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生实习自我评价报告范文

学生实习自我评价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生实习自我评价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生实习自我评价报告

第1篇

1.1校内指导老师监管不到位,学校评价带有片面性

首先由于受到校内实习指导老师人数的限制,导致一名实习指导老师要带很多实习学生,而这些实习学生则因为分布于不同实习企业或者分布于不同的城市,而导致实习指导老师不能对其进行全程的监督,以我校的学生实习实训为例,我校学生所参加的实习实训企业比较多,因此实习指导老师不可能对每名学生在具体的实习实训中的表现有深入的了解,校内指导老师监管的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比如有些学生因为缺乏教师的监督,他们会在实习实训期间出现各种违反实习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其次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带有片面性。高职院校对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更多体现在学生的实习日志和实现总结上,而忽视了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因素。

1.2把关不严,实习流于形式

基于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考虑,高职院校常常将实习实训锻炼的岗位与学生的就业相混淆,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院校不会考虑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岗位的专业性,只要学生参加了实习实训锻炼,高职院校就会认可其实习实训的质量。二是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的监管,导致一些实习实训锻炼更多赋予形式化。根据多年的实训经验发现很多学生不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学生在参加实习实训时更多的是在家休息或者从事其他活动,而随意的找家企业签订一下实习报告鉴定表的方式应付高职院校。

2建立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实习标准积极探索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的规律,科学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以及指标权重的分配等要反映实际情况,要做到合理配置。以求对学生实习实训质量尽可能进行客观、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习效果。二是可操作性原则。对学生实习实训全过程进行全面筹划、实施管理与考核评价,采取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同管理与共同评价的办法。各自考核评价不同的侧重点,把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从总体上把握学生实习的成效及其职业技能的提升情况,使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三是实效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体现实效性原则。选取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大,设计的指标要便于操作,所有评价指标需要的信息要易于采集,真实可靠。

3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完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评价指标要建立统一的标准,以便准确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应该包括:一是实习岗位契合度。岗位契合度是指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程度,为确保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学以致用,实习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中需要设置岗位契合度。二是职业素养。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不仅要考核他们的职业技能,还要考核他们的职业素养情况。职业素养可从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等方面去考察。三是职业技能。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是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的核心目的。不同专业的岗位之间差异较大,而不同岗位又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技能主要可以从胜任岗位工作、工作质量符合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价。四是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照实习手册要求填写的实习日志和撰写的实结。实习日志与实结在高职学生实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收获和教训都会体现在实习日志与实结中。对学校而言,实习日志与实结所反馈的信息也为学校提高学生实习管理水平提供材料,为实习模式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

3.2拓宽高职实习实训评价的主体

基于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的主体应该实现多元化,即由学生、教师以及实习实训企业共同参与质量评价。一是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评价主体应该将实训企业单位的人员纳入其中。将实训企业单位人员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与岗位要求相符的人才,从而帮助高职院校提高其学生就业率。其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尊重实训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准确的评价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表现。二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参与实训的学生在实训期满后要对自己的实训表现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让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查找自己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根据自己的不足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三是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表现认真的填写评价意见,并且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3创新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手段

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他们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评价方式:一是要建立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定量评价就是根据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评价的相关资料来判定与检测学生的实习实训质量。定性评价就是根据评价者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现实状态等对其作出定性结论的判断。二是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参加实训实习是一个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过程,因此只有加强对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的监管,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三是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主要包括指导教师、校内辅导员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而校外评价主要是企业的相关人员对学生实训质量的评价,通过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4构建学生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后的效果

4.1规范实习实训学生管理工作,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实习实训学生管理工作,是提高职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做好实习实训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实习的目的和要求,不怕吃苦,在实习实训中不断提高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加强过程考核,要求指导老师对实习学生实习态度、实习效果等如实作记录,并进行量化考核。

4.2构建实习实训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构建实习实训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同企业的不同指导老师都能按照同一考核评价指标,对学生实习质量进行定性、定量的客观评价,真实反映学生实习情况。同时,校内指导老师通过企业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以学生实习质量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对学生实习质量做出考核评价后反馈的学生实习企业评价鉴定,掌握学生在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情况。通过结合学生的实习日志和实结等作为参考给出相对客观的实习成绩。

4.3强化校企合作,缩短学生的自我定位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

第2篇

[关键词]高职 商务英语专业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王盈秋(1971-),女,辽宁走连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辽教发[2009]141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51-03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可见,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核心内容之一,而要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取分析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相关综合技能,从而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工作中,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

一、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现状

(一)考核评价流于形式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一般应包括校内专业课的教学实训、校外实习基地的专业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三阶段。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口号虽喊得轰轰烈烈,但全面涵盖三个阶段且有效的实践教学内容却几乎没有,仍没有脱离本科理论教学的藩篱。有些学院对校内实训的安排是在理论课结束后进行一周的实训,但在实训课堂上,指导教师只是给学生一些练习去操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强化学生的技能,对学生的考核也只是让学生写一份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报告的优劣给出相应课程的实训成绩,并且此成绩还不列入期末成绩。校外实习更是弱项,所谓的指导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只是根据学生实习结束后的一份实习报告来考核学生的实习效果,由于不了解真实情况,考核评价的结果大多不真实。

(二)考核评价主体不全面

经调查,大多数学院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只是局限于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这种考核评价的主体具有单一性、片面性,没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这无形中增加了指导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权力和分量。校外实习的考核评价随意性更强,不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没有企业指导教师的考核,单单根据指导教师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学生的实习报告考核学生,考核结果不客观。

(三)考核评价内容不全面

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有的学院只是局限于校内实训,有的局限于校外实习,有的学院是兼顾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但考核评价的内容都很简单,只是根据实习报告给出考核成绩,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拓展,缺乏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没有关注。

(四)考核评价过程不到位

对于校内专业课的实训教学,很多任课教师按照给学生布置作业做练习的方式,以作业―答案为主线组织教学,实训内容对技能的强化不突出,教师监管松散,学生思想上不予重视。考核只注重结果的静态评价,不管学生上课与否、表现如何,教师一般都会给学生及格以上的成绩。而校外的实习,大多数学院虽然都会安排指导教师,但是有的指导教师根本不到现场指导,只以电话或短信遥控指导,对学生的这种考核与评价只停留在机制运作的基本层面,以学生的实习报告决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没有深入地去考核评价学生。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性评价

(一)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纳托尔和克利夫特提出了“发展性评价”,即对被评价者的素质发展、工作过程和绩效进行价值判断,使被评价者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优化自我素质结构,自觉改进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实现发展的目标。发展性评价是将学生自身进步作为评价标准,对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各方面的工作成就与过去状况进行比较,衡量其进步情况,以发展为导向,鼓励学生挖掘潜能,不断提升,从而调动各个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而对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和精确性不作过多要求。

(二)发展性平价的主要特点

1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性评价既要考察一个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态,更要关注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性评价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始终看到学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生过去的基础和现实表现,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激励或具体的改进建议,使学生认识不足,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发展性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上,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以保证评价的经常化、真实化、动态化。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是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而不再是对学生过去的绩效进行简单的优劣鉴定或评比。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以诊断、激励和改进为主,针对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正确地分析评价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为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而达到学生发展的最佳状态。这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并给学生以弹性、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3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全体成员。不能只依靠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要提倡评价主体间的多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加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指导教师、管理者等共同参与的多向交互活动评价。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体意识,增强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认同评价结果,并分析自身优势和差距,改进对策,明确努力的方向,这对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积极的意义。

(三)实践教学发展性考核评价的原则

1 自我评价是整个多元考核评价的重心。发展性考核评价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多元化评价主体中的自我评价超出了以往评价的范畴,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被评价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评价者,这种转变体现了考核评价重心的转移,增加自我评价的比重,增强学生诚实守信的评价态度。自我评价要贯穿于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其运行程序为:自我诊断一自定目标一自求发展一自我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优化自我,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

2 考核评价侧重于实践教学的动态全过程。教学的结果是静态的,但是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尤其是实践教学更是如此。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更要致力于动态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评价渗透到每一个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这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本实习记录本和一个档案袋,将学生平时的实习作业、实习报告、查阅的资料、实赛、校外企业的实习表现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反馈信息等材料放在档案袋中,

通过学生本人、实习小组组长、指导教师、企业专家等多方评价的方式,把评价结果记录下来。针对学生实习不同阶段的真实表现,教师再有的放矢调控学生的实践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不间断地修正并建构自身的实践技能。

3 考核评价要求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考核评价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从学生实际出发,既重视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在考核评价的整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切勿过多强调共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标准,依据每个学生进步的程度对学生实行分层次的考核,不可实行“一刀切”,这有助于发挥学生潜能,建立自尊、自信、自强,且持续发展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 考核评价力图做到客观全面。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要力图把实践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职业素质与发展目标等内容尽可能地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要以实践笔试与实践操作、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践技能大赛与学生的日常表现有机结合,要体现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要突出学生评价的主动地位,强调以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功能,发挥评价结果的反思与导向作用。这种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校内外实践操作的技能,掌握专业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会做人做事,这会为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化的发展性评价考核

(一)校内实训

1,单项技能。校内实训分模块化单项技能和系统化综合技能两部分,单项技能实训要按照课程的序化进行,以商务英语技能和国贸业务技能两条主线展开。大一学生侧重商务英语听说写、商务英语基本技能实训。大二学生侧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制作、报关、报检、外贸函电、商务英语翻译等专业技能的实训。单项技能的实训可以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进行抑或结束后进行均可,但是对单项实训技能的考核一定要细化。制定考核细则,明确考核评价的方式、内容和主体;制定分阶段的考核标准,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实训作业、实训操作、实训探究、学习态度、进步程度等方面进行细节量化考核和定性考核;制定学生成长考核档案,把不同阶段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记录并存入档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不断完善;单项实训结束时举行单项技能大赛,把大赛获得的成绩等以一定的比例计入到实成绩中。模块化的单项实训成绩既可以30%的比例与70%的理论考试成绩一并计入到相关学科的期末成绩中,也可把实训成绩作为一门实践课单独列入学生的期末考核中,这就增加了实训成绩在期末考核中的比重,会大大引导学生对技能实训的重视与操练。

2 综合技能。综合技能实训是按照国际贸易业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建立―个完整的工作场景的模拟商务工作室,用模拟商务活动情境和真实商务活动任务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综合技能训练。在这个商务活动的工作过程中,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实训,注重各个环节的知识衔接以及关联性,确定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制定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后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相关知识的标准。综合实训要进行两个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制定综合技能标准,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改进建议,要求各小组实训结束后以小组形式进行综合技能大赛,以检测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这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新旧知识有机衔接的能力,训练学生能独立系统地完成商务场景中的各项工作任务,并能初步掌握外贸工作的技能和全部工作过程的思路。综合技能大赛要以指导教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方式考核评价各小组的成绩,这能培养学生从“评价”中悟出如何“操作”的道理。综合技能的考核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平时的表现、学生努力进步的程度、最终的大赛表现以考核学生最终达到的技能标准。

(二)校外实训

1 学生的专业技能。校外实训是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是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企业的工作是一个真实的复杂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轮训,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业务函电、贸易洽谈,商务资料翻译、国际商务单证制作、报关报检表格申报等业务,亲身体验真实的企业氛围,学会处理、解决企业生产及企业实务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只有通过校外实习这个大课堂才能得到锻炼。在职业场所中,学生不仅学会单项技能的熟练运用,又学会综合应用一系列相关的职业技能,因此校外实习是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因此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以考核促发展。校外实训要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企业的考核评价为主,考核评价的主体由学生本人、企业技术人员、学校的骨干教师以及各实习小组组长组成,主要是校外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校外实训考核要注重过程评价,企业的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要随时随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以指正与引导,注重实习全过程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动态考核,采取平时工作考核和最终职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期结束,企业要以职场规范为依据,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实习任务进行随机的职场考核以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再鉴于学生平时的实习表现进行量化评价。除此之外,学生也要对自己进行真实的评价,学校也要通过各种渠道获悉学生的表现而兼顾各种评价,给学生一个客观公平的考核成绩。

2 学生的职业素质。“德”意味着一个人的品质,也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质。由此可见,职业素质是衡量学生成才的标准。一个学生仅仅掌握了专业技能的操作还远远不够,对目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来说,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考核就显得尤其重要。职业素质的考核通常要考虑到以下几点: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否具有与他人合作的团队意识,是否有组织纪律性,是否有诚信观念,是否有勤俭节约的习惯,是否具有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是否有良好的专业认知程度,是否有耐挫折的能力等;这些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关联不大,但这是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具有很强的处事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尺。

第3篇

实习期间,作为实习老师你能够从不一样的视角体会到老师的辛苦与忙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实习教师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师范实习生自我评价范文一:XXX实习即将结束,回顾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感慨颇多。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教育实习对每一个准教师来说,都是一步非常重要的棋,是我们师范类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必需环节。这次顶岗实习,我收获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会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与责任,以及明白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劳累。 实习期间,我担任了七年级142班的数学和141班的地理老师。在教学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借助有关资料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较为适宜的教法,认真备课,准备每一节课的教案,并以最大的热情去上每一节课,课后融入学生当中,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再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课后认真批改作业,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准备是充分的,但实际的教学情况是我们不能预料到的,例如:在教学是学生的反应与课堂突发状况是很难提前把握的,因此在准备上课之前,一定要把书本掌握透,知识点不要落下。

除了教学工作之外,我和另外一位实习生担任起了管理学生会的工作,每周的大扫除带他们检查卫生,布置每周的工作,通过他们了解学生的生活卫生情况。这锻炼了我们管理一个小集体的能力。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知道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我也觉得更加成熟了,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实习尽管辛苦忙碌,但却是对我人生的一大有益的尝试和磨练。最后,在学校老师地帮助下,我还是较好的完成了这一次的实习任务。同时,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从稚嫩的教学走向了比较成熟的教学,对我以后从事教学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师范实习生自我评价范文二:对于师范生来说,实习让我迈出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步,同时也让我初次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酸甜苦辣。20xx年x月x日至12月x日,我在田东县平马镇镇甲逢小学实习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内,我顶替原四(2)班班主任的岗位,实习期间主要负责教授的科目是数学,兼顾美术、思想品德、信息技术、科学、科技文体活动等科目。作为实习班主任,带领该班学生参加运动会、文艺汇演,早操、课间操时维持秩序,帮忙分早餐,晚自习下班指导功课,做了几名后进生的思想工作,筹办了“我为红领巾添光彩”主题班会。在整个实习期间,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实习期间,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能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协助掌控班级,管理学生,跟班参加班级的日常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班级管理当中。

在实习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外,还必须积极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成功。根据实习学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使课堂生动活泼,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多与学生互动,比如尽量多抽取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在担任实习班主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不易,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班主任除了要做好自己的学科教学外,还要增加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因材施教,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实习评价,实习过程中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学生报告的问题。实习让我成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传道授业解惑”,实习这一段时间里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经历,收获了指导老师的关爱和教诲,同时更收获了学生真挚的感情。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师范实习生自我评价范文三:20xx年x月x日,我在阳江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在原任班主任李老师的耐心指导、帮助下,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实习任务。

一个多月的实习结束了,静下心来回想一下,虽然日子忙碌,但在自己的努力实践中和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觉得在实习过程中受益匪浅。实习期间,我先听指导老师讲课,总计听了8节课,之后,我认真备课、写教案,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指导老师询问。每次上课之前都要把教案给指导老师审查,通过之后才进行课堂教学。如若有问题,认真修改。同时还经常请李老师指出缺点和不足,以不断提升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上一堂课容易,但要想上一堂精彩的课很难!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在教学之前,我都认真听了指导老师的课。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

实习期间,作为实习班主任,每天自习课维持秩序,监督到位,耐心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在整个实习生涯中,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受益匪浅,为以后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实习尽管辛苦忙碌,但却是对我人生的一大有益的尝试和磨练。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辛勤指导我的李老师,是他让我学到了很多的教学知识,使我从稚嫩的教学走向了成熟的教学。同时,我也要向指导和勉励我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第4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顶岗实习效果评估 营养与食品工艺专业

顶岗实习是技工院校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然而,目前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估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建立与职业能力培养相匹配的可量化的顶岗实习效果评估体系迫在眉睫。笔者以所在学校的营养与食品工艺专业为例,就技工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估进行深入研究。

一、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估现状

笔者对营养与食品工艺专业2013、2014届毕业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估情况进行了调研,目前的评估形式由四个步骤组成:一是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由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评估,第三是由实习指导教师评估,最后是由学生所在专业系进行综合评估。以上四个步骤均为文字鉴定的形式,以定性评估为主,最终的评估结果未出现量化的考核分值,仅有“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等四种等级性评价。此种对顶岗实习效果评估的方法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

1.缺乏定量评估

目前采用的评估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定量评估的指标,通常是下发实习手册给学生,分别让学生和企业按要求填写,由实习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定性评价。而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则主要依据实结以及日常表现进行鉴定式的评价,无法突出顶岗实习过程的整体状况。

2.缺乏过程性考核

评估内容由学生自我鉴定、企业鉴定、实习指导教师鉴定为主,不能反映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所具备的职业素养、责任感、知识及技能、组织管理、团结协作等诸多能力的真实水平。同时,现有的评估方法仅限于考察学生的实习结果,而未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习过程,缺乏能够体现过程性考核的评估指标。

3.缺乏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估

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然而目前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估方法缺乏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评估应是通过规范的评估体系,突出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估,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性考核。

二、顶岗实习效果评估体系的建立

1.确定评估对象

构建评估体系首先要明确评估的对象,就营养与食品工艺专业顶岗实习效果评估而言,评估对象为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估指标还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体现专业的特点。

2.顶岗实习效果多元化评估体系的建立

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学校指导教师为辅、学生自我评价及小组评估为参考的多元评估体系,可实现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全面评估,从而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同时以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定量评估为主、定性评估为辅来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内容及标准。

(1)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估。学生进入企业后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应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企业对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管理主体为企业,因此企业对学生的评估指标可借鉴企业对员工的评估标准。

笔者对营养与食品工艺专业的多家合作企业进行了调研,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一方面了解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的考核评估指标,一方面了解企业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评估要求。企业应对学生单元操作、阶段性活动效果进行考核,重点对学生的责任感、工作态度、岗位胜任能力、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与人相处以及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估。由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在企业完成,因此企业评估占总成绩的60%,评估指标多而全面。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建立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估表,详见表1。

(2)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估。学校指导教师作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另一主体,主要通过实习巡查、电话、网络等手段与实习生进行沟通、交流,因此仅通过考核实结报告这一项成果性指标的做法科学性不足。

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估也重点从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指标设计,与企业评估指标不同的是,学校指导教师侧重对日常寻访记录、实习日志、学生阶段实习小结、实结报告等能够体现过程性和结果性的资料进行考核,同时兼顾对工作态度、遵守纪律、解决问题及环境适应能力的评价。学校指导教师的评估占总成绩的30%,详见表2。

(3)学生对顶岗实习效果的自我评估及小组评估。学生是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实现自我管理的主体。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应接受学校、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同时应具有自我评价、自我分析和自我提升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估体现了主体对自己思想、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此项分值仅作为参考。

根据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要求,针对集中实习的学生组建学生自我管理小组,定期开展小组活动,由小组长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及生活等情况。因此由小组长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小组评估,侧重于对学生工作态度、遵守纪律、学习及解决问题能力、与人相处等指标的评价,占总成绩的10%。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自我评估及小组评估详见表3。

(4)综合评估。学生所在系部根据企业、指导教师以及小组评估的量化得分,按60%、30%、10%的权重进行汇总,按得分情况确定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估等级:60分以下为不合格、60~75分为合格、76~89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

三、顶岗实习效果评估体系的运用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评估体系由于结合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增加了可以量化的评估指标,加强了顶岗实习过程的信息记录和反馈,更注重过程评估,通过对顶岗实习效果的评估以保证顶岗实习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以确保为企业输送优质的高技能人才。

2015年6月,将该评估体系运用于2015届营养与食品工艺专业毕业生,对即将完成一年顶岗实习任务的59名学生(其中24名学生更换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效果的评估,分别由企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实习小组进行评分,并汇总成绩。经验证,该评估体系可操作性强、评估项目设计合理,能够大大提升评估效率,评估效果良好。

1.规范了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效果评估体系注重过程管理的重要性,明确了企业、学校指导教师、学生三者的评估方向,采用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估方式,有效避免了只以书面材料、报告、鉴定等文字形式评估学生实习效果的现象,从而规范了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提高了评估的效率。59名毕业生的顶岗实习评估合格率为100%,有12名学生以评估优秀的好成绩,被评定为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获得了企业、学校以及同学的一致认可。

2.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顶岗实习效果评估体系,不断完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完成岗位工作的同时,提升了综合职业能力。可量化的评估指标更为企业提供了观测点,有助于实现高就业率。目前营养与食品工艺专业59名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6.6%,专业对口率达91.5%。

参考文献:

[1]刁洪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生顶岗实习评价模式[J].职教论坛,2010(11).

第5篇

[关键词]教育实习 发展性评价 师范生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15-03

教育实习是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准备中最有力的介入,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定向形成、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教师专业素养养成等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由组织、指导、管理、评价等众多环节聚合而成,其中,评价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功能,是教育实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活动调动师范生参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以有效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和职前教师培养的质量,是目前各高校发展和改革职前教师教育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传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构建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的评价体系是新时期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的必然诉求。

一、传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缺陷

目前,教育实习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制约职前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1)评价内容过分强调实习生教育、教学技能的习得,忽视实习生专业素养的养成,忽视实习生的专业成长过程以及整体素质的提升。(2)评价标准缺乏操作性。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甚至有些评价体系相当模糊,缺乏操作性,评价教师无标准可依,致使教育实习评价的形式化、随意化现象日趋凸显。(3)评价主体单一化。当前的教育实习往往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外部评价为主,这些指导教师缺乏必要的评价知识和技能,不懂评价标准,往往以自己的喜好来评价实习生;有些院校把评价权力交给学院(系)指导教师,而实习生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指导教师对他们的熟悉程度,最终影响到对实习生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造成了评价的随意性,致使实习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4)评价方法绝对化。大部分高校单一使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对实习结果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实习教师实习过程的关注。

就目的而言,传统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仅仅是为了完成教育实习的基本程序,故过分强调评价的监督、检查、鉴定和筛选功能,而忽视甚至放弃了评价对实习生所具有的诊断、激励、改进和发展等功能。这种不客观、不科学、不公正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实习生未来的就业和专业成长。

二、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提出

(一)发展性评价理念

发展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教育评价理论,最早见于20世纪30年代泰勒(Ralph W-Tyler)所提出的评价理念:“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两个测验,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报告学生的成绩,更要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从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案。”1967年,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克里文(M-Scriven)提出,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区分了针对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指出:“评价不仅要考查某一方案是否有效,还要发现评价对象的优势和不足,为改善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20世纪8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埃贡・古贝(Egon G.Gu-ba)提出第四代评价理论,促使教育评价的功能逐步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注重诊断、激励和发展。而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等的出现则进一步促进了发展性评价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学者对发展性教师评价和传统性教师评价加以比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框架,为世界范围内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模型。

发展性评价是在主体参与和自我反思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判断,其核心在于“为发展而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将评价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发展性评价的关键所在。发展性评价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共同协商而建构评价过程。所以,从本质上讲,发展性评价是指向未来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其优点在于能够给被评价者提供发展方向和成长建议。

(二)教育实习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价值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它强调利用评价来促进被评价者自觉、主动的发展。在教育实习中实施发展性评价,能弥补传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不足,及时发现不利于实习生专业成长的因素,最终实现既提高实习生教育教学技能又促进其专业成长的目的。

1 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开始凸显,因此教师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实习生掌握熟练的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实施发展性评价,能够促使实习生在扮演、体验、反思等实践性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教育和教学的内涵与责任,不断生成教育智慧,更新专业结构,促进自主专业成长。

2 有利于提升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发展性评价重视实习生的参与意识,强调其个体价值的实现。由于评价不再仅限于对实习结果的考核和评优,而着眼于实习生自身未来的专业发展,因此他们对评价的认同度会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由被动地接受评价转为主动地参与评价,并且愿意根据评价结果在教学和个人发展方面进行改进。发展性评价能为实习生的成长指明方向,并成为推动其全面发展的强大力量。

3 有利于促进参与教育实习各方的发展。在教育实习中实施发展性评价,不仅可以测定实习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进步幅度,还可以通过日志、反思等定性评价促进实习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诊断和自我改进,发展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潜能;推动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使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能够反馈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深化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依据。

三、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全面的评价内容

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培养是教育实习的应有之义,而师范生的教师角色体验、身份转换与认同、反思实践能力的养成等,也是教育实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发展性评价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实习评价以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为主的做法,将评价内容扩展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信息技术、职业意识、合作交流、反思和调查研究等多个方面。这样既可以为高校和中小学全面了解师范生提供参考,又可以为师范生自我反思、自我改进提供参照,为高校检测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评价得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评价标准不科学、不全面,指标体系不完整,就无法得到可靠的评价信息与结果。因此,应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高校教师教育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通力合作,在遵循评价理论一般规律的同时,结合区域社会的具体实际,构建指标体系完整、详细、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使其成为开展教育实习评价的科学依据,成为师范生依照标准反观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并引导其专业成长的指南。

(三)多元参与的评价主体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豪斯(E.R.House)认为,教师评价是一个民主的“价值协商”过程,应当反映各类人群对教师工作的不同价值认识和实际需求。因此,发展性评价应该涵盖不同层面的人员,让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展开对话、沟通与协商,自由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参与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的人员可以包括大学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实习学校领导、实习生本人、实习生同伴、实习学校学生及家长等多元主体,以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实习学校校长、实习生同伴、实习学校学生和家长等的评价,同时辅以实习生本人的自我评价。实践表明,多元主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域内参与评价,能够从不同侧面多视角地反映和衡量学生的发展状态,提高评价过程的透明度及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有效避免教育实习评价中“以偏概全”的现象。同时能够帮助实习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不足,为日后自我改进指明方向。此外,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能够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实习生的专业成长。

(四)多样整合的评价方法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仅使用定量评价方法无法有效地检视教学的全貌,需要整合多种评价方法,做到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重。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实习评价要求整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着重强调定性评价方法的开发和使用,如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实习日记、教学笔记、反思日志、实习档案、同伴评议等。这些定性评价能够全程跟踪实习生,全方位揭示他们真实的教育教学状况和专业成长情况,及时反映实习生实习阶段发展情况与实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便于指导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实习生及时改进和提高。

四、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体系的保障机制

(一)加大多方有效合作的力度

发展性评价要求多元主体参与到教育实习的评价过程中,因此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有效合作是教育实习发展性评价能否取得预期功效的关键要素。大学与中小学应当加强联系与合作,建立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邀请中小学教学名师作报告,或组织师范生去中小学观摩,通过双方的交流,让大学教师和师范生了解中小学,让中小学教师开阔视野,消除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隔阂,真正实现合作双方的平等对话。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做好协调、辅助工作,发挥桥梁作用,一方面帮助大学教师解决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大学的优秀教育资源,组织对中小学师资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实现大学和中小学的共享、共赢。

(二)强化指导教师的岗前培训

大学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评价能力是教育实习实施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大学在教育实习之前做好对指导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使其明确发展性评价的目的,了解评价的原则和实施的基本程序,学习如何收集全面、可靠的评价信息,如何对师范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如何给师范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以促进其反思和改进,等等。应通过岗前培训,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聘用、考核与奖惩制度建设,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评价能力,以保证发展性评价落到实处。

第6篇

关键词:高职 畜牧兽医 顶岗实习 考核评价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主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在近年来,国家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一批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力不断发展状大,加上开放式办学理念,将企业资本大量融入,将生产岗位并入课堂,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

而在“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推动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顶岗实习无疑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究其原因是与专业本身特点相关,本专业不同于其他工科专业,更不同于其他农业专业。因为动物在生产养殖过程中需要进行防疫,这就导致本专业的“工学结合”没有工科和其他农业一样灵活自如,因此,企业为了防止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保存自身的经济利益,选择为期一个月、二个月甚至半年时间的封闭式顶岗实习是其最佳选择。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具有学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在顶岗实习进行考核评价时,就不能完全采用学校内部的考核评价的模式,因此,力求考核评价的客观、公平、公正,建立一个符合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机制,是当前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一、顶岗实习考核评价的内涵

顶岗实习,以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前提,建立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在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工作实践或生产操作。

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就是针对校内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特定的技能、技术或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考评;针对校外的顶岗实习,对学生(准员工)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来考评是其特定工作岗位上的生产、技术、管理或服务的能力。

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顶岗实习考核评价的现状

1.过程性考核评价的缺失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传统的实习考核评价现在仍在沿用,主要考核评价以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上交的实习报告或实习鉴定等的形式来评判学生最终的实习成绩,有的以优良中差模糊的评分,有的以实习指导教师或是企业人员结合学生的实习报告给予粗略的评分。稍有打破传统考核瓶颈的院校,虽提出建立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但往往也只是结合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热情及实习效果来大致的评分,对于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知识应用水平、技能的操作水平,则难以准确及时地掌握和客观地进行考核评价。

2..考核评价标准的模糊

高等职业教育中,对校内教学质量评价中,高职院校的评价标准比较全面和成熟,究其原因是校内教学容易操控,并且有专门的教学督导部门主抓。而对于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的评价,特别是畜牧兽医专业,有很多院校对于评价标准还是个盲点,具有相关评价指标的高职院校,也只是简单而笼统的将评价指标写于相关的评价表之中,可想而知,最终导致对学生的评价结果模糊化。对于评价对象的学生而言,无法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对于给予评价的教师和企业人员而言,更是得过且过,无法清楚自身教学的效果和今后改革的思路。

3.考核评价主体的单一

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一些院校直接将学生放逐于企业,直接由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评价;一些院校派班主任或辅导员全程跟班,由不懂教学的学生管理人员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给予考核鉴定;一些院校虽派遣专业教师进入顶岗实习企业,参与学生的考核评价,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缺少实习单位和学生的有效参与。所以,最终导致评价主体的单一化,不能全面的反应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真正效果。

4.考核评价结果的随意

由于各高职院校缺乏科学的顶岗实习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评价的可操作性差,导致教师、企业甚至学生对考核评价的主观性强,将模糊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信手拈来,随意的进行教评学,企评学,学评学,最终的评价结果,只是形成了主观上评价分数的汇总或是主观的鉴定意见,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种评价结果最终导致教师、企业双方及学生本身不能了解自己的真正能力,造成了顶岗实习考核评价的形式化。

三、建立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机制的对策

1.评价原则科学,保障评价效果

1.1 导向性原则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在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时,应严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顶岗实习课程标准进行,由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符合畜牧兽医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严格的规范,对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1.2系统性原则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为一个月、二个月甚至半年时间,由于时间较长,考核评价难度很大,因此,要保证考核评价的全面和系统性,实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有机融合。

1.3 多元性原则

要保证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顶岗实习的科学性,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参与,采用共同考核评价的策略。学校主要考核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完成质量;企业主要考核学生岗位工作效果;学生主要考核自身工作和学习情况。

1.4 可操作性原则

为保证高职畜牧兽医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机制有效地实施,关键在于具有可操作性,适应学校、企业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校教学质量改进提高,对企业实际工作效果明显,对学生自我评价更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建立组织机构,实习制度健全

高职畜牧兽医顶岗实习要实行学校、分院、专业三级管理,在学校教学副校长的指导和决策下,由教务处制定相关顶岗实习的规范与政策,分院制定相应配套学习方案与质量监控办法,而专业主任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和课程标准,此后,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制定具体实习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时,完成岗位任务的同时,填写好顶岗实习日志,完成实结报告,最后由顶岗实习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评定,汇总成绩。

按照整个顶岗实习的管理流程,学校各部门及企业做好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为确保和提升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学校与企业应组织一整套严格、有效及务实的规章制度,学校和企业严格按照各项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进行,从而来规范整个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管理过程化、规范化,进而实现顶岗实习的教学目的。

3.突出量化考核,细化考核指标

依据本学校高职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方案及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实行不同时间段的顶岗实习任务,一般为一个月到半年不等,学生在整

个实习过程中,要求完成每一次任务都要写任务记录、收获和不足,并做好每一天工作的自我评价,学校和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要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在顶岗实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撰写顶岗实报告,并将其上交实习指导老师。学校和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任务记录、实习心得及实报告给予学生综合考核评价,并将最终评价结果上交教务处,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对于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将根据本校的顶岗实习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对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而言,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行五级制(优、良、中、差、不及格)或百分制,也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学校和企业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情况作出过程性考核,实习结束后,作出终结性考核评价;学生也作出相应的过程及终结性自我评价。按照顶岗实习项目,学校设置科学的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权重比例;学校、企业及学生三方考核的权重比例,学校和企业围绕着顶岗实习工作任务来共同商讨确定。

在进行量化考核和细化考核标准时,要突出畜牧兽医专业特色,并充分了解企业、教师和学生的现状,充分了解目前社会对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建立科学合理并适应畜牧兽医行业企业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客观的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提供有力的参考。

第7篇

实习日记是积累学习收获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实习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学生根据实习要求每天记录当天工作情况和心得体会。实习日记要求如下:

1)记录每天实习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

2)记录实践心得体会、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的建议。

3)做好资料积累工作,便于撰写实习报告时参阅,培养独立观察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日记内容除文字记录外,必要时可附上实习工作中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设计图纸、策划文稿、工作报告等原始资料。

2、 实习报告撰写方法

实习报告是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按照要求,对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撰写实习报告,连同实习日记一起交实习单位指导老师批阅。

实习报告内容要求如下:

1)基本情况概述:对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实习岗位等基本情况的概述。

2)对实习内容的总结。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实习企业的情况,结合自己实习的岗位内容、特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

3)主要收获。从个人的思想进步、业务锻炼和团队合作等方面总结。

第8篇

根据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的特征,本文从实习情境创设、交互性社会交往、专家指导情况、反思与实习评价四个方面对H大学工科本科生企业实习参与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本次工科实习的调查对象是H大学工科院系的大四学生,施测时间为2011年的5月底(该校大四学生毕业时间为6月份),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从15个工科院系中随机抽取5个为样本,并按照各样本院系具体学生人数的20%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问卷759份,回收率为72%;经过对无效问卷的剔除,共得有效问卷694份。1.实习情境创设现状。针对实习情境创设现状的分析旨在了解企业是否提供给学生充足的、真实的实习环境和实习任务,这是学生在企业中进行有效学习的保障。H大学工科本科生企业实习参与度调查涉及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形式和实习内容。(1)在实习形式方面,分别有26.2%和29.8%的学生以分散及分小组的形式进行企业实习(见图1),有43.8%的学生以整班或专业集中的形式进行实习。学生分散实习有其优势也有不妥之处,原因在于实习资源有限,实习人数越少个人所得实习资源就越多,因而,实习环境提供的任务难度和复杂性都会随之增加,个人在环境中得到意义建构的程度也会增加。但是绝对分散的实习使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社会性建构成为弱点。新手之间的交流往往能够架起通往专家级别的阶梯,因为新手面临同样的问题、具有类似的思维习惯,更容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同等情境下的合作沟通能力并获得不同角色的观点,丰富学生具体工作的社会意义建构,因而,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从而导致社会性建构不足就成为分散实习的弊端。与分散实习相对应的另一端就是多人数大规模的集中实习,这种实习将有限的实习资源作最大程度的分割,使每个人获得的实习资源变得非常少,这种情况下实习环境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都会大打折扣,不会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2)在实习内容方面,本次调查设计了7个选项(参观、听企业人员作报告、生产线下操作、生产线上操作、工艺设计和程序设计、产品设计和结构设计、创意设计),基本涵盖了工科学生实习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82.9%的学生只接触到一到两种实习内容,接触到三种实习内容以上的学生只占不到20%(见图2)。并且数据显示,284人次的实习内容是参观,听企业人员做报告的人次数为201,而生产线上以及生产线下操作人次仅分别有59以及47人次(见表1)。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作为情境中的学习者,并没有得到合法的参与实践的机会,他们在情境中处于绝对边缘的位置。情境学习的有效性在于使学习者切实地参与到情境中,与情境中的其他社会实践者产生交互作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强化和深化概念化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企业实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在实际的企业运作环境中了解企业和行业在知识上与文化上的特点,完成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问题是完成知与行完美结合的必要手段,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模仿都没有进行更遑论去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他们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法的边缘参与者,只是停留在换一种环境进行理论学习的阶段,这不利于学生实习效果的提高。2.学生企业实习的交互性社会交往现状。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交互性社会交往包括学生同伴之间的交往、学生与企业人员的交往以及学生与实习指导教师的交往。为了获得以上三个方面的信息,本次实习参与度调查对学生与同学交流频繁程度、合作分工情况、与指导教师交流程度以及与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交流程度分别展开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实习任务在四个调查项中得分最高,而学生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交流得分最低;需要注意的是,四项调查的得分均在平均水平上下波动,说明有相当的学生在实习中不能获得满意的社会往。同伴、企业人员与实习指导教师构成了学生企业情境下实践共同体的主体,为学生顺利建构社会意义以及形成关于职业的多样化观点有重要作用。情境学习要求学生、专家、同伴及教师构建实践共同体,在实践共同体中,学生的身份不断发生转变,他们通过完成实践任务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实践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逐步到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意识的认知与共同体实践的具体行为和该行为的社会意义密切相关,这也是实习作为学生进入行业之前重要阶段的意义所在。而实现这种意义的途径之一是实习学生与实践共同体中的其他主体之间的频繁互动。如果实习学生无法与其他主体之间实现交互性社会交往,就不能顺利完成身份的转变,实习对学生的效果也会随之下降。

提高工科学生企业实习效果的策略

企业中专家可以将情境下的专业思维方式在新手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传递给新手,这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单一地从理论上获得的,而是在长时间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知识与学校中所学的基于理论的知识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学校指导教师是可以把学生理论知识进行逻辑性概念化的实践共同体,系统化概念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环境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因此,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互动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深入地在实际情境中与专家进行交流(见表3、表4),这显然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 罗格夫(Rogoff)就曾经这样描述学徒制中同伴的作用:“那些相对来说有更多技能和理解的同伴常常能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实现思维共享,从而拓展新手的理解。更有技能的伙伴也会帮助新手设定问题解决的子目标,让新手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能够应付的方面,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由此可以看出,同伴交流尤其是与有优势的同伴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调查数据显示,能够经常与同伴交流的学生只占总体的39.8%(见表5),交往的不足不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社会性意义的建构。

反思与实习评价。反思是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它既是行为主体对客观环境刺激的心理反射,又是调整认知过程、适应客观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品质要求。反思是深化学习知识的有效手段,反思在情境学习中是自发自动形成的,在实习情境下最能体现学生反思过程的是有关学生实习成绩的评价方式。外部的评价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并以外部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反思,故学生的反思常带有他人的角色意义。而学生自我评价则是以自我思维方式进行的反思,是一种自发的、更触及学生意义建构深处的行为。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是实习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自我评价方式,实习指导教师以及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是最常用的外部评价方式。H大学工科本科生企业实习参与度调查中列举了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答辩、实习指导教师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等5种评价方式。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H大学实习评价的三个特点:第一,实习笔记记录的频率与学生收获自评呈微弱的反相关(如表7)。笔者结合对学生的访谈发现,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实习笔记的作用,认为实习笔记是不重要和无效的,故在完成实习笔记的过程中存在着应付和转抄的问题。但通常要求每天都要记实习笔记,导致学生认为实习笔记浪费了他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影响了实习的效果。第二,对评价方式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参加过口头答辩的学生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相比,其在专业知识、表达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综合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5方面获得了更高的满意度(表略)。纸质的实习笔记以及实习报告都比较容易敷衍,而口头答辩的形式会无形中给予学生压力,使之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习的过程中。第三,对五种评价方式的调查数据显示,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指导教师评价是选用人次最多的评价方法。这说明,H大学的实习评价还是比较倾向于纸质版的评价以及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企业教师在实习评价中的参与度比较低。企业教师评价能给学生带来职业角色的价值观是学生获得实践共同体社会意义的重要依靠,但是由于H大学实习评价方式的缺陷,导致企业指导教师评价的缺失。 评价是促进学生反思的手段。实习评价的方式越科学,越有利于学生的反思,使学生尽快在情境中获得意义建构。H大学学生实习评价虽然起到了提高学生实习效果的作用,但总体上评价方法还是局限于纸质评价,评价方法比较单一。与校外指导教师的合作评价也非常薄弱,评价主体也比较单一。

企业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真实的实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充分的实习环境中学习专业实践知识、行业知识以及社会责任是实现学生情境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很多企业出于经济原因不允许学生真正参与企业日常生产,学生无法接触到真实的情境就无法很好地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缺乏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随之企业为培养人才付出的成本也会提高。因此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真实的实习情境是企业的责任,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学校应保障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实习资源和环境。首先,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保障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的实习资源和最充实的实习环境。某个特定实习环境下的实习资源是有限的,学校应尽量避免过多的学生去分享有限的资源。在笔者走访大四实习生的过程中,学生反映,某些院系会将整个班、整个系安排到一个实习地点实习,造成了僧多粥少的情况,学生往往因为缺乏操作机器而没有多少机会能够去进行真正的生产实践。这种敷衍的实习带来的结果是更大的实习资源浪费。其次,学校指导教师的角色须转变。在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监控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实习指导教师应基于专业将与实践有关的知识进行概念化和系统化,及时对学生产生的困惑给予解答,积极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以了解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瓶颈。相对于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学生心理上的交往屏障往往要小很多,因此,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将对学生实习效果的提高产生巨大作用。当前,由于指导教师主要在校内工作,学科知识全面但尤其缺乏实习现场的实践经验,无法在实践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因此,学校指导教师应多与实习场所接触,注意积累实践经验,以便能够结合其学科背景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再次,企业实习评价多元化。评价不仅有评定的功能,还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对学生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心理影响。企业实习评价的多元化要求评价方式和评价者都要多元化。因为,不同的评价方式代表了不同的评价思维对被评价者的判断,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反思,如口头答辩评价方式能够很好地避免学生偷懒的现象,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投入度。评价者多元化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实践共同体都具有评价学生的权力。不同的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社会意义拥有不同的判断。尤其是企业指导者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职业意识的生长以及实践经验的累积,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工程的意义建构。企业实习评价的多元化可以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在提高评价真实性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做到全面发展,也将会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实习过程进行反思性总结。

第9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及分组以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我科实习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60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EBM组(n=30)和对照组(n=30)。EBM组接受EBM教学模式,其中男18名,女12名,年龄20~24岁;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男17名,女13名,年龄20~24岁。每位学员实习期为6w,由同一教学组老师任教。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EBM组教学步骤如下:(1)学员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病史、症状、个人史及家族史等,通过体格检查发现阳性体征,总结初步辅助检查结果,根据上述信息做出初步诊断。(2)要求学员通过查阅资料,寻找有关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预后的相关证据。(3)学生和带教老师共同讨论证据的可信度,对证据进行客观评价,确定最佳证据。然后根据最佳证据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确定进一步诊治方案。(4)将诊治方案应用于患者,观察患者疗效和预后,检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实用性。(5)如果在诊治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及时再次查找证据,寻求解决方案。对照组学员采用传统的老师带教方式,跟随带教老师问诊、体格检查、书写病程记录、查房等。

1.3观察指标和考核方法学员入科后采取统一的肿瘤学理论笔试,实习期结束后再次进行理论考试,总分为100分,由同一老师出题并阅卷。另外,在实习结束后,进行病例分析能力考核,即给出3个病例摘要,要求学生列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诊疗方案,满分为100分,采用笔试方法,由同一老师出题并阅卷。采用自制的学员自我评价问卷调查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同时采用自制教学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考试分数以x±s表示,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问卷调查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两组入科时理论考试成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习结束后,两组理论考试成绩均较入科时显著提高(P<0.01),但EBM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习后病例分析能力考核成绩,EBM组成绩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实习生自我评价实习结束后,所有学员接受教学自我评价问卷调查,EBM组所有学员及大部分对照组学员均掌握了肿瘤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预后,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两组学员均表示通过实习有助于今后工作和学习。而EBM组学员在提升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提高文献检索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3教学满意度所有学员在实习结束后均完成教学满意度不记名调查,结果发现,EBM组30名学员中,对教学满意者28人(93.3%),基本满意2人(6.7%),不满意0人;对照组30名学员中,对教学评价满意者22人(73.3%),基本满意5人(16.7%),不满意3人(10.0%)。EBM组对教学满意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χ2=4.3200,P<0.05)。

3讨论

对实习学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员跟随带教老师,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被动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尤其是肿瘤患者起病隐匿,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往往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带教老师往往感到不好教,学员也不掌握。EBM模式强调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思想和模式,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彻底改变目前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促使医学生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目前,国内有报道将EBM理念应用于肿瘤科的教学中,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参与意识、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增强临床实践能力。本研究将EBM教学模式应用于肿瘤科本科实习生,结果发现EBM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以及病例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了学员临床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助于学员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可见EBM教学模式在肿瘤科本科实习生中应用效果显著。

本研究采用的EBM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五步教学法,即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证据评价、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符合EBM思维方式。我们体会,采用EBM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亲身参与到诊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个病例。通过搜集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和前瞻性研究获得的证据,可以丰富临床经验,掌握文献检索方法,了解某种疾病的诊治进展,开阔了视野。值得一提的是,EBM组学员中有12名学员撰写了医学综述类或病例报告类论文。这在以往本科实习生中是少见的。

EBM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提供学员查阅文献的便利条件,我院为学员提供了便利的网络资源,开设了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库等中文免费全文链接,以及MEDLINE、PubMed等外文文献检索链接。其次要对证据的可信性和科学性进行判断和评价。所有证据应来源于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并且要注重研究的质量、设计、偏倚、样本、个数和结果是许多标准考虑的因素。此时,带教老师要协助学员对证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进行把关。另外,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要对出现的新问题再次寻找证据,用EBM的证据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寻找证据并进行总结,提高了学员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第10篇

(一)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

1.主体的原则

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通过开展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建设立场,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

2.客观性的原则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原则,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立足点。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二)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1.主体的自我评价

主体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即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后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素养、意念精神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挖掘优点、找出不足,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进步。

2.外界对主体的评价

外界对主体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家长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等三个方面。

3.主体对外界的评价

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对于校方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从自身的实践感受和心得出发,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关于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升教师、高校、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开展的效率和价值。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要素

1.社会实践过程监测阶段

社会实践过程监测主要是高校和实践单位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实践风险预防能力、目标矫正能力等的动态监测和管理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实践过程监测这个评价要素,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

2.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阶段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等进行实践后的总结与经验交流,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有益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方面,务必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校方在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表彰优秀的实践成果,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评价方法

1.实践开始与实践结束评价相结合

在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方面,要采取实践准备阶段、实践过程阶段与实践成果考察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与评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也增加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

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静态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实践报告、实践单位为学生出具的实践评语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完成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和考察,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和成长。动态评价主要是指校方和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实践单位的具体行为表现,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修正有关学生的评分或结论,记录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点滴,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

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在实践单位或地点的实际表现、言行举止、工作效率等进行量化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正视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两者结合分别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和考察。

三、结语

第11篇

(一)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1.主体的原则。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通过开展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建设立场,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2.客观性的原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原则,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立足点。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二)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1.主体的自我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即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后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素养、意念精神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挖掘优点、找出不足,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进步。2.外界对主体的评价。外界对主体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家长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等三个方面。3.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对于校方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从自身的实践感受和心得出发,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关于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升教师、高校、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开展的效率和价值。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要素1.社会实践过程监测阶段。社会实践过程监测主要是高校和实践单位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实践风险预防能力、目标矫正能力等的动态监测和管理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实践过程监测这个评价要素,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2.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阶段。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等进行实践后的总结与经验交流,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有益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方面,务必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校方在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表彰优秀的实践成果,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评价方法1.实践开始与实践结束评价相结合。在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方面,要采取实践准备阶段、实践过程阶段与实践成果考察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与评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也增加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静态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实践报告、实践单位为学生出具的实践评语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完成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和考察,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和成长。动态评价主要是指校方和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实践单位的具体行为表现,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修正有关学生的评分或结论,记录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点滴,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在实践单位或地点的实际表现、言行举止、工作效率等进行量化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正视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两者结合分别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和考察。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道德;工学结合模式;评价机制

0.概述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对高职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还是高职生在日后的就业以及适应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基础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工学结合人才的要求不止停留在过关的专业技能上,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整个社会的需求现状下,急需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一套系统的评价机制。

1.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必要性

概括来说,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同时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融合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两方面的内容,致力于培育出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能更加直接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快地融入生产建设中。但它也有较大的弊端,由于学生需要到生产建设一线进行实践学习,其接受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就增多,而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复杂的社会情况很有可能对其思想、心理以及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另外,由于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场所比较多,位置分布也不同,这就导致学生分布也较为分散,这对原有的集中育模式也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下,我国进行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更加全面。

道德建设的基础是规范的制定,而更加重要的是要将道德规范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而使得道德规范得到落实和遵守的督促因素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得到评价机制。科学规范的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对于促进和提高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具有重大作用。按照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高职生职业道德的评价活动,有利于引导高职生的职业道德导向正确的轨道,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由此,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构建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有很大的必要。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构建方法

进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构建过程中,不仅要以科学发展的标准、内容和方式作为原则,公平合理地评价高职生的职业道德,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水平的当代大学生,使评价机制成为促进高职生职业道德的推动器,提高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主体、客体以及依据是构成道德评价的三个要素。其中,评价主体即是参与评价的机构或人员,如学生、教师,甚至是某个社会团体。评价的客体即是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具体地说,道德状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都可以作为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评价依据是指在评价过程中所遵照的评价标准、根据和评价方法等因素。进行高职生道德评价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2.1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高职教育应该在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中都需要遵守的严格的规章制度,它是学生的共同行为准则,是以工学结合模式办学的学校进行各项工作的依据。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就不可能顺利进行。规章制度设立的关键在于后期的实施和落实。工学结合院校应结合自身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内容涵盖学习纪律、工作要求、劳动纪律、社会实践要求、顶岗要求、岗位职责、课程标准等多个方面,明确学生享有的权利与义务,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2.2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于高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原有单一的评价机制要改革为多元评价机制,同时,评价的主体要从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由自我、同事、实习车间师傅、企业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对高职生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每个学生根据职业道德的标准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判断与评价。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学校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另一方面又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过程。高职生通过对自我行为与思想的反思,自觉地督促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价最终的提交方式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自我评价等级以及实结报告等。

第二:同事评价。高职生在进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同事之间交流接触较为广泛,相互之间也较为熟悉,因此他们之间的评价也比较客观。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都应是量化的、全面的和细化的,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因此,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上可以在每一实习阶段即将结束时进行同伴之间的评价,具体的评价方式可以是打分或是语言表述,并将评价结果与之前的评价情况作比较,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清楚其评价结果变动情况,促进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

第三:实习车间师傅。车间师傅评价的评价客体主要是车间主任、班组的组长或带班师傅等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的人员。他们对学员实习期间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以及生活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客观地评价,评价可将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表现以及工作能力和态度作为主要因素,在实习结束前应给出学院的职业道德评价并打分。其中,高职生的职业道德规范班组评价表内容应和上文中同事间的评价内容相一致,方便综合评价分数的计算。

第四:企业评价。企业是对学生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由于企业对高职生职业道德水平的评价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舆论影响力,因此对学生自身比较重要,对学生以后择业就业等均会产生影响。作为大学生要正确对待企业评价,认识自身不足,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同时,高职院校一方也要重视企业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价,对评价结果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形成良性激励体制。

2.3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

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于提高高职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表彰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敦促其继续努力,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实行通报批评的措施,促使其努力改正不足,向表现优异者学习。

3.结语

构建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对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构建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出发,叙述了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并在后续内容中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方式,希望能为相关的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实习;效果评价

目前,高等学校积极推进专业转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要求,而顶岗实习是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方式,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理论性教学到应用性教学的转变、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经,也是系统提高学生专业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加强实习工作的全过程管理,重视实习效果评价,细化实习的每个环节,规范管理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对于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效果评价的意义

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注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近年来众多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的顶岗实习虽在持续开展,但拓展范围仍然受限。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旅游管理、市场营N专业的顶岗实习相对成熟,但财务管理专业较难找到对口的岗位实习,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岗位不对口,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低;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不到位,很难进行全过程管理,最终导致实习效果不好;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只是口号,这样容易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能保持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不多;在校学生大都自我期望值很高,导致实习后心理落差大,很多学生觉得通过实习学不到东西、工作辛苦、待遇差、被充当廉价劳动力使用等,集中实习难以进行下去,最终变成分散实习,进而加大管理难度;学校只是注重集中实习这种形式,而忽略实习的实际效果,主要是学生完成相关的实习手册、实习表格,并盖有实习单位公章,就证明学生参与并完成实习,不管学生是否达到实习目的。

以上问题的客观存在说明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效果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稳定性差,学生对实习效果的期望值过高,而最终心理落差较大。企业、学校、学生是顶岗实习三方利益主体,各自追求着不同的利益目的,顶岗实习的效果如何,需要从三方利益角度进行客观分析,逐步建立每一方利益主体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顶岗实习实施效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实习效果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二、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评价现状

目前企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所有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迎合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顶岗实习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为了使得顶岗实习发挥有效的作用,不但要对顶岗实习进行全程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对实习效果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才能促使实习工作的顺畅推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校外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差等众多方面的问题,最终会直接导致实习工作的整个评价过程出现一系列的困难。

(一)以简单的总结报告作为评价载体,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

大多数学校在顶岗实习结束时要求学生上交总结报告,指导教师的评价一般沿用通用的实习考核办法,根据报告的内容和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印象,甚至是对学生之前上课表现的印象草率评出成绩;尽管也有学校尝试采用答辩这种观察考核方法,但也因为校内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了解不全而使得所提问题与实习过程脱节,或者是所提问题仅仅流于形式,不参加顶岗实习,学生也能回答,不可能对实习工作进行科学、客观地评定。

(二)缺少校外指导教师的有效参与

学生实习过程中,校外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最为了解,但现行评价方法往往没能让他们积极、有效参与进来。尽管一般实习考核表中都列有实习单位的评价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价,但大都往往流于形式,简单几句话,无法客观、完整、全面地衡量学生实习的成果。校内指导教师在评分时一般也不对这部分评语给予考虑,使得最终的实习评价缺失了重要意义,从而难以实现评价结果的完整性。

(三)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

在进行评价结果分析时,学校指导教师往往较多地对学生是否到岗、考勤进行检查,没有认真和系统地分析这次实习任务的计划安排和实施、学校和实习单位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习效果只是针对学生这一方面进行评定,而忽略评价顶岗实习的其他两个主体。

三、优化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评价的对策

我院在顶岗实习的研究和实践中,注重全过程管理,始终把评价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逐步制定出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细则》等文件,可操作性强,使管理过程规范化。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为保证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可操作性,顶岗实习评价指标应注意量化,标准统一。根据往届学生的实习教学工作经验,我们尝试对学生实习效果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即学生、学和实习单位,逐步建立并完善三方评价指标体系。学生顶岗实习自我评价和学校指导教师评价主要从实习表现、顶岗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和实习成效等五方面进行,具体包括出勤情况、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情况、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能融进企业的各项活动、实习材料完成情况等;企业指导教师主要从职业素养、胜任岗位工作能力、团结协作态度、社会活动与安全防范能力以及实习效果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包括学生纪律表现、工作责任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同事合作相处情况、参加实习单位活动等情况。三个方面的评价分别占比10%、40%、50%,成绩汇总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最终总成绩。

(二)分阶段进行过程考核

顶岗实习一般时间较长,因此管理难度较大,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应注重全过程管理,充分规范过程考核,将两个方面紧密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一般可分解为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阶段,过程管理要追踪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与参与状态,认真做好记录,对顶岗实习的各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监管,确保准确、公正地进行效果评价。

第14篇

Abstract Aiming at the existing Colleg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Students evaluate defect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evaluation, proposed building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lleges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of academic evaluation in terms of content, methods and indicators system, etc.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教学评价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实施的成败,它是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但目前,众多高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仍主要采用“考试”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单纯以“分数”来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业情况,过于强调测评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记忆能力,而对于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评价有所缺失。那么,如何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学业评价体系,实现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是现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1 现行学业评价的不足

课题组就目前实施的学生学业评价和学生期望的学业评价方式等问题,对课题组所在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认为现行的学业评价方式不够全面,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学习结果、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则认为现行以考试为主的学业评价方式,只重视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于现行高校学业评价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单一

国内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偏向于应试教育,在高等学府也不例外,高校大部分课程结课,都采用试题考试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基本上是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现象和人,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纯粹用单一的评价指标――分数,去评价学生学业的好与差。众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则过分强调会计人才的专业性,而非复合型。只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非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一味地关注课程考试分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业能力,而对于学生今后毕业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职业判断能力、自我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少之甚少。

1.2 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会计核心专业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并结合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总评成绩占有一定比重,一般为30%~40%。但实际上仍然是以课程结课成绩为主导进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由于评价指标的单一,导致评价方法的单一,只注重量化,而缺少质的评价。

1.3 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各高校学业评价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评价者就是任课教师,但大学应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教师并不像高中初中小学教师一般,一个学期每天满满六节课,日常学习过程中也能经常碰面,能随时掌握学生课上课后的学习变化。尤其专业课程教师,一般就是一周最多两次课,进行课堂教学。作为唯一评分者,教师大都通过作业和试卷来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过于主观片面。而对于学习过程中阶段性的进步和变化,应由学生自己、同学或第三方进行客观评价,让多方来评价学生的学业,使之更加真实。

众所周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现各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市场所需求的会计人才不仅仅要求专业性,更需要复合型的会计人才,但现行学业评价显然已经不适应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要求,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具有发展性的会计专业学业评价体系。

2 高校会计专业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

2.1 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内容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国际教育报告框架》中提出,职业能力指的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实现其职责的能力。具体来看,职业知识包括了一般知识、会计及相关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等。职业技能则是通过教育与执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它包括智力技能、人际关系技能、交流技能。而职业价值观更大程度上考虑了维护会计行业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遵照职业准则,承诺保持公正、客观、独立,致力于终身学习等等。可见,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内容不仅应包括职业知识的评价,应更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评价。为此,课题组提出了以下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内容:

(1)职业胜任方面。职业胜任主要指的是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能胜任会计职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在职业胜任方面评价中,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计核算处理程序,熟悉应用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知识及相关经济管理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常用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的操作,获取会计电算化证书;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具有较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并能很好地完成专业各课程内实验、财务会计综合课程设计、会计模拟实训、会计信息系统实训,利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大四的毕业实习,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

(2)学习创新方面。学习创新主要是指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之外,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并在整个学习和分析判断过程中能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创新,利用课余时间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相关资格证书,体现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3)团队协作方面。团队协作则指的是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分组课程实验、模拟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听取他人的意见,能组织分配学习任务使团队更好更快地完成各项实践任务,具有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4)综合评价方面。为了避免评价主体单一主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除了由课程任课教师通过课程平时、实训和考试成绩评价之外,还可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第三方评价(比如学业导师评价),更加真实评价学生。

2.2 发展性学业评价的方式

确定了评价内容的同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课题组提出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发展性学业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应关注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在过程中多次动态地对学生实施评价。为此,课题组选择了以下评价方式:

(1)考试评价。考试是教学系统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发展性学业评价也不例外,是对学生学业的终结性评价。发展性学业评价选择考试评价方式,目的在于给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时的激励,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考试评价方式一般在职业胜任中用于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掌握情况。

(2)作业评价。作业是学生形成和发展专业素质的有效载体,是对学生学业的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资料单独思考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学生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创新的能力。作业评价方式主要用于评价学生职业胜任中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学习创新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3)实验实训报告评价。实验实训报告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实验、模拟实训、暑期实践和毕业实习所形成的成果,是对学生学业的终结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践中结合专业知识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完成系列实验、实训和实习过程中学会组织管理和沟通协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该评价方式主要用于评价学生职业胜任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中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4)行为观察与谈话评价。行为观察与谈话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态度和过程的基本方式,任课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作为第三方的学业导师则可通过日常行为观察和谈话来获知学生学习过程的阶段性进步。其目的在于随时关注学生学业的发展,及时引导学生解决学业困难。

(5)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填写综合素质评分表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业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综合素质评分表主要从职业胜任、学习创新、团队协作这三个方面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

3 高校会计专业发展性学业评价的指标体系

课题组经过反复的讨论,并向一线教师、学生学业导师和教育专家多次咨询,学生问卷调查,及所在学校多个学期学生学业评价测试,构建了会计专业学生发展性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第15篇

o理教学查房能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传统教学形式是由老师教学,学生被动接收老师教的知识,没有学习热情。本研究在儿科临床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查房模式,即整个护理查房中,以实习学生所分管的患儿作为床边查房对象,汇报患儿情况、按照护理程序护理患儿,并进行健康教育、现场操作等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由带教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6 ~ 11个月在2015年衡阳市城市三级医院儿科实习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全日护生118名为研究对象。

分组方法:在科室总务教师协商并通知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招聘自愿参与儿科教学教师,从愿意开展该类教学带教老师所在病区中随机选择三个病区病房作为实验组,以匹配三种疾病、学生和教学教师背景相似的病房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查房模式;实验组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查房模式。

1.2.1 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查房

老师提前根据教学计划,写教学查房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知学生查房的日期和要提的问题。在每个病房带教老师的讲课以后,把四名实习生分为一组。视查儿童病房时由一名学生报告查房情况,老师挨个示范护理程序项目,完成家庭健康教育。然后回到小教室,以老师解释说为主,总结刚才分析收集到的历史,参考各小组查房心得,提出护理程序全过程,最后由老师总结。

1.2.2 以学生为中心的儿科教学查房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查房模式有如下特点。1)制定计划:在儿科护理4周的实习时间里,由护生独立查房,教师主要起支持和指导作用,事先做好护生的角色分配并提出具体质量目标。2)培训护生:对护生进行护理评估方法的培训,使护生知晓护理查房的操作要求和流程。3)选择合适的案例:学生提前2-3天和老师商讨选择典型检查案例,并获得患儿家属的许可。查房当天,老师在床边指导,确保孩子的安全。4)协作学习:两名护理学生分为一组,第二轮检查时两名学生的角色互换。其中一名同学负责收集患儿的既往史、健康教育、护理操作,另一名护生负责查找疾病相关资料,书写报告,制作多媒体课件,汇报患儿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和措施,遇到问题,咨询老师。5)分享和评价:护生护理查房后,在示教室由每个小组互相报告病例资料,并由其他小组成员给予肯定或提出分析问题,对本次护理查房实践经验相互交流,进行评判性分析,评价每位护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沟通能力、对儿童关爱的人文社科能力以及查房需要提高的地方,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解释不明白的问题。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1.3.1 案例分析测试卷

每轮学生儿科实习结束前,护理部门人员组织所有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问题测试,以闭卷的形式来评估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总分100分,60分为合格。批卷工作由其他部门地区1名总教学教师参照给定的标准负责评分。

1.3.2 学习效果评价问卷

在阅读相关文献,咨询超过5名的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护理教育专家,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学习效果评价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主观评价和心理感受。评价共6项,内容包括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对疾病相关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使用Likert5等级评价方法,分值由低到高各5分。经验证,其内容效度指数为0.94,克伦巴赫α为0.93。学生参与评价的案例分析问题,在每一轮查房结束,给护生发放自我评价问卷,共118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l7.0软件统计分析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 ±s 用t检验,比较和分析了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差异显著,以P

2.结果

2.1 两组儿科实习生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有可比性。

2.2 案例分析测试卷成绩比较

实验组实习生的平均得分为(81.97±9.00)分高于对照组(74.63 + 10.49)分,有统计学差异(t=4.069,P< 0.01)。

2.3 两组儿科实习生学习自我评价,实验组学生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疾病的相关信息能力、发现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通过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查房教学中,每位护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做好查房的准备,复习教科书上相关章节,对所查房患儿病情有初步了解,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查房中减少不必要的对患儿的刺激。在婴儿腹泻时候,注意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特别是对血清钠离子的检测,对一些儿科液体张力的配比铭记于心。做好每次教学查房,使每个学生积极的到儿童病房了解患儿病史特点,每天照顾孩子病情变化,通过病例采集、护理评估、具体措施,通过整个护理过程,丰富学生的临床经验,提高儿童的健康与信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杨玉霞,戴莉,刘红.护生主查式床边查房对提高本科护生临床综合能力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