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司法考试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提高中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融合药学专业特色的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讨 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制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制药工程专业特点的中药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医专业中药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深化 浅析化学教学在中药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循证医学在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 高职药学专业分析化学任务驱动教学改革与实践 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药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整体观及启发式教学法在中药学专业化学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探讨 高职中药学专业中药鉴定学的实践教学初探 关于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激发 “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 浅谈中职中药学的兴趣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实践与思考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实践与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曾金祥 朱继孝")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分析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与实用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专业课的基础。激发学生了解、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学好分析化学,是中医药院校分析化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文章分析了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兴趣的影响因素,并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分析化学 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60-02
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和性质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极为广泛,如:中药材的GAP建设,包括引种、栽培、采集、加工、炮制、检定、质量控制与品质评价;中药材内在质量及其与药效间的内在规律研究;中药药剂学中制剂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制剂生产工艺的制订;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化学中药效物质基础的分离制备及结构鉴定等。因此,分析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与实用的专业基础课,学好分析化学可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未来从事药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中医药院校从事多年分析化学的教学实践,在此对如何激发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进行浅谈。
一 分析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1.分析化学学科交叉性较强,偏重于方法原理介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分析化学是由化学、化学计量学、数学、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而成的综合性学科,而课程内容侧重于介绍基于各学科发展而来的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但对各种方法在中药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却涉及较少。学生各学科知识的储备不足,加上对分析化学在中药学专业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造成学习分析化学原理的能力常显不足,主动性下降,久之则兴趣下降。
2.对课程的认识偏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特殊性。分析化学虽然非常重要,但内容上易使学生产生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的错误观点。另外,许多分析方法与技术在其他课程如药物分析中也会涉及,这同样会使学生认为分析化学的重要性不如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药物分析等课程。因此,极易对分析化学产生轻视、排斥、拒绝情绪。
3.教学模式与方法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虽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但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当前分析化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考试内容为半径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具体的仪器设备、实验操作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学生往往学而不知,最终导致其感觉课程枯燥、乏味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二 激发学生分析化学学习兴趣的实践
分析化学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前提与动力,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从分析化学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药现代化是依靠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研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产品,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可在国际上广泛流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中药现代化过程中中药材的GAP建设;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药剂的开发及质量控制;谱―效关系;药代动学研究等诸多方面讲述分析化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分析化学与中药学学科的密切关系。结果表明这种方式既强调分析化学学科内涵,又突出了中药学专业特色,在学生学科储备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2.从分析化学方法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用一些分析化学在中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即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首先从现代中药研究文献讲起,既介绍中药研究的过程,又介绍其中应用到的各种分析化学技术和手段,然后再导入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现代中药研究文献中HPLC、GC及其联用技术、NMR、IR、UV、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荧光分光光度法等现代分析仪器以及经典分析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从文献开始介绍各种技术,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如笔者从陈竺对中药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白血病研究工作的文献介绍现代原子吸收光度法与PCR技术的应用;从中药利尿研究中的应用到容量滴定分析方法氯离子测定文献中强调容量分析在现代中药研究中同样具有的重要作用;从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介绍NMR、IR、UV等技术的重要意义。这种授课方式既介绍了分析方法技术的应用,又阐述了方法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另外,笔者还通过文献及时将分析化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如电分析中的电化学传感与生物传感、中药分析中的样品处理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到分析化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前沿。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方式教授分析化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日益浓厚。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从三个方面大胆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笔者大量选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以及仪器内外部的结构图片来演示分析化学的分析操作过程与原理。比如笔者制作了化学的分析虚拟实验动画;GC、HPLC分析原理动画;质谱分析原理动画;拍摄了仪器大量内外部结构照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动画和照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其次,笔者大量采用教学道具,演示分析技术的操作。如容量滴定分析酸碱滴定、配位滴定等所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可以酸碱式滴定管为道具;色谱分析教学可以应用色谱柱、滤头、滤膜、注射器等色谱耗材为道具;紫外及荧光分光光度法可以使用比色皿为道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使用元素阴极灯;毛细管电泳法使用毛细管色谱柱及其色谱柱卡盒等作为道具。将道具与照片、动画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参与程度高,效果很好。再次,让学生走进研究中心了解参与科学研究。如我校具有中药制剂国家工程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中医理论分化研究中心、大型分析仪器共享中心。这些中心拥有大量的先进分析仪器,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具体的实物,还可以现场学习各种操作,因而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笔者还邀请主持国家各级项目的负责人讲解课题研究中所应用的分析方法,学生不仅能学习分析化学原理,还能了解分析化学所产生的重要科研成果,因而学习兴趣愈发浓厚。
三 结论
[关键词]自学考试 竞争力 注册制 双证一体化 多元化
20世纪70年代,教育的发展理念从一次性终结教育转向终身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提出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个基本观念。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纲要强调指出“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发展自学考试对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序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自1981年试行,历经30年,发展成绩斐然。截至2010年底,在全国693所高校设立专业主考院校,共开设796个专业,涵盖法、哲、历史、教育、经济、管理、文、理、工、农、医、军事12大学科门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图1为高等教育自考发展30年累计取得成绩的数据统计,输送的人才大致相当于130所万人规模大学20年毕业生的总量①,成果显著。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分析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形成我国三大高等教育体系。自学考试已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开放教育格局,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改革要求。另外,每年有相当一部分适龄青年,因多种原因不能进入高校学习,农村所占比例更多,加之大量在职在岗人员有再学习意愿,自学考试为这些人提供了有利的学习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便利、成本低、解决工学矛盾而且质量高,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发展均衡的有效途径。自学考试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力保障。(1)开放、灵活的特点与学习型社会“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需求相适应。自学考试的学习理念与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理念是统一的。它是目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最为开放和最为便利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第一,自学考试不受性别、年龄、民族和已受教育程度、信仰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只要有中国国籍的任何人(包括罪犯)都可以参加;第二,自学考试不受专业和学习年限限制,专业自主选择,未通过的科目可重复考,取得的成绩长期有效,学分累积,考试一年举行四次,考生到当地设立的自考办报名即可参加。这种灵活、便利的学习方式更适合目前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2)自学考试纵深、严谨的管理组织模式有助于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自学考试管理机构逐级管理,分工明确。在教育部领导下,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负责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负责制定考务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领导本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务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负责本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工作。考生因户口迁移、工作变动等原因需要转省、地市也很方便。
自学考试允许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相结合,考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学或者助学,但课程必须参加国家考试,是所有学历教育中唯一命题和辅导、考试和办学等关键环节分离的学习形式,严格规范的考试制度确保学习质量。因此,自考文凭被视为等同于普通高校文凭,不仅在国内含金量高,而且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认可,自考毕业生到这些国家可直接攻读硕士。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竞争力转变及原因分析
1.历史回顾。中国自学考试是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1977年我国恢复中断11年的高考,当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教育条件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青少年对学习知识如饥似渴难以满足。1977年共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率不足5%;1978年共610万人报考,录取了40万人,录取率仅6.6%。为促使青年人自学上进,对有学习愿望者鼓励自学成才,凡是自学有成绩,经考试合格者,发放证书,等效于高校教育。1981年初,国务院批示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首次考试2万余人报考,第二次考试考生增加到17.7万人,对学习的饥渴、社会的需求可见一斑。1988年3月,国务院正式颁发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到1988年下半年,全国有560多万人参加了200多个专业的自学考试,并且有28万多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书②。20世纪80年代,自学考试为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带来的教育机会限制、缓冲人才断层发挥了积极作用。90年代,自学考试规模得到空前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和不可或缺的部分。
2.自学考试教育现状。进入21世纪后,自学考试的情况有了新的变化。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的数据(见图2),2000年,学历教育报考1369万人次,而非学历教育证书项目报考仅171万人次,差距明显。然而经过十年的发展变化,学历教育报考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非学历教育证书项目报考异军突起,上升趋势明显,2007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报考人次基本持平,2008年之后实现了反转。自学考试面临改革转变,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迎来历史新篇章。
3.教育竞争力变化及原因分析。(1)学历教育竞争中显优势。近年来,自学考试学历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规模都有萎缩,呈现稳中有降趋势:2010年自学考试学历报考人次从1997年突破千万后首次重新回落到千万以下;2010年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占各类高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7.3%,相比1998年的45.3%,成人高等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分量大大降低。弱化趋势表明二者同时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生源竞争和生存竞争态势不可避免。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不容忽视:一是成人高考的存在遭受质疑。近几年,成人高考报考人数低于招生指标的倒挂现象普遍,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形同虚设;二是缺乏质量监督和保证机制,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不严,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降低了成人教育学历的社会认可度;三是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计划各校自主设置,缺乏统一标准,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困难,不利于“学分银行制”实施;四是成人教育趋于普通教育化,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管理制度不能适合成人教育生源结构和个性化、多样化、职业化的应用性需求变化,在开展全民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存在局限性。相比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采用“教考分离”“宽进严出”的教育机制保证了自学考试体系的严密性和公正性。自学考试涵盖学科范围广,考试组织管理体系广泛、灵活而严谨,与学习型社会教育理念相一致,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有独特优势,自主选择、社会普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等诸多“以人为本”的特性有利于终身教育在全民、全社会更加广泛开展。全民继续教育对各种形式教育的成果认定、转换提出了新的课题。“学分银行制”是各种教育形式互通衔接的有效途径,而自学考试从实施以来一直采用“学分银行制”,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欠缺的,因此自学考试的执行机制在未来教育发展中颇具竞争力。(2)自学考试凸显的非学历教育功能。图2数据对比显示,自学考试教育的发展方向已出现拐点,非学历教育证书项目考试越来越受欢迎。自学考试能满足人们广泛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需要,以专业技能培养与行业资格鉴定为主的各种非学历证书考试社会需求广泛,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国继续教育推进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自学考试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于全民继续教育。当前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是市场导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见,自学考试在新时期应及时适应各种变化,通过改革探索,扬长补短,从而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四、改革创新自学考试机制,促进自学考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建立基于自学考试制度的成人学历教育“注册制”。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二者的生源竞争和生存竞争。利用现行自学考试学历教育运行模式的有利优势,将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有机整合,实行成人学历教育“注册制”:(1)学员“注册制”。将目前的成人学历教育和自学考试学历教育合并,成人学历教育由学校负责制统一改为教育考试院负责制。成人教育学员无须参加成人高考,而是由自学考试机构注册、建立和管理学生的考籍档案,统一命题和组织考试。考生每通过一门课程即取得相应学分,发放单科成绩合格证,记载考试课程名称、成绩和学分,并计入网上考籍系统,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也互认学分,所修学分累计,信息随时可供查询,考生考籍信息清晰明了、简单易查。考生可自学,也可就近自主选择院校参加助学培训,教考分离,考生完成规定学分后提交毕业申请,由教育考试院审定通过后统一颁发证书。(2)基于模块化学习的大选修制。专业课程实现模块化教学,分公共、核心、选修三个模块。除公共模块和核心模块外,选修模块课程不局限于固定课程,可由学员自行选择本专业或非本专业同层次开考的选修课程。在确保学科体系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兼顾学习者不同职业岗位需求和兴趣爱好,从而将学科体系、考生个性化需求和社会需求三位统筹,这与《纲要》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相一致。(3)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最新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成立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委员会,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自学考试自始至终实行“学分银行制”,而且学分信息已实现信息化管理,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的可操作性强,探索其他形式教育的成果认证、转换可以归口统一由自学考试机构承办。以自考学分信息管理系统为中心,积极探索自学考试与高等教育全日制专、本科的教育沟通衔接、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沟通衔接以及其他各类形式教育之间的学分沟通衔接,逐步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2.建立自学考试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互通和衔接,实行“双证”一体化。参加自学考试对象多数为在生产第一线的在职在岗人员,对职业技能的应用和技术的管理学习意愿强烈。因此,关注自学考试教育的职业诉求,注重其教育体系与职业体系的有机整合联动是教育发展的主轴线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间的相互转换与衔接,是英、德等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英国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是世界上公认做得最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资格分为五级,每级分别反映了实际工作中必须履行和具备的责任和能力,三者之间可实现相互对应、交叉转移。德国的“双元制”也是国际上饱受赞誉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教育,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毕业前须参加职业培训结业考试,毕业时考试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学校毕业证书“三证合一”,三证分别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培训部门、职业学校颁发,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④。 我国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运行机制通常各自独立。自学考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双证”教育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综合发展的试金石,该模式有效地激励了学员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步发展。借鉴“双证”制度,确定自学考试学历教育专业课程学分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学分互认的可操作性通兑办法,建立二者之间的对应和交叉转移,将学历教育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双证”一体化。
3.发展非学历教育证书项目,探索实现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归一化。我国的非学历教育从1994年起开展考试,2000年前,非学历教育证书项目考试品种单一、项目少、报考规模小,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此后几年,非学历教育证书考试报考逐年递增,2010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独立开考和合作开考的非学历教育证书项目报考达1103万人次,相比2000年报考171万人次,规模增长迅速。非学历教育证书考试广受欢迎的直接原因是广泛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部门将资质证书作为人事招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国家对职业认证体系的建设越来越重视,然而我国目前缺乏严谨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认证机构繁多,各行业、部门自行组织考核鉴定、发证,部门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之风无法杜绝,考核管理不严密、透明度不高、鉴定范围狭窄、考核内容陈旧等现象使得认证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下降。相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承办的非学历证书考试因质量保证,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扩大,涵盖的资格认证项目越来越广泛。大力发展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加大与各行、各业资格认证的合作力度,开拓多类别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行业资格证书,构建全国各行业统一的、以政府监管、行业指导、考试机构实施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4.建立多元化的自学考试运行机制。(1)层次上,向研究生教育发展延伸。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学考试以专科教育为主,目前以专科、本科同步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和学习型社会的进一步推进,自学考试在各种继续教育中凸显出来的效用性促使其高层次发展需求日益增加。发展自学考试研究生教育,从而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2)空间上,促进自学考试国际化。加强自学考试与国际证书考试之间的沟通,将国际证书有机融合本土化。全国考委与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简称“UCLES”)合作推出的中英合作自考模式,由中英双方参照剑桥大学相应专业考试的标准共同设立课程体系,教材和命题都由英方负责,通过对剑桥大学先进的案例教学、实用课程学习,提高考生的综合能力,考试以案例模式进行,考生以实用的知识结构进行案例分析,不用死记硬背,考试通过率反而高于传统的自学考试模式。通过规定课程考试,可同时获得国内高校学历证书和剑桥管理证书,一考双证。该模式强调学以致用,特别注重管理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生更具就业竞争能力。此后推出的中美合作自学考试SMAT项目是又一个自学考试与国际接轨的实践项目,这种国际合作模式可以走得更广泛、更深入。(3)形式上,创新多样化的自学考试模式。一方面,将自学考试委员会的监管作用和社会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发展过程性考核,包括网上课件学习、网上作业和网上考核,加强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通过网上学习系统对考生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进行跟踪记录和考核测评。将过程性考核与国家统一考试有机结合,避免学员过分追求合格率的应试心理,突出自学考试教育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研究更开放的教学组织和评价形式,建立专业课程远程教学和网络答疑体系;打破常规学分制度,建立更弹性化的学分认定办法,通过区间学分制实现学分转移和借用;采用多元化的符合学习需求的考评测试方式,尤其是非学历教育不同职业技能的测试更需要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
[注释]
①参见教育部网站的“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简况”一文。
②于信凤.1981年自学考试在三市一省试点[N].中国教育报,2009-08-31.
摘要:以“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一章的教学为例,以环境科学专业学生(30人)为实施对象,探索了Sandwich教学法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教学内容,将重点、难点、新成果及其应用设置成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Sandwich教学法;无机及分析化学;配位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79-03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对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对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多、知识点较分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理解较难。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繁杂、枯燥难学,学习目的较不明确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以教定学、以本为本、教法单一、学法单一、评价单一等缺点,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将Sandwich教学法应用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Sandwich教学法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桑德兰技术学院,后由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将该教学法应用于医学教学,建立了Sandwich医学教学法,并应用于医学教学的大部分学科[1,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6年开始将该教学方法引入医学教学中,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近几年,Sandwich教学法在国内的医学教育领域,如医学微生物学[3]、系统解剖学[4]、临床麻醉学[5]、药剂学[6]、生理学[7]等学科中进行了实践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仅有少量化学相关课程进行过该教学方法的改革实例[2,8-9],我们希望将其应用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尝试课程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言表达、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沟通的能力等。本文以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的教学为例,具体详谈Sandwich教学法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效果。
一、课前准备
(一)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材料准备。选择“第七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实施Sandwich教学,课程组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查阅文献资料,共同商讨和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案例、制作课件、讲稿内容设计、测试题、考核细表等教学材料。将Sandwich教学法介绍、思考题、课件、分组情况、参考资料、参考书目等及时至天空网络教室(学校课程网站),供学生熟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
2.编写Sandwich教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析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开场白,提出6个可供讨论的问题,设计教学以及讨论实施过程进展计划。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大纲内容要求,又要具有探索性以引起学生兴趣,便于展开讨论。
3.分组与编号。将学生30人分为6组(A、B、C、D、E、F),每组5人(A-1~A-5,B-1~B-5…)。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和秘书,每组成员采取随机抽签,确定名单后到微信群。
4.反馈问卷以及成绩评定。设计反馈调查问卷和成绩评定表,反馈问卷中包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组织方式是否恰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是否有助于启发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间分配是否恰当……,同时设计了建议事项或意见:你对本次Sandwich教学是否满意?是否愿意在接下去的课程中继续开展;与传统的讲授法比较,Sandwich教学法的主要优缺点有哪些?你认为哪些地方还需改进?成绩评定表中涉及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问题回答、综合表现、相互评价以及随堂测试等。
(二)学生课前准备
熟悉Sandwich教学流程,预习教材相关内容,阅读有关专业书籍及资料。学生在天空网络教室中自行下载教学方法介绍、任务布置、注意事等,使所有学生明确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任务、具体步骤等。召集组长会议,强调实施过程、教学环节、组长职责等,指导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带动和管理。
二、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过程包括9个步骤:课程导入及问题提出、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交叉讨论、学生汇报、学生小组PK、教师总结、金鱼缸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学生反馈等。
(一)课程导入及问题提出
教师提供本次课程内容的基本背景信息,同时提出本次课的学习目的、要求和内容。教师以小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课程导入。1799年Tassaert往CoCl2溶液中加入氨水,先有粉红色沉淀生成,继续加入氨水则沉淀消失,放置一天后析出橙色晶体。经分析沉淀为Co(OH)2,橙色晶体是CoCl3・6NH3,Co(OH)2在过量的氨水的存在下被氧化成3份。起初,人们把这种橙色的晶体看成是稳定性较差的CoCl3和6个NH3加成物。但将这种橙色晶体加热至150℃时,却无法释放出氨;稀释溶解后回流数小时也不生成硫酸铵。由于该化合物的成键作用的本质不详,故将其称之为“复杂化合物”。那么这种橙色晶体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化合物,化合物结构式是什么?直到1893年Werner对这类化合物提出了天才见解,被后人称为维也纳配位学说,Werner也因此获得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那么,这一类化合物如何命名、如何分类、几何构型特点、稳定性如何判断?通过教师导入课程,学生明确了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突出学习的重点内容。
2.讨论问题的提出。教师导入课程后根据教学大纲提出需要讨论的具体问题:A、如何定义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何种情况/条件易形成外轨型或内轨型配合物?B、配合物的命名原则;C、影响配位平衡的条件有哪些?如何影响?(总结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D、配合物的分类(类型);E、影响配位数的因素?一般配位数大小的规律?F、杂化轨道类型与配合物的几何构型的关系?
(二)分组讨论
根据事先分组进行讨论,1个问题/组,全班分成6组(见表1)。讨论时,秘书负责记录讨论、发言情况,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
(三)交叉讨论学习
小组讨论结束后,重新组成新的小组进行讨论,数字相同的为一组(如A-1、B-1、C-1、D-1、E-1、F-1为1组,共5组),再次讨论。交换各自的意见,以便完善自己的答案。
(四)学生汇报
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组长或秘书),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也可积极参与,进行点评,可提出不同观点,进一步展开讨论。
(五)组间PK(交叉提问)
由一个组提出1个问题后(事先准备或课堂讨论过程中的疑问),另一组准备5min,汇报2~3min(组长)。如若回答正确,回答者及所在组加分;如果回答错误或无法作答,则提出问题组加分;累计未回答问题由其他组回答,回答正确则相应组加分。
(六)教师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围绕本次课堂的学习目标解析每个问题,针对问题答案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且纠正错误回答。与此同时,教师简要介绍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综合知识,用以拓展知识点,例如:一种古老的蓝色染料即为配位化合物(普鲁士蓝);金属配合物和疾病的关系以及重金属中毒时常用的解毒剂;植物中的叶绿素是镁的螯合物(配合物的一种),维生素B12是钴的螯合物。
(七)教师结合实际应用提出新问题(金鱼缸)
教师总结后提出新的实H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机抽取5人组成新的讨论组,讨论小组展开新一轮讨论并汇报,其他同学倾听讨论小组的讨论和发言,如有新观点也可以参与讨论。提出综合性的问题:体内酸碱性的变化对一些配合物类酶的活性影响?配合物在工业、医药、环境污染、生活、生物体等方面的应用?
(八)课堂测试
结合教学大纲以及课堂授课以及讨论内容,设计10个客观题,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的情况,测试分数计入考试成绩。
(九)学生反馈及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以不记名方式用文字表达学习体会及建议。教师设计《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Sandwich学习调查表,让学生对该教学模式与效果进行评价。教师收集反馈意见,然后统计和整理,对教学内容、讨论问题、教学流程等进行改进和修订。
统计和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学生课前主动预习,查阅资料,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督促,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普遍反映对于Sandwich教学法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愿意在后续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继续开展。少数同学表示,在交叉讨论环节,多数时间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或闲聊,未参与讨论。另外,其他组成员的意见有时干扰正确答案,并无参考价值。基于此类情况,我们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减少或取消交叉讨论环节。课堂讨论以及汇报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由于预习不充分,准备资料不足,导致讨论过程中忙于上网查找资料,并且汇报时一些内容为网络资源,易造成讨论不积极,缺乏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施开始前应当进一步加强思想引导,加强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加强管理,督促学生独立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讨论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三、成绩评定
教学过程中学生成绩将作为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评定细则包括:平时成绩(登陆记录:教学方法学习、自学测试等);课堂讨论(自评、组内互评、组长和秘书评分、小组互评、教师评分等,教师根据组长和秘书的组织协调能力适当加分);汇报;课堂测试成绩。
四、结束语
通过Sandwich教学法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该教学方式更容易发挥同学们的主动积极性,通过互助讨论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有助于启发思维,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师生间以及同学间的交流,教学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Sandwich教学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不适合大班教学,教学内容适用范围有限(不适用于自学以及难以开展讨论的内容),短时记忆好而长期记忆差。为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将Sandwich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和传统的讲授教学法(LBL)联合应用于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取长补短,百花齐放,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亚玲,马建辉,彭义香,蔡馥丞.Sandwich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与社会,2008,21(3):55-56.
个人简历模板:律师个人基本信息姓名 性别 年龄 毕业学校
专业 学历 联系方式
求职意向:银行、企业法务、优质律师事务所
教育状况:2006-至今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国际经济法方向,攻读硕士研究生
2002-2006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
2003-2006四川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文学学士
资格证书:法律:法律职业资格证,于2007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计算机: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
外语:公共外语六级(CET-6)
四川外语学院专业外语四级TEM-4,且在法律英语方面较有优势。
学术活动:2006年在《中国经法论丛》“论外资并购在华的法律规则”
2007年在《政法研究》“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2008论文“国有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研究”评为2008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优秀论文
社会活动:2003-2006大学期间,担任三年文艺班长职务
2002-2003大一到大二,担任院刊物《法府青年》编辑
多次参加义务团体组织,曾任校“红岩义务讲解队”队员
2006-2009研究生期间,担任班级的文艺委员
批注:社会获得应该与社会实践合并。
奖励:2004-2005年被评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优秀班干部”
2005年因积极参加团内各类活动评为“校优秀团员”
2006年评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06届优秀毕业生”
2007年评为研究生部“优秀班干部”
2005年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大型文艺晚会表演三等奖
04-05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文艺活动三等奖学金”
03-04,06-07获得综合测评“三等奖学金”
2002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迎新晚会”表演一等奖
2003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迎新晚会表演一等奖
2003年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健美操大赛”中一等奖
2005年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英语话剧比赛二等奖
批注:奖励应该整理成几个简单项目,现在给人感觉太多,有些不重要的也不必列出来,简历的原则就是简洁,这样繁杂的奖项罗列未必会加分。
社会实践:2008年4月—9月在校外兼职中天司法考试学校的老师,同时担任考研机构的考研辅导员,协助学校完善对学生的管理,帮助同学完善学习计划,解答难题,对同学进行考前的心理辅导。
批注:社会实践是应届生的最被HR关注的经历,应该详细,突出个人与求职目标想匹配的特质。
爱好:跳舞,旅游,舞蹈给了我激情,旅游给予我活力。
性格品质:热情,具有亲和力,善于于交际与沟通是我给人的第一印象。踏实,严谨,耐心,投入是我对工作的态度。积极向上,热爱生活,乐观勇敢是我的生活指南。积极向上,乐观勤奋,热爱生活是我对生活的追求。喜爱参加集体活动,并且能够很好地和团队成员进行合作,共同进步。同时,担任班干部培养了我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