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班建构教案范文

大班建构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班建构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班建构教案

第1篇

关键词:绘本;数学游戏;文学作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数学游戏有许多,如何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数学游戏,一直是我们课题组研究与思考的问题,幼儿的一日生活以游戏为主,以绘本《花妖精的生日派对》为例,来谈一谈如何围绕文学作品开展有效的数学游戏。

一、幼儿已有水平分析,确定选材

大班上学期,教学中幼儿对规律已有经验为ABCABC、ABB、AAB等,此次借用的文学作品《花妖精的生日派对》紧紧围绕生日派对所需要带的礼物、参加生日宴会自我的装扮、去参加party的路线等等,处处彰显了数学规律的元素,因此选用这个绘本主要是复习巩固幼儿对规律的已有认识,并提升幼儿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游戏中感知规律的乐趣。

二、根据教材基本内容,构思教案

绘本《花妖精的生日派对》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装饰物的排列规律;

2.培养幼儿参与设计规律的兴趣;

3.让幼儿体验合作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图片花妖精、贺卡一张、PPT、两人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重点:

按规律排序。

活动难点:

创设规律。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直接提问导入

提问:蝴蝶在花丛中采蜜,从左到右仔细看一看,蝴蝶在按什么规律排队的?花又是按照什么颜色规律开放的?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简洁明了,较少幼儿有惯性思维:图上有什么?对于“从左到右仔细看,这样可以给幼儿一个正确数数方式。什么规律排队?的提问是对于大班幼儿已有经验的调动与铺垫,为后面逐步递增的规律埋下伏笔。”

(二)通过绘本,发现各种规律

播放PPT第6~15页。

1.介绍人物、事件,初步认识各种规律。

提问:裙子/鞋子/帽子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2.幼儿自由设计。

提问:你们想为花妖精准备什么礼物呢?

幼儿自由讨论,并设计礼物并按规律装饰。

3.播放PPT第16~25页。

提问:小路是按什么规律排的?

设计意图:这是本活动的重点环节,通过层层铺垫“它是按什么规律排序的?”、步步解剖“完整说出它的规律”、自由设计“你想设计什么规律”,在这些环节中让幼儿的创造与想象得以发挥。我将幼儿的设计进行了展示,最终幼儿自由讲述礼物的规律,“比比谁最有创意?”发现大班幼儿强烈的好胜心,会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规律。

(三)结束活动

花妖精收到了这么多礼物,她开心极了,瞧!她还为你们准备了丰盛的点心,请你们去品尝一下吧!

活动反思:

《花妖精的生日派对》教学中孩子们活学活用,尤其表现在在“做礼物”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不同规律的排列方式。正是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在自由设计这一环节,幼儿通过有趣的“游戏”,又一次开启了思维的碰撞,在与同伴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游戏的乐趣。

三、教学视频集体研讨,价值取向

通过视频展示,课题组的老师各抒己见,纷纷指出数学游戏的挖掘情况,因此教学中可以:

1.文学作品中的游戏来源于幼儿的兴趣

每次找到一个好题材的文学作品,老师总是在挖空心思去想有什么游戏好玩呢?可以怎么玩呢?这始终是将教师的位置放在了主体,我们应该明白,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开展什么游戏,怎么玩,应该由幼儿的兴趣来决定,我们的想法可以改为:“你觉得可以怎么玩?”幼儿自己去商讨玩法,教师做一个记录者,有时甚至可以做一名默默者,静待花开。

2.文学作品中的游戏可以投放到区角中

绘本活动开展后,我们在美工区投入了一些模板,如:小汽车、花裙子等让幼儿通过不同材料进行装饰,可以用毛根绕成一圈、可以用橡皮泥捏成点进行粘贴、可以用水彩笔画出花纹等;在益智区让幼儿按规律排序,“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呢?”“我设计的迷宫”;表演区就直接让幼儿创设背景的规律等等,真正将文学融入幼儿的游戏中。

3.文学作品中的游戏可以融入多领域

第2篇

论文摘要: 为了顺应英语大班教学的需要,弥补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广泛地应用到大班英语教学过程中。新教学手段必然要求对传统的英语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以迎合目前大班英语教学的需要。本文即论述了英语大班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思路。

目前,英语大班授课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解决有限的教师资源和庞大的学生数量这对矛盾之前,如何提高大班教学效果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先进技术手段被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新教学手段的引入又对相关的教学要件提出了相应的适应要求,其中就包括对传统的英语教学结构设计的重新优化。

一、大班教学的实际需要要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近年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加强,国外大学小容量班授课形式受到不少人的追捧。考虑到语言学习对于交流互动的依赖,英语教学大班授课的形式深受诟病。但在现有条件下,大班授课仍然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授课的客观存在。

研究表明,教学质量和教学班的大小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我们承认大班授课存在以下局限性:学生多,教师与学生个体交流的机会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班授课的优势:大班授课时,作为受众的学生心情更放松,这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习时容易产生的焦虑心理。如果教学组织者引导得当,大班授课就更易于帮助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见,教学形式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组织者对于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和实施。只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方案并不断优化,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丰富教学手段,大学英语教学就能够在大班授课中取得好的效果。其中多媒体技术手段就为确保大班授课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首先,多媒体教学有效弥补了大班授课的缺陷。多媒体英语教学最大优点是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语境,使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其次,多媒体英语教学能极大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做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授课信息密度小,这明显不能满足大班授课的要求。现在教师可以采用课件教学,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和形象的语言运用通过多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接受和模仿。这些非书面资料真实生动,信息传播速度快、容量大,可以使抽象材料形象化。教师也通过实物投影和电子板书节省了时间。再次,多媒体教学与现代网络相结合有利于课后巩固。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教学素材与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相结合,开展课堂外的远程教育,从而有效弥补大班堂教学交流的缺乏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略。

二、优化设计大班多媒体教学结构的关键是课堂活动

就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蓝图。在大学英语大班授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是有益的,而多媒体充分发挥的关键在于做出合理的教学结构设计并严格实施。教学结构设计的优化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中师生的活动过程、形式涉及的教学媒体和方法等多种要素进行整体优化的安排,形成特定的最佳的结构或模式。 "

1.教学思路的分析选择。多媒体的实际运用要根据教学结构设计预先安排好的步骤进行。而教学结构的设计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及教学目标的规定,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确定多媒体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对比研究显示:不同层次的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施行措施不尽相同。重点英语专业的教学具有研究语言的目的;非重点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目的除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使用技巧外还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即在四六级考试中达到合格成绩;而高职院校则更看重日后对学生形成系统职业技能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结构前形成相应的教学思路。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失去教学开展的方向。

2.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理解性学习中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反应更为明显。然而,在记忆性学习中,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文范本、操练重点词汇和常用句型等方法,使学生记忆更牢固,语言使用的精确度更高。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优化绝非简单的此是彼非的选择,而是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整合,在整合中要求使用最佳的多媒体组合。相反地,对对话部分,在教学中应常采用情景教学法,此时要求多媒体再现或是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以投影仪和媒体播放的声像材料必须是与对话内容最佳关联的;在媒体的选择上,媒体播放工具优先于投影仪,因为媒体播放工具能够非常方便地再现情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的集中和愉悦并存的境界,从而加速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大班授课 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目前,英语大班授课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解决有限的教师资源和庞大的学生数量这对矛盾之前,如何提高大班教学效果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先进技术手段被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新教学手段的引入又对相关的教学要件提出了相应的适应要求,其中就包括对传统的英语教学结构设计的重新优化。

一、大班教学的实际需要要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近年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加强,国外大学小容量班授课形式受到不少人的追捧。考虑到语言学习对于交流互动的依赖,英语教学大班授课的形式深受诟病。但在现有条件下,大班授课仍然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授课的客观存在。

研究表明,教学质量和教学班的大小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我们承认大班授课存在以下局限性:学生多,教师与学生个体交流的机会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班授课的优势:大班授课时,作为受众的学生心情更放松,这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习时容易产生的焦虑心理。如果教学组织者引导得当,大班授课就更易于帮助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见,教学形式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组织者对于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和实施。只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方案并不断优化,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丰富教学手段,大学英语教学就能够在大班授课中取得好的效果。其中多媒体技术手段就为确保大班授课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首先,多媒体教学有效弥补了大班授课的缺陷。多媒体英语教学最大优点是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语境,使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其次,多媒体英语教学能极大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做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授课信息密度小,这明显不能满足大班授课的要求。现在教师可以采用课件教学,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和形象的语言运用通过多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接受和模仿。这些非书面资料真实生动,信息传播速度快、容量大,可以使抽象材料形象化。教师也通过实物投影和电子板书节省了时间。再次,多媒体教学与现代网络相结合有利于课后巩固。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教学素材与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相结合,开展课堂外的远程教育,从而有效弥补大班堂教学交流的缺乏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略。

二、优化设计大班多媒体教学结构的关键是课堂活动

就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蓝图。在大学英语大班授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是有益的,而多媒体充分发挥的关键在于做出合理的教学结构设计并严格实施。教学结构设计的优化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中师生的活动过程、形式涉及的教学媒体和方法等多种要素进行整体优化的安排,形成特定的最佳的结构或模式。

1.教学思路的分析选择。多媒体的实际运用要根据教学结构设计预先安排好的步骤进行。而教学结构的设计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及教学目标的规定,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确定多媒体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对比研究显示:不同层次的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施行措施不尽相同。重点英语专业的教学具有研究语言的目的;非重点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目的除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使用技巧外还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即在四六级考试中达到合格成绩;而高职院校则更看重日后对学生形成系统职业技能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结构前形成相应的教学思路。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失去教学开展的方向。

2.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理解性学习中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反应更为明显。然而,在记忆性学习中,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文范本、操练重点词汇和常用句型等方法,使学生记忆更牢固,语言使用的精确度更高。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优化绝非简单的此是彼非的选择,而是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整合,在整合中要求使用最佳的多媒体组合。相反地,对对话部分,在教学中应常采用情景教学法,此时要求多媒体再现或是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以投影仪和媒体播放的声像材料必须是与对话内容最佳关联的;在媒体的选择上,媒体播放工具优先于投影仪,因为媒体播放工具能够非常方便地再现情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的集中和愉悦并存的境界,从而加速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

3.多媒体手段和内容的最佳选择。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光、影等丰富的表现手段,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符合多媒体大班教学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多媒体对学生的信息输出不应是手写教案的翻版,而应选择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创新手段。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创新手段绝非对技术的片面追求,而是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教学内容和创设相关语境的便利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克服大班授课因操练不足而造成的记忆干扰。课堂上要体现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同样需要加以选择,教师应该在课程结构设计前加以精心挑选,以确保重点词汇、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律全面高频地在其中得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再现方式应该根据需要作出最优取舍;教师讲解语言结构部分时应该采用图片、幻灯片等形式引导词汇和语法结构;对话部分应通过教师文本讲解和媒体播放录音形式讲授;阅读和写作部分多采用投影方式显现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教学理念转变策略课程改革学生发展

理念就是理想和信念,就是理论和观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仁门。理想地说,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念基础之上。所谓有理念,就是对自己的策略选择和行为方式能够清晰地进行理念解释和行为描述,能够进行“为什么”的阐释。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需要考察与反思支配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寻找造成实践弊端的思想与理论根源,并针对其根源,提出其转变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现状考察与反思

教师的思想是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的价值性理解。知识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构成。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看待知识与课程?树立怎样的学生观与教学观?

(一)教师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人们习惯用这样的定义来理解知识,并以此为知识观来看待课程改革。这种知识观的本质,认为知识就是被搁置在人类认识成果总库中的那些东西,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经过系统的理性思维并以“符号”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过往经验,是理性的产品。这种知识观不应是教师所持有的知识观。因为这种知识观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没有从课程教学的角度来把握知识的本质。“知识就是力量”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个教师的脑海中,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教学,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毫无疑问,尊重科学、尊重知识,重视知识教学,并把它看成是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教育的基本规定。但如何理解知识,如何看待知识教学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和意义,却反映了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视野的广一度和深度。

“知识改变命运”是因为知识对人生的启迪,知识不纯粹是关于科学、真理的问题,更是与人的命运和幸福有关的问题。知识教学不能仅仅教给学生知识的内容,更应引导学生领悟知识的意义。让知识与学生相遇,让一切进入学生发展历程的知识都应具有人文意义,此时,知识对作为知识再生产的主体—学生而言,不完全是“真理问题”,还有“幸福问题”。这也正表明了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意义的合理性与价值追求。

就知识、知识观的话题访谈教师时,大部分教师说:

什么是知识?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知识观?说句老实话,说不清楚。但我们知道,对学生说,书本知识最为重要。不然的话,学生为什么还要天天学习课本?考试时还要考书本上的内容?关于“知识背后的意义”,这个我们觉得也很重要,但很玄乎,不好捉摸。学生掌握了知识之后,他自己会有体会,会有感觉。

(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课程与课程观的地位凸显无疑。但教师们又是怎样理解课程?课程观又是怎样的?

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我们当老师的关注的课程就是课本和教参,按照课本、教参去备课、讲课就行了。教材编写是上面的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教材选用是领导的事情。关于课程资源问题,有时候也找一些材料,包括网上查询,但这种情况很少。学校又不能上网,家里能上网,但回到家里就累得不行了,根本没有心思上网查教学方面的资料。

教师鲜明的课程意识应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教师要确立课程资源意识,应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是可以超越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但教师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没有条件、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等等。这一回答足以让教师、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领导从不同的角度去自问、深思。

(三)教师对学生的认识

学生作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参与教育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否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对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实属不易。2007年教育部的统计数字表明,农村初中大班额比例达到6800,全国有64个县的初中全部是大班额,其中50个县在中西部地区。按照河南省某市2007年度教育统计资料,无论是城市、县镇,还是农村,66人及以上的班级规模占74%以上,城市尤为突出,而班级规模在45人以下的很少。事实上,120人左右的“超级大班”也屡见不鲜,令教师不堪重负。每名教师相当于带两至三个正常班,工作量增加了两倍以上。上课时要为维持秩序而耽误时间,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清讲课内容,教师上课时都要将声音喊到最大,上课质量很难保证。美国学者卡尔森(RonaldL.Carlson)在谈到“教师的厌‘教’情绪”时曾提到,中学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班上学生人数太多,维持纪律是首要问题,不可能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教幼儿园直到12岁的中学生的教师都要花费很多精力来维持纪律,他们也对此深恶痛绝。在很多课堂上,通常是几个不服管教的坏学生破坏了整个课堂纪律。

据笔者观察,在大班额教学的课堂上,按最保守的估计,至少也有10%的学生不听课。若精确计算的话,不注意听课的人数可能要在30%左右。在访谈教师时,他们说:这两个数字应该不夸张,就是如此!学生不学习,我们也不管,也不敢管,管严了,怕学生出事。即使想管,那么多学生,咋管?

2.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学习生活。一次,笔者到一所小学听课,在课间时间到一语文教研组办公室休息时,观察到如下真实的一幕:

一个岁数稍大的女老师在靠近门口的桌子边坐着,我进去和她打了声招呼,并坐下和她聊天。同时,我发现靠里面站着三个男生,其中一个斜趴在桌子边正在写作业,我已经知道这其中原因,但还是忍不住走上前去看(或者问)个究竟。那两个学生手拿作业本,傻傻地站在那,面无表情;那个斜趴在桌子边的学生正在写“给妈妈的一封信”。我看了一会,他没有写出一个字。我问他咋回事,学生不语且一脸的难受样。我又回到这位老师旁边,老师顺口说:“这不是我的学生,我从不干这种事。可能是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或者做得不好。”

学生生活幸福吗?学生学习快乐吗?学生傻傻地站在教师办公室里是何等滋味?面无表情地趴在教师办公桌边补做“给妈妈的一封信”,在那样的环境中,处于那样的心情,能给妈妈说些什么?能写出优美动听的语句吗?能把发自内心的话语表达出来吗?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包括在课堂上,在教室里,在校园内。

(四)教师对教学的认识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很大。

1.教师课堂设计与执行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受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影响,教学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对教学科学性理论的研究,强调的是教学活动的“预设性”,反映在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和执行方面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必须写出系统而完整的教案,并在课堂教学中,执行此教案。在访谈多个学校的多位教师中发现,他们所说的惊人的相似:

学校不定时检查教案。编写教案时,必须系统而完整,必须有各项条目。教案提前写好,课堂上就是要按照教案讲,按课本、教参上规定的内容讲,按备课时设计的内容讲。

从教师访谈中得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系统和完整”,主要是学校制度的规约。课堂上教师对教案的执行情况“按章(教案)办事”“依样操作”者也居多。没有“详案”与“略案”之分,也没有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别。这种对教案的管理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的统一模式,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肯定是弊大于利。

2.教师课堂教学安排情况。调查420名中小学教师的情况表明,教师每节课的完整性回答“高”或者“较高”的占70.0%,每节课的教学密度回答“紧凑密集”或者“较为紧凑密集”的占70.5%。教师在课堂上追求的是每节课的完整性,一堂课的完整性高,对应的是课堂安排紧凑密集。在访谈教师时,他们说道:讲课时,主要通过“复习、新课、小结”等几个环节来进行,在这方面变化不大,习惯了,使用起来也顺手、方便,课堂上,一环扣一环,表现得也比较紧凑。

二、转变教学理念的思考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只有触及人们观念层面的变革才是最深刻的变革。我国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表明,对教育观念的审视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在更深层次上的自我批判与自我突破。正是以不断更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所持的教育教学观念将直接决定其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转变教师知识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知识观即人们对知识本质、类型、属性、价值、习得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不同的知识观必定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所固守的“知识本位主义”“知识授受主义”与“知识功利主义”的知识观及其教育行为方式,从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理念出发,实现教育中知识观的两种转向。

一是从构成性知识观转向生成性知识观。构成性知识观是构成论思维关照知识的结果。在构成性知识观的视域下,知识是由基本的知识要素构成的整体,知识的发展就是基本知识要素的离析与重组。它强调知识所具有的理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但忽视了知识还具有情感性、非科学性和主观性。以此来讨论知识必然会导致知识的“单向度”性。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其特征为: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反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知识具有生成性。知识的生成不是通过各组成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要素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整体地不断演变和创新的过程。

二是从本体论的知识观转向主体论的知识观。本体论的知识观是从知识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来讨论知识,把“知识”作为研究对象,就知识论知识。这种本体论的知识观不能作为教师直接拿来并加以应用的知识观,因为教师的研究对象和活动目的不是“知识”,而是“学生及其发展”。因此,教师知识观的建构需要从本体论视野转向主体论视野。

主体论视野就是超越一般认识论的本体视野,从学生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来理解知识。主体论的知识观强调的是学生作为知识再生产的主体,知识再生产的过程、方式、目的和价值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相比较,具有其独特性。因此,这一知识观的转向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课程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崇尚主体论的知识观,注重知识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与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知识不只是科学的问题,更是与人的命运和幸福相关的问题。教师知识观的转变,要求树立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惰性,增强知识的弹性,促进知识的远迁移,达到最终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愉快学习、幸福生活。

(二)增强课程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提升教师专业品质

教师如何理解课程,就决定了他如何实施教学,进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课程统一管理以及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始终处于“忠实执行者”的层面,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为此,增强课程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提升课程能力,既是教师教学理念更新的重要一维,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教师鲜明的课程意识一般包括主体意识、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强调教师时刻把自己和学生看作是课程的主体,把自己和学生置于课程之中;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教师把握课程不同维度的目标,结合特定的教育情景,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动态地生成课程价值;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求教师不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而且要利用与开发多种课程资源。

知识中心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重视知识的价值及其对人的理性的意义,它强调课程对儿童未来生活的意义,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强调由对儿童未来生活的关注转向对儿童现实生活的关注;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认为,教育和课程对儿童的关注,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为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之间架起一个桥梁,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构建意识和创造意识,引导儿童建立起有效的生活方式。

纵观课程观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课程观是沿着人的未来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沟通的道路展开的。课程只有把儿童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生活着的人来看待,才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为此,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其内涵包括: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学校课程不再被视为静止的“跑道”,而被视为“人生的阅历”,是教师的独特教育理念、师生所处独特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情景直接关联的教育要素。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学生的基石

1.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教师应树立多样化的学生观、个性化的学生观以及“每个人都能做到自己的最好”的学生观。这一鲜活的命题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它昭示着教师要对学生高度负责,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服务。关爱每一个学生,教育者应胸怀这样的信念: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同时,把学生当作“具体个人”去认识和研究,“要承认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发展的;具体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各种生命经历中,通过主观努力、奋斗、反思、学习和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创建和实现;离开了对具体个人生命经历的关注和提升,就很难认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2.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生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在师生互动中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参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不断调整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只有在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四)教学观的转变:从关注学科到关注学生

1.课堂教学:师生对话的实践。我国的课堂教学面临着从“传递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的严峻课题。“传递中心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片面地传递“制度化知识”的教学。把儿童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就是灌输知识,其结果是儿童原本拥有的主观能动性被消磨殆尽,丧失了学习的本来目的,学习的使命仅仅是记忆现成知识;教师关注的是知识,是学科,而不是人,包括教师自己,教师不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会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因此,传递中心教学是“教师主导型”教学,是一种学科本位的教学,也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

“对话中心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究型教学,是一种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主体性和个性、人格的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感召下,课堂教学过程意味着是一种对话过程。这个对话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且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也就是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过程”。

第5篇

一、单项选择题

1.构成金属晶体的根本微粒是〔

A. 分子                        B. 原子                        C. 阳离子与阴离子                        D. 阳离子与自由电子

2.以下关于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 都有多种堆积结构             B. 都含离子             C. 一般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             D. 都能导电

3.食盐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调味品。NaCl晶体中存在的化学键为〔

A. 离子键                               B. 极性键                               C. 共价键                               D. 非极性键

4.金刚石的熔点为a℃,晶体硅的熔点为b℃,足球烯(分子式为C60)的熔点为c℃,三者熔点的大小关系是〔

A. a>b>c                               B. b>a>c                               C. c>a>b                               D. c>b>a.

5.以下晶体中,化学键种类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A. SO3与SiO2                       B. NO2与H2O                       C. NaCl与HCl                       D. CCl4与KCl

6.以下双原子分子中,热稳定性最大的是〔

分子

I2

HF

F2

HI

键能(kJ/mol)

151

569

153

297

A

B

C

D

A. A                                           B. B                                           C. C                                           D. D

7.以下物质固态时一定是分子晶体的是〔

A. 酸性氧化物                         B. 碱性氧化物                         C. 含氧酸                         D. 非金属单质

8.氯化硼的熔点为10.7

℃,沸点为12.5

℃。在氯化硼分子中,氯—硼—氯键角为120°,它可以水解,水解产物之一是氯化氢。以下对氯化硼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A. 氯化硼是原子晶体

B. 熔化时,氯化硼能导电

C. 氯化硼分子是一种极性分子                                D. 水解方程式:BCl3+3H2O

=

H3BO3+3HCl

9.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BF3和NH3的空间构型都为平面三角形

B. 晶格能由大到小的顺序:NaF>NaCl>NaBr>NaI

C. 熔点:Na-K合金

D. 空间利用率:体心立方堆积

10.科学家在

20℃时,将水置于足够强的电场中,水分子瞬间凝固成“暖冰〞。对“暖冰〞与其它物质比拟正确的选项是〔

A. 与Na2O

晶体类型相同                                        B. 与

SiO2

化学键类型相同

C. 与CO2

分子构型相同                                          D. 与

CH4

分子极性相同

1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水的沸点较高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化学键

B. 离子晶体中可能存在共价键,而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C. CO2与SiO2均为共价化合物,其固体熔化时,均破坏了分子间作用力

D. 某物质熔点1067℃,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和熔融态均能导电,其晶体一定为离子晶体

12.以下对一些实验事实的理论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选项

实验事实

理论解释

A

碘单质在CCl4中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CCl4和I2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2O是极性分子

B

CO2为直线形分子

CO2分子中C=O是极性键

C

金刚石的熔点低于石墨

金刚石是分子晶体,石墨是原子晶体

D

HF的沸点高于HCl

HF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HCl

A. A                                          B. B                                           C. C                                           D. D

13.以下各项的表达中都包含两个数值,前一数值大于后一数值的是〔

A. 氨分子中N﹣H键的键角和甲烷分子中C﹣H键的键角

B. NaCl晶体中与一个Cl﹣紧邻的Na+数和CsCl晶体中与一个Cl﹣紧邻的Cs+数

C. 晶体硅中Si﹣Si键的键能和金刚石中C﹣C键的键能

D. 单质碘中的分子间作用力和干冰中的分子间作用力

14.萤石(CaF2)属于立方晶体,晶体中每个Ca2+被8个F-包围,那么晶体中F-的配位数为〔

A. 2                                           B. 4                                           C. 6

.                                           D. 8

15.氮化硅是一种新合成的结构材料,它是一种超硬、耐磨、耐高温的物质。以下各组物质熔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的作用与氮化硅熔化所克服的粒子间的作用相同的是〔

A. 硝石(NaNO3)和金刚石                                       B. 晶体硅和水晶

C. 重晶石(BaSO4)和萤石(CaF2)                              D. 冰和干冰

16.以下数据对应物质的熔点,据此作出以下判断中错误的选项是(

)

A. 铝的化合物的晶体中有离子晶体                         B. 表中只有BCl3和AlCl3是分子晶体

C. 同族元素的氧化物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晶体           D. 不同族元素的氧化物可形成相同类型的晶体

二、综合题

17.离子液体是一类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绿色溶剂和催化剂,其中的EMIM+离子由H、C、N三种元素组成,结构如下图。答复以下问题:

〔1〕碳原子价层电子的轨道表达式为________,基态碳原子中,核外电子占据的最高能级的电子云轮廓图为________形。

〔2〕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NH3、NO3-、NO2-中,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不同于其他两种粒子的是________。NH3比PH3的沸点高,原因是________。

〔3〕氮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比同周期相邻元素都大的原因是________。

〔4〕EMIM+离子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分子中的大π键可用符号Π

mn

表示,其中m代表参与形成的大π键原子数,n代表参与形成的大π键电子数〔如苯分子中的大π键可表示为Π

66

〕,那么EMIM+离子中的大π键应表示为________。

〔5〕立方氮化硼硬度仅次于金刚石,但热稳定性远高于金刚石,其晶胞结构如下图。立方氮化硼属于________晶体,其中硼原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立方氮化硼密度为dg/cm3

B原子半径为xpm,N原子半径为yp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

那么该晶胞中原子的空间利用率为________〔列出化简后的计算式〕。

18.不锈钢是由铁、铬(Cr)、镍(Ni)、碳、硅及众多不同元素组成的合金。完成以下填空:

〔1〕写出碳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________,其最外层有________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2〕硅烷(SiH4)可用于制备高纯硅,硅烷的分解温度远低于甲烷,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__。

〔3〕下面是工业上冶炼Cr时涉及到的反响:

①请将方程式补充完整并配平。

________ CrO42-+

________ S+

________H2O

________Cr(OH)3+________ S2O32-+

________ ________

②上述反响中,假设转移了3mol电子,得到的复原产物是________mol。

③Cr(OH)3和Al(OH)3类似,也是两性氢氧化物,写出Cr(OH)3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

〔4〕镍粉在CO中低温加热,生成无色挥发性液态Ni(CO)4

呈四面体构型。Ni(CO)4是________晶体,Ni(CO)4易溶于以下________〔填序号〕。

a.水

b.四氯化碳

c.苯

d.硫酸镍溶液

19.硅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成分,单质硅及其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完成以下填空:

〔1〕某些硅酸盐具有筛选分子的功能。一种硅酸盐的组成为:M2O·R2O3·2SiO2·nH2O,元素M、R均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3周期,两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之和为24。

①写出M原子核外能量最高的电子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

②常温下,不能与R单质发生反响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

a.CuCl2溶液

b.Fe2O3

c.浓硫酸

d.NaOH溶液

e.Na2CO3固体

〔2〕氮化硅〔Si3N4〕陶瓷材料硬度大、熔点高。可由以下反响制得:SiO2+C+N2

高温

Si3N4+CO

①Si3N4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请解释Si3N4中氮元素化合价为负价的原因________。

②C3N4的结构与Si3N4相似,请比拟二者熔点上下,并说明理由:________。

③配平上述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________。

〔3〕一种用工业硅〔含少量铁、铜等金属的氧化物〕制备Si3N4的主要流程如下:

①将工业硅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

②适量的H2是为了排尽设备中的空气,但H2在高温下也能复原工业硅中的某些金属化物。

x

可能是________〔选填:“盐酸〞“硝酸〞或“硫酸〞〕,理由是________。

20.原子序数小于36的X、Y、Z、R、W五种元素,其中X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Z原子基态时2p原子轨道上有3个未成对的电子,R单质占空气体积的

15

;W的原子序数为29。答复以下问题:

〔1〕Y2X4分子中Y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1mol

Z2X4含有σ键的数目为

________。

〔2〕化合物ZX3与化合物X2R的VSEPR构型相同,但立体构型不同,ZX3的立体构型为

________,两种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角较小的是________〔用分子式表示,下同)。

〔3〕与R同主族的三种非金属元素与X可形成结构相似的三种物质,试推测三者的稳定性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三者的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________,解释原因________。

〔4〕元素Y的一种氧化物与元素Z的单质互为等电子体,元素Y的这种氧化物的分子式是________。

〔5〕W元素有________个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其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1.

D

2.

D

3.

A

4.

A

5.

B

6.

B

7.

C

8.

D

9.

B

10.

B

11.

D

12.

A

13.

D

14.

B

15.

B

16.

B

17.

〔1〕;哑铃

〔2〕NH3;氨分子间存在氢键

〔3〕基态氮原子电子占据的最高能级为半充满,较稳定

〔4〕sp2、sp3;Π

56

〔5〕原子;4;4π(x3+y3)dNA75×1030×100%

18.

〔1〕;4

〔2〕C和Si最外层电子数相同,C原子半径小于Si,所以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弱于碳元素,硅烷的热稳定性弱于甲烷

〔3〕4;6;7;4;3;2;OH-;1;CrO2-+

H++

H2O

Cr(OH)3

Cr3++3OH-

〔4〕分子晶体;b、c

19.

〔1〕3p1;be

〔2〕氮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强,氮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强于硅原子,因此两者形成化合物时,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氮原子,因此Si3N4中氮元素化合价为负价;两者均为原子晶体,碳原子半径小于硅原子半径,因此C3N4中碳原子与氮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的键长较Si3N4中硅原子与氮原子形成的共价键键长小,键能较大,熔点较高。;无

〔3〕增大反响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响速率;硝酸;H2在高温下能将铜的氧化物复原为单质铜,单质铜与盐酸和硫酸不反响

20.

〔1〕sp2;5NA

〔2〕三角锥形;H2O

〔3〕H2O

>H2S>

H2Se;半径Se>S>O,键长H-Se>

H-S>

H-O,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H2O

>

H2Se>H2S;H2O形成分子间氢键,H2S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H2S,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第6篇

关键词: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实施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1.理论依据:

面向21世纪的国家教育振兴计划,把培养卓越教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为此,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标”)。这个“课标”明确了广义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应该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其中教育类课程即为狭义的教师教育课程,解读其三个课程目标领域和六个学习领域的相关规定,可知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由一般教育理论课程、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三类课程构成;其中,教育实践课程又包括本科课堂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实习基地学校的现场教育实习课程。因此,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设计。

2.实践依据:

承担高师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群体,主要来源于师范类大学建校以来沉淀下来的语文学科教学法专职教师。这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都不同程度地积累并传承了较丰富的关于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的经验和做法,将他们的宝贵实践经过研讨论证、整合提升,最后形成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较有特色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一定是建立在较扎实的实践反思基础上的,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二)建构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1.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框架:

依据国家“课标”关于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要求,优化整合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后,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框架。即以学科教育理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核心主体课程,架构起与之紧密联系并相适应的五个语文教师技能训练模块课程———语文教师口语、三笔书法、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2.语文教师技能训练的“五模块”课程体系:

依据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内容体系的建构逻辑,五门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顺序如下:第一学期开设语文教师口语;第二学期开设三笔书法;第五学期开设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第六学期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3.对“一体五模块”课程体系的学理分析: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来所要从事的基础教育学校语文教师职业,对教师素质提出了特殊的专业化要求。第一,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敏锐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思维力、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应该修炼的基本语文素养。第二,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语文教学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会独立书写常用文体文章和各种文类的教案;能独立依据课标、考试说明、教材设计一套标准化试卷;会讲课,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会说课,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等。第三,必须具有现代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修养。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思想所在。学生将这一基本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就会获得相得益彰的最大学习效能。因此,在大一课程中,先行设置了最基本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写字训练和语文教师口语训练模块课程。从规范三笔字书写、普通话、片段教学口语训练开始,并由此课引领将书写能力和教学口语能力训练贯穿始终。在大三课程中,在开设核心专业理论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同时,集中设置了较高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训练、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语文命题与解题训练模块课程。通过这三个模块课程的训练,试图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全面地掌握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领,并能不断结合理论课程内容学习,评价伙伴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训练行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案例引领,理论先行

五个训练模块课程,都由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内容系统构成,课时比例为1∶2或1∶3。精讲技术理论要领是训练课程改进的基本要求,其最好策略就是实施案例教学。例如,语文教师口语课程,在导入语设计与表达要领的学习中,授课教师就在PPT中展示六个典型案例,教师通过对其中两个案例的分析归纳出要领,其他案例学生就可以自行讨论发现要领。这些所谓“要领”即“技术理论”,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运用演绎的逻辑,教师先把理论传授出来,再举例说明。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则采取归纳的逻辑,教师通过展示典型案例,师生共同讨论,引领学生去主动“发现理论”,那么,学生对于这些导入语设计要领理论的获得就具有“建构”的教育意义。而这六个案例的筛选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展示语文名师案例;二是展示一线普通语文教师优秀案例;三是展示上一届学生实训案例,目的是先从前两类案例中发现导语设计要领,再从第三类案例中发现学生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研讨如何改进。接下来的设计导语和片段口语表达训练也就顺理成章。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实施中,一方面,发挥了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理论并即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积极教育功效;另一方面,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后促进了学生进入对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自我建构状态中,而这种学习状态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最佳状态。

(二)大班训练,解剖麻雀

语文教学技术要领的掌握必须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呈现才能实现,这是技术理论的一般特点。所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大班训练就是一次具有解剖麻雀意义的呈现,教学效果颇佳。具体做法就是: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对技术要领的基本理解后,给2-3名有愿望在全班展示训练的学生布置任务、目标并进行指导,学生课下准备,下节课在全班展示;师生针对学生自己的“案例”再展开课堂讨论,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师时刻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理论去说明理由,努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若干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式在五个训练模块中都适用。这是因为,同学大班训练所提供给大家的案例较之教师展示的案例,因接近学生实际而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改进自己的实践提供良好的借鉴,所以对学生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更富启发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

(三)单兵训练,人人过关

经过大班展示训练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得到公开纠正,借此所有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训练的目标要求,规避了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于是可以进入独立的带有创意的单兵实践训练中。单兵训练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人10-15分钟展示,然后小组评议,教师参与评论并综合大家所评给出成绩,并予以公布。这是人人过关训练,不合格者重新训练,由教师亲自把关验收,直至合格。这种训练方式贯穿于五个训练模块中,从而实现语文教师各项技能训练人人过关的目标。例如,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中,主讲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10人小组,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单兵训练活动。首先是15分钟高中现代文教学,然后是15分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这两个层次训练的教学内容都由教师提前一周分配指定并覆盖人教版必修教材。最后是单兵综合技能验收训练,具体操作如下:先抽签确定教学篇目,篇目来自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然后是150分钟备课并完成一份规范的简案,这个过程是在独立封闭没有任何备课资料的电脑前完成;最后是提交教案并进行10分钟讲课展示。笔者发现,在10人小组的单兵循环训练中,不断呈现优秀的成果,这些成果在被大家首肯并分享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并修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语文教师技能不断提升,这种提升来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

(四)课堂讨论,共同提高

无论是案例引领还是大班训练、单兵训练,以课堂讨论形式展开对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学理分析,是五个训练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这个讨论没有预设,都是在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实践行为中最具典型性的地方,并在此停留,提出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评论,在评论中沉淀重要问题引起师生思考。总之,针对典型学生个案的讨论活动,让我们的课堂在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中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师生也在辩论中提升着自己对教师技能的理性解读能力,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更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新教师的新诉求。

(五)记录过程,灵活评价

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实施一样,也要进行评价,但这类课程的评价采取终结式和书面闭卷式评价显然不合适。为了能全面、真实、自然地反映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我们采取形成性过程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对每一位学生的训练过程做出记录,一个学期下来,记录的信息就可形成这个学生训练的行为轨迹,再通过量化手段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整合性描述,最后得出这个学生在这门训练课程中的最后成绩。“五模块”课程在实施形成性过程评价后,笔者发现,学生获得的最后成绩的正态分布图十分标准。这充分说明,在训练目标适中的前提下,通过记录并量化累计所得成绩与平时参与技能训练的真实状态吻合度很高。由此可见,实施此评价方式具有科学性。

三、问题与思考

(一)训练“一刀切”

学生群体在进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学习一段时期后,在职业选择上又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学生改变了从师的初衷,甚至重新选择在其他专业领域里发展自己。这部分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技能的系统化训练中效果肯定不佳,且给其他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建议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大三前重新选择专业或在学院分类培养。

(二)案例库建设滞后

学生在各项教师技能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典型案例,特别是代表共性问题的案例和特别有创意的案例,都应该成为我们训练课程的资源被积累下来,为以后的课堂案例教学使用。建议按照20人一组成立标准化微格实验室,由专业教师把关录制剪辑资料,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技能训练案例库。优良而丰富的案例库,将作为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中最重要、最具实用价值、最具特色的、可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资源而存在。这也必将成为本课程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在有效解决有限的教师资源和庞大的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之前,大力改善大班教学效果成为当务之急。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促进学习环境的创设,辅助教学设计,解决大班授课的一些现实困难。因此,多媒体教学需被广泛引入大学英语课堂。

1 多媒体课堂教学对学习环境创设、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的促进作用

在记忆性学习中,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文范本、操练重点词汇和常用句型等方法,使学生记忆更牢固,语言使用的精确度更高。而在对话部分则要求采用情境教学法,要求多媒体再现或是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语言交际是通过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各种刺激和理解这些刺激(确认各种刺激意识)的过程。由此可见,交际是一个活动过程,交际法外语教学理论不再主张引导学生进行孤立的句型操练,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其目标直接指向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首先要努力创设真实自然的社会语言情境,要将教学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交际场合搬进课堂,使课堂变为一种具体的社会交往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的交际过程。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下,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由于缺乏真正自然的言语交际情境,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语言使用规则的掌握往往出现脱节现象。多媒体计算机的一体化特征能为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较为真实、自然的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语言功能项目从网上的资料库中选取和下载适当的图片、录像片段、文字介绍等,自由组合资料创设出理想情境。采用课件教学,教师可以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和形象的语言运用通过多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接受和模仿。多媒体模拟仿真技术创造的各种真实情境,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语言交际欲望,使其能够主动开口讲英语,并且学会在不同交际情景中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从而逐步实现在实际的英语交际活动中运用自如。

2 多媒体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设计、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辅助功用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光、影等丰富的表现手段。多媒体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可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大量的文字和非文字信息,极大地辅助教学设计。多媒体对学生的信息输出不是手写教案的翻版,而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因操练不足而造成的记忆干扰。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在课程结构设计时精心挑选,以确保重点词汇、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律全面高频地在其中得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再现方式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做出最优取舍;教师讲解语言结构部分可采用图片、幻灯片等形式引导词汇和语法结构;对话部分可通过教师文本讲解和媒体播放录音形式讲授;阅读和写作部分可多采用投影方式显现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与Internet联网后,还可灵活、快速、高效调用国内外信息资源,从而改变传统英语教学单维文字或孤立静止图形传递信息的局面,以多维、多形式、多角度、高效、准确地向学生呈现与描述同一教学内容。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医科类等高职专业的科技英语文章,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环境的支持,可以加快学生的接收理解速度,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其英语技能。

多媒体计算机能把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等所有的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产生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形式,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全身心投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多媒体计算机帮助教学的先进手段,如终端软件、互联网等,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学习局面,学生成了机器和设备的主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控制学习,从而建立起自信心,消除焦虑和紧张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上计算机网络可以提供协作学习模式,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多媒体技术环境还能激活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课堂教学对大班授课的现实必要性

大班教学受众人数多,学生与教师个体交流以及学生的平均训练机会都很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如果教学组织者引导得当,大班授课则更易于帮助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培养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要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丰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并不断优化,大学英语教学就能够在大班授课中取得好的效果。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是现代外语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提高大班授课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首先,多媒体教学有效弥补了大班授课的缺陷。多媒体英语教学最大优点在于它利于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语景,使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

其次,多媒体英语教学能极大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克服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授课信息密度小的问题,做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采用课件教学,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和形象的语言运用通过多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真实生动,信息传播速度快、容量大,可以使抽象材料形象化。教师也可通过实物投影和电子板书节省时间。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大班上课的学生。

第8篇

论文摘要: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得大学英语教育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与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与自主学习,成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学习者自主这一领域所做研究基础上对网络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给予了肯定,并对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从观念、模式、方法上产生一系列转变。我国教育部提出要推进信息化教育: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与应用;组织学校上网,利用网上资源;开办远程教育,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不断满足社会成员接受终身教育的需求。顾日国教授曾以“从课堂教学到远距离教学、再到网络教学”为题,比较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利用远距离传播手段及网络手段的教学模式,认为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对现代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造了积极的条件。香港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DavidNtam也指出,现代科技,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将外语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影响,一直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这种英语教学模式为主,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向学生输人某种语言形式,然后让学生反复操练,教师耗费大量时间进行分析研究而通过黑板等传统教学工具传达的信息量有限,学生更没有时间和语言环境把所学内容付诸实践,他们虽然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掌握了大量的语法知识却不能将之转化为语言交际能力。另外,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教学是在同水平的模式下进行无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成绩优秀的学生感到教学的不足,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这样的教学必定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语言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忽视了对其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思维。

二、网络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最主要的任务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使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社会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只有不断变革才能适应这一需要。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了对当前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教师应要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推进计算机及网络英语教学,使课堂设置体现个性化,自主化,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极大地挑战;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协作地位(胡壮麟,2004)。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环境刺激,自我发现,与原有知识相互作用,重新构建知识等主要环节。建构主义理论完善了早期的认知理论,它既强调学生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是核心,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语言综合技能的输出环境,在此环境下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既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我们仍然要强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备课尤其是电子教案的准备尤为重要,如何设计、编排,如何利用网上资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使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技能都能得到训练和运用,这都要求任课教师的备课比以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要求更高。教案内容包括课文的背景知识,教材的重点、难点,词汇和短语的解释,相关的讨论题,课后的练习以及大量的补充材料,如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相关文化风俗的知识介绍,英文歌曲,英语幽默故事,电影剪辑等视听材料。其包含的信息量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在课堂外,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相同的网络资源,要他们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和学习内容来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通过电子邮件,MSN等方式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资源信息,与学生共享网络资源的帮助。

2.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

上世纪8O年代,外语教学界引人自主学习概念,一些学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为其加入内涵。例如,Dickinson(1995)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

Benson(1997)则提出语言学习的自主性主要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行为和技能,一种指导自己学习的内在的心理动能以及一种对自己学习内容的控制。Littlev~od(1999)视自主学习为一种自我调控的能力。由此可见,自主学习可以概括为学习者积极的态度,独立学习的能力,自我的控制和管理。这也正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所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对学生而言,网络学习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课堂的有机整合下,那么每个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可以有更直接的语言运用与语言交流的机会,可以随时提出疑问,随时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可以逐步培养其主动收集信息,积极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网络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特点,可以调整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控制自我学习的过程。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管理。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层次和质量。

三、新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现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会凸显一些问题。

1.教师的网络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水平有限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自主的模式不仅没有削弱教师的作用反而让其承担新的角色一一教师的主导和协作地位,这给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师多受传统教学法影响,如果要接受新的角色就必需全面掌握网络应用技术,才能让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得以实施。但是目前国内各大学英语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水平有限,大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改革的必然趋势,希望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但他们还是处于学习阶段,且学习的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教师不能专业地掌握网络教学,不会自制电子教案,更不谈教学软件的开发,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不能实施,教师还是会回到以前单一的课堂黑板模式。所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水平,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国内相关机构给英语教师提供统一的、全面的、专业性强的网络教学技术的学习平台,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的问题,同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使之用与教学,适应新形势下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

根据Dickinson,Benson和Littlewood等多位学者对自主学习的定义,自主学习表现的是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习者能够有积极的态度,即学生能对知识进行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学习者还要能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即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学习活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学习者还需要承担学习责任,即学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对学习效果能自我评估。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在这种条件下,我们也看到了由于学习心态、学习目的、自学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一些问题。以自学能力为例,如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充分利用这种更科学的教学模式,获取更丰富的知识,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他们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不能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去学习并解决问题。

新的教学模式毕竟还是在试验阶段,我们的学生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就深受传统模式教学的影响,依赖教师,自主性差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的教师要不放弃自己的主导和引导地位,帮助学生跨越障碍。王笃勤(2002:23)的研究表明:我国“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通过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很必要的。”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问题,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如魏玉燕(2002),何莲珍(2003),蒋丽萍(2006)]等,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具体做法。以大学英语课堂为例,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英语教师要会组织课件材料,把知识信息适度输入给学生;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利用网络信息给学生放一段视听资料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如复述材料,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或是让学生演绎材料进行情景会话。总之,通过各种形式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学生接收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自主能力差的学生,可以树立他们学习知识的信心。教师还要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这样就能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第9篇

园本教研活动开展情况:

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幼儿园的发展需要优秀的教师个体,更需要建构一个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团队,我们围绕园本教研组织实施了一下几项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

幼儿园为老师订阅了《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报刊杂志,及时提供新《纲要》精神相应的各种书籍,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让每位教师认真阅读,要求教师每月至少摘记两篇。通过这一活动,促进教师自觉学习有关幼儿教育书籍,丰富幼儿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本学期,我园利用外出开会、学习的机会购买各种书籍,存放阅览室供教师借阅;教师们相互介绍好书,让有益的书籍净化心灵,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增添美好的色彩。

2.托幼教育衔接研讨活动

托班的宝宝离开托儿所,升入小班学习。但到了幼儿园以后,换了新环境,新的老师,孩子哭闹,情绪不稳定,幼儿园的老师发现有的孩子在班上行为习惯较差等等方面的问题。小班年段老师邀请托儿所的老师参加开展了本次研讨活动,为托儿所的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做好衔接。

2月26日晚上,托儿所的老师和我园小班年段的老师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大家围绕:

(1)幼儿的行为习惯

(2)幼儿的动手能力

(3)幼儿一日活动的常规教育三方面进行研讨。大家根据实践经验出发,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通过本次活动,相信对老师们今后如何更好地组织好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开展教育活动,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幼儿园大班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3月18日,大班年段教师针对“幼小衔接”教研组进行了专题研讨,对本学期全面开展“幼小衔接”活动进行布置。以大班为试点班,从心理准备入手,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观摩交流,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衔接中的断层问题,为孩子们打下基础,做好小学学习的各种准备。

3.课题《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研讨和学习

我园围绕课题开展一系列有关的研讨、学习。本学期是课题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学习有关理论,研究课题设计,成立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全园开展两次的课题专题学习使老师对课题如何开展和实施有了初步的认识。各年段围绕课题开展研讨活动为下学期更好的实施和开展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小班段开展《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研讨;中班段开展《培养幼儿自主学习习惯的研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学习》研讨;大班段本学期送走毕业生将又迎来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她们开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研讨》开展研讨。

4.围绕课题开展全园教师制作课件、教案评比活动

幼儿年龄小,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同样以幼儿的认知规律为指向,不仅要让幼儿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更应该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幼儿明白了不好的行为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行为习惯会有利于生活、学习,那么,他才会乐意去做。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发生着许多偶发事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如能抓住机会,适当引导,用现实中的生动事例作为活生生的教材,对幼儿进行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如,幼儿小便后洗手,教师要求幼儿对着水池甩甩干,调皮的幼儿喜欢反教师的教导而行,有意把地面弄湿。这时,教师不妨把当时的情景拍下来,制成ppt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大家看,这位小朋友做得好不好?为什么?”通过讨论,幼儿了解其行为所产生的不良结果,会把地面搞脏、容易滑跤等。所以开展幼儿园老师制作课件、教案评比,老师们积极地参加,本次活动六位老师取得最佳设计奖,本次的设计教案和课件在下学期将作为课题活动在班上开展。

5.全园开展公开课观摩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从XX年4月20日—5月4日幼儿园开展了全园教师公开课观摩活动。本次活动开课的内容为本学期的华东师大教材,采用集体教学活动,选材范围缩小了,那么如何把大家平时上过的活动更加有趣新颖的展现出来,让孩子更加快乐的参与,这无形增加了难度。

全园教师也为本次活动做好充分准备,自己做课件、写教案……活动中,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带来了新的感受;运用游戏、谈话、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效果。活动中,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带来了新的感受;运用游戏、谈话、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活动后,幼儿园进行集体评课。首先是上课老师进行说课,然后所以参与听课教师对每节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执教教师课堂上的精彩之处和不足地方每位老师都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达到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次活动不光体现了教师的业务水平、风格,更体现了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园教师相互之间地学习与交流,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教研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组织全园教师开展家长开放半日试教活动

我园一向非常重视家园共育,其中家长开放日是家长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的状况,了解现代的幼儿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本学期5月10日——5月12日旭日幼儿园开展为期三天的家长开放半日活动。

活动前教师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精心选择、设计活动,周详安排半日活动的每个细节,还进行了认真的试教。有了活动前的试教和修改。老师们在家长开放日半天更加有自信,这对新老师尤其的重要。

7.承办县教研室幼教学科的省级立项课题《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模式适切性研究》会议

3月11日上午,春光明媚,暖意洋洋。县教研室幼教学科的省级立项课题《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模式适切性研究》的有关幼儿园和课题组负责人会议在我园召开。12所幼儿园的课题组成员聚集在旭日礼堂,首先是我园教师黄海燕为大家上了一节公开课大班音乐游戏《和尚和老鼠》,课后,课后黄海燕老师针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接着是,在县教研员陈于今老师的主持下真正进入了我们幼儿园音乐游戏教研特有的思维碰撞的互动讨论。老师们也畅所欲言,适时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一个个的金点子、好方法应运而生。

通过本次省级立项课题《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模式适切性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会议的召开,各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任务,同时也体现了围绕幼儿园音乐游戏教研专题,充分发挥幼儿园教研团队的作用,有效开展音乐游戏教学疑难问题的研究,推进幼儿园音乐领域教育向纵深发展。我园在承办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合作、细密的组织活动上级领导的认同。

8.教师参加教科研论文比赛

第10篇

1 “用书”理念指导教学全程。“用书”遵循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终身教育”的理念,改变了过去“教教材”的教学模式。提倡“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课程观。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开放的教学方法,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确立幼儿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根据“用书”倡导以问题引领幼儿的探索与操作精神,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注重问题解决思想的渗透,加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幼儿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概念并应用的过程,使幼儿体会数学价值的同时,逐步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会数学的信心。同时,重视发展幼儿的数感,处理好数学生活化与数概念建构过程内在逻辑和系统要求之间的矛盾。

2 “用书”材料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用书”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材”载体,增加了“教学挂图、学习包、亲子手册”辅助材料呈现内容丰富的教材。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呈现辅助材料中的学习内容,内容画面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激发了幼儿阅读与练习的兴趣。同时,这样的呈现方式还有助于幼儿对教学中知识点的理解,使之对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大班数学活动《自编5以内数的口头加减应用题》,教师先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在买卖水果的过程中学习讲述5以内数的口头加减应用题。积累加减法的感性经验。接着,教师充分利用“用书”提供的配套教学挂图,引导幼儿尝试根据给出的条件自编5以内数的加减应用题。然后,教师以指导幼儿完成学习包《自编5以内数的加减应用题》来巩固知识点。

3 “用书”空间提升教学品位。自幼儿园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用书”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空间。这些教材空间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专业成长的机会,不仅给予了教师充分钻研教材、展示教学个性的机会。也提升了教学品位。例如,大班《领域活动指导》下册中数学活动“我当报时员”。活动目标之一是使幼儿学会看整点和半点。为此,有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自编了“小明秋游迟到了”、“小明的第二天”故事,运用幼儿熟悉的故事情境组织教学。先是教师边讲述故事“小明秋游迟到了”,边出示相关时间的钟面。初步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和半点。接着幼儿边听故事“小明的第二天”边拨钟面,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学习看整点、半点,使幼儿在动脑想、动口说、动手操作的亲身感受和探索中建构知识,获得经验。

第11篇

[论文摘要] 阐述了大班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原因,深入分析素质教育下小班化教学的特色和优点,提出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当前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对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对小班化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所谓“小班化教学”,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1 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现代化学校的新模式。 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势在必行。

1.1 小班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人数多在20~30人,符合教师的最佳关注范围,有条件实施网式连接。在小班化教学上,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方便互动交流信息,整个课堂是一张网,教师和学生都是这网上的线,任何一根线如有所反应,整张网都能颤动,教师随时进行调节,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案,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发言、展示、交流的机会,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学生学习知识更扎实、更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1.2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方式的变革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否则只能成为空谈或沦为形式。而“小班”正是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最切合的教学环境。

1.2.1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客观条件,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和。小班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教学环境,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学习、阅读和娱乐。

1.2.2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小班的组织形式给师生彼此的认识提供更多时空。教师能在单位时间内关心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受教师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基本能做到“面向全体”,加强了情感交流和教学信息的传递。

1.2.3 小班化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小班化教学资源上的优势,为课程的设置安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体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不再是看客,而是真正课堂的主人。例如,可以充分进行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加强。

1.3 小班化教学可以改善我国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小班化教学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作者”。在师生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中建构课程意识,同时也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小班化的改革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舞台。从而改变我国学生缺少自信、恭顺无创造精神的个性。

1.4 小班化教学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班额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做个别指导;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 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

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发展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前途、命运。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教育不容小视。在亚太一些地区,如新加坡、泰国等都在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缩减班级规模。在我国,小班化教学也已具备了可行的条件。

2.1 计划生育效应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

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实行的是大班教学制,一个班级的人数甚至达到了七八十人。班级的庞大给教师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但随着80年代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明显下降,升学压力降低,这就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创造了可能。

2.2 我国GDP总值的不断增加是小班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育的投入是小班化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以泰国为例(泰国的各方面情况类似于我国),政府资金是泰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来源,总的教育支出从1987年的13.48usd增加到1997年的68usd,再到 2000年的70usd。2000年,总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预算的25.7%。从1991年开始,教育支出成为中央财政预算中最大的份额。而在我国如果能提高教育支出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份额,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可能。我们来算一笔账(以某城市为例):现任小学教师为6000人,按师生比1: 19.5 的比例来说,学生有117000人。一个有50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有2人左右,把班级拆为25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1人,但是他所面对的学生数却减少了一半,若实行包班,就可以在不增加太多教师的情况下实现小班化教学,也有利于综合课程的实施。目前,我国的GDP已达到小班化实施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需要五至十年甚至更长的过程才能见到效果,但是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后续发展。

2.3 师资条件和教育资源为小班化提供了可能性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的继续教育,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成为小班化教学的生力军。他们可以有效地开展小班化教学,为“综合性的课堂”的推行展开一片新天地。其次,本科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也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壮大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推行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原有的教学资源,缓解小班化校舍紧张的问题,将就近的学校整合起来,共享教学资源,合理分配老师以及教学场所。

2.4 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应“由点及面”进行推广和普及

上海、北京等地的部分小学已开展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实验,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过程、策略和模式上已有了初步的经验,这就为我们在较大范围内推行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小班化教学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合理内核,又克服了大班授课制的弊端,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既不过分增加教育的成本,又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教学成本提高了,但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获得更多的指导,特别是享受更加充分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而大班教学使部分学生得不到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现象,在小班化教学中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克服。

不难看出,小班化教学以它特有的优势,逐步引领着世界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小班化教学带给我们的将是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小班化教学”为素质教育带来了曙光。

参考文献

[1] 乐毅,朱雪雯. 也谈小班化教育与教育机会均等——基于美国缩小班级规模实验的比较研究[J]. 常熟高专学报, 2003, (6): 15-17.

第12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班化教育 可行性研究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所谓“小班化教学”,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1 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现代化学校的新模式。 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势在必行。

1.1 小班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人数多在20~30人,符合教师的最佳关注范围,有条件实施网式连接。在小班化教学上,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方便互动交流信息,整个课堂是一张网,教师和学生都是这网上的线,任何一根线如有所反应,整张网都能颤动,教师随时进行调节,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案,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发言、展示、交流的机会,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学生学习知识更扎实、更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1.2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方式的变革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否则只能成为空谈或沦为形式。而“小班”正是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最切合的教学环境。

1.2.1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客观条件,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和。小班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教学环境,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学习、阅读和娱乐。

1.2.2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小班的组织形式给师生彼此的认识提供更多时空。教师能在单位时间内关心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受教师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基本能做到“面向全体”,加强了情感交流和教学信息的传递。

1.2.3 小班化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小班化教学资源上的优势,为课程的设置安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体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不再是看客,而是真正课堂的主人。例如,可以充分进行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加强。

1.3 小班化教学可以改善我国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小班化教学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作者”。在师生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中建构课程意识,同时也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小班化的改革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舞台。从而改变我国学生缺少自信、恭顺无创造精神的个性。

1.4 小班化教学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班额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做个别指导;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 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

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发展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前途、命运。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教育不容小视。在亚太一些地区,如新加坡、泰国等都在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缩减班级规模。在我国,小班化教学也已具备了可行的条件。

2.1 计划生育效应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

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实行的是大班教学制,一个班级的人数甚至达到了七八十人。班级的庞大给教师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但随着80年代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明显下降,升学压力降低,这就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创造了可能。

2.2 我国GDP总值的不断增加是小班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育的投入是小班化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以泰国为例(泰国的各方面情况类似于我国),政府资金是泰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来源,总的教育支出从1987年的13.48usd增加到1997年的68usd,再到 2000年的70usd。2000年,总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预算的25.7%。从1991年开始,教育支出成为中央财政预算中最大的份额。而在我国如果能提高教育支出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份额,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可能。我们来算一笔账(以某城市为例):现任小学教师为6000人,按师生比1: 19.5 的比例来说,学生有117000人。一个有50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有2人左右,把班级拆为25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1人,但是他所面对的学生数却减少了一半,若实行包班,就可以在不增加太多教师的情况下实现小班化教学,也有利于综合课程的实施。目前,我国的GDP已达到小班化实施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需要五至十年甚至更长的过程才能见到效果,但是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后续发展。

2.3 师资条件和教育资源为小班化提供了可能性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的继续教育,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成为小班化教学的生力军。他们可以有效地开展小班化教学,为“综合性的课堂”的推行展开一片新天地。其次,本科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也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壮大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推行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原有的教学资源,缓解小班化校舍紧张的问题,将就近的学校整合起来,共享教学资源,合理分配老师以及教学场所。

2.4 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应“由点及面”进行推广和普及

上海、北京等地的部分小学已开展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实验,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过程、策略和模式上已有了初步的经验,这就为我们在较大范围内推行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小班化教学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合理内核,又克服了大班授课制的弊端,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既不过分增加教育的成本,又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教学成本提高了,但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获得更多的指导,特别是享受更加充分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而大班教学使部分学生得不到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现象,在小班化教学中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克服。

不难看出,小班化教学以它特有的优势,逐步引领着世界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小班化教学带给我们的将是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小班化教学”为素质教育带来了曙光。

参考文献:

[1] 乐毅,朱雪雯. 也谈小班化教育与教育机会均等――基于美国缩小班级规模实验的比较研究[J]. 常熟高专学报, 2003, (6): 15-17.

第13篇

(一)人文关怀的缺失

英语是一种语言,蕴涵着其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英语语言的根本目的是用于跨文化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然而,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过多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把有限的课堂用于语法的讲解和文本的解读,一味地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工具人”。为了完成既定的授课目标,教师往往忽视文本之外的文化内涵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过多地引导学生训练答题技巧,难以使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体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难以锻炼其英语思维。此外,英语四、六级考试、提高考研率和就业率等“硬性指标”压的学生和老师都透不过气来,这无形中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错误的价值导向,导致一些学生只顾埋头苦背单词和语法,一些老师专门研究试题的出题规律和英语语言的语法规律,却忽略了语言的文化特征和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现象也越发严重。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生态,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意义,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生命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倡导对话式教学,主张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师生借助语言媒介分享人生体验,升华生命感悟,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然而,当今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课堂学生人数过多,已经超过了系统资源的承受力,致使学生和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双重增加,这违反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最适度原则,导致了课堂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个体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机会不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此外,大班教室空气浑浊,难于管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大班上课有一种“闲散”的感觉,继而出现课前预习准备少、课上注意力分散、无故旷课等现象。而对于教师而言,控制一堂大班英语精读课程的压力相应变大,授课和批阅作业的体力消耗也随之加大,从而使教学变得费力低效。由此可见,当今大学英语大班型课堂设置阻碍了师生生命的健康发展,也严重破坏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

(三)课堂主体角色异化

夏晋祥教授对“生命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论述,他提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欣赏者。学生的角色是主动者和探索者,是课堂的主角,是演员”;“‘生命课堂’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3]也就是说,生命化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堂活动或话题讨论,积极评价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学生应该在习得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英语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和讨论,获得生命的启迪。课堂教学理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技术的掌握,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涵义。现代知识本位教育禁锢了中青年学生的思想,忽视了生命的需要与激情,“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使人成为被功利所驱动的‘工具’,放弃了对生命的感悟,对幸福的追求。”[4]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和各种考试达标为中心,把书本知识机械地搬运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记住大量所谓的“标准”知识和“正确”答案,使学生成为了只知道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单向度的人,这使得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从而将学生生命发展中宝贵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活力销蚀了。学生的角色由知识的“生成者”异化为知识的“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习惯于一种被动的生存方式,泯灭生命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

二、生命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目标全面化:从知识传授到生命体验

生命化的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情感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的生命特征,其发展是生成性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任其发展,就像荒山上的树苗,杂乱无章,东倒西歪,终究成不了参天大树。因此,教育承担着引领生命航向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递挖掘人的潜能,唤醒人的创造力和生命意识,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语言技能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它更应该是一种充实而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当中,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力争完成课前预设好的教案,更重要的是在文本知识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寻求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话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英语词汇或表达方式交流个人思想,分享其个人情感。比如,在讲授《全新主题大学英语4》第三单元A课文Mars:AWaterWorld?(火星是有水存在的世界吗?)时,笔者在引入课文前首先让学生以小组课前展示的方式回顾了我国在太空探索事业当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然后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和外形图片;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欣赏了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有关“机遇号”火星探测在火星上工作的实景录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想课文内容,熟悉专业术语和词汇;课后与学生们共同探讨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Isitworthwhileformantoexplorespace?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不仅仅对人类太空探测的轨迹和火星探索的新发现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而且对太空探索事业的发展和太空竞赛的意义有了更为理性的沉思。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从文本译解到生活感悟

教育与生活是血脉相连的,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广义的教育;生活为教育提供养料,教育源于生活又创造着生活,因此,与生活断裂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5]英语教学同样需要与生活相融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这个小小的载体、通过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外部世界这一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6]语言来源于生活,它描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英语课堂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英语的教学只有与生活相关,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一门外语的欲望。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生成新知的过程,也是师生通过语言对话交流不断实现视界融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文本话题为中心,激活教材,超越教材,扩展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以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及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搭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料和语境,预设多样的情景,将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力争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和西方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

(三)教学方式动态化:从单线交流到多向互动

生命化的教育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信任、共享经验和人生的价值,使教育过程充满温馨与阳光。生命化的英语课堂摒弃传统的单线交流的对话关系,即师生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授受知识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控者或是唯一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多向交流关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英语学习者要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多向互动而建构知识,习得语言。而所谓的多向互动出了包括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及师师之间的协作研讨之外,还包括师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人机互动以及师生与学习资料之间的人本互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英语学习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料。例如,当前国内基于语料库和“云”资源“句酷批改网”,已在国内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试用。通过笔者与学生们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到这一网络资源的便捷。学生只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定期内在该网站完成作文提交,立刻会收到自动的批改反馈,以及具体的批语。学生依据批语可以反复修改并反复提交,直至取得满意的成绩为止。这些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无疑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大班型课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方式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团队合作。教师在大班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学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二是在分组时提倡异质分组,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锻炼机会,促进组内成员互补、互助。三是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并应经常轮换角色,以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发展的机会,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三、结语

第14篇

关键词: 大班额 微课 信息技术

一、什么是微课

信息社会,教学家族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微课。那么,什么是微课呢?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到十分钟内就一个课时或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更能满足大班额教学的需求。从微课的概念我们知道,一个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它注重的是方法的传授。学生用学得的方法做相应的功课,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生在做功课的过程中遇到“拦路虎”询问老师,这个时候老师的讲解,必能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举一反三”的教学理论如出一辙。

二、微课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要从两千多年前孔圣人的私塾教育算起。孔圣人一个人要教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资质的学生,所以他研究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等等。仔细推敲这些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可惜,老祖宗的经验之谈未被我们重视。“洋学堂”传入后,私塾渐渐销声匿迹,班级授课制成了我国唯一的教学模式。这种班级授课制因为有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限制,所以老师不得不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一个班级尽管“材质”各异,老师们用的却是一个教案、一个教学进度,“为了每一个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自然成为空话。现代通讯业的发展,使得教育共享成为可能;校校通、班班能,使得革除教育弊端成为可能;家家通、人人通,使得教育公平成为可能,微课应运而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值得大力提倡。如果各年级各学科都能把知识点做成微课或微课系列放到“班班通”、“家家通”上,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的薄弱点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就像到超市选购商品一样,就像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一样。这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私塾教学何其相似。只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面对的是孔子,他们受到时、空的限制,现在的学生面对的是各位优秀老师的影像,是微课,时空无限。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都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后者比前者手段更先进,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

微课“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我国教育现状受到多方诟病,易中天就曾撰文《不原谅中国教育,它最不拿人当人》炮轰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探索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如:某中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的“10+30”课改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0分钟“自学+合作+探究”。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学会的。

这种模式通过改变课堂结构,后段变前段,前置变预习,课后变课前,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通过自学、对学、小组合作,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问题最终变成自己想要的答案。不管哪种课改模式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通讯发达、网络普及的今天,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势在必行。怎么改?怎么才能改到让教育不再束缚人的天性、人的精神、人的创造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微课教学是对传统教学很好的辅助

微课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教学的辅助作用有如下几方面:

1.对新课的导入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准备阶段,如果放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音画皆美的视频,则不但能使学生迅速安静下来,而且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新课学习中。我曾经上《旋转和平移》时利用生活中大风车的旋转和过山车的平移,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的上课环节非常精彩。这节课课前让学生有期待,课中让学生有满足,课后让学生有留恋,真是一堂不错的数学课。

2.对许多教学难点具有示范作用。数学课有时候是有一些操作实验的,在小班级下还好解决,因为学生人数不多,但是在大班额下的学校,效果很不理想,因为人数很多,许多后面的学生根本看不清老师在做什么?如果老师再到后面做一遍时间又不够。如果能把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做成微课,关键步骤、关键点使用微课的放大功能,那么不管坐在哪里的学生都能仔细观察老师的实验过程,所有学生都能看得到。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课时,通过播放摆放正方体的视频展示可能的种类,比现场放在讲台上摆的效果好很多。

3.对教材的解读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小学数学学科课本都是按单元内容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核心知识点。这一个个的知识点就可以做成一个个微课,让学生反复揣摩、领会。学生悟透了,解起题来自然得心应手。比如:小学数学小数计算这一块,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常规计算,没有方法可以走近路,就是要认真计算。例如:4.5÷12保留两位小数,只能列除法竖式计算。另一部分是简便计算,这部分我利用微课先把三个运算定律复习一遍,再做简便运算,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为什么不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越性,让教育网络化、信息化呢?微课这个集网络、信息于一身的新生事物为什么不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呢?微课的核心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微课不仅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微课翻转课堂早日成为现实,让微课给教育带来春天。

第15篇

一、在校园内进行网络教学已成为可能

众多高校均已建立了校园网,为网上教学提供了硬件上的支持,为进行网络教学提供了设备上的可能;从上网用户以超摩尔规律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人们的观念已经接受了网络,为进行网络教学提供了思想上的可能。从网络教学的实践看,教学上可以突破一些陈旧的方法和手段。

二、网络教学是一种必然

首先,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而高等学校的硬件、软件资源相对紧缺,矛盾显得较为突出;其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职教育需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确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管理观,从培养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强的网络能力以及较强的自我建构能力三方面入手;再次,网络利用它自身的优势――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正在造就一代新人,培养出了能利用信息作出最佳决策的人,能高效率学习、高效率生存的人及有多专多能的人,同时也把人从简单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三、网络教学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首先,网络教学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名师的指点,受教育的面得到大幅度的增加;其次在于教会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学会求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主安排,下载、自学、实时讨论、E-mail交流等方式都是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再者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在网络教学中不具备较强的筹划设计、交流沟通、科学研究、实际操作能力将被淘汰,迫使教师从熟悉的习惯了的教法中破旧立新、不断开拓,同时也有利于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现代观念的形成;最后,网络教学也将促使管理的更新,使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网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网上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基于教室里的多媒体局域网,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对学生进行授课,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把准备的多媒体CAI课件放入服务器,以便上课调用,这些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信息处理系统是对教、学信息的处理。其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

1.支持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可将教师机的屏幕(图像、动画、文字)语音(音乐等)实时广播给任意指定的个别、部分或全体学生。也可对学生机实现个别、部分或全体的轮流监看、监听。随时与学生机共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对话和可视化辅导,实现交互式教学需要时可指定学生机为教学实例。

2.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方式,使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为出色。把教师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3.有利于大班教学

传统的大班教学的效果一般可能不如小班。但如何上好大班课,这是很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学校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材的需求),大班教学成了事实。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平台为教师上好大班的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

随着教学班规模的增大,了解学生个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由于可以实现互动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的在这里都可做得更好。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教师再也不需要扩大自己的嗓音和加强手势及脸部表情,或者如何书写大字以使坐在后面的学生看得清。因为大屏幕的投影机及网络的广播功能,教师再不需忧虑传统的大班教学的烦脑,可专心一意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上。

4.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选择或编制CAI课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的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可能来自其他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自己的工作总结,甚至是学生的习作等)。在提出某个课件的需求时,既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又注意它的教育性和艺术性。然后在计算机专家、教育心理学家、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CAI课件精品,把它们放在网络上,供师生们共享。

5.提供科学的教学测量手段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课堂教学信息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和评定,以提供确切的学生学习数据供教师教学决策作为依据。例如,学习过程的测试,包括课堂上实时反馈的学生信息,学生对问题的态度、反应和回答问题的用时等,以及使用网上标准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然而对学生建构性、创造性学习的测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阻碍网络教学发挥优势的原因

1.课程与技术的整合问题

课程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只是把教案搬上了电脑,因此课程没有与技术进行整合,根本不适合网络学习。

2.学生网络学习能力问题

我们进行实践的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学生在学习时,网络知识还很少,甚至没有,学生根本无法用基本技术来为学习服务;学生在下载软件的过程中,往往被网上的其它信息所吸引而产生迷航;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还很差,面对众多信息会束手无措;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还不知道如何去搜索信息,学生在文章中反映的信息量很少;学生的自主性还很差,在网上问答中,在线的学生不到1/5,能经常写邮件提问的只有2人,及时交作业的不到1/8,这些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学生学习的功利性问题

从实行情况来看,由于学生人均拥有机器量还不多,学生上机不是很便利,有时网速又慢,学生在网上学习一门课程的成本高于传统学习,考试把握又少,学生就不愿意干。很多学生学了一半就放弃了,去寻找更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程。

4.管理部门的认识程度问题

学院管理部门只是简单地认识到应该进行网络教学,把网络教学作为教学改革试点的一部分,但管理部门中真正对网络教学研究的人也不多,管理模式、考试形式、对教师的评价问题等都用传统模式套,使教师失去了网络教学的积极性,使网络教学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打上了折扣。

六、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搞好学历教育

校园网络是学校教与学的纽带,搞好学历教育,学生可以从校园网上得到更多的知识信息,也能及时地自己的信息,并实现网上交流、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而大大丰富和充实课余生活。教师的备课可从校园网中获得更多教学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方便地、有选择地比较教学信息资源,然后通过校园网向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的做法是:

(1)教师要建立自己的教学主页;

(2)在教学主页要有自己任教课程的多媒体教材(电子版);

(3)配合教学进度,定期更新讨论主题及BBS材料;

(4)每周定时与网上的学生进行实时交谈、辅导、答疑;

(5)利用自己的邮箱(E-mail)收缴学生作业及收集学生对教学意见或建议;

(6)建立课程成绩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