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学名师汇报材料范文

教学名师汇报材料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学名师汇报材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名师汇报材料

第1篇

一、不折不扣完成上级部署工作。

从开学初接受市教学综合督导到省区域现代化验收,从迎接县质量评估到接受县教学过关验收,每次活动我们都能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到迎查当天的全程安排,从整体工作的部署到每个人的课堂把关,我们都是亲力亲为,不遗余力,每次接受验收都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这是我们教导处一班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体教师大力支持的结果,今后,我们仍将全身心投入工网作,力争“把每一件事情做极致”。

二、保质保量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1.规范办学,强化常规管理。

本学期来,我们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认真履行“行政巡课制度”,定期开展“学生座谈问卷活动”,利用家校通平台、给家长的一份信、家长评议教师等活动,加大了五严规定的执行力度,保证了学校教学的规范科学。

2.关注教学,抓好课堂过关。

本学期,我们以“课堂教学过关验收”为学校教研抓手,依托“学校行政听课”,行政一班人每周都能坚持听课不少于两节,全面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真实状况,以“研课日志”为教研载体,多角度、分层次解决课堂过关存在问题,开展“课堂教学问题诊断”活动,通过理论学习、示范引领、人人过关、跟踪听课活动,确保我校在12月份以高分顺利通过了县局课堂教学过关活动。期间,我们专题学习过关理论不少于十次,深入解读过关课堂的操作模式,组织了史红梅、丁振东、喻玲丽三位老师展示过关课,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切实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重视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继续开展“我拜心中的名师为师“系列活动。

通过人人选择一位名师学习他们的理论专著、课堂观摩、模仿上课、对比评课、寻找差距、异地对话、总结提升等活动,借鉴名师的教育技巧,揣摩名师的教学意图,学习名师的教育智慧,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具体做法有:1.人人拜师。人人选择一位名师,学习名师的理论专著,熟悉名师的教学理念、风格,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2.课堂观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觉观摩名师的优质课堂,做到先详细记录,再条块整理、最后分块点评。3.模仿上课。学习从模仿开展,我们要求各位老师每两周要模仿名师一节课。课后自觉进行对比式评课,寻找差距,有条件的可以对话交流,寻求名师的直接点拨。4.成果展示。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名师心得交流”、“名师课堂演绎”等汇报活动,上交学习日志。本学期,多位老师做到了自觉学习、自主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继续开展“研课日志“活动。

具体做法有:一、由研究中心公布研课课题,组织该学科所有教师参与第一次研课,主要任务是文本解读和教学目标制定,并抽签决定第一次上课老师名单;二、三天后组织该学科全体本文来源:文秘站 老师听取上课老师的说课(重点关注教学设计和意图),其余老师必须谈出自己的见解;三、两天后上课老师在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后结合自己的实际组织试教;四、组织评课,同时抽签决定第二次上课老师名单;五、对比评课,完善教学案例及反思。学期结束时开展最佳“日志”的评选活动。本学期,我校绝多数年级、教师都按照这一模式开展了教学研究、展示活动。

做好外出学习教师汇报活动。

本学期来,我们组织外出学习教师回校汇报多次。有的是大会交流,有的是上传学习心得至学校网站,有的是开课展示,大大提高了教师外出培训的效能,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外出教师汇报细则,以便让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活动

本学期来,我们先后组织教师三次进行了诸如教学规范、高效课堂22条学习考学活动,组织语文教师进行了美文诵读、英语教师口语比赛、数学教师素养考核,每周一个教研组优质录像课观摩,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等专题活动。教师教学素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参加县中年教师课堂比赛,冒国云老师喜获一等奖,参加县班会课比赛花海霞老师获得三等奖,参加县数学教师技能大赛我校朱林懂、花海霞、印长云三位老师获得三等奖,团体二等奖。参加县青年教师书法比赛陈季霞老师获得县一等奖。

三、精心筹划组织学生活动

1.兴趣组活动正常开展。

兴趣组在史红梅主任的直接安排和组织下,做到了计划周全、开展正常。其中学校中心兴趣组鼓号队、文娱队等都能坚持训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各班能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精选活动内容,每周五也能正常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个性得以彰显。参加县小巧手比赛,我校有六位选手获得了等级奖。

2.快乐周周赛如期而至。

为了将兴趣组活动能深入有效开展下去,学校策划组织了“快乐周周赛”,比赛内容有踢毽子、跳绳、读书小报设计等,为学生全面展示自己提供了平台。

3.口算训练常抓不放。

结合县局每学期一次的口算抽测,从这学期开始,学校加大了各班口算训练的监管力度,保证每班每周至少一次的口算专题训练,同时加大了抽测的力度。在本学期的县口算抽测中,我校共有22位学生获得了等级奖,较之去年有了质的飞跃。

4.学生成长档案袋建设。

为切实转变教学评价观念,为不同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学校先后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活动,同时为了能更好发挥这些活动的正面影响,我们在本学期推行了“学生成长档案袋”,从各班期末结束学生的档案袋整理中可以看出,学生非常在意平时的点滴成绩,这也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下学期,我们还要把这项活动深入开展下去,以求得最大的功效。

四、在反思中筹划来年工作。

纵观这学期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也有一些工作做得不是非常满意。

1.课堂研究缺少深度。

本学期来,我们虽然结合行政听课、研课日志、学名师等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但还是缺少必要的高度,结合当前高校课堂模式构建,缺乏相应的思考及操作模式。下学期我们一定要结合课堂教学、立足教研组、构建学科教学模式,积极打造利小教学特色。

2.课题研究不够深入。

学校虽然拥有国家级、省级课题两个,但课题研究没有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教科工作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论文的撰写。下学期教科室一定要在开学之初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计划,在课题研究上、教师博客建设上、学生读书活动上有想法、有活动。

3.特色建设缺少亮点。

学校虽然在这几年一直在思考、建设墨香校园,前期也在文化布置、学生活动中做了很多工作,教师的写字长廊也在县内小有名气,但缺少必要的高度,学生整体写字水平仍然不高。下学期,我们将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集中练字,组建学校书法中心组,开展书法课堂展示,进一步营造墨香校园氛围。

4.名师学习缺乏系列。

自从开展“我拜心中名师”活动以来,我们很多老师收获很大,但我们没有把这个活动做成系列,形成教研品牌,更多的是停留在自主发展的层面上,学校引导不够、督促不严,下学期我们将重新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个人对照计划学习,学校根据个人计划开展相关调研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校级学名师展示活动。

5.学习型教师队伍亟待形成。

纵观学校教师队伍,我们拥有一支积极、向上、业务素质不错的教师队伍。同时也由于很多老师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教师队伍发展进入“高原期”。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唯有抓住教师的学习不放,抓住教师素质的提升不放,教师队伍建设才可以再上一个台阶。因此大力营造学习氛围,积极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显得十分重要。下学期我们将开展教师集中读书活动、教师论坛活动、专题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开展个人生涯设计活动。

6.个人分工仍需完善。

第2篇

——长春高新兴华学校裴宝成

时代在飞速发展,课程改革潮起云涌。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今后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现代课堂,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的自我研修计划。

一、研修目标:

1.博览群书,努力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做一个学习型教师。

2.集体培训和个人研修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铸就良好的师德师风。

3.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提升驾驭课程的能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给我校课改工作起示范带头作用。

二、研修计划:

1.读书本

①教育理念方面:在近期内,我计划精读《教育:让历史启示未来》、《没有围墙的学校》、《幸福与教育》这三本书,泛读《没有失败的学校》、《教育在十字路口》、《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这三本书。

②专业素养方面:经常阅读《小学语文教师》、《人民教育》《吉林教育》、《实践新课程》等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品位,争取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飞跃。

2.学名师

积极拜名师为自己的老师,虚心向名师请教,做到每月向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研习情况并接受指导,阶段性成果向指导教师汇报;一年内听名师的课5节以上。并要求自己写出学习心得,听课一得,将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予以内化,成为自己前进的航标灯。

3.研究课

走进同组教师和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堂,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虚心向大家学习,以达到博采众长的目的。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中去,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注意多钻研、勤思考,及时记载读书感悟、教育事件和自己的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真正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积极主动地定期进行研究课教学,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总结和反思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研修方式:

1.创新常规教学工作

规范教学行为,做好教学常规指导工作。改革传统的教案备写模式,实行电子备写形式,把自己的所有材料及时整理汇编,以供其他教师利用。

2.潜心课题研究工作

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提升素质。以工作室课题为实验课题,做课题研究的牵头人,和实验教师一起,相互学习,相互支持,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使教研回归教学,使新思想、新做法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

3.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最后总结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研修措施:

1、认真准时参加教育局、教研室、教研中心等组织的学习培训,作好培训记录,并将学习内容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2、虚心向他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行教学研讨和提升。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坚持听评课,汲取成功经验。

3、精心准备自己的研修课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直到学生会读书,读好书。

第3篇

第一条 名师工作室由挂牌名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共同组成,集教学、教科研、培训于一体。名师工作室由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和授牌,实行省、市、县三级共建,按照属地管理、服务地方的原则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学校进行管理。

第二条 名师工作室的申报条件

1. 具有符合以下条件的名师。

“名师”应是教书育人的模范、教学和科研的能手,具有较强的专业引领、培训指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获得特级教师称号的中小学教师。

(2)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称号的中小学教师。

(3)在所任教的学科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当地是被公认的学科带头人,有较丰富的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经历和经验的优秀中小学教师。

2. 具有履行名师工作室主要职责的必要条件。

第三条 名师工作室的分布、申报和审批程序

1. 名师工作室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参照各地教育发展和名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以学段、学科统筹安排申报名额。

2. 申报和审批的程序:由具备条件的学校组织教师自愿申报,并按要求填写相关材料,经所在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初评;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市推荐的名师及名师工作室进行复评,最后确定名师工作室并授予证书和牌匾。

第四条 名师工作室的人员组成

名师工作室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挂牌名师,主持工作室的全面工作,是工作室的责任人;二是工作室成员,由任教科目相同的骨干教师组成,成员不少于5人(其中1人应来自名师任职学校,兼任名师助理),协助名师开展工作;三是学员,进行教育实习和接受培训的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青年教师,每期2-10人。

第五条 名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

1. 加强师德建设。挂牌名师要在师德方面率先垂范,通过言传身教帮助成员提升学识水平和师德修养,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2. 承担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并按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参与本地区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工作,成为骨干教师成长的摇篮。

3. 负责指导学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课题研究和巡回讲座等形式,引导学员专业提升。

4. 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在本周期内,完成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委托课题研究,并完成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专业论文或专业著作。同时根据当地教育教学情况开展课题研究,为当地教学改革提供科研服务。

5. 发挥名师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组织学员上示范课、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当地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6. 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为学校和本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献言献策。

第六条 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与管理

1. 名师工作室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所辖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培训业务的过程管理。

2. 名师工作室所在学校协助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工作室进行日常管理,学校应指派一名副校长专门分管名师工作室。

3. 省教育厅定期组织挂牌名师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挂牌名师的专业水平,组织专家为名师工作室提供业务指导并进行业务检查、评估。

第七条 名师工作室的保障措施

1. 工作条件保障。名师工作室要有独立的办公室,并具备基本的办公条件,配置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资料。有条件的要配备信息化设备和系统。

2. 制度保障。名师工作室的岗位职责纳入教学工作管理,为保证挂牌名师及其助理履行职责,应适当减少挂牌名师的日常教学和其他一般性工作。

3. 经费保障。名师工作室由省、市、县三级共建共享,省教育厅按照每个名师工作室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标准提供经费资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原则上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资金提供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名师工作室的图书资料购置、办公设备购置、网站建设和外出指导及参观考察的开支。

第八条 名师工作室的考核与评价

1. 考核形式。每期省级培训结束后工作室进行一次总结,周期结束后对名师工作室进行考评。考核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查看原始材料;二是听取工作室的汇报;三是听取学校的评价;四是深入课堂听课和参与教研活动进行现场观摩。

2. 考核内容。一是名师工作室的自身建设,二是名师工作室在培训和指导教师方面的主要业绩,三是在教学科研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4篇

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首先欢迎XX一行到合隆镇小学进行督导评估,现在就结合我校进行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督导评估汇报材料。

一、合隆镇小学的基本情况

目前中心校现有教学班38个,在校学生2007名,教职工115人,其中省市级骨干教师9人,县级学科骨干教师35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有4人;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有的5人,县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有26人。学校下辖15所村小,全镇村小学生1509人。一年来,学校先后配备了办公专用电脑、移动多媒体、打印复印一体机、数码照相机、摄相机、刻录机,建了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科学实验室、图书室等,仪器设备较为齐全。每年学校设置专项资金为教师每人购买教育专著、教师外出补助等,在2011年上学期就花了5000元为老师购买各教育书籍,2011年8月花3000元统一购买了‚三生‛教材,基本可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几年来,我校被评为

‚长春市

‘三A’学校‚、代表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成功承办了‚农安县信息技术教育现场会‛、代表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迎接市小学教研室教学视导检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合隆镇国家屯小学代表农安县迎接教

育均衡发展检查评估顺利通过验

收、代表农安县教育局成功举办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现场会‛。

二、今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根据教育局全面落实学校标准化建设会议精神,我们对照学校现在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解读、分析、思考,

经过充分的调研与论证,我们确定学校发展的主攻方向:要立足提升全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命脉,促进全镇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快速发展,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校园建设发展

(1)整体规划校园,今年根据迎接现场会的需要,学校投资

万元,在操场铺了

平方米草坪,投资

万元,装备了多功能阶梯教室,现在可容纳500人的会议,极大了满足了全镇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内我们打算改造西厢房,把音乐活动室、美术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尖子生‛活动室全部移到西厢房,全部完成各功能室内部装备建设,满足教学需要。

(2)加大学校文化建设力度,从硬件上,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对楼下文化长廊内容更新,投资

元,更换了以弟子规为主题的宣传画廊。对教学楼内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与更新,每班级门口设专题板块,班主任简介、班级寄语介绍班级文化。现在教学楼每一个楼层一个主题,每个班级布置一个主题,全力营造隐性课程,真正让学校的每个角落有规范、有提示、有微笑、有感动。

(3)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今年新购置了移动多媒体4台,新上了彩色打印机,重新装备了多媒体功能室。现在15所村小全部完成互联网链接任务,力争2012年到2015年中心校各班逐步实现班班通。

第二、教师专业发展

①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把爱、公正、责任感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人心齐,泰山移,我严格要求领导班子成员把团结教师当做工作的重要任务,领导就是服务,定位要准,领导要有‚领‛的东西,要有‚导‛的样子,要想方设法团结所有的老师,理解老师、包容老师、帮助老师、感化老师,当然也要严格的要求老师。我们也想方设法的给老师搭建平台,展示的舞台,几年先后有10人次在县级以上教研会做辅导或讲课。现在我们合隆镇中心校的教师团队真正感受到了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②有娴熟的教学技艺——遵循教育规律,智慧地、艺术地教育学生,灵活地、技巧地驾驭课堂教学。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并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我们结合市级实验课题进行《有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我们的每一位任课教师心中有模式,对所教学科都可以如数家针的说出他们的模式来。现在合隆镇小学教学模式集已经结集出版。

第三、学生素质发展

一有良好的学习品质;二有持续的发展潜质;三有鲜明的文化特质,这是我们对合隆小学的发展定位,在夯实基础知识、素质全面提高的前提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进行尖子生培养,每个年级的任课老师对本年级学生进行尖子生海选,组成尖子生培养团队,我们统计时间,统一场地,统一老师,统一进度,材,对尖子生单槽喂养,建立尖子生档案进行过程跟踪。其中王朔同学到台湾参加数学竞赛获得二等奖。

第四、环境建设工程

(1)立足本校实际,积极营建‚立意深远、内容隽永、形式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是我们在2011年年初提出的整体要求,年初我们拉着15位村小校长到所有村小进行了巡回参观,对他们的最大的触动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都下足了力气,学校的整体布局,学校的走廊文化,各村小有各村小的特点,校校有特色,

工作汇报

《督导评估汇报材料》()。

(2)积极推进平安校园工程。加强安全管理,确保稳定发展。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把维护学校安全和稳定放到重要位置。建立和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首遇负责制‛。定期认真做好对学生的‚三防‛演练,定期进行安全排查、消除隐患,促进学校稳步健康发展。

第五、教育创新工程

(1)树立全面质量观,制定全面和可操作的教学质量标准与教学常规,完善教学研讨制度、教学工作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

现在合隆镇小学2011年工作汇编已经重新编纂完成,汇编收录了2011年中心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今年暑期开学,我们根据县里会议精神对现行计划、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进行了调整与完善。

(2)以课题为载体,促进课改实验科学、有序地向纵深推进,开辟课题研究论坛,完善课题网站,开发课题研究资料库,推广具有校本实用价值的课题,有效地实现科研与教研的有机整合,突出教育科研对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指导性,推动课程改革走向立体化和动态化。‚十一五‛期间,我校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被评为优秀实验学校,现在运行的市级课题《有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被长春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实验学校。现在合隆镇小学课题研究随

笔集语文、数学已经结集出版。

(3)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主体,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两翼‛,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推进校本建设,使学校教育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现在合隆小学开发校本教材三套九本。

(4)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对班主任工作的奖励力度,重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总结,考评结果纳入学校标准化管理,做为教师评优选先的依据,提升班主任的幸福感,我校对班主任补助逐年提高。

第六、活动推进工程

搭建各种活动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去参与,感受学校文化的魅力,塑造自己、完善人格。

(1)德育活动促养成。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努力把德育贯穿到常规教育活动中,融化到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到家庭教育活动中,拓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在教学楼楼梯处用红线分出上下楼梯的指示线,放学队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科教师送队,经过几年的行为养成,现在可以说学生不排队不会走路。学校现在签约活动基地两处,分别是陈店新农村和荣发服装厂。我们的校报《隆兴周报》今年连续出刊四期,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2)校本活动创特色。以中华经典诵读为抓手,贯彻读好书、做好人的宗旨,开设适合校情的阅览、诵读、书法等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校本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几年来实验收到很好效果。低年级背诵成语接龙,最多的能背500条;中年级背诵唐诗宋词,最多的学生能背350首;高年级背诵趣味对联,现在学生可以连续背700条。

(3)兴趣活动育专长。点面结合,成立各类兴趣小组,通过对特长生的针对性培养,推出一批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专长突出的学生。现在我们学校一共9个特长生小组,分别是舞蹈、器乐、篮球、排球、足球、剪纸、绘画、合唱等。这些特长生都是各辅导老师在所有学生中海选出来的,我校每年都有近30名学生在全国书画类大赛中获奖。

第七、管理优化工程

(1)创新队伍管理机制,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严格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其他机关单位借用人员实行严格的报批制度。

(2)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的制度环境,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完善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维护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实现管理的人本化。

(3)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打造一支真诚沟通、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领导队伍。现在校级领导四人,中层领导7人,他们都爱岗敬业,善于钻石,他们每年读书笔记

至少达到2万字,最多的每年读书笔记达5万字,我们这支领导队伍不但和谐,而且默契。教师队伍从严把握教师‚入口关‛,从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出发,进行先培训后上岗,近二年合隆镇8名特岗教师外出培训6次,校内进行师徒结对,互相听课。

(4)积极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盘活管理资源,真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行教师镇内区域性流动,优质资源共享。计划对村小因专业不对口而开不齐的学科,特别是英语、音、体、美等学科,由中心校教师到那里轮岗任课。

第八、品牌塑造工程

(1)传承名校精神,打造合隆村小窗口名校,注重把窗口村小对其它村小的精神渗入,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大对他们的辐射作用,以区域发展引领拉动整体发

展。我们把15所村小分成三个片区,每个片区5所村小,组成小型互助联合体,所有的主题教研、主题学习等都以片区为单位开展。上学期每个片区的5所村小分别承担不同的主题任务都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活动。今年魏局长、曲局长到合隆镇村小检查工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2)提升素质,熔炼品牌实力。全面提高师德水平,遵循现代师德建设的规律与特点,大力开展富有创造性、实效性的师德教育活动。促使教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教风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同时,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地组织教师参加高层次研修和学习,加快教师学历层次提高步伐。

(3)大力推动‚名师工程‛,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通过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教学方法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省、市、县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

(4)加强村小校长队伍建设,09年对5位村小校长进行了轮岗,今年调整了2名村小校长。进入‚十二五‛,我们将着力完善村小校长队伍的选拔机制,大力培养后备干部,激活用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村小校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尽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构方面还有许多要调整和改进的问题。

表现在:教育发展不够均衡,村小校际间的差异较大。村小专业对口教师严重缺失。多数村小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音、体、美教师多数是其他专业教师兼任。

二是教育质量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教师将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对立起来,对教育质量的核心价值取向缺少深入的思考。

三是幼儿教育未能引起高度重视,教材不规范,个体园管理失控,不安全隐患大,特别是孩子的饮食安全和交通安全。

另外个体园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立项当做课题去研究、去思考、去破解的问题。

五、应对策略

一是加大对教师专业不对口的培训力度。

我们全县片区互助就是一项很好的措施,是师资培训的好办法;其二是由上级部门提供培训费用,特别在培训名额上向村小倾斜。

二是加强学习,注重引领,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坚持用最短的时间使师生的质量得到提升。

第5篇

以本人名字命名的“王聿松名师工作室”挂牌以来,三年中坚守儿童立场,坚定发展名师目标,坚持问诊课堂,掌握教师发展“温度”,弹奏了打造数学名师团队的最强音。

一、制订工作规划――让教师发展有尺度

规划是引领教师有序发展、层递发展、共同发展、高位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促使教师在各自的起点上成功发展,名师工作室依据教师现状,制订了“四个三”工程规划――一是明确“三项工作目标”,即带动一支队伍,抓好一批项目,催生一批成果;二是搭建“三格培养阶梯”,即对新教师进行“入格”培养,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升格”培养,对骨干教师进行“风格”培养;三是铺设“三环成长道路”,即新教师历练“教学基本功”,中青年教师锤炼“教学策略”,名教师提炼“教学思想”;四是构架“三维发展空间”――学习空间、实践空间和展示空间。以此保障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有航向,个人发展规划有蓝图。

二、强化过程管理――让教师发展有力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把管理落到实处,工作室制订了工作章程、管理制度、成员课题研究制度、成员培训制度及成员考核制度等,明确了首席教师和参与教师的职责分工。工作室依据“四个三”工程规划,制订了详细的实施与推进方案,做到每周有检查、每月有总结、每学期有阶段评价,以此督促成员不断自觉与自主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三、走出去与请进来――让教师发展有广度

培训是教师汲取智慧、开阔眼界的最好方法。本工作室由19名数学教师组成,多数教师比较年轻,知识积淀和专业知识都相对浅薄,每位成员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为此,工作室采取了“自选菜单、按需培训”的策略,先由成员依据自身需要,从《学校培训项目计划一览表》中选取并提交自己需要的培训项目,工作室汇总后报学校审核,学校审批备案后交工作室执行。三年来,工作室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多次派成员远赴杭州、泉州、潍坊、南京、上海等地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苏沪浙三地小学数学教学研讨活动等,多次邀请特级教师贲友林、徐斌,教育专家王彦明、孙朝仁等来校作示范课和专题报告,零距离倾听、领会和感受名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创造与名家对话与思想碰撞的机会,接受大师的精神引领和智慧挑战。培训后还要将学习内容认真整理成文字材料,以“学习报告”或“观摩研究课”的形式在全校或工作室内进行学习汇报,让先进的思想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而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倡导读书――让教师发展有厚度

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养成读书习惯的教师,才能保持知识的鲜活。工作室采取“定时向成员赠书活动”督促成员坚持读书,让每位成员置身其中,不得不读,不好意思不读,久而久之,读书成为每位教师生活的智慧方式,成为一种学习时尚,成为一种生命成长的必需。为检测教师读书效果,工作室采取定期举办读书讲坛与定期评选读书笔记的方式,让教师介绍自己的感动、自己的体会、自己的升华,以此激励教师多读书与读好书,读进去,再走出来,以此实现专业精神的建构、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五、潜心课题研究――让教师发展有深度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了引导工作室成员走上教育科研之路,工作室把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工作室根据成员的发展需求,重组研究载体,为每个教师打造自己的优势研究项目。对于不同的重点课题,采用项目招募的方式,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加入到不同的课题研究团队之中,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共同感受困惑与成功,互助促进与提高;对于重大课题,采取“分项挂牌”的方式,中标项目组成员共同承担,合力攻关,不断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形成“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化”的良好局面。

六、创新校本教研――让教师发展有宽度

1.聚焦备课研究,创新研究方式

为彻底改变以往校本教研“组长布置任务,组员写稿上交,活动时读一读、议一议”的状况,切实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工作室带领成员研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流程――“七步递进法”。即读文本(研读教材)、定目标(根据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理重点(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说教法(提出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设练习(精心设计相关练习)、提疑惑(提出仍存在的疑惑,全组成员共同释疑)、打磨课(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成员互补完善)。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实现了资源与智慧共享,促进了年轻教师业务的快速提升、薄弱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为人人上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立足课堂研究,构建教学范式

教学范式是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是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方法。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一是“师傅搭台,徒弟唱戏”,即师傅向徒弟传授备课知识与授课艺术,帮助徒弟修改教案,然后徒弟上课,师傅观摩,课后点评;二是“师徒同台唱戏”,即师徒“同课异构”,互相观摩、点评,共同切磋,共同提高;三是“人人听(评)我,我听(评)人人”,在不同师徒之间广泛开展研课交流活动,探索实施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策略,为师徒构建以生为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范式提供依据。本工作室从学生主学和教师助学两个层面,构建了数学学科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综合与实践应用课范式,实现了“以教为主”单向结构模式的建构向“学助并重”双向结构模式的建构与发展。

七、构筑交流平台――让教师发展有长度

1.搭建“和美讲坛”

为让成长起来的教师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工作室策划了“和美讲坛”,定期举办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报告会,要求主讲人讲自己最擅长的、研究最透彻的、大家最需要、具有实际价值意义的专题内容。三年多来,工作室共举办12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了教师团队的发展。

2. 构筑“教育沙龙”

如果说教师的自我学习是一种吸收,那么教育沙龙就是一种倾吐,有效的倾吐能促进教师更多、更好的吸收。工作室为营造出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志趣相同的教师自由组成教研“三人行”,每周不定时自由组成研究共同体,以对话的形式开展沙龙活动。每次可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畅所欲言,谈论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抒发教学中的得意情怀,探讨教学中的神来之笔,明辨教学中的是非曲直。通过交流,教师们找到了可行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把教育实践过程变成一种研究的过程,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构建,达到了研究问题、交流信息、经验共享的目的。

3.构建网络教研平台

搭建网络教研平台,是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工作室建立了“王聿松名师工作室博客”,博客设置团队简介、新闻动态、文件通知、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观摩研讨、疑难问题研讨、教学案例、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名师论教、数学试题、教育视界等15个栏目,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将工作室开展工作的情况以及成员撰写的有关文章上传至博客发表,既方便教师反思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思想与教学行为,提出问题、感受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与教学能力;又方便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或进行相关课题的联合攻关,或开展主题式论坛活动,或交流教育随笔等,通过自由、开放、互动式交流活动,看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教育教学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从而实现同行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鉴、互惠与共赢,锻造教师队伍的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

八、搭建推介平台――让教师发展有远度

第6篇

Wang Qiang; Tang Shoupeng

(Shandong Business Institute,Yantai 264670,China)

摘要: 当前社会发展竞争激烈,高职教育战线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样也刻不容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已成为决定一所院校生死荣辱的关键工作。2010年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接受了“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专家组对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留以整改落实。这对其他院校的发展工作有较大的参考指导意义。

Abstract: In this developing and competitive society, how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a difficulty. And "talent culture's estimation"is a key work to these colleges. In 2010, Shandong Business Institute passed such test made by "the experts from Shando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mmittee". Expert gave us some suggestions to modify and carry out. Those are very available to the broth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关键词: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高职教育 指导

Key words: talent culture's estim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83-02

1评估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国家发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它的产生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与历史原因[1]。

①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对质量问题的关注。当时,一些工业化国家迅速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传统的英才教育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法已不能有效地向社会说明高等教育的质量。②高等教育向社会开放程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提高,要求了解高校的所作所为,要求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日高。③高等教育经费的压力。政府、社会和学校本身都要求采取新的质量保障措施,达到既节约成本,又保证质量的目的。今天,质量保障已经成为学校一份不容推卸的责任,一种对政府、社会、学生必须作出的承诺。同时,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教育质量评估则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保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国也由此制订了:凡培养毕业生超过三届以上的高职院校;必须至多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由省级以上教育部门牵头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评估结论分为“通过”和“暂缓通过”。对暂缓通过的院校,在一年内必须进行再次评估,省教育厅同时适当核减其招生计划;若第二次评估仍未通过,省教育厅将采取暂缓安排招生计划、暂停申报省级重点项目等措施,促进其尽快达到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评估结论由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

由上分析不难看出,全国的高职院校对评估工作必须极为重视。2010年11月2日至5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进行了高专建院以来的第一次评估工作。为此,院系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提前一年半学院就召开了首次迎评促建工作动员大会,明确了“上水平、创名牌,办特色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提出了“以评促建、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学院多次派人参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举办的评估学习班,派出50余人次赴省内外10所优秀院校学习取经,邀请多位评估专家到校作评建知识讲座;共举办评建知识学习班9次,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评建知识考试;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院报专栏等介绍评建知识,报道评建动态,营造迎评氛围,对评建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和层层动员。通过学习和动员,统一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人人重视评估,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良好局面。

3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主要工作流程分析

评估专家组是受省教育厅委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校从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家组织。其主要工作职责有:①审阅被评估学校的自评材料(含“数据采集平台”数据);②根据评估指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被评估学校的自评情况进行预审,确定现场考察内容;③完成规定的现场考察工作,对被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考察分析;④对被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并与被评估学校及其主管部门交换意见;⑤向省教育厅提交书面评估工作报告,并提出对被评估学校评估结论建议;⑥研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存在问题,提出使之完善的建议。评估专家组进入一个院校的实际工作一般为:1)深入教学楼、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餐厅、学生公寓等场所实地考察学院办学条件。2)举行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汇报会。由学院领导向专家组汇报人才培养工作情况,共分为五大部分:学院概况与历史沿革、以评促建与教学改革、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学院发展与办学成果、现存问题及整改措施等。3)专家组在评估资料室全面查阅有关资料。主要是自评和学院特色建设及校企联合的佐证材料。4)专家组分几个小组,深入课堂开展了听课工作。5)专家组组长对学院主要领导进行了访谈,听取课程说课。6)专家组与各研究室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系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辅导员进行深度访谈。对重点专业进行专业剖析,听取相关课程的说课以及专业汇报。7)召开总结大会,宣布评估结果。专家肯定一所学院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也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4一般高职教育在评估工作中容易暴露出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的工作过程来看,评估工作设计面广,考察层次深。虽然对于大多说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的高等院校不会发生实力之外的“意外”,但是容易出现很多问题。下列都是山东各高职院校在评估一次性通过之后,专家组广泛留出的整改意见。

4.1 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认识不够全面高职办学初期,学院基础建设、教学基本任务非常繁重,高职教育立足于首先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难以在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实践上投入较大的精力。这意味着高职教学质量还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性。办学年限短的院校尤其应该展示更多的教学成果而非科研项目。

4.2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投入不足高等院校的建设投入不能仅依靠国家,自身在生存中创发展也极为重要。

4.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学院专任教师总量不足;二是高层次、高学历教师数量不多,特别是缺少专业领军人物和名师。主要原因一是受编制限制,学院缺乏用人自;二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规模小,大部分高层次、高学历人才都被企业高薪聘走。一个学院的发展也和时代背景相互影响。

4.4 精品课程建设和产学研结合有待深入推进在课程建设上,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起步较晚,成效不足。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高职普遍办学时间短,授课教师对高职课程需要加深认识;二是学院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重视不足、投入不够。产学研结合推进较慢。一方面是学院科研工作刚刚起步,科研水平层次较低,拿不出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吸引企业;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眼前经济效益,对校企共建积极性不高。

5高校落实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整改方案的分析

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高职院校应采用下列整改方案:

5.1 研究高职办学规律,提升高职教育理念问题具体参考措施有:①加强学习,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全校各层次的学习制度(成文且每年更新)。②提升高职教育理念: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不断校正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③查找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切实整改:学习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学习省级示范性院校创建标准,加强整改。④推进开放式办学:加强学习,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校办学的服务方向。⑤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5.2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教学团队问题具体参考措施有:

5.2.1 教师顶岗实践要求和制定政策激励措施:①专任教师每三年不小于六个月的顶岗实践时间;②无实践经验的新进青年教师,进校三年内,顶岗实践时间不小于一年;③寒暑假期间,专任教师不小于一个月的顶岗实践时间;其他可利用课程轮空等时间安排到企业顶岗实践。

5.2.2 教师顶岗实践考核:制定教师在企业一线顶岗实践的考核办法。

5.2.3 建立教师竞聘上岗机制,修改完善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实施分级聘任。

5.3 优化实践教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具体参考措施有:

5.3.1 一体化课程实施①建立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信息反馈机制,合理设置专业群。②根据社会需求,加大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工作,实时调整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5.3.2 订单培养项目的实施校企双方探讨订单培养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实施。“校中企”、“企中校”模式探讨:①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为企业服务。②建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机制。

5.3.3 学生顶岗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①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办法,顶岗实习过程资料完整,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②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50家以上。③完善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制度,保证顶岗实习效果。

6结语

评估工作对各高职院校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否已经通过评估的院校;都应该根据评估专家的反馈意见,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办学理念;二是继续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等方面加强改革与创新,争取今年取得好成绩;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激励措施引进专业拔尖人才,加快对教学名师的培养步伐;四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五是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实践性教学管理水平;六是加强教风、学风与校风建设。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务必保质保量逐步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第7篇

一、导学质疑

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合适而有效的导学要做到“三不”:一不太多太杂。导学内容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二不太难太繁。导学要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再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时间不要太长,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

为此,教师要做好教学前测:学生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例、经验可以作为铺垫?通过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掌握已学的知识?怎样把数学化和生活化结合得更好?在准确前测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怎样计算?学生快速口答。教师课件显示计算公式,并指出,这些都是简单的基本的图形。接着,教师用课件出示下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这是什么样的图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这样的设计通过与新课有关、概括性强、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做好知识的正迁移,使他们在最易接受知识信息的时间内,简捷地开始学习新课。

二、探究精讲

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自主解决问题。精讲要求教师对教材上一些非重点或简单的、学生能理解的内容少讲或不讲;对重难点内容,要花时间讲清讲透,以讲促思,以讲解惑,以讲沟通知识的纵横联系,以讲梳理、总结学习方法。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情境问题进行学习:出示导入环节客厅的平面图(图1),要求学生思考,要给这个客厅铺上木地板,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

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地设计了三个活动任务单。

任务单一:(1)能直接求出客厅的面积吗?怎么办?(2)探究活动。①怎样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②4人小组合作,在图上画出转化的方法,一种方法画一张图。③你们有多少种方法就画多少张图。

分组学习后,教师要求学生把画的各种方法贴在黑板上,并通过思考与辨析,去掉错误的画法。

任务单二:教师要求学生按照画图思路的不同,给留下的6种分法分类,小组讨论这样分类的理由。学生通过讨论,将6种分法分成了三类——分割成2个图形,分割成3个图形,图形外添补1个图形。教师据此提炼出分割法、添补法,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分割成的图形越少,计算越方便”。

任务单三:四人小组中,每人选一种方法计算,然后比较交流——用“分割法”和“添补法”计算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展示、纠错。教师梳理提炼,分割法——加;添补法——减。

三份任务单构成一个活动串,把整个探究过程串起来。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探究中逐渐获得新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测评

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通过课堂检测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这个环节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回顾,二是测试。回顾旨在让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回忆、总结的机会;测试应努力做到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因而试题要具有针对性、基础性、层次性,内容尽量偏重当堂所学,不必过多拓展,要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中,教师根据探究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两道练习题:(1)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经学过的图形(画虚线,图略)?(2)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图2,单位:米)。

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投影展示不同的分法和计算方法,以及正确的书写格式。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分割法、添补法的实际操作运用,又注重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迁移拓展

迁移拓展的特征是开放性。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感。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道题,都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第一题(图3),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讨论后,有学生说“S整体-S空白”,有学生说“S小三角形+S大三角形”,还有学生说“直接求S梯”。教师通过课件演示,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把左边的小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0,构成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面积就是阴影部分的面积。第三题(图5)题目要求是:中间为宽2米的田间小路,求田地(阴影)的面积,这道题和第二题(图4)都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解答。

三道题的设计注重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四环节”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完整体系。

·互动链接·

203班教室里,术科名师团队围绕“三维四段”课堂模式运用中的细节问题展开了研讨。针对美术课《绚丽的焰火》的教学,赵琴老师指出,执教老师敢于让学生先尝试、探究,然后进行提炼梳理。这样做改变了先教后学的固有方式,是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的表现。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们纷纷谈论自己对先学后练的思考与困惑。

在201、202班教室里,语文名师团队、数学名师团队也展开了研讨。大家围绕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对“三维四段”模式的思考与体会畅所欲言,疑惑与问题在交流与碰撞中得到解决。

这只是广场路小学教研活动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老师们在健康课堂课题研究中不断成长。健康 课堂,让老师们思考得更多,让孩子们学得更轻松,让课堂变得更高效。

(黄石市广场路小学 纪 燕)

“我们组学习的是第六自然段——鲸的睡觉方式。我们用绘画的方式向大家汇报学习情况。鲸睡觉时……”“我们组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七自然段——鲸的生长情况。我们用图表法标示鲸的生长情况。大家请看……”

这是405班被确定为“三维四段”教学模式实验班后,我第二次主讲研讨课时的情景。课堂上,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习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然后用喜欢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学习情况。分享时,大家认真听取每个小组代表的发言,或补充,或纠正,或给予掌声。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

回想第一次研讨课,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课堂气氛依然沉闷。课后,专家团队的田澜教授、金凯校长带领团队成员帮我总结得失。大家一致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受固有思维的束缚,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的表现。我再次审视了“三维四段”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及操作流程。第二次研讨课,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然后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体现了出来。

第二次研讨课得到了专家组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在高兴的同时,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除科普类课文外,“三维四段”教学模式还适用于其他文体吗?我开始了新的尝试。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修正、反思,我终于找到了比较好的突破点:无论什么类型的课文,都应该有一个核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自主学习,力求一课一得。这样,“三维四段”教学模式就能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

(黄石市广场路小学 杨 梅)

这些年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但我总感觉,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语文教学依然是单调的书写和背诵[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孩子们对课外阅读依然缺乏兴趣。

在淡淡的担忧中,女儿进入了三年级。我惊喜地发现,女儿有了变化。“妈妈,我要找一些卫星资料。”回家后,女儿急切地告诉我。“找资料?做什么用?”“上课时有交流环节,我也要有交流的内容啊!”一个周末,我正在做家务,女儿走到我身边,说:““妈妈,我找了几个科学家的故事,您和我一起筛选一下,好吗?”“信息不是越多越好吗?”我有些诧异。“不,老师说了,资料要短小精练,紧扣主题才好!”

现在,女儿常常会和我分享课堂上交流讨论的快乐。是什么让女儿产生了这样的变化?一次家长会,让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广场路小学开展的“三维四段”教学模式研究,给课堂带来了生机。

要想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碰撞,学生课前需要主动预习,自主思考,获取更多的信息。而当课文只是知识信息载体的时候,孩子也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与课文相关的科学、艺术、人文等都成了他们课前、课后探究的对象。

第8篇

1.擂台式比赛难以呈现授课全貌。

校内讲课竞赛的开展形式通常是在同一时间点集中比赛,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在20-30分钟内完成比赛,专家根据其现场表现打分。这种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擂台式比赛,不能有效反映参赛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掌握及随机应变能力。

2.参赛教师的覆盖面窄。

高校在开展校内讲课竞赛时,通知标题一般为“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通知明确规定参赛教师的年龄必须在35周岁以下,很多参赛热情高的教师因为年龄限制而无缘该项目。

3.高校对校内讲课竞赛目的定位不准。

校内讲课竞赛应兼有选优和培训两种性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要求“重点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分配办法”。校内讲课竞赛是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发现优秀教师、选拔优秀教师、持续提高优秀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选优性质。同时,校内讲课竞赛又有别于一般名师选拔、教学成果奖遴选等项目,高校规范组织讲课竞赛工作,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全校教风建设,具有一定的培训性质。而当前高校校内讲课竞赛的主要目的用于选优,忽视了其应有的培训性质。

4.讲课竞赛获奖对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的贡献度小。

目前讲课竞赛主要有校内讲课竞赛和校外行业性、课程类讲课竞赛,存在组织者多样化、比赛层次多样化、参赛要求多样化、奖项多样化等问题,使讲课竞赛奖项的含金量难以区分,高校在教师评优、职称晋升方面定量考核困难,讲课竞赛获奖仅做定性参考,直接贡献度小,教师参与热情不高。

二、创新校内讲课竞赛的实践模式

1.精心谋划,顶层设计。

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②,我国高校专任教师由2006年107.6万人增加到2012年144.03万人,增幅高达35%。随着大批的博士、博士后短时间内涌入高校,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方式由传统的符合条件晋升转变为竞争激烈的选拔式晋升,教学考核也从教学工作量、完成课时数等显性指标转变为教学能力强、教学改革成果丰富等内涵性指标。高校在充分认识当前校内讲课竞赛优缺点的基础上,综合学校发展实际,精心谋划,顶层设计,将校内讲课竞赛作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一是将校内讲课竞赛与职称晋升刚性挂钩。学校明确要求所有晋升副教授、教授职称的教师,必须参加校内讲课竞赛并获奖。二是在申报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教学类奖项时,校内讲课竞赛获奖教师予以优先推荐。三是对获奖教师予以奖励。学校对获奖教师广泛宣传,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奖金从1万元至1500元不等。四是鼓励学院配套支持。学校引导学院重视参赛教师的教学投入,采取经费配套、换算工作量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校内讲课竞赛的积极性。

2.创新细则,务求实效。

通过采取校内讲课竞赛与职称晋升相挂钩、讲课竞赛获奖教师优先评优、大幅提高讲课竞赛奖励金额等措施,教师参与校内讲课竞赛的热情被激发,参赛教师人数大增。高校要树立精细化服务意识,通过创新讲课竞赛实施细则,规范操作程序,务求实效,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校内讲课竞赛工作。一是将讲课竞赛参赛教师分为青年组和普通组两组,分组比赛分组奖励。要求35周岁(含)以下教师可报名参加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即青年组的比赛;所有符合参赛资格的教师(包括3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可以参加普通组的讲课竞赛。通过设置规则,将教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群体分组比赛,同时允许35周岁以下教学效果好的青年教师申报普通组比赛。二是严格控制获奖比例,宁缺毋滥。青年组和普通组各设立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人数为当年该组参赛人数的10%左右、二等奖人数为当年该组参赛人数的17%左右、三等奖人数为当年该组参赛人数的23%左右。青年组和普通组分别评奖且获奖资格的有效期为5年,青年组获奖奖励为1500元到6000元不等,普通组获奖奖励为3000元到1万元不等。三是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学校建立专家课堂跟踪听课制度,要求评委专家对每位参赛教师的参赛课程随机听课5次,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参赛教师获奖的必要条件。通过常态化考核,将比赛贯穿于日常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扎实做好校内讲课竞赛工作。四是学院开展院级讲课竞赛工作。学院在期中教学检查阶段,集中组织本院参赛教师开展30分钟左右的讲课比赛,经过打分、评议等环节,对本单位参赛教师进行排序,并将学院初评材料提交学校。五是提名校三等奖及以上建议人选。学期末,学校汇总学院初评材料、专家听课材料以及参赛课程学生评教材料,召开讲课竞赛评审专家会议。专家依次汇报讲课竞赛听课情况,综合学院、专家、学生三方面评价材料,经评议、投票等环节,对校三等奖及以上人选提名并将名单上报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提名人选总数不超过讲课竞赛参赛总人数的50%。六是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讲课竞赛评审专家提供的三等奖及以上获奖教师的名单,参考参赛教师相关评价材料,投票选出校二等奖、三等奖获奖教师名单。七是学校公示讲课竞赛二等奖、三等奖获奖名单,接受广大师生监督。八是开展校内讲课竞赛一等奖比赛活动。比赛分为青年组和普通组,二等奖获奖教师自愿报名参加一等奖讲课竞赛,学校对比赛过程进行全程录像。比赛环节分为说课和讲课两部分,其中说课5分钟,讲课15-20分钟。说课环节依据参赛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具体阐述预先设计的教学设想,具体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程序等。讲课环节允许形式多样,鼓励创新。参赛教师以参赛课程为蓝本,预报3个知识点备选,评审专家随机抽取一个知识点,专家评分成绩现场公布并上报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九是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讲课竞赛评审专家提供的参赛教师得分表,投票选出一等奖获奖教师名单。十是学校通过展板、橱窗、校报、网络等多种方式对获奖教师进行广泛宣传,颁发荣誉证书并发放相应奖金。

三、校内讲课竞赛新模式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新模式下的校内讲课竞赛涉及参赛教师、校评审专家、院评审专家、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专家等众多人员,比赛时间长达半年,操作流程复杂,影响力大。那么校内讲课竞赛能否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本文以H校为实验对象,H校为华东地区一所211重点院校,该校于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正式实施了校内讲课竞赛创新项目。本研究从学生评教和专家评价两个维度,分析参赛课程的学生满意度和专家满意度,验证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性。

1.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以学生的视角观察教师的教学表现,是指被评教师在任课班级中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由参与评价的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和自身意见,对教师教学质量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陈磊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评教的结果总体是有效的,学生从自身的学习效果出发,给教学严谨有条理、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打高分,给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的教师打低分③。本次研究的实验组数据为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79位参赛教师所对应参赛课程的学生评教成绩,共79条记录;参照组数据是从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和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学生评教成绩中整理得出的相对应数据,共79条记录。通过分析两组数据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见表1)可知:学生评教总平均分从88.88分提高到90.05分,表明通过校内讲课竞赛项目,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有所提高;学生评教得分的最小值从78.71分提高到82.76分,表明校内讲课竞赛能够对教学能力欠佳的教师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实验组和参照组数据采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实验组P值=0.319,参照组P值=0.171,两组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实验组和参照组评教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且实验组评教数据偏向高分一侧。对实验组和参照组数据采用配对样本的T值检验(见表2)可知,两组样本均值差为1.17,标准差为3.38,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下限为0.37,置信上限为1.98,检验的t值为2.9,自由度为69,p值为0.005,远小于0.05,因此拒绝实验组和参照组均值相等的假设,实验组较参照组具有显著的差异,表明通过校内讲课竞赛项目,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有明显提升,从而验证了参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是指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者具有相似学科背景的同伴,通过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做出的评价。研究表明,专家评价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做出较准确的判断,能够较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并能提供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④。本次研究的实验组数据为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79位参赛教师所对应专家评价数据,共395条记录;参照组数据是从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和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专家听课数据中整理得出的相对应数据,共131条记录。通过分析两组数据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见表3)可知,专家评价总平均分从86.09分提高到88.66分,表明通过校内讲课竞赛项目,专家对参赛教师的整体教学评价有一定的提高;专家评价的中位数从87分提高到90分,表明通过校内讲课竞赛项目,参赛教师获得5次专家随机听课辅导,教学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9篇

一、细化管理,强化校本培训

1. 全员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校长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亲自担任了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组长,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每次教研课校长都亲自听课,听评课,参与总结和指导,带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的热情与参与的态度。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有反馈。

2. 完善制度,保障研修过程有序有效。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东风小学教师评价方案》、《东风小学奖励机制方案》,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了校本研修活动的进行,保障了研修过程的有序有效。

3. 不吝投入,搭建平台,积累经验成果。学校重管理、善激励的同时,还注重后勤保障工作。学年初就为每位教师购买了自学笔记和网联笔记,为名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制作成长档案夹,为教师经验积累和成果展示做汇编材料。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在经费投入中2011年全校共有235人次参加了国家、省、市、区级培训。

二、分层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 创新研修模式,构建点、线、面立体研修模型。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始终围绕“成长教育”办学理念,为促进教师的优秀成长,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积极探索更加科学、规范、实践性更强的研修模式,形成了在全员教师、名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各层面中确立的研究点、实践点、训练点,并以点连线,以线铺面,形成分层面的系列培训内容,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专题辅导模式。学校聘请了专家学者为全体教师进行理论专题培训,使校本培训更有针对性。学校采取了对全员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进行分级辅导的模式;教学校长结合组级教研、校本教研做专题辅导;名教师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做专业引领;骨干教师结合帮扶工作的开展做专项辅导。一年里学校组织校本培训 25人次。在系列专题辅导中,通过课堂教学实例指导教师更好地操作“有效教育”课型方式的方法策略,规范学习方式训练的方法策略,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实践和研讨中不断成长着。

(2)拜师结对模式。对新老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如单元组拜师、学科组拜师、名师引领、骨干帮扶等多种形式。在对新教师的培养中从搀扶新教师“学走路”,到试着让新教师“自己走路”,再到让新教师感知不同课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课型,在一个阶段中集中力量针对一个课型进行突破。自学年初“青年教师拜师会”后,学校不断对师徒帮带工作进行随机督查和管理,并开展了读书、教研等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师徒帮带工作的顺利开展。

(3)规划自修模式。在各级培训指导的同时,学校更重视教师的自主研修。每学年学校都会指导每一位教师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学生发展实际,提出适合自己特点的个人发展要求,选择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出详实可行的个人研修计划,提高教师自主研修意识。教师的成长规划更多的体现了自主研修,但这种研修不能完全放手,要有正确的引领和指导,更要有学校的督促和激励机制做保障,学校的主管领导每学期都要进行随机检查指导,确保自主研修能够起到最好的效果。

(4)档案推动模式。有了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作目标,更要落实行动。为此学校建立了教师校本研修档案,按各层次教师培训要求进行了档案归档。档案中既有学校指导规定的内容积累,也有教师们自主的材料积累。名师档案为《花开的声音》,骨干教师为《夏天的花朵》,新教师为《碧波微澜》。成长档案推进了各层次教师的系统培养进程。老师们结合学校对不同层次教师培养方案中的要求,从自身素质、教育教学专著研读、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听课评课、教育教学感悟、师徒帮带等方面积累材料。一年下来,每位教师都整理、积累了丰厚的成长档案。

(5)跟踪指导模式。课堂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学校在各项教研活动中,关注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实行了三级跟踪指导的方法:教学领导阶段跟踪,帮带教师随机跟踪,年组教师全程跟踪。教学领导除了常规听课之外,更是有计划有选择地听课。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以及薄弱教师等分别进行跟踪指导,具体指导一个问题,明确一个问题;帮带教师除了在组级教研中进行指导之外,更要进行随机的指导。针对帮带的青年教师自身需要更正的问题,有目的地指导改正。针对性强,效果好。学校也随时对帮带指导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学校在安排教师分工时,就注意兼顾到骨干教师,新教师的搭配,所以教研组的指导力量也不容忽视。每次的组级教研,学年组都要认真选课,选定上课教师,在集体进行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上课,使青年教师在每一次教研的备课、上课、反思、评课环节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2. 树立学、研、行综合研修意识。学习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更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学校在鼓励和督促教师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引导教师学什么?怎样学?学习的质量如何?

(1)书中学。学校结合市教育局组织的“树终身学习理念,做专家型教师”的主题开展读书活动,规定教师学习营养书架中的书籍。每个月借阅一次书籍,每年记录学习笔记一万字。在推进教师走进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改变过去闭门造车式的阅读,创造性地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学校先后开展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论坛”、“教师读书笔记展评”、“班主任读书论坛”、“《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读书沙龙”“《陶行知教学名篇》、《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读书沙龙”等一系列读书活动。教师在读书交流中汇报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做、所得,真正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把读书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主题读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学校被评为通化市主题读书活动先进集体。

(2)网上学。为扎实开展网联培训,学校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加强了管理力度的落实,实行了专管专培、严查严管、勤学勤练的三级管理模式,采取边建设、边培训、边应用的运行方式,从登陆注册到选课学习再到答疑发帖,各项操作流程都进行了细致培训,并从全员培训到年组辅导再到结对指导,使网联学习落到实处。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教改项目;全过程管理

目前,国内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主要是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报评审、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进行监督与管理,管理形式更多强调截点与成果,具有典型的“终结式、断点式”特点,虽能较好把控教改全局,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立项盲目、过程轻视、验收潦草、成果荒芜,使学校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因此,更新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理念,优化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方法,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势在必行。

一、教改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1.高校教学改革全过程管理的概念

高校教改全过程管理是指:打破“断点式、终结式”教改项目管理的藩篱,以质量提高为目标,过程动态管理为手段,真改实做为原则,形成贯穿于立项、改革建设过程、成果验收与示范推广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体系。

2.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特点

高校教改项目全过程管理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活性大,管理强调真改实做,强调管理者在教改中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评价中强调多元评价机制,做到动态把握、及时督导、灵活协调等,以使管理变被动为主动。

二、全过程管理的实施

1.严格项目立项准入

实践证明,立项把关程序不严,可能直接导致盲目立项、盲目投入,使教改流于形式,为学校财政带来巨大负担。目前,大多数高校为教改立项配备立项指南,它通过教学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现

状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发展

规划制定出来,一般应该包含立项指导思想与立项范围界定两部分内容。指导思想和立项范围的确定,可促进申请人正确理解高校教学改革理论内涵,使立项更契合学校教学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可有效避免盲目立项。此外,多种申报形式和立项开题制度,可以促进学校教改的整体、良性发展。

(1)集体申报与个人申报相结合

以往的教学改革项目申报,一般以教师个人申报为主,虽能针对具体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但单一申报形式不利于学校教改资源整合利用,也不利于高校教改整体发展。基于项目立项范围,应鼓励教师个人申报,也鼓励集体申报,即由学院领导或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牵头,多教师、多部门、多院系强强联合,整合教改资源、深入开展综合性教改。

(2)实行教改立项开题制度

随着高校教改的深化和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大力推进,必须确立以专家书面审核申报材料以确定是否立项的机制难免有失偏颇。而立项开题制度,要求申报人针对项目选题背景、研究背景、研究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经费等相关问题做一一陈述,专家现场向申报人质疑、提问与交流。这不仅增加评审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也是申请人教改经验学习交流的良机。也可增加实地考察、访问等方法,对申报人教改基础及教改条件等情况进行调查

核实。

2.实现教改全过程动态督导与管理

全过程管理理念,提倡重新定位管理者的身份,它更强调视管理者为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强调基于学校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共同目标基础上,为每一个教学改革项目提供更多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1)健全教学改革项目督导制度

传统教改项目管理,往往“重两头、轻过程”,导致许多立意和改革计划很好的教改项目,立而不建,流于形式,甚至流产。教改项目督导制打破传统教改项目“只立不督、只督不导”的现象,在截点管理制度基础上融入过程性评价与指导,以促进教改反思与计划调整。这就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从体制上构建并完善过程评价相关标准和操作规程、配备专业督导人员。同时,要确保部门间沟通顺畅,避免因多头管理出现管理盲点和真空地带。

(2)基于网络的全过程管理

基于网络可以为全过程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的实施平台。目前,已有高校建立教学改革网络评审系统、为教学改革项目配备相应建设网站等等,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项目在线申报、在线评估与建设跟进,突破了传统方法的时空限制,也确保了专家决策的准确性与透明性。

当然,这只是基于网络全过程管理的初探阶段,迈克・富兰说过:“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可见,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于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十分重要,管理者若能更多地以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改项目中,为项目实施者提供咨询、交流、资源及经验共享平台,则不仅能实现运行高效便捷、管理规范、动态跟进、节约资源、数据存储与分析,也为教改实施者提供寻求支持与帮助、多方成员相互沟通交流、共享教改资源、分享教改经验的平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改思想的融合、教改资源的整合,促进优秀教改团队的形成和教师专业发展。

3.项目验收评价多样化

(1)注重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可以为教师教学改革实施情况提供科学及时的数据,为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进一步探索与反思、修正教改思路、优化教学改革方式方法提供有力支持;其次,过程评价也为教学管理者提供了一手的分析数据,以实现教改项目管理效益最大化。管理者可以建立教改项目过程评价档案袋,通过教改建设网站实时跟进、网络咨询、交流数据分析及教改进展汇报会、督导专家调查回访等多种手段实现过程评价。

(2)教改验收现场答辩和实地考察制度

教改项目验收现场答辩中,教改负责人就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和最终成果进行展示,回答验收专家的问题与质疑,可使验收专家全面了解教改成效;另外,验收现场答辩,可以促进教改项目实施者深入总结教改经验、获得优质教改方法指导,从而提高教改理论与操作水平。

教改重在真改实做,验收中增加实地考察,可更客观、有效评估教改实效性。实地考察可分为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朋辈评价。其考察方式可以用访谈、听课随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验收专家综合过程评价和验收答辩评价与实地考察评价对教学改革项目提交评价报告。

4.重视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

教改最终目的是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十分重要。全过程管理的网络化实时管理不仅在实时督导、过程评价与交流互动中起到积极作用,也为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提供了有效平台。此外,教学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改革成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以及鼓励整合教改资源申报综合性教学改革或高一级教学改革项目的方式来促进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和

推广。

高校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并不是一句口号,它要求高校改变过去立项重数量、轻质量;重两头、轻过程的局面,将学校教学改革做到实处;要求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坚持特色、注重创新、真改实做;要求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严把立项关,优化教学改革过程的动态督导与管理,注重教教学改革建设过程的督导与过程评价,注重教学改革成果的实效性,加强优质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作用等。因此,笔者认为,对教学改革全过程管理理论与运行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静.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29-30.

第11篇

宣城市7所职教中心2012年在岗专任教师950人,课题组开展问卷调查,收回学校有效问卷7份;收回教师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69份,在编在岗教师515份,占90.5%,聘任和兼职教师54份,占9.5%。调查问卷分选择题和简答题两部分,内容涉及教师的基本情况、从教经历、教学教研、教师培训、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

专任教师基本结构

从调查来看,7所职教中心专任教师950人,男性592人,占62.3%,女性358人,占37.7%;文化课教师422人,占44.4%,专业课及实习指导教师(以下简称专业课教师)528人,占55.6%。调查的515名在编在岗教师中,男性312人,占60.6%,女性203人,占39.4%;文化课教师254人,占49.3%,专业课教师261人,占50.7%。年龄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见表1;学历上绝大多数达本科及以上学历,见表2;多数教师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见表3。

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自我职业满意度较高。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自己从事职业学校教师这一职业的满意度比较高,感到满意的占22.5%,比较满意的占48.0%,不太满意的占24.3%,很不满意的占5.2%。女性教师的满意度高于男性教师10.4个百分点。30岁以下教师的满意度高于50岁以上教师16个百分点。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的满意度差异不太明显。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职业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才会自主地将自己的职业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可以说,教师对自己职业满意度越高,专业发展的动力才会越大。

专业发展的目标较明确。专业发展目标越明确,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越强。调查表明,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有而且明确的占40.6%,有但模糊的占36.7%,没有的占12.8%,不知怎样确定的占9.9%。男性与女性教师、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差异不明显。中青年教师有发展目标的比例以及目标的明确性高于年长的教师。这也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趋向平淡。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和周围教育现象主动且经常反思的占45.2%,能反思的占53.1%;经常写教学日记和教育教学体会的占40%,偶尔写的占56.3%;经常阅读教育教学类书籍和杂志的占51.3%,偶尔阅读的占46.6%。这些都说明大多数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与愿望。

专业发展压力很大。调查显示,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感到压力很大、难以承受的占12.6%,有压力但可承受的占67.8%。女性教师没有压力的少,但似乎比男性更能承受压力。青年教师比年长的教师更能承受压力。专业课教师承受压力情况似乎比文化课教师强一些。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学生难教的达75.7%,自身发展需要的达50.1%,职称评定的达39.8%,学校管理方式的达37.5%;年轻教师在自身发展需要、职称评定以及学生难教方面的压力大于年长教师;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来自自身发展需要和职称评定的压力大一些,来自学校管理方式的压力小一点;专业课教师比文化课教师来自自身发展需要的压力大一些,来自学生难教的压力小一点。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教师的自身能力(57.5%)、教学兴趣(41.6%)、职业理想(41.4%)、学校组织气氛(39.6%),其次依次为专业挑战(39.2%)、进修途径(38.1%)、学校制度(30.3%)、教师专业互动(24.1%)、工作压力(22.5%)。男性教师认为主要因素是自身能力、职业理想、专业挑战和学校组织气氛的比例高,女性教师认为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教学兴趣、教师专业互动和进修途径的比例高。自身能力、家庭环境、职业理想、专业挑战、教学兴趣和专业互动对30岁以下的教师影响较大,家庭环境和进修途径对31~40岁的教师影响较大,自身能力、职业理想对41~50岁的教师影响较大,职业理想、学校组织气氛对50岁以上的教师影响较大。文化课教师受职业理想影响较大,专业课教师受专业挑战和专业互动影响较大。可以看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自身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群体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学校因素、政府和教育部门因素、社会因素,但是不同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所差异。

对学校的期望。调查表明,教师希望学校为其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如业务进修(78.8%)、教学观摩(54.0%)、赴企业实践(53.4%)、学习化环境(44.9%)等。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希望提供学习化环境、业务进修的机会和参加教学评优活动。40岁以下的教师更希望能得到业务进修、学历提升的机会和参加教学评优活动。专业课教师比文化课教师更希望赴企业实践和提升学历。教师最希望得到的激励方式依次是:奖金福利(88.5%)、专业技术职称晋升(72.2%)、高级培训(70.3%)、授予荣誉称号(38.3%),此外,还有教育科研(35.1%)、教学评比获奖(31.8%)等。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希望参加高级培训和教学评比获奖。40岁以下的教师更希望获得奖金福利、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参加高级培训和教学评比获奖,31~50岁的教师比30岁以下、50岁以上的教师更希望能发表教育科研论文。

学校的支持。87.7%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师在技能大赛、论文、学历培训等方面有奖励,或采用财物奖励+精神奖励(43.3%),或单一的财物奖励(28.2%)、精神奖励(8.3%);只有12.2%认为“什么都没有”,可能是部分教师对学校的奖励措施不甚了解。68.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师订阅、订购教育杂志、书籍没有补助、奖励,13.4%的教师认为有补助,只有8.5%的教师认为“按规定报销”。这表明学校已经采取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还不足。

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是一种以学校为核心场所专业互动共振的过程,学校的制度建设、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等,对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学校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机制,创造教师健康成长的发展平台。

改善信念是先导

一是改善教育信念。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偏低,不少教师虽从事职业教育,但对其认同度也不高。因此,学校要多形式对教师加强国家和地方职业教育政策和形势教育,使教师进一步理解职业教育的价值,引导教师改善职业教育信念。

二是改善学校信念。县域职业学校相对普通高中而言,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都是比较低的,生活于其中的教师也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学校既要加快硬件建设和质量建设,以高社会贡献度改善办学影响力和社会形象;也要发展融入地方特色和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以核心价值理念引导教师改善对学校的信念,寻找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链接点。

三是改善学生信念。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付诸更多的努力,而且成效不易凸显并具有强烈的滞后性,教师难以获得体验成就的欢愉。因此,学校既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使其增强“爱和责任”意识,更要引导教师更新“学生观”“人才观”,以“学生发展为本”,相信学生会“成人”“成才”。

四是改善职业信念。职业学校教师面对“特殊”的教学对象,自我效能感和教学成就感不足,职业认同感低。因此,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心态,把职业教育作为事业去追求,由从业到敬业进而乐业,由匠师到能师进而到人师,这才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心理基础。

明确目标是动力

一是制订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为使教师有共同的职业愿景,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力,学校要制定教师发展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期目标要使教师成为“德技”之师、“博雅”之士,“德”即高尚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职业道德、良好的社会公德;“技”即过硬的专业技术、精湛的职业技能、高明的教学技艺;“博”即博怀、博览群书、博采众长;“雅”即言谈文雅、风度儒雅、品位高雅。近期目标是提出明确具体的业务提升目标,督促教师加强道德修养、知识积淀和技艺浓缩。

二是指导教师规划职业生涯。教师专业发展从纵向角度来看,是教师整合社会、学校和自身发展需要,对自己的职业未来进行主体设计、规划和实现的过程。学校要把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指导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社会要求和学校的共同愿景,作出能促进自身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

三是助力教师实施生涯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之后,关键在实施。学校要出台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相应的政策、制度、措施等,引导教师运用积极有效的行动策略,使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成为实现专业内涵不断丰富,专业结构不断改善,专业能力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四是干预教师职业倦怠倾向。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压力大,对学生、学校、社会、工作及自身的期望值低,自我效能感不强,产生职业倦怠的程度比较高。因此,学校要从改善学校管理和工作环境、让教师接受应对压力训练、提升专业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干预。

示范带动是关键

一是校长引领。校长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等会通过其干预和管理行为反映到教师身上。校长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管理的核心就是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专业水平。此外,校长应是教师的“公仆”,重在“服务”,不仅要把自身定位成一个“服务者”,还要把学校打造成面向社会的“优质教育服务的提供者”。

二是名师辐射。建立名师培养机制,设立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品牌,以学科(专业)为纽带,以教学、科研为载体,发挥名师爱心笃学的师德效应、敬业奉献的育人效应、精湛高超的师技效应、奋发进取的风范效应,由名师带领一批有共同教育愿景和追求的优秀青年教师,建设创新型教育教学研究的学习团队,使名师工作室成为骨干教师的集聚所、优秀教师的培育场、未来名师的孵化室。

三是专家指导。专家引领是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航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把脉”“会诊”,是加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聘请高校、教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专家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顾问及指导教师,经常把专家“请进来”和让教师“走出去”,使教师在大量吸取专家论著的精神营养之外,尽可能多地得到专家的指导,升华职业教育情感,把握专业发展方向,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四是骨干示范。骨干教师是学校的财富,也是教学改革的中坚。要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校本考核、奖励、经费资助、队伍管理办法,发挥骨干教师对周围教师的示范作用。骨干教师践行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弘扬的职业精神是其引领方向和作用所在。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在思想上“引”,在学习上“导”,在工作上“帮”,在行动上“带”,使骨干教师成为教学思想和行动方式的引领者,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示范者,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的促进者。

搭建平台是重点

一是学习平台。建设学习型组织,把目标指向有效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在时间上,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主,集体学习为辅;在内容上,主要是教育理论和教学业务及专题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在形式上,以校内学习为主,校外学习为辅,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名校学习,蹲班学习、拜“名师”学艺等;在保障上,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书刊、学习资料、办公电脑以及建设网络平台,并将教师学习情况纳入教学业务考核之中。

二是交流平台。建立教师沙龙、网络论坛等平台,举办教师论坛,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同伴交流、互动,鼓励教师相互听课、磨课;拓展教学开放周的内涵,聘请外校教师上课,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并请专家开设讲座;派教师外出听课交流,探索与兄弟学校相同学科、专业教研组之间合作备课制度。

三是培训平台。拓展校本培训,对适应期的教师采用专题讲座与交流分享相结合的“交流互动式”培训,对发展期的教师采取“诊断反思式”培训,对成熟期的教师采取“研训一体式”培训,对平和期的教师采用“自我发展式”培训。落实企业实践,有计划分批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和公共基础课教师到企业或公共服务单位见习。组织教师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培训,主要是综合性、专题化、研修式和骨干教师培训。

四是研究平台。加强校本教研,加强教研组建设或建立“专业(学科)工作室”,开展专题研讨、公开课教学、建设教学资源库等,为教师搭建经常性互通信息、交流体会、相互切磋、分享经验的平台。开展网络教研,依托学校网站建设教研组教研平台,引导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学校建设博客圈,鼓励教师参加教育部门的教研网、教研QQ群等平台的交流。组织科学研究,组织教师申报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建设精品课程和开发校本教材。

五是展示平台。举办教学比赛,校内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精品课评选等,对教师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学(专业)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建立校内选拔参赛机制。举办教师读书报告会、教改论坛、校园讲坛、优秀教师展示课、教学比赛获奖教师汇报课等活动。办好校刊、校报和校园网,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刊登教师获奖(发表)论文、课题研究成果、优秀教学设计、说课材料、教育教学反思、教育教学随笔等。

完善机制是保障

一是政策机制。完善教师准入政策,落实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教师“双师型”资格制度,制定鼓励教师学历进修或参加技能等级、职业资格培训及考试的优惠政策。建立教师任用政策,科学制定教师不同岗位的工作量,减少教学工作安排的随意性,严格教学工作量制度,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形成教师培训政策,履行学校的教师培训职责,完善教师参加培训的学习、生活保障制度,按规定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建立教师培训与评价、职务评聘、待遇等挂钩的制约机制。健全教师评聘政策,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制定教师激励政策,坚持运用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对教师进行奖励和惩罚的政策。

二是制度机制。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涵盖教师学习进修、培养培训、任用评价等方面,促进管理制度化。强化制度的落实,推进制度管理、民主治校,办事公开透明,领导拒绝口头决定,杜绝任何部门、个人的不作为和违规行为,发挥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在完善刚性的、具有约束作用的规章制度同时,在推动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执行学校各项制度。

三是经费机制。“学、研”经费投入要保障教师学习交流、培训进修以及企业实践和教研组活动、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技术研发及参加校外教科研活动等。“教、赛”经费要保障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和参加专业技能、教学基本功、说课、精品课比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奖、贴”经费要保障对教师的荣誉表彰及教学、教科研、技术创新等成果奖励和工作性、生活性津贴及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津贴。专项经费要保障实施“名师工程”“领雁工程”“青蓝工程”,建立“名师工作室”等。

四是评价机制。实施发展性评价,以“自我评价”为主体,引导教师对照学校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依据《个人发展规划》,真实反映自身工作表现,清晰地认识自我。“全程、全方位评价”,对教师工作各个环节评价,贯穿于教师工作的全过程,分阶段组织实施。“全员评价”,评价对象多元化,除“自我评价”外,还包括学生及家长、同行、学校领导、教研人员、企业的评价。建立“成长档案”,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和专业成果,帮助教师诊断成长问题,捕捉实践智慧,形成个性风格,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炼出一条成功之路。

五是激励机制。通过信任激励,了解教师的思想及工作能力,适度“压担子”,激发他们不断创新、勇于突破自我的工作热情;同时给教师“当担子”,做教师的坚强后盾。通过机会激励,给教师平等发展的机会,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让教师参加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的有关活动,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实行中层干部、教师岗位竞争上岗,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通过成果激励,实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津贴制度,对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研成果及时奖励。开展教学名师、骨干教师、教坛之星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通过网络、广播站、校报等平台大力宣传,让教师体验职业成就感。

第12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因需导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也已经成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因素,毕业生深造和就业的出路已经非常宽广。因此,沿用以前的一本教材、一套讲义、一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应当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其提供适用的教学模式,使不同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用得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一、因需导学教学模式的提出

“因材施教”是孔子践行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位学生特点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1]。2010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指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面对新形势,笔者提出“因需导学”的教学理念。即从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性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最合适和最有效的收益。“因需导学”的理念,在各级各类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贯彻,在大学生中尤其适用。大学生毕业后深造和就业的方式有多种,应该鼓励他们从自己的人生理想、学术兴趣、自身条件、深造和就业去向等各方面的因素出发,因势利导,让他们在课程中寻找到不同的体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收获与需求、自身条件相匹配。在我国,大学教学工作重视的是专业教育,学生从大学第一天起就确定了专业,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拿生物学专业来说,虽然我们期望学生毕业后从事与生物学相关的工作或研究,但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并非如此,而是转到其他专业或行业进行学习和工作。那么对于这些学生来讲,专业教育对于他们有多大的意义?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笔者尝试从“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摸索和探讨在专业课中运用“因需导学”的原则,以期对学生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因需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开展“因需导学”教学活动,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3]。作为“细胞生物学”课程的任课教师,笔者为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在“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第一堂课上,教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2个问题。①你对现在所学的生物学专业感兴趣吗?②你大学毕业后的打算是什么?学生们作答后上交问卷,教师对结果进行统计,以最近一届的学生为例,共统计52名学生,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从图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生物学具有一般兴趣的学生为69%,感兴趣的学生为25%,不感兴趣的学生为6%。关于毕业后的打算,从图2可以看出,63%的学生打算继续深造,23%的学生还没想好,14%的学生要直接工作。因此,笔者针对上述调查问卷的情况,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拟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因需导学”教学活动,其教学策略是:①对专业感兴趣和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除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还应引导他们在课外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钻研;②对专业不感兴趣、毕业后要直接工作和还没考虑好的学生,要积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讲课时力求趣味性,知识不能太难,即使他们今后不想从事与生物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也要确保他们能学到有益于今后自身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二)通过推荐教材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选用优秀教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出版社出版了不少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经过笔者教研室多年的教学积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教师向学生推荐中文和英文2种教材,中文教材主要有翟中和教授主编的《细胞生物学》(第四版)、王金发教授主编的《细胞生物学》。翟中和教授所著的《细胞生物学》教材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经典教材之一,被众多高校、科研机构指定为细胞生物学考研参考书目;王金发教授是国家教学名师,多年来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并且每年都组织教学会议,使全国高校的相关领域的教师都有机会学习其教学理念和方法。这2本中文教材结合教师课堂上的讲述,能够使得绝大部分学生掌握理解“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知识。对于有浓厚兴趣、将来要出国深造的学生,则辅以英文教材,原版英文教材信息量大、图表案例丰富、知识更新周期短。主要有Alberts等编写的《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GarlandScience,5thEdition,2007)、GeraldKarp等编写的《CellandMolecularBiology:ConceptsandExperiments》(Wiley,6thEdition,2010)2本教材。它们是细胞生物学领域非常经典的教材,前者是GRE专项考试的常用参考书,后者每个章节的后面都配有思考题,对于那些感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非常适合。

(三)通过布置课堂讨论课题和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时,发现美国的教育很注重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自己不一定讲很多,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思考、探讨,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只有自己先阅读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讲出来、讲得好。这就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掌握知识。笔者借鉴美国大学课堂的做法,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分组研究、集中汇报和自由讨论的教学活动。讨论以3~4人为一个小组,每组研究1个和生物学相关的课题,写出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研讨成果,然后所有上课的学生都可以针对汇报的内容提出问题和发表观点。前几年,笔者在教学讨论课上设定了参考题目,题目主要集中在细胞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如“干细胞的技术和应用”“重要的细胞信号通路”等,目的是使学生的讨论相对集中、有重点,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最近几年,笔者没有设定参考题目,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选择题目,如学生的选题“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解读瑜伽的保健作用”,阐述了瑜伽保健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你好,色彩”选题探讨了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呈现的色彩和色素分子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无论对于专业课是否感兴趣,学生都能找到讨论的话题。而那些对专业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因为其他学生的选题逐渐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另外,在课后作业布置的环节上,笔者设计了不同形式的作业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思考。一种是传统式的题目,例如“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在基本结构方面的异同”“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这些题目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基本知识。另外一种是开放式的题目,要求学生写出“细胞生物学”课程每一章内容的课后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有几点:①促进学生课下学习和阅读教材;②促使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对前后知识融会贯通;③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对于认真钻研的学生,可以写得很深入,如有的学生用英文写总结,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一些细胞结构和过程的示意图,有的学生则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写课程总结,还有的学生把细胞生物学的内容和生物化学、遗传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写出总结。

(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满足不同的发展需求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设置了课外扩展阅读环节。教师将课外阅读材料在教学网络平台上,其内容主要包括下面3类。①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文章。如“MIT实验室人员是怎样做学问的”“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施一公教授博客文章)等系列文章。另外一些书籍的课外阅读由该课的课代表课下组织安排,如“如何掌控你的时间和生活”“创造性的学习方法”等文章。②著名生物学家的研究经历和贡献。如:《Nature》杂志某一期的“OBITUARY”(讣告)是讲生物学家ChristiandeDuve的,他是著名的细胞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发现了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由于对细胞构造的研究贡献,他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4]。这一内容是对课堂上细胞内膜系统一章内容的补充。③专业知识的延伸文献阅读。如近几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HowCellsKnowWhereTheyAre”(细胞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Mysteriesofdevelopment”(发育的奥秘),是对生物发育知识的扩展延伸;发表在《CurrentOpinioninGenetics&Development》上的文章“RolesofG-protein-cou-pledreceptorsignalingincancerbiologyandgenetranscription”(G蛋白耦联受体的信号通路在癌症生物学和基因转录方面的作用)、“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PathwaysMediatedbyERK,JNK,andp38ProteinKinases”(ERK,JNK和p38蛋白激酶介导的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是对课堂上信号传导通路一章内容的深入扩展。以上内容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对细胞生物学不感兴趣、将来可能不在本专业就业的学生,可以只阅读第①类材料———关于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文章;对细胞生物学兴趣一般、但将来可能在本专业就业或做研究的学生,在完成第①类阅读的基础上,可以阅读第②类材料———著名生物学家的研究经历和贡献;对细胞生物学感兴趣、将来愿意在这一领域继续研究和深造的学生,可以在完成第①②类材料的基础上,阅读第③类材料———专业知识的延伸文献阅读。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阅读差异化的参考文献,为将来的发展储备适用的知识和能力。

三、因需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笔者开展了5年的“因需导学”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了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善于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近几年的学生评教中,学生对于“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学生网上评价为非常满意和满意,分数位于学院理论课的前5名,小班实验课的前3名。由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占很大的比例,而“细胞生物学”课程又是大多数专业的必考课程,所以很多学生对“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视,并产生了浓厚兴趣,部分学生进入到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部分学生已经在本学科国际和国内期刊发表文章;部分学生继续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进行细胞生物学方向的深造。另外,就业与细胞生物学无关的学生,在谈起这门课程时认为“因需导学”的教学方法为他们的个性学习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使他们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帅志强,辛均庚.因“才”施教与大学教育[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4):79-81.

[2]侯自新.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2(3):4-7.

[3]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87-91.

[4]邹青.刍议美国大学教育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4(8):158.

第13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 创建 新授课 实验课 复习课

高效课堂,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下面,笔者结合十几年化学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心得。

一、构建高效化学新授课课堂

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比如高一(必修一)一开始大胆尝试先讲物质的量,然后再将该概念贯穿于钠和氯气的学习。

教学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内容的设计。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是关注单纯的化学知识内容,更准确的说是只关注具体的知识,这样做无法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习惯,学会将“”的知识包装起来。换言之就是引入和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化学场景、化学问题,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学习化学,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思维空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就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创设恰当有效的情景十分重要。 例如笔者在讲原电池这节课时,就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两个教学情景:一是水果电池二是音乐贺卡的引入,从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然后慢慢学会利用课堂上的知识解决问题。

有效的课堂预设应有教学梯度,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它应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1、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2、活跃的教学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3、科学的学法指导。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

二、构建高效化学实验课课堂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化学实验课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化学世界,它使得学生对每一种物质的认识都是生动而具体的、全面而深刻的。尊重实验,实事求是,科学论证,达成目标,它使得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标语写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只有在亲自经历探究性实验过程,在“做中学,学中思,学中做”,才能使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知识,才能使知识向行为转化。才能对探究的实验结果有深刻的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在实验课上,我不仅使用PPT投影,而且还充分利用了实物投影,每次实验后我都让小组发言汇报实验结果,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把他们的学案放置在投影仪上,这样不仅可以客观、及时的显示学生学案中的一些典型错误,便于及时反馈、及时修正。同时由于学生真实地看到自己的成果和评价,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化学学习中去。

三、构建高效化学复习课课堂

第14篇

一、确立一个理念:本科教学最基础、最根本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人才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教育教学的重视和改革。因此,安阳师范学院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要求院部是人才培养的主体,院长是本科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校院领导必须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第一线的情况,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学校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并作为设岗聘任和职称评定的基本要求;要求各院部结合专业实际,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探索经验,创造典型,并列入年终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之中。同时,学校每年组织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奖赛和教学名师评选活动,激励教师热爱教学、潜心育人,不断提升授课水平,确保政策措施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

二、推动一个转变: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

一是稳定规模。不再积极争取招生计划,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而是注重改革创新,突出质量提升,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二是优化结构。按照基本稳定师范类专业,大力巩固传统优势专业,科学合理增设非师范类专业,尤其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边缘交叉学科专业的总体思路调整专业的布局结构、学科匹配结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变化,积极招收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实行双学位试点改革,发挥优势,打造人文类、社科类、教育类、理学类、工学类、管理学类6大学科专业集群。三是特色办学。立足安阳地域优势,着力打造“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基地”和“汉字文化研究与海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开发汉字文化研究与传播课程,彰显汉字文化特色。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以共建省级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平台,以教育部教师教育改革双导师制示范项目为抓手,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与测试中心,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把学校办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努力。

三、着力于三个提升: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学校办成更热爱学生的大学和学生更贴心的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石。为此,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着力于“三个提升”。一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2010年学校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营造浓郁的学风,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提升。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校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素质拓展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并设置15个学分,不满15个学分者暂缓毕业,促进学生感知实践、拓展经验,从“学中做”向“做中学”提升。三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设立了创新学分,每年投入80万元用于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申报,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取得实效;投入50万元用于大学生创业基金的实施,支持开展“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使学生从“我会学、我会做”向“我会钻研、我会出新”提升。近年,学校学生在“挑战杯”系列竞赛、师范生技能大赛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985个,培育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四、突出四个结合:校内校外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教学科研结合、教学就业结合

一是校内校外结合。打破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校校合作的力度,构建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平台,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每年选派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增加专业经历,拓展专业视野;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学习,接受名师指导,感悟高水平大学文化。

二是课内课外结合。强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构建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学生工作品牌以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活动,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中展示才华;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设立校园实践活动周,营造实践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是教学科研结合。打破教学与研究的隔离,构建学研交融的成长平台。推进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向学生开放,支持学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研究团队,倡导研究性教学。每年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创新研究成果,并请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以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由过去的习惯于课堂静听向学思结合和着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

四是教学与就业结合。强化以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构建因材施教的就业平台。实施专业大类招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状况,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把毕业生分为三类:师资型、就业型、考研型,力争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需要。每年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评选,鼓励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就业创业典型。2012年,《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了学校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的感人事迹,引起巨大反响。学校本科生年均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达15%,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学校多次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

五、抓住一个载体:启动实施“5315计划”

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投入567万元,扎实开展质量工程建设,获批计算机科学技术、材料化学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安阳师范学院——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中原大化公司实践教学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中国古代史精品课程、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等32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了进一步推进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学校启动实施“5315计划”,即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支持、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5大计划,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3个层次,涵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等15个项目。这些计划和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为构建教学研究型院系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其他院系特色发展,新建院系加快发展的良好格局,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由局部突破向全面提升的转变,完善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导向的育人格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学校以同类院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学校成功获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跨入了研究生教育的行列,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指出,今后五年是学校必须紧紧抓住并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建设教学研究型院系、实现“一个目标、两大跨越”战略任务的关键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内涵建设、实现办学层次突破的攻坚期。今后,安阳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将以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坚持以生为本、改革开放、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升质量的工作方针,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学校坚定不移地走好“十条办学之路”,加快实现“一个目标、两个跨越”战略任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15篇

——某县教师继续教育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师培科的指导下,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既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又真正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实,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梓潼面积1443.9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5所,其中县城学校7所,乡村学校38所。共有中小学教师1600余人,县城教师440人,乡村教师1200人。

二、领导高度重视,指导督促到位

县教体局范晓彬局长、张仁宝副书记、政工股赵国邦股长特别重视教师培训提升工作,对教师培训作出了重要指示和决定,多次主动参加师培会议,给予指示;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给予督促和指导;多次亲自策划县级专项培训。县教体局成立了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由范晓彬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张仁宝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相关股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各级培训的组织领导,同时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培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内容。近年来,县教体局大幅度增加师培经费,确保各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师培设备设施投入持续发力,极大地改善了培训条件。市教体局师培科刘成福科长关心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多次莅临我县指导师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好的培训建议;多次带领我县教师和领导参加国家和省级短期集中培训;多次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培训。

三、近年来我县师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开展“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1.工作措施。

2018年10月我县申报“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成功。为圆满完成国培计划,县教体局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多次召开“国培计划”专题研究会议,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充分整合、利用县局机关股室、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学区、学校等多方培训资源,制定了《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教体局〔2018〕271号),成立了梓潼县国培领导小组(梓教体局〔2018〕272号)。同时制定了各类管理办法,认真按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国培活动,切实做好“五到位五落实”。

(1)宣传到位,职责落实。通过会议、新闻报道、简报、活动开班动员等多种形式加大国培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培工作是国家扶持教育事业、关心教师成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和平台,是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动力。校长、教师提高了认识,就能明白自己在国培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妥善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校长的管理督导职责才能落实,教师参加学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缓解工学矛盾、确保学员安心学习,县国培办、各学校实施了本校同学科教师顶岗、以空间换时间、分解化小培训时段等办法。

(2)重视到位,人员落实。为确保国培工作有序、有效地顺利开展,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建立健全了国培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一是成立了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国培工作办公室、国培工作督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职责及管理考核制度,权责清析,分工明确、责任到头。制定并实施的主要方案、办法、制度等如下: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团队研修成员考核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学员考核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工作坊坊主、辅导老师、学员考评办法 ;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教师线下集中研修活动方案和考评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3)管理到位,活动落实。建立健全县、校管理网络体系,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个项目、每次研修活动。建立健全国培工作管理制度;完各项考核评估细则,确保国培工作管理到位、研修活动开展实施落实到位、考评奖惩到位;坚持并完善对外出研修活动的训前培训、训中跟踪、训后考评的管理机制,使培训成果不断巩固、延伸和扩大。一是对学员外出集中培训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积极配合四川师范大学集中培训。如组织学员教育教学研讨、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三是返校后,将学员出勤、记录、心得等情况交进修校进行考评;四是学员回校后,要在学校内进行二级培训或汇报交流后,学校凭考核等级报销差旅费。

(4)督导到位,奖惩落实。加强并完善县、校督导网络体系,层层落实督导责任,传导压力、传递动力,强力推进督导工作。严格考勤考核,做到资料记录详实、情况通报及时、逗硬奖惩落实,保证国培工作制度有力、推进有序、措施有效。如教师工作坊网络培训阶段,除了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督导外,县管理员、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情况通报,重点加强对学习进度、线下实践研修活动的督促和指导;根据考评细则和督导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5)服务到位,保障落实。为保证培训顺利推进,县、学校均努力为教师学习提供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落实好学习条件保障。一是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二是保障通畅的网络条件;三是建立返岗实践研修、总结反思的学习舞台;四是搭建成果展示的交流平台;五是营造良好的研讨互动的学习环境;六是解决好教师学习的困难和经费补助,让学员能安心学习、积极学习、认真学习,提升学习效益。

2.国培实施方式

(1)团队研修培训

教师团队研修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各20人,初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各10人,分别由张先树,何清萍,杨秀蓉,罗晓蓉,敬纪作为学科牵头教师。

教师团队研修成员每年由四川师范大学组织到院校集中研修20天,到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影子教师”跟岗实践研修10天,返岗和自主研修30天,同时参加网络研修80学时的培训,从师德修养、教学、教研和培训四个维度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培训能力,并在返岗实践中至少完成送教下乡和教师工作坊两类项目中的其中一项主持任务。期间县教师进修校与培训机构共同管理考核,多方搭建展示平台,推动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2)送教下乡培训。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对乡村教师需求的调研分析、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席专家的指导下,以我县教师团队为主体,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实施方案》及“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认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4次,每次2天,共计8天/年。有力缓解了我县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两年来,各学科送教团队已共计开展40班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 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教师工作坊研修

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教师工作坊实施方案》面向乡村教师遴选参坊学员,组建6个学科10个教师工作坊,每坊50人,完成每年不少于80学时的网络研修;并在参加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学员中遴选工作坊主持人和“三人行”团队,主持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一是根据培训计划,各工作坊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由四川师范大学学科首席专家根据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收集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对工作坊研修活动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解决策略的指导;二是在专家、辅导教师和坊主的指导下,各研修组长主持日常研修活动,开展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的学科专题研究,并督促学员完成网络研修任务;三是督导各研修小组教师切实开展好线下实践应用研修活动,积极推广研修成果,优化教师的日常教研行为,为我县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辅导与研修管理团队,并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教师的研修活动。两年来,各坊已共计开展42班次国培线下研修,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国培取得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近七千人次参与了培训,培养出了70人的本地教学专家队伍,我县圆满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了国培研修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应用,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提质升位。

(1)促进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两年的国培,我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坚守教育、奉献教育、引领示范、为人师表,专业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打造了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我县和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教育网的密切配合,通过集中培训、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研修、教师工作坊研修和送教下乡等系列研培活动,使70名培训团队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2018、2019两年,我县开展的县级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教师培训团队有96人次通过上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收到了“名优示范、全员提高”的良好效果。教师培训团队现已逐步成长为一支组织者依赖、受训者欢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是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

(3)形成了特色鲜明、实用有效的研修成果。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为将我县国培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宣传最大化,2020年春季学期,根据县国培办安排,我县国培项目负责人和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六位学科老师精心整理了两年国培活动资料,精选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教学PPT、典型例练卷、优秀教学反思、特色活动、优秀小论文、研修感悟等编撰成学科研修书籍26本(其中项目县6本,小学语文3本,数学4本、科学3本,初中语文3本,数学3本,英语4本);设计制作了29张项目县及学科展板;编辑宣传视频6个;录制了50节示范课;规范建设好了6个教师工作坊。

(二)认真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

近两年,我县精心组织参加了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暨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我县文昌二幼郭桂华老师执教的《糖乐乐糖画》、何金梅老师的论文《浅谈梓潼折席在幼儿园美工活动中的运用》双双荣获市级一等奖,东风幼儿园园长白莉萍在全市作交流发言。认真参与绵阳市“文轩教育杯”小学语文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暨优质课展评活动。积极参加市教体局组织的幼儿园和特教学校教师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和培训者培训、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及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疫情期间网络研修、网上全员师德培训等。凡有市教体局师培科安排给我县的省级、国家级培训,县教体局和进修校及时安排参训人员,认真督促,确保完成参训任务。

(三)县级培训持续发力,努力提高全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1.以生本互动专题研修为载体,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采取同课异构、集众智慧,同课异上、互助提升,骨干示范、专家引领,同课竞赛、打造名师等方式,创新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技艺,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活动组织严实,计划落实,过程扎实。全体参研教师共同感受到:研修长真知,评导识灼见。

2.积极推进教师工作坊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75号《梓潼县教师工作坊实施与管理办法》精神,全县 21个教师工作坊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上示范课、上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网络交流研讨、指导青年教师、送教到薄弱学校等,教师工作坊真正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中老年教师的加油站。

3.督促各校规范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94号《县、校区域整合常态培研项目规划》精神,县教师进修校认真督促各校开展校本研修培训工作,要求活动要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既要有集体资料,又要有个人资料。校本研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充满了学术研讨的风气。

4.积极组织新教师培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增强新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他们的岗位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县坚持每学年开展一次新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分专题讲座与跟岗培训。参培教师专心听讲,受益匪浅,整个活动氛围庄重而热烈,有声有色,如沐春风。

5.持续开展专项培训。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时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培训、副校长培训、教务主任培训、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培训等,及时提高管理者水平,为我县教育教学水平上档升位提供管理人才支持。

四、我县教师继续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借助国培,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促使他们很快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2.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进一步建好教师工作坊,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平台和展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