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后勤调研报告范文

高校后勤调研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后勤调研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后勤调研报告

第1篇

一、制约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瓶颈

(一)主体因素

主体问题在这里主要是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过程及其结果。主体作用良好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良好,否则反之。目前高校后勤工作的主体由后勤管理人员、后勤经营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三部分构成。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多年的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主体的基本情况稳定,但是不足和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1、后勤管理人员

这里所说的后勤管理人员是特指高校学校层面的从事大后勤管理工作的干部,他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肩负着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保障后勤体系顺畅运行、保障后勤实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的使命,后勤管理人员的责任不可谓不大,任务不可谓不重。然而,多年来,由于思维习惯和管理惯性使然,不少高校对此重要和关键部门的后勤管理干部的定位一直存在偏差,同样是服务和服从于整个高校发展的大局,为高校发展贡献心力,但是广大后勤管理干部的地位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使得许多后勤管理人员荣誉感和成就感缺乏,致使不得不时常考虑个人出路和前途问题,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有些高校将后勤部门作为干部分流的承接单位,使得后勤管理人员基本是按经验和习惯来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往往没有经营管理知识,业务水平不高;部分外聘管理干部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较低,加上待遇上与学校在编管理干部又有较大差异,稳定性和积极性较差;在很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又将后勤管理部门条块划分太多,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加上一些后勤管理干部本位主义的影响,人为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壁垒和障碍。

2、后勤经营人员

后勤经营人员指在高校后勤各个实体从事具体经营管理的干部。和高校后勤管理人员一样,有较多的高校后勤经营人员也来自学校机关干部分流,存在年龄老化、专业水平低下、开拓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意识较差等缺点,使得很多后勤实体的经营管理远远滞后于社会企业的水平。而且由于大多数高校将后勤经营实体剥离(或相对剥离)学校,实体实行独立成本核算,自负盈亏,后勤经营人员的经营压力很大,往往有重经营轻服务的现象和思想,容易把后勤工作的经济效益看得过重而轻视或忽视社会效益,容易导致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产生不好的后勤服务形象。同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后勤经营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奉献精神欠缺,也严重影响了的高校后勤整体形象和战斗力。

3、后勤服务人员

后勤服务人员是在后勤实体工作一线,直接面向广大师生的员工。后勤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对广大师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影响着整个后勤在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后勤的很多一线正式员工来源于本校教职工家属、农转非人员、部队转业军人、高校征用土地后的农民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机关、学院等部门精简机构,压缩下来的不少人员又进入了后勤部门。这些人员长期在后勤工作服务,形成了一种工作动力不足、服务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等的工作氛围和态度,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积极主动思考单位进一步发展的意识。同时,对于外聘的一线员工,因与社会同类企业相比,高校后勤实体的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在薪酬方面不具备优势,而且往往与正式职工相比差距过大,这些也使得这些外聘员工的激励不够,看不到自身职业发展的平台和前景,因此荣誉感低、稳定性较差,流动频繁,这也大大影响了后勤实体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后勤实体的整体实力不足,经营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大,加上后勤工作环境较差、地位较低、工作辛苦等,这也使得高校后勤劳工用工面临诸多难题。

(二)客观环境因素

工作的是个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小环境、以及各种外在因素影响下的后勤人员自身微环境的改变。

多年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呈现了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国家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做出统一的部署和规划,不同高校按照自身特点和需求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对于后勤社会化的具体含义一直处于探索甚至是含糊的状态。高校后勤将往何处去,没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统一的结论。同时,在这种不确定的发展思维之下,国家及各省市、各高校对于后勤实体的政策也未能明晰,各地的政策也很不统一。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使得很多高校后勤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这也导致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一个阶段之后,许多高校走了回头路,回到原有的后勤管理模式,这离当初国家设想的后勤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方向无疑是有了更大的偏离。

现代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需要高校各部门具备“一盘棋”的观念,但目前的情况是高校后勤的建设从高校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获得的关心和支持不够,高校后勤实体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性差,配合脱节,经常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高校很多政策的制定忽视了后勤发展的实际,过于从紧;对后勤干部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后勤改革的想法得不到真正实现,后勤改革的步子也受到阻碍。高校稳定看后勤,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具体到实际的工作中时,很多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不断进行的同时,众多社会企业也经过在竞争中不断洗牌和发展,很多具有实力的企业不断通过竞争脱颖而出,并逐步涉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这对于高校后勤实体无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后勤实体在这种冲击之下,涅磐重生,找到了合适的发展道路,并不断做大作强;但更多的后勤实体受制于高校市场和高校发展要求的局限,未能开拓出更广的发展空间。鉴于诸多历史遗留因素,后勤相关实体存在着经营项目、规模、实力、环境等诸多差异,虽然这些单位都以自身功能服务高校发展,但是其各自的发展很不均衡。同时,与社会同类行业和企业相比,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状况之下,后勤实体无论是从发展规模和实力,还是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高校地位的边缘使得众多后勤实体的

发展动力不足,资金、技术、管理水平、扶持政策等的缺失,使得很多后勤实体的发展举步维艰。二、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遇到瓶颈的一些对策

困难是现实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困难虽因院校不同存在特点和程度的差异,但却存在普遍性和共通性。因此,在新时期思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必然具有普适性和全局意义。面对当前高校后勤发展的诸多瓶颈,寻求一条科学、务实、有效的发展道路,合理使用和配置资源,排除不利因素的制约,提升发展能力,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发展就十分必要。对此,笔者通过对多所高校后勤社会化道路的研究及在后勤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总结了一些想法和应对办法。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社会的竞争,以人才为本。人才是一个组织得以健康长久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支撑,一支精练强干的后勤员工队伍,是搞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根本保证。高校后勤肩负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稳定、高质量的后勤保障任务,其业务关乎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高校师生密切相关。如何为高校来访人员提供优雅、舒适的接待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卫生安全、质优价廉、品种丰富的餐饮服务和物资供应服务,为高校提供干净、整洁、有品位的物业服务等,都是后勤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从原材料采购到物资供应,从食品卫生安全到消防安全,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采购管理到工程管理,从人员招聘培训到干部选拔培养,从服务广大师生到服从高校大局,方方面面都考验着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高校后勤多年来面临的最大发展问题说到底是人才的缺失,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激励机制的不合理。同样的实体和环境,不同的人来管理经营,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就需要打破后勤多年来用人的思维和习惯,突破用人的诸多不合理局限,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眼光,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同时真正能够促进自身和高校共同发展的蓬勃向上的后勤管理和员工队伍。

1、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在人才引进方面,改变原有的行政化人才引进模式,突破地域和行政级别等限制,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对于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和实体,同时注意从行业内部挖掘和培养。

人才的引进以及人才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需要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不断地进行提升和充实。因此,要将广大员工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制定培训计划和设立专项培训经费,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要求所有后勤人员不断自觉进行知识更新,专业培训,鼓励各实体多开展技术竞赛,鼓励员工个人参加学历及职业资格等考试,定期派出干部职工到相关高校和企业交流学习。在总体提升后勤职工素质的同时,拟定员工晋升计划,选拔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要坚决反对和杜绝后勤实体负责人在用人中“任人唯亲”和“武大郎开店”。在对后勤实体进行目标考核时,把人才培养和员工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对单位负责人考核的重要内容。

2、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适应高校后勤特点和发展的薪酬体系,推进分配方式改革,使薪酬计算的指标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减低保障性基础薪酬部分,加大激励薪酬部分比例,提升干部职工的开拓性和工作积极性,这也将有利于进一步吸引专业人才。通过建立并实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以绩效考核推动员工素质的提升。在具体的待遇方面,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参照社会同类行业和企业的待遇标准,以在同样的工作条件、工作标准和工作效果的前提下,给予支付不低于社会企业的待遇。顺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整体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员工薪酬的调整是必然的。通过克扣员工待遇或损失员工应有福利而控制企业成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只能造成加速优秀员工流失的后果,对其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这也已经有很多的前车之鉴。

此外,对于积极主动关心单位发展,并通过为单位发展献计献策使单位的经营服务指标或客户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的员工,实行额外奖励,并给予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3、打造一流的经营服务形象和服务品牌

后勤存在的天职和宗旨就是为高校师生提供周到、安全、高质、高效的服务。服务水平不上去,高校后勤的社会效益就得不到体现,其存在的理由就会受到质疑。同时,提升服务水平也是现代企业尤其是服务类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跨越了硬件设施竞争的初级阶段,更多地体现在软件方面如人才、专业化、信息化、服务附加值、客户满意度、服务细节等方面。

高校后勤服务部门及后勤人员的服务形象、面貌、作风和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整体形象,而其形象和口碑是留存在服务对象心里的第一印象,是单位经营和发展状态的直接呈现,它直接影响着服务对象对单位的评价和忠诚度。虽然后勤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校内市场的天然优势,但这种优势一旦因为后勤形象的损坏而失去之后,其结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就目前国内高校后勤实体的总体情况而言,校内市场一旦失去,所占有或可能占有的校外市场还无法支撑实体的生存,更妄谈发展。优质的服务形象是后勤实体的宝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形象一旦得到服务对象的肯定,其所能创造的价值也是十分可观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可以弥补单位经营的一些小的疏漏。因此,除了要强化对实体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于他们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4、强化干部员工的责任意识

后勤部门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的关键部门,对于高校发展、教学科研的支撑、师生生活的保障等都责任重大,对于各级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的要求也很高。后勤系统一旦出现干部员工责任和廉政意识不强的情况,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可能是非常重大的。

因此,在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后勤部门的各级干部和员工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干部员工的责任意识、廉政意识、大局意识等的

教育和培训。防止因责任意识不强出现的管理漏洞和损失,并将此作为对后勤实体负责人和员工考核的依据。(二)创新运行模式

很多后勤实体多年来没有得以有跨越式发展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很多后勤实体的管理者观念过于保守,守土的观念强,基本上是按经验和习惯来经营和管理后勤实体,而开拓的精神不足,不愿在原有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面对后勤社会化不断深化的要求,后勤的发展不能再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后勤实体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不创新发展机制和运行模式,不积极思考更适应社会经济和市场竞争的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就有可能被市场经济所抛离,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

1、推行股份制试点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虽然一直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定论,但是保持高校后勤实体规范、顺畅的运营并不断发展壮大,保障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后勤服务需求,促进高校的不断发展,无疑是高校后勤存在的根本使命所在。从具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到模拟企业运作,高校后勤走过了艰辛的社会化改革道路。但是,这种所谓的“模拟企业”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在不断与社会企业一同参与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在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之下,在后勤实体逐步推行股份制试点改革,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方法,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营模式。在股份制的过程中,后勤实体的所有制形式、出资形式、经营及管理方式、财务管理、分配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都得到相应改变,在此基础上,具有明晰的责、权、利的企业真正实现规范化运作,实力不断增强,进而真正融入公平的市场竞争去。

2、不断发展校外项目,开拓后勤服务市场

后勤的很大一部分业务属于保障师生基本生活的服务性项目,在保证良好服务质量的同时,为高校分忧解难,支持高校各项活动以及负担高校分流正式职工的安置等,使得从事这部分服务项目的实体承担着巨大的运行成本。后勤实体要真正发展壮大,除了做好服务校内市场的本职工作,还需积极向外拓展业务和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上许多单位和部门也将其后勤服务项目剥离出来,交由后勤专业化单位(公司)来管理经营,可以说全社会后勤管理经营的市场是巨大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开展校企合作,就是高校后勤实体通过改革,摒弃“小而全”和“包打天下”的思想和做法,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在社会化改革中找到“位子”,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能力,塑造优质的服务品牌。

“农校对接”即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校食堂直接对接,实现农民增收、学生受益这一双赢局面。它可以减少高校农产品采购环节,降低学生食堂采购成本,能够更好的保障学生食品安全,对促进高校稳定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缓解近年来饮食物资等价格不断上涨造成的压力,为高校师生提供质优价廉、安全卫生的伙食服务,自国家到各级省市自治区、各高校的有关领导都对“农校对接”问题倾注了高度关注和心力。在“农校对接”问题上,很多省市已开始积极行动,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一定要保持一个科学、务实的态度,要做好前期调研和可行性分析,要致力于搭建长久、共赢的合作平台;通过尝试多种合作方式选择出最适应农民增收、高校后勤物资采购的路径。在合作的范围上,不仅可实现饮食物资与农民的对接,还可实现超市等物资流通部门所售的农产品与农民的对接;在物资采购项目上,逐步扩大和开发新的供应物资品种。对于农校对接的对象和方式选择,首先以试点的形式展开,并同时建立从产地到销售终端的可追溯源头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的物流体系。

(2)开展校企合作

“农校对接”是高校饮食物资实现降低成本、提升安全和质量的有效方式。高校后勤实体则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高校后勤的接待单位,一是可以发挥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将接待单位作为高校相关学院旅游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实习基地,同时可以培养和选拔有潜力的管理人才;二是可以与社会企业合作,利用高校人才、教学科研等资源,为他们提供培训、交流活动、接待等服务。

对于高校后勤的商贸单位,可与社会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通过向广大师生推广社会企业的形象和产品,提高师生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度,提高企业在高校中的影响力,为企业培养潜在客户;一方面通过由商贸单位与社会企业达成物资采购协议,由社会企业给予高校商贸单位优惠采购价格,而这种做法也会进一步惠及高校的广大师生。

高校后勤的物业单位和工程单位,可与社会同行业企业、高校相关院系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进行技术合作,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做好发展规划

第2篇

一、推进××*支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州公安消防部队始建于1964年,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断扩编,现支队下辖17个消防大队和13个消防中队,共计400余名官兵。主要担负着全州3.03万平方公里430余万人口的防火、灭火以及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建筑倒塌等重、特大灾害事故的社会抢险救援任务。由于××*州点多、线长、面广,加之四个县区还未组建公安消防中队,农村火灾事故频繁,灭火救援任务十分繁重。因此,着力建立健全部队后勤保障机制,缓解警力不足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支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后勤保障化,必须充分认识后勤保障化的重要意义。同志曾指出:“我军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就是实现保障一体化,建立全新的军民兼容、平战结合、三军一体、精干高效的保障体系,必须走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要打破军地界限,最大限度地依托、利用国民经济体系,扩大军队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社会化的范围,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社会化后勤保障之路。”××*支队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加快全州消防部队后勤保障体制改革和进一步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需要。一是有利于减少部队非战斗用兵,警力下沉,充实一线,提高部队战斗力,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防部队兵力紧张的局面,又可将部队领导从繁重的后勤保障工作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抓部队建设和防火灭火工作。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后勤保障经费不足的压力,有利于基层建设的持续发展和加强。三是有利于提高基层后勤保障服务质量。如推行饮食保障社会化以后,可以增强各承包单位之间的竞争压力,从而提高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四是可以弥补部队技术上的不足。五是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可以挖掘部队内部劳动力资源,大大缓解部队干部家属就业难度大的压力。

二、××*支队开展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对策

推进××*支队后勤保障化,就要科学谋划其保障的范围,精心研究其可行性的对策。根据目前消防部队实际,我支队将从伙食、器材装备、卫勤、公勤、营房维修和营区环境管理保障等方面着手,多管齐下,整体推进。

(一)伙食保障社会化。伙食保障社会化是推进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重点,我支队今后将参照以下模式予以科学推广:一是将支队机关食堂及邻近的市区中队食堂集中管理,聘请地方厨师和服务员,支队可委派一名干部负责财务及采购工作,通过统一管理,实现食谱统一制订,主副食及燃料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财务统一结算,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支,节约经费;如支队条件尚不具备的话,我们支队机关食堂可以保留1名士官作为给养员,其他所需人员如厨师等招聘地方人员,由后勤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二是全州各县(市)、区消防中队食堂采用合同制的形式,从地方招聘具有相当专业技术等级的厨师负责官兵的伙食,中队设给养员,从大队财务提取伙食费,负责食品采购,由地方炊事员参与制定食谱,与大队监督员共同验收采购食品物资。

(二)器材装备技术保障社会化。目前,消防车辆实行内部检测审验,主要是采取眼看、耳听、手摸的方法对车辆的重要部件进行检测,既没有检测数据,也形不成检测结论,完全凭感觉、凭经验判断,对车辆安全隐患提不出有力证据,不科学,起不到警示作用。现在,公安交警部门已建立了一套严谨、科学的汽车检测系统,并配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检测力量,今后,我支队将与州交警部门协调,借助其技术设备和审验程序进行检测,及时排除车辆隐患,为办理车辆器材报废留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我支队将根据需要聘请地方专业修理技术人员,在保证部队车辆修理的同时,开展对外有偿服务,增加收益。同时,将积极与地方汽修厂结成“对子”,依托地方汽修厂的技术优势,对部队的行政和消防车辆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及维修。

(三)卫勤、公勤保障社会化。我支队将进一步加强卫生室建设,在确保做好部队防病治病工作的同时,将进一步拓展科学有序的发展思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出各卫生室医生到当地或更高级别医院实习、学习,邀请专业医师来队讲解、示范,大力提高医疗人员素质,提升烧烫伤医治水平,如今后有条件医护人员将全部招聘地方专业人员。为使消防大队干警全身心的投入到消防监督和执法工作中,缓解基层中队人少、任务重的矛盾,支队将以办公自动化服务为延伸,推进公勤保障社会化。为此,我支队三类消防大队结合自身实际,纷纷从地方招聘了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技术精的人员充实到大队负责文件打印、材料归类装订、防火档案的整理等内勤工作,如雷山大队打字内勤人员还担任营房卫生的清洁工作。打字内勤人员的加入,使大队干部从普通的“小事”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投入到消防执法监督和战备值班中去,进一步的缓解了基层大队警力不足的压力。

(四)器材装备储备保障社会化。当前,××*州经济发展迅速,消防器材生产已初具一些规模,多种形式地方专兼职消防队数量又不断增加,为灭大火、打恶仗提供了很大的器材储备空间。我支队将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选择有经济实力、热心公益事业的消防器材生产企业作为器材储备周转库,对指定的储备器材在销售、运输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或经费补偿,确保随调随到。支队后勤装备采购部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选购该企业的消防产品,这样既可以减少器材装备储备经费的投入,避免器材物资的积压、浪费,又可以缓解(五)营房维修和营区环境管理社会化。部队营区不同于社会单位,不能不设防地全面社会化,因此部队营房维修与环境管理社会化进程可视各单位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最好先在个别单位试点后科学性推开。我支队今后各大、中队营房设施维修所需的瓦木工、水电气维修工和环境卫生保洁员可以招聘专人负责。营区绿化管理完全可以依托地方物业管理公司或花木公司负责,定期栽草植树、更换盆景、修剪整理。如支队机关大楼把物业管理承包给地方,减少了经费投入,提高了保障效果。目前,支队包括部分大队的营房项目保障社会化改革已向各方面伸出了探索的触角,保洁、绿化等条件成熟的可承包项目都推向了社会。物业公司派出人员在支队成立工程部值班,每天对大楼进行巡视,负责营房更新、修缮工作,对临时出现的水管漏水、灯泡损坏等现象,一个电话服务到门,故障及时得到排除。从而大大节约了部队开支,还减少了支队公勤警力。

三、推进××*消防支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打算

第3篇

高校后勤企业应从岗位性质入手,明晰查核方针,设定可量化的查核尺度,经由过程合理的查核周期,采用全方位的查核体例进行自上而下、周全的绩效查核,实时反馈查核功效,辅佐被查核者进行绩效改良,更正错误谬误,晋升下阶段工作方针,提高企业效益和员工小我自身素质,知足高校快速成长后对新型处事企业的要求。

一、绩效查核系统对高校后勤企业的主要意义

作为人力资本打点中主要的、基本的一个环节,绩效查核是考评主体经由过程系统的体例、事理对照绩效尺度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岗位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下场,而且将评定功效反馈给员工的过程。年夜量研究剖明,绩效查核在经由多年的实践后,已经不是纯挚地处事于人力资本打点规模,在确保组织成长与小我成长也慢慢起着主要的浸染。

高校后勤是一个集处事、打点、经营为一体的非凡企业,在教育事业快速成长的今天,高校后勤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化更始。更始后的后勤部门具有高校教育非凡的公益性即知足高校对后勤处事零利润的使命,又有企业的特征既追求利润最年夜化的需求。是以,在研究教学纪律、研制处事内容、拓展处事项目的同时,还要借助一系列如全员聘用制、激励薪酬制、绩效查核制等内部打点手段,培育员工树立平稳处事意识,促进处事质量进一步晋升,从而巩固校内市场,拓展校外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效齐飞。进行对员工的绩效查核就是近年来高校后勤坚持为师生教学、科研、糊口处事宗旨,依据教育纪律进行内部打点的一种有用手段。它是从高校后勤处事和经营方针出发对员工工作进行考评并将功效和人力资本打点、企业成长方针连系的一种规范化打点的手段。

有用的绩效查核能客不美观评定员工的能力、行为、工作状况和顺应性,能对员工进行按期的、有组织的、脚结壮地的业绩、素质评价,达到培育、开发和操作员工能力的目的,同时还将员工的小我工作默示状况和企业的长短期计谋方针慎密地联系起来,较真实地反映企业内部各环节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企业是否有不竭成长的可能等,经由过程有针对性的绩效改良,达到晋升部门焦点竞争力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二、高校后勤企业运用绩效查核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思疑

经查询拜访,浙江杭州部门高校后勤企业在运用绩效考查打点时,有这样的现象:查核部门整体业绩的多,查核公司中层干部的多,对下层员工采纳如年尾一次评选的多,查核的功效只和搜检员工工作完成情形,和薪酬绩效连系的多,将查核功效和员工成长方针、和企业成长方针连系的相对要少。查核指标的拟定根基上由打点人员抉择,员工的定见设法很少浮现。查核方面的培训较少,对考查打点轨制的完美进行的不实时,查核的总体浸染一般。

部门后勤企业在运用和推进绩效查核时,还存在着各类思疑,如员工们对查核布满焦炙和迷惑,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弱点被吐露,也有部门员工认为这是仕进面文章,搞文字游戏的,在考评过程中打点者的成见就足以葬送他们日常精采的默示。一部门后勤打点者认为绩效查核费事吃力,查核尺度难以拟定,获取的查核功效不能真实反映现状,很难运用到现实的人力资本开发、薪酬打点中,或者是打点者还存在着人情上的心理障碍,不愿去触击员工亲自益处这个很是敏感的雷区,不愿扮黑脸,不愿冲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是以,经由轰轰烈烈地绩效查核后,其功效普遍只是象征性地运用在年关小额度的金钱奖励或赏罚上,打点者们不能或不愿系统地将查核功效用于被查核者的人力资本打点和绩效晋升等方面。

诚然,在现代企业打点中,绩效查核是一项最难实施、最轻易发生误差的打点手段。因为该系统在高校后勤企业打点手段中还属初级阶段,没有良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缺乏科学的实施导向和手艺,也就不成避免地呈现了查核主体对查核工作立场不够当真、查核内容不周全、查核尺度不现实、查核周期不合理、查核过程形式化等现象,导致无法从中提取有用的绩效信息,自然就无法有用地运用查核功效进行奖惩措置、人员晋升打点、培训与开发、小我绩效晋升等其他本能机能,无法对企业长短期成长方针提出建议和改良标的目的。

三、对成立高校后勤绩效查核系统主导标的目的的试探

高校后勤要成立一套行之有用的绩效查核系统,可以考虑在具备健全的权力主体、有一批相对专业职业化的打点者队伍的基本上,在打点者充实熟悉到绩效查核系统主要意义的前提下,在实施员工聘用制、岗位职责制、运用监控、薪酬打点等打点手段的配合下按以下思绪和轨范进行:

总思绪:成立明晰的绩效打算拟定可行的查核尺度拔取周全的查核主体运用适用的考评工具、设置合理的查核周期经由过程实时的反馈(双向沟通与教育)使被查核者认同将绩效功效充实运用到人力资本和组织成长方针的拟定、调整上。

成立明晰的绩效打算。按照后勤追求处事高质量、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效齐飞的目的,后勤员工呈现的“绩效”就是员工工作的数目、处事的质量是否能知足泛博师生的处事需求,是否能发生企业所需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是以,拟定员工绩效查核打算就要以小我使命绩效为主,周边绩效为辅睁开。

“使命绩效”的绩效打算应经由过程有用的岗位剖析,使用查询拜会见卷、访谈等多种形式,让各级率领层和员工在充实的

沟通与理解的基本上,深切到现实,配合参议拟定出部门明晰的绩效打算,按照明晰的部门绩效打算为每个岗位作出明晰的短、持久方针、仿单、工作流程图和工作尺度、工作规范、经济指标等,为拟定绩效查核尺度做好基本筹备工作。

“周边绩效”的绩效打算即对员工素质及个体协、对外协调性的“德”“勤”“能”进行查询拜访:“德”:职业道德、纪律性、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勤”:工作立场、考勤记实、工作的自动性和同事们间的协调性等,“能”:专业常识、营业能力、组织打点、开拓立异、成长潜力等。

拟定可行的查核尺度。按照配合拟定的绩效方针和打算,再设定简单适用、可量化、操作性强的查核指标,即查核参考的尺度,使员工十分清楚所从事岗位的职责、数目、尺度:即做什么,应达到的下场,完成的时刻;为了完成这些方针,需要接管何种培训和指导;需要有何种处事意识,运用何种工作体例,若是完成方针并取得更卓越的成就可以获得什么奖励,完成不了方针或呈现什么情形会受到什么赏罚等等。采用的绩效尺度必需合适绩效打算和工作方针,必需正确合理可行,能周全反映出部门和小我的绩效水平,若是一套绩效尺渡过于恍惚、欠缺、走样、片面、不能切确量化,员工的认同水平很低,那么绩效查核的贯彻力度就会相当弱。同样,绩效指标要有其需要的严厉性,不能经常跟着打点者分歧的理念而改变,否则就难以保证政策上的持续一致性,从而直接影响绩效查核系统的运用下场。

拔取周全的查核主体。绩效查核是组织内部各级打点者及其属下员工配合的责任,必需遵循公开与开放、信度与效度的原则,是以查核主体必需为查核实施人、被查核人和公司率领三方所能接管的,必需是公认的权威部门,且能遵循全方位获得评价功效的原则,能采纳多角度不雅察看和具备正确的判定手艺。今朝普遍认同的360度考评法就是一种相对周全、科学、客不美观的一种考评体例。它建议的实施主体就是被查核者的率领、同事、下级、处事对象、被查核者自己等,这些主体配合对查核者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科学的权重得出相对客不美观、周全、切确的查审定见。运用这样的查核体例获得的功效能有用地避免掺入小我身分和其他误差性,相对保证查核功效的客不美观性和真实性。

运用适用的查核工具、设置合理的查核周期。方针打点法、平衡计分卡都是较合适后勤企业运用的考评工具,无论哪种体例,以表格形式来实施查核是相对轻易又科学的搜检体例。经由过程工功课绩搜检表、财政测量表、对劲率查询拜会见卷、小我周边业绩查询拜访表,直接间接打点者和被查核者的面谈沟通记实表、查核者自述工功课绩陈述等形式可以根基实现一套查核系统的方针。一般而言,对自述工功课绩、小我周边业绩的查询拜访可采纳每学期一次;对可量化工作量、易评判工作质量的如物业打点、绿化情形、饮食处事、宿舍打点的员工可以采纳天天或每周查核工功课绩;对不成量化的财政、办公室人员可以采纳每月或每季查核工功课绩;对处事对象对劲率的查询拜访可连系学生进修动态、公司企业行为开展的情形不按期地进行。

双向沟通。即时进行查核过程中的反馈绩效打算是绩效查核的前馈过程,绩效反馈就是绩效查核的后馈过程。因为查核不是简单的上级对下级的看管和搜检,而是双方配合查摆问题,谈判成功和前进的过程。是以查核主体就要充任被查核者的参谋、参谋、教育者、绩效伙伴,经由过程实时的双向沟通,使查核者体味本阶段中小我的业绩是否达到所定的方针,上级对本人工功课绩及素质的认可水平;接管上级对下一个绩效周期的方针并彼此协商形成下一步绩效合约。不夸张地说“沟通”是架起查核者和被查核者两者的最佳桥梁,是整个绩效考评系统的焦点,避免因为不实时联络,导致员工对整个系统的打点思惟和行为导向不了了,发生各类曲解和敌意,对系统的适用性、有用性、客不美观公允性默示出强烈的质疑。

反馈查核功效要具体、脚结壮地、恰当地运用先赞誉、后攻讦、再鼓舞激励的体例。反馈要注重形式、要经常性地进行,要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同时为解除员工对绩效查核的不公之感,在功效反馈的同时可以采纳让员工在反馈表上签字以见知晓和认可。

第4篇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高校医疗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医疗制度改革。有的实行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模式;有的采取学校发工资、津贴,自己创收奖金等运营模式,但以上模式都无法保证高校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目前,多数高校医疗机构因运营机制、管理体制落后而导致医疗水平不足、学生满意度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国内较为先进的高校医疗机构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校医院为例,来探索高校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改进的路径与策略。

一、吉林大学校医院概况

(一)吉林大学校医院概况

1.医院概况

吉林大学在校全日制学生现有66525人,教师6248人,是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吉林大学校医院是学校的直属机构,是一所非营利性的综合医院,现为全国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2010年1月1日正式被批准成为省、市医保定点医院。本部设在中心校区,在南湖校区、南岭校区、朝阳校区设有医疗分支机构。吉林大学校医院为校内学生提供健康保健服务的同时,还承担着教工及周边社会居民的医疗门诊、住院服务。

2.管理主体

吉林大学校医院目前的管理主体主要是吉林大学,有专管校长,其干部选用、人事制度、设备改进、环境改善以及学生医疗保险等部分都归学校管理。其他方面受到长春市卫生局、药监局、环保局的垂直管理。总体而言,吉林大学校医院由于它的非营利性的目的,对吉林大学的依赖性较强。

3.医院职能

除了医疗保健之外,吉林大学校医院还有一些行政职能:管理全校的计划生育、无偿献血、疾病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学校教职工的医保等。

4.社会影响力

由于医疗服务水平有限,吉林大学校医院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吉林大学的教职工及学生群体,社区居民前来就诊的人数不是很多。

(二)吉林大学校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吉林大学校医院目前的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校方,如设备改进、人事工资等。由于校医院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生前来就医都使用公费医疗,只需要付药品百分之十的费用,剩余的费用由校方补贴,公费医疗资金由学校专管专用,校医院不能动,而挂号费等成本由校医院自己承担。由此,校医院长期处于低收入或者亏损的状态,资金方面几乎完全依赖学校,而校方对校医院设备改进、人员补充的投入并不大,使得校医院很难改善现有状况。

2.没有充足的人员配备

吉林大学校医院的人事由学校管理,编制名额由学校配备。近年来,由于校医院的医护人员不断退休,又得不到新的编制名额,导致校医院医护人员紧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当就医学生较多时,医生由于太忙易导致误诊状况的出现;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轮班制度很难顺利进行,如医生多数白班工作,夜班缺少医护人员,甚至没有夜诊大夫,有的科室(如放射线科)也没有医生可以负责。而在人员招聘方面,由于校医院发展空间较小,很多医生不愿意来校医院就职。

3.没有完备的医疗设备

由于校医院主要针对的病人群体是学生,患病种类较为集中,所以一些用于极少数个例病种的设备并没有引进,难以应对一些紧急状况。且校医院为非盈利性质,校方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设备引进较为困难。而现有的设备由于使用率较低,实际消耗成本很大。

二、浙江大学校医院概况

(一)浙江大学校医院概况

1.医院概况

浙江大学校医院是集医疗、科研、预防为一体的,按二级甲等医院管理的综合性医院,是全国高校医院中唯一的一家二级甲等医院,是全国高校保健医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浙江省高校保健医学学会理事长单位,医疗业务受卫生厅管;是学校直属单位,校医院的本部设在玉泉校区,下设紫金港校区分院、西溪校区分院、华家池校区分院及求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疗分支机构;是省市医保的定点医疗单位,实施对外开放服务。校医院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被群众誉为“放心医院”。

2.医师配置

浙大校医院现有职工274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47名,卫技人员210人。受医院规模限制,面临着吸纳优秀人才的问题,但校医院医护人员整体素质较高,不少是浙大本校毕业的学生。由于医院内部文化建设较好,且针对的病人群体多为高素质人群,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都很好。

3.社会影响力

浙大校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办院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优质的服务、优良的就医环境、合理的收费,热心为浙大师生和周边群众服务,享有较高声誉。校医院在体检工作中经验丰富,优势明显,已成为在杭高校的体检中心。每年为本校和其他在杭高校的教师、学生及周边居民进行体检几十万人次,是各单位健康体检的首选医院。

(二)浙江大学校医院的成功因素总结

浙江大学校医院的社会化改革较为成功,其良好运营主要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经济环境带来的资金支持,以及学校所给予的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浙大校医院利用时代契机与自身优势不断改进经营模式、管理体制与软硬件配置,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与浙大学生及附近社区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了下来,而且运营良好,成为全国高校校医院中的先锋。我们从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两方面总结了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校医院能够良好运营的背后因素。

1.有利的外部环境

经济条件: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而杭州市是浙江省的经济强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杭州和浙大本身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浙大校医院得以良好运营的物质基础。

政治条件:当地政策及浙大领导的支持。浙江大学给予了校医院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使校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受到较少的行政限制,从而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激发了活力。同时,校方也给予校医院大力的资金与人才支持。

文化环境:浙大校医院位于浙大玉泉校区校内,前来校医院就医的人员多为高校学生及高校附近的社区居民,整体素质较高,较为注重保健,并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而对医院员工素质的提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2.积极的主观因素

良好的社会形象:浙大校医院历史较久,在长期工作过程中,校医院与师生和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在师生和居民中享有良好声誉,使其成为师生和居民的就医首选,在与大医院的包围竞争中仍能保证生存空间。

先进的发展理念:浙大校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办院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通过市场竞争的运营模式摆脱困境,取得发展。同时,校医院就医范围不只局限于学生,而是向整个社会开放,在学生与社区居民的共同支持下得以良好运营。

市场竞争激发活力:由于校医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全体员工的利益与医院的运营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同时医院也在市场激励下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院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三、先进经验对吉林大学校医院的可借鉴因素

浙江大学校医院在改革前与吉林大学面临许多相似的困境,却通过自身努力探索出了一条良好的发展道路。这为吉林大学校医院的改革提供了许多积极的可借鉴因素。与此同时,吉林大学校医院院方现在的积极改进策略在第一部分已经呈现,我们在现有基础上提出吉林大学校医院应当承接社区卫生服务职能来改进自身,具体措施如下:

(一)积极争取政府与学校的支持

医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政府与学校政策、资金的支持。

政府层面,首先,高校校医院应当争取地方行政部门关于其承接社区卫生服务的资质认可,其次,争取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策与资金上的资助,以缓解资金对其发展的瓶颈限制。

学校层面,在医护人员方面,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支持,为高校社区医院配备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优化卫生服务队伍的人员结构,医务人员应以全科医师为主;同时,学校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医务人员参加培训,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卫生服务管理水平;在设备改进方面,学校要确保卫生经费的投入,根据行业管理的具体要求与特点,配备必需的医疗设备,满足高校、社区的卫生服务需要。

(二)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

在赢得外部支持的基础上,吉林大学校医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劣势,改革管理体制,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与医疗水平,改进医护人员、医疗设备与就医环境的软件与硬件配置。通过长期的经营,不断积累病人群体,与学生群体和周边社区居民逐渐建立信任关系,从而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第5篇

论文关键词: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消费观念

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中国公民,90后与80后均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但不同的是,80后见证了中国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而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是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特别是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随着90后逐渐进入大学,90后大学生的消费道德问题也引起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相关学者的关注。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方向,其消费道德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也对社会消费道德观具有重要的引导力。研究90后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道德,一方面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励大学生不断向上,自由、全面地发展,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一、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相关研究表明,相比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呈现变化趋势较快的特点,90后大学生的出现更给高校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结构都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道德现状,课题组在多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计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通过调查对90后大学生消费状况、特点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相比以往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以下四个新特点。第一,90后大学生生活费来源渠道多元化。除父母给予、勤工俭学等传统方式外,由于政府和社会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加大,有部分学生是通过奖、助学金方式获取生活费(占16.5%)。第二,90后大学生生活费额度明显提高。生活费选择在600元以上的占受访数的75.8%,生活费达到1000元以上的占7.2%,生活费低于300元的占1.8%,而对于生活费的期望值有83%的学生选择“维持现有水平”。第三,消费行为多样性。虽然大多学生把伙食费放在消费的第一位,但其他消费形式体现了90后大学生消费的特性。80.2%的受访者把购买学习资料、教育培训和文具放在消费的第二位。此外,部分学生有网购的习惯,通讯费用中手机上网费用也占有较大比例,受访学生中94.1%的学生是用手机上网方式作为和他人联系的常用渠道。90后大学生在“请他人吃饭或和他人聚餐每月花费”上,79.4%的学生选择在20元以下。第四,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明显受到寝室文化的影响,形成整体比较节约、整体消费较高两种不同的现象。除极个别比较困难或者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外,大多寝室消费无太大差别,但寝室与寝室之间整体消费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从家庭收入状况来看,这些学生之间家庭经济条件相差并不十分明显。

武汉大学的一份90后大学新生调研报告也表明,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武汉大学的调查显示,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这说明90后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调查充分表明,90后大学生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消费更加理性、务实,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仍然存在,而且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90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他们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正处于一个由不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时期。其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尚不稳定,消费需求有较大的弹性,消费道德观正在形成阶段,也存在不少误区。一是消费较盲目,理财观念淡薄。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更看重物质消费。三是攀比心理较严重,有些消费不切实际。四是相比80后更加看重个性消费,不合理的恋爱消费也占有很大比例。90后大学生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有很大变化,由于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征与80后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90后受到网络消费行为和网络道德环境影响较大,我们应该对90后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同时也要认识到他们引领时尚消费的前沿,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其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脱离了实际的消费水平,对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危害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转贴于

二、当前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形式、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家们把合理的消费支出概括为三层含义。第一,等于或接近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第二,与个人收入、财力相适应。第三,在资源的社会供应量为既定的条件下不过多地占用或消耗该种资源。因此,我们一般把明显高于大学生群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个人收入水平、明显高于社会供应承受量的消费行为称为不良消费。正如许多研究提出的那样,大学生不良消费道德观念的形成可以归咎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三方面的原因。从家庭而言,家长本身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只看重孩子学业而不注重品德的养成,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比较溺爱等原因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社会而言,社会中存在超前消费、拜金主义等许多消费观念,大学生是许多商家营销的主要对象,他们通过电视广告、海报宣传甚至赞助高校活动等方式在大学生中灌输适合自身利益的消费观念,加上学生生活环境的攀比风气,造成部分90后大学生不能理性消费。此外,部分90后大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生个性较强,比较喜欢旅游、买奢侈品等消费方式。从高校而言,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学扩招及90后学生性格特征和思想观念不同于以往学生的缘故,在引导90后学生形成合理消费道德观念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消费道德教育活动,在我们走访的几所高校中,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一般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完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消费理财选修课或在“思想道德修养”等相关课堂教学中进行消费道德观的教育。二是通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情感体验。三是运用学校宣传媒介和标语横幅在校园营造健康消费道德观的良好氛围。面对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在大学的消费道德教育就显得有所欠缺。在课堂教育中所灌输的都是一些偏重于知识教育的理论知识,没有或很少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方式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存在表现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等问题。90后大学生在一个社会不断变革和进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这样的教育方式比以往大学生具有更强的逆反心理和不满情绪。

有趣的是,目前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大多是80后大学毕业生。高校辅导员作为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管理和教育90后学生时还面临自身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问题,80后的成长背景与90后有相当大的差异,在消费观念上80后主张勤俭节约,而90后就较偏向于超前消费,思想和行为上与80后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三、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对策和建议

90后是现代社会的新一代,他们的消费观念将影响和带动以后社会的消费发展方向。强化90后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文明消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第一,高校应该充实和完善消费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德育的任务制约着德育内容的性质,90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宽度,当前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思想实际又决定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一方面,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门的消费道德教育选修课程或者有意识地在其他课程中穿插相关内容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消费的特性和价值,提高大学生对消费品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大学生对自己支付能力的理性分析水平,从而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另一方面,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重视传统美德教育和生态伦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节俭、绿色消费观。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崇俭”是消费价值观念的核心,我们要重视从传统中借鉴合理的教育资源,在传统消费观的基础上成功构建新型的节俭消费伦理观。同时,应通过生态伦理教育,使90后大学生认清过度消费和破坏性消费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鼓励90后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避免对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第6篇

[关键词]贵州大学 出租房 调查研究

引言

2007年3月,受院里安排,我接手了04土地管理的《房地产投资分析》,这是新专业的新课,理论上的内容不多,重在实践性的操作分析。为提高同学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也为了更好地撰写经济论文,以便为一年后的毕业论文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的第三周,我安排他们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题为《贵州大学南北校区及其周边出租房的学习实践调查》,并在第五周进行了一次课堂讨论。在讨论课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气氛活跃,调查报告也写得非常细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作为科任老师撰写的这次学习实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方法与路径等

此次调查以04土管全班同学为成员,采取自由分组进行,大组七、八人,小组一、两人不等。调查从了解该区域内出租房的出租方和承租方的情况入手,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数据,了解该地段租房市场的情况,研究出租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并对该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调查时间为两周。调查地点为贵州大学北区校内及其相邻的新、老朝阳村,南校区校内及其相邻的鱼塘村。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了抽样法和问卷法,同学们以求租者的身份对房东及承租者进行了咨询和走访,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二、调查所取得的基础数据和相关资料

跟省内外的高校比起来,贵州大学及其周边的“出租房”市场显得同样红火。在北校区附近的新朝阳村和南校区的鱼塘村是“校园租户族”们比较青睐的地方。

(一)出租房价格及其供给方情况

据了解,租房还分校内、校外两种,教职工宿舍是校内出租房的主要供给来源。一些退休教师搬到外面,或一些考上研究生的老师去读书,或老师换了新房,空置的房子均用来租给学生用,有些家庭收入较高但又住在贵阳的老师往往在学校购买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房子专门用来出租。北区房租单间在100~150元,套间在300~600元不等。也有的教职工出租自家的储藏间以增加收入。由于价格不算贵,而且在校内又能保证相对安全,这种出租房比较受学生欢迎。

校内的租房大多配备卫生间,单间10多平方米,租金要150元左右。房子出租出去,就由他们自己打理、负责,双方互不干涉。有的学生租一两个月,用于复习考试;有些学生租住长达两三年。租房者有的是单人租房,有的是合租,合租者有同性合租,也有男女合租,男女合租中10人中将近有三、四个是男女同居合租者,剩下得就是男女合租但不是同居者的情况。

校外就是学校周边的民居,因为就在学校旁边,这里的不少居民都靠租房给学生以增加收入。在贵大北区,有很多农民的土地已被征用完毕,只能靠出租房屋维持其日常开销。自从老朝阳村的土地被大片征用后,这两年,新朝阳村一带的房租还有看涨的趋势。两年前,一个带独立卫生间的单间大概月租200元,但现在月租一般要250元~350元。

在价格方面,南北校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等条件下,南校区的房屋价格要比北区低30到70元左右。

(二)租房需求方情况

租房的需求方来自如下几方面:中青年教师、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自考生、拟参加各种资格考试的学生及校外人士、毕业不久仍滞留学校的学生、在校园周边做生意的小商贩、民工、外籍留学生和教师等。

(三)租房出现的一些社会新现象

1. 钟点房与假日夫妻的出现

放假后,个别女生搬进男生宿舍与男友“双宿双栖”,还自称是“假日夫妻”,在宿舍里公然过起了同居生活。对于女生住进男寝室的现象,在平时上课期间也发生过,当放寒、暑假时,趁学校管理部门的老师休息,学生情侣们往往有恃无恐。

2.租房广告五花八门

在高校周边,一些贴满野广告的墙上、电线杆上形形的租房广告大行其道,广告底下常常被剪成类似于流苏花边的条状,只要你信手撕一条,便可以得到联系电话。

高校的校园广告栏内发现,尽管是暑假,但出租求租广告依然不少,出租条件有的还相当诱人,如“房子清幽、宽带上网、独立卫生间只要350元”等字样,一些学生宿舍楼内也可以发现墙上贴着的一些小纸条,上面写着“寻一文静女孩同住,房租水电对半”这一类的小广告。据一些假期没有回家的学生介绍,每次到快开学时,这些小广告就成为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对调查结果相关情况的分析

(一)相似条件下北区出租房价格平均比南区高50元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

(1)北区房屋有着良好的外在环境,房屋周围有可供娱乐的网吧、迪厅、酒吧等场所,离区中心的距离较近,商业网点密集,公交运输便利,基础设施良好,人口密度大,社会治安好等等,相比之下南区情况要差许多,位置级差收益远不及北区,所以价格(租金)上远低于北区。

(2)从南北校区的学生构成来看,北区学生是南区学生人数的两倍左右;南区主要是大一新生,思想相对单纯,其考研、交男女朋友等的租房需求尚未出现;南区主要为农学、林学、动科学等农学学科,其生源主要来自于省内的农村地区,家庭收入有限,而北区多为热门专业,如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外省学生比例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宽裕。

(3)从供给情况来看,北区位于花溪大道旁,土地供给有限,不利于住房扩建,使供给受到一定限制。2004年位于老朝阳村一带的农民自建房几乎被贵大征用并拆毁完毕,其地段用来修建供贵大教师使用的经济适用房,由于各种原因,该批经济适用房直到现在仍有大量尚未交付使用。一方面农民无地可建房,另一方面建好的房屋又未投入使用,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较大的缺口,北区租房价格上涨也就成为必然。相对而言,南区周围土地空旷有利于农民扩建住房,加之许多农民对租房情况认识不足而盲目修建,此外,与北区同时启动的南区经济适用房由于不存在扯皮问题,其所建房屋都已投入使用,使得供给与需求之间并无缺口,因此南区的租房价格也就相对平缓。

(4)有许多从贵大毕业出去的学生,毕业后仍选择学校周围租房导致房价上涨。贵阳的房屋均价将近4000元每平方米,而贵阳的收入水平又较低,对于刚刚毕业走入社会的这部分人来说,不要说买房,就是在市区租房都非常困难。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就选择了相对熟悉、交通便利、价格又能承受得起的学校及其周边出租房,由于毕业生大多出自北区,因此北区也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二)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但看不到政府的管理。

花溪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之民院,贵州大学南、北校区的存在,使得花溪的房屋租赁越来越热,随着房价的一路上涨,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租房居住,花溪房屋租赁市场将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可是,从花溪房屋租赁管理情况来看,看不到任何政府管理的痕迹。从校内租房情况看,尽管学校明令禁止,但制度并没有落实到位。农民私房出租,通常是无照经营,学校教师公房出租,同样也是无照经营。

四、学生租房的原因及其隐患

(一)租房原因分析

高校扩招、生活水平提高、性格、学习(考研、考证等)、生活、经商等是促进校园租房市场火爆的原因。大学生外出租房是目前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大学生这段时间处于心理活动活跃时期,心态很敏感,他们思想上强烈要求独立,而且不喜欢受限制;集体生活有好处,但对于一部分独立性特强的学生而言,除了不受限制之外,他们也有意识地认为自己在宿舍里的活动会影响他人,为了活动更加自由,外出租房显然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而在外出租房的原因中,喜爱自由的学生偏多。

(二)学生租房存在的隐患

1.房东无营业执照,安全得不到保证。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的出租房,房东几乎都没有营业执照,有的只要听说是大学生连证件也不需要出示,只要按时交付租金即可。一些出租房不仅卫生条件较差,而且房东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出租房连防盗门都没有,由于居住人员较杂,消防安全方面也存在一定隐患。此外,校外的出租屋离学校教室都较远,无论是晚自修还是晚间有课,在回去的路上都十分地不安全。

2.学生自制力较差,难抵各种诱惑。现代大学生同时面临很多诱惑:恋爱、网络、酒吧等等,实际上,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引发的男女同居、酗酒、聚众赌博等各种社会问题一直是高校后勤管理最头疼的事之一。

钟点房、同居和发生性关系的含义差不多,基本上可以等同。像学校周边的这些钟点房,甚至还供应避孕用品和黄色光盘,已成为助长校园的温床,有统计显示,高校大学生已成为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之一,其中原由是部分学生的造成,可以想象,我们的“天之骄子”在里面能干出什么好事。“钟点房”的泛滥不仅给许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增加了高校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同居所需要的花费,比如租房子等,更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五、对贵州大学及其周边租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的参考意见

(一)建立一个完善的房屋租赁管理机构体系。在房屋租赁管理上,我们可借鉴深圳市的做法。即在国土局下设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区房屋租赁的宏观管理工作。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区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在各街道办事处和各镇设立房屋租赁管理所,区租赁办和各租赁所负责实施具体的房屋租赁管理工作。区租赁办和租赁所构成房屋租赁的二级管理系统。完善的机构体系在组织和人员上为加强房屋租赁市场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建立房屋租赁指导价格体系。房屋租赁市场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因此应将房屋租赁市场的价格放开,租价随行就市,由租赁双方根据市场情况自行议定。同时,为了指导房屋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须制定房屋租赁指导租金,定期予以公布,为租赁双方当事人确定租金水平提供价格参照。指导租金是以市场租金价格水平为依据,政府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测算方法,定期制定和公布的不同地段、不同结构、不同用途出租屋的阶段性租金。指导租金的公布,对房屋租赁市场具有实际的意义,它既为租赁当事人提供了一个价格参考,也为政府部门收缴税款及管理费,以及非商品房出租补交地价款提供了计价基数,避免了个别当事人为规避税费而私下约定较低的合同价格。同时为司法机关裁决房地产纠纷提供了一个依据,对于房地产纠纷中各种已经发生、或视同已经发生的房屋租赁关系,在无法确定租金水平或当事人约定的租金不符合法律规定时,司法机关便可依法采用指导租金计算。

(三)确立部门协作机制。出租屋管理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租赁市场管理,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经营性出租屋涉及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居住性出租屋涉及承租人的户籍管理、计生管理、治安管理等,单靠租赁管理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对此,须采取部门协作的方式强化管理,并将其制度化,通过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工商、税务、计生、公安等部门与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的协作关系,要求各有关部门在办理涉及有关出租屋的业务时,按规定必须认真审查其是否持有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核发的租赁许可证,严格按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登记的租赁合同办理,不得用于超出许可证核准的范围。同时,房屋租赁部门在进行合同登记时,必须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计划生育审查、暂住户口登记、社会治安管理等工作。在具体工作中,采取租赁所与派出所“房户合一”管理,租赁所、派出所和物业管理公司合作的“三位一体”管理,以及多部门联合办公管理,租赁部门代征租赁税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协作模式。

(四)学校应加强管理和教育,将大学环境的整治列为系统工程,化堵为疏,做好备案

现代大学的环境是开放的,整治大学环境也是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大学出现“钟点房”现象有三点原因:一是由于学校管理混乱,制度形同虚设;二是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难抵各种社会诱惑;三是相关部门对出租房管理不善,让违法经营者有机可乘。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学校、学生与管理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从源头上、渠道上、终端上“各个击破”,才能让高校“钟点房”无处藏身。

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被管理者都不是消极地适应禁令,任凭禁令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能动性和理性预期能力的。被管理者会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根据有关部门以往的所作所为,形成对政策行为的基本判断,以寻求自己的最佳对策,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一项政策,只有充分体现各方面的利益要求,才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和认同,才能有效地稳定地调节有关社会主体的社会行为,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学生应加强自律

学生在校的生活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觉、自控。现在的大学生基本已步入成年,要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学校管理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更应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要有充分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现代大学生一方面面临很多诱惑:恋爱、网络、酒吧等等,而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学习、生活、就业等,应自觉抵制诱惑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习、积累上。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住在校外自由度太大,自律性差的学生就很容易迷失。在学生时代过集体生活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在与寝室同学的交往中能学会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现代大学生中有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好,从小自主能力较差,朋友也较少,如果能在大学四年多几个亲密接触的好知己,何乐而不为。大学生是一个处于半成熟阶段的特殊群体,而大学是一个规范性的管理机构,不是一般的业余培训班,大学生既然选择到大学里来念书,就应该遵守这个组织机构的规则。此外,大学生还不能算是社会人,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者说权利选择自己的所谓“生活方式”。既然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学校之间就是“法权”关系,学校要对学生的安全等负责,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因此,学生没有理由以什么“人性化”等为借口提出各种过分的要求,不能因为“人性化”,学生就可以夜间玩乐、白天打瞌睡、迟到、玩电脑……每个年龄段都有一个生活的主题,学生对此要正确认识。应该多呆在校园里,感受大学的氛围,接触大学的信息,过上真正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禁止大学生校外租房引热议.贵阳晚报,2007-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