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可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柯氏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等表现。我国自1965年普遍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后,目前已成功控制该病的大流行,但在近两年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麻疹在发病季节病例数明显上升,年龄一般在6个月~成人,2009年3月收治1例24 d新生儿麻疹合并肺炎,为使大家做好麻疹的早期预防,防止大流行,并做好麻疹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介绍:患儿,男,24 d,以“发热咳嗽2 d,出皮疹1 d”之代诉入院,系1胎1产,足月顺产。医院新法接生,生后无窒息,哭声大,羊水胎盘无异常,生后前18 d母乳喂养,18 d后因母患“麻疹”改为配方奶粉人工喂养,患儿其母生产后10 d出现高热、皮疹、确诊麻疹后经治疗回家。患儿于生后24 d后出现高热,体温高达39℃左右,伴咳嗽、喉中有痰、呛奶、频繁吐奶,7~8次/d,非喷射状,呕吐物为内容物,哭声大,颜面躯干及四肢可见较密集针尖大小的红丘疹,高出皮面,压之褪色,眼角膜稍充血,口唇干燥,口腔黏膜粗糙,麻疹黏膜斑(+),咽稍充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散在湿鸣,经诊断后确诊为麻疹合并新生儿肺炎收住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WBC 4.0×109/L,GR 27.2%,LY 66.4%,HGB 122 g/L尿常规示:(-)粪常规示:黄色糊状便,脂肪球(+),胸部拍片:肺纹理增重示:肺炎。入院后给予呼吸道隔离,静脉滴注10%葡萄糖100 ml加10%浓氯化钠2 ml静脉推注西力欣0.2 g,2次/d,10%葡萄糖5 ml加沐舒坦15 mg静脉推注,2次/d,每次注射时间不少于5 min,促进痰液排除等对症治疗4 d,痊愈出院[1]。
2 护理
2.1 高热护理: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体温38.5℃以上时应对症治疗,采用散包降温或头部冷湿敷、枕冰袋、必要时遵医嘱用少量退热剂,如甜倩、扑热息痛等药物,用药后半小时测温1次,观察病情,衣被穿盖适宜,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服,忌用淳浴,以免影响透疹,导致并发症。
2.2 眼睛护理(合并眼结膜炎):经调查认为麻疹的发生和Vit A缺乏有重要联系,在麻疹患儿血清中Vit A含量低于0.35微克分子,就有很高的使角膜发生溃疡的危险性,发生角膜干燥症,应注意居室要安静,通风,光线柔和,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患儿眼睛。由于眼部分泌物多,以致结痂,使眼不能睁开,可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清洗,3~4次/d,然后外涂金霉素眼膏或抗生素眼液。
2.3 肺炎护理(合并症):患儿出现咳嗽明显加重、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嗜睡、吐泡沫等症状,是并发肺炎表现。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对流,以免受凉。要经常变换,取头高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利分泌物的排出。由于吃奶时加重气喘,所以不要用奶瓶喂奶,应用小勺喂,喂后将患儿竖起于肩部,轻拍背部,以防溢奶。注意观察鼻腔有无干痂,如有,可用棉签蘸水后轻轻取出,已解决因鼻腔阻塞而引起的呼吸不畅。遵医嘱给吸氧或吸痰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2.4 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与皮肤清洁,在保温情况下每天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禁用肥皂),应注意臀部清洁,每次大便后用清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外涂植物油以保护皮肤。如疹透不畅,可用香菜煎水后服,并用此抹身,以促进血循环和透疹,并防止烫伤。为预防口腔炎,每天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擦拭口腔,2次/d,以防口腔继发感染。
3 预防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国内初次接种年龄为8个月,7岁时应复种1次。目前原有的免疫程序已有所调整,即对育龄妇女增加1次麻疹疫苗接种,以减少新生儿麻疹发病率。近年来在儿童时期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母亲到妊娠期,体内抗体已明显下降或消失,孩子就不能从母体获得对麻疹的先天性免疫力。所以在6个月以内仍有感染麻疹病毒的可能,一旦患病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提醒保健单位及社区医疗机构,对准母亲应做好麻疹疫苗的复种及有麻疹的产妇提早隔离,防止患病后的母子传染及医院内的交叉传染。对接触过麻疹的健康儿童,可做麻疹疫苗的接种及遵医嘱给予免疫制剂的使用。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b)-0150-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whole-cours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hildren with measles complicated by severe pneumonia. Methods 124 cases children with measles complicated by severe pneumonia treated i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Meishan City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2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anti-infection, improved the resistance and maintained water and electrolyte balanc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whole-cours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given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nursing effect, the length of stay and the time of fever relieving, vanishing of the rash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93.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80.6%) (P < 0.05). There was no serious complication or death case occurred in the study. Besides, the length of stay and the time of fever relieving, vanishing of the rash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whole-cours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disease,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of symptoms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Measles; Severe pneumonia; Children; Whole-cours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随着我国广泛开展接种麻疹疫苗,麻疹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大幅下降,但近年来麻疹的发病率又出现略有升高的趋势,且部分地区出现暴发流行的现象[1]。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于5个月~5岁的儿童,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性斑丘疹等[2]。麻疹极易引发严重的合并症如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等,其中肺炎是最常见的合并症,也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3]。麻疹病情较重,易发生变化且病死率高,非常难于护理,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对患儿进行高度监护、高度重视和一丝不苟的护理。为研究个性化全程护理对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在临床治疗上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12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治疗的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124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48±1.20)岁;平均病程(6.22±2.84)d。对照组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04±1.17)岁;平均病程(6.64±2.49)d。所有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流鼻涕、全身皮疹、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均符合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麻疹肺炎诊断标准[4]:①符合麻疹流行病学资料;②全身皮疹超过3 d,体温>38.3℃,且有3“Cs”:卡他症状、结膜炎及咳嗽;③呼吸道分泌物致病原检测和/或血清学(IgM抗体)阳性;④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证实为肺炎。重症肺炎参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制订的临床诊断标准[5]:①婴幼儿腋温≥38.5℃,呼吸频率(RR)≥70次/min(需排除如发热、哭吵等影响因素),拒食,间歇性呼吸暂停、呼吸,发绀,鼻煽,吸气性三凹陷征;②年长儿腋温≥38.5℃,RR≥50次/min(需排除如发热、哭吵等影响因素),呼吸,发绀,鼻煽,有脱水征。排除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充维生素、磷酸肌酸营养心肌及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胸腺肽支持治疗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按照护理程序进行入院指导,遵医嘱完成各种治疗措施,采取严格的呼吸道隔离措施,对其皮肤和五官进行护理,谨慎发热的护理,同时进行饮食指导,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进行出院指导。观察组则采用个性化全程护理措施,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心理、呼吸道及健康教育等干预护理措施,针对患儿不同特点而制订护理措施,为患儿提供全方位、全程、优质的护理。
1.3 个性化全程护理
1.3.1 入院时的护理干预 患儿入院时由专病护士建立详细的个人健康档案,并针对每例患儿及其家长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程度等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并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向患儿及家长重点讲解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相关疾病知识、理论及治疗目的与措施,介绍住院时的相关流程,并发放麻疹防治手册。患儿均安排在单间病房,采取严格的呼吸道隔离措施直到出疹后10 d。病房的温度和湿度都维持在舒适的范围内,药物及器材摆放整齐,且尽量远离患儿的视线,防止患儿出现恐惧和紧张的心理。保持病房良好的通风环境,定时对病房进行擦试和消毒。加强病房的探视管理,减少家长的探视并对出入重症病房的医护和探视家长及时消毒处理,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1.3.2 住院期间的护理干预 发热护理:在高热期间,应保证患儿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证室内的良好通风。避免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如酒精擦浴及冷敷等)强行降温,以免影响出疹,同时向家长解释其原由,防止发生不必要的误会。根据体温的高低,如体温高达40℃以上,可小量使用退热剂,并用柔软毛巾沾温水擦拭患儿身体,防止体温过高出现惊厥。如伴随着谵妄、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应密切观察并及时报告医师给予诊治处理。
皮肤及五官护理:密切观察皮肤出疹情况,在保暖情况下每天温水擦浴更衣1次,保持皮肤的清洁,为防止抓伤皮肤引发感染应勤剪指甲。采用0.9%氯化钠溶液对患儿口腔进行护理,每日1次。口唇或口角干裂时,局部擦拭甘油。对于出现鼻塞、流涕、流泪、畏光、眼分泌物增多症的患儿,应及时对其黏膜和皮肤进行清理,以保证皮肤和五官处于清洁状态。
呼吸衰竭的护理: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病情发展较为迅速,且病情比较危重,常常累及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等,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所以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6]: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因为肺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导致部分支气管梗阻,加上肺泡有效交换面积减少,容易导致患儿出现呼吸困难,为提高肺泡氧气弥散量,减少CO2潴留,一定要保证呼吸道的畅通,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必须要及时清除分泌物[7]。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头部及上身稍高,头稍向后仰有利于呼吸,增加肺活量以及排出分泌物。对于咳嗽无力的患儿可轻拍其背部,以便于痰液的排出;对于痰咳不出者,可实施沐舒坦加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必要时给予吸痰。②密切观察缺氧情况,落实氧疗护理:密切注意患儿的缺氧情况,如果出现面色泛白、口唇发绀、喘憋、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的患儿应立即给予吸氧,可以根据患儿不同的呼吸困难程度来采用不同的呼吸氧气方式,一般采用鼻前庭给氧,如缺氧明显者给予面罩给氧。呼吸衰竭的患儿应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改善低氧血症,保护重要的脏器不受缺氧性损害,根据血气分析调整氧气浓度,宜保持血氧饱和度90%以上。
心力衰竭的护理: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常常会并发心力衰竭,因为呼吸功能的下降常导致肺部低氧和二氧化碳的潴留,使得心脏负荷增加,常见患儿出现急躁、心率加快、皮肤苍白无血气等症状[8]。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减轻心脏容量负荷,可使用利尿剂、扩血管以减轻心脏负荷,应用强心剂以及小剂量镇静药物,并随时观察强心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严密监测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等变化,必要时行血气分析,并及时报告给医师。在饮食上尽量选取低盐食物,少食多餐,以减轻胃部对肺和心脏的压迫。
饮食护理:由于发热症状,患儿大量消耗营养和水分,因此需要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期间能进食的患儿据其所喜爱的食物,选择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如人乳、牛乳、果汁、菜水等高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鼓励多饮水,利于清热解毒和透疹。不能进食的患儿,给予静脉营养,要注意严格控制滴注速度,防止输液过快,加重心脏负担。随着体温下降、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心理干预:由于该病的病情较重,患儿较痛苦,而且家长也非常焦虑,因此有必要对其施予有效的心理干预。首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讲解麻疹相关的健康知识,让其了解各项护理及治疗目的,让家长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来。同时要尊重家长,需加强护理操作的预先告知,及时向家长报告患儿的病情进展,构建起和谐的护患关系,以减轻家长的焦虑和紧张心理。再者护士护理操作娴熟,要常安抚患儿,以温柔的语言与患儿沟通,增强其安全感,使其情绪稳定,心情愉悦,营造出一个温馨、安静、富有童趣的病房环境,充分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并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性疏导患儿的不良心理情绪,并与患儿及家长共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有效缓解患儿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健康教育:根据制订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对患儿家长加强麻疹相关知识的宣传,重点讲解麻疹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讲解麻疹常见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及防治措施;讲解高热护理、皮肤及五官护理、呼吸道护理及饮食护理等重点注意事项,以便于患儿出院后进行家庭护理。
1.3.3 出院后的护理干预 护士根据患儿的康复情况、患儿家长麻疹知识及疾病观察掌握情况及自我护理技能,针对性地做好详细的出院指导。一般患儿抵抗力较差,指引患儿多注意休息,对患儿及家长讲解正确洗手方法,养成健康行为,同时宣传预防接种的必要性,按时接种各种疫苗。在麻疹流行期间最好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儿机构暂时不接纳新生,为提高易感儿童的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在接种12 d后血液中出现抗体且1个月达到高峰,因此在易感儿接触患儿后2 d内接种疫苗有预防麻疹的效果;对年幼、体弱的易感儿可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麻疹传染疾病的蔓延[9]。
1.4 评价方法
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①显效:体温在入院3 d内下降至正常,无咳嗽、气促等症状,皮疹全部消退,2 d内湿??音消失。②有效:体温在入院3 d内下降,并达到38℃以下,咳嗽、气促等症状明显缓解,皮疹大部分消退,3 d内湿??音消失。③无效: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无缓解,皮疹没有明显消退,湿??音未消失,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儿经1周不同护理之后的效果,并统计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退疹时间及住院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经过1周的护理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80.6%(χ2=12.558,P < 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见表1。
2.2 两组退热、退疹及住院时间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退热、退疹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曾经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三大传染性疾病之一[10]。麻疹患儿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出疹5 d内,患儿的结膜、呼吸道分泌物、尿液及血液,尤其是白细胞内均含有麻疹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儿童普遍易感,患过麻疹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自1980年以来,随着麻疹疫苗的普及,全球的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据WHO估计,麻疹的死亡病例已从2000年的733 000例降低到2008年的16 400例,从2000~2010年,麻疹病例数降低了60%,目前WHO的各区域均已确立了消除麻疹的目标,且从2002年起美洲区已实现了消除麻疹的目标[11],但也有麻疹在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暴发流行的报道[12-13]。我国自1965年广泛推广麻疹疫苗接种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全国的疫情又有所回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14-15],不少地区麻疹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14岁以下的儿童麻疹免疫空白人群较多,而且婴幼儿及15~30岁人群患病明显增多,呈现双峰态。麻疹合并肺炎除了发热、咳嗽、典型皮疹等症状,常合并腹泻、喉炎,严重者合并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等,且感染麻疹后引起免疫抑制容易继续重症肺炎,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还可能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等远期并发症[16-17]。
年幼患者常常在治疗和护理中不容易配合,再加上疾病的痛苦,更是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相关研究表明[18],采用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并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轻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压力以及家庭经济负担。个性化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就是按照患儿的特点制订的护理措施,可以为患儿提供全方位、全程、优质的护理,从而让患儿及家长主动配合并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19]。个性化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护理水平及护理技术,且能够对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创新,孙晓辉[19]在小儿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包括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护理效果,不仅患儿恢复快,而且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较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肖志田等[20]应用全程个性化护理对40例患儿难治性癫痫患儿生酮饮食治疗依从性进行干预,给予住院前、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护理干预,包括疾病健康教育、饮食的配制与管理、病情记录与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心理干预、家庭护理指导、电话随访等措施,研究发现全程个性化护理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同期常规护理组水平,全程个性化护理干预可增强患儿及家长坚持治疗的信心和决心,有效改善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21-23]。
关键词 麻疹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7月收治麻疹[1]患儿67例,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2个月~12岁。多数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40.7 ℃之间,发热高峰均在出疹的第2~3天,热程5~11天;均有较典型的皮疹,出疹顺序,口腔黏膜斑以及呼吸道卡他症状,67例患儿中,并发腹泻54例,支气管肺炎21例,心肌炎3例。经应用病毒唑抗病毒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均治愈。
护理:①心理护理。②隔离护理:按呼吸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隔离至疹后10天。麻疹传染性极强,要隔离麻疹患儿至皮疹完全消退为止。③环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18~22℃,湿度50%~60%,保持安静,使患儿得到充分休息;患儿有畏光症状时,房间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刺激眼睛。④皮肤护理:剪短指甲,防止抓伤。观察出疹时间、顺序、皮肤色泽皮疹出齐时间,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判断病情的转归。内衣应柔软,透气性好,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勿捂汗。⑤高热护理:发热是麻疹的主要症状,麻疹患儿体温可高达40.0℃以上,部分可并发高热惊厥。高温应采取降温措施,但不宜过分降温,体温骤降则影响皮疹透发,故应监测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向家属解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物理降温宜用温水浴,禁酒精浴,防止酒精对皮疹的刺激。药物降温可用布洛芬等,不宜用激素类。⑥饮食护理:患儿高热,不显性失水增加,消化能力差,饮食应予易消化,富有营养,多水分的流质、半流质为主,注意补充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因麻疹时维生素A需要量大,可以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果汁,随体温降低,病情好转,渐渐恢复正常饮食。
中医辨证论治[2]:①顺证治疗:初热期贵在透疹,以辛凉透发为主,忌用攻下,以防麻毒内陷,可用宣毒发表汤;见形期重在清热解毒,并佐透发,忌用大辛大热,以防助邪化火,伤其阴液,治以清解透表汤;疹没期,益气养阴,忌用大苦大寒,以防伤其肾气,可用沙参麦冬汤,若患儿四肢厥冷,可用温水擦浴。②逆证治疗:邪毒闭肺,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痰多者,加鲜竹沥、天竺黄;热毒攻喉,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可用清咽下痰汤;邪陷心肝,治法清热凉血,熄风开窍,可用羚角钩藤汤合清营汤,若皮疹稠密,疹色紫暗,可加活血药。③其他疗法:对麻疹透发不畅者,可配合外治透疹法,可用浮萍草15g,西河柳30g,苏叶15g,芫荽15g,煎水蘸毛巾擦洗周身。
预防:凡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按时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以8~12个月为宜。麻疹流行期间,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对于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儿可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并隔离观察21天。
讨 论
麻疹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无合并症者需对症治疗,故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本组病人病发夏季,特别注重高热护理,把握体温与出疹的辨证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山东济南 250021
[摘要] 目的 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本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关键词 ] 麻疹病人;护理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43-02
麻疹多见于小儿,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感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主要以眼结膜充血、咳嗽、流涕、发热、全身红色斑等,以6个月~5岁的儿童最为常见[1],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近年来,成人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关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来随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基本上对于该病控制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计划免疫执行较差的地区,却仍旧存在着局部的小流行情况[2],而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均源于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8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44例,女36例,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22例,女18例,观察组4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22例,女18例,年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本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1.3护理方法
1.3.1 体温护理 要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护理诊疗,尽量做到集中操作,规范护理操作过程,减少和控制感染机会,做好一切的生活护理[3]。
1.3.2 病房护理 每天病房保持通风2次为宜,确保病房空气的湿润、新鲜,湿度以50%~60%为宜,温度以18~22℃为宜,但是要避免直接吹见,防止患者着凉,同时,还要保持病房光线的柔和。
1.3.3 严格观察 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比如若是患者处于高热状态,则需要采用物理降温进行处理,避免温水擦浴、减少盖被、或者是严格按照医嘱减少药物的剂量。但是一定禁用酒精等,避免对患者皮肤造成影响,或者是体温骤降而导致的循环障碍,为患者供给充足水分,利用患者散热或者是排泄[4]。
1.3.4 控制病毒感染 护理是要保持患者五官的清洁,如眼睛清洁用生理盐水,然后再用红霉素眼膏或者是0.25%氯霉素眼药水,1d2~4次为宜,勤于帮助患者排痰拍背翻身,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为了防止中耳炎发生,可以口服鱼肝油滴剂,然后滴入0.5%~1%的麻黄碱。
1.3.5并发症控制 ①要随着注意患者的呼吸、体温、脉搏变化,2~4 h监测一次,及时清除患者的痰液;②确保患者营养平衡,多饮水,供给水分充足,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切勿忌口,造成营养不良[5];③随时观察出疹情况与消退情况,进一步为患者病情做好鉴别与诊断,并且正确判断患者病情。
1.3.6 预防控制 要加强体能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减少传播与感染机会,注意个人卫生。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分析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麻疹多见于小儿,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感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主要以眼结膜充血、咳嗽、流涕、发热、全身红色斑等,以6个月~5岁的儿童最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近年来,成人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关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来随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基本上对于该病控制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计划免疫执行较差的地区,却仍旧存在着局部的小流行情况[6],而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患者科学的麻疹病人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发现麻疹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体温升高;②组织受损;③营养不足;④潜在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根据本次研究总结麻疹病人的护理体会,具体如下:①体温护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为此,必须要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和发热程度,及时处理,每天测温度和脉搏、呼吸。②营养护理:患者由于发热机体消耗量大,因此,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计划,以半流质、流质食物为主,多餐少食,并及时补充维生素。③并发症护理:严格叮嘱患者遵照医嘱应用药物治疗,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体征与出疹的关系,加强病房巡视,一旦出现呼吸困难、高热等症状,要立即上报医师并给予处理。④组织受损护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会出现全身皮肤红色斑丘疹,口腔粘膜疹等,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组织受损的程度,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护理诊疗,尽量做到集中操作,规范护理操作过程,减少和控制感染机会[7]。⑤做好一切的生活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盖被应轻软,内衣柔软宽适并勤换洗。切忌紧衣厚被“捂汗发疹”。口唇或口角裂者,应局部涂以消毒石蜡油,口腔粘膜溃疡者,先以1%~3%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然后局部涂以西瓜霜或冰硼散[8]。总而言之,采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 邢琳琳,刘丽莉. 172例麻疹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17(2):15-18.
[2] 卢美,任维利,朱桂爱. 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2010,10(9):940-941.
[3] 陈芳芳,赖爱萍. 麻疹的预防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1,3(11):199-200.
[4] 周新凤.浅析66例麻疹病人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11,3(10):157-158.
[5] 唐燕雅,沈旭慧. 23例麻疹病人临床变异的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9,4(36):207-208.
[6] 王克勤. 62例麻疹的护理[J].安庆医学,2009,3(6):178-179.
[7] 胡天平. 浅淡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及预防[A].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C].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2009,23(6):18-19.
2008年11月5日,榆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某中学2 004人接种减毒活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8030103,生产日期:2008/03/30,有效期至2009/10/23)发生过敏性紫癜 1例,通过精心的护理和治疗痊愈。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女,14岁,于2008年11月5日经常规皮肤消毒于左上臂外侧三角肌皮下注射减毒活疫苗0.5 mL,用自毁型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无锡市宇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0815,失效期201008,针号5﹟×25)。翌日下午发现双下肢出现紫色丘疹,大小不等、压之退色,第3天瘀点增多、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遂到县人民医院就诊。体检:神态正常,体温36.8 ℃,腰部以下的皮肤、双下肢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紫色丘疹,有出血点、压之不退色、疹间皮肤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与血凝时间,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经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后,确诊为过敏性紫癜,(因接种麻疹活疫苗所致),经采用抗组织胺药、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1周后痊愈。经调查患儿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无家族过敏史,接种前后未服用其他药物。并且在2岁之前接种过(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甲肝、乙肝疫苗等)。本次接种同一批号麻疹活疫苗的2 003人未出现过类似过敏反应,所以尚未能排除病人个体差异。
2 护理
【关键词】麻疹;临床特征;并发症;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特征 。传染性极强,易造成流行,且多发于儿童。自1963年起麻疹疫苗逐渐在世界各国推广应用,使麻疹流行情况大为改观,发病率直线下降。近年来麻疹患者有增多趋势,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也在发生变化。我科自2007年4月至8月共收治74例麻疹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4例麻疹患者。其中男35例,女39例,年龄83 d~3岁,有麻疹疫苗接种史1例(占1.35%),接种史不祥20例(占27.02%),无接种史53例(占71.62%)。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均有发热,体温38~40.7℃之间,发热高峰期均在出现皮疹的第2~3天,热程5~11 d;均有较典型的皮疹、出诊顺序、口腔黏膜斑以及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呼吸道卡他症状,实验室检查麻疹IgM抗体均为阳性。
1.3 并发症 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心肌损害、腹泻、肝功能受损。
2 护理
2.1 做好消毒隔离 因麻疹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为上感、急性咽喉炎、发热性疾病等。忽视了早期隔离,一旦确诊应立即转入传染区隔离。病室应保持清洁,通风,并进行空气紫外线消毒,2次/d,医护人员必须注意戴口罩,穿隔离衣,洗手等防护措施。密切接触者应作好接触后的检疫,并同时做好人工自动免疫。
2.2 高热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每4 h测体温1次。出疹期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是用酒精、冷敷等物理降温,以免影响透疹。体温<39℃时,不宜用退热药,仅嘱患者多饮水,以防体温骤然下降影响出疹,出现其他并发症;体温>40℃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应用剂计量退热剂。烦躁不安者可酌情给予镇静剂以防止发生惊厥。
2.3 皮肤、眼及口腔的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多时 及时更换衣裤,禁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涂擦皮肤,修剪指甲,局部忌搔抓以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眼部卫生,避免强光刺激,分泌物多时用生理盐水或3%的硼酸水洗眼,角膜干燥时可予金霉素眼膏涂抹,结膜炎者给予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或朵贝氏液漱口3~4次,若有口腔溃疡者给予西瓜霜喷涂。
2.4 并发症的护理
2.4.1 并发肺炎的护理表现为出疹后高热持续不退,呼吸加快,X线胸片证实。因此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多饮水,剧烈持续咳嗽者给予适当镇咳药。加强巡视,注意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肺水肿、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及时予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
2.4.2 并发心肌损害的护理 嘱患者安静卧床,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测,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防止心力衰竭。
2.4.3 并发腹泻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大便颜色、性状和量,严格记录出入量,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观察有无口渴、烦躁等症状,防止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注意肛周皮肤、黏膜的护理,便后用温水清洗,严重时涂石蜡油保护。
2.4.4 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监测肝功能情况,观察有无厌油腻,恶心、呕吐;皮肤、巩膜有无黄疸;注意复查功能,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
2.5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成人患麻疹后容易出现紧张、恐惧感,担心自己的容貌受损,要向患者介绍麻疹的特征及治疗和预后,告诉患者单纯的麻疹预后好,皮疹退后一周左右脱屑,无色素沉着,使患者的压力有所减轻,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应针对传染病的特点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知识宣教,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尽快到当地部门接种,防止麻疹的大流行。
3 讨论
关键词:麻疹;重症肺炎;治疗效果
麻疹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身出现斑疹及深呼吸道的炎症,同时伴有发热反应,该疾病主要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在麻疹并发症中,肺炎最为常见,其主要的特征表现是呼吸困难以及持续性的高热,在这种持续性的高热状态下,患儿会出现惊厥,同时呼吸困难情况会加重,更甚者会出现患儿的死亡[1,2]。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麻疹合并重症患儿的护理效果情况,并对其护理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上提供有效的反馈护理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麻疹合并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特征除了符合麻疹的临床表现外,进一步使用elisa法实行抗体检测,均发现麻疹抗体IgM呈现阳性。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小儿重症肺炎的推荐诊断标准,所有患儿的重症肺炎表现均与其符合。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实验组中2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患儿年龄在6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6±0.8)岁;在对照组中,26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4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4.1±0.6)岁。在所有患儿中接种麻疹疫苗的有14例,没有接种的有81例,剩下5例患儿不能肯定是否进行过麻疹疫苗接种。进一步比较发现,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的方法,而实验组人群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与成人的心理特点不同,小儿在心理上有其特殊性。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限制,因此任何的不适应都有可能引起患儿的哭闹,同时在行为上抵抗医务人员的治疗行为。因此,医院护理人员应该对患儿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呵护,同时正确把握患儿的心理特征,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依赖感。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主动与患儿的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其能很好的对医务工作给予更好的配合,促进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②药物护理在患儿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并做好对患儿的药物护理工作,从根本上严格控制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更昔洛韦应该作为抗病毒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其使用方法是0.04g的更昔洛韦和40ml10%的葡萄糖静脉滴注。2次/d。若患儿伴有细菌感染,则应给与更昔洛韦和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给予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使患儿的麻疹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若患儿出现明显的咳嗽,则应静脉输注沐舒坦,其量是10mg,输注2次/d。③饮食护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体力消耗和食欲减退,因此护理人员提供饮食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给予提供清淡的饮食,同时补充维生素丰富的饮食或半流质、流质饮食。如果患儿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则可以让患儿食用面汤或米汤。患儿在恢复期多给予富含丰富蛋白的食物,以增强其抵抗能力。在整个饮食的过程中,应禁止食用辛辣和生冷的食物,以降低消化不良和腹泻的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比较两组间患儿治愈率、病死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情况。进一步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计数资料使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如果出现P
2结果
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50例患儿中,治愈人数为48例,病死人数为1例且实验组患儿住院时间在7~14d,通过对治愈率、病死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统计发现,实验组上述指标值分别为96%,2%和(11.5±2.1)d。而对照组50例患儿中,治愈人数为41例,病死人数为5例,住院时间在10~21d,其指标值分别为82%,10%和(19.6±3.2)d。且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两组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国内外医学研究结果表明,5岁或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麻疹和肺炎。如果患儿单纯只感染了麻疹,经过积极治疗,有可能不会出现死亡。但是如果麻疹一旦合并重型肺炎发生,则使患儿的病死率大大上升,甚至可以达到94.6%[3,4]。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护理治疗,采取综合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护理手段,能有效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并升高患儿的治愈率,同时也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因此该种综合的护理手段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银双,杨春莉麻疹合并肺炎患儿发热期的护理[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9(5):860-862.
[2]王佩,轧春妹,刘秀娟,等.婴儿麻疹并发症382例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杂志,2010,27(5):777-778.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人民医院,贵州六盘水 553000
[摘要] 目的 总结婴幼儿重型麻疹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2013年我院确诊的婴幼儿重型麻疹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40例,进行各种措施。结果 患儿根据分级的不同,所表现出的反应是不同的,随着反应分级的增加,患儿的反应是越来越差。结论 我院婴幼儿重型麻疹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儿病情变化很快,需要早期进行诊断、治疗,并且需要密切的观察并且变化。
[
关键词 ] 婴幼儿;重型麻疹;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183-02
麻疹是一种忧郁麻疹病毒所造成的呼吸道的急性传染性疾病,麻疹的并发症很多,并且都很严重,比如说:心力衰竭、重型肺炎、中毒性脑炎、消化道出血等等,此时的麻疹通常称为是重症的麻疹。
近些年来,麻疹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并发症、流行病学等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婴幼儿的麻疹病例数目越来越多,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麻疹的病例数呈现明显的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诊断婴幼儿麻疹的指标仍然是国外的诊断标准,因为国内目前所有的资料数据对于婴幼儿麻疹的干预治疗的标准准则和婴幼儿的麻疹的诊断指标目前还没统一的意见。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对大量的地区和民族等因素的统计学统计后发现,我国现在的诊断婴幼儿的麻疹的诊断指标,可能数值过低。所以,一部分学者通过对大量的地区和民族等因素的统计学统计后,发现的数据通过统计学处理后,从而统一婴幼儿的麻疹的干预的指标和婴幼儿的麻疹的诊断的标准,这样就为婴幼儿的麻疹的治疗和更好的干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然而婴幼儿的麻疹干预治疗,其研究与麻疹的测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现在所有的测定麻疹的护理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抗感染治疗、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学的调节治疗、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与发生严重的婴幼儿麻疹的各种不同的可能原因相比,有些因素显得较为可靠,例如:年龄、血型、种族、血压、妊娠期母亲是否使用过什么药物、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否为剖腹产、婴儿体重、性别等等都和婴幼儿的麻疹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与婴幼儿的麻疹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无显著性的意义。
婴幼儿的麻疹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医疗工作者应该起到应有的责任,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疗效,应该给予前来医院治疗的病人普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另外医护人员还应督促患者定期来医院复查,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并针对患者的复查结果及时制定有效、积极的治疗方案,对依从性差或者定期复查有不理解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给与足够的指导与教育。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2013年我院确诊的婴幼儿重型麻疹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40例,进行各种措施。进行密切的监护和处理,实时监测患儿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心律、神志情况、四肢的情况等等方面,同时要保护好患儿的体温,及时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依据患儿的病情及时的帮助患儿进行排痰,并且使用心电监护实时的密切的监测患儿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心律、神志情况、四肢的情况等等方面,并做好记录。
1.2治疗方法
对患儿进行高热的护理工作,因为患儿的发热和细菌的共同作用,使得患儿的中枢系统受到了攻击,因此患儿经常有惊厥、烦躁不安,使得机体的耗氧率大大的增加,心脏的负荷也随之增大了。
1.3 观察指标
使用心电监护实时的密切的监测患儿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心律、神志情况、四肢的情况等等方面,并做好记录,并且要注意,患儿的气管、支气管的管腔狭窄,肺内的纤毛运动比较的差,患儿的咳嗽的反射比较差,而且再加上镇静剂的使用,有事会使得痰液的排出不顺畅。
2 结果
2.1临床结果
对患儿的神志情况进行评估,具体的数据见下表1。
2.2结果统计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患儿根据分级的不同,所表现出的反应是不同的,随着反应分级的增加,患儿的反应是越来越差。患儿康复出院之后,仍然需要注意保护患儿的日常生活,如需要保持饮食的清淡、营养的饮食,患儿应尽量避免感冒、适当的参加运动、从而增强患儿的抵抗力,并且按照患儿的免疫计划进行程序的预防接种,在麻疹的流行期间,切记不要带着患儿进入到人群比较密集的公共场所。
3 讨论
伴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也比以前的误诊率和延误率要小得多了,现在的影像学技术在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发展,也使得患者获得了福音,那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确诊和诊断,从而可以快速的确诊和诊断,使得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来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治疗,从而更好的及时的进行治疗,预后的水平也会随着确诊和治疗时间的缩短而提高的。婴幼儿重型麻疹最为常见的损伤之一,是颅脑的损伤,这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因为颅脑的解剖形态以及结构的特别性,常常使得并发症的后果非常的严重,使得患儿出现各种反应,尤其是颅脑水肿的后果相当的严重,甚至出现了死亡等严重的预后不良的效果的出现。
对于婴幼儿重型麻疹治疗和干预,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依据不同的民族、地域等等的不同的影响因素,或者是不同的流行病血特点,来确认时龄或者日龄所对应的指导值,超过了这一参考值,就应该给与相应的积极地干预治疗。
随着如今的医疗体系的不断的完善,医院对于确诊患者的病情,需要更加确切的实验室的依据,因此对于病理检验的报告,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因此有些检查手段的水平和应用技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对于婴幼儿重型麻疹,检查的方法就要十分的注意,现如今,有很多的试验室的确诊报告,正在试图把报告周期不断的缩短,然而这种工作类型,要求被诊断者的技术水平和制片、取材等等的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婴幼儿重型麻疹诊断技术就近年来而言,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了。如何能更快、更好的检查出早期的婴幼儿重型麻疹是最为关键的,为了能更好的解决上述的问题,我国开始应用了新型的检测技术和新的方法,这种方法快捷、方便,收获了很好的效果,非常值得推广和应用这种技术,并且可以把此种技术应用到社区、基层的医疗技术之中去。
为了能更好的治疗婴幼儿重型麻疹,医疗工作者应该起到应有的责任,应该对前来医院治疗的病人给予相关的医学知识的普及,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疗效。另外医护人员还应督促患者定期来医院复查之前的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并且应该针对患者的复查结果及时制定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定期复查有不理解或者依从性差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给与足够的指导与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医院、医生应有的责任,为病人治疗疾病,帮助患者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
参考文献]
[1] 陈红,郑思琳. 肝部分切除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护理[C]//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中华护理学会,2011:3.
[2] 傅世敏,李翠红,鲜继淑.1例特重型颅脑外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护理体会[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2011:1.
[3] 王旭东,朱立,闫新欣.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应用[C]//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09:2.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麻疹病毒感染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细胞作用时产生的迟发性的变态反应,皮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单核细胞浸润、增生、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和血浆渗出引起皮疹。临床上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流涕)、口腔麻疹黏膜斑以及皮肤特殊性斑丘疹为主要表现。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飞沫传播。发病高峰多在2~5月份。近年来麻疹发病有所波动,并呈现了一些新的流行特征: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流动人口多。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大多数6~18天,接受过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3~4天,起病比较急,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麻疹黏膜斑。患者体温逐渐增高达39~40℃,伴有头痛、咳嗽、喷嚏、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结膜炎表现。大部分患儿在口腔第一臼齿相对应的双侧颊黏膜上出现0.5~1mm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同时也可伴有精神萎靡、纳差、腹泻呕吐等。
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增至40~40.5℃,全身毒血症状加重。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逐渐延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到手心、足底。多在3天出齐。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稀疏分明,压之褪色,直径2~4mm,而后皮疹增多加密,相互融合、成片,呈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
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同时有米糠样脱屑及棕素沉着。
有一定免疫力的呈轻型麻疹,症状轻,皮疹轻而淡,疹褪后无色素沉着、并发症。免疫力低有严重继发感染的呈重型麻疹,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常有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喉炎、脑炎、心肌炎等。
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继发感染有关。
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与皮肤出疹及黏膜感染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高热消耗增多有关。
潜在并发症:肺炎、喉炎、心肌炎等。
有传播感染的可能与呼吸道排出病毒有关。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按呼吸道隔离,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保持病室安静、避光、温湿度适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2次/日,每次30分钟,但要避免对流风直吹,以防受凉。给于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若体温>40℃伴有惊厥或过去有高热惊厥史者可适当降温,温水擦浴或遵医嘱服用小剂量退热剂,减少盖被,一般体温退至38℃左右即可,忌酒精擦浴、冷敷,出疹期禁用激素作为退热药使用,以免影响皮疹出齐及体温骤降引起末梢循环障碍。
皮肤、黏膜护理:①保持皮肤清洁,在保温情况下,条件允许,每天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禁用肥皂,以减少对皮肤刺激。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无碎屑。盖被轻软,衣着宽松柔软,防止皮肤摩擦受损,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服。腹泻患者注意臀部清洁。②勤剪指甲,婴幼儿可戴并指手套,防止抓伤皮肤继发感染。若皮疹瘙痒,可涂5%碳酸氢钠溶液或炉甘石洗剂。③观察皮肤出疹情况,并根据出疹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皮疹将起时,可在温暖的房间行温水擦浴(水温40~45℃),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皮疹的透发;褪疹后皮肤干燥可涂擦油类或液状石蜡滋润皮肤,忌用激素类止痒药。
五官护理:①眼睛护理:室内光线要柔和,灯泡用灯罩罩住,并悬挂帘幔,避免强光刺激患者的眼睛。及时清除眼部分泌物,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0.25%氯霉素眼液或眼膏,可加服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②鼻部的护理:保持鼻腔清洁、通畅,及时清除鼻痂,可以先用生理盐水湿润后轻轻擦涂,再涂少量石蜡。鼻塞者清理鼻腔后滴入0.5%~1%麻黄碱,3~4次/日。切勿挖鼻。③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常用生理盐水或朵贝尔液含漱,2~3次/日。婴幼儿可于餐后饮水,以保持口腔清洁。口唇或口角干裂者局部涂甘油或4%硼酸软膏。④耳的护理: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
并发症的护理:①并发支气管炎、肺炎护理:除按一般护理外,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加强巡视,防止肺水肿、心衰的发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②心肌损害的护理:有心肌损害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严密监测呼吸、脉搏、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必要时心电监护,检测心肌酶谱,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③合并喉炎的护理:呼吸困难者宜取平卧位或头部垫高,颈部热敷,氧气吸入,尽量使患者安静,尽量减少体力消耗。雾化吸入3~4次/日,在吸入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变化。④并发消化道症状护理:出现腹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大便性质、量的变化,严格记录出入水量,对腹泻频繁除补充水电解质,给予收敛止泻药物。
预防感染传播:对患者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暴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为提高易感者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
【关键词】 碘造影剂; CT增强扫描; 护理
CT检查主要包括CT平扫、CT增强扫描以及CT血管造影(CTA) [1]。CT增强扫描是在CT平扫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入有机碘造影剂之后进行扫描,这个时候血管和血管丰富的病变组织或者器官的密度增高,而血管少的组织密度相关比较低,使得两者产生密度差,病变部位得以显示清楚[2]。现阶段,CT增强扫描主要以含碘造影剂扫描为主,通过碘造影剂的使用,能够使得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得以清晰的显示,还可以了解到病变的血供情况,便于发现病灶,在疾病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3]。随着CT扫描速度的提高,静脉注药速度和用量也在提高,更高要求的注射技术成为诊断所必须。高压注射器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得到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过敏反应、对比剂外渗等也成为研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做好前期的护理工作,提高穿刺技术,及时处理意外状况,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院对600例CT增强扫描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效果良好。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3年12月行螺旋CT增强扫描的患者56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04例,女262例;年龄17~86岁,平均(48.52±5.38)岁;患者采取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增强扫描;检查部位:头部96例,胸部164例,腹部243例,盆腔40例,其余23例。另外选取34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行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增强扫描;检查部位:头部5例,胸部11例,腹部14例,盆腔2例,其余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及造影剂 CT扫描设备为美国GE公司Brightspeed16排螺旋CT和高压注射泵,所用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浙江海昌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053)和离子型碘造影剂60%泛影葡胺(湖南汉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022106),浓度为300 g/mL,按1.5 mL/kg体重及检查部位确定注射用量,注射速度为2.5~4.5 mL/s。
1.2.2 高压注射器操作方法 首先,把本机特制的一次性注射器针筒装好,吸入造影剂75 mL,换上螺纹连接管和螺纹连接针头,排尽空气,并将注射器针头朝下放置备用。选择血管,扎止血带,进行穿刺,固定针头,使整个系统处于待机状态,通过操作台医技人员发出指令开始注药,此时护理人员必须站在患者身边及时观察注射部位、患者反应以及显示屏上各种指数变化情况,发生故障即按暂停键,重新操作,若一切正常经10~15 s后方可快速离开,并通过监控电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以及注射部位是否外渗,出现问题通过操作台上的对话机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直至扫描结束。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精细护理。具体如下。
1.3.1 心理护理 CT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负担比较重。一般患者都会对过敏等情况产生恐惧心理,还要面对CT检查结果,造成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定,难以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这样的情绪对于病情的准确诊断是十分不利的[4]。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有着重要意义。护理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的性格、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尽量和患者贴心交流,告知患者增强扫描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患者的配合对于诊断准确率的重要性等[5]。将一些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外渗等情况告知患者,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不必惊慌害怕。
1.3.2 静脉注药护理 高压注射器压力高、注药快,其注药速度可达5 mL/s,所以在对血管的选择、穿刺方法等方面要做好护理工作,做好穿刺针头的固定工作,以期提高CT增强扫描一次成功的成功率。穿刺血管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选取血流量充足、弹性好的粗直、不易渗漏的静脉,尽量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等处的静脉。通常情况下以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为主要选择范围。对于老年患者,长期进行化疗,血管损伤比较严重,可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或颈外静脉穿刺。已有资料显示,大角度静脉穿刺法对穿刺部位的组织损伤小,比常规静脉穿刺更加安全可靠[6]。所以,可以作为穿刺方法的参考。穿刺时告知患者,不需握紧拳头,可以减轻疼痛。尽量避免重复穿刺同一部位。穿刺针头的固定要稳妥牢固,用胶布把针头软管固定在穿刺部位周围,将螺纹连接管夹在患者指缝中,使之能随着床的移动而移动。
1.3.3 过敏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在对患者进行造影剂注射之前需要了解患者的过敏情况,尤其是药物过敏情况和碘剂过敏情况,掌握造影剂的注意事项[7]。患者家属需签订知情同意书。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监护工作,对于出现的意外状况要做好及时的处理。扫描完成后,要留观患者半小时,确定无不良反应发生后再离开。叮嘱患者多喝水。
1.3.4 造影剂的渗漏预防及处理 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压力高,容易发生外渗情况,这和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系,包括血管壁状况、注射压力、穿刺技术、穿刺部位固定、机床移动、患者不慎碰撞穿刺部位等。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如长期进行化疗患者,老年动脉硬化患者,糖尿病肥胖患者等,在进行加压注射的时候,更容易发生外渗情况[8]。造影剂渗漏会伴随多种并发症发生,一旦发生渗漏,需要立刻停止注射,轻度外渗患者经处理后可自行消失,中度外渗患者需做好处理工作:(1)30%~50%硫酸镁开水融化冷却后局部湿敷,24 h后再改用热敷,一般2~3 d可消退。若局部有水泡肿胀明显,则抬高患肢减轻水肿,适当的应用抗过敏药、抗生素,一般3~7 d可治愈;(2)0.05%地塞米松湿敷。
1.4 造影剂不良反应分类 根据Ansell分类法将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为4类[9]。轻度不良反应: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面部潮红、轻度荨麻疹等;中度不良反应:患者表现为反复呕吐、全身荨麻疹,面颊水肿,喉头轻度水肿,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等;重度不良反应:患者表现为血压骤然下降,喉头重度水肿,神志恍惚、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CT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对应的造影剂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在诊断时,控制静脉期和动脉期,能够更好地达到诊断疗效[10]。诊断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在进行CT增强扫描的静脉注药时,良好的护理措施是必要的。高压注射器的正确使用,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有着重要意义[11-12]。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对各个易发生不良反应的环节进行严密检查,做好对各种不良反应情况的应激处理工作[13-14]。有研究显示,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对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15]。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配合必要的护理措施对于诊断的准确率和顺利完成率效果显著。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患者进行精细护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CT增强扫描时采取精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利于CT增强扫描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耿旭,刘海霞,孙静华.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390-1391.
[2]谭清华,邓先余.夜间急危重症患者CT增强扫描的护理风险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560-561.
[3]廖伟华.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4):345.
[4]梁伟.CT增强扫描中应用恒温箱加热造影剂的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3):338-339.
[5]陈石桂,易冰琰.造影剂过敏反应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6):735-736.
[6]罗小东.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3,11(3C):844-845.
[7]段和春,吕红涛,崔凤珍,等.护理配合在腹部CT增强扫描中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7):1925-1927.
[8]余东鹰.CT增强扫描在肝脏创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5):78-79.
[9]江杏英.循证护理在预防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1A):22-23.
[10]冯浩,姜萍,陈国平.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4):118-120.
[11]申晓春.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6(17):175-176.
[12]赵卫东,吴文青,李红梅.水溶性碘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副反应[J].山西医药杂志,1996,39(2):138-140.
[13]罗秀芬,董春玲,王建,等.碘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应用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18):66-67.
[14]何晓琴,江南,苟军.非离子型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运用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5(18):2313-2314.
【关键词】 风疹;防控措施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不如麻疹,症状比麻疹轻,主要表现为低热(37℃或以上)、出疹、耳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最高,3-5月份达高峰,夏秋季发病率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儿童发病为主。
1 传染性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通过空气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春季发病为主。风疹病人和健康带毒者具有传染性。风疹病人在出疹前一周和出疹后5天内都可传染别人。风疹病人以儿童为主,成人可能有过隐性感染,且抵抗力较强,不易患病。接种过风疹疫苗和得过风疹的人有免疫力,不会感染风疹。
2 传播方式
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方式。垂直传播,为先天性风疹的传播方式:接触传播。风疹患儿自粪便、尿中排出的病毒,可经手传播给患儿的护理者。
3 临床表现
3.1 潜伏期 14-21天。
3.2 前驱期 约1-2天,低热,头痛,全身不适、咳嗽、流涕、伴有结膜炎。
3.3 出疹期 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初见于面部,迅速向下蔓延,一日内布满躯干和四肢,但手掌和足底无疹。皮疹是细点状淡红色斑疹,面部,四肢皮疹较少,部分融合似麻疹。而躯干,背部皮疹密集又类似猩红斑。皮疹一般持续3天,故有人称皮疹“一日似麻疹,二日似猩红热,三日即退疹”。皮疹退后不留色素沉着。伴有全身低热,上呼吸道炎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淋巴结肿大明显。轻度鼻炎症状可持续5-6天。风疹病情比较轻,过程短,不会留下后遗症。
4 护理措施
4.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主动关心患儿,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讲解隔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防止疾病发生流行。
4.2 一般护理 进行呼吸道隔离,隔离至出疹出疹后5d。病室内要经常通风,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空气进行喷洒消毒,所用物品采用消毒剂或煮沸消毒,被服经常暴晒等。患儿后要用肥皂水冲洗干净。患儿应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加重病情。
4.3 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眼、鼻、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卫生。不让风直接吹或阳光照射患儿眼睛,可用淡盐水漱口衣服不要过多,勤换洗,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引起感染。皮肤瘙痒可用温水擦洗,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0.2%氯霉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滴眼数日。在清洗完鼻腔分泌物后,可涂石蜡油或金霉素软膏,以保护鼻黏膜。必要时可用适当的抗过敏药物,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高热出汗时,及时擦身,换干净、柔软衣服。
4.4 对症护理 风疹患儿大部均为低热,对于大多数患儿均不需要特殊的降温处理。对发热者可用温水擦拭降温,多饮水。高热不退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眼部充血者,要避免光线刺激,可用眼药水滴眼。要注意口腔卫生,常用淡盐水含漱口。咳嗽者予以止咳药。
5 消毒隔离措施
5.1 启动传染病上级报告 对明确诊断的患者有专人在规定时限内报出丙类传染病报告卡,每日向上级疾控部门上报疫情;对高热和皮疹较重者,转上级医院传染病科住院隔离治疗。
5.2 实行预检分诊 设立专门诊室,有单独通道,由一名内科副主任医师专门诊治。
5.3 加强门诊、观察室、输液室、隔离病房等管理 室内地面、楼梯扶手、门把手、工作台面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时间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消毒4次/d;治疗、护理过程中使用的体温计、止血带用含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时间30分钟;听诊器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后再使用;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例患者后,均应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或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6 健康教育措施
6.1 居室经常开窗通风,湿式清扫 对患者原居住宿舍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喷雾进行疫区终末消毒;学生宿舍、图书馆、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都做到预防性消毒处理。大学生可自愿应急接种风疹疫苗,接种率40%。
6.2 加强晨检 一旦有发热和出疹的症状,应立即至医院就诊,发现病情班主任应立即向校医疗保健所报告,并做好隔离措施。有病例的班级,应对其教室、寝室进行彻底地消毒。
6.3 寝室、教室要保持开窗通风,尽量到空气流通处活动。疾病流行期尽量减少寝室间窜门、聚会、聚餐等室内的聚集性活动。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 洁鼻子后要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6.4 注意均衡饮食、经常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6.6 隔离检疫 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但本病症状轻微,隐性感染者多,故易被忽略,不易做到全部隔离。一般接触者可不进行检疫,但妊娠期、特别妊娠早期的妇女在风疹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病人。
我院于2009年3月1日~2008年4月1日共收治麻疹患儿63例,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男41例,女22例。其中58例患儿是通过血清抗体测定检测出麻疹抗体阳性。所有患儿经临床诊断或确诊,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有柯氏斑及皮肤出现丘疹。单纯麻疹预后良好,若患儿免疫力低下且有并发症时可影响其预后,重型麻疹死亡率高。所有患儿确诊后均予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苷、利巴韦林针等药物治疗,如合并感染时给予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应用痰热清给予化痰、人血丙种球蛋白等。本组治愈62例,转院1例。住院日6~8d,平均7d。
2 护理
2.1心理护理:在人们的观念中,麻疹是一种传染病,患儿一旦确诊,家长往往会焦虑、恐惧、悲观、自责,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护士在接待患儿家长过程中以和蔼的态度,根据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心理,解释此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及预后,讲解及时治疗本病的必要性,让他们知道坚持有计划的正规治疗,该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答复,多鼓励、开导。
2.2消毒隔离:麻疹主要由急性期病人直接经呼吸道传播。病毒随飞沫到达受染者鼻部,也可经眼结合膜侵入。病毒可通过唾液、丘疹液、粪便等污染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儿一经确诊为麻疹,即予安置隔离病房,病房空气使用紫外线照射或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d,每次1h。物品表面及地面用1:100“84”消毒液擦拭消毒。对被患儿接触过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奶瓶奶嘴实行高压消毒,患儿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集中焚烧处理。护士接触患儿应做好自我保护性隔离,防止职业性传播,操作时穿隔离衣、戴口罩及一次性手套,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洗手。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2.3休息与营养:保持病室整洁、安静、舒适,以利患儿休息。室内光线要柔和,防止强光对患者眼睛的刺激。给予水分充足、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汁、豆浆、牛奶、稀饭、面条等,对有明显腹胀及消化不良者可暂时只给米汁及脱脂奶。脱水、不能进食或进食过少者,应予以静脉补液,注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4病情观察与护理;护理人员应深入病房,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精神神志状态等。遇有体温过高、躁动不安、皮疹消退后再度发热、脉率及呼吸速率改变、呼吸困难、手足发凉及发绀等,均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出疹期应密切观察出疹顺序、分布情况及皮疹色泽等。如出现体温过高、过低、皮肤灼热无汗、肢端发凉;或大汗淋漓、焦躁不安甚至谵妄、抽搐,或出疹延迟、分布稀少、隐约不出、出而复隐、疹色过淡、过暗等,均反映出疹过程不顺利,提示可能有并发症,需及时检查治疗。
2.5皮肤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清洁、无皱褶,益被宜轻柔,衣着应宽适,勤换内衣,切忌紧衣厚被“捂汗发疹”。要注意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及时更换湿衣物、尿布;保持患儿全身皮肤清洁,每日进行温水擦浴1次,病情许可时每日温水浴1次;加强臀部皮肤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皮肤感染。出疹期宜保持皮肤温暖潮湿或微汗为宜。麻疹时及疹退后患者常有皮肤瘙痒,应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
2.6五官护理
2.6.1 眼:前驱期麻疹病毒所致的眼结膜炎很显著,严重者可导致永久性失明,应密切观察眼部情况,做好眼部护理,预防眼部并发症。
2.6.2耳:当患儿有高热、耳痛、烦躁哭闹、鼓膜充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时,应警惕中耳炎的发生。
2.6.3鼻:病程中应随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以保持鼻部通畅。对已形成的鼻痂需用温水或油类滋润后予以清除,必要时可滴入0.5%~1%麻黄素,每日3~4次。
2.6.4口腔:应做好口腔护理,每日常规用温水彻底清洗口腔2~3次,进食后用温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黏胰湿润。口腔黏膜溃疡者,可给予1%~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干净。
2.7对症护理:高热对患者不利,但体温太低会影响发疹,因此出疹期如体温不超过39℃,可不予处理。高热无汗且出疹不顺利者,可用温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患者出现频繁呛咳,影响进食和睡眠时可酌情给予止咳祛痰剂。对咳嗽伴气急或呼吸困难时,需注意有无并发肺炎。患麻疹时婴幼儿常有腹胀、消化不良及腹泻,护理时应注意补充足够液体。适当补充钾盐,如大便呈脓血状或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至恢复期仍腹泻频繁者,应及时留取大便送检,观察是否有夹杂症或二重感染。
2.8并发症护理
2.8.1肺炎: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高热、呼吸困难时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半坐卧位,保持患儿舒适,及时应用药物治疗。
2.8.2心功能不全: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联系。严重心肌炎患儿遵医嘱给予激素治疗,心衰者遵医嘱给予洋地黄制剂,心率低于100次/min或儿童心率低于80次/min时不可给药,并通知医生。密切观察洋地黄中毒症状。
2.9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向家长进行卫生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消毒隔离的意义及方法、传染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护理方法、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对患儿个人卫生的建议等,使他们能自觉地配合医院工作,并改变其不良的卫生习惯,减少传染病发生的机会。
关键词 血管造影;不良反应;护理
荧光素纳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g,FFA)是用于眼底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吲哚箐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ICGA)主要用于脉络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疾病、黄斑下新生血管膜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将FFA与ICGA联合使用,取长补短,发挥2种检查各自的优点并克服其缺点,可大大提高眼底病的诊断水平,并可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我院2002~2007年应用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对665例各种眼底患者行荧光素纳和吲哚箐绿联合眼底造影,为了使更多眼科护理人员掌握操作,对联合造影时发生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及处理[1],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造影前的准备
1.1对象
本组病例665例,男365例,女300例,年龄14~85岁,平均年龄46.5岁。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210例,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9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0例,黄斑变性128例,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73例,视网膜动静脉血管阻塞病变42例,视网膜脉络膜肿瘤47例。
1.2造影前的准备
1.2.1 询问病史
造影前护士要了解病人全身情况,是否有过敏史、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全身病史。对育龄妇女应了解是否怀孕。并与患者签订造影知情同意书。
1.2.2药品准备
20%荧光素纳3ml/支和吲哚箐绿5mg/支。
1.2.3皮试
用浓度为0.1%荧光素纳皮试液和吲哚箐绿皮试液(厂家提供皮试液)分别在双手前臂掌侧下段做皮试,15min后,按青霉素皮试观察法观察皮试结果,如为阴性方可做此检查。
1.2.4准备造影用剂
用10ml注射器抽取注射用蒸馏水5ml稀释吲哚箐绿5mg加20%荧光素纳3ml配成混合造影剂8ml套上5号或7号头皮针,抽好药后做标记摆放于无菌盘内备用。
1.2.5散瞳
造影前要散大瞳孔,可以用1%复方托品卡胺液滴眼,每5min滴一次,连续5次。每次滴完后用棉球压迫泪囊2~3min,以防全身吸收。如果病人出现口干、脸色潮红、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四肢麻木等,应立即停药并冲洗结膜囊。无高血压患者可用美多丽眼液散瞳,疑有青光眼和浅前房时暂不散大瞳孔。另外,造影室要具备抢救器材及抢救药品,氧气,预防过敏发生,及时抢救。
2检查方法
病人坐于德国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HRA)前,调整好所需的扫描部位,选择右侧前臂静脉开始注入荧光素纳和吲哚箐绿混合造影剂8ml在5s内快速推注,同时启动计时器并记录时间,于图像监视器上观察造影过程,储存所需图像,打印出具有代表性的造影图像。告之病人目前皮肤黄染,小便变黄,与造影剂药物有关,24h后自动消失,不必产生恐惧心理。
3不良反应及处理
3.1造影剂外渗处理
发现后应停止注射,局部短期压迫防止渗漏增加,可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24h后改热敷,2次/d,20min/次,促进吸收。
3.2头晕、恶心、呕吐
一般出现在注射后20~60S,此时叮嘱病人精神放松,深呼吸并提供已准备的容器盛放呕吐物。向病人解释这种反应瞬间即过,减轻病人思想顾虑。
3.3荨麻疹处理
①给予扑尔敏4mg口服,每日3次;②50%葡萄糖溶液20ml加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推注。
3.4支气管痉挛的处理
①立即平卧并给予鼻导管吸氧;②用抗组织胺类药物静脉给药;③氨茶碱0.25加50%葡萄糖20ml静脉缓慢注射;④严重者给予氢化可的松0.1,并建立静脉通道;
3.5过敏性休克的处理
①立即给予休克(头抬高20度,脚抬高30度);②给予鼻导管吸氧;③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脏0.5--1mg,观察15~20min,如血压无回升,可考虑是否重复给药;④10%葡萄糖500ml加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100mg;⑤有哮喘发作及呼吸困难者给予氨茶碱0.125~0.25加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⑥必要时,送急诊室观察病情,进行对症处理[2],
4结 果
在665例行联合造影病人中,发生过敏反应有28例病人。其中头晕、恶心呕吐14例;造影剂外渗2例,出现荨麻疹有10例;晕厥2例。
5讨 论
5.1认真做好造影前的各项准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5.2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患者恐惧心理
造影前护士应向患者作好介绍检查过程,告之造影剂的安全性和低过敏率,减轻患者恐惧心理,取得造影时好的配合[3]。
5.3过敏反应的观察
操作者在造影前一定仔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血压及肝肾功能,常规测量血压。说明其的重要性,签署造影知情同意书,避免患者隐瞒。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良、严重过敏史患者,尽量不做。Ⅱ型糖尿病患者不要空腹做造影,以免发生低血糖与过敏反应混淆。
在联合造影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造影剂的过敏反应,早发现早作处理。对一般轻度恶心、瘙痒患者,嘱其放松,深呼吸,任可继续检查。对严重者,立即停止检查,嘱其平卧实施抗过敏处理,必要时送急诊室处理。
参考文献
[1] 吴瑞华.眼底血管造影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68-66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3月我院收治的343例麻疹患儿,男200例,女143例,年龄26d~8岁,合并肺炎36例,合并心力衰竭与肺炎16例。本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咳嗽、发热、口腔麻疹粘膜斑、全身皮肤斑丘疹。
1.2病情观察
患儿因通常不能直接表达身体的不适,由于患儿营养不良、加之年龄小,体弱者症状较重,容易并发心肌炎、心力衰竭和肺炎,需要对病情变化进行细心和密切的观察,从而及早给予有效的治疗,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前驱期除观察体温外,应注意有无麻疹粘膜斑。
(2)出疹期密切观察患儿的咳嗽、皮肤情况以及精神状态,当患儿出疹期间有持续高热、呼吸急促、咳嗽加剧、透疹不畅、烦躁等时,提示患儿有并发肺炎的可能。
(3)当患儿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哮吼样咳嗽时,为并发喉炎,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气管切开。
(4)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心音低钝、面色苍白、气喘加剧,心率达160~180次/分,为并发心肌炎,应加强心电监护,同时要绝对卧床休息。
(5)患儿出现惊厥、昏睡、呕吐、前囟膨隆,为脑炎的表现,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治疗。
1.3护理方法
(1)隔离:患儿入院后行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室内宜安静,光线宜柔和。空气新鲜,注意保暖,但不可过热,室内温度18℃~20℃,每日通风,空气消毒。出疹前后5d隔离期内,如合并肺炎、应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d。
(2)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及半流质或软食,忌刺激性,鼓励患儿多饮水,切勿盲目忌口。
(3)高热护理:对于体温过高的可酌情用小量退热剂,如泰诺林、百服宁等,而对于不超过39℃一般不必作特殊处理,当疹子出透后,体温可逐步恢复正常[2]。对于麻疹患儿为了避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同时使用药物降温使体温维持在38℃左右,不可降至过低,避免急骤退热而致患儿虚脱。
(4)五官、皮肤黏膜的护理:剪短指甲,保持皮肤清洁,出汗时要及时擦干,勤换清洁柔软的棉内衣。部分患儿由于眼部分泌物多结痂使眼不能睁开,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必要时使用氯霉素眼药水或金霉素眼药膏。对于有口腔溃疡的患儿可每日用生理盐水漱口,还可涂制霉菌素甘油等。口唇干裂者可涂石蜡油。
(5)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同时处于陌生和被隔离的环境之中,加之疱疹的刺激,会使患儿产生恐惧、紧张的负面情绪,患儿会哭闹不止或者焦躁不安,因此医护人员要以和蔼的态度,温柔的语言取得其信任,同时细心爱护,体贴患儿,消除其紧张和陌生感[3]。做治疗时,应采取鼓励表扬法,保持患儿情绪稳定,对于较大的患儿,应耐心的给予解释,争取配合治疗。
(6)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宣教麻疹的隔离、防治知识,解除家长的思想压力,缓解家长的不良情绪,同时对于营养不良的患儿要增加营养,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体质,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并按时完成计划免疫。
2结果
343例患儿入院后给予精心治疗与护理,均治愈出院,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儿治疗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最终也都治愈出院。
3讨论
急性患者为重要传染源,无症状带病毒者和隐性感染者较少,传染性也较低。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均含有病毒,恢复期不带病毒。麻疹的传播方式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排出的飞沫经口、咽、鼻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麻疹的潜伏期为6~21d,平均为10d左右,曾接受过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典型麻疹临床过程可分为3期:
(1)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为前驱期,一般持续3~4d,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部分患者有头痛,并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在病程2~3d,约90%以上患者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诊断价值。此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为0.5~1mm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初起时仅数个,1~2d内迅速增多融合,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形成表浅的糜烂,似鹅口疮,2~3d内消失。
(2)出疹期:病程第3~4d时发热、呼吸道症状明显加重,此时出现皮疹。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大小不等,直径约2~5mm,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高峰时皮疹可融合,颜色转暗,部分病例可有出血性皮疹。
【关键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并发症;护理;安全管理
目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FFA)已成为诊断眼底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制、解剖及病理研究的重要检查项目,可以为提高眼底病的诊断提供有效依据[1]。但是在眼底血管造影中可能因注射造影剂而发生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影响。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共对635例患者进行了FFA检查,本文对并发症的护理及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研究635例接受FFA患者中,男382例(60.16%),女253例(39.84%),平均年龄患者年龄(6~85)岁。其中6-20~岁25例,20-50~岁285例,50岁以上320例(各年龄段的总数630人,与总数不一致)。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85例,中心性浆液性病变132例,黄斑部病变176例,其他眼底病42例。
1.2方法:20%荧光素钠3 ml/支。用0.2 ml荧光素钠加生理盐水至5ml,,在肘正中静脉缓慢注射做预备试验,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恶心、呕吐、头晕、胸闷、心悸、出冷汗等不良反应。若患者无不适反应,即可将剩余2.75 ml(应该剩余2.8)l荧光素4 s内注射完毕。注射完毕拔针,一手按压针眼,一手摸患者脉搏,观察脉搏速率、节律、强弱等情况,以避免因快速静脉推注而导致心脏不适等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然后医生用照相机快速连续拍摄。
2结果
本组6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造影检查,有76例占11.49%出现不良反应,占11.49%,其中推药后发生眩晕、恶心,呕吐58例,占9.13%推药后发生眩晕、恶心,呕吐,及时停止拍摄嘱患者深呼吸、放松、喝开水后饮水后,症状自行缓解;有15例出现全身荨麻疹,占2.36%出现全身荨麻疹;有3例出现呼吸困难者,3例占0.47%出现呼吸困难,立即平卧给氧后缓解。所有病例未发生休克等严重并不良反应。
3讨论
3.1自60年代起,FFA就被用于眼底血管造影。但是该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尽管荧光素钠至今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染料药物对比剂[2],但注射后也可能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荧光素钠注射液的药品说明书明确指出可能发生荨麻疹、呼吸困难、哮喘发作、血压下降、休克等过敏反应。因此FFA是眼科具有潜在风险的检查之一,如何改进工作以减少和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障医疗护理安全一直是眼科领域的重要课题。
3.2预防相关性副反应的护理对此十分重要。(1)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机能状态,对患者在造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初步估计,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体质等因素采取最佳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全面提高适应能力,达到减少或减轻躯体性、心理性应激,使机体处于最佳适应状态,避免不良后果发生。(2)严格检查荧光素钠注射液的治疗,推注药液时不宜太快,必要时造影前给予抗过敏药等。(3)勿在饥饿、劳累、疲倦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进行造影。
4护理安全管理要点
4.1检查前护理
4.1.1重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签造影检查同意书。造影检查前,了解病人全身情况,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全身病史[3]。常规检查生命体征,测眼压,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及过去史,明确有哮喘史和过敏史性疾病者禁做;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禁做。告知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极个别可能会引起休克死亡的危险。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中和检查后潜在的风险,让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和配合。必须告知签造影检查同意书后再进行检查,同样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给患者讲解荧光造影检查的意义以及操作过程中怎样配合的注意事项。造影时因是连续拍片,除要求患者眼球固视外,还须保持被动,持续时间约20min左右,故对患者的体力消耗较大,为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嘱其进食后再行检查,切勿空腹行其检查。
4.1.2心理护理。眼病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加之对此检查陌生和对暗室环境的不适应,而荧光素钠留在眼底血管内高浓度、高清晰仅几分钟,如果过度紧张,配合不佳将使造影检查失败。因此,耐心细致的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使患者了解造影的目的、方法、配合要求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置。以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以最佳状态完成检查。
4.1.3检查前特殊的准备:造影时需充分扩瞳,病人滴扩瞳剂前需测眼压,以排除高眼压防止诱发青光眼的发生。眼部滴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2-3次。将瞳孔扩至7-8mm充分扩大瞳孔,有利于眼底病变检查。d. e.用5ml注射器抽吸稀释好的药液和20%荧光素钠原液,于无菌盘内备用。
4.2检查时护理检查前护理。a.造影前护士要了解病人全身情况,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全身病史[3]。以防发生意外。b. 给患者讲解荧光造影检查的意义以及操作过程中怎样配合的注意事项。并实行告之义务,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造影可能发生的风险等,经签字同意后方可准备检查。c. 眼部散瞳。 造影时需充分扩瞳,病人滴扩瞳剂前需测眼压,以排除高眼压防止诱发青光眼的发生。眼部滴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2-3次。将瞳孔扩至7-8mm,充分扩大瞳孔,有利于眼底病变检查。d. 造影时因是连续拍片,除要求患者眼球固视外,还须保持被动,持续时间约20min左右,故对患者的体力消耗较大,为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嘱其进食后再行检查,切勿空腹行其检查。e. 用5ml注射器抽吸稀释好的药液和20%荧光素钠原液,于无菌盘内备用。
4.2.1造影中的配合。a. 造影环境 营造舒适的造影环境。冷暖夏冷,空气流通,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心情放松,精力集中的配合造影十分重要。b. 摆放 引导患者进入造影室,协助摆好。
4.2.2眼睛固视:眼底血管造影时对眼底连续多像限、多角度拍片。因此,患者的眼球能随指令转动、固视对拍片质量及眼底病变的诊断、治疗尤为重要。故注射造影剂前耐心指导患者,训练眼球随指令转动如向上、下、左、右等方向转动,并保持固视2~3s。
4.2.3静脉注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在眼内血循环时所发出的荧光利用特殊的滤光片,记录眼底不同时间部位的动态变化。故对静脉通道的建立及药物推注的时间均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为确保造影质量及造影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痛苦及不必要的紧张恐惧,需仔细选择静脉血管,通常选肘正中,头臂或贵要静脉,做到“一针见血”,先注入造影剂稀释液,观察3min若患者无明显不适,确定无药液渗漏后,更换成造影剂,于3~5s内推完, 推注药液与计时必须同时开始,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局部按压至少5min,以防其出血或药液外渗。荧光素钠为高碱性药物,无毒性,应防止外渗,注射部位外渗可引起局部剧烈疼痛。因此,一旦药液不慎渗漏24h内局部冷敷,24h后改为热敷。若局部红肿明显伴疼痛可行理疗,以促进药物吸收,防止静脉炎或皮下组织坏死。
4.3造影后护理
4.3.1交待事项:造影检查完毕后,让患者休息至少20min,继续监测生命体征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告之因造影剂的作用视物可呈红绿色,皮肤粘膜发黄无需紧张。因局部滴扩瞳药后,瞳孔扩大可出现畏光视物不清,故避免强光照射,回去时可戴太阳镜以减少日光的刺激。加之视物不清嘱其注意行走安全。并嘱24h内多饮白开水,以加速造影剂从尿液的排出。
4.3.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①恶心多发生于推注荧光素10s后,持续约10s缓解,嘱病人深呼吸、放松,症状自行缓解。呕吐多发生于推注荧光素10s后,让患者多饮水,吐后继续造影。②皮肤搔痒及荨麻疹多发生于造影结束后10s至4h,处理一般给与肌注非那根,口服扑尔敏或息斯敏,一般用药后皮肤搔痒减轻,皮疹减退,24h皮疹全部消失。③出现短暂心悸、胸闷、气促症状,经及时给氧、平卧处理后缓解。④眼压观察 扩瞳剂为复方托呲咔胺滴眼液,通常6~8h瞳孔方可恢复正常。偶见扩瞳后诱发急性青光眼的发生。因此,在此期间指导患者注意观察有否出现头痛、眼球持续胀痛,甚至恶心呕吐等,出现高眼压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行紧急降压处理。
4.6安全管理
4.6.1重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签造影检查同意书。造影检查前,常规检查生命体征,测眼压,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及过去史,明确有哮喘史和过敏史性疾病者禁做;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禁做。告知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极个别可能会引起休克死亡的危险。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中和检查后潜在的风险,让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和配合。必须告知签造影检查同意书后再进行检查,同样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
4.6.2建立造影检查登记册。检查前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血压、脉搏、有无过敏史,临床诊断等一般资料及使用药物情况做好详细记录,便于检查后作不良反应的对照。造影检查后的诊断也应记录,便于和临床诊断结合和复查时做参考。
4.6.3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娴熟的技术操作是检查成功的基础,因室内光线较暗,给静脉穿刺和推注带来难度,为保证造影剂全部进入血液,要求护士静脉穿刺必须一针见血,推注药液与计时必须同时开始,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强化医护人员防范药物过敏的意识及急救意识,加强医务人员操作技能培训,便于紧急情况时医务人员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避免慌乱,尽一切努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