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二生物知识要点范文

高二生物知识要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二生物知识要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二生物知识要点

第1篇

一、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安排

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中,一般整个复习过程划分为: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专题复习(第二轮复习)、模拟测试、查漏补缺等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阶段

分章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在9月初至翌年1月,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和夯实基础。

2.专题复习阶段

专题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在2月到3月初,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加强学科内综合,使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命题网络(即知识块)。这个阶段的复习实际上是在分章复习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新的维度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

3.模拟测试阶段

模拟测试阶段的时间安排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这个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知识有个全面、完整、准确的掌握并反映在习题的解决上。通过这种适量的模拟测试,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解题速度得以提高,他们应考的心理素质也有所提高。

二、高中生物高考复习方法

策略总纲:

1.发挥《考纲》和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复习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纲精神和要求的反映,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和特点。要根据考纲的内容和变化、高考试题的内容来合理地确定高考复习的方法。

2.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依据考纲,回归教材。

3.深刻理解核心概念、构建知识网络。

4.突出能力训练。

5.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具体方法:

1.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阶段

第一阶段按章节捋清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例题,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深方向延伸和扩展。在高二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上,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课题进行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此外,在此阶段的复习中,要重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便为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奠定基础,要关注学生是否突破知识难点,尽力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扫清障碍。这个阶段的复习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单元知识明细表,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和应用上以及本单元内相关知识之间的结合上。在分章复习阶段要求学生课本随身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练习时遇到问题和发现漏洞随时拿出课本进行对照和补充。本阶段习题重点选择基础题,突出中档题,避免综合题。

2.专题复习阶段

本阶段复习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复习,重视实验的复习。在最后冲刺阶段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通过各个专题的讲解、测试和讲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构建起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命题网络,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专题复习宜精不宜多,内容根据教学的重点和前二年高考试题有目的地选择。本阶段习题以综合题为主。

3.模拟测试阶段

第2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1高二生物备课组由组长林英组员叶锋、高晓燕、陈佳佳组成,本学期我们将以学校工作意见和教务、教科处等工作计划为依据,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研质量为目标,以学校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南,以生物教学大纲和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为依据,认真开展少教多学的课题研究,加强教学模式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使高二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1.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高质量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本学期要完成教学任务是人教版选修本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以及进行必修一的实验复习,如果时间允许还将进行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章)

教学进度安排要非常紧凑,课堂教学一定要提高效率。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制订。本届学生高一时由于特殊原因,学生的生物学的基础比较薄弱,落后面比较大。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积极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发展特长。根据学生的实际,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足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指导学生建立错题簿,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在辅差方面,用鼓励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努力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对月考、期中考及平时测验进行评价分析,认真分析情况,找到改进措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力争达到教学相长。

2.贯彻教学常规,加强备课组职能,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本学期我们将充分发挥备课组在年级教学的核心作用,健全集体备课措施,提高备课效率。我们将把每周的周一上午定为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时我们将完成以下的事情:

①将教材划分,确定出重点与难点以及备课内容。

②将内容分配给各教师,并确定好主讲人。

③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典型例证、同步训练、跟踪测试作出统一的规定。

④在教学框架和教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教案和学案,每人按计划完成自己所负责的教案和学案,由全组讨论后共同使用。

3.深入开展教学科研

我们备课组每位老师都将参与学校的高中少教多学提质减负”教研课题的研究,计划每两周安排一位老师开一节课题观摩课.

组织老师相互听课评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课题评议,及时反馈给上课老师,及时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促进教师的成长。另外鼓励每位老师按时完成每学期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

4.组织学生参加4月1日的生物奥赛初赛

在上学期辅导的基础上,本学期继续组织好竞赛辅导,把竞赛辅导与培优活动结合起来,制订生物科竞赛辅导工作计划,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辅导学生,争取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各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竞赛辅导工作。

5.研究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方向,组织高二备课组出好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和模块考试试卷。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2为了提高高一生物教学质量,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本备课组努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南,努力推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构建有科组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使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特制定新学期高一生物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于生物学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多数学校不开设生物,学生缺乏必要的生物知识基础,因此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包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

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高考要求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实验班练习编写、批阅和评价工作以及普通班课堂笔记和练习的检查。

5.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达到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一种教学发展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

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制作课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内质网互动平台,积极参加网络问题的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集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9.完成本学期新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工作。

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认真地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3这篇关于《高二生物教学计划》,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在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课是高级中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生物课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

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64、166、169、170四个班级,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高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又有别于初中生物的学习。高中生物的学习注重于理解,所以要求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强,本学期的任务是完成第二册的学习,也就是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的学习。同时完成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好生物课程的学习方法。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4新的学期咱们将以丰满的作业热情,端正的教育态度,卓有成效的教育手法,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快更好执行教育进度,以进步生物学科的教育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一、规划新的讲堂教育形式

讲堂教育的根本原则:大讲堂、大容量、低难度、主动参加、三讲三不讲(讲要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会的不讲、“先学”现已把握了的不讲、内容太偏或者对学生的常识结构和往后开展没有太大的效果不讲,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真正使生物课成为高效讲堂;

讲堂教育的形式:预习检测——情景引入——方针展现——学案导读——自主学习——考虑体会——合作探求——迁移使用及反应;

二、强化基础常识教育

高一学生所学生物常识应以基础常识、根本技能的把握程度为教育方针,适当进步学生生物常识的剖析、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因而,在教育进程要使学生做到深化理解所学常识,清晰地熟悉某个常识与其他常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知道使用这些常识的条件和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相关的常识处理实践问题。

三.加强学法辅导,培育学生杰出的学习习气和学习爱好

教师在教育进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辅导,以进步学生的学习功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把握生命科学的实质规则,促进学生构成适合本身开展的学习习气。生物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要结合生产、日子实践进行教育和开展各项活动,培育学生运用所学常识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让生物讲堂教育充溢热情和活力。

四.加强对《新课程规范》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剖析研究

第3篇

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生物关系比较密切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方法、做笔记的方法、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生物的学习好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观察方法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主要靠观察来获得,所以观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

(1)顺序观察顺序观察包括两层意思。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报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从观察方位上来说,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例如对一朵花的观察,就要先从整体上观察花形、花色,然后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2)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3)动态观察对生物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生殖发育的观察都属于动态观察。动态观察的关键是把握观察对象的发展变化。例如观察根的生长,在幼根上等距画墨线后的继续培养过程中,重点就是观察各条墨线间距离的变化,从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长的结论。

(4)边思考边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带着问题观察,边思考、边观察。\

高二生物做笔记的方法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总结中外许多学者的经验,可以说,做笔记是一条成才的途径。做笔记的方式很多,在生物学学习中,主要有阅读笔记、听讲笔记和观察笔记三种。

(1)阅读笔记

要想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读书笔记。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②卡片笔记,卡片内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应具有资料类别、编号、出处、著者姓名,正文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卡片写一个内容,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或装订成册。③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④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⑤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

(2)听讲笔记

即听报告、听讲座和课堂听课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3)观察笔记

即在生物课内外对生物形态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时所作的记录。做这种笔记要注意细节,注意前后比较和过程变化,并要抓住特征。

高二生物思维方法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方法是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思维方法在学习方法中占有核心的位置。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在实际运用时,既可先分析后综合,也可先综合后分析,还可以边分析边综合。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

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比较和归类互为前提,一方面只有通过比较,认识生物的异同点之后,才好进行归类;另一方面,只有把生物进行归类,才好进行比较。因此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

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抽象和概括也是互为前提的,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抽象中以概括,概括中以抽象,以达到对知识正确、深入的掌握。

高二生物记忆方法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学习中最常用的几种。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另外,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一要联系自然实际;二要联系生产实际;三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师生角色互换;前置作业

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欢天喜地庆贺高考制度的恢复,而今,我们却因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讨论着如何改革高考制度。三十几年,我国教育改革就如摸着石头过河,学生许多素质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滑。长期被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严重限制了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扼制了学生潜力的挖掘与拓展。因此,新课标教育理念要求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生本教育”便应运而生。

一、生本教育的定义

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一种生本式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依靠学生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就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二、“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提出

山区县各种资源有限,人们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不多,所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广大学生都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高考分数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课堂就很难脱离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而且,笔者从十年教学生涯中深刻感到,要改革不理想的考试制度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可以从教育方法入手,尽量让教育往培养素质方向靠拢。比如,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非应试能力。然而,“师生角色互换”式的课堂就能化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自然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师生角色互换”是指让学生课前自学,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归纳和重组整合,然后在课堂上充当教师角色,将自身对知识的领悟传达给其他同学,亲身体会老师对信息的加工方法,教师只需在适当时候参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在学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作好引导,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培养能力双重教育的目的。

三、“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运用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关键是要设计好前置作业。前置作业是指在老师开展课堂教学前布置给学生完成的“作业”。前置作业的设置要相对开放、低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有几种比较典型的课型,下面谈谈常见课型中前置作业的设计以及“师生角色互换”课堂的开展实例。

1.常识课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科学常识介绍的课型,对于这种课型我一般会将前置作业设计成三部曲――浏览课本内容归纳知识要点提出你的疑问。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其他植物激素一节,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归纳本节内容知识要点,课堂上请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述他们对这节内容的理解,最后提出自己的疑问,请班上的同学回答。以下是我校高二某学生的课堂实例。

这位学生首先向同学介绍了本节知识结构,然后呈现教材P54图,让同学们针对图解中的事实进行图表转换,列出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表。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完上表内容后,此学生再简单介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利用教材信息让其他同学讨论并回答教材P55讨论题。

最后,他提出了个人疑问:“植物激素也有专门的分泌器官吗?与动物激素相比有何不同?”希望班上同学或者老师能够帮他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及时表扬这位学生的表现,回答他的疑问,并扼要总结以及对本节知识作必要补充。

2.习题课

每个学生对相同知识点具有不同的视野,导致学生答题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习题课前置作业时,可要求学生课前整理好错题,在错题旁边注明出错的原因;或者让学生收集认为最容易错的题目和推荐认为最好的题目,在收集试题时必须说明自己选择或推荐的理由。

教师要对学生的总结和自我剖析作出及时的表扬,随后邀请答对的同学讲述如何思考这些题目,最后再作必要的解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将原先所做的试题重新复习了一次,最重要的是从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题目的价值。

3.探究课

我们的课堂教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探究,其实是对前人认识的重认识、重验证。因此,让学生事先通过预习做好知识的准备或充分的感知,即使学生自学后知道结论,他也必定心存种种疑问,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探究欲望。探究课的前置作业教师可要求学生弄清楚以下五个问题:(1)探究目的;(2)原理;(3)实验设计;(4)预期结果;(5)你的疑问。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一节中,高二某学生课堂上首先向大家介绍此活动目的及原理,然后着重介绍并投影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这是最近几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最后提出如何确定浓度梯度范围的疑问。教师应即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并补充“预实验”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预实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从“师生角色互换”的课堂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既有“学习身份”,又有“指导身份”,这里面的“学”体现在课前的主动自学,课上共同分享,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知识体系。我们亦可从中摒弃拘谨被动的师本课堂,淡化教师高高在上的疏远氛围,实现自由、平等、积极的交流式生本课堂。通过前置作业,还可纠正学生学习依赖性心理和做事眼高手低的浮躁现象,培养学生做事积极主动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解除对学生智力发挥的限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力。

教育的现实决定了家长十分注重分数,而忽视对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家长轻视的态度也会导致学生对前置作业敷衍的结果。以上这些困难,需要我们教师在“师生角色互换”式课堂的实践中研究对策,不断完善这种具有尝试性的新型教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生物;会考;考试说明

本人对江苏省前五年生物会考试卷进行分析,发现会考的知识点涉及的基础面比较广,涉及高一的所有的章节。覆盖面广大。但试题注重基础,比较简单。而我校的学生生源基础比较差,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只有死记硬背,因为复习的内容比较多,时间又比较紧,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一定要认真备课,备考点,把会考一定考的知识点重点突出,在讲解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如何解题的思路。比如对前后联系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整理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还可以采用一些例如图表或者提纲的方式让学生记住。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精心备课,整理一节课45分钟的节奏和时间把握,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是这样做的:适当引导,及时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讲解动物新陈代谢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吃猪肉,为什么我们身上长出的是人肉而不是猪肉为什么?学生根据书本说:因为猪肉的蛋白质在人的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然后被我们吸收了。接着引导:你们提出的氨基酸是谁的?(是猪的)既然是猪的怎么变成你的了?一步一步的设疑,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教学中如果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在讲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时候,学生不理解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状态。这时我们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来帮助理解。我可把染色质比喻成一根细长的铜丝,经过螺旋化就成为一段粗短的就像弹簧的物质(染色体)。这样,学生很容易的就掌握了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尽量把本章节的知识点讲解清楚,把基础性的重点和难点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做好笔记,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尽量在课堂上就能掌握知识。讲解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例如我在讲解物质如何出入细胞膜的的时候,对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这两种形式,我举了个比喻:如果我们由低到高爬楼梯会感觉很累而且损耗能量喻为主动运输,而下楼梯的时候比作自由扩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走入班级,了解学生的情感

我们学校学生生源比较差,高二学生会考报的六门,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如何引起学生对生物的的重视。让他们坚持生物学习不放弃,我觉得应该了解学生的情感,情感交流很重要。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面带笑容,课堂提问的时候用鼓励的目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要批评,学生课堂走神的时候应该及时提醒。课后应该经常找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来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想帮助他们的。时间长了,让学生感觉到如果不学好生物就对不起你这个老师。

三、重视课后训练,并做好试卷分析。有效保证会考过关率

如果课后对学生不进行强化训练,学生的成绩提高的不会特别明显。必考题强化训练是给学生在掌握会考知识点基础之上的练习。每次强化的题目不要过多,不然短时间学生接受不了太多的内容,还可能对学生产生反面的作用。如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因为无法按时完成训练而去抄袭别人的答案,这就达不到练习的目的。但也不能过少,过少的话时间上又来不及。课后强化训练最好一节内容找几个,一单元总结一下,一章适当的考一下看学生是否全部掌握。每次考试后教师要集中精力分析一些典型的题型和易错的题,做好试卷分析,把其中失分率较高的题目圈出来,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学生哪部分的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哪部分的知识点较为薄弱,及时查漏补缺,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讲解。这对学生如何独立做题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常规问题。针对试卷中做错的地方一定要找到原因。教会学生如何读题(对选择题读题眼或者关键词),这样可以对知识加深印象,考到类似的题目不会再错。强化训练是大面积提高会考合格率的有效措施,但针对学困生还得作个别辅导。个别辅导重在平时,到最后搞突击才有效果,个别辅导是提高合格率的强有力保证。我们知道会考注重的是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考核。采用省教研室发的江苏省生物会考考试说明来进一步的强化知识点,为会考最好全面准备。复习后期主要是以《江苏省普通高中毕业考试生物复习指导书》为主进行综合训练测试。每次测试结果都进行统计,把其中失分率较高的题目圈出来,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学生哪部分的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哪部分的知识点较为薄弱,及时查漏补缺,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讲解。如细胞专题(结构和功能)、遗传专题、环境专题、实验专题、图表专题、计算题专题(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碱基对的计算,遗传规律的计算等等)。然后再从中提炼出一份新的测试卷,再测再讲,使大部分学生能真正掌握、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提高复习的时效性。

第6篇

1. 近五年重庆市高考化学试题回顾

1.1各部分知识所占的比例

年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计算

200845.4%5.6%22.2%167. %10.2%

200937.0%19.4%20.3%19.4%3.7%

201038.0%14.8%20.4%19.4%7.4%

201137.0%15.7%20.4%16.7%10.2%

201235.2%16.7%20.4%17.6%10.2%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计算知识有上升的趋势。

1.2各年级知识所占的比例

年度初中高一高二高三

20083.7%23.1%63.0%10.2%

20093.7%43.5%34.3%18.5%

20101.9%33.3%42.6%22.2%

20111.9%27.8%49.0%21.3%

20122.8%29.6%50.9%16.7%

从上面看出:高二化学知识所占的比例偏高。

2. 2013年化学高考试题预测

2.1紧扣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知识覆盖广。

估计试题会紧扣教材内容,会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很多题目会取自于教材,在教材知识上会有延伸。中学实验中最重要、最基础、最典型的定性和定量实验,将无机定量实验与有机制取实验结合起来,考查最基本的实验技能,要求学生学好教材,跳出题海,重视学生动手实验,预计考题涉及考纲的绝大部分考点,考点几乎覆盖高中化学所有基础知识。

2.2立足双基,重点考查主干知识,难度把握好。

基本概念中的化学用语,化学常用计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反应热,化学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溶解平衡,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钠、氯、硫、氮、磷、碳、硅、铁、铝。有机化学中的烃和烃的衍生物,有机高分子,有机反应,有机合成,同分异构体,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物质的制取、检验、鉴别、除杂,化学实验中的定性与定量等内容。

2.3注重实验,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试题形式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因而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越来越重视。估计考查内容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的描述,物质的制取,定量实验和定性描述,物质提纯和鉴别,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等。而且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想试题形式新、立意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有利于平时重视实验,认真完成实验的学生,而且对“纸上谈兵”式的实验教学起到警示作用。

2.4注重化学素养,并突出对化学用语的考查。

预测试题对化学用语技能的考查,在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上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素养,同时也会检验学生集合利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强调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书写准确,落实过手。

2.5能力立意,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估计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科内的综合,而且每个题各小问层层递进,区分度明显,要体现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2.6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考查学生科学素养。

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应该会更加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于人类,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的观点,而且要反映新课程的理念,试题将选取与人类生产、生活、科技、环境有关的素材进行考查,如:新型离子交换材料,制备高效除臭剂,粘合剂的原料,人工肾脏除去尿素等,考查学生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化学科学应用情景的呈现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要我们和学生要多关心生活、生产中的化学常识,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3. 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形式

3.1选择题:大约7个,每个6分,共42分。

主要的考点有: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离子共存,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有机物,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及实验现象的解释等主干知识,程度不大,属于了解的知识范畴,就是知识的再现。

3.2非选择题:大约4个,共58分。

第8题:估计考在物质的分类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而且还有可能体现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第9题:实验问题及解释。如:海水中提取镁、溴、纯碱工业及联合生产等。

第10题:有机推断及运用,考查烃、烃和烃的衍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等。

第11题:元素化合物与电化学的综合考察,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主要考查原电池,电解池的两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注意介质问题,电池反应议程式,电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相关的计算,而且有可能写出计算过程。

4. 应对策略

高考化学总复习是对中学化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全面总结,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织成知识网络,并加深理解和应用规律,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的过程。我将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阶段。

一轮复习阶段:二诊考试前结束,这个阶段主要注意知识再现重升华,其目的是夯实基础,各个突破,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基础知识,抓住主干知识,清理知识脉络,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将选修知识渗透到必学内容中,解决好必修内容中的为什么的问题,用结构这条线将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将贯穿这个阶段始终,不断强化化学反应的过手训练是夯实基础的抓手。

二轮复习阶段:踩点复习重迁移,这轮复习要点是深刻理解重点,如何突破重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对主干、重点和热点知识进行了强化复习,掌握要点和规律,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科学综合素质。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对基础知识内容更熟悉,并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才能在做推断题时得心应手。

该阶段是知识的重新组合过程,原理的运用和知识的迁移是重点戏,是否真正理解了基本原理,就看学生能否举一反三,知识能否灵活运用,正确迁移,就看学生解信息题能力如何。这些能力必须在二轮复习中得到强化,因为高考试题基本没有陈题,如果学生的这部分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做再多的题,也难上台阶。

三轮复习: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对于常见错误或易忽略的内容,除了思想上给予高考重视 ,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反思、纠正,搞好自查,不能让同样的问题在高考中再现,考前训练应重视应试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把握好试题的难度,为学生参加高考树立信心。

第7篇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学习方法指导第一步,读、划先行——“思维描图法”。

首先是通读教材,包括小字部分,然后分段略读、精读,对教材重点内容如概念、定义等,要求做到读、划(在下面用色笔画线)并行,以加深印象,为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基础。对其中优美的文字,如地理景观描述,亦可领读、朗读。课本中精美的插图照片,可当作美术作品欣赏,要充分利用美学的感染力,来引起学生自学地理教材的兴趣。最后分析和总结出段落大意,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结构。与读、划教材同步进行的,则是配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具体的地理轮廓形象,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地理记忆能力,学好地理课打下基础。(动手)结合起来的方法。这样,手脑结合,地理知识和绘图技能结合,而达到地理概念清楚,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明确,并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具体做法是:每学一课(章、节)就让学生把课本有关地图描绘下来(应描地图教师事先选好),描图纸要用单页薄纸,并作为课堂作业,检查评分。描图要求轮廓清楚,位置正确,书写规范。所描项目须经教师选定,描图过程(包括描图前和描图后)要引导学生对所描地图进行反复思考,要思维其地理位置特征、轮廓形象、方位距离、面积大小、地形分布、生产布局等等;也可以联系不同的大洲、大洋、国家地区进行对比思维,还可以把课本中有关文字论述和听描绘的地图本身结合思维,把部分专题地图如山河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交通城市图等归纳成综合性地图来思维,也就是把所描地图,同整个教材串连起来,形象具体,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思维描图”的关键是思维(包括想象),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描图。如果学生不思维,而单纯描图,则单调乏味。只有边想(思维)边描,使想像中的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与联系同地图结合,则兴趣盎然。“思维描图”需教师培养引导,为增强说服力,可在同一学生身上搞些数据,对比“思维描图”与“单一描图”的不同效果。

“思维描图”具有紧扣教材,简单易行的优点,不论教学设备的好坏,师资水平的高低,学生成绩的优劣,皆可推广应用。“思维描图”不仅使地理概念清楚,地图知识牢固,还能避免“地名搬家”的现象发生。

第二步是填、写结合——“地理事物镶嵌法”。

学生在读、划教材,思维描图的基础上,已初步掌握了教材内容和地图知识,这样,可以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以及有规律分布这一特点,填、写结合,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教学”。所谓地理事物镶嵌法,就是配合教材内容,取空白地图一张(学生自绘),就像幼儿的“积木盘”一样,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气候类型、自然带、交通城市等,让学生像摆积木似的,按位置、比例分别“镶嵌”到空白地图上,填(图例)写(注记)结合,把众多的地理事物,综合归纳为一图,形象具体,印象深刻。

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的教材(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不同的章节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密切结合,启发学生按步思维,找出不同地理事物的各自规律、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掌握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把中学三个层次(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地理)六册地理教材综合在一起,达到学生对地理课本越学越薄,越读越少,概念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第三步,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课文)、描(思维描图)、划(概念、定义)、写(知识结构、地名)、填(地图)等一系列的自学活动,动手动脑,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已初步掌握了地理的“双基”内容。下一步就应通过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规律,以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如虽处同一纬度,由于海陆、洋流、地形的不同,气候类型产生差异,气候、土壤、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关系,地理环境(主要指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类与环境之对立统一关系,等等,使学生具备审答地理问题,评价地理事物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二地理常用的表述法(1)特征描述性表达

特征描述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考查比较多的一种能力,但失分率较高。究其失分的原因,一是不能捕捉特征,二是描述不清。如果能从特征的成因角度去组织文字,是正确把握和描述特征的一个方法。

(2)归纳总结性表达

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会利用新闻热点报道,从地理要求、地理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好。这类答案通常就隐藏在文字和图表中,但不能照样摘抄文字,要结合地理原理将它重新组织。

(3)归因层次性表达

某一地理现象(事物)的发生,总是有其原因的,而且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分析原因时要有主次先后,这样才能显得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否则不仅会颠三倒四,还会漏答要点。

(4)分析推理性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与上面的“归因层次性表达”不同,它是线性的;具有严密因果逻辑关系,层层推理,环环相扣;少一个环节就会觉得不够严密。所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跳跃。

(5)区域比较性表达

这类表达是要紧扣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的。有的是直接设问区域间的异同点,比如,“比较欧洲和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有的是不直接设问的,但它隐含着区域比较,如“为什么水稻种植的分布最北界是在三江平原一带?”隐含着三江平原与其他同纬度地区的热量比较。

(6)图表辅表达

表达交流的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图像也是。所以,当仅用文字来表达有难度时,可以借助图像,特别是涉及地理空间概念的一类问题。使用得好,即可以准确简洁地表述,还可以节省时间。

怎样学好高二地理第一个层次:直观理解

初中地理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还是记忆一些地名和地理现象就基本可以过关了。有的同学在初中地理没有认真学,到了高中连长江、淮河和黄浦江哪个靠南哪个靠北都搞不清楚。也需要从这个层次开始补习。

这个层次的核心是要把地理知识和地图对照起来,做到直观理解。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图这三个地图应该反复的看,当成课外书来细细品味。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我书桌旁边的墙上,就有一个立体的塑料版的中国地形图,做题或看书累了,就凑过去看看,还会拿手摸一下,感觉不同的地形地貌。真的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是觉得浅显的地理书是可以当课外书来读的,非常有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做到看到图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第二个层次:把握地理规律

到了高年级,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识就会变得抽象起来。很多人地理学不走,就是这一关过不去。习惯了低年级背地名的学习方法之后,到了学习地理规律的时候会非常不适应。比如在学习在学大气这一单元时,对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的理解,就不是靠背地名能解决的了。

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记忆。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在这个层次,《系统学习完全工具》中介绍的系统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威力了。通过画图的方式整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让知识变得很容易记忆。

能否从第一个层次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是高年级同学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解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第三个层次:综合运用

把自然地理的规律梳理清楚之后,再来结合地图学习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就会变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图、有了地理规律,这个时候看什么地理问题都可以很轻松了。

比如: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分解开来之后,就是两点:一是地图上的空间关系,二是受地理规律影响的经济社会关系农作物的种类是由地形、气候等决定的,首都和城市分布也和地形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8篇

一、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双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

当前的高考正处于变革之中,每年都要修订《考试说明》,以便反映当年高考的新动向和具体要求。因此,从《考试说明》的修订内容中可以获得许多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复习备考的重点和方向。

二、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

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可知,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和整体难度基本上不变,考试热点的重现率较高,同类试题或相近试题年年出现,系列练习中的传统试题也不回避。因此,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既有助于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

三、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

教学中需要教师扩展和引申的知识面宽,需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大。因此,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是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在一些单元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透彻,学生听得很清晰,但由于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缺乏有机的结合,学生仍存在着听得懂、忘得快,或者记得住、用不上的现象。总之,教学中存在着“知识学习不到位”和“能力训练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和活中求快。高考试题特点是:全、小、精和活;考知识、考技能和考综合运用能力。可见,教学实际与高考要求极不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复习备考活动中要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我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达到:常见的试题不出错,不常见的试题努力做,认真反思,减少失分。

四、制订周密的复习备考计划

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中,我们将整个复习过程划分为:分章复习、专题复习、学科间综合与模拟测试、查漏补缺等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分章复习阶段

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和夯实基础。事实表明,能力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是不能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为了夯实基础,在高二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上,我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课题进行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

2、专题复习阶段

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加强学科内综合,使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命题网络(知识块)。这个阶段的复习实际上是在分章复习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新的维度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该阶段复习过程中,我依据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提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细胞分裂与生殖、生命活动的调节、环境与生物、污染与健康、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实验、遗传学中的概率统计、图表和曲线图及STS等10个专题,通过每个专题的讲解、测试和讲评,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使学生构建起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命题网络,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3、学科间综合和模拟测试阶段

这个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考试卷中考查综合应用能力的试题。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中学的各门课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每个学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是必然的。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把握学科间相关知识的交叉点,做到知识上互相迁移和方法上互相借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是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例如:生物学与化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植物体内可循环元素和不可循环元素、自由水和结合水、无机离子和化合物、糖类和脂类、蛋白质、酶、活性肽、抗原和抗体、核酸、ATP和ADP、半透膜、渗析与渗透、化学因素与基因突变、化学因素与染色体变异、光反应与暗反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生命起源、米勒实验及化学污染与防治等。

在这个阶段还要安排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的题量不宜过多,以覆盖主干知识要点和练活学生思维为宜。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题,但教师可以不进行全面审阅,由学生自查后提出质疑性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评。通过这种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过程,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解题速度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应考的良好心理素质。

4、查漏补缺阶段

第9篇

[关键词] 哲学常识 教学艺术

一、哲学常识教学重视教学艺术的必要性

第一,哲学常识抽象、难理解的特点需要重视教学艺术

哲学史本来就是一部不断提出问题、反思问题、问题论辩的历史,在哲学原理的教学中,亦不能将许多结论当作定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将其视作发展着的学说,辩证地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促进其创造性的人文精神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很多哲学课堂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原理,交待知识要点,学生处于被动地背原理,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生涩的教条,觉得哲学常识这门学科难学和无味,躲避动脑思考哲学问题。对我校学生来说,由于是普通高中的生源,理解和分析能力不是很强,从高一较直观的经济常识进入到高二,对哲学常识的原理学习普遍感到比较抽象难懂,没有自信心。没有主动性和自信心,又如何自觉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呢?因此需要重视教学艺术,使抽象的知识通俗化,辩证的内容形象化,理性的东西情感化,引导学生自觉锻炼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第二,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重视教学艺术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就是他们的思维活动还具有很大的形象性,他们常常凭着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社会阅历的欠缺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中学生尚未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对哲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一时难以理解,如物质、意识、规律、矛盾等。对于初学哲学的中学生来说,教师对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更需要形象化的讲解,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学生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这就要求在教师讲授时一定要讲究教学艺术,做到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常识的兴趣,自觉思考的基本观点。

第三,在课堂中重视教学艺术也是时展的迫切要求

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高二阶段的哲学学习产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哲学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哲学常识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重视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哲学常识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二、哲学常识教学中运用教学艺术的可行性

首先,从学科角度看,作为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它的概念和原理虽然比较抽象,但它本身是一门能说明世界本质,揭示最一般规律,能指导人们在具体领域的各项活动,是能教人聪明、给人以智慧的学问。而不少中学生总希望自己更聪明、更有智慧,希望自己的思想能有深度。因此,完全有可能通过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激发中学生对哲学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看,哲学常识重视教学艺术,直接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信,开拓学生思维视野。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并自信能有所作为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会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充分理解和拓展,加深印象、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再次,从实践角度看,哲学常识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重要任务,重视教学艺术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讨论、及时反思、发表见解,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使哲学原理教学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实用性、参与性,能促使学生的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哲学常识教学中运用教学艺术的几点做法

第一,以学生已知的具体知识为基础进行哲学常识教学

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往往产生于自己熟知的具体知识与各种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把握学生掌握的各种知识的结合点,才能使学生在自信的前提下主动探索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借助其他具体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哲理,既体现哲学要以其他学科为基础,又体现哲学对其他学科的指导意义,而且.运用其他具体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既熟识又可以换换口味,调节思维。在讲“普遍联系”时,笔者结合生物知识,用课件展示生态系统的具体内部联系;结合地理知识展示只有在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中才有的气候条件及动植物物种。这些具体知识点与哲学常识的结合,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使学生顿开茅塞有成就感,从而引导他们自觉运用哲学观点思索已知具体知识,深化对哲学知识的理解。

第二,以寓言、哲理趣文、笑话辅助进行哲学常识教学

寓言、哲理趣文、笑话这类材料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还可以逐步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材料的分析中来,使学生慢慢地改变学哲学难理解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对立统一关系”时,笔者运用了“暴君与床”的寓言故事:“暴君在哲人面前夸口,说他对任何人拥有生杀大权。哲人却说:‘陛下虽拥有生杀大权,但夜里也只能睡一张床。’暴君听后十分生气,便命人造了一张天下最大的床,让哲人看。哲人说:‘陛下的床愈大,陛下显得愈渺小。”’这个寓言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去思考暴君的愚蠢原因,又深刻地阐明了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恰到好处。

第三,以多媒体手段选用新闻事件、动漫素材进行哲学常识教学

新闻时效性强,引人注意,动漫生动、幽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些素材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意识的反作用”时,运用了“国家‘鸟巢’型体育馆从设计修改到“2E”和“以色列轰炸黎巴嫩加纳村”的时效新闻短片,使学生认识到不仅正确的意识有反作用,错误的意识也有反作用,而且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

用,错误的意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想问题、办事情应该重视意识,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树立正确的意识,纠正错误的意识。这生动而有效的自主思考比抽象的教条说教更有效率。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能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第四,以辩论赛、论文比赛等方式扩展哲学常识课堂教学

教学中可以开展辩论赛、论文比赛等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对哲学知识的把握。如政治教研组牵头组织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场循环辩论赛,辩题有“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癞蛤蟆能吃天鹅肉”与“癞蛤蟆吃不到天鹅肉”、“近朱者一定赤”与“近墨者未必黑”等,半个月的辩论准备及辩论过程当中,学生积极思考,大量收集材料,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学生们表现出的精辟见解和对哲学思辨能力是我们组织者都预想不到的,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常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哲学常识教学中重视教学艺术.需要注意有放有收

第一,扩张学生的独立思维空间,鼓励“百家争鸣”

在重视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哲学常识热情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感而发时气氛热烈,这时应充分欣赏独创性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轻易否定,培养思维的独立。所谓思维的独立是指传统观念、判断和思想,能够琢磨它的内容、它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不仅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而且能够超越它,产生出自己的思想,从而自己能够证明、肯定地判断意见、推理等等。在人生观的内容讲解前,问到一些活泼的问题.如“人活着是为什么呢”,竞有很多学生急忙翻书找答案,一旦笔者表明非常欣赏独创性的回答时,课堂气氛很快就有了改观。这些点滴思绪中,蕴涵着萌芽状态的哲思,教师的珍惜和爱护,将促使思想的嫩芽生长为心灵的绿洲。

第二,引导学生的兴趣方向,落实理论联系实际。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概念;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探究;类比

首先我讲述一下我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南木林高级中学于2010年由国家投资5788万元新建。学校位于南木林县城南艾路2号,坐落在美丽的湘水河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学校占地面积142806.61平方米,建筑面积33892.27平方米,在校生1139人(含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共有20个教学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生源主要由日喀则地区范围内的城镇、农牧民子女,专业生物教师目前仅有3个,专业师资相对缺编。

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课程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知识,能主动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西藏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切合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中真正显现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要做到:(1)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2)倡导全人教育,即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与传统的课程教学相比较,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4)在西藏实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能够使学生从原来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慢慢完善,实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1.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我们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各种手段,能让学生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其实这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更多的知识的过程。这对加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有些教师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

在教师的指引下,能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复习、预习及掌握更多的知识。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师与学生即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一定能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学生学习的良好思维能力

要培养高中生的创造能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我认为探索是首要的,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过程。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能让学生主动掌握生物学科的各项知识技能,还能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来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3.日常生物教学科学地运用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高中生物课本里的许多知识要点都很抽象化,更难的是很多生理课程内容,在教师讲解过程中无法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去了解,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难点所在,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印象来学会这一堂课的内容,只能通过具体实验才能完成。所以,对于很多抽象化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化的,更为直观性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具体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第11篇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1.教学前提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们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我们设计的"细胞增殖"教学中,实施"情景——

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断。

2.导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优秀的生物课,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入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例如,在学习"性别决定"之前,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探究性导课:"为什么人类的性别比总是接近于1∶1?"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我一般都会绘声绘色地讲述道尔顿症的发现史,学生都非常的安静地听,在结尾时我都会及时提出探究性问题"道尔顿和他的兄弟的色盲基因是来自他们的父亲还是母亲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讨论开来,有的说是来自父亲,因为母亲不是色盲,有的说来自母亲……此时学生们急于知道答案,求知欲倍增,促使学生在好奇和思考中获得知识,并且记忆深刻。

3.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境引疑以境诱思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基于这些原因,我十分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三多",即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逐渐从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中走出来,慢慢地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到现在,几乎每学习一个新知识,他们都能提出很多问题。如: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有学生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呼吸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机物生成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

4.在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高二新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较多,这就为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在进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前一天,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讨论该实验中应如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学生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归纳出了以下几个要点:①注意材料的易得性:还原性糖和脂肪从植物中获得实验材料比较容易,而蛋白质在动植物中都有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②注意材料的可取性:富含还原糖或脂肪或蛋白质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是可取的:如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双子叶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淀粉,而淀粉不具备还原性,因此最好不要用双子叶植物。有一些单子叶植物的叶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所以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作实验材料。因此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或梨的果实,③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苹果和梨在实验前应该洗净、去皮,保证研磨比较充分;鉴定脂肪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而且应注意浸泡的时间,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时间过短,则不容易切成片;同样鉴定蛋白质用的大豆也要提前浸泡,这样容易研磨成浆。如果用鸡蛋卵白的话,应该进行稀释。当然除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可以从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学会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改进实验的方法、改进实验的器具等方面着手来实现"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识,获得了学问。认识到学习科学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而且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提高了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让学生感受探究的方式和过程,享受探究的愉悦

第12篇

一、农村高中生物实验开设情况调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其培养途径之一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因此,人教版生物新教材设置了“资料分析”“实验”“探究”和“模型建构”等多个栏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生物必修教材共有二十几个实验,我区大多数学校仍然只开设了7-8个,大多数新要求的实验都未能开设。如用甲基绿、吡罗红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观察线粒体、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同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土壤中动物类群的研究等。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许多实验难以开设的原因

(一)时间安排不充分,经费紧张

目前我区高中均从高二开设生物课,每周三课时,按每学期正常授课二十周计,最多六十学时,而三个必修模块每个均需授课三十学时,能按时完成理论课学习已经不易,很难再安排时间来完成实验教学。以模块一为例,共有实验9个(指分组实验),探究4个,模型建构和课外制作各一个,想全都完成,在时间上确实很难保证。我区地处西部农村由于生源所限,办学资金紧张,无法在实验设备上进行大量投入,也阻碍了生物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重视程度不足,评价机制不合理

在对教师的评价上,缺乏促进教师实验教学和整体评价,在缺乏专职实验员的情况下,教师既要准备分组实验,又要去上实验课,下课还要清洗和整理仪器,但学校考核时,只注重考试成绩,不重视教学过程,这样导致教师开展实验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忽视实验教学的开展。

(三)高考功利太强,过分重视应试

高中生物教学直接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老师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高考的功利性,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甚至把“做”生物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由于高考应试的功利心理,导致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时,也只要求机械记忆仪器名称、实验步骤、现象要点和结论,把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变成僵死呆板的条条,抹杀了学生学习生物时的个性思维,学生只是简单地从识记中获取知识,学习毫无开创性可言。

三、对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上述问题解决措施的思考

(一)提高重视实验的思想认识,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学校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正在不断完善,所以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一方面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理解和支持,在管好、用好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能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必要的设备、仪器、药品等。另一方面,广大生物教师也应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现有设备的作用,并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学习方法,理解科学过程和本质。

(二)合理安排生物课教学时间

以模块一为例(该模块安排的实验、探究,占了全部必修模块的近一半),本模块安排的9个实验,4个探究,除“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外,都可以当堂完成,即便如此,它们仍占有相当大比例的教学时数。因此,时间上的保障,挤压“讲授”的时数,一切能由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应不讲、少讲,讲到关键处,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实验。

(三)分好学生实验小组

目前高中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少则50余人,多则60人,甚至70多人,给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带来一定困难,在实验前,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很有必要,每组可选择一名能真正负责的同学任小组长,对他们进行培训,由他们管理好本小组成员。在小组成员的构成上,要做好搭配,每个小组应由不同水平的成员组成,成员之间应有明确的分工,做好实验就有了保障;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分工还需互相适当变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大有帮助的。

(四)进行生物实验的研究和开发

第13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学习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48-02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发展和获取成功、成就事业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的强大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代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和实践新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结合生物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方法。

一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策略

1.通过设疑――点拨――引导――启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组织教学。教无定法,课堂上的单一教学形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创造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形式应多样性、多元化,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合作性学习或协作性学习是常用的生物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是个人与小组之间进行的相互启发活动,在教师的细心点拨和引导下,使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这对于深化科学概念的理解、加深科学活动性质的认识至关重要。在合作性学习或协作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与引路人。对学生争论的问题,应向学生提供正确的科学信息供其判断,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学生重新整理现有材料,寻求新的策略,使学生在困难面前能鼓足勇气,迎难而上,保持强烈的创造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靠课堂学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探究性实验没有已知的结论,需要依靠学生的主动探索得出结论,是一个创新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又能培养了其敏锐的、细致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实验课上,学生根据实验器材、药品等条件结合所学理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完成实验。如在进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先让学生分组自由准备实验材料,不用依照课本材料。实验时,各组学生利用自备的材料独立完成,最后结果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不成功的案例。最后各实验组总结实验成败原因时,学生各抒己见,经讨论,归纳出了实验中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的几个要点:(1)注意材料的易得性。(2)注意材料的可取性:富含还原性糖或脂肪或蛋白质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适宜用作实验材料。如植物的叶片、橘子等,对于鉴定还原糖时的颜色反应具有掩盖作用,会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较高而且颜色较浅的植物组织器官,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或梨等。(3)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如鉴定脂肪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并注意浸泡时间,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薄片不易成形,时间过短,则不容易切成片。在实验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抓好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质疑善问的创新素养

教学的主阵地是在课堂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亦是如此。要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课前准备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摸清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其次,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材料,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掌握现有教材的基本理论;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精心设计疑问以及课堂内具体操作程序等。

课堂教学中,一是要完成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教材新内容对接起来;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完成从课堂执行者到课堂服务者和引导者的转变:尽可能地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创新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进一步深入思考,获得理性知识;并且不断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如在植物生理学的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贮存能量;而有氧呼吸主要是分解有机物生成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它们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吗?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讨论、列表比较,由他们自己归纳出:两者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不能看成简单的逆转。学生通过对学习素材和创新情境的分类、归纳、分析、综合,不断质疑、提问,在连续的思维活动中,不断发现新疑点、新知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4.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课本所涉及的材料非常有限,列举的材料只是经典的典型实例,仅仅依靠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困难,必须练好“课外功夫”,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所谓“课外功夫”是指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之余,大量补充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材料,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经验,增加学生经历。既可以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搜集、整理素材,继续验证或探究教材中的理论,拓展和延伸所学理论的内涵;也可以师生协作,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研究具体的生活现象,揭示蕴含的自然规律;还可以家校协作,将创新的问题引向生活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条件,引导学生究根求源,探究事物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食物链”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调查,了解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走进乡野田间,发现棉铃虫增多了;通过深入田间观察、走访农民,发现食虫鸟少了,青蛙少了,并探讨少的原因等,以提高创新积极性。

学生在高二下学期,生物学知识相对丰富,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时,教师还可以拟定课题,让学生自己制定研究方案,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去搜集、展开探究。例如:在遗传规律教学过程中,对于孟德尔的生平、事迹、主要成果,特别是他的研究方法等,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查,上课时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而是主动地获得了有关孟德尔的知识,与此同时,也获得了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教师也可以模拟微观世界,促使学生体验和参与,如DNA的复制与转录这部分内容,可以指导学生排演模拟剧,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模拟与演示,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二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防止个别学生偷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常常是通过分组活动来完成的,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并不相同,个别学生可能偷懒。(2)防止两极分化。学生个体间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商、情商等方面千差万别。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由于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要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得到均等机会的发展与提高是非常困难的,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两极分化。(3)细节决定成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抓好每一个引导环节,否则可能会前功尽弃。例如,学生知识相对贫乏,能力较小,所提问题常常宽泛、浅显,考虑问题片面化,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可能就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

总之,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指导思想。只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这种理念的要求设计教学过程,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紧扣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创新素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和探索,就一定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14篇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通过实验分析DNA是遗传物质,让学生理解并总结遗传物质的特征,以及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对比方法比较两个实验的优点和不足,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同时也为学好基因表达部分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合作探究和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识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认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积累了一定的关于DNA的生物学知识。学生乐于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学习方式和地位。通过对实验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联系学生有关的化学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会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具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

课时安排:一课时。

1.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理解遗传物质的特点以及对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联想到人类在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进步。

2.达到“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鼓励创新”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讨论课本中的两个实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谁在转化实验中起作用”,“如果DNA的纯度不够,我们如何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找到两个实验的共同点从而突破难点。

六、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以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提前预习本节内容,分组讨论实验要点。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吕氏春秋》记载“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提出问题:到底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遗传物质到底是什么呢?让学生讨论DNA和蛋白质都有可能是遗传物质。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的方法提取证据。

2.分析讨论实验资料得出结论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让学生分组阅读和观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动画,明确四组实验中只有S型细菌才能杀死小鼠。提出疑问: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还能使活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请学生分析,思考、讨论相关的问题。

学生交流总结出: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转化因子。

进一步激发学生疑问: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物质?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学生交流提出:把S型细菌的多糖、脂质、DNA、DNA水解物等提纯出来分别加到R型细菌里去,然后观察有没有S型细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师:艾弗里的实验DNA提取中还含有少量的蛋白质,我们需要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然后介绍T2噬菌体结构特点、寄生方式及同位素示踪技术。

学生根据课文提供资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要分别培养含有35S和32P的大肠杆菌?

为什么用含35S和32P的噬菌体分别去感染没有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如果噬菌体既含有35S又含有32P?再去感染大肠杆菌会怎么样?

为什么不同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放射性同位素分不同?

为什么选择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

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目的和结论在全班进行表述交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做出评价。

3.知识的总结和拓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并得出结论:

(1)这两个实验方法不同,但却有个最关键的实际思路,是什么?

(2)用细菌或病毒做实验有哪些优点?

最后教师讲述:研究证明,还有些病毒RNA是遗传物质,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八、教学反思和评价

第15篇

新教材有如下主要特点: 1. 新教材看似课程编排核心知识不够突出、结构较为松散、重点内容不够集中,但新增了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而且生动形象,增加了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容易吸引学生;2.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生物学的中心环节,而且把过去单纯的老师教改为现在的引导学生主动学,更加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3.新教材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并结合许多生活具体内容,安排了“方法介绍“、 “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等小栏目加以指导,将模型建构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落实,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和收获知识的方式;4.新教材的课后练习与章节测试题要做到灵活的、科学的、实用的设计。新课标不仅改变了之前的标准内容;也要提升全体学生在生物科学方面的素养,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改变学生的讯息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去创新与实践。高中新课标教材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设计教学方法的重点之一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时,必须以学校的实际状况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思想觉悟为出发点去设计。只有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才可以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而之前的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场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为此,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开展生物教学。

一、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培养实事求是、求真求实的科学素养、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怕麻烦,不要害怕教学过程被打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对知识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如在讲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时,我针对教材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作为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为此我在教学的某些细节上进行了如下处理:①将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组实验――"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中的"加热杀死"用下划线标记,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生疑;②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只讲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而不讲标记的方法。结果,我意料中的效果出现了:在我讲解的过程中,有两个学生分别提出了"S型细菌既然被加热杀死了,为什么还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死了,为什么它的DNA还起作用?""元素这么小,怎样去标记蛋白质或者DNA呢?" 。这两个问题一提出,我和其他的学生都兴奋了,我当即对这两位学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和他们一起对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实际,对某些细节进行适当的调整,设计高质量的教学。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使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与内容

教师按计划指导学生明确阅读对象和内容。例如学习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这一节时,阅读杂交遗传图谱时先设计2个小问题 1、第二代中的高产抗病品种能代代相传吗?2、怎样才能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让学生注意并思考,进而引出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注重科学的阅读方法

教师要按课程特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不论是理论概念还是生活实例都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带着问题去边阅读边思考。最后不断总结不断归纳,不断练习最后获得对该课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三、根据学生实际调整不同课程顺序

本人所带年级,班级学生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所以在我讲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过程中,如果按照课本的讲课顺序的话,先讲 第1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但在讲课的过程中将会导致很多同学对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两个概念难以理解.因为这些知识是第2章第一节《减学分裂》中的内容缘故。而《减学分裂》这一节却被放到编者放到了第2章才讲到,这样知识的衔接就颠倒了。因此, 我先讲授第2章的《减学分裂》这一课时,接着再上 第1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时,在书写配子的基因型时,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讲这部分知识之前,先进行了“铺路”,先复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又通过挂图,讲清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概念,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抓住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再给同学们举实例,进而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学得就比较扎实,并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口诀记忆法

在教学中,对一些记忆比较多的内容,找出该知识点的共性与个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妙用生物记忆口诀记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不但喜欢记而且记得快。他们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变为一种快乐。

如:人类遗传病系谱图遗传型判断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

隐性遗传看女病, 父无女病非伴性.

显性遗传看男病, 父病女无非伴性.

说明;原则上找有上下代的患者,先判断显隐性,然后判断是否伴性.

父病子病女不病为伴Y遗传,可直接判断.

光合作用歌诀:

光合作用两反应,光暗交替同进行,

光暗各分两步走,光为暗还供氢能,

色素吸光两用途,解水释氧暗供氢,

A D P 变 A T P,光变不稳化学能;

光完成行暗反应,后还原来先固定,

二氧化碳气孔入,C 5 结合C 3 生,

C 3 多步被还原,需酶需能还需氢,

还原产物有机物,能量贮存在其中,

C 5 离出再反应,循环往复永不停。

五、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现有的挂图、模型、投影、录像. 计算机进行合理的选择、修改和组合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已经成为新课改教学中教学手段的主要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的应用,新课改中的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像广播、电视、程序教学机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也大批量的涌入到学校中,并成功的介入到教学过程中,所以还要转变相关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生物教师来说,在课堂上要求选择、组合以及使用适当的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来表达出生物或者生命活动的具体内容,既要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掌握生物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还可以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是思维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上染色体变异这节课时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题,1,果蝇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几对同源染色体?其中几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2,为什么果蝇产生时必须进行减数分裂,里有哪几条染色体?几种?

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谐音记忆法

高中生物学理论知识点多、起点高、难度大,记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把某些知识点变换一下形式,根据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下加工整理。

如: 八种必须氨基酸

甲硫氨酸 色氨酸 赖氨酸 缬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有个叫苏一节的又赖又色,又笨,做人又假被亮了黄牌

微量元素

Zn Mn Cu B Fe Mo

新 木 桶 碰 铁 门

胰岛素中两种细胞的作用:

阿(A)姨长得很高――即胰岛素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

八、心理暗示结合鼓励式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