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伤事故分析报告范文

工伤事故分析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伤事故分析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伤事故分析报告

第1篇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显现出来,譬如: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等,而其中的“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即股权分置问题,是中国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也是一直困扰资本市场的制度性难题、中国资本市场与世界接轨的最大绊脚石。

(一)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由来股权分置问题是指中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发展演变,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即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由于股权分置导致权利、义务、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等、不平等,使之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如股权分置使产权关系混乱、公司治理结构无法有效进行、企业管理决策无法民主化等,这都成为了企业产权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最大障碍。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势在必行。

(二)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股权分置改革势在必行,其具体原因如下。

其一,股权分置使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的财务目标不一致。由于我国的历史国情决定了大多数的股权掌握在少数的大股东手中,并且这部分股票属于非流通股,而只有少部分股权掌握在流通股股东手中,这种局面造成了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权利与利益不一致,从而使得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财务目标。流通股以股票市价为基础转让,因此流通股股东就要努力提高股票市价,所以流通股的财务目标是股价最大化。非流通股由于无法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取资本利得收益,因此他们通常是通过以牺牲流通股股东利益为基础,实现控股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其二,股权分置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由于两者交易方式的不同造成两者不同的股权价格,从而形成了一个公司的股份有两种市场价格,造成整个资本市场价格体系的紊乱状态,股票价格很难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市场的投资价值,价格信号的失真极易被人为操纵,加剧了市场的投机行为。在股权分置的制度下,“一股独霸”从根本上削弱了股份制经济本身具有的财产约束力和监督作用,使得公司治理结构严重扭曲,控制性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的问题无法协调。

其三,股权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国有股权的绝对控制地位导致控制权僵化。三分之二的法人股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流通,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特别是其国企母公司,对上市公司具有不可动摇的控制权。这也意味着,如果某个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如果运用不当,企业经营必然出问题,企业生产力将下降,利润减少,股价下跌。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制度完全限制了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与发展,有能力的大股东无法替代无能的大股东,持有烂股的小股东也就无法借收购兼并来改换投资方向,股市也就失去活力而一撅不振。可见,控制权僵化是中国上市企业及证券市场最大的限制。

(三)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进程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渐进的经历,依据政策者对于解决股权分置的相关提法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基本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国有股转让――国有股减持――国有股流通――股权分置改革。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引入了对价的概念,指出非流通股东要想获得流通权需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对价的前提是一方为达到其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对可能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给予一个承诺来进行保护。对价的双方是非流通股股东必须承诺其可流通不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公司治理、优化治理结构、财务报告分析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给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制度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将在财务报告中显示出来,我们通过财务报告分析找出股权分置改革对其的影响。

(一)股权分置改革对财务报告分析目标的影响由于股权分置时期,由于我国历史国情,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权利和利益不一致,进而二者具有不同的财务目标。而股权分置改革则改变了这种目标不一致的现状,将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财务报告分析的目标也达到了最终的统一,即寻求最有价值的企业,最大化的实现股东的利益。这一改变使得产权更加清晰,而且在全流通实现后,可能会使得公司的股权更加分散,有利于股东之间的制衡,使得公司的行为更加趋向与公司所有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从这一点上而言,公司价值最大化会是公司进行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衡量的主要标准。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财务报告分析内容的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仍然是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分析、负债管理分析、成长性分析和经营效率分析,但由于股改后资本市场机制的完善,股东在这方面的要求提高了。投资者多关注资本的回报率及公司成长性对股价的影响。因此,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将在整个资本市场上寻找可比的指标,在指标的权衡下找到去向,这更有利于夕阳产业的淘汰,迫使上市公司优化投资筹资的各项指标。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市盈率可信度的影响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上市公司发展的制度障碍。消除了超额发行溢价和流通溢价,股市的价格体系不再扭曲,定价机制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从而使市盈率水平有所“着落”,处于一个合理的投资区域。这种合理的市盈率的状态有利于充分体现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使得市盈率成为横向对比上市公司的价值的强有力杠杆,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促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作出合理判断、得出合理决策,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

(四)股权分置改革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影响具体影响有以下几点:

其一,经营活动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东同股同权同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非流通股侵犯流通股股东利益的行为。而且所有的股东更多的是来关注上市公司所能实现的最大价值,即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而非仅仅关注净资产。

其二,筹资活动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只要以高于净资产价格的投资收益率项目进行股权融资,都是符合非流通股股东利益的,因而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并得以实施。而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股改后,在全流通时期,上市公司只有为投资收益率水平大于投资者目前在市场上要求的投资回报率的再融资项目进行股权融资,才是对全体股东有利的,才能得到股东的支持并实施。

其三,投资活动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并不是一股独大,而是趋于分散的,因此使得控制权转移变得相对容易。这样便会削弱并购壁垒,从而使得公司间的战略并购变得容易,从而能够促进并购双方的健康发展,进而会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

其四,股利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股利分配政策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一项必不可少的利润分配方式,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非理性化,比如通过保留现金、不分或少分股利等使大股东谋取更多的控制权收益。而股改后,实现了股票的全流通,股权结构更加合理,解决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完善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我们应借鉴成熟证券市场的经验,规范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三、结论

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有力的推动了资本市场步入更健康的发展轨道和稳定的发展环境。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股改并不能解决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全部问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在资产负债的管理、成长性、经营效率等方面的改善,短期内并不明显,但随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改善,进而是资本结构的改善,各项财务指标将成为股市价值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其优化也将成为公司的重点考虑范围。因此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财务报告分析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我们在财务报告分析过程中应特别关注股权分置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希望能够适应股权分置改革时代的特点,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体系,提高政府资本市场监管能力,以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向更高阶段发展。

第2篇

论文摘要:笔者运用江苏高技术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来综合考察股权结构、经营业绩与高管报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与经营业绩呈现正方向影响,企业规模与经营业绩呈现负方向影响,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均与高管报酬呈现高度正相关,高管年度报酬与企业经营业绩、企业规模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国有股比例的负相关程度也不显著。高技术企业应构建基于经营业绩的高管人员综合激励制度。

高技术企业高管人员的报酬激励机制,不论是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还是在企业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方面,都是一个突出的重要问题。2002年1月10日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建立经理人员的薪酬与公司绩效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上市公司对经理人员的绩效评价应当成为确定经理人员薪酬及其他激励方式的依据”。探索企业股权结构、经营业绩与高管人员报酬三者之间的作用模式与机理,不仅为建立客观有效的高管人员激励模式与约束机制提供政策建议,而且有助于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制度。

一、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如何解释现实中高管人员报酬的现象,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引发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激烈争论。最早的研究是Taussings和Baker(1925)完成的,发现高管人员报酬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只有很小的相关关系。他们对这个调查结果感到非常意外,并且呼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检验那些可以预测高管人员报酬的其它变量。其后的70多年里,对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报酬的研究已引起了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企业战略规划者的广泛关注。从国外的计量分析结果来看,企业规模、经营业绩、经理个人特征对经理报酬产生的影响为正;政府管制对经理报酬产生的影响为负;经理的持股比例与其现金报酬负相关或正相关;不同治理模式对经理报酬似乎没有显著影响。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管人员报酬作了解释,从根本上增强了对其报酬现象的理解,有力地推动了高管人员报酬确定理论的发展。但是,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某种单独的因素对高管人员激励问题的影响,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客观上造成了不同研究方向中所得到的结论的不统一,甚至是相互矛盾;同时,研究的背景和数据多以美国为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论的说明力和适用性。

国内关于股权结构、经营业绩与高管人员报酬的研究主要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许小年和王燕(2000)分别以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市值与账面价值之比为被解释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其业绩越差;法人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其业绩越高;而流通股比例对公司业绩没有显著影响。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以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回归结果表示:国有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没有显著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相关关系不显著,流通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负相关。于东智(2001)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相关关系分析的结果认为:国有股比重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法人股与业绩指标正相关(但在文中并未指出二者关系的显著性如何);A股比例与业绩负相关。(2)股权结构与高管人员报酬的相关性研究。陈志广(2002)的分析结论认为:法人股比例的提高,带来企业自主权力的扩大,以及能动性的提高,进而对高管报酬和企业绩效产生正的影响;而国家股,却由于种种原因,基本上对高管报酬和企业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陈爽英、唐小我(2005)的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国有股比例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总经理持股比例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之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之不相关,且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有股与高管人员年度报酬。(3)经营业绩与高管人员报酬的相关性研究。魏刚(2000)首次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高级管理层与公司经营业绩进行了计量分析,李增泉(2000)对此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激励效果不显著,其报酬与企业业绩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高管持股比例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企业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有股比例对高管报酬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等。而张晖明和陈志广(2002 )、张俊瑞等(2003 )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高管薪金报酬与企业经营业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从上可见,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结论呈现较大的差异,通过分析对比发现,除了采用的实证方法不尽相同外,研究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企业业绩指标的选择不够科学,研究者大多选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业绩,甚至个别研究人员将其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因为该指标本身存在局限性,这势必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其次,样本的代表性不强,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使用的是截面数据,即多个上市公司某一年的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数据,单纯使用一年的数据无法剔除偶然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上述研究是对股权结构、经营业绩与高管人员报酬两两之间分别进行的,将三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的并不多见。杨瑞龙、刘江(2002)通过对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经理报酬的实证研究认为:在家电行业中,股权结构与企业业绩无明显关系;经理报酬与企业的股权结构无明显关系,与企业的业绩也无关。但是该研究将样本仅限于某一特定的行业,导致研究结论的局限性。

二、高管人员报酬决定的理论分析

从总体上讲,企业高管人员的报酬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企业经营业绩。企业经营业绩对高管报酬的线性作用明显,上市公司将高管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高管们预期到只要提高经营业绩就可提高收人,便会努力工作,进而带来经营业绩的提高。但是,由于产出和高级管理者的贡献是难以度量的,并且客观的外部冲击影响也很难剔除出来,特别是在一个整体的团队联合生产中,低级经理的贡献更难被区分开来,所以业绩评价与实际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是不完全的,导致经验实证基本上证实两者是弱正相关的。(2)股权结构。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对高管人员的市场价格信息反映慢,其工资报酬调整较慢。而法人股比例的提高,意味着政府影响削弱,企业自主权扩大,以及能动性的提高,拥有了更多的经营决策权,企业自己完全有能力调节高管报酬,进而影响企业经营业绩。流通股股东一般拥有企业较小的股权份额,通常很难给股份公司的决策和管理施加重大影响,不会对企业业绩和高管报酬产生重要影响。(3)企业规模。罗森( Rosen)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高管人员报酬和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由于企业的规模越大,高管人员可控制的资源也就越高,涉及的经营管理问题也就越复杂,对高管的能力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大型企业中经营者能力所产生的租金要远远高于小型企业,其报酬也就相应地更多。(4)政府管制。约斯考、罗斯和谢帕德(Joscow, Rose and Sherpard)在对首席执行官的报酬关系的研究中指出,在被管制的7个行业中,首席执官的报酬普遍要比未被管制行业的首席执行官报酬低。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被管制的行业处于政府、公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中,这种政治上的压力导致了被管制行业的首席执行官报酬水平低于未被管制行业的首席执行官报酬;另一种认为,在被管制的行业中,企业的经营环境和首席执行官的行为受到约束,首席执行官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不大,其生产率低于未被管制行业的首席执行官生产率,因此报酬水平必然相对要低。

高技术企业既具有传统企业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含量、高智力、高附加值等方面。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专门以江苏省高技术上市公司数据为特定样本,将股权结构、经营业绩和高管人员报酬纳入一个系统内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与机理,最后对企业高管的报酬决定提供政策建议。

三、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分析的需要,以2001一2004年完整披露本文研究所需解释变量原始数据的江苏省高技术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剔除了000805公司2004年数据,其报表中披露净资产收益率不适用),研究所用数据取自于巨潮资讯网站( cninfo.com.cn)、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 csrc. gov. cn )、上海证券交易所网( sse. com. cn)等。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估计与检验。

按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分类标准,将以下几类归为高技术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生物制品业、信息技术业。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表现为生产高科技产品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高科技或高科技设备。

(二)变量定义

从便于计量考虑,“高管人员报酬”选择财务报告公布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平均数(人民币)。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研究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报酬与公司股权结构、经营业绩、企业规模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选取ROE与EPS两个业绩指标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便于验证分析结论的稳健性)选择的解释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三)研究假设

本文首先检验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保证在对高管报酬进行计量分析时,这两个变量是相互独立的。

提出下列假设:

假设(1):企业经营业绩与股权结构不相关。

假设(2):高管报酬与企业规模正相关、与股权结构不相关。

(四)模型构建

为了增强模型的拟合优度,对总资产(size )取自然对数。考察业绩与股权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时,构造下述模型:

考虑到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三个比例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在分析高管人员报酬的影响因素时,首先单独考察国有股比例、经营业绩(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对高管报酬的影响;然后考察流通股比例、经营业绩(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对高管报酬影响。构造下述模型:

四、实证分析

构建的回归分析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如表2 ,3所示。

由表2,3可见,所构造的模型拟合优度都很低。国有股比例与经营业绩呈现正方向影响(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据此不能拒绝假设1;流通股比例与经营业绩(每股收益)呈现负相关关系(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企业规模(总资产)与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均呈现负方向影响。这里选择了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两种业绩指标,回归分析的结果呈现出不稳健性,是需要注意的现象。

构建的回归分析模型(5)、(6)、(7)、(8),实证分析结果如表4,5所示。

从表4 ,5可以看出,所构造的模型拟合优度都很低。国有股比例与高管报酬呈现正方向影响,流通股比例与高管报酬呈现负方向影响(二者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假设2相符;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均与高管报酬均呈现高度正相关(前者通过5%,后者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符合稳健性要求;企业规模(总资产)与高管报酬不相关,与假设2不一致。

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说明,高技术企业自身的特征及其市场竞争的激烈,导致其经营风险加大,呈现出与传统企业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持,流通股股东的选择更为谨慎,高管报酬不完全依赖于企业规模的大小。

五、对策与建议

(一)改进高技术企业高管人员持股制度,推广和提高股票期权计划

在高技术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高管人员综合报酬计划,“低持股”和“零持股”现象严重,报酬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企业经营者通常比较年轻,相比而言,更会看重长期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短期的货币性收人,在这类企业对高管人员实施股权激励其效果应该更好。使高管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的程度,提高其利益与公司业绩的关联度和高管人员对公司的关切度,进一步强化高管持股的激励作用。

(二)积极培育有效、稳定的资本市场

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依赖于证券市场的有效程度,如果高管人员的努力和企业经营业绩不能被市场客观反映,该计划将不可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证券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倡导理性投资的理念,审慎调节市场供求,切实保护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促使证券市场向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构建基于企业经营业绩的高管人员综合激励制度

第3篇

【关键词】安全事故;预防;事故分析;对策

事故分析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一种方法,是为了防止事故重复发生,以消除事故或减少事故为目的,事故是具有规律性,可以把握规律,超前预防预控。2013年公司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与2012年相比,事故总数成上升趋势,为了在2014年有效的控制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从事故类别、事故成因及受伤害人员的成分等方面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具体原因制定今后预防、控制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

一、公司及工伤事故基本概况

北营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现有在职员工2.4万人,拥有矿山、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铸管、发电、公路、铁路运输完善的钢铁工业生产系统,现已具备年产生铁800万吨、钢坯850万吨、钢材1000万吨、球墨铸管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全国第一大拉丝材生产企业、第二大球墨铸铁管生产企业,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建筑材生产基地。由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料、中间产物、产品及催化剂,很多具有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性,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生产管线长且复杂、立体交叉作业等特点,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有些事故造成的后果引起的社会效应往往超过了事故本身。

据统计,2013年1~12月,公司共发生各类人身伤害事故30起,伤亡33人,其中轻伤事故26起、伤29人;死亡事故4起、死亡4人(临时工2人),同比事故增加3起,死亡人数增加3人。

二、工伤事故统计分析

1.按事故类别统计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现对公司2013年类别统计如下:

由上表可见,在事故总数中,中毒和窒息事故最多,占25%,主要是煤气、氮气所致;其次是其他伤害(员工在行走中,上下楼梯发生的扭伤,跌伤及犬类咬伤),占事故比例24%;第三是物体打击伤害、车辆伤害各占事故比例15%;第四是机械伤害占事故比例12%。综上所述,控制人员的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等事故是今后安全管理中事故预防、控制的重点,起重、高处坠落伤害事故也是我们注重防范的事故类型。

2.按事故原因统计

事 故 原 因 事故数量 事故比例

人的不安全行为

57.6% 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时心不在焉 6 18.2%

缺乏安全知识、经验缺乏 2 6.1%

违反操作规程 7 21.2%

蛮干、忽视安全 3 9.1%

生理缺陷或迟钝、体力不足 1 3.0%

物的不安全状态 设备、安全设施损坏或有缺陷 4 12.1%

管理上的缺陷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和指导 5 15.2%

物质堆放、整理不规范 1 3.0%

其它 意外 4 12.1%

由表可见,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占事故总数57.6%;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导致事故发生的也占较大比例。

3.按事故发生的时间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事故发生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上午7:00~8:00、上午10:00~11:00和下午15:00~16:30。经分析,①7:00~8:00为交接班时间,接班后事务多,工作精力不集中,现场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薄弱;②10:00~11:00处于员工工作任务收尾,临近午饭时间,员工的精力分散,工作急躁;③14:30~16:00维修人员急于下班洗澡、赶车,不能专心工作,安全意识有所放松;而生产岗位也受维修人员活动影响,情绪波动,不安心工作。这三个时段是日常现场安全管理的控制重点。

4.按发生事故所在工种统计

工序 岗位名称 受伤人数 百分比

生产工序 轧钢工、放灰工、主控室、司机等 21 64%

维修工序 钳工、焊工、起重工 12 36%

从上表看出,生产工序工伤事故是维修工序的二倍。主要原因是作业环境复杂,危险因素多,人员大,年轻人比重大,安全意识低,经验不足等因素造成。

三、预防事故控制措施

为了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和“零事故,零伤害”的安全管理理念和目标,认真落实全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管理原则,努力提高安全生产履职能力,注重在人和物两方面管理,可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员工安全培训和教育,加快提升员工安全素养。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在日常的安全培训工作中,一些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培训经费和时间没有保障,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佳,因此各单位需要定期组织开展员工安全知识、危险源辨识及安全操作技能的安全培训,也要将临时工纳入到正常管理,提高安全准入门槛,使员工熟知岗位危险有害因素。人事、工会、团委等部门也要积极开展的相应的活动,定计划、严落实,而且要求必须常抓不懈。

2.狠抓班组安全管理,重点在于基层。抓住员工的 “五态”,抓牢作业前的“五确认”,抓实设备设施危的险源辨识和专项排查,抓紧措施落实和隐患整改,班组这个“点”落的实,作业区的 “线”画的直,厂的这面安全大旗才能屹立不倒。实行员工标准化作业卡制度已经开展多年,但随着工艺、设备的逐年完善和改造,还存在作业标准和工序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完善标准化作业需要向岗位和工序延伸,通过细化工序标准,达到明晰岗位标准,使员工自进入工作岗位开始,一举一动都有标准可依,够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以岗位应知、应会、应作为重点,依据每个岗位的工序和流程特点,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岗位和工序规范操作的标准流程,直接告知员工上岗后必须执行的动作要领和操作步骤,具体到每一道小工序的工作内容、使用的材料工具、相关的图形尺寸、质量要求、安全确认事项,才能实现规范管理和规范操作。

3.做好风险管控,强化专项检查。结合2013年的事故发生规律,针对容易发生事故的有毒有害气体作业、有限空间作业、检维修作业等危险作业及关键环节,重点排查事故隐患,对薄弱部位实行风险防范,针对问题和隐患强化闭环管理。各单位不仅认真落实公司每月的专项检查,同时还有根据本单位的生产工艺特点,制定安全检查工作计划,细化每项检查标准,落实责任人,查清事故隐患的存在的深层次原因,避免安全检查月月查,同类事故还时有发生。安全管理人员坚决杜绝浮躁思想,平时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掌握第一手的、真实的、全面的现场信息,对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准确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4.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层层分解。要明确规定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岗位的安全职责与责任。要做到职责清晰、责任明确;使每一名干部、职工都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安全责任,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专责。领导干部分片安全承包的职责明确写入安全生产责任制中。同时还要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制度,要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各单位要成立监督检查小组,要定期对各级、各部门和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加强监管和考核。使安全生产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安全生产责任制要体现权、责、利的统一,更要体现出考核的严肃性。对履行职责好的要在各方面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未能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行为要建立约束机制、严格考核。对发生的各类事故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