别有标准可依
近日,检验检疫系统和有关高校合作编制了行业标准《七种纺织纤维的系列鉴别方法》。该标准综合运用燃烧、显微镜观察、化学溶解、着色试验、熔点测定法、红外吸收谱图等试验方法,并导入特殊元素显色反应等最新检测手段,建立了一整套实验仪器和试剂的操作程序,对莱塞尔纤维、竹浆纤维、甲壳素纤维、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牛奶蛋白复合纤维、聚乳酸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等七种新型纤维的物理化学特性作出了科学有效的判定,并制定了鉴别这七种新型纤维的具体方案。该标准的制定实施,使目前使用较多的七种新型纤维的认定和鉴别工作有标准可依,改变了以往相关工作较为随意的局面。
我国家居服消费年增长率超三成
据了解,中国家居服年消费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超三成,是服装行业中增长最快的品种。与成衣多为贴牌生产不同,中国家居服以内销为主,受到汇率、贸易磨擦的影响小,发展前景相对更为看好。
中东纺织服装业有望快速发展
根据最新的报告,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纺织工业有望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达到650亿美元,纺织品制造和贸易将持续增长。
建筑
《水泥工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环境保护部日前了《水泥工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标准自2008年9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水泥工业除尘工程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和验收、工程设备的安装调试及使用中的维护保养、运行管理等内容。适用于水泥工业新建、改建、扩建除尘工程从设计、施工到验收、运行的全过程管理和已建除尘工程的运行管理,可作为水泥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与施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
我国建筑保温加快聚氨酯替代传统材料
国家颁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规定:新型建筑要严格执行节能标准,现有建筑要逐步施行节能改造。为此,建设部将全面推广新型建筑节能技术,将聚氨酯材料作为传统建筑保温材料的替代品进行推广。专家表示,这对于我国的聚氨酯产业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据悉,国家将在立法和政策上支持建筑节能材料的生产和应用。
中国台湾地板的相关法规
近日,中国台湾镶木地板、拼花地板、地板条和复合木地板的法规。本公告涉及由于粘结结合的木制品散发出的甲醛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并且要求限制在镶木地板、拼花地板、地板条和复合木地板中使用甲醛粘合剂。
我国木门窗出口额有望实现7亿美元突破
我国木质门窗行业近3年来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6年产值已经达到320万元,出口额约5亿美元;今年的总产值将会突破400亿元,出口额有望实现7亿美元。
美国特种平板玻璃需求呈上升趋势
近日,美国深加工玻璃生产商Freedonia集团研究表明,特种玻璃的需求将以5%的速度逐年增长,到2012年将会增加到72亿美元。特种玻璃增长源于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建筑业的复苏,各种先进玻璃加工技术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如智能玻璃和自洁玻璃的问世。
化工
纳米抗菌材料国家标准8月实施
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等单位负责起草的《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已于近日,并定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从2004年开始制订,历经4年,是目前我国抗菌产业第一个国家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方法、检测报告等内容,为纳米无机抗菌材料的市场规范提供了可靠保障。
马来西亚今年天然橡胶出口量将达116万吨
马来西亚种植工业部官员近日透露,由于需求和产量双双增长,预计2008年马来西亚天然橡胶出口量将达到116万吨,较2007年出口量增长13.7%。该官员还表示,中国、德国和美国对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有较大的需求量。
目前中国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项目开工
年产100万吨的聚氯乙烯生产项目,近日在河南平煤集团煤盐联合化工产业园开工建设。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项目。项目总投资80亿元,分3期建设,预计2015年底全部建成投产。其中,年产量30万吨的一期工程,总投资25亿多元,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6亿多元。
医药
中药标准化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上海
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悉,国家发改委已批准上海药物所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建设“中药标准化国家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以药物所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为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联合了药物所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室、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华宇药业有限公司、成都地奥集团、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在中药标准化研究领域各具专业特色以及产业化特长的大学院校、研究单位和知名中药企业。主要任务是建设中药标准品和对照品生产技术、中药标准综合评价技术、有毒有害物质脱除技术等研究平台,开展中药材、饮片、提取物、中成药质量控制技术和标准研究,解决我国中药产业的标准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问题。
我国首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正式运行
我国首座现代化的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内落成并于日前正式运行。它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收集和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最多的专业种质库,标志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框架体系建设完成,对于我国中药种质资源保存、药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药用生物安全将发挥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加拿大公司投资14亿元在长沙建流感疫苗基地
近日,加拿大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就投资14亿元人民币在长沙建流感疫苗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这是近10年来加拿大对华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是加中最大、最重要的医疗合作项目。工程建设期为4年,预计2012年可投产,可年产1亿元的流感疫苗,在满足中国国内需要同时,可提供亚洲其他地区。
药品零售企业应严格开具销售凭证
为进一步规范药品销售行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就加强药品销售管理发出通知,要求药品零售企业切实履行销售药品开具销售凭证的义务。通知强调,药品零售企业对开具的销售凭证要按照《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11条第2款的要求,载明药品名称、生产厂商、数量、价格等内容。同时,药品零售企业对所销售药品的上述信息也要留存备份。
电子
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将落户上海
近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曙光公司和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在北京联合举行“曙光5000落户上海”签约仪式。这标志着中国用户即将拥有国产品牌的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届时,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也将成为世界较大的通用计算平台之一。即将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曙光5000将拥有200万亿次的浮点运算能力。
2010年印制电路板将达290亿美元
中国由于在产业分布、制造成本等多方面具备优势,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印制电路板生产基地。目前中国大陆的印制电路板产值已占据全球总产值的25%以上,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的印制电路板制造地,预计2010年中国印制电路板年产值将达到290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42%。
2008年全球触控面板出货预计可突破4亿片
Display Search首度发表针对全球触控面板(Touchscreen)所做的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指出2007年全球触控面板出货量达到近3.1亿片,2008年估计将超过4亿片,并比去年增长38%。
机械
欧盟投资4亿欧元支持欧洲机器人研发
近日,欧委会宣布了一项推进欧洲机器人研发的政策,欧盟决定将2007~2010年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翻倍,共投入4亿欧元支持欧洲机器人研发。此项目目标是加强学术界与工业界的联系,计划对科研人员和工业界的试验予以广泛资助。欧委会还呼吁欧洲工业界加大在关键部件如传动装置等生产上的投入,以应对来自亚洲的竞争,避免对其他地区的战略依赖。
2008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首次突破500万辆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克服雪灾、震灾以及原材料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突破500万辆大关。
统计显示,上半年,国产汽车产销519.96万辆和518.22万辆,同比增长16.71%和18.52%。与上年同期22%以上的增速相比,增幅明显回落。
上海出台《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
最新出台的《上海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对汽车产业的支持目录变得更加详尽。其中,除了对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予以一贯的支持外,还新增加了对中高级车、新能源车动力系统、汽车安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支持。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上海对汽车产业的重视已经由低到高,由粗到细,并凸显对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的重视,这将引导上海汽车产业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上海或将成为全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龙头。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建设;影响因素;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伴随着我们国家城市的迅猛提升,城市道路建设在此时也获得了全面改善,但是也逐渐浮出很多的工程质量的矛盾。市政道路工程变得线长、沿线地质水文条件多变、结构终年外露等许多的特点,不同城市公用、交通设备与道路建设同时进行,使得工程的复杂程度增加。为此唯有提升有关科学掌管策略才能够保证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
2 当前城市道路现状
2.1城市路面塌陷裂缝
塌陷裂缝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破坏现象之一,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不论路面基层是柔性的还是半刚性的,都会出现塌陷裂缝现象。常见的裂缝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状裂缝几种:纵向裂缝是沿道路的纵向开裂,一般与行车方向基本持平,长宽不同;沿道路的横向开裂的是横向裂缝,与道路中心线基本垂直,长度有的贯穿整个路段有的贯穿部分路段。网状裂缝是由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网状开裂,裂缝纵横交错,它的初始形状的单条、单条的平行纵缝,之后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
2.2车辙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计永久性的带状凹槽。在正常情况下,车辙有三种类型:一是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而产生的结构性车辙;二是沥青混凝土侧向变形造成的流动性车辙;三是由施工中沥青面层本身的压密问题所造成的车辙。
2.3路面不平,水破坏
路面经过碾压,但凹凸不平部分的峰谷长度小于碾轮接触面,即出现疙瘩坑表面,由于,密实度不好,突起部分密实度高,低洼部分密实度差,从而造成路面结构层的密实度和强度也不均匀。再就经过雨季雨水的渗透以及冬春季节的雪水水分积聚,使软土基中会渗入大量水份,大大降低了结构的稳定性,支撑不住路面结构,导致路面变形破坏,给通行的车辆带来不便。
3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3.1市政施工图审查
现在国家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但是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方面还是不健全,这使市政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市政施工图时有些审查难以操作。其次,许多地市县施工图审查机构,无市政施工图审查资质,无相应资格专业人员,这就使施工图审查批准制度难以得到切实贯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投标单位资质审核
很多企业外借资质证书或挂靠施工资质企业的小包工头、小建筑公司虽然已中标,但多数施工实力有限,既无机械设备也无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中标公司不施工,施工单位无能力的不良局面。这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且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3.3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想方设法扩大变更工程量或虚计变更工程量。在路基原地质达不到道路承载力要求,需要换填其他材料时,施工单位往往有意识地以各种借口扩大换填量,横向上面积增加,纵向上深度加大,实际变更工程量远远超出经济变更工程量,加大了政府投资。还有一些施工单位采取特别低劣的手法,使可不变更工程成为变更,使变更量小的工程成为变更量大的工程。
3.4基本程序环节
3.4.1决策是前提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工程建设的根本,它是投资、质量和工期控制的基本依据,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保证、时效保证和资源保证,决定了工程的设计、施工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以及能否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
3.4.2勘测设计是基础
工程施工是需要一个根本的东西,这个根本的东西就是勘测设计。没有高质量的设计就没有高质量的工程。倘若设计自身就出现了漏洞和缺憾以及不具有人性化,方案设计狭隘,那么这样必然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所以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
3.4.3施工是关键
施工是指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规范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形成工程实体并提供质量保证的活动。任何完美的设计蓝图都要通过施工来体现。在施工中如果发现与设计不相吻合,就要通知设计部门及时修改。
3.5建设工程作业要素
3.5.1施工组织
是指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就工程而言,人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素质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一、不断提高个人对待质量安全的意识,使其注重质量对工程安全的重要性。第二、不断加强人员的技术培养和考核,提高专业知识。第三、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工作心态。
3.5.2材料
市政道路工程材料包括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原材料、半成品(混合料)和成品(构配件、产品、设备等),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3.5.3机械设备
施工设施、生产设备、运输设备、操作工具以及测量仪器、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等都是施工必备的,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设施,应满足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设计要求和工艺要求,要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为施工提供保障。
3.5.4工艺
施工工艺主要是指工程施工现场采用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工艺手段、施工方法和控制流程等。市政道路路基路面、桥涵、遂道、交通工程设施等都有非常严格的施工工艺控制要求。
4 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消除市政道路施工所引起的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从而达到质量要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就需要做好质量控制的工作。
4.1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4.1.1 核查相关文件
根据建设单位办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登记时,向工程质量控制机构提交的有关的资料,包括规划许可证;施工、监理中标通知书;施工、监理合同及其单位资质证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经批准的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4.1.2核查道路施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的资质
检查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勘察、设计任务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所规定的有效期是否已过期,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对参与该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专业是否与该工程相配套。
4.2测量控制
在进行测量时,由于工程的线型布置的特点,平面控制点一般要按复合导线布设。道路周围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复杂、排水管道的定位精度要求要高,因此在测量时要提高测量精度。
4.3材料控制
施工现场的每种材料要分批登记,随时查阅。做好原材料的试验,遵守原材料检验制度,砖、砂、石等材料和机械要由质检人员定期、定时抽检。按规范的要求,各种材料应按量需检验,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在施工前检测水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4施工过程控制
4.4.1科学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在市政道路工程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施工方案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在每一分项工程施工的都要按照方案来进行。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现有的条件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
4.4.2合理的施工工序
道路施工主要工序为:排水沟—沟槽两侧回填振实—道路路基挖填、路床—车行道基层—车行道混凝土面层—砌路沿石—人行道路基—人行道基层—预制人行道砌块铺砌—结工。
4.4.3路基质量控制
第一、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填筑路堤时应首先进行原地面处理。将原施工地面上的杂草、农作物及地表层上的腐殖土清除干净,使用平地机对清理过的地面进行整平,再用压路机进行填前压实。
第二、挖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挖方路基应按设计的横断面及边坡的坡度要求自上而下逐层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和欠挖。边坡开挖后及时做好排水工作,防止雨水冲刷边坡,严禁因开挖方式不当而引起边坡失稳或坍塌,土方开挖严禁用爆破法施工或掏洞取土;石方路堑边坡坡面严禁过量爆破,非特殊情况不得采用大爆破施工。
4.4.4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水泥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是道路施工质量的关键,它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板厚度、路面施工工序和路面养护。
4.5工程验收把关
由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进行验收及评定,并由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是对市政道路工程质量进行最后确认,验证施工技术是否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能否交付使用所把的最后一道关。
结语:在市政道路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所有影响到工程质量有关的因素都要进行严密的控制,严密实施目标计划和规划规则,提升工程工作着的技术水平及职业操守,建立全面的质量掌管系统,使得道路的运用年限增长,将道路质量矛盾减少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裴永胜.浅谈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4.
[2]温金祥.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J].工程技术与管理,2005.
[3]杨航丽.城市道路施工质量控制与主要质量通病的防治[J].太原科技,2005.
[4]王伟.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研究和分析[J].学术论坛,2007.
[5]任军政.浅谈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监理[J].技术与市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