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外汉语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视频案例;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54―04
一 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正在从既往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现在中国人“走出去”教汉语转变,这种转变从实质上促使对外汉语教学走向汉语国际推广。基于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宏大背景,政府、民间都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向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日益扩大。于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重要性就因汉语教师推广语言和传播文化的国家使命感而显得尤为突出。然而,我国现有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知识――诸如语言基本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传授上,而这些知识对教师在未来教学一线所起的作用一般要假以时日才能见效,对新教师而言最紧迫的需求是如何上好实际的一堂课,如何将富于汉语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学习者留住,如何将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因此,新教师要提高教学技能,仅仅靠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有机会观摩到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必将有助于新教师迅速成长。不仅如此,对外汉语教师自身也是学习者,培训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不仅乏味,而且很难持续地学习,反过来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培训的质量。显然,适时地给予教师观摩、操练技能的机会很有必要。
2008年7月,为了配合年底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启动了“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面向海内外一线汉语教师征集汉语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截至2008年10月底,共征集到118个视频短片,涵盖16个国家、10个语种、多种课型,以及多种教学模式。经过专家评审,17个视频短片作为示范课在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示范课观摩交流分会中展示。获奖教师在台上用PPT简介其教学设计、展示其精彩片断、与台下各国与会教师和专家互动,参加者众多,场面热烈,吸引力强,成为此次研讨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获奖教师十分感激国家汉办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非常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同时也衷心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这种机缘,交流教学理念、展示教学技能。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现象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能否用课堂教学视频短片的方式帮助教师成长、特别是新教师的成长。在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研究正在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进行教师教育。本文试图将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引入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中,围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内涵、制作过程、使用方式等问题,就该种培训模式的构建、内涵及其优势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究。
二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在课堂实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借助先进的摄制、编辑技术,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教师的反思、专家的评价等进行整合而制作出来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1]它整合了课堂教学视频片断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把教学信息用非线性的方式链接起来,从而为案例教学提供多元化环境。
纵观国内外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方式,主要有现场观摩、文本案例、微格教学、视频案例等。现场观摩,可以真实体验课堂的气氛,但由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回播”,不便于反复观看,局限性很大。文本案例,“文字版”的课堂实录,用文字记录课堂,将复杂的课堂过程简化,但容易丢失关键信息,而且无法感受真实的课堂气氛。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一种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特别是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训练的方法。一般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技能或技能的某一细节来训练,因而是微观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教学过程,再据此进行系统的评价、反馈,以促进教学技能的改进与提高。微格教学也用摄像机记录教师教学过程,在这一方面与视频案例类似。为了区分二者以加深对视频案例概念的认知,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梳理对比:
综上所述,视频案例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① 高度整合:不仅有课堂实录,还包括教师评价、专家点评等,内容丰富;
② 多媒体(多感官):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展示形式;
③ 高观摩性:展现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便于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现场感超强;
④ 可重复利用:数字化的形式,便于多次播放;
⑤ 问题驱动:案例中包含的问题可引起教师的反思和交流。
视频案例的理念很好,如何找到合适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或优秀的案例素材是这一理念推广的关键。“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所征集的118个视频短片,弥补了这一不足。结合此次活动已评选的17个“创新示范课奖”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本文初步构建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步骤1:“前期准备”。选定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主题可以涉及语言学习、文化欣赏;语音、汉字;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等因素。
步骤2:“案例素材”的收集。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背景信息、课后教师反思、学生反馈、同行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等素材的收集。
步骤3:“案例问题”的提炼。这是视频案例制作的关键。一个课堂教学视频案例首先应该是一个案例,案例无一不蕴涵问题,具有困惑性,由此才能引发教学的反思。提炼案例问题时需要注意的是:
① 问题必须能够说明案例的主题,揭示案例中的各种困惑,这一点正是新教师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遇到的;
② 问题尽量关联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③ 问题具有启发性,激发教师进行讨论和反思;
④ 问题清晰,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⑤ 问题可聚焦某个课堂实录片断,或其中的某个案例素材。
步骤4:“视频案例整体框架”的确定。将案例素材、案例问题等内容整合到视频短片中,合理组合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融入设计者一定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路,确定视频短片的整体框架和文字脚本。
步骤5:“视频案例”的合成。完成此步骤时要善于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音视频编辑技术等,注意画面美工设计、镜头分切、特技处理、节奏控制等问题。
视频案例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试用、修订,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案例。
三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从形式上看,基本上是以集体授课为主,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或者讲授语言教学理论知识,或者介绍教学经验,学员在底下认真听讲、做笔记。这种讲座式培训模式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特别是培养具有“走出去”能力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因为一名称职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除了要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原则外,更重要的是上好真真正正的一堂课,熟练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制作完成后,我们尝试将其应用到教师培训活动中,使每一位学员不仅有机会上讲台讲课,同时又有机会通过视频案例学习别人的讲课技巧,通过课堂教学的自评与他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拟构建的培训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中,我们一如既往地重视一般教师培训模式中的理论知识传授过程,并作为该模式开始的基础条件。通过理论学习,学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各种教学方法、技巧等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学员在随后的教学观摩中提高学习效率。
步骤1为“选择教学的主题”,视频案例是在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数量有限,学员只能从已有视频案例的主题中进行选择。然后学员针对选择的教学主题,自己编写教案(步骤2),并到讲台真正上一堂课(步骤3),这一个过程由摄像机真实、完整记录下来。
步骤4为“观看视频案例”,之后通过步骤3和4的对比分析,学员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步骤5),不断提高自己。步骤4可在课堂中进行,亦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充分考虑到学员的需求和各种培训环境。
那么学员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呢?经过访谈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总体原则概述如下:
① 依据学生汉语水平、文化背景、兴趣等设计教学内容;
②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反应,灵活调整内容和速度,进行充分的师生互动;
③ 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精讲多练;
④ 适当使用学生母语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养成听说读写汉语的习惯;
⑤ 课堂步骤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⑥ 恰当适用各种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
⑦ 语速适中,语言规范,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通过步骤2、3、4、5的循环往复,学员在总结、模仿、创新的过程中掌握单一的或综合的教学技能。
综上所述,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指导,特别突出实践。培训前的理论学习由学员自己完成,阅读指导教师提供的相关论著,事先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
② 为教师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教师身临其境,从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认知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大大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
③ 不同教师可根据需要控制视频案例的播放,并与自己的教学相比较,提供反思教学的平台,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角色。
④ 适合教师的个人成长,可反复观看视频案例,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⑤ 适合教师学习技巧性比较强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教学的观摩课。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技能难传授的困难,使教学技能的获得变得容易起来,其多感官性也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员从教学观摩、自我评价、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在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逐渐成长,越走越远。
四 结语
为了适应汉语教学“走出去”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储备扎实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知识和汉语语言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海内外不同的语言教学环境,及时正确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技能,使外国人爱学汉语、易学汉语、学会汉语。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汇集了一线优秀汉语教师的精彩讲演,为新手教师提供了一个融多媒体、趣味、实用为一体的观摩学习平台,确确实实能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为迅速有效地建立一支汉语国际推广的生力军提供有力支撑。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17个“创新示范课”课堂教学视频获奖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制作视频案例的素材,基于此,进行一系列有关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及其应用模式的探究才是可行的。
尽管关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制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设计构建阶段,但从“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示范课观摩交流现场已经提前感受到了此种模式的魅力。基于与会教师的强烈需求,我们拟设计并开发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库,不仅便于继续收集和整理优秀的视频案例,而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从大量的案例中进行模式特征的挖掘,从而以定量的方式支持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除此之外,也将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活动中实施本研究设计的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收集一线教师的真实反馈,进行实证研究,反复优化、改进,不断深入和完善此种培训模式,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质量和速度。
参考文献
[1] 李娟,张景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优势与个案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42-43.
[2]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1-32.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史上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关键词】《汉语拼音方案》 音位划分 隔音规则 省写规则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无法判断一个字的读音,所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先学习汉语的标音系统十分之重要。目前,现代汉语常用的标音符号主要有两种: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汉语拼音方案》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重要工具。然而《汉语拼音方案》不是专门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设计的,所以不具有普适性。它的运用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汉语拼音方案》共分五个部分: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及说明、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以及其使用规则。而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出现问题最多的除了《方案》中的音位划分问题,便是《方案》的使用规则问题。
首先,是汉语拼音音位划分的问题。存在争议的是“bo、po、mo、fo”。“bo、po、mo、fo这四个音节的拼法与实际读音不太一致,即在声母与韵母之间有一个过渡的w,拼写中没有反映出来,如果学生完全按照拼写去发音,肯定是不对的。” 关于这段话我有不同的观点。鲁的观点在语言学的角度上是完全没有错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必要在教学中解释的这么专业。在我们学习汉语普通话的过程中我们也是试用着“bo”的拼音方法却发出与之不相符的语音。这并不会对我们的学习造成障碍,而且我们也是在接触语言学专业知识之后才知道原来如此。其实,笔者认为在实际发音时即便教学中没有刻意强调“bo、po、mo、fo”这几个音中存在没有标出来的“w”的音,这个看似不存在的发音动作却会被发音者在实际发生中完成。因为在所有音节里声母和韵母的读音都不完完全全是它们独立时的发音,它们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彼此。所以大可不必强调这些语音点,否则反而会给语言习得者带来额外的负担。普通话元音音位有很多因为变体。如:/a/的主要因为变体有[a]、[A]、[α]、[ε],/o/的主要音位变体有[о]、[σ]等等。一研究者认为只用“a”来表示四个音位变体是形成语言习得者汉语语音“洋腔洋调”的一个原因,因为“a”对实际的发音描写的并不标准。如《俄汉语音对比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浅析》(于晓2011)可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这些学者们忘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音位的划分原则。音位划分原则有四条:对里原则、音感差异原则、互补原则、系统性原则。所以,即便是习得者在交流中发音不标准,也不会影响意义的表达。而且,如我在上文所说在语流之中每个音素都是受前后因素的影响的不会发起本来的音。所以这些音位变体即便不去教也会在语流中自动出现。
其次,《方案》的规则也存在着很多争议。
第一、隔音规则中隔音字母的使用。《方案》规定零声母音节i行ü行用y作开头。使用原则是:1.i行零声母音节,i如是韵头,一律把i改写成y,如是韵腹,在i的前面加y;2.u行零声母音节,如果是韵头,一律把u改写成w,w如是韵腹,在u面前加w;3.ü行零声母音节一律改写成ü前加y并去掉两点。y和w的规则使得拼写复杂化。这无疑是不必要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教学上,只要学着方便、教着方便,应该而且可以根据外国人的学习特点做一些变通,使拼写简化。可把y和w处理成半元音作声母,那么所有的声母(包括半元音)和韵母都是拼合关系,加y和w跟改y和w的规则就自动消失,从而大大简化了拼写规则。
第二、省写规则。最突出的是疑问是:“ui、iu、un这三个韵母,原形是uei、uen、iou。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韵母在读不同声调时,读音有变化:读第一、第二声时,中间的e和o就几乎隐匿了;读第三、第四声时,e和o就又显现了,实际的读音是uei、uen、iou,假如都照-ui,-iu,-un读,听起来就很失真,因此不能不在教学中注意。” 这个还是我在前面提到的锱铢必较的问题。在实际音节中i和u相连接的音节在滑音的过程中必然会自然而然地加入“e”这个音,当“u”、“i”存在于语流中时它们便不是本来的音了,而是一个个联系紧密且相互影响的整体,不能把他们完全割裂来看。再者若是真把“e”这个音加入音节中,“e”也不是它的本音了。
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用大部分时间练习的是汉语拼音音节的整体认读。所谓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整体认读,一开始就把声母、韵母、声调组合到一起,成为一个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一一音节,让学生来掌握它的发音。教学步骤是:首先让学生掌握由韵母和声调组成的音节(大约有130个),然后再让学生掌握由声母、单韵母和声调组成的音节(大约有250个),最后再让学生掌握由声母、复韵母(鼻韵母)和声调组成的音节(大约有920个)。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整体认读的能力。
总体而言 ,我觉得不能把《现代汉语拼音法案》视为洪水猛兽。因为外国学生学习的是汉语,而《方案》是汉语的一部分,是现代汉语特有的部分。没有必要排斥它的特殊性,如果不用《方案》而采取国际音标的方式,那么学习者所学的汉语便不是地地道道的汉语。我们应该使之成为规范的准则,而其带来的不便之处,我们要格外重视,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这些都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学习外语可以被看作是包容另外一种语音系统的过程,所以要。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王建勤主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 试析反思型教师的塑造 论教学型大学教师的自我管理 论国际汉语教师的必备素质 如何做自我反思型教师 做反思型教师,加快自我专业成长的过程 改变自我,塑造教师的热忱之心 高校优秀思政教师的自我塑造研究 教师教学风格的自我塑造 浅析教师人格魅力的自我塑造 论高校思政课教师反思教学的“自我十问” 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反思 论国际汉语教师培训中的教师介入 论反思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我的“自我塑造” 论教师的自我反省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机制 教学反思教师自我成长的绿灯 谈地理教师反思能力的自我培养 加强自我反思,促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论泰勒与池莉的母性自我反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全美中文教师学会网站(http:///)上都有教师交流平台,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也组建了QQ群,保证有迅捷、充分的信息交互渠道以作交流。
广大汉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积极创建网络反思平台,组织网络反思小组,并以之为依托,积极参与网络,以及资源库、汉语教育反思论坛的建设,发挥网络交互性、即时性等特征,开展迅捷、有效的合作反思,促进政府、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及广大教师之间的直接沟通与互动。同时,要强化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的人文价值导向,加强多元文化交流,平等分享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经验和情感。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汉语教师应自觉培养自身的反思意识和反思技能,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通过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方式,对教学经验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努力发展自身的批判精神、反思、创造能力,形成反思的行为习惯,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并以此为基础,营造支持反思的群体氛围。我深信,反思型教师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能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反思型国际汉语教师的成长是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Dewey,J.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M].Boston:D.C.HeathandCompany,1933.9.
②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研制.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62.
③Timothy G.Reagan等.成为反思型教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88.
④Zeichner,K.M.and D.P.Liston.Reflective teaching:an introduction[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6.9.
⑤Elliott J.Action-Research.A frame work for self-evaluation in schools.Working Paper No.1,Teacher-Pupil Interaction and Quality of Learning[J].London Schools Council (Mimeo),1982.1.
⑥Schon,D.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toward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J].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1987:26.
⑦赵金铭.论“教案”――《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代序[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
⑧Paul Cautreels.A Personal Reflection on Scenario Writing as a Powerful Tool to Become a More Professional Teacher Educator[J].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3,Vol.26,(1).
参考文献:
[1]Clifford Mayes.A transpersonal model for teacher reflectivity.Curriculum Studies,2001,Vol.33,(4):477-493.
[2]Eli Ottesen.Refle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Reflective Practice,2007,Vol.8,(1):31-46.
[3]Funmi A.Amobi.Turning the focus on ourselves:teacher education professors’reflectivity on their own teaching.Reflective Practice,2005,Vol.6,(2):311-318.
[4]Nicos Sifakis.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a transformative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7,Vol.17,(3):356-373.
[5]Nona Lyons.Reflective engagement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liv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2006,Vol.12,(2):151-168.
关键词:对外汉语 师资培训 微格教学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肇始于1950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迄今已走过60年的历程。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程度的加深,国际上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需求不断升温,同时也给对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外汉语师资培训越来越为专家学者和对外汉语工作者所关注。但目前的师资培训方式存在着明显不足,尤其是在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对教师实际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找到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师资培训是对外汉语新教师上岗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的培训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比例不协调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效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培训内容偏重理论,实践阶段的比例较低。在培训过程中,教师通常以介绍理论知识为主,内容强调汉语教师应掌握的汉语知识、教学理论、文化素养等方面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实践环节的培训。特别是对于从来没有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老师,虽然在培训中掌握了必备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对所学理论进行总结,不能发现老教师在教学中的良苦用心,更不能把所学到的理论马上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实际教学中,完整的一节课包括许多步骤和环节,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妥善地处理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并把各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而这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积累才能获得。在传统的师资培训中,教学方法的教学大都是教师以理论的形式讲给学生听,最后以一次试讲作为实践的环节。虽然培训中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对具体教学过程和方式认识明显不足。实践环节的缺失大大降低了培训效果。
2.培训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方式较为简单,特别是针对学生掌握教学方法方面缺乏系统的训练。教师的理论讲授占主要部分,虽然也不乏有课堂上的互动,但缺少学生直接参与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在教育观念上也将给受训教师带来不良影响。听课、试讲这些过于单一的培训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实践性,但是很难满足学生对整个教育实践中诸多教学技能的实践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妥善地处理教学的每一步骤,并把各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一定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以实现教学技能的提高。但实际上,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听课过程中学生难以体会讲授者的巧妙安排,发现其中的有效技巧;在试讲过程中指导教师很难全面及时地分析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除了教学实践的过程过长,听课、试讲等传统的培训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缺少系统性。对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掌握方面不能充分发挥培训的作用。
3.培训方法陈旧,不能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信息。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这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并掌握教学技能的最佳途径。但由于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局限性,试讲是把外国学生作为实际的教学对象,这是很难做到的。通常的做法是有指导教师或学生分组扮演外国学生,可是这与外国学生所形成的课堂在所提出的问题、营造的课堂气氛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同时导致在讲台上的学生在心理上无法转换(特别是没有过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在讲课的语速、讲解的内容和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上,都无法同真正的对外汉语课堂相同。因此,这样的实践方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馈学生的教学信息,特别是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技巧的能力方面,指导教师无法了解到试讲学生真实的教学能力。另外,课后听别人评议,没有直观的方法来发现、认识自己的问题,往往理解不深,反馈的效果不大。尤其是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意见不一致时,很难达到解决教学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
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目前的对外汉语师资培训在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缺乏有效的连接,难以圆满地完成培训目标。
二、微格教学的特点与实践意义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Micro teaching),是指为分析和发展特定的教学技能而使用的方法。它是一种集教学理论知识讲授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微格教学首创于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进行了系统的实践和研究。爱伦教授将微格教学定义为:“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单一的可操作的教学技能,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使被培训者可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以达到显著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目标。
微格教学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教师的职业技能除了专业知识方面技能等教学基础行为技能外,还包括教学技术行为技能和人际关系行为技能。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大致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运用、教学教具的使用、课堂管理技能以及组织游戏和活动等技能。微格教学诞生后迅速在美国各地得到推广、应用和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微格教学传入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20世纪70年代又传入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微格教学,并在1988年到1989年进行了微格教学的对比实验。结果证明微格教学对教师培训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培养模式。微格教学对学生人数、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技巧量等方面进行了简化,对教学中的变数进行了控制,使被培训者可以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避免了将被培训者直接放到一个复杂的、需要全面教学技能的真实课堂环境中,保证了培训的效果。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过程作了科学的细分,并用现代化的视听技术,对细分了的各项课堂教学技能逐项进行训练,帮助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掌握有关的基本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强调技能的分析示范、实践反馈、客观评价等环节。对微格教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技能可以借助微格教学的训练得到显著的改进。
微格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培训的模式,将复杂的教学行为细分为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强化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等。每一项技能都是可描述、可观察和可培训的,并能逐项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侧重训练和矫正某一具体教学技能,而且可以把这一教学技能的细节加以放大,反复练习。这种对某一教学技能的集中练习,学生容易掌握,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微格教学利用现代化视听设备作为课堂记录手段,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受训者可以直接从记录中观察教学技能的应用、教学内容的表达以及交流方法的优劣,获得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反馈。感受及时、直观、真切,从而避免了许多主观因素。而且还可运用慢速、定格等手段在课后进行反复观摩、讨论与分析,克服了时空限制,并能更好地注意到细节问题。受训者得到的反馈信息不仅来自指导教师和听课的同伴,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自己的真实教学过程。受训者从第三者的立场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产生“镜像效应”,可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微格教学冲破了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师培训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摄像技术,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示范、观察、实践、反馈、评议等内容。在微格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技能分析示范阶段,师范生担当的是学习者的角色,既能学习教学技能方面的理论分析,又可以观察到形象化的录像示范。这时师范生要听、要看、还要与自己原有的教学实践认识进行比较分析,既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在实践阶段,师范生的角色又转换为执教者,将前面所学习的教学技能理论融合到自己设计的微格教学片断中去。到了观摩评议阶段,师范生的角色又转化为评议者。必须要用学到的理论去分析、评议教学实践,不仅要评议同伴的教学实践,还要进行自我评议。如此不断的角色转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教学技能的认识和掌握。
微格教学的意义首先在于有助于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因理沦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将理论自如地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过程往往比较缓慢。在化学微格教学中应用新理论、新方法,钻研新教材,运用新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从而使受训者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消化、吸收”教学理论,大大缩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进程,促进了教学理论向实用性的方向发展。其次,微格教学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培养。基本教学技能和综合教学策略的学习和训练为被培训者的教学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各个分技能和分策略的训练到完整课的实践符合新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各项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只有对每项细分的策略都反复培训、熟练掌握,才能形成完美的综合艺术。目标明确、操作具体可控的教学策略训练便于被培训者观察模仿,减少了教学的复杂程度,模拟的教学环境可以减少真实教学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三、对外汉语师资培训中微格教学的应用
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大批教师加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但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师没有受过本专业专门训练的状况至今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虽然目前的师资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是来自中文系或者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在汉语本体方面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他们并未受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正规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微格教学可以更加具体地对教学技巧和手段进行训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且在通过微格教学体验并掌握了教师职业技术行为后,教师们将这些行为连贯起来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中就容易得多。
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们提出微格教学40多年来,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已经设计了许多微格教学实施步骤,应用于掌握教学基本技能进行培训。下面是比较典型训步骤。
1.以具体教学行为要求确定特定教学技能,并确定这种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活动进行分解,提炼出若干的教学技能。每项教学技能是由一类在教学功能上有某种共性的教学行为构成,使之成为可观察、可示范、可操作、可反馈评价的训练模式。学生更明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各项技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
2.指导教师为受训者提供一堂运用特定教学技能的示范课。在正式培训之前,为了使被培训者明确培训目的及要求,教师要对有关教学的注意事项或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进行说明,也可以利用录像或实际角色扮演这种直观的方法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并加以讲解与说明。示范可以是正面的,便于培训教师学习好的经验;也可以是反面例子,被培训教师可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3.学生分组集体备课,根据指导教师的计划,提交一份按预定规格写成的教案。教案要最大限度地包括与特定教学技能有关的行为要素,用以体现特定教学技能。这个过程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综合考虑应采取的教学方法、途径及活动方式等,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4.按规定的教学技巧和行为,在小范围内上微型课,教师用录像将授课师范生的教学行为记录下来。由于是微型课,不仅有相对完整的教学片断,又使所有同学都有讲练机会,课堂效率相对较高。集中于一种教学技巧的训练,也更有针对性,易于掌握。
5.试教后,小组范围内评议微型课。和指导教师一起观看录像,分析教学行为,使被培训教师及时、准确、直观地获得反馈信息,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和指导教师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被培训教师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之后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取长补短。
6.根据教师与同学的意见,结合录像自我反馈体验,认真地自我分析,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修改教案,重新计划或组织同一内容,以便更有效地巩固和运用所学技能。
7.学生根据修改后的教案再试教,指导教师再记录、再反馈评价。这个周期可以循环往复,直至对某一教学技能的掌握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样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大大提高了培训有效性。
微格教学在教学技能培训方面有很大优势,可以把教学活动分解成几个可以单独训练的部分,逐个掌握教学技能。但是,课堂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总体安排和把握,在教学技能的运用上要针对不同情况随机应变。微格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技能培训方法,在提高被培训者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方面是无法完成的。
参考文献:
[1]陈菡,徐剑波.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引入微格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研究报.2009.9:58-60.
[2]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燕.微格教学与对外汉语师资培训[D].2007.
关键词:务实;对外汉语教学;体现;建议
一、引言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涉及多方面,不仅包括语言教学,而且还包含文化教学。纵观文化教学模块,教授给外国学习者不止是文化的内涵,还需要对外汉语教师运用相关的文化思想或文化理念到教学中去。
中国古代文人的教学、治学思想理念丰富,例如:《礼记·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论语·为政》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离娄下》中的“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等等,这些思想给我们在教学、治学上提供了启示与建议。而其中的“务实思想”也是十分丰富,例如:《论语·为政》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子》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这不仅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补充了可教学的案例例文,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所以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二)本文研究的现状
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了解、掌握目的语语言以及目的语文化,而“务实”思想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也得到了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的研究和关注,如庞荣飞、梁惠红、郑应、王丽波(2009)在《务实备课与有效教学》中谈论了务实备课与有效教学的关系,他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如今许多老师备课不深、不细、不实,上课非常随意、宽泛、低效,他们抓住“务实”与“有效”这两个关键词,从备课上课这一实践的层面谈论自己的感受。苏会(2009)在《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务实与创新》中从教室课堂教学的角度论述务实与创新的重要性,主要论证了务实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创新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催化剂的教学观点,通过课堂教学实例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说明如何正确做到务实,从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语言论证创新的方法,做到务实不失创新,创新不忘务实,力求完成解决务实与创新的关系,达到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但是上述的文献中,大都讨论的是“务实”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且从收集的材料看,基本很少谈论“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所以本文以现有的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为研究根据,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讨论“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二、“务实”思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何谓“务实”?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民族精神,这说明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也有着密切联系,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一)现有对外汉语教材中“务实”思想体现
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有众多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其中一项原则就与“务实”思想有所关联——实用性原则,务实讲究实际,实用性原则正是其最好的解释。据观察,现有的教材内容编写中,不仅会注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而且也会有实用专题的教材出版。例如,《长城汉语——生存交际课本》中都会涉及到平时生活实用,像打招呼、打电话、买东西之类。此外,还有专门的实用教材,例如,《商务汉语》、《旅游实用汉语》等等。所以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务实”思想到处都有体现。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务实”思想体现
现在不论是高校教学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要求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这不仅是响应、配合国家的政策方针,也是对每个人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也是如此。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外国学生需要通过对外汉语教师来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知识,他们自身不能判断知识正确与否,只能依赖于对外汉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将“务实”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务实思想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需要做到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要求做人诚实,知道自己“不知”本身实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进步,还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如果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能解决,超过能力范围外,对外汉语教师应该诚恳、耐心地向学生解释,并及时学习、讲解,当然对外教师应在课前备好课,这样才可以应对课堂上会出现的任何突发状况。
其次是需要做到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对外汉语教学,不止是讲大道理,学生还需要学习相关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可能会涉及到极其微细的语言知识,作为母语学习者,可能会不以为然,但是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微小的细节就会弄混淆语言知识点。所以只要是学生感到疑惑的,即使是细小的语言知识点,也要讲解到位。
此外,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做到的“谨于言而慎于行”。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三、“务实”思想给对外汉语教师的建议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教学要植根于一切从发展实际出发,一切从发展出发,一切以师生自主发展为本,回归教育的本质,挖掘潜能,促进师生发展,使教学工作在务实的轨道上获得持续的发展。
(一)制定计划,突出条理
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学习和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大纲,以此为根据制定符合本班学生情况与进度的教学计划,最好能精确到月、周、日及课时,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二)备好课本,突出规范
在上课前,需要备好课、写好教案,需要考虑到课堂上会发生的任何突发状况及应对措施。哪怕是最细小的教学细节,都要考虑到相关的情况。
(三)把握课堂,突出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容量需要适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精心点拨,总结运用的规律。注意问题在情境中生成生成,引导学生总结语言规律,做到“学的全会,会的全对”,狠抓课堂效率。
(四)狠抓训练,突出能力
训练学生听懂的能说出来,说出来的能写出来,写出来的要清晰、流畅,而且更加规范。因为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所以课堂上的练习相当重要。此外,课后应当布置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五)做好听课,突出学习
抓住听课的机会,学习其他老师是怎样把握课堂,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学习并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语
“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密切相关,它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多个方面,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将“务实”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泉.对外汉语教材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词汇教学; 实践性;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105-02
多数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将人才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既体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特色,又适应了当前的人才需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学专业,不少高校对语言类课程进行了不同方面的改革,但不是很完善。本文主要围绕国际汉语词汇教学,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实践模式进行探讨。
一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词汇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现代汉语词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类核心课程之一,是专门为将要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课程。该门课程针对第二语言教学,重视对词汇词义的描写和解释,目的是使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教师可以进一步熟悉国际汉语教学的词汇体系,把握国际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国际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国际汉语词汇教学。
国际汉语词汇教学不同于本体的汉语词汇,其特殊性首先在于它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外国人一般都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其次在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帮助外国学生掌握词汇词义,更重要的是会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词汇。因此,国际汉语词汇教学非常注重实用价值,注重对实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外国学生解决语言交际困难。所以,在这个专业词汇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练习明白这一点,要求学生去思考如何将所学的词汇知识转化为能力,能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形象简明地进行词汇教学。
二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词汇学的内容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语言要素教学的核心,它不同于本体的汉语词汇教学,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从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两个方面说明。
1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词汇学内容的选择
国际汉语词汇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它不同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以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应重点学习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国际汉语词汇教学概说、汉语词汇构成、汉语词汇单位(离合词)、词汇的构造、熟语、文化词语、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特殊词语的教学,此外还有汉语词语偏误。特殊词语的教学主要包括虚词、外来词、 用法特殊的词语和容易混淆的词语。文化词语的教学主要包括数词、颜色词、象征词和人名、地名等。汉语词语偏误主要指词语语法偏误、语义偏误、词形偏误。
2 增加汉语词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汉语词汇学课程改革要分配好讲授理论知识的课时和教学实践训练的课时。国际汉语词汇学理论知识要转化为教学能力,归根结底要借助实践环节的训练。首先,我们制作课程教学大纲时,就要安排好实践学时,可实践的具体词汇项目内容如:离合词教学、熟语教学、文化词教学、虚词教学等。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交叉进行效果更好。如教师讲完“离合词”内容后,安排一次模拟实践教学,让学生模拟留学生课堂讲解离合词的用法,同时老师可给出一些留学生常错的句子,让同学们分析其偏误。
三 国际汉语词汇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
1 基于HSK语料的偏误分析训练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留学生汉语语料,比如我们讲到离合词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偏误分析。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个周末我要见面好朋友”。这句话的错误也很明显,同学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即这个错误属于离合词的语法偏误,而且能说明理由,掌握离合词的用法。通过这样的偏误练习,学生们可以逐一地掌握重要的词汇项目。
2 教学案例赏析法
一些地方高校,留学生数量有限,加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对外汉语课堂的机会不多。学生常常不熟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不了解留学生学汉语的特点。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课堂的教学视频和学习教学案例的机会,让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更直观的体验。教学视频资料可以选北京语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课堂教学示范》,这是很好的课堂案例。教学案例可选朱勇老师编写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一书,这本书不仅可以让人对教学案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借鉴专家对案例的分析。另外,观看教学视频或学习教学案例之后,应该引导学生按《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对案例进行点评,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经过思考和比较,学生的体会更深刻。
3 模拟对外汉语课堂演练
模拟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国际汉语词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给出的内容可以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中生词和课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也可以是模块训练,重点练习特殊词语的教学,如离合词、趋向动词、时间名词、方位词、非谓形容词等。老师可先布置作业,如:北语教材第三十五课《我来中国两个多月了》二(下),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离合词,并进行教学设计,写出正规的教案,制作PPT课件,可以一人完成,也可小组完成。下次上课时候学生上台讲课,其他学生和教师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全班同学轮流进行课堂实战演练,保证每位同学得到真正锻炼。
4 教案撰写
教学技巧的形成要靠不断探索、长期积累和充分准备。充分准备要从备课开始。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据此,指导学生撰写教案就成为课堂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撰写词汇教学教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语讲解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一般情况下,虚词和特殊动词和形容词详讲,其它词语略讲。第二,讲解词语要准确,从课文出发讲解词语,用法不要拓展过多。第三,重视语用教学,多使用情境教学法,词汇例子要生活化。尤其在讲解一些抽象的词语时,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情景,使学生能理解所讲词汇的意思并能具体地运用。
5 课件制作
国际汉语词汇教学中应当特别注重利用生动直观的手段,如实物、图片、动作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来设计相关语境、创造情景、提供例句等,以利于W习者对词汇规则的直观感知和深刻理解。课件制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表示事物的名词可以用图片说明(如果能准备实物更好)。第二,结合板书使用多媒体,不可忽略汉字书写。第三,词语释义文字不可太多,意思简单的词语可以不释义,通过图片说明,给出用法例句。此外,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制作课件的实际能力,可以将多媒体课件制作纳入考试的内容。经过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学生在课堂演练中都熟练自如地运用课件辅助教学。
6 课外实践
通过课外实践可以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与校内外的外国留学生互学,对其进行课外辅导,为其就业积累经验,并为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只具备词汇的教学能力也不能完成汉语教学工作,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想胜任这个工作,就一定要具备词汇教学的能力。为此,我们还可以搞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教学设计比赛,对外汉语教学问题辩论会,举办本科生和留学生的联谊活动,网络实践,论文研讨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网络实践”即面向国内外汉语学习者,参考已有的成果,建设我们自己的汉语学习免费网站,通过网上沟通、BBS、网络课程辅导等形式,为汉语教师和学习者提供网络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
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除了传统的词汇理论部分考核外,为更好地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词汇教学能力,课程考核时可以把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分项制定词汇教学课程的实践考核指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词的展示。用什么样的方法将要学的生词展示,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生词的语音、语义有一个初步印象,这是词汇教学的第一步。方法如词语联想导入、歌曲导入等。 二是解释词义和用法。要根据具体词语采用恰当的方法解释词义,可以利用字形、语素释义、对比等方法。除了词义,还必须讲解词的用法,即词的语法功能,也就是词与词的搭配问题,有时也涉及组词成句的问题。三是词语练习:练习题目的设计,练习过程的操控等。词语练习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针对词语的语法功能、组合特点、使用对象、句中位置等方面设计练习;练习形式要多样;练习量要充足。
五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实践意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词汇语言规律,从而面向外国人进行词汇教学。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切实锻炼和提高学生教授汉语词汇的能力。另外,要想教好词汇,教师不仅需要我们本文谈到的具备扎实的汉语词汇学知识和丰富的词汇教学实践,还要掌握基本的语言学理论,要对汉语语音、词汇、汉字、语法和文化教学有整体把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好词汇,建立起词汇敏感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法,深入浅出。
参考文献
本文把对外汉语教学法教学技巧教学实践类课程统称为“教学类”课程,此类课程是对外汉语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入门级课程,对于此类型课程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课程设置是: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训练、汉语国际教育四种课程,使用的教材分别是:刘?(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徐子亮、吴仁甫(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黄晓颖(2008)《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周小兵(2009)《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合,这时如何处理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理清这些课程之间的潜在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本文将从课程现状、潜在关系分析及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三方面对课程的潜在关系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
1课程现状
四门课程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1.1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课)课程是理论应用并重,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法(以下简称教学法课)课程着重探讨对外汉语教学法,以语言教学法流派为基础,介绍了分技能教学的课堂教学实施;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训练(以下简称技能训练课)课程侧重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微技能探讨,从诸多方面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进行了系统详尽的阐述并附有教案和课堂教学实例评析;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是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式要求,符合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迫切需求,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教学通论、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语言技能课教学,并附有优秀教案示例。
1.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上,通论课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方法,同时也采用案例分析等一些方法;教学法采用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技能训练采用讲授和实践教学、案例分析、视频观摩评价等教学方法;汉语国际教育课程则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指导法等一些方法。教学手段上均除使用最基础的黑板粉笔外还使用PPT、教学视频、汉语国际教育实验室课堂实践录制等手段。
1.3课程特色
通论课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在保证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法课程则主要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并把这些教学法应用到分技能课堂教学中;技能训练课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训练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技能为其特色,本课程中实践及观摩内容所占比重大,汉语国际教育课比较全面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示了一个饱满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
2潜在关系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从基本情况来看以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为主,配以教学通论理论课,汉语国际教育全面分析课,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除讲授外还运用其它教学方式,开设时间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遵循人类认识规律,考核方式也从理论考试到一般灵活多变的考查课。
但是,教学通论课作为本专业的入门核心专业理论课将为后面的课程打下基础,因此课时稍显不足,在除讲授方式外,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作为注重实践实例分析课也应该有除讲授外的其它授课方式,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实践的课程并未以实践方式考核与教学目标有偏差。
(2)教学内容上看四门课程的交叉部分非常多,比如二语习得理论、教学法、语言要素教学、分技能教学等内容四门课中均涉及到了。这四门课程内在关系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但同时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认为其中大部分内容只是在重复,因此对于学习过的内容只做简单的复习,或者只是串讲一下,有些教师甚至省去不讲,这样不但课堂利用率低而且易使学生在后来学习的汉语国际教育课上形成不重视的态度,因此协调这几门课程之间的教学极为重要。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四门课程也趋于一致,在除讲授理论外,四门课程的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是类似的,甚至可以运用相同的案例,这些内部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很难理清头绪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应该在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侧重,教学手段也应更丰富化。
(4)这四门课程特色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均占有重要角色,通论是入门课,内容比较全面,注重理论;教学法课是通论里面讲述过的一部分但着重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结合,把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之中;教学技能训(下转第76页)(上接第74页)练课,是对通论和教学法的进一步实践深化,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汉语国际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内容全面,在学生学习理论,进行实践训练后再回到理论上来,再思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多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再加上学生本阶段自己的教学实践,最终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结合。
3课程教学改革协调方法
(1)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由于这几门课程表面上内容的交叉相同,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轻视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过的内容只是机械地重复而得不到深入和升华,所以必须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这些课程关系的理解认识。
(2)整合教学内容,应呈现一种互补的状态,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既注重科学系统,同时又应注意侧重点,不能为了让另一门课有内容可讲而忽视本门课的部分内容,教学过程应从不同的侧面、详略分明、重点清晰的讲解,教学顺序也可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使每门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大的整体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宏观定位后再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也应该特别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继续尝试其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动性,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形成报告,将原来的讲授式转变为参与式教学、操作式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实践。同时针对不同的课程应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结果的最优化。如通论课以讲授为主,教学法以讲授和实践结合为主,技能训练以实践为主,汉语国际教育以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等。
(4)重视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与实践指导,重视教学实践,它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教学方法和技能,这里的实践不仅指课堂教学过程模拟的实践,还应包括教学过程的观摩,及真实的对外国学生的实践教学。课堂的模拟实践是基础,是对理论知识的初步应用;教学观摩使学生通过感受真实的汉语教学发现自己的欠缺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真实的实践教学则是考验综合素质的验金石,所以这三种形式的实践缺一不可。另外还应注意不同课程与实践的联系,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是主要练习教学法还是练习语言要素的教学原则应该有所区分,当然最终的教学应该是综合能力的表现,但在开始练习时有步骤分部分的练习对每部分的扎实掌握大有益处。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苏州大学 教学技能 江浙沪教学联盟
2015年4月24日,我很荣幸代表苏州大学参加由“江浙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联盟”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2015年“首届江浙沪国际汉语教学技能大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此次比赛,我在对外汉语教学与技能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新审视的基础上深刻体会到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技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现状检视:需求与培养的相脱节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目前高校扩招现象十分普遍,国内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凸显出很多问题,其现状令人堪忧。
二、困境出路:对外汉语教学技能的培养
(一)培养模式的创新
1、定位培养方案
2009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2、创新培养模式
苏州大学应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转变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学理念的应用性,处理好汉语本体知识的教授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汉语教学能力。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应当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技能的培养,这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强化教学技能,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加“2015年首届江浙沪国际汉语教学技能大赛”我准备了近二十天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教案的创新与修改以及课件的制作与完善。在文学院三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不断创新自己的讲课思路,在一遍一遍的试讲中不断塑造自身的教学风格,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各方面的素养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参加比赛的只有我一个人,如果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都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本专业的整体素质一定会有巨大飞跃。所以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当在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上下功夫。
1、在综合指导的基础上强化见习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组成教学导师团队,导师团队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指导。在教学实践的前期主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观摩,也就是教学导师团队授课,学生观摩、见习。
2、用微格教学的方式来试讲
微格教学是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前期见习阶段主要是观摩教学导师团队上课,后期试讲阶段主要是教学导师团队制定专题、安排学生试讲,以短时间微格教学的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得到试讲的机会,通过录像以及回看录像,老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以实践为导向,拓宽实习渠道
通过见习与试讲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门道,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只有在实习中不断历练,才能切实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目前苏州大学文学院选拔安排的实习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海外实习的四种途径:孔子学院志愿者、蔚山大学校际交流实习生、老挝苏州大学汉语教师、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汉语教师。一类是国内实习的三种途径: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教师、苏州市洪恩汉教中心汉语教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暑期项目助教。
四、结语
就我校来说,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在以实践为导向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思路,完善见习、实习机制,建立海内外实习基地等策略,同时发挥江浙沪地区的教学资源优势,这对加强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具有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D].
[2]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2011,38(4):27―29.
[3]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5―56.
CDIO教育模式有助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现实践性语言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从大部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来看,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专业的核心能力。对外汉语专业虽非师范专业,毕业后却要走向教育岗位,因而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其专业技能的标准之一。CDIO教育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在“做”和“用”的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突出教学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实践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之一,但从调查的情况及海外实习基地反馈的信息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教学设计不合理,不能根据留学生的特点进行多样化的活动设计,通常还是采用教中国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技巧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导致课堂组织不力,留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能力较差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和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学生思考力、创造力和自我意识需加强培养。因而重视实践教学,夯实基础,加强改革是提高实践能力刻不容缓的举措。实践证明,教师就像医生和飞行员一样,其教学技能是可以经过科学的、严格的专门训练得以提高的。CDIO教学模式强调在用中学,在真实的情境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的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通过设计、训练和实施,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
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CDIO分析
在CDIO教育模式的指导下,要提高汉语国际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实现做中学,用中学,需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建立完整的体系。构思(Conceive)和设计(Design)环节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根据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相关需求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建立教学类的核心课程群,帮助学生明晰所学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找到完善自身知识框架的方向和途径。在教学方式上,转变教学观念,提倡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验课环节主要体现“实现(Implement)”环节的验证。汉语国际教育系的大部分实验内容是并入在相关课程内的,任课教师同时也是该课实验课教师,能针对课程要求和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的现状,安排丰富的实验内容,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全身心投入进来;运作(Operate)环节主要体现在微格训练上,模拟的课堂环境让教学设计得以实现,通过重放录像和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反馈,对授课效果的分析最有助于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真正地体现了在实践中学真知。而实验过程中,小组的活动和讨论使学生体验团队协作和互信互助的意义。建立并完善多元且连续的实践体系,是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学设计、撰写教案,教学实施并进行教学反思,体现CDIO教学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完整的程序,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校园、校外实习基地、社会等多层次实践系统的建立,突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持续性和多元化。
3CDIO教育模式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结合其特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尝试着用CDIO的理念指导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课程设置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提出相应的培养途径。
3.1围绕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集成化课程设置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集成化的课程设置。CDIO的理念强调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与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逐项挂钩,为了突出教学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在掌握基本汉语语言和文学知识的基础上,按照学期先后开设相应的教育教学类课程,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法研究、微格教学等课程连成一个系统,按照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的来组织教、学、做,突出课程之间关联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并在每门课程上突出重点的实践训练内容。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突出训练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教法研究侧重语言要素教学和言语技能训练技巧,微格教学重在提高基本教学技能,目标一致却又有所侧重。其他的课程如英语交际口语、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也需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尝试进行课堂实践,着重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2视频案例教学与微格教学相结合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视频案例教学与微格教学相结合,融理论学习、教学观摩、设计、实践于一体,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现了CDIO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视频案例教学是课堂实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依附在教学类课程当中实践教学。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借助先进的摄制、编辑技术,将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反思、专家的评价等进行整合而制作出来的,为案例教学提供多元化环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真正进入留学生课堂的观摩和实践相对较少。而视频案例教学是真正的课堂,也能从总体上展示教学技能并包含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视频案例教学,边播放边分析边评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格教学是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行为细分并逐项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受训者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并通过从记录中观察教学技能的应用、教学内容的表达以及交流方法的优劣,获得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反馈,加强了他们对教材、课堂教学的处理能力。微格训练中要严格按照正常的课堂程序,备课、教案、课件、板书等缺一不可,在完成教学环节后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微格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上的应用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的能力。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做到了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也弥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时间和实践机会较少的缺点,提高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3.3完善教学实践体系,提倡与留学生“结对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实践体系,是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课堂实践环节系统主要是教学实践课的安排,包括以上提到的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视频案例教学和微格教学,也包括一些专业实践课和技能实践课,这些环节使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职业基本技能。其次,充分利用本校的留学生和外教,深入留学生课堂,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与留学生或外教结成“一对一”的对子,保证至少一个学期的一对一教学和辅导工作,并安排一定数量的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实习环节,让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除了校园这个实践环境外,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拓展海外实习基地,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利用“交换生”和选派实习生、志愿者的方式,选送一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出国为海外学员教授汉语,提高教学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进入中小学、双语学校或者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也是锻炼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听课为主的教育见习活动,能进一步熟悉教育环境,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而走上讲台上课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训练目的语的口语表达,更重要的是能真正实践所学的理论和教学技能,为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和形成教学风格做好了积极的准备。
3.4成立对外汉语教学兴趣小组,以点带面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课外活动中,组织成立对外汉语教学兴趣小组。选派专业教师或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进行专业指导,通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板书比赛,说课比赛、沙龙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兴趣小组平时可与校内的留学生进行文化联谊活动,对留学生进行文化讲座,既锻炼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又提高了团结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提高整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结语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音;变调;儿化韵;教学
一、变调
1.1何为变调
所谓变调,是指音节之间相互影响使声调发生的语音变化。汉语普通话在语流中会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声调变化,这就是存在于汉语普通话中的变调现象。声调教学的难点在于声调本身的调值和在语流中调值不同的矛盾,于是变调教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变调教学强调语音流畅性,变调问题在对完汉语的词组和短语教学中给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所以也成为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重点之一。[1]
1.2对外汉语中的变调教学
变调在汉语普通话的表现有两种:第三声的变调、“不”和“一”的变调。在实际使用中,四声并不是按照原来的声调进行发声,人们往往会对其作出简化处理,即对上声进行处理得到半三声。如果出现两个三声连读的情况,这时第一个三声就要变成二声。如果在句尾遇到两个上声连读,读成全三声。
“不”和“一”的变调与此不同。如果在语流中遇到“一”的情况,如果“一”不是用来表达序数词或者被用在词尾句尾,那么这种时候就需要对“一”进行变调处理,如果在语流中遇到“不”的时候,如果“不”不是单用或者在一、二、三声前面,那么这种时候都需要进行变调,变调为二声。“一”在阴平、阳平、上声前变读为去声,如果“一”出现在去声的前面,这是声调就变为阳平,这种情况下,“不”的变调处理与“一” 一致。通过总结这些变调规则,学生在遇到该变调的情况时就会按照规则进行处理,简单直观。
吕必松先生说过:“学生学好声调,一是靠模仿,二是靠记忆。”[1] 初级阶段的学生在做语流听辨声调的练习时,遇到“上声 +上声 ”的变调情况,如“你好”,对该词熟悉的同学可能会判断出该读作 35调值的是 “你 ”,是上声的变调,应记录为上声;但不熟悉该词只能根据所听声调的实际发音来记录调类,这样就会跟正确答案不一致。这时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明明听到的是升调,而结果是上声呢?如果根据实际调值来判断声调会产生错误的话,那么到底该根据什么来辨调?我们认为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听到的实际调值来记录调类,如果最后结果跟自己的记录不同,则要在字典中查找该音节所代表的词的词汇意义,并记下来,通过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减少下次辨别该音节的错误机率。
另外,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初期阶段,拼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老师应当尽量少选择可能会出现变调的词语进行听写练习。[1]比如在听写“shóu gǎo”(手稿)一词时,教师朗读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音变,对于没有学过变调的留学生就会很困惑。另外,教师应刻意避开“二声+三声”类词语的听写,否则也会使留学生大惑不解。比如在停歇“liú shuǐ"(流水)是学生不知道究竟写"liǔ shuǐ”还是"liú shuǐ”他们并不知道才子的具体含义,自然也就不会存在语感一说,面对liú shuǐ的多种组合方式他们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一教学难题,老师要善于从教学对象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成年人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变调规律进行总结,再加上长时期的刻意练习,进而使学生掌握变调。
二、儿化韵
2.1儿化韵
儿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 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er有时与韵母结合而成构成的儿化韵同样是令留学生分外困挠的语音问题。儿化韵在规定普通话采用北京语音做为标准音之前并不常见,现代汉语中儿化韵的使用受到北京方言的极大影响。儿化韵是汉语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首先,在汉语语法意义上,儿化可以区分词性,例如量词“个”在儿化之后变成指代身高的名词“个儿”;其次可以区别词义,例如“盖”是动词,表示从上而下蒙蔽遮住的意思,而“盖儿”是指器物的上部用以进行遮盖的物体;此外,在词汇意义上,“儿化”可以形容物体细小、轻微等的性质和状态。[2]
对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儿化韵的掌握是相当困难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儿化韵发音的不规律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儿化韵的使用通常会根据不通的口语习惯或者实际语境进行变化,有的词语必须儿化,比如在“哪儿、等会儿”。有的可儿化可不儿化,如“花盆(儿)、面条(儿)”,还有儿化需视情况而定,如“胡同”和“胡同儿”,“一条路”和“一条儿香烟”等。由于组合方式差异或者交流对象的差异,儿化韵的使用也有所变化。另外,儿化还因为不同人的使用习惯、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等而使用方法各异。正是由于儿化韵的变化本身无规律可寻才导致了现阶段各对外汉语教材中儿化词收录混乱的现象。
2.2儿化韵教学
在儿化韵的教学阶段,教师应首先确保学生对于翘舌音er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包含儿化韵的句子进行强化训练。[1]大部分学习汉语的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er”这一读音时不得要领,往往会将韵母和er分别发声。对外汉语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应采取老师示范、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韵母和er结合之后的发音。掌握汉语发音的关键在于能准确模仿标准发音,当然必要的语音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此外,将语音知识的与语流教学相结合也是一个学习“儿化韵”的绝佳方法。[2]语音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时期的累积的过程,单单依靠老师的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汉语教学中因为声调、变调的存在变得更加复杂,留学生只有经过长时期的刻意、反复训练,才有可能让汉语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儿化韵”与“变调”的教学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总结前人的教学经验,将理论性教学策略落到实处,为留学生创造了一道跨越语言障碍的通途。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3.
[2]喻 江.声调教学新教案[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77 -81.
[3]王汉卫.声调性质作用的再认识与声调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43 -50.
[4]吴迪.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金田》,2013年第3期
1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地区差异。对外汉语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其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实践条件和环境。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与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保持密切的接触。但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具有独特的外向型特点,所以在国内的分布有明显地区差异。在有些地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活跃,相关信息也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多机会感知、接触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继而调整、支持专业教学和学习。相应地,无论是专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还是学生的就业,都表现出与“汉语热”相匹配的蓬勃景象,该专业也成为学校的热门专业。比如北京语言大学的对外汉语专业,因为报考学生数量连年居高不下,不得不严格控制招生数量。而在某些地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不多,相关信息匮乏,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的热情和信心,与前述地区形成明显对比。
我所就职的学校也处于这样一种不利环境。具体来说,这种地区差异主要给专业教学带来以下两点影响。首先,信息匮乏。学生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新发展、新变化,不能真切感知和认识。其次,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很难在学习阶段进行真实的教学演练,主要以模拟形式进行,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和求职阶段,如果要选择汉语教学工作,就必须离开本地区,到发达地区寻找机会。不可预知的就业前景使学生有一种“被架空”的感觉。导致其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很难有上佳表现。因此多数同学没有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虽然工作的选择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地区差异带来的资源、信息匮乏是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往往没有勇气到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寻找机会,接受挑战。由于惯性影响,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就表现出专业不稳定的情绪。在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普遍存在的今天,放弃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机会,实在令人痛惜。
从就业前景来看,无论是国家汉办的志愿者项目,还是国内汉语培训机构。包括其他一些商业机构,都向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敞开了大门。从供、需数量比例来看,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足。但是由于地区差异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几乎连试试的决心都没有。这种困境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2 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的时效性。作为专业课教师,学生的困惑一直以来也是我工作中的巨大压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认为让我们这些处于劣势中的对外汉语专业走出困境,可以更好地支持学生,发展本专业的出路还是有的。那就是强化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时效性,弥补外部环境差异带来的劣势。一直以来,对于这种外部环境差异所带来的劣势,从教师、学生到学校都是有所共识,也作了很多尝试和努力,比如积极为学生联系外部的实习基地,加强高校之间资源共享等。但由于还是直接致力于外部条件的改变,比较被动。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前期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对于实习、就业机会不能充分把握,专业热情依旧不高。所以改善外部环境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它的被动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能否从专业教学设计出发。打一个“主动仗”呢?我们认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补充、更新来自汉语教学前沿阵地的最新信息,让学生在概念上、思想上和意识上做充分的准备和积累,换言之,在常规的专业教学基础上,有效进行汉语教学实践信息的了解和认识,继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演练。在未来的毕业实习、就业环节,不打“无准备之战”。那么,学生的专业热情和自信就能够有效提高,不再因为疏离汉语教学前沿阵地而自卑和迷茫。这样,自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我们的不利条件,促进我们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下面以我这两年教授的《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为例,介绍以下相关的设计和思路。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无论是学习者相关的信息,还是汉语教学形式都有很多变化,出现很多新内容。汉语教学工作在国内虽然一直以大学为重要教学基地。但是,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汉语培训机构以其灵活和多元化的特点,成为许多我国境内外籍商务人士学习汉语的重要机构。吕必松先生曾经提到过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在京、沪两地的汉语培训机构。当时的这类机构还主要是由外服公司这样的专业对外服务机构开办,规模不大。而今天,随着境内外籍人士数量的快速增加,汉语培训需求急速扩大,汉语培训机构已经是“百花齐放”,各种民办汉语培训机构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个人因为专业,包括个人兴趣,曾经在上海多家汉语培训机构做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包括与其他教师和管理者的交流过程中,都深刻意识到汉语培训机构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时,相对于人才集中的高校,优秀的汉语教师一直以来是各培训机构孜孜以求的资源。(罗兰京子,2007)由于汉语培训机构分布的区域性,加之作为新型的教学机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了解。鉴于汉语培训中心的蓬勃发展及其作为学生在国内就业的重要候选机构,我把汉语培训机构的介绍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我逐步把相关内容系统化,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汉语培训机构的分布、性质、管理、工作特点、教学对象及发展趋势。第二,课型设置,主要介绍与高校传统汉语课型有明显区别的课型,比如“太太班”“商务班”等。第三,教材开发和课程设计,其中以短期培训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为主。第四“一对一”教学形式及技巧介绍和分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会邀请在汉语培训机构工作的毕业校友进行与学生交流。在上述内容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以汉语培训机构及相关学习群体为对象,进行从教学大纲、教案设计到教学的模拟练习。虽然依旧是“模拟练习”,但是由于以汉语培训机构的全方位描述和分析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明显加强。随着在对几届学生的实践和尝试,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首先,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得到大幅提升,更加明确本专业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前景,不再因为地域差异而有“专业自卑”的倾向。其次。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和就业阶段,由于作了一定前期准备,也乐于去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沿阵地寻找机会。应该说,从实习到就业,汉语培训中心都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国内的重要基地,不容忽视。但是如果因为地区差异,加上学生没有前期专门的了解和演练,学生是很难有效地加以利用和把握的。
当然,目前把汉语培训机构的相关介绍和研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还是有很多困难。首先,缺乏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我们难以获得更具权威的信息。第二,作为同样远离汉
语教学前沿阵地的教师,也存在资源、信息匮乏的问题。仅以个人的力量去“小补小救”,是难以为计的。所以,要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
[关键字] 对外汉语教师 能力结构
一、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即我们所说的“对外汉语教学”迎来了大好的春天。无论从每年进入各中国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的增多还是从逐年的“汉语桥”比赛如火如荼的举行都可以让我们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发者,要把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门语言,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学生的语言面貌进行“塑造”和“加工”。一名优秀而又有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师在唤起外国人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巩固海外华人与祖国的联系方面功不可没,而一个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在为国家建设一个和平宽松的外部环境方面甚至在创造经济GDP上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汉语历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从语法方面看:汉语一直被认为是孤立型或分析型的突出代表。语法关系由词序或独立的虚词来表达,不象形态语言那样通过词干本身的变化或各种词缀来表达。汉语的这种意合性特点常常使留学生一筹莫展。从语音上看,汉语是声调语言,对以非声调语言为第一语言的留学生来说,汉语的声调和语调是他们难以逾越的“珠穆朗玛峰”。此外,汉字更使留学生,特别是非汉字共同圈国家的留学生望而生畏。所以,汉语本身的难度肯定会使学生产生许多学习上的问题,而且此类问题最多也最需要教师讲解清楚。
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二是能力结构,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源泉。基础理论知识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但是,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我们经常会看到满腹经纶的老师在课堂上却口笨舌重,所以要想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对外汉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本文所讲的是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结构。
二、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要想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教师的能力结构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
首先老师的能力应体现在课堂上,因为课堂是老师和同学接触的主要场所,也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那么课堂上老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
(一)语言能力
这里的“语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口说的语言;二是体态语。
语言是教师进行工作的重要手段,对于任何老师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单单口吃清晰,说话有条理也是不够的,对外汉语教师还要具有更加诙谐幽默的语言能力。幽默是对外汉语课堂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幽默诙谐的语言能打破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幽默是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知识、才能长期积累的结果。诙谐幽默的评价语可以恰到好处地推动教学过程,使汉语知识信息的传输得以顺利进行。
体态语也是一种语言,一种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一名教师的体态语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确运用体态语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冲破种种顾虑,主动参与、大胆发言,这样的课堂气氛是每个教师所希望的,但并不是每个教师所能营造出来的。有经验的教师,并不刻意地去营造,而是顺其自然,把握最佳时机,有些教师求成心切,频繁地借用体态语来夸张,结果却适得其反,教师忙了半天,学生却无动于衷,觉得老师太显轻浮,有失庄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另外,教师形象本身也一种体态语,形象良好的教师(包括清洁、得体的服饰,优雅的举止,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会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接受所讲授的内容之前就接受了教师。这样教师便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其他途径加深与学生的感情,以便在需要时协助营造课堂气氛,获取高希望值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创造良好的形象以及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极其重要。
体态语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正如孙雁雁所说“体态语涉及了生理学、心理学、空间关系学、身势学、视觉交往学等很多领域,对其全面掌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对体态语进行横向的比较外,还要注意纵向的比较,把握好语境,准确使用好体态语,以便对教学产生正面的影响。”
(二)组织与协调能力
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是在一个班集体中进行共同的教育活动,需要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才能保证集体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真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具体表现有如下两点:
其一表现在汉语教学工作的计划性上,既有学年学期的总计划,也有一月一周的短安排,甚至每天每节课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并按预定的目标开展教学工作,且随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汉语知识的顺利传授。
其二是课堂组织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好教师能轻松驾驭课堂教学,很快组织起学生讨论,调节好课堂气氛,让学生既有着轻松地心情又有完成任务的压力,这也是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有目的地重复,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对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冷场或者失控现象教师应有必要的准备,对不同的情况有相应的对策以确保课堂的节奏与秩序,只有这样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教师还要学会调节学生的情绪,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动力,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学习过程中,人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左右学习动力,制约学习效果。“所谓情绪,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良好的情绪可使人以较高的效率获得知识”。语言学习本身是很枯燥的,尤其需要良好情绪的参与。那么身为的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创造一个个兴奋点,培养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成败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如何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气氛,第一个方法是通过老师自己的丰富的表情。表情丰富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学生,创造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可以没有任何顾虑畅所欲言,这也正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效果。可以想像一个表情呆板的老师上课时也一定会使他的学生受影响,让学生听起课来也毫无激情,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最忌讳的。
另外,老师要不吝惜任何表扬的机会,这是鼓励学生的方式,也是调节学生情绪的有效方法,受到表扬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更加活跃,这对带动整个课堂气氛有着很好的作用,表扬也是一种很好的刺激学生学习的方式,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三)机智与创新
其实,机智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包括老师在整个教学法选择上的机智,老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对教学法的灵活、机动的运用,就是教师机智的一种体现。同时机智也包括老师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处理问题的机智。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既能把语言要素的教学与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统一起来,又能维持好整个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于创新,如果一个对外汉语教师总是机械地重复过去所做过的工作,停留在过去数年所教过的教案上,对新的东西漠然置之,失去创造力,他讲的东西,学生一定不会感兴趣。正如郝晓梅所说“创造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内容,使一节课富有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创造能力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老师的创造力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用声情并茂的语言传授知识,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逆向联想、分析,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内在规律。激活学生知识迁移的本领,获得有价值的活知识。这样能使学生的个人志趣、批判思维、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和激活。
(四)工整规范的板书能力
由于对外汉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尤其是对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板书是非常重要的,常规来看板书是画龙点睛的启示而是提纲挈领的深化,学生通过教师的板书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但是对留学生而言,教师的板书更是一种“模板”,是他们学习汉字的笔顺、构架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的板书应做到正确性,计划性、启发性、规范性。刘在他的《对外汉语教育引论》中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师板书的三点要求:
①汉字一定要正确、规范。笔顺应与教材一致,字形要美观,至少要端正,给学生以示范的作用。②板书要很好地设计。黑板当中五分之三用于书写新课内容。两边各五分之一,一边用于教学中临时性的板书,另一边专门用于记录学生的病错句。③板书要鲜明、醒目,适当运用彩色粉笔突出重点。通过板书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规律、激发联想、发现知识,经过精心安排的板书,能更加突出地显示规律,启发思维活动的能动作用,启迪学生从中找到规律。干净整洁的板书是学生模仿的标本,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板书应周密考虑、合理布局、言简意赅、字好图美,犹如舞台上的布景,给学生在视觉上以美的感觉,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使学生自觉地去鉴别美、追求美、创造美、欣赏美。
(五)耐心与宽容
教师是一个付出耐心的职业,而对外汉语教师要比其他的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着很强烈的文化差异,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的不同文化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
以上所说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所做的是一个只是“输出”的工作,课外则是教师进行知识“输入”的时间,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输入”最多的知识,是对对外汉语教师能力的考验,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外应该比在课上更加活跃,首先要积极社会活动,多参加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学术讨论会,从中吸取知识。因为当代社会是开放式的信息时代,教师不能做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参加社会活动,主动获取各方面信息,比如经常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了解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还有当前学术界有那些动向。
另外,教师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具备自学能力,为了推进科学文化的发展又必须具备科研能力。教师要不断增大自己的知识量,使自己具备的新知识在自身知识结构中越累越多,关注时代以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关注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并注意把所学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用于实践,进一步深化自身知识结构,开展科学研究。
三、结语
本文讲得是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结构,它是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也是一名立志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想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努力争取做到的。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并非易事,除了以上要求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等待对外汉语教师在实践中去发现。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2]张和生.北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于逢春,晓坤. 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养论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就业方向;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69-02
一、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
1.背景知识。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专业,现在统一划归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各个院校陆续将本校的“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2.专业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攀升,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为了适应新形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个高校就开始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如今,对外汉语专业开设已经整整二十年,在这期间,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语言教学的新形势,各个开设院校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
二、对外汉语专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多,这个“看上去很美”的专业开始面临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学生不知道应该干什么,用人单位也了不解这个专业的学生具体是学什么的。针对以上情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课程安排,明确指引就业方向。
1.培养目标。对外汉语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这样的表述第一眼看上去,很具有吸引力,但其实过于笼统、模糊,不符合实际,不适合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
2.课程设置。我国很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多而杂——课程门类多,学习内容杂,一般都会开设语言类、文化心理类、文学类、教法教研类课程,还有的院校增加教育类、写作类等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重点课程不突出,这样就使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学而不精;同时,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分配不合理,学生一味地听课,缺少教学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纸上谈兵。
3.就业方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大部分院校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但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本科生毕业根本无法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海外虽然亟需汉语教师,可真正能走出国门的学生是很有限的。从历届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真正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人数十分有限。
三、创建民办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征是以社会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性、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保持动态的衔接,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我们可以在此指导之下,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重新定位。民办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并且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用双语进行交流、教学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专门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设立科学的课程结构。按照国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整体规划安排主干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设置选修课程,根据学校特色设置特色课程,加强师资培训和管理,合理分配课时。学校结合实际,在开设主干课和选修课之外,增加了学生的课内外教学实践。同时,为了方便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建立了微格实验室,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备课、书写教案、模拟课堂教学、师生点评”等实践教学活动,把学生的讲授、点评以及教师的点评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汉语教学中来。此外,在校内,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处的留学生资源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与外国留学生结成帮学对子,辅导留学生学习汉语,帮助外国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听课、备课、讲课以及通过模拟课堂—帮学—教学实习,这个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步骤与环节有一个初步的掌握,为就业找工作打下基础。在就业上,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转变观念,重新明确就业方向。学校也应该因势利导,对毕业后工作和读研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向。毕业生毕业以后可以经国家汉办的考试和选拔以志愿者和汉语教师的身份去国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国内汉语培训机构、汉语学校及国际中、小学从事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其他部门从事文员工作,也可以选择读研,继续深造后到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实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内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汉语教学两个部分。教授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一个比较好的就业出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地区亟需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沿边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汉语教学,这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为此,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增加学生就业实习的机会。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民办院校必须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立足市场需求,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来改革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对外汉语人才,从而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国英.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
[2]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3]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时代环境的变化,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也都发生着变化。如何结合当前时代特点、社会需要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趋势,将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切实可行地建立起来是目前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代性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给以充分重视的课题。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改革开放的加快以及全世界对中国关注的升温,对外汉语专业正成为一个热门专业。因而,如何结合当前时代特点、社会需要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趋势,将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切实可行地建设好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代性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应该给以充分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现代的教育观念
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因而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专业的中国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中也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就国内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来说,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是很感兴趣的,能够流畅地背诵唐代诗歌是他们最骄傲的事情。就世界汉流来看,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城大学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有11个;梨花女子大学33个课目中与古文有关的课目有14个。”韩国大学的这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国外对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实践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作用,重新树立古代文学课专业必修的坚实地位。
观念转变最根本的要体现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其本质是文学课而非语言课,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具有古代汉语课无法替代的地位。同时,古代文学课和中国文化课也有区别而不能相互替代。中国文化课将“文化”放在第一位,传授的是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涉及古代文学。但古代文学课在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之外,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传统优秀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是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因而,在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中,虽然古代文学课不必像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样占有至少四个学期的学习时间,但也决不能忽视其比重,轻视其地位。高校应利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法将其贯穿到本科四年的学习当中,其中作为必修课的学习时间决不能低于两个学期。
不仅学校应该加强对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重视,任课教师也应在自己备课的教案里以及每一堂知识的传授中增强现代意识,阐明古代文学在该专业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广阔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实用性,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在国内外文化圈里的地位和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门课程的兴趣。
二、现代的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陷人了一种尴尬和无奈: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门课失去了兴趣,只是由于课程安排,为了完成学分,顺利毕业才来到教室,心不在焉地听课,有的学生甚至将其与公共选修课等同视之。古代文学课的这种冷遇与单一僵化的教学内容不无关系。
改革教学内容,教材是根本。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教材为核心而展开。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现状是:没有专门的教材。几乎所有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因而,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古代文学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内容。由于专业设置和专业领域的差异,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内容,并不是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去看古代的文学作品。所以,这样不加区分地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作为古代文学课的教材就存在一定的弊端:内容过多、涵盖面过大;缺乏“史”的线索,古代文学课变成了大班的“语文课”或“文言文课”;教材的专业特征不明确,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因此,真正适应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明确古代文学学科的性质。古代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读本。作家作品的选择要根据课时安排选择每一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代表性的文体,即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能体现中国文化、审美心理的主流。
第二,要注意系统性和时代性。古代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教材在编写上应以作品为基点,并以作品为核心辐射出一个面—古代文学的全貌,并尽可能多地丫本现出古代文学所包含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背景下解读文学作品。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的时代性,根据当下世界的变化适当地更新内容。一些固有的陈旧的概念,如反封建制度、批判封建礼教等应适当减少。而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取得的现代成果应该引人进来,将其与古代文学融会综合。
第三,注意跨文化的运用,突出专业特点。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教材在编写上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不同,应着眼于在世界范围内关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阐释应注意多文化的视角与研究。“文了匕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教材应将中国古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和世界文学融合在一起,从世界范围内给中国古代文学定位。在作品解读别要注意吸收国外汉学界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接受情况,从文化心理、思维意识等差异角度选择作家作.
三、现代的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在教学模式中包含有一种或多种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是富有现代意义的新型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旨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生为本”,“为学而教”,改革传统的“继承性”、“单向性”、“封闭性”的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一教材一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格局,积极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角,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核心是采取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学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活动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古代文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法主要是他人教育,即教师“一唱到底”。主张“自我教育”绝不是说要学生抛弃教师“自修”,而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自教”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教材内容创设情景、启发思考、引导探索、抓住重点,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内容、原则和注意点,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教师起穿针引线的辅导点拨作用。实施教学时,可以依据不同阶段不同内容,采取“教师提示一学生自学”式,“学生质疑一教师解答”式,“学生讨论一学生总结”式,“学生试讲一教师评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学生试讲一教师评论”式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融理论于实践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中有大部分是学生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反复接触学习的,尤其是名家名作,学生早就耳熟能详。与其教师做重复的“无用功”,不如让学生走上讲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亲身的教学实践,教师作评论引导,在需要的地方扩展已知,增加未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体现了对外的专业特点,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双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