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入职考核意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掌握知识信息的人,是企业最具价值的资源和财富,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国有控股的化工专业营销企业,如何制定有效的考核指标,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就绩效考核中如何把握关键指标进行初步探讨。
一、绩效考核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治理和规范运作的需要,也是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业务性强、涉及范围广,对企业发展和干部员工成长影响深远。
所谓绩效考核,就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员工完成目标任务情况的一个跟踪、记录,并运用系统方法对员工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进行评判的过程。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战略目标体系及其目标责任体系、指标评价体系等内容,其关键指标的选取和考核又是其中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员工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等。通过关键指标的选取和考核,可以改善员工工作表现,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成就感,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及综合实力的增强,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
二、绩效考核中关键指标确定的目标和依据
绩效考核中关键指标的设定,要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让最优秀的员工得到优厚的报酬,充分挖掘员工创造价值的潜能;二是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通过规范化考核程序,优化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三是使企业和员工的价值取向趋于一致,做到人员精、薪酬优、成本降、业务增。
确定的关键指标要突出四性:一是战略性。要紧紧围绕企业战略构建的绩效管理体系,明确关键目标,通过对其因果关系的分析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及衡量指标,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和可考核的绩效指标。二是关键性。围绕重点工作精简优化考核指标,考核指标越少而精,越能突出重点工作,凸显战略导向。三是全员性。围绕指标分解落实实行全员考核,业绩指标压力只有真正传递到每个岗位,才能激发出全体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员工行为和企业战略的有机统一。四是实效性。围绕过程客观评价建立有效的运行体系,对时限性强的关键指标,按工作流程明确各项工作的期限和质量要求,并跟踪检查落实,确保过程的有效控制。
三、关键绩效指标的设定
绩效考核指标中的关键指标是风向标,是指挥棒,是绩效考核体系的核心内容。指标体系不科学难以保证有效性,指标体系不先进难以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关键指标的设定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坚持战略导向,以保证绩效考核能有效支持企业发展战略;二是以部门和员工工作分析为基础,根据考核目的,对被考核对象的岗位的工作内容、性质以及完成这些工作所具备的条件等进行研究和分析,确定绩效考核的各项要素;三是结合部门和岗位工作流程设计考核指标,围绕被考核对象扮演的角色、责任(岗位职责)以及同上游、下游之间的关系(上级和客户的需求与期望)来确定。考核指标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细化、流程化,使考核更具有可操作性。
确定关键绩效考核指标,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参与。我们在制定关键指标的过程中,人事管理部门和企业管理部门起着组织、协调、培训等作用。近年来,我们通过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通过采用KPI管理模式,以企业年度目标为依据,确定企业、部门和员工的关键成果区域量化指标,以此衡量企业、部门和员工的工作绩效,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潜力,并在绩效考核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指标体系,努力使考核指标更加具有科学性、导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以上级下达的绩效考核指标为依据,依照“公开、公平、公正、奖优罚劣”的原则,经过相关部门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对绩效指标进行罗列、筛选、设置权重、修改确认等过程,向管理层提出了以关键绩效指标(KPI)为依托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比较清楚地界定了上至总经理下到基层员工的绩效责任,并规定了考核的方式和具体的时间表。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全年的主要任务、确定工作重点。在落实与总部签订的业绩合同的任务中,从效益类、营运类、服务类、组织类、控制类等五大类入手,层层分解下达各项关键绩效指标。以吨产品利润、投资资本回报率、产品销售量、计划完成率、产品购销率、吨商品现金营销成本、直销率、可控费用支出、应收账款为企业级KPI指标,权重从20%到5%不等。
2.各部门依据企业级KPI建立部门级KPI,并对相应部门的进行分解,确定相关的要素目标,分析绩效驱动因数(技术、组织、人),确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流程,分解出各部门级的KPI,以便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以销售业务部门为例,KPI指标有吨商品利润、产品销售量、计划完成率、产品购销率、厂家提货率、吨商品现金营销成本、客户计划完成率等,并根据销售的侧重不同设置相应的权重。鉴于职能管理部门的特殊性,日常管理、业务支持等工作的目标通常无法直接体现在企业经营的目标里面,其绩效指标主要体现在岗位职责中,我们通过岗位职责中的关键责任、对上级和相关部门绩效目标的贡献,把工作分为必须做、应该做和适宜做三类,制定本部门的KPI指标。例如对综合管理部门我们增加了计划投资控制、员工总量控制、内部控制、综合督办完成率、对健康安全环保责任事故的责任追究规定;对财务部门增加了可控费用支出、财务费用、资本回报率、应收账款、报表及时准确率等指标。
3.各部门按照岗位职能职责,将KPI再进一步细分,分解为更细的KPI及各职位的业绩衡量指标。各岗位除了与本部门保持一致外,还增加了与岗位工作紧密相关的KPI指标,作为岗位员工考核的要素和依据。
四、推行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的成效
通过在实践中对KPI指标的反复修订,特别是对关键指标的不断调整完善,我们形成了一套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全员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控性。推行绩效考核几年来,较好地调动了部门和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获得了健康快速发展,其主要收获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做到了将员工的工作与企业远景、战略及部门的目标任务相连接,通过指标的层层分解,层层支持,实现了每一员工的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和企业的整体效益直接挂钩。
二是保证了员工的绩效与内、外部客户的价值相连接,共同为实现客户的价值服务,提高了客户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关键词] 有效工时;绩效考核;探索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04-2
一、研究背景
根据江苏省卫生厅《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有效工时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苏卫社妇【2013】6号)》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深化医改的部署要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引入“有效工时”概念,建立健全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内容的新型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发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新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运行机制,需要解决一个既体现公益性又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就是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以“有效工时”为主的绩效考核机制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宗旨,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
二、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优化绩效考核方法,建立以有效工时为主的社区卫生绩效考核机制。
(二)研究意义。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宗旨;较大限度的显示绩效考核的公平性;解决既体现公益性又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平衡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两大服务体系的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工作质量,有效促进社区卫生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围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十大类四十一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及其他各项工作,经缜密科学测算,确定各岗位完成工作的月工作有效工时;2.结合各岗位风险大小、技术含量、劳动强度、运行模式、目标考核等因素,确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各项工作的有效工时比例;3.有效工时与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三要素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四、研究、实施方法
(一)建立评定体系。本项目组织专家对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进行评定。
(二)实施以有效工时为主的绩效考核方法。1.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制定绩效考核体系中,指标的选择、指标系数的确定是决定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可行的两个关键环节。根据考核要求和工作要求,全面实施“量”与“质”相结合的双套绩效考核体系。在指标选择上满足以下条件:第一是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第二是整体性,基本涵盖社区卫生工作的主要方面,不遗漏任何一项重要指标;第三是确定性,即指标确定性好,各项指标判定客观,确定;第四是独立性,即选入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都具有独立的信息,不能相互替代;第五是可测性,是指考核指标可用操作化语言定义,所规定的内容可用运用现有的工具测量获得明确结论。中心在“有效工时”量化指标体系中,从工作风险、技术难度、工作方式、占用时间和成本核算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单位有效工时标准。具体见表1.
(表1)鸿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科室单位有效工时标准
2.制定科学的绩效工资计量办法。在现行的绩效工资中分基础性工资和奖励性工资。
(1)制定基本有效工资时间。
(2)制定卫生材料消耗比例。
(3)制定质量考核要求。
(4)制定满意度考核要求。
3.搭建规范的绩效考核运作机制
(1)建立中心内部质控平台。为确保有效工时绩效考核管理形成优化运作、良性循环的长效工作机制,中心建立了中心领导下的多部门参与的质量控制平台,分别由医务科长、临床各科科主任、防保科长、财务科长组成,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指导。每月进行一次检查、考核,考核得分作为当月绩效考核工作质量质控考核分值。
(2)规范服务实施技术。中心以基本医疗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为实施标准,定期进行各岗位的业务学习,对每项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进行详细培训,确保各项工作质量。
五、结果
(一)工作数量
1.2012年1-9月份门急诊人次为128678,2013年1-9月份门急诊人次为135498;2012年1-9月份住院病历为586份,2013年1-9月份住院病历为611份;2012年1-9月份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为25976,2013年1-9月份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为27301,经综合评定2013年1-9月份全中心工作数量较去年同期上升4.9%。
2012年7-9月份门急诊人次为46626,2013年7-9月份门急诊人次为50682;2012年7-9月份住院病历为198份,2013年7-9月份住院病历为215份;2012年7-9月份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为8992,2013年7-9月份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为9795,经综合评定2013年7-9月份全中心工作数量较去年同期上升8.7%。
(二)工作质量。1.2012年1-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工作质量综合评定为91分,2013年1-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工作质量综合评定为94分,2013年1-9月份全中心工作质量较去年同期上升3.3%;2.2012年7-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工作质量综合评定为92分,2013年7-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工作质量综合评定为96分,2013年7-9月份全中心工作质量较去年同期上升4.3%。
(三)群众满意度。1.2012年1-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群众满意度综合评定为91%,2013年1-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群众满意度综合评定为94%,2013年7-9月份全中心群众满意度较去年同期上升3.3%;2.2012年7-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群众满意度综合评定为92%,2013年7-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群众满意度综合评定为96%,2013年7-9月份全中心群众满意度较去年同期上升4.3%
(表2)鸿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月份各项指标评定结果
六、分析
以有效工时为主的社区卫生绩效考核理论是绩效管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履职尽责的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全面评价,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有效工时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实现社区卫生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对于提高社区卫生科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通过有效工时绩效考核制度的试点,中心建立了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数量为主要参考依据,结合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和物资利用率测评为辅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了科学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削弱了职工医疗收入和医疗机构的收入及药品收入的联系,有效防止了趋利行为和过度医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创建了社区卫生服务激励平台,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了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维护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从而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形成明确的社区卫生导向机制。绩效考核体系就像一个“导航器”,可用让职工清楚职工需要改进的地方,指明职工前进的方向,为职工的自我发展铺平道路。同时,职工绩效考核的结果对单位的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作出贡献。有效遏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了满意度。
(三)有利于优化社区卫生内部运行机制。中心确定的绩效考核项目、内容、有效工时换算方式、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考核结果的运用,对无锡新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借鉴的模式。通过绩效考核的合理操作,建立良好的岗位竞争机制和奖优罚劣、多劳多得的分配激励机制,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有过去的“重基本医疗,轻公共卫生”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并重”方面转变,由过去以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向转变,提高辖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月伟,章菱,陈国生.社区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6):32-35.
[2]尤川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运作模式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8):59.
关键词: 现代高校 考试诚信 考试诚信机制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学生的诚信问题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尤其在考试方面,诚信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考试作弊而被勒令退学的现象。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考试诚信更是诚信教育的重中之重。
1.当前我校考试诚信机制存在的不足
我校作为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向来注重学生的诚信教育,考试诚信取得一定的成就,近几年来学生考试作弊总人数不断下降。但是与此同时我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依旧屡禁不止,据统计2011―2012学年学生考试作弊62人次,2012―2013学年学生考试作弊45人次,2013―2014学年学生考试作弊58人次,2014―2015学年学生考试作弊34人次。
2.考试诚信机制构建的探索和策略
分析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主要和他们心存侥幸、对考试作弊后果认识不足、缺乏是非观念与道德观念、盲从心理和虚荣心作怪等因素有关,也与学校的诚信建设与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因此,如何构建一套完整的考试诚信机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2.1开展诚信教育,增强诚信意识。
(1)加强新生始业教育。当新生刚进校时,通过几起由于考试作弊而无法毕业、无法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无法出国申请研究所的真实事例,给新生敲响警钟,让其感受到诚信应考的重要性。(2)搞好学生考前的宣传教育。每次考试前都要加强学生的考前教育工作,要求学校各学院召开学生诚信考试会议、监考教师会议,尤其是重点加强监考教师培训,要求监考教师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严格考场管理:考前要宣布考试纪律并重点加强考场清场和学生证件的核对;在考试过程中,应及时提醒、督促学生遵守考试纪律,对有违纪、作弊动机的学生,应警告在前;一旦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监考教师就应立即终止其考试,收回试卷。
2.2实行全程监控,确保考试公平。
2.2.1发挥视频监控的作用。考试期间学校全面启用标准化考场监控设备,24小时录制考场信息,对整个考试前后的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控。考试时安排专人观看监控设备,实时了解、检查考试情况。同时设置监考视频回放功能,考场监控设备的确认结果,作为查处学生违纪行为的有效依据。
2.2.2.违纪作弊处理从速。对于考试违纪作弊的学生,学校实行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并随时在学校网站、微校园和生活园区电子显示屏上进行违纪作弊学生的通报,通过这些举措对那些心存侥幸、试图违纪作弊的学生发挥震慑的作用。
2.2.3组建专门巡视组。期末考试期间,学校专门组建一支由校领导带头,全体机关中层干部、各学院院长、书记积极参与的考试巡视队伍,他们在整个考试期间认真检查考试工作安排、监考教师履职情况及学生的考风考貌,有效督促整个考试工作的开展。
2.3改进证件核对,杜绝考试作弊。
2.3.1采用彩打的形式,把学生照片直接打印在学生证上,杜绝学生撕照片找人替考的行为和想法。信息中心可以在网上通知,在一定的时间内给那些校园卡磨损严重或者学生本人想更换照片的学生提供服务。
2.3.2采用双证考试的机制,即学生须携带两种印有学生照片的证件参加考试,证件类型包括学生证、校园卡、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社会保障卡、户口本等有效证件。这样当监考教师仅看证件无法分辨学生是否是本人时,可以凭借另一个证件确认,同时也给学生携带证件提供更多的选择。
2.4改革考核形式,注重能力培养。
当前对于不同的课程考核形式,可以采取不同的监督策略。(1)采用开卷形式的课程考试。由于开卷的特殊性,学生可以携带课本等规定物品,监考教师在监考时很难发现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因此采用开卷形式的课程,建议其进行随堂考(多题多卷的形式)或者大作业形式考核。(2)采用机考形式的课程考试。首先,改进机考系统,使得机考过程中,学生的学号、姓名均显示在显示屏上;其次,加强考生的信息核对,从学生一进入考场就开始核对学生信息;再次,做好考生的考场登记工作,要求每位学生在考场登记表上进行签字确认;最后,任课教师在批阅答案时注意是否存在答案雷同现象[1]。
2.5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大学生考试诚信档案是大学生信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大对考试作弊的处罚力度,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并记入个人信用档案。对于有不良考试记录的大学生,在其今后的评奖评优、推荐入党、各项先进评比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同时在学生档案中增加考试作弊的处理文件,通过各项措施,增加考试的作弊成本,减少或消除考试作弊的发生。
3.结语
为了构建一套良好的考试诚信机制,减少并杜绝学生考试违纪作弊,近几年来,我校坚持把考风建设作为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学生作弊手段更新、花样层出的现状,不断摸索考风整顿的措施和方法,多管齐下,逐步构建监控闭环,在考试诚信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我们应看到,高校考试诚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我校的考试诚信机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坚持把考试诚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诚信教育上和诚信制度上通过学校和学生的不断努力,形成合力,从而在构建考试诚信体系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摘要: 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且疗效慢、治愈率低、容易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为回顾近年来蒙医药治疗本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探讨了蒙医药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蒙医药 肝炎 病因病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肝炎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且疗效慢、治愈率低、容易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给患者及社社带来了巨大损失。传统蒙医并无“病毒性肝炎”这病名,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发病因素的不同把肝病分为肝热症、肝肿大症、肝扩张症、肝“宝日病”等。随着蒙医药对本病的认识和探索,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报告如下。
一、蒙医对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张世来认为乙型肝炎在蒙医学中属于温邪犯肝、肝部受损、肝热病范畴。布仁达来等认为病毒性肝炎为“疫毒窜于脉道”或“黄疸疫”,是由疫毒感染引起,病机上认为病毒入侵后,降于肝、胆,释放毒素,引起疫血热,进而损害肝组织,肝脏分泌清浊功能受损。钢巴特尔等认为乙型肝炎属于传统蒙医的“肝热症”、“肝肿大”的范畴。认为本病系由于赫依、希拉、巴达干相对平衡失调而希拉偏盛客于肝,与血相搏并兼夹粘邪所致。百万福等认为该病应归属到蒙医“宝日病”范畴,为“郝日宝日病”,“玛哈木德失衡相搏一即郝日”,是引起本病的诱发因素,与恶血混合即成为引起宝日病的主要原因。布仁巴图等则根据病因、临订症状和体征将病毒性肝炎归属到蒙医肝扩张症、肝肿大症范围。
二、实验研究
由于人类肝炎病毒的宿主范围狭窄,有明显的嗜肝性,而且体外培养困难,很多实验室不具备用肝炎病毒制备动物模型的条件和技术。目前很多实验室用化学肝毒剂建立病毒性肝炎某个病变阶段的肝损伤动物模型,间接评价治疗药物的作用。例如CCl4引起的肝损伤模型是经典模型之一,能准确反应肝细胞功能、代谢及形态学变化,重复性好。D-GlaN、COA-n形成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型是研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药物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TAA、DMN等所致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病变类似于人类肝纤维化病变等。近年来,不少蒙医学者在蒙药防治肝损伤的药理研究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一定的进展。那生桑等报道蒙药阿如-15汤对CCl4诱发的急性中毒肝损害期没有作用,而对中毒后肝细胞修复期出现作用,且对模拟慢性肝损害其保护作用更显著。巴根那、白梅荣等报道肝乐康胶囊大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大鼠ALT、AST、脯氨酸肽酶、血清透明质酸的水平,减轻肝脏火症及纤维化程度,肝组织胶原面积明显减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抑制肝脏星状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有关。还有报道肝乐康胶囊对D-GlaN和TAA不同肝损伤模型均有显著的保肝降酶作用。而且蒙药肝乐康胶囊剂对HepG2.2.15细胞毒性低,对细胞分泌HBsAg、HbeAg和对细胞内HBV DNA拷贝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的HBV DNA,诱导感染HBV的HepG2.2.15细胞凋亡而发挥抗病毒活性。巴根那等研究报道地格达-4味汤可降低D-GlaN、TAA所致肝损伤小鼠的血清ALT和AST水平;对肝组织损伤坏死、变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赵启鹏等研究发现地格达-4能显著降低CCL4所致大鼠血清中AST、ALT活性及肝脏指数(P
三、临床研究
1、辩证施治
张世来按蒙医理论和患者体征将乙型肝炎分为“赫依”型,“希拉盛”型,“巴达干盛”型3种,从蒙药传统验方中筛选出古日古木-13味、给旺-13、伊赫哈等7种蒙药,进行辩证施治乙型肝炎患者48例,总有效率93.8%百万福等将通过病原学确诊的7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分层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以蒙成药德都古日古木-7味散和沙棘-10味散为主辨证加用健胃消食、退黄等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9例,并与对照组35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在主要症状、体征及疾病总体疗效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
2、辨病治疗
关键词:棉花;标准;叶屑;指标
轧工质量是原品级概念中评价皮棉外观的重要条件,也是考核企业加工技术和管理的关键指标,旧标准只把它综合在了原品级指标中,没有单列考核。实际上这个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从目前我国加工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来看,轧工质量在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新棉花国家标准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实施了近两个年度,但通过实施和检验,作者认为单一把轧工质量分成好中差好还是欠缺一些,并没有完全反映棉花的外观质量,特别是近几年新疆机采棉比重不断增加,棉花外观和轧工质量只分为好中差并不全面。因此笔者建议在标准中增加“叶屑级”考核指标。
1 在标准中增加叶屑概念,完善评价轧工质量体系指标
新标准的轧工质量概念中是不含叶屑的,主要原因就是叶屑可以排除,不影响纺纱。实际上排杂会带出部分有效纤维,增加纺纱成本,因此叶屑对纺纱过程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提到的“叶屑”概念,包含叶片、破籽、带纤维籽屑以及凡是与棉纤维反射率与黄度不同颜色斑点。之所以这样解释“叶屑”概念的外延,一是可以反映部分轧工质量中疵点的内容,进一步完善轧工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二是与纤维快速测试仪(HVI)判定的叶屑级定义一致。纤维快速测试仪(HVI)测试叶屑级定义为:HVI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量棉花中夹带的杂质含量(颗粒数)和面积百分率,采用摄像头在一定照度下拍摄棉样表面图片,在排除棉样表面平均色征情况下,以反射率的高低来区别杂质的颗粒,阈值(界限值)控制在比棉样表面平均反射率低30%,所有比临界阈值较暗的部分都视为杂质。这就决定了此时“叶屑”已不只是叶片,而是具有广泛含义的与棉纤维不同性质、不同亮度的物质。因此增加“叶屑”级考核,可以有效地提高棉花外观质量,减少疵点和叶片数量,尤其是可以有效解决机采棉叶片较多的问题。
2 叶屑级考核指标可以即刻实现仪器化检验,而且快速大批量检验
目前我们仪器化公证检验所使用HVI仪器中的颜色/杂质模块,功能之一就是测得杂质粒数和杂质占测试面积的百分率,同时通过软件自动判定了叶屑级(判定的标准完全我们自己可以制定)。这些指标日常使用颜色/杂质模块测试已经给出,只是我们没有正式作为考核指标采用。所以无论是仪器还是测试过程以及指标概念完全符合我们仪器化公证检验要求。因此,如果棉花标准中增加叶屑级考核指标,我们直接依据HVI仪器中颜色/杂质模块测试的杂质粒数和杂质占测试面积的百分率两项基础指标来判定叶屑级。这样既可实现仪器化检验,而且还适用于大批量检验。这也就决定了叶屑级考核指标可以把轧工质量分档更细,对现有轧工质量考核指标达到进一步量化,从而更加适用纺织需要。
3 关系验证
样品:从河北省邯郸纤维检验所、沧州纤维检验所、衡水纤维检验所、邢台纤维检验所、石家庄棉纺一厂、石家庄棉纺五厂、石家庄恒新棉纺股份有限公司及邢台威县德龙棉花加工厂等8家单位初选样品。样品在初选时,由本单位的棉检验技术人员首先对样品感官轧工质量评定,分出“好”、“中”、“差”见附表1。随后由技术人员统一评定轧工质量档次,从中选出了45个样品进行试验。产地包括了我国的主要产棉区,其中河北22个,新疆10个、山东2个、天津1个、安徽3个、江苏4个、湖北3个。
样品试验:本次试验选择了三个棉纺企业作为试验单位,采用手检法。每个样品在一个试验单位同时检验两次,三个试验单位共得到6次试验数据,全部45个样品得到270个数据见附表2。数据包括对样品的感官评定分级“好”、“中”、“差”,疵点及叶屑数量(每100克的含量)。
由总数据得到每个样品对应的三个试验单位平均叶屑、疵点数量关系见附表3并绘制成图1。由图1可知:叶屑与疵点相关性比较强,考核了“叶屑”在一定程度上能考核疵点。当然两者是不能相互替换。但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叶屑多,疵点也多,尤其带纤维籽屑和破籽也多,使用HVI测试还包含这两项指标即带纤维籽屑和破籽。这时使用HVI测试“叶屑”概念就更有广泛的含义。
将各样品感官评定的轧工质量结果按好、中、差分类,并对各档次内的样品叶屑数量从小到大排列见附表4,绘制成图2。
从图2可以看到,叶屑与轧工质量各档次的关系,在图上的分布是明显有层次性,好的最低,差的最高,中的在两者之间。在轧工质量各档次内的叶屑数量平均值,也是有显著差异的,好是482粒、中是831粒、差是1820粒。从平均数量看,从好到中、到差几乎是翻倍,说明轧工与叶屑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增加这项指标就会构成更加完善的轧工质量考核体系,以进一步完善新的棉花质量考核体系。
4 “叶屑”也是感官检验轧工质量的入门导向
我们感官检验轧工质量指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叶屑”的颜色与棉纤维本色差异很大,所以往往是感官检验最直观的第一印象, 是感官检验轧工质量的入门导向。在感官检验轧工质量时,如果不考虑叶屑就可能造成检验结果偏差,也会由于不考虑叶屑原因掩盖了轧工质量真实的档次。
图1和图2是反映手检疵点、叶屑、轧工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手检方法在实际业务中检验速度慢,不能适用当前的仪器化检验。而HVI仪器可以实现快速检验,那么在HVI仪器上测得杂质面积及杂质粒数,以及由此判定的叶屑级与轧工质量各级的关系怎么样?为此本了以下试验。
(1)试验样品:产地新疆、黄河、长江等生产流域,共计28个样品。
(2) 先感官评定轧工质量级别,再使用HVI颜色/杂质模块测试杂质面积和杂质粒数。
(3)参照有关美国棉花资料,按表1判定叶屑级(暂没有考虑杂质粒数,只按杂质面积百分率)。
(4)样品的测试数据、判定叶屑级试验数据见表2。
表2是轧工质量档次内HVI测试各杂质指标平均值,以及判定的叶屑级的关系,可以看出轧工质量各档次的测试杂质面积、粒数以及判定的叶屑级。轧工质量各档次与其HVI测试平均杂质指标,以及由此判定出叶屑级有很好的关系,均是随轧工质量各档次降低,HVI测试平均杂质面积、粒数指标也增大,而判定叶屑级也变高。
另外如上试验得到图3:轧工质量好的档次叶屑级主要在1级,个别样品在2级;中的在2~3级,个别在1级;差的主要是4级以上,个别在2级。轧工质量与叶屑级关系图说明:在每个样品对应上也有小部分交叉或不一致,但是绝大部分一致的,因此经试验对比HVI仪器测试叶屑级与感官检验轧工质量档次之间的关系密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素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它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人为本”是其根本追求,也反映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重要理论和价值原则。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医学生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如何正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学生方面的重大作用;如何在医学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精神动力和基本的医德规范,以解决目前全社会关心的医学人才培养问题,医患纠纷问题,医德医风问题,医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等问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这一观念在医疗活动中尚没有完全变成现实。许多医务人员只是重视医学知识和医术,忽视医学人文的领悟及其素养生成,引发了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缺失,使得医学丢弃了它充满仁爱精神的历史特质。重视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实践,不仅是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复归医学人文神圣宗旨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价值
医学人文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素质,才能将核心价值体现在医疗卫生工作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才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
调查显示,近90%的同学是通过思政理论课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的,政治理论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网络文化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供了传播途径,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拓展了影响空间,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供了有效手段,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整合与凝聚作用,促进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但调查也显示其中只有30%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完整掌握的。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影响;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博弈;主流宣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传媒多样性的影响和冲击;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显著;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度不足。影响人们的主观因素主要有:80、90后一代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个人认知水平的限制;自我意识凸显的影响;偶发因素的制约;国人长期文化自觉的缺乏,等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要经历几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认知感受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个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在心中形成有关知识结构。其次,是思考分析阶段。学生在已形成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清楚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的要求和社会价值,开展新的思想认识和思考。再次,是鉴别选择阶段。学生在形成新的对医学人文认识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的人文要求同自身原有的人文素质加以对比,进行判断和选择。其间学生可能对新的医学人文观念加以同化、吸收,也可能出现疑问、排斥的状况。这要求我们及时地掌握有关信息并进行及时调整。最后,是深化吸收阶段。学生所形成的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认知如果在实践活动检验中得到肯定性的社会评价,学生就会不断获得有力的情感支持,加强履行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要求的意志,进而形成信念和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成为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一种活动,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内化途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入耳、入心,产生良好的实效。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是由医学人文认知和医学人文情感及践行医学人文的行为习惯、信念、意志等多种要素组成。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不能只专注于某一个具体方面,应同时注意各个方面的导引和训练。而且从总体上有机地协调起来,给学生施以有效的影响。
(三)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和对策。
提升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一个复杂而整体的工程。
首先,要遵循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学生内因,引导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标由社会规定变为自我发展目标。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发挥作用,使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大众价值体系始终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理想信念的关系。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作为突破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与医学生现实相结合。
其次,应遵循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重视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构建社会、高校教育的联动体系,形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力。教育主渠道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要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关键实现路径。日常思想教育和实践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路径。隐性思想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价值体系认同的间接路径。
最后,遵循引领价值与满足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使医学生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代大学生生长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如何面对现实和未来方面存在困惑迷茫和失落失衡的思绪。阻碍并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弘扬主旋律,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三、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如医学哲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科学思维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等广泛开设,他们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医学人文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和层次有着显著的效果和重要意义。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彻到医学人文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医学人文教育是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有时注重医学科学的技术层面训练,忽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精神缺失。加之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导致医学生思想多元化,医学生价值观受到较大冲击。要让医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当今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不但要重视专业的学习,而且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强人文素质的修养。要在心理素质、伦理精神、社会责任、哲学素养等人文社会学科等方面不断升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提高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基本能力。
(二)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局限,导致医学服务中的系列问题,如医德医风差、医患沟通不畅、医患纠纷频繁、社会满意度低等不和谐的问题出现。因此,应当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发展,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模式、途径、方法、机制。应当共同努力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在医学生中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载体和路径,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疗实践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时间直接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提供了一个融医学专业教学与医学人文教育为一体的平台。学生在遇到的典型病例时候,要求他们从社会、生理、心理、家庭等诸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亲身感受医学诊治的人性化过程。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加强医患沟通、使医生与病人友好相处。
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医学生形成效率意识、参与意识、市场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引导医学生形成民主法制意识、生态意识、科学意识是现代化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形成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公平正义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投身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患者服务,是最有效的人文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个自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65-67.
[2]苏玉琼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4-107.
[3]彭世良.浅析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效性[J]西部医学,2012(7):1426.
关键词: 林业高校 中外合作办学 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林业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我国引进优质林业教育资源、培养优秀林业科技人才以及推动林业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其作用和优势正日益凸显。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表明国家将加大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减少相关限制,落实支持措施。新形势下高等林业院校如何抓住机遇,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合作办学为平台,引进国外优势教育资源,提升林业高等教育水平,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中加合作项目为案例作一个基本剖析。
一、中外合作办学背景分析
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适应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自此,国内很多高校都先后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并富有成效的合作办学项目。2005年,教育部《2005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提出了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双方学分学位互认,要求促进“强强合作”,同时加大监管力度。至此,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逐步规范化。截至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就达1218个,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人们面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森林面积不断减损等重大环境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绿色生活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林业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推动生态文明替代工业文明,绿色经济全球化替代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对林业行业人才提出了较高要求,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立足本国国情,具备坚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同时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林业高等人才。由此,林业院校抓住发展机遇,在北美发达国家林业教育资源相对饱和的背景下,深化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中外合作办学平台,着力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林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林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林业高校创立和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过程中,存在着文化教育的差异、学位制度的制约、教育体系的磨合等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是一般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共性问题,如国外合作高校总体水平较低,参与国外高校大多是学术水平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的院校;质量监管和评估机制差异大,存在“重审批,轻管理”等现象;合作办学教育意识较淡薄,过于依赖国外合作方的优质教育资源,忽略了教育教学的领导权、决策权以及管理权。同时还有些问题是林业教育的特性问题,表现为林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较综合性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大部分合作项目仅停留在学分互换,引进少部分课程和外籍教授、师生短期交流,个别学者互访等层面,缺乏系统性、长远性和制度化的更高层面的深度合作,没有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本质功能,即通过优势教育资源的引进,提高林业院校的办学水平。
二、“双校园培养”模式下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与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林业高校如何准确定位中外合作办学目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南京林业大学作出了积极的尝试。该校在“优势互补”、“合作创新”原则指导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在“林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UBC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实行双校园培养,颁发双文凭的模式。这是唯一由教育部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林科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一)坚持“优势互补”,实行“强强合作”
南京林业大学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确立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提升为“开放办学”发展战略,明确了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平台,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管理经验,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在选择合作院校开展合作办学时,坚持选择国际知名大学,坚持在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进行合作,坚持互动融合性的系统全面合作。该校地处人文荟萃的中国林业高等教育发源地,起源于中央大学森林系,是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中央与地方共建并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自办学110周年暨独立建校60周年来,为我国林业建设培养了10多万林业高等人才。多年来,南京林业大学与全球知名农林高校有着广泛的教学科研协作与交流。早在21世纪初,便与UBC大学持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2007年启动了林学专业本科教育学分互认校际项目。2011年8月,“南京林业大学—卑诗大学(UBC大学)林业教育研究中心”在南京揭牌,彰显了双方在林科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为提升我国林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提供了借鉴。
南京林业大学的合作办学方UBC大学成立于1915年,是加拿大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之一,一直稳居世界一流大学前四十名,在2011年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第二十二位。UBC大学林学院也是全球最好的林学院之一,森林资源管理、木材加工、森林采运、林木遗传育种、生物质能源、林业政策、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各项研究均居世界领先水平,拥有全球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理念。
近年来,UBC大学还在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在各个领域建立国际化的网络,为师生创建分享世界最前沿科研成果的平台。而南京林业大学林科整体实力位居南方各高校之首,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也位列江苏省属高校首位。同时,林学专业是江苏省品牌建设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则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建设专业。两个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所培养的高质量学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可以说,南京林业大学与UBC大学在“门当户对”[1]的原则下,进行“强强合作”,为合作办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林业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二)坚持“合作创新”,提升“品牌特色”
所谓“合作创新”原则,便是要求办学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遵循科学引入、合理借鉴的基本理念,而不能简单实行“拿来主义”或者犯类似“本本主义”的错误,以期最终形成符合我方整体定位和实际情况的“品牌特色”。基于此,南京林业大学在引入UBC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立足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积极探索符合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理念、优势课程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与特色。
1.引入先进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办学理念是高校的灵魂,包括高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等方面。先进的办学理念则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是高校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品牌特色。UBC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南京林业大学在与UBC大学的合作过程中,注重学习UBC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力求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缺点与不足。在每学年开始之际的新生见面会上,UBC林学院院长John.Innes教授多次亲自来华参加,把UBC的培养理念、教学方式、追求价值全面介绍给中方的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与我国大学注重“知识系统性”的授课方式不同,UBC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创新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课外阅读、实践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些理念也推动着南林的教师不断加强教与学的有效互动,采取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最终形成具有前瞻性并处在学科前沿的办学理念。
2.引入优势核心课程,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南京林业大学与UBC大学的合作过程中,双方根据项目“3+2”的创新教育模式,共同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其计划充分考虑了学生五年学习的连贯性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前3年的本校学习期间,南京林业大学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共引进UBC课程17门,占全部课程数的35%,其中引进的7门专业核心课程,占该专业核心课程总数的35%。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UBC教学理念,学生在前3年的学习过程中,50%以上的专业课程由UBC的教授来华集中授课,近50%专业课程采用由本科特聘教授、教授采用双语授课。与此同时,学校与UBC建设了网络视频会议系统,部分重要选修课UBC教师可以在加拿大本土通过远程视频进行实时授课,最终实现互助、互学以及互相探索。例如由12位UBC著名教授合作讲授的“世界林业概论”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教材方面,由于我国林业类教材存在着出版时间滞后于教学改革时间、更新周期长、内容创新不足等问题[3],因此,南京林业大学在引进课程的过程中,选用外方教授指定教材,同时进行消化吸收,改编我国的相关教材。
3.引入优秀的外籍教师,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
能否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双方必须提供各自优质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在本项目中,由UBC教师负责来华授课的专业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分别占到总课程数的35%和36%。UBC选派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体系、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本项目的教学质量。在南京林业大学与UBC大学的合作过程中,双方承诺选派最优秀的师资,力争把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示范课程。目前,UBC选派来华的授课老师不仅是博士生导师,而且是本专业最著名的专家。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专门为外籍教授配备中方助教,提前将授课PPT课件挂到校园网上。同时授课过程中,安排相关专业老师参与听课和交流,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的差异,以更好地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专业化水平。
三、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思考
南京林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将使参与项目的学生和专业教师直接受益,不但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推动了区域内林科类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建设,在全国林科类本科专业中起到示范效果。而如何进一步保障南京林业大学与UBC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健康发展,则需要我们以严谨态度去认真定位,在品牌特色、教学模式、教育资源以及管理监督上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平台,系统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我国林业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强化高校品牌优势,促进特色专业发展
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需要双方高校不以眼前利益为重,充分利用和发挥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发展特色,拥有长远办学眼光,注重品牌建设,加强特色发展,努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上文介绍的合作办学项目中,南京林业大学优托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资源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学科特色,所参与的两个项目分别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品牌建设专业。UBC大学林学院是全球最好的林学院之一,森林资源管理、木材加工等专业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全球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理念。这两所学校开展的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化程度高,新型教学特色鲜明。此外,合作双方十分重视此项目的开展和深化,共同构建教学科研平台,加强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实现了通过合作项目推动学校相关专业科学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是合作办学的宗旨之一。这里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模式等。南京林业大学为使合作项目更好实施,让学生在三年国内学习期间更好地接触先进的专业知识与教学体系,同时安排了UBC大学每年按计划选派相关教师来学校进行集中授课,为外籍教师安排了助教提供教学指导和帮助。中方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派了青年教师赴UBC大学,开展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技巧以及评估方式等在内的一对一的培训项目。UBC大学每年接受南京林业大学相关的专业教师赴UBC进行交流与考察,共同探索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在专业领域进行合作科研,以此建立专业联系,构建新的教学研究平台。该项目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派遣学生走出去相结合,确保学校在办学理念上、师资培养上、学科建设上、知识体系上以及管理模式上与国际接轨,使项目的学生真正能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教学与培训,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要将“国际本土化”与“本土国际化”相结合,寻求“强强联合”新突破。
(三)设置“3+2”教学模式,实行双学位认证标准
目前,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中,较为常见的教学年限划分模式有“3+1”、“2+2”、“2+1”等几种。这种“双校园”模式在教学阶段或学习时间的长短方面并没有固定的划分。南京林业大学与UBC大学此次合作办学项目将实行“3+2”教学模式,即学制5年,学生前3年在南京林业大学修完项目所规定的课程后,后2年则可申请至UBC大学修读本合作办学项目规定的剩余课程。课程全部合格后则可同时获得南京林业大学与UBC大学的学位证书。在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南京林业大学不仅具有较大教育主导权,而且拥有较为充分的经费保障和雄厚的师资队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项目的规范实施。因此,这种办学模式不仅杜绝了中外双方教育机构共同出资筹办独立的中外合作学校所存在的办学风险,而且大大促进了双方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不仅给予学生在双方高校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足够的核心课程,而且实行双学位认证标准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质量与就业选择。
(四)制定管理运营规范,完善监督评价机制
为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健康开展,需要对双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制订较为翔实的管理细则和运营规范,并对师资、办学场所、实验设施等办学投入进行详细说明。组建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的管理和运营,重视双方教育教学计划上的衔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合作办学双方需定期对教育教学进行相应的评估和认证,提供分析报告,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保障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本项目中,南京林业大学与UBC大学签订了双方合作协议,对学生的录取与注册、学生的资料管理、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项目管理、责任的分配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该规定不仅使得该合作办学项目能够有条不紊、有根有据的持续下去,而且保障了双方高校的办学利益,也保障了项目内学生的合法权益。南京林业大学与UBC大学建立了管理咨询委员会(简称委员会)为该协议的管理与执行提出建议。该委员会由7名代表组成,其中南京林业大学4名,UBC大学3名。委员会将采用面对面的会议方式,也可以采用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进行交流与合作。该委员会将负责审查和评估本协议的执行情况和各缔约方履行其职责和义务的情况,每年至少提供一次调查结果和建议的书面报告。
参考文献:
[1]王保宇.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6):27.
[2]高书丽,杨艳芳.加拿大UBC大学教学借鉴与启示[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2).
论文摘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薄弱、缺少科学而系统的规划、主旋律不够突出等问题。为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融入校企合作元素,系统规划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创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高职院校“和谐校企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校园文化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需要,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建设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势在必行。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称。依据校园文化的分类,通常可以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划分为校园物态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刻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
第一,文化载体现代化。一方面,校园文化设施正逐步现代化。表现在传统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如现代化的体育馆、实验室、图书馆等,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也改善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养成的同时必须紧密结合现代企业特征,这必然使得校园文化具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特点。
第二,学生活动逐步社会化、企业化。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职院校与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更加体现出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的特征。
第三,活动内容专业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文化层次,他们对校园文化充满高品位、高境界的渴望。他们在教育教学和校园一切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总是不失时机地加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内容教育,形成具有本专业特征的学术氛围,使教学、科研、校园文化活动融于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化活动特征。
第四,价值追求多元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精神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趋向市场化的特征,各种思想往往都能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找到生存的土壤。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状况看,校园文化及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方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校园文化基本建设弱化现象较突出。高职院校不同于一些名牌老牌高校,很多高职院校刚从技工学校或者中职学校升格转型,其发展历史较短,起步较晚,一方面,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而且也抑制了高职院校对合格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建设的巨大影响作用尚未认清,单方面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从而发挥不出校园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第二,缺少科学而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决策层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都有充分认识,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并纳入课程体系建设,提到一定高度进行科学系统规划的不多。对校园精神的培育和提炼,对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没有进行认真的研讨。
第三,主旋律不够突出。在市场效益这一因素影响下,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情况,体现在校园文化及建设方面就是校园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发挥不够,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学生社团发展良莠不齐,对不良文化的影响缺乏防范意识和抵抗力,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流行。
第四,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不够紧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本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然而很多企业因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而不得不采取补课措施,以致形成“企业文化”中的“补课”现象,这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校园文化与培养目标相脱节的现象有关。目前,校园文化活动多以文艺体育活动为主,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相关文化活动相对匮乏,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和创特色意识不够,校园特色精神不突出。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校企合作元素的措施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贴近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实际,立足培养目标,吸取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彰显办学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从加快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规范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入手,努力构建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融入更多针对企业行业特点和岗位特征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系统规划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薄弱现象,应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一是使文化建设与学校的规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学科建设等统筹兼顾,形成软体和硬体合理结合的学校发展规划。二是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进展相配合,制定校企文化建设的具体发展目标和可行措施,使校企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三是把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纳入到学生的培养计划之中,使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第二,创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其一,突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首先,应不断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建设,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其次,在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中,结合企业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和人文精神素养。最后,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加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其二,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新时期,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绿色环保”,就要做到:一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三是健全网络管理制度,推进网络工作健康发展。
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方位开展健康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也为校企文化互融提供了基本保障。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基础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运作情况,学习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为他们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早日实现由大学生到企业员工和经营管理者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一些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四,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工作过程导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和专业建设的关键。而支撑课程体系改革顺利实现的根本,是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依据企业行业实际需求、岗位规格标准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把校内基地、校外基地、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融合在一起。
第五,创建高职院校“和谐校企文化”。其一,注重校企文化自身三要素的协调发展。校企文化建设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校企文化的健康发展。因为物质文化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构建素质教育氛围的基本条件之一,既是学校的硬件建设,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项基本建设;校企行为文化是校企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企业合作过程中为规范学生行为而设立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它所反映出来的是校企文化的底蕴;校企精神文化是校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校企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只有学校和企业共同营造整体和谐发展的校企文化氛围,才能成功建设和谐校企文化。其二,加大诚信教育力度。针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诚实守信价值观念的紧迫情况,应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教育活动,使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贯穿于校企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总之,推进可持续发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依靠经济社会中各种优质资源,如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行业政策和行业特色文化等,并把这些优秀文化予以整合和提炼,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湖南省肿瘤医院医保办,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 文章通过阐述湖南省级定点医院实施新农合妇女两癌大病救治工作现行状况,分析尚存的问题,思考相应的对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定额标准、保证政策宣传的公平可及、改善医院新农合工作管理、规范医院医疗服务行为等,以期促进新农合大病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减轻农村居民患重大疾病的经济负担。
[
关键词 ] 新农合;大病救治;思考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197-02
Practice and thinking: hospital over the treatment and aid of a serious illness by NRCMS—Two cancer in women (breast cancer, cervical cancer), for example
ZENG Min
Hunan Cancer Hospital Medical-Insurance Office,Changsha 4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atiates hunan provincial hospital fixed-point by NRCMS for two kinds of women´s cancer treatment work of a serious illness basic situation,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analysis, thinking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mulate feasible quota standards, to ensure fair policy propaganda, improve hospital management on NRCMS, regulating the behavior of hospital medical service, in order to promote NRCMS serious illness the treatment work smoothly, reduce the economic burden of rural residents suffer from serious diseases.
[Key words]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NRCMS);Treatment of a serious illness;Thinking
[作者简介] 曾敏(1978-),女,湖南郴州人,硕士,经济师,湖南省肿瘤医院医保办副主任,主要从事医院新农合和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2010年6月,卫生部、民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的意见》(卫农卫发[2010]53号),指出先从解决儿童所患急性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两类重大疾病入手,逐步探索减轻农民重大疾病经济负担的有效途径。2011年8月,湖南省卫生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保障水平的意见》(湘卫合医发[2011]3号),规定扩大农村重大疾病救治保障范围,将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等病种纳入大病救治范围,明显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确保农村大病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减轻农村居民患重大疾病的经济负担,有效控制农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湖南省级定点医院实施新农合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大病救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大病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造福广大参合患者。
1新农合大病救治政策现行状况
①补偿标准。妇女两癌大病救治实行住院医疗费用单病种定额包干管理,费用超出部分由定点医院承担。其中,外科手术治疗费用:2.1万元(限三甲医院),化疗费用:0.65万元/次(限三甲医院)。新农合住院规定报销比例为70%。
②办理流程。符合重大疾病医疗救治条件的妇女两癌参合患者,携带身份证(户口本)、合作医疗证(卡)和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及病历资料,向参合地的县级合管办提出大病救治申请,并填写《农村居民重大疾病救治审批表》。县级合管办对其身份及病情审核后,对于符合大病救治条件的,批准转诊至定点救治医院。定点医院根据患者病情,经评估,对确定实施大病救治的患者,依据病种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或诊疗指南,实施规范化治疗,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出院结算时,按照新农合即时结报政策办理,患者支付病种包干费用的30%,其余70%为新农合住院补偿费用,先由定点医院垫付,再由省新农合结算中心每月按规定结算标准与医院进行结算。住院费用超出单病种定额包干标准规定的,结算时直接扣除医院金额;若有结余,返给医院。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湖南某省级定点医院为例。医院自2012年6月,开始实施新农合妇女两癌大病救治工作。尚未启动新农合即时结报工作以前,截至2013年3月,共收治大病救治患者75人次。2012年12月湖南省启动新农合省级即时结报工作,医院自2013年4月对新农合大病救治患者开展即时结报,截至2014年3月,共收治新农合妇女两癌大病救治即时结报患者116人次(其中乳腺癌67人次,宫颈癌49人)。相比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新农合妇女两癌即时结报人次5407人次(其中乳腺癌1969人次,宫颈癌3438人),大病救治率仅为2.15%,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参合患者的要求。
①参合患者不了解办理流程。根据对住院患者的调查了解,大多数参合农民不知道患有重大疾病能享受大病救治保障政策。部分参合患者对大病救治略有所闻,却并不清楚办理大病救治的要求及流程。仅有极少数参合患者在成功办理一次大病救治,享受大病救治政策带来的实惠后,在后续治疗中连续多次成功办理大病救治;其中,大部分患者因其主动了解,获取大病救治政策相关信息。
②临床医务人员不熟悉相关政策。临床医务人员自身缺乏对农村居民重大疾病救治政策的认识,不熟悉大病救治办理流程,无从对参合患者进行相关政策宣传、解释,对符合条件的患者未予实施大病救治,导致患者认为医务人员故意隐瞒相关政策以提高医疗费用,激化医患矛盾。医务人员不清楚大病救治的病种范围,对于患者持有的《农村居民重大疾病救治审批表》,不考虑病种而随意签字认可。对于确属大病救治范围的病种,签字认可后,医务人员没有按照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实施标准治疗,控制单病种定额包干费用,导致住院费用超出标准,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
③医院新农合工作管理不够完善。由于对大病救治定额费用标准存有争议,医院未能及时开展大病救治工作。医院对大病救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全面,时滞性长,延迟大病救治工作的开展。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临床医务人员对大病救治相关政策的理解不透彻,无法准确地开展工作。由于监管不到位,导致医院大病救治工作的开展停滞不前,大病救治即时结报率严重偏低,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参合农民要求。
3相应对策的思考
①制定切实可行的定额标准。加强调研,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召集省级定点医疗机构相关专家,了解新农合大病救治相关病种临床流程、疗程以及治疗费用、结构,制定合乎实际、有利于临床医务人员实际操作的住院医疗费用单病种定额标准,提高医院开展大病救治工作的积极性。日常工作中,医院要积极提取、收集临床医务人员关于开展大病救治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为政策的制定、费用标准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对于各级合管办现行大病救治补偿政策高于省级定点医院住院补偿政策规定的,允许参合患者在医院办理大病救治即时结报后,回参合地合管办进行二次补偿,保证参合患者获得最大实惠以及新农合政策的持续公平。
②保证政策宣传的公平可及。各级合管办须切实加强新农合大病救治保障政策的宣传工作,深入每家每户,广泛宣传参合农民到省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办理大病救治相关政策和注意事项。对每一位参合患者主动告知大病救治保障工作的办理流程,引导参合农民合理就医,及时审核参合患者的身份及病情,进行转诊审批,利于参合农民身患重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尽早享受大病救治政策。
③改善医院新农合工作管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医院要增强开展新农合大病救治工作的意识,高度重视大病救治工作,及时成立大病救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大病救治各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成立大病救治相关病种专家组,为大病救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以及技术支持。完善新农合工作管理,制定新农合大病救治实施管理制度,建立大病救治退出机制。严格审批流程,经评估,对于确不能实施大病救治,或治疗过程中要求退出大病救治的患者,医院新农合管理部门和临床医务人员须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当次住院参照新农合普通住院办理,并在患者病历中加以说明,请患者签字后登记备案。建立新农合大病救治查房制度,加强对临床科室的指导,督查医护人员对大病救治政策的知晓情况与执行情况,调查参合患者对大病救治政策的了解情况与参与程度,促进规范落实新农合大病救治相关管理规定。结合医院质量改进的长效机制,运用PDCA循环原理,持续改进,切实提高医院新农合大病救治率。
④规范医院医疗服务行为。临床医务人员要加强政策学习,掌握新农合大病救治相关政策,对于不知晓新农合大病救治政策的患者,临床医务人员具有告知义务,须主动宣讲相关政策。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入院、治疗、手术、出院指征,根据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实施标准治疗,控制单病种定额包干费用,保障医疗质量。建立奖惩机制,科学合理地实施绩效考核,大力鼓励临床科室开展新农合大病救治工作,将新农合大病救治人次与住院费用控制指标纳入医院管理考核内容,与临床科室每月绩效考核挂钩,将绩效考核结果向临床科室反馈,增强医务人员的新农合服务意识和控费意识,促进新农合制度与医院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新农合大病救治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政府要求实施,农民需要参与,医院愿意开展,对于切实减轻农村重大疾病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各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各级新农合主管部门以及新农合大病救治定点医院共同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参合患者对此项优惠待遇有所享受,政策规定落实到位。
[
参考文献]
[1]徐恒秋.安徽省新农合新农合大病保障政策的经验与挑战[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12):1-3.
[2]代涛,毛阿燕,谢丽琴,等.我国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制度的政策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6):9-15.
[3]毛阿燕,胡红濮,周颖萍,等.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政策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6):29-34.
[4]蔡和沫,张兵,文玚.2012年绵阳市新农合大病患者情况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11):1212-1214.
[5]杨睿.我国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发展策略[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6):35-38.
[6]许利刚,尹爱田,井珊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医疗服务分流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85):213-215
[7]杨睿.推进我国大病保障制度建设工作的思考与设想[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1):2-6.
[8]程斌,应亚珍.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策略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2(6):551-553.
[9]Hugh R Waters,Jessica Hobart,Christopher B Forrest, et al. TRENDS: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Trends And Challenges[J].Health Affairs,2008,27(2):478-486.
一、基本原则
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要、实绩为重的原则,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绩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客观公正、全面准确考核评价中层干部工作实绩,充分发挥考察考核的激励、导向和监督作用,营造任人唯贤的氛围、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引导中层干部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奋发向上,为进一步加强财政工作、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考察考核对象德、能、勤、绩、廉等情况,重点掌握考察考核对象在工作期间履职尽责情况以及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考察考核对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作为下一步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及后备干部推荐的重要依据,真正做到看德才、重实绩、凭能力选拔任用干部。
三、组织领导
根据工作需要,组建考察考核组,具体负责本次考察考核的组织实施工作。
组长:州财政局纪检组长
成员:州财政局人事科长
州财政局监察室主任
四、考察考核对象
局内各科(室)、局、中心副科实职以上干部。
五、考察考核时间
考察考核对象于9月20日前向人事科上报述职述廉报告(纸质、电子档)。9月20日至9月30日期间,考核考核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述职述廉、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考察考核活动,汇总后进行综合评价。
六、考察考核的方式和程序
采取述职述廉、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综合评价等方式和程序,对中层干部进行全面考察考核。
1.述职述廉。考察考核对象就近3年以来履职情况,围绕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工作情况撰写字数1500字左右的述职述廉报告,并及时上报人事科,正科级干部要求在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上进行公开述职,述职时间控制8分钟以内。
2.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召开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会议,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对中层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及综合表现进行民主测评,对科级后备干部和干部轮岗交流进行民主推荐。
3.个别谈话。考察考核组通过个别谈话,进一步了解掌握考察考核对象德、能、勤、绩、廉等有关情况;了解考察考核对象的履职尽责及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征求对考察考核对象的轮岗交流和提拔任用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实习基地
高职学生的就业制度及形势变革,已毋庸置疑地给高职院校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急需加强指导实效,从新生入学开始,开展相关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现今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从而具备学习动力,明确学习方向。然而,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习指导部门形同虚设。②
一、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解决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必须从高职院校抓起。简单指望政府资金、政策“救济”,无法从“源头”解决高职学生实习制度的不完善问题,高职院校改进实习基地刻不容缓。
高职院校一贯采用传统的“专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掌握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探索某一领域的方法,被人们戏称为“专业的填鸭式教育”,高职院校需要调整固有的培养方式和计划,从根本上将就业因素引入传统学位制教育,借鉴职业教育的就业优势,将专业知识的积累转向成熟技术的应用、转移,实现实践教学活动。
二、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1注重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相结合
这种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其质量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美国将其定义为“主修和辅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的教育,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的教育”③,各高校重视文理学科的交叉渗透,因为当今世界需要掌握多学科的运用技术。
2.2注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④改善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的系统设计,在课堂上采用分组研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合作协调精神,使学生主动将知识和社会接轨,善于发现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适当降低应试考试比重,增加社团、单位实践测试比重,要求学生撰写报告,鼓励新观点和创新思想,引导自发科研,构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
2.3加强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培养及考核,大力培养“双师型”人才
教师是学生实习的引路人。课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只有教师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才有可能培养出掌握复合知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对教师的实践教育教学实行目标考核,采取更为科学化、细化的标准,对优秀教师加大奖惩力度。⑤同时,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适应应用技术发展前沿。
三、转变实习方式和内容
进一步改革毕业实习环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比如,工程学科要重视毕业实习的生产性训练,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开展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转变以往“勤杂”式的实习方式,利用专业岗位培养,锻炼高职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高职学生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训作用和企业的实际操作经验,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手工制作,操作普通的切削加工设备等,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四、科学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
高职学生实习的质量,是评价高职学生实习基地运行效率的重要标准。高校和企业双方必须对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科学、严格的考核。实地调研,了解实习生的表现,筹集、总结和评比第一手资料。团队推荐,分配表彰名额到各个实习小组,由小组投票,推荐本小组候选人。从进入实习基地的具体岗位开始,企业全面记录每位学生岗前培训、岗前考核,技能操作演练、岗上培训、实习岗位更换,职务提升等,设计若干较为关键的行为指标制定考核表,考核合格的学生可获得学分。根据鉴定结果,综合评比、量化打分,联评出考核等级结果,由企业和高校审核确定,企业在高校实习鉴定上如实简述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表现、业绩和出勤等情况,盖上公章,作为高职学生实习工作经历的有效凭证。
五、广泛联合民营等中小企业的参与
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相比,民营企业有着明显的数量优势。据《民营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接收高职毕业生的人数逐步增加,专业越来越广、越来越细,更为可喜的是,民营企业也越来越重视高职毕业生作用的发挥。
如何从实习顺利过渡到正式就业,正是建设高职学生实习基地要实现的终极目标。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政策、税收及财政的扶持力度的加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及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对人才的巨大需求被激活,其巨大的就业岗位和容纳平台在解决高职学生实习问题上发挥的基地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譬如,麦可思中国就业报告调查显示:民营企业或个体,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无论何种类型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雇主规模300人以下(包括50人以下、51-300人)所占比例最高:
六、发挥实习基地联动机制
高职学生实习基地联动机制,是指高校、政府、企业以共同利益和制度约束为基础,以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职学生人才供需平衡为导向,共同承担责任,加强优势整合,实现高职学生实习基地互惠共享、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过程和方式,如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强势学科之间实现共享等,重构共同利益,实现高校、政府、企业三体合一,发挥高职学生实习基地的联动机制。(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研课题《校企共建高职学生实习基地的改进研究》(JY11-43)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周其凤.巫待建立长效的高职学生实习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
[3]宋晓宗.美国高职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4]《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教高司函〔2004〕259号);
[5]成建平,戚丹,通过完善实践教学提升高职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
[6]麦可思-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N].
注解
①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1
②周其凤.巫待建立长效的高职学生实习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26-27
③宋晓宗.美国高职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5:34
④《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教高司函〔2004〕259号)
一、申报条件
(一)有关学历要求。严格按原省人事厅《关于专业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有关问题的说明》(云人职发[1993]第460号)和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职改字[1986]第21号)及原省人事厅、省农牧渔业厅《云南省农业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实施意见(试行)》([92]云农(人)联字第18号)等文件执行。
(二)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要求。按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转发〈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我省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大人专〔2011〕110号)的规定执行,属于免试或参评对象的,县市的由县市人事(职改)部门出具证明,州级的由主管部门出具证明。
(三)破格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要求。按照《云南省职称改革工作办公室关于当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云职改办〔2008〕1号)的规定执行。
(四)履职考核档次要求。按原州人事局《关于我州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年度考核和任期届满考核条件要求的通知》(大人专字[1999]09号)的规定执行。
二、报送材料
(一)有关申报材料的要求
1、申报副高级职称者按照《云南省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袋》(附件1)、申报中初级职称者按照《云南省大理州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材料袋》(附件2)上的要求准备材料,并按序号顺序装订,单位名称要填全称或规范化的简称,要填明州、县(市)、乡(镇)。
2、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不再提交年度履职(届满)考核表,只须按要求在《推荐评审表》表九上注明近5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并由主管部门复核用印。非国有单位仍需提供履职(届满)考核表。
3、按照“谁审查原件谁负责”的原则,单位对个人所申报的材料认真审核,申报者所提交的复印件材料须经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后方能生效。
4、正常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需在所申报级别的下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上履职,否则不能推荐上报。
5、各单位必须按规定程序组织对破格申报人选的推荐,要切实做好行政领导、专家组和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民主征询工作。同意推荐票达到3个2/3以上,方可推荐上报。
6、对上一年度进入评委会评审未通过人员,若取得了新的成绩,可继续申报,但需由所在单位组织2/3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民主投票表决推荐,同意票达到或超过出席人数的2/3,单位方可上报,同意上报的需附单位民主投票结果。
7、高、中、初级人员的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和履职年限一律计算到相应高、中、初级评委会活动的当月(均足年足月计算)。履职年限要扣除低聘下一级职务的时间,即按同一级职务实际的聘用时间前后累计计算。
8、各单位必须认真对被推荐人的工作业绩和专业技术水平进行评估,并实事求是地出具推荐意见。乡镇改革后,乡镇所属站所参评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评审表》表13页“基层单位意见”栏加盖基层单位(站所)印章;表18页“单位审查意见”栏加盖乡镇政府印章,“单位主管部门或系列主管审核意见”栏加盖系列主管部门印章。对单位推荐意见简单,没有工作业绩和专业技术水平评估意见,以及内容不真实的,不予审核推荐评审。
9、各单位必须将《2012年度资格审议、评审名册》和所有申报材料在本单位进行为期5天的公示,并提交公示情况的报告。
10、申报副高职者必须报送打印的《申报高级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材料提要》(附件3)(A4双面印)一式三十五份,申报中职者不报送该评审材料提要。
11、各县(市)畜牧兽医局、州局属各单位必须报送《2012年度资格审议、评审名册》(附件4)打印件及用Excel制成的电子表格。
各单位要认真、严格审核上报材料,申报材料不符合规定和规范的,将不予受理。
(二)报送材料的时间要求
申报材料一律在2011年7月9-14日期间报送到州畜牧兽医局人事教育法规科。提前或逾期均不受理,未按要求报送材料,导致不受理而造成的后果由经办人员和相关责任人负责。
三、收费标准:评审收费按省物价局、省财政厅核定的标准执行。
四、其他事项
(一)申报材料请自行留底,评审后,只退评审通过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评审表》(16K中缝装订),其余材料一律不退。同时,《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评审表》一律采用本文件所附版本,对其它版本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评审表》不再给予受理。
(二)州局属单位申报非畜牧兽医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按各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主管部门规定的报送时间要求,将申报材料送州畜牧兽医局人事教育法规科审核后,自行向相关部门职改办申报。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专业发展的传承特征。从19世纪早期的“学院派”建筑教育到20世纪初现代建筑教育在德国包豪斯出现 ,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一直是本专业的核心之一,是提高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核心模式
1 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1999―2005年,发展建设时期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00]19号 )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七部委以教职成[2004]13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4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
1.2 第二阶段:2006-2010年,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动力,专业建设为抓手,提高质量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1995年《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
1.3 第三阶段:2010-2015年,以骨干院校建设为动力,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为抓手,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 教职成[2011]6号)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 (教职成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人〔2012〕9号)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
即将修订或出台的法规、文件:
修订《职业教育法》、修订关于教材建设的意见
颁布《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出台《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即将召开的会议:第七次全国职教会议
高职教育的教改已经从宏观发展到中观和微观,教改的微观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最紧迫的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开发、专业师资队伍个体能力、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2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素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要素调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含
教育理念(基础要素)
教育目标(核心要素)
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可以含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基地、教学模式、方式方法、教学管理和评价等。
2.1 关于教育理念、观点
高校的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文化传承。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端技能型的企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
九融合:校长与厂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课堂与车间、作品与产品、理论与实践、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效。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无法传授,只能靠训练来有效解决。知识是完成任务的工具,能力是主要的教学目标,知识本身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为做事服务的工具。
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知识与能力之间有一道沟,这道沟只能用实训来填平。“有了知识,就有能力”这是职业教育教师观念上一个误区。
职业院校学生不是来泛泛接受知识的、盲目积累知识,而是来通过学习能在未来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
2.2 关于教育目标
专业课教师要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设计者,不能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实施者。
课程教学必须以课程目标为标准,不能以课本为标准。要教课,不要教书。从课本到课堂需要一个教学设计过程。
善于从直观实例出发,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先学后做”的习惯,采用“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的方式。
2.3 人才培养构建要素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叙述: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12号文)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9号文、12号文)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8号文), 与行业(企业)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12号文)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8号文件);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12号文)
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8、9、12号文件)
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9、12号文件)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8、9、12号文件)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8、12号文件)
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8、12号文件)K
2.4 关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
(1)办学模式:校企合作
(2)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宏观):
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中观):
各学校细化(微观) : 123、 411、2+1、12368、333
(3)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宏观)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行动导向(中观)
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先做后学、先学后做)(微观)
教学模式要适应培养模式,适应生产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实现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4)教学形式
班级式(行列式、中心式、圆弧式)、分组式、个别式(个别交流、自学、独立工作式),现代师徒制
(5)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演讲、问题、讨论)、直观演示(实验、实物展示、实物分解)、实例讲解(案例分析、现场考察)、问题讨论(师生、学生、团队)、情景教学(模拟教学、项目、表演法、障碍排除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法……
(6)教学手段
场所、布局、媒体(实物、教具、视频、多媒体、软件、网上学习)
(7)教学组织
多学期、分段式地组织教学,选择相适应的形式、方法、手段
2.5 关于培养目标及规格
培养规格:是指依据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具体标准。通常以较为具体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描述,包括通识知识和通用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拓展知识与能力。
对培养规格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容:一是要划分清晰,不要混淆;二是不要遗漏内容;三是在后面的课程目标中能找到影子,前后呼应。
【调研:职业能力建设司(处)、行业、企业、人才市场、毕业生跟踪、教育领域等】
2.6 关于课程体系
(1)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
第二阶段――指向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阶段――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2)课程体系构成
由文化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与工学结合课程和拓展课程组成,其中,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大体为1:1,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学时的70%以上。
新课程体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职场)
传统学科体系: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理论和实践分离开设(考场)
(3)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的内容:课程标准、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 (教学模式、教学组织、评价等)、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等。
其中:课程教学资源包含文本库(教学文件、课程介绍等)、图片库(设备图片、内外工作场景图片等)、音视频库(教学录像、任务演示、工艺流程、职业环境认知等)、动画库(业务流程、业务操作、法规宣传等)、案例库、素材库、政策法规库、行业特色资源库、考试培训库、习题库、试题库等。
2.7 关于考核评价
考核方式:自评、互评、主持(学生、教师、企业人员等)评价;过程考核(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课堂表现、创新创意等)与成果考核(小结、展示与交流评价)相结合。
考试地点:教室、基地、在线考试等。
考试形式:笔试、面试、实操、成果展示、能力证据考核、免试等。
成绩构成:不同类型的课程,构成要素的权重不同。
3 结语
河南建职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为主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和管理人才)。
三个阶段(“2+0.5+0.5”)、三种课程类型、三种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
双主体、双体系、双证书、双师、双基地
“三”个类型(学校、企业、学生)的人员或“三”个层次(领导、职工、学生)的人员“舞”动起来办充满活力的学院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螺旋递进、真题实做‘2.0+0.5+0.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Z].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00]19号)[Z].
[3]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号)[Z].
[4]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Z].
[5]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
[6]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七部委以教职成[2004]13号)[Z].
[7]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4号)[Z].
[8]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
[9]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Z].
[10]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 教职成[2011]6号)[Z].
[1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Z].
[1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Z].
[1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
[1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
[15]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征求意见稿)[Z].
[16]关于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 (建人〔2012〕9号)[Z].
关键词:4G;多元化人才培养;通信专业;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一、背景及现状分析
1.通信行业对人才的评价内容越来越趋向于综合性和发展性
随着4G网络建设完成、终端和业务的多样化推进,我国通信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使通信类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学校培养的通信专业人才将面临更多的更复杂的岗位,面临超出专业技能以外的更多元化的职业素质要求,面临更大压力专业的后续发展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2.招生类型多元化使得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评价体系
随着自主招生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后,学校面对的更加复杂的学生结构体系。除了中职学生和普高生的区别,还有统招生和单招生的区别。其中,单独招生接收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突出,情况更加复杂。这样,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兼顾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需求,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应该重视单招学生的实际特长,主体意愿及个体专业基础差异等按照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如果忽视学生的个性、专业基础和学习意愿,实施一套统一的课程标准、培养模式,将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检测学生的实际能力,更无法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培养成能够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所以,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是件长期而又势在必行的工作任务。
二、研究内容
本文结合国家级示范院校的建设发展基础,创新提出高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考核的概念,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双重创新。以自主招生的生源为主要载体,基于学生的能力、特长和社会需求调研开始,形成学生的信息化评估报告。在培养和考核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注意区别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意愿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以求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式和考核标准。根据信息化评估报告中对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和综合素质考评的不同为起点,打破考核方法、形式和标准单一的格局,注重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的衔接,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满意度为指导,多方位开展校企合作,采取科学有效的多元化培养考评方式、推行灵活动态的培养考评模式、建立规范完善的培养考评制度
1.理论上创新提出高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考核方案
随着单独招生这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但是如何制定培养计划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考核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单独招生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就业毕业生能否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很大程度取决于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本课题为如何做到根据生源情况,结合企业社会需求,因材施教,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2.实践上创新提出多元化的高职人才质量考核标准
在实践上采用递进式式项目化实施课程内容和导师指导制结合进行考核。核心课程采用递进式式,即一门或者几门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完整的综合项目,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分别涵盖不同的职业能力。它涵盖了一门或者几门课程需要学习的所有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界线,把这个项目划分成若干部分(子项目),学生按照工作顺序分段逐步完成各小项目,最终完成整个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信息报告分析选择学习的难度。在考核时,每个层次的考核主体各不相同。
三、价值体现
目前,为了适应4G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通信专业强化质量意识,重视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指标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核心指标。但是如何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建设适应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与质量考核体系,依旧是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急需分析研究的主要问题。所以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当前学生就业压力增加提出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其具有真实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基于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与考核体系,探索能够推广应用于与高职学院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与考核体系,从高职院校通信技术单招学生的人才培养定位、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局面、当前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完整的高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与考核机制体系标准、及基于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与考核体系的教学目标任务划分这五个方向出发,实现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考核体系多样化,能够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Z].2010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全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和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实施“6115”工程争创省级现代畜牧经济强县为核心,以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三大职责为重点,着力提升行业工作效能,加快现代畜牧经济强县创建进程。
二、工作目标
本着依法行政、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按照“纵向抓延伸,横向抓覆盖”的工作思路,建立起“纵横交错、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的网格化工作效能管理网络,建立起科学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落实奖惩和责任追究制,促进全县畜牧系统工作效能明显提高。
三、具体方案
(一)组织领导机构:县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党组书记、副局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效能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效能管理办公室,由局办公室和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整合,负责具体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2)。
(二)管理对象:全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
(三)责任落实:建立网格化管理责任制,按照“定人、定责任”的工作要求,落实网格管理职责,建立网格管理公示制,层层落实责任。
(四)职责
1.局工作效能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畜牧系统网格化管理的组织领导、制定管理方案,对影响网格化管理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违反工作效能行为作出处理决定,确保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局工作效能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建立网格化监管运行机制,对全县畜牧系统工作效能网格化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如有违反管理规定或履职效能不佳(如:工作执行力、工作成效等)的行为,提出拟定处理方案与整改意见报工作效能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并监督处理决定执行与整改措施到位。
3.局工作效能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副组长对所分管的工作具有效能监督管理与提出处理意见的职责。
(五)政策依据
一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动物检疫员和动物防疫监督员管理办法〉等四个办法的通知》(川办发〔20__〕20号)、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罗委发〔20__〕4号)、县畜牧食品局《关于印发<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规则>的通知》(罗畜食发〔20__〕25号)、《关于印发<__县畜牧食品局工作规范>的通知》(罗畜食发〔20__〕27号)、县畜牧食品局办公室《关于规范系统内在职职工统一着装的通知》(罗畜食办〔20__〕7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作风建设规定实施监管;二是依据年度综合目标工作和各项专项工作,实施效能督查督办。
四、要求
(一)工作效能管理办公室每周要开展一次工作效能明查或暗访,每月发出一期通报,对违反管理规定或履职效能不佳的可提出扣当事人0.2-0.5分绩效考核分并处罚50 -100元现金的处理意见,报局工作效能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在网格化管理中,所有人员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监督者,被管理者出现违反管理规定或履职效能不佳的行为,上级管理者可向局工作效能管理办公室提出建议处理意见,经核实后报局工作效能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凡下一级出现两次以上的同类违反规定情况或履职效能不佳,其上一级管理责任人连带承担同等责任,如同类违反规定情况或履职效能不佳出现三次以上,还将扣所属单位年度综合考核分;所有监督检查记录应当经当事人及其所属单位负责人签字认可,如出现拒不签字的,检查人员可注明情况并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