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预科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我校生化组是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的研究与实施单位,在学校课题领导组的指导下,成立了各学科课题研究小组。笔者作为初中化学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拟定了《信息技术课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整合初探》子课题的研究方案并开展了实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一些思考。现就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些个人认识和体会。
一、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1.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教师由“讲解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便应运而生,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很有必要性。
2.学生认知规律的需要。初中学生正值发育期,心理注意品质尚未完全成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产生学习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一些化学概念、理论、微观粒子世界不便认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其乐学好学,提高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种教学模式
1.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地思考能力和联想、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
2.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利用多媒体CAI教学课件,通过大屏幕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
3.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校园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得出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体会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导航为引导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教学情境,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2.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直观形象化。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数为抽象,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化抽象为具体的优势正是直观教学的有效途径。
3.辅助实验教学,变只靠凭空想象为可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相关知识,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于一些有危险的实验,改为信息技术模拟演示错误实验操作的后果,如给固体加热制备气体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产生的水倒流至试管底部造成试管破裂。一些难以实现的实验,如CO中毒实验,传统教学中只能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凭空想象,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课件来演示,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能克服许多不便,扩大教学容量。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探究发现,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教师面临的挑战――资源库的建设。在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的技能,同时教师对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必须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因为要进行网络教学,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主要内容有:虚拟化学实验室、网络课件库等,为了使资源库内容更为丰富,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资源库必需要不断补充、更新。然而,当前专门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现成网络软件很少,而且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因此需要在一线课堂教学的化学教师参与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但这些工作对教学一线教师来说,不论在时间或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2.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可能破坏课堂教学的完整性。由于网上资源异常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使网络课堂教学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现行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虽然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有一定的预见性,但是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不确定性因素,要使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整个模式的教学流程,是非常紧迫的。
3.刻意滥用课件,势必影响化学实验的功效性。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具有形象、经济、有交互能力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明显欠缺。在虚拟实验中,一些感觉特别是嗅觉、味觉和触觉,学生是无法体验的,加上模拟实验的其他不“真实”性,学生也就不能形成对整个化学实验的正确感知,长时间使用这种模拟实验将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感知缺陷。因此,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不可能代替动手实验,更不能使学生获得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和分配化学实验,以使实验功效趋于完美。
总之,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内容、巧妙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的功能,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强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探索精神。虽然它也有其不足之处,但在今后的网络课堂教学改革中,随着教师本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使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一、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
(一)课程整合的概念
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量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辨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课程整合指的是,考虑到各门课程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广义的课程整合,即课程标准不变,但是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等)、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当这些互相渗透和补充的重要性并不突出,或者已经非常自然,到了潜移默化的程度,就没有必要提“整合”了,反之,就需要强调“整合”。
(二)当今世界对课程整合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目前是第一种模式占主流地位,第二种模式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不发达国家的教育也积极加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行列中来。可以肯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课程整合的探究和实践
课堂教学向着多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必将大大促进对未来一代化学的教育。如果说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和化学素质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代替的教学手段,那么从现在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将会异军突起,在体现和实现教学目的观、结构观、质量观和发展观方面将成为不可多得的形式。。
(一)利用多媒体软件解决物质结构教学中的难点
在《离子键与共价键》、《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两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模拟核外电子运动、化学键的形成和分子模型就会很成功。这一内容抽象、枯燥、难度大,用一般模型演示不能给学生以动感,而且容易使学生概念模糊。计算机的二维及三维的图象与动画模拟达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形成离子键时电子的转移、阴阳离子的形成、离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平衡等都表示的清清楚楚。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并且能科学准确地理解化学键的实质和特征。
(二)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改进实验教学
对于药品太贵、装置复杂、反应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应用计算机模拟整个过程,并且将各步实验操作进行分解,反复演练,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1.各种制备反应的装置、演示实验一般比较复杂、现象不明显,可按教学要求设计一定的操作步骤、模拟演示实验装置和过程,尤其可以针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设计一定的解释指导内容,及时反馈,比通过实验报告的反馈要及时、全面。例如,《原电池》利用计算机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电极反应的微观变化模拟成宏观图景加以演示,弥补了化学实验为难以展现的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和教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使学生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2.对于一些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运用计算机辅助之后,可以更广泛的选材,扩大书本内容,提高对比度。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这节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用计算机预先设计出每种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现象,这样学生可以在段时间内看到多个实验,对比记忆印象深刻,而且毒性较大的物质的反应现象也可以课堂上演示。可见,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不仅扩大了学习内容的范围,缩短了学习时间,节省了实验场地和药品仪器,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尽管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化学实验室中的实验,对于有条件做的化学实验我们应该尽量多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关键词:化学课堂;导语;结课;高效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94-02
导语和结课是一堂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开头开得好,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开拓学生思维,为接下来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做好铺垫;结尾结得好,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课所讲的新知识的理解,可以升华学习效果,巩固教学成果。由此可见,如果能够把一堂课的开头和结尾设计好,整堂课的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导语和结课技巧的运用。
一、导语设计方法
1. 趣味实验导入法
教师在设计导入的时候,原则上来讲,越有趣的形式越容易发挥出好的效果。在化学课堂上,什么活动最有趣呢?答案无疑是实验活动。很多化学实验现象和反应过程都十分绚烂夺目,尤其初中阶段的实验更是如此。作为化学教师,当然不能浪费实验这一优势,在设计导语的时候,以趣味实验开启化学课堂之旅,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化学课,是初中三年级开始开设的一门全新的课程,当学生翻开教材看到密密麻麻的化学元素表,看到各种天书一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大多数学生会表现出迷茫和畏惧。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想办法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而向学生充分展示化学课程的魅力,就成为第一堂化学课的重要任务。化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首先,将两张白纸贴在黑板上,然后向其中一张纸上喷一些不知名的水状物,正当学生感到疑惑的时候,原本什么也没有的白纸上竟然出现了“大家好”三个字,这个神奇的现象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而此时,教师并没有停止演示,而是继续操作,将手中的一根木条点燃后去烧另外一张白纸,这个时候,白纸并没有像平常那样从外面到里面慢慢燃烧,而是呈现出一些规律性,学生仔细观看后,突然发现,白纸竟然被烧出了“大家好”三个字的轮廓。面对再一次的神奇现象,学生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开始询问原因,对这些神奇现象背后蕴含的化学知识进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这种趣味实验的导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开始阶段就从心理上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好奇心和好感,这对以后的化学学习会形成良好的心理铺垫,从而有利于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提高化学学习效果。
2. 复习引新导入法
作为一门完整的系统性学科,化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既是构建完整化学科学认知的条件,也会成为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在讲某些新知识的时候,常常会先复习一下以往学过的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通过对旧知识或深化或延伸来引出新的知识。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上的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自如。例如,在讲CO2的实验室制法之前,教师通常都会让学生先回顾一下之前讲过的有关O2的实验室制法,学生通过复习O2的实验室制法,不仅能够总结出一般的气体制取的基本步骤,同时,也可以为接下来对比两种气体制取方法的不同来进一步理解O2和CO2性质上各自的特点,从而深化认识两者的理论知识。又比如,在学习“碱的通性”之前,可以围绕“酸的通性”进行一系列的复习和探究,然后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连接点,自然过渡到要讲的新知识“碱的通性”。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精彩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有目共睹的,比起听课,大多数学生更喜欢听教师讲故事,如果教师能够在导入环节利用故事的吸引力来设计故事情节导入法,通过故事中蕴含的知识点,带着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要讲的知识空间,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就能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到“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节课时,教师在上课之前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当地人称它为“死狗洞”,当人走进去时没有任何异常感觉,但如果牵一条狗进去,狗很快就会死亡,人们都说洞里有一个妖怪叫屠狗妖。有一天,科学家波曼尔进入到山洞里想揭开这个谜,他看到洞顶挂着各种形状的钟乳石,地上长的石笋湿漉漉的,波曼尔将火把接近地面,火焰慢慢变小,最后熄灭。波曼尔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屠狗妖不就是……”故事听到这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猜测的答案。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效果较好。
二、结课设计方法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总结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非化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专业开设的传统课程,主要面向非化学专业本科生。现在已成为与化学密切相关且必需开设化学课的非化学专业如药学、生物学、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重要公共基础化学课程。该课程是上述专业所有化学课程的基础,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化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及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起到基石的作用,即“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基础的基础。
在武汉大学,自从设置生物专业以来就有此课程,目前是药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及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公共基础课。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上述专业的院系安排化学课程学时逐年减少,比如药学专业,开始是108学时(包括化学实验),后减为90学时,目前再减为72学时(不包括化学实验课)。学时少或学时逐渐减少,而专业所需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很多,再加上由于高中课程或高考科目的不断改革,除个别参加过化学奥赛的学生外,这些专业本科新生大多数化学知识基础薄弱。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基础课的基础,所以上述专业的各院系多年来都是放在第一学期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由于专业科研创新的深入和研究热点的涌现,对这些专业本科生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除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必须扎实外,还要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和不系统,学生创造能力就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所以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对新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积累和科研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化学基础,为其他化学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石。该课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还要效果好。我们根据学生的现状和专业特点对化学知识的要求,提出我们的教学目标:打下扎实化学基础,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强调效果和分数的统一。
下面根据我们多年来教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亲身经历,谈谈非化学专业本科生“无机及分析化学”这一基础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体会,与兄弟院校同类课程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学过程
该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课堂提问与练习,师生互动,结合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
课程排在第一学期,现总学时72学时,每周6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很好的化学知识特别是作为基础化学知识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知识,要预先了解新生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状况:大多数学生没有初步系统学过化学,约1/10没有学过化学,个别人是通过化学奥赛班学习较系统的化学知识。所以说,整体化学知识底子薄。根据新生情况,无机化学内容比例要大,占42个学时,分析化学30学时。
1.教学目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药学等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但授予学生必需的理论知识,还要根据该课程实用性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精细、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了解该课程内容以及与其他课程和科学知识的关联,积淀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特别打好无机化学基础。分析化学要求树立起一个严格“量”的概念和如何实现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反应、基本公式、基本计算和基本实验(“六基”)。
2.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对课程中知识点、难点、重点明确掌握,思考题和习题都会独立正确完成;如果有学生不听课保证可以获得修课通过,教师可以同意其直接参加考试。考试成绩绝大多数为优良。按照这样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进行教学和检查教学。具体到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熟悉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定义。重点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性质、酸碱反应、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与平衡以及基于四种化学反应的容量分析方法的有关理论、概念和计算。熟悉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和重量法、吸光光度法的方法及原理,熟悉分析化学中的试样分解和数据处理。
二、课程建设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主要在教师队伍及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1.教师队伍及教学指导思想
该课程历史上就由分析化学专业教师开设。化学分析方法原理建立在无机化学反应的基础上,因此要求任课教师不但有熟练的分析化学知识,还要有更扎实的无机化学知识,因而教师队伍建设也成为该课程建设的根本。需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知识水平,注重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梯队层次和年龄结构等,将打好学生的化学基础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我们选择高水平的教师和老教授负责主讲“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主讲教师的培养和传承,坚持老、中、青传帮带机制。课程讲授分A、B角,采用课程教学组负责制,前者为课程负责人。
2.教材建设
该课程的教材初版于1994年。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最重要工作,能使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和熟练,有利于教学效果提升。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先后合作编写了多版《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在教材修订中,在保留上一版教材特色的基础上,坚持精选教学内容,强化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紧密联系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更新教育观念,注重素质、能力和思维方法培养,拓宽知识范畴,适当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第三版除了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外,编入了许多在无机化学方面出现的新研究成果,如锂离子电池和超导材料等。按课程建设要求,每过几年都要编写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编写人员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他们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能使教材具备良好的系统性和先进性。
3.教学方法
我们多次对上述专业(如药学专业)的新生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地区不同化学课程或有或无,即使有化学课开设时间也不同,较好开设化学课的不到10%,没有开设过化学课的有20%,所有新生基本没有做过化学实验,总的情况非常不乐观。由于该课程内容多、学时相对少、学生基础化学知识薄弱等因素,需要从教学方法上着手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既打下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基础,也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基础,突出重点与解决难点相结合。结合课程特点,加强“六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反应、基本公式、基本计算和基本实验)的系统学习,要求所有学生会背元素周期表和知道变价元素的所有价态。所有学生基本做到“六基”优良。实行学习课程知识与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化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课堂强化训练,随时布置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看书,不可讨论,当堂交卷。也专门进行课堂教学讨论,随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解答,比如分析化学内容中的络合反应与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系数。加大课堂提问和练习力度。从严要求,加强课堂管理,坚持课堂提问和课堂强化练习,多用时间每课必问,多问少讲,边问边讲。巩固所学知识,牢固掌握,针对不肯记忆的学生,重点加强记忆并考查其化学知识熟练程度。
(2)组合兼并和协调相关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多,要突出重点,还要保持连贯性和系统性,所以要对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避免重复。比如,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涉及的四大反应类型和化学反应平衡内容整合在一起讲授;分析化学的滴定分析原理和具体技术操作与分析化学实验课放在一起介绍,让学生了解滴定分析原理和多次练习掌握分析操作技术,包括阿司匹林药片中乙酰水杨酸含量的测定(酸碱滴定实验),胃舒平中Al3+、Mg2+含量的测定(络合滴定实验),高锰酸钾法测定医用双氧水中过氧化氢含量(氧化还原滴定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分析化学中沉淀滴定原理、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和试样分解结合在一起讲授,如卤素、氧族、氮族变价元素及化合物与碘量法、高锰酸钾法、重量法和有机试样的消化分解可以结合在一起,这些内容涉及许多反应,如通过控制pH值进行氢氧化物沉淀,氨水-铵盐和氧化锌缓冲法,硫酸盐沉淀,卤化物沉淀,硫化物沉淀和磷酸盐沉淀等,略举反应方程式例子如下:
这样既能表达元素和化合物性质,也能说明它们的应用原理和用途,能够实现用较少的学时讲授较多的内容,同时避免重复。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这样的可结合点非常之多。
(3)有针对性地认真备课和讲授,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根据授课对象讲授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有快有慢,循序渐进。先讲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运用好教材,基本按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行教学,穿插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例子,但要灵活掌握,以学生学到知识、效果好为目的。
(4)理论课主讲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的实验课。注重化学实验,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课生动、有趣。理论课教师不能脱离实验课,同时要和其他教师沟通,除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外,还要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结合开放实验弥补理论课的遗漏和巩固重要知识点,如无机离子鉴别和络合滴定副反应系数及能否准确滴定判别式应用。通过实验、实践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操作技能和技术。
(5)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坚持定期进行答疑和习题课。新生第一学期相对课程较少,可把更多时间用于化学课程学习,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分类辅导讲解,如概念类、原理类、反应类、方法类、浓度类和计算类等。比如,提出难题供学生练习,去开放实验室做化学实验,多布置完成课后作业。注意课后搜集课程意见和辅导。
(6)课程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多与管理新学生的院教学干事和学工部人员联络,查找对学习该课程不重视的学生(如缺课,经常迟到和作业完成不好的),对他们还要补漏和加强课程重点知识的学习。
(7)建立符合课程特点的有公信力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学生课程成绩由课后作业、课堂练习、期中考试与阶段考核和期末考试构成,期末考试比例最大(50%~60%)。从严要求进行教学和评价教学效果与质量,是该课程建设的宗旨。从不向学生划定课程考试重点,哪怕占课程成绩比重较大的期末考试,提醒和告诉学生课程知识重点随时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六基”从严要求和练习,每次课堂练习就是相当于一次考试。多年来不及格比例1%左右,超过80分的达50%以上。不及格者确实是不够给及格分数,坚持“给分有据”。
(8)教学效果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重点及难点的关系。基础知识有许多是重点,重点也包括难点,有些难点不是重点。首先要学生掌握好课程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牢牢记住重点,能够理解难点。考试和考核内容就是重点知识和基础理论,如化学键和分子间的力、化学反应类型与化学反应平衡、变价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分析化学基本知识、分析数据统计处理、滴定分析原理和方法等。
三、体会与思考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以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为第一中心,做到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完整和熟练运用。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堂强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非化学专业新本科生化学基础薄弱,但他们都是高分考入大学,天资聪颖,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再加上作为新生,求知心切,渴望在大学课程学习方面再有新绩,只要善于引导,教学方法得当,完全可以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学好,并具备丰厚的化学基础知识。开课时间为第一学期,对于新生,开头开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事实上,新生(药学等专业)学习非常努力,绝大多数学生听课非常认真,课堂纪律很好,使人欣慰。讲课时教师心情愉快,有问必答,师生互动相得益彰。由此联想,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后学工管理要注意新生的渴求和心态变化,所以要加强新生的微观管理,让他们短时间从思想上真正成为成年人。
该课程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还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课堂教学管理。从严要求,不准迟到,有事请假,抓住班干部和学习委员示范配合课堂教学效果,多年到课率基本100%。
(2)针对课程部分章节内容,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开展学生互动。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开放实验,让学生课下准备、课堂表达、互相提问、老师检查,尽可能全面掌握该部分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发展概况 教学改革与实践
“无机及分析化学”对高等学校近化学类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近化学专业如生命科学、材料、环境、农学、医学及药学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对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20世纪初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以化学为学科基础课程的学科体系,一直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这一顺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教学内容完整、自成体系,划分过细、缺乏相互沟通,各课程间内容重复度大,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满足现代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能满足我国21世纪高校培养的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这4个特点人才要求。因此,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1]各校在实施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摸索、研讨与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发展概况
以化学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一些重点院校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合并为无机及分析化学一门课,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成果,并相继出版了多本教材。如华东理工大学也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1992年出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材。1995年,由华东理工大学组织的“面向21世纪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被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为首批教学立项课题。由陈荣三教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在1975年南京大学自编讲义的基础上,于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生物系通用教材正式出版,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最初主要供生物系及农医等院校相近专业使用,它首次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讲授。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数十所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高校任课教师成立了“全国高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2]历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实现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教学体系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要完整地、系统地完成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共需120个学时(不包括实验教学),而我校自2000年来《无机化学》学时数减为56个学时,《分析化学》仅有40个学时,2007年课时进一步缩减,《无机化学》减为40学时,《分析化学》减为32学时,这使得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为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及基础学科学时不断下调的情况,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也在逐渐减少,学时数的减少不是对该课程的要求降低了,而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1999年以来,我校开展教育改革大讨论,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压缩理论课,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并将实验单列为一门课程,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办法,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新专业的增加,使得《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辐射能力增强,建设力度加大,教材也采用了教育部优秀教材,2002年以来,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的整体素质,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引入力度,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2003年获得了淮海工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建设的立项资助,在2004年成为淮海工学院的第五批优秀课程之一,在2005年通过了淮海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验收与评估。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已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获得多项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发表相关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20余篇。
1.潜心研究,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
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原理、溶液平衡、化学分析、元素化学和仪器分析6大部分。[3]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学内容。课堂讲授不能面面俱到,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原无机化学教学中包括四大化学平衡,即酸碱、沉淀、配位及氧化还原平衡,而在分析化学中也涉及相应的四大平衡体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感到枯燥。无机及分析化学,将原理和应用知识糅为一体。融会贯通地将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中内容联系最紧密和重叠最多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两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浓缩精简后的课程安排,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把握必须掌握的基础概念,同时,引入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注意了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满足现代无机及分析化学对各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2.精选内容,把握关键,因势利导进行教学。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深入浅出,突出中心,针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层次,改进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的定量化学分析时,在四大滴定内容上先从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入手,使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紧紧抓住基本计算原则――量相等原则,重点讲解各类计算的解题思路、关键问题。既树立了“量”的概念,又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四大滴定分析法以酸碱滴定法为基础,重点讲解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的绘制、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滴定终点的判断及酸碱滴定法的应用,较好地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其它三种滴定分析法可采取对比的方法,找出各方法的异同点,重点讲解其它滴定法的难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国的教育现状是教材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材上只能反映一些相对固定的内容,难以展示这门学科的新貌。因此,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吸收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接触科学前沿,开扩视野,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分光光度法教学中,结合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将新方法、新成果融入教学相关部分,除去陈旧的知识,激发获取新知识、新成果的热情,既传输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为日后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授业传道”定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第一,引入自学模式。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创造的源泉。实际上,在学生中有一种希望能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的潜在强烈愿望,自学模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在全面授课前给出自学提纲,并注意自学的效果,将提纲中的相关部分以提问的方式予以检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指出要掌握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方式逐步过渡。
第二,精选课堂讨论题目。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正确理解消化所学内容。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总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消除认识理解上的误区。
第三,引入对比教学方法。使学生前后知识连贯,融会贯通,注重每章后的小结,难点重点突出;注意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既增强了系统性,又拓宽了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我们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配以大量图片,一些较难的公式推导通过课件可以一目了然,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第五,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生长点”。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因此,通过知识“生长点”的构建,使学生将来能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知识的拓展。比如:强化基础知识的讲解,力求概念准确、结论明确;在每章结束后,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一些综合性的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理解,既避免了死记硬背概念,又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正在处于快速发展的“热点”领域,适当补充一些发展动向和趋势,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引导。
5.开展预科教学。
由于全国各地的高中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我校大一新生中,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选修化学,因此,为我们无机及分析化学正常教学的开展带来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们开展了56学时的预科教学,大部分学时用于补习高中化学知识少部分学时用于学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芮光伟,蒋珍菊,岳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75-76.
【关键词】教学;学生;兴趣Optimization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Key words】Teaching; Students; Interest in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才能“乐学”。心理学家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千万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注重情感投入,多做激励性评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的感情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还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使教师提出的要求容易为学生接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情感效应,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你,喜欢你的课,教师得关心、爱护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去帮助、诱导甚至感化学生,用真诚的态度同每一个学生交往,让学生从内心里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学生乐于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在这方面教师可利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只要你能敞开心扉,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爱学生,学生也很乐意和你交流,只有和学生时时进行情感交流,学生才会喜欢你,语文学习兴趣的种子才会在他心中埋下。
2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这一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学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课堂教学中,老师在紧张的重点内容教学上应充分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以轻松活泼的非重点内容调节、舒缓学生紧绷的神经,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一节课丰富又多彩。
集音响、文字、美术、动画、影视等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它的出现和应用,让教师的日常教学如虎添翼,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为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师生实践的平台。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幻灯片充分挖掘文章蕴含的美感,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突破教学难点,把课本上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可感的东西。在展示方式上以图文结合体,使学生利用图片展示的鲜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记忆板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恰当的情景氛围。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视听诸方面接受与课文相关的教学信息,增加对课文的学习兴致,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譬如在学习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这一课时,课前我先在多媒体上播放视频《云南映像》,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一张张民族色彩浓郁的秋天图画在大屏幕上自动翻页,学生在下面不时发出惊叹声,有的还小声说:“不知道秋天也这么美!”。上课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刚才大家看到大屏幕上展示的色彩斑斓的秋天图画,可以说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古往今来,写秋的诗文数不胜数,而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郁达夫笔下的秋又具有怎样的意味。这样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在领略音乐与图画交织的情境之时,产生对秋天的美好想像,学习热情倍增。“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能就此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就等于将自律的魔棒交给了学生,学生就能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欲罢不能,孜孜不倦,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设计朗读,让“哑巴语文”变成“响亮语文”, 吸引学生兴趣
3.1借助诵读准确地理解文章意思。如:在《雷电颂》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屈原这一人物形象先有一初步的了解,再视频播放朗读,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朗读这一重要环节,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行朗读比赛等,让学生在读中释放感情,读中品味人格魅力,读中领会屈原的悲剧时代性。在读中才能领悟“湘君”、“河伯”、东皇太一、东君、“大司命”、“少司命”等一系列意象的深层象征意义。
3.2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魅力。仍以《雷电颂》为例,“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显然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炽热的、奔放的、不羁的、酣畅淋漓的!只有反复的诵读,感情才能越来越流畅,对作者情感的领悟才能水到渠成。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就得见于此。
3.3规范的朗读是有声的前提。 寓韵律和美感于朗读
声中,南宋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朗读中要注意体现轻声、语气、重音等重要因素,周振甫在《论诵读》中总结了诵读的种种好处。
关键词:中学 竞技体育 教学 科学化
从当前我国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国中学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一些突破和成绩,但是总体而言,计划经济时代的“体教合一”的模式仍未打破,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中学生参加竞技体育教学的功利性太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强化改革举措,切实加以改进,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发展。
一、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的必要性
中学竞技体育要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走科学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全面深化中学竞技体育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把培养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这一基础性工程抓好抓实,切实提升广大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推动中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是深化体育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尽管,我国多年前都开始提出要推进竞技体育和教育融合式发展,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的束缚,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几乎只是在理论上提出推进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结合,实际运行中仍然是以分离为主。因此,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全面加快推进中学体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推进中学经济体育教学科学化发展。通过推进竞技体育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教育系统成体系的文化思想教育,以及健全完善的体育设施保障,将竞技体育全面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去,必然能够推进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中学竞技体育的跨越发展。
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是培养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工程。应该说,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说明我国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深入推进培养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性工程,能够促进和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培养和教育,引导学生以综合发展的训练方式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让广大青少年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对竞技体育具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体悟。
二、当前中学竞技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竞技体育的重视不足
一方面是教育体制不重视。由于为国家争取国际体育竞赛荣誉的任务基本都是由专业培养的体育竞儿来完成,所以在我国的教育指导中,并没有将中学体育作为一项主要的教育指标来纳入规划当中。另一方面是学校的不重视。由于不和升学挂钩,学校在投入方面自然就没有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当前学校的教育资源都高度集中在一些文化成绩较好的学校,使得学校的投入普遍不足,体育设施的不重视成为“理所当然”。
2.初中升学压力阻碍竞技体育教学的发展
升学成绩是评价一所学校的最根本指标,也是上级教育部门给资金、老师评职称、家长选学校的重要参考,甚至是唯一参考。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体育锻炼时间被压缩,体育课被取消成为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据统计,学生每周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几乎没有。不能改变唯高考成绩论英雄的升学体制,竞技体育的发展就成为一纸空文。
3.竞赛体制有待完善
各项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于促进竞技体育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当前一些体育竞赛中充斥的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现象则照般到了中学体育竞赛中,成为一些体育管理部门获得成绩谋取利益的手段,成为一些家长和学生获得加分的途径。这种乱象,极大地影响了中学体育竞技的发展。
三、提升中学竞技体育科学化水平的对策
没有强健的体魄就没有美好的未来,作为祖国的栋梁,中学生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就是未来坚强的保障。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各方努力。
1.重视中学竞技体育教学
思想重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要提高中学竞技体育,首当其冲是各级领导的重视。一方面是重视教学体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制度上改变体育的重要性,将体育成绩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切实改变过去体育成为“鸡肋”的局面,真正带动全面健身。同时,对于学校的考核,要将在体育设施投入、体育竞赛成绩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带动学校加强体育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是要加强思想引导。特别是针对家长不支持子女从事体育锻炼的现实,一学校要鼓励学生从事体育锻炼,保障锻炼时间,对于一些体育成绩出色的学生重点培养,带出成绩,抓好典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着重提高体育老师的教学素质。招聘专业强、水平高的体育老师,把好入门关;加强体育老师的培训,提高全方面水平;加强体育老师的科学训练水平提高,特别是要求老师注重理论素质的提高。要保障好体育老师的各项权利,在后勤保障、资格获得、职称评价等方面,至少要和其他老师一视同仁。
3.加强联赛建设
要从联赛上促进,抓管理、抓风气。加强联赛的建设,是促进中学加强体育训练的良好手段。一是要细化大型运动会的参赛细则,可以规定一些参赛项目的参赛人员,也可以专门设定专业组和非专业组,让更多的非专业中学生运动员参与进来。二是要开展好低级别的运动会,特别是市、县两级的中学生运动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引起重视,既善于从其中发现良好的苗子,又通过运动会带动体育锻炼的气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兴趣。三是要抓好联赛的风气,特别是针对一些冒名顶替参赛的现象,可以采用科技手段,如指纹印证来加强参赛学生身份的识别,杜绝作弊现象。
结语
作为竞技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必须从全面深化体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的高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举措,全面加快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各项工作,将竞技体育教学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中学竞技体育教学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参考文献:
[1]周绍春.学校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中的角色探讨[J].体育博览,2011(06)
关键词:信息科技;自动化;发展;机遇;挑战
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对自动化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自动化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各种自动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多个生产领域,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做出巨大贡献。在21世纪这一信息科技时代,自动化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正确的对待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合理分析其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的形势,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准备。以下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理解,来探讨分析了自动化学科的本质和发展前景。
1 自动化学科的内涵
人们普遍认为物质、信息和能量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是最基础的三种要素。而其中物质和能量却是有限的,若人类在发展中过度的开发和利用物质与能量,就会造成物质能量短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节约和保护。而信息则是无限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将会以飞速增长的态势不断增加总量。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促使了信息获取能来、传播能力和处理能力大幅度增长,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这一基本发展要素来促进人类社会更好发展就成为了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而自动化学科则正是一门研究信息的利用问题的学科,其主要内涵是实现信息的自动控制。
所谓自动化科学技术,就是通过对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决策控制技术的研究,来掌握自动控制信息的能力,并利用这种能力来促使信息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自动化科学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人类、客观物理对象以及信息系统工具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处理,从而达到利用信息的目的。
在以往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大都认为信息化是促进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融合在一起的重要桥梁,这种理解认识的正确的,但却不够全面。其仅仅只是指出了信息化的某一方面的功能作用。如果按照信息控制论的观点进行分析,信息化又应该怎样去理解呢?
据控制论的理论创始人维纳的思想观点来讲,他认为所有的新学科如果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学科,则其在长期的发展中必然会发生中心的转移。而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中,人们就应该将对信息化的研究中心转移到最近十年的发展趋势中去。目前,信息科技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对自动化控制的研究中,我们更应该强调其控制的内涵,使其不但能够成为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桥梁,还能为社会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等领域的发展建立一个个桥梁,以此来促进信息化在社会发展中起到更深刻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说,自动化学科的内涵是对信息的控制,这种理解和认识不但使信息化的使用领域更加宽广,而且也促使了信息化和自动化学科的融合统一。事实上,信息化和自动化学科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信息网络的建设中,就需要自动化学科来辅助去完成信息的自动控制。基本上所有的网络信息发展都离不开自动控制。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自动化学科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2 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动态
中国学者为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钱学森、戴汝为等提出的关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为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运筹和控制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宋健、郭雷在世界大会上的报告,对我国学者的部分杰出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新的方向。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作者理解在20世纪自动控制领域的成果与应用成就的基础上,面向21世纪自动化学科的发展趋势为:
(1)复杂系统建模与发展:为了满足当前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研究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工作已很迫切。这将涉及多层面、多分辨率的建模以及在聚合/解聚作用下不同分辨率模型间的平滑一致性转换、各种分析模型与知识模型之间的集成,以及在控制与决策过程中的优化调度与灵活运用。
(2)新型控制系统结构、方法与算法的研究:有关分布式分层递阶控制,非完全控制,可组态控制,进化控制计算法,自组织自学习控制,综合集成优化方法,智能化控制等。
(3)混杂控制系统理论与应用:该理论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和倍受重视的研究领域,其特征是将离散系统和连续过程系统集成在一个框架结构内进行分析、综合与优化设计。反馈与优化仍是其核心主题,开展该系统的研究将涉及微分、代数、数学逻辑与时序逻辑、基于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网等多种学科。可以认为,混杂控制系统理论及应用是新世纪控制学界开辟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领域。
(4)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及应用:它仍然是控制科学中倍受重视的领域,近几年来发展很快,已在构造性递归设计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系统未来的成功,将有赖于获取能提供清晰的简单模型,这对防止出现过于复杂的非线性控制器是十分必要的。
(5)微观控制或纳米控制技术的研究:随着制造业向纳米级微观层次发展,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应是这种新环境的需要,可以认为微观控制将是可实现及发挥其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
(6)智能机器人系统:机器人-新时代人类的宠儿!近几年来已取得极大地发展,智能机器人是开创未来的工作者,它包含感知、思维和动作功能,此类人机交三技术,遥控自主、虚拟现实技术,仿生和微机器人是极有发展前途的领域。
(7)与智能制造系统:它在21世纪必将会有更大地发展,将硬件动态系统和混杂控制系统的理论及技术成果融为一体。
(8)大规模复杂工业过程智能化控制与决策:这种控制和决策一直受到控制学科和工业界的极度重视,包括动力、冶炼和大型化工生产过程等。对这类系统的优化控制应特别注意正在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资源和基于的分布式人工智能、计算机智能技术等。
结束语
自动化学科的研究领域在不断地扩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深化。传统的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仍然是自动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应用领域;网络科学、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为自动化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目前的信息科技发展现状来看,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给自动化学科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更多机遇,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自动化学科的理论基础,促使其更好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现代化运用;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现如今,人们在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将计算机技术放在了重要位置。不难发现,几乎每个领域都会用到计算机科学作为支撑,一旦离开这些技术,各领域的发展将面临极大威胁。由于我国目前仍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探究的深度尚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因此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阻碍了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
1 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分析
计算机科学是集合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以及各项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就目前各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计算机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教育、医疗、政府机构等重要领域,并且在办公自动化方面成效显著。在办公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实现无纸化办公,为我国创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基础。在办公效率方面,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节约办公时间,在数据处理上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都能够在数据控制以及运算上发挥极大效用,为办公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效益。
在使用效果上,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成功规避了人工处理中容易因为计算错误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准确性上表现优异。加上这种技术的科学与规范性特征,让其在现代化各领域中运用广泛。
同时,随着我国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加大,目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新产品不断产生。传统计算机技术由于在图像分析方面较为薄弱,在工程领域运用较少,但目前已经开发出工程绘图软件,各研究部门通过软件有效将工程中的图像分析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使得工作效率极大提升。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仍旧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其运用范围的扩展。
2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领域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操作不熟练
虽然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不断增加,但软件被开发之后需要各领域操作人员进行学习之后再操作。这样一来,一些本身在计算机技术处理方面能力较为薄弱的人员在操作上遇到的问题会增多,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现如今,许多领域在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时候,仍旧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层次的展开运用。这种操作上的不熟练很大程度的阻碍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在情况严重时,由于操作失误或是掌握不佳导致计算机内部程序遭到破坏或是设备控制出现漏洞的情况一旦出现,会影响到运用对象的正常运行。
2.2 信息安全状况堪忧
计算机技术只有结合网络技术,才能够保障在各领域中的有效应用。但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环境,在这样环境中,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被黑客或是病毒破坏,造成信息的损毁或是流失。在监管方面,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建立力度以及处罚力度并不强,致使一些初级黑客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在网络中对信息进行拦截并破坏,达到练习的目的。虽然这种行为并不是以恶意破坏为基础的,但对传输中信息进行拦截会对网络安全造成一定影响,让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产生畏惧感。
2.3 不法分子的利用
除了黑客攻击之外,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法分子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展开行骗,让人们造成财产上的损失。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上网习惯,创建一些钓鱼网站,一旦用户在该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或是银行账号,卡内的资金极容易被转出,造成资金流失。目前,这种在网络上受骗的案例不计其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对抗这类手段上成效不大。
2.4 体系发展不健全
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运用中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体系,仍旧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由于开发出的种类比较多,在发展上形成了独立并竞争的局面。加上受到利益的影响,这类竞争已经开始向恶性竞争转化,是不利于计算机技术长远发展的。因此技术开发人员应该统一发展方向,结合各部分尖端人才,让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应用于现代化运用中。
3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运用中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操作水平
各部门人员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应主动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阶段性的展开操作能力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方面,操作人员应该根据自身操作内容以及难易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计算机能力培养,保障自身能力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在操作领域的发展进程。另外,一些涉及到重要环节的操作一定要加强研究,并且由专人进行指导,以此来减少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程序损坏或是系统崩溃现象,保障计算机技术更有效的应用于现代化建设中。
3.2 加强管理力度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监控力度,避免一些怀有不良意图的不法分子企图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违法操作,对特定领域造成危害。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对情节较轻者进行思想教育并保障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对于非法操作人员展开强制性管理,并运用法律来进行约束。
3.3 完善安全意识培养
计算机技术在运用中的不合理之处应该及时修正,保障技术在各领域的有效运用。这样一来,需要社会大众及各领域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另外,安全问题也是需要加强研究的方向,网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匿名举报的方式让用户将自己发现的危险网站或是欺骗技术向社会公布,并给予一定奖励。这样一来,人们对欺诈行为能够有效提高警惕,加强自身安全意识的培养,让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被及时发现。
3.4 建立健全运用体系
要想让计算机技术合理发展并且充分应用于现代化各领域中,必须在研究上设定一个健全的体系,保障此方面的人才共同为了统一方向而努力。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传统发展中存在的恶性竞争现象,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相应软件,保障软件的“质”而不是“量”。在现代化运用中,对技术的探究过程应该从全局考虑,在市场中形成良性竞争的状况,利用技术以及创新来博得消费者亲睐,而不是之前通过价格等方面打垮对手。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深入了解现代化各领域的具体需求,通过个性化技术的开发达到应用的针对性。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体系在计算机技术的进程中尤为重要。
4 结论
虽然目前我国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方面仍旧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但研究人员与开发人员正不断改进,力求将其价值最大化。在现代化社会中,各领域应加强人员本身的操作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安全意识的提升完善计算机技术运行平台,并在有效管理体系中将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凌春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性[J].商情,2013(29).
[2]刘骄阳.浅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6).
[3]张伟,许博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硅谷,2013(08).
关键词:预习 主体性 学期预习 实验预习 文献查阅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发展自学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化成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主体,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本文就我们为克服预习一般化所采用的三种创新方法作些讨论。
1、开展学期预习。学期预习一般在暑假、寒假内进行。放假前,我们先向学生公布下学期要完成的新教学内容,并简要提示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时的注意事项。学生预习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要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一下自己在新的学期中可能遇到哪些知识障碍,在假期内做一些知识上的准备工作。这样可减轻学生开学后的学习负担,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提倡实验预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被广大教师所认识,但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掌握不够透彻,更谈不上对实验的探索和创新了。提倡实验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实验有较充分的认识,就能更好地发挥实验的功能。实验预习,我们常采用下列两种方法。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验的理解,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仪器,并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积累问题,然后在上课时进行交流、探讨。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寻求最佳的实验方案。这样做学生不仅对实验的目的明确、原理清楚,还能很好地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造虚拟实验,用于实验的预习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可以“解剖”某些复杂的实验仪器(如启普发生器,分液漏斗等)。让学生了解仪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使用原理,使学生对常见仪器的使用有深刻的了解;虚拟实验中实验步骤可以重复并和真的一样。通过虚拟实验后,再在上课时进行实际操作,同学们反映这样做胸有成竹,省时高效。
3、指导文献查阅。学会文献查阅,并能从文献的图、表及文字叙述中得出相关的结论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必备的能力。为此,我们把文献查阅也列入预习之中。
例如,在讲到炼铁、炼钢时,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去查阅我国铁矿石的主要分布地区,矿石的主要成份及储存量:我国的大型钢铁厂生产工艺及现在的年产量:我国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的发展情况等等。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技术 解决方案 现代化运用
1 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汇合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各项科学技术的整合型学科,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针对当今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来分析,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政府单位等不同的领域,并且在无纸化办公和信息化办公上面有着突出的表现作用。在日常办公中,无纸化办公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无纸化办公是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运用的表现之一,为我国实现绿色办公、低碳生活、创建节约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运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缩短办公时间。在数据存储上,不仅仅可以有效存储及控制数据,还可以轻松导入和导出大量数据,在数据的处理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信息化办公的飞速发展带来卓越的效益。在计算机应用的效果上,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成功避免人工管理中出现漏洞或是易错的问题,可以有效取替人工并提高精准度,不仅效率高准确度更高。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所以在现代化的各个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地培养计算机人才并给相关人才提供更多的资源条件。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飞速发展的阶段,现代化的电子科技产品不断产生。由于传统的计算机技术在成像及图片分析方面发展较慢,在特殊行业运用的相对较少,所以我国重点研发在特殊领域中绘图软件的应用,以及企业中各个部门通过研发的软件将行业中的图片进行高度分析,再通过计算机技术有效处理并呈现出来,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还是有一些问题拖延了计算机应用的速度及其发展的空间,需要我们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
2 目前计算机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问题
网络是相对开放的大环境,在网络中传输大量数据信息很容易造成病毒或是黑客的攻击,导致数据信息的丢失或是泄露。在网络的监管上面,目前我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来管理这方面的问题,导致一些黑客经常为了某些目的去攻击各大网站,盗取或破坏网络中的数据信息,给社会和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2.2 利用计算机技术产生违法行为
除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之外,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心术不正分子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行骗,使人们的财产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例如,现在有很多的钓鱼网站,一些违法分子利用这种网站来进行行骗,只要用户在钓鱼网站上输入银行卡号或个人的真实信息,银行卡内的存款非常容易被他们盗取,造成金钱损失问题。目前,在我国有很多这种通过网络被骗的例子,而且数不胜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无法有效对抗这种网络行骗的手段。
2.3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处于相对初级的发展状况,在现代化的运用中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发展态势,仍然呈现一种比较混乱的局面。除此之外,由于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开发出很多种类的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不仅呈现出单一而且表现出竞争的态势,由于现代化的需要人们受到利益的驱使,这方面的竞争已经开始从良性竞争向恶性竞争转变,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未来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建议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人员应该有共同的开发目标,各个层面的计算机人才都统一方向,从而能够让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的大环境中发挥得更好。
3 针对现有计算机技术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3.1 加强监管措施
国家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监管政策,同时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监管范围,防止一些心怀不轨的违法分子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的财产造成伤害,以及对于特殊领域造成威胁。同时,国家的监管部门要加强惩罚的力度,对于问题较轻者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开导,并确保其真心悔过以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于严重造成人们财产损失的违法人员进行严厉的法律管理,运用法律条款来惩罚其罪行。
3.2 建立健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建立一个健全的体系对于计算机技术的科学发展以及应用非常的重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现代化的各个领域之中。同时,确保计算机方向的人才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方向而奋斗。在开发应用软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最大能力去阻止计算机技术在发展中出现的不良竞争情况,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开发相匹配的应用软件,确保软件开发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在计算机技术的现代化应用中,我们应该从大局观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问题。软件技术开发人员应该将市场调研的工作进行到底,重点研究现代化各个层面对于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因此,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发展体系。
4 结束语
虽然我国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发展并没有足够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正在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努力将它的应用价值最大化。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学习和探讨,从而减少各项问题的出现,以便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地运用在现代化的社会中。
参考文献
[1]冯春辉,李志梅.试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运用[J].邢台学院学报,2013(02).
[2]沈琦.试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
[3]张伟,许博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硅谷,2013(08).
[4]凌春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性[J].商情,2013(29).
[5]刘骄阳.浅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6).
作者单位
关键词:课堂练习;原则;练习安排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检查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等具体情况的有效方法。课堂练习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课堂练习能够及时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加以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供高质量的练习就显得极其重要。 首先,要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练习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下面就这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针对性、梯度性和完整性
每一堂课都有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因此,化学课堂练习要从既定的教学目标出发,为巩固所学的教学内容服务,围绕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标准展开。同时,更高层次地要为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服务。由于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要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适合时展的人才。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教学理论,课堂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地安排习题。心理学研究发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由易到难,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高二进行《水的电离》教学时,要求计算水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或者c(OH—)这类题目很多,也是很多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个常见问题。有这样一个例子,在课堂上如果直接设计一个题目:0.1mol/L盐酸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等于多少?在程度不是太好的班级里往往会遭遇冷场的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出现了思维受阻,根本不知道如何入手的情况。这样设计练习不符合认知规律,当然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将题目设计成下列有梯度的习题。实践证明,效果要好很多。学生会积极开动脑筋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①0.1mol/L盐酸中c(H+)等于多少?是由哪种物质电离出来的? ②0.1mol/L盐酸中c(OH—)等于多少?是由哪种物质电离出来的? ③0.1mol/L盐酸中水电离出来的中c(H+)等于多少?
根据耶克斯-多得森的动机理论,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通过习题梯度性设计降低了思维难度,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的设计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带有复现性的题目。这样的练习如:氨气是___色,有____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液氨汽化时____大量热,利用这一性质常用液氨作____。第二层次是能设计一些带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灵活性的题目,使学生将所学的有关知识技能联系起来,完善其认知结构;第三个层次是设计一些思考性、创造性强的题目,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使认知结构进一步发展。
二、 全面性和典型性
为了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的掌握情况。设计题目就相当于设计一张考试卷,要求题目最好是尽可能多地覆盖全部的教学内容,然而课堂上只有40分钟,留给习题的时间就更有限了,因此课堂练习要少而精,尽量选择能多覆盖重点难点的内容。代表各种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典型习题。我们学生反映高中化学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概念、原理难以理解,不会理论联系实际,不会综合及应用等。瓦根舍因等人的范例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对于学生反映的这些问题,老师就应该在课堂练习中以一些典型题目为例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归纳,掌握化学内在规律,那么难题就会变成易题。通过练习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 启发性和趣味性
课堂练习的效果或者说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要通过练习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化学能力和素养,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体会获取化学知识成功的成就感。因此设计的题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可思考性,能一题多变,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练习设计的形式也有一定的要求。形式、题材要求新颖,具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习题也要“与时俱进”,注意引入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理论联系实践。如在学习有机化学的时候发生了“苏丹红”事件,就可以探讨苏丹红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质。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了解了社会以及最新的科技动态,学以致用。
四、 及时性和周期性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教学的重点是欣赏散文,而本文是外国文学作品,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死观,学生首先会对文章的取材及内容有疑惑。这篇散文最突出展现的是托尔斯泰的人格美。在教学设计时也一定要紧扣住这个要点。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为中职卫校2014级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16~17岁女孩子, 都是成长在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喜欢寓教于乐,崇尚荣誉,性格活泼,好表现,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表达能力不错,平时比较关注时尚与潮流,热衷于美的事物。但他们个体间发展空间不同,学习基础不一,而能力有差异,所以运用以问题教学法为主,与分层教学、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他们喜欢如FLASH、视频、音画PPT等直观可感的教学手段,喜欢能以信息手段充分参与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托尔斯泰及文章作者茨威格的成就及著作。
2.感受文章“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多形式地接触名家名著,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追求。
2.理解并领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以及托尔斯泰的人格美。
(四)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理解托尔斯泰墓“美在何处”,“为何最美”;体会文章如何运用清丽简洁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朴素美”,感受“朴素美”的震撼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结合实际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昭示的哲理;体会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分组分层与问题教学法相结合、创设情境法、任务型教学法。
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学习情境创设
(一)创设性情境
采用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智能手机、音响设备、投影仪及幕布等教学用具,使课文文字感官化,从而形成创设性情境。
(二)问题性情境
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中,进入文本阅读时,老师出示A型题5个、B型题4个、C型题2个(共11个问题)(设疑),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有序地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提升。
(三)互动性情境
在课堂里的“三实践一拓展”四个活动中,形成老师与学生的引导互动、共情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协作、竞争互动,在课堂外教师与学生也可利用QQ、微信、飞信、短信等平台进行信息交互、交流。
五、课前准备
(一)学习环境
采用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智能手机、音响设备、投影仪及幕布等教学用具,使课文文字感官化。
(二)分组
以宿舍为单位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问题进行讨论),每组各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及具有责任心的学生为小组组长。具体做法是以A(优等生)、B(中等生)、C(学困生)层学生混层分组的方式(确保每一组都有三个层次的学生),目的是在“三实践一拓展”活动中,A层带动B、C层的学生共同进步,各小组间开展答题竞赛, 不同层次的学生合作协同, 互动交流,自己来品味、感悟、表达,使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果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课前准备
借助电脑、智能手机为平台辅助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具体做法是:授课前一周,教师将《世间最美的坟墓》相关资源(茨威格和托尔斯泰、歌德、莎士比亚等作家及相关作品的了解等,并且收集已故名家你觉得是最美坟墓的图片)在QQ空间、微信群里。学生可在百度搜寻内容,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扩展性学习的资源。
关键词:教育技术 学科信息化 学习资源 运用
一、引言
教育技术是指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使用、开发、管理、评价的一种理论与实践。对教育技术学科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我国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更有助于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的实现,还有助于我国对高素质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强调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在教育技术专业本身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二、相关概念描述
(一)教育技术与学习资源
教育技术是指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资源是指包含支持教学过程的各种教学软件、硬件条件。也就是指一切可以为教学服务的各种人、财、物的总和。教育技术与学习资源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
对信息化资源的运用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活动。这个概念早在1962年就已经被提出,当时的意图主要是为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逐渐出现了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新模式——基于Internet的资源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的建立使得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由原来的被动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提出要学生解决的问题或需要探索的主题,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多媒体信息资源等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各种信息搜索工具的运用,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加工,最后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可见,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个性空间的拓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发展。
三、教育技术学科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
教育技术学科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明确学习的选题和目标
在指导学生进行资源性探究学习时,一定要帮助学生确立一个主题鲜明地选题,选题必须具有价值性、挑战性、多维性、现实性的特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围绕教学重点来确定主题,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选定的主题必须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信息化资源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设置的主题必须具有多维性,能从多层面反应选题的答案。教师设定的主题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实际,更要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要使学生通过对主题的研究能使现有的知识结构与水平迈向新的台阶。
(二)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师在帮助学生制定好研究主题后,要根据自己课程的需要设计好自己的教学方案。如:设计好有关课程的相关信息,包括对课程及主题的简介、学习的要求、学习的条件、主题的重要信息等内容;设计教学计划并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本课程及主题的基本教学结构;设计好教师要传递的教学内容;设计好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指标、网络作业、网络论坛、等内容;对学生的研究结果及时做出反馈并写出评语,及时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网络考试,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试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卷并通过各种方式回传给教师,而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作业及考试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
(三)指导并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教育技术学科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实际也是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检索能力的过程。这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更是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要环节。因特网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杂乱无章的网络缺乏固定的结构,并具有复杂的组织、和动态等特点,这就给学生对数据信息的搜索带来了困难。因此,教师对学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必须构建信息化学习资源课程结构的设计原则
教育技术学科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结构在设计时必须要围绕着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的目标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制定教学策略、组织学习资源是教育技术课程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注意结合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原则,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注意学习的衔接性;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能够进一步促进学习的资源和相关的学习资源,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途径奠定基础。
总之,教育技术学科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实现本专业课程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现,还有助于我国高素质创新人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进一步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景汇,刘升,张玉红,辛向利。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分析[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07(18)
[2]张敬涛,李馨。论我国资源建设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