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鱼我所欲也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导学案;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209-01
课程改革十几年来,无数教育工作者都在不同岗位上积极落实课程标准,作为一名基层学校任课老师,探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大胆使用“导学案” ,优化教学方式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一路走来,课改给我带来了酸甜苦辣:在困惑、徘徊时提升自己,在付出、探索中享受快乐!
一 在困惑、迷茫中探索
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课改到底改什么?怎么改?相信很多老师和我有过一样的困惑。课改之初,学校组织我们学习课改新理念,到有成功经验的课改学校听课、学习,打造高效课堂。然而在学习时,对于课堂上老师尽可能少讲,甚至不讲这样的观点,我顾虑重重!我担心老师不讲了,知识点强调不够,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学会吗?我担心老师少讲会不会影响学生成绩?我还担心课改能不能带来真正的高效课堂,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到底能不能成功?……在这样的心态之下,我尝试着上了几节课改课,其中有两节课我印象比较深,一节是《环形面积的计算》,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制作环形的材料,课堂上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了环形,但由于当时对课改认识不够,在学生做完环形之后,没有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是不由自主地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自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推导出了计算公式,学生虽然也理解了,学会了,但只是被动地接受。听课领导对这节课的评价是:虽然教法直观,但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来我通过反思,发现主要原因是自己太不相信学生了,才会包办代替,满堂灌。
自己的课堂看似在课改,其实潜意识里还是舍不得真正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学习,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仍然使用传统的教案,没有有效的抓手;在课堂上走的是别人的路子,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不得要领;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有效调动全体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 借助导学案,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我查阅资料学习课改理论理念,参加全国课博会学习,确定导学案范式,编写导学案,由于长期写教案形成了思维定势,对导学案比较陌生,所以编写的导学案很接近习题集,用这样的导学案上课,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就好像做习题,展示交流环节也被导学案局限得象对照习题答案一样,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在课堂上根本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更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探索、不断改进提高,编写的导学案基本成型,有了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自学部分能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能启发学生思维,课堂上用这样的导学案,到了展示交流环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有了实用性很强的导学案,课堂上就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自主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学习,发现问题及时在小组内交流并解决,这样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展示交流环节又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和快速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在小组内交流,已经有了学习成果,并且急于要展示出来,所以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展示的学生想尽可能地展示正确、全面,不愿让其他学生找到问题,而其他学生则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对与自己不同的想法要质疑,展示不充分的要补充,甚至点评。所以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综合性的。
使用自己编写的导学案上课,教师课堂上就有了抓手,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容易准确定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满堂问,不由自主成了教学的主体,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使用导学案上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定位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质疑、补充、点评…… 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越充分,就越能及时地反馈学习效果,而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有效地调整课堂教学。课后教师依据课堂上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反思,不断改进导学案的编写,完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教师调控教学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课堂教学也会越来越高效。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案,不仅能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成绩。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自主思考很少,所学知识大多不会活学活用,且容易遗忘,而使用导学案的课堂是高效课堂,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三 在艰辛付出中收获幸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预设;生成
许多教师认为预设和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主观预设就没用了. 甚至有人对“主观预设的教案”的作用开始了怀疑,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了教师的思维,约束了课堂的生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预设”和“生成”变得“水火不相容”. 只有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以预设促互动,以互动促生成,以生成促发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低负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有效预设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 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预设的重点. 深挖教材,充分预设,既能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如在预设“百分数的意义”时,结合最近的教育现代化创建这样的情境:① 播放校园典型景点,引出校园的绿色信息:2008年我校的绿化占学校总面积的49%;自教育现代化创建以来,我校目前绿化面积达到了学校总面积的56%. ②学生读取信息并引出百分数. 师:“教育现代化创建给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通过这两个百分数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对于百分数想了解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识百分数. 以校园新貌引入课题,让学生倍感熟悉贴切;让学生说说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创设一个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场”,更好地调动了学习的内趋力,为下面自主建构百分数意义提供了可能. 这样的预设不是被教材所束缚,而是要将教材为我所用,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能力开发课程资源,既能帮助学生整理好要掌握的知识,又能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思想,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二、全面了解学生,理智认识生成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 因此要尽量了解学生,预测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科学预设的重要前提.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之前,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起点,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有大部分的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还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 基于这样的现实,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从原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调整为自主发现、概括读法,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和补充.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摆数、读数,组建学习材料,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些数进行分类概括,发现总结读数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既随心所欲,又学有所得.
三、预设弹性方案,适时促进生成
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富有弹性、留有空白的预设,使课堂教学体现出更大的自由度和宽容度,从而给生成留足空间. 如学习“圆的周长”时,拿着硬纸板剪成的圆片,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个圆片的周长?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说出“绕一绕”和“滚一滚”的方法,并选用一种方法进行操作,去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得出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但在课堂中,学生不仅提到了这两种方法,还提出用计算的方法,即把圆周率乘直径. 还好,教师在课前已预想到学生可能会提出这点,设计了两种预案:一是对圆周率的探究;二 是对同学提出方法的验证. 教师灵活地选择了第二种预案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既引领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驾驭教学过程,巧妙运用生成
新课程对互动的关注、对过程的强调、对探究的重视,都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一种变化、动态的场景中.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1. 在生成中灵活选择预设
2. 在生成中机智整合预设
关键词:语文教学;远教资源;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45-01
1.远教资源能给语文教师备课提供便利
语文教师传统的备课内容比较单一,知识信息含量低,缺乏时代气息,更缺乏科学化。有了远教资源,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到资源网上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相关的素材。资料的查阅也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给教师备课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师将查找的资料和素材通过加工写成备课材料,制作电子教案,也解放了教师的劳动力,通过实践,"老教师"也羡慕新方法。这种方式让多数教师体验到远教的优势:轻松、实惠、质量高,调动了教师备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备课质量。在远教资源下备课,还能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美观整洁,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语文视野,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远教资源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远教资源走进语文课堂,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情境,促进语文教学信息化、条理化,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抑制学生厌学情绪,让以往的传统教法靠边。利用远教资源中的与课文配套动画,边讲边放动画,直观形象,可以让学生很快掌握文章内容,打破了语文课堂上的呆板、空洞、乏味的氛围。有了远教资源,可以使得语文教学能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书本之外的信息也得到充分地学习。掌握科技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课文内容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能力的自我构建者。如本人在执教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这一课时,内容艰深难懂,于是我布置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整合课文,能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样一来课文内容就迎刃而解了。给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诱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语文教育培养了他们丰富的人性。
3.远教资源,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中可以看出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资源具有--情景不受时空限制且声色并茂、生动有趣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积极性。语文的教学情景是生活与文字的互换,直观教具、图片才易被理解,而这些是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具等载体无法完成的。传统的教育下,学生的认知、理解、思维等认识机能总会受到抑制、阻碍。而现代远教资源则是创设一种尽量真实的情景来吸引、感染、熏陶学生,是最有现代表现力的,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描写的气氛,获得美的享受,是学生探索的催化剂。本人在执教《犟龟》把各种动物劝阻乌龟的语气、神态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图文并茂,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觉心旷神怡,不知不觉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优美的音乐背景、鲜活的画面、栩栩如生的动画、简洁的图表能让课文更具强烈的感染力,更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产生感情共鸣;能拟出一幅动人心弦的画卷,使抽象的课文文字叙述变成优美的诗情画境,给学生听觉、视觉等以感官上的享受,促使学生体会课文的美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难以观察清楚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成新的知识。这样既高层次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有力地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4.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品味文字,潜移默化,激感
语文属于语言艺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大自然之美和人类创造的艺术之美再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由于学生的理解、审美、明辨是非等的能力都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对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和情节美更是锦上添花,行之有效地好办法。例如: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学生一边欣赏资源中的画面,一边品读着书上的文字,将文字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潜意识中提高了学生审美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又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首先结合远程教育中的课件引导学生分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表现在的三个方面(一、园林艺术的瑰宝;二、建筑艺术的精华;三、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然后进一步利用资源中的课件赏析圆明园的建筑美、文物的珍奇等,激发学生热爱圆明园的情感;再播放《》中侵略者入侵圆明园纵火焚烧、肆意掠夺的电影片段,结合书上的描述,配上激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最后让学生对"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一话题进行辩论。让学生一步一步沉浸到特定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5.运用远教资源,搭建语文教研教改平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受经费问题的限制,使得乡村中学无法走出去,只能在网络上精选语文教坛精英的教学示范课例优化组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远教资源成为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和了解教育发展最新动态的直接通道,成为教师感受高水平教师上课的课堂气氛、领悟高水平教师教学方法的平台,成为教师熟悉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载体。这种通道、平台、载体作用会使学校语文教研活动克服以往难以逾越的障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和有意义。
总之,运用远教资源进行语文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理解、探索,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逐步从积累知识、发现知识到创新知识,能起到了投石击浪之效。农村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好远教资源,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教育公平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中英西南参与式教学课本》
[2] 《爱因斯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