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班课程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班课程教案

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

管理学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具有理论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特点。为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灵动性为教学重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并且大多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面对民办高校的这种情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管理学教学模式显然不能与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案例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机械地听和记,变为主动探索与思考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用案例教学法来实施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堂设计以教师为主,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授

管理学主要对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进行研究,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授课,让学生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的基本含义和实施过程。由于知识点较多,课时安排又比较紧凑,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辅助地位。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很容易出现授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大幅下降的现象。

(二)大班授课,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民办高校普遍采用大班授课。而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而言,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目的普遍比较盲目,学习一门课程主要以拿学分、不挂科为目的。在管理学大班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得一部分学生出现平时上课睡觉、玩手机、聊天等现象,考试时临时应付。另外大班授课,教师如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开展授课,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在讨论环节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三)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以闭卷试卷考试为主,这种方式容易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公平性和严肃性。但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单一的试卷考试形式一方面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以强制性理论知识的记忆为主,忽视了管理的实践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在采用案例分析、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不高。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最早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实行,将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穿插到理论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讨论的一种授课方式。1990年以后,我国教育界开始研究并推广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一般有四个环节。第一步是课前教师收集整理加工案例;第二步是学生阅读案例,并围绕案例进行查找资料;第三步是案例讨论,这一步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提升效率,教师可以对学生实行分组并围绕关键性问题、教学重点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还应对案例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对学生参与和讨论情况的印象与评价。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习兴趣

传统的授课方式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也可能并不实用,且非常难以吸收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如以管理学中组织职能的过程为例:通过理论可以了解到组织职能是围绕着组织结构的建立、维护和变革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职位设计、部门划分、职权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的协调等内容,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这些知识较少,所以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这些知识点,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但案例教学将这些理论的具体实施过程和细节通过案例的形式展现给了学生,学生通过对这些管理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实施过程,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发表见解。通过这种方式一是促进了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加强了学生对管理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讲授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知识传递,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自己掌握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是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查阅案例讨论中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的一种授课方式,一般包括前期准备、小组讨论和总结三个阶段。在案例讨论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和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不仅注重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也达到了集思广益,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和引导者。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教师必须搜集、整理合适的、具有时效性的案例,这一步骤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教师教学的与时俱进性。另外,在案例讨论和总结环节,为了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形成独立看法,教师必须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较深刻的认识。以案例为媒介,学生将复杂的知识融入到了生动的案例情景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也将新的知识融汇到了原有的知识架构中,并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水平。

三、提高民办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恰当选择案例教学内容和时间

合适的案例教学内容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一方面,案例教学材料内容翔实且具有典型性。管理学课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既要有成功企业的案例,也要有失败企业的案例;既要有大中型企业管理实践的案例,又要有小型企业的案例。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内容必须要经过仔细选择。选择时要综合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管理学课程的讲授主要是围绕着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来展开的,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案例的设置也要重点围绕这四大职能来实施。另外,案例的难易程度也要适中。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如果学生感觉案例内容简单、案例内容没有意义,学生就失去了收集资料和预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案例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证。如果案例内容过于复杂,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身就不高,难度过高会使得学生出现缺乏兴趣、望而却步的现象。最后,选择的案例内容要真实、贴近生活,这样的案例可能就是学生在现实生活或将来走向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或问题,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感到对以后的生活或学习有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材料,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既要重视其理论性也要重视其应用性,案例教学所占的课时比重应适中,一般占1/3比较适宜。如果案例教学活动所占课时过多,理论知识就会掌握不牢固,案例教学的效果也难以实现。

第2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借助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3.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海滨景象的风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借助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海滨景象的风貌。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认读课题

出示祖国版图,谈话: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到海滨小城走一走。

1.

指名读课题,指导准读前鼻音“滨”

2.

齐读课题

(二)写好课题

1. 学生书空,老师板书,一起来写好课题中的“滨”字

2. 相机提示:滨,形声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宾客的宾。

(三)理解课题

1. 提问:海滨小城,换一个字,你怎么换?

小结:海滨小城一座靠近海的城市,海滨的“滨”是水边,靠近水的地方。

2.“滨”扩词:

靠近海的地方——海滨;

靠近湖的地方——湖滨;

还有什么滨?——河滨。

齐读三个词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林遐笔下的海滨小城是怎样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一读课文,读顺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发现易错的地方用笔标一标。

2. 请学生做小老师,提醒易错字:在哪个自然段的?第几行? 多音字很容易读错,真是火眼睛睛。

(1)多音字:胳臂

小老师领读词语,齐读句子。

(2)形近字:睬 踩

小老师交流区分方法,再按小组放入句子中读。

“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3.

同桌互读,纠正读音,把课文读准确。

(二)二读课文,理清地点。

1. 说一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海滨小城。 追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相机板书:美丽整洁

随文教学“洁”,三点水,右边是战士的士,上横长,下面一个口下横短

2.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美丽整洁”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地方? 指名说,请回答的学生贴板贴: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3. 这五个地方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对板贴归类 (1-3)海滨景象:大海、沙滩

(4-6)小城景象:庭院、公园、街道

4. 依托板书,理清脉络

课文围绕美丽整洁,主要介绍了海滨景象:大海、沙滩,(1-3)自然段

小城景象:庭院、公园、街道,(4-6)自然段

三、情境体验,品读海滨之美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先来到海滨,一起做一个小小摄影师。 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完成学习单:

(一)

白天的海滨

1. 学生交流

2. 根据学生交流,提取词串,齐读: 蓝的天  蓝的海

棕色的机帆船  银白色的军舰

白色、灰色的海鸥  白色、灰色的云朵

3. 借助词串,想象画面

选择几个词语,说一说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生合作,再读词串

4. 借助画面,回忆同学拍摄的景物,说一说白天海滨的景象。

5.搭建支架,有序说画面

(1)白天的大海色彩丰富,画面中的景物有些多,散在哪里,怎么把它们说得有层次一些,回归文本,看看作者的文字,齐读诗行排列的文字: 天是蓝的, 海也是蓝的。

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

有棕色的机帆船和银白色的军舰 来来往往。

天空飞翔着白色、灰色的海鸥, 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2)动态展示,发现顺序

景物:天、海      机帆船和军舰      海鸥和云朵

色彩:蓝的        棕色、银白色      白色、灰色

位置:天和海      海天水平线        天空中

(3)借助支架,描绘画面

①点拨:先从整体说画面,再说细节。

②再读这段文字,有顺序地说。

要求:说出丰富的色彩,说出画面的层次。

(二)

早晨的海滨

1. 学生交流

2. 转换视角,发现纯粹色彩 师引读:

棕色的机帆船

金黄色 银白色的军舰

金黄色 白色、灰色的海鸥

金黄色 白色、灰色的云朵

金黄色 帆船上的渔民的脸和胳臂

金黄色 军舰上的战士的脸和胳臂

金黄色

小结:早晨,大海就是一片金黄色。

3. 借助句式,强化色彩的纯粹感 他们为什么会变成金黄色?因为?

示范:早晨,机帆船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早晨,军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晨,海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晨,云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生读: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迁移:帆船上,渔民的脸和胳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舰上,战士的脸和胳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生读: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4. 聚焦关键词语,感受色彩纯粹之美

(1)寻找关键词语,感受画面色彩

这金黄色就是——朝阳,朝阳用一个什么动作让早晨的大海变成金黄色? 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2)聚焦关键词语,强化画面色彩

动词“镀”,这个字是金字旁,和什么有关?

出示字典解释:“镀”是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另一种金属表面的化学方法。 这段话中_______附着在__________。

(3)品读关键词语,感受语言魅力

换一个词,你会选什么?

作者为什么会选这个“镀”字? 图画比较,体会语言魅力

小结:它镀上金属,看起来光亮、均匀、细腻的,就像金黄色的朝阳洒在海面上。用上这个“镀”字,作者匠心独运,齐读早晨的大海。

5.借助词串,描绘早晨的海滨景象

棕色的机帆船   金黄色 银白色的军舰

金黄色 白色、灰色的海鸥  金黄色 白色、灰色的云朵  金黄色

帆船上的渔民的脸和胳臂 金黄色 军舰上的战士的脸和胳臂 金黄色

①指名说出色彩:运用课文中的原句,抓住画面中最重要的金黄色。

②提示说出变化:早晨的海滨与白天的海滨颜色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原来,棕色的机帆船变成了金黄色,学生接着说; 连人也变成了金黄色,学生接着说。

(三)

傍晚的海滨

1. 学生交流

2. 画面欣赏,内化语言

3. 方法应用,练说傍晚的大海 方法提示:抓住事物和色彩把画面描绘出来了,用这样的方法说一说傍晚的海滨。

①学生自由练说,教师巡视点拨(画面中还有声音)

②学生交流分享

小结:海滨之美,色彩美得丰富,色彩美得纯粹,色彩美得喧闹,齐读海滨景象(1-3)

四、

书写感受汉字美

1.

集中识字:栽 载

(1)连一连,选意思 (2)写一写,记心中

我会写:

海  整 满树

我想提醒你:

五、抛砖引玉,导游小城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在文字中感受了海滨之美,小城之美又体现在何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板书设计:

19

海滨小城

大海     海

小城    庭院

第3篇

0 引 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以及“互联网+”应用的高速膨胀,在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安全问题倍受政府和各个企业的关注。现如今,安全已经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是已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各高职、专、本科院校都纷纷开设信息安全专业或相关课程,而对信息安全方面人才的培养却成为了制约安全的瓶颈。作为一个非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说,想学好这门课,既具有实际意义,又具有一定的困难。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知识涵盖面广、理论性强等特点,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和接受,且实际工作中安全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想要得到此等能力,增加就业砝码,校方就有必要对网络信息安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 课程定位

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一文中指明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指出了培养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重要性。民办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 《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其培养目的是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备信息安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求都懂,但求够用,具有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解决某些具体安全问题的能力。

《网络与信息安全》为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课程,主要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并能够实现相关的规划与管理、常用网络安全设备的选用与配置、常用网络安全软件的应用以及常见网络病毒与网络黑客的防范,增强综合安全知识,强调实际的安全防范与安全产品的使用,同时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 民办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本身的原因

(1)知识面广: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包含数学、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基础课程;

(2)理论丰富: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涉及数论、信息论、密码学、数据库原理、通信原理等与计算机、数学等相关的核心理论知识;

(3)操作性很强:学生具有良好的编程基本能力,能读懂、编写流行的高级语言程序代码,能够独自完成网络技术实验,能进行网络安全攻防演练;

(4)紧跟技术发展前沿:此课程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必须紧跟潮流,了解和掌握最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所学的支撑基础课程不全

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有以上的特点,想真正学好却真非易事,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办学时间、学生的基本情况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的不可比,所以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上更应该合理安排,为学生构建好基本理论知识框架。

2.3 重理论,实践弱

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是计算机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很高的课程,有很多其他课程所不可比拟的特点,许多安全技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理解。民办高校发展很快,不断申请新专业,增加学生数量,根本不考虑学校,教师,学生的三元因素问题。学校教学条件更新慢,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陈旧,教师很少有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且理论知识也都是书本上的,而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师教学时满堂灌,实践的机会很少,创新少,不直观,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2.4 实践设备和条件不足

民办高校用于实践教学的实验室本来就少,不可能专门为这门课设置一个实验室,更谈不上校外的实训基地。学生没有实践环境,就很难开展课程中所涉列的实验,学习的过程还是从理论到理论,所学知识衔接不够,学生学习会很吃力,极大地削弱了教学效果。

3 针对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几点意见

3.1 利用现有条件提供不一样的实验环境――虚拟实训

民办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教学环境一般都是微机实验室,造价低,易实现。教师需要参与实验室的规划、软硬件维护等环节,细心的安排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内容和步骤,并指导学生完成操作,同时课后总结实训时存在的问题。一样的实验室而提供不一样的实验环境,特殊之处在于使用了虚拟机这个软件。在开学前期把实验课程安排交予实验室管理老师,告之所需应用、系统软件。本机使用Win7,XP系统均可,虚拟机是必备的软件,它能够模拟真实网络服务的环境,解决网络信息安全、教师教学备课、演示中对特殊网络环境要求的问题。那虚拟机中安装的系统依据实验内容不同各有不同的要求:Win2000,Win2003,WinNT。安装这几种系统基本实现得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大部分实践内容,其中黑客常用软件实例操作时,因为网上能够得到的教学相关软件版本都低。而对于例如密码技术等实践操作性不强的实训,就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发虚拟实训,并利用仿真实训环境来完成验证性实践操作,用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2 选好教材,用对教学方法

本着“理论够用,实践突出,岗位需求”的原则,以“巩固基础,提高素质,勇于创新”为目的,那么什么样的教材算是好的教材,适合学生所需,难度适中,最主要的是不能太难,理论听不懂。技术不能太新,教学素材不好整理,实验环境不好构建,但新知识、理论、技术可以当做课堂的扩展来讲授。根据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具体情况优化选择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将学生锻炼成网络信息安全方面高素质技能的专门人才。

能够准确定位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便于老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和了解学生,便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并不断提高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因为民办高校学生自控能力差,课下很少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改变学生低落情绪,首先授课教师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并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内容,老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或策略,如设置组织讨论、问题情景、启发式等。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不但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要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上课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尝试着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具体的问题为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方法过程中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一切都要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来评判课堂效果。

3.3 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

教师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民办院校要建设优良的教学队伍,那教师就得“走出校门”,多见识,多交流,多学习,多引进。如到网络公司挂职实践,或是参与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来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水平。

4 课程实际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的几点参考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本门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广、理论多、实践性强等特点,结合本人的上课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3个方面。

4.1 知识循序渐进,不分理论与实践

学生的基础薄弱,课前做充分准备,对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讲解或涉及,循序渐进,不能让学生暂听就感觉压力重重,避免其失去兴趣。此课程实践性很强,单凭理论课上用语言去描述,学生听着会很枯燥,建议把本门课程改成理论与实践一体课,在实验室上效果更好。

4.2 课下自学,重在总结

任课教师都应定期布置作业或任务,这个作业由学生在课下独立或小组完成,期间可向教师咨询相关问题,教师做好指导并总结,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时间上交作业,教师针对作业完成度酌情给予评定成绩,并指出学生作业存在的不足,教师做好记录,亦是为下学期本门课程做准备。

4.3 重在参与,考核放轻

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了布置的任务,都应该得到肯定,参与程度会提高。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小班教学;因材施教;创新教育

一、“小班化”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在“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学生获得了比以往更多、更直接、更快速的与外界接触交流、角色置换的机会。基于这一目的,我校于2011年9月进行了“大班环境下的分班教学模式研究”。

(1)缩小班级规模。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30人左右。

(2)改变教室空间格局。在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3)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二、实施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一)借鉴已有经验,开展本校小班化教学

与其说小班化是一个实践,不如说它是一个实验。和所有的教育实验一样,小班化也是从形式的改变入手,以量变促质变,进而达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我们不能盲目效仿其他学校现成的小班化模式,必须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潜移默化地发展,以达到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平稳过渡、和谐统一,防止出现好高骛远或陷入困境的情况。经过三年的努力,我校的小班化初步实现了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滚动发展,围绕如何进一步构建小班文化、提高小班化教育质量、构建小班教学模式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符合我校实际的小班化教学实践。

(二)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英语学习是一个艰辛努力的过程,因此更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情感氛围去支撑,而学生的良好的情感氛围大都源于英语教师的调动以及学习过程的追求。实践证明,班级规模越大,师生之间情感纽带就越弱,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就越难,学生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就不容易进行。相反,小班化的教学由于人数的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机会,开展双边活动,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英语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在融洽的氛围之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班级规模的大小即课堂组织形式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比如,大班教学只能是秧田式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对于学生情感交往乃至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小班化教育”的空间布置,无疑会有利于儿童身心的解放。而当班级额度较小时,座位可排列成马蹄形、扇形、半环形、圆形、V形、T形等,学生可以在更新颖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小班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两者相结合,可以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间的双向交往”模式,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既便于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又能缩短师生、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师生互动和学生交往的密度和频度,增强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交际。

(三)有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

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英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的创造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实施创新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探究事物的能力。首先,在小班化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容易改变学生的固有的学习方式,并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了解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方法、策略等;其次,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容易指导学生确立目标,为每一个学生量体裁衣,制定学习进度,调动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倾注情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再次,教师更容易指导学生学会列自学提纲,并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制定,要求内容体现目标、结构体现层次、问题要有指向性。总之,宽松、和谐的小班化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和创新,并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小班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第5篇

摘 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我们通过小班化的教学实践,证实了这一观点,学生是可以教好的,困难学生也可以抬起头来,运用小班化教学不断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能做到“尊重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数学;课堂;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93-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如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又能培养学生能力,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数学经过近2年来的课堂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一定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此,就如何搞好小班化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谈点肤浅的感受。

一、加强理论修养,提升认知水平

我们学校坚持以理论从实践中来,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着力点,以十精神和巫山县关于教育强县的相关要求为指导,以深化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宗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并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为目标,认真践行“尊重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小班化教育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使广大学生得到更加充分地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扎实推进小班化教学在数学领域中的运用。

二、关心热爱学生,实施特殊奖励

1、强化目标。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不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包含学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包括:一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学科地掌握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三是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

我们实施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既可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又促使学生从小“学会与人正常交往,学会与人共同生活”,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从生活中来,而又服务于生活,为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2、落实多元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缺乏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我们在实施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中,倡导“尊重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师生在数学教学中是合作的伙伴、交心的挚友。我们搞小班化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基础上实现了分类教学,充分了体现小班化教育的独特优势和本质特征。

3、实施以学定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本源、基础与条件,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能否按照学的客观规律而施教,因此,我们数学课程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实行了“因学论教”。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都以学的特点、规律(如概念学习规律、记忆与遗忘规律、学习迁移规律等)以及学的心理特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来筹划。其二,课堂教学渗透了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会学”的能力。

4、优化教学方法。教虽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风格等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一方面倡导“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们也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上课不照搬教案,课堂上数学组的教师能走下舞台,走进学生,贴近学生。

5、力求手段多样。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它在教学上的应用与开发已被广泛重视,它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所显示的巨大作用已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因此,恰当地、充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不断开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课题,并将带来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与手段的深刻变革,推进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和主体化。

三、搞好引领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我们学校的数学组从2012年3月以来,一是认真学习研读小班化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模式,掌握其操作要领,领悟其变通方法;二是做好结合文章,学习基本模式要和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及现代教育理论结合起来,并做到灵活运用;三是加强对小班化基本操作模式的研讨,组织优秀教师根据基本模式的操作流程实施备课,设计教案,上研讨课,并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基本模式。

第6篇

一、发挥小班优势,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协作共进

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人员少,可以有更加广阔的自我表现与发展的空间。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优化课堂结构。

(一)创造条件,以帮带教,协作共进

在小班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创造小组活动的条件,座位由“秧田式”改为五六人围坐式。这样的座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群体感,也便于交流。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可以和任何成员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小组内成绩差或内向的学生在成绩好或外向的学生的直接带动下,也会对课堂上教师的要求作出积极反应,从而形成互帮互助的活跃气氛。

(二)平等参与,适时指导,提高学效

教师穿行于小组之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是学生的“学姐”“学哥”。这有助于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同时,教师也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并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二、发挥小班优势,尝试小班课堂“先生”轮流做形式,焕发学生活力

“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让学生做老师、当“先生”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童话、寓言,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容易把握。在上这一单元的课之前,笔者忽然有了一种想法:在这样的小班中,可不可以来一个角色的转变,让学生也来当当小老师。笔者就这一设想与学生商量,学生兴致很高。最后,笔者让学生自选一课进行准备。课文选好之后,笔者指导学生备课、写教案。上课的小“老师”非常认真地做这些事情。他们认真地看课文,理解课文,读透课文,还到处查找资料,不断修改教案。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之后,学生教课开始了!小“老师”的课讲得有板有眼,其他学生则带着兴奋、好奇的心情和巨大的热情全力配合小“老师”的讲课,一问一答,轻松流畅,有时对小“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意反问,课堂气氛和谐、诙谐、热烈,效果很好。在这几节课里,课堂已完全属于学生,真是“我的课堂我做主”。课后当了“老师”的学生说:“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变得更加自信。”没当小“老师”的学生说:“下次我也要上台露一手。”

三、发挥小班优势,丰富课堂对话形式,促进学生的体验、感悟

小班课堂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室空间变大了,功能设置更加全面了,教室环境更加优美了,更具有人文性、开放性了。小班教学除了可以用讲授、谈论等一些通用的方法外,还可以根据小班自身特点进行“活动式”教学,比如游戏、角色表演等。

在《再塑生命》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艰辛,笔者设计了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小游戏的环节:选出四名学生,在讲台前站成一列,要求将眼睛都蒙上;然后,笔者在第一名学生的手掌上书写四个字,由这个学生将这四个字传递给身后的同学,以此类推;最后,让第四名学生将所感受到的“字”写在黑板上,同时请体验过的学生谈感受。结果可想而知,“失去”了视觉的保障,依靠触觉来与外界交流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黑暗”的可怕。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新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实在想象不出来,海伦・凯勒是怎样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有的说:“在完全的‘黑暗’中学习,她面对的困难和阻力实在是太大了。”有的说:“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由参加游戏的学生谈感受,让学生亲身体验海伦・凯勒学习时的艰辛,这是平常的任何“教育”所无法企及的。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化教材,把游戏、演讲、辩论、表演、当导游、召开新闻会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尝试在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展开“对话”学习,让学生在尝试、体验的基础上解读课文。

四、发挥小班优势,拓宽课堂教学空间,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小班人数少,有利于调控和管理,有些课外的语文活动也容易组织。所以,我们可以将小班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为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如尝试运用语文知识策划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亲近自然,用心聆听风声、泉声、鸟语,体察蝴蝶翩飞、花蕾绽放、流云溢彩……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而又绚丽的语文教育前景,“在线语文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在一种交互性的信息环境中直接“对话”,使沟通与合作成为教学的常态。建构大语文,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美好前景,也是当务之急。这一点的实现,使学生在广阔的“人境”“人机”对话中不仅能享用到活的语文,还能提升学习、思考和生活的方式,进而成就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语文是开放性的实践课,是动静结合的个性课。在小班化课堂教学环境下,我们不能把语文学习封闭在课堂、封闭在课本、封闭在无休无止的讲授与无序的训练中;不能把原本很开放、很丰富的语文学习内容收缩成一纸考卷;不能把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上成无趣乏味的语文课。小班化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的舞台。在这样的机遇下,我们要积极探索小班化情境下课堂教学的形式,努力创造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生态场,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第7篇

关键词:现状;集体备课;主题活动;教师成长

一、集体备课现状的分析

为了主题活动而主题活动,并且是顺风式的,呈现出的是整齐划一的形式。每班主题是同样的。除了主要的领域外,各班级没有根据自己主题开展的情况以及幼儿的经验水平、兴趣点生成班级特色的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自主创新根本体会不到。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主题活动中的教学任务,没有研究教育过程,主题活动缺乏深度和高度。

二、备课制度和教师心理的分析

(1)传统集体备课制度出现的问题。主题活动大都是教师预设的主题活动,有的主题太大,含盖的内容太多;有的体现为教师纯粹是为了主题而主题,为了综合而综合,而这种综合是低效的,缺少衔接。教师往往把自己定位在主题活动的执行者的位置上,很难真正把自己溶入到主题活动中。课程表往往只兼顾到领域的均衡性和动静的交替性,却忽略了主题活动开展的循序渐进性。

(2)教师的心理表现。由于对原有的备课模式和主题活动执行情况产生了质疑,逐渐产生了厌倦的心理,有客观的埋怨和主观的消极反应,使得集体备课成为一种应付工作的表现,备课的质量也随之下降。

(3)对主题教学活动认识不到位。教师对主题综合活动教学模式的关键价值和特点把握不清晰,不能理解主题活动课程的主要特色是什么,怎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体现这种特色,教师对主题的由来方式、主题设计中的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的关系、对主题中教师、幼儿、家长的价值定位以及环境资源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往往把思维方式局限在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来处理现行的主题课程,即使采取了适合主题教学的集体备课模式,也会因为认识和角色定位不准从而使得主题没有生命感、实践没有生命力。

三、集体备课的改进策略探讨

(1)主题活动总体规划原则。一是宜早不宜急的原则。集体备课是整个集体的事情,而非一人所为,需要借助大家的力量,因此,对于主题活动要提前进行规划,学期结束时组织教师一起确定下学期的主题活动,并分工备课,让每一位教师对每一个主题都全程参与。二是预成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主题活动的备课有80%的预成课程,同时要留有20%作为主题活动的生成空间,发挥老师的自主性和自身特色。三是教材为主其它为辅的原则。我园每年都会订购综合课程的幼儿用书,为了充分利用好教材,在备课时我们采用已综合教材为主,其它教材为辅助的方式选择课程。

(2)培育生命力,让集体备课更具有发展性。集体备课强调立足课堂实践,以解决幼儿教师在实施主题课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尽量盘活内部资源,由教师群体共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鉴于此种理念,我园园本教研注意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培养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引领作用,加强幼儿教师对主题综合课程教育理论、教育经验的学习和研究,为集体备课提供了思想理念层面的专业支持。

(3)集体备课的新要求。基于对原集体备课模式的反思,针对本级组的教师情况,我们提出新的集体备课要求:①前备课准备——精备与简备相结合。集体讨论,根据小班幼儿特点和需要、幼儿园园所特点确定本学期的主题名称。每个班级领取一个主题进行精备,精备内容包括主题背景、主题总目标、主题网络图、具体活动安排、区域活动安排、环境创设和资源利用。并简备其它主题,简备的内容为主题网络图、具体活动安排。②集体讨论——吸收、建议、补充。在前备课准备的基础上组织级组内的全体教师进行集体讨论,对精备的主题活动进行熟悉和吸收,并提出有效的建议、意见,进行适时的补充。③分工备课——主备、负责人。将小班组现有的八个人分为两个学科组,即语言组和数学组,每组各四个人,组长各一名,组长作为小组负责人负责小组的备课质量,每一节课必须有一位教师作为主备,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进行精心准备。④小组改进。以学科组为单位对每节课进行讨论、改进,讨论主要有组长负责,参与讨论的人员为各小组成员,年级组长全程跟踪。⑤制作教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教具,按照活动准备的要求制作一份教学具,教具制作提前一周完成并用透明袋子封好、贴上标签(标签内容为小班、科目、名称),交到保管员处保管,每次借用时到保管员处登记(如是电子文稿,请汇总到保管员处,并上传至群共享)。⑥课后反思。学科组每周集中一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准备以及教学环节进行有选择地保留和调整,提出改进措施,并由记录员记录到备课表格中的课后反思一栏中,最后由组长再次审核。

四、集体备课的初步成效

(1)课程建设方面。①课程资料逐步完善。从最初的总体规划到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备课、过程资料积累、活动后反思等积累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初步的园所主题库。②教学活动质量逐步提高。由于多数的教案都经过小组的改进,有个人的精备、有集体的商议、有资深教师的把关,所以教案的质量相对提高。③教具收集整理,循环使用,达到资源共享。

(2)教师成长方面。①教师参与积极性提高。主题活动开展更有效了,幼儿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教师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集体备课有了良性的循环。②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减负。集体备课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虽然集体讨论的时间增多了,但是教师实际的工作量却减少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③主题活动开展更加有序。主题活动的开展已经由简单的拼凑逐步向整合迈进。

第8篇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裘薇(1976-),女,浙江临安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朱群志(1972-),男,浙江台州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1053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62-02

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和其它形式能量(特别是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以及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一门学科,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开始接触的第一门和热能工程有关的课程。工程热力学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为学生日后从事热能利用、热设计、热管理和热控制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近几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上海电力学院先后开设了“热动卓越工程师班”、“电厂自动控制”、“电厂测控”、“电厂核电”新专业和获得了“热能工程”硕士点的授予权。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及“085工程”的需要,教师除了继续承担“热动专业”的“工程热力学”教学任务外,还将面向“电专业”和研究生开设不同层次内容的工程热力学课程,因此,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开展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

一、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强的基本技能训练,能正确进行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和计算。教学方向定位于基础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之间的桥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将工程热力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组织教学,并借助于现代教育手段、密切结合实验与专业课程,进行完整、系统的教学。

二、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服务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工程热力学”课程的逻辑性很强,各部分内容又交叉渗透,一环扣一环,而且概念抽象,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较好又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

1.教学方法的改革

(1)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理解教学思路。通过开展多次教师试讲活动,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教学目标要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职业发展的需求考虑。基础课不只是为后续课程服务,为专业的学习服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眼光远、层次高、后劲足。教学上需要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注意将教学内容及习题的难度控制在适当的水平,难度太大的习题,会过度加大学生的负担,不提倡作为作业而布置。教学中需要清楚讲述知识点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争取用一条主线将各章节的内容穿起来,避免对知识点的孤立讲授,避免学生孤立地理解知识。教学中需要介绍本学科在工业、民用及高新技术领域的一些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充分认识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程应用。以往学生反映“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和作功能力损失”这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可举一个工程实例:大气环境温度为-10℃,为保持计算机房内20℃,需每小时向机房供热7500kJ。若采用三种方式供热:(1)电热器;(2)电动机带动热泵;(3)温度为80℃的热水供暖,让学生分析三种情况的熵增和作功能力损失。使用这种工程例子好处是:学生接触的概念和原理不再枯燥空洞,而是富有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同时从实例的比较中,学生自己也可领悟出一个道理:对能量应从量和质两方面综合评价,才能真正找到节能途径。

讲述教材内容和工程实践有机联系。例如:制冷循环的原理与制冷装置、冷藏库、家用空调、电冰箱的联系,湿空气的相关知识在空气调节、电厂冷却塔中的应用,郎肯循环与火力发电厂实际循环等。通过介绍这种内在联系,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和原理在实际中运用。

改变以往全部由教师做习题点评的方式,请学生上讲台讲演自己的解题方法,其他同学评判和讨论。通过各抒己见,对比分析,最后达到“明辩是非”。教学实验表明:采用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解题方法明显增多,有些学生的解题思路相当活跃。

鼓励同学撰写生活中应用工程热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论文。指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热力学现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构思的创新性。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热力学的方法,引起对相关领域的浓厚兴趣,加强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科学素质,并且学生与老师互动、老师通过课外指导来因材施教。在2009年的试验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撰写了相关论文,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9篇

所谓的情境教学,旨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有目的性地导入或创造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环境氛围,引发学生情绪上的体会,进而使他们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促进其之身心发展。这种情景必须以客观存在的形象为主体,且活泼生动的,其要义权在刺激学生心灵世界的情感需求,把他们原本对世界的幻想带到课堂中来,如此耳听心受,教学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而在针对小班幼儿的教学中,由于幼儿心志懵懂,经历尚不丰富,但对周遭的事物环境充满好奇,渐渐对生活有所了解,因此,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是语言教学的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老师将富有感彩的情景置于幼儿眼前,触动他们最真实的一面,并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情感熏陶的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语言的学习,优化教学效果。

对于如何开展情境教学,捷克民主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曾说过:“知识始于感官”、“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所有事物应尽可能地放在感官之前,看得见的放在视官之前,听得见的放到听官之前。”当然,这仅是情境的第一个维数:“意境”,它是幼儿开展有意味学习的感知环境。情境的另一个维数则是“情感”,幼师必须晓之以情,用外在的情感触发幼儿的学习欲望,这是小班语言活动的情感前提。

如何在小班语言活动中应用情境教学?从操作看,方法有很多,既可以直观“还原”,也可以模拟情境,让幼儿轻轻松松地开展语言活动;也可以借助其他经验与技术,如通过卡通电影和投影、音像等先进技术来创造情境氛围,还可以采取换元替代法,想方设法将满足语言活动需要的情境创造出来。

一、直观演示,丰富情境

语言活动必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于还未对世界形成深刻认识的幼儿来说,单方向的语言教学往往无济于事,只有在特殊的情境中心领神会,从外在形象的感性认知升华到内在抽象的理性领悟,才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率。

直观演示法就能很好的达到这个要求,其中应用多媒体、展示实物与投影、集体实践、绘画美术的辅助等方法,在小班的语言教学中通常都行之有效。如在教案“小兔吃了笑哈哈”中,老师通过在电影院的每个座位上放一个字宝宝,让小朋友按照手中的字宝宝去寻找座位,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教学无形之中增加了幼儿对语言文字的乐趣,教学也就顺理成章的展开了。

我们还可以通过看木偶戏、皮影戏,在愉悦的气氛下使幼儿对其词、歌曲产生兴趣,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放几首富有活泼、愉快的音乐,并重复刚才的语言环境,慢慢指导幼儿翻书,跟随录音边划指边朗读。两三遍后,由于兴趣与条件反射使然,幼儿在音乐语言的带动下也就活动起来了。

二、想象朗诵,描绘情境

所有活动都具备主客观情境,语言活动也不例外,要想让初生的幼儿理解这些语言内容,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大脑中去描绘这些情境。这种描绘,老师是无法替学生做的,只能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它必须是幼儿自身视觉、听觉神经的合作协同活动,对所接受的语言、文字、符号所表示的音形构成十分复合条件刺激,从而形成原则意义上对语言的整合,产生二次想象。

比如在朗诵教案“古诗:咏鹅”中,装扮成鹅妈妈的老师与装扮成鹅宝宝的幼儿去游泳的路上,老师可以说:“我亲爱的鹅宝宝,今天的天气真好呀,妈妈带你们到河塘里去游泳吧!”然后伸伸脖子、整理整理羽毛,大开音乐做出划水的动作。通过这些指引动作,不光初步培养了幼儿对古诗的兴趣,而且鹅的形象也就跃然在幼儿脑海之中了。在接下来,结合音乐图像,通过模仿动作,就可以竹简引导幼儿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并诵读古诗了。

这种创造语言音象复合刺激条件,并促成感官神经的协调进而感知活动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想象中去读原文。通过想象,幼儿自己的表象积蓄被调动起,并按自己的思考方式,想象出语言活动的主客观情境;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调整,使之更清楚、更妥当。在引导幼儿想象朗读的时候,老师尤其要注意对所授语言中关键词语进行解释、模仿等点拨式的指引,使之变成生动的、可想象的思维形象,使幼儿对这种语言活动有着更深刻的了解。

三、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南朝刘勰的著作《文心雕龙》中,曾提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观点,意指人受外在的客观事物的影响很容易激发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动机,进而提高语言运用的技巧。在小班语言活动中制造富有情感的意境,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的感性作用的驱动下,情感素养、想象能力都能得到出乎意料的发展。

生活,是语言之载体。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就是将语言中所表现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通过老师创建的情境联系起来,将幼儿生活世界的大门打开,加深巩固他们的体验,增加对语言的理解。如儿歌“我们一起过家家”中,通过对幼儿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模仿,老师可以问:“亲爱的小朋友,刚才‘爸爸妈妈’的表演怎么样啊?像不像你们的爸爸妈妈呢?为什么不像呢?”这样不仅能让幼儿进一步地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还能让他们主动、大方地说出自己与爸爸妈妈的生活小故事,在理解歌曲语言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生活上的理解,一举两得。

四、扮演角色,身临情境

让幼儿站扮演角色参加语言活动,并讲述自己的一些感想,也是情境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心理态度的转变,幼儿不仅能将语言活动快速构成表象,还能加深他们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如在教案“三只小羊”里,让学生表演三只小羊和大灰狼,并组织台上台下的互动活动,老师可以说:“怎么样?刚才思维小朋友的表现好不好啊?大家喜欢那只小羊呢?为什么?”最后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组织一些简单的句子给小朋友学习。

当然,适当的扮演角色不但能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但这样的表演也有局限,就是幼儿的不自觉性,不能运用太多,否则浪费了了幼儿真正意义上学习、思考的时间。总的来说,老师通过对语言活动的描述,让幼儿扮演成为故事中的某位角色,这样可以让幼儿站拥有一个新的立场,独立地去思索、体会。

情境教学的产生,给小班语言活动课堂带来蓬勃生机,其趣味性的内容,活泼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内在情感,生动的外部意境,以及意味深长的哲学道理,使原本枯燥的语言活动变得极具魅力、趣味且意义非常。另外,情境教学还针对了幼儿既天真又任性,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贪玩好动的心理特点,把他们到情境中来,在追求的属于自己乐趣的同时,激发他们内心中对学习蕴藏的主动性,随着情境的更替,不断地加强语言学习,并通过一步步的优化情境,引导幼儿从切身感受中掌握语言。

参考文献:

[1]王银红.新课程理念下小班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大众文艺(理论),2009,(5).

第10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

教学设计实践 探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055-03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是高职教育林业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森林资源以可持续经营为基本原则、以分类经营为发展模式的理念,具备在林业生产单位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监测与评价、经营方案编制以及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等一线工作的能力。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内容较庞杂,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听懂学会能用,是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自身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实践与探讨。

一、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程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授课前,对每次课的教学过程制定一个方案或者进行设计,上课时老师就按这个方案或设计开展教学。课程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写教案、备课授课、布置作业和考试等的教学方式,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了首先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然后把课程划分为若干个能力模块,再根据能力模块细分为若干个授课单元分别进行单元设计的实施方案。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不求全面系统,不局限于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老师“一言堂”和“满堂灌”,而是采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和工学结合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该课程的新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性,通过几年的尝试和改进,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设计实践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并按知识与能力模块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课程所用的教材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林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6月组织编写、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其主要内容有九个章节,即森林成熟与经营周期,森林分类与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采伐量确定、森林经营方案、森林资源实物管理、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按照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比如森林区划与森林资源调查模块,首先设计森林区划系统和林班、小班区划条件,然后按照森林经营活动、测树因子等进行调查并填写小班调查卡片,最后检查录入小班调查数据、统计并输出森林资源报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操作训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把所有的能力模块逐一地设计出来,就可以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然后把每个能力模块按每两课时细分为若干个授课单元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⒈课程教学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能运用森林分类经营理论,进行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区划界定;熟悉国有林场、集体林区森林区划系统;能按林班区划的原则、方法正确合理区划林班并编号;能使用地形图按小班区划的依据、步骤、技巧等,合理、准确区划小班;按技术标准进行小班各属性因子调查,并正确填写小班调查卡片;能利用数据处理软件统计森林资源报表,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林业专题图;能进行用材林数量成熟龄、工艺成熟龄的计算;能计算用材林年伐量;能编写森林经营方案。(2)知识目标。理解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了解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的实施办法;熟悉国有林场、集体林区森林区划系统及区划方法;理解森林成熟龄、轮伐期的概念,掌握用材林标准采伐年龄与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地类划分标准、区划条件、调查方法;掌握系统抽样调查的原理,了解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必要性。(3)素质目标。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总结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工作的情感及团队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养成自觉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不畏艰难困苦习惯,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能够适应林区艰苦工作条件。

⒉课程教学任务设计。详细的教学任务设计见表1。

(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

下面以小班调查作为一个教学单元为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说明。

1.教学设计思路。采用“案例引入—布置任务—讲授相关知识—课堂讨论—任务实施、检查验收—总结完善”的工作程序进行教学设计。

⒉任务提出。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森林资源调查任务是将森林资源数据落实到各个山头地块即小班,并要求详细记载有关土壤、植被、地形地势等及提出森林经营意见。只有将各小班的资源调查清楚,才能因林、因地制宜,合理组织经营。所以,小班调查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最重要的调查工作。

⒊任务分析。查清森林资源是开展林业生产的先决条件,其目的就是为制定林业方针政策,编制国家、地方和生产单位的林业区划、规划和计划,实现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科学管理和永续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森林资源调查的基本单位是小班,故小班调查应完成以下内容:小班一般因子调查,小班测树因子调查和小班调查卡片填写与检查。

⒋教学过程设计。详见表2。

三、结论与讨论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操作为重点的理念,开展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能够强化能力训练,突出工作情景,使得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转变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两个平台的锻炼,实现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相结合,完成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两个层次的能力目标,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课堂上信息单向传递、单向控制的局面,给学生真实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

第二,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职业岗位里的知识、能力、任务;强化课程的实践环节,准备真实的训练任务,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缩小和消除课程与岗位工作的距离。

第三,教师要从学生的职业岗位出发,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的角度进行调查改造。紧跟行业发展,不断拓展与更新技术方法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主动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民,陈健.高职学院生产基地现场教学改革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3]韦仲烈.“林业工作站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J].柳州师专学报,2011(4)

[4]王巨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5]黎良财.高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2011(1)

[6]黎良财.高职《森林经理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5)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项目(2011JGZD006)

第11篇

【关键词】 临床教学;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法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ode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Internal Medicine/LU Gao—feng, ZHENG Peng—yuan, TANG Fu—ai. //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9):141—142

【Abstract】 Clinical teaching is to help students to combine learned basic knowledge and clinical technique that is a vital parts during medicla education.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is a teaching way focusing on student based on the real world.In clinical medicine,it is a method of education leading of cases,based on problems,the subject of studens and teacher—oriented heuristic education and a teaching goal of training students’ability.Using PBL in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 can develop the guidance role of problems during learning and bring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 which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

【Key words】 Clinical teaching; PBL; Lecture—based lear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isty,Zhengzhou 45001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94

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医学课和临床医学课。对于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来说临床医学课专业性最强,实用价值最高,在整个医学教育中最为重要。临床医学是医学科学中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各专业学科的总称。而对于每个临床学科来讲,如何使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顺利的衔接起来、平稳过渡是每个临床医学教师不懈努力探讨的问题。笔者就近年来在内科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的体会做一浅析。

1 PBL 简介

大课讲授法(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不可否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医学知识得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种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确实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灌注多启发少等弊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Medical Education,GMER)对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医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涵盖了临床技能和交流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多个领域。PBL 教学法就是顺应时展的全新模式,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 [1—2] 。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法;新生研讨课;辩论课;发动机研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62-03

研讨课是小班化的通过专题讨论而进行的课程教学方式。通常研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写作、演示和辩论,其特点是不再以讲授为主,而是实施研讨课教学方式。[1]当强调教师把课程交给学生时,一些新生研讨课直接把过去的教师主导课程转换为学生主导型研讨课[2],学生像走马灯一样轮流上台进行课件演示。这种翻转课堂的做法初步实现了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换,但没有最大化地利用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教师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可鼓励学生相互理解和同时参与。然而,由于个别学生过于自信而滔滔不绝,可能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3]针对如何设计一个参与度高的研讨课这个问题,笔者设计并实施了一种分组讨论与全班辩论的研讨课教学模式。

一、辩论式研讨课的教案设计

为培养学生的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发动机研制概论课程中采用了这种辩论式研讨课。该课作为面向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通识核心课,为学生初步了解航空发动机复杂产品研制过程,从宏观上了解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目标、周期长的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掌握航空发动机研发流程中必要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设计好一堂辩论式研讨课,并尽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辩论式研讨课是具有辩论赛特征的研讨课,需要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划为正反双方两个讨论组群。设计的题目通常是涉及人文类、多领域或系统性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是有多目标等多种观点类型的讨论题。研讨课通常应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阶段,其研讨主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都已讲授过,研讨题目要当堂布置,当堂进行研讨和辩论。辩论式研讨课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分组讨论,第二阶段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第一阶段,两个组群的划分原则是把学生随机分组,按照3人一个小组分为正方或反方,双方各有相同的小组数。可根据教室的布局,将正反双方分别划分在教室的左右两个区域。例如,对36人的小班进行分组,3人一组,36人共分为12小组,正反双方各6个小组。通常3~5人一个小组较为理想,增加人数会使小组讨论不够充分,减少人数则会降低讨论的水平。不建议将同宿舍熟悉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最好是男女搭配,这可以促进学生间交流的机会,同时增强团队意识。

讨论活动开始每小组先在各自的白纸上写观点,10分钟后将各自标有组别的记录纸依次传递给下一组,即正方A1组传递给A2组,A2组传递给A3组,……最后A6组传递给A1组;反方B组也在本组群内进行依次传递。在拿到上一组的记录纸后各小组成员要进行学习讨论,下一组可以在上一组观点的基础上补充新观点。之后每隔5分钟将记录纸传递到下一组轮换,进行观点补充,直至本组群内轮换回自己最初的记录纸,并进行归纳总结完善。

第二阶段,正反双方各派代表上台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之后学生可自由发言补充或反驳对方观点。这样设计,课堂氛围会十分活跃。通过激烈的辩论,双方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同时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综述,并在肯定学生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围绕本门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二、辩论式研讨课的教学实施

在新生研讨课发动机研制概论课程中,笔者实施了一节辩论式研讨课,按照辩论式研讨课的要求,设计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造发动机不如买发动机”。研讨内容涉及发动机研制的有关概念和知识点,正反双方学生组可从多视角论述发动机的研制问题。

第一阶段,把选修的42名学生分为两个组群,按照3人一个小组分为正方和反方各7个小组。讨论活动开始,各小组成员在各自的白纸上写观点。由于涉及航空发动机研制阶段的复杂性,学生所罗列的观点涉及发动机研制的多个领域,形成了图1所示的围绕发动机研制的逻辑关系图。

第二阶段,正反双方各派代表上台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如表1所示。之后学生可自由发言补充或反驳对方观点。经过前期对辩论题的思考,学生们发言十分踊跃。通过激烈的辩论,正反双方学生不仅能从不同视角来看待问题,还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教进行点评综述,肯定学生分析问题的各种观点,并围绕本门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过去,学生只能从技术角度谈论国产发动机落后的原因,只能从材料问题、工艺落后、加工能力差等方面去议论这个话题;现在,学生学会了从需求分析入手,从经济发展、技术难度和需求、军事意义、政治和国家意识、研发周期等方面,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视野扩大了,还坚定了发展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自信心,增强了航空情结,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教案设计要求教师围绕着发动机研制所需的知识体系进行研讨。答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但通过研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变,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常辩论式研讨课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因为其必须以前阶段的知识传授为基础,其教案设计与前期教学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是贯彻始终的。涉及人文类和系统性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更适合采用辩论式研讨课,也更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内涵的两个方面,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培养。

大学的课程要使大学生从高中的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从记忆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4]高考作为大规模考试的一种形式,不得不采用以客观题为主的考试模式,从而使学生形成了任何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大学教学要转变教学方式,要更多地设计开放式的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5]

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发动机研制概论课中成功地采用了辩论式研讨课之后,笔者又在面向大四学生开设的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课程和面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维修性设计课程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辩论讨论的题目是“发动机性能达标比发动机维修性设计更重要”。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分享观点,学生参与度百分百,思辨积极主动。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好的教案设计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研讨性和互动性,增强学生参与度。

2.以提升思辨能力为目标。把航空发动机设计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作为研讨内容,做到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为出发点,以提高主动获取系统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为落脚点。

3.以培养素质为核心。通过课堂辩论式研讨课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通过教师进行点评,以提升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手段、方法和能力。

四、结语

辩论式研讨课可以培养大学生运用系统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使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向研究型教学方法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研讨课的主题需围绕课程大纲内容来设置,是相关知识的系统性扩展,促使学生掌握和深化相关知识的作用。辩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研讨课就是要点燃大学生心中渴望知识的明灯,同时也要激起大学生挑战难度的欲望和雄心。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雅清,刘淑彦,张艺芋,卢晓东.北京大学小班研讨课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11):25-30.

[2] 汪小刚,戴朝卿,陈均朗.教师主导型研讨课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物理通报,2015(4):32-35.

[3] Stephen D. 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著._静,褚宝堂,王文秀,译.实用讨论式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

第13篇

[论文摘要] 阐述了大班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原因,深入分析素质教育下小班化教学的特色和优点,提出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当前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对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对小班化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所谓“小班化教学”,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1 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现代化学校的新模式。 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势在必行。

1.1 小班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人数多在20~30人,符合教师的最佳关注范围,有条件实施网式连接。在小班化教学上,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方便互动交流信息,整个课堂是一张网,教师和学生都是这网上的线,任何一根线如有所反应,整张网都能颤动,教师随时进行调节,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案,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发言、展示、交流的机会,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学生学习知识更扎实、更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1.2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方式的变革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否则只能成为空谈或沦为形式。而“小班”正是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最切合的教学环境。

1.2.1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客观条件,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和。小班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教学环境,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学习、阅读和娱乐。

1.2.2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小班的组织形式给师生彼此的认识提供更多时空。教师能在单位时间内关心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受教师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基本能做到“面向全体”,加强了情感交流和教学信息的传递。

1.2.3 小班化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小班化教学资源上的优势,为课程的设置安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体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不再是看客,而是真正课堂的主人。例如,可以充分进行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加强。

1.3 小班化教学可以改善我国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小班化教学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作者”。在师生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中建构课程意识,同时也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小班化的改革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舞台。从而改变我国学生缺少自信、恭顺无创造精神的个性。

1.4 小班化教学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班额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做个别指导;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 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

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发展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前途、命运。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教育不容小视。在亚太一些地区,如新加坡、泰国等都在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缩减班级规模。在我国,小班化教学也已具备了可行的条件。

2.1 计划生育效应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

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实行的是大班教学制,一个班级的人数甚至达到了七八十人。班级的庞大给教师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但随着80年代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明显下降,升学压力降低,这就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创造了可能。

2.2 我国GDP总值的不断增加是小班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育的投入是小班化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以泰国为例(泰国的各方面情况类似于我国),政府资金是泰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来源,总的教育支出从1987年的13.48usd增加到1997年的68usd,再到 2000年的70usd。2000年,总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预算的25.7%。从1991年开始,教育支出成为中央财政预算中最大的份额。而在我国如果能提高教育支出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份额,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可能。我们来算一笔账(以某城市为例):现任小学教师为6000人,按师生比1: 19.5 的比例来说,学生有117000人。一个有50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有2人左右,把班级拆为25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1人,但是他所面对的学生数却减少了一半,若实行包班,就可以在不增加太多教师的情况下实现小班化教学,也有利于综合课程的实施。目前,我国的GDP已达到小班化实施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需要五至十年甚至更长的过程才能见到效果,但是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后续发展。

2.3 师资条件和教育资源为小班化提供了可能性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的继续教育,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成为小班化教学的生力军。他们可以有效地开展小班化教学,为“综合性的课堂”的推行展开一片新天地。其次,本科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也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壮大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推行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原有的教学资源,缓解小班化校舍紧张的问题,将就近的学校整合起来,共享教学资源,合理分配老师以及教学场所。

2.4 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应“由点及面”进行推广和普及

上海、北京等地的部分小学已开展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实验,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过程、策略和模式上已有了初步的经验,这就为我们在较大范围内推行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小班化教学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合理内核,又克服了大班授课制的弊端,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既不过分增加教育的成本,又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教学成本提高了,但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获得更多的指导,特别是享受更加充分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而大班教学使部分学生得不到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现象,在小班化教学中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克服。

不难看出,小班化教学以它特有的优势,逐步引领着世界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小班化教学带给我们的将是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小班化教学”为素质教育带来了曙光。

参考文献

[1] 乐毅,朱雪雯. 也谈小班化教育与教育机会均等——基于美国缩小班级规模实验的比较研究[J]. 常熟高专学报, 2003, (6): 15-17.

第14篇

[论文摘要] 阐述了大班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原因,深入分析素质教育下小班化教学的特色和优点,提出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当前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对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对小班化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所谓“小班化教学”,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1 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现代化学校的新模式。 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势在必行。 

1.1 小班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人数多在20~30人,符合教师的最佳关注范围,有条件实施网式连接。在小班化教学上,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方便互动交流信息,整个课堂是一张网,教师和学生都是这网上的线,任何一根线如有所反应,整张网都能颤动,教师随时进行调节,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案,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发言、展示、交流的机会,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学生学习知识更扎实、更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1.2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方式的变革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否则只能成为空谈或沦为形式。而“小班”正是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最切合的教学环境。 

1.2.1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客观条件,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和。小班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教学环境,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学习、阅读和娱乐。 

1.2.2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小班的组织形式给师生彼此的认识提供更多时空。教师能在单位时间内关心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受教师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基本能做到“面向全体”,加强了情感交流和教学信息的传递。 

1.2.3 小班化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小班化教学资源上的优势,为课程的设置安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体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不再是看客,而是真正课堂的主人。例如,可以充分进行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加强。 

1.3 小班化教学可以改善我国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小班化教学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作者”。在师生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中建构课程意识,同时也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小班化的改革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舞台。从而改变我国学生缺少自信、恭顺无创造精神的个性。 

1.4 小班化教学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班额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做个别指导;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 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 

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发展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前途、命运。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教育不容小视。在亚太一些地区,如新加坡、泰国等都在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缩减班级规模。在我国,小班化教学也已具备了可行的条件。 

2.1 计划生育效应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 

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实行的是大班教学制,一个班级的人数甚至达到了七八十人。班级的庞大给教师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但随着80年代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明显下降,升学压力降低,这就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创造了可能。 

2.2 我国gdp总值的不断增加是小班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育的投入是小班化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以泰国为例(泰国的各方面情况类似于我国),政府资金是泰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来源,总的教育支出从1987年的13.48usd增加到1997年的68usd,再到 2000年的70usd。2000年,总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预算的25.7%。从1991年开始,教育支出成为中央财政预算中最大的份额。而在我国如果能提高教育支出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份额,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可能。我们来算一笔账(以某城市为例):现任小学教师为6000人,按师生比1: 19.5 的比例来说,学生有117000人。一个有50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有2人左右,把班级拆为25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1人,但是他所面对的学生数却减少了一半,若实行包班,就可以在不增加太多教师的情况下实现小班化教学,也有利于综合课程的实施。目前,我国的gdp已达到小班化实施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需要五至十年甚至更长的过程才能见到效果,但是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后续发展。 

2.3 师资条件和教育资源为小班化提供了可能性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的继续教育,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成为小班化教学的生力军。他们可以有效地开展小班化教学,为“综合性的课堂”的推行展开一片新天地。其次,本科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也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壮大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推行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原有的教学资源,缓解小班化校舍紧张的问题,将就近的学校整合起来,共享教学资源,合理分配老师以及教学场所。 

2.4 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应“由点及面”进行推广和普及 

上海、北京等地的部分小学已开展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实验,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过程、策略和模式上已有了初步的经验,这就为我们在较大范围内推行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小班化教学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合理内核,又克服了大班授课制的弊端,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既不过分增加教育的成本,又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教学成本提高了,但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获得更多的指导,特别是享受更加充分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而大班教学使部分学生得不到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现象,在小班化教学中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克服。 

不难看出,小班化教学以它特有的优势,逐步引领着世界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小班化教学带给我们的将是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小班化教学”为素质教育带来了曙光。 

 

参考文献: 

[1] 乐毅,朱雪雯. 也谈小班化教育与教育机会均等——基于美国缩小班级规模实验的比较研究[j]. 常熟高专学报, 2003, (6): 15-17.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小班化教学;导学案;科学性

经过为期一年左右的初中小班化教学实践、学校组织的两次全体社会政治教师的课堂研磨(其中一次邀请县教研室社会政治教研员观摩辅导)、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组研磨和培训学习(包括外出学习)等,使我校教师对小班化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针对我校农村寄宿制初中面临小班化的教学实际(每班人数都在30人上下),下面结合我一年来担任我校小班化教课改(课堂转型)社会政治课教研组长的经验总结,谈谈我对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和探讨:

一、要注重思想品德课学生课前“导学案”的实用性的研究

导学案是学生预习的指导材料,能有效避免学生盲目预习。在课前(主要是晚自习时间)给学生发放“导学案”人手一份,让他们提前对新课进行预习,为衔接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准备。特此,我们积极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利用每周一次的研磨把下一周要上的新课导学案(思想品德课一般每周2课时)都准备好,印制好。

为了想方设法提高导学案的实用性质量,备课组成员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工作:1.专门布置一个教师网络搜索每个新课时的学案、课件、教案、课堂教学活动、课堂练习等,供集体备课组讨论、研磨。2.针对教材实际和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取舍和编写讨论。3.根据学生的学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进行取舍和编写讨论。4.最后分工合作(一般一个集体备课组有4名老师),布置每一个老师根据讨论稿完成一个导学案的编写打印,形成每一个课时的“导学案”。老师工作量确实很大,但经过实践检验,效果确实不错,值得推广。

为了提高导学案的实用性,在问题设计环节,我想“挖冬笋原理”在导学案设计和编写中很有必要应用一下。要想挖到冬笋就要知晓冬笋如何长出来的,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长的,什么情况下长的,就要把握其生长规律。思想品德教学也一样,其实初中思想品德三个年级教材安排,是很有规律性的知识安排,七八年级主要安排教学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教育九年级安排国情教育。

各年级教师要善于挖出每一个新课时的规律性的东西,根据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找到学生学习知识规律性的东西,学生不难在导学案的认知中找到知识的精华部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要注重小班化班级学生个性化的研究和成长鼓励

教师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分组,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效率,注重学生课堂活动中的个性化的表现,注重学生课堂的有效生成和无效生成等。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和道德教育部分,跟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历程息息相关。我们不妨从班主任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中去寻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研究,记录不同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能力强,有的学生表现欲望强,有的学生写作能力强,等等。当然,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很多学生的能力在老师的鼓励下成长着。老师要舍得赞美和赞赏学生,不断鼓励学生成长。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出来,思想品德课本身就具备这方面的功能。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三、要注重小班化学生分组的科学性研究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学生活动,实现课堂生成,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科学分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思想品德课不同年级教材和学生认知能力的表现,什么样的学生组合为最佳搭档呢?1.每一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层次差异组合。2.学生的表现欲望有层次差异组合。3.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有差异组合。4.学生的问答等合作探究有层次差异组合等等。

四、要注重小班化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效性的研究应用

在小班化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把大脑、嘴巴、手等感官系统和思维系统动起来、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W情境让学生的视觉等感官活起来。接着,巧妙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然后,根据教学情节,让学生的手和嘴巴动起来。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情境等,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主题内容相得益彰。比如,在教学“孝敬父母”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时政,2011~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孟佩杰的感人事迹的视频情境,让学生在动情中体验和作出心理上的行动。接着设问: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孝亲敬长,打开学生讨论的话题,让每个学生说出实际行动,小组学生作总结记录和发言等。同时,也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讲讲相关历史故事和现实事例。

五、结语

小班化教学中,要敢于和善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程特点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的成败。只要教师能认真去做好以上的工作,一定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果,使每一个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上一个台阶,打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