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望海潮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当前中小学校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多媒体教室设备,包括电子白板、幻灯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多媒体教学使原来的“一本教案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 魅力 ; 误区; 对策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设备将来源不同的多种信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进行控制并综合处理,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系统,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当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很大的艺术魅力。但是,不合理的运用不仅无助于师生的课堂教学,反而适得其反。下面,我就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当中的魅力,存在的几个误区和对策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1.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
它可以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感受清晰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等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转向主体化,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把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剪辑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段,直观地再现了当时曹操作诗的情景,创设了教学情境,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当时曹操吟诗的心情,从而很好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本诗的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比较直观的美感教育
诗歌、散文本身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披文入情,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如讲柳永的《望海潮》时,我播放了一组杭州的名胜古迹图片,欣赏了杭州的美丽、富庶、繁华的景象,直接让学生产生了一种美的感受,自然容易理解词人极力赞美杭州的原因了。
3.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比如在执教《老人与海》时,我专门剪辑了老人出海捕鱼和与鲨鱼海上搏斗的影视画面,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资料,直接获得相应的情感教育,那就是体会到老人捕鱼的不易和与鲨鱼搏斗时勇敢无畏的精神。
4.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更好地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时,先向学生播放了金主完颜亮读了柳永的《望海潮》后遂起灭宋强烈念头的动画资料,极大地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学习本词的强烈愿望,取得了很好的导入效果。
5.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幻灯片展示,可以变抽象的说教为具体形象,使每一个问题比较直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般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知识容量要比常规课堂大得多。如在赏析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利用幻灯片展示杨柳、晓风、残月这三种不同的意象,容易直观地理解它们组合在一起所营造的意境。
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的误区及对策
(一)误区:
1.简单地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
上课时老师忙于播放、展示幻灯片等资料,既不深讲,也没有突出重难点的板书。语文课近似于美术、音乐的欣赏课。使学生“只见机器不见师”,“只见画面不见文”,所获得的只是“转瞬即逝”的影音杂烩,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课件制作过于花哨,杂而不精
只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众多,背景过于复杂,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去,而忽视了对知识和能力的接收和培养。
3.课件播放影响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和交流
多媒体教学课堂上要么老师滔滔不绝,要么不断地播放幻灯片,从而过分地强调了“人机对话”,忽视了师生的交流、沟通,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多媒体演示,缺少了师生思辨的火花、奔泻的激情和迸发的灵感。
4.幻灯片显示答案单一,课堂简单化一
学生往往只盯着屏幕看问题,等待下面的答案显示,因此影响、束缚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甚至根本不去动脑筋。
5.多媒体课堂上以视听画面代替朗读
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音像信息,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占用了不少时间,使课堂上学生读书、背诵的时间越来越少。
(二)对策:
1.语文多媒体教学思想观念要活,各取所需,物尽其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文体,课型特点
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好用足合适的的多媒体。
2.以生为主,优化设计
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课件的流程能够随时调取,同时还要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
3.多媒体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老师的教学个性
语文多媒体课堂不能“以机代人”,因为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真实自然的情感交流。因此,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展示自己的特长,或朗诵、或理性分析、或激情讲解,充分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语文多媒体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
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各种电教媒体如何用的恰到好处,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流畅,过渡自然,这需要老师在课前巧妙的设计。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也使语文课堂显得异彩纷呈,充满了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传景,以媒传情,才能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语文的教育教学。
原告:王鹰江,男,34岁,住湖北省荆门市象山大道2号附1号5楼4号。
被告:深圳市建海投资顾问公司。
1994年1月13日,原告经人介绍与被告签订了一份《客户合约书》。该合约书规定,被告依据客户指示以服务中介身份通过香港恒指期货市场传达客户投资决定,双方均依照合约所列条款办理;被告负责为客户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但有关本公司的技术分析与指导只供客户参考,对客户的一切投资决定所造成的任何结果均与本公司无关,如因任何非本公司及交易商所能控制的原因或任何其他导致或其他影响交易运作的原因,致令本公司不能或延迟履行其义务,本公司一概毋须负责任,等等。原告在合约上签了字,被告由总经理助理曾勇签字并盖有被告单位合同专用章。另外,原告还签署了风险申明书、客户授权书等。该合同签订后,被告向原告提供了K1668帐号,原告同日即以按金名义向被告交纳了人民币112380元,被告收款后出具了收款收据。当天下午,被告下属的内部职能部门建海证券部通过金多(大雄)投资有限公司代原告交易香港恒生指数期货,至19日止,共交易了17手,被告从中收取了手续费人民币5950元。1993年1月19日,被告才与金多(大雄)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书,约定,金多(大雄)投资有限公司向被告提供恒生指数期货交易的资料、传送报价及借用其恒生指数期货户口落盘,并负责将被告客户的交易单通过具有香港期交所会员资格的公司进入香港恒指期货交易市场。原告因怀疑被告可能有诈,于1994年1月29日要求被告退还按金款,但被告只退给原告人民币45693元,余款称因已亏损无法退还,原告遂以被告无代客从事香港恒生指数期货交易的经营范围为理由,起诉至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请求依法判令被告再退还按金款人民币66687元,并赔偿经济损失以及承担诉讼费合计人民币1万元。
被告辩称:本公司不是以中介身份代客下单进行恒指期货买卖,仅是介绍服务。恒指期货买卖是金多(大雄)投资有限公司代客进行的,因此,应追加该公司为被告。
「审判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未经中国证券委批准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擅自增设分支机构,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从事非法代客进行香港恒生指数期货交易的经营活动,扰乱了国家证券期货市场秩序,损害了客户的利益。因此,被告与原告所签订的《客户合约书》无效,被告应将原告的按金退还原告。同时,应对被告上述违法行为予以罚款,并没收其非法收入。原告对酿成本案纠纷也有一定过错。被告请求追加金多(大雄)投资有限公司为本案被告,因理由不当,不予支持。原告请求被告赔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因证据不足,该请求予以驳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四条、第七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款、第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六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于1994年7月18日作出判决:
一、原、被告于1994年1月13日签订的《客户合约书》无效。
二、被告深圳市建海投资顾问公司应返还原告人民币66687元。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付清,逾期则应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三、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四、对被告深圳建海投资顾问公司处以罚款人民币2万元,并没收非法收入人民币5950元,上缴国库。
第一审宣判后,原、被告匀未提出上诉。
「评析
一、课例样本: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现象扫描
笔者以某位教师执教九年级上册《祖国》一课的现场听课活动为课例观察样本,从教学内容的视角考察教师“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是否趋于一致的现象。根据现场听课笔记以及教者课后反思、交流,整理如下: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2.能够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
环节一:检查学生预习完成“字词注音”情况;齐读诗歌。(11分钟)
环节二:出示问题讨论,理解两首诗歌的情感。(5分钟)
环节三:学生展示讨论成果。(11分钟)
环节四:学生读课文(分角色、试读、齐读、自由读)。(5分钟)
环节五:当堂检测。(5分钟)
课后,执教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的成败。他指出:“诗歌教学,要注重朗读,以朗读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能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在朗读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议课活动中,绝大部分都是立足于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营造、小组评价激励等角度展开研讨。有人予以这样的评价:“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得到高度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高度释放。”的确,从课堂现场气氛来看,课堂学习的氛围相当浓厚,课前有齐呼口号的,课中有呐喊助威、争先恐后展示的,对小组评价一会儿是加分,一会儿是奖励,不一而足。
但是,教师“想教的”与在课堂中“实际所教的”是否趋于一致?“实际所教的”是否能够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在“实际所教的”的引领下,学生实际学到什么?教师想教的是三个方面:一是了解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要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三是理解诗歌的情感。那么,针对这几个想教的内容,执教者实际所教的与想教的趋于一致吗?先看第一环节,实际所教的主要教了字词注音与朗读,而绝大部分的时间是花在字词注音的展示与点评之上。问题是实际所教的能否有效地达成目标呢?或者说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笔者想,学生在大约11分钟的教学活动中,实际学到的最大可能也就是能够注音、识记难字。环节二与环节五的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活动包括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其教学意图是什么?应该说执教者考虑到诗歌这种体式的文章,需要注重朗读,应该是合宜、合适的。朗读活动的教学指向,亦是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想达到什么结果呢?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还是感知诗意?抑或是了解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似乎变得扑朔迷离,在课后从执教者的反思可以看出,当问及“以这样的形式来朗读,每一次朗读形式的要求或目的是什么”时,执教者无从回答,看来很可能是未经过深思熟虑。从课堂现场来看,不论是环节二的齐读,还是环节五的分角色读、自由读,都无法达到教师提出的“有感情地朗读”目标,学生也只是为读而读。环节三出示两个问题后,学生思考、讨论、展示,其教学指向是要理解诗歌的情感,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说,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是趋于一致的。在这种基本趋于一致的情况下,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课后,笔者访谈了6名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或者说能否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回答道:“认识了生字词、知道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当笔者又追问:“作者的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或者说你是怎么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学生则不知所云,反过来问我“什么是诗歌的艺术形象”。显然,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实际学到的只是识记字词与理解情感。那么,要想达成了解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诗歌的艺术形象的目标很显然是“踩空”的。
二、消解策略:目标贯通教学环节的可能路径
如果想教的与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所教的出现了明显的背离乃至冲突,这就像想达到“罗马”,可在去“罗马”的旅途中,却做了些与达到“罗马”风牛马不相及、毫无关联的事。或譬如想教的是学会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实际所教的却是不遗余力的字词注音,情节梳理,你能说这是一种正常、合理的现象?那么,如何消解“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二者的背离、矛盾与冲突呢?可能的路径是:以教学目标贯通环节,分步实施想教什么。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2]。它描述的是学生学习后的结果。以找准教学内容的落脚点为基点,将想教的分步安排在各教学环节中,以教学目标照应、贯通整个教学环节,从而使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相关联。
以笔者所执教的《望海潮》某一片段为例,简述此种策略的路径。首先,通过研读文本与分析学情,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学会从虚实的角度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其次,以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的落点)为发端开始“逆推”。所谓“逆推”,就是“从落点出发,不断往前寻找可以引领学生到达这个落点的‘前提条件’,直至找到一个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吻合的最基本的条件”[3]。逆推的过程为:要让学生能够学会从虚实的角度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就须先让学生能够找出文本中写实与写虚的句子,并概括写实与写虚的内容;要让学生能够找出文本中写实与写虚的句子并概括写实写虚的内容,就须先让学生知道诗词中何谓写实与写虚。所以,逆推出的可以作为最基本条件的教学内容是:能够知道诗词中写实写虚的概念知识。想教的包括三个要素:1.以出示诗句,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虚实的知识,为下一步学习课文铺垫。2.以朗读课文感知词意,能动笔勾画出虚实的语句,为下一步概括张本。3.以概括虚实内容为过渡,为讨论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为旨归。最后,确立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三个环节:1.出示几句诗,要求学生判断写实与写虚的诗句,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虚实的相关概念。2.朗读课文,请你勾画出《雨霖铃》中写实与写虚的句子。3.请你分别概括写实写虚的内容,并讨论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何艺术作用。
从设计文本来看,三个实际所教的教学环节设计所走的路线则与“逆推”相反,它是从最基本的条件内容(学习起点)出发,一步一步走向终点,指向目标的达成。“想教的”的几个内容是指向、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三个“实际所教的”的环节的内容也是指向、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是趋于一致的。“实际所教的”的三个环节,活动的内容相对集中,活动的着力点、指向性明确,呈现一个逐步递进的课堂结构。当学生完成三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后,大体就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至于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会生成什么以及如何评估生成的效度,以审视所生成的内容能有效地指向、达成教学目标即可。
教学虽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但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反思自己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之间的关联,审视自己所教的与学生实际所学的之间的关联,考察与反思自己想教、所教、学生实际所学的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应该走近也必须走进教师的视野。
注释: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