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

金融市场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市场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市场分析

第1篇

1 办公自动化软件特点

办公自动化(OA)是信息化时代企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其不仅适应了科技化产业背景要求,也顺应了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相关要求,为行业经营创建了高科技平台。

1.1 功能性

办公软件指可以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幻灯片制作、简单数据库的处理等方面工作的软件。企业走信息化改革之后,对计算机软件功能要求越来越多,这是现实办公事务处理所需要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可根据行业用户提供对应的功能,满足日常经营及市场分析等多方面的操作要求,具有广泛的功能性特点。

1.2 多样性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多样性改造,办公软件产品形式也呈现了不同类别,满足了办公人员多方面的作业要求。例如,金融行业办公软件更加多元化,主要包括微软Office系列、金山WPS系列、永中Office系列等。多样性软件用于行业分析,可减少人工参与金融事务处理的难度,建立了高科技经营模式。

2 金融市场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

金融业是我国新型行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是,受到经济全球化大市场的影响,国内金融市场依旧面临着不同的波动性,尤其是市场环境变化而扰乱了经营秩序,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金融市场分析是对行业变化的预测性评估,应用计算机软件展开自动化分析活动,主要研究问题包括:

2.1 客观性问题

强调调研活动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符合科学的要求,以求金融市场分析活动中的各种偏差极小化,保证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市场客观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具有无法人工预测的特性,市场分析失误会对经营者决策造成了很大困境。

2.2 系统性问题

金融市场分析是一个计划严密的系统过程,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去收集、分析和解释有关资料。金融市场分析是为决策服务的管理工具,企业要积极选用自动化软件辅助办公,及时预测到金融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市场决策应对工作。

2.3 营销性问题

市场分析应向决策者提供信息,而非资料。资料是通过营销调研活动所收集到的各种未经处理的事实和数据,它们是形成信息的原料。信息是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而获得的认识和结论,是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加工后的产物。

3 办公自动化软件用于金融市场分析

计算机软件是OA系统的核心构成,不同软件可以发挥出多种操控功能,用其作为企业经营调度中心具有多方面优势。笔者认为,办公软件用于金融市场分析必须发挥其功能,将软件功能用于市场分析的多个方面。

3.1 远程办公

远程调控主要是集成金融企业的各项信息,标准配置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人事管理等极具价值的模块,为市场分析提供更大规模的数据中心。OA系统根据金融市场现状收集相关数据,为软件执行自动化程序提供真实参考,提升了办公人员决策的科学性。

3.2 数据处理

Windows网站服务器与MSSQL数据库的完美结合,使得软件性能得以充分发挥,更可利用多台计算机组成高性能应用集群,全面面向金融市场规模化应用。OA系统用于金融数据处理具有智能化优点,避免了人工参与数据处理的缺陷,使市场分析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更高。

3.3 安全保护

基于OA系统的企业办公软件,在市场数据保护方面也有显著的功能优势。例如,金融数据存取集中控制,避免了数据泄漏的可能;提供数据备份工具,保护金融系统数据安全;这些可以防止商业竞争中数据库资源丢失,影响到金融业经营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快了产业结构模式改革。

3.4 定期升级

OA软件成熟度很高,可实施性很强,为市场分析提供了便捷性。在大量用户实际使用的基础上,OA软件历经多次版本升级,按照金融业经营改革要求进行调整。为了适应金融市场分析的自动化趋势,企业要定期更新OA系统以辅助经营模式,为产业科技化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第2篇

一、金融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一货币市场

银行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

上半年,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累计成交万亿元,日均成交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

由于市场资金保持持续宽松,市场利率价格区间不断下行。同业拆借、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由月的、和,下降到月的、和,分别大幅下降、和。

月日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以后,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下降。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比上年同期低个百分点,月末则降到。

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显著增强,但是货币回笼量仅相当于外汇占款量。虽然上半年央行票据的发行节奏不断趋于缓和,进入月份后更是取消了年期央票的发行,但是票据发行总量明显增多,上半年,央行共发行票据期,共计回笼资金亿元;进行了次正回购,共计回笼资金亿元;春节前进行了次逆回购,共计投放资金亿元;三项合计,上半年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净回收亿元基础货币,而去年上半年净回笼仅为亿元。相对于上半年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加额而言,公开市场操作较好地对冲了外汇占款的资金投放量。

票据市场

上半年,一方面由于市场资金宽松,原创:票据市场利率始终处于下降通道;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审慎,贷款增长放缓,商业银行买票并持票到期以弥补信贷规模下降的意愿不断增强。上半年,上海票据市场承兑、贴现及买断式转贴现业务余额分别为亿元、亿元,同比分别下降和上升;承兑、贴现及买断式转贴现累计发生金额分别为亿元、亿元,同比分别下降和上升。

二资本市场

股票市场

上半年,沪市共有家首发、家增发,合计募集资金亿元,同比仅增长。月份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后,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均暂停。

沪市、股合计成交亿元,日均成交亿元,同比大幅下降。沪市上证指数振荡走低,股价整体下调。上证指数年初以开盘,月末以收盘,比年初下降,振幅达。

债券市场

在加息预期减弱和市场充沛的资金推动下,沪市国债指数始终处在连续上升通道中,并屡创近年新高。沪市债券市场累计成交亿元,日均成交亿元,同比下降。银行间债券市场保持了半年的上涨行情,债券综合指数处于持续上升趋势,至六月末已升至点,创历史新高,与年初点相比,上升点,增幅达。

三外汇币场

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的顺差总额,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外资流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大幅增加,市场供大于求差额扩大。上半年,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折合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亿美元,同比分别大幅增长和。

四黄金市场

上半年,上海黄金市场成交保持活跃,价格表现为箱体振荡走势。上海黄金市场累计成交亿元,日均成交亿元,同比大幅增长。黄金累计成交吨,日均成交吨,同比大幅增长。商业银行上半年以大量净卖出交易为主。交割比由月份的,大幅下降到月份的,市场投资交易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实物交易需求。

五期货市场

上半年,因主要期货价格处于历史高位,成交大幅萎缩,上海期货交易所累汁成交合约万手,成交金额万亿元,同比分别大幅下降和,分别占全国期货市场的和。

二、金融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较为明显地影响着金融市场运行

金融市场资金尤其是银行间市场资金充裕,交易量持续放大。进入××年以来,宏观调控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增速明显回落,商业银行出于对贷款风险的考虑和资本充足率考核的约束,出现厂一定的信贷紧缩倾向,大量资金沉淀于商业银行,银行间市场成为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主要渠道。同时,超额准备金利率的下调,使得银行间市场资金供求失衡的问题更为显性化。

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讨论和此起彼伏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直接带动了上半年出口的快速增长和顺差规模的持续扩大。一方面,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外汇占款所带来的货币投放规模持续扩大,导致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成交量同时显著放大,成交十分活跃。

上半年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房地产价格涨幅逐步回落,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增速明显放缓。原先投资于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开始流人其他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间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的交易活跃程度。

由于宏观调控带来的不确定性,上牛年作为重要保值渠道的黄金市场成交量也显著放大,商业银行在黄金市场中交投活跃,交割比明显下降。

金融市场价格走势反映了宏观调控下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

首先,宏观调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金市场的惯性走势,黄金价格已经不仅仅简单地与美元走势逆向而动,它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产保值工具,因而上半年黄金市场表现出较为平稳的运行态势;二是期货市场既表现出了与国际市场联动的走势特征,作为重要工业原料的期铜和燃料油价格持续走强,也反映了投资主体为应对宏观调控而积极储备的强烈需求,此外人民币没有升值,也是期货市场不断维持强势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宏观调控可能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不确定性影响,这也是在股权分置改革推进中,制约股票市场走强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与此相反,除了较为充裕的资金面之外,的走低以及市场对短期内不会加息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半年债券市场的持续走强。

二高度重视和警惕“宽货币、紧信贷”现象

受制于目前的投融资体制现状和宏观调控政策,亡半年金融市场表现出明显的“宽货币、紧信贷”特征,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压力,助涨了市场投机行为,也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是导致银行间市场风险累积。面对金融市场上充裕的资金状况和不断走低的收益率,金融机构采取了一定的变通模式进行应对。一种是金融机构通过质押式回购以较低的利率融到资金后,再以甚至是高于的利率水平转存入银行,进行银行利润回吐式的简单套利操作;另一种是金融机构通过质押式回购以较低的利率融到资金后,再买入债券,不断进行放大套做,套取债券价格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利差收益。两种模式均推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的不断走高,市场系统性风险加大。

不断放大的杠杆效应、不断缩短的资金使用期限和不断延长的套做券种期限,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风险正在一步步积聚。无风险套利本身是对价格的一种修正,但由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市场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本身并不具有平衡修复机制,套利的结果不是套利空间的消失,而是风险的积累和暴发。由于市场资金供给比较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一旦资金成本上升,或者资金供应结构发生变化,市场将立即面临流动性风险。

二是不利于创新产品推出和市场发展。日前,银行间市场基本上形同于一个单边市场,买方力量空前强大,卖方惜售心态严重,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各种创新产品的推出。由于单边市场的存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在资金供给和债券供给上存在极大的不平衡,这对于新近推出的债券远期交易而言,卖券方承受着相当大的实物交割压力;交投十分不活跃;同时,单边市场的存在还导致新发行券种一上市就哄抢一空,持券机构普遍惜售,二级市场交易清淡;此外,市场收益率的下降也导致银行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减弱,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培育。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一是信贷资源的“挤出效应”,在信贷紧缩的倾向下,谈判能力较弱但成长性较好的企业的信贷规模首先被挤出,影响这类企业的发展;原创:二是“成本递增”效应,由于正常的银行信贷渠道受到阻滞,部分企业或项目转而寻求民间金融和地下金融渠道,融资成本将会增加,进而影响到企业效益和经济发展;三是“顺周期”效应将缩短经济景气周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具有顺经济周期的偏好,缺乏对长期风险收益的理性权衡,—旦经济增长回落,即以减少信贷投入规避风险,而正常项目的投资规模缩减甚至取消,将会使宏观经济运行的景气周期缩短。

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宽货币、紧信贷”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最为严重。一方面,银行间市场利率的逐步走低,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债券市场重要参考指标的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已经降到了左右,远远低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水平。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的紧缩,将使部分流动性不足的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甚至濒临破产,又可能引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债券市场是目前保险公司最重要的资金运作渠道,而目前“宽货币”所导致的债券市场低收益率已经接近保险公司底线,保险公司在市场上很难找到适合资产负债匹配的中长期债券,这已经成为保险公司正常经营亟待破解的难题。

债券价格的上涨意味着风险的积聚,这对于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参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交易,就等于继续助长“宽货币”条件下的市场投机行为,需要面对更高的风险。

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三条主要渠道,在“宽货币、紧信贷”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三条传导渠道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是如此低的货币市场利率,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严重脱节,作为货币政策重要中介目标之一的短期利率,已经失去了货币政策传导意义。二是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最直接的渠道,直接与最终产出发生联系,由于银行信贷趋紧,部分真正有需求的企业得不到资金,将会最终影响企业效益和经济发展。三是“宽货币、紧信贷”只能提高债券资产的价格,不能带来公司价值的提高,更无法给公司带来财富效应,资产价格传导渠道也无法形成。

三、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设

一加大金融市场改革和创新力度

“宽货币、紧信贷”的实质在于储蓄资金无法有效转化为投资,导致资金在商业银行大量沉淀,这同时也反映了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和发展滞后,需要加快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创新步伐,推动金融市场全面、快速和稳健发展。

统一协调金融市场发展规划

“宽货币、紧信贷”虽然仅仅表现在银行间市场,其实也是与其他金融市场之间联系沟通不顺畅的一种反映,因此必须统一协调金融市场发展的整体规划,形成较为明确的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战略。目前,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管理政出多门,人民银行负责银行间市场债券包括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券、商业银行次级债、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和流通,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发改委负责企业债券的审批与发行,证监会负责交易所市场债券如可转债等的发行和流通。不仅现有的监管体制复杂,而且市场呼声甚高的一些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归属也尚未完全明确,市场的发展受到严重掣肘。

今后,不仅仅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将更加紧密,市场间的联动也将不断增强。因此,统一协调金融市场发展的整体规划,将有利于避免金融市场发展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价值取向,更有利于各个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建议成立由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市场协调发展委员会,统一进行金融市场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推进金融市场向全面和纵深方向发展。

加快银行间市场创新和发展步伐

一是要引入有市场需求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创新最重要的是工具创新,目前银行间市场资金的过度充裕,正是交易工具不足的具体反映。要丰富债券市场品种,形成有效的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要加快已经列入日程的、、金融债券、境内美元债券等金融产品的推出;在继续发展短期融资券的同时,推出短期国债和其他短期债券品种;加快推出债券互换、国债期货等业务,综合辅助市场的发展会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

二是要完善金融市场机制。要促进以政府信用为主导的债券市场向商业信用、非政府信用为主导的市场过渡,并完善信用评级机制,给市场传达正确信息;推动债券市场发行从主体集中、量大、频率低向主体分散、量小、频率高转变,完善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尽快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原创:逐步形成以做市商为核心,经纪商和金融机构为主体,众多非金融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的银行间市场运行架构;引入债券预发行机制、国债发行余额管理机制,改债券发行审批管理为备案管理。

二完善市场风险监测和管理机制

第3篇

第一讲中,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白雪洁教授以“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题展开陈述。主要从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是实现几个转变、面临的挑战、支撑中国经济的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的对策六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讲授,让我们对天津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在全国中的站位和责任有了更加明确的把握,也对我们今后开展工作明确了方向。

第二讲是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产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孙德升就“打造差异化的营商环境”为主题进行授课。课程从营商环境的基本概念、重要作用展开,对营商环境进行了中肯评价。同时,对中国及天津的营商环境,如何改善天津营商环境的主要举措,天津如何补短板、打造差异化的营商环境等内容进行了深刻及实际的阐述,提高了我们对于天津实际情况的认知,对我们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wwW.HaoWORd.COM)

第三讲的课程由天津市发改委工作人员庞晓提同志进行讲解,主要对“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进行梳理,介绍了目前活动总体开展情况、平台使用情况、各区目前排名、如何更好的解决企业问题、案例分析等几方面内容,对我们目前的重点工作的开展非常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更能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工作紧迫感。

第四讲由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副主任杨宝臣老师进行授课,题目为“金融市场与工具”。课程围绕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概念、功能、类型,金融工具等基本知识展开,同时加入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金融监管体系等实际知识的讲解,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为我们进行一次金融知识普及。

第4篇

关键词:深度市场细分;内容分析;客户关系管理;业务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2-0042-03

一、对金融机构深度细分的相关步骤、原则与标准的思考

根据现代营销理论,企业进行战略营销的中心,可定义为STP市场营销―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市场细分是企业战略营销的起点,是以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市场调研和论证,将单一的市场划分成多个具有某一种或几种相似的特质性的子市场(各子市场之间有时也会交叉)。企业从中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或认为更具有投资价值的子市场作为企业的目标市场。

(一)相关步骤

金融机构选择目标金融市场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全市场分析;分市场分析;市场营销组合与金融机构成本分析。

第一步,全市场分析。假设有一家保险公司,其通过对市场状况和本公司的特色研究,决定用顾客家庭收入和产品类别两组因素细分市场。顾客的家庭收入分高、中、低三个层次,产品有家庭财产险、人身意外险和寿险三类。细分的结果是,整个市场被区分为九个单元,每个单元代表一个分市场。在各个分市场中,列出当年该保险公司的销售实绩。比如,在中等收入家庭的家庭财产险分市场,该保险公司的销售额为2亿元,为公司在全市场销售额的12.5%。

第二步,分市场分析。各个保险分市场已经实现的销售额,并不能说明该分市场的相对盈利潜力,还必须进一步了解各个分市场的需求趋势、市场以及行业的竞争状况和公司实力以决定取舍。

我们以中等收入家庭的家庭财产险分市场为例。公司当年的销售实绩为2亿元,约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5%。预计下一年在这个分市场,全行业销售额会增长6%,公司销售额可增加15%。

这一步可重复用于其他所有保险分市场的分析。最后,保险公司再对各个分市场的情况进行比较,便可看出哪些分市场对公司有利。其实,这种分析的方法是综合了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和公司份额两方面的因素而得出的。类似的方法还有BCG矩阵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初步确定金融机构的哪些分市场是最具有潜力和发展前途的。

第三步,金融市场营销组合与企业成本分析。初步决定一个或若干个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以后,金融机构还要针对这个或这些分市场,研究和制定一套金融市场营销方案。假定该保险公司选择了中等收入家庭的家庭财产险。现在,它要进一步考虑用于激励顾客购买的促销组合和优惠条件等,通过对这些营销组合的分析,保险公司得出实施目标市场战略的成本。对于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的目标金融市场必须对其营销成本加以分析,从而决定是否进入这个或这些目标金融市场。

(二)标准

在金融产品的市场深度细分过程中,我们通常将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市场分别加以细分。对于金融机构的个人客户市场,其细分的标准为心理、行为、人口和地理这四个因素,而对于金融机构的企业客户市场,业界通常从企业客户所处行业以及其规模和资金状况等方面来进行细分。

1.个人客户深度市场细分。金融机构的个人客户市场日益壮大,而且由于年龄、性别、收入、家庭人口、居住地区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个人客户群体对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有着不同的欲望和需要。因此要根据个人客户差异综合运用地理、人口、心理、行为这四个变数。

一般认为,行为因素是进行市场细分的最佳起点。具体表现可分析如下:

其一,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的不同利益追求细分客户群。对银行而言,如对客户使用信用卡的行为分析,就可知客户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有的为方便、高效;有的为贷款和管理资金;还有的则为显示身份、地位等。

其二,根据客户对不同金融产品品牌的忠诚度来细分不同的客户群。如:坚定的忠诚者、若干品牌忠诚者、变化的忠诚者和非忠诚者。

其三,根据客户对某种金融产品的不同购买频率,细分为少量购买客户群、中量购买客户群和大量购买客户群。

其四,根据客户购买和使用金融产品时机的不同,细分为不同的客户群。如旅游季节,客户对旅游信用卡的需求增加;同样在旅游旺季,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各种交通工具保险的需求会增加。区分不同需求时机,便于金融机构把握时间,及时推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扩大销量。

其五,根据对金融产品购买状况的不同,细分为从未购买者、曾经购买者、潜在客户、首次购买者和忠实购买者等客户群。此细分的目的,在于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保持老客户,变潜在客户为现实客户,变曾经或首次购买者为忠实客户。

2.企业客户深度市场细分。影响企业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的规模与企业所处的行业这两个因素。企业规模包括企业的年营业额、职工人数、资产规模等方面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把企业客户市场细分为不同的类型。行业因素是指规模相差不大的企业,由于它们处于不同的行业之中,因此它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考虑这些产品的风险,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客户由于行业不同在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风险水平。比如,网络经济带动了网络公司对银行产品的需求量,然而这个行业却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对其进行业务往来时提高警惕,加强防范。但同时,风险投资公司和保险公司确有可能从网络行业这种不稳定性中赚取丰厚的利润。

总之,金融市场深度细分的步骤重点在于识别市场细分因素、制定细分标准、对市场容量和潜力评估、分析市场营销机会以及提出市场营销策略。而目标市场的营销策略又分为无差异性、差异性、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三种。至于企业应采取何种市场营销策略,则应考虑企业实力、金融产品特性、金融市场特性、产品所处金融周期、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等因素,加以分析确定。

二、对后VIP时代商业银行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业务价值的思考

在现阶段,高端市场的竞争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在广大的、未经开垦的客户市场中去挖掘高端客户和建立客户关系。但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意识到了高端客户在银行利润上的巨大占比,并把人力、物力和差别化定价逐步向高端客户倾斜。各大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后VIP时代”,可供挖掘的高端客户越来越少,市场竞争将演变为对现有高端客户资源的你争我夺。由于银行现有金融产品间存在相当大的同质性,银行之间的客户竞争也将走进价格战和增加广告投入的低层次竞争圈。长此以往,各银行将不断刷新产品价格、服务价格的底线,银行在高端市场的利润回报将越来越少;一些较为精明的VIP客户也会和银行讨价还价,要求银行为他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导致银行利润的进一步缩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商业银行必须改变现有的浅度客户细分,对自己的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进行深度的客户细分。

并在各个客户群的营销和维护上做到差异化、个性化的管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商业银行就特别需要借助一种全能的IT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来提升对客户进行深度细分和维护的能力。CRM系统的应用将对目前的银行客户管理和业务流程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其业务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供更全面的客户信息。要对客户群体进行深度细分,银行必须掌握客户全面和详尽的信息。银行的手中尽管有数以千万、亿万的客户信息,但这些信息分散在各个系统和帐户当中,无法了解客户全貌,更不要说进行综合统计和细分。CRM系统可以将分散在各个系统中的零散的已有信息整合起来,并由客户经理在客户的日常维护过程当中,逐步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经过CRM系统加以统计和分析后,不管是按年龄、收入、投资偏好、资金流动性要求、家庭背景、个人信用、风险承受能力还是其他客户的特质进行客户细分,都能及时得到科学有效的细分结果,找到目标客户群。

2.更有效的资源分配。在现有的资源分配体制上,各大商业银行往往单纯地通过上一考核期间的经营业绩和本期所要达到的经营计划来分配银行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这种分配模式,客观上能起到论功行赏的激励效果,但并不是效率最佳的模式

要让银行的服务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银行的资源分配就必须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首先必须对现有客户进行细分,并对每个客户群对银行的利润贡献进行细算。只有把银行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潜力的客户群中去,所投入的资源才能有最理想的回报。具备了完善的CRM系统,不但能根据操作者的指令找到目标客户群,还可对客户群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到该客户群的综合贡献度和各次营销活动的成功响应比率等指标,了解客户群对银行利润的贡献以及具备的提升潜力。让决策者能够根据这些信息确定银行对各个目标客户群应该投入的资源,在资源分配和效益产出之间找到更合理的平衡点。

3.更科学的产品设计和定价。实现深度的客户细分之后,目标客户群内部的客户特质和偏好差异会大幅度降低,银行在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就可以将目标客户锁定为一个或几个经过细分的客户群,在产品的设计时就能更多地考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偏好,推出的产品更容易受到客户的接受和认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延长。另一方面,银行可以根据CRM系统提供的目标客户群的收入、价格承受强度以及潜在风险等指标,更科学合理地确定产品在不同目标客户群中的差别化定价,不但要抢占市场,还要做到效益最大。

4.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营销。在以往的产品营销过程中,银行常常是推出了好的产品,却不知道哪些客户最有购买的潜力,往往把目标客户简单地定义为资金余额最充裕的高端客户,然后对这些高端客户进行无选择的地毯式营销轰炸。这样的营销方式不但得不到好的客户响应效果,而且也使高端客户,不胜其烦。经过CRM系统对客户进行深度细分后,银行可以根据产品的风险化、收益率和基本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指定产品适用的目标客户群并进行营销,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产品营销中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傅喜文,《论信息技术与应用数据仓库技术在银行经营管理创新中的运用》[J],《财贸经济》,2009.6.

[2]杨国旗,《商业银行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对策》[J],《当代金融家》,2009.4.

第5篇

一、债券发行情况

(一)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大幅增加

2007年第1季度,债券发行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同比增长37.47%,主要表现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量增加。前三个月,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21321.5亿元。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860亿元;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18,230亿元;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1170.7亿元;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620.8亿元。截至3月底,债券市场托管量为10.23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量为9.83万亿元,占债券市场托管量的96.09%。(见图表5)

相对于上月债券发行市场的清淡,3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量放量增加。增量主要包括:一是央票发行量快速增加;二是三家政策性银行均发行了一定数量的政策性金融债券;三是年初以来,商业银行首次发行普通金融债券和次级债券;四是短期融资券发行量较大。3月份共发行债券11,702.6亿元,较2月份增加517.1%。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560亿元;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9660亿元;政策性银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670.7亿元;商业银行发行普通金融债券190亿元,发行次级债券250亿元;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371.9亿元。

(二)期限结构以中短期为主

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以中短期债券为主,同时也发行了一定数量的长期债券。其中,债券市场发行1年及以下债券(不含央行票据,后同)1280.8亿元,占比41.4%;发行1年以上到10年债券1450.7亿元,占比46.9%;发行10年以上债券360亿元,占比11.6%。(见图表6)

从期限结构变化趋势看,3月份,短期和长期债券发行比重较上月明显上升,其中:1年及以下债券占比40.7%,1年以上到10年债券占比41.6%,10年以上债券占比17.6%。

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

2007年第一季度,人民银行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宽松的情况,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一是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第一季度受春节前后现金大量投放回笼以及新股密集发行等因素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存在较大波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合理安排操作工具组合与期限结构,累计发行央行票据1.8万亿元,同比多发行0.5万亿元。3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3.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9万亿元。二是适时延长央行票据期限。为缓解央行票据集中到期投放流动性的压力,于1月底重启3年期央行票据,与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相互配合,收回银行体系多余流动性。第一季度3个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据分别发行3570亿元、10020亿元和4640亿元。三是适量提供短期流动性。为支持春节前商业银行支付清算需要,通过短期逆回购操作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900亿元,不仅缓解了节前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而且为央行票据发行创造了相对平稳的市场环境。四是市场化发行央行票据与定向发行央行票据相结合。在保持市场化发行央行票据力度的同时,于3月初对部分贷款增长较快且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定向发行3年期央行票据1010亿元,既有效收回了流动性,也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警示作用。五是引导央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度上行。配合3月中旬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3月份以来3个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分别上升12个、18个和22个基点,同时影响市场利率适度上行,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见图表7)

三、拆借交易情况

(一)同业拆借获较大幅度增长,交易期限以隔夜为主

2007年1~3月,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活跃,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足,交易量放量增加。前三个月同业拆借成交9641.5亿元,同比增长153.1%。3月份,同业拆借成交3788.2亿元,较上月增长21.2%;交易品种以1天为主,1天品种占本月全部拆借交易量的62.4%。(见图表8)

(二)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总体较低,市场流动性较宽裕

货币市场利率受货币政策操作、春节因素和新股发行影响有所起伏,季末在央行操作有效引导下出现上升,但第一季度利率水平总体较低,市场流动性较宽裕。3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74%,比2月份下降93个基点;7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1.99%,比2月份下降104个基点。3月末,7天品种质押回购利率和7天Shibor 均为1.97%。短期利率2007年以来继续明显受到新股特别是大盘股融资的影响,其中2月12日受中国平安发行新股融资389亿元影响,当天7天品种质押回购利率升至新峰值4.6%,比2006年峰值(4%)上升0.6个百分点。(见图表9)

四、债券流通市场分析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大幅增加

银行间市场2007年3月交易结算量大幅放量。本月22个交易日共发生结算15701笔,结算量42,619.22亿元,分别较上月增加5583笔(增幅55.18%)和12,868.75亿元(增幅43.26%)。本月单笔平均结算量与上月基本持平,为2.71亿元,日平均结算量1937.23亿元。(见图表10)

(二)回购市场交易保持活跃,交易量同比大幅增加

第一季度,回购市场交易保持活跃,交易量同比大幅增加。1~3月份,债券质押式回购成交7.71万亿元,同比增长51.8%。回购(包括质押式和买断式)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净融出资金明显增加,当季净融出资金3万亿元。2007年第一季度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较多,同时在银行间市场净融出资金明显增加,表明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较宽松。其他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净融入金额增长较快,资金需求较大。(见图表11)

1.质押式回购。2007年3月银行间质押式回购交易量平稳增长,本月共结算7245笔,结算量29,784.71亿元,结算笔数和结算量分别比上月增加37.32%、25.26%。从期限品种看,7天以下品种最为活跃,其中R01D结算量继续遥遥领先,R07D 和R03D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三类品种结算量分别为13168亿元、9333.67亿元和4339.90亿元,分别占本月质押式回购交割总量44.21%、31.34%和14.57%。

从质押券种的选择来看,政策性银行债和央票取代国债成为应用于质押业务的主要品种。当月使用政策性银行债完成质押业务10,560.73亿元,占质押式回购业务总量的35.46%;使用央票完成质押业务9334.34亿元,占31.34%;使用国债完成的质押业务结算量8103.92亿元,占27.21%。

从资金流向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仍是资金的主要融出方,其余机构均为资金的净融入方。全国性商业银行当月净融出资金量高达21811.40亿元;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信用社则是主要的资金融入方,净融入量分别为9235.02亿元、3874.5亿元、2714.21亿元和2242.46亿元。

2.买断式回购。买断式回购交易2007年3月呈增长趋势,共发生结算139笔,结算量253.11亿元,结算笔数和结算量分别比上月增加51笔和91.08亿元。从交易方向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是主要的逆回购方,证券公司和信用社则为主要的正回购方。

(三)远期交易异常活跃

2007年3月远期交易异常活跃,从成交情况来看,本月共成交138笔,成交量270.04亿元,较2月份的50.7亿元增加了4倍多。从期限品种来看,本月成交量主要集中于7天和14天品种,其成交量分别为217.45亿元和36.99亿元。从成交的债券品种来看,采用的交易券种主要为流动性较好的央票和政策性银行债,其成交量分别占到总成交量的58.70%和25.48%。从参与方来看,主要参与者类型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证券公司和外资银行。

(四)银行间现券交易活跃

受市场资金需求较大影响,第一季度现券市场交易较活跃,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2.6万亿元,日均成交438亿元,增长14%。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317亿元。作为债券市场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利率互换交易自2007年以来增长迅速,有效地发挥了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一季度,利率互换交易本金额达391亿元,超过了2006年全年的成交本金额。债券远期交易比较活跃,第一季度共成交347亿元,主要集中在短期产品。

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间现券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净买入方,净买入2485亿元,同比增长65.3%。其他商业银行和证券基金公司资金需求增加较多,分别净卖出现券3299亿和89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和6.3倍。证券基金公司资金需求明显增加,主要是受当季股票市场交易活跃的影响。

从参与交易的券种看,2007年3月央票交易量巨幅猛增,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和短融的现券交易量也有所增加,企业债的现券交易量明显缩小。央票以月结算量8097.62亿元的庞大规模排在现券交易榜首位,占总现券结算量的65.26%;其次为国债,其月结算量1405.05亿元,占总结算量比重为11.32%;政策性金融债和短融的月结算量(及占总结算量的比例)分别为1363.43亿元(10.99%)、910.36亿元(7.34%)。

从流动性看,2007年3月份银行间现券市场交投踊跃,整体换手率为12.12%,比上月高6个百分点。短期融资券仍然是流动性最好的品种,月度换手率为34.24%;其次为央票和国际机构债,月度换手率分别为19.67%和14%;政策性银行债和国债流动性水平仍然不高,但政策性银行债流动性要优于国债,二者换手率分别为5.85%和4.89%。(见图表12)

(五)柜台市场交易受到股市走牛影响继续下滑,以卖出为主

2007年3月,商业银行柜台国债市场投资者数量达到了2337,919个,比上月增加了100,477个。柜台交易结算量也受到股市走牛的影响继续下滑,且仍以卖出为主。本月共结算4496笔,结算量2.40亿元,具体买入0.23亿元,卖出2.17亿元,净卖出额为1.94亿元。从个券来看,柜台品种得到丰富,新增的两只国债分别为1年和10年期品种,目前共计已有20只债券在柜台发售。从本年累计结算量来看,工行是承办业务量最大的机构,其次为建行和农行。从券种来看,061701(储蓄国债)是买卖最为活跃的券种。

(六)交易所市场行情上涨,交易量萎缩

2007年3月,交易所国债指数高位盘整,月初开盘指数114.26点,月末收于114.51点,月末较月初微涨0.25点。交易所国债市场交易量总计达1217.84亿元,较上月缩减45.51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量81.78亿元,较上月减少27.93亿元,减幅25.88%;国债回购成交量1136.06亿元,较上月增加367.11亿元,增幅47.74%。深圳证券交易所现券成交量32.71亿元。(图表13)

五、债券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一)银行间市场债券价格稳步回落,各期限债券收益率均有所上升

年初以来,银行间市场债券价格稳步回落,各期限债券收益率均有所上升。2007年前3个月,债券市场总体保持平稳。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略有下降,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略有上升。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16.79点降至3月末的116.51点,微跌0.28点,跌幅0.24%;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11.39点升至3月末的111.73点,上升0.34点,升幅0.31%。(见图表14)

(二)收益率曲线呈现陡峭化趋势

3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上行,而长期债券收益率上升相对明显,收益率曲线呈现陡峭化趋势。与以往光滑曲线不同,3月在一些关键期限点上,收益率曲线分化出了几个明显的拐点,如3年期和10年期品种。研究表明,这与一级市场的发行品种有关。当期3年期品种供给量偏多,相应地收益率必然有所上行;同时,本月发行的一期10年期品种国债也激活了一些期限相近品种在二级市场的活跃度,但由于市场对紧缩货币政策的预期,该品种在市场上的收益率得以重估,且被市场空头气氛一致抬高。从各期限品种的走势来看,流动性最好的5~7年期品种收益率上移幅度最小,10年期以上品种上移幅度最大。1年期以下品种平均上移11BP;10年期品种上移27BP;10年期以上品种平均上移17BP。(见图表15)

六、债券余额分析

截至2007年3月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总量已突破10万亿大关,达10.23万亿元,较上月托管量增长了8.83%,托管只数也达到了794只,比上月增加45只。其中,银行间市场可流通量本月继续增长,月末达9.27万亿元,占债券总托管量比重90.62%;交易所可流通量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可流通量均有不同程度缩减,托管量和托管占比分别为0.35万亿元(3.42%)和0.05万亿元(0.49%);不可在上述市场流通量0.57万亿元,占5.57%。

从托管的主要品种来看,3月,央票托管量出现猛增,月末托管量达4.12万亿元,占40.24%,国债托管量也有所增加,月末为2.91万亿元,占市场托管总量的28.48%;政策性银行债有所减少,托管量2.33万亿元,占22.76%;商业银行债券0.28万亿元,占2.69%;企业债0.29万亿元,占2.80%;短期融资券0.27万亿元,占2.60%。

从托管期限来看,除3~5年期和7~10年期品种有所减少外,其余品种都有所增加。1年期以下品种月末托管量4.20万亿元,占市场托管总量的41%;1~10年期品种月末托管量4.83万亿元,占47%;10年期以上品种1.20万亿元,占12%。(见图表16)

从投资人持有结构来看,2007年3月除农村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以外,其余各类机构投资人均表现为持有量的净增加。全国性商业银行、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当前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其持有量分别为6.49、0.73、0.67和0.63万亿元,分别占市场总份额的63.47%、7.15%、6.53%和6.15%。

七、股票交易情况

(一)股市总体成持续上扬走势,股指创历史新高

年初以来,股票市场交易持续活跃,股指总体呈现震荡上扬走势。上证指数年初为2715.72点,3月末收于3183.98点,上涨468.26点,涨幅为17.2%。3月份,上证指数大幅上扬。2月27日股指大幅下跌后,3月份上证指数稳步回调,3月19日再次收于3000点以上,此后上证指数不断上行,月底收于3183.98点。3月,上证指数上升386.79点,升幅为13.8%,股市交易量随股指上升放量增加。(见图表17、18、19)

(二)股票市场规模

2007年以来,股票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由于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积极效应继续显现,投资者投资股票基金市场意愿明显增强,第一季度投资者开户数新增871万户,是2006年全年新增数的1.7倍,市场成交额创历史新高。

2007年3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包括A、B股)数量为1461家,较上月增加8家;总股本为15,456.57亿股,同比上升102.06%;市价总值为128,033.36亿元,较上月增加15,163.36亿元。其中,流通市值为38,972.49亿元,较上月增加4936.49亿元。3月份投资者开户数8724.76万户,较上月增加401.76万户。(见图表20)

(三)股票发行情况

2007年第一季度,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和配股累计筹资865亿元,是上年同期12倍。其中,A股筹资846亿元,H股筹资2.2亿美元。(见图表21)

(四)股市交易情况

2007年第一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7.5万亿元,同比多成交6.4万亿元,成交额已接近2006年全年交易量;日均成交1316亿元,同比增长5.6倍。2007年第一季度上海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49932.51亿元,同比增加612.09%。日均成交金额876.01亿元,同比增加599.58%;一季度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6227.11亿股,同比上升338.11%;日均成交109.25亿股,同比增加330.46%。

2007年一季度深圳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25,099.89亿元,同比增加500.15%。日均成交金额440.35亿元,同比增加489.65%;一季度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3115.73亿股,同比上升242.74%;日均成交54.66亿股,同比增加236.78%。(见图表22)

八、外汇市场

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迅速增长,询价市场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占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的比例超过99%。银行间远期市场共成交53.2亿美元,同比增长55.8%;人民币掉期市场共成交557.2亿美元,超过2006年后9个月的成交量总和(2006年4月份开办)。掉期成交主要集中在3个月期限内的即期/远期掉期交易,占全部人民币外汇掉期成交额的81.3%。外汇市场会员进一步扩大。截至3月末,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远期和掉期市场会员银行分别为265家、80家和71家。

第一季度,银行间外汇市场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246亿美元,成交品种主要为美元/港币、美元/日元和欧元/美元,成交量合计占全部成交量的74.1%,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主要是美元/港币成交量同比下降较多。(见图表23)

九、期货市场

2007年3月,国内期货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成交活跃。3月全国期货市场共成交期货合约35,093,176手,同比下降4.47%,环比增长44.94%;成交金额为21,343.76亿元,同比增长25.5%,环比增长60.29%。1~3月份,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00,058,308手,同比下降0.16%;累计成交额为54,632.27亿元,同比增长30.54%。

(一)分交易所情况

2007年3月,上海期货交易所当月成交量12,652,904手,同比增长31.86%,环比增长63.18%,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6.06%;成交额15,493.93亿元,同比增长62.58%,环比增长70.08%,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2.59%。上海期交所1~3月份累计成交量32,932,026手,同比增长43.58%;累计成交额38,257.19亿元,同比增长73.99%。

3月,大连商品交易所当月成交量13,353,068手,同比下降38.86%,环比增长12.94%,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8.05%;成交额3252.08亿元,同比下降42.69%,环比增长11.56%,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24%;大商所1~3月份累计成交量46,475,808手,同比下降29.88%;累计成交额10,600.23亿元,同比下降28.51%。

3月,郑州商品交易所当月成交量9,087,204手,同比增长71.38%,环比增长96.03%,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5.89%;成交额为2597.74亿元,同比增长9.51%,环比增长101.24%,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17%。郑商所1~3月份累计成交量20,650,474手,同比增长;累计成交额5774.85亿元,同比增长14.66%。(见图表24)

(二)分品种情况

2007年3月,上海期交所期铜合约的交易量为1929940手,同比增长79.22%,环比增长133.6%;交易金额为5768.26亿元,同比增长126.62%,环比增长161.13%。期铝合约的交易量为748,922手,同比下降62.12%,环比下降3.91%;交易金额为731.54亿元,同比下降62.8%,环比下降4.46%。锌合约的交易量为71,160手;交易金额为104.5亿元。天然橡胶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7,747,324手,同比增长94.32%,环比增长41.55%;交易金额为8216.39亿元,同比增长98.74%,环比增长38.36%。上海期交所燃料油期货合约交易量为2,155,558手,同比下降15.63%,环比增长219.31%;交易金额为673.24亿元,同比下降23.84%,环比增长242.86%。(见图表25)

2007年3月,大商所黄豆一号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2,670,254手,同比增长87.51%,环比下降4.01%;交易金额为854.78 亿元,同比增长122.67%,环比下降2.82%。黄豆二号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912手,同比下降99.93%,环比下降37.02%;交易金额为0.31亿元,同比下降99.91%,环比下降34.95%。玉米期货合约的成交量为6,379,588手,同比下降36.81%,环比增加16.03%;交易金额为1072.15元,同比下降25.94%,环比增加14.819%。豆粕期货合约的成交量为3852800手,同比下降36.33%,环比增加23.08%;交易金额为1029.11亿元,同比下降26.3%,环比增加23.73%。豆油期货合约的成交量为44,9514 手,同比下降84.67%;环比增长9.23%;交易金额为295.73亿元,同比下降80.66%,环比增长9.79%。(见图表26)

2007年3月,郑商所一号棉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179,984手,同比下降69.51%,环比增长203.97%;交易金额为124.64亿元,同比下降71.4%,环比增长201.92%。白糖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3543,834手,同比增长6.94%,环比增长118.49%;交易金额为1398.82亿元,同比下降17.66%,环比增长129.7%。PTA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251,432手,环比下降39.37%;交易金额为105.86 亿元,环比下降38.7%。强筋小麦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5109,766手,同比增长290.93%,环比增长101.37%;交易金额为968.07亿元,同比增长312.96%,环比增长107.06%。普通小麦期货合约的交易量为2188手,同比下降89.32%,环比下降2.93%;交易金额为0.35亿元,同比下降88.59%,环比下降4.89%。(见图表27)

第6篇

内容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不断发展,各国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创新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型金融产品的创新浪潮,使整个金融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直至20世纪90年代,金融工程技术开始被大量地运用于解决日益复杂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日益流行并对金融市场效率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金融工程和金融市场效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金融工程 金融市场 金融创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不断发展,各国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创新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到20世纪90年代,金融工程技术开始被大量的运用于解决日益复杂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的日益流行对金融市场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和制约因素。因此,发展金融工程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金融工程和金融市场效率的概念

(一)金融工程的涵义

金融工程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独立于金融学的其他分支学科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它属于金融创新,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金融工程发展史上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金融学教授约翰•芬纳蒂(JhonFinnerty),他将金融工程定义为:金融工程就是资本市场参与者运用现代金融经济理论和现代数学分析原理、工具和方法的基础上为金融市场参与者发现金融资产价格和规避风险,挖掘新的金融机会,以实现投资者新预期的经济目的,增进金融市场效率和保持金融秩序稳定的一项应用性的技术工程。同时其将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包括: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新型金融方法的开发与设计;提供解决某些金融问题的方案。

金融工程作为20世纪70代金融管制放松的产物,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直接促进金融衍生工具和各种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发展,使金融业发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变化。从CDO和CDS这两个金融衍生品10年间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相当迅速(见图1)。

总的来说,金融工程就是运用金融市场上现有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发展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为需求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产品,实现预期目的。

(二)金融市场效率的涵义

金融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就一定要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尤其是我国资金短缺金融市场发展很不完善,相关制度还很不健全,应当更加重视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的结构和相关机制,保证市场可以在一个高效率的水平上运行,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可以更加成熟,免受到外来金融机构的强大冲击。

市场是提供资源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场所。在市场中依靠价格信息,引领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并实现资源的配置,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可以帮助社会资源实现最佳的配置。金融市场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市场,它的效率是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一方面包括金融市场以最低的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包括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

从金融市场内外运用资金的角度可以把金融市场效率分为内在效率和外在效率。内在效率是指金融市场的交易营运效率,即金融市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交易成本为投资者完成一笔交易。它反映了金融市场的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效率。外在效率是指金融市场的资金分配效率,即金融市场上金融商品的价格是否可以根据有关的信息迅速、及时地作出反映。它反映了金融市场调节和分配资金的效率。

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效率的关系

金融工程的产生是金融市场交易对于更高市场效率不断追求的产物,反映了市场追求效率的内在要求。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效率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金融市场的需求

金融工程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主要有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主体内在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等,但从本质上来看都是金融市场追求高效率的内在要求。

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超出金融市场能力的需求,特别是在追逐利益和防范风险的过程中这种需求更是突出。而一旦产生这些市场没有办法满足的投资需求时,市场参与者的经济活动就很难顺畅进行下去,而这无疑会降低金融市场的效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金融机构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开发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在满足不同参与者交易要求的情况下,也推动了金融产业的向前发展。同时由于有了满易者需求的金融产品使其经济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二)金融工程的促进

首先,运用金融工程方法创造出的金融产品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交易,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运用金融工程创新的金融工具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在合约的性质、期限、支付要求等方面各有特点,这些创新的金融工具不仅丰富了个人投资者的选择,为他们构建个性、有效的投资组合,壮大了金融市场的规模,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和发展,同时,金融机构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推出的多种金融工具和融资手段比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了融资成本。

其次,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金融机构运用金融工程的技术方法大量的创造出新型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等提高了交易者的满足程度,进而增强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运作效率。

最后,运用金融工程方法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投融资的便利程度,其在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上满足市场上不同金融主体的需求,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金融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在追求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推动了金融工程的产生和发展,而金融工程的不断创新从某些方面促进了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因此金融工程的发展与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发展金融工程并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效率无论是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是与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相比,都有着明显而巨大的不足。从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金融市场组织管理能力偏低、投机性较强、抗风险能力偏低,市场价格的形成缺乏合理性且无稳定均衡的内在作用力。从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效率来看,目前的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因此运用金融工程的方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运用金融工程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策略

推动金融工程的发展从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国应当在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事业建设,从而可以从整体上大幅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效率。在分析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充分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经验,同时要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使我国的金融工程的发展更加适用于我国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宏观上来看,我国应该在大力发展现货市场的同时推进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与使用,运用金融工程的相关方法设计新型金融工具和融资方法。由于一国金融市场对经济的贡献主要来源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丰富投资者的选择,使投资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少量的资金就可以寻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有效的资产组合,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二)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具体措施

金融工程其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创造性地解决相关问题,进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首先,已有工具的发展和应用。我国要尽可能地利用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金融商品运用金融工程的思想,通过资产组合来使其尽可能满足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需求,可以使交易及时迅速地进行,或者把某些基础的金融工具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领域,继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其次,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创造,如金融工具多元化、灵活化。根据不同投资者的要求,设计符合其要求的各项金融工具,由于其新颖灵活,一般在金融市场上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同时可以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因此交易的成功率较高,金融市场的交易比较顺畅,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

再次,通过金融工程的创新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型金融产品和融资技术,同时也可以促进传统技术的改进,从而使金融中介机构组织形式上发生改变,传统的金融格局被打破,金融业务日趋综合化、全面化,这样就可以大大缩减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之间处理业务之间的摩擦,进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最后,通过金融工程业务的不断发展,迫使政府修改相应的法令、政策,放宽金融行政管制,进一步提出阻碍金融市场顺畅运行的不利因素,从而增强金融市场的效率。同时,政策法令的修改、金融管制的放开,又进一步鼓励和推动了金融创新,从而加快金融工程业务的发展。

(三)金融工程对金融市场效率提高的作用表现

第一,规避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以及各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导致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剧烈波动使得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面临着随时随地存在的风险,且规模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情况导致金融市场的效率普遍较低。于是在各国的金融市场上普遍产生了规避风险的需求,而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所创新出来的金融产品极大地满足了投资者的这种需求。一个效率很低的市场上,由于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分散转移风险的职能,可能会导致风险的积聚和集中爆发,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产生。

第二,缓解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交易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对金融资产在市场上的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严重的干扰了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使金融市场的效率低下。而金融工程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通过设计整套的相关机制,让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机制了解内部信息,以达到信息的对称,从而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

第三,增加流动性。金融市场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帮助金融资产持有者将其资产出售、变现。流动性越高,金融资产就越安全,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也与其成正比。正常情况下金融市场越不稳定,资产持有者对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就越高。运用金融工程方法创新出的许多金融产品和交易机制,初衷就是为了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使金融资产持有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将其变现,进而能够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参考文献:

1.霍文文.金融市场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徐艳.金融伦理与金融市场效率:[博士后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6

3.管涓.发展金融工程,提高金融效率.肇庆学院学报,2001.3

4.王广谦.金融市场效率的衡量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选择.金融研究,1996,2

5.李青.提高我国金融市场效率的政策选择.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9

第7篇

一.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与金融安全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命脉,经济发展已离不开金融,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程度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金融风险大小和金融危机程度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程度。所以,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日益成为金融科学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如何确保金融安全,防范危机。金融安全指的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周道许,2001)。从金融安全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安全不仅与货币资金的形式有关,而且还与资金货币的融通方式有关。所以,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防范出现在这两个环节上,而这两个环节都是组织方式的构成要素即组织中的对象与组织方式。所以,金融安全问题与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密不可分。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两种组织条件下的风险与危机隐患。

1•金融市场的自组织方式与金融安全。金融市场的自组织方式强调遵循金融市场演化的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由金融市场的各个系统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各种合力的结果使金融市场由混沌无序走向有序结构,实现金融市场的跃迁。自组织方式是一种自然演进方式,反对人为干预,也就是说它其实是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思想。通过组织的自我演进方式,金融市场能够展现出原来没有的特性与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组织过程实质就是金融创新过程。(1)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安全。金融自由化主要指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金融业务自由化和金融管理自由化等。关于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安全的关系,实际上是探讨金融自由化为什么引发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实际上是遵循金融市场上中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能够得到相应的融资的内在逻辑,以期通过货币的自由流动实现货币的价值增值。但是,金融自由化的自组织过程,却加大了资本冒险的机会:一是银行和其它金融有更多的机会处置资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时有发生;二是融通资金供给增加,企业居民面临的融资约束缓解,债务依存度提高,负债率上升。

这都使得货币资金的再融通面临着困境,特别是银行机构,是通过资金的长期不匹配,促使资金流动,实现收益。当资金无法流回时,不仅会影响经营绩效,还会造成挤兑现象,出现金融恐慌,深化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金融危机。在金融自由化中,利率自由化被当作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内容(黄金老,2001)。利率自由化的风险常常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只要实行市场化利率,必然伴随着利率风险(黄金老,2001)。例如,智利在1976~1982年进行了非常大胆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包括取消利率限制,减少银行储备金比例等,结果却使此期间的真实利率达到了18%,如此高的利率水平实际上使任何投资者不可能达到相应的投资回报,结果是企业倒闭,银行系统因企业的坏帐而崩溃(李量,2001)。(2)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金融创新源于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金融深化的结果。金融创新旨在货币资金的运作与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促进金融系统化、一体化发展。但也给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造成了隐患。MichaelCarter(1989)指出:“金融创新实际上是掩盖了日益增长的金融脆弱,是一种金融上的‘围堵政策’,最终激励基于难以实现的未来的收入流和资产价格预期之上的投机性融资。”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是由金融创新工具的广泛应用和失控所造成的。首先,金融创新工具具有自创生的特点。

自创生是指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系统原来无序态失衡(如风险加大,收益降低),金融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结构、功能、特性,从而出现了与原有系统不同的状态。但新出现的事物由于找不到原型,也就不能利用原有的组织理论来管理,不能按事前决定的方案来控制,这样就出现了失控的可能。其次,金融创新工具具有自生长的特点。自生长在系统科学中指的是系统整体除了“体积”变大以外,其余形态、性质、特点均不发生变化,系统保持不变的结构、功能。当然,自生长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的,但一定是根据组织的内在机理自组织的,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平均地”变成整个系统发展的动力,使之整体扩大。例如,证券市场的自生长,是将资金吸入金融生物体内,经过金融生物体的吸收转化,成为金融发展必须的养份,促使金融系统的各个部分相应长大,造成了系统的自生长。但是,由于金融系统自身转化系统可能存在功能,从而可能导致自组织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即发展过程中差异逐渐拉大)或者各种资金违规操作,进入市场,导致金融创新市场规模大大超过原生市场的规模,甚至远远超过原生市场,导致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

2•金融市场的被组织方式与金融安全。金融市场的被组织方式是指在金融系统之外,存在着一个组织者,事先设定好目标,指导、控制金融市场的演化,从而实现预定的目标。金融市场的组织者一般指的是政府,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组织、控制称之为金融抑制或金融压制。金融压制对金融体系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1)政府的计划控制使得金融市场丧失了多样演化的可能。金融体系的失灵、运营、发展、壮大,需要政府之间“看得见的手”来规制,但是由于存在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政府实质上不可能掌握预测有关金融市场各子系统的运营行为。再加上政府作为一个集团,集体选择的时滞较大,成本较高,即使掌握了充分的信息,这些信息也可能出现变化或失真的现象。政府在管理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只能根据金融市场所反映出来的信号,以及政府所掌握的有限信息,进行计划管理,以使得金融市场在预定的轨道中有序发展,却使得金融市场丧失了多样化演进的可能性。例如,在我国的传统体制下,计划经济管理控制着金融市场,全国所有的金融业务被“统一”为一种业务,即银行信贷;所有的银行信贷又由一家大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来做,这种体制几乎彻底消灭了金融业的市场成份,资金的流动运作受到严格约束,统收统支,限制了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发展(黄金老,2001)。(2)政府行为可能加大金融市场外部正熵的流入。一是预算软约束。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融资过程,企业预期将得到政府的“父爱主义”扶持,那么在投资上就会倾向于选择收益更大、风险也更大的投资项目,加大银行系统的风险。而银行预期到当企业面临债务危机时,政府也不会袖手旁观,从而银行也会冒险加大企业的贷款规模。这就为银行的呆帐、坏帐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加大了银行的支付危机。

像韩国20世纪90年代的危机,银行信贷扭曲膨胀,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300%(1996年)。原因就在于政府的软预算约束和隐含担保,最终导致资本外逃和通货贬值(钟伟和宛圆渊,2001)。二是垄断行为。政府参与经济管理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垄断利益。而如果国家的各项法律不健全的话,产权界定不明晰,权利交叉重叠,外部负效应加大,反映在金融领域中,也是如此。但政府为获得垄断利益,有可能长期维持这种无效率的产权,从而使金融市场在无效率的状态下长期徘徊,金融风险能力极其微弱。三是寻租行为。在政府主导的融资格局下,政治资源的多寡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主要因素。无论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为获得资金,就展开获得政治资源的寻租行为。政府官员与企业勾结起来,形成金钱政治。这种融资行为并未考虑到资金的安全、风险,并未考虑收还情况,完全是出于巩固政权,寻求利益集团的政治支持,使得整个社会的信贷规模无限膨胀,银行的坏帐居高不下。(3)政府管理引起金融系统的负反馈的发生。在一个控制中,将输出信号的一部分作为输入,再来控制系统的输出,称为反馈。反馈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正反馈是系统的激励机制,信息的放大机制,负反馈是系统的抑制机制,信息的衰减机制。政府一般采取等级管理的方式来实施对经济的干预的。但管理的等级层次使得信息的传递时间拉长,环节增多,从而出现人为歪曲信息,或理解错误,或粉饰行为,等等,使得真实的信息难以传递给组织者。那么当系统偏离目标时,就难以修改实施方案,使系统仍按原定的目标演化。超级秘书网

二.自组织与被组织对研究金融市场的意义.

自组织与被组织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系统实现有序结构的两种途径。自组织方式强调各个系统遵循客观规律的自然演进,而被组织方式强调人为的控制和干预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实践证明,自组织演化优于被组织演化。例如,市场经济已经被证明优于计划经济,尽管市场经济并不完美。所以,就金融市场的演化来说,自组织方式也是优于被组织方式。然而,在人类的社会中,被组织方式又大量存在,人们总是避免不了用被组织方式来认识控制、管理事物,关键是在运用被组织方式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事物按自组织的方式来演进。那么对于金融市场而言,就是在政府在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时,如何遵循金融市场的内在规律,在内外力的作用下推动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从而也能够有效地防范单一组织方式对金融体系带来的隐患与危机。

〔参考文献〕

〔1〕钱建娣.政府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J〕.财贸研究,2002,(1):

〔2〕钟.伟,宛圆渊.预算软约束和金融危机理论的微观建构〔J〕.经济研究,2001,(8):

〔3〕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吴.彤,曾国屏.自组织思想:观念演变、方法和问题〔J〕.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2000.

第8篇

1.1市场规模方面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碳金融一级市场最大的供应商,自从2005年“京都协议书”开始实施,中国在国际CDM项目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增加。2008年开始,我国已经开始掌握着国际碳金融市场近一半的份额,并且份额在不断地增加着。2010年,我国共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2.6亿吨,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排放量的60%,在注册项目的总数方面也达到了42%。截至2013年7月31日,全球共有7128个项目注册成功,而我国的注册成功项目就多达3682个,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1.2碳金融交易制度建设方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政策的颁布实施,中国已初步建立了碳融资和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目前中国在碳金融交易制度建设方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体系。地方政府在碳金融交易制度方面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诸如《天津市建筑节约能源条例》《、杭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等。这些地方性政策法规的出台对于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交易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

可以看出,尽管碳金融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已经逐步开始,但中国在国际碳市场和碳交易链中仍处于低端位置,缺乏话语导致只能被动地接受外来的碳交易机制建立低碳价格。归结而言,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2.1对碳金融的认识不足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和公众认知度普遍不高。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碳金融的价值、战略意义、运作模式、交易规则、风险管理、社会福利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也基本没有彻底理解清洁发展机制,同时也没意识到碳金融的巨大机遇。

2.2融资不足,碳金融产品缺乏碳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金融市场交易平台本身就发展得不够充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经营周期长、技术含量高、资金相对缺乏、风险控制相对较差等问题。同时,我国交易产品也相对较少,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不足,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发展滞后,种类和数量较少,目前只能说是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2.3风险规避和防范能力不足除了面临基本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碳金融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可持续发展风险。首先,2012年多哈气候大会谈判保住了第二承诺期,中国仍没有减排责任,使得国内的CDM项目保持有效,但是多哈气候大会留下了诸多难题,这种不确定性对碳金融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从“高碳”向“低碳”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运营成本将大幅上升,盈利能力将有所下降,在宏观调控和企业自身的变化方面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不可预知性随之而来。再次,目前一些低碳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标准和技术还不够成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风险,中国没有足够的战略储备和风险防范体系来避免这些风险。

2.4交易体系及配套机制不完善碳金融是一个与政治、经济和其他领域密切相关的新事物。碳金融的发展需要税收环境和金融监管等及其他配套政策的大力支持。从基础层面,我国的金融交易平台刚刚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配套设施没有跟上,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市场发展得不够充分。同时相应的配套系统不够完善,扶持政策也得不到落实,这样从根本上阻碍了碳金融发展应该起到的作用。政策法规缺乏、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宏观政策引进有限都是当前我国碳金融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3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

在西方国家,主要由市场驱动碳金融的发展,是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法律框架,企业、商业银行等出于自身的利益自发参与碳金融建设。目前西方国家的碳金融从法规、制度、交易市场到市场参与主体、中介等均已建立初步完善的体系。因此,中国应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3.1加强对碳金融的宣传碳金融的发展是一个艰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要发展碳金融,首先要加强低碳和碳融资概念的宣传力度,让人们体会到碳融资、碳金融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令其深入人心。碳融资具有参与度高、政策性强等特点,碳融资是碳金融重要的组成部分。碳金融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关系到每个社会人的根本利益,所以它不单单是政府或者企业所应该关注的,它的发展更需要各方人士的共同参与,积极努力。诸如以人民银行为首的各银行可以和环保部门等众多政府部门联合开展碳金融宣传活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低碳意识,加强公民对于碳金融价值的认识,从操作模式、交易规则、战略构架等方面给予普通民众彻底的了解,让他们充分认识清洁发展机制、绿色环保机制、低碳经济机制。同时,金融业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推动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划,扩大国际金融合作,不断探索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低碳环保道路。

3.2对碳金融产品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发展碳金融必须做好风险管理,防范和控制碳金融产品可能的风险,实现碳金融的和谐发展。为此,需要加强碳金融项目风险识别、衡量和控制,建立相应的隔离措施。此外,碳金融产品面临巨大的政策风险,这要求国家要制定相应完善的法律政策文件规范碳金融项目的开展,尽量从基础层面减少风险。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关的风险控制标准,开展风险监测和现场检查,督促金融机构依法开展碳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应通过完善银团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投资主体多元化,分阶段投资,降低风险;完善合同条款,转移政策风;通过聘请国际化律师,规避法律风险。

3.3创新碳金融产品及服务我国在碳金融方面目前只有少量的基础产品,在碳金融衍生产品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这样的金融市场风险必然会很高,消费者也无法对冲碳金融带来的风险,增强碳交易的流动性。因此,我国在发展碳金融的过程中,一定要拓展视野,根据客户的需要,积极创新碳金融服务。同时更多地开发创新碳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及相关服务,争取走向高端碳金融市场,提升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竞争力。金融机构应积极发展以碳为基础的交易的期货和期权,以及金融产品的结构,一方面,可以使碳供给企业套期保值;另一方面,让广大投资者多方参与碳交易,提高流动性。与此同时,我国必须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和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加强产学研合作,专注于科技和应用支持,培育自主创新的力量优势,力争在低碳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第9篇

关键词:有限理性 非理性因素 羊群行为

一、投资行为有限理性

(一)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

经济人即理性经济人或实利人是由西方经济学者出于经济学分析、解释、推导的需要对个体经济行为的本质进行抽象以避免陷入人性争论从而分析其决策行为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是指以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为基本动机的个体行为。

现代金融学基于经济人假设认为理性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及相机抉择基础之上。这也就意味着经济人假设得以成立的相关条件包括金融市场供给不受限制、市场信息对称、市场机制完善有效、投资者投资能力足够需得到满足。在此情况下投资者通过所有可以得到的市场信息缜密权衡将来出现的所有可能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并作出最优的、前瞻性的决策。而实际中经济人假设赖以存在的相关条件并不存在。所以现代金融学的相关投资理论及模型存在严重缺陷。

(二)投资行为有限理性

投资者基于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并按照价值判断在先事实判断在后的次序进行考量而后从事相关投资行为。对投资活动的价值判断解决的是投资活动本身对投资者的价值意义即是否值得投资,对投资活动的事实判断解决的自身是否有能力从事此项投资。而进行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基础前提即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一定程度下的理性。

一方面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多变、不确定的世界,投资者只能获得关于市场的一部分信息而不可能获得所有市场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对信息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对可获得的部分信息无法完全有效的加以利用。所以基于有限理性制定的投资决策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而只能符合有限理性标准或满意标准。

虽然投资者追求理性并希望最大限度的追求理性,但结果只能达到有限理性并只能符合满意标准。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并非一成不变,同时价值判断是多元而非一元,而基于事实判断也无法将所有投资备选方案列出。作为投资者的个体,其有限理性限制其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只能在能力范围内达到有限理性。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制定最基本的投资目标并考量现有可供选择的投资方案,如果其中有方案能够满足最基本的投资目标,投资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

需要强调的是,投资者基于有限理性作出的满意决策同时是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实现的。非理性因素同时影响着投资者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二、非理性因素

(一)非理性因素及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

非理性因素对投资者的认知、情绪、行为活动的发挥和抑制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

动力作用。投资决策的产生及付诸实施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进行的认知与实践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和坚定的意志将为投资者的认知与实践产生推动与支撑,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和脆弱的意志将不利于投资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诱导作用。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可以弥补逻辑思维不足,激发创造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

投资者个体心理特征

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会受到各种信念的影响而出现系统性偏差。

自信情结。个体往往高估自己的判断出现过度自信的倾向。投资者倾向于认为他人的投资决策是有偏差的,而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回避损失。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本能,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首先是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投资者对避害因素赋予的权重要远大于赋予对趋利因素的权重。

避免后悔。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由于害怕后悔情绪体验而倾向于尽力避免后悔的发生,从而有可能导致非理。

启发性偏差。投资者在认知过程中会运用启发性的认知捷径进行决策。

第一:代表性启发法。投资者在市场不确定的条件下会关注与当时情境相似的过往情境,并根据与过往情境的相似性作出判断。但当投资者过分强调过往情境时往往会忽略当时即将出现的信息或潜在可能性,毕竟情境不在完全以同样的形式并以同样的结果出现。所以此时投资者容易产生代表性偏差。

第二:可得性启发法。投资者倾向于根据面对的投资活动在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以较快回忆起的投资事件作为参考进行判断,从而出现可得性偏差。

(二)投资者群体心理特征

由个体投资者结合形成较大规模的群体投资者通过一系列相互影响的投资决策及行为对金融市场整体产生较大影响,并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左右市场走向。由此可以推论研究群体投资者的心理特征的意义远比研究个体投资者的心理特征的意义大的多。虽然研究个体投资者心理特征可能有助于更好理解群体投资者心理特征,但群体投资者与个体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与行为中的表现是存在差异的。

1.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众行为在金融市场中往往指羊群行为。投资者从众的影响因素:

(1)群体因素:一般地说,投资者所在群体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群体意见较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

(2)情境因素:这主要有市场的极度不确定性与权威影响力两方面,其中权威包括权威人士及权威机构如官方或机构投资者。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3)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由于缺乏自主性和判断力,在复杂的投资活动中犹豫不定、无所适从,因而,从众便成为投资者最为便捷、安全的选择;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从众;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下比个人主义文化氛围下更易于产生从众。

总之,个体投资者在受到群体投资者精神感染式的暗示时,就会产生与他人行为相类似的模仿行为。与此同时,各个个体之间又会相互刺激、相互作用,形成循环反应,从而使个体行为与大多数人的行为趋向一致。上述暗示-模仿-循环反应的过程,构成了从众行为的心理基础。

2.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在金融市场中“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潜在地、深刻地影响着投资者行为。

投资作为一项典型的人类社会活动,集体无意识伴随其中。进入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市场的收益性、风险性尤其是投机性质的投资行为往往使个体行为陷入集体无意识之中。投资者无法以辽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进行思考与处理交易。在投资者追求风险收益过程中面对市场的波动、流动将难以规避集体无意识的干扰从而可以导致市场的进一步波动、流动,而这又将反过来强化由集体无意识驱动的投资行为。

个体投资行为寓于群体投资行为之中并在市场环境变化之下通过群体心理解析并形成较鲜明观点后再作用于市场,产生的市场行为结果将进一步通过向群体投资者反馈从而强化群体心理。群体心理的迷茫对应于市场的震荡,而群体心理的趋同将形成明显的市场趋势。而在市场趋势形成开始与即将结束之时往往是集体无意识最具强烈之时。

三、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现象,研究羊群行为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市场行为。

(一)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倾向于忽略有价值的个人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表现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投资者往往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其思维与行为受到其他多数投资者的影响,跟从多数人思维与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包括市场中具有压倒性的观念或权威性观念,而不考虑个人信息。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将对市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羊群行为的本质及成因

从本质上讲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在投资者有限理性的思维局限下、非理性因素作用下使投资者跟从并对市场造成巨大波动的群体行为。其中有限理性为羊群行为的存在提供了客观前提和基础,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对羊群行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主观推动作用。

获取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但受限于有限理性个体投资者无法获得准确、及时、有效的全部信息而只能获得部分信息。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分信息未必能够保证对投资者作出正确决策产生价值,而且无论这部分信息是否存在价值个体投资者都需要为此部分信息支付成本,包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当投资者通过权衡投入与产生比时往往得到结论:既然不能保证所获得信息能够带来相应的收益,那么跟从机构投资者进行决策往往成为明智之举。

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行为也是基于有限理性所以机构投资者所获得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另外,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理论模型、信息处理方式和交易策略,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市场行为。因此个体投资者跟从机构投资者的结果往往导致个体与机构投资者组成的投资群体的集体非理性成为。

四、羊群行为的影响

“羊群行为”影响市场价格走势。由于“羊群行为”者放弃个人信息并采取跟从多数人的策略必将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使得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的部分方法将在羊群行为明显的市场中变得无效。而市场未来价格将向单一极端方向发展,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羊群行为”的脆弱性。“羊群行为”的发生是基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当市场充分吸收、消化此前导致羊群行为的信息,政府新的信息,投资者从众心理或集体无意识作用减弱,此时羊群行为将会减弱、停止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回归。所以“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同时进一步导致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参考文献:

[1]谢明.政策分析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章融,金雪军.现代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比较研究[J],财经论丛:2002(11).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现状;发展趋势

1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

首先是分设了专业银行和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制的框架。先后恢复和分设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

其次是成立投资信托类型的金融机构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1979年至1984年,先后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以及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以后各省市也相继成立地方性的投资公司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4年以后,不少大中城市相继成立城市信用社,成为为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

三是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地位,以及明确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

(2)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中央银行间接金融调控机制。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中国宏观调控手段从直接控制向间接调控转变的关键。从1979年起,先是在部分地区试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但新体制仍然存在各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专业银行之间吃“大锅饭”的问题,指令性计划指标管理为主的框框仍然没有打破。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金融市场,建立了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行,使人们重新考虑建立金融市场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拆借市场;二是证券市场。货币市场中的贴现业务和同业拆借市场首先得到培育和较快发展。1981年上海市首先出现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正式开办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94年以后,商业汇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被广泛使用,成为企业主要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手段。1985年,中国先后在广州、武汉、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成立了同业拆借中介机构,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为依托,跨地区、跨系统的同业拆借市场。

2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产生广泛影响情况下,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仍在稳步进行,金融开放渐进扩大,但也应该看到,我们所处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滚滚而来。金融变革和金融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同时,在国内也遇上了经济发展格局从需求过旺到需求不足的变化。在这种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的条件下,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2.1 积极进行金融组织机构的深化改革

今后除应完成机构调整任务,加快新机构同各方面关系的磨合,建立新的工作制度,发挥新机制的优点,进一步搞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工作外,必须花更大的力气加强金融监管。并把这一工作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尤其要与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运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彻底消除新的亏损的各项改革相联系。商业银行要真正企业化,真正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优胜劣汰。

2.2 银行利率市场化

目前我国利率仍处于双轨制,官方规定的利率水平较低,而市场上利率较高,其原因是违约风险贴水较大,这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困境,对此,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降低违约风险,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逐步扩大利率的浮动范围,最终完全放开利率管制。按照自主经营的原则,银行有权自定贷款条件。在中央规定的最高利率和最低利率幅度内,银行可根据时常资金供求情况自定利率,灵活调整利率,运用利率杠杆,调节资金供求。实现资金商品化和利率市场化。

2.3 谨慎对待金融自由化。稳步把握市场开放的程度

金融自由化是今后改革的方向,对我们来说,金融自由化也就是走向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持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稳妥地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这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丰富从事国际金融活动的经验,培养一大批能熟练进行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精通国际金融活动的金融财务人才。具备了这些条件,人民币不但应该实现自由兑换,而且应该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世界货币之一。今后引进外资银行的力度会加强,因为中国需要借鉴其管理体制和操作方式,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与素质,为中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积累经验。

2.4 进一步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

第11篇

随着2002年金融分析师(CFA)考试结果的公布,被誉为“全球金融第一考”的CFA资格认证再次为金融界所关注。2000年,全国只有百余人报考;2002年,中国大陆地区有2000多名考生参加考试。近年来,CFA已越来越广泛地成为全球投资银行家、证券交易人员、公司财务总监等金融业内人士公认的最高行业从业标准。CFA以何等魅力,在短短几年内吸引着众多业界人士?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接轨的成熟的金融市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国际先进金融知识又谙熟中国商品经济特殊规律的金融人才,来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和行业规范。让我们走进CFA。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成长的阶段,今天它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引人瞩目的重要行业。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世界经济向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方向发展,中国已加入WTO,使我国的资本市场以及各个经济领域面临着又一次重大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的资本市场,无论在规模或规范化方面与世界上发达的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资本市场的扩容,它的复杂性增加,需要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培育机构投资人,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开放式基金管理;创业板市场设立与运作,国有股、法人股流通;保险基金与养老基金管理;商业银行股份化及资产证券化运作;股票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引入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等。这一切都需要大批掌握国际惯例的人才,中国资本市场的规则最终要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多的金融市场从业人员也需要加强培训和提高素质。中国的资本市场又有着它自身的规律和发展道路,必须结合国际的经验和中国的实情加以研究。

展望未来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首先应该大力加强国内外资本市场理论与实际的研究,大力培养既掌握国际先进金融知识又谙熟中国商品经济特殊规律的金融人才,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特许金融分析师”(CharteredFinancialAnalyst)是我们应采纳的一个严格的国际行业规范,它是全球通行的、最权威的金融市场专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它创办于1960年初,近年来这一资格已越来越广泛地成为全球投资银行家、证券交易人员、公司财务总监等金融业内人士的公认的最高行业从业标准。CFA®的课程设置和考试内容深深植根于投资管理的实践,涉及丰富的金融投资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考试标准和阅读书目每年都在变化,以反映最新的投资领域的变化。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在我国普及CFA知识并研讨建立我国自己的资格认证体系,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规范与国际化做出贡献!

提到高素质的金融人才,许多人认为只有基金管理公司最需要这类的人才,实际上其它的金融机构也大量需要投资管理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公司等其它金融机构都亟需投资管理的精英人才。

政策惯性虽然存在,股票发行的核准制毕竟已经实施,债券发行也必将由审批制转为考核制。发行已经市场化,如果拟发行股票或债券的企业质量不高,定价又不合理,承销商将面临发行不成功且不得不自己大量购进余额的尴尬境地。所以,在现实利益驱动下,承销商将逐渐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将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致力于金融分析。在二级市场上,缺乏做空机制和避险工具,这使得一些券商和机构具有和某些市场力量结合,努力将市场推高的内在冲动。股指期货等避险工具正在设计之中,市场各方需要未雨绸缪,及早为今后的市场环境做好准备,这也需要有关的人才。

在保险业,不久前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还只局限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这对于保证保险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过于狭窄的保险资金运用范围,一方面限制了保险资金的盈利能力,使大量的长期资金不仅缺少投资途径,而且利率倒挂,另一方面也造成相当大的潜在市场风险。因为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之类高信用级别的债务都属于利率产品,一旦利率波动,保险企业风险很大。在股权投资方面,中国保监会规定,目前只能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动用资金不得超过公司资产的15%,且所持资金不能超过资金总量的10%。在国外保险资金一直是股市及证券市场的“主力军”,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西方保险企业主要靠投资组合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弥补承保亏损,取得经营利润。由于投资作用的增强,使保险企业在偿付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强了投融资功能,投资业务已成为与保险业务并重的两大主导业务之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保险资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如发行定向保险投资基金、进行资产委托管理、组建产业投资基金、深化债券投资组合等,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与证券市场的融资需求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保险资金已经成为影响资本市场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第12篇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市场所在国直接对其进行监管;而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对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三、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形势相对平稳

近两年,从欧元区重债国债务问题日趋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高风险资本价格逐步回调等信号可以看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环境和情绪有一定的改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证明形势完好发展,由于世界经济所处的位置非常复杂并且很多国际政策都存在着多边形,导致了向好发展的趋势相对比较薄弱,一个不利的政策信号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波动。

(二)国际资本的流向逆转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南降北升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股市疲软与发达经济体,所以国际金融市场也随之产生变化,其中主要是由于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和经济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力渐强而造成的。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流通资金将青睐于发达经济体,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流动。

(三)信贷环境结构性分化

由于在世界经济体资金货币政策分化和世界经济体高速复苏格局的大形势驱动下,全世界资金利率发生了严重的结构性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资金结构性分化。一些新兴经济体主要采用资金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多次降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压低信贷利率;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也表示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是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利率的稳定。但是,新兴经济体由于受到本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没有办法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无奈的被迫加急。第二,发达经济体长期与短期利率的分化。虽然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表示维持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但是美联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信号逐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中长期信贷利率开始上升回调,法、德等欧元区核心国家国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回调至近几年的高点。

四、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

世界经济体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目前经济比较平稳,但是它的影响因素颇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都会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这样世界经济发展复杂环境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同样会随之调整与波动,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还是看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在全球经济中,美国经济占主导地位,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极大程度的制约着国际金融发展。目前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条件下,美国经济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第一,美元货币资金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第二,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会呈现下降趋势;第三,国际货币资金向美国的流动性会有所削弱。

(二)资金的流动方向

美元虽然处于国际金融货币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和美股的变化将影响资金的流动方向,目前已经有国际资金开始从美国流向亚洲和欧洲的种种迹象。但是,由于国际金融经济受到全球的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因此可以有效的控制国际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银行是国际金融的载体和途径,只有在较好的国际银行条件下才可以实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目前国际银行业相对来说比较发展平缓,但在将来会在法制、机制、产品和结构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第一,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随时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第二,发达经济体的银行业率先发展将带动全球银行业;第三,网络虚拟化银行业的大力发展。为此,未来的银行业将有很大的创新,但在创新的同时也必将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潜在的冲击和风险。

第13篇

【摘要】随着我国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两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逐渐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起步比较晚,使得在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是其中的核心,本研究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通过建立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之间关系的实证模型,得出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随时间呈曲线型的递增发展,并通过分析认为沈阳市要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政府部门就需要在监管金融机构贷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建立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市场等方面加强管理。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

1 引言

自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国内的房地产消费需要量因此而获得巨大的释放,由此房地产市场也由于住房的市场化而日益繁荣,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每年以超过7%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同时,房地产的销售额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1]。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仅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的繁荣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金融市场的活跃。由于住房制度的变革,金融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房地产市场中,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开发,到消费者的抵押贷款进行商品房消费。银行参与的程度在不断的提高,金融市场在各个环节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运行与发展。同时,房地产市场的不良发展所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实例也提醒我们要深刻的认清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程度。以避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及二者相互作用对国民经济其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金融支持过度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化;房地产金融融资渠道单一诱发潜在金融危机;房地产价格不稳定加大国内商业银行体系风险等。因而我们不得不深入的思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否存在着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如何看待房地产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如何正确处理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协调关系?要处理这些问题,就要科学、合理的认识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因此,本文将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角度出发。通过以沈阳为例,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进行实证分析,用回归分析法来分析定量的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的认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关系和发展规律,解决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实证支持。

2 研究的设计 1 样本区域选择的依据

本文选择的模型区域为辽宁省沈阳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辽宁省是东北三省中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目前,东北地区是国家重点的经济改革发展地区。而沈阳市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城市,其城市发展在辽宁省甚至在东北省具有典型性,对沈阳市的研究对辽宁省以及东北地区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起到代表性作用。

第二、沈阳市近几年在经济发展迅猛,其经济发展在辽宁省具有经济领军地位。近年来,其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迅猛,具备了对二者市场进行研究的现实基础,同时对二者未来的协调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第三、沈阳市是老重工业基地,而近年来沈阳市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异军突起,使得二者的经济地位也日益凸显。在面临经济转轨期的时代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整个城市未来的经济格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如何认清与协调房地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对规避金融危机以及对沈阳市未来的经济格局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2 指标选取依据

如何来选取指标来代表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发展对研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对指标选取的依据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定义性原则。根据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功能定义来选定经济指标。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商品交换、交易以及一切流通关系的总和。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定义,可选用交易额、销售额等经济指标。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资金借贷、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买卖,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融通资金的场所或过程。根据金融市场的定义,可选用贷款额、证券交易额等经济指标。

第二、典型性原则。参考其他众多相似研究文献中所运用的指标,对其进行归纳选取。如《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选取我国商品房的交易额来表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选取金融资产总量、货币资产数量(即包括现金和存款)、非货币资产数量(即包括股票有价证券)来表征金融市场的发展。李阳(2006)和皮舜(2004)均选取我国商品房的交易额和金融机构贷款额作为各自市场的表征指标-。

第三、可行性原则。通过查询《辽宁省统计年鉴》和《沈阳市统计年鉴》,笔者发现沈阳市证券交易额记录年份仅由2003年开始,2003年之前的数据无法快速、准确的收集,因此将代表金融市场发展的证券交易额这个经济指标排除。无沈阳市商品房交易额经济指标,但有沈阳市商品房销售额经济指标可代替-。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选择沈阳市商品房实际销售额作为表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经济指标,记为销售总额。选择沈阳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作为表征金融市场发展的经济指标,记为贷款合计。 3 数据来源说明

在基于以沈阳市为例的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研究中,有关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主要由以下查询获得:通过查阅《辽宁省统计年鉴》和《沈阳市统计年鉴》总共获得了沈阳市2003-2009年相关经济指标数据14个,经过对数据的仔细检查与核对,确保了指标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具体数值见表2-1。 4 模型选取依据

根据上述表2-1所收集的数据,以贷款合计为横轴,以销售总额为纵轴,借助专业统计软件SPSS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2003-2009年的数据表示出来,得到散点图2-1。

图2-1 2003-2009年沈阳市商品房实际销售额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散点图

从图2-1中可以看出,表示每年商品房实际销售额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的点基本上呈递增趋势,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通过观察散点图的分布形态,可以明显看出其分布偏离线性模型,因此排除选用线性模型对变量指标进行拟合。其次,可以观察得到其变量的走向接近于曲线型的非线性模型。因此将选用非线性模型进行拟合。但这种描述只是直观上的判断,只是从变量散点的形态上做出的大致性描述,并不能科学的反应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因此在下面的论证中,本文借助专业统计软件SPSS软件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具体的计算。

3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1 相关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计算出销售总额和贷款合计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输出结果如表2-2。

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得出: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1,P=0.0245%,应该拒绝原假设,即总体中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零的假设。所以可以认为,销售总额与贷款合计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在回过头来对二者变量的散点图进行观察(图2-1),就较容易理解这一结果,散点图上的变量基本上在呈现递增的趋势。因而这两个变量基本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表4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双卫检验概率值为0.024,小于5%,即表示出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也是较为显着的。

3.2 回归分析

通过上述的相关分析,我们计算出销售总额与金融贷款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21,同时观察散点图,发现变量基本上呈现曲线型递增的趋势。因此笔者就想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是否可以用一条曲线来拟合,所以在下面的分析中仍借助SPSS统计软件,以贷款合计为自变量,以销售总额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输出结果如表2-3,表2-4和表2-5。

模型摘要(Model Summary):表示相关系数(R)=0.891,判定系数(R Square,R2)=0.793,调整后判定系数(Adjusted R Square)=0.752。由此可得出该模型的拟合度高达75.2%,即运用该曲线模型,自变量X(贷款合计)可以解释因变量Y(销售总额)变化的75.2%。因此通过拟和度数值证明该模型是可行的。

方差分析(ANOVA):表示回归的均方差(Regression mean Square)=3.591,剩余的均方差(Residual Mean Square)=0.187,F=19.213,P=0.007。其中重要的数据分析为F值所对应的P值的大小。由于P=0.0071%,近似于P=0,所以可认拒绝原假设,即变量X和Y之间曲线相关关系显着。

回归分析系数分析(Coefficients):表示常数项 (Constant)= 3.132E-5、回归系数(B)=1,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Std. Error)=0,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0.410, t检验的t值=2.426E7,P=0.000。其中重要的数据分析为自变量X(贷款合计)的t值所对应的P值的大小。由于P=0,所以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着意义,即X的变化可引起Y的变化,且变化显着。

图2-2贷款合计与销售总额拟合曲线图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可运用SPSS进行曲线回归分析得到曲线拟合图2-2。 3 研究结果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沈阳市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关系具有显着影响性。从具体系数上看,销售总额与贷款合计与类指数曲线拟合度达75.2%,销售总额变动的75.2%可运用曲线的自变量的变动解释;F检验与T检验的数据同样表明无论是从整个模型方程的角度,还是从自变量的角度,都是高度显着的。从模型拟合图斜率角度来看,由于其图形斜率大于零且呈递增性,即曲线的凹凸性为凹,因此因变量会随着自变量等单位的增加而呈现出加速上升,即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因变量的上升速度要快于自变量的上升速度。通过基于沈阳市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2003-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我们看到代表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总额与代表金融市场的贷款合计随着时间的发展呈现出上升趋势,并且该趋势符合类似指数曲线的波动走向。这表明即使金融机构贷款变动幅度较小,其变动也对房地产销售造成巨大的波动。从指标的代表的市场角度出发,不仅直接表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关系且呈现强显着相关,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房地产市场对金融市场的强烈依赖性。证实了第一部分的理论研究结论。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揭示出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这是因为,房地产市成是资金密集型市场,交易额巨大,因而不论是房地产的直接使用者还是经营者都是难以承担的,因此都需要银行等金融主体参与的金融市场给予资金融通,才能顺利完成交易。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具有保值性、增值性等特点,使得金融市场特别青睐房地产市场,特别愿意以房地产金融资产作为资产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可见,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体”的。为了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在未来的协调发展,针对本文所得到的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积极鼓励监管金融机构贷款。由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类指数曲线关系,使得金融机构贷款变动对房地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面临房地产市场日益膨胀的背景下,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究其根源性主要因素,加大对金融机构贷款批准的审核力度,加强房地产业的信贷管理,严肃查处房地产信贷中的违规问题,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完善个人征信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预警体系、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等。通过调控金融机构相关贷款来有效的指导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发展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由于目前的房地产金融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体系,而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这样无形中将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风险转化为银行体系的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应该加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发展资金、证券等要素市场。

第三、建立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市场促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将住房抵押贷款直接转化为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证券形态,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证券形式将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积聚社会闲散资金,促进个人储蓄向房地产投资转化,并有助于提高银行长期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建立起不动产抵押贷款的次级市场。对于放贷金融机构而言,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能有效降低放贷风险和拓宽房地产资金来源,有效地把贷款风险向证券市场转移,把风险分散给广大投资者。对于投资者来说,房贷证券化为其提供新的投资工具,因房贷信用程度较高,投资者风险系数较小,可谓是一种风险小、收益高的新型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皮舜,武康平.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发展关系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2):1-5.

皮舜.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2):29-33.

李阳.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

沈阳市统计局.沈阳市统计年鉴[M].沈阳市统计局出版,2001-2007.

第14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均衡;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3.12

一、引言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稳定及其现代化进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机制,其供求均衡问题一直以来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2011年中央政府的“三农”政策就明确提出,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推动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看出,政府针对“三农”问题的金融扶持政策落脚点,突出表现在加大信贷资金供给、增加涉农贷款比重、降低农村贷款利率、丰富小额信贷产品等几个方面。这也反映出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的实质就是信贷供需失衡,信贷供需是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核心所在。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王芳围绕广义的“农村金融”,认为农村金融制度的成败在于能否有效满足微观金融需求,而现代金融需求需要通过政府提高农民收入来培育[1]。朱锋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受市场发育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制约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的实现还受诸多非市场因素制约[2]。郭兴平从需求、供给及市场均衡的角度,认为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成本高、金融机构与农户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抵押品,使得供给无法满足需求, 而适当的政府干预和服务模式创新,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和抵押品不足问题[3]。

考虑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的实质就是信贷供需,本文结合农村金融市场均衡理论,将研究范围放在正规金融中的信贷供需上,结合国内农村正规金融的信贷需求和供给曲线特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交易费用高和制度变迁导致供给参与者减少这两种因素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信贷供需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情况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发育的,整个社会物质基础还不丰富,资金严重短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市场仅仅成了筹集资金的场所,金融工具也仅仅是筹集资金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发育不良,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服务供给抑制。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金融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全国农村金融市场;从空间结构来说,农村金融机构城乡布局失衡、区域性布局失衡严重;从具体层面而言,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的绝对数量大幅度减少。

第二,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并存。农村正规金融市场是政府在改革中依法建立的、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地位的公开市场,它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并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是自发形成的民间融资活动,是适应农村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及其融资需求所具有的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形成的,难以进入商业化正规金融。

第三,市场从低级向高级逐步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基本上是从东向西推进的,而且是先有自发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后有正规的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等形式;先有短期的资金市场,后有长期的资金市场;先有单项金融工具,后有多项金融工具,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推进的格局。

第四,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从农业流向非农业。由于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工商业,农村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城市,西部区域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区域,从而使得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

(二)需求主体及其需求曲线

农村金融市场一开始就以服务农村而存在,其需求主体自然就是农村的经济组织,即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作为农村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范围广、规模大,已成为主要的需求主体,但是农户的收入水平却比较低。较低的收入影响农户的资金投人和收益水平,资金借贷已成为农户投资来源的重要手段。农村企业主要包括资源型企业、乡镇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在中国农村生产力普遍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下的大环境下,这些农村企业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覆盖面方面,影响都相对较小。因此,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主体仍以农户为主,农户的需求基本确定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曲线。

第15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股票市场;问题;建议

证券市场出现的“异常现象”,这种现象打破了原有的理论,这种理论是金融理论对经济人完全理性这个观点,这种“异常现象”也和主观效用最大化原则相违背。一些金融学家开始质疑自己先前的假设,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换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心理活动上面以及认知心理学方面来分析。换句话来说,人组成了股票市场,金融学引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金融股票市场上的“异常现象”。

一、 我国股票市场的表现情况概述

(一)宏观上看

我参考了2004年到2012年我国沪深股市理念的股价综合指数的变动,从指数上面来说,股价指数很难用是牛市合适熊市来形容,总是发生大起大落的涨幅情况,暴涨和暴跌的情况经常发生。在2013年12月20日这周,上证指数大跌了111个点,是2013年6月底跌到1894点那惊心动魄一周的跌幅也没有这周跌幅这么大。最近一段时间,上证指数日线(加上两个假阳线)已经连续跌了12天,连续两周二个周是阴棒,这已经打破在2008年大熊市中的连续跌10天的超长记录。证监会也例行召开了新闻会,发言人邓舸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做了相应的回答。包括新三板扩围问题、非上市公众公司并购重组相关规则的最新进展、证监会调查上海基金“老鼠仓”的相关情况,努力推动资本市场良性互动。按照常理来分析,IPO在2014年1月份重启,在这之前应该是股市的真空期,如果能够配合好IPO重启,那么多半应该是利好的消息,会带动一波较好的走势,但是事与愿违,跌的大家都失望了。

这些信息都反应出投资者对于市场上的信息了解不足,这种投资决策也不能够用传统的金融学理论来理解。虽然说影响股票市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正如上文中所说的股票是由社会人组成的,我们可以充分研究不同投资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心理状态来理解股票市场的总体波动。

(二) 微观上看

我选取了地产股“多伦股份”(600696)的异常波动情况作为例子:在2010年5月到11月之间,其日K线在9月中达到的最高点,然后及急剧下跌。然后其召开了股东大会关于股票异常波动做出了公告,但公司主营业状况政策,基本层面没有什么变化。

依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异常现象”是指无法用现行的理性资产定价模型予以充分说明的稳定的金融市场上的统计现象,或称“程式化现实”。股票市场上的“异常现象”可以从两个个方面来归类:一类是股票市场可预测性谜团;二类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股票的异常现象。

二、 股票市场异常情况的行为解释

股票市场异常情况主要是股票价格波动性谜团的情形,对其的行为解释主要可以有三个方面的解释:

首先第一个解释是“小数定理偏差”。主要的代表学者是卡恩曼和特维斯基。这个行为解释主要内容实际上表达出来的是样本无关性,指人们将样本中某件事的发生概率分布于总体分布。他们认为投资者如果根据公司的公告,根据公司所公布的公司红利对公司的发展状态和前景做出判断,有可能会夸大红利对于投资者的导向作用,有可能会使得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样会加剧股价的波动。行为金融学的这种分析实际是说人们对红利的变化反应过度,其理论根据就是“小数定理”。

第二个解释是“过度自信”的解释。这个是从心理学的心理测量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股票异常现象的。主要是指一些专业人士,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知识过度的依赖,甚至夸大自己的能力。把对一件事不确定发生的概率估计设计在特别小的一个置信区间之内,错误的夸大自己的预测能力,对这种情况产生不准确性,带有一种自我欺骗的行为。这种现象也有可能对价格有变化。

第三种解释是“学习模式”的解释。主要的代表学者有格威斯和敖迪妮。这种解释是在上面第二种解释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指投资者在实践生活当中会对自己的“过度自信”产生强化能力,这个解释的心理学基础是偏执偏差。不仅不依据新的信息,对自己原始信念进行更正,反而对自己原来的想法充满信心。中国股票市场上个体投资者之间的差异,使得投资者产生消极的效应,给股市带来异常波动。

三、 股票市场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历程还比较短,个体股票投资者的经验还不足,投资理念和心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些“投机”和“政策”特征还非常明显,这容易使得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出现偏差,财富损失的时候也降低了投资者的自信心。从而引起股市的动荡和脆弱。在我国的投资者当中,散户所占的比例占主要部分,这个结构是不合理的。加上一些造势做局和内部交易,使得我国股市炒作性特别的强。我从影响投资者心理的原因除非,对我国股市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 促进理性投资

首先就需要让广大投资者树立好正确的投资理念,培养一种良好的投资心态,并摒弃之前的“心浮气躁”的心理。同时在投资过程中,改变投资方式,引导广大投资者做中长线,在技术、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放弃做短线的想法,改变投机行为,尽可能的避免掉因为投机而造成的股市震荡,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有就是要敦促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基金,社保等,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投资市场让这些拥有资金的机构成为我国股市的主要投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我们投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二)规范制度引导理性投资

国家要加强对于股票市场的立法和监管力度,明确规则和股票市场秩序,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引导股票市场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去发展,对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防止借壳上市,保证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禁止刊登误导投资者的股评和信息,减轻那些不正当的股票市场信息。

(三) 政策引导但不干预市场

国家在宏观上面应该积极引导,制定政策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性,保持在一段时间内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才能真正对股市起到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不能过度干预,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股票市场有法可依,让市场这支无形的的手发挥主要作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维.基于异质投资者模型的股票价格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博士论文,天津大学).万方数据(度门大学图书馆).2002一05.01.

[2]齐海燕我国股市“羊群行为”分析.市场周刊田.2004.05

[3]网应益荣.股价波动的若千研究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工作报告,上海交通大学).2002.05.万方数据(厦门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