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临床思维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临床思维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 临床中药师;临床思维;培养;实践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the clinical thinking mode of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ists.MethodsPharmacists should gradually release themselves from the thinking mode of dispensing,prepa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nd learn Chinese Medicine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patience's condition,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CD,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setting of curriculum,standardized calendar,clinical practice,research of modern pharmacology,and healthy management and clinical thinking.ResultsClinical thinking has powerful advantages to meet the needs of broad patients,which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Conclusion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clinical thinking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modern Chinese pharmacology and micro view of modern detection according to TCM differentiation has become a brand new method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result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the 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will be a brand new method of prescription.

【Key words】Clinical Pharmacists of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Training;Practice

1临床思维的概念

临床思维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另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评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1]。

2中药治疗中的临床思维基础

通过传统中医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思维学习运用中药。

2.1掌握病情①中医的理、法、方、药是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临床诊疗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症状,辨别症候,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方剂加减化裁药物,这一过程虽然是中医师的工作,但中国传统医学自古以来就医药不分家。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医学理论以解释所取得的用药治病疗效,在古代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古人以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把复杂的人体、变化万千的疾病与复杂莫测的中药归纳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内,这就是辨证的“四诊八纲”和用药的“四气五味”。②临床中药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医药学“以人为中心”的用药思想,要求中药师在整体用药过程中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要积极、主动、科学、深层次地探讨临床中药学的应用问题,药物的使用是由医师、药师和护士共同合作、参与完成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临床药师起着重要作用。③处方权:无处方权,致使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得不到纠正,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临床药师15 301人,在医院工作的临床药师占药师总数的25%,他们大多拥有处方权,直接参与或成为医师选择用药的参谋[2]。

2.2掌握中药加强药材品种鉴定,保证用药质量。中医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使用“地道药材”,如淮四味(地黄、牛膝、山药、)产于河南;浙八味(杭白芍、杭、杭白术、浙贝母、温郁金、润元参、大麦冬、延胡索)产于浙江;黄连首推浙江为佳;枸杞子则以宁夏、甘肃为优。这说明临床中药学首先就该讲究药材的质量优劣,由于全国各地方方言差异,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的种种不同,以致产生药材品种混杂、真伪不分的情况。加上使用一些“代用品”,因而异物同名、异名同物等混乱状况就更为严重,如以厚朴之名入药者就有4个科属20多种植物,这些药物除少数临床作用相似之外,大多由于科属不同成分各异,因而作用差异较大,药物品质如此不规范,纵使名医技高一筹,良方超群,亦难以保证其药疗效。中药鉴定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包括基因组织特征、基因差异表达、化学组成和含义、植物形态、临床疗效等多层面的中药鉴定学科体系,同时通过这种学科体系建设,为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提供可靠的指导资料。中药鉴定新技术的运用将逐步引导中药鉴定向标准化、高速化、信息化发展。

2.3中药合理用药的研究

2.3.1合理配伍中药处方中的合理配伍是保证中药疗效的重要手段,临床中药师既要熟悉传统配伍知识,还要根据现代药理毒理知识,深入研究中药配伍的理化变化,给临床中医师提出科学的配伍意见。禁忌在用药配伍时显得十分重要,它起到防止医疗事故发生的作用。用药禁忌除七情中“十八反”、“十九畏”和妊娠用药禁忌外,一般在服药期间,生冷黏滞、腥臭、油炸等不易消化之物及有特殊刺激性食物都应慎服。

2.3.2合理炮制临床中药师应及时为临床医生提供药物质量、炮制规格、制剂形式、新药特性等方面的信息,有计划地进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研究,把炮制临床研究纳入有组织、有计划的轨道。全面实施炮制品的批准文号管理制度,实现炮制品生产的企业化管理,对此制品进行安全有效的小包装,实行商标注册,统一标准,并如西药一样给予标明批准文号、厂名、生产日期、质量指标、功效特点、使用保管方法、注意事项、毒副作用等,在研究方法上要传统与现代并重,力求在饮片这一入药形式有所突破。

2.3.3合理调剂中药的合理调剂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必要保证,通常有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等6个程序。中药调剂中对疗效的影响因素:①审方。要领会医生的用药意图,结合疗情实际情况处理处方应付,如开“赤参”,应付丹参,而不是红参。②剂量。中医对方剂中药物的用量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每一味中药的用量多少不仅与疗效有关,甚至还与用药安全有关,如大黄用9~12 g有泻下作用,用1~3 g有健胃止泻作用。③特殊药物处理。注意中医处方中的“脚注”,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④配方用药。临床中药师还需要从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角度深入研究中药的使用方法,以便正确解答医师、病人的咨询,提供正确的服用方法、用药禁忌、饮食禁忌等指导意见。

另外,中药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谨慎细心,具有责任心和同情心以及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

3构建中药师临床思维模式的方法

3.1临床思维模式教学课程设置如何吸取国内外临床药师的培养经验,使我国的中药学由单一的化学-药学型模式向综合的化学-医学-药学结合型模式转换,合理的教学课程设置是关键。临床中药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其培养的临床中药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药学知识,还要掌握临床知识以及与医师和患者沟通的技巧[3]。可以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医疗语言学”这门课,为中药师打下扎实的语言方面的基础。

3.2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和经典医著的教学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观点去诠释古典医籍内容,从而达到新的认识,创建新的理论为现代临床服务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学医籍、悟思维、构理论”[4]也就是要花大力气,多学科(中医、西医、病理、生理、流行病学、生物、计算机、历史、文学……)、全方位、立体地来研究《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古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科研的发展,逐步形成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①中药复方药效学物质基础研究方向。通过方剂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交叉,在中药方剂配伍原理指导下,以现代药学浓剂、树脂等提取、分离、纯化及检测等手段,建立中药复方多靶性研究实验模型。②中药化学研究方向。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以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研究,以作为质量控制的指标之一。③中药品种及资源开发。对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系统研究。④中药质量标准及安全性评价。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建立中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药材指纹图谱,中成药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检测方法的研究,为攻克中药出口的绿色堡垒,控制中成药质量,提供技术保障[5]。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尤其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6]。中药药性理论,尤其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源远流长,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是几千年用药经验的总结,并形成一套用药的理论体系。狭义的药性理论仅是中药的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学说,广义的药性理论还包括中药的配伍、补泻、厚薄、有毒无毒、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

3.3构建中药规范化药历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查房中,应遵循“循证药学”原则,书写更具实用性、规范化的药历。中医电子病历的基础研究已经启动[5],并初步提出了XML的结构描述,给构建中药规范化药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模式。中药规范化药历研究应立足于格式规范和内容规范两方面,开展药历的中医用药规范词典、药历的模块设计及药历的软件实现三项工作。

3.4临床实践为关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的理论、好的思维方式都要终归回到实践中去证明,因此临床实践是培养模式的关键,中药师应大胆、细心地去看待每一个病人,多思考,多总结回顾,把临床思维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再从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5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思维学习运用中药[7]现代中医发展,在充分查阅古代医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正确运用临床思维,以每一味中药反复学习,再运用于临床并进行观察研究,这必然是现代中医的发展方向。这样既能拓展中药使用范围,又能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用药,使疗效提高。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好多虽是动物实验,作用在人体不一定合适,但结合古代医籍记载,并运用于临床观察,以强劲的优势服务于广大患者,这将必然形成现代中医特点。

4临床思维在健康管理中的特色和优势

1)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有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2)在防治重大疾病上有巨大优势。

3)体现了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健康不只是没有器质和功能性病变,同时也应包括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心情舒畅、饮食睡眠正常、社会适应能力强等。中医学还认为生命活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心理状态以及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状况等异常变化,引起平衡的相对失调,都会出现人体不健康的表现,所以中医学在保健治疗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重视六七情等致病因素的系统理论,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方向。

4)世界医学发展的需要:西医以辨病手段来治疗疾病,中医以辨证手段认识疾病;彼此的出发点,认识的观点不同,但治疗的目标是相同的,对世界医学而言,其发展与完善,应该是中西医两者的结合[8]。

5结束语

中医学的思维体系融合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思维特点,并自形成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揭示中医临床思维的特点和内涵,寻找其与现代思维科学的切入点,成为中药学吸收现代科学思维精华,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逐步现代化的基础,遣方用药是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伯章.现代用经方基本临床思维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8):24-27.

[2]童九翠,郑青山.在新的医疗形势下再论临床药师工作的重要性[J].安徽医药,2006,10(10):783-784.

[3]翟华强,张冰.基于“循证药学”的中药规范化药历构建设计[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2):137-138.

[4]郭勇,阮善明.对中医药发展之路的思考――学古籍、悟思维、构理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7(1):20-21.

[5]胡娟,庞文生.加强中药专业学科建设,促进创新教育的实践[J].中医教育,2008,27(1):82-84.

[6]董占军,王瑞昌,曹辉.临床中药师产生的必然性和主要任务[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5):396-398.

[7]刘雄.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思维学习运用天麻[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1):64.

第2篇

贵州省毕节市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贵州省毕节市 551700

【摘 要】本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针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培养问题展开了阐述与理性分析,找出了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思考

我国中医培养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医术传承和学术思想培育方面成绩斐然。大批学业有成的中医药人才运用所学智慧在我国中医学临床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不尽人意的事实:部分中医求学者由于缺乏牢固的中医临床思维导致学业不够精深,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本质,于是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做到技术娴熟。有的医者即使从医多年也依然无法做到医术精湛,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无意的医疗事故。因此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应该在中医学习初期得到足够的重视。

1 中医学临床思维的内涵

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讲究机体的整体和谐,其临床实践力求使人的脉络、气血等达到平衡,并将理法方药的思维方法贯穿始终,体现了独特的认知过程和逻辑思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下,中医学在划分事物的归类以阴阳为原则,而在认识事物的相关性则以五行为基础。这正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思维辩证的综合体现。

2 阻碍中医思维模式形成的因素

2.1 学习者缺乏专业潜质

要理解好中医学独特的理论,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潜质。中医学的思维模式要求学习者或者从业者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人文知识功底,只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国学基础才能够获得学业、学术思维上的悟性。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或中医学教育者在挑选学习者时要认真测试和筛选,不搞一刀切。对高中阶段过早分文理科而造成的没有国学基础知识和人文基础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即使综合成绩达标也不应录取。

2. 2 初、中级教育体系和理念的影响

目前,现代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初、中级教育体系。

在肯定它优势的同时,我们不应忽略对青少年东方文化体系的认知和培养。否则,在习惯了西方自然科学认识规律的学生,非常不容易跨越东西方的思维鸿沟,很难理解“阴阳五行”的纯东方思维的本质。

2.3 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弊端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部分中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机械地套用了西医学院的思路,这并不符合中医学的教学规律。

一项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医类课程的问卷调查显示,对目前教学计划中中医类课程设置与安排的看法认为非常合理的占2%,基本合理的占48%,不合理的占35%,非常不合理的占15%。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低年级中医、西医基础课同时并行,在初学者的中医思维还未建立起来之时,又接受与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完全不同的西医理论,这样的课程设施,使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维模式容易造成混乱。

其次中医经典课程设置不足。

再次,教材的使用不慎必然会歪曲了原著的本意,如不及时修正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以讹传讹的结果。

3 应对措施

3.1 深刻理解中医临床思维的本质

根据学者邢玉瑞的论述,中医的原创思维体系是以人的日常生活为问题语境,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基础,以事物的相关性和相对性为逻辑起点,从主体体验关系的角度来描述和定义来把握对象间的关系。以上思维要素维要素决定了中医思维具有直觉性与辩证性的特点,直觉性体现在“天人合一”观将对象世界规定为主客不分、大化流行的和谐整体,而其辩证性则体现在以“阴阳”为分析事物的分类原则,以“五行”为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普遍联系的原则上。形成了以客观事物自然整体显现于外的现象为依据,以物象或意象为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以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把握对象世界的普遍联系乃至本原之象的“象思维”。

3.2 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除四大经典医著之外,要增设并普及与中医思维模式形成不可分割的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为必修课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深刻地揭示了宇宙发展演变的规律,如《易经》等的阴阳理论对自然界的本末源流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学说。

无论是学院课程还是个人自学课程,在时间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医学典籍、“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课程的专业基础性特点,必须保证开设时间的严格性和学习时段的充足性。

在思维模式培养方面,在学业初始阶段就要注重学生中医学科理性认识的培养,在中医学低年级或自学者初学阶段,利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为实体,训练学生的中医学辩证思维和中医学特有的“象思维”,注重“心悟”领会的学习方法,为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中医学的临床思维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医学院校和中医传承者应该深刻理解中医原创思维的本质,把握其认识基础、遵循其逻辑规律,熟悉其思维特征,将中医思维的各个阶段的特征训练融入教学之中。既要注重经典医著的精髓传授,也要加强祖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传承;既要夯实学习者中医知识的基础,更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中西医学科体系中的合理设置。真正为学习者和从医者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体系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吴薇, 黄秀云, 何殷, 黄亮. 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医类课程设置调查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0(08).

第3篇

方法:临床思维的早期培养首先从灌输和培养临床意识开始,然后加强动手能力。

结果:通过临床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其思维能力,并且做到两方面相互促进。

结论:临床的早期培养需要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并且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进步。在培养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外科实验中的临床思维能力。

关键词:外科实验 早期培养 临床思维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13-02

临床思维指的是临床上医生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然后经过头脑的分析、归纳、推理、总结,通过理论知识,作出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直接影响患者的诊治质量,同时也是反映医生医疗水平的标准。曾有医学调查表明,有33%的医疗事故都是由于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不当引起的。所以,外科实验中临床思维的早期培养非常重要。本文对外科实验中临床思维的早期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有以下方法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1 方法

1.1 从灌输和培养临床意识开始。临床意识是指在临床中,医生对患者的客观现象做出的主观反应[1],然后通过头脑一系列的逻辑分析做出感性的认识,最后给患者做出临床诊断和治疗。所以,外科实验中临床思维的早期培养的第一步就是临床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对患者和病情的各种能力:感觉、直觉、观察能力等。

1.1.1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的意识。学生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医学生,必须要有很强的观察力和感知力。学生在外科实验中的观察能力训练主要有:参观手术室;参观急诊手术;观看外科学相关的录像;认识和辨别外科实验常用的器械,并清楚其用途;辨别外科实验中的各仪器仪表显示的信息及反映出的意义;在临床中进行见习。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外科实验时,需告诫学生:外科实验必须要谨慎和细致,必须做到灵活和敏锐,对周围事物的洞察力也要很强,切勿呆滞而不会变通,切勿忽略实验时的各种反应和变化。作为外科医生,以上特殊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只有用很强的意识来充实医生的头脑,才能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1.1.2 培养“眼”和“脑”密切配合的意识。在参观外科实验时,教师一定要不断的强调和告诫学生:“眼”和“脑”密切配合。所谓“眼”指的是观察,所谓“脑”指的是思维,也就是说学生要观察和思维密切配合,即看到什么,头脑就要迅速做出相应的知识反映[2]。

1.1.3 两种行为的相互转化。所谓的两种行为指的是“有意识行为”和“习惯行为”[3]。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都有许多“习惯行为”,当其出现不利反应时,人们就会有意识的改掉,这样“习惯行为”就变成“有意识行为”。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效果;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上千次改变不利习惯行为而形成的有意识行为,就会形成新的有益的习惯行为。所以,养成良好习惯的首要条件就是意识。尤其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必须具有良好的临床意识和临床思维意识,才能培养成良好的临床习惯。

1.2 必须加强动手能力。在外科实验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临床思维培养非常重要的一项。而动手能力训练有:外科的病例分析;外科的病例讨论;外科的病例书写。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醒学生,通过病例分析获得病种的知识外,还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主要通过训练学生以下几项临床思维来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

1.2.1 哲学思维。通过在哲学上的思维观点,在临床上得到具体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要将各科知识的前后内容进行有效的贯通,并且在临床中应用起来。

1.2.2 矛盾思维。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在诊治的任何步骤都会存在矛盾,必须通过思维意识来衡量利弊,作出有效的治疗。

1.2.3 逻辑思维。正确的学习逻辑思维中的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在临床思维中存在的片面思维、单一思维、直觉思维等都要及时进行纠正。书写病历的思维应注意:避免主观思维;质与量的掌握在临床资料的采集中非常重要;正确的评价各项资料,避免片面思维。

2 讨论

外科实验虽然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极具重要性,它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包括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外科实验中临床思维的早期培养很重要,早期的灌输和训练不但加深了外科实验的意义,还加强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外科医生成长及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养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和临床思维习惯。外科实验中早期的临床思维的培养就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日后合格的外科医生,能够进行有效的独立的外科工作。而临床思维培养的重、难点就在于,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外科学包括五大学科: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其他。外科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外科实验的临床思维培养是从灌输和培养临床意识开始,主要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密切配合的意识;正确掌握习惯行为与意识行为的相互转化。然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矛盾思维、逻辑思维。

综上所述,在外科实验早期的临床思维培养中,教师的责任感和学生的配合度都非常重要,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治疗为目标,学生以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为目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进行互动,进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总结、反复的实践来提高临床思维。学生必须养成学习主动性,积极的摸索和学习,能够自我发现问题,通过教师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医学的质量,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同时可以使医学更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松,王高举,钟德君,康建平,王清.改良PBL模式在外科实验中的教学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2:99-100

第4篇

1掌握儿科学的理论知识,打下扎实的临床基础

要培养儿科的临床思维一定要有扎实的儿科理论为基础,儿科学课堂教学主要学习理论基础,而儿科的理论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等都各有其特点,因此课堂教学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关键。

1.1调动学生对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认真听课,所以都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制作优秀的课件进行教学,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图片或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授课内容生动起来。比如在讲述胎儿期时,插入胎儿成长的动画;讲述足月儿和早产儿外貌特点时插人相关图片;讲述佝偻病时插入“0”形腿或“X”形腿的图片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认真听讲,而且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讲授的过程由平淡刻板的讲课变为精彩生动的演讲,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并及时指导学生作好课堂笔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2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儿科教学的质量和深度的问题,目前如果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儿科学理论知识,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所以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要有重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重点。如新生儿疾病,可以把重点放在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条小儿疾病,可以把重点放在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小儿贫血等。对于重点的教学内容还要善于总结,帮助学生记忆,掌握理论知识。如学习新生儿败血症后,可用“三少一低下”来总结;学习小儿腹泻引起的脱水时,可用“二干二凹一多一少”去概括。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容易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临床思维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1.3以课堂练习为手段,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儿科理论教学中,随堂进行练习,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多进行各种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加强教学互动,提高学生求知欲,通过分析简单的病例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笔者常用的方法。一般每种常见疾病教学完成后都出一些课堂练习加深印象,或选1—2个病例分析,指导和锻炼学生分析病例的逻辑思维,并巩固和进一步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如小儿腹污,病例中一般会提供这些资料:腹泻的次数、量、性状,小便的情况,皮肤弹性,血钠浓度等等,在分析过程中,要根据资料找出哪些是最主要的症状、体征,以及异常的检查结果,分折出脱水的程度、脱水的性质,最后得出诊断;然后,再依据治疗原则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这样就能更好更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一种疾病诊疗的临床思维过程及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

2重视临床见习的带教,培养临床思维

临床见习的特点是基本理论和临床诊疗实践的紧密结合,所以儿科临床见习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在儿科学方面的临床思维的关键。见习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1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充分发挥见习的作用  临床见习是学生接触临床的第一步,是儿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见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儿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见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九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进一步巩固和体会儿科医学理论的实质问题。强化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带教教师在临床带教中要多讲解、多示范、多纠正、勤考核,积极创造临床实践机会。让学生多接触患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阳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的阳性结果,加强感性认识。实际带教时,首先应结合相应病例复习相关理论,并示范正确的检査手法,然后让学生向患儿家属详细询问病史,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尽量让学生多动手,相互间体会正确的检査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简单书写病历及诊疗原则,然后对照病历,了解病人的实际诊疗经过,使学生从中知道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临床实践的应用能力。

2.2介绍典型病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见习带教中,开展对学生的临床知识讲座,加深对临床思维的理解和实际应用。采用强化临床技能、病例分析、全科病例讨论等多种手段,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每次见习都应组织各种形式病例讨论,选取一个病种的一组典型病例进行全面的分析,使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某种儿科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的病例,根据患儿的病情,首先从症状体征着手,根据“三高一低”的临床表现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病机制是什么?诊断依据有哪些?主要并发症会有哪些?再从鉴别诊断上分析多种疾病的特点,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从而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再结合实际的治疗过程分析病情变化,这样学生就可以系统地认识一种或多种疾病,而且能够比较牢固地掌握相应疾病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第5篇

关键词:临床思维;基础医学;低年资临床医生

传统的外科学是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治疗方法。英文称外科为surgery,来自拉丁文chirurgia,其字源是希腊文cheir(手)和ergon (工作) ,体现了外科学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外科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均有了极大的进步,手术虽仍是外科工作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但将外科看成单纯是手的工作时代早已过去,现代外科已经并将越来越需要手与脑高度结合,越来越需要用缜密的临床思维与精湛的临床技巧完成疾病的诊治。由于临床医学领域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实施临床救治的同时,临床思维在整个临床实践活动中起到枢纽与核心作用,缜密而合理的思维对病情及其预后的判断,手术适应证的确定,手术时机及方式的选择,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避免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3]。

临床思维是指医师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各种疾病的具体认识,并按照这一认识指导医疗活动的思考过程。临床思维的关键作用,恰恰是能使医师掌握科学的诊疗思维方法 ,已达到尽可能的减少临床误诊和误治[5]。因此在强调提高临床思维的同时也是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每个临床科室的临床思维都有其普遍性,但是更具有其独特性。然这种临床思维的构建,则需要更加超前的意识,来逐步构建完整系统的临床思维,因此,在此提出构建临床思维从基础医学学习开始。

1 深入临床且主动"亲近"临床实践

妇产科是一门应用及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样就首先要求低年资的临床医生,深入临床一线,因为所有的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形成也是在临床中不断践行而才可收获的。

希波克拉底早在2000多年前就深刻地指出,医生的岗位就在患者的床边。现代医学要求医生以人为本,落实"以患者为中心"[2],其本质就在于医生要体验患者的所感,以患者出发。有人说过," 学习疾病的种种现象,如果没有书,犹如在没有海图指引的海上航行;有书而无患者,则是根本未去海上"[1],因此深入临床实践,尤为的重要。

2 学习并贯彻思考的习惯

从思维的角度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探;思考是人们克服自身惰性而自觉主动的行为,通过思考可透过表面现象去了解事物的本质。而在临床上将会表现出,综合思维的诊断,避免不必要的误诊及治疗;如在产科临床上,异常和正常只是瞬间变换的过程,在变化之中,能保持着临床思维的及时更换,才能更好的把握各个产程的变化。比如,有的产妇第一产程进展是正常的,第二产程因子宫收缩乏力转为难产。因此临床经常会遇到,对胎位正常,胎儿不大,骨盆不小的孕妇,不能自始至终视为肯定正常,只要胎儿尚未顺利分娩出,都要警惕有可能出现异常。思想和思维上及时判断分娩全过程的变化,因为分娩全过程顺利与否,实际上取决于孕妇及胎儿两方面和产力、产道及胎儿三个要素。若两方面及三个要素均正常,相互适应,分娩顺利,就是顺产;若两方面及三个要素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异常,如出现骨盆狭窄、子宫收缩乏力、血压极高危等,就有可能发生难产,及时变更临床思维,进行及时的处理,如迅速转为剖宫产等处理措施[4]。

这一切的临床思维的变化,对于低年资妇产科临床医生来说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获得,然最提倡的更是平常养成良好的思考和思维的习惯,这样才会以在危急时刻,迅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措施。

3 理论联系临床

高年资的临床医生,常常教诲说,对于刚刚进入临床的临床医生,如何迅速将医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将知识转换为临床本领将是低年资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客观的讲,之前所学习的解剖学、生理学 、病理学等基础医学以及妇产科学、内科学、 外科学等临床医学知识,需要掌握的同时运用于临床实践。然学习对于医生成长十分重要,但是将学到的知识掌握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则更显得必要。作为一名成熟的妇产科医生应努力将知识转变成为临床本领,否则,在当今医疗环境中,就不会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更好的来保护自己。

临床思维是医生运用已有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之中。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够使疾病及时诊断,并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4 医德教育贯穿始终

医德是意识的职业道德,没有良好的医德,也不会有良好的临床思维,这种职业道德的意识,也是我们职业价值观的最有力体现[2]。首先,体现在为患者服务意识,对患者应有爱心、 耐心、 细心、同情心;其次,体现医疗质量控制意识,良好的医疗质量有赖于良好的医疗技术、 医疗制度和医疗作风;最后,体现法制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的健全,公民的法律意识也不断提高, 作为医生也应既要学会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要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总之,临床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要日积月累的辛勤,不断的钻研;低年资的临床医生,要注意临床思维的培养,更好的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以最佳状态迎接更好的医疗明天!

参考文献:

[1]弁临杉.经验的思维与思维的经验[J].医学与哲学,2001,4(3):1.

[2]葛伟,马晓,阎宛春.老年病科医生的哲学思维[J].医学与哲学,2002,23(6):3738.

[3]彭瑞骢,谢竹藩,等.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1984,5(4):2.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5-0771-03

临床思维就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患者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显而易见,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是扎实的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完整而可靠的病史,系统而准确的体格检查,实用而针对性强的实验室检查),以及严密的逻辑思考和不断的经验总结。临床思维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的。因此,临床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如何研究和认识各种复杂疾病的现象和内在规律的工具。

中国对研究生层次的学位类型和专业设置,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职业背景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划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临床思维的培养,旨在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临床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无论何种类型,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对当代医学研究生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1.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医学是一门信息量极大的科学,提高临床思维的能力,首先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现代医生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前,需要在医学院校经过系统的学习,这是临床工作的基础。研究生是临床高级人才的预备梯队,必须掌握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医学研究生大多经历过临床实习阶段,但是仍需要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再提高。基础知识的再学习,是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系统检索资料,提高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不断汲取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开拓思路,加强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为提高创新能力和临床技能服务。以内科学习为例,相关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内科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药理学等。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不仅可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对启发研究思路,寻找课题突破点也十分有益。

基础知识的再学习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是需要通过某些病理生理规律来记忆和分析。例如病史采集的过程是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对患者体型、体态、表情、症状、伴随症状等多方面信息的收集,筛选出有意义的信息,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这就需要临床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强化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的练习,从而领会问诊的技巧,剔除无效信息,更准确快捷的获取有效信息。

2.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极强,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临床思维的产生。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医学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践,任何好的理论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很多疾病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就能发现诊断线索,不仅提高了诊断效率,也节约了诊断时间。如转移性右下腹疼痛+麦氏点压痛,对急性阑尾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Murphy征阳性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等,而系统而准确的体格检查只有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掌握。

现在,临床诊断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分依赖实验室和器械检查,忽略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因检验误差引起的误诊。根据病史主诉、查体,用所学理论知识去验证时会发现很多症状、体征与书本上不完全相符。往往会因为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发病过程和疾病表现与书本上不一致,不像教科书上讲解的那样典型,而不敢作出肯定的诊断,这就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缘故。即使已经掌握了大量诊断疾病的理论知识,但是还缺乏对疾病的感性认识,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距离,还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合理地应用到临床上。疾病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本来就不完全一样,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疾病的表现规律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临床思维始终是和临床实践相伴随、相联系的,因此,理论联系实践在临床思维培养中起重要作用。

3.系统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是按照学科的安排,从基础到临床,从病因到症状、体征的顺序进行。研究生经过本科的系统学习,所学的知识是分类、分离和有条理的,对疾病的认识也是从原因到结果,这样的“正向”教学特点注定学生所学到的东西是分散的、条块的。临床上医生最先接触到和最容易感觉到的都是疾病的一些表象,即症状,如患者自述的腹痛、黄疸、黑便、头痛、头昏、血压以及脉搏的变化等,但是,我们要认识疾病的本质,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此。

疾病的症状虽然是其本质的反映,然而症状并不等同于本质,现象仅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所反映的仅是事物的一个侧面。因此,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不应当把思维的目标局限在对疾病表象的认识上,而应当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从结果到原因的“反向”思维要求临床医师必须对以往所学的知识有着高度的集中,并从中做出筛选,以尽快作出诊断和处理。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充分地对研究生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逆向思维训练。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分离出许多相对独立的临床亚专科体系,但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与机体各种复杂的功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在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医生必须综合息者主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面而科学的进行推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刻认识疾病的本质,及时作出正确的临床判断,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处理,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切忌忽略人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4.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医学理论知识

临床医学与整个社会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同步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经常会有许多新的知识进入医学领域,使人们对机体自身的认识和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因此,要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就要注意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吐故纳新,否则就无法顺应医学的发展。在疾病认识方面,现代技术为临床医学提供了电子显微镜、放射性核素扫描、X线、酶标记等技术,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分子甚至粒子水平,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渗透于医学中,创造了许多新的诊断治疗手段,可通过信息、数字、图像来显示机体内部变化的实际情况。这些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给临床医师在诊断、治疗及认识疾病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医师相应的进行观念转变和知识结构更新。

第7篇

关键词: 医学专科教育;临床思维;培养短板;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29-02

0 引言

临床思维,是指医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医师所具备的理论联系临床工作实际,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正确决策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主要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而临床思维的萌芽则始于个体接受医学教育的学生时代。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rrun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从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7大领域60条标准规范了全球医学教育,其中临床技能领域方面设10条标准,强调能及时、有效地诊断和处理病人[1],即强调了临床思维的培养是全球医学教育基本标准之一。但是,目前的医学专科学校教育,无论从理念、教材还是教师方面,都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链”,出现了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短板。

1 影响医学生临床思维形成的短板

1.1 教材方面 教材是教师沟通学生、传授知识的根据,目前使用的医学类专科教材,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

1.1.1 基础课教材 这里所指的基础课,不仅包含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诊断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它还包括许多与之纵向和横向联系的边缘学科。基础课教材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将“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主导思想贯穿于教材编写过程中,以至在教材中很少以病例作为知识链接,直观地向学生表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联系。这与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教材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2]不相吻合,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不相吻合。

1.1.2 专业课教材 目前使用的专业课教材,主要存在几个影响医学生良好临床思维形成的因素。其一,在教材中缺乏病例作为引发学生思考、逐步形成临床判断的内容。其二,部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注意对最新的诊断标准、“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查阅,以至知识点存在滞后,同样影响到疾病的正确诊断及用药的思路;其三,缺乏综合病例的诊断和用药的知识链接。临床医生面对的个体可能不仅患单一疾病,往往几种疾病并存,如何正确有效调整临床思维,是迅速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和及时合理用药的基础。

医者要有“灵性”,这种灵性即是一种顿悟,是形成临床思维的过程,其源于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而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转变过程,远远不是医学专业知识能达到的境界,需要人文知识的渗入,需要有利于医者个体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评判性思维形成的诸多人文精神的内涵。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知识欠缺和其他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匮乏,是急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1.2 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医学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但目前专科层次教师中真正从事过临床工作的“双师”型教师基本情况不容乐观。

1.2.1 医学基础课教师 医学基础课教师中有相当部分教师毕业于非临床专业,对疾病的认知缺乏,而即便是临床专业毕业者,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为数不少。因而,如果教材没有相关知识链接,要让教师自如地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临床表现相联系,难度确实不小。

1.2.2 临床专业课教师 医学专科教育中临床思维培养是临床专业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目前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课教师中,多数仅仅进行了8个月的毕业前实习,严重缺少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对于没有附属医院的学校而言,这一问题相当明显;另外,即使一些教师到医院学习过,也是从教多年后才有机会;加之,部分教师缺乏主动更新知识理念和能力,最终出现了学校与临床的脱节。

1.3 临床思维技能培养的不足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验课在一些学科,如内科学,基本占了三分之一的学时,但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出临床思维技能培养的思路和做法。如何开展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诊断路径,应是相关学科教学中必需考虑的内容。

1.4 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一样的授课前提下,不同个体悟性不同,存在个体差异性。今天的医学生是否能成为良好的医者,与其个体的“灵性”和基础教育密切相关。其实,无论是何种层次的医学教育,若是时间和空间条件允许,最好对生源进行必要的遴选,让真正喜爱和具有医者潜质的个体学习和从事医学专业,更有利于医疗队伍的构建。

2 对策

要在教学阶段培养医学生一定的临床思维技能,必需坚持“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专业课服务于临床实践”的总原则。

2.1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整合了基础科学教育和以社区为基础的临床教学,强调小组学习、讨论式学习、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重视医生与病人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也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第一、二学年的整合课程包括医学科学基础;病人、医生与社会,含医学史、伦理学、职业行为自我保护、医学学会等内容;临床基础,含问诊、交流技巧、体格检查等内容;从基因到社会I,整合了人体各系统“正常”与“异常”的内容;从基因到社会II,整合了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肝胆、生殖系统、内分泌和运动系统等内容;病房见习培训,包括心电图、影像学、临床病理生理学、安全、药理、信息系统、社区资源等内容;纵向临床见习,包括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况、成人和儿童的预防医学、各系统常见症状等内容[3]。

我国在一些大学,对医学课程也进行了整合,如复旦大学医学部建立了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相接轨的课程体系,注重通识教育、课程整合、科研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改革和全程预防医学教育等。其中课程整合侧重在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课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包括正常人体形态和功能,疾病机制,疾病概论以及各系统疾病等内容;预防医学整合课程涵盖卫生统计、疾病预防和流行病等必修课内容及生命全程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疾病风险与健康保险、健康未来学等选修课内容[4]。顾鸣敏等[4]通过比较发现,中、美、英三国8所医学院校的课程整合,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与医学科学之间的结合。由此看出,医学专科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整合是改革的必由之路。

2.2 教材融合性与实践性 教材编写应该严格按照“总原则”,力求在医学基础课教材编写时强调融合性与服务性,在专业课教材编写时体现实践性。要求医学基础课教材既能充分表达其知识点,也能流畅地与临床表现、检查结果、诊断与鉴别诊断、健康干预等融合。专业课程教材要求具有良好的实践指导性,注意基础知识的复习与拓展,充分展示临床表现、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临床用药的推导。这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很高要求,即对遴选主编及参编人员提出了标准。如果组织的参编人员中没有来自临床一线的“双师”型教师,可以聘请一定比例的临床医师参加教材的编写,或要求部分参编人员到医院观摩学习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编写工作。

2.3 强调教师专业实践 对于医学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力求3~5年到医院轮转观摩学习一次,不断为教师充电,提高教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创建学习性校园,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学习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更能成为寻求知识源泉的引路者——学习方法的传递者。

2.4 临床技能培养 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10条标准设置实验课内容,提高对见习的认知程度,注重实习能力考核,使医学生毕业时切实具备“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临床技能。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33.

第8篇

【关键词】 护生;评判性思维;培养

传统的实习带教模式只注重“传、帮、带”,注重护生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忽视了护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护生进入临床后只是一个“操作工”,不能运用动态、整体的观念来观察病情,不能灵活、有效、及时地去解决问题,不能较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不能客观正确地去评价护理过程。因此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注重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她们获得胜任护理专业工作的能力,为护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

1 评判性思维的概念

评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也译为批判性思维,来源于哲学领域,由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引入护理领域并受到护理界的高度重视,许多护理学家认为[1~4]:评判性思维是衡量护理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评判性思维是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作出合理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正确取舍。国内护理学者提出评判性思维就是对护理问题的确立及其解决方法的有目的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判断过程和反思推理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求审慎广泛的收集资料、理性思考、得出结论,但也要有高度的开放性,愿意听取和交流不同观点,使所做出的结论正确、合理。

2 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1 在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前,带教老师要先认识到评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带教过程中不但要指导护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护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评判性思维能力。带教老师在教给护生“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同时引导护生思考“为什么”和“这样做对吗”;指导护生在工作中除认真细致以外,还应考虑节省人力物力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要让护生意识到护理操作规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的仪器设备的应用,护理操作方法还有待改进,临床上许多护理技术革新就是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2.2 教学实践 我们可以利用讨论、病例分析、反思写作等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2.2.1 讨论法 在临床教学中创造令护生好奇、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气氛,鼓励护生之间的对话和讨论,有利于形成多种多样的思考方法,不拘泥于一种对或错的答案。要在尊重带教老师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护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唤醒她的主体意识。在临床教学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鼓励护生积极参与、思考、质疑、争论,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创造一种利于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教学环境。在临床教学中,要求护生评估实施结果,主动质疑、分析资料,进行演绎、归纳推理,表达她们是怎样思考的而非仅仅思考什么。

2.2.2 病例分析法 要将护理程序作为一项基本护理理论和技能来对待,带教老师要结合病例,按护理程序引导护生分析、思考。遇到有争议时,让护生自己寻找充分的理由或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带教老师作出点评。在反复运用护理程序的过程中,构建评判性思维过程,培养护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假设、论证的能力。

2.2.3 反思写作法 要求每个护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将自己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见到的特殊病例的临床表现、救治过程及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记录在笔记本上。每周由各科护士长、带教老师督促抽查,并给予恰当的引导,重点指导护生怎样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本质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反思写作方式来对学习和实践进行总结,有利于护生积累经验和教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助于护生在审视自己所采用的思维技能与价值取向,尤其是有利于护生的分析、推理、综合、评价、判断的思维技能训练。护生通过反思写作这一过程增强了自我意识,展现了自己的价值观,能促进有意义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5]。

3 体会

3.1 提高了实习护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互相提问、共同讨论的方式,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护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病例分析、反思写作法的应用,提高了护生的语言表达及文字书写能力。护生在准备病例期间,需要查阅文献、采集资料,一方面巩固了课本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对护生自身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对护生的素质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也是相适应的。

3.2 激发了带教老师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带教老师自己必须要掌握了更多理论知识、技能,才能在带教过程中准确、明了地解答护生的提问,因此也激发了带教老师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提高了带教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洋,刘玉锦.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建立评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吉林医学,2008,29(14):1213-1214.

2 董丽霞.临床带教中加强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外医疗,2008,25:105-106.

3 张传英.胡悦宏护理教育中的评判性思维教学探讨.中国实用医学,2008,3(9):144-145.

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临床思维;诊断学

诊断学是一门将医学基本理论、医学基本知识以及医学基本技能相结合,并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学科,其实培养医学生各个临床医学科学的基础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1]。诊断学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为实验诊断,二为物理诊断。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校2010级医学专业的10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观察组中的学生中采用典型病例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观察对比两组学生的各项医学成绩。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校2010级医学专业的100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观察组中的50名学生中,男26名,女24名,在对照组中的50名学生中,男27名,女23名。两组学生的性别、原有学习基础等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在对照组中采用传统的常规教学方法,在观察组中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2.1调整试验判断的课程安排将观察组中学生的课程安排减少血、尿、便三大常规和骨髓检查的实验小课,并且增加了2个单元时间的典型案例教学。

1.2.2编写案例对所有观察组中的学生编写6-12个典型案例。这些典型的案例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都具有比较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相应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1.2.3教学方法学校对于参加诊断学案例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其主要需要对学生教学的内容有以下四点:①结合学生所学的常见疾病症状,从具有典型症状的病例开始,对于患者产生相应症状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症状学的相应理解和进一步掌握,逐步掌握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思维方法。②结合医学基础知识,解释患者比较典型的症状和体征。③结合相应的物理诊断的相关内容,并且针对具体的典型病例,启发学生应该在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时会有哪些意外体征的发现。④根据具体的典型病例,提问学生还需要进行的试验检查和辅助检查,检查的结果应该怎样判断。

1.2.4评估考核方法采取6次测验的方式,来对所有学生的病例考核成绩、平时考核成绩、标本考核成绩、体格考核成绩、理论考核成绩、病例分析考核成绩以及总成绩进行考核。总成绩分为100分,具体评分如下:平时考核成绩总分为5分,考核成绩总分为9分、体格检查考核成绩的总分为20分、标本考核成绩的总分为6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的总分为60分。其中在理论知识考核的成绩分数中,病例分析题有18分,主要是通过这类试题来增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分析检查结果的能力。对观察组中的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收集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意见,从而全面了解学生案例教学的评价。案例教学的评价有“很好”、“好”、“一般”、“差”三种选项。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数据用χ±s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的成绩对比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病例分析考核成绩以及总成绩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学生的成绩,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问卷调查结果在所有的60名学生中有效收回问卷58份。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案例教学评价“很好”的有48名,占总学生数的82.76%,学生对案例教学评价“好”的有7名,占总学生数的12.07%,学生对案例教学评价“一般”的有3名,占总学生数的5.17%,没有评价“差”的学生。

3讨论

近年来医疗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新的诊断技术也不断更新,与此同时新的实验设备也不断应用于临床,检查的项目也不断增加。所以现如今需要更新传统的诊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医学的发展。

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四个问题:①师资力量缺少。从事实验诊断教学的老师大多是临床的内科医师,还有部分是检验科的技师,但是检验医师从事实验诊断教学的却非常少。所以需要培养出一批不仅具有很好的理论基础还具有很好的实验经验,能够熟练检验、懂临床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有效提高诊断学教学的重要之处[2]。②教学内容滞后。近年来医疗诊断技术在不断在不断迅速发展,针对各种疾病所采用的新的诊断方法和设备在不断更新,所检测的项目也不断增多,但是实验诊断教学内容却并没有改变多少,很多实验内容和方法在临床的应用中早已被淘汰,这样教学的内容与实际临床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和滞后[3]。③实验诊断内容老套陈旧。历年来学校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都没有改变过,任然为老套的教学内容,对于临床免疫学、临床化学以及临床微生物学都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同时实验的设备也与临床检验设备有很大的差距,临床检验设备大多为自动化的设备,而实验诊断的设备依然是比较落后的设备。

对于以上多种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四点方法来解决:①在医学院中开设医学检验专业,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诊断学专业教师匮乏的问题。②可以采取媒体教学和录像播放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示出实验的过程和方法,也能够快速的展示出实验的结果,更加直观[5]。③在理论课上采取真实案例来引出课程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培养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为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师,对医学生的主要教育目的是培养其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所以在本次研究中采取了多项体格检查判断教学研究,主要是培养起临床技能,锻炼临床思维。典型的案例教学能够将医学生关于诊断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想联系起来,使得诊断学前后的教学内容能够前后呼应相连,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开展案例教学,采取病例分析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对于物理诊断和实验诊断内容的连通和完全理解,有效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并且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洪俊,李艳.以临床思维为中心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新模式的建立[J].基础医学教育,2011(10):936-939.

[2]梁文杰,马国平,王志超,等.实验诊断学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4):754-755.

[3]郭素红,李艳,袁忠海,等.实验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7(3):183-185.

第10篇

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指运用理论、智力和经验对病人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的综合分析、判断和对将施行的护理措施的决策能力。它是开展整体护理的必要前提与基础,也是真正按照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一个优秀的临床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1],才能具备病情观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自2011年以来试题中临床病例题比例增大。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就能达到,教师在护理教学中早期重视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导向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所在院校在暑期安排了护理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现报告如下。

一、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直到临床实习期间才能接触,中间存在很大的脱节,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时临床思维能力缺乏,影响实习效果,医院在实习初期对护生的评价也不甚满意。教材是按照系统进行疾病分类,拿外科护理学来说,教材的前面部分是外科总论,后面是消化系统、胸部疾病、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等疾病部分,而医院是按照科室来划分。外科系统的疾病主要科室有普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和手术室。普外科收治的疾病种类较多,主要是腹部疾病及其他。教师进行临床实践时,可以拍一些外科病房图片,告诉学生什么应该去看哪个科室。这个科室收治的常见疾病有哪些。把手术室环境拍下来,甚至可以拍些刷手、术前书中小视频等,这样讲解手术室分区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手术室的护理也就比较好讲好学了。尽早熟悉这些,学生在进入临床医院实习时才会尽快适应,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二、典型临床案例选择和整理,收集教学素材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纲,而实践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医院的数量以及师资方面的限制,学生无法在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因此,中国的医学教育要想在早期就培养学生的 临床思维能力,任课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就要精心设置相应的临床案例,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当前学习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要把死板的书本知识变成鲜活的人,就要选择合适的患者合适的病例。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培养并非只限于临床实习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2]。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单纯的典型病例,不宜选择有合并症的病例,以免主次重点不分,干扰学生的思维。另外,要选择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的病例,也可以选一些不典型的病例作为对照。比如急性阑尾炎,不要选择那种合并胆结石的病例。这样医生的医嘱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少了很多干扰因素。医嘱太多,教师要选择主要的部分,不能全部照抄拿来用。还有检查,由于很多是不必要的辅助检查,与本病无关的检查就不能拿来讲,主要收集与本病相关的检查。护理措施也一样,不能把护理记录单上的内容都拿来讲,也要有所选择,选择那些有问题有意义的内容。比如高热的护理、术后感染、术后出血的护理等等。重点要选择术后回到病房的护理、术后一天、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护理,术后刀口和引流管的护理,可以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拍一些患者伤口局部的图片,或者医生换药的小视频,形象生动,很直观,学生如身临其境,记忆深刻。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学科界限,不但要搜集护理方面的素材,也要搜集临床医生方面的素材。因为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是系统的疾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教师来说,跟随医生查房、换药、手术都是必要的。甚至到一些医技科室比如影像科去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个性化设计教学内容,补充教材不足的部分

高职院校的教材在讲治疗时就讲治疗原则,很概况很笼统,让护生了解疾病常见药物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术后常规用哪些药物,像止血药、电解质、营养药等,怎样静脉补液。还有术前备皮范围、术前常规检查、术后切口、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都可以用图片或者小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根据患者出现的护理问题,让学生提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护理措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上只是护理诊断的罗列和护理措施的陈述,没有针对什么样的护理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护理措施。精心挑选存在护理问题的护理记录单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

四、制作课件,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打破教材以疾病为中心的顺序,传统讲授法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的顺序进行讲授。现在已经进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临床路径教学法以患者的就医流程贯穿整个课堂,更贴近真实的临床病例,可以尝试让学生角色扮演,模拟患者入院情境、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情境、出院指导情境等,进行情景教学,课件以临床真实病房图片为背景,给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临床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讨论

第11篇

一、教学实施方法.

    1 课时安排

    第1阶段重点安排儿科即基础-临床的过渡课其间配 合观看徤康儿童图片、幻灯、录像等手段,加强学生对正常儿 童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牢记儿童生长发育中的重要“里程 碑”,并讲授小儿病史的采集和体检的特点,为学生正确地问 诊、体格检查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第2阶段开始带领学生进 入病房,面对病人边看边讲,安排学生收管病人、写病历、记 病程,真正地进入临床状态第3阶段安排以学生分析病历 为主的病历讨论及门诊实习。第4阶段则组织学生参加科室 各种教学查房及病房巡诊,并考核学生的综合临床能力。

2.教学内容

    我们的宗旨是:(1)减少理论讲授,增加临床技能训练;(2)加大临床课比例,侧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3)增加临床 病例讨论,并安排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判 断能力;(4)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加保徤科实 习。在教学中重点加强学生如下7种能力的培养即:(1)收集 病史;(2)体格检查;(3)运用辅助检查;(4)临床诊断、鉴别诊 断;(5)作出医疗决策;(6)正确处理医患关系;(7)职业态 度

   在第1阶段的过渡课中,安排了新生儿体检、疾病的讨 论及小儿营养性疾病的讨论;安排动手操作课,即辅食制作, 让学生了解辅食制作过程并指导家属。还安排保徤科实习, 教学,侧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相关的预防知识,如呼吸系 统疾病,发热待查、血尿待查、贫血待查、惊厥待查的常规鉴 别诊断思路课前15分钟为临床总论小讲课,精讲理论,其 余大部分时间结合具体病人或典型病例进行讨论。为加强外 语教学(读、写、说、译结合),安排一次英文病历查房,使学生 了解常用的医学用语及口语表达能力。

第2阶段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按系统选择典型病例,组 织学生分组进行病例讨论。教学重点为加强系统疾病的认 识,培养学生对病历的综合能力、鉴别诊断思路;最后是检查 及治疗计划的制定、预后判断及病情的交代,让学生体会与 患儿及家属交流的艺术

    第3阶段是重要的临床衔接i课让学生了解临床查房的 内容,包括如何开医嘱,如何观察患儿的病情、记录病程、分 析化验、制定措施等等并由资深教授进行死亡病例、疑难病 例讨论。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提出诊 疗的计划。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 培养临床思维、整体思维能力,深刻体会到知识积累的重要 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发现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增强临 床工作能力的信心。

3.教学方法。

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在讲授典型病例 和疾病时,学生感觉像听故事,不枯燥。我们放弃了以往教学 见习课由教师带学生看病人,即讲授多,自学、讨论少,理论 多、实践少的单一模式,采用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有机结合 的方法,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引进“以病历讨论为先导,以 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 学方法,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严格实习出科考 试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

第1阶段教学中,由于学生刚进入临床,理论课中的内 容均不理解,易死记硬背。因此,此阶段见习目的是让学生对 理论课所学的抽象定义、概念有感性认识,并记忆和消化见 生理过程,诊断、治疗计划的依据,其间穿插提问并解答学生 的提问。鉴于儿科疾病的季节因素,且目前均为独生子女,患 儿病情危重需隔离等因素,在训练问诊时,我们采用教师扮 演病人家属,让学生练习中英文问诊方'法病历讨论时教师 预先选好典型病例,并配合录像、幻灯、照片等手段生动、形 象地介绍该患儿的情况。英文讨论采用2名学生分别扮演医 患双方表演就诊经过,其余学生总结病史特点,作出诊疗计 划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有趣,精力集中。

第2阶段则强调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能力,将前一阶段的以教师为中心改为学生唱主角,主要采 用课堂小讨论的形式。每次以一个系统疾病为专题选择病 例,由学生分组准备,主要为归纳病例特点,进行诊断与鉴别 诊断分析,上课时学生踊跃发言,气氛热烈,教师对学生的发 言作简要评述,着重于一具体病例的临床思维和推理过程, 并启发性地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或者与学 生一道进行讨论,变“灌输式”教学为参与式、提问式、辅导式 教学。

二、教学效果

    学生出科成绩由3部分组成: 考勤、临床技能(包括物诊 操作、病历书写)及笔试成绩。出科考试侧重于病例分析,本 级学生在病史采集、归纳病例特点的能力,诊断、鉴别诊断的 推理层次、逻辑思路、判断与文字表达上达到低年资住院医 师的水平;出科考试时病例分析的正确诊断及处理率有明显 提高;且在出科考试采用考教分离的条件下,本级学生儿科 成绩明显高于往届,且优良率高于本届其他学科的成绩。

三、体会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科知识是认 知的客体,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内容的媒体教师的 教授质量是制约学生学习进程和效果的外部因素,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才是学生学习是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内部因素。结合 以往教学的经验,我们在本级学生带教前作了充分的准备, 包括典型病历的选择、学时的安排、幻灯片的制作、68名学 生特点的分析,并重视每组实习后经验的总结及学生意见的 综合,力争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经验是:要想带好 教学,首先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扎实的基础理论知 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强烈的教学意识和热心带教的精神,并 对教学目的、内容吃透,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

第二 ,带教前要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 生交朋友。平时在教学中多提携落后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另外,低年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专业思想尚不巩固,所以, 要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作用。

第三,在教学中联系医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将会大 大提高学生对医学专业的兴趣和热爱,牢固树立献身医学的 志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进 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 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液体疗 法”章节是学生反映的难点,又是我们的重点,在教学中我们 采用教师示范讲解,每一学生对一实际病历制定补液计划, 当堂课上逐一指出、纠正学生的问题同时尽可能运用先进 的教学手段(录像、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增强学生感性认 识和学习兴趣第四,加强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尝试各种 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读、自得、自学成才。

第五,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带教中要求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12篇

中医五官科学教学方法临床思维临床思维是医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利用基础和临床知识对临床资料加以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等,对疾病的本质进行理性的判断,根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的一种思维活动。正确的临床思维对于医学理论的实践应用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因而被看作是连结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为此,探索一种适合中医五官科教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意义重大。

一、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临床思维观念

五官科学是以形态学为主的临床学科,许多临床体征必须经过现代仪器设备仔细检查才能得到阳性体征。在理论教学中,应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将各种信息进行编辑加工,形成图文声并茂的多种素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根据思路组织教学内容,设计非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在各科总论的授课中,教师应使用具体的事物,形象的语言,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标本,将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讲解时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在讲授眼、耳、鼻、咽喉及口腔的解剖结构时,借助实体标本和模型详细讲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复习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各科各论的授课中,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可拍摄疾病的相关图片,制作教学短片,建立以临床为基础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将各种病变图片做成幻灯展示给学生,教师准确生动的讲授与文字及影像资料结合起来,使所讲疾病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治疗过程等直观有序地展现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如讲暴盲时,学生对眼底改变不易理解,通过疾病图片展示,则一目了然;讲绿风内障时,可将房水的流经途径做成Flash动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房水流经的途径,同时可在此设计提出问题,以便学生理解其生理和病理变化。不仅学习章节本身的内容,同时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进入临床后,见到类似疾病的表现,联想到课堂讲授的图片、动画等,很快便做出诊断。最后,利用多媒体在相关知识点上做了大量链接,补充现代医学知识和疾病,使学生了解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临床诊疗过程

病例教学法,是指以病例为媒介,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此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使学生在主动有趣的学习中对内容消化理解,研究表明采用病案教学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病例分为古代名家经典医案和现代临床典型病例。古代医案是中医临证实录,无论成功与否,都真实完整地记录了医疗全过程,最直接地反映医生的临床思维,这些内容是经验性或理论性,针对不同的病人,如何灵活和恰当运用这些原则,医案之中能得到真实和生动的解答及示范,因此,熟读名家医案是学习中医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是以理论指导实践,对临床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促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病人的诊疗过程,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病案教学中,讲述疾病内容之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病案,然后由病案按临床诊治过程引出一系列问题,接下来由问题作为切入点对疾病进行讲述,最后回归到病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病案进行分析。病案分析主要分以下几步骤:(1)概括主诉。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引用病例的症状进行全面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概括出病例的主诉。(2)抓住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主诉所涉及的多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分析其可能主诉的病理机制,然后参照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疾病,列举可能涉及的相关疾病,综合病史、其他兼症及辅助检查结果,逐步排除不成立诊断,最后做出诊断。在此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某些疾病的特征性鉴别点,如鼓膜穿孔的特征、听力测试的结果等。(3)分析病案。在详细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治疗方案,解释医家为何选用这些药材,药物的功效是什么,配伍的意义何在。例如,选用代赭石时,同时需配伍半夏等。最后,教师加以总结,使学生从经典病案中学习医家的用药精髓,便于对经典方剂的理解。

三、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临床操作也是五官科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操作经验的最根本、最直接的途径。首先,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可以结合录像等形式,使学生对正常人体的解剖结构及五官科常用的检查器械有着确切的理解,让学生熟悉使用五官科的基本器材,掌握五官科常见诊疗技术的应用指征、操作要领,如外耳道、鼻腔、口咽等检查。要求学生在检查后能讲述出检查所见,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熟练和提高。其次,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因此在实训中应熟练掌握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如穴位的针刺方法等,针灸治疗青盲效果极佳,常用的穴位有睛明、球后等,针刺时需注意进针角度;耳尖点刺放血疗法,学生需注意进针应轻、稳、准。实训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纠正,并鼓励学生多动手,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组织与实施模拟教学

在理论与实训讲授后,教师组织学生实施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是指在规范的技术路线和参数的控制下模仿真实情景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是把课堂作为模拟医院,采用CAI模拟教学课件进行临床病例的辨证施治模拟演练。其特点是教学双方均直接介入实时情景之中,通过声音、形态、动作进行模拟,学生如同被置身于一个特定的医疗环境中,直接面对病人,极大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及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针对上胞下垂疾病,将病人的症状展示给学生,然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病人,从中筛选出一个好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演练接诊的情景,使学生主动思考,将患者陈述的症状进行整理,利用中医四诊结合现代仪器进行检查,进一步概括整理书写病案,得出正确诊断,提出适当的诊疗方案,包括方药、针灸疗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总结,帮助分析其优点与不足,特别提醒针对不同患病个体所应顾及的主要方面。通过这种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练习看病的机会,并可对某一疾病从接诊到诊疗有全面的认识,使基础与临床有效结合。

總之,医学生教育的过程,理论与临床有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以往教学简单单一的传统教学局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社会需要和时代特色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成惠.临床的思维过程及其特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4):169-171.

[2]徐艳秋.如何建立中医临床思维[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02):52-53.

[3]杨治国,张谦.情境模拟在五官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学家,2013,(08):477.

[4]张作能.病案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10):57-58.

第13篇

关键词:疾病;拔尖人才;中医;临床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62-02

中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学科,随着中医学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传播,也越来越受到了广泛关注,但随之而来的中医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也越来越受到各中医院校的关注。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一批卓越中医人才,我校每年在中医制七年制的学生中择优录取30人,组成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班。而仍以书本为中心,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活动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创新性。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中医专业能力,我们在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班中定期开展“基于疾病的论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教学对象

2012、2013、2014级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班,共90名学生。

二、实施目的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加强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实施内容与方法

基于疾病,以学术讨论、思想交流为方式开展论坛。

1.每期“论坛”分四个环节进行,主题发言、分组讨论、现场互动和老师点评,一个学期举行两次。

2.“论坛”主题由学生自己确定,每期论坛以一个班为主进行(另外两个班旁听,最后可以发言、提问),根据主题内容确定指导老师,如开展冠心病论坛,就邀请心血管科的教授作为指导老师。

3.每期论坛分为5组,一组6个同学,每组同学根据论坛主题提前准备,进行文献检索、临床访问制作PPT,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主题发言,发言内容要包括西医诊断、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治疗进展、典型病案,发言要融入个人见解。

4.每组发言后进行提问、互动交流,确保大家在相互交流,特别是要针对当前治疗改疾病弱点和难点具体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以能进一步激发新思路,提出新观点,想出新措施,激发思想火花,最后由指导老师进行总体点评。

5.每次论坛结束后,确定专人对论坛发言进行精心整理,对提出的新观点进行认真梳理、归纳提炼,特别是对一些典型案例编印成册,向全校推广,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学在心里、用在实践。

四、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问卷设计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法的认同、教学效果以及了解学生进对知识的掌握效果、知识运用能力等。

2.调查结果与分析。对90名参加论坛无记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识此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表1)。

五、讨论

1.中医教学现状分析。中医课程是中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但目前教学仍以书本为中心,逐渐宣讲,逐词按句释义;课堂教学活动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考试仍以书面考试为主,教学效果评价单一,很难了解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论知识及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会不会运用中医的诊治方法、有没有创新意识等也一无所知。并且学习场所也仅局限于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空间很少拓展到宿舍、图书馆,拓展到医院更成为奢侈,缺少与现代科学知识、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被限制,机械地背诵书本知识成了学生学习中医课程的主要内容,至于中医课程的丰富内涵、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及与临床的内在联系,学生知之甚少。学生的积极性及创新性也就被抑制了。当然,对于中医课程教学的现状,广大教师也在积极探索与研究,不断进行改革,现部分教师将三三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最终还是限制在课堂,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的主动性及临床思维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被充分发挥和调动起来,因此,这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是中医药院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临床应用人才是中医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但疗效又取决于中医临床的基本思想和技巧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是中医课程的最终目标。而在国内多数中医药院校教学模式中,中医课程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系统传授理论,但忽略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进入临床不知所措,迟迟不能适应和胜任临床工作。而现在由于学生的扩招,以及临床见习和实习场地有限,也成为中医药院校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探索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与临床技能的教学模式是中医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势在必行。

3.“基于疾病的论坛”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培养中医药人才一直中医院校的困惑,基于这种困惑,适应社会的需要,我校进行了临床型拔尖中医人才培养的改革,七年制的本科阶段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顺应《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方案》,以“立足国学,强化经典,加强基础,注重素质,面向临床”为指导思想。“基于疾病的论坛”开展是在此指导思想下的教学改革方法之一。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疾病是学成自主选择的感兴趣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在兴趣的促使下,一方面“论坛”给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充分锻炼同学表达能力,提升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前期文献及临床资料收集工作,提高同学资料检索能力,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同时,也直接提高同学们对中医临床的认识水平,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心;第三,“论坛”通过观点的碰撞,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喜好。教师发表启发性的观点,既有助于创新意识的萌芽,又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医临床的理解,拉近学生与临床的距离,增强临床适应能力。

由于资源有限,“基于疾病的论坛”暂时在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班进行,“论坛”实施日趋完善后,将逐渐在中医学专业的各个班级乃至全校推广,让更多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刘读文,陈国选,徐江雁,徐英敏,赵云芳.《金匮要略》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3(3):42-44.

第14篇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临床;PBL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136-03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of clinical medicine

ZHAO Shuguang, WANG Jingjie, WANG Xuxia, LIU Zhenxiong, QIN M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angdu Hospit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8, China

[Abstract] Critical thinking refers to reasonable and reflective thinking before making decision of what to believe or what to do. It is one of the core skills that medical graduates should possess. Critical thinking can facilita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t is the way of thinking that the nature of medical disciplin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al model and talent require. Sinc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new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for medical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for teachers, PBL case teaching, innovative evaluative system that help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should be given great emphasis.

[Key words] Critical thinking; Clinical; PBL teaching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中,确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是医学生应具备的七项核心技能之一,要求医学毕业生必须达到批判性思维的6条基本标准,说明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医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1]。国外许多医学院校,本科教学中已纳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和内容,而我国对“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医学毕业生的素质。国内多所医学院校正在进行新课程体系改革,在新课程计划和内容中有效地融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容,对于培养合格临床医生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备受推崇,被认为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基础之一。GMER和2008年我国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两份纲领性的文件都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这是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满足了这一要求;此外,医生的诊断过程实际上就是批判性思维应用的过程,医生能否恰当批判地运用、分析和判断各种信息,对于得到合理结论非常重要。因此,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各家表述不一,但批判性思维大致可理解为: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的目的并不是发现他人的错误,也不是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质疑、辨析、推论、评估、反思[1-6]。对医学生来说,只有具有独立思考的态度与敢于质疑的勇气,才能获得知识的认知与能力的提高,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医学生客观地观察现象、审视理论、分析观点。

2 批判性思维在医学生培养中的价值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精神气质。不仅能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能凸显人文精神。其在医学生培养中的意义如下。

2.1 有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全面发展的医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健全人格是其重要标志。具有这种社会适应性极强的理想社会化人格医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家长的希望,社会的希望,自己的期望,要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加之社会上种种难以抗拒的诱惑。许多医学生面对压力及诱惑时难以做出理智的选择和理性的决定,以至造成无可挽回的遗憾。而批判性精神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有助于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现实困惑,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2.2 批判性思维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创生和传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信息素养密不可分,更是适应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就会迷失方向。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获取、分析、判断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医学生选择信息,解读和评价信息,提高对良莠不齐的信息的辨析能力,适应性信息时代的要求,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2.3 适应医学学科性质的思维

今天的生命科学已成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学科系统,将众多相互区分的分支学科密切联系和组织在一起,充分调动了人类的各种认知和研究手段,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实验技术。生命科学的这一特点反映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是人们从多角度用多种手段来认识生命现象的结果,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趋势。生命科学复杂而深奥,充满了未知,面临的问题无穷无尽,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热点。医学生如果没有理性的分析能力、大胆的质疑精神,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就会陷入真伪难辨、进退维谷的境地,无法承担未来的科学研究任务。

2.4 适应新医学模式要求的思维

目前,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新医学模式不仅重视生物因素,也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体现了医学的系统整体观。临床诊疗模式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以患者为中心”转化,这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全面认识患者,既要掌握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非医学问题,综合分析,充分反应,从而提高医疗效果。这种要求恰好体现了批判性思维要求思维主体考虑问题要兼顾整体,解释事物应顾及环境的原则。因此,应用批判性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问题情景的本质,满足了新医学模式要求。

2.5 创新型医学人才需要的思维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是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批判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4]。GMER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批判性评价现有临床经验和技术的能力、不断自我学习和评估的能力、求知创新意识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医学生才能开放而理性地对待一切事物,摆脱传统思想禁锢,敢于创新,把握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引发新的或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创新思维,而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检测,保证其效力则是批判性思维能的功能。

3 新课程改革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与基础课阶段接受的信息总量、医学科学科性质、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有关,也与中国民众长期养成的尊崇权威和顺从既成的社会心理以及与我国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学术研究的滞后和教育界对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训练等有关[5]。

目前国内多个医学院校正在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综合改革,其总体设想是将医学教学的多个模块课程全面贯穿重组,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学为主导、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组织教学主题,实行早期接触临床、加强床边教学和行医训练等,建设全新的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研究证明,在课程改革中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活动为主要手段,将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融合到课程知识中来是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途径[4]。课堂教学是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主要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氛围、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均是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进行调整,加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

3.1 强化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力图最大限度地体现对学习主体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医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趋于成熟,思维已趋理性。他们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富有激情,不轻信他人,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具备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心理和生理要求。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个性受到关注。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医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和创造性地学习。这种理念为在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可能。

3.2 加强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培训

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者,不仅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人格素养,也应具有批判性的教学态度。已证明,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首先教师能够围绕批判性思维设计和开展教学,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注重学生课堂反应的质量。其次,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新型的“教学文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这种文化环境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去独立分析和评价知识,阻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创设“思维性教学文化”,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最后,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判断,不盲从别人的观点,给学生提供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机会与空间。

3.3 积极采用PBL教学模式

PBL案例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3-4,6-8]。其主要流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总结,共五个阶段。学生组成各个学习小组,自学交流和讨论及总结。PBL从两个方面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3.3.1 PBL教学组织形式 PBL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研究表明,就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而言,大班教学效果不如小班。学生在讨论小组中,更容易与教师进行配合,展示自己的个性,更容易以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更容易发挥其主动性,予以个性化的引导。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方面效果更好。

3.3.2 PBL教学案例特点 PBL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多元解读是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策略之一。PBL的教学实践中,PBL案例也强调能够多元解读,譬如对一个临床案例,通过观察和分析每一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提出多种诊断可能和解决方案,摒弃“标准答案”,这有利于激发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参与其中,分析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探究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整理、分析收集的信息;通过相互交流,最终确定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刘军等[8]证实,采用真实病例,使PBL教学从书本案例向临床教学延伸,测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证实真实病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临床实践,激发兴趣,并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3.4 改革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进教学,激励和教育学生。因此,教学评价重点应在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过程应该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激发其主体精神,促进其反思和总结。教学评价应综合评估每次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能力等,重视对学生认识过程、情感等非量化因素的评价。坚决摒弃随意定论学生观点的对错的做法,重点评价学生的解释、分析、评估、判断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结

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医学教育“质量工程”的内在要求,对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专业能力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如在临床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中对教学不同环节进行改革,纳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必将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Core Committe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J]. Medical Teacher,2002,24(2):130-135.

[2] 杨宁江.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108-109.

[3] 孟秀红,郝加虎,陶芳标,等.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2-14.

[4] 李学书.批判性思维培样的思考[J].教育学术期刊,2011,(2):13-15,43.

[5] 储成仿.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因素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0):5-6.

[6] 易西南,伏辉,孙建永.人体解剖学PBL教学模式的优化[J].解剖学研究,2011,33(3):236-237.

[7] 丁茹,高文武,刘亚伟,等.论医学生临床实习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238-240.

第15篇

【中图分类号】R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临床护理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将理论课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到临床实践,对具体临床情况予以逻辑推理、综合分析,最终做出判断的能力[1]。此项能力是护士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与前提。《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要求护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及时发现患者健康问题,给予护理诊断,制定切合实际的护理方案,有效解决患者问题[2]。为此,本文通过对我系2015级的2个护理班予以分组研究,探讨护生护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系2015级的2个护理班予以分组研究,1班为对照组(n=60),2班为观察组(n=60)。对照组护生年龄在17~20岁之间,平均为(18.5±0.5)岁;观察组护生年龄在17~20岁之间,平均为(18.7±0.6)岁。对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原有护理实训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即采用演示法、验证法展开教学,①专科护理技能教学采用讲解演示、分组模拟练习、考核展开;②疾病护理教学采用观看、听解DVD展开。观察组按照改进后的护理实训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即采用验证法、综合法展开教学,验证法同对照组一致,综合法就是在完成每个疾病护理理论教学后,均为学生选取一份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包括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医学诊断及住院经过[3]。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病例制定一份护理方案,之后由小组代表进行说明,共同探讨,提出不足与缺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讲评,以此完善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生的专项考核成绩及临床护理能力进行统计比较。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评估患者各项临床护理能力,主要包括评估能力、诊断能力、制定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各项总分为100分,达标分数为60分。

1.4 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患者专项考核成绩、各项护理能力达标率的数据输入SPSS21.0版统计学软件中予以分析,用(±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用百分比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并进行x?检验,如果数据比较P

2.结果

2.1 比较分析两组护生的专项考核成绩

观察组护生专项考核成绩为(89.5±5.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生的(84.4±5.3)分,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t=5.028,P=0.000

2.2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生的各项护理能力达标率

观察组护生各项护理能力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生,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增加病例分析,可有效培养护生的护理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通过护生的共同探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每位护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启发护生的思维,起到帮带作用。同时,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成绩,还可以帮助护生提高社交能力,构建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4]。

除此之外,通过对病例的全面分析与讨论,可以让护生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此扩展知识面,加深理解与记忆,更好的为临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