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管类课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课程建设;方法;质量管理体系
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经管类课程在经过多年的建设后,面临着稳定、持续地提升教学质量的问题。由于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是多种资源的集合体,因此,必须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开展经管类课程质量分析。在明晰该课程各种质量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的方法构建该课程质量管理体系。
一、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经管类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即涉及宏观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内容,又以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具有内容广、信息量大的特点。经管类课程的教育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决定着该课程的授课质量。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是我们稳定、持续地提升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
1.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质量管理实践的需求
教学服务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即时性的特点。从高校质量管理适用的理论方法看,目前已走出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5年一轮的高校的质量评估使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已使教学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具体执行环节要素多、部门散、运行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削弱了高校组织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迫切要求以课程为对象,研究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最终达到提升高校组织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2.课程质量管理体系与高校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联系
目前已有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分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分人才种类的质量管理体系两类:(1)全面的质量体系是以高校组织整体为研究对象而建立的,就是对“教育服务”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通过识别与体系相关的过程,确定过程相互作用并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受控,运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方法,以实现策划结果和持续改进;(2)分人才种类和层次的质量体系是以产品为对象建立的,就是对某种类人才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为基础的“教育服务”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
我们拟建立的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上述两种质量体系的具体落脚点,是组织整体和分人才种类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系统。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过程原则,为保证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结果,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资源进行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管理子系统。与其他课程质量体系相互并列,支撑着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3.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多层次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由于经管类本科生课程是硕、博课程的基础。构建的经管类本科生课程质量管理体系能稳定地提升多层次课程质量,在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等方面起到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指为该课程教学服务应具有技术和功能性方面内容建立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体系,是指为实现该课程教学服务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的集合。与组织整体质量体系不同,它是保证实现该课程优质教学服务质量而建立的,由任课教师组成的、按课程纵向流程设置的全过程管理的所需资源构成的系统。
二、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以课程为对象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便于进行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措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教学流程、文件和制度,严格的监管措施等是基础;教学质量管理的自动化装备与设施、教师的全员参与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等是必备的资源条件。因此,分析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构成要素,找出教学资源配置、管理上的差距,便于在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的质量是学校系统向学生提供的一种利益,其服务产品从结果看具有无形性、非储存、提供和支付的同时性、服务对象产品的差异性等特性;从过程看具有技术性、功能性等质量特性。因此,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要素从内容分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管理等要素;从教学服务的本质可分为结果质量要素和过程质量要素。
1.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要素分析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既教学服务的质量标准、环境条件、以及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设备等是否适应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表现为课堂教学和网站教学两种载体。课堂教学服务是在一定时期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按计划提供教学服务的综合载体,是适时性的服务;而将该课程教学资源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形成的该课程网站是新颖的表现形式,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虚拟课堂。
目前支撑经管类课程结果质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课程教学内容资料及其管理水平。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库、教材、参考文献等。将课程教学资料在网络教学平台适时上传形成虚拟课堂。
2.经管类课程教学过程服务质量要素分析
教师的仪态仪表、教学态度、教学程序、教学行为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是教学资源中的重要资源,他即参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准备过程,也综合运用其他教学资源完成课堂教学服务过程。开课前的准备过程、综合其他资源过程和开课过程中的使用之的过程,构成经管类课程教学过程服务全过程。其中,开课前的准备过程、综合其他资源过程是过程服务质量要素内容。
在教学资源准备过程中,例如教师能力的准备包括:教学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学习深造、攻读学位、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争取和承担教学研究、校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基金项目和纵、横向科研课题;另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教学观摩的机会和条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法活动,研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分析所承担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论证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差与衔接,正确处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等。该阶段是保证教学服务结果质量的基础,其质量特性表现为教学资源齐备。
教学资源综合过程,是将教师、教学资料、地点等资源按教学纲要形成拟开课程的教学进度计划表,其质量表现多个教学课程任务,要达到就某一课程看要求各种资源关系明确、比例适当。该阶段是保证服务结果质量的关键环节。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及其教学过程服务质量是互相作用、相互支撑的关系。过程服务两个过程的质量是教学资源使用过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保证。因此,系统地、综合运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使其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及时、准确、流畅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三、确定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针对目前高校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系统管理意识不强、过程管理能力薄弱、工作接口缺少明确规定和控制机制等问题。本文在前两节系统地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提出建立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其可提升课程教学管理水平,并支承高校组织质量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经管类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特殊性,都要求认真研究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形成的过程、规律和管理方法,制定解决各种经管类课程建设问题的措施,并持续地进行质量控制。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创新的同时将课程建设与现代学习方式联系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轻松愉悦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因此,经管类课程课程质量体系建设的原则方法是规范化和制度化、系统综合性、树状网路化。
1.经管类课程教学文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遵循课程建设评价标准,应用PDCA循环方法在逐项分析后,制定该课程质量提升方案。形成经管类课程教学资源的规范化文件和主讲教师培养的制度化文件。既包括教学资源的规范化,又包括主讲教师培养流程制度化。
(1)课经管类课教学资源的规范化。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教材、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经过多次完善,走过了从初级质量向高级的研磨,并在经管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适时公布。
(2)经管类课程主讲教师培养流程制度化。经管类课程教学是多种教学资源质量的综合,其中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凡进入经管类课程建设小组的主讲教师需经过培训。其流程包括:①参加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②为青年教师指定教学导师;③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具体的培养发展计划;④全面熟悉各教学环节;⑤进行开课前验收试讲;⑥助课;⑦独立开课;⑧质量跟踪,培养提高。
2.经管类课程质量要素的系统化
课程教学服务质量体系是一个把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组织结构、过程和资源等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强调系统性和协调性。其理论核心是质量控制过程。即对形成最终成果的全过程实施过程控制,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纠错、反馈、修正,以保证每一过程质量在严格的监控之下运行。这种管理方式既构建起高校内部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相互联系和沟通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又通过对于人才产品质量形成的每个环节质量管理程序和要求的规范,达到合理地配置资源、协调生产关系、实行有效监督、建立反馈和持续改进其质量的目的。
质量体系既是一种理念、原则,又是一种管理方法。我国的大众化人才培养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服务质量体系满足大众化教育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3.经管类课程质量因素之间树状网路化统的观念,找出各功能间的内在关系,摸清该经管类课程的所有功能,并表明该活动对象的最终目的和实现该目的的全部手段,功能系统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构建方法研究,明确了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对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就建设一优质的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制度等提出了理论方法支持等,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创建是质量管理里理论在教学服务的实践应用,正是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管理理论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茂勋.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04,2:56~59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具有如下4个方面的特点:
1.全面性与真实性
传统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不真实、不生动、背景材料少、案例过时片面等不足之处。而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是在学生充分了解、直观感受下形成的,具有全面、直观、真实等优点。学生可参观实习基地,跟进案例全过程,自主学习。
2.实践性与实验性
高校借助企业先进的理念、设备、技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化,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是一种通过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任务,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项目、教学案例等,实现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开发和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相对于传统的案例教学,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对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挑战,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亦是一个实验性的过程。
3.动态性和系统性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若干阶段和环节。各阶段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整合。实习基地企业的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对同一问题的应对方式有所不同。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较,伴随实习基地企业的发展,教学案例面临着动态更新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某一个阶段的输出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环环相扣,校企合作的过程就是这些阶段或环节的系统的嵌套体系。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可以制作成系列化,彼此相关联,以此反映实习基地企业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全貌,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和逻辑思维。
4.互动性强与收益性高
案例教学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因此必须与实习基地企业建立密切的互动性的的伙伴关系。无论从实习基地企业教学案例资料的收集、讨论、撰写、授权使用等,还是课堂或企业现场上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都需要实习基地企业人员的支持以及师生的亲身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实习基地企业也可能从参与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获得相应的收益(如厘清认识,促进思考和行动)。
二、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主要包括如下4个实施步骤:
1.建立实习基地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各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强化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部分高校建立了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的机制,与企业共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利用企业的技术与设备完成实践教学。这种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赢,企业获得了紧缺人才和先进的理论指导,学校实现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
2.撰写教学案例
在实习基地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合作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要注意几点:1.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案例。案例撰写要针对经管类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和专业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得到乐趣和肯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素养。2.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它可能反映实习基地企业的典型和关键事件、成功经验、优秀的管理实践。3.教学案例要及时更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经管类专业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案例应跟上时代要求,根据实习基地的发展及时更新,反映当前实际。
3.实施教学
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先期参观和了解案例企业。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使用,最好的办法是高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互配合,企业兼职教师或主要当事人分享案例,引导案例讨论,高校教师参与讨论。假如企业兼职教师或当事人无法到场,可采用录音、视频资料丰富和充实案例,增加其直观的感受。
4.总结改进
为了保证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效果良好,在实施教学之后,还应进行后期的总结,对教学成果有利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继续发扬,有悖于教学目的的内容与形式就需要改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资料的充实和更新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存在如下3个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操作规范,专业集群效应很难体现出来
当前的校企合作案例教学还处于一种自发、散漫的初级阶段,大多数都是依靠个人关系来联系企业,没有形成一种长期、稳定、成熟的机制。当前,我国虽有相关文件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地位,但并没有专门的法规来进行约束,也没有对其具体操作提出指导性办法。校企合作案例教学是许多经管类专业课程中都会用到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但现实中,许多高校和实习基地企业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专业群案例资源共享体系,目前的情况通常仍是一个院系、专业与实习基地企业对接。
2.缺乏有效的案例教学组织与运作体系
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一个有效的案例教学体系,包括案例教学的主导者、主体以及组织运作。首先,从案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历和案例教学组织能力。然而,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仍缺乏真正的企业管理经历,因此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其次,从案例教学的主体来看,高校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较难形成师生的互动。再次,从案例的组织运作来看,完整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学习、研究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提出方案或建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很难完成:1.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使得教师缺乏足够的激励;2.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较长的教学时间,而正常的教学时间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3.案例资料要真实全面,但现实中企业会因为某些原因隐藏部分资料。4.企业兼职教师和当事人因为工作任务和业务很难安排时间参与案例教学,时间经常冲突,难以配合案例教学。
3.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缺乏
高校通过组织、实施实习基地有效运行的实践研究,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习基地建设、案例教学、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与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证双方有效合作亦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实践教学经费的拨出不足以维持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教师撰写案例、带学生参观、企业兼职教师来访等,均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四、总结
[关键词]经管类研究生 培养机制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11-03
经管类研究生是我国经管类科研队伍的主要来源,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管类科研队伍的科研质量。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制虽然一直将科研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但是,通过多年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观察发现,我国现行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并未实现科研能力的核心目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理念,从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发探讨科研能力培养和以其为核心的培养制度构建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拟对经管类研究生科研能力核心化的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努力弥补上述不足,以提升经管类科研队伍水平。
一、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概述
目前,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包括完善知识结构和培养科研能力两个环节,其培养时间的分配比一般为1∶1。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即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并辅以社会实践来培养科研能力。
培养单位对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两个环节有着明确的时间安排,即分列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而学术论文的发表及社会实践则在这两个阶段中自由安排。
(二)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问题
1.教学与科研相脱节
伯顿・克拉克教授在《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一书中曾指出,国际上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四个共同趋势,即大众化高等教育运动趋势、劳动力市场对各行专家需求的增长趋势、前沿知识和可教知识之间不断增长的断裂趋势、政府赞助和监督的增长趋势。克拉克教授同时指出,这四个趋势常常使得“科研从教学的环境中漂离,教学活动从科研场所拉开”。
克拉克教授所指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中十分突出,这使得国家对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培养,不仅仅在时间上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在培养的实质内容上、培养效果上也存有明显的非衔接性。
2.学术论文要求重量不重质
我国在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方面虽有弱化的趋势,但是仍有多数高校存在硬性要求。①从相关规定来看,各高校仅是将“是或否”发表学术论文与“是或否”准予毕业相挂钩,而对发表学术论文的途径、创新性、专业性等方面不予考量。于是,以功利性为目的发表学术论文不可避免。结果,虽然研究生按照规定发表了学术论文,但其科研能力是否真的获得了提高呢?姚利民等(2008)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认为与科研能力相关。这表明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学术的制度性要求脱离了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质。
(三)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缺乏科研能力内涵
目前,较多高校对经管类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安排,仅仅是套用本科阶段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做法来组织,即把社会实践停留在参观访问走过场的形式上,而缺乏深入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这种安排,不能够实现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和提高科研能力的目标。
(四)未形成以培养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通过对经管类研究生各培养环节中有关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缺乏把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的整体意识,并没有形成以培养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系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具有系统观、全局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致研究生培养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社会实践环节甚至流于形式;学术过于指标化;教学、社会实践环节相对于本科生的教育而言,体现不出是针对科研工作者的培养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就整个培养环节来看,仅仅是形成了单纯以学位论文为科研能力培养方式的培养模式。
二、科研能力核心化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设计
(一)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与科研并重是19世纪初德国大学改革中威廉・洪堡提出的一个理念。这个理念一直是各国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目标。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来说,也应秉承这一理念。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而科研锻炼则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开展科研实践是合理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是经过了大学本科教育或者说是经过了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测试的。这样,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就应以“专业知识深化、专业知识运用”为理念来进行,将研究生尽早纳入课题研究阶段,让课程学习作为课题研究的同步理论学习,这样就可以将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环节中,实现以科研为核心的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因此,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与课程学习的安排应该同步进行,并且力争实现课程设置可围绕课题研究进行弹性选择。首先,在研究生入学伊始,导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学识背景和专业,与学生共同探讨后,确定出大致的研究方向。其次,学院需要根据研究生的专业提供较为宽泛的课程选择;导师在明确学生研究方向以后,协助学生完成以研究方向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安排。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由入学起就可以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综合起来;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所从事的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向任课教师提出要求,并且可以提出专业知识应用性方面的问题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问题来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
(二)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柔性学术机制设计
发表学术论文制度设计的本意是通过撰写论文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但是,单纯的数量追求是无法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的。由于高质量的期刊相对于投稿者的数量而言是九牛一毛,同时由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处于培养提高阶段,因此,通过规范发表期刊来要求研究生,以达到提高科研能力的目的是行不通的。这也是截至目前,一些高校对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弱化的原因。而发表学术论文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因此构建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术制度势在必行。
1.柔性学术机制设计
一是学校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应该有“数量”要求,目的是通过外力强制约束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锻炼”。二是通过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要求提高其科研能力。“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术制度”的设计如下(见表1):将研究生依研究方向设立研究团队;允许和鼓励以研究团队为单位发表学术论文;针对学术论文设立专门的发表途径;设定针对研究生的评审环节;对已发表的论学术探讨和交流;对的激励以进步最大为原则。针对研究生论文评审的基本原则可以设定为:存有学术不端态度问题的不予发表;积极发表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至于这类论文在方法上、结论上的合理与否可以再度探讨。
2.柔性学术机制预期实现目标
通过柔性的学术制度设计可以实现以下五方面的目标:(1)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合作进行专业知识的迅速补充;(2)通过特设的发表途径,使研究生的努力成果都能有所展现;(3)基本评审原则设计的目的是:端正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态度、鼓励研究生科研工作中的创新精神;(4)对已发表的论文设定学术探讨和交流环节,可以使研究生在所钻研的领域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5)的激励原则是使所有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不断获得进步,而不是单纯谋求论文的发表数量。
(三)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机制设计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应不同于本科,应该以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进行设计。经管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应该依照经管类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指导性特征,采取“参与课题”的方式来进行。我国大部分研究生导师会组织自己的学生参与到其课题中来,但这种实践活动的参与仅是导师自发性的,是局部学生的参与,还未形成制度化。
国外许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科研组织,这些组织由社会、科研机构、 企业、 学校等多方组建,目的是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并推动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在这些组织中,研究生不仅可以参与课题的研究,而且还可以申请独立承担课题。
以上方式为加强我国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借鉴,即组织专门的研究生科研机构,该机构以高校的科研力量为支撑、以高校教师为指导团队、以研究生为业务骨干,按照市场的运行机制,承揽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研究课题,目的是让研究生通过参与完成实际的科研课题,真正在实践中使科研能力获得培养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处于培养阶段,科研团队的组织设计应该仍以团队为基本的工作和考核单位,以科研进步最大化为主要的激励原则来进行。
三、结论及建议
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教学围绕科研进行安排、以量为约束以质为目标、社会实践以“参与科研项目”为根本内容,从而形成“提高科研能力”贯穿始终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
在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下,培养院校应该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提供宽泛的课程选择,对每一门课程设置教学团队,从而为研究生课程提供即选即开的条件。二是根据研究生的科研方向,设置科研团队,团队中配置相应方向的指导教师。三是为研究生提供专门的途径、设定专门的论文评审专家团队,包括匿名评审专家团。四是为研究生科研团队设定专门的科研奖励基金和科研奖励机制。五是制定鼓励各学院承担各级课题、通过课题参与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激励机制。六是制订旨在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和指导动力方面的激励机制。
[注释]
① 通过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到:姚利民等(2008)对重庆、湖南高校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3.4%的学生指出学校要求;56.6%的学生指出学校要求在核心期刊。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秀珍,符得团. 再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1).
[2][3](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 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4] 李娟. 研究生科研管理的制度设计[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 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目前大部分地方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并没的达到预期目标,很难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所以急需构建适用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分析了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指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实践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18-03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教研一般项目(2013jyxm23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庞大的就业大军并未填补人才缺口.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难”,用人单位是“求贤若渴”,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倒挂现象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理论和实践脱节,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1 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地方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校,学生在本科教育结束后,能够成为理论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它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工.它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将直接进入工商企业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基层经营管理实践工作,所以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多数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都强调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具体定位是“培养具有在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实际经营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管理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达到培养的目标,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仅强化学生专业知识、锻炼操作技能,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有效落实实践教学,构建相对完整、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的课程设置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实现的根本要求.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虽然实践性教学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甚至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完全参照传统本科来构建自身的实践教学体系.作者对安徽省几所新建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调研发现,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2.1 理论教学时数总量偏大,实践教学时数少
在所调研的几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体系中,与传统本科相比,确实增加了一定的实训内容和课时,但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与传统本科基本一致,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大致为4:10,对某新建本科院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以下以共同开设的财务管理专业为例.
2.2 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计划中,都有独立而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虽然明确了实验、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形式结构.但实质上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结构却缺乏有机的关联性,教学内容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体系上,缺乏实践教学自身体系系统性.
2.3 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完全脱节
众所周知,经管类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强、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比如国际贸易专业,涉及金融、贸易、政策、法律等诸多领域问题,单纯依靠课堂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很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一些相关的实验课程,但基本上都停留在软件操作,忽略了教学内容和环境与生产实际的结合,难以适应广大企业用人要求.很多高校也认识到该问题,建立一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是外贸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名额和时间有限,很难落到实处.甚至有些实践教学基地仅是挂个牌子,或者安排一些参观和考察活动,学生根木无法深入实践活动.
2.4 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没有有机融合
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都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开展第二课堂,但是这些课外活动与所学专业联系的并不多,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作用有限.对于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帮助不大.当然有些较好的活动,比如企业经营竞赛、会计综合技能比赛、国际贸易模拟大赛、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等,但是参与的人数占比不高,受益面较小.
究其上述问题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经验,很多内容还在探索之中,对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让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重理论,轻实践”,使得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落到实处.二是虽然有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认识到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三是企业对接收学生实习实践热情不高,学校还没建立与企业良性循环的机制,而且国家在实践教学方面政策支持与保障力度不够,激发不了企业的积极性.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总体思路
构建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1)建立“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四个环节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
(2)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时,应既注意课程、专业的独立性,同时又要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充分整合资源,搭建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
(3)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综合课程实验、设计性实验、自主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教学.
(4)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一些有目的、有计划的与学科专业相结合实践活动,作为课内实践的一个重要补充.
(5)尝试建设开放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持续进行实践能力训练的平台.
(6)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多种类型的组织,缩短学校与社会的差距.
3.2 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前面所分析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特构建如下符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验环节:主要通过一些验证性、理解性、体验性、探索性、研究性实验,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其中单项实验侧重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领悟能力、探究能力、运用能力;综合实验侧重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点,或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或同一学科的不同专业,或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实训环节: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其中基本技能侧重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信息资料收集与处理技能、团队合作技能;专业技能侧重培养学生主修专业的特殊技能,主要包括业务处理技能与专业软件操作技能;综合技能侧重培养学生掌握的进行主修专业与相关专业的综合业务处理技能,主要包括综合业务处理技能与综合业务软件操作技能.
(3)实习环节:这一环节可通过校内的仿真实验中心和校内学生创新和创业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来实现,让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复杂的、动态的环境中进行实战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一步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运营规则,提升综合应用能力.校内仿真实验中心,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一些.
(4)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环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学生四年本科学习成效的综合结晶,也是其知识、能力、素质的集中展现.这个环节应该鼓励同学结合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论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在以往本科论文的无的放矢和大篇抄袭现象.
4 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较完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个重要条件.
4.1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经管类实践教学教师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只有教师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大多数缺少在企业工作锻炼的经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相对较薄弱,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学校首先要着力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要分期分批选送有关经管类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学校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其次,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到企业,上机操作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再次,学校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结构情况,对缺乏专业实践锻炼的教师,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实践或挂职锻炼,熟悉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学习掌握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以提高技能,充实教学;同时,学校要聘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到校兼职上课或指导学生实习,促进实践教学的顺利推进.
4.2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互利双赢
在市场体制环境下,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产教结合、互利双赢,关键在于创建一种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是探索和建立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学校能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员工,为企业解决人才的需求;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服务、员工培训.企业能为学校学生实习提供实训条件,提供真实的生产教育环境,使学校了解和把握企业最新人才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为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企业可以为学校提学研项目.二是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科研课题的研究,要吸收合作企业的领导及相关人员参与,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以及相应的反馈体系,确保校企合作的有序推进.此外,还可以探索学校投入部分资金到企业,将实习实基地建设在企业,既可以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又能从企业利润中获取一定收益,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
4.3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
依据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首先利用校园网搭建起经管类专业网上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教师实践与实验教学资源,学生申请开放实验、登录到模拟软件进行操作训练来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高;其次是加大校内综合实验室和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进行实验室建设时要统筹规划,考虑前瞻性和持续性,使实验室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在功能上设备购置等方面注意专业和技术发展的方向,防止刚建设好就落后.还要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资源共享,尽可能使一个实验室能够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再次,要扩大开放实验力度,根据学生兴趣开设实验项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比如:在经管类专业开设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开放实验,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企业的经营过程,并和其他小组之间经营对抗,既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在各种复杂多变的经营形势下进行决策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递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卞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孙忠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2).
(3)戴雯.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1(6).
(4)洪燕云,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
(5)邱晖,杜忠连.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11).
(6)文亚青.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全国商情,2010(9).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07-02
国内的经管类专业是一个对教师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要求极高的专业,其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分析解决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问题的理论能力,同时要有创新及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实践技能,因此找出当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新思路,对各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现分析如下:
一、经管类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
国内高校的经管类专业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往往都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根据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来安排实验及实践教学,整个内容的安排受到理论教学的制约,实践内容单调、学时有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此外,许多实验及实习课程根本没有配套的教材,从大纲的编排到教学目标的制定都是由从事该课程理论教学的教师完成的,因此指导书存在内容单一、不合理的现象。而且,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内容出现重复的现象。所以,从经管类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上看,经管类专业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不利于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
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手段落后
在实践教学手段方面,很多教师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轻案例而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即使使用案例也不能做到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造成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当前市面上所提供的实验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比较落后,不符合专业发展的需要;内容简单化,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实验虽然项目多,但研究性及创新性的实验却很少,跟不上实践教材建设发展的需求。尽管现在各大高校经管类专业,如金融工程、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的模拟实验室基本建成,但在实践教学中真正能将实验室功能充分利用起来的还是不多。
3.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经济类专业实践课程长期采用固定教学模式,多年变化不大,未能紧跟科技和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经管类专业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创新能力,限制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都是由指导教师自行向学生演示,学生参与度不高,弊端显得十分突出,对学生实践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限,没能良好展现实践教学中“灵活教育”及“延伸教育”的特点。
4.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建设投入不足
首先,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实验课程教师大部分原来从事理论教学,其数量及质量都相对薄弱,虽然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可是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方法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次,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实践教学,更不愿意花精力指导学生实践,减少了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影响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最后,随着高校教师学历层次的不断提升,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成为了教师团队的主力军,而不少青年教师往往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经济及管理的实践经验,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所授知识的实用性不强,讲原则多过讲方法及实际操作业务的现象。所以,实验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低下。
5.实践教学配套保障不足
从有利于各高校发展的角度上看,学校更愿意将精力用在各专业的利益平衡上,对一些教学急需的项目投入量大,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经费的相对短缺,与高校相配套的实践基地的建设水平因此一直滞后于行业发展总体水平。经管类学生从事的多是与市场紧密相连的工作,因此实习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但现在高校中拥有独立实习基地的非常少,很多企事业单位也不愿意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实践机会,最终导致实习过程流于形式。此外,由于同批参与实习的学生人数往往会比较多,可供实习的部门场地有限,学生即使进入实习期也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根本没有了解业务、熟悉业务的机会。使得原来制定的许多实践教学内容难以按计划实施。
二、经管类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将来要参与实际的市场经济活动,对在校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及市场活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当前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发展新思路,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发挥学院在学科建设上的优势,根据培养目标以及专业教学的具体要求,将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方案紧密结合,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布局,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在这些模块中既可以安排课内实验,也可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分别从感性认识及专业技能方面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在学科建设上注意以科研促进教学,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经管类人才。
2.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和社会性要求都比较强的专业。要切实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现阶段可从强化课堂案例教学、改进实验实习方法、改革毕业论文选题及写法,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等环节入手。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案例教学,如案例穿插、单项案例讨论、综合案例讨论、专题讲座或报告等;(2)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高校可运用自己的资源与能力建设与发展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和运用自身与社会的双重资源共同创建经管类专业实验室;(3)实习形式多样化,不限于只到企业参观考察,还可以采用定点岗位实习,在基地听讲座与答疑,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及作报告等其他形式;实习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毕业论文设计要面向实际选题,学生根据自身的学术专长和兴趣,自行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应重视对选题的审定和对提纲的审核。
3.注重实践教学创新思维的培育
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合作。过去,经济管理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往往安排比较靠后,指导教师现场教学也相对较少,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现象,可将实践教学日程相对提前,如在大一时就可以安排教师及企业负责人带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模拟实践,加深学生对专业将来所从事工作的具体认识。此外,当前有关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侧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本上没有看到对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以至于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知识面比较广,但缺少特色,而且对自身的期望值又过高,当发现自身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社会关系。因此可以学习一些高校采用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切实需求进行人才的培育,让学生通过实践课程进入到工作岗位提前锻炼。这样既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企业实际工作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也便于其查找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为毕业后顺利上岗提供前提条件。
4.强化实践教学教师团队的建设
实践教学工作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学科研队伍,才能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对实践教学顺利进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构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加速培养实践型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有超强的业务能力,还应具有爱岗敬业及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2)建设“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完善考核、培训工作。支持教师在不影响日常教学、学生管理的前提下报考各类执业资格证书,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参与到企业真正的工作过程中,这对提高实践型教师的技术能力有着极其明显的作用,从而构建一支以“教师+专业资格认证+执业注册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3)加强对实践教师的培训及考核工作。实践教师在从事具体教学工作前一定要通过学校试讲及专家认可;对学生的实验及实习报告要做到认真批复及时反馈;实践任课教师的评价应与理论教学的教师评价保持一致,严格要求。
5.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经费的投入
首先,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无论是独立实习基地的构建还是与其他企业的合作,都需要大量资金,当然在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中,所支费用相对较少,因为企业给我们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我们也给企业提供服务。其次,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需要资金。如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软件的购买及后期维护等。最后,实践教学的师资培养也需要费用。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师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否则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就不明显了。
三、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都有着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长久以来,在经管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更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努力。这是当前社会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总之,只有不断深化经管类实践教学改革,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教师应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为社会输送高能力及高素质的经管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卫平.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5,11:18-19+21.
关键词: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成因;改革措施
G642
随着经济管理类专业就读学生的逐年增加,如何培B合格的经管类拔尖人才成为高校关注的一个问题。目前经管类拔尖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正如刘宝玲(2007)指出,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个中心开展,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课堂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源自于教材的知识,从而导致了教师讲课没有创造性,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教学效果没有务实性[1]。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探讨经管类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成因和措施,为经管类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借鉴。
一、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一)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成因
1.教材选择存在失误
经管类教学存在过于热衷使用国外教材,忽略国内教材的问题,从而会产生脱离中国经济体制而进行理论研究的现象。例如,李刚(2009)提到,目前部分高校在经济学教学中直接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由于这些教材依据的是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实例,学生学完课程之后,只知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如何运行,却对中国经济体制运行状况不甚了解,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简单套用美国范例来对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
2.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少
大部分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较少,经管类课程实验和相关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缺乏,难以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尤其在硕士教育中,部分高校注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安排,而忽略了学术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造成学术硕士只通晓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现象。
3.课程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课程内容是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现实中仍存在课程体系落后于实际需求、课程内容滞后、教材版本陈旧等问题,进而导致社会岗位和人才需求不匹配。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
1.优化经管类教材建设
在经管类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国内经典教材为主、国外教材为辅的模式,即选择国内高水平经典教材,例如规划教材、获奖教材等进行主讲,同时,由于国外教材保证了知识发展的前沿性、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因此可辅助于国外教材,从而形成合理的教材体系,既符合我国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实际情况,又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前沿性和系统性。此外,还可鼓励教师出版适合本校拔尖人才培养和专业特点的教材,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自主的、适应自身需求的教材体系。
2.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可按照课程开设经管类实验课程,例如经济金融专业可开设金融分析软件操作、证券分析、保险实践、期货实践等课程;财会类专业可开设财务管理软件操作、会计软件开发技术操作、会计实习模拟、财会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可开设管理实践课程、企业经营战略模拟、供应链管理模拟等。此外,还通过建立经管类实验室,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经管类实验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来模拟经济管理环境,使学生运用软件进行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又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推动教学内容改革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跟踪市场需求及就业需求的变化。深入考察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留学、升学、创业等等方面的流向,对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整合与优化。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打造优势突出且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大学毕业生能够以己之长适应社会某一邻域的具体需求,增强人才培育的方向感与适应性。
二、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和问题。
(一)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因
我国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正如张静(2010)指出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法为主,方法比较单一、重教法轻学法,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不能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尊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脱节,教学方法缺乏探索性、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发展等问题[3]。
1.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方法依旧以灌输式讲解为主,教师仅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只负责听和记,缺少参与、思考、探索,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课堂主角错位
目前高校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老师为课堂主角,主导课堂进程,而学生被边缘化,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被迫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全盘接受老师讲课内容,从而使得知识仅仅是单向由老师流向学生,互动机制断档,从而降低了老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
3.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呈现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的趋势,而青年教师由于步入教师岗位时间短、积累少,通常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且实践应用能力较低,尤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教法较为欠缺。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丰富教学方法
第一,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唤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统一起来,要打破知识和信息由老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创造师生互补互动的高效课堂。
第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施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事先提出问题和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探究知识规律、n堂进行个人汇报,从而既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
2.转换师生角色
第一,创建学生的讲台、教师的课堂。在课堂上形成教师 “去中心化”、学生“中心化”的教学模式,实施从“教”到“导”的转变,教师更多扮演建议者和辅佐者的形象,引导学生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走下讲台倾听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同时学生可以根据疑惑之处给教师“留作业,提问题”,并由老师解答。
第二,建立师生平等关系。传统课堂中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虽然教师的权威性有效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但过度的权威却起着反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敢反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走下权威的“圣坛”,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三、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成因
1.学生轻视课堂学习
现阶段部分高校的课程考核仍存在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和平时积累、应对考试采取临时突击法的现象,从而使得课程考核很难考察和真实反应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并造成学生的投机应付心理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2.闭卷考试存在不足
闭卷考核方式通常内容固定、形式单一、过于死板和教条,学生只需要背诵固定范围和固定内容,将记忆的内容临摹到卷子上就可拿到高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此外,闭卷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在考试过程中作弊,违反了学术诚信、违背了考试的公平性、甚至导致学业中断等严重后果。
3.应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应试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而知识又是能力的来源,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就没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没有能力的提高,最终只能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双重缺失,进而导致素质的缺失。因此,以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的教学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素质,更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经管类拔尖人才。
(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措施
1.注重课堂平时考核
鼓励教师将授课内容阶段化,注重课堂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而不是将知识内容一次性集中在期末考卷上,从而可追踪和反应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努力程度。例如,随机的课堂考试;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等等。此外,为保证平时成绩的质量,教师在设置平时考试内容的时候难易程度应当合理,不可因为是平时考试而降低考试难度。
2.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
多样化考核可以采用撰写学术论文、课外调研报告、项目计划书展示等等形式。为了保证论文和报告的撰写质量,应当综合考察论文选题、报告内容、框架设计、语言规范性和表达性,并依据这些指标设置评分标准。考核方式可通过小组形式,或是个人的课堂讲演来进行,并由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评判给出成绩。通过实施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弥补传统笔试考核的不足,进而达到既重视考试结果也重视平时学习效果的目的。
3.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体系
在完善理论课程考核体系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规范实践课程的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考核对学生未来考研、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经管类的实践课程考核的方式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性质进行,例如考核模拟公司经营的效果,考核金融相关软件的操作、考核计量软件的操作等。
参考文献
[1]刘宝玲.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44-46.
【关键词】理念 方法 改革
一、完善经管类本科生教育体制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近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差异日益凸显,许多大学只顾招生,并按传统模式培养,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用人组织招不到合适人才,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现象。所以高校对经管类本科生教育理念的改变首先要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找准定位,探索经管类本科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办学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同时,根据就业形势及国家政策将培养重心下移,面向基层。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要对经管类本科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必要的培养,营造适合经管类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学习氛围。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互动启发式教学等。进行案例教学时,要以本土化为基本原则。管理学源于美国,其他发达国家在借鉴管理学时,都是在立足本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修订后形成的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
(三)调整招生规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学校作为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方,在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和学生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随着高校扩招的洪流,高校在经管类招生、培养、就业等一系列工作中出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用人组织需求调整经管类招生规模,是高等学校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因此,高等学校应主动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提前进行人才需求预测的前提下,进行经管类本科生招生规模的调整。以保证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所招学生均能接受到高质量的专业培养。
二、优化经管类教师团队
(一)聘请有经验的人士到高校任教。经济与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管理理论素养和科学研究水平,还应该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经管类应该着眼理论与实践科学结合,综合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互补性。
(二)加强在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在校且没有经济与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学校可提供其更多的与经济与管理实际工作接触的机会,如与企业合作、考察,利用假期或特定时间进行实践,或到企业就职一年以上。深入了解企业一整年的管理周期和各项工作以及工作挑战点,还可观察到某一时期内,其决策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实际结果与预期的差异等。这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将大有裨益。
三、整合学生实习实践资源
(一)增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实习接收单位的合作,发挥学校的理论优势,为实习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如营销策划、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咨询等。应该尝试把学生专业实习与教师科研相结合,把教师指导和企业咨询结既可以改善实习接收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又可以提高其经济效益,还能更好地调动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资源,并制定相应奖励政策,充分做好实习动员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提高主动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也要如实告知学生他们将面临的艰苦和挑战,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帮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同时,为他们提供解决困难的办法和建议,教会他们自我保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选择实习岗位的参谋意见。在学校提供的实习资源不足以满足实习需求的条件下,鼓励学生借助亲戚朋友等人际资源或自己寻找实习资源。既可帮助解决学校实习资源短缺的问题,又能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勇于尝试、勇于挑战的精神。学校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等。
四、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就业意识
(一)建立以就业能力、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经济与管理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经济与管理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学到实用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技巧的指导。
(二)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熟悉相关法律和政策。大学生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综合自己的特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能力素质的培养,为今后适应市场需求打下坚实基础。职业素养的教育应当纳入经管类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创造职业素养培养氛围,不断加强学生敬业守纪、团队协作和诚信等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心态终身学习的意识。
五、结语
在当今中国的经济形势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己是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经管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开始显现且日益凸显。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针对经管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根据目前工商管理类毕业生面临的各种困境:就业难、就业后薪酬偏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难以胜任工作任务、以及职业发展瓶颈等现象。对用人组织和已入职的毕业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调研结果进行有效分析,把握问题的关键,提出经管类学生在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改进对策和建议,以期能有效改善或解决我国高校在培养经管类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有效提升经管类的素质和技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改善就业窘境和职业生涯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1]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6,(01).
关键词: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影响因素;ISM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11102
1 武汉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部署大学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概况
2007年,教育部正式实施“十二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2年,教育部又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愈来愈重要。而对于湖北省来说,继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生物、环保、电子等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要使武汉市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势成为中部崛起进程中的领头羊,就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而经管类大学生涵盖面大、涉及领域广,在依靠经济决策和科学管理支撑的各个产业领域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自主创新示范区部属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211工程大学在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明显存在市场化经营倾向,再加上现代社会文化生产的功利性,使得本科经济管理类教育错位,这必然会影响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
2 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ISM
2.1 解释结构模型概述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法,是1973年由美国Warfield教授为研究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问题而开发的,它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是结构模型化技术的一种。其特点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知识和计算机的辅助,从而最终构建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
2.2 构建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ISM
2.2.1 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确定
根据ISM模型的要求,本课题组对七所部属大学的经管类学生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当前对创新能力的文献研究,确定了10个影响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建立ISM模型。分别是S1(独生子女环境)、S2(社会就业压力)、S3(经济发展速度)、S4(经济环境稳定性)、S5(学校教学方式)、S6(专业课程体系)、S7(长辈影响)、S8(创新平台提供)、S9(不确定性规避)、S10(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2.2.2 解释模型构建
(1)建立邻接矩阵A。
由任课教师1名、学校创新训练营领导1名及7名不同经管类高校的大学生组成专家小组,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各因素间的邻接矩阵A(“1”表示要素SSi与SSj间存在二元关系,“0”则表示不存在二元关系)。
A=0011110000
0000100000
0001100000
0010110000
0000010000
0100100000
0011110000
0000000000
0000000001
0000000010
M=1111110000
0100110000
0001111000
0111110000
0100110000
0100110000
0000000100
0000000111
0000000110
(2)写出可达矩阵M。
根据可达集合公式求出可达集合,得出可达矩阵M。
(3)区域和等级划分。
根据各影响要素的可达集R,先行集A,共同集C和起始集B将可达矩阵M划分为四个区域,变为对角矩阵。然后找出整个系统要素集合的最高级要素后将其去掉,再求剩余集合的最高级要素,依次类推,将可达矩阵变为区域三角矩阵M(L):
M(L)=S
S2
S5
S6
S3
S1
S7
S8
S9
S100100110〖|〗
0100110
0100110
00111100
0111110
1111110〖-〗
100
0111
〖8〗111 A′=S2
S3
S1
S8
S9000〖|〗
0000
110〖-〗
00
010
(4)提取骨架矩阵。
检查各层次中的强连接要素,建立可达矩阵M(L)的缩减矩阵M′(L)。去掉M′(L)中已具有邻接二元关系的要素间的越级二元关系,得到新矩阵M″(L)。再将M″(L)对角线上的“1”全变成“0”,得到骨架矩阵A′。
(5)绘制多级递阶图。
首先,分区域从上到下逐级排列系统构成要素;然后同级加入被删掉的与某要素有强连接关系的要素及表征它们相互关系的有向弧;最后按A′所示的邻接二元关系,用级间有向弧连接成有向图D(A′)。本模型需将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S0)放在第一层次。
图1 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多级递阶结构模型3 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及对策建议
根据递阶层次图对影响因素归类发现,教育环境因素(S5、S6、S8)直接影响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S2、S3、S4、S9、S10),最后是家庭环境因素(S1、S7)。
(1)教育环境。
①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目前,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单一,教师偏重于传递课本知识,学生基于应付考试学习知识;缺少符合经管类特色的实践实验课程,致使教学和科研脱节;学生自主创新的奖励机制仅限于奖学金加分,未能更大程度地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②创新平台:高校当前主要通过讲座、报告会等学习类 活动,“挑战杯”、社会实践等实践类活动来为经管类学生提供创新平台,尚未形成“产学研”一体制度。
(2)社会环境。
①不确定性规避和集体主义:根据资料显示,中国文化中的不确定性避免和个人主义得分均低于50分,偏重于不确定性避免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在经管类大学生群体中表现为参加课外创新性竞赛时对规则依赖性过高、竞赛成果模式化,抱团参加、个人创新能力弱化,创新积极性不高、盲目服从组织等。
②经济环境稳定性: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断增强,对经管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愿与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其不敢创新、创业,承担失败风险。
③经济发展速度:随着经管类专业开办院校的增加及人才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等现象的产生,经管类大学生已供过于求。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具竞争力的同类大学生,从而对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④就业压力: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经管类大学生为就业进行功利性学习,占用大量时间进行证照考试、英语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导致其缺乏时间和主动性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无法培养创新思维,难以实践创新能力。
(3)家庭环境。
当前,“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代经管类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的特殊性也给予家庭环境这一影响因素以特殊的重要性。但我国多数家庭的教育观念尚落后,其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安稳度过一生。因此,他们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天分,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
4 结语
要增强我国知识创新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增强经管类大学生这一主要经济建设人群的创新能力。但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时代要求与现实状况之间的鲜明对比使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愈发紧迫。本次论文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运用ISM对影响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建模分析,剖析其深层原因。但作者认为只针对这十个主要因素提出零散的对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未能针对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接下来我们会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条系统化的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沈滢.基于ISM的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系统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2]修宗峰.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环境优化与路径选择——基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
[3]林小艳.浅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学习自主性[J].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7.
[4]卢曼慧.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培养途径[期刊论文][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学院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首先论述了创新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其现状并针对其现状给予了创新措施建议。
关键词 :实践课程;经管类专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209-02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冀红梅(1982-),女,辽宁阜新人,硕士,讲师,从事理论经济学、企业管理研究。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对经管类人才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实习实践环境资源相对紧缺,传统的固定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经管类专业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重新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适应不断“升级”的人才培养方式和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的需求。
一、教学体系创新的意义
近年来,经济管理领域人才供需两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从供给来看,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从需求来看,用人单位又常常抱怨招不到胜任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这充分反映出高校培养的许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不具备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管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状况。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管类专业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即学校开的单项专业课程常常偏重于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实际操作过程偏少,缺乏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经管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有差距。另一方面是经管类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实践教学体系是涵盖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考核评价和管理在内的多层次复杂结构 。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目标决定了实践课程教学的方法 。因此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创新“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对改革完善现有的经管类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践教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对经济与管理学科来说,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地位不明显
一是无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实践教学安排也只是作为理论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用于验证理论教学内容。二是实践课程的设置未能按照课程体系综合地考虑实践能力的阶段性培养,与学生未来就业目标的培养产生脱节,使学生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不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三是在理论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偏低。这与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明显不符。四是实验教学设施投入太少。近几年来,高校的扩招带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因此与实践教学相关的配套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难
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单方面为学校服务的传统实习基地模式已难以维持。即便是有协议的实习基地,也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基地也不便安排过多的学生实习。实习很难得到企业的同意和配合,造成大学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难,已有的也有减少的趋势。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当前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瓶颈之一是实践教学的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业务素养上,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高校教师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优势,但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成长起来的,完全没有参与过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及解决各类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加之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那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了教学、评职称,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大都用在钻研书本理论和撰写论文上,想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靠他们去指导学生的实践,必然“功底”不足而影响实践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手段落后
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相当突出。在教学手段方面,不少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还是属于课堂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轻案例教学重理论灌输。国内适合实践运用的教材和光盘都很少,所用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及启发性不够,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有效的途径,对于经管类人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是不够重视,这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五)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的考评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比课堂成绩评定复杂得多。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的综合评定,是用量化指标来评判一个边界模糊不清的复杂对象,如何科学地制订出学生实践的质量评价标准是提高实践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实践课程的创新措施
(一)转变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错误观念,形成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单独制定一个实践教学计划,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在设计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时,应把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并落实到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应注意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零散的、平均分配学时的、实效较差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将实践教学内容与拟培养的主要实践能力相对应,使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二)建立完善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基地互利互惠,长期合作
经管类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模式,如定期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外包等方式,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校企合作模式,针对各种培养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形成实践教学全面发展的局面,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可以在科研、教学、培训、实习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合作。通过教师下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开创校企共赢的局面。
(三)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办法:一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充实教师队伍。二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在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三是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对口部门参加实际工作。四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教师和科研人员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科研工作,企业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条件,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亦可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素质,从而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实践教材,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人才需求,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安排由学校为主导逐步转变为以学校和企业行业为主导,实践教学内容将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或国家通行证书所涵盖的内容为依据,做到校企双方的接轨,使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合理和完善,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要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和创意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尽可能做到应对真题,即结合实习单位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师的课题。同时改革传统“灌输式”“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考核既包括对教师实践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评价。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可以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结果,实践教学评估委员的意见等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实施相应的奖惩办法,进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敬业度。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中,可设计一套完整、科学的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评价体系。
总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和整体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经管类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迪,李立辉.基于虚拟商业环境实践中心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交流探讨,2013,(3).
[2] 郝建平,王成涛.构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2).
[3] 厉敏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J].教育与现代化,2008,(3).
[4] 姚泽有.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9).
[5] 张迎春,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2).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国家正在重点进行传统农业的改造,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时期,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刻。而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国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还不能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未与农业现代化相调整。在各个大中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技能特长与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相距较大。
(二)轻实践重理论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还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理念,最明显的就是农业试验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难落实,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难以有效落实。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期,学生忙于择业求职,导致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习论文缺乏实地调查,实习报告参差不齐,缺乏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监督,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农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农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的大中院校培养出的农业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自身缺乏爱农、兴农和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力,更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在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也使得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在各专业的排名靠后,就业率低下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招生质量,形成了农业专业招生和毕业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农业的大中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农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如浙江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培养熟悉食品国际商务流程、具有全球视野、食品企业运作管理的高级涉农商务人才。除了学校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还要专业层面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农业专业层面上制定针对传统农业、新兴农业、农业应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专业内容上制定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要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这三个层次的农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无论哪个层面,都能够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掌握社会、人文、农村经济、农业管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解决和发现农业问题,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服务和建设“三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农业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要从整体上对农业经理管理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化、综合化、精简化、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一是注重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注重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将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到农业课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农业公共课程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农业专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的情况;三是加强农业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农业课程内容,增设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上增加学分占比。
(三)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生最佳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是第一学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的方向,因此应尽早为学生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农业经营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产业化等农业经管类的专业方向,并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点,适当增加案例、分组讨论,改变单一的教授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调研的机会,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农业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创新开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课堂,农业经管专业的学生与基层组织的村级对接,学生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推广农业技术、扩展农村产品销售、筹建农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逐步使得学生爱农、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强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农村事务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可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的学术竞赛,通过对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设计大赛、农业管理论文比赛、农业技术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强化农业理论知识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高效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张永康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郊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M].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
关键词:经济法;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46-02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懂经济、会管理、识法律是对经管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经济法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其考核方式承担着对教师授课水平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功能,而传统的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互动、重分数轻能力,存在着诸多弊端,亟待建立一种更为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一、传统经济法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仅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过于单一。目前,一些高校在考试改革中探索了论文考核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但经管类学生法学理论基础薄弱,撰写专业法学论文难度较大。这种形式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抄袭,结果就是既未达到考核知识,又未达到考核能力的目标。
(二)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操作
从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经济法的教学应注重应用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培养。由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往往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人数众多。理论考试由于不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而在学生成绩评定中占据绝对比例。相反,实践操作考核或无或少,不会对学生成绩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重笔试轻口试
笔试对知识考核的覆盖面广,考核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因此是传统经济法考核所惯常采用的方式。但笔试侧重考查的是学生的背功,题目多是对于知识的再现。这种考核方式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口试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而且有利于锻炼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长期以来,传统考核只注重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教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局面。卷面成绩忽略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评价结果难免有失公正。在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改革中,可以尝试加大形成性评价力度,建立一套动态、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评价与反馈的多重功能。
二、经济法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
(一)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其中,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其概念最早由斯克里文提出,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我国对这一概念有所扩展,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1]。这种评价方式既是一种评价体系,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二)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指标
形成性考核指标体系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并将其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的科学理论体系[2]。经济法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类指标,每一大类下又有若干项具体指标。各项相加总成绩为100分,将每位同学的各项考核评分进行累加,即得出该同学本学期终结性考核成绩。
1.理论考核指标。理论学习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方面(30分)包括出勤、课堂笔记、按时完成作业等;学习能力方面(20分)包括识记能力(课堂提问)、研究及分析能力(学期论文)等。
2.实践考核指标。实践操作的评价指标包括:分析能力(案例分析);交流能力(讨论或辩论);思辨能力(论文答辩);问题解决能力(模拟情境);组织能力(模拟法庭)。以上各项分值计10分,满分为50分。
(三)考核的基本形式及考核内容
与上述评价指标相对应,考核内容也可分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部分。其中,理论考核与传统考核方式无异,本文着重论述实践考核的形式。
1.案例分析考核。由任课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配给学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分配一个案例。案例的选择根据专业的不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每组同学在课前对分配的案例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分析。教师于每次上课前安排一组同学将其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并接受同学的询问。时间不可过长,以5―7分钟为宜。分析后教师要有点评,并根据该组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
2.小组辩论(讨论)会。由任课教师选取经济法领域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学生在课前必须收集相应的资料,作充分的准备,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形成一致的意见,再与其他观点不同的小组进行辩论。每场辩论(讨论)由两组同学完成,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并点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
3.论文答辩。经济法课程主要分为六部分,即总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师每讲完一部分,选取该部分的一个前沿问题作为论题,安排全班1/6的学生以此论题撰写论文。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内容提出1―2个问题,由学生进行答辩,并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并点评。每位同学以2分钟为宜。
4.情景模拟。经济法课程的某些章节可以尝试进行模拟教学,由教师设计特定的场景、事件,让学生进入相关的角色,以经济法律规定为参照系,进行演练。例如,在给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讲《公司法》这一章时,可组织学生模拟组建公司。每组每位同学都有具体分工,包括公司住所的确定、验资、拟定公司章程、办理营业执照、召开股东会、董事会等[3]。任课教师以流程是否合法,法律文书撰写正确与否,有无团队精神为标准评定分数并点评。每学期可组织情景模拟三次左右,每次以不超过1学时为宜。
5.模拟法庭。在讲授“经济仲裁与诉讼”一章时,适宜采取模拟法庭教学法。运用此法时,由于学时的限制,不能过于注重案件的实体审理,而是侧重于使学生熟悉法庭审判流程。建议将前述每组同学负责的案例作为模拟法庭开庭的案例,这样可以使实体与程序兼顾。每学期安排模拟法庭若干场,每场庭审安排10人参加,时间以不超过25分钟为宜。任课教师根据庭审程序是否正确,准备是否充分为标准评定分数并点评。
三、本评价体系的实施条件
(一)人数不宜过多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授课的最大困难在于上课人数过多,各校往往采取合班上课的方式,人数在100至120人左右。本评价体系的实施要求人数以80至90人为宜,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6至7人左右。
(二)各专业教学内容的适当选择
经济法课程涵盖了所有与市场经济运行及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涉及多个部门法。本评价体系的实施,要求实践教学部分占总学时的1/3左右,这就需要压缩理论教学时间。教师在讲授时不可面面俱到,而应该根据学生专业有所侧重。
(三)以多种教学法的使用为前提
本评价体系是为配合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制订。因此,必须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为前提。
(四)学生的全面参与
本评价体系在设计上即兼顾了理论与实践,同时对于经济法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章节均有考核,覆盖面较广。因此,在实施时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参与上述所涉各项,不能漏项。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目的。
(五)学时保障
同是经管类专业,在经济法的课时安排上各学校差异较大:有的学校为68学时,有的学校为34学时,甚至还有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学时不同的情况。由于本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学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安排在50学时以下很难满足教学要求,应以51至60学时为宜。
(六)教师的综合素质保障
在有限的学时内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经济法教师应具备与所教学生共同的专业背景。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经济法教师应熟悉国际经济法、金融法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熟悉旅游法规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情景考核与案例分析考核时,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4]。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衡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不在于传输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了学生多少能力,考核方式是否合理,不在于教师是否机械地“给分”,而在于能否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性考核方式可以随时考核,随时评价,随时改进。同时,将学生的各项考核结果累加作为终结性考核成绩,可以防止“一考定成败”的片面性,最终实现取消形式化的经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频,彭六生,郭瑶.高职教育模拟法庭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5).
[2]葛梅.如何建立职业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指标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
[关键词]经管专业 实践教学 就业导向
燕赵都市网于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缺乏专业经验和实际技能。由此可知,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是缺乏实践能力。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这样,经管类的大学生要求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在实际中,能够解决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所以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的联系非常紧密。这就要求经管类的大学生更应注重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校应明确经管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尤其是经管类大学生的能力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这一情况,经管类专业在教学中应围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强化实践教学,摸索适应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提到一定高度。
二、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是影响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首先应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在课堂上就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据课程性质和需要,采取 “角色模拟”、“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经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地位非常重要,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力大有好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主要由“实验教学模块”、“实训教学模块”两个模块和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构成。
1.实验教学模块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经管类专业所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多交叉的内容,所以,经管类的很多实验可以共享。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如下:
(1)课程单项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经管类相关的软件的使用、经管类的一些基本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进行训练,为以后的更综合的实验打下基础。(2)课程综合实验。据课程的需要,将各个独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组织与安排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又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3)专业综合实验。据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完成对本专业的一些主要理论的验证,并进行一些相关的设计,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综合实验包含了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实验教学模块可依据各专业特色、目标和任务,知识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平行设置,建立辅助理论教学的实验课程体系,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逐渐加深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让学生通过实验有一定的收获,提高其实践技能。以上三种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可以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开设学科综合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实训教学模块
实训教学模块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需在实训环境中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可直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对接。
(1)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是通过营造出仿真的环境,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使学生提高其职业技能。在实训室,让学生在仿真的实践环境中,既学到了理论,又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商业意识和职业素养。(2)社会实践或校外实习。通过不同类型企业的参观、走访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对企业运作的了解。学校要建立校企协作机制,建立稳定的、多行业的实习基地。学生利用实习基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再有学校要探索 “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的实习模式。这样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为学生毕业后顺利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3)竞赛项目。学校应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或技能比赛,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为学生创造了实践平台,同时也为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创造了交流机会。此外,对崇尚守正出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大有帮助。(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最后的教学环节,为突出其实践性,可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由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专业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进行选题。
总而言之,加强实训教学,首先,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上也有着重要意义。其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制订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方案,并编制实践大纲和实践指导书。
3.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还必须要构建实践教学活动管理平台。
(1)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科的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并将其分解到实验教学、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实践环节中去。明确各实践环节的目标,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合作小组,规范运行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2)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需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实践基地需要投入;实践活动的运行需要资金的支撑;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需要大量经费支持;实践教学研究等方面都需在人、物和财等方面予以支持。所以,经费保证是实践教学成功的基础。(3)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学校要为老师创造更多的到国内外企业交流、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让教师的知识不断地更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聘请丰富经验的企业骨干兼职指导。总之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雷发斌.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2).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87-02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方式急需转变,各级各类教育开始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把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部已于2015年实施了一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地区和学校,引导一批非研究型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在此背景下,研究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目前很多经管专业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然而究竟具备什么样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水平才算创新型应用人才,学校自己也含糊不清。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重理论科学传授轻实践应用的传统教育思想仍普遍存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通常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以客观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体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从而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院校经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跟不上时代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一是课程体系缺乏应用性特色。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上照抄部委或重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过程中没有结合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也没有考虑自身办学特色,从而导致课程结构体系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匹配。二是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缺乏实践教学。理论课时较多,实践课时偏少,仅有的几次模拟实训、学位见习和毕业实习均因掌握的实践资源少或分散进行而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学生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的必由之路。我国大多数经管专业已逐步重视实践教学,但由于经费、管理、考核等实际问题而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没有真正应用于实际。一是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必备的实践教学资源和设备缺乏;二是实践教学管理不完善,没有严格的监督体制,评价体系不明确,考核办法不规范。
(四)双师型教师不足
当前,许多地方院校的经管类专业缺乏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结构不合理,出现年轻教师偏多、高学历教师较多、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等现象。经管类绝大多数教师基本上从校门到校门、从书本到书本,没有实际从业经验或实践培训经历,缺乏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入沟通与接触,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到企业进行具体实践,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二、国外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1.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双元,指学校和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两个场所,学校传授与职业有关的知识,企业培训职业技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
2.澳大利亚TAFE模式。TAFE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缩写,指技术教育与培训,它提供的课程大多是教育决策单位和工商企业界共同设计的,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就业为导向,能够提供学生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TAFE采用小班制,平均每班15―30名学生,教学方法常采取讨论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是实践工作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3.英国“工读交替”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称“三明治”模式。学生一年级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二年级学习专业方向基础课;三年级到企业进行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四年级再返回学校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完成毕业设计。该模式通过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企业实践学习相互轮替的方式实现以职业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国外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型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发达国家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地方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一是重视教师科W研究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师的讨论与交流。二是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和校外企业见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中,利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关注模拟实训锻炼及校外见习、实习实践,为学生开拓“学思结合,学用结合”渠道。三是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三、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构建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呈现了一系列不利于有效实施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障碍,需打破传统培养思想,突破现有培养瓶颈,构建以“创新”为特征,以“应用”为目标的“1244”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地讲是一体两翼、四模块、四平台,以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教学为载体,以能力培养模块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一)一体两翼
“一体两翼”是指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为主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两翼。其中,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是目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途径,理论教学包含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和前沿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包括基本实验技能训练阶段、专业基本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它们有机结合、相互衔接。
图1 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1244”培养模式
(二)四模块
“四模块”是指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内容模块,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四模块的设计遵循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紧密衔接、分层递进,共同构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内容体系。(1)综合素质培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课程设置含军事训练、生产劳动、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外语听说读写应用能力、口才辩论和演讲等。(2)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经管类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含经管类专业基础知识、财经写作、社会调查分析、应用统计软件的使用、网页制作与处理等。(3)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含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论文、毕业论文、ERP综合模拟实训、见习、毕业实习、职业(岗位)技能竞赛等。(4)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科技发明设计、创业模拟运营、创业设计大赛、学科(专业)竞赛活动等。
(三)四平台
“四平台”是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保障,也是人才培养的依托。(1)校内知识创新平台。主要培养学生实践精神与科学研究精神,包括学生创办的创新社团、学生申请的创新课题、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创新方案设计大赛、暑期“三下乡”活动等。(2)校内大学生的创业平台。主要鼓励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该平台是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试验田”,经过该“试验田”培育出来的“准老板”、“准职业经理人”,将来极可能发展成为商界精英。(3)开放性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包括经管类实验室、校办企业、教师创办的研究所或咨询公司等。(4)产学研合作平台。用于检验其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指在生产、科研、教学等方面开展的多层次校企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美丽,杨健全.国内外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14,(12):95-96.
[2] 莫旋,何青.地方高校管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2016,(3):173-174.
[关键词]SBT教学模式;经管类;应用型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5-0121-04引言
一般来说,人类获得知识的源泉有两种,一是传授获得,二是体验获得,两者不具有替代性,而体验获得的知识是终生不忘的。基于此,情境学习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被运用发展。倡导情境教学其意义在于促进迁移、真实的学习以及主体性的构建。1990年前后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Jean Lave)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正式提出了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简单说来,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也就是解决“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的问题。国内学者也针对经管类应用型课程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情景模拟教学。学者们充分肯定了情景模拟教学在经管类课程,特别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也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境模拟过程的设计展开了相关研究,如赵玮、邹琼、齐磊等,但国内的大多数的学者主要对针对某一门特定的课程展开研究,从实施情境模拟的教学的必要性和可操作的教学方案入手展开研究,对情境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情景模拟四个字上,对于情景教学的学习成果评估,学习表现诊断和学习建议反馈环节还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目前情景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够完善的部分。
基于模拟的培训(Stimulation-based Training,简称SBT)就是以模拟体验为主的培训式的教学模式,是情境教学一种较为系统和规范的形式,SBT不仅注重情境模拟,更加注重学习成果评估,学习表现诊断和学习建议反馈,所以是比一般的情境模拟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国外的经管类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且实践效果相当显著。一 SBT的核心理念
SBT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一系列的教学技术,一般而言,模拟是指任何一种人为合成的环境用于将个人或团队的经验与现实结合起来,培训则是系统地获取态度、理念、原则或技巧,从而帮助受训者提升绩效表现。所以,基于模拟的培训式教学可以被定义为创立一种人为的实践环境来传授能力和技巧(如态度、理念、知识、原则、或技巧)以帮助学生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特别专注于为学生提供发展和实践所需能力并获得实时反馈的机会。
SBT的本质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用SBT的目的在于帮助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专业能力(知识、技能以及态度),最终提升他们自身的业绩表现以及整个组织的总体绩效。Eduardo Salas认为SBT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作为一种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手段,SBT呈现出许多优势,如SBT在传授复杂的应用型技能上较其他教学手段好;能够提供比其他教学方式更为复杂和现实的学习环境;为学习和积累经验提供了一种无风险的环境;让学生有操控感且更具参与性的学习方式等。SBT以实践为基础的本质决定了它适合对行为和技能进行教学。二 SBT实施的关键步骤解析
无论运用哪种形式的模拟,以下7个步骤被认为是使SBT更为有效的必要条件。SBT设计的步骤应严格按照培训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1)学习需求分析;(2)任务能力的发展;(3)培训目标的设定;(4)培训事件的设计:(5)评价方式的制定;(6)对受训者表现的诊断;(7)反馈与总结。我们对这七个步骤进行了修整,使之对经管类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这是任何教学体系生成的关键步骤,在设计和实施教学之前,学习的范围和意图必须界定清楚。在经管类应用型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必须首先评估学生现有的经管类知识、技能和理念,以及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后所需要的有用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考虑到课程的特定意图以及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如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对学习的需求就存在差异,所以教学的意图和重点也存在不同。
步骤2:核心技能的确立。即使用收集到的有关学生现有的经管类知识、技能和理念的清单来决定在模拟中需要培养的特定能力和技巧。在经管类应用型课程教学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课程目标或总体项目能力应该一致。基于模拟的教学应集中于以技能为基础的能力培养,这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向。例如在经管类应用型课程实施之前,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已学的基础课程以及掌握程度,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实战型的商务管理技能并整合为模块加以实施。
步骤3:可测量教学任务的设计。这些教学任务既可以是特定的,如规定学生完成一个特定的报告或者表格;也可以是普通的,如要求学生展示基本的人际沟通或者谈判技巧。设计教学任务时,最重要的是教学任务的设计能够满足在需求分析中所规定的能力训练,给出量化的评价指标。在浙江万里学院研究性课程改革中,应用型的经管类课程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期末考试不再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最核心的指标,教师还设计了包括自主学习研究业绩指标和过程性学习评价指标,用可测量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的学>--j~绩。
步骤4:模拟场景的设计或选择。模拟场景和事件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展示和训练相应的能力。重要的是根据学习需求分析,设计和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模拟场景,当然所选择的模拟场景要为所发展的行为和技能提供实践机会。
步骤5:学习成果评估。一旦模拟事件设计或者选择完成,第五个阶段就是制定学生成绩的测评方法以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这个步骤对于SBT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测评,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控制或者提升教学,也就无法提供反馈,也就不能要求学生去更好地学习。
因此,经管类应用型课程的教学质量有赖于教师选择一种与学习意图最为匹配的测评方式,并提供给学生的高质量的反馈意见。
论文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电子商务,教学
电子商务是指买家与卖家以及相关合作伙伴借助现代通讯网络平台(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与原有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的商业活动。现在的电子商务越来越深入经济和生活,所以学习电子商务也是理所应当。教育部在2001年就批准了电子商务的开设,目前我国有接近300多所大学在进行电子商务的教学。
1《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经管学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也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这部分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电子商务概论》,有的作为选修课范畴的,也有的作为必修课范畴的,如经济学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而其他专业则将其列入必修课的范畴。以前对电子商务的教学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但是这个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在教学的中心主要转向管理知识。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在管理方面恰好是强项,所以对他们开设电子商务课程非常的合适。目前此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列举如下。
1.1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目的不明确
电子商务是集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学科,主要集合管理、计算机、经济、网络安全及其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学科。经管学生自身的特点是经济管理知识基础扎实,但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则良莠不齐。因此,很多学生刚接触到此课程时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将自己以往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因此,有些同学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能够上网就学会了电子商务。
1.2电子商务师资欠缺,教师专业知识整合不够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所以相对于这方面的师资就显得比较缺乏。从事这方面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要么是管理类专业,对于两者很好结合的还相对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偏重于管理知识或偏重于计算机知识,这两种教学过程都不能很好地达到电子商务最初的教学目的。
1.3教学中的实验环节相当不足,而且缺乏创新性培养
由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时间有限,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经管类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炼程序相对不够,教学大都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过程。现目前很多电子商务课程的实验都是采用的模拟教学软件来进行的,这个模拟软件一般是分角色来实现电子商务流程,对学生了解电子商务流程有一定帮助,但是其功能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对于店铺的设计都仅仅是软件内部自带的一些产品信息,相对来说都非常简单,不能达到实训的效果,对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够。
2《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改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改善。
2.1设计教学计划,使学生明确学习此课程的目的
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此课程,要扬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明确此课程的目的。在此就几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开始上课时就要求学生落实此门课程的任务,根据后期学习进度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项目计划书(学生自己定公司的名称及产品信息),此计划书要求从最初的项目计划投入、网站开发、商品展示到最后的物流系统以及售后服务都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此计划书有两个作用:一是对本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实现电子商务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此计划书的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采用分小组实现,并在课堂进行讨论,小组间互相的学习,从而实现总体水平的提高。
2.2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以案例教学为主,长期关注国内外做的比较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以案例讨论形式进行教学;还可以对网站进行分类如将网站分为店铺型、公司型等,网上店铺型即他仅仅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没有自己的生产产品,让别人来展示产品进行销售,如淘宝网等;公司型则是公司的展示平台,不仅有产品销售还有公司的形象介绍等如Dell网站等。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选择短和新的案例,这样学习效果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电子商务网站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等问题来导出学习内容。同时,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要求教师在短期内实现管理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有效结合,这样教师就需要阅读近期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参加国内以及国际性重大的会议,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
2.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为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吸收。针对经管类的学生,其网站制作能力不是很强,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r等)的网站模板来制作网站,这样即省时又易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作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网站,网站名称、类型和产品由学生自己定,最后在课堂上将各组所做的网站进行展示,增进小组间互相学习。再者要求学校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教师和学生进企业实习与电子商务专家来到课堂讲学相结合,以此获得双赢的效果。
3结语
《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如案例、视频、启发等构筑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使得教学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1 柯新生主编.《电子商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2页
2 韦婉辰.浅谈《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方法的使用[J].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