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美术生考察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艺术教育 课程监督体系 美术常态教学 教育领导层
自2002年教育部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以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省区市都开始针对当地的艺术教育发展状况给出了新阶段艺术教育发展的实施方案与实施意见,并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将其落到实处。
一、浙江省教育局有关艺术教育的实施工作
浙江省教育局近年有关艺术教育的工作主要是从高校艺术传播、基础美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艺术展演活动与比赛四个方面进行实施和开展的。如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其别提到艺术教师的配备要求:“学校应当在核定的教职工总编制数内,根据艺术课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配备艺术教师。”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积极举办各类美术比赛和艺术展演活动。从这些作品和展演中可以看到,近年来浙江省学生绘画、书法诸方面艺术水平的提高,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反映了各地各校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所做的不懈努力。2010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在第一届各教育局局长和校长的艺术教育培训课程中做了《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塑造现代城市之魂》的讲座,他指出学校的艺术教育要落到实处,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正确导向,充分认识艺术教育是现代化社会中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及其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可见,学校美术教育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浙江省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各校在艺术教育方面也硕果累累,呈现出可喜的新景象。而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则更应该重塑艺术教育在所有学科教育中的形象,真正将艺术带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西湖区教育局关于基础美术教育监督体系的开展与落实
西湖区每周都会举行各类的美术教研活动。在杭州市西湖区十五中学的美术教研活动中,西湖区美术教研组长应爱娜在会上指出要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并逐步在西湖区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这是对国家和浙江省教育厅对艺术教育规划的响应。西湖区基础美术教育的监督体系本着区域外上下监督、区域内相互监督的原则,通过上级抽查指定监测员后,再由监测员进入本区域内(根据区域采取就近分配)的常态美术课堂实行监督。教育局将备份抽样,确保每一位美术教师走进课堂。
监测的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监测员首先要进入课堂,观摩常态美术教学,收集该课堂教师的教案。第二,要求每位教师认真记录每次课堂学生作业的上墙率(课堂评价环节的展示率),教师将所有作品排序,然后由监测员将课上全部学生作品收集并上交上级。第三,监测员填写教学评估表,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等级评分,最后给予教学总评。在评估表中如“以学生为主体”“情境创设”要求得当、教学实施需“互动性强、动态生成”等评价标准体现了新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监察工作是建立在对常态美术课堂教学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以此来关注美术教师的教学态度,把关教学质量。当然,美术教师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对美术教育观念的正确认识是发挥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独特作用的重要因素,因为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角色,教师教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情、知、意的成长。监督体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美术教师的教学起到督促的作用,只能从一个侧面来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想真正做到关注儿童,在教学中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靠的是师资队伍的强大和美术教师的自觉性。
三、杭州西湖区中小学美术常态教学观摩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西湖区的美术教师在自身职业岗位上做出不懈努力,教师们不断学习和吸取新课标带来的新鲜养料。在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教研活动中,美术教师互相交流最新教学成果和教学心得,取长补短,完善美术教学。然而,自美术新课程标准在各地发行和实施后,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无法很好落实的问题。在观摩过程中,对美术教师自身教学而言,较容易忽视的环节主要有示范与展示、话题与提问、评价三个环节。针对这三个环节,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在示范与展示环节,美术教师首先应有效选择利用多种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清晰看到示范的过程和展示的内容。其次,教师在示范活动中还应突出方法的要领和方法的程序性,可通过讲述加以提示;最后,教师平时需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示范作画时要线条流畅、肯定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钦佩之感,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
在话题与提问环节,教师的“问”,包括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这些都是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应反复琢磨的关键。如果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巧妙且提问得当,就易于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体验。因此,美术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首先要反复、仔细斟酌提问环节,以体现教学的互动性与生成性;其次,教师的提问设计要得当、适时,应在不断变动着的美术课堂教学中,用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时给出巧妙的提问和准确的判断。
在作品评价环节,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评价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使教学评价既有信度又有效度呢?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对课程评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完善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观念和方法。其次,要认识评价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既有教师与学生的互评,也有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应努力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最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管理学生、组织评价教学的能力,使评价变得更有效。美术教师应安排好评价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并在学生完成作业后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吸引注意力涣散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总之,美术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精华,不断完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四、感想与思考
笔者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教育领导层的艺术修养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教育管理层艺术修养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学校环境的营造是否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据调查,一些本身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校长,他们的学校往往从校园景观到门廊橱窗再到教室布置,无处不透露着艺术文化的氛围。我们知道学生的成长很多时候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好的、恰当的校园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有利作用,这不但能培养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激起他们的审美情感。第二,这些学校的管理层与其他学校相比对美术教师要重视得多,校长提倡积极组织开展美术教研活动,观摩微格美术课堂对美术教师的培养也提上了日程,并且对美术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西湖教育集团西湖小学、萧山区朝晖小学。
其中朝晖小学是最具特色的学校,校长李国芳在与笔者的座谈中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喜欢学校的理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品质教育”,“使学校成为周边社区的文化高地”。 在现实与理想的教育理念中寻找适当的平衡点,是朝晖小学的一大亮点。学校有艺术楼和一个大型陶艺工作室。艺术楼的走廊布置和每个教室的环境摆设都很人性化,地下的陶艺教室也独具一格,并开发了陶艺校本课程。这里大到格局、墙面、桌椅,小到一砖一板,甚至桌沿细节都是学校美术教师亲自设计的,这些无不响应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无不渗透着教师对学生的重视与关爱,笔者深知教育领导层的艺术修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而且办学条件、教学环境与艺术氛围不仅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也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与学习,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更得心应手。对于美术教师而言,除了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关爱学生以外,还要和学校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为美术教学争取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环境。
结语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类必修课程之一,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设计后,为了增加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开阔其视野、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而设立的。文章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考察;教学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创意无限、瞬息万变的行业。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之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源自教师的传授,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比较片面。设计考察课程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专业设计、开阔视野、提高自身设计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为学生日后的设计积累大量素材。
一、课程目的和考察点的选择
设计考察是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过教学改革新增设的一门课程,时间为两周,一般安排在大三,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开阔其视野,使其积累人生阅历,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一个理性认识,同时与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更紧密地衔接起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上大学前接触到的行业信息一般比较少。通过设计考察,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设计行业信息和设计资源,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很大帮助。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着“千年商都”的美誉。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的经济、文化得到巨大发展,中国第一家成功为企业导入CI设计的广告公司就诞生于此。近年来,广州聚集了数十家4A广告公司,广告设计行业发达,从设计、制作到有着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此外,广州市区还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文化创意产业园和设计院校。深厚的设计产业背景和众多的文化机构,使广州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考察的理想目的地。
二、根据课程定位安排考察内容、明确考察目的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延展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主张多元化的设计教学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让课程成为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设计师之间的桥梁,为学生后继的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考察课程总学时只有两周,学时少,考察内容多、范围广。课程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介绍行业特点、专业特色、企业的运转流程和行业运作规律等知识,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深化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信息变化大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对时展需求有准确的领悟,既要关心商家的诉求,又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该行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设计、制作和应用等三个环节的相互衔接。为了让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程由行业概况、参观交流、视觉观察和资料收集等四部分教学内容构成,其中参观交流和视觉观察是本课程的重点。
1.行业概况教师通过PPT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涉及的行业,特别是行业的特点、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重点介绍在大时代背景下广州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分布情况。
2.参观交流第一,参观广告公司。教师选择一到两家实力较强的4A广告公司进行参观交流,通过观摩和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对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公司与客户的交流方式以及如何设计策划方案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参观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是艺术文化交流机构、国际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私人博物馆、私人美术馆、设计公司、创意产品商店的聚集地。学生可以自由参观体验,观摩最新的国际创意设计、展示设计和创意产品,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第三,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分别陈列着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和视觉艺术品,是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研究、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理想场所。教师可以选择几家广州市区的大型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参观,了解广东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重点思考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并收集相关设计元素为以后的设计创作积累素材,如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第四,美术院校交流。选择广州的一家美术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包括参观实训室、设计工作室,听学术讲座,与本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等,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设计思想。
3.视觉观察第一,观察城市视觉导向系统。城市交通视觉导向系统、商业视觉导向系统以及文化视觉导向系统等城市视觉导向系统,能有效地将复杂的城市空间层次化、条理化,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同的城市、地域和文化影响了城市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对城市视觉导向的观察,主要是对广州市不同类型的导向系统及其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第二,观察城市公共空间广告。城市建筑物、道路、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等的公共空间广告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出行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广州市公共空间中的户外广告、灯箱广告、多媒体的电子LED广告等进行观察,重点分析广告的创意、诉求点、受众及其影响力。第三,观察商业卖场视觉营销设计。城市大型商业卖场中的展示空间设计、照明设计、道具设计、商品陈列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视觉营销设计,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促进销售,是现代商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教师可选择广州市的一到两家大型商业卖场,让学生针对其视觉营销设计进行观察,思考卖场是如何通过合理地展示和营造视觉冲击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资料收集第一,宣传册、广告单。博物馆、美术馆、商业卖场等场所免费发放的宣传册和广告单是很好的视觉设计研究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收集设计宣传资料,为以后的设计创作提供实物参考。第二,照片。设计考察内容多,时间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发现新颖的设计或者有启发的设计,可以用相机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创作的参考素材。
三、合理安排,科学组织考察
设计考察课程有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信息量大、考察点分布广、实践性强、学生人数多等特点。怎样合理组织安排学生开展考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此,可以根据考察点和考察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1.集中考察,统一行动对于学生获得信息量是相同的考察点,可以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统一考察。如,企业参观以座谈会和观摩为主,采取统一行动,比较方便开展考察;院校交流主要是学术讲座、参观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强调团体间的沟通和互动,也适合集体行动。
2.分组考察,先集中后分散部分公共场所的场地空间有限,考察信息点分布广,采用统一行动的形式显然难以组织开展,有时还会因为考察点同时涌入大量人员造成拥堵,人为地制造障碍,导致考察效率低下。这样的考察点比较适合分组考察,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教师统一带队到考察点,明确当天的考察重点,然后分组进行考察。分组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数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一般5~6人一组为宜,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活动。如,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总占地16万平方米,园区内的私人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创意产品商店等空间容量有限且分布广泛,教师可将学生统一带队到园区,然后根据园区地图,拟定多条考察路线,让学生按小组分路线进行考察。此外,每天外出考察前,教师要让学生制订当天的考察计划、明确考察内容和目标,拟定交通线路和考察时间,锻炼学生计划和组织的能力。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和行业从业者沟通交流,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树立自信心,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每天考察结束后,教师可在晚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交流考察方法、考察心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整理资料,举办考察汇报展
设计考察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应及时整理与总结考察成果,方便以后的学习与研究使用,这是设计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工作,也是考察成果的体现。
1.整理考察资料和存档教师应对考察、参观过程中收集的图片、实物、影像等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方便以后研究和调用。可以根据资料类型进行分类,如地域文化素材、现代设计元素、商业广告、橱窗设计、创意产品等分类归档。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找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作品的创意、表现、制作以及优缺点等,然后整理出一份文件材料存档,锻炼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2.撰写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任务,学生应在整理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考察的总项目或者子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形成考察报告。考察报告可以从考察概况、考察内容、考察分析和考察收获等四个方面进行撰写,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客观、语言平实、叙述合理。
3.举办考察汇报展将整理后的考察资料、报告以及主题设计作品以汇报展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这是检验学生考察成果的良好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在组织展览的过程中回顾考察活动的过程,加深对设计的感悟,锻炼学生的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扩大设计考察成果的受益范围,让更多人通过展览享受考察成果,激励学生在设计道路上不断前进。为了从多方面检验学生的考察成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汇报展分成若干个主题板块进行展示,如分成主题海报设计、设计分析、考察报告、实物资料、照片素材等五个主题板块。主题海报设计板块以考察的城市为主题,用收集的素材进行城市形象海报创作,检验学生考察后的创作水平,如,以“印象广州”为主题,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广州城市形象海报;设计分析板块,则将前面整理的作品分析文档以图文并茂的展板展出;考察报告板块,把考察报告设计成可展示的折页;实物资料板块,将收集的宣传册、宣传单、海报等实物资料精选部分展示;照片素材板块,精选一部分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说明进行展示,检验学生的设计审美水平,如,以“设计新发现”为主题,要求学生精选十张新颖的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解说,以照片墙的形式展出。总之,通过多元化主题的汇报展,可以多角度地检验学生设计考察的收获,同时让未参与考察的师生感受视觉传达设计的魅力。
五、结语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但它对拓展学生的视野、转变设计观念、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自身设计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于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明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还要多关注行业新动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嘉健.服装专业设计考察课程教学初探.装饰,2013(3).
[2]陈家友.开阔艺术视野传承民族文化——谈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田野采风.大舞台,2010(6).
关键词:《申报》;留学;美术;传播
《申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英美租界的山东路197号创刊。1949年5月26日停刊,共出报2560号。《申报》先后历时78年,所刊稿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一套《申报》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资料的百科全书。明末清初,西方美术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作为中国近代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商业性报纸,《申报》对西画东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 《申报》关于晨光美术会传播日本美术的报道
据《申报》载:晨光美术会发起成立之初,就抱定“使中国明白东西洋美术的精义”志向和兴趣,特别注重西洋美术的引进。晨光美术会会员张聿光、朱应鹏二人赴日本考察美术,该会专门设宴欢送。[1]张聿光、朱应鹏在日本逗留期间,参观了展览厅、博物馆、学校、美术商店等,并拜会日本美术名家。对日本美术的创作、展览、教育、收藏和研究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并由记者出身的朱应鹏完成《日本美术之观察》的考察报告,发回国内由《申报》予以连载。《日本美术之观察》为晨光会员及广大民众了解日本美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在近代中日美术交流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21年10月31日,《申报》刊载了《日本美术之观察》中对日本的二科会、美术院展览会和帝国展览会、印刷文化展览会等,并对重大展览活动进行了详细介绍。日本人称秋季为美术季,意谓美术展览会多设于秋季也。其实日本艺术之发达,一日千里,展览会几乎每月有之,每日有之……二科会为新派画家所组织。帝国展览会,则是政府所特设。二科会纯乎西洋画,帝国展览会则有西洋画、日本画及雕刻,两会之关系,适如法国之新旧沙龙。张聿光、朱应鹏还考察了日本的美术教育,介绍说:“日本竭力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之注意”、高等师范学校设图画手工科、“均延聘美术家主任其事,小学图画手工教员,并受严格之试验,非有真实学力者,断无侥幸,非如中国学校视图画手工为无足轻重也”。[2]张聿光、朱应鹏对日本的美术收藏,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们指出:中国社会对外国艺术品,素不注意,而“日本多事收藏,近时富豪巨族及有志研究者,对于西洋艺术品,尤不惜巨资,广事收罗”。他们还向国人详细地介绍了大阪的本吉左卫门,东京的中村彦吉、松方侯爵、太仓男爵、中村石折等著名的美术收藏家的情况。1924年3月,晨光美术会会员柳圃青、张德荣赴法国留学,晨光会员吕文彬4月也赴法国研究美术。晨光美术会非常重视中外美术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法国设立通信机构,选举萧公权为美国通讯联络员,“函约法国图画留学徐悲鸿、赵廷良两君,传递法国美术界消息”。[3]
2 《申报》关于倡导西洋美术教育的报道
据《申报》载:1921年3月,天马会会员陈晓江、江小鹣去法国考察美术。[4]同年7月,天马会收到江、陈自法来函,详细介绍了他们在法国所见所闻之罗佛宫、大画院、小画院等博物馆的陈列及艺术沙龙的活动情况。[5]1919年9月,留日画家汪亚尘特邀刘海粟、俞寄凡、陈国良、贺伯锐赴日本考察美术。刘海粟一行不仅参观了帝国美术院第一回展览会、日本美术院第六回展览会、二科会第二次展览会,草土社第七回美术展览会、日本美术协会第六十一回展览会等,还参观了东京美术学校、东京女子美术学校、太平洋画会研究所、日本美术学校、日本美术研究所、京都高等工艺学校、川端画学校等。他们还会晤了日本的美术家、艺术教育家藤岛武二、石井柏亭、纪叔雄、本野精吾、松本亦太郎等。为了第一时间与中国美术界同仁们分享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汪亚尘和刘海粟还共同撰文《日本之帝展》刊载于《美术》上。
3 《申报》关于美术名家演讲的报道
据《申报》载:民国期间,一些绘画社团常常以座谈会、演讲会等形式,安排关于西洋美术的专题讲座,通过多种渠道向会员和民众普及西洋美术知识。1921年3月6日,晨光美术会开学术谈话会,汪英宾以《我们中国人要学的是哪一种西洋画》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演讲。汪英宾在演讲中对西洋画之印象派、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绘画派别的发生、发展与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阐述。他指出:真正之西洋画,其性质是自然的、活泼的、客观的。中国人学西洋画,不应该迷信主义,必须从艺术根本研究。[6]1926年7、8月间,晨光美术会假上海南光中学举办夏令文艺演讲会,“每逢星期六、日下午四时演讲,凡有志文艺者均可前往听讲,并不取费”。[7]著名的演讲有:雕塑家李金发关于《今后中国到文艺复兴的路》的演讲,音乐家傅彦长关于《中西艺术思想不同之要点》的演讲,画家陈抱一关于《写实与美术之趣》的演讲,画家周一舟关于《最近德国艺术状况》的演讲,学者徐蔚南关于《近代法国文学》的演讲。这些名家精彩的演讲,对中国大众了解西洋艺术和西方文化,活跃社会的艺术氛围,产生了积极作用。
4 结语
《申报》不仅为传播先进的西方美术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促进了晚清美术市场的形成。《申报》关于西洋美术的报道,基本上呈现出了《申报》在传播西洋美术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肯定地说:经过欧美留学生们的努力,以校园为阵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美术观念为宗旨,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美术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的美术教育体制在中国逐渐建立起来。留学生为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美术教育体制在中国的确立,促进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申报》在传播西洋美术的过程中,明显带有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实用主义思维,就事论事,未能系统地介绍西洋美术。
参考文献:
[1]申报[N].1921105.
[2]申报[N].19211031.
[3]申报[N].192176.
[4]申报[N].1921322.
[5]申报[N].192178.
[6]申报[N].192137.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美术 教学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因此,高中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课程,而是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的意识和多种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9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课程的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要求教师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需要改进之处。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参考: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课
程
安
排
上
学
期
美术鉴赏
绘画
工艺
……
美术鉴赏
雕塑
设计
……
设计
绘画
……
(为高考报考专业做准备)
下
学
期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书法
篆刻
……
摄影摄像
……
(学校能开设的其他美术模块)
备
注
1. 课程开设既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高一年级选修音乐,高二选修美术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2. 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意整合学校师资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3.每个学校的师资与教学条件不同,开设的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必须遵守1+2或更多的模块教学要求,满足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要求。
当前学校开设模块教学的情况是:多数学校选择在高一开课,也有个别计划在高二才开课,每周一课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有两个以上美术教师的学校则开设了二至三个模块,最多教师选择开设的模块有“绘画”,累计排序下去的有“电脑绘画电脑设计”、“设计”、“书法”,从调查情况也看到,教师较擅长传统美术技法及现代媒体技术。选课方案由学校制订,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主权。因此,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各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应该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说明。美术教师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也可通过一些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3)召开班长或美术课代表会议,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高中阶段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课程。让学生自行填写学习自愿,由班长或美术课代表进行人数的协调与合理搭配,并将名单提交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配。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1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美术鉴赏
模块:美术鉴赏
专题:
课程类型: 必 修
学
分:一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一、高二
评价方式:论文或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作品分析、美术鉴赏水平测试等
课程内容简介:
1. 鉴赏基础:学习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2. 鉴赏学习活动:鉴赏中外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等途径检索与搜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象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 考察活动: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写出考察报告。
选择建议:
本模块是高中阶段美术必修课程,每一位同学都必须选择。通过鉴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了解中外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美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含义、历史变迁和风格特征,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学会对美术现象作出判断;了解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评价方法:学习态度30﹪;学习效果(美术考察或美术鉴赏论文)70﹪。
咨询教师: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2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绘画雕塑
模块:雕塑
专题:
课程类型: 选 修
学 分:1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二、高三
评价方式: 考 查
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课程内容简介:
雕塑学习内容主要了解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并选择泥、陶、石膏以及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通过雕塑的学习能掌握和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技巧,进行雕塑作品的基本创作和学会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选择建议:
雕塑学习是提高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表达能力,理解雕塑作用和艺术价值的一种有意义的美术学习活动。对希望提高自己认识空间、表现空间能力的同学和有志于将来进入大学相关专业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考试说明:学习态度30﹪;作品创作70﹪。
咨询教师:
比较项目
人 美 版
人 教 版
美术课标适用性
知识
价值
注意选取适合高中生理解的素材来构成知识体系,知识背景、知识内涵较丰富,重视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丰富的知识背景与知识内涵,重视宏观与微观的比较分析,知识要点展示明确,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能力
价值
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
情意
价值
学习导向明确,注重以多种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欣赏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
结构
设计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图片设计适中,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情境创设灵活,图片的文字点评有详有略,符合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特点。
课题
设计
课题的呈现富有文彩,注重视觉美术语言的表述,又注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课题文字富有文彩,呈现的形式既突出主题,又富有人文特征。
活动设计
活动栏目丰富,注重创设学生学习的多元情境,将活动设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如:思考与讨论、知识窗、名家论述,人物故事,学习活动,艺术实践,自我评价。
活动栏目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将活动设计融于实践情境中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思考与探究、小辞典、小资料、背景资料、练习题、扩展练习、推荐参考书目。
其他说明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雕塑》、四本。教材开本小,文本较薄。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书法》、《工艺》、《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六本。教材开本大,文本较厚。
三、深入研究教材,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高中美术教师普遍反映教科书内容容量大,教学内容组织困难,18学时难以完成一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配套的教辅资源缺乏,现有的资料性教参很难满足教师教学设计参考的要求,而且还不齐全。以下试比较其中两个版本的教材,分析当前高中美术教材的特点。
普通高中《美术》人美版和人教版教材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到,高中美术新教材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并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加了大量的、多样化的活动性学习内容,体现了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建议根据课标内容要求、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认真研究如何更好的“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选取共性的课题或基本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有广州地区特色的原生态美术文化资源,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补充、合理重组。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出现在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可组织学生开展分层、分组、分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前课外主题
性阅读自学等多形式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四、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针对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的状况;教师可根据模块特定的内容和目标而采用学习指导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法、实践法、比较法等,也可以大单元的方式,设计融表现与鉴赏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借用一般教学模式如经验学习模式、比较发现模式、探究学习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等。
根据上述分析,对高中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突出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与运用。
(2)认识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重视解读试验教科书,可从学生经验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引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4)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的个人意见,又鼓励学生运用特殊的工具材料进行独特的创作。
(5)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鼓励以岭南、广州地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作为案例研究的突破点。
五、改进和完善美术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并针对模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或评语相结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建议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参考以下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表:
《3D动画设计——梦幻汽车》作业要求暨评价表
作业要求(评价指标)
A
B
C
D
E
优点
不足
汽车造型富有创意:美观而富有想象力(20%)
20
18
16
14
12
汽车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复杂性(30%)
30
27
24
21
18
材质、灯光具有仿真性和想象力,贴图适宜(20%)
20
18
16
14
12
动画关键祯设具有丰富性(10%)
20
18
16
14
12
场景设计生动而有趣(10%)
10
9
8
7
6
考察地址:丽景天下小哈佛幼稚园
考察时间: 2015年7月17日-8月30日
考察内容: 办园特点、课程建设
为提升我校公共教学部学前专业的办学能力,积极探索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的新路子,我和组内专业教师一起于2015年7月17日到连江的丽景天下小哈佛幼稚园进行了参观考察。现将参观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及办园特点
连江丽景天下小哈佛幼儿园共斥资3000多万元,是连江县教育局批准新建的一所贵族式幼儿园,总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共设11个教学班,由较的幼儿园美术设计师做装修设计,拥有高级橡胶运动场、各式大中型玩具、种植园地、草坪花园、玩沙玩水区等设施,整体环境优美,幼儿活动空间大。每个教室配有触控电脑智能一体机、大金中央空调、安全监控探头、高级蒙式教玩具、餐具消毒柜、毛巾柜、各类高端生活用品等,室内设有多功能厅、免费绘本借阅室、建构室、美术室、全脑开发室等。厨房配备专业齐全。配有专业面点间,聘请专业中餐与西式面点厨师,保证孩子吃得安全、开心!
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打造较高端的教育平台,小哈佛在师资聘用方面均聘用学前教育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及有艺术特长的老师,另外还特聘一名专职的外教和一名男体育老师,组建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师资队伍!
在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色教学中,我们以五大领域常规课程为基础,另开设全脑开发、英语、奥尔夫音乐、轮滑、曲棍球、足球等特色课程,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塑造良好的个性,在科学的锻炼中增强体质,在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开发智力,学会赏识,树立自信!
先进的理念只有物化为幼儿园的可视环境,物化为老师的教育行为,物化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才有它存在的真正价值。让我们用爱养育,用心教育,给孩子一生发展建立一个良好开端!
二、课程建设上的特点
幼儿园的课程将以建构为核心,让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体。从现代的儿童发展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育观出发,以儿童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体现《新纲要》提出的幼儿素质教育要求,反映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追求。让幼儿充分参与、积极探索,不断发现与理解周围的生活和事物,使幼儿真正成为发展的主角,课程的主体;选择对儿童发展有利、适合幼儿学习的有意义的主题内容,充分让幼儿主动建构”。这些主题是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的经验,是与儿童渴望探索、发现和理解的周围的人、事、物密切联系的。 就实践的方法和策略而言,建构式课程进行多种教育活动的整合,即主题线索、区角活动、日常活动多项活动的有机整合,五大领域联结整合。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它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生成、注重互动、注重合作,但不轻视学习结果、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独立活动;而是让过程和结果、生成和预设、互动与主动、独立和合作辨证地统一起来,使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都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和创造者。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重视学生培养上对于课程理念的渗透,让他们对新时期学前领域教育形势有深刻的了解。
大家对园区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环境赞不绝口。舒适温馨的班级环境、材料丰富的拓展场地、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给来园参观的同行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到一处,都让客人老师们感兴趣地驻足停留,拍照留影。同时还对园区所开设的“串联式户外活动”频频称赞。随后,在园长的介绍下,参观团的老师们还参观了园部的资源库。大家纷纷对资源库材料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投向了肯定与赞赏的目光。最后,在园领导的组织下,客人老师们有计划有安排地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和教学活动进行了深入地了解。在交流过程中,对小哈佛在幼儿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发展等方面的做法和卓越成效大加赞赏。
一、调整教学内容,巧设课堂形式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品进行筛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尤其是现代派作品在我国迅速传播,改变了多年来写实作品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对现代派作品如何认识、如何欣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当代中学生思维敏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新事物有探索精神,在此,我在教学中加大了现代作品的比重和授课时数,并进行对比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美术除了画画以外,似乎没有别的内容了,沉闷而又乏味。学生根据书上的图案“复制”作品,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小鸟学习飞翔一样轻松愉快的过程,现代美育教学应当更积极地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要你学”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根据不同的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比如:《人物动态写生》一课中,分别在同年级两个班上课。A班我采用谈话、演示等方法,把写生技法要点反反复复多遍讲解,提出作业要求,在让学生观察后写生。一堂课下来,我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交来的作业,几乎找不出合格的。于是在B班,我重新安排教学过程。首先,我把讲与练的时间作了调整,做到“精讲多练”。为了更形象直观,贴近学生,我请班上两名学生做模特,一边讲,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写生要领。然后,在让学生看一段运动比赛录像,观察运动中的各种状态。接下来再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一些典型的动作姿势,并提出“你能不能上讲台来表演这个动作?”而对下面的同学则说:“你能把他画下来吗?”画完这个动态就另请他人表演,并且对作业进行讲评。如此一来,每个同学都会有表演的机会,亲身参与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还让学生在愉快中不知不觉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多用讨论式和问答式。由于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例如,在立体派美术作品的欣赏课教学中,我把两课时集中为一次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有关资料,包括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介绍,毕加索及立体派的作品等。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包括毕加索的大幅作品,自动幻灯机及立体派作品幻灯片等,上课时,把准备好的作品及学生搜集到的作品都挂出来,并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立体派美术作品有什么特征?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虽然这种讨论非常不成熟,但是却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机进行小结:立体派产生和主要活动的时间是1906年――1920年;立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毕加索;产生地点:法国;表现形式和产生的思想来源:把物像分解成几何形体切面再互相重叠。它的产生和后期印象派塞尚热衷于表现客观对象的体面结构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
教师重点介绍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的作品:毕加索依靠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客观对象立体构造所具有的美。《亚威农少女》是立体派的开端,《弹曼陀玲的少女》是典型的立体画。《格尔尼卡》创作的历史背景是:德国侵略者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炸死了许多无辜的居民,毕加索怀着十分愤怒的心情,揉合象征、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这幅画。整个画面动感极强,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色彩,强烈地体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师经过提问、解答,并结合放幻灯片,把立体派作品和其他流派的作品进行对比讲解,达到了使学生感受深刻,能初步阐述立体派作品的特征和内涵,能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作品的目的。
二、艺术欣赏活动,拓展美术课堂
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导下,课改后湘版初中美术实验教材就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来确定、设置美术教学。大家也知道现代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包括品德与人格、生理与心理、智力与情感。从这一理想来看,我们的教学内容不能是单一的,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灵活创作一些新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就提出了这样一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美术教学应当有开放的内容,即向教材以外拓展。那就要求美术教学的内容不能是单一的,不能局限于教材。
以我校试行的湘版初中美术实验教材为例,(以下课例均出自湘版初中美术实验教材)我们可以看出下面几个方面的变革:
一、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
比如七年级下册《过去的日子》,教学活动是“说说过去的日子中所发生的事情,有哪些情感”,按旧的标准来说,这样的课根本没有“知识点”。我认为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每个人个性化的观察角度和情感观。又如《小鸟找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帮助弱者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我的太阳》,这一课的标题就很能说明编者的意图,每个学生心里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想象王国的太阳,他们在绘画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个性审美和想象的肯定与自信。
二、课程内容
新教材的课程内容“体验”味很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强调老师、学生、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桥》一课,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有关桥梁的资料,(有的上网下载,有的去图书馆查找)或者对身边的某座桥梁进行实地考察,以自己的观察方法做出一份有所侧重的考察报告。还有《清晨》一课,当学生的手触摸到陶土,随意地揉、搓、压、印,边做边与老师同学交流时,学生的心情真可以说是“心花怒放”,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建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上述理念,为了更好的与新教材同行,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满足于把知识和技能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一堂好的课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什么,还应千方百计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突出学生的情商发展,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反复大声询问学生:心情怎么样?开不开心?这样的教学行为可以大力提倡,让课堂有浓郁的“人情味”。
其次,教师要艺术性控制自己“启”和“引”的度。整个教学过程当然是要老师控制的,问题是,陈旧的课堂教学秩序是被老师严密设计好了的,学生任何打破这个流水线的行为都是扰乱课堂。那么,教师更应该敏锐的捕捉到学生瞬间的疑问和兴趣点,以学生自己的疑问和兴趣点为切入口,从而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他们更主动的获取新知。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都有情感的投入和体验,有探索研究的氛围,有学生惊喜、疑惑、苦思、雀跃等心理活动进行,使教学的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共存的综合体。
此外,教师必须创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和会话,就是体验。单向的“授――受”方式应该被我们教师坚决淘汰。要大胆、创新地“用新教材教”,而不仅仅限于“教新教材”。
指导老师:余杨
班级:设管062-17
日期:XX年/9/29
展览活动流程管理实习报告
一、前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如果做不到在实际当中的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学。此次实习就是将我在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战中的一次真实的演练。
如何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灵活恰当的运用到生活、工作当中去,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如何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XX年年9月15日,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应聘了华恒赋绘(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的客户经理助理职位,获得面试成功,并在此公司完成了学院安排的为期两周的实习。在那里,我接受了更为有用的设计管理知识,而每天的实际工作任务,又增强了我的实战能力,使我们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实习给了我处理事情时最好的精神状态,使我在处于紧张的状态处理一些对自己来说棘手的事情时,这能从根本上激发自己认真上进的潜力。于是,我的精神状态也跟随着工作亢奋了这些天。
我感觉,在“华恒赋绘”里,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多。在此,我感谢给我这次实习机会的王经理和给予我帮助的公司同事们,以及配合我顺利完成工作的项目部的同事们。
二、公司介绍
华恒赋绘(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提供展览展示设计、工程建造、商业会议活动等服务为主的专业公司。服务范围包括:展览展示设计及搭建、建造工程、会议活动策划、室内室外装饰设计、专卖店及展示厅策划等。总部设于北京,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青岛、大连、长沙等各地均有自己制作工厂及仓库。我担任的职务是客户经理助理,负责展览活动的流程管理。
三、实习心得
首先,我运用实习期的第一周时间,认真考察了华恒赋绘公司的基本状况、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公司的制度和运作流程、公司公关活动的基本内容、公司的企业推广战略、员工的业务素质等等方面,做了较为详实的报告。
其次,在接手展会流程管理之前,我通过研究公司资料和向公司资深员工谦虚提问学习,了解了展览的分类、北京各展馆的展会信息、展览活动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个人、商业展览的操作流程等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并对会展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都只能在实践中获得,而且通过写考察报告,这些知识更加深刻的融入我的血液中,成为我知识构架的一部分。日后倘若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定会水到渠成,更加成熟和自信,也定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通过自己只是构架的再次梳理,我将整个展览活动管理流程分析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客户提供资金;
2.设计师完成设计;
3.展览活动贯彻完成。
四、会展运作
设计是与商业紧密相联系的,因为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增值,两者合作,以一种同时增加利润、创造商业价值的方式共同发展。会展的运作亦是如此。它以城市会议和展览设施为依托,以城市文化和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为条件,通过各种运作手段,以展览和会议为载体,能够直接为社会和运作主体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属于一种经济经营活动。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都在加强力度发展会展经济,我们大连也是如此。
会展经济能够直接利益许多群体,例如会展活动的运作主体、会展活动服务的提供者、会展活动的扩散影响人群,以及会展活动直接导致的商品、物资、人员、资金、信息的流动。这些对经济、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效益。
五、流程管理
两周的接触和考察,我发现展览活动(商业的)筹办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推销策划的过程。这要比我再学校中策划一个活动需要打通的环节更多,考虑的受影响人群也更多,而且展览活动策划行为离不开市场。虽然不能这样一言以蔽之,但是我仍能从中找寻到交叉点。这样的理解方便了我去做好这个流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成功的信心。而现在我从事的是商业活动,因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策划行为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策划应考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营造势力,利用公司的各种宣传、广告手段,以及公司积累的成功策展案例,为公司制造市场声势,为公司赢得目标客户——参展商;二是:通过专业的展览活动流线服务,赢得客户公司的认可和信赖,并在此基础上赢得其他参展商的青睐,争取日后的合作与服务。
一个好的展览设计是从优秀的展会策划开始的。我把操作过程简单概括为如下图表:
对于流程管理各个项目所涉及的内容,我均做了详实的考察报告(详见考察报告文件夹)。简单来说,策划阶段主要是对策展项目的市场调查;对于办展所涉及到的各项目的资源整合和人员管理;以及沟通设计师并提出对展台设计的建议和规划。
实施阶段是更为复杂和琐碎的工作,我把这一系列的工作看作是实践在课本上学到的《对设计过程的管理》需要实际掌握的知识,因此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努力去完善这个项目。概括起来包括安排工作日程、展开设计项目、组织展览工程业务、预定展区展具、展会现场服务等等。
设计效果图与客户达成共识后,开始一周时间的备材。就是把效果图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物件,全部按照规格尺度准备好,之后就是二到三天的布展期也就是在规定场地内搭建展台的时间。其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于是又协调施工人员重新准备制作。
从展台的设计到布展搭建,再到最后的展示活动,整个一个流程都是要自己操心和负责的。而整个活动的目的,也就是我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要设计并且制作符合企业整体形象的展台,使得客户公司企业形象在短期内能够被大众认知、识别和记忆,促进和促成客户公司与参展商的交流合作关系。
其实在整个流程管理中,要负责的是很多琐碎的、微小的细活,精神往往要保持高度紧张一整天,生怕出现遗漏和错误。例如效果图的每一次修改,都与客户公司的负责人时刻保持紧密联系,频繁地传达、沟通和阐述客户公司负责人和我方设计师双方的见解和意见,还要协调施工负责人、电工、美工、模具制作方;例如在展台搭建开始前,到达展览馆为施工工人领取施工证、布展期间用到的大大小小的产品的制作和检验、预付展区的租金和购买布展期间的各种费用、为客户公司准备展会期间用到的大件小件的产品等等。
最后就是安排撤展和展后评估总结,当然在展会期间我也注意留名片并和潜在客户公司的沟通,争取日后的合作关系。
六、实结和建议
短短两周的实习,却带给自己很大的影响,整个工作期间个人的发挥也是比较好的,同时也获得了上司的满意和同事的赞扬。一个人能够处于亢奋的状态处理一些对自己来说棘手的事情时,能够激发自己认真上进的潜力。于是,我的精神状态也跟随着工作亢奋了这些天。每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身体都是很疲惫的,但大脑却运行不止,一直思考着很多东西。现在阶段,对我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思考和热情,因为如此能够激发我更多的潜力。
这两周的工作,不仅是对我的考验,也是对我的水平的检验,值得开心的是,我交上了令自己满意的答卷。虽然公司面试时要求有相关工作经历才可以,但是我用两周的时间证明了我符合了华恒赋绘(北京)国际有限公司对客户经理助理这一职位的要求。我也在实际项目中,更加明确的认知了自己的公关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职业素质、专业水准等等。虽然自己仍有很多稚嫩的地方,但是我终能令人相信:“只要你给我这个舞台,我会表现的比你想象的更加出色。”
实习结束的时候,我对对我表示信任和认可的客户经理表示了感谢,并对公司的品牌推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工作之余,我利用两个周末的时间赶了两场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的「师法自然山水写生作品展和故宫书画院的「历代名画展,受益良多。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学生只有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才能激发建设家乡的情怀。如何通过优秀的民俗文化,培养有文化、知国情、爱家乡的青少年,这是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八中学思索探讨的一个课题。
枣庄市峄城区是老城区,汇集了枣庄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都成为最可贵的教育资源。枣庄二十八中以民俗文化开发和建设为着力点,把老峄县的民俗文化引进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基地建设、灵活多样的校内外主题实践、系统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家乡文化魅力,体验家乡文化精髓,领悟家乡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民俗博物馆――传承历史开启未来
2008年,峄城区教育局引导各学校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活动,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浸润学生心田,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在与家乡人、家乡物、家乡事的接触和解读中激发报国之志,爱国之情。2012年,学校美术教师徐义锋在一节静物写生课上向学校展示了一件物品――卖芝麻香油的梆子,全班50名学生竟无一人认识,更不知有何用途。这事让学校深受启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们这一代记忆中的生活用品,我们的孩子已不知为何物,若不及时对身边的民俗器物进行挖掘和保护,这些物件很可能从我们下一代的记忆中清零。我们了解到徐老师收藏了不少民俗器物,多为峄城老物件,小到一日三餐用具,大至宗教礼仪祭器,门类众多,大大小小塞满了他整个房间。徐老师也有意为学校无偿提供这些物件,供学生参观学习。为此,学校积极争取区文化局、区博物馆的支持,在校舍紧张的情况下,腾出400平方米综合实践教室进行改造,建成3个鲁南民俗博物馆展室。学校邀请当地民俗专家、博物馆专业人士对物品进行分类,逐一进行深层次文化价值挖掘,形成了文房用品、生活用器、百工工具、农耕文化、宗教器物、运河文物等50多个系列,涵盖了新石器时期到近代的民俗器物。这些极具鲁南地方特色的器物,涉及天文、农业、水利、历法、科技、饮食、书画、戏曲、消防、宗教等多方面,我们都辅助以展板予以说明。在每周二固定一个时间,民俗博物馆向全校师生开放,学生置身其中,拥有触手可及的观感和身临其境的体悟,历史与现实对于学生来讲变得更加亲切。每一次参观,孩子们都怀揣敬畏之心,向智慧敬礼,向文明鞠躬,他们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放置于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从中寻找到自我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形成自己终身的记忆。
民俗主题教育活动――触摸历史感受文化
学校规划开展了“亲近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德育品牌建设工作,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的同时,把民族精神的激发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学校成立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民俗专家、家长,成立研究社团,开展了戏曲才艺大赛、传统工具改造制作展、校园民俗文化大讲堂、寻找峄县古建筑、石榴器物主题展、“器物之美”绘画作品展、每月一次的民俗专家讲座等系列主题活动。学校结合教育实际,由家长委员会牵头组织,在博物馆、青檀寺景区、台儿庄古城、遗址公园、匡衡祠、女娲冢开展了体验式教育。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带着心灵中的单纯与感动,去倾听沧桑往事,收集老城记忆碎片,回望飘逝的身影,去亲近这些存在于我们生活,更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城市,也寻找教育的真谛――传承、守望与追求。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了“三个结合”,即与团队活动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与社会力量参与结合,吸纳社会各界支持民俗文化进校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营造全社会关心民俗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
民俗研究社团――怡情励志提升素质
学校每周三下午的活动课是民俗研究社团活动的固定时间,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校外考察、到校园民俗博物馆参观实物、亲临《走遍中国・枣庄篇》《古峄探密》拍摄现场等方式,在民俗专家和老师的辅导下,撰写研究报告。目前,已有10余篇民俗研究报告在省市级相关刊物和媒体上发表。同时,多数社团成员还兼任民俗博物馆解说员,通过对民俗器物的标识、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民俗文化综合实践课,也不仅仅限制在校园内,学生社团和小组走上街头,用画笔和镜头搜寻老峄县的印记,探访文明的轨迹。在老峄县古城墙遗址的现场式体验教学,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验,教师从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需要其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深化教育内涵。同时,教育现场体验开放式教学,学生们自己动手搜集整理家乡文化,自己捕捉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还将民俗文化纳入校园文化整体建设系列,建起了文化石、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景观,突出了校园文化主题设计。
民俗文化课程――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在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按照“人本、多元、整合、创新”课程理念,根据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原则,我们努力在人与自然生命、人与科学艺术、人与历史文化、人与社会生活四大门类中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学校开发编制了校本教材《古峄拾珍》和《承乡厚土》,并排入课程表,由专职教师严格按照班级课时授课。在七年级七班,王艳云老师把柳琴戏表演艺术家请进教室讲解柳琴戏,同学们听后感慨连连:“没想到家乡的柳琴戏原来这么美!”在八年级六班,徐义锋老师的美术课正展示汉代的铁犁,学生在速写的同时,对峄城悠久的农耕历史也有所了解。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融合,拓宽了民俗文化参与面,让更多的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效渗透民俗文化。在课程评价方面,实现了由分数向成果展示的转变,评价方式主要有考察报告、作品展示、演讲解说、随笔等,还通过制作展牌,组织书画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主题班会、故事会、手抄报展览、动漫制作、民俗探究、文化收藏等展示性活动,来进行课程评价。民俗课程的稳步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课程彰显特色,文化促进德育”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了“教育活动”到“教育课程”的华丽转身,使民俗文化教育迈出从“同制化”走向“个性化”发展的一步。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
我们知道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目前鼓励提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学科中渗透实施”,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使各W科教师能齐头并进、相互联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如科学教师指导学生采集识别植物叶子,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叶子的天然形状组合成巧夺天工的图案,语文教师为它写诗词,音乐教师为这幅画谱曲……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科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全面的培养。
一、结合教材,观察实验
课外的观察、实验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重要途径。按科学课的要求,有许多观察、实验活动需在课外进行,如向日葵的生长发育、根的吸水实验等等。因此在课堂之外,经常指导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独立进行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遇到“花由几部分组成”的问题,学生发表不同的观察意见:“由两部分组成”、“由三部分组成”、“由四部分组成”……此时,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出正确答案,由四部分组成的花是完全花,是典型花;由三部分或两部分组成的花则是不完全花,带有特殊性,最后统一学生认识。此时学生虽由观察获取到新知,但其任务并未完成,结论是否正确,只有在运用新知进行新的观察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因此,在课后可指导学生继续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是由几部分组成。
再如,做种子发芽实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种、播种到浇水完全由学生独立操作。当种子陆续发芽时,学生高兴得奔走相告,都争着让老师看自己的豆苗。可见课外的观察、实验活动都是不可少的。
二、结合教材,采集制作
科学课涉及知识广泛,内容丰富。在高年级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潜望镜、风车、风向标、望远镜、储蓄罐等小制作的自制。课堂上教师布置学生完成,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欲望,充分发挥其潜能,他们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困难,解决过程中他们会去查阅书籍、询问家长、求教老师,这就使他们具备刻苦钻研的品质、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迎接更大挑战的勇气。
结合动物、植物、岩石等知识的学习,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制作标本。如学习了植物种子的构造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后,便指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期采集种子,几个月下来,共采集百余种种子,并经过筛选分类制成种子标本。可见野外采集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采集、制作标本的方法,更加深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结合教材,考查参观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做到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及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多种实践能力。如带领学生到野外考察水域、土壤,参观工厂、计算机机房等。如学习有关水域污染的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对村附近的河流进行考察。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水域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怎样区分水质的好坏。还针对考察中发现的水域下游污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写考察报告。其中有一个学生在报告中建议:(1)村委会要合理使用河水,尽量不要有脏物出现;(2)要控制好河流附近造纸厂污水的排放。他的报告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加深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结合兴趣,组织活动
结合科学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各类兴趣小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如饲养小组的学生在用水槽饲养蝌蚪过程中发现,蝌蚪变成青蛙只有纽扣那样大小,且身体是黑色的,当他们提出为什么时,我便让他们去观察池塘中青蛙的生活环境并和他们用水槽饲养进行比较。经过分析、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室内光线不如池塘充足,水槽活动范围小、又缺少绿色,所以青蛙长得又小又黑。于是他们把青蛙放回了池塘。
五、科学实践,教学相长
融洽师生关系――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改变了传统课堂上师生角色的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
提高学生的素质――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过上网、阅读科普书籍、报刊,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以获取相关知识,并且亲身实践。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践活动
我们知道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目前鼓励提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学科中渗透实施”,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使各学科教师能齐头并进、相互联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如科学教师指导学生采集识别植物叶子,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叶子的天然形状组合成巧夺天工的图案,语文教师为它写诗词,音乐教师为这幅画谱曲……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科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全面地培养。
一、结合教材、观察实验
课外的观察、实验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重要途径。按科学课的要求,有许多观察、实验活动需在课外进行,如向日葵的生长发育、根的吸水实验等等。因此在课堂之外,经常指导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独立进行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遇到“花由几部分组成”的问题,学生发表不同的观察意见:“由两部分组成”、“由三部分组成”、“由四部分组成”……此时,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出正确答案,由四部分组成的花是完全花,是典型花;由三部分或两部分组成的花则是不完全花,带有特殊性,最后统一学生认识。此时学生虽由观察获取到新知,但其任务并未完成,结论是否正确,只有在运用新知进行新的观察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因此,在课后可指导学生继续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是由几部分组成。
再如,做种子发芽实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种、播种到浇水完全由学生独立操作。当种子陆续发芽时,学生高兴得奔走相告,都争着让老师看自己的豆苗。可见课外的观察、实验活动都是不可少的。
二、结合教材、采集制作
科学课涉及知识广泛,内容丰富。在高年级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潜望镜、风车、风向标、望远镜、储蓄罐等小制作的自制。课堂上教师布置学生完成,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欲望,充分发挥其潜能,他们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困难,解决过程中他们会去查阅书籍、询问家长、求教老师,这就使他们具备刻苦钻研的品质、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迎接更大挑战的勇气。
结合动物、植物、岩石等知识的学习,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制作标本。如学习了植物种子的构造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后,便指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期采集种子,几个月下来,共采集百余种种子,并经过筛选分类制成种子标本。可见野外采集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采集、制作标本的方法,更加深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结合教材、考查参观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做到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及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多种实践能力。如带领学生到野外考察水域、土壤,参观工厂、计算机机房等。如学习有关水域污染的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对村附近的河流进行考察。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水域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怎样区分水质的好坏。还针对考察中发现的水域下游污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写考察报告。其中有一个学生在报告中建议:(1)村委会要合理使用河水,尽量不要有脏物出现;(2)要控制好河流附近造纸厂污水的排放。他的报告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加深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结合兴趣、组织活动
结合科学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各类兴趣小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如饲养小组的学生在用水槽饲养蝌蚪过程中发现,蝌蚪变成青蛙只有纽扣那样大小,且身体是黑色的,当他们提出为什么时,我便让他们去观察池塘中青蛙的生活环境并和他们用水槽饲养进行比较。经过分析、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室内光线不如池塘充足,水槽活动范围小、又缺少绿色,所以青蛙长得又小又黑。于是他们把青蛙放回了池塘。
五、科学实践,教学相长
融洽师生关系——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改变了传统课堂上师生角色的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因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集中实践环节是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开展的教学环节,包括参加各种各样的观摩、实地考察、专业研讨、社会调查和专业设计比赛、专业设计项目,等等。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从事艺术设计所需的各方面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基于此,要高度重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理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意义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必然选择。进入高年级后进入的专业课程训练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重点。艺术设计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培养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般来说,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践环节、集中实践环节(社会实践)和毕业实践环节等。企业见习旨在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专业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暑期实践旨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加速社会化进程,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市场调研旨在把握设计专业的前沿设计理念和市场流行趋势,明确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成为一名市场型设计师而奋斗。校内实训旨在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服务,训练各种专业技能,初步形成动手能力。创业活动(为此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旨在培养创业意识,使学生知道怎样与客户打交道,怎样使客户满意,包括适应客户要求和引导客户认同自己的艺术创造。边学边实践(由于高年级学生较少或几乎没有公共课,将专业课集中在一周的两三天内完成,其余时间可到企业实践)旨在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弥补前面没有掌握或未曾涉及的知识。生产实习旨在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熟悉并掌握工艺流程,理论联系实际,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毕业设计(选题可以来自社会或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旨在检阅学生的设计水平,提高创新水平以及与市场结合的紧密度。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由于院校资源、教学体系以及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目前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普遍重视书本理论和概念性的虚拟设计,参与社会设计工作项目的实践操作机会很少,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常常是一种理想状态的为设计而设计,对市场的需求现状等知之甚少,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几乎没有具体工作的操作能力,这与设计行业对专业设计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很难在短期内适应新的角色。所以不少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设计公司的工作来提前获得设计的实践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值得鼓励。
三、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探析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会得到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往往优先考虑有相关工作经验者,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能力。由于我们的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市场意识和设计创新能力,因此越来越受用人单位欢迎。
1.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引入实践性教学
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引入实践性教学,以具体的设计实践结合理论教学,强化知识积累与处理具体实践环节问题的有机联系。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授环境生态理论知识的同时就结合传统民间建筑的调研与测绘,在认识与总结传统民居生态学意义的基础上,由教师带队为农民设计符合生态原理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民居及其环境,建立教学与实践的互动,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2.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注重与业界的横向联合,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选择优秀的公司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拓展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的合作渠道,聘请设计公司的负责人在学院里兼职教课或举行讲座,通过他们让学生及时了解第一线的相关知识,丰富合作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寒暑假等,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考察、户外写生、专业课程体验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业务咨询或至企业实习等,藉此实现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增强其专业实践能力;其次,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向学生传播最新设计理念,使学生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再次,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
4.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涵盖与实践教学有关的所有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正确认识和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加强监管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之间的联系,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如实验室制度、实习基地制度等;其次,要构建贯穿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需制定好实践教学的目标,对艺术采风、市场调研、实地考察等实践环节从严要求,强化管理。考察之前,要明确考察的主题、中心任务和具体的要求,考察结束后,要写出心得体会或考察报告。另外,还要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实习指导文件和有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实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
一、观念碰撞,智慧启迪
我们组织教师分两批次(一批是学校领导和年段长,一批是德育干部和全校班主任)考察了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上海市西林中学、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一中学、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浙江省余姚市舜水中学和浙江省宁波市东恩中学并与青浦实验中学、东恩中学结成兄弟学校和结对学校。考察回来后,让大家汇编了三本二次培训提高用书,分别取名为《大雁归来》《守望麦田》《静心品茗、感悟北环》,让大家在观念的碰撞中,梳理思路、启迪智慧,为学校的文化构建打下基础。
二、立足实际,修订提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校园文化建构的保障系统。针对浙江省松阳县民族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实际,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和提升。
(1)围绕十大问题制定学校文化建设行动方案并体现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十大问题分别是:①什么是学校文化?②为什么要构建学校文化?③你是如何构建学校文化的行动研究实施方案的?④如何构建学校视觉文化和环境文化?⑤如何构建学校理念文化?⑥如何构建学校行为文化?⑦如何来确定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⑧学校特色文化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⑨如何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⑩如何逐步改进、提升学校文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这十大问题中, ①、②、③三个问题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础性的问题;④、⑤、⑥三个问题是针对层面性问题进行研究;而⑦、⑧、⑨、⑩四个问题就是针对升华性问题进行研究。十大问题层层递进,为学校的文化构建确立了方向和目标。
(2)重新提炼了校训、团队文化、治校方略并绘制了学校校徽。我们的校训是 “健康、高雅、聪慧、大气”。也形成了以“落实三个有效(有效管理、有效教学、有效学习), 打造三大工程(德育建设、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民中、活力民中、实力民中”的治校方略。我们的校徽是“民中”两字的第一个字母,把“m”绘制成两座青山,把“z”绘制成金凤凰,代表着大山飞出一批批金凤凰的意思。这些理念文化,必将推动我们的学校、师生向新的目标迈进,完成一次次华丽的转身。
(3)重新梳理了学校所有的制度,开展了“何为制度、制度为何、制度何为”的大讨论。我们认为对学校而言,符合教育规律,服务“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制度,是真制度和好制度;否则,是伪制度与坏制度。大讨论后我们废了一些制度、修改了一些制度、制定了一些制度。通过讨论学习,我认为完整的制度建设应至少包含以下五个结构:①规定(准则或规程);②执行规定的人;③按规定执行或不按规定执行的不同后果(奖惩措施);④制度的组织实施者;⑤对制度执行的监督。经过讨论与修订,让我校的制度建设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三、层层落实,锦上添花
立足实际,层层落实,是校园文化建设出成果、见实效的重要环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开展富有民族中学特质的班级文化建设。针对班级的的管理模式,我们称之为“从班级管理走向班级建设”,并立项为市级重点课题。班级文化建设主导思想是坚持把班级作为学校内部培育学生公民意识的主要场域,而作为班级“灵魂”的班主任则应努力成为培育学生公民意识的人生导师。围绕七方面在进行:选择班级文化主题,让师生形成共同愿景;设计班级文化标志,让孩子感受家的温馨;建设班级自治组织,让孩子成为班级主人;设计班级自治制度,让孩子担当集体责任;设计班级团队活动,让孩子感受集体温情;开发班级微型课程,以项目形式呈现;统整学校活动课程,融入绿谷之春之秋元素。
(2)全面推进学校特色文化项目。畲乡版画全面推进,在省市县比赛屡获大奖,目前我校已被评为浙江省首届中学美术教学成果示范学校,丽水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校级社团和班级社团全面铺开,阳光校园呈现眼前。学校正在积极申报丽水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和丽水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以及首轮丽水市现代化达标学校。
(3)倾力打造师生幸福家园。包括教师办公室文化建设、长廊文化建设、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餐厅文化建设,筹建了教师健身房、历届学生照片墙等,有显性文化,有隐形文化,有视觉文化,有行为文化。
一、项目概述
(一)缘起
陕西省境内的唐代十八座帝陵,坐落于渭河以北的北山山系南沿的山腰塬地,东西绵亘300余公里,是唐文化杰出的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留存至今的集中典范。虽屡遭劫难,但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旧时的风貌。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的勘察、试掘、发掘和保护等工作,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就目前陕西省帝陵遗址的保存现状来看,人们只能通过对遗址上遗存物,遥想历史的辉煌,不能直观地了解到古时陵区建成时的基本规制、规模以及建筑群等。“项目型课程”是影视动画系课程组(知识型课程、技术型课程、课题型课程、项目型课程)中的一类,它利用影视动画各专业与社会联系紧、活动广、层面深、委托多等特点,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专业进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学术价值与教学意义的项目,带入课程教学,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课程内容。能促进学生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目标,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项目就是尽最大可能将帝陵――传统的象征之物,用影像实践的方式进行当代的艺术呈现,并实现部分虚拟再现。培养学生关心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综合能力。本项目也是美术院校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
(二)工作目标
本项目型课程以唐帝王陵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调查的手段,拍摄并整理地上所有遗存物的影像资料,以艺术创作的心态,去深入遗址及周边的现场,利用学生专业能力,在规定任务范围内完成具有创造水平的艺术性训练。使项目融于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调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导对传统文化深切关注,并以此培养其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
本次考察对象主要是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六县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别是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则天大帝)、定陵(中宗)、桥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肃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丰陵(顺宗)、景陵(宪宗)、光陵(穆宗)、庄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贞陵(宣宗)、简陵(懿宗)、靖陵(僖宗)。
(三)基本思路
项目按照“策划―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开,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遗址,深入地调研遗址及周边的生活生产。结合专家意见,合理设置适于项目需求的教学方案和研究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并展开教学。同时,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锤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
项目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专家张建林多次前往陵区,认真研究陵区现状,尤其对近年来乾陵、崇陵、建陵遗址区的考古现场进行探访,布置了工作计划与目标。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个考察时间段,影视专业、摄影专业的2007、2008、2009级6个班,以及动画专业2008、2009级4个班,对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六县的唐帝陵,进行了14次深入考察,从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对现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遗址、地貌等进行了详尽的、专业性的拍摄与绘制,并细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与年级,按照整体的工作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对考察对象进行大量的学术准备。每个专业班级按照对象任务进行分工,成立一个个行动小组,对整体项目中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
摄影专业3个班,按照分工分为六批次,对唐帝陵进行地毯式的考察。对陵墓遗址周边的村落的人文与生产生活进行详细的调研,拍摄近2000G、万余幅照片。影视专业3个班,分为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与建陵的地面遗存进行拍摄,为纪录片制作与动画模拟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摄500G800余分钟的素材。动画专业4个班,分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进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写生。相关成果在教学汇报展和2012届的毕业创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视专业有两组学生选择将唐陵作为其创作的题材,本项目组与系里也将给予学术与技术支持。
开展田野调研和影像实践的思路,是以“地理”与“图像”为两大构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历史、人文为主,“图像”部分是学生根据田野调研而创作的影像作品。
第一大部分――“地理”,分为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1.历史地理完成的内容
(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体概况、形制、布局、风水、地形特征等,分类比较了“因山为陵”与“覆土为陵”的陵园分布结构,绘制考察线路。同时,对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进行单独绘制,对现有遗存物按照现布局顺列进行图像呈现,并选择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开动画虚拟展示,并以青山绿水作为动画美术的基本风格,还原陵区的地面建筑。
(2)石刻艺术。图文并茂地对田野采集的图像资料进行归纳,绘制南门石刻总图以及部分北门、东门、西门等石刻,对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进行位置复原和特点展现,尤其对石刻遗存现状较好、艺术水准高的乾陵、桥陵、崇陵、泰陵、贞陵做重点分析。汇总比较了石狮、翼马、鸵鸟、翁仲、华表、仗马等,结合现场测量和考古数据,通过其特征、佩饰、体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变化。尤其石刻的体量,从初唐到盛唐,逐渐变大变壮,手法更加丰富,中唐之后,体量逐渐缩小,工艺也变得粗糙起来,数量也逐渐变少,这种变化清晰地对应着唐代的国势沉浮。
2.人文地理方面,以“人与经济”为主题,对遗址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完成大量的调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产、家庭构成的情况,以及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调查表,采编了现场访谈等影像资料,并完成一批拍摄笔记。
(1)“人”的主题。涵盖遗址留守者、遗址保护者、遗址闯入者等;
(2)“经济”的主题。涵盖唐陵周边生态环境与经济状况,包括唐陵周边传统农业发展现状、遗址区周边破坏性的工业,尤其是丰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场,有些已经侵入到大遗址保护区的内部,的山体、被切断的山梁,现场使人触目惊心,对陵区原有自然山体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毁坏。同时,还调研了唐陵附近新农村建设,主要考察了袁家村,这是一座以“农家乐”和新民俗生产结合,以旅游来支撑产业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
第二大部分――“图像”,主要是学生考察期间创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级摄影专业拍摄的《家庭》系列,以家庭为单元,关注周边村落的人员流失与固守的现状,每位学生都创作了一批作品。我们举办的教学汇报《“地理与图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盖了影视、图片、动画3个专业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与图像”两个大框架,通过图文展板、摄影作品和录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实践的成果。艺术影像作品与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个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创造力、对传统的再认知的场域。展览由项目组规划,由学生担当执行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和执行能力。
通过田野考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去质疑、调查、分析、研究、总结,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既有共同目标又兼顾个性眼光的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使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在本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中,还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前期采集的信息进行集成,着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数据库,树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图像呈现的实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奠定基础。
二、对项目实践的思考
本次项目实践,不仅留存了2009至2011年这个历史阶段唐帝陵的最完整的田野调查与影像资料,而且积累了一批摄影、影视、动画等专业的一手教学文件(大纲、讲义、计划)、教学笔记、考察报告等,对于今后开展此类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期间,邀请了考古专家张建林举办《唐代帝王陵考古》讲座,多媒体艺术家赵小涛举办《解读动画电影〈迷雾〉》《〈萨迦〉动画电影的制作》等讲座,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艺术想象。以帝王陵为重点的传统文化考察课程,已经作为影视动画系本科教学环节的必修课程进入到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得以完善。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对本地域以汉唐文化传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精粹有了深刻的认识,引入跨学科的多媒体手段,通过数字化的艺术表现来呈现当代、遥想并复原历史,使得学生建立一种与历史对话并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并且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能力。通过田野考察,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帝陵的考察中,考古与保护、传统与当代、遗址地保护与区域发展、工业与新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等社会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重视,考察过程成为富有个性、饱含人文关怀的过程。学生独立的精神,不断被激发出的创造力,催生了一大批感人的艺术作品。由普通的课堂技术训练,转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磨砺的过程,这对于数字艺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于课程改革的启发
本研究选择重大历史文化为课题,探索教学实践与重大文化课题的结合,以重大的社会、文化主题为教学实践,对推进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发挥新兴专业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社会意义与传承文化责任的项目进入教学,具有独创的教学价值,是一次积极的尝试。陕西省作为有着深厚历史传统的地区,天然地具备了艺术创作的优势。学院“借古开今”的院训,将“辉煌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学院的“四大传统”之首,本次选题立项,就是引导此方面的创新,树立了利用传统资源开展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艺术创造,往往是创新的文化意识与传统对话的过程。影视动画等新兴专业,从个人的创造意识出发,立足当下、关注历史。王林曾说,“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在超越时代中揭示时代。”
项目型课程是学院近年来教学改革一个新的生发点,也是影视动画系的课程改革重点。充分发挥影视动画系在教改中的探索、示范、辐射作用,形成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拓展专业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也是践行影视动画系“创新为先、贯通内外、浸透人文”教学理念的一次积极尝试,同时,实践意味强、主张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全方位的锻炼,也为学院的课程改革拓展新路子。
(二)对唐陵田野调研后的反思
通过两年持续的调研,我们也不断呼吁对以唐陵遗址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遗迹进行切实关注。唐陵遗址作为陕西文化遗产的代表,经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遗址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只有旅游开发才能促进保护与管理。目前,只有乾陵和桥陵有较为完整的保护区,其他多数还处于开放式的状态。传统农业及其依赖的乡土社会不可挽回地凋敝着,破坏性工业蚕食着大片遗址保护区,造成陵区地貌的重大变化,不计后果地毁坏生态环境,牺牲的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项目建立了一种持续对遗址的监控机制,留存每个时间段的历史影像,我们坚信,予以关注就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文化艺术创作中,我们也深深认识到,那些“对传统的创新”等口号,任重道远。但那些具象的生活,给人以无限的温暖,永远成为艺术创新的源泉,而且,传统应在艺术家个人切肤的记忆中才能被激活,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
影视动画系根据专家意见,总结项目实践中已取得的成果,将“汉唐帝陵考察”设为固定的课程,一方面不断关注历史遗存的变化,另一方面,作为长期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必须学习的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要了解不同工作环节的专业知识、技术指标、专业规程,这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发挥拓展能力的空间。美术学院学生缺乏考古知识以及相关学术训练,但艺术创作是他们的长项,用艺术与考古结合的方式去扬长补短,持续关注历史遗存的变化。同时,多方聘请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与课程,丰富学生对陕西历史文化传统的关注与考古相关知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