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行为艺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理性与感性共筑社会生活。在需要创新的时代我们更提倡感性的价值与意义。突破理性逻辑的惯性,大胆摸索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在梦幻中获得发明电灯的灵感,达芬奇通过艺术的想象设计了飞行器,爱因斯坦、钱学森感谢艺术对科学研究的贡献。感性是理性的初级形式,其神秘性因科学不能破解而体现出艺术的高贵与不可思议。理性因子像一种负荷让人承载,感性可以超越这种压抑。通过对形式的直觉把握进入自由的境地,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感性积淀上有着十分优越的资质。人在成长的初年,主要依靠对事物的感觉印象来处理各种信息。一个人所积累的感性材料越丰富,在进入成年期之后进行抽象逻辑推理的整体调度的范围就越广,宏观把握世界的能力越强。人们都难以忘记自己童年的回忆,无论童年是什么味道,在多年后回忆起来都能品出新的滋味。人的感性思维一旦激活,可以冲破陈旧的社会秩序,自由意志会深层次挖掘主体的潜能和创造力。一个好的社会是能激发个体创造潜能的社会。人从原点出发,不满于现实,破坏并创造一个新世界,最后走向一个新的原点。人的创造潜能的大小决定着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感性思维的积淀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是培养感性思维的利器
(一)创造刺激感官的感性思维环境
对婴儿进行胎教,给婴儿的房间设置明丽的光色,穿戴能吸引婴儿注意力的服饰,调动婴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兴趣和能力,刺激其感官敏感性。在学校教学中多使用直观形象与动态音画结合的教学手段,适时地变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福禄贝尔“恩物”系列学前教材的畅销,儿童艺术类生活与教学用品的丰富与精美,为促进儿童视、听、嗅、触等感官的发育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多设置一些活动课程,能够让学生自由潜心地投入其中,调动其主体意识和兴趣。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和艺术馆中,体验自然的博大丰富之美和艺术作品的精微韵致之美,让孩子陶冶其中,在广泛的文化艺术情境中去学习、感受艺术,潜移默化,不教而教。
(二)显化感性思维的优越性
陈景润先生的数学老师曾在班上幽默地说,在座中有一位将会摘取“哥德巴赫猜想”皇冠。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为一位数学家埋下了奋斗的种子。但是大多数人受经验和自身狭隘的视野所限,认为当前所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条捷径,并且出于对晚辈的关爱,剥夺抹杀了其他有效路径,让后学者错误地认为这是唯一的方法,从而抹杀了其主体创造的潜能。社会越来越民主,尊重每个个体存在的独立价值,不以一家之言独尊,听百家争鸣的合奏才是民主文明的新声。尤其是对于儿童,艺术是他们施展天性自由的天地。他们天真无邪,没有功利的城府顾虑,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最能充分挥洒个性情致,产生奇思妙想。当我们赞扬孩子做得很好,鼓励孩子寻找别的办法,然后再肯定、再激励。儿童凭借感觉与直觉地肯定,体验与判断事物,学会应对外部世界的方法,在他进入抽象理性思维后会有更多的思维加工材料。在学生掌握一题独解的基础上,设置一题多解的可能,发散思维,鼓励创造,解读答案形成的具体主要条件和多样条件,多提启发性的问题。艺术教育答案的多样性和相对宽松的环境,比起其他教育形式有着天然的优越性。
(三)持之以恒地信任艺术教育的价值,以美与善的感性支配理性地求真
科学的科目可以采用量化的办法给出精确标准,结果显而易见。人在物质资料还不够丰富的追寻价值功利的时代,常常从利己的角度短视事物的价值,这样的生态系统要想长久地持续发展是令人担忧的。有人曾做过实验,在学校总课程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艺术课程的比例,不仅没有降低其他课程的质量,反而能够提升。艺术素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是长期积淀的结果。艺术的直觉感悟更是如此,谁也不可预知感性的领悟何时能够助力人生际遇。人之幼年与人之老年对艺术情有独钟,青壮年因生计而对艺术及其教育往往有心无力,甚至不屑一顾。当没有物欲的压迫,自觉追求高雅艺术的心灵净化,抵御破坏社会与自然持续健康发展的形迹,一种向善向美的正能量,感性地支配着理性的务实求真。
三、结语
第一,抽象思维的主体作用。因为抽象思维能从某种特定种类的存在物中抽取其精华或本质的东西,只有当这种存在物是一种有组织的整体时才能奏效。在这个整体中,某些方面或特征占据关键位置和起主导作用,其他一些特征或方面则只起辅助作用或偶然性作用。假如抽象只是随便从某事物中提取一点什么零散信息的话,那么通过这种抽象对这种有整体的认识就会很少。也就是说,抽象必须是对事物本质特征而言的,它必须要有整体性与概括性,否则就起不到作用。第二,抽象思维引导艺术的独立性。抽象思维引导艺术产生了独立性的发展,伴随着艺术思维在对事物、生活观察的差异性影响中,抽象思维的形成和塑造对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概括性的思维模式转变了每一个人的认识,对世界各种存在已知世界的认识。概括性的思维对具体表现的对象进行了大体描述,在节奏清晰或程序性思维外延的思绪中,表现出对象的整体关系、形态等细节。另外,在一些特别的地方,绘画手法要保持对感官和细节的处理,维持绘画的具体抽象细节,在更大的范围上做出规划,对象的形体与张力构成保持一致,对完整性和细致性的内容进行重新定位,对绘画作品的审美观与独特魅力进行分析,从而影响创作者个人对造型艺术设计的一种新型定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抽象思维对造型艺术的影响力分析
2.1引领造型艺术的价值魅力
绘画造型是形象思维范畴,但必须有抽象思维参与,两种思维的相互作用是完成任何绘画造型的思维墓础,这是人类思维整体性规律所决定的。因为人类思维活动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分类,系统化与具体化等程序,分析与综合是基本的思维过程,其他各过程都是由分析与综合过程派生出来的。分析和综合贯穿在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有初级水平的分析与综合,理性认识有较高级水平的分析与综合。通过综合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情境、条件及任务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因此说,在绘画造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互动的,两者缺一不可。
2.2展现艺术创作者的独特魅力
展现艺术创作者的独特魅力,目的是通过实际思维的整合,根据对象观察与活动总结的经验,利用个人艺术创作的灵感与知识构成,结合有效思维,提出独特魅力的创作灵感。不需要从单纯的思维表现形式中,结合纷繁复杂的物象秩序观念,通过形象思维的直觉性整理出特定的思维活动,根据脑海中有效的具体内容进行艺术创作的判断。在抽象思维的参与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形判断造型艺术的远近效果,再根据左脑对事物和思维的操纵能力,判断出具体的整体形态和各方面的影响信息,掌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造型关系。
3.总结
1.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画面刺激人的大脑,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条件反射,更容易使人形成记忆。正如电影、电视叙述的内容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也具备了这种条件。图像、色彩等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因此,理论课的讲解不仅需要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图片和节目,综合运用影像、投影、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直观化和娱乐化。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支摘窗时,教师单纯按照概念给学生解释,学生很难获得清晰的认识。但是,通过多媒体将民居和园林中的支摘窗图片展示给学生,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多媒体技术及合理的素材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解决传统理论教学中凭空想象的问题,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促进其形象思维的发展。
2.通过校外课堂的考察,为学生提供更形象的学习环境
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还远远不够。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只有理论的引导而缺乏实物的参照,会使学生对事物的真实状况缺乏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因此,理论课的学习也要留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或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打破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到博物馆或实地考察。如,在讲解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坛庙建筑这一章节时,笔者将学生领到泰安岱庙进行现场教学。在这座古老的建筑面前,笔者先提示学生注意对建筑的布局、环境、结构、装饰等方面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思考之后再结合建筑的实体结构和历史文化进行讲解,把教材中的文字理论变得形象化和实体化,使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记忆也较为深刻,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学生头脑已有的形象,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高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思考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于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他们更喜欢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设计理论课的讲解不能是教师单纯的讲授,也应该让学生主动学习。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和想象,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形象,并利用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的形象进行启发和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联想、想象或推理,进一步了解形象背后的相关知识。如,在讲解西欧现代主义五位建筑大师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找一些大师的作品向学生展示,提示学生根据作品的形式,分析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和特点,然后把五位建筑师的作品作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动脑思考,讨论掌握这五位建筑大师的设计思想及其作品的特点。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改变以往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强化了学习印象。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