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程物流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工程物流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程物流管理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程物流管理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工作流;学生事务管理;流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24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量逐渐增加,工作难度不断增强,给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流程优化中的工作流技术,建立高效的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1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

工作流技术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它是一类能够完全或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流程优化,通常建立基于工作流技术的Petri网工作流模型,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离校整个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在校中的具体业务流程处理为主要线索,对学生工作中各阶段的事务和学生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划分与匹配,简化工作程序、优化工作过程,力求转变目前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困境,为改革做准备。

2 现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繁冗

通过对当前系统流程分析,发现各项学生工作基本需要经历三次流转,一般先从学校各相关部门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逐层布置,再从学生到各院系再到学校的审批、汇总和上传,最后再从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的最终确定。流程存在反复的审批、汇总和统计工作,且基本通过手工操作完成,如此繁冗多余的工作直接导致业务处理的流程变长,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2.2 现有信息系统灵活性差、利用率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工作要求的变化,现有的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工作需要。虽然工作伴随着自动化的信息处理,但学生工作人员仍需用大量时间做繁琐、复杂的统计、汇总等重复性工作。如常规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学生需要在系统中提交家庭困难认证信息、奖学金申请信息等,辅导员、院系认证后,学生还需再次提交纸质申请,辅导员不但要在系统中操作一次,同样要在纸质材料中进行再次审核,这不仅没有给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带来便利,反而增加了工作程序。

2.3 现有系统缺乏服务性

现有系统的建立仅以完成本部门任务为出发点,缺乏服务性考虑。从调查中发现,目前仍有不少高校管理部门的工作改革目的仅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而作为直接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却忽略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服务性。因此流程优化工作,要有助于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学生办事的质量,畅通信息的纵横传递,从而规范行为,提升服务育人的意识。

2.4 学生事务管理相关部门沟通存在障碍

由于学生工作内容繁杂,事务工作涉及学校不同部门,有时一项工作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完成。在当前的学生工作中,各部门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各部门对学生信息的需求往往存在重复性,增加了工作负担。且在工作中,部门间沟通的媒介往往是电话、QQ、邮箱等工具,传输过程中容易出错,信息的传递也存在时间差与延迟,从而制约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与服务质量。

3 工作流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的优势

3.1 工作流程规范、流程管理实现统一

工作流技术的介入,将使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以流程化、标准化要求被规范起来。通过设定标准,定义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程序,重组与优化,实现对各环节工作内容与行为的规范统一,提升管理过程运行的稳定性,也是工作流技术的最大意义所在。

3.2 流程控制力度加强、工作灵活度提高

工作流程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宏观而细致的重组过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人力、资金的投入成为阻碍学生工作改革的障碍。而工作流技术可通过功能分离,既独立设计管理模块,又可插入流程中形成一个整体,有着随时调用、灵活使用的优势。

3.3 服务质量提高,真正转向以学生为本

在工作流技术应用中,学生事务工作流程重组将打破以管理为出发点的职能设置,而真正转向学生事务的服务性需要,以学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事务工作为对象开展提炼和重组。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重组后的工作流程必然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

3.4 不同部门间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工作流技术采用路由的形式将任务推送到要完成下一步操作的部门,从而将各个任务单元衔接起来。这种推送式的流程化工作模式实现了多个业务部门间的有效协同,删减了多余环节,优化了实际需要的程序。事实上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跨部门并联办公系统的公共协同平台的搭建,优化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132-2

1 概述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中第一线岗位的专业领域人才,承担着为社会输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不仅要做好自身的教育工作,还要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变化,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等。从而为国家输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高职教育产生较晚,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探索期。在工学结合,以及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改革,是当前阶段高职院校改革的重难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研究者提倡的一种新手段。主要是运用企业调研能力,深入分析社会各个岗位的人才需求模式,细化到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等方面。以此来重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使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育与职业发展要求相一致

2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许多社会用人岗位在开展招聘时,往往反映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针对性较差,所设置的物流专业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一致。许多物流专业毕业生也感觉到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较宽泛,实用性不强,而且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太低。通^对目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观察发现,基本都是按照学科型知识结构进行设计的,它主要强调的是教育知识的系统性。这样一来,就模糊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根本区别。导致高职院校的在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上,与本科院校十分类似。高职院校的实际优势得不到发挥,但是在专业知识培养上又缺乏根基。所以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脱节。由此可见,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3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原则

3.1 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发展为载体的原则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基础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关注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要突出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也要增加文化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部分、除此之外,要从职业岗位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社会物流行业发展总趋势,分析相关岗位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从而建立有效的课程标准,确定以职业活动为基本核心的课程设置模式。

3.2 以企业发展要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学校要充分调查社会物流管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分析该类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此为教育导向,调整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提升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与此同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高校要充分调查物流行业市场现状,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时,也要增加个人发展与该行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内容。

3.3 从课程设置的整体着手,注重内部一致性原则

除了注重物流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物流行业发展相一致之外,还要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着手,注重课程体系内部的协调性。防止出现课程之间内容重合的状况。从具体来说,应当根据课程体系各个部分的作用进行设置,明确规定哪些课程为核心课程,哪些属于支持课程,哪些属于基础课程。明确各部分内容作用之后,就能够处理好各部分所占的比重。然后再结合该行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协调学生基本水平、课程目标设置之间的关系。统筹规划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操作培训各自所占的比重。

3.4 从院校发展目标出发,突出教育特色的基本原则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追寻时展的步伐,还要充分突出自身发展的特色。根据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本校设置的基本发展规划,对物流专业教育培养模式进行重新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4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开发思路

4.1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理论,在它内部的系统中,坚持工作过程就是一种在企业里为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且获得了有效工作成果的、较为完整的工作程序。它属于一种系统化的、综合性的、能够长时处于运动转台当中的固定的发展系统。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当中,坚持的一种重要观点就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必须要根据实际的行业发展评估。也就是说,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环节,必须与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某种工作环境相吻合。这就涉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的转换,以及教师与学生角色关系定位的转变。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从专业技能、问题分析、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

4.2 课程改革要建立在课程开发理念基础之上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高职教育要突出“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重要特点。这两个特点的结合,突出了对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对接、与岗位需求对接的要求。要想实现这些要求,最基本的就是要建立在课程开发理念基础之上。

4.2.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设计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都具有明显的学科属性,其课程内容突出基础学科理论的价值,而忽视实践内容的安排。如果学校一味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被动地设置课程内容。那么就会陷入实践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脱节的境地。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要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物流行业的实际需求为标准,以企业工作流程为基本模式,开展系统化的设计。重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突出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先进性、实践性、典型性等。

4.2.2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体现,是新时期教师、学生角色关系转换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行动为基本导向,选择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要与实际的工作任务相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来维护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而适应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4.2.3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组织设计

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导向,能够增加教W活动安排的针对性。减轻教学活动组织的难度。教师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选择典型的、成功的物流企业发展案例为载体,配合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技能、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逐渐实现学生与工作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5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5.1 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课程各个课程培养目的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定,取决于每个课程的难度,学生在获得全面知识系统时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课程的设置要按照难度从低到高,学生学习从概括到具体、从基础到系统的模式。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安排,一个学习区域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多个板块。根据学生知识获取规律,将这些板块分散在不同的学期内,可以按照从具体到系统、由难入深的模式排列。

5.2 课程内容的编制

在编制课程内容时,要充分结合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可以采用比较学习的方式进行编排。比较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不断重复的步骤,来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然后结合对不同范畴内容之间的比较,获取更全面的认识。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的编制必须要与该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相一致。

5.3 设计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景之前,必须要充分了解各个情景对技能培养的价值,以及各个情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在初始时期,无论设置何种学习情景,都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逐渐掌握比较学习的能力。通过在多个典型工作情景的学习中,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逐渐掌握了咨询、决策、计划的技能。在下次的学习中,反复地对这些技能进行运用、检测,学生不仅能够完成该学习领域范围内的理论知识学习,还能获得在工作环境内的实践技能。

5.4 选择有效的课程载体

为了实现学生学习的具体化,保障学校教学内容开展过程的系统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要选择创设学习情景的载体。使得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技能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在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获取更强的工作能力。载体是规定学习情景设置范畴的基本依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设计载体时,要充分考虑载体的可操作性、可替代性、可迁移性等。这些性质全部都具备的载体,才能充分发挥课程内容设置、情景创设的重要价值。

6 结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是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它能够将学习情景、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安排融于一体,以培养专业型、实践型人才为基本导向。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来实现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研究者,也要从这些方面出发。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课程设置内部的整体性、系统性,来设计更加完善的课程内容。

参 考 文 献

[1] 冯梅,吴细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微博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长江丛刊,2015(22).

[2] 李强.基于“学赛一体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研究[J].知识经济,2016(04).

[3] 施学良.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01).

[4] 王秀繁,矫利艳,王煦.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现代交际,2010(07).

[5] 朱庆伟.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15).

第3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管理;市场预期;服务质量

[DOI]10.13939/ki.zgsc.2017.09.14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竞争实力往往会取决于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物流指的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对物品运输、储存、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的有机结合。物流管理是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角度出发,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等。仓储物流管理是钢铁企业的重要部分,钢铁仓储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及服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钢铁企业的仓储物流管理工作。

1 当前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市场预见不足,缺乏科学规划

对市场预见性不足,这是大多数钢铁企业仓储物流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由于钢铁物资从采购、运输到进仓库储存等环节非常烦琐,钢铁企业的市场预见性会对进货量及仓储量产生直接影响。钢铁企业的市场预见性不够,没有经过科学、严谨而周密的分析,会给钢铁企业带来严重后果:钢铁企业生产消耗量超过仓储量,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仓储量过大,带来钢铁物资的大量积压。

对于市场预见不足,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钢铁企业对于仓储物流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例如,一些钢铁企业的仓储条件较差,不仅成品仓库少,而且容量小,导致很多产品混合堆放,给仓储盘点和库存管理带来困扰。一些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的起重吊具比较落后,在钢材产品进出货时效率低。还有些钢铁企业的仓储地处于高度潮湿的环境中,储存的钢铁物品出现锈蚀等问题,给企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还有些钢铁企业在外租用分散的仓库储存货物,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也对钢铁物品储运管理带来较多问题。

1.2 物资储备失当,无法满足需求

在很多钢铁企业中,物资储备失当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钢铁等物资的库存量超过企业实际的生产需要量,造成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显著增加,在仓库建设及维护、安排值班人员等方面的管理耗费会明显增大。另一方面,仓储中钢铁等物资的储存量低于企业生产所需的资源,使得企业面临由于缺货而引起成本的增加。同时,在钢铁企业的物资储备过程中,钢铁物品由于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以及生产机型改进等因素,会出现淘汰、积压等问题,也会引起物资储备失当,增加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

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国内外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很多钢铁企业在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置机器设备以及仓储物流装备,以推动生产及销售等环节的发展。但是,随着钢铁产品的销量不断增加,盲目增加对钢铁产品仓储物流等设施及相关机器设备的投入,不仅没有显著提升产品的销量及满足客户需求,反而过多地增加了钢铁企业的仓储物流管理成本,损害了钢铁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3 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

仓储物流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技术,涉及很多领域,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流程,而且要掌握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熟悉企业内部物流及产品向外延伸的供应链管理等知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推动钢铁仓储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但是,我国钢铁企业以及钢材仓储流通领域管理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前世界著名的大型钢铁企业都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管理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在职培训教育工作,还有一些国家建立了物流管理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当前,对于我国很多钢铁企业来说,许多从事仓储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是从其他生产部门过来的,不仅物流基础知识缺乏,而且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专业人才缺乏,导致很多钢铁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无法适应仓储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2 完善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管理的主要对策

2.1 重视钢铁仓储物流,合理规划仓储物流工作

由于仓储物流体系的运行状况,会对钢铁企业的生产、销售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钢铁企业要高度关注仓储物流管理工作。

首先,要合理规划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管理工作。在钢铁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细致做好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管理计划,统筹钢铁材料的供求关系,提高仓储物流工作计划的准确性,提高钢铁物资储运效率。

其次,要有效降低钢铁企业的仓储物流成本。钢铁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形势和企业生产销售实际,建立起完善的仓储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控制钢铁仓储物流中的成本支出,确保钢铁企业在产品销售以及储运等环节的低成本和高效率运行。

最后,要重视钢铁企业仓储物流各环节之间的协调运行。钢铁企业的仓储物流管理与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之间相互衔接,钢铁企业的仓储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确保仓储物流工作合理推进。

2.2 优化钢铁储备物资,完善钢铁仓储工作流程

合理储备钢铁物资,不仅能够有效节约企业资源,减少企业成本,而且可以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管控。因此,要完善钢铁储运工作流程,加快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首先,搭建钢铁企业仓储物流服务平台。通过对客户、企业、运输车辆等资料的深入分析,缩短仓储物流环节及信息流转环节,提高仓储物流管理效率,降低储运成本。

其次,完善钢铁企业仓储物流运作标准。钢铁企业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在仓储物流信息、仓储物流作业以及仓储物流运营等环节之间建立起统一的标准的运作体系,促进钢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快速准确的信息交换。

最后,强化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的集中管理。借助于信息技术,钢铁企业可以仓储物流进行集中化管理。由于钢铁企业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通过对仓储物流的集中管理,不仅可以有效节约成本,而且规避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2.3 培养钢铁物流人才,提高仓储物流信息水平

要从增强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这一目标出发,培养专业的钢铁仓储物流管理人才,提高人才密度,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仓储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首先,员工队伍结构要和钢铁企业现代化仓储物流管理的发展需要相适应。要加大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使从事仓储物流管理的员工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要进一步优化,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起稳定、富有朝气和竞争力的员工团队。

其次,要加大仓储物流管理员工的培训力度。使员工能够灵活操作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工作,不断规范钢铁企业的仓储物流管理工作,不仅要显著提高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而且要有效控制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

最后,要提高仓储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钢铁企业要重视做好客户资料的收集、分析、存档及管理等工作,准确掌握客户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各类服务,及时处理客户遇到的各种问题。

3 结 论

在当前钢铁企业竞争不断加剧,钢铁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为了降低仓储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钢铁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仓储物流管理工作,有效推动钢铁企业的供应流程合理运转,在节约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提高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