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培训内容:以《新时期师德教育》和“xxxx”为主的“师德教育”培训;以《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及反思》为主的“新理念”培训;以《校本研修面对面》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为主的“新课程”培训;以《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为主的“新技术”培训以及骨干教师培训。
二、参加培训时间:XX年3月——XX年6月
三、学习、培训活动安排
1、集中学习培训
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准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虚心接受授课教师的辅导;认真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作业。
2、自主学习
利用空闲时间自学,认真做好笔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课件。
四、达到的目标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上级关于师训工作的文件政策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评好课”为师训工作的重点,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努力开创我校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创新型学习型研究型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重点工作:
1、加强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
2、继续开展“拜师结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成熟。
3、落实好常规听评课活动,坚持听课后及时评课,学校提倡跨年级听课,鼓励、支持、拓展校外听课渠道。通过听评课活动,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授课行为,促进课堂教学的规范高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加强班主任师资队伍建设。
5、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本年度,除将继续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档案建设,全面完成其它立项课题的结题和推广工作,并积极参加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切实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研促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配合市教育体育局局继续做好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开阔其视野,提升其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并充分调动其在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根据局要求,建立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检查、督促、指导、考核,项目领引,帮助骨干教师完成每年的目标任务,并负责上送年度考核结果。
2、自加压力。各类骨干教师要按照自身实际,制订一个向上一个层次目标的成长计划书,从师德水平、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对照条件,分解目标,按学年度制订自己的成长计划书。
3、引入竞争机制。对于高层次听课活动、展示活动继续采用申报制,学校择优批准。凭听课反思、学习体会、上翻版课等报销外出活动的费用。
今年我很荣幸成为了宁蒗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一名学员,我希望通过一年的学习,能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教研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锻炼,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学生,更好地服务教学。因此,特定以下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标:
1、加强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
2、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开展课堂展示,提高实践能力。
二 对个人的学习工作要求
1、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多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文章及书籍,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各阶段的要求,多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和报刊,如《云南教育 》、《中国教育报》等,经常关注就教育教学动态,提高自身的数学教学素养。
2、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实践教学中,认真上好每堂课,钻研教材,勤写教学反思,主动承担公开课的教学任务,每年最少承担两次学校组织的公开课
教学任务,加强“设疑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色,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勤于钻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的动态,特别是小学数学学科研究的动态,善于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在学校教学改革中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逐步提高自身和学校的教育科研能力。
4、学会观察、评价、改进课堂教学的技术和策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会学、乐学、好学。
三 计划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
1、深入研究自己所教的新课标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体系,研究其编排的特点、内容及方法等,能博采众长,正确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成果与新视点,明确数学改革的方向,自觉更新知识结构,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积极参与工作室组织的各项研究,学习活动,根据工作室的要求积极收集,上传与工作室研究课题有关的教学资源。
四本年度的工作安排:
1、积极参加工作室的常规活动。
2、建立业务学习,工作交流例会笔记。
3、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前沿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和趋向,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积极参与小组学习的课例分析、课题交流、专题研讨等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十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新师德观念、规范师德行为、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进一步深化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活动中创新,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要求
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中心,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规范教师从业行为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强化师德教育,力行师德规范,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全力打造理念先进,素质一流的教师团队。
三、学习内容:
1、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2、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群众观念,着力形成科学发展的共识,共谋学校的发展。
3、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4、认真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准确理解《规范》的基本内容。
5、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和文件。
6、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禁行性规定三十不准》、《根河市师德二十不准》、《呼伦贝尔市教育系统教师师德建设“六不准”》等,引导全体教师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活到老学到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7、认真开展“读教育名篇,学习先进理念”活动。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根本,以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训练”等活动为载体,面向教师,组织实施以“师德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教师,倾斜农村。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着眼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着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以农村教师作为政策的基点,在充分考虑农村教师实际的基础上,兼顾城镇和骨干教师需求,科学设定培训目标,采取适宜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全员培训的均衡发展。
——聚焦课堂,训练技能。以教师课堂教学问题为突破口,围绕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需各项技能,运用学、练、评、改、考结合的方法,分学科开展训练,学以致用,扎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重心下移,校际联动。坚持校本研修为主、集中培训与网络研修为辅。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与实践研究,使教师任职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发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基地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采用“典型引路——成果推广——评价促进”方法。
式和课题牵动方式,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共赢,变个体优势为资源共享,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发展。
——分类指导,评价跟进。充分考虑各学段、各层次和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不同要求,根据各自特点科学实施全员培训。指导工作应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分层分类,及时反馈,及时指导。通过建立“教师自我管理专业发展档案”对教师全员培训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不断调控培训进程,确保全员培训任务的有效完成。
二、对象和目标
(一)对象
培训的对象是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在职专任教师,包括各级各类中小学、区县教师培训、教研机构、特殊教育机构、校外教育机构等在职在岗中小学教师。
(二)目标
总目标:通过全员培训,使广大教师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基本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整体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稳步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班主任全员达到合格水平。
具体目标:
1.现有在岗中小学教师到2013年底前完成不少于240学时的培训。
2.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100%的中小学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其中,教学技能15%达到优秀;教师师德年终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3.2013年12月31日前,男不满55周岁、女不满50周岁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50
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使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课程内容、培训方式和考核
(一)培训课程内容及五年学时、学分
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实施
说明:本周期全体中小学教师完成240学时的培训;所列课程经过培训并通过考试、考核后,每10学时记1学分,共计24学分。
(二)培训方式
以校本研修为主,以集中培训为辅,由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共同完成本周期的培训任务。
1.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包括: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1)自主学习
教师有计划地通过“自学——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培训方式审视、分析、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师教育融为一体。每个教师都要制定与学校发展目标一致的“个人发展目标”,并依据目标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2)同伴互助
教师以教研团队(教研组或其他学校内部的组织)为单位形成互助学习团队,在学校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每一位参训者的才智,以对话编织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切磋、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合作式学习,或以校际联动的方式参与其他学校的教研活动,以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3)专业引领
培训机构专兼职研修教师建立专业指导团队,提供专业引领菜单,采取讲座、现场培训(听评课)、现场指导、个性问题解答(电话或网络即时应答)、提供网络资源支持学习等形式进行专业引领,与教师共同完成相应的培训任务。
2.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定位在问题指导上。要坚持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根据教学需要,调研教学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设置专题辅导,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条件开展远程教育的培训机构,应通过实时远程教学,以视频、音频共享的方式进行远程实时专题辅导和交互研讨。
(三)考核
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实行培训单位培训即时考评加校本培训考查和达标验收制度,实行过程性考查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考核分统一考核和校本考查两种形式,分年度进行。统一考核由各市(州)教师继续教育业务管理部门实施;校本考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实施。考核实行分级制度,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基本合格四个等级,作为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新技能的学习考核按照《xx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另行下发)实施。
四、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省中小学儿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指导、管理和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管理部门归口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县、乡、校应健全各级工作机构,优化网络,精心组织,分级指导,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训练”为活动载体,确保培训质量。
坚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院校主要负责人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强化中心学校和中小学校长在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制度,采取措施,建立机制,把制度落到实处,保证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
(二)优化业务指导
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分年度制定年度全员培训计划,确定年度培训专题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主要学习形式和考核要求,指导各市(州)开展年度专题学习活动,并对各地全员培训情况进行评估。
学校师德学习计划【1】新的一年已开始,为了维护教师这一崇高的形象,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完善自身师德修养。在新的学期中,我将以塑造教师良好形象为方向,以关注学生的生命为己任,以关心学生的成长为目标,在不断充实,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加强理论学习。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积极学习各种师德理论,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时刻从大局出发,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
二、在教学中,为学生倾注所有的爱心。
1、热爱学生、想学生所想。
热爱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对学生严而有爱、严而有度、不讽刺不挖苦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使学生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乐于奉献,保持心态。
自古以来,为人师表、以教为荣、不计名利、甘于奉献,都
是一名教师的真实写照,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有良好的心态对工作尽责,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尊重学生、尊重家长、耐心对待每一名学生、无偏袒心理,无歧视后进生心态。不勒索或暗示家长送礼,遵守教师道德十不准。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作为一名教师,在思想品德上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在治学上以身作则、语言美、仪表美、以广博的知识,才学和完善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如果一个人要想进步,就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深刻地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思考应该如何改进。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常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
总之,一名光荣的、真正的人民教师将是我终身的追求!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立足本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为振兴虎小的教育事业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学校师德学习计划【2】一、 指导思想
以《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为指导,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立足于“学高为师、品正为范”的总体要求,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为依据,坚持德育教育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本着“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原则,以达到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的目的,塑造自己为拥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
二、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三、学习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学习,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学习和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规范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培养师德典型,树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辉形象。坚决遏制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现象。
四、学习措施
1、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普定县中
小学教师行为“六禁五不准”》以及下发的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文件。在坚持两周一次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平时个人学习,学习有关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端正态度,积极投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3、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
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一个教师当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就这一点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
4、坚定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道德风尚,为献身教育事业而感到自豪,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热爱自己职业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兢兢业业搞好教学,努力承担和认真完成工作任务,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科研攻关,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不懈追求,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这也是我个人工作计划中的主要目的,在这不断的反思中,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真正使自己在思想、政治、业务等各个方面都要很大的提高,成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教师。
学校师德学习计划【3】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弘扬高尚师德,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感,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精于教书的教师队伍。
一、工作目标
1、加强信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自觉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建设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统一起来。
2、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创建一支“爱岗敬业、精于教书、悉心育人”的教师队伍。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1、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明确教育目标,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准确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敬业精神。
3、加强法制学习,增强法律意识。通过深入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教师依法施教和依法治教水平。
4、师德学习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每学期按时参加学习。结合学习内容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二)加强个人职业道德教育素质
1、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化作自身的自觉行动,进一步促进学校师德建设的开展。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根本,以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训练”等活动为载体,面向教师,组织实施以“师德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教师,倾斜农村。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着眼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着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以农村教师作为政策的基点,在充分考虑农村教师实际的基础上,兼顾城镇和骨干教师需求,科学设定培训目标,采取适宜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全员培训的均衡发展。
——聚焦课堂,训练技能。以教师课堂教学问题为突破口,围绕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需各项技能,运用学、练、评、改、考结合的方法,分学科开展训练,学以致用,扎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重心下移,校际联动。坚持校本研修为主、集中培训与网络研修为辅。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与实践研究,使教师任职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发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基地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采用“典型引路——成果推广——评价促进”方式和课题牵动方式,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共赢,变个体优势为资源共享,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发展。
——分类指导,评价跟进。充分考虑各学段、各层次和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不同要求,根据各自特点科学实施全员培训。指导工作应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分层分类,及时反馈,及时指导。通过建立“教师自我管理专业发展档案”对教师全员培训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不断调控培训进程,确保全员培训任务的有效完成。
二、对象和目标
(一)对象
培训的对象是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在职专任教师,包括各级各类中小学、区县教师培训、教研机构、特殊教育机构、校外教育机构等在职在岗中小学教师。
(二)目标
总目标:通过全员培训,使广大教师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基本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整体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稳步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班主任全员达到合格水平。
具体目标:
1.现有在岗中小学教师到2013年底前完成不少于240学时的培训。
2.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100%的中小学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其中,教学技能15%达到优秀;教师师德年终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3.2013年12月31日前,男不满55周岁、女不满50周岁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50
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使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课程内容、培训方式和考核
(一)培训课程内容及五年学时、学分
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实施
说明:本周期全体中小学教师完成240学时的培训;所列课程经过培训并通过考试、考核后,每10学时记1学分,共计24学分。
(二)培训方式
以校本研修为主,以集中培训为辅,由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共同完成本周期的培训任务。
1.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包括: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1)自主学习
教师有计划地通过“自学——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培训方式审视、分析、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师教育融为一体。每个教师都要制定与学校发展目标一致的“个人发展目标”,并依据目标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2)同伴互助
教师以教研团队(教研组或其他学校内部的组织)为单位形成互助学习团队,在学校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每一位参训者的才智,以对话编织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切磋、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合作式学习,或以校际联动的方式参与其他学校的教研活动,以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3)专业引领
培训机构专兼职研修教师建立专业指导团队,提供专业引领菜单,采取讲座、现场培训(听评课)、现场指导、个性问题解答(电话或网络即时应答)、提供网络资源支持学习等形式进行专业引领,与教师共同完成相应的培训任务。
2.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定位在问题指导上。要坚持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根据教学需要,调研教学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设置专题辅导,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条件开展远程教育的培训机构,应通过实时远程教学,以视频、音频共享的方式进行远程实时专题辅导和交互研讨。
(三)考核
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实行培训单位培训即时考评加校本培训考查和达标验收制度,实行过程性考查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考核分统一考核和校本考查两种形式,分年度进行。统一考核由各市(州)教师继续教育业务管理部门实施;校本考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实施。考核实行分级制度,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基本合格四个等级,作为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新技能的学习考核按照《xx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另行下发)实施。
四、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指导、管理和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管理部门归口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县、乡、校应健全各级工作机构,优化网络,精心组织,分级指导,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训练” 为活动载体,确保培训质量。
坚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院校主要负责人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强化中心学校和中小学校长在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制度,采取措施,建立机制,把制度落到实处,保证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
(二)优化业务指导
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分年度制定年度全员培训计划,确定年度培训专题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主要学习形式和考核要求,指导各市(州)开展年度专题学习活动,并对各地全员培训情况进行评估。
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整合高等院校、师训机构、教研部门、电教部门和中小学骨干教师资源,建立校本培训指导团队,切实把校本培训抓紧抓实。
要积极开展关于远程、集中和校本培训的课题研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师培训中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三)提高培训能力
加强培训者培训。继续实行培训者培训制度,省教育厅继续实施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省级培训,各市(州)要做好培训者市级培训和集体备课,切实提高培训者能力和水平。
建设培训精品课程。省教育厅根据年度培训专题,精选课程资源,下发课程资源推荐目录,各市(州)在推荐课程资源目录范围内,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自主选择。省教育厅将根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需要,组织力量积极开发符合地方特色和培训需要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
构建有效的校本指导网络。各校本培训基地要建立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校本培训指导者队伍,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建立专兼结合的校本指导团队。
(四)继续实施继续教育证书制度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根本,以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训练”等活动为载体,面向教师,组织实施以“师德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教师,倾斜农村。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着眼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着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以农村教师作为政策的基点,在充分考虑农村教师实际的基础上,兼顾城镇和骨干教师需求,科学设定培训目标,采取适宜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全员培训的均衡发展。
——聚焦课堂,训练技能。以教师课堂教学问题为突破口,围绕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需各项技能,运用学、练、评、改、考结合的方法,分学科开展训练,学以致用,扎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重心下移,校际联动。坚持校本研修为主、集中培训与网络研修为辅。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与实践研究,使教师任职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发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基地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采用“典型引路——成果推广——评价促进”方
式和课题牵动方式,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共赢,变个体优势为资源共享,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发展。
——分类指导,评价跟进。充分考虑各学段、各层次和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不同要求,根据各自特点科学实施全员培训。指导工作应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分层分类,及时反馈,及时指导。通过建立“教师自我管理专业发展档案”对教师全员培训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不断调控培训进程,确保全员培训任务的有效完成。
二、对象和目标
(一)对象
培训的对象是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在职专任教师,包括各级各类中小学、区县教师培训、教研机构、特殊教育机构、校外教育机构等在职在岗中小学教师。
(二)目标
总目标:通过全员培训,使广大教师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基本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整体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稳步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班主任全员达到合格水平。
具体目标:
2.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100%的中小学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其中,教学技能15%达到优秀;教师师德年终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使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课程内容、培训方式和考核
(一)培训课程内容及五年学时、学分
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实施
(二)培训方式
以校本研修为主,以集中培训为辅,由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共同完成本周期的培训任务。
1.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包括: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1)自主学习
教师有计划地通过“自学——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培训方式审视、分析、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师教育融为一体。每个教师都要制定与学校发展目标一致的“个人发展目标”,并依据目标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2)同伴互助
教师以教研团队(教研组或其他学校内部的组织)为单位形成互助学习团队,在学校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每一位参训者的才智,以对话编织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切磋、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合作式学习,或以校际联动的方式参与其他学校的教研活动,以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3)专业引领
培训机构专兼职研修教师建立专业指导团队,提供专业引领菜单,采取讲座、现场培训(听评课)、现场指导、个性问题解答(电话或网络即时应答)、提供网络资源支持学习等形式进行专业引领,与教师共同完成相应的培训任务。
2.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定位在问题指导上。要坚持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根据教学需要,调研教学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设置专题辅导,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条件开展远程教育的培训机构,应通过实时远程教学,以视频、音频共享的方式进行远程实时专题辅导和交互研讨。
(三)考核
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实行培训单位培训即时考评加校本培训考查和达标验收制度,实行过程性考查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考核分统一考核和校本考查两种形式,分年度进行。统一考核由各市(州)教师继续教育业务管理部门实施;校本考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实施。考核实行分级制度,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基本合格四个等级,作为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新技能的学习考核按照《xx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另行下发)实施。
四、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指导、管理和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管理部门归口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县、乡、校应健全各级工作机构,优化网络,精心组织,分级指导,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训练” 为活动载体,确保培训质量。
坚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院校主要负责人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强化中心学校和中小学校长在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制度,采取措施,建立机制,把制度落到实处,保证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
(二)优化业务指导
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分年度制定年度全员培训计划,确定年度培训专题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主要学习形式和考核要求,指导各市(州)开展年度专题学习活动,并对各地全员培训情况进行评估。
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整合高等院校、师训机构、教研部门、电教部门和中小学骨干教师资源,建立校本培训指导团队,切实把校本培训抓紧抓实。
要积极开展关于远程、集中和校本培训的课题研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师培训中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三)提高培训能力
加强培训者培训。继续实行培训者培训制度,省教育厅继续实施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省级培训,各市(州)要做好培训者市级培训和集体备课,切实提高培训者能力和水平。
建设培训精品课程。省教育厅根据年度培训专题,精选课程资源,下发课程资源推荐目录,各市(州)在推荐课程资源目录范围内,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自主选择。省教育厅将根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需要,组织力量积极开发符合地方特色和培训需要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
构建有效的校本指导网络。各校本培训基地要建立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校本培训指导者队伍,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建立专兼结合的校本指导团队。
(四)继续实施继续教育证书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实施并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级的依据之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使用全省统一
印制的《xx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作为教师完成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任务的唯一有效凭证,由教师任职学校负责保管。
大家下午好!我叫XX,来自XX小学。下面我就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简单的回报。
一、我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所作的工作
1.建立实施方案,完善规章制度。
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使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中心学校制定了《XX镇中心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方案中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具体实施都有明确的要求,我们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对中心学校的方案进行了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工作计划。同时修订完善《坐班考勤》、《廉洁从教》、《教师教学常规基本要求》等各项规章制度,引导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观,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这些制度的逐步落实,教师的师长形象、社会形象进一步提高,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XX私立学校离我校只有不足半华里路,但我们学生没有一个转到哪儿,为什呢?家长说的话最朴实:“XX小学老师认真负责,花那么多钱到私立学校没有必要。”
此外,中心学校还建立了师德考核制度。每学期末,中心学校都成立考评组对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其中“师德表现”包括“政治表现、为人师表、依法治教、团结合作、服从分工”五个方面
2.坚持教师政治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素养。
按照中心学校要求,我们学校每周一召开教师例会。例会上,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学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东至县教师行为十不准》等文件。学习的目的是提高每一个教师的“依法治教”的能力,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我们要求教师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建立学习笔记,认真拟写个人学习计划,写好学习心得,着力打造一支懂教育、强管理、善教学的教师队伍。
3.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教师是一所学校的主心骨,更应该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排头兵。我们XX支部共有18位党员,分散在4所学校。为使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根据中心学校总支的部署,我们分校成立学习小组,使党员的学习正常化、制度化。我们农村小学规模虽小但事务繁杂,光靠校长一人是忙不过来。我校党员教师主人翁意识强。以今天早上为例:因为下雨,校园积水严重,有党员同志主动疏通下水道,主动清扫水中落叶。教师这样的平凡举动很多,说明了党建工作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推行校务公开,倡导廉洁从教。
中心学校一直非常重视阳光政务,积极推行校务公开,这学期,中心学校以“校务公开简讯”的形式,及时将老师们关心的职称、评优、财务等学校事务告知每一位职工,我校教师反映很好。我校自身,凡大小事情均以例会的形式向教师,或以公开栏的形式向家长公布并征求意见,教师关系融洽。我校执行财经纪律,没有乱收费乱开支的现象。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关注的地方
1.进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扎实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自我成长,在学习中积淀
在自我成长阶段,团队活动的关键词是“自我成长”。我们组织成员进行“自主研修”“专家引领”“外出培训”三个模块的团队学习。
模块一:自主研修 制定课程
核心组成员每年依据工作室“N+1”学习课程,制订个人学习计划,然后按照学习进度开展学习。在“N+1”课程中,“N”是指专业技能知识、工作室主题学习篇目、网络研修课程、国培学习内容、“TOEP”技能认证培训课程等多项必学任务;“1”是指依据个人特长,研发一项特色课程进行深入研究,系统学习。
模块二:专家引领 海纳百川
工作室制定了《专家指导计划》,省市学科专家每年定期、分批参与工作室的研修活动。在双阳第二实验小学的名师工作室、解放大路小学的会议室、长沈路实验校的校园、花园小学的课堂中,每一次与各位专家的思想碰撞、互动交流,都让教师们获益匪浅。
模块三:外出培训 开拓视野
为进一步提升核心组成员的培训能力,名师工作室积极搭建平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近三年,工作室有3名核心组成员参加了市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在深圳的培训,有3名核心组成员走进了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的赛场。
团队成长,在互助中提升
“人人都是培训者,人人都是被培训者”是工作室开展培训工作的核心理念。这一阶段团队活动的关键词是“团队提升”。教师主要结合学科日常教研活动,以主题沙龙的形式进行“谈话式培训”,以网络研修的形式进行“混合式培训”,以教学研讨的形式进行“主题式培训”。“主题式培训”分五个阶段。
阶段一:摸清学习需求。这一阶段,我们以网络调研、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
阶段二:确定培训主题。我们从问题入手,确立“微课在信息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并依托课题定主题,开展主题式培训活动。
阶段三:研发视频课程。我们根据主题培训需求,组织全体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研发了小学信息学科所有知识点的视频课程。
阶段四:选取培训方式。我们通过送课下乡、课例研究等形式,在学科教师中进行主题式培训。
阶段五:Y对跟踪指导。在主题培训过程中,我们发挥师徒结对作用,做到课前培训抓设计,课上培训抓落实,课后培训抓反思,通过一次次潜下去、浮上来的跟踪指导,引领农村教师走进了省级研讨课现场。
以上五段式主题培训,从问题入手,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突出的问题,促进了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提升了工作室成员的研究水平和指导能力。
专题培训,在实践中成长
这一阶段团队活动的关键词是“辐射带动”。为做好培训者,发挥工作室辐射作用,我们在培训中突出做到三个结合,即培训与常规教研相结合、培训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培训与国培项目相结合。
1.培训与常规教研相结合
在长春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初期备课活动中,核心组成员做“教材解读”专题培训;在工作室常规教研活动中,核心组成员做“创客教育”专题培训。在常规教研中融入培训,带动学科教师专业发展。
2.培训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在“吉林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推广培训”中,工作室主持人做“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等专题培训;在长春市数字化实验校“智慧校园”培训班上,核心组成员分别承担“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网络空间人人通”等专题培训任务;在全市开展的创客教育经验交流活动中,核心组成员介绍了“创客教育”“STEAM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与五校联队参与了机器人、3D打印、4D空间等展示活动,这让参会教师认识到学校的STEAM教育是培养未来创客的有效途径。另外,核心组成员还多次为市、区的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训,这丰富了教师们的理念,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一、引导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动机
中小学教师是成年学习者,其学习的可能性已经被教育学者的研究所证实,但其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方而的影响。之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是为了完成学历提升,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已经转变为侧重专业化发展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这种培训强调参与性,但没有强制性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和明确的考试导向,所以受训教师容易产生懈怠和对立情绪,从而影响培训活动的实效性和培训活动组织的严肃性。同时,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深受外部动机的约束,常常是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学校决定参加某个层次或类别的继续教育。针对成年人参加培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动机,既包括外在动机,也包括内在动机。从当前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来看,主要侧重于外部动机,教育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而对于继续教育活动的效果却没有什么实际的约束。即使采用评估的形式,也不能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作为成人学习者,中小学教师学习动机的形成,特别是要转化成为改进自身的行动,还与其对继续教育活动的期待,以及学成之后的教育教学各方而的提升有关。因此,端正受训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动机,重点在于帮助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和明确专业化成长的方向。
二、优化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
原有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的选择,主要是由培训授课专家和培训管理专家设计。这种培训内容的设计并非一无是处,突出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培训授课专家和培训管理专家,了解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但由于直接听取和吸纳一线教师的需求较少,常常让教师觉得参加的学习与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吻合,影响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产生软抵抗。针对这一问题,需要继续教育组织者和管理者注重增加和吸纳中小学一线教师、教研员和教科研工作者参加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的研制。加强对中小学教师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工作也势在必行,应运用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掌握中小学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而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而开展有针对胜的培训项口设置和培训内容设计,提升培训内容的适切胜和实效性。除此之外,应发挥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在培训项目内容设计中的作用和主动性,赋予中小学教师在适当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参加继续教育项目和内容的权利。
三、创新继续教育(授课)的组织形式
中小学教师对于参加继续教育活动产生软抵抗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训组织形式不合理,而这种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培训授课组织形式的单一性,及培训班级组成人员的混杂上。 中小学继续教育活动中传统的授课形式是讲座,这种形式的培训可以接受的参与人数多,成本低,组织工作便捷,讲座授课的培训形式在学历教育提升阶段而向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而向专业成长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讲座授课的不足日益显现,如授课教师水平直接决定了讲座效果,授课教师与参训中小学教师互动较少导致课堂学习氛围沉闷与单一等等。所以,引入主题研讨、案例分析、反思与分享、工作坊等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体验的授课形式是现实的需要。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中,通常是以学科、专业来编制培训班级(项目),造成了不同年级、不同从教年限、不同类别学校的教师混合在同一个集体中。实际上,不同类别的中小学教师除了共通的需求之外,在面临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专业发展的个性需要方而都不尽相同,中小学教师复杂的需要无法直接获得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以个人的方式展现的软抵抗便出现了。显然,考量更深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需要,创新培训项目设置,可以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和提高中小学教师学习的主动性。
四、推进继续教育管理的转型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在我国一出现就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特别在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阶段,这种管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非脱岗的继续教育目前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主流。从培训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一直都采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设定项目,师范大学、各级政府直属的教师培训中心来实施继续教育的传统。
随着继续教育活动的侧重点从学历提升向服务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由政府单一机构管理束缚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也造成了中小学教师的软抵抗。所以,继续教育管理转型势在必行。除了培训组织机构的单一性和封闭性,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统一包办体制也是中小学教师产生软抵抗的现实诱因。因此,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扩大参与提供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机构,改变主要由师范大学和教师培训中心独占的局而,吸引社会培训机构根据自身优势提供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参与竞争。同时,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任职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能力,让校本培训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起点,进而在此基础上考查(考核)遴选中小学教师参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专项培训。 在中小学继续教育进入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阶段之时,应尝试赋予中小学教师一定的学习选择权力。原有的提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机构由于一直持续提供培训,给参训的中小学教师带来学习倦怠。所以,在中小学教师和任职学校共同对专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改变只能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培训项目的传统,让中小学教师通过个人申请、学校审批,自我选择相关机构去学习一定学时数的课程,最后以课程结业证书的方式来证明和评价参加培训学习的效果。这不仅可以调动中小学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给提供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院校(机构)带来良性竞争,从而为继续教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改革继续教育经费的拨付方式
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是一项权利,更是一项福利。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活动基本是不用交费的,越是级别高的继续教育项目越是如此,所以很大程度上就成了福利。正是因为继续教育活动成了福利,由此,享受这项福利的不均衡性也就显现无遗。越是高职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越容易获得参加高层次的继续教育项目的机会,越是重点学校的重点教师越容易获得参加高层次继续教育项目的机会。这造成了继续教育优质资源流向的不均衡,让较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一再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项目是一种浪费,这种不均衡会造成非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和非重点中小学校发展的双重困难。
显然,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的继续教育项目中对于参训中小学教师的遴选,应当体现弱势教师和弱势学校补偿原则,让高水平、高层次的继续教育项目确保普通中小学和中小学教师参与的比例。此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拨付,导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也是自上而下的统一包办。如果能够在拨付时专门以人头费的形式落实到中小学教师个人,单列为个人可以申请使用的继续教育专项费用,而不局限于教育主管部门包办设置的培训项目,那么中小学教师自主选择并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便会增强。
继续教育经费拨付可以尝试由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教师和任职学校三方合理配置,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个人,中小学校获得的经费应当固定为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专项费用。只有充足而稳定的经费保障,才能使中小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培训活动的稳定性、高质量方而获得长足的进步。
六、善用中小学教师已有的经验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中被培训的倾向非常突出,继续教育管理者、培训项目设置、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授课教师、培训经费等各个环节,都要求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活动中被动接受及被组织安排。从作为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忽视中小学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过于强调培训授课教师的权威,是中小学教师以软抵抗的形式对待继续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小学教师是成年学习者,其学习的可能性已经被教育学者的研究所证实,但其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影响。之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是为了完成学历提升,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已经转变为侧重专业化发展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这种培训强调参与性,但没有强制性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和明确的考试导向,所以受训教师容易产生懈怠和对立情绪,从而影响培训活动的实效性和培训活动组织的严肃性。同时,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深受外部动机的约束,常常是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学校决定参加某个层次或类别的继续教育。针对成年人参加培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动机,既包括外在动机,也包括内在动机。从当前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来看,主要侧重于外部动机,教育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而对于继续教育活动的效果却没有什么实际的约束。即使采用评估的形式,也不能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作为成人学习者,中小学教师学习动机的形成,特别是要转化成为改进自身的行动,还与其对继续教育活动的期待,以及学成之后的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提升有关。因此,端正受训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动机,重点在于帮助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和明确专业化成长的方向。
二、优化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
原有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的选择,主要是由培训授课专家和培训管理专家设计。这种培训内容的设计并非一无是处,突出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培训授课专家和培训管理专家,了解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但由于直接听取和吸纳一线教师的需求较少,常常让教师觉得参加的学习与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吻合,影响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产生“软抵抗”。针对这一问题,需要继续教育组织者和管理者注重增加和吸纳中小学一线教师、教研员和教科研工作者参加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的研制。加强对中小学教师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工作也势在必行,应运用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掌握中小学教师在职业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设置和培训内容设计,提升培训内容的适切性和实效性。除此之外,应发挥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在培训项目内容设计中的作用和主动性,赋予中小学教师在适当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参加继续教育项目和内容的权利。
三、创新继续教育(授课)的组织形式
中小学教师对于参加继续教育活动产生“软抵抗”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训组织形式不合理,而这种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培训授课组织形式的单一性,及培训班级组成人员的混杂上。中小学继续教育活动中传统的授课形式是讲座,这种形式的培训可以接受的参与人数多,成本低,组织工作便捷,讲座授课的培训形式在学历教育提升阶段面向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面向专业成长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讲座授课的不足日益显现,如授课教师水平直接决定了讲座效果,授课教师与参训中小学教师互动较少导致课堂学习氛围沉闷与单一等等。所以,引入主题研讨、案例分析、反思与分享、工作坊等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体验的授课形式是现实的需要。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中,通常是以学科、专业来编制培训班级(项目),造成了不同年级、不同从教年限、不同类别学校的教师混合在同一个集体中。实际上,不同类别的中小学教师除了共通的需求之外,在面临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专业发展的个性需要方面都不尽相同,中小学教师复杂的需要无法直接获得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以个人的方式展现的“软抵抗”便出现了。显然,考量更深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需要,创新培训项目设置,可以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和提高中小学教师学习的主动性。
四、推进继续教育管理的转型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在我国一出现就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特别在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阶段,这种管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非脱岗的继续教育目前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主流。从培训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一直都采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设定项目,师范大学、各级政府直属的教师培训中心来实施继续教育的传统。随着继续教育活动的侧重点从学历提升向服务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由政府单一机构管理束缚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也造成了中小学教师的“软抵抗”。所以,继续教育管理转型势在必行。除了培训组织机构的单一性和封闭性,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统一包办体制也是中小学教师产生“软抵抗”的现实诱因。因此,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扩大参与提供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机构,改变主要由师范大学和教师培训中心独占的局面,吸引社会培训机构根据自身优势提供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参与竞争。同时,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任职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能力,让校本培训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起点,进而在此基础上考查(考核)遴选中小学教师参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专项培训。在中小学继续教育进入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阶段之时,应尝试赋予中小学教师一定的学习选择权力。原有的提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机构由于一直持续提供培训,给参训的中小学教师带来学习倦怠。所以,在中小学教师和任职学校共同对专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改变只能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培训项目的传统,让中小学教师通过个人申请、学校审批,自我选择相关机构去学习一定学时数的课程,最后以课程结业证书的方式来证明和评价参加培训学习的效果。这不仅可以调动中小学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给提供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院校(机构)带来良性竞争,从而为继续教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改革继续教育经费的拨付方式
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是一项权利,更是一项福利。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活动基本是不用交费的,越是级别高的继续教育项目越是如此,所以很大程度上就成了福利。正是因为继续教育活动成了福利,由此,享受这项福利的不均衡性也就显现无遗。越是高职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越容易获得参加高层次的继续教育项目的机会,越是重点学校的重点教师越容易获得参加高层次继续教育项目的机会。这造成了继续教育优质资源流向的不均衡,让较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一再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项目是一种浪费,这种不均衡会造成非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和非重点中小学校发展的双重困难。显然,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的继续教育项目中对于参训中小学教师的遴选,应当体现“弱势教师和弱势学校”补偿原则,让高水平、高层次的继续教育项目确保普通中小学和中小学教师参与的比例。此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拨付,导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也是自上而下的统一包办。如果能够在拨付时专门以“人头费”的形式落实到中小学教师个人,单列为个人可以申请使用的继续教育专项费用,而不局限于教育主管部门包办设置的培训项目,那么中小学教师自主选择并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便会增强。继续教育经费拨付可以尝试由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教师和任职学校三方合理配置,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个人,中小学校获得的经费应当固定为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专项费用。只有充足而稳定的经费保障,才能使中小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培训活动的稳定性、高质量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
六、善用中小学教师已有的经验
芬兰自1917年独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不断通过制定一系列教育法案来推进教育改革。1921年,政府制定了第一部《义务教育法》,进而在全国推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1965年,芬兰教师教育改革委员会成立,并确立了教师教育改革的开端,提出教师培训的基本方针,指出教师要不断通过加强进修来提高教学品质,促进专业发展。1971年,芬兰颁布《教师教育法令》,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教师教育由八所综合大学负责,使得教师教育与教师培训成为教育政策法规的有机组成部分。1972年,芬兰开始综合学校改革,将文法中学和义务教育学校合并成九年一贯制的综合学校,综合学校的产生与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教师教育的改革。1979年,芬兰颁布法令进行高等教育课程与学位改革,提出要将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学位提升至硕士层次。2005年,为配合博洛尼亚进程,芬兰颁布《大学学位法》,开始采用欧洲学分转换系统,高等教育开始分成学士、硕士两个阶段。至此,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已经得到基本完善。
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的内容
广泛地说,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主要包括教师教育目标、入学筛选机制、课程内容规划以及教育实习制度。在过去几十年间,芬兰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运用这些制度积极开展工作,保障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的有效落实。
1.适切的教师教育目标
芬兰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培训课程,培养、培训高素质、具有专业水准、拥有教学专长的教师,并且确保教师终身从教[1]。教师不断增强的专业性,要求其应用不同的学科领域知识做好准备,利用研究性知识为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服务,同时能够与其他教师进行协同教学,相互交流经验,并形成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认同,加强与学生以及社会的沟通能力。芬兰教师工作背景的变化,需要教师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深入交往、与多元文化主义磨合、与学校社区以及家庭开展合作、在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这些目标的达成都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身实际,持续开展以研究为本的活动,把教育理论与日常实际工作整合起来。基于此,芬兰提出了“以研究为本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目的就是培养研究型教师。
2.严格的入学筛选机制
在芬兰,教师是较受尊重与满意度较高的职业之一,有26%的人希望以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2]。因此,每年班级教师和学科教师的招生录取比例非常低。要进入大学参加班级教师或者学科教师的培训,申请者必须提供入学测试分数,或者是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明。入学程序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国性征选,申请者需要提供大学入学测试分数、高中毕业证书、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等;第二部分是各个大学的自主考试,主要包括对申请学生的论文、试讲等方面进行测试,以选择适合的学生接受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与此同时,芬兰也在进行教师教育政策的改革与完善。芬兰大学教育系通过高中毕业会考来选择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样就造成录取比例低、且女生因为成绩好于男生而有更大机会申请成功的现象。针对学业成就高的学生未必成为好教师以及师范生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芬兰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实行教育系的联合招生考试,让更多成绩中等的男生进入面试环节,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采取整合性评定方式,充分考量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阅读思考、研究反思的能力。通过会考的学生都必须接受心理测试,以衡量其心理素质是否适合接受培训并胜任未来教学专业人员所需要的人格特质与能力[3]。
3.整合的课程内容规划
芬兰各大学教育学系都非常重视师范生课程内容的规划,如赫尔辛基大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芬兰的小学教师也称为班级教师,要求毕业生能够胜任1~6年级的基础教育,为了承担职责,他们需要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学校管理、组织和运作[4]。其班级教师教育培养学生多才多艺的专长,让他们学会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支持其发展自身的教育学反思,促进其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教育是基于互动研究的,包括小型讲座、团队学习和研究。赫尔辛基大学2008年修订的班级教师教育课程,秉持了两级学位体制,要求学生修完180个学士学位学分和120个硕士学位学分,总共需要5年时间,其中包括4个大的部分:通信研究(Communicationstudiesandorientationstudies,25CR)、教育主修课程(Mainsubjectstudiesineducation,140CR)、辅修课程(Minorsubjectstudies,60CR)、选修辅修课程和个人学习计划(Optionalminorsubjectandoptionalstudies,75CR)[5]。芬兰中学教师又称为学科教师,其目的是培养基础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科教师,主要负责综合学校7~9年级以及高中10~12年级的教学。综合学校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包含25个学分的基础研究和35个学分的过渡研究,作为一项规则,学生需要接受为期一年的全日制课程教育,其中包括练量需要实践的教学[6]。芬兰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优异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教育政策,所有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都以研究和证据为基础的方向,使教师学会以分析和开放的态度,制订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方案。学科课程包括学科教师的教育辅修课程、教学学科课程、不同学科课程以及语言和沟通课程等等,具体包括主修所教的至少120个学分的教学科目以及完成至少60个学分的科目学习,并完成相关学术领域的硕士论文,且要学习所教科目领域的研究方法。学科教师能够熟练地计划、评估、实施、发展教学,并且能够将社会背景、学校环境、师生要素以及课堂教学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发展教师个人的教学哲学。归纳起来,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类课程、主修课程、辅修课程以及语言和通讯(详见表1)。
4.规范的教育实习制度
芬兰的大学教育学系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建立了规范的教育实习制度。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大约20个学分的教学实践环节,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教学实践根据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依照实践的各个环节,由大学教师、大学培训机构教师或当地学校的教师进行监督,可以分为基本实践、日常学校实践以及教学实践三个部分。在基本实践期间,学生不断适应不同科目的教学,掌握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获得教学评价和学习的技能,而在日常学校实践和最终的教学实践阶段,就是要扩展学生把教学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和不同方式的工作的观点[8]。在教学实践中,向不同社会背景、个性差异的学生教授课程内容,并根据教学和学习情况,找出实践过程中的不足(详见表2)。
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教师教育的发展总是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追求的,为此就必须在借鉴与本土实践、历史与未来的逻辑规约中,坚持融合和创新的视角,不断推进教师教育制度的革新。芬兰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化制度为我们在教师学历层次提升、培养目标厘定、招考制度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1.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
芬兰通过将中小学教师教育提升至硕士层次,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准。芬兰教师教育在大学阶段重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等内容性知识的教授,而在硕士阶段则强调研究性知识的教授,教给他们进行教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使其能够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用专业的眼光思考教育教学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小学教师教育学历层次已经由中等师范教育转向高等师范教育,师范大学(或学院)教育系重视关于学科知识以及教育学知识课程的设置,相比于芬兰教师教育课程规划,我国大学层级定位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忽视了教学研究知识的传授。因此,未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必须提升至硕士层次,通过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从而推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2.确立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
教师必须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反思与批判能力、多元思考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拥有发现问题、研究与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省思、自我解决问题,同时增强自身专业能力,进行教学创新,同时能够协助学生成长,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具体来说,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师教育是指将研究要素贯穿于整个教师教育培养方案,教师教育全部课程都要和研究相统整,其终极目标是培养自主、反思与研究型的教师[9]。这样,教师就能够每天带着研究意识进入教学现场,不断审视与检讨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应该怎样进行教学。芬兰教师教育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师范生的研究性思维以及综合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研究的标准来行动与思考[10]。
郁应堂、陈书尧、陈月娥和刘树民四个青年去年一起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他们的家乡是个文化落后的山庄,全村找不到一个高小程度的人,因此,当他们回到村里时,乡亲们对他们的希望很大。那时,村里正在搞夏收分配方案,生产队便组织他们参加这个工作。开始工作时,他们热情很高,但是由于缺乏农业知识,干部们讨论到“估产”、“基本计酬”等生产问题时,他们听不懂。到了实际计算阶段,他们满以为这下不成问题了,谁知干起来还是“门外汉”。干部们看他们顶不了这项工作,便让他们上地去了。可是生产队里,到处是用文化的地方,他们到了哪里,那里的社员就问长问短。锄谷时,有个社员说:“咱这里学习凤台平谷子丰产经验,这类地每亩留苗两万一,改用新耧后,该留多远一株合适?”刚歇下,他们就计算起来,算了行距,又算面积,有的说九寸远,有的说八寸远,结果还是队长和老农得出七寸的结论对。类似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而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们的热情受到挫折。有一天,他们聚集在月娥家谈起回乡一个多月的感想时,大家都苦着脸。月娥的母亲埋怨他们说:“我如道你们不行,不要觉得念了几天书就行,还差远呢!……”月娥的父亲插了嘴:“也不能这样说,只要有骨气,不怕困难,还是比咱强,念了书眼亮,以
后跟着大人学,还是你们有出息!”这一个产党员的话,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四个人都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
他们立即组织了学习小组,选了书尧当组长。学什么?怎么学?起初还和学校一样,顺着次序,以书学书。这种办法,一点也行不通,刚拿起书来又得下地, 闲天空着点,又常开会,怎么也下不了手。这时,小学教师李楷明告诉他们:“业余学习和在校学习不一样,要学会结合生产,联系实际。”从此,他们坚持了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逐渐摸索到了一些自学经验。
劳动与学习结合
在劳动中学习,除了学习生产技术外,同时还要继续提高文化。比如劳动中出现了新人新事,他们就写诗作文章;队里突击造肥,他们便结合“农业基础知识”课本学习新方法,课本报刊常不离手。社员们看到他们学习认真,便热情鼓励他们,有的还帮助他们“出题”。如有一天在地里给玉米追肥时,陈大爷说:“这块地三亩半,入社前一年,我种的谷子,每亩收180斤,去年也是种的谷子,每亩收370斤,算算七年增长了百分之几?照着增下去,再过五年,一亩该收多少谷子?”他们边劳动边计算,不一会第一个问题算出来了,可是第二个问题,怎么也算不出来,休息时四个人都把书摊在地上找“定义”查“原理”,结果还是算不对。中午回了家,书尧没吃饭就跑去找小学教师请教,在教师的帮助下才算出来。下午刚下地,他便教会了其余三个人。不仅算了这块地,还帮助在地里的八个社员算了七年来他们入社土地增产的总账。社员们高兴地说:“咱要会算,早就算过八回来了,只知埋头干,谁知土地变成啥样!孩子们好好学习吧,咱给你们加油!”
工作与学习结合
过去因为没有文化,书利报纸很少有人看,在山沟里只知山沟的事;自从他们回来以后,情况改变了:书刊报纸成了宝贝,随身携带,有空就给社员读,很多生产经验,好人好事很快就在社员中传开了,人人关心国事。去年党号召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他们四人首先学好报纸的重要社论和各地的先进经验,在群众中开展读报活动,地头院坝到处都能听到他们的宣传,有力地推动了生产。为了帮助队干部订计划写经验总结,他们重新学习了语文课本中的“农村应用文”,这样,他们既参加了工作,也学到了本领。应堂高兴地说:“这比专门学三个月政治、语文还强!”除了边工作边学习外,他们还很注意根据队里的需要,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把自己的“缺门”补起来。比如会计工作,队里人手很缺,他们有空就跟会计在一起,一边帮忙,一边学跟薄,学算盘,慢慢地会计工作也熟悉了。秋收分配时,他们办了很多事,而且每次都帮助记工员、事务长按时出了清单。
理论与实际结合
在高小时,他们的书本理论知识学得很好,可是一接触实际问题就不懂。象肥料、土壤、气候等,在“农业常识”和“自然”课本中,有的能背下来,但在收麦后和社员一起耕地施底肥时, 却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有的施圈肥,有的施羊肥……。为了弄懂这些问题,他们便找到兴林老汉请教,老汉耐心地解释说:“圈肥上到背阴地发酵后可以提高地温,……。”并把这一带的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各类作物与肥料之间的关系,一一对他们说。书本见了实际,每一字,每一句都是这么亲切,含意深长。他们听了老农生动的讲解以后,越钻研越有趣。但是,他们听人说:“种籽和圈肥一起下土要生黑穗病。”这个地方和老农说的“好处”有点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们除了重温已学的知识外,还找了初中“农业基础知识”课本和有关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找到了小麦黑穗病的传染根源和防止办法。他们就把这些问题再找老农研究,老农觉得书上讲的有道理,于是在种麦前就向群众宣传怎样防止小麦各种病虫害,社员们及时做了小麦种籽消毒预防工作。兴林老汉称赞他们说:“这把小子,要学啥准要刨个根,念了书的本领到底比咱强。”
巩固与提高结合
巩固和提高结合的学习方法,也是他们的一条好经验。在巩固高小课程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初中的课程。现在,他们不但进一步巩固了高小的课程,而且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数学、农业知识等课程也已经全部学完了,人人都有作业本和学习笔记,还写了散文和诗歌30多多篇。他们四人学习好劳动也好,所以每次评比时,都被评上“五好”社员。
(一)自我教育有利于教师改善自身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包括学科知识、与学科相关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知识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已有的知识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被更新淘汰。通过经常性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方式,教师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也可以掌握新的学科教学理论知识,增强自身专业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缺陷,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效运用最新的教学技术与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能。
(二)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实施能力。
“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监控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方法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师激励评价能力、分析反馈能力,等等。”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面对“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新式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自我教育,学习领会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手段,梳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到问题的症状,探寻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教师不仅可以比较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的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有效处理教材,提高教育技术的效力,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
(三)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我教育,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采取“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研究方式,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并以此问题作为课题展开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教中研、研中教”的模式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也可以有效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四)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新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有了创新,教学才能有活力,教学质量才能有保证。通过开展自我教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反思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有助于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与新手段,把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改进与提高。
二、影响西部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面对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教学手段的理解与运用,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遇到的问题与挑战越来越多,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探寻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水平。然而,作为教育倡导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却因为各种因素影响无法接受良好的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促进自身发展。
(一)外部环境因素。
教师发展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地位与价值的看法,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政策与机制等。相对而言,我国西部处于欠发达状态,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经济上的因素影响到教育发展,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不是很高,社会地位有待提升。当地政府对教师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放在经济发展上,没有划出专门资金用做教师学习提高的经费,影响到教师发展。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场所,是教师继续教育,促进专业成长的主要阵地。学校各种机制与制度对教师开展继续教育,获得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西部农村中小学校一般位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乡镇,经济发展滞后,往往没有更多的资金派送教师到发达地区学校交流学习,到高师院校接受培训研修,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无法制定长远的教师发展目标,明确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求,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
(三)群体因素。
现实中,教师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教师的工作还是生活都不可能离开其他教师而独立存在,他们是处于一个相互依存的教师群体之中。教师之间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合作交流、相互竞争,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教师个人的思想、工作和专业成长。西部农村中小学校英语教师相互间的往来与交流较少,接触的机会不多,人际关系一般,没有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对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没有形成良好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环境氛围。
(四)个体因素。
外因是促使事物发生变化的外在条件,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是教师本人,个体因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态度,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都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普遍较低,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淡薄,研究能力较低。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教研相长,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与提高;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安于现状,教育教学方法简单,缺乏灵活;面对新课改,缺乏创新精神。
三、自我教育导向下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的路径
教师发展过程是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自我接受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教学与研究能力。教师要立足自我的发展,提高发展意识,克服各种内外因素阻碍,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自己。近年来,国家对中西部农村教师教育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不少有助于教师发展的政策,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项目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该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项目的实施使西部不少教师有机会接受培训,通过培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实施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然而,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接受这样的培训,只有少数的骨干教师拥有这样的待遇,多数教师仍然很少有外出参加培训研修学习,获得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的机会。教师应在现有条件下,独立开展继续教育,促使自身专业的发展。
(一)自我学习。
英语教师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从传统的“经验型”向“学者型”、“研究型”角色转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不仅要理解新的理念,也要学习和掌握教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不仅要拓展专业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实践性知识,还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吸收现代教育的思想、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可以通过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可以通过网上学习、远程学习、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专业发展学校)等方式,促进知识的更新。其中更多的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自我学习而获得,因为较为自由的自我学习,涉及的知识范围可以十分宽泛,这种渠道,可以让教师学到许多书本上或者正规渠道学不到的知识。”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教学方法,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为自己的教学开辟新的思路。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科发展要求和自身成长需求,与时俱进,制定个人学习规划,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学习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与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除了个体学习,还可以与同伴一起学习、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经验。现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学习。
(二)开展自我研究,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是课堂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起点。教师的研究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源于教师对自己教育的思考与探究。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周围发生的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西部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可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研究。
1.校本研究。校本源于英语的school-based,意思是以校为本,或基于学校。校本研究就是“以学校为基地的研究”,“基于学校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为学校”,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把解决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二是“在学校中”,学校的问题由学校中的人解决,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是解决问题的主体。三是“基于学校”,研究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组织的各种培训、开展的各种研究、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能被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彻底”。
2.教师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行动研究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创造性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活动。”行动研究以解决现实中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导向,为行动而开展研究。以特定情景为指向,对行动进行研究。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审视实践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运用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加以探索、改进和解决。研究以一线教师为主力,教师是研究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也是成果的运用者。教育行动研究多种多样,可以是个别行动研究,研究在个别班级中进行,围绕个别班级的问题开展。可以是合作行动研究,研究在多个班级中开展,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也可以是跨校的校际行动研究,研究围绕各个学校的共性问题或学校的发展问题开展。教育行动的基本操作步骤是“四阶段”和“六步骤”。“四阶段”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循环阶段,“六步骤”指的是: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3.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可以直接被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与大课题的研究不同,小课题在选题范围、研究形式、研究周期、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一是范围小、时间短、易于操作。研究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实践遇到的,可以是某个单元、某个环节的问题,也可以是某些现象、案例。二是形式灵活多样。研究的课题可以申报立项,也可以不用申报立项。研究的内容和时间自主,研究什么、何时研究、如何研究由教师自主决定。研究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小组行为。三是研究成果实用。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成果也用于指导具体教学实践。四是研究周期短,收效快。课题的研究时间一般不长,短的几周,长的几个月。研究针对现实中问题,见效快。小课题的研究步骤:选题确定—查阅资料—构思做法—实施计划—反复尝试—总结结果。
(三)校本培训(school-basedin-ser-viceeducation)研修。
校本培训源于校本研究(school-basedresearch),是一种针对在职教师进行的基于本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师培训,旨在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校本培训的形式多样,西部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选择自我培训方式,自我制订培训计划,自我选择培训内容,自我组织管理,自我评价。可以参加小组培训,参加培训教师自愿组成或由学校根据需要分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培训活动。依据教师的共同问题、兴趣爱好、学科发展及专业成长等因素制订科学合理培训的计划和方案,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小组研讨、教师论坛、教学观摩、微格教学、课题带动、案例教学等。还可以参加全员培训,培训由学校根据自身的问题和发展要求组织发起,要求所有的教师参加,统一接受培训。培训内容与教师现实问题和发展要求有关,贴近学校真实情况。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