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故都的秋教案范文

故都的秋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故都的秋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故都的秋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2.领会作者把故都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选取故都的风物时为什么不选取像火一般的红叶、透明的秋水?作者所写的故都的风物有哪些特点?从这些故都的风物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

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

2.出示思考题:

(1)本文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

(2)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3.学生朗读课文,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四、讨论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结构(见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找出精彩的语句,思考文章的写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分析课文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顾所学内容。

问题:(1)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2)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3)能反映作者感情基调的是哪些词语?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渲染和刻画的?

2.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附思考题3参考答案: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例如:①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

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4.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

三、总结、扩展

布置学生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想北平》,比较两文的内容、情感、写法。

第2篇

[关键词]重度障碍;教育康复;评估报告

重度障碍者是指那些为参与一体化的社区环境和享受跟其他具有更少或更多障碍的居民一样的生活质量,在超过一项以上的人类主要生活活动中,需要广泛、持续支持的所有年龄的个体。这些个体在行动、交流、自我照顾、学习以及独立生活、就业、自立等生活活动方面需要提供支持。当下,越来越多的重度障碍儿童进入学校,面对重度障碍学生入学率日益升高的趋势,如何对其开展有效教育与康复成了每个培智学校老师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训练计划。

本报告是评估小组在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评估工具和方法对个案进行综合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对其教育训练的目标领域和方式方法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能为更多重度障碍学生的教育评估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对象

1.个案基本情况

小程,男,1998年8月出生,15岁3个月,是笔者所在培智学校高年级段的学生。小程是足月生产,出生时体重3400克,出生时状况正常。母亲怀孕期间无疾病发生,也无服药情况,情绪状态良好,无其他妊娠反应,也无家族遗传病史。据个案母亲介绍,个案在出生后第6天因护士操作不当,致使个案头部摔伤,淤血压迫神经中枢,经尽力抢救,清除大部分血块,但仍有残留。因中枢神经创伤,导致个案构音器官发生病变,出现构音障碍,身体发育迟缓,手部活动能力受限。之后,父母带个案四处奔走求医,但均无明显效果。3岁后入当地幼儿园就读,接受过早期康复。随后转入本地培智学校就读,经本地医疗部门鉴定,个案为一级言语残疾。个案是单亲家庭,现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文化水平较高,现为一家纺织公司老板,家庭经济状况优越,母子关系融洽,母亲对其教育康复十分重视,但因工作原因,常无暇照顾孩子,所以个案平时主要由外公、外婆照看。

2.个案行为表现

小程因为手部肌力弱,活动能力受限,在家需要家人帮助挤牙膏、拧毛巾、穿脱衣物。小程体质较弱,容易受凉,拉肚子,可单独如厕,但不能控制大小便,偶尔会弄到身上,需要时时提醒。知道冷暖饥饱,能够使用勺子独立进食,不挑食,但咀嚼困难,适合吃流食。

小程无口语表达能力,无法借助手势语进行表达。平时有需求多依靠面部表情及粗大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对于图画、简单指令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任务。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喜欢与同伴交流,无明显行为问题。在家喜欢听音乐,常能独自一人坐在卧室听上半天,也喜欢打篮球,没事喜欢在家门口的操场上练习投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本研究由班主任、家长、特殊教育高校专家等合作进行。研究采用观察、访谈和直接测评等方法对小程进行全面的教育康复需求评估。

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是小程身心的发展现状、特殊需求以及广泛发育障碍的症状性评估,包括小程的基本情况、感知觉能力、动作发展、言语沟通、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情绪行为问题等方面。

3.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各种调查量表、观察表、评定表、检核表和标准化测验等工具搜集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具体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学生发展评估表、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构音障碍结构与运动功能检核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等。

三、结果与分析

1.心理发展

(1)感觉统合能力

运用《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对小程进行评估。结果反映:小程的本体感表现为中度失调,学习能力发展表现为重度失调。此外,小程还表现有大年龄的特殊问题(见表 1)。

(2)社会适应能力

运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估小程的社会适应能力,所得总分74分,转换为标准分为6分,表明个案存在重度适应行为障碍。各领域具体障碍情况:独立生活领域,个案缺乏独立脱换衣物、处理个人和集体卫生的技能;运动领域,个案缺乏独立乘坐交通工具外出的经验;作业领域,个案无法完成精细作业,如解系鞋带、使用螺丝刀修理家具等;交往领域,个案存在表达和书写困难;自我管理领域,个案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计划的独立制定和完成方面(见表2)。

(3)综合发展水平

运用《孤独症学生发展评估表》对小程感知、认知、语言与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七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发展性评估,明确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各项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为其后续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评估结果显示:“感知觉”领域,通过32 项,中间项 8项,中间项大多集中在视觉辨别与听觉区辨两个方面;“粗大动作”领域,通过 54 项,中间项 10 项,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平衡性、协调性等方面;“精细动作”领域,通过 26 项,中间项18 项,多集中表现在基本操作能力、手眼协调、握笔写画等三个方面;“语言与沟通”领域,通过21项,中间项16 项,主要表现在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认知”领域,通过 36 项,中间项 13项,主要集中在经验表征和因果关系两方面,“社会交往”领域,通过 24 项,中间项 3 项,主要集中在社交礼仪方面;“生活自理”领域,通过 38项,中间项 16项,主要集中在进食、如厕、穿衣三个方面。图1 显示: 小程的各领域能力发展都较为迟缓。其认知和粗大动作能力相对较高,语言沟通能力相对较低。精细动作、语言沟通、认知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空间较大,其他领域发展空间较为均衡。小程的综合发展水平相当于两岁六个月的学生。

2.言语与语言

运用《构音障碍结构与运动功能检核表》对个案构音器官的结构与运动功能进行主观评估,发现个案存在明显的构音器官结构与运动功能异常,致使个案言语功能重度受限。(见表3)

3.情绪与行为

运用《孤独症学生发展评估表》对小程情绪与行为领域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小程情绪与行为发展良好,无明显情绪行为问题。但受障碍限制影响,个案在情绪表达与调节方面存在不足。(见图2,着色部分越大说明情绪行为越好)

4.学业表现

依据个案的受教育档案,发现个案各学科学业表现均不理想。生活语文因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欠缺而落后;生活数学可借助计算器完成作业;生活适应课动手能力较差;美工、音乐等课也因相关能力受限而导致无法参与课堂学习。个案综合成绩居班级后位,学习能力较弱,属于需要进行个别辅导的对象。

四、访谈与观察

1.晤谈

与小程的妈妈及随班科任老师进行了晤谈。妈妈反映,小程是家中独子。孩子摔伤以后,父母为求治愈,四处奔走求医,花费巨大,但效果甚微。后来,父母在个案的养育问题上产生分歧,分歧日渐严重,最后走向离婚。由于个案母亲经济状况较好,遂将个案判归母亲扶养。母亲由于忙于工作,常无暇顾及个案,只能将个案送至外公家由老人照看。老人是退休工人,有一定文化水平,对待个案态度良好,能够协助个案处理个人卫生清洁问题,也能帮助接送个案上下学。

随班科任老师介绍,个案由于障碍原因,体质一直很弱,进入秋冬季节,个案因为畏寒,常会请假休息至第二年春暖返校上课。在校期间,个案由于不能控制大小便,常会弄到身上,需要老师不断提醒及协助处理。

上述可表明个案家庭情况基本良好,对个案较为关心。但个案体质较弱,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需要提供广泛、持续性的支持。

2.观察

通过持续观察发现,个案上课注意力较难集中,易受外界干扰影响,爱东张西望,常游离于课堂之外,需要老师时时提醒,自控能力差。个案沟通交往意识较强,有较强的沟通意愿,喜欢跟同学打成一片,但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容易盲从,跟风模仿,形成不良行为举止。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依据上述量表评估、晤谈内容及对小程观察的结果,可推断小程目前各方面能力发展水平均低于同龄正常学生。(见表4)

2.建议

针对以上评估结果,发现个案在社会适应、精细运动、生活自理、认知及言语沟通等领域能力发展较弱。而其中精细运动、生活自理及言语沟通都与个案生活密切相关,属于需要优先掌握的技能领域。因此,建议教师和家长优先选取以上三个领域进行教育康复训练,具体如下。

一是针对个案精细运动能力较弱的特点,建议教师及家长可以先从训练个案的手部肌力着手,可借助重锤式拉力训练架、哑铃、弹力网等进行手部肌力的康复训练;伴随手部肌力的康复,可同时开展手部灵活性训练,如安排一些作业游戏,拨珠子、插木棍、走迷津等,或者利用一些生活游戏,如捡豆子、串珠子、画线、拧瓶盖、色彩填涂等来提高个案的精细动作能力。

二是针对个案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问题,建议教师和家长在为其提供支持的同时,多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多给予个案表现的机会,鼓励个案进行积极尝试,并给予正向行为支持,如表扬、鼓励、奖赏等,以强化动机水平。在校期间,教师可运用生态评估的方法将个案在校所需掌握的技能罗列出来,利用生活适应或个别训练课进行训练。在家可让家长协助训练个案处理个人卫生或培养替代能力。

三是针对个案言语表达能力发展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借助学校的言语矫治训练仪进行构音器官的运动功能训练以及构音语音训练,帮助个案矫正构音障碍,学习发声。另一方面,训练个案借助辅助沟通工具进行沟通,如自制沟通板、图片兑换沟通手册等。

第3篇

培养学生做老师需要一个连环的训练过程:初始阶段,我在课堂内外采取多种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第二阶段,我利用课前五分钟学生才艺展示活动锻炼学生胆量;第三阶段,进行片段讲课尝试,利用早自习,给部分敢于尝试的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老师“连帮带辅”协助他们完成简短的讲课活动,既消除了他们的畏惧感,增强了信心,还激发了不少学生想讲课的欲望。第四阶段,分段实践,为了满足多数学生的要求,我利用早自习的后半部分时间,选取部分优生进行分段讲课;为了提高讲课质量,我培养部分讲课优胜者选讲简单诗词。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讲课产生了极大兴趣。

为让学生做老师更规范化,我重点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指导:

一、 学生备课指导

要讲好课,首先应备好课。学生初次上课,不知道怎样备课,所以必须做好备课指导。

为了满足多数学生讲课的愿望,我把愿意讲课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段讲课的训练。每组指定一名语文成绩好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负责,小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特长进行查找资料、研究教学方法和分段教学的合理分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集体备课指导。这样才能做到省时省力提高备课指导的效率。

(一) 集体备课指导

进行小组备课指导让更多学生体验备课环节,既是为大部分学生当老师做准备,又能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恰当地选择资料、巧妙地组合资料的技巧,从而掌握自学方法。

1.备课前的准备

解读课文。预习时学生可分组讨论或独立完成对课文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课文的重难点。

分工查找资料。可以通过“教辅资料”“读书笔记”“电视节目、网络资源”等途径,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 组长审查资料

小组成员把收集到的资料交由组长检查,组长认真审阅,挑选出与该课文关系密切相关的资料交给老师把关。

3.汇编资料,集体备课

利用自习课或者课余时间,老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集体备课指导。首先引导学生搞清备课的各个环节,再进行每个环节的具体指导,结合每节课文的内容,由学生逐个谈出自己对本节内容的讲法,准备选用什么样的资料,重点突出什么,进行哪些思想教育,进行什么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等等。再由记录者综合大家意见,定出本节内容的具体讲法,由负责本节讲课的同学形成教案。

(二)个别备课指导

讲课者根据集体备课的意见,编写形成详细教案,交由老师当面审查,审查过程中肯定其优点,及时指出其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落实其分段讲解的内容,并协助他们做好各讲课者之间的衔接工作。

分段讲课初见成效之后,再着手让学生进行全文讲课的训练。此时,学生做老师已经是轻车熟路,备课中的各个环节可由学生课余自行完成,老师只是审查教案,加以修正。

二、 学生上课指导

(一)预设课堂,课前教态指导

首先,要求小老师衣着要整洁、端庄、大方,神情要从容、镇定、自信,态度要亲切、和善、自然。

其次,训练小老师要能根据不同内容表达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或风趣幽默,或简洁精练,或从容淡定,,或朴素明白;讲课时语速中等,吐字清晰,说话流畅。

(二)跟踪课堂,辅助教学

教师自始至终认真观察每一位小老师上课的过程,如发现学生讲解有遗漏或不准确的地方,及时以教者的身份进行补充或纠正。

1.知识讲解遗漏时的辅助教学

比如:邓丽琼讲解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把故都的秋景概括成五幅画面,即小院赏秋―落蕊知秋――寒蝉啼秋――闲人叹秋――盛果绘秋,在引导同学赏析“小院赏秋”图时,就遗漏了一个内容:哪些景物具体体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便瞅准她找同学上台绘图的时机,巧妙地引导同学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理解景物特色,与作者情感相融合,归纳出故都之秋的特点。

2.知识讲解失误时的辅助教学

小老师讲解过程中的失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及时纠错。那次杨翅鹏讲解元稹诗歌《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他把诗歌抒情方式归纳为“借景抒情”,小老师讲课结束后的老师总结点评是惯例,我肯定他的优点后,巧妙地纠正诗歌的抒情方式应该是:情以事生,景因情异,情景交融。

3.问题讲解模糊时的辅助教学

对小老师讲解不清楚的问题,教师及时从学习者的角度提问,这样既可以带动学生思考,又避免了尴尬局面,维护小老师自尊。一次,吴伯建讲解鲁迅小说《药》时,文章的双线结构、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寓意都讲解得挺清楚,但在引导同学归纳小说主题时却讲得挺敷衍,同学有疑问又不好意思提出,为帮助学生弄懂问题,又要避免小老师难堪,我故意举手示意后站起来说:“老师,我可以问个问题吗?”同学们先是愣住了,继而发出理解的笑声,我便趁机提示式的发问:“小说的主题是从哪两个方面归纳出来的?”他豁然醒悟,便引导同学紧扣小说的明暗双线来把握小说主题。

(二)指导技能,提高能力

课堂中存在很多偶然因素,难免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刚踏入教学岗位的老师也常常遭遇这些尴尬,小老师遇到的几率就更高了,所以老师要及时给予应急技能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

1.思维短路的指导

如果小老师突然怯场,思维短路冷场时,老师要设法活跃气氛,示意同学们积极配合,缓解小老师思想压力。引导学生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化解尴尬场面:或用一两句幽默的话语、或转换话题、甚至可以请一两个活跃分子即兴表演以化解尴尬局面。

2.疑难问题讲解的指导

第4篇

那次,我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因为是公开课,所以非常重视,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借鉴了一些名师的教案和教学实录,然后写教案,做课件。因为重视,教案写得非常详细,步骤安排得非常周密。导入、过渡、照应,提问、点拨、总结,以至于各个环节所用的时间等等无不考虑在内,环环相扣,字斟句酌,力求天衣无缝,完美无漏。但当“剧本”排练完成,自以为胸有成竹,上台开始表演时,便觉十分吃力。当我把准备好的问题自认为是有机地抛给学生时,学生却表现得很漠然,一点都不配合,一节课我一直在想方设法的把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程式上引导,但教和学一直是两层皮,师生之间的感觉就如同车轱辘和车轴之间没滋油——涩,转不动。我便开始紧张、上火,但也只能硬着头皮把自己准备的戏往下演,不自觉间,教师手中的那根线就越收越紧,紧得师生都放不开,课堂教学成了我的独角戏,最后,满头大汗,败下阵来。

问题出在哪里?

事后,我和同事们认真地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课堂教学需要设计,但又不能让设计捆住了自己的手脚;科学的课堂设计绝不是按照教学参考书写写教案那么简单,需要教师的全方位投入。

首先,我过分重视并依赖我的教学设计了,过分重视了教师个人对文本的感受了,因而也就忽视了语文课堂的最基本的生态性、真实性等特性,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个性感受。

毋庸置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有准备,准备教材,准备教法,准备学生,胸中有“粮”,上课才能不慌。也可以有设计,设计环节,设计问题等等。但如果过分依赖于设计,授课思路只能在你的设计中展开,就如同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教师在课堂上就不会有激情和灵感,更何况教师要极力地引导学生接受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又怎能动起来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呢?

其次,我的教学预设也不科学,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牵引灌输多。想通过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追问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实际上仍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教学目标,并以此锁定学生的思考。这其实仍是一种填鸭式的机械被动的学习。科学的准备和设计,绝不同于传统观念中的备课,而是一种大预设和动态预设。而我这种忽视相机诱导、弹性处理,将教师个人的教学设计进行到底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

针对此,我对课堂教学也有了新的思路。

课堂设计一定要科学,更贴近学生,更实用。它一定是动态的,不是教师设计的一个程序。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学习理论知识、参与教学观摩、开展研讨交流;甚至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品位、兴趣,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多搜集一些学生的资料,了解学生的学情,预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怎么想、会想些什么,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然后,教师再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以及引导性问题——这一切都是备课,但重要的是,在教师心中,这一定是一幅白描的山水,而不能是一幅繁复的工笔,要留出一定的空白引导学生的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素质教育提倡对话与交流,定会有旁逸斜出。所以课堂教学不能让预设限制了思路,捆住了手脚,应结合学生表现,作灵活选择、弹性安排、动态修改。这当然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和灵感,所以,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现在再回头看这节公开课,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心中一定要装着学生,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能变得丰富多彩,才能有生命力。

第5篇

生态课堂的内涵理解核心在于“生态”,利用中国语言的语词分析法,可以看到生态中的“生”是学生、生命、生机的意思,“态”是状态的意思。生态课堂也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态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教育规律的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课堂;二是,生态课堂就是体现学生生命本真的课堂,是充满教师的人文关怀,闪烁着师生思想和智慧碰撞的火花,洋溢着生命气息。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真正建立教学和学生发展相统一的特征。相对于传统课堂,生态课堂由关注教育结果向关注教育过程转变,由关注教育客体向关注教育结果转变,由关注知识积累向关注学习能力转变,由关注目标的单一化向多元目标转化。

二、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的主体性和发展性。

传统教学的目标关注的是知识容量,关注的是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生态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索和合作研究的程度,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课余的语文阅读量,关注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2.教学主体的平等性和主体性。

生态课堂是平等的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者和控制着,而是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对话者,生态课堂中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教学关系等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班级规则下自主地进行探究和发言,能够对问题进行质疑和询问,不必在受制于教师,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学生的思考角度和内容。生态课堂是要多维的对话体系,进行讨论和争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3.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生态课堂是开放式的课堂,认为教学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上内容,而且应该把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和资料纳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形成大语文教学观。生态课堂的多元性指的是从多个角度看到语文现象和语文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灵活开放,不能刻板地按照教学设计或者预设开展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并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中的多元化理解,在倾听和交流中,促进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学活动的生活性和探究性。

生态课堂的教学活动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从生活中获取教育资源,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教学活动也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对生活事件的体验,对生活故事的语言描述以及对生活中景观的情感抒发,这些教学活动是充满探究性和创新性的,也只有吸收了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使教学活动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才能激发学生主体探究的热情。

三、构建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学习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无声状态,通过机械记忆和模仿习得知识。生态课堂强调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教学客体,知识的传递,而且要关注教育主体,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故都的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开展教学前一周,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咏秋的诗词,并通过板报的设计在自己的小组展示秋的美景和意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合作学生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导学案包括文章及作者背景、整体思路、内容理解、情感体会等,以内容理解为例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包括,读1~2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概括出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文章哪一部分最能够体现故都的秋味,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作者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分别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哪些特点?在上课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文章部分,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并设计本小组的展示方案,借助小组之间的交流来自己课文内容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是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借助相互讨论和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2.认真解读教材,找到生态课堂实施的钥匙。

随着教育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辅助教学的资料越来越多,许多教师在拿到教材后,便会打开教学参考书或者查找网上现成的教案和ppt完成对新内容的解读。但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的广泛,知识的理解、学生的能力、生活资料的运用都成为教学应该考虑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地区生活资源的特色,才能够真正建立生态课堂。例如,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收集学生作文中描写亲情的文章,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片段,制作成动画,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中。然后,带领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编写全文提纲,并合作探究父亲的爱和母爱有什么特点?并结合生活中的故事进行说明;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作者认为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父爱和母爱是学生生活中常常能够感受到的,教师收集生活中父爱和母爱的瞬间图片,以及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故事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支撑,这些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情感共鸣的重要条件。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活力。

新课程背景下经过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产生出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等,这些教学方法是相互结合的,在生态课堂构建的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综合,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拿来主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借助自主学习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学习,引导学生明确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会以小组为单位将文章的内容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并借助小组的展示实现更大范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更加充分,有原先的多媒体教学向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转变,课堂教学过程中全网络覆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地上网搜集资料,由原先多媒体单纯地为教师的教服务,向信息技术为学习的自主学习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权威向对话转变,教学过程向着学生主体学习的课堂转变。入,在拿来主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展示提供方面,同时可以就学生的疑难问题,迅速地组织学生查找资料进行研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展示片段进行录制,为学生的反复学习提供帮助。当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指导学生的课余扩展学习,组织学生活动,也成为生态课堂构建的一大特色。

四、结语

第6篇

最普遍也是最突出的现象是“投入高而收效低”。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所在地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

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纠其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优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地小,阅读理解的能力弱

许多教师常以自己的理解或一些专家学者的关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来设计阅读课堂教学,这样做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自己或专家的思维轨道中,当学生面对文章时,不是自己主动去分析理解,而是过多地依靠老师的讲解,不是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是过多地揣测琢磨老师或教参的意图,学生阅读的独立性、自由性和创造性受到无情的压抑,学生自由思考的天地变小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变弱了。

(二)教学内容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无论是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教材,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对象,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内容一般都按照介绍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正音解词,分析语段,理解文章结构,分析创作手法的模式进行教学。显然,这样的全面是基于教师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发展。为了在45分钟内完成如此多的教学任务,教师就不得不压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常此下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渐渐消失,语文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

(三)课堂预设多而生成少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静态的教案预设,而忽视动态思维的生成.有些教师从自我角度出发,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为“安全”起见,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常常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采取漠视不理的态度,久而久之,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会附带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活动:我的想法老师能满意吗?这样势必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二、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

(一)优化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通过设计悬念、质疑式导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就是教师用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课外材料,以材料与课文之间的类比点来设置疑问,诱导学生对作品的情节或主要内容急于了解的心向,使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力处于主动接受的“愤悱”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在讲授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时,导语设计是这样的: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名篇佳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欧阳修的《秋声赋》,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等等。有的描写秋天的萧瑟凄凉,抒发作者的深深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烂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样设计导语,既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又能以诗的意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美好的文章中,进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课堂提问设计,增强阅读效果

以问题为引导的契机,指导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就是说,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学生的思维有所提高,接近“最近发展区”,并逐步养成阅读学习的能力。例如:我们县周老师在讲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就以“说”为教学的切入点,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主要说的是“触龙说赵太后”,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触龙“说”赵太后了吗?那么他都说了些什么呢?这跟“说赵太后”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明确:在第二自然段触龙并没有直接说赵太后,他为自己的儿子舒祺求职,为后文成功地劝说赵太后做铺垫。起到了缓和气氛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几个问题,教师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代的劝谏艺术有所了解和领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注意运用策略来艺术地劝解别人。

(三)优化课堂结束语设计,培养迁移能力

1.设置悬念,回味无穷,给学生以无限思考的空间

一位教师在讲授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第一课时时,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是这样的:经过本课时的学习,经过大家的讨论发言,同学们已经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意义,但是,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说了这样的话“且受诟厉”却不改“疗梅”之志,并发出“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呼唤,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希望同学们回去后结合课后习题认真思考。这样设计结束语,不仅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无限思考质疑的空间,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展开想象,拓宽思路,让学生的知识视野向课外延伸

如有位教师在鉴赏分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后,设计的课堂结束语是:文贵创新,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在不少人面对众多的咏秋佳作望而生畏,欲写止笔时,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为咏秋佳作增添了新的篇章。文章也正如郁达夫所说: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设计这样的课堂结束语目的在于启迪学生如何创新作文,如何把大家常写的题材写出新意来,以此来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

三、结论

总之,对于如何提高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讲,仍然需要长期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需要依靠所有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第7篇

一份教案的设计跟语文老师能否上好这堂语文课紧密相连。我们经常会有些老师不写教案就开始上课,理由是没有时间备课。这样一来,课堂效果肯定会很不如意。因此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堂课的教案设计对上好这节语文课至关重要,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将会成为你这节课的亮点。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在导入环节应用了信息技术,从网上下载一段《念奴娇•赤壁怀古》配有音乐和画面的视频。一上课,我就开始结合视频上的画面,激情地朗诵,学生很快被视频中的赤壁大浪吸引,老师豪迈激昂的腔调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一代大文豪苏轼的豪放性格。

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有欲望地学习语文

有句话叫读好书不如好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第一条学习方法。学习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学生从内心就排斥学习语文,那他怎么会主动走进语文的世界呢?对于一些枯燥的科普说明文和文言文,学生更是淡然,甚至还有些学生想在上课时希望老师不讲这些课文,直接略过去。所以教师只能在讲台上无奈地把这些课文讲完,学生也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失去学习语文的欲望,怎么能体会到庄子大鹏的逍遥,怎么能感悟到“曲径通幽”的通灵之妙,怎么能理解司马迁的个人心酸?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我们可以在上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上网搜集到与文章相关的音乐、新闻材料、视频等。课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这种图文并茂的优美氛围中从内心产生一种“渴望”的感性,自己潜意识地想去学习。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想去学,喜欢去学,而非赶鸭子上架,逼着去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我们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让我们每位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在这样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有欲望地去学,教师才能有激情地去教。

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索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学科,特别是语文的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这两块。它们都是一种创造性体验。因此千万别把语文当标本图解,生搬硬套以及模式化。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品读语文,语文是个性的;用创造性的眼光去感悟语文,语文是有灵性的。因此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性地思索和感悟。

四、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语文学习需要感悟,同时感悟也是语文阅读的灵魂。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人物形象需要学生有诗意地感悟,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来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的高尚灵魂。典型的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苏轼的《定风波》。在上这两篇课文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画面,让学生有诗意地感悟到一个漂泊浪子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深深的乡愁,感悟到苏轼对待人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这不仅容易让学生被文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甚至震撼,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课文中也有许多优美的自然美景需要学生去感悟和欣赏,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读出那一份甜美的遐想。如在上郁达夫《故都的秋》之前上网下载好秋景图片:蓝水晶一样的长空,人字形的雁阵,静静的湖泊,沉静的秋山,堆满枯叶的小径,透过白桦林的斜阳,还有金灿灿的,红艳艳的高粱,缀满果实的柿子树,红色的枫树林……在导入的第一个环节就可以播放这些醉人的美景,唤起学生们对秋天的情怀。还有些老师把信息技术应用的更灵活。他们在上作文课时从网上下载一段关人乔丹打球的场面来播放,播完这段视频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画面的过程配上解说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不再因为写作文而去挤牙膏了。

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拓宽视野,也让语文教学结合社会生活,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升

第8篇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 创新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 设计问题

开放性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产物,能够实现课程改革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所谓的开放性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冲破学科、课堂与教材的局限,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变成帮助学生培养各种学习能力的推动者。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与开放课堂等内容,让学生处于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全面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一、开放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开放性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为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丝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为了达到开放性教学的实施效果,在创设开放性课堂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弥补封闭性课堂教学不足,掌握开放程度。开放性课堂的产生是针对传统封闭性课堂而言的,但并不是完全排斥封闭性教学模式,只是在此基础上弥补其不足之处。因此,开放性教学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正确掌握课堂开放的程度,才能有效的发挥其有效性。同时,允许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重视课堂生成,减少课程预设。对于教师而言,设计课程教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帮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过程等。但是,课程教案的设置不易过于详细,将课堂活动限制在各种条条框框中,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有可能发生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制定课堂教案的过程中,应当相对减少封闭与预设,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将比较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使其具有勃勃生机。

二、开放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1.创设教学情境,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与增强创新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古往今来,流放百世的传奇佳作大多是有着奇思妙想的故事内容及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比如《红楼梦》、《聊斋故事》等。要想创造出这样的绝世佳作,在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基础上,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可能具备无限开拓的思维空间。所以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精简、扼要的教学语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造问题悬念,积极发挥点拨引导与指导思维的效果,激发学生自主进行思考。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设计问题,设置问题悬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问题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不宜过大、过空,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等等。例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设计问题的方式,指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郁达夫利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描法,赞美了北平的秋色,抒发了对古都之秋的向往与眷恋之情,深刻地流露出自身的忧思和孤独感。这是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那么教师在备课之时,应当充分了解与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才能挖掘出有效的教学资源。

3.开放课程,整合教学资源。在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开拓不一样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效果,尽量创造一个能够足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开放课堂。

综上所述,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与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而言,能够更加体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平,栾承岗.开放式作文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5).

[2]张美兰.运用“开放式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能力[J].成才之路.2008(20).

第9篇

关键词:中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52-01

1.对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忧思

“全知全解”是阅读鉴赏的最高境界,但文学作品中的文字信息量如初春荡漾的汹涌潮水,个人凭着有限的视野和精力,想要真正达到“全知全解”,是很困难的。因而要让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做到这一点,无疑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然而我们看到,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往往肢解教材,“眉毛胡子一把抓”,力求把最多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自从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后,课堂教学容量大大增加,但老师们仍不遗余力地试图把自己“修为了几十年的语文功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链接给学生。教师把学生当成了“内存”无限大的“硬盘”,一切语文的、非语文的,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教参上的、教案上的……一股脑儿地往学生那里“复制粘贴”,全然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能否“撑”得下,“吃”得消。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富含创造力的艺术,而中学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往往主题深刻、特色鲜明。如果什么文章都按部就班地来,如何突出文体特色?如何突出教学重点?而在“问题教学模式”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发问,学生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回答,似乎学生的思维活动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到了答案。然而,现实情景与期望总是相差太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硬伤”比比皆是。学生在教师 “面面俱到” 的启发下,结果却是“面面不到”,“广种薄收”成了语文课堂教学陷入的困境,学生理所当然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因此,我们在痛心疾首的同时,更需要深入分析和探究,努力寻求“疗救”的策略。

2.中心问题发散式教学法的理论及实践

2.1 理论浅释。夸美纽斯说过:“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想要实现这种教育理想,语文教学就必须走向简约。这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有足够的时空,语文教学才会达到真正的有效。要做到简约,阅读教学就必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大胆取舍,选择性地探究教材中的某一方面,实现“点”的突破。而这又取决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教师巧妙的提问如平湖投石,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引发一连串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如何设计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以核心问题为主线,以点带面地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问题发散式教学”可实现其有效性。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即以某一个问题(知识点)为中心,然后派生出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些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那么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挈领全局,攻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使整个阅读教学贯穿着一条清晰的线索和轨迹,呈现出线性圆融的课堂结构。同时,这种提问法能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义,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深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激发联想,开拓思路。

2.2 实践探索。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有多种可能。因而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我仅以诗歌、散文和文言文三种文体教学为例,粗略介绍这种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及效果。

2.2.1 诗歌。学习《蜀道难》,我首先在导语中设疑:因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声名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指这首诗而言的。李白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称本诗"奇之又奇",到底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这首诗奇在何处?(中心问题)

接下来,我和学生共品这首诗,分别设置如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探讨并获得认识:这首诗共三段,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到底是怎样表现蜀道之难的?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蜀道的高峻?表现出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奇。)第二段对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什么样的意境?(雄奇险峻的意境,意境奇。)前二段的语言及意境构成了什么样的风格?(雄浑豪放的风格,风格奇。)

“诗言志”,这首诗表达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忧友人安居之难,掺杂了含蓄而执着的惜别之情外,是否还有言外之意?(第三段,作者可能借蜀道喻世途艰难,忧国事之艰,意蕴奇。)

在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体味、品悟的基础上,我再小结:这首诗语言奇,意境奇,风格奇,意蕴更奇。正所谓“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

第10篇

一、注意教师自身的情感表现

教师良好的情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饱满热情是诱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做到为人师表,要与学生建立美好的师生关系,深厚的师生情感,与学生打成一片,交流思想,爱生如子,给学生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在课堂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必须时时体现出:亲切的教态,期待的目光,和谐的语言,体贴的心肠。只有这样,才能传递自己的情感,而不应该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置学生的自尊心不顾,用粗暴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学生,使学生受尽挫折,以致厌学。这哪还能使学生接受自己教育教学内容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只有用情感对学生进行感染,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每堂课能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二、发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既重知识,又重情感,“以情促知,以知促情”。注意充分发掘课文中知识本身的魅力。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案为学案,注入情感因素,使之活起来,成为可以接受的信息源。因此,我有了教《包身工》时拍案而起的情感冲动;我有了教《故都的秋》时眷恋、落寞、苍凉的美感;我有了教《琵琶行(并序)》时受挫、失意、沦落之情。再譬如:我教《声声慢》这首词时,首先介绍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以激起学生对李清照晚年饱受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接着我声情并茂地配乐吟诵这首词,动情之处,声音颤抖,呜咽流涕,在整个吟诵过程中,学生的伤痛之情如决堤之水,横溢难阻,雷鸣般的掌声不断爆发,反复冲击我的吟诵,真正营造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伤氛围。正是对教材内容的情感发掘,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演绎,使这堂课获得全县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三、增强教学手段的情感功能

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在授课时做到:使用教具创设情境;播放录音、录象再现情境;扮演角色进入情境;象征性活动带入情境。如讲授《飞向太空的航程》,我利用多媒体放映“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的录象资料,对照课文,联系画面,让学生“亲眼”目睹“一个民族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讲解《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用语音机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借以烘托悲怆、沉重的气氛。教戏剧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采用了编课本剧的形式,同学们先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内容,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将课本搬上舞台,别看这么搬一次,比起坐在课堂上听讲,学生的脑筋动得“深”多了,也有“味”多了,而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中也慢慢的得到提高与发展。

四、激发学生好学的情感动机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观察;反思传统;实施步骤;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78-01

实施新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教育,培养时展需要的人才;新课程目标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变革课堂观察思维角度及方式,则是促进课堂教学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观察的现状

所谓课堂观察,即我们在教研活动中组织的听课活动,包括观课与评课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课堂观察的原始动机在于研究教学行为,提高效率,探寻教学策略。因而,观评的结果对教师授课思想行为起着指挥的作用。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即教科研机构确实始终不懈地坚持组织听课与评课活动,定期组织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但课堂观察效果并非不尽如人意。如郑愁予《错误》一文教学的评课意见为“1.教师语言优美,学识渊博;2.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的评课意见为“1.教学组织紧凑,设计有相关的学生活动;2.教师教态自然,情绪饱满,充满热情。”类似的实例笔者还能举出许多。很明显,观课时评课人关注的是老师,评课时评的也是老师,而作为课堂主角的学生却被忽略了。因此,引入新的课堂观察理念及技术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二、课堂观察的价值

教师在教学前所做的教案准备,其实只是一种预设,课堂实施却常常超出这种预设,授课过程中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性。读懂,决不是简单地想当然,它必须依靠课堂观察。正如美国教授托马斯・高顿先生所说:“教师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某些教学行为,许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教师缺少对问题的信息与意识而引起的。”事实的确如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当事者,教师很难当场对课堂产生冷静而客观的判断,正如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他当时是难以全面认识的。教室是一个繁忙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也没有反思的时间,系统的观察更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观察可以让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放大特定的教学行为,将自己的观察与他人的观察相比较,才可以增强教师的自我意识。他从现代教育理论的高度指导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通过课堂观察还可以学到意想不到的东西,这种学习是双向的,观者和被观者在这一意义上处于同一立场。大家可以一起感受授课过程中的“乐趣”和“困难”,只要能互相交流自己平时感到的一切,必然能学到意想不到的东西,因此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积累和反思的有效手段。

三、课堂观察的实施

对课堂的研究,是当前国际上研究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研究课堂当然需要课堂观察。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课堂观察技术是以录像技术为基础,对课堂教学进行课例研究。其基本过程是:1.录像;2.制定指标分析体系;3.分析;4.反馈。

其中,制定“指标分析体系”是决定评课方向的环节。传统的评课,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素质及教学机智,总之关注的重心是教师,学生不过是配角。当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的时候,人们便说教学效果很理想。今天,我们显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情绪、互动、发展变化等等,从中探寻教师在课堂行动中的立足点及教学策略。托马斯・高顿先生曾制定出一个课堂观察的体系,包括教师的期望、学习的动机、学习的互动、教学法的差异、活动式的教学、知识的建构、教室的管理七个方面,这一观察体系强调有意义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观察以学生为本。而在传统上我们更强调知识的建构,重视知识的达成度,重视教学技巧。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记忆性知识掌握很好,但探究的欲望、能力,创新的欲望、能力普遍较低,这与我们观课评课的价值取向应该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实施课堂观察,确定一个分析指标当是重中之重。指标确立了,分析也就有了方向,通过反馈,自然可以让教师完成有效的积累和反思,辅助以后的教学。

四、课堂观察的案例分析

下面是我乡一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观察案例,授课题目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这位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具体教学步骤:“1.两位数乘以一位数;2.两位数乘以整两位数;3.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其教学特点是“层层铺垫、频繁提问、化难为易”。

第12篇

一、正确理解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预先设计好话题,不能让课堂教学按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的教学,往往强调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语文审美等方面的内容。《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置固定的模式。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直接经验的、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激励学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

二、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技巧

教学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如果把教学过程中的传授知识比作过河,那么教学艺术就宛如桥和船,“不能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成为一句空话”,有位教育行家在谈到教学艺术时这样说。讲授一个概念、一组词语、一条定律、一则原理,最忌照本宣科,书云亦云。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为散文,形散神不散自然是学习重点。于是有些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抛出类似“本文是如何体现形散神不散的”这样空泛的提问,因为提问过于空范,学生会不知从何答起。可以将这类较大的问题化大为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比如上述问题,就可以改换问法,一分为三:本文写了几件事?线索是什么?作者怎样把这几件事用线索串联起来的?通过这种阶梯式的提问,学生的思路会比较清晰,思考也有了目的性,就不难领会文章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了。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的问题,那就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深思熟虑地选择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讲授方法。一个精当的比喻,能使学生在抽象知识前豁然贯通;一个巧妙的点拨,会使学生在混沌的思维中茅塞顿开;一个形象的演示,可使学生在迷茫中豁然开朗;一个得体的设问,会在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师抓好以上这几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课堂,抓住了一切。

三、加强语文课堂的阅读训练,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

新课标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求知识的兴趣,通过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教育不只是奔向未来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现实中找到欢乐的情感。因此,‘愉悦’理所当然应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效支点。”在抓好课内阅读写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提倡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相应的教学环境。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文学作品是丰富体验、开拓视野、及至精神成长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

四、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效率,从实效性的角度评价课堂教学

第13篇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活力,使思想政治课能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永葆生命力,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学的实效。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情感教育、因材施教并身体力行。首先,爱是教育的主线,做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校政治工作总结,请笑纳!

学校政治工作总结120__年7月开始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正式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为一名中学教师。而在这短短数月的时间里,我也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

一、职业深化思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对教育工作的深刻认识。对我这个刚刚走出校门的人来说,每个阶段的老师给予的关怀和帮助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所以,对我来讲,对教师职业十分崇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在我的概念里,中学时代除了语数外,其他的课程都不是那么重要。但当我真正登上讲台之后,我才发现思想品德课的独特性--它除了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之外,其本身的德育功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道德,教会学生辨别是非,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任何科目都不能替代的。思想品德课的老师也因此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

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思想品德课在本学期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七年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确立“关爱〃自尊〃自强”的基本价值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珍爱生命、主动把握自己、发展自我,做情绪的主人,品味生活、学会对不良诱惑说“不”,了解和学习自我保护的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做生活的主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也以人文

道德为工作主线,希望切实通过小小一节课起到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作用。

二、工作即是学习

从老牌学生到新牌教师,除了意味着角色的转变,学习的课题也大不相同:做好学生是思考如何学好,而想当好老师却要思考如何使学生学好,难度更大。对于新教师,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开学初,我就认真通读教材,从一开始的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到后来发现我们必须对自己三年里所要教授的所有课本内容都胸有成竹;对本学期考点的熟悉也不够,还要对三年后的大考考点有明晰的把握。每节课前,我都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

课堂上,我努力将培训所学的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各种教育资源,运用课件以及多种教育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力求让我的教学能够更好的体现素质教学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经常性地接受学生的对教学和学情的反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师生的有效沟通,及时改进不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勤思考,助成长

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实现常规教学的系统化、规

范化和具体化的同时,我们面前也摆着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严峻的课题:那就是现在中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兴趣不大,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活力,使思想政治课能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永葆生命力,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学的实效。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情感教育、因材施教并身体力行。首先,爱是教育的主线,做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优中差的不同学生,要有同样的爱心。通过对不同学生爱的感染,让他们喜欢这门课,增强个人情感对学习的助力。第二,认真观察不同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发展。对待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对待一些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学生,我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我所带的班级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日常学习中得过且过,期中考试后有点自我放纵的趋势。我每天和几个孩子约好时间见面,既谈心又抓学习,经过努力,个别同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成绩提高不少。另外几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改观。第三,中学生的可塑性极强,他们仍有一定的榜样模仿心理。思想政治课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培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注重对学生的身教作用。对孩子们的要求首先老师必须做到: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地调控情绪、高雅的生活情趣等等,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给学生一个正面、积极的影响。

一个学期的工作,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在工作中勤于思考,一

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来自学生的压力,也能够促进教师本身的不断成长和进步。

教育千秋大业,立德立人为本。通过一个学期思想品德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使学生的潜质、特长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一学期的工作中,尽管个人成长很快,也有很大进步,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我深信,只要是以爱为基点的教育,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肯动脑筋、花功夫,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政治工作总结2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一级(7)(8)(9)班的思想政治教学任务。在这一学期,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重视新课的导入

在往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式导入,但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我曾经听到一位学生这样的感慨:某某老师上课的第一句话老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就是我们教师没有好的导入,导入不新颖,缺乏创造性所导致的后果。在新课的导入方面,可有以下几种方式:复习式导入、时事新闻导入、典故导入等。这几种导入可以经常交换使用,后两者由于每天有差异性,就可以多使用些。当然,能够运用好这几种导入方式,就需要平时多关注各样的时事新闻,特别是新闻中的一些人物事件,毕竟有许多学生也会关注新闻的,教师谈及到学生看到过的新闻时,他们也往往情绪高涨,觉得自己有所收获,这无意中是教师引导更多的学生日后关注身边的时事新闻。对于典故方面也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免得词到用时方恨少。新闻与典故都是故事性的材料,学生都比较喜欢感兴趣,有好的导入就是该节课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对于聚集学生课间散乱的思想也是很大的帮助。

二、乐于帮助学生,共渡难关

教育以人为本,倡导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爱心是在校园内永恒需要的。对学生进行各样的品德教育,有时他们未必会乐意接受或被感化,更多的是教师靠自己的行动、行为感化学生,使学生从教师行为的感性认识中反思,达到理性认识。

三、尝试实施新的复习方式

随着期末的临近,各科都让学生自己进行复习,并且每一科的复习方式几乎都是一个样,即默默地看书,这样几节课下来,学生大都昏昏入睡,复习效率低下。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尝试运用新的复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支配,任其自由分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进行复习,可以默读、朗读、相互提问等。总之,运用的效率进行复习。经过两个班的测试,大多数须生都喜欢这样的复习方式,特别是一些后进生,通过相互间的提问能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这种比较自由的复习方式也可以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要求,是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也要多加注意个别的学生,防止他们谈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扰乱正常的复习,维持好课堂上的纪律,这也是新的复习方式要遵循的原则。另外一种方式是“竞赛”式的复习。让学生课前先做好复习准备,然后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并且要求学生进行抢答,起来回答的学生通过回答能够将该问题牢牢地把握住,回答后也要求其他的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朗读一遍,以达到巩固的目的。这种学生主动学习的复习方式效率也比较高,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刻,记忆得牢固。

四、对学生进行有差异的评价

班级中个别学生的特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就应该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目的是培养起后进生。如在作业、试卷的批改上,对于一般的学生可以严格地批改,而对于后进生则适当地放宽评分标准,这在于鼓励后进生,当后进生有所好转之后,就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让改进了的后进生也参与到正常的竞争中来。

在所任教的三个班中参加考试人数是131人,及格人数是123

人,优秀人数是53人。在下学期的工作中仍需要自己去摸索、尝试,并请教优秀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中进步。

学校政治工作总结3学年快要结束了,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也出来了。综观这次考试的成绩和今年高考的命题走向,有诸多的经验值得反思和总结。下面就自己高三政治教学工作做一总结。一、学生现状

本学期以来,由于是高三,大都数学生都能勤学好问,一般都能都取得明显的进步,但不足之处仍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薄弱点很多,综合做题能力较差,学习上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

2、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仍很多。

3、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

4、答政治题时仍然喜欢漫天撒网,针对性不强。

5、不善利用零碎时间,闲散事比较多。

6、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动学习质疑少,学习被动,不爱动脑、动手。

7、有时易灰心,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足,自信心还需锤炼。

二、教学措施

1、备好每一节课。

充分利用资料,深入研究高考,保证备课质量,同时注意根据学生实际实行有效教法,保证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活动。

2、精选习题,准确定位。

在系统的复习过程中,我们政治组准备了适量的复习练习题,在两人精选的基础上,再由一人汇总,从中选出适合学生特点,时量恰当、难度适中、紧扣时事的练习题,印发给学生。并注意做完批改,做好错误率统计,并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试卷分析,备好试卷讲评课。力求都做到选、练、阅、讲四环节完美结合。

3、上好每一节课。

我的原则是:一切围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落实扎实、练习有效、效率高、动手动口动。具体说来,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由学生上台讲、错题评分演示、学生总结方法等。

4、做好课后辅导。

课后必要的辅导是加强学生知识的重要方法。除了我的休息时间外,我一般都呆在办公室,接受学生的提问,认真给他们讲解。对于一些上课不用心,下课却来问的同学,我也不介意。让学生掌握他眼前的难题其实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5、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学校有专门的培优补差计划,并为我们这此任课教师提了几个档次的学生姓名,做好他们的生活、思想、学习工作。一般来说,我主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自己的培优补差工作,如果学生出现心理不稳定,上课不专心的现象,我都会主动找他谈话,和他交流。我经常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染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对他们是推心置腹的,从而有效的放松自己的心情,专心投入到学习上来。对于差生,我一直特殊的关注,经常在下课时分和他们随便聊聊,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有必要的时候,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三、教学效果

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成绩较差,虽然有一部分同学成绩较好,但更多的同学把最基本的分都失掉了。

四、教学体会

1、夯实基础是重点。

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都是紧扣考点,考查主干知识,这也提示我们在第一轮复习和今后的复习中我们的立足点应坚定不移地放在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对非考点的知识或非主干知识在教学中仅做提示。同时要告诫学生要分清主次,不要舍本逐末,过多地耗费时间。

2、强化能力是关键。

政治高考题,尤其是选择题灵活多变,看似简单,要做对却要花上一番功夫。这样的题目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就这类难题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它们并不是一些偏题、怪题,只是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了变形、拓展,增设了一些条件而已。比如这次的的1、和的两道计算题都是这样。要做好这类题目,除了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对多处个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能力。考试的这种变化提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创设条件,设置情境,注意多个知识点的串联,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去活学活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3、精讲巧练是途径。

每堂课按照教学课型及要求的不同进行教学,但留足时间让学生反思、练习和讨论是必要的。每节课留足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这也是学校课改的要求。每节课课前有复习,课后有练习,学生有学有思这是我们“精讲”的要求。“巧练”既体现在每节课有练习,也体现在每周一次的练习上。周练是对本周所学知识的检测,题目设置一般以基础题为主,同时根据高考要求,适度增加一些条件的变化。主要以高考真题和各省市的模拟题为取题对象。

4、练习讲评和试题纠错是法宝。

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练习来检验,通过练习发现暴露了问题,就必须通过练习讲评来纠正错误。一节好的讲评课必须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典型问题的有效讲解,必须让学生对典型错误形成一种规律性认识,印象深刻且能在下次自觉避免犯错。试卷讲评课既是纠错课,也是方法技巧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试卷讲评课就是要达到这种效果。因此,老师在讲评时不能就事论事了,对一类的题目或错误可以进行扩展性讲解,既要讲清错误原因,又要讲清解题思路和技巧。特别是连续几次都出现的同类错误,一定要把它们罗列出来,对它们的共性和不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错误,纠正错误。试题纠错本是学生必备的一本练习,专门收集自己的错题,并对错题进行订正。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学生改正错误非常必要。纵观这次考试,有得有失。成功之处在于: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强化了基础知识的复习,对时政专题的复习时间进行了压缩,从效果上看不太理想的。近年来,对时政专题的复习,一直也是困绕大家的难题,不搞不行,高考试题都是以时政热点为切入点来考查所学知识,学生没有相关的能力训练显然是不行的,搞,无疑又是大海捞针,高考的反猜题及当前高考命题的多角度使人根本无法预测到高考设问的走向。学生也普遍对时政专题的复习效果感到怀疑。针对这一现状,今后要对总复习安排进行调整,增加了知识专题的复习及时政专题的复习,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结构的构建上,同时对时政热点的处理更多是让学生了解背景用相关知识,创设条件多角度设问,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根据材料提取信息能力和规范表述、严密组织答案能力。这样的复习安排无疑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复习和能力提高。

总的来说要以课为知识单位,围绕考点,讲透重点,分清难点,消灭盲点。之后第二学期至二模前,以知识块为复习单位,第二轮复习不是第一轮复习的再重复,而是侧重于构建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分,是在一个更大单元里的知识重组,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整合知识。紧接着复习要以当年的几个持续热点和焦点问题设置专题,介绍热点背景及相关政策、措施,结合材料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主观题的解题能力。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归课本、回归试卷,重温考点,重看错题。

学校政治工作总结4作为科任,学期初,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能认真制定计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我更加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以便在活动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而且,为了能够更快地进入状态,经常去听各老师的课,感受各位老师的不同教学风格与教学技巧,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由于政治课在理论上比较难以接受,学生又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一学科,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所以,上每一节课,我都争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这样,有些学生会“爱屋及乌”由于对老师的喜欢而产生对学科的偏爱,以此作为增加学生学习政治兴趣的要素之一。

当然,这不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方法。教育活动是一种二层次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高中生,他们有自己鲜明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征,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特别是有些想学好政治,去又无奈基础太差的学生,我利用晚自修期间连续一段时间的从头至尾详细并有针对性地讲解,弥补其欠缺,并使其重新恢复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按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哲学基础知识。

作为教高三政治课的老师,我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注意以德为本,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在理论讲述当中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优缺点,正视社会现实。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我也发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之处。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把握不明确,高三年级的两个班每个班都有每个班自己的特点,并且两个班的学生素质有所不同,班级氛围各不相同,尽管我在教学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了这一差别,但是实际操作中做的还是不到位,所以,教学成果还不能尽如人意。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学校政治工作总结520__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反思高考,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希望对于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高考最终是通过学生上考场参考、做试题来完成,面对高考,武装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才能赢得高考。

一、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阶段性复习计划

要打有准备之仗。高三的复习工作需要有一个精心、合理的复习计划安排。统筹考虑五本教材的内容,把高考、市上的诊断考试的进度与我校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复习进度安排。稳步推进复习工作,力争不留知识、能力、和热点问题的漏洞。

二、用学科知识武装学生

对教材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易错易混知识不仅仅要讲透,关键是学生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运用不熟练,学生照错不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内在逻辑梳理主干知识体系,构建板块内和板块之间的知识联系,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储备,为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准备。

三、用能力提升学生

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考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使用学科术语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这要求我们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阅读理解材料和解答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试题设问入手,明确问题的方向;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以明确背景材料的中心思想;把设问、材料的中心思想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练、考,精典例题的讲评(老师讲、学生评)培养学生组织答案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导学生

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辩证地看事情。政治命题要反映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社会热点和百姓的真实生活。把我们的教学工作尽量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听其言,信其道,正其身,觉得学政治有用,想学,愿意花时间去学,这是学好政治这门课的重要前提。例如,讲劳动光荣,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时,我们把市场卖菜的老农和身强力壮而去行窃行骗的人比较,尊重谁、歧视谁就显而易见了,以辛勤劳动光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在我们内心深处。以勤奋学习,认真工作为荣,以不学无术、敷衍塞责为耻。

五、用自信扬起学生成功的风帆

进入高三,许多学生终于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太差,想学但困难重重,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出现焦虑、颓废、知难而退等症状,而且是反复的、间歇性的发作,面对此,我们用自信和温暖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白,所谓成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不是人人都达到一个既定目标。

第14篇

工作总结最好是要根据领导的意思来展开,把日常工作叙述一下,好的工作方法分享一下,不好的工作方法写出改进措施。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学政治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中学政治工作总结120__年7月开始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正式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为一名中学教师。而在这短短数月的时间里,我也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

一、职业深化思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对教育工作的深刻认识。对我这个刚刚走出校门的人来说,每个阶段的老师给予的关怀和帮助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所以,对我来讲,对教师职业十分崇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在我的概念里,中学时代除了语数外,其他的课程都不是那么重要。但当我真正登上讲台之后,我才发现思想品德课的独特性--它除了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之外,其本身的德育功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道德,教会学生辨别是非,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任何科目都不能替代的。思想品德课的老师也因此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

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思想品德课在本学期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七年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确立“关爱〃自尊〃自强”的基本价值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珍爱生命、主动把握自己、发展自我,做情绪的主人,品味生活、学会对不良诱惑说“不”,了解和学习自我保护的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做生活的主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也以人文

道德为工作主线,希望切实通过小小一节课起到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作用。

二、工作即是学习

从老牌学生到新牌教师,除了意味着角色的转变,学习的课题也大不相同:做好学生是思考如何学好,而想当好老师却要思考如何使学生学好,难度更大。对于新教师,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开学初,我就认真通读教材,从一开始的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到后来发现我们必须对自己三年里所要教授的所有课本内容都胸有成竹;对本学期考点的熟悉也不够,还要对三年后的大考考点有明晰的把握。每节课前,我都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

课堂上,我努力将培训所学的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各种教育资源,运用课件以及多种教育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力求让我的教学能够更好的体现素质教学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经常性地接受学生的对教学和学情的反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师生的有效沟通,及时改进不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勤思考,助成长

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实现常规教学的系统化、规

范化和具体化的同时,我们面前也摆着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严峻的课题:那就是现在中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兴趣不大,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活力,使思想政治课能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永葆生命力,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学的实效。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情感教育、因材施教并身体力行。首先,爱是教育的主线,做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优中差的不同学生,要有同样的爱心。通过对不同学生爱的感染,让他们喜欢这门课,增强个人情感对学习的助力。第二,认真观察不同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发展。对待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对待一些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学生,我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我所带的班级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日常学习中得过且过,期中考试后有点自我放纵的趋势。我每天和几个孩子约好时间见面,既谈心又抓学习,经过努力,个别同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成绩提高不少。另外几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改观。第三,中学生的可塑性极强,他们仍有一定的榜样模仿心理。思想政治课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培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注重对学生的身教作用。对孩子们的要求首先老师必须做到: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地调控情绪、高雅的生活情趣等等,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给学生一个正面、积极的影响。

一个学期的工作,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在工作中勤于思考,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来自学生的压力,也能够促进教师本身的不断成长和进步。

教育千秋大业,立德立人为本。通过一个学期思想品德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使学生的潜质、特长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一学期的工作中,尽管个人成长很快,也有很大进步,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我深信,只要是以爱为基点的教育,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肯动脑筋、花功夫,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中学政治工作总结2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一级(7)(8)(9)班的思想政治教学任务。在这一学期,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重视新课的导入

在往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式导入,但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我曾经听到一位学生这样的感慨:某某老师上课的第一句话老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就是我们教师没有好的导入,导入不新颖,缺乏创造性所导致的后果。在新课的导入方面,可有以下几种方式:复习式导入、时事新闻导入、典故导入等。这几种导入可以经常交换使用,后两者由于每天有差异性,就可以多使用些。当然,能够运用好这几种导入方式,就需要平时多关注各样的时事新闻,特别是新闻中的一些人物事件,毕竟有许多学生也会关注新闻的,教师谈及到学生看到过的新闻时,他们也往往情绪高涨,觉得自己有所收获,这无意中是教师引导更多的学生日后关注身边的时事新闻。对于典故方面也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免得词到用时方恨少。新闻与典故都是故事性的材料,学生都比较喜欢感兴趣,有好的导入就是该节课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对于聚集学生课间散乱的思想也是很大的帮助。

二、乐于帮助学生,共渡难关

教育以人为本,倡导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爱心是在校园内永恒需要的。对学生进行各样的品德教育,有时他们未必会乐意接受或被感化,更多的是教师靠自己的行动、行为感化学生,使学生从教师行为的感性认识中反思,达到理性认识。

三、尝试实施新的复习方式

随着期末的临近,各科都让学生自己进行复习,并且每一科的复习方式几乎都是一个样,即默默地看书,这样几节课下来,学生大都昏昏入睡,复习效率低下。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尝试运用新的复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支配,任其自由分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进行复习,可以默读、朗读、相互提问等。总之,运用的效率进行复习。经过两个班的测试,大多数须生都喜欢这样的复习方式,特别是一些后进生,通过相互间的提问能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这种比较自由的复习方式也可以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要求,是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也要多加注意个别的学生,防止他们谈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扰乱正常的复习,维持好课堂上的纪律,这也是新的复习方式要遵循的原则。另外一种方式是“竞赛”式的复习。让学生课前先做好复习准备,然后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并且要求学生进行抢答,起来回答的学生通过回答能够将该问题牢牢地把握住,回答后也要求其他的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朗读一遍,以达到巩固的目的。这种学生主动学习的复习方式效率也比较高,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刻,记忆得牢固。

四、对学生进行有差异的评价

班级中个别学生的特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就应该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目的是培养起后进生。如在作业、试卷的批改上,对于一般的学生可以严格地批改,而对于后进生则适当地放宽评分标准,这在于鼓励后进生,当后进生有所好转之后,就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让改进了的后进生也参与到正常的竞争中来。

在所任教的三个班中参加考试人数是131人,及格人数是123

人,优秀人数是53人。在下学期的工作中仍需要自己去摸索、尝试,并请教优秀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中进步。

中学政治工作总结3学年快要结束了,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也出来了。综观这次考试的成绩和今年高考的命题走向,有诸多的经验值得反思和总结。下面就自己高三政治教学工作做一总结。一、学生现状

本学期以来,由于是高三,大都数学生都能勤学好问,一般都能都取得明显的进步,但不足之处仍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薄弱点很多,综合做题能力较差,学习上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

2、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仍很多。

3、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

4、答政治题时仍然喜欢漫天撒网,针对性不强。

5、不善利用零碎时间,闲散事比较多。

6、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动学习质疑少,学习被动,不爱动脑、动手。

7、有时易灰心,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足,自信心还需锤炼。

二、教学措施

1、备好每一节课。

充分利用资料,深入研究高考,保证备课质量,同时注意根据学生实际实行有效教法,保证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活动。

2、精选习题,准确定位。

在系统的复习过程中,我们政治组准备了适量的复习练习题,在两人精选的基础上,再由一人汇总,从中选出适合学生特点,时量恰当、难度适中、紧扣时事的练习题,印发给学生。并注意做完批改,做好错误率统计,并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试卷分析,备好试卷讲评课。力求都做到选、练、阅、讲四环节完美结合。

3、上好每一节课。

我的原则是:一切围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落实扎实、练习有效、效率高、动手动口动。具体说来,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由学生上台讲、错题评分演示、学生总结方法等。

4、做好课后辅导。

课后必要的辅导是加强学生知识的重要方法。除了我的休息时间外,我一般都呆在办公室,接受学生的提问,认真给他们讲解。对于一些上课不用心,下课却来问的同学,我也不介意。让学生掌握他眼前的难题其实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5、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学校有专门的培优补差计划,并为我们这此任课教师提了几个档次的学生姓名,做好他们的生活、思想、学习工作。一般来说,我主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自己的培优补差工作,如果学生出现心理不稳定,上课不专心的现象,我都会主动找他谈话,和他交流。我经常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染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对他们是推心置腹的,从而有效的放松自己的心情,专心投入到学习上来。对于差生,我一直特殊的关注,经常在下课时分和他们随便聊聊,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有必要的时候,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三、教学效果

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成绩较差,虽然有一部分同学成绩较好,但更多的同学把最基本的分都失掉了。

四、教学体会

1、夯实基础是重点。

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都是紧扣考点,考查主干知识,这也提示我们在第一轮复习和今后的复习中我们的立足点应坚定不移地放在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对非考点的知识或非主干知识在教学中仅做提示。同时要告诫学生要分清主次,不要舍本逐末,过多地耗费时间。

2、强化能力是关键。

政治高考题,尤其是选择题灵活多变,看似简单,要做对却要花上一番功夫。这样的题目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就这类难题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它们并不是一些偏题、怪题,只是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了变形、拓展,增设了一些条件而已。比如这次的的1、和的两道计算题都是这样。要做好这类题目,除了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对多处个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能力。考试的这种变化提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创设条件,设置情境,注意多个知识点的串联,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去活学活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3、精讲巧练是途径。

每堂课按照教学课型及要求的不同进行教学,但留足时间让学生反思、练习和讨论是必要的。每节课留足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这也是学校课改的要求。每节课课前有复习,课后有练习,学生有学有思这是我们“精讲”的要求。“巧练”既体现在每节课有练习,也体现在每周一次的练习上。周练是对本周所学知识的检测,题目设置一般以基础题为主,同时根据高考要求,适度增加一些条件的变化。主要以高考真题和各省市的模拟题为取题对象。

4、练习讲评和试题纠错是法宝。

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练习来检验,通过练习发现暴露了问题,就必须通过练习讲评来纠正错误。一节好的讲评课必须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典型问题的有效讲解,必须让学生对典型错误形成一种规律性认识,印象深刻且能在下次自觉避免犯错。试卷讲评课既是纠错课,也是方法技巧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试卷讲评课就是要达到这种效果。因此,老师在讲评时不能就事论事了,对一类的题目或错误可以进行扩展性讲解,既要讲清错误原因,又要讲清解题思路和技巧。特别是连续几次都出现的同类错误,一定要把它们罗列出来,对它们的共性和不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错误,纠正错误。试题纠错本是学生必备的一本练习,专门收集自己的错题,并对错题进行订正。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学生改正错误非常必要。纵观这次考试,有得有失。成功之处在于: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强化了基础知识的复习,对时政专题的复习时间进行了压缩,从效果上看不太理想的。近年来,对时政专题的复习,一直也是困绕大家的难题,不搞不行,高考试题都是以时政热点为切入点来考查所学知识,学生没有相关的能力训练显然是不行的,搞,无疑又是大海捞针,高考的反猜题及当前高考命题的多角度使人根本无法预测到高考设问的走向。学生也普遍对时政专题的复习效果感到怀疑。针对这一现状,今后要对总复习安排进行调整,增加了知识专题的复习及时政专题的复习,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结构的构建上,同时对时政热点的处理更多是让学生了解背景用相关知识,创设条件多角度设问,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根据材料提取信息能力和规范表述、严密组织答案能力。这样的复习安排无疑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复习和能力提高。

总的来说要以课为知识单位,围绕考点,讲透重点,分清难点,消灭盲点。之后第二学期至二模前,以知识块为复习单位,第二轮复习不是第一轮复习的再重复,而是侧重于构建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分,是在一个更大单元里的知识重组,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整合知识。紧接着复习要以当年的几个持续热点和焦点问题设置专题,介绍热点背景及相关政策、措施,结合材料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主观题的解题能力。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归课本、回归试卷,重温考点,重看错题。

中学政治工作总结4作为科任,学期初,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能认真制定计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我更加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以便在活动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而且,为了能够更快地进入状态,经常去听各老师的课,感受各位老师的不同教学风格与教学技巧,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由于政治课在理论上比较难以接受,学生又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一学科,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所以,上每一节课,我都争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这样,有些学生会“爱屋及乌”由于对老师的喜欢而产生对学科的偏爱,以此作为增加学生学习政治兴趣的要素之一。

当然,这不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方法。教育活动是一种二层次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高中生,他们有自己鲜明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征,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特别是有些想学好政治,去又无奈基础太差的学生,我利用晚自修期间连续一段时间的从头至尾详细并有针对性地讲解,弥补其欠缺,并使其重新恢复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按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哲学基础知识。

作为教高三政治课的老师,我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注意以德为本,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在理论讲述当中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优缺点,正视社会现实。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我也发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之处。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把握不明确,高三年级的两个班每个班都有每个班自己的特点,并且两个班的学生素质有所不同,班级氛围各不相同,尽管我在教学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了这一差别,但是实际操作中做的还是不到位,所以,教学成果还不能尽如人意。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中学政治工作总结520__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反思高考,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希望对于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高考最终是通过学生上考场参考、做试题来完成,面对高考,武装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才能赢得高考。

一、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阶段性复习计划

要打有准备之仗。高三的复习工作需要有一个精心、合理的复习计划安排。统筹考虑五本教材的内容,把高考、市上的诊断考试的进度与我校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复习进度安排。稳步推进复习工作,力争不留知识、能力、和热点问题的漏洞。

二、用学科知识武装学生

对教材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易错易混知识不仅仅要讲透,关键是学生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运用不熟练,学生照错不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内在逻辑梳理主干知识体系,构建板块内和板块之间的知识联系,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储备,为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准备。

三、用能力提升学生

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考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使用学科术语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这要求我们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阅读理解材料和解答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试题设问入手,明确问题的方向;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以明确背景材料的中心思想;把设问、材料的中心思想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练、考,精典例题的讲评(老师讲、学生评)培养学生组织答案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导学生

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辩证地看事情。政治命题要反映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社会热点和百姓的真实生活。把我们的教学工作尽量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听其言,信其道,正其身,觉得学政治有用,想学,愿意花时间去学,这是学好政治这门课的重要前提。例如,讲劳动光荣,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时,我们把市场卖菜的老农和身强力壮而去行窃行骗的人比较,尊重谁、歧视谁就显而易见了,以辛勤劳动光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在我们内心深处。以勤奋学习,认真工作为荣,以不学无术、敷衍塞责为耻。

五、用自信扬起学生成功的风帆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