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校科技创新汇报材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随着近几年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对自己的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高校开展并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理工科院校历来强调提高学生的科技动手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自助式实验室”和“车间大课堂”两种适合理工院校学生特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模式;实验室;企业
高等教育学府历来都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对教育成果需求的不断加大,各高校对自己的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高校开展并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由此可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培养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方面,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具备主动钻研科学方法、积极了解前沿科技动态的精神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技巧和应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实践的能力。许多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理工科院校,历来重视提高学生的科技动手实践能力和拓展创新思维。然而如何立足高校自身实际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求适合学校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针对学校的这个特点,本文对以下两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进行探讨:一是着眼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自助式实验室的作用的自助式实验室模式(学生独立进行查资料、定方案,开展实验,参与自助式实验室);二是着力体现综合实验的应用性、实用性和推广性,尤其是结合生产与科研一线的相关工作的车间大课堂模式(产学研相结合,走进工厂大课堂)。
一、自助式实验室模式
理工科院校学生有很多时间在实验室。因为不仅教师上课需要演示实验,学生课外作业也需要做实验,有些科目还要对实验进行考试。如此多的实验活动贯穿在师生互动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果老师和学生仅仅是将它作为一个授课目标或考核形式,而就白白浪费了巨大的科学创新机会。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偶然间会有过对某一领域天马行空的超前想法,而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思考中或许蕴藏着未来尖端科技的巨大突破。这些想法很可能是科学理论的雏形,但是如果没有通过实验检验,雏形可能永远也形不成科学理论,那么这些闪光点也就白费了。因此为了让学生的实验行为能变“被动式”为“主动式”,能够自发地对自己超前的理论观点进行实践,我们提出了自助式实验室这个模式。
自助式实验室不是实验室的名称,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由教师带领着完成教科书上已有的实验操作的同时延伸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发主动地对未知的实验理论进行探索性操作。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实验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自助式实验室模式以传授实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为立足点,以创新思维、实验设计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专业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达到培养科研创新大学生的目的,同时又避免资源的浪费,自助式实验室要做到有层次、有规范,分阶段地开展,才能张弛有度、合理利用、有序展开。
1.有层次的实验室名师指导体系
聘任学科内的教授、博士等资历深厚的专业学科教师作为自助式实验室的指导名师,每周定期开放实验室,一方面负责保养设备和更新材料、以及维护实验室的秩序,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实验操作方式进行指点及检验实验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各种偶然间产生出的关于科学的想法,在最开始都只是具有一个很模糊很超前的概念,这个概念拿到实验室里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操作。这个时候就需要指导老师运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来指点学生如何整理思路、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准备资料以及如何开展操作。学生最终无论能否得到理想的结果,都是对创新理论的一次检验,丰富了开展创新活动主体本身的知识。这样经过不断的磨合和完善,最后形成老教授指点年轻教师,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的有层次的指导体系。
2.规范的自助式实验室实验报告
创新性实验是科技行为的一种,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就要求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也要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细心地撰写自己想法产生的背景、过程,做实验的步骤、方案,参考的文献,指导老师的建议以及最终的实验结果等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在实验前期准备,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做同步的详细记录。规范的实验报告对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比较正规细致地备份了学生每次的创新行为,另一方面也能与指导老师及其他同学共享创新心得与体会。
3.阶段性的实验室总结汇报会
总结汇报是一种实现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形式,也是师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方式。在自助式实验室正常运转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大量的、零散的创新实验报告在不断积累,这些报告有的可能比较肤浅,但是却巩固了基础知识;有的相对超前,但却受限于创新主体因知识水平、实验方式等一系列因素而无法继续深入。诸如此类的情况,在阶段性的总结汇报会上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改善。指导老师挑选出立意较新、思维独特、创新性高、代表性强的实验报告,由操作实验的学生阐述想法和过程,随后实验室其他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发掘其创新点、闪光处,最后由指导老师做归纳性的总结,指出该阶段科技实验中的成果和创新进展。
自助式实验室发挥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动手能力的作用,把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创造行为从单一活动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实验过程。在自助式实验室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条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素质为目标,较为完善的理工科专业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二、车间大课堂模式
随着自助式实验室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观点在实验室中诞生并完善。但是再新颖的观点、再高端的创新如果脱离了实际,缺乏应用性,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科技创新。所以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不仅要敢想、敢开展,更要很好地体现出科技实验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要注重结合生产与科研一线的相关工作,有的放矢开展科技实践。这就提出了更深一层的高校科技创新模式——车间大课堂。
车间大课堂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现代社会教育的新型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与以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经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车间大课堂模式不仅把产学研充分结合,并使这种结合不只是满足于停留在企业提供的有限的实习点开展几天实习活动这类简单浅显的层面,而是充分调动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面的积极性,把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学校的科技创新指导有机结合,最终找准适合学校办学特色、贴近企业发展水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内容。这样的创新一方面培养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所急需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的开拓发展提供了经过严谨科学实验所检验的创新观点和方法。
车间大课堂模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企业车间和学校实验室相结合,引申下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这两种不同的科研环境和教学资源,把以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为主的大学教育与强调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车间工作相融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车间大课堂模式实施起来有两个层次:一是车间“老师”走进学校课堂;二是学生走进企业车间。这两个“走进”在形式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就业等因素,在内容上注重书本知识和实践过程两者的完整性,具有可行性及可拓展性。
1.车间“老师”走进课堂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但不代表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全部学习到。有很多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积累的一些技巧、方法和经验绝不是大学课堂上几条理论、几本教材所能传授的。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创新视野,学校应定期邀请多年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上的老师傅走进高校的学生课堂给学生上课,传授给学生与专业学科相关并与创业就业相关的知识技巧。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把课堂布置成类似实验室的简易小型车间,车间“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如何操作设备,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效率等一系列无法从书本中学到的内容。
车间“老师”走进课堂的形式有几个方面要注意:一是传授的内容应当是贴近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点,并对其毕业后就业有帮助,或者说能够推动学生对自己未来进行规划的。二是注意展开的幅度和尺度,不能本末倒置。科技创新虽然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有重要意义,但毕竟还只是原始教学的一个辅助方式,不能够取代真正的课堂学习,它应该和课堂学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三是注意分梯度传授。不同年级的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知识的侧重点和选择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了解所开展创新活动的学生群体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车间“老师”进课堂。
2.学生走进企业车间
人的发展离不开学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前一种形式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但间接经验的掌握又离不开主体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实践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提出了车间大课堂模式的另一种形式:学生走进企业车间。
周期性的安排各年级的学生走进高校定点培养企业的车间里,参观并学习真正的科技实践行为的开展流程,如流水线作业是如何有条不紊地行进的,复杂的机械是如何运转的,凌乱的原材料是如何做成成品的等等。通过现场学习,学生对于流程和技巧的掌握会比在单纯从书本学到的要深刻得多。
对于学生来说,要带着问题走进车间。尤其是一些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对操作手法技巧以及材料使用方面产生的疑惑,这些疑惑往往在车间这种大规模集成化的生产场所里能够得到很好的解答。虽然有些答案不一定能够在学生今后的科技创新实验中使用,但是其启迪作用对大学生的创新行为还是有很高的价值的。
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系统梳理现有科技园扶持政策,研究提出政策调整和完善重点,掌握新的政策方向,起草拟定了具体方案。完善要素配套,协助成立园区金融中心,积极引导研发投资、股权投资,促进重大项目落位,局领导班子跟进__城市产业园招商工作,努力做好园区开发工作,实现商务楼宇向功能性孵化基地飞跃。
6月3日,区长__、副区长__一行利用一下午时间,对______城市高科技产业园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__城市产业园建设进展汇报,并就园区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__区长首先在__前听取了__荣誉大厦整体建设情况及__城市产业园各功能区域划分情况的介绍,之后分别来到__城市体验馆、__城市孵化器及企业高端人才公寓进行考察。祝区长在考察中指出,产业园一是要找准定位,二是要合理布局,三是利用好一区多园等优惠政策,抓住我区产业转型机遇,共同助力__经济发展。
目前园区一期A座已于2014年12月完成并交付使用,总面积13万平方米;二期B座预计在2017年12月完成交付使用,总面积12万平方米。园区现已进入招商和入驻阶段,已签约46户,其中科技企业26户,金融机构9户,服务机构8户。正在洽谈和装修完工后准备进驻的有50多户,包括神州数码、方正集团等龙头企业;拟招商的包括省内__城市相关企业、国内外__城市建设企业、物联网领域企业以及华夏智城、颐高集团等电子产品企业,同时招收科技含量较高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机构。
重点支持乐山农业科技示范园鱼菜共生、气雾栽培等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探索农业科技设备化、家庭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有机生态农业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扶持农民科技致富,开展农村科普行动,实现科技富农,科普惠农。
农业科技设备化即以乐山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展示基地,向有相关需求的种养殖户、农家酒店、农家乐旅游点>,!<、特色餐饮商家等提供整套高科技农业设备的安装、维护等服务。农业科技家庭化是将现有科技设备小型化,实现城市家庭阳台、窗台自产有机生态农产品,填补市场空白,进而实现以销售相关设备产品、种子养料、有偿服务等为基础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截止到上半年,农业科技设备研发以产生雏形,待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一是引入高校外脑,完成了我区“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切实做好我区未来5年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布局。借助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导师团队,参与研究编制我区“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国家、省、市科技重点工作任务,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发展规划。
二是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积极推进与吉林大学、__工业大学、__应化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重点抓好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及一区多园内的核心企业科技创新,做好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小巨人企业的培育推荐工作,积极推进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有效促成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加强科技管理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和科技奖励机制,合理使用科技三项经费,偏重“先见成果后补助”方式,鼓励区域内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继续抓好省级创新型试点等工作。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积极推荐国家、省、市级科普示范社区、科普基地、科普带头人。同时与吉林省创业联合会、新青年创业商学院、吉林教育广播人文963合作《青春之声·创业新青年》企业家访谈栏目。
二是加强地震应急体系建设,开展应急预案及备案自查工作,完善地震应急体系,加强地震应急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三是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综合应急演练。在全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前夕,于5月8号下午,在__市第三十中学举行了平安中国防灾宣导千城行动进校园——吉林省暨__市“放飞梦想张扬生命色彩”防震减灾综合演练。
四是开展“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活动期间,通过广场宣传和社区、校园防震减灾电影播放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发放防震减灾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防震减灾知识,营造全民参与防震减灾的氛围,推动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走进学校、走进单位、走进社区和家庭,普及地震法律法规、地震科普知识、民居防震减灾知识,解答群众咨询的有关问题。
一是继续做好______城市高科技产业园建设工作,尽早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为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xx-xx年)》,根据xx省科学技术协会、xx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xx年xx省青少年科技传播系列活动的通知》(鲁科协发〔xx〕7号)精神,我校将继续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为全校师生搭建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我校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二、活动主题:童心同行 体验创新
三、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四、活动时间:xx年12月26日----xx年3月31日
五、活动过程:
(一)宣传发动阶段(xx.12.26—xx.1.16)
1.12月26日 召开学校大队委会议,征集科技活动方案
2.1月13日 面向级部教师征集科技节活动方案
3.2月3日下午 科技节开幕式,科技创新讲座
4.2月3日 “科技在我身边”主题班会,学习传达科技节方案。
5. 2月5日下午,科技小发明、科技实践报告培训指导,科幻画欣赏培训指导,每位教师确定指导学生名单,留取被指导学生联系方式。教师指导指标如下:
美术教师:科幻画指导与培训(借助上届国家、省科技大赛科幻画优秀作品),每人每班至少3幅精品。其他不限。
科学教师:小发明指导与培训,每人每班至少2件精品(含三人以内的合作项目)。其他不限。
中高学段数学教师:科技实践报告指导与培训,每人每班至少3件精品。其他不限。
如果级部班、级统一的主题,可以合并呈报。与科技相关的校本课程呈报学期相关材料,主题活动尤佳,可以整理为科技实践活动。
班主任:自选项目指导培训,每人至少5件作品。
其他教师:自选项目指导,每人每班至少1件作品。
请老师们认真对待,多出精品,辅导情况计入个人年度绩效考核和学段评价。
请各教研组长2月6日上午放学前以学段为单位汇总各位老师的指导学生名单、指导内容、学生联系方式,报课程研究中心。
(二)活动实施阶段(2月2日-3月23日)
1、过一个科技书香寒假。(2月7日——3月8日)
(1)各学段利用书香寒假推荐阅读科普读物、观看科普影片等(分年级列出推荐书目和影片目录,建议设计“导看教案”类指导文本,形成层级专题电影课程),依据年级特点确定成果呈现及汇报方式。
(2)开展以下各项活动:级部主题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科技小发明创作活动、“畅想未来”科幻画创作活动、“快乐体验”科技实践活动(活动要求见下文)。
2.学段展评活动(30分)(3月9日——3月12日)
(1)“我是小小发明家”科技小发明创作活动
1-6年级班主任要积极发动学生参与科技小发明的创作,并跟进指导,开学后,各学段自主组织“小发明”展评活动,确保每位教师完成指导任务,收齐后认真评选指导,评出一等奖15件,二等奖25件,其他为优秀奖 。一等奖作品跟进完善后交学校评选。
(2)“快乐体验”科技实践活动
中高学段收集数学任课教师及其他教师辅导的所有实践活动报告进行评选。实践报告要附完整的原始材料(活动计划、活动记录、照片录像、新闻报道材料等)杜绝网络下载、抄袭现象。评出一等奖5份,二等奖8份,其余为优秀奖。一等奖作品跟进完善后交学校评选。
(3)教师参赛项目
(1)科技发明类
(2)教具制作类
(3)科教方案类(教学类、活动类)
(4)科学论文类
每位科学老师至少选择一项参赛,其余老师积极参与,确保各学段每类各推报两件精品。
3.学校科技作品展评活动(40分)(3月10日——3月16日)
(1)“畅想未来”科幻画创作活动(3月10日)
科学幻想画的创作由班主任积极发动,美术老师跟进指导。开学后,美术组自主组织“科幻画”展评,推出优秀科幻画作品20幅参加市级比赛(留取照片),其余优秀作品布置求真楼画室。(参赛作品一律使用规格为4开的纸质材料)
优秀作品在求真楼展厅展出,负责人:白玲。
(2)教师参赛项目(3月12日)
依据情况择优推荐。
(1)科技发明类
(2)教具制作类
(3)科教方案类(教学类、活动类)
(4)科学论文类
(3)“我是小小发明家”科技小发明创作活动(3月16日)
在学段展评的基础上,学校组织评委将各学段一等奖45件小发明作品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20名,指导教师继续跟进指导完善,推荐参加市级比赛;
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象征,天安门广场上的每一处变化都时刻引人关注,国庆期间的花坛自然不例外。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其节日花坛的布置,富有独特的风格与含义。每一年国庆花坛的主题都会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特点和大事件,并结合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进行设计布置,并力求表现出中国各领域日新月异的新面貌,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简约和循环利用,成为2010年以后广场花坛布置的重要理念。
本活动旨在通过资料查询、实地探究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身边花坛的奥秘,知道花坛中蕴含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启发孩子们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习惯,唤起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使命感。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花坛所用植物的种类和特征,知道花坛采用的技术和养护知识,分析花坛象征的社会文化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与途径获取信息和整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参与花坛调查的乐趣,关注花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养成亲身参与的环保理念,为“绿色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作贡献。
活动对象与内容
活动对象
学生为学校初中科技创新训练营的学生,人数32人,包括初一年级“遨游计划”23人、初二生物兴趣小组19人。训练营成员自愿报名,择优录取,他们具有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和热情。家长也支持,有时间上的保证。
活动准备阶段
包括小组组建、学情调查、拟订方案、场地踩点等4项内容。
知识搭建阶段
利用遨游计划课程时间,讲解植物识别和养护知识。
邀请植物和科技活动专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编写科学探究任务单,并进行校内预实验。
利用遨游计划实践时间,在北京植物园请园艺师实地讲解花坛布置技术及相关知识。
实施阶段
植物和花坛资料的收集: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者到网络上搜集有关节日花坛等相关资料,了解花坛的含义,识别植物的种类,认识花坛在人们节日生活中的作用。
植物识别和栽培、花坛历史、设计及养护作为遨游计划和生物创新小组的校本课程,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相关校本课程材料,为后续活动作好准备。
根据活动内容要求,邀请中科院植物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教学植物园相关领域专家走进校园进行常见植物识别、科学调查方法、节日花坛等相关内容的科普讲座,并在学校及周边社区、公园进行预调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对本次活动内容有整体把握和初步了解。
实地探究节日花坛的奥秘,了解花坛中的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花坛中的科学部分,主要是了解花坛分类方法和设计。分类从表现主题、空间形式、运用方式、观赏季节、栽植材料区分,设计内容有设计原则、花坛植物用材、花坛位置。花坛中的技术包括工艺保障、花材保障、造型保障、养护保障等。在花坛中的文化方面,则要指导学生查询27年来天安门广场的花坛设计,梳理出其中的一套花坛社会文化内容。
活动汇报及展示阶段
组织小组学生进行总结,撰写活动报告,在活动课上分小组进行交流。
指导学生撰写科技创新论文,召开论文答辩交流会,择优推荐参加区、市及全国科技竞赛。撰写文章和拍摄照片,参加北京市“我眼中的科技北京”和“我来拍”、“我来游”科普竞赛活动。
整理学生花坛探究的文章、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汇集成册作为校本教材进行使用,利用展板、PPT、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
相关成果向园林绿化部门提出建议,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的评比。
后续行动阶段
开展学生设计花坛活动,结合学校办公楼广场的布置,按场地面积30m×30m,每人设计一个花坛,突出国庆内涵,用A4纸绘图。提交学校总务处参考。
针对花坛缺少标识牌的现状,设计带有二维码的植物名称标识牌,在社区或公园花坛中应用,对青少年和社区居民进行科学普及,宣传城市博物学的理念。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安全问题:学生要到广场、长安街和公园等,特别是国庆期间人流较大,安全隐患较大。对此,在室外活动分组活动时,强调纪律性和组织性,教师带队统一行动,并邀请家长一起活动,并制订安全预案,报请学校批准备案。
知识问题:植物识别和花坛知识,专业性较强。对此要请教师和专家给予指导,提供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并请同学进行交流,与家长一起分享,开通活动微信等新媒体。
方法问题:资料收集、探究方法及科学传播、报告撰写和参赛,要求较高。对此要提前进行针对性培训,邀请专家共同参与。
兴趣问题:活动周期长,设计的专业知识面广,室内外活动结合,部分学生可能兴趣减弱,毅力不够。所以必须充分了解每位同学的兴趣和特点,采用小组分工协作的方法。争取调动全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并组织阶段汇报,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评价标准
过程评价:每一次活动学生都要有完整、规范、真实的活动记录,教师对每次活动都给予鼓励评价。
成果评价:开设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如研究报告、摄影作品、DV作品、手抄报、总结建议等。
学生评价:评价原则为操作简单、激励性强、客观反映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获得的成果,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每次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记录、结果等进行评价并开展经验交流。
呼燕在调研期间强调,基层经验凝结着基层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科协工作一定要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向群众,多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科协组织是科技工作者之家,基层科技工作者也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加强与科协机关的沟通交流,帮助我们提高科普项目管理工作水平,切实把“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陕西省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做成推动农民科技致富的品牌工程。
呼燕书记看望西安市科协干部职工并听取工作汇报(摄影:何帅)
陕西省科协高度重视本次调研活动,召开调研工作协调会,安排部署调研工作方案,研究调研方法,对相关材料进行前期了解。10月11日上午,调研组一行专程来到西安市科协机关,呼燕看望了市科协干部职工并听取西安市科协工作汇报。西安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翁正强汇报了西安市科协近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推动科学发展、服务民生、凝聚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主要工作,市科协副主席李义祥汇报了西安市2006年以来承担中、陕西省科协项目实施情况。呼燕在听取汇报后指出,市科协近年来紧紧围绕西安建设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一中心,注重发挥科协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网络健全的资源优势,通过项目带动、人才引领,推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各项工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西安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她希望,西安市科协继续发挥优势,坚持高标准,努力做到特色工作引领全省、领先全国,为陕西省科协工作创新发展贡献经验和智慧,并要求西安市科协主动探索研究解决科普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科普项目管理为抓手,扎实推进科普惠农富民各项工作。
呼燕书记在阎良区向科普示范基地带头人详细询问生产情况(摄影:何帅)
下午,调研组一行前往阎良区养蜂协会、科农瓜菜技术协会进行实地调研,现场查看了养蜂协会会员企业西安众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科农瓜菜协会的甜瓜生产基地,听取了阎良区委、阎良区科协关于区科协工作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实施情况汇报,并与食用菌协会、北屯果业协会、新华路街道胜利社区等协会、社区负责人进行交流。调研期间,呼燕详细询问了协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科普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与协会负责人就“协会+公司”、“协会+支部”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交流。
调研组一行在西安塬上葡萄专业科普培训基地查看项目实施情况(摄影:何帅)
10月12日上午,陕西省科协调研组一行来到位于西安白鹿原上的西安塬上葡萄专业科普培训基地、西安秦灞猕猴桃科技示范中心现场考察科普惠农兴村、富民计划实施情况,并和西安灞桥区全保果友协会等受到科普惠农(富民)计划表彰的基层代表进行交流。“通过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我们实现了打造公园化生产基地和延长葡萄产业链的结合,把环境也变成了生产力,通过建立专家大院,把专家请进来手把手传授新技术,破解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塬上葡萄专业科普培训基地负责人郭缠俊谈起自己的葡萄产业经是滔滔不绝。呼燕说,要是每一个基层科技工作者都能念这样的“产业经”,那科协工作就真的做到了老百姓的心里去了。这样的理念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不但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而且对全省农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科协组织要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帮助农民把专家学者请过来,留下来,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开来,这也是开展科普惠农兴村、富民计划的根本意义所在。
调研组一行了解新城区社区科普项目执行情况并和基层代表座谈交流(摄影:何帅)
12日下午,调研组一行来到新城区群策巷社区就“陕西省科普惠农富民计划”支持的社区科普益民学校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与新城区中山门、咸东、新园、兴盛、群策巷等街道、社区和科普益民学校教师、学员代表进行座谈,查看了社区科普益民学校的实物资料和资金使用资料,听取了新城区委、新城区科协关于科协工作和“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执行情况汇报。呼燕指出,区委区政府重视科协工作已经成为一种自觉意识,重视科普也成为社区工作的良好风气。益民学校真正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里,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社区益民学校的建设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特殊人群教育“咸东模式”为代表的基层经验值得学习并发扬光大。今后的科协工作要在面上普及的基层上,开展重点扶持,树立典型,带动各种社会资源关注科普,重视科普,共同提高科协组织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此次调研进一步了解了“科普惠农兴村(富民)计划”等科普项目实施情况,并对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也为更好地做好全省相关科普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有益的探索。调研同时密切了省科协机关同基层干部群众的联系,为继续做好科普计划项目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今后,陕西省科协还将结合工作实际,继续开展系列主题调研活动。
关键词:文献检索 化学文献 学生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28-03
化学文献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启迪化学工作者智慧的钥匙,是掌握和获取化学知识的源泉[1]。《文献检索》课程已经成为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何利用工具查阅文献也是科研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我院在材料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分别开设了《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和《文献检索与科技英语》专业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情报意识、指导学生掌握查找文献资料的技能为手段,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但目前课时安排紧张、课程内容较多、缺乏实践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对纯粹的理论知识讲授环节缺乏兴趣,课程完结之后真正掌握了文献查阅方法的学生不多。针对以上情形,非常有必要加强《文献检索》课程的实践环节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真实掌握文献检索技能提供支撑与帮助。
1 设置《文献检索》课程及其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成为大学生的新时尚,当代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充满了兴趣[2]。现如今,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的关键体现,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提供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根本。而大学生正是即将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潜在力量,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创造激活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各领域新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就要保证大学生能够了解科学前沿动态、拥有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即为文献的查找、获取、阅读、学习。因此,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至关重要。早在1984年,我国教育部就下达了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通知,之后,于1992年又提出了如何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具体基本要求。但是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普遍缺乏关于文献的感性认识,许多中、外文期刊从未见过,空讲检索方法既难接受、又易忘记。因此,仅仅以授课为方式给学生讲授一些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教学效果不佳,完全不能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设置教学实践环节,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发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寻求,从而在不断的练习和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提高。已有研究表明对学生开展文献检索实践实验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研动手能力,并激发出学生对于基础化学实验课[3]和有机化学课程[4]的兴趣。
因此,不仅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十分必要,抛弃过去30年《文献检索》课程墨守成规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积极开展《文献检索》实践教学的深入改革,开发符合国家科研创新发展的“理论+实践”新型教学方法,探索经济高效的具体实践变化方式,促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地掌握文献检索与查阅的知识与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2 《文献检索》实践初探
作为《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任课老师,笔者深切感到该门课程对农业院校各相关专业学生获取科研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针对该课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问题和弊端,出于自身教学体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首次在自身所带班级进行了《文献检索》实践改革试验初探,希望能够从课程设计与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创新、合理的实践改革,有效改变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彻底改善学生吸收专业新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并引起各农业院校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能够予以完善和推广。
2.1 从申报项目出发激发学生的查阅兴趣
该次参与实践试验的同学为该院14级材料化学专业本科大二学生。恰逢该校组织开展“2016年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工作,其申报主体对象即为14级大二本科学生。因此,以“2016年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通知”为文献对象,组织同学们在课堂上展开了学习与讨论。因为事关自身,同学们的兴趣瞬间就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非常踊跃的参与到创新项目的申请政策学习以及从文献查阅入手撰写项目申请书的讨论课题中,与单纯传授文献查阅理论知识相比,同学们的自主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参与意愿增加,获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比如材料化学专业14级1班的田同学和14级2班的黎同学,本来对文献查阅的学习感到十分枯燥乏味,在了解了具体申报情况和写作要求之后,在课后积极地寻求笔者的帮助,表达了非常强烈的参与文献查阅学习以申报创新科研项目的决心。
2.2 “现学现用”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步
在上述兴趣激发的基础上,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分类讲解国内外科学文献的检索与查阅方法之后,从学生的创新课题研究方向出发,布置相关文献的查阅作业。在理论知识还“热乎”的前提条件下,马上让学生参与到实践环节中来,“现学现用”。并且查阅的文献对象为学生申报创新课题的研究方向,既是文献检索知识的有效学习,又是文献检索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此次作业形式的实践训练,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在文献检索知识学习与运用方面的参与感,学生不仅在此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还极大地获得了采用文献查阅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高度提高了学生对该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水平。在此阶段过后,绝大多数同学表示查阅文献不存在问题,有效解决了同学们的畏难情绪,竖立了自信。
2.3 利用计算机工具改变学习主动性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献检索与查阅相关知识的掌握,改变以往学生仅仅完成纸张作业的传统方式,积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给学生传授PPT的制作技巧,并要求学生将上节中所查阅的文献作业转换为PPT的形式。通过将文献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枯燥的文字描述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动画、视频演示,将文献中的反应机理、操作流程、实验现象等更为直观的展示出来。通过此项实践环节,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文献的具体内容,实现了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许多同学表现突出,如材料化学专业14级2班的邵同学,采用“疯狂动物城”里面的动画人物作为模拟讲解人员,给大家展示了以污泥为原材料如何制备生物炭材料的详细过程,并对该文献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问题总结。同样来自于材化2班的毛同学也有出色表现,使用动漫人物“大白”给大家分析了玉米芯和椰子壳的水热炭化过程。
2.4 引入竞赛机制巩固知识、发现问题
在完成了PPT制作的基础上,以开展科学研究讨论会的模式,组织各位同学讲解和展示自己的文献查阅PPT,分享自己在这一过程之中获得的成果和经验。在座的同学有任何不懂的问题或者建议都可以马上向汇报的同学提出,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集体讨论。在研讨会的最后加入评选环节,由参与的所有同学一起评选出“最佳PPT设计奖”和“最佳口头报告奖”。学生对此表示出特别浓厚的兴趣。在多数同学的汇报过程中,聆听的同学们针对具体内容、组织结构、汇报表达等各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与建议,每个同学都收获良多。通过引入竞赛激励机制与提问环节,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助能力。不少同学通过比赛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学会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文献检索》实践改革初试结果与评价
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传授,更应当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课程的设计与开展,要紧密联系实际,从科研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各种工具和机制为辅助手段,加强学生的实践培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要实现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真正使学生拥有情报意识,掌握查找文献、获取资料的技能,具备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并能学以致用。
由于条件所限,该次参与实践试验的只是我校的少部分同学。这些同学都来自于材料化学专业,为我院14级本科大二学生,此前均从未接触过文献及其检索方法的学习与培训。在完成实践试验环节之后,将这批同学与13级只接受了传统理论教学的大三同学相比较,发现经过上述实践教学的14级同学对文献及其检索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远高于13级同学,充分证明实践教学在文献检索授课过程中存在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该次实践初探,发现了“创新项目”、计算机工具、科研讨论会、竞赛机制等相关手段在学生文献检索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希望能在各院校教育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推广这些手段在《文献检索》乃至其他相关课程方面的运用。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广大教学工作者们积极开发和探索新型的实践模式,以保障新时代新环境下大学生的健康学习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对于农业性院校乃至全国各高等院校而言,《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和“文献检索”技能的培养,都是本科同学培养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充分掌握了文献检索与查阅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掌握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获取解决专业难题的能力。而通过这次实践初探证明,以上所述相关技能都需要在保障与加强《文献检索》实践环节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希望通过此次实践初探,能够引起各农业性院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对《文献检索》实践环节加以完善与推广,进一步促进各专业学生的优质培养与教育。
参考文献
[1] 朱传方,辜清华.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周星宇.“挑战杯”竞赛对大学生科创能力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4(12):252-253.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科研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06-02
一、本科导师制简介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与研究生导师制不同,本科生导师制是指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本科生的学习、品德、思想、就业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1,2]。目前有多所高校将本科生导师制与科研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本科生的科研潜力,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本文将以作者所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为例,浅谈本科导师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充分阐释了科学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和一个民族灵魂进步的重要性,而高校是培养科研精英人才的最大机构。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培养模式来看,多数高校将教育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3]。虽然这种模式培养下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但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明显缺失。大四毕业设计环节,虽然能让本科生一定程度地参与一定量的科研工作。但是大部分本科生只能参与基础的实验操作或者是简单机械的数据录入处理工作,不能深入分析实验结果,更无法指出课题的创新性,这将严重影响本科生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大学教师需充分重视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积极投身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
(二)科研导师的重要作用
将导师制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科研导师制,主要是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科研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3级全日制本科生开始,全面实施全程导师制。即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业指导为主,兼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心理等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及人生观,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导师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导师具有如下职责: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包括指导课外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组织科研课题讨论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构建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突出个性发展并拥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系。其中针对具有继续深造,有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对他们分配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或者是有科研项目的讲师,建立起科研导师制。
作为一名科研导师,需充分发挥导师的职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对科研课题的兴趣,导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国外内相关文献,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实验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实验预期结果等。针对本科生的科研思路和实验方案,导师需要积极给予审查意见,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待实验方案确定后,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但是由于大多数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时候,并不具备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并不熟悉具体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这个时候需要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我们针对本科生的课题类型,给他们建立实验小组,并由研究生担任实验小组组长,充分发挥团队合作效应。实验完成后,需要及时整理分析实验结果。这时导师需要帮助本科生归纳总结实验数据,寻找实验规律,发现实验特殊现象,进行机理分析。最后及时引导本科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成果或者发表文章。从导师制实施以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多名本科生荣获各种科技竞赛大奖,例如2013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14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01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15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三等奖。
(三)学生在导师制中全面成长
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首先,专业知识面得到充分扩充。通过查阅相关科技文献,可以了解目前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现状,发现某领域的研究不足和缺点,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法或思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其次,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充分提高。所有实验操作过程均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实验失败,还需分析失败原因,寻找解决方案。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后,沟通交往能力得到增强。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时候,需要完成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结果、发表文章等工作。这将充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交流、论文撰写能力[4]。
三、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些措施和对策
尽管我国许多高校建立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但是存在机制不够完善,科研创新能力重视不足等问题。现结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导师制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关于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议。首先,激发本科生科研创新意识。为了充分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和社团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宣讲科技带给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使学生明白科技能力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开设科研创新课程。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在本科生的课程中增开一些有关提高科研水平能力的课程,例如文献检索与管理、科技前沿学术讲座、创造力开发、数据分析与整理、科技论文撰写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本科生一方面可以系统地学习有关科研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为将来继续深造或者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完善评价体制。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制,与本科生的奖学金、保研等挂钩,可以极大提高本科生的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5]。例如学科竞赛获奖、、申请专利等均可以计入学分或奖励加分中。同时,学校也要积极鼓励参与科研导师制的教师,例如将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时间计入学时,给予科技竞赛获奖或的老师一定经济奖励等。
四、结语
科学技术创新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目前高校急需重视的一项工作。通过科研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可以显著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开设科研相关课程、完善评价机制等,均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沙靖全,周淑晶,张宇,钟晓华,宋琳琳.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中的实施[J].药学教育,2014,(16).
[2]张菡,黄天寅.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4,(154).
[3]苟建平.浅谈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
各位领导:
我参加竞聘的岗位是校团委副书记。感谢各位领导提供机会让我汇报个人的情况以及做好团工作的思路。
首先我想简单谈谈我个人的特点:
一、有较全面的团工作经验。读书期间我曾担任过市学联主席和学校学生会主席,毕业后又在团省委和学校团组织工作过,多层面的青年工作经历,使我加深了对共青团工作的理解,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
二、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由于多次参与综合材料的起草,并在大型活动中起草省市领导的讲话稿,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
三、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我曾参与组织过省、市和学校的大型活动,这些活动不仅磨练了意志,也使我的个人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就如何做好学校团的工作,我的思路是:围绕一个和谐,深化两大主题,培养三种意识,提高四项能力。
一、围绕和谐校园建设,大力服务学校的发展大局。大力实施校园文化行动,强化精品意识,以文化节、读书周、博学论坛等品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培训、引导、教育,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使他们在参与中陶冶道德情操,增长知识能力,实现学生与校园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两大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构造广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坚持三贴近(实际、生(的原则,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仰、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紧紧围绕八荣八耻,广泛深入地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习,在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
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创业三种意识,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途径。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深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锻炼成才;引导学生更新择业观念,深化志愿服务西部和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引导大学生到基层艰苦创业,从根本上改变狭隘的就业观念。
关键词:理工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79-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2015年2月4日,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2015年3月9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中提出“中国大脑”的提案,建议瞄准前沿技术,布局重点领域,创新科研技术,提升研发效率,促进产业发展。
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而科学技术的革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归根结底来源于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国家逐步启动多项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如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和财政保障。科技创新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大学生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后备力量,为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国家重视、地方扶持、各方支持、学校实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许多理工类院校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根据自身特点,量体裁衣,使科技创新教育正逐渐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由于教育理念、培育体系、科技体制、经济体制的束缚,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参与度低,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较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唯书”、“唯分”,重视知识的积累而轻视知识的应用,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虽然“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对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但是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往往不能与之成正比。理工类院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仍停留在小范围、浅层次上,教学和科研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在科技创新方面,部分学生保持观望态度,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知识学习方面,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精力较少。个别教师专注于专业教育,参照课本和教学课件,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的,强调共性而轻视个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体系建设缓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起步较晚,普及率低,成效并不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部分理工类院校已经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在活动经费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拨款,但由于科研经费有限,使得学生的科研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来,许多高等理工类院校大规模扩招,使现有的科研活动阵地、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无法满足和维持新形式下周期性长、连贯性强、科研强度大的科技创新活动。另外,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学分设置、学生考评制度以及奖励制度上出现脱节现象,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专业基础薄弱,专业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
当前,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两大根本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基本功不扎实,对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的把握不够准确,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形成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大一处于科技创新素养培养阶段,大二、大三处于专业能力拓展阶段,大四处于创新能力拔高阶段。因此,各阶段的学生均需要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加强应用,提升其科技创新素质,增加自主完成科技创新实验的难度。二是由于学校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容易半途而废,缺乏坚定不移的意志。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内容较多,注重经验积累和总结的少,创新课题的科技含量和成功率低。
二、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创新教育理念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课堂,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淡化实践,课程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改革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加强学科交叉合作,强化基本技能与新技术应用的训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注重人格养成,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责任意识和严谨作风,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记录、勤于动手的习惯。完善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大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打造理工类院校个性化的治学之路。
(二)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强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是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成立院校两级领导机构,统筹学校人力、物力资源,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全校师生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其次,依托理工背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信息、生物、材料、环境等发展迅速的优势学科,建立“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分年级、分专业提供培训指导,制订培养计划。最后,完善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督查工作,对参加并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计素质拓展学分、综合测评加分,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并与职称晋升挂钩,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方案、经验有交流、成果有奖励,为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三)推进师德高尚、专业精良的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学业绩。多数工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专业教育,认为德育无关于专业教师的工作。因此,转变思想,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第一,创新教育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对相关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介绍,注重对学生质疑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背后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努力做到文理渗透。第二,改进工科教师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充分挖掘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实现科研强势向人才培养的优势转化。第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开展产品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实现理论教学联系实践的教学突破。
(四)打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校园创新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文化内容。高等理工类院校大多历史悠久,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对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具有很大的优势条件。重视日常创新教育,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校做报告,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思想;定期组织学生汇报学习动态,交流经验,分享体会,扩大科技活动的覆盖面。集中优势力量办好大学生学术科技节,推进科学讲座、发明制作、科技竞赛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参与度,扩大参与面。积极组织学生观摩大型科技赛事,参加各类创新型活动,培育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在交流中竞争,在竞争中进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学生会学术科技部门、科技创新学生社团等模范带头作用,以学生带学生,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积极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热情。
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其开阔视野、增强自信,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宝贵的机会和经验,也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且适应新世纪高标准的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卫玉彩,赵振军,张树彬.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6,(05).
[2]李永亮.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3,(11).
关键词:光伏发电技术;教学模式;课堂实验教学;校企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61-02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则成为新能源的首选之一。曾经在全球光伏产业的推动下,中国光伏产品已占据国际市场的大半壁江山,但却一直面临市场在外的困局。光伏产业经过数年爆发式增长,最终多个环节产能面临严重产能过剩。随着欧美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双反”实施,近几年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寒冬”。光伏企业要应对“寒冬”,一是上游制造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二是下游应用企业要抓住机遇,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系统集成能力,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系统设计方案。依据国家新能源政策的战略部署,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专业特色,我校相关太阳能光伏发电专业力图培养出合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满足光伏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需求的光伏材料及光伏系统设计专业方面的人才。有关专业以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基础物理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等,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学基础理论。同时结合电力教学的优势,将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电力分析基础、逆变器原理等作为专业必修课,培养太阳能发电技术行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这样,学生在掌握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专门技能的同时具备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科技创新的潜力。其中《太阳能发电技术》包含了太阳辐射、光伏系统设计原理、部件选型、系统安装维护等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同学们能掌握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最早开设《太阳能发电技术》课程的高等院校,由于该课程属于新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受到教材、实验设备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很理想。本文就近年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针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加强课堂实验教学
《太阳能发电技术》作为光伏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课程,主要讲述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光伏发电系统的原理、系统设计、配件选型及系统安装维护等相关专业知识,这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专业课程。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单纯依靠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很难对光伏系统有深入的理解。总结教学过程发现,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如果能结合相关的实验、实践教学,则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就凸显了课程教学中实验环节的重要性。由于《太阳能发电技术》属于新课程,受到实验设备、实验条件和人员的限制,短时间内开展丰富实验教学有着一定的困难。但是,使用计算机软件仿真虚拟实验和设计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因此,着手开发该课程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动员学生与老师一起自行设计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设备,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实际训练,还可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资料。另外,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还与控制类、综合设计类的实验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能较快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此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白连平等[1]针对该课程就设计了一些可行性实验,如光伏阵列设计实验、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设计等。
二、开展校企合作教学
由于工科课程的实践特性,除了课堂的理论与实验之外,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则是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制胜法宝[2]。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实践教学曾经带学生到相关的光伏企业见习,在企业参观实习的结束之后,有些学生反映“公司实习4天比在学校2年学的东西都多”,这句话也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陷入沉思。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很多,他们更喜欢看到实际的操作而不是“纸上谈兵”。例如课堂上讲过单晶硅、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而很多学生到了现场仍然分不清楚是什么类型的太阳电池组件;课堂上学习了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制备工艺,参观的时候学生还是提出为什么这些电池都是蓝色的,不能做成其他颜色呢?虽然这些基础的知识都已经在课堂上讲授过了,明显部分学生不知道或者不懂却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而在参观过程中他们都想到了这些问题,通过参观学习对这些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充分说明了仅有课堂教学远远无法满足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因此,除了辅助的课堂实验教学或者视频演示之外,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也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手段。这就要求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实验教学还必须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合作教育方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三、将科研与新技术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已经是高等院校的重中之重,学校有很多项目都涉及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我们也可以看出,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上有着巨大的潜力。而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工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困扰着不少教师。同时作为高校教师大多也同时肩负着科研工作,怎么样将自己的科研工作融入日常教学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应该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在科研领域的创新在国际上屡见不鲜,比如在超导领域,MgB2合金超导体以及NaCoO.H2O超导体都是由日本的本科生首先发现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及《太阳能发电技术》课程的开设,为科研融入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太阳电池材料的研究是目前材料科学的一大热门研究领域,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材料研究,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了什么是科研,科研对实际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太阳能发电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电池制造、组件制造、系统原理、系统设计、部件选型以及控制器逆变器原理等技术。它包含了多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概念多,为大学生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太阳能电池及发电技术的研究,查阅资料、进行光伏发电方案的设计,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电学、材料学、物理学等学科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四、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
基于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和教学目的,可以在传统卷面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比如系统设计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综合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对采取不同方式、对各个不同方面进行考核的结果,通过一定的加权系数评定课程最终成绩。
五、小项目形式完成课程设计
在网络化的今天,课程设计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论文在网络上复制粘贴完成。而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太阳能发电方向的毕业生,我们是否可以改变思路,课程设计不再局限于理论推导而转向实践性课程设计。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地理情况和电网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条件用于学生自主设计光伏发电站,包括太阳能电站地点选择、可行性分析、电站规模及组成、蓄电池容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及经济效益、光伏电站整体布局(组件串并连设计、汇流箱排布、电缆连接、线管地槽整体排布、电缆规格及用量计算、线管规格及用量计算、配电房及看守房布置、支架定点图等)、系统防雷及监测、电网安全性等部分内容[4]。相信完成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市场调研能力,对其今后独立从事光伏产业内业务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的课程设计比普通的论文撰写更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能力达到甚至超越该学科的培养目标。
本文根据《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探讨了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需要进行的一些改进。作为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很强的独立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模式则很难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光伏工程结合起来,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光伏发电系统。本文提出了加强实验教学、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将大学生创新融入教学以及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等,其实质都是为了改变目前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实验、实践教学等过去不被重视的教学方式引入这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更适合现代企业、社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达到开设该专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白连平,张巧杰.光伏发电实验设计探讨[C].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602-605,2008-04,中国陕西西安.
[2]赵涛,李国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6):1.
机器人竞赛
机器人竞赛是一项很好的科技创新活动,形式繁多,内容丰富。设计方案的开放性,也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参赛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同一个项目,通过比赛,激发其对机器人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机器人新科技,为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1999年,在RoboCup国际委员的支持和授权下,首届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在中国重庆举办,目前是中国机器人最具影响力的赛事,比赛共设立12类65项赛事。机器人竞赛种类多、规模大、水平高,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暨国际机器人灭火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是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单位主办的一项全国性赛事。大赛包含机器人救火大赛、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创新大赛、机器人搜救大赛、机器人擂台赛和机器人舞蹈戏剧大赛等6个主题项目。其中机器人救火大赛是国际赛制机器人灭火比赛(暨国际机器人灭火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由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竞赛分竞速赛与创意赛两类比赛。自2006年首次举办以来,“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
机器人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机器人竞赛、创新实践是一项很好的科技创新活动,机器人的趣味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同时将创新实践、竞赛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研究。“机器人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教学结构如图1所示:“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以参加2012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的医疗与服务机器人组的项目为例,在比赛初期确定人员,将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竞赛小组,研究竞赛规则、制定项目方案、机器人结构设计、电路设计、程序调试,学生分工合作,过程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这种在探索中学习的过程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实现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本文以一种医疗与服务机器人设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按照以下六个教学步骤进行:
1.项目的申请
本学院主要参加了医疗服务机器人、机器人游中国、擂台等机器人项目,学生可以针对感兴趣的比赛项目,或者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申报项目,填写申请书。教师针对学生申报的项目,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议选择项目规模和难度适中的项目。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在今后几年内老龄人口数量将会呈上升趋势,老龄化将更加严重。老龄化使社会的劳动力减少,一些老年人不仅不能参加劳动,而且有的甚至失去了自理能力,需要人照顾,这就增加了他们的子女以及社会的负担。年轻人为了工作日益繁忙,在目前服务行业工作者稀缺的背景下,在医院时不时会有行动不便的病人需要护士和家人的搀扶。而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行动不便的病人寸步难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倒受伤。所以笔者建议学生选择参加医疗与服务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赛项,设计一种医疗服务机器人更好的服务病人。
2.项目团队的建立
建立学生团队,营造互相竞争、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携手合作,弥补相互间的不足,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做到共同进步。同时,团队的学生分工明确,每人负责项目的某一部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中,整个项目的完成,离不开每一个学生,学生为使项目不会因为自己负责的部分没有完成而主动学习,主动查资料,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团队的建立,应考虑学生的专业,年纪,特长等因素。教师确定一名队长,根据项目的特点,队长可以自己招学生,实现学生管理学生。参加医疗与服务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赛项,笔者选择了5名学生,队长由09级的一名学生担任,该生组织能力比较强,专业能力也比较脱出,由他负责整个项目的进展,汇报工作。其他学生分别是1名2009级的,2名2010级的,1名2011级的,专业分别是自动化、测控、电气。
3.项目任务、计划的制定
团队负责人制定机器人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智能仪器。本次设计的医疗服务机器人由小组讨论决定,医疗服务机器人外形像轮椅,病人能够独自驾驶去化验室拿取报告,去门诊找医生复诊,降低护士工作量及病人家属的负担。为使医疗服务机器人更好的服务病人,该团队为机器人设置了两种模式:座椅模式和病床模式,免去了病人就诊、休息时需要被移动到病床上的麻烦。机器人将现场键盘控制和远程控制相结合,实现护士对病人的远程监护,机器人在前进过程中,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就会立刻停下,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同时机器人配备了机械手,可以帮助病人取物品,最大程度帮助病人。根据团队中学生的专业、特长等分配任务,负责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的学生需要画图纸、电焊等来完成机器人结构的设计、机械手的设计;电路设计的学生制作包括单片机电路、电源稳压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红外避障电路、键盘输入电路;测控专业的学生负责电路的测试、场地的制作等工作;程序编写的学生,完成程序的设计、调试;控制界面的设计由另外一个学生负责,主要是VB编写上位机、WIFI摄像头的调试、蓝牙通信的调试。根据机器人项目的特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适当地作一些调整。根据项目完成的时间确定工作步骤,进行时间分配。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才能执行。
4.项目制作
学生自己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基于机器人项目的作品成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实物模型、演讲稿、论文等。通过展示作品成果,可反映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所掌握的技能。本次设计的医疗服务机器人成果包括机器人模型一个、机器人设计与使用说明书一份、演讲稿一份。在本项目比赛结束后,指导学生按照他们设计的医疗服务机器人撰写论文、申请专利。
5.项目检查评估
整个项目检查评估采用答辩的形式向教师汇报,首先由队长对整个项目进行汇报总结,再由队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进行汇报和自我评估,并且对设计的医疗服务机器人进行展示,教师根据团队成员的表现、研究成果表述和作品的展示进行检查,为到现场比赛作准备。针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项目资料归档或应用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项目结束后,教师监督学生将项目工作资料整理归档,材料包括项目申报书、进度表、机器人机械结构图、程序设计流程、机器人控制程序、项目结项书、项目报告讲义等。
机器人项目教学的成果
机器人创新实践是一个综合性、高难度的科技制作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提出有创意的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元件,设计、焊接电路,编程、测试程序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将学生的兴趣应用到教师的科研中,使学生们热爱科技,投身科技,在学校形成良好的科技学术气氛。本校参加机器人竞赛源于2010年,当时参赛的赛事为“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江苏省机器人大赛、“未来伙伴”杯机器人竞赛,并因此开设了机器人技术、机器人创新实践与竞赛等公共选修课;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项目负责制实施办法》,针对项目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学生能在项目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能保证创新实验室项目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本校代表队在2012年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华东赛区比赛中,获得摄像头组第一名,晋级参加全国决赛的队伍,获得全国摄像头组特等奖。2012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获得3项季军,2010年“未来伙伴杯”获得灭火比赛冠军,受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机器人灭火比赛。
在浙江湖州不锈钢产业界,沈伟彬是一个另类的管理者,与大多数管理者不同的是,他是一位有着专业背景的管理者。
这位湖州丰泰不锈钢管业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先后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和浙大机电一体化专业,创业经历也颇为丰富,从事过广告、电脑编程等。作为改革开放时代走出大学校门的企业家,他有着草根企业家不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技术专长,加上底层生活的经历,一进入湖州不锈钢行业的龙头企业久立集团后便如鱼得水。久立是湖州不锈钢行业的黄埔军校,这里诞生了如今活跃在湖州众多不锈钢企业的领军人物,也催生了不锈钢产业这个湖州经济支柱。在久立的十一年,从技术科、总公司办公室到销售科,多个部门的历练,沈伟彬熟悉了技术、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还练就了一手出色的谈判技巧。
2005年,沈伟彬和三位同行一同组建了湖州丰泰不锈钢管业有限公司,具体负责技术、生产和销售。企业从一开始就以高科技为切入点,投入数十万元搞研发,这对于一个销售额500万元的企业而言,是笔大投入,但由于研发产品适销对路,丰泰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目前,企业有一个15人的研发团队, 400万元研发资金。丰泰早已创下一个传统,每年销售额的4.3%作为专项资金用于研发、建立实验室、聘请专家,研发过程注重产品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在销售产品中,自主研发的产品已占30%。研发团队成员还定期选送到浙大等高校培训深造。
在企业发展中,沈伟彬特别注重吸收国内外同行的专业经验和产品优势,体现出一个新一代企业家的良好素质,这些恐怕得益于他的专业背景和湖商特有的聪慧细致的气质。2008年,他花了几个月时间,走访了浙江、江苏等地数十个同行企业,从产品的类型、形状等多方面进行实地考察,10月份还专程到韩国26家同行企业考察生产环节,特别是对韩国企业的劳动成本低、低耗能、低排放印象深刻。他还注意到一个同型号的不锈钢管,因为在弯曲度上的细小差别,比国内同类产品省下了很多成本。回来后,对自己企业的同类产品进行改进,既提高了效能,又降低了成本。对细节的把握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必须具备的素质,看似不起眼的技术改造,却会创造意想不到的利润。不锈钢产业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原逐鹿,不仅凭的是硬件的实力,还需要技术和智慧。目前,丰泰建立了硬件的国内外不锈钢管产品数据库,及时消化整理最新产品信息,为整个企业的高科技研发提供背景资料。
沈伟彬在管理上采用了举重若轻的方法,把任务分解开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改以往事前汇报的惯例,变为事后汇报,这使每个生产环节的负责人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尽心尽责。这种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方法,使每个中层管理者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降低了错误率,从管理的效果来看,也省去了很多时间成本。
丰泰2005年初创时,年销售额仅有500万元,由于高科技的投入,高新技术产品占65.4%,创造了高附加值,每年都是跨越式增长,2008年的销售额达到2.5亿元,资产增长233%。这对一个仅有员工158人的企业来说简直是个奇迹。由于企业在高科技发展上的突出表现,在湖州南浔区1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中,成为不锈钢深加工的第二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一家是久立),这在高新技术企业林立的南浔区实属不易。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高科技企业的“成长之星”和“科技小巨人”,丰泰享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高附加值,企业的自立品牌“孚泰”在业内享有盛名,主导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化纤、机械和医药、食品等行业,世界知名的企业瑞典山特维克也慕名前来求购超级双相钢,企业目前已成山特维克的原材料供应商。
丰泰还成为国内知名企业宝钢国际、太钢集团和永兴特钢的原材料供应商,短短四年时间,丰泰已在国内外设立多个分销点,准备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向海外拓展。
丰泰在资本运作方面,充分利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紧密合作,做到资源共享,资本共享,风险共担,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这一模式为丰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充足及时的资本保障,这也是目前长三角企业中少见的企业合作的新模式,在金融资本之外,利用企业资本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使上下游产业链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外表儒雅的沈伟彬,初看之下会以为是大学老师,热情健谈。尽管这几年通过科技创新,企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他表现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借用前外交学院院长吴健民的一句话,“中国人不怕大灾大难,就怕忘乎所以”。“越是在形势好的时候,越要看到潜伏的危机,居安思危,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科技创新,不断推出适应市场,引领潮流的高科技产品,企业的生命才会长盛不衰”。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国家重视、地方扶持、各方支持、学校实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许多理工类院校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根据自身特点,量体裁衣,使科技创新教育正逐渐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由于教育理念、培育体系、科技体制、经济体制的束缚,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参与度低,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较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唯书”、“唯分”,重视知识的积累而轻视知识的应用,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虽然“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对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但是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往往不能与之成正比。理工类院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仍停留在小范围、浅层次上,教学和科研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在科技创新方面,部分学生保持观望态度,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知识学习方面,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精力较少。个别教师专注于专业教育,参照课本和教学课件,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的,强调共性而轻视个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体系建设缓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起步较晚,普及率低,成效并不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部分理工类院校已经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在活动经费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拨款,但由于科研经费有限,使得学生的科研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来,许多高等理工类院校大规模扩招,使现有的科研活动阵地、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无法满足和维持新形式下周期性长、连贯性强、科研强度大的科技创新活动。另外,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学分设置、学生考评制度以及奖励制度上出现脱节现象,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专业基础薄弱,专业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
当前,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两大根本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基本功不扎实,对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的把握不够准确,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形成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大一处于科技创新素养培养阶段,大二、大三处于专业能力拓展阶段,大四处于创新能力拔高阶段。因此,各阶段的学生均需要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加强应用,提升其科技创新素质,增加自主完成科技创新实验的难度。二是由于学校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容易半途而废,缺乏坚定不移的意志。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内容较多,注重经验积累和总结的少,创新课题的科技含量和成功率低。
二、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创新教育理念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课堂,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淡化实践,课程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改革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加强学科交叉合作,强化基本技能与新技术应用的训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注重人格养成,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责任意识和严谨作风,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记录、勤于动手的习惯。完善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大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打造理工类院校个性化的治学之路。
(二)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强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是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成立院校两级领导机构,统筹学校人力、物力资源,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全校师生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其次,依托理工背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信息、生物、材料、环境等发展迅速的优势学科,建立“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分年级、分专业提供培训指导,制订培养计划。最后,完善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督查工作,对参加并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计素质拓展学分、综合测评加分,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并与职称晋升挂钩,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方案、经验有交流、成果有奖励,为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三)推进师德高尚、专业精良的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学业绩。多数工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专业教育,认为德育无关于专业教师的工作。因此,转变思想,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第一,创新教育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对相关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介绍,注重对学生质疑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背后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努力做到文理渗透。第二,改进工科教师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充分挖掘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实现科研强势向人才培养的优势转化。第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开展产品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实现理论教学联系实践的教学突破。
(四)打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校园创新文化
E唯协会自2001年成立以来,连续2年被评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优秀学生社团”。目前,已先后发展会员上千人,成为学校规模最大的学生社团之一,为学生展示才华和拓展的能力提供了绝佳舞台。学生们利用掌握的知识制作了一系列航空模型,这些航模集流体力学、电子科技、自动控制、材料力学等于一体,具有同普通飞机一样的物理性质,目前已具备航空拍摄、空气监测等多项功能。据说,如果资金等方面条件允许,他们完全可以制作出真的载人飞机。协会中的实践和锻炼使许多学生成了修理电器的高手。会员们参加过各种比赛,在黑龙江省和全国都获得过大奖。
2003年协会参加了首届东北地区飞行器表演大会。同年年底,“E唯”航模队代表学校参加了黑龙江省大学生自主设计飞行器比赛,获得了大赛最佳创意奖和最佳设计奖。各种飞艇、飞机在学校主办的国防教育月、军训成果汇报、运动会等重大集会中多次进行航模、飞艇的放飞表演。
协会还组织资深会员承接中、小型工程项目,并实现协会自身开发设计作品的成果转化。如:成员杨华、杨松岸参加深圳赛格集团技术中心客座研究,完成了《等离子体显示器接口电路的硬件设计》课题,并在高科技产品《PDP》显示器中得到应用;成员吴志忠、杨智勇等同学参加了该校承接的《粮情测控系统》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为学校承担的国家粮库建设项目提供了技术保证。
“E唯协会”成员龙水平在2001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上获得一等奖,骆振龙获2001年度全国大学生电子线路设计大赛黑龙江省赛区二等奖,毕业后就职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成员陈元在校期间曾获校“五四杯”科技竞赛一等奖,设计出了电话卡拨号器、智能电话报警系统等作品,毕业后进入NEC海外唯一的芯片设计公司――北京NEC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成员丁平设计出了电话远程遥控设备,无线多点遥控设备等作品,多次获得科技创新奖项,毕业设计中还为哈尔滨一家科技开发公司开发了手持电话报税终端,毕业后进入港湾网络有限公司从事VOIP产品的硬件设计工作,业绩突出。2003年,E唯协会成员江云华、杜沛麟、吴志忠、黄平、曲海龙、尹承俊、赵旭宏等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均获得国家级奖项。2004年,E唯协会共有15个组参加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成绩斐然。
早上好!我是XXX,我参加竞聘的岗位是校团委副书记。感谢各位领导提供机会让我汇报个人的情况以及做好团工作的思路。
首先我想简单谈谈我个人的特点:
一、有较全面的团工作经验。读书期间我曾担任过市学联主席和学校学生会主席,毕业后又在团省委和学校团组织工作过,多层面的青年工作经历,使我加深了对共青团工作的理解,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
二、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由于多次参与综合材料的起草,并在大型活动中起草省市领导的讲话稿,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
三、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我曾参与组织过省、市和学校的大型活动,这些活动不仅磨练了意志,也使我的个人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就如何做好学校团的工作,我的思路是:“围绕一个和谐,深化两大主题,培养三种意识,提高四项能力”。
一、围绕和谐校园建设,大力服务学校的发展大局。大力实施校园文化行动,强化精品意识,以文化节、读书周、博学论坛等品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培训、引导、教育,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使他们在参与中陶冶道德情操,增长知识能力,实现学生与校园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两大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构造广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坚持三贴近(实际、生活、学生)的原则,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仰、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紧紧围绕“八荣八耻”,广泛深入地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习,在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创业三种意识,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途径。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深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锻炼成才;引导学生更新择业观念,深化志愿服务西部和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引导大学生到基层艰苦创业,从根本上改变狭隘的就业观念。
四、提高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是团的十五大提出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团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其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推进团组织的自身建设。通过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大力开展“标准化团支部”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组织广泛联系青年学生的作用,对团员青年实行多重覆盖;做好推优入党工作,把全校青年学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