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产品经济性工作计划范文

产品经济性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产品经济性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产品经济性工作计划

第1篇

1制药设备管理与维护的意义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最早源自食品药品管理局(美国),它是一种以控制药品生产过程为手段,以提高药品安全性、有效性为目的管理机制[2]。目前,GMP已成为美国、中国、日本等多个国家药品行业的规范标准,对药品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制药设备的管理及维护与药品质量是否达到GMP要求密切相关,它也是推行GMP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制药设备是生产工艺的重要体现,它与半成品、原材料、成品直接接触,一旦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药品质量。因此,加强制药设备的管理及维护意义重大。

2制药设备管理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制药设备的管理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3],第一阶段:1950年前,即事后维修阶段,其特点是不坏不修;第二阶段:也称预防维修阶段,包括二大维修体系,即美国预防维修(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预防性维修,可有效避免突发性事故;然而,受检查人员经验及检查手段的制约,易造成维修不足或者维修冗余)和前苏联计划预修(按照修理周期进行小修、中修及大修;然而,该计划经济性考虑不足);第三阶段:也称设备管理阶段(系指应用设备管理、财务经营、工程技术等手段,以达成优化设备费用/效益构成比的目的),以综合工程学(英国)及全员生产维修(日本)为代表。

3制药设备管理与维护现存问题分析

(1)设备选型方面[4]。制药设备选型存在凭经验选型(未经过实际计算、或者数据计算不足)、盲目追求先进性、物性数据考察不充分等问题,严重影响设备的实用性和经济性。(2)设备安装及培训方面[5]。在制药设备安装过程中,往往重视施工进度,忽略施工质量,从而导致后期设备维护费用增加;此外,设备维修及操作人员培训不足也给制药设备管理及维护带来隐患。(3)管理及维护信息化投入不足。现今,虽然很多企业都很重视设备的管理及维护,也针对设备的维修记录及基本参数做了一定的管理和记录,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提供既往维修数据、缺少制药设备的有效说明资料(如说明书、图纸)等,这无形的增加了设备管理、维护及改造的难度。(4)管理制度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及方法,致使对制药设备检修人员管理不足,检修人员工作缺乏规范性,给制药设备管理及维护过程留下安全隐患。

4制药设备管理与维护问题的解决方案

义性(1)应用“价值工程法”进行设备选购,具体程序如下。明确需求、确定选购设备-收集目标企业情报(情报资料包括:经营方针、经营目标、生产规模及经营状况等)-针对目标产品进行分析(对目标产品进行精细化分析,即进行功能分类、功能具体化、功能明确化,然后,分析设备功能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综合考虑设备功能性、实用性进行重点排序)-评价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咨询专家等方法对设备进行成本分析及优缺点分析,然后,重新整合重点对象,并进行排序)-确定选购目标。(2)制药设备的安装及验收。严格按照GMP要求及相关操作规程进行制药设备的安装与验收。参与人员包括:生产部、工程部、动力部、质量保证员(QA)及外来专家。具体流程为:安装确认、运行确认。QA负责检查及确认GMP项目,审核验证工作等。(3)信息化建设。应根据设备技术说明书及GMP,咨询相关专家,编纂设备维护保养表及保养技术说明书,详细记录既往维修数据、维修方法、维修效果,以促进制药设备管理及维护的信息化、规范化。(4)实施两会制度。由于制药设备管理具有专业性强、问题杂、领域广等特点,加之设备故障具有突发性及隐蔽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快速、高效的运作、反应机制,以及时处理故障。班组班前会(是指利用每天上班前的10min,总结、讨论前1d的工作情况和本日的工作计划)及部门周例会(检查、总结本周工作情况,讨论本周主要问题,商讨解决方案,并制定下周工作计划),可有效增强工作规范性,对减少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第2篇

例如,通过项目管理,可以实现图纸设计、工艺设计、施工准备、质量控制、部件装备及测试和原材料采购供应等方面的集成,从而覆盖整个供应链。建筑工程设计的项目管理是建筑工程全过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因为设计阶段的工作决定了建设项目投资的大部分工作,所以设计的项目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全过程项目管理的重要部分。建筑项目前期设计阶段引入成熟的项目管理方法,将对设计进程中的科学决策、资源优化及质量和成本控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建设项目的设计运作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公司如何介入,如何控制设计过程,充分发挥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能动性,是取得项目设计成功的关键。

一个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的质量、成本、进度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工作是保证项目的合理性、适用性和经济性,重点放在程序控制、设计优化和投资控制上。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带来的技术和经济意义主要是:使建筑功能更为合理或得到提升,使结构安全度和抗震性能提高,减少和避免设计差错。节约建设造价,缩短建设工期,推广和利用新技术。设计就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建筑工程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人物,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文本题的方法,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建造的依据,并使整个工程能够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顺利进行,是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建筑工程的设计一般包括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分为建筑学、结构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等多个方面。设计管理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成败,由于设计管理的疏忽会导致建设项目进度缓慢、工程停滞、成本盲目增加甚至产品质量严重受损。以往长期以来,在工程建设领域,工程设计和投资控制工作联系不够紧密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设计人员根据设计委托进行现场调查,选择方案,进行设计,不同阶段向造价人员提供条件,进行估价或预算。

造价人员对工程工程概况,现场情况了解很少,无法将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全面。所以工作中既要克服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又要反对重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中成本控制认识不足,影响竞争能力。设计人员在设计中一般都比较注重设计产品安全实用,技术先进,强调设计的产值,而对设计产品的经济性不够重视,不抓设计中的经济指标和成本控制工作。设计管理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成败,设计管理的疏忽会导致建设项目进度缓慢、工程停滞、成本盲目增加甚至产品质量严重受损。把设计管理引入到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来,由专业化的设计顾问公司和设计管理专家来对方案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使工程项目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工程设计质量得以提高,避免因设计造成的浪费,从根本上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达到提高投资收益的最终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内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也是设计单位的核心工作。

目前设计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不断学习、创建研究学习型组织,设计人员的素质才能得到整体提高。同时还要鼓励员工积极创新。设计完成后项目负责人还要关注整个工程设计产品的完整性,它包括方案阶段的设计模型或多媒体;扩初阶段除了满足工艺、使用功能要求外,还应满足甲方招标文件、设备订货的要求;施工图阶段要对各相关部门在评审中提出的意见逐条落实,特别是对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条款的执行情况必须重点检查,以确保施工图审查一次通过。在施工图交付甲方施工以后,项目负责人要主动组织各专业设计人员做好现场施工配合工作,以保证工程设计项目的质量总体得到控制。所以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是设计院人员素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第一阶段,也是重要的阶段,设计阶段是影响工程投资的最主要阶段,是建筑工程项目付诸实施的龙头,设计是否合理对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起决定性影响。虽然设计费用一般仅为项目投资的1%~3%,但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0%~80%,在满足同样功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优质的工程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30%。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第一、接受投资方委托,制定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工作计划,经投资方批准后实施。在计划书中应重点提出技术质量的控制点和设计经济性的控制方法;第二、协助投资方优选设计单位和设计师,特别是优选设计负责人即设计经理。设计经理必须有设计经验和协调设计各专业工作的能力,善于沟通,具有较好强烈的经济意识。好的设计经理是保证设计质量的关键;

第3篇

关键词:中央部门机关;政府采购;绩效评价

在我国出台的《财政部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有这样的规定“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资金和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对于用作采购货物、工程建设和服务的采购基金来说,在将它作为财务支出的时候,应该要以出具的具体采购目录和采购标准进行采购。

一、总体思路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采购绩效工作存在着两个误区:第一,是将绩效管理错误的当成了一般的考核,从而将考核的重点只放在结果上,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考核,考核存在局限性;第二,将工作业绩往上拔高,从而将绩效考核的标准,定格在了社会影响之上。

对于我国中央政府机关的采购绩效评价标准来说,应该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绩效文件和管理办法来作为依据。将绩效评价目标作为引路,采购的评价标准和绩效标准作为重点,使得一系列完善的组织方法作为绩效的推动力,来对中央政府的采购进行绩效考核。力求尽可能的贴近实际,提高效率。并且,政府将绩效评价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来进行,对政府的工作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将采购的效率进行统计,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导。

二、合理确定绩效目标

机关采购的绩效目标主要包括预期产出、预期效果、服务对象或受益人的满意度,以及达到预计产出的成本源等几个方面。其中预期产出主要涵盖所能提供的服务量和公共产品量;预期效果主要包括采购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影响等。

对于这些采购目标,我们可大体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年目标两种。其中长期目标主要指的是定向目标,是政府在采购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应该由政府的采购规模加大、采购制度完善、采购运行机制更加成熟、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对财政支出和监管等方面来着手。而短期的年度目标指的是完成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中所要求的采购量,并取得成果。它的衡量指标分为定量和定性两个,涵盖了对工作计划的及时报送、采购计划的准时完成、对采购机制的完善发展、对节能产品的重视并在采购时多加考虑、对采购人员和供货商的评价、基础数据的统计上报等一些目标。

三、科学设定绩效指标、评定标准和评价方法

1.绩效指标

政府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遵循相关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及经济性原则这五大原则。其中,相关性原则主要是指那些与绩效目标有直接联系的,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出这些目标的完成度的一些方面;重要性原则主要是说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出评价标准的核心理念的一些指标;可比性原则主要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的指标,是可以进行比较筛选的一些标准;系统性原则是要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一起看待,以此来系统的看出采购所给社会带来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等;经济性原则指的是数据的获得应该以经济条件为主,充分考虑它的可实施性、所要耗费的财力和操作的便捷性,使得操作起来简便易行、易于理解。

对于绩效评价指标的构成大体可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两种。其中 共性指标是指对所有的评价对象都适合的一些标准,主要包括财务的管理、支配、使用状况,预算的执行情况,资金的使用状况以及有他们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它是由我国的财政部门统一设定的。

那么与此相对应的,对各个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部门所设定的,根据他们的特点而进行的评价标准便是个性指标。他是由我国的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共同制定的。现如今政府的采购工作还没有使用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因此要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来作出选择。将共性指标进行优化选择,选出最佳方案。然后在对其他的共性指标在进行细致的化分。举例来看,目前大多数的部门对政府的采购编制都不进行重视,因此在共性指标中原有的执行情况和预算制度可以进行保留;但是对于那些不采取项目管理方式,因而无法给出评价的财务状况来说,就应该删除。个性指标的选定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开作出具体的研究判断。

2.评定标准

财务的支出状况的评价标准便是绩效评价标准。它主要包括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和经有关部门肯定的一些标准。其中,计划标准指的是按照计划预先设计好的目标、预算开支、计划等作为评价的标准;行业标准指的是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制度来实施的评价标准;历史标准指的是按照原来的评价标准设定的评价;对于政府采购工作的研究应该根据年度计划和历史数据两方面进行。

3.绩效评价方法

成本分析法、同类比较法、大众评价法等是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其中,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把一定的时期的支出与收入进行对比分析,查看采购目标的完成情况。这个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像是对于采购成本与采购收益的评价可以用成本分析法,对于同一时期采购的同一物品的比较可以用同类分析法,对于采购在公众眼中的效果可以用公众评判法等。

四、严格进行政府采购工作绩效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在我们对要评价的相关人员的构成、时间、数据和资料的整理、收集等进行与之相关的规定时,就要对此进行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方案的制定,并据此生成相应的评价报告。这一报告应由相关的单位来进行填写,报告中应该含有的信息按顺序排列应该是:基本状况、绩效目标及其调整状况、绩效目标的管理方法、实施情况、绩效评价的评价方法、绩效评价的目标的实现程度、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对此的总结与建议,最后写出其他的相关问题。其中基本状况涵盖主要职能、事业的规划、年度计划和目标等一些方面。

参考文献:

[1]赵会平.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解读[J].中国政府采购.2010(02)

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15-02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十二五计划的第三个年头。在这个时期,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更多地依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工作力度的加大,从企业的层面上讲,企业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文章呢?我们常说,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只有企业搞好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肌体才能健壮起来,国家才能强盛,人民才能富足。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那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面临的首先是生存问题,第二是发展问题。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简单地说,企业只有盈利,才能生存;只有不断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才能发展。党的十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实践表明,企业需要管理,管理促进了企业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与激励等活动,其目的是合理、充分地利用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有人将管理、科学技术和人才看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三个主要支柱,也有人把科学管理和现代技术比喻为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车轮”。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计划管理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从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实行市场经济的角度讲,企业内部计划管理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其整个社会的生产呈现无计划的盲目性,但就某个具体企业而言,其经济活动则是具有高度计划性的。时间上,大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小到年度、月度、甚至周、日计划;层次上,大到集团公司,小到车间班组,甚至每道工序,都有工作计划;具体到每个人的工作也是计划有序,而非盲目。

第二,从计划管理的职能特性讲,它把企业的各种活动与未来的目标加以统一,并对企业的活动过程做出具体规定。这是因为,计划具有普遍性,大到国家的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安排,小到寻常百姓居家过日子,都要有个计划。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也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各级管理人员都要履行这一职责,这是计划的第一特性。计划具有经济性,是它的第二特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首先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计划目标的实现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要在投入过程中尽量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在产出过程中争取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大量事实表明,一个科学的计划,常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一个错误的计划,也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计划具有目标性,是它的第三特性,各项计划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的计划,是无意义的。

第三,从计划工作的作用讲,它处于决策和组织、控制过程的中间环节,使企业的决策具体化。决策是编制计划和实施计划的依据,计划首先是实现决策目标;反过来,如果没有计划,实现目标的活动就会成为杂乱无章的盲目活动。计划是组织实施的纲领。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复杂,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密切。要使各部门、各单位、各环节的活动,都能围绕统一的整体目标而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地进行,必须有一个统一而周密的计划。另外,计划为控制提供了标准。没有计划的活动,是难于控制的,控制本身也就失去了标准;而“控制”本身又意味着纠正脱离计划的偏差,或者对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这是一个计划、实施、控制、修正的渐进和提高过程。

第四,从计划管理的内容讲,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性质是单一的,不是全民所有,就是集体所有,它们全是国家政府机关的附属物,生产什麽,生产多少,都由政府确定,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企业的生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企业计划管理的内容,只是单一的生产调度,考核的内容也只有几个简单的产量指标和物耗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由过去的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企业计划管理的内容也从过去的只注重生产安排,考核几个产量、物耗指标,变为不但注重产量、物耗,而且更注重价值的增长与实现,把企业的成本、费用、收入、利润等指标,作为企业有效劳动成果的反映。

第五,从企业现实的机构设置上看,企业始终把计划部门作为管理的龙头部门,计划部门是处于生产和管理的结合部位,它面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不仅注意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更关心产品的价值增值和实现。它的职责设计,主要包括计划、统计、经济责任制考核三大部分,其工作触角直接伸向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从企业经济活动的酝酿策划、具体实施到最终产出结果,都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可以说,计划、统计、考核三大块工作,基本上构成了企业管理的有机整体。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已成定局,各发电厂申报上网电价,电网按电价排序调用机组,形成电力一级市场的运作模式,这一步的到来,只是时间的问题了。那麽,这种随时掌握全厂生产经营情况,了解生产运营成本水平的部门,只能是综合管理部门。

第5篇

奥地利法律给予国家审计以充分的地位、职权。审计纳入国家大法管理,审计是国家权力的组成之一,受国家宪法保护。如在奥地利联邦宪法中专门设置了“联邦政府审计法”一章。规定国家的审计法院独立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直接向国家议会报告工作,对国家议会负责。审计法院具有很大权限,凡使用联邦资金的政府所有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和由联邦机构经营的基金组织、联邦政府经营或与其他法人实体共同经营、联邦政府投资占50%以上的企业,均在审计法院审计之列。

奥地利审计活动的基本理念是对权力的监督,是联邦宪法赋予国家的公权与公信的象征。这使审计成为一种独立于执行权力机构的力量,既具有很大的行为能力,又具有充分的震慑力。

奥地利设国家审计法院,最高负责人是院长,由国家议会产生,相当于政府的部长。审计法院的各级官员相当于政府的公务员,均必须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法律、财经、工科等多种教育背景的人才,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学习背景。

审计法院根据不同的专业组成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专业的审计事项。在成为审计法院工作人员后,要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实习,由老带新,先要完成一些小的项目工作,逐步成为一个符合职业要求的审计人员。

审计法院审计有很高的独立性:制订审计计划是自主的,议会不干涉审计法院的计划,但有权要求审计法院进行某一个具体项目的审计,一年只能提出一个;每年要将所有审计报告集中浓缩成一个蓝色的版本,由议会的审计常设委员会审议通过后,被审单位就有义务按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整改;审计报告对外是公开的,每个公民都可以购买;重要审计报告在报纸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审计法院审计政府控股企业时,会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对企业的监事会是否坚持了经济性、节约性等进行评价,对其人员是否胜任、适合提出建议。

总之,奥地利形成了一整套由国家法律保障的、不受政府干预的、具有明确监督权利的、效率很高的审计体系。这一体系为审计活动保护联邦资产、监督联邦预算执行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关子内部审计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奥地利企业在一般情况下,职工数超过1000人的都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有些几百人的公司也设有内审,这是企业的自我要求,国家法律没有要求。奥地利内部审计有如下一些特点:

1、独立性。在审计机构设置上,奥地利一般由企业总裁或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对总裁或董事会负责;在审计计划制定上,每年审计工作计划,由董事会讨论通过,其他部门和人员不得干涉,只有监事会可以向董事会提出进行审计事项的要求。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客观公正的一个重要条件。

2、公开性。奥地利内审不是封闭的,其活动和结论要向社会公开,上市公司尤其如此。股民可通过审计报告了解公司的财务信息和审计意见。这既是对被审计组织的一种压力和促进,也是对审计工作者的一个压力和促进。这有利于监督和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目的性。奥地利内审的目的性明确。该国内审对每个审计事项,在审计目的上都明确应当包括的目标、规划、决策、执行、监督等五个控制环节。奥地利内审很强调各组织或机构对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指节约;效率性指收入和产出的比率;效果性指最后的成果,强调遵守预算的义务,强调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好的效果。

第6篇

奥地利法律给予国家审计以充分的地位、职权。审计纳入国家大法管理,审计是国家权力的组成之一,受国家宪法保护。如在奥地利联邦宪法中专门设置了“联邦政府审计法”一章。规定国家的审计法院独立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直接向国家议会报告工作,对国家议会负责。审计法院具有很大权限,凡使用联邦资金的政府所有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和由联邦机构经营的基金组织、联邦政府经营或与其他法人实体共同经营、联邦政府投资占50%以上的企业,均在审计法院审计之列。

奥地利审计活动的基本理念是对权力的监督,是联邦宪法赋予国家的公权与公信的象征。这使审计成为一种独立于执行权力机构的力量,既具有很大的行为能力,又具有充分的震慑力。

奥地利设国家审计法院,最高负责人是院长,由国家议会产生,相当于政府的部长。审计法院的各级官员相当于政府的公务员,均必须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法律、财经、工科等多种教育背景的人才,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学习背景。

审计法院根据不同的专业组成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专业的审计事项。在成为审计法院工作人员后,要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实习,由老带新,先要完成一些小的项目工作,逐步成为一个符合职业要求的审计人员。

审计法院审计有很高的独立性:制订审计计划是自主的,议会不干涉审计法院的计划,但有权要求审计法院进行某一个具体项目的审计,一年只能提出一个;每年要将所有审计报告集中浓缩成一个蓝色的版本,由议会的审计常设委员会审议通过后,被审单位就有义务按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整改;审计报告对外是公开的,每个公民都可以购买;重要审计报告在报纸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审计法院审计政府控股企业时,会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对企业的监事会是否坚持了经济性、节约性等进行评价,对其人员是否胜任、适合提出建议。

总之,奥地利形成了一整套由国家法律保障的、不受政府干预的、具有明确监督权利的、效率很高的审计体系。这一体系为审计活动保护联邦资产、监督联邦预算执行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关子内部审计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奥地利企业在一般情况下,职工数超过1000人的都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有些几百人的公司也设有内审,这是企业的自我要求,国家法律没有要求。奥地利内部审计有如下一些特点:

1、独立性。在审计机构设置上,奥地利一般由企业总裁或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对总裁或董事会负责;在审计计划制定上,每年审计工作计划,由董事会讨论通过,其他部门和人员不得干涉,只有监事会可以向董事会提出进行审计事项的要求。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客观公正的一个重要条件。

2、公开性。奥地利内审不是封闭的,其活动和结论要向社会公开,上市公司尤其如此。股民可通过审计报告了解公司的财务信息和审计意见。这既是对被审计组织的一种压力和促进,也是对审计工作者的一个压力和促进。这有利于监督和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目的性。奥地利内审的目的性明确。该国内审对每个审计事项,在审计目的上都明确应当包括的目标、规划、决策、执行、监督等五个控制环节。奥地利内审很强调各组织或机构对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指节约;效率性指收入和产出的比率;效果性指最后的成果,强调遵守预算的义务,强调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好的效果。

第7篇

[关键词] 企业经济效益 审计

随着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已成为企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重点,坐在受托责任位置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更是时时感到维持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压力。面对这种形势,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和,通过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不仅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内部审计责无旁贷的工作使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在授权审计范围内,以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的审计行为。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6年审计工作安排及审计研讨等方面都把经济效益审计摆在了重要位置。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以求获取开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大门的钥匙,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效深入的开展。

一、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

研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离不开对企业经济效益内涵及企业内部审计一般模式的认识。企业经济效益结果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一系列财务数据,如利润额、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等,但是财务结果是企业进行战略和投资决策,完成生产经营循环后产生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产生过程覆盖了企业运作管理的全过程,与企业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国外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普遍表述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是对使用资源的效益情况从不侧面的观察结果,三者即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总体的本质与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并无区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关注的信息是动态的是相互关联并具有传递性、循环性的,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核的数据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而且还需要综合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非财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才能洞察经济效益变化的内在原因;经济效益审计有时是直接的,突出经济效益的主题,有时又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优化管理流程,最终达到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特点,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有全面的认识。

(一)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在委托理论基础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尽管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对权责、利益的划分、制衡存在差别,但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看,都可以划分为决策、管理、作业三个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职能不同,在实现经济效益过程中的作用、贡献不同,经济效益审计把不同的管理层次作为审计对象,在审计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1、决策层次

现代企业的决策包括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规模、公司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生产经营规划、计划、预算等等。重大战略决策权控制在股东、董事会及经营管理班子手中。实践证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同企业的重大决策是否正确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联系,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应避开的领域。虽然理论上、法规上没有作出限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对决策层次进行审计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够成熟。内部审计同企业决策过程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掌握的决策层次信息也是滞后和不对称的,这种状态自然成为开展决策层次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障碍。然而,也不是说决策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在检查决策是否遵循既定的决策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审计如果发现属于决策错误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可以提出建议引起决策层的重视,研究有关决策的适当调整。此外,在多层级的大型企业组织中,内部审计对下属企业是否存在违规决策事项及授权范围内的经营决策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审计的。

2、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是把企业战略决策和制度、计划变为现实的纽带和桥梁。在大型企业组织中,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总部各职能部门的经营管控和下属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和信息系统主要是由管理层次掌握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离不开各级管理层的智慧和艰辛、精细的日常管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对管理层次的审计中会涉及检查公司规章制度是否有效执行;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是否体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是否存在和有效防范。

3、作业层次

企业经常性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生产经营作业循环后才能产生。作业层次体现了广大劳动者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贡献。作业层次的活动同样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考量,并且会直接影响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结果。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达到增加效益的目标也主要是优化作业层次实现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许多深入细致的检查都同作业层次相关。通过对作业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去发现存在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内部控制的薄弱漏洞,促进完善企业的作业流程,降低作业的资源消耗,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经济效益状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审计

既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和全过程的,那么对它的审计也是必须涉及多方面和全过程的,仅有事后审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我们可以用下图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全过程审计相关的主要内容

企业经济活动在事前、事中、事后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形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基建投资项目为例:这种基建项目的立项,规模控制是否基于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基建项目的具体设计和投资计划是否具有经济性,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关注的重点。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检查基建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是否有效降低控制了基建成本,尤其是在基建项目实施、结算过程中,对工程变更项目造成的基建投资增减变化更需要严格审查,帮助企业在基建结算中核减投资成本;在基建项目完工投产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跟踪审计基建投资的经济效益,检查项目投产后实际的市场反映和具体产出效果,看看项目的投入产出是否和计划的预期一致,具体分析影响效益结果主要因素变化,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建议。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迈向全过程的审计。例如运输行业中,一些企业积极开展了修造船项目、仓储、房地产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审计,有效核减了工程造价、项目投资;有的直接开展了基建项目的营运效益审计,有的把基建项目完工后的效果审计称为“项目后评估,”作为制度性安排进行例行的基建项目事后审计。

当然,企业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审计并不局限于基建项目,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更是具有普遍性,一项生产经营业务的计划、实施,一个业务流程的改造、调整,都会有一个资源是否合理配置,预期效果能否实现的问题。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传递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有效运作,最终会影响到经济效益结果。即使是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也同传统的事后审计有很大区别。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鉴定评价业绩效果,可以对经济效益变化的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水平、先进水平及本期计划进行比较,寻找挖掘进一步改进的关键环节,使下一轮作业循环时有针对性地改善薄弱环节,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水平的目的。

(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结合的效益审计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以财务数据为审计证据,以规章制度为衡量准绳,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合规性审计模式。经济效益审计不仅需要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而且也需要大量非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非财务数据来源于市场客户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生产技术情况,人力资源情况及生产销售过程。这些非财务情况,会直接间接地财务数据的变化,影响经济效益的结果。经济效益审计不可忽视非财务数据的意义,而应该哪些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具有密切关系及其影响趋势和影响程度。例如:企业要获得更多的经营收入,一般都需要扩大业务量,业务量的扩大同稳定、增长的客户群相关,而客户的增长又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分不开,产品服务质量又同员工的素质、生产技术关系密切等等,如此相关性的因果会发现许多非财务性因素。可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产生的非财务数据会提供更多的分析便利,方便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的变量关系。充分重视和大量使用非财务数据进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评价,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审计应当不断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环境下如何选取非财务数据的,逐步建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相结合的系统规范。

对于难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只要能证明与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也应在经济效益审计得到重视,因为这些因素的改善,最终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虽然说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但毕竟还有重要、次要之分,有直接、间接之分。相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存在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我们通常把冠以“经济效益审计”名称的审计项目及通过审计可以直接量化促进经济效益改善的审计项目归类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他同改善的经济效益有关,但不直接产生作用或难以量化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审计项目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例如,我们对亏损企业或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的企业可以直接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寻找扭亏增盈的措施;投资项目在进入正常经营阶段后也应当进行营运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新增投资的效益性;对基建项目成本的审计,对营运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审计,对营销收入的审计等等可以有明确的量化评价,会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也应当被看作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反之,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的审计,虽然最终会有利于经济效益,但直接的审计结果还是加强和完善内控管理,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以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为主,达到主题突出,重点突出,对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的效果,这对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也不容忽视,通过审计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对企业持续稳定保持良好经济效益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以上几方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特点的讨论,我们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可以引出几点结论: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根据内部审计授权范围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

2、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对企业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高度关联性的审计。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以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辅,保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关注。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不同,其审计方法也必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相适应。没有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就象河上没有桥和船,光有过河的愿望也是无法成功到达彼岸的。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研究中,我们认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如何立项,传统审计方法如何改革创新,一些管理工具如何运用等是值得重点研究关注的。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立项方法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如何选择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是审计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年度中实施的审计项目绝大部分是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的,是经企业权力机构或管理层批准后执行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安排也不能例外,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到常规的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

在年度审计计划中考虑安排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需要综合平衡三方面因素:其一是现有企业中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尤其要抓住本企业核心业务过程中对经济效益影响大的薄弱环节;其二是企业年度重点工作中需要审计工作配合的内容;其三是可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资源,即能够胜任经济效益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力量。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有时还需要相关的工程技术专业力量参与。因此量力而行,注重审计效果,结合企业迫切需要选择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才有利达到切实帮助企业改善经济效益的目的。

经济效益审计立项时还应注意突出重点。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次审计不宜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当前最重要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这样审计也会更加深入细致。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可以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化,即对常规性经济效益审计作出制度安排,如基建决算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利润异常状况审计等等。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创新审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成长性的业务之一,,缺乏系统成熟的经验和方法是现实。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传统的财务数据审核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必须运用创新的审计方法才能完成经济效益审计的重任。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运用创新审计方法是多方面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也需要长时间审计实践的摸索和积累,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宽,时时处于动态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限的审计资源如按部就班,事无巨细地检查每一个细节,不仅难以操作而且事倍功半。现代审计倡导的风险审计方法正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首先,审计应在了解企业基本业务和管理状况的基础上,把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和对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环节作为查找风险的重点范围;其次要善于捕捉市场变化,政策变化以及企业内部重大人事、管理体制、制度变化可能给经济效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经济效益面临的风险及时受到重视和应对,经济效益审计也就更具有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和预警性。例如,运输行业中由于燃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大大增加运营成本,缩小原有的利润空间,如何节约燃油消耗,控制成本上升就成为突出的经营风险。审计不仅要掌握分析相关的财务数据,而且应了解业务经营策略、生产管理、降低油耗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可能采取的措施,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控制油价上涨带来的经营风险。

2、广泛使用经济效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就像枝叶和树干的相关、鱼刺鱼骨的相关一样,也是有脉络可寻。

审计通常采用逆向检查分析的方法,先从经济效益的最终财务结果检查分析入手。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财务因素是从收入与成本两大类,收入中又有产品价格、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方式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成本也可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每类成本又有许多明细项目。审计可以从财务因素的变化中找出主要矛盾,然后顺藤摸瓜去了解财务信息背后的业务和管理情况变化,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内在原因。

对于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一般素质而言,相关因素分析中最具挑战的还是能否了解和熟悉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商业模式的特点以及各方面管理的细节。只有充分了解认识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正确把握其内在的关系,真正成为“内行”,才能准确地把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又比一般外部审计更容易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长期在企业中耳濡目染,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有天然的联系,而相关因素的分析是需要在一般了解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化,达到可计量、可推算的程度。

3、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工具的运用

近年来,在企业管术界和实务中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现代管理工具,这些管理工具的运用对推动企业管理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了作用。内部审计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的现代管理工具的运用。

平衡记分卡是一种绩效管理工具。它根据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客户关系、财务结果四方面因果关系,及为企业增值的贡献路径,制定各层面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推动企业各层级协同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平衡记分卡的理念,尤其是其各关键因素的相互关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因素分析是相通的,如果企业实施了平衡记分卡管理系统,就会为经济效益审计提供更好的检查评价平台,针对既定的各关键因素指标,检查实际完成的效果,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为制定新一轮的各层级工作目标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在高度重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改革创新同时,传统的审计方法也不可偏废。尤其是在审核分析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更需要运用财务审计的经验和方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防止在虚假的经济效益结果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层次经济效益审计,那样势必会影响经济效益审计的准确性,甚至会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误导性审计意见。这种审计风险也必须高度警惕并加以防范。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在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增值作用日益增大。广大内部审计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实践,全面实现内部审计的转型和发展。

参考:

[1] 秦晓,《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出版社,2002年11月。

[2] 邢俊芳、陈华、邹传华编,《最新国外绩效审计》,审计出版社,2001年1月

第8篇

[摘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活动,目的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已成为企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重点,坐在受托责任位置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更是时时感到维持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压力。面对这种形势,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和发展,通过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不仅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内部审计责无旁贷的工作使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在授权审计范围内,以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的审计行为。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6年审计工作安排及审计理论研讨等方面都把经济效益审计摆在了重要位置。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求获取开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大门的钥匙,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效深入的开展。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

研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离不开对企业经济效益内涵及企业内部审计一般模式的认识。企业经济效益结果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一系列财务数据,如利润额、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等,但是财务结果是企业进行战略和投资决策,完成生产经营循环后产生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产生过程覆盖了企业运作管理的全过程,与企业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国外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普遍表述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是对使用资源的效益情况从不侧面的观察结果,三者即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总体的本质与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并无区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关注的信息是动态的是相互关联并具有传递性、循环性的,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核分析的数据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而且还需要综合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非财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才能洞察经济效益变化的内在原因;经济效益审计有时是直接的,突出经济效益的主题,有时又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优化管理流程,最终达到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特点,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有全面的认识。

(一)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

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在委托理论基础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尽管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对权责、利益的划分、制衡存在差别,但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看,都可以划分为决策、管理、作业三个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职能不同,在实现经济效益过程中的作用、贡献不同,经济效益审计把不同的管理层次作为审计对象,自然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1、决策层次

现代企业的决策包括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规模、公司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生产经营规划、计划、预算等等。重大战略决策权控制在股东、董事会及经营管理班子手中。实践证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同企业的重大决策是否正确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联系,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应避开的领域。虽然理论上、法规上没有作出限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对决策层次进行审计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够成熟。内部审计同企业决策过程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掌握的决策层次信息也是滞后和不对称的,这种状态自然成为开展决策层次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障碍。然而,也不是说决策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在检查决策是否遵循既定的决策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审计如果发现属于决策错误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可以提出建议引起决策层的重视,研究有关决策的适当调整。此外,在多层级的大型企业组织中,内部审计对下属企业是否存在违规决策事项及授权范围内的经营决策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审计的。

2、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是把企业战略决策和制度、计划变为现实的纽带和桥梁。在大型企业组织中,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总部各职能部门的经营管控和下属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和信息系统主要是由管理层次掌握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离不开各级管理层的智慧和艰辛、精细的日常管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对管理层次的审计中会涉及检查公司规章制度是否有效执行;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是否体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是否存在和有效防范。

3、作业层次

企业经常性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生产经营作业循环后才能产生。作业层次体现了广大劳动者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贡献。作业层次的活动同样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考量,并且会直接影响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结果。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达到增加效益的目标也主要是优化作业层次实现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许多深入细致的检查都同作业层次相关。通过对作业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去发现存在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内部控制的薄弱漏洞问题,促进完善企业的作业流程,降低作业的资源消耗,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经济效益状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审计

既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和全过程的,那么对它的审计也是必须涉及多方面和全过程的,仅有事后审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

企业经济活动在事前、事中、事后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形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基建投资项目为例:这种基建项目的立项,规模控制是否基于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基建项目的具体设计和投资计划是否具有经济性,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关注的重点。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检查基建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是否有效降低控制了基建成本,尤其是在基建项目实施、结算过程中,对工程变更项目造成的基建投资增减变化更需要严格审查,帮助企业在基建结算中核减投资成本;在基建项目完工投产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跟踪审计基建投资的经济效益,检查项目投产后实际的市场反映和具体产出效果,看看项目的投入产出是否和计划的预期一致,具体分析影响效益结果主要因素变化,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建议。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迈向全过程的审计。例如交通运输行业中,一些企业积极开展了修造船项目、仓储、房地产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审计,有效核减了工程造价、项目投资;有的直接开展了基建项目的营运效益审计,有的把基建项目完工后的效果审计称为“项目后评估,”作为制度性安排进行例行的基建项目事后审计。

当然,企业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审计并不局限于基建项目,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更是具有普遍性,一项生产经营业务的计划、实施,一个业务流程的改造、调整,都会有一个资源是否合理配置,预期效果能否实现的问题。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传递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有效运作,最终会影响到经济效益结果。即使是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也同传统的事后审计有很大区别。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鉴定评价业绩效果,可以对经济效益变化的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历史水平、先进水平及本期计划进行比较,寻找挖掘进一步改进的关键环节,使下一轮作业循环时有针对性地改善薄弱环节,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水平的目的。

(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结合的经济效益审计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以财务数据为审计证据,以规章制度为衡量准绳,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合规性审计模式。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需要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而且也需要大量非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非财务数据来源于市场客户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生产技术情况,人力资源情况及生产销售过程。这些非财务情况,会直接间接地影响财务数据的变化,影响经济效益的结果。经济效益审计不可忽视非财务数据的意义,而应该研究哪些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具有密切关系及其影响趋势和影响程度。例如:企业要获得更多的经营收入,一般都需要扩大业务量,业务量的扩大同稳定、增长的客户群相关,而客户的增长又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分不开,产品服务质量又同员工的素质、生产技术关系密切等等,如此相关性的因果分析会发现许多非财务性因素。可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产生的非财务数据会提供更多的分析便利,方便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的变量关系。充分重视和大量使用非财务数据进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评价,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审计应当不断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环境下如何选取非财务数据的规律,逐步建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相结合的系统规范。

对于难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只要能证明与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也应在经济效益审计得到重视,因为这些因素的改善,最终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虽然说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但毕竟还有重要、次要之分,有直接、间接之分。相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存在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我们通常把冠以“经济效益审计”名称的审计项目及通过审计可以直接量化促进经济效益改善的审计项目归类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他同改善的经济效益有关,但不直接产生作用或难以量化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审计项目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例如,我们对亏损企业或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的企业可以直接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寻找扭亏增盈的措施;投资项目在进入正常经营阶段后也应当进行营运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新增投资的效益性;对基建项目成本的审计,对营运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审计,对营销收入的审计等等可以有明确的量化评价,会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也应当被看作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反之,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的审计,虽然最终会有利于经济效益,但直接的审计结果还是加强和完善内控管理,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以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为主,达到主题突出,重点突出,对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的效果,这对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也不容忽视,通过审计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对企业持续稳定保持良好经济效益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以上几方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特点的讨论,我们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可以引出几点结论: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根据内部审计授权范围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

2、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对企业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高度关联性的审计。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以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辅,保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关注。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不同,其审计方法也必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特点相适应。没有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就象河上没有桥和船,光有过河的愿望也是无法成功到达彼岸的。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研究中,我们认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如何立项,传统审计方法如何改革创新,一些现代管理工具如何运用等问题是值得重点研究关注的。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立项方法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如何选择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是审计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年度中实施的审计项目绝大部分是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的,是经企业权力机构或管理层批准后执行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安排也不能例外,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到常规的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

在年度审计计划中考虑安排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需要综合平衡三方面因素:其一是现有企业中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尤其要抓住本企业核心业务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效益影响大的薄弱环节;其二是企业年度重点工作中需要审计工作配合的内容;其三是可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资源,即能够胜任经济效益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力量。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有时还需要相关的工程技术专业力量参与。因此量力而行,注重审计效果,结合企业迫切需要选择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才有利达到切实帮助企业改善经济效益的目的。

经济效益审计立项时还应注意突出重点。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次审计不宜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当前最重要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这样审计也会更加深入细致。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可以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化,即对常规性经济效益审计作出制度安排,如基建决算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利润异常状况审计等等。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创新审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成长性的业务之一,目前,缺乏系统成熟的经验和方法是现实。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传统的财务数据审核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必须运用创新的审计方法才能完成经济效益审计的重任。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运用创新审计方法是多方面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也需要长时间审计实践的摸索和积累,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宽,时时处于动态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限的审计资源如按部就班,事无巨细地检查每一个细节,不仅难以操作而且事倍功半。现代审计倡导的风险审计方法正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首先,审计应在了解企业基本业务和管理状况的基础上,把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和对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环节作为查找风险的重点范围;其次要善于捕捉市场变化,政策变化以及企业内部重大人事、管理体制、制度变化可能给经济效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经济效益面临的风险及时受到重视和应对,经济效益审计也就更具有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和预警性。例如,运输行业中由于燃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大大增加运营成本,缩小原有的利润空间,如何节约燃油消耗,控制成本上升就成为突出的经营风险。审计不仅要掌握分析相关的财务数据,而且应了解业务经营策略、生产管理、降低油耗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可能采取的措施,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控制油价上涨带来的经营风险。

2、广泛使用经济效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就像枝叶和树干的相关、鱼刺鱼骨的相关一样,也是有脉络可寻。

审计通常采用逆向检查分析的方法,先从经济效益的最终财务结果检查分析入手。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财务因素是从收入与成本两大类,收入中又有产品价格、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方式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成本也可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每类成本又有许多明细项目。审计可以从财务因素的变化中找出主要矛盾,然后顺藤摸瓜去了解财务信息背后的业务和管理情况变化,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内在原因。

对于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一般素质而言,相关因素分析中最具挑战的还是能否了解和熟悉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商业模式的特点以及各方面管理的细节。只有充分了解认识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正确把握其内在的关系,真正成为“内行”,才能准确地把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又比一般外部审计更容易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长期在企业中耳濡目染,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有天然的联系,而相关因素的分析是需要在一般了解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化,达到可计量、可推算的程度。

3、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工具的运用

近年来,在企业管理学术界和实务中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现代管理工具,这些管理工具的运用对推动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了作用。内部审计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的现代管理工具的运用。

平衡记分卡是一种绩效管理工具。它根据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客户关系、财务结果四方面因果关系,及为企业增值的贡献路径,制定各层面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推动企业各层级协同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平衡记分卡的理念,尤其是其各关键因素的相互关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因素分析是相通的,如果企业实施了平衡记分卡管理系统,就会为经济效益审计提供更好的检查评价平台,针对既定的各关键因素指标,检查实际完成的效果,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为制定新一轮的各层级工作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第9篇

[关键词]财务 风险 预算管理

一、引言

在现代企业发展制度环境下,企业已经成为面向市场的竞争主体和独立的法人主体。作为企业,其经营与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财务管理。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并不断发展,必须以收支相抵、到期偿债为基础,以不断的增加收入,提高利润为前提,而这都离不开完善的财务管理。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角度出发,现代企业许多风险在财务管理和经营运行的轨道后回到会计核算的层面,如果对此管理不善,这些经营风险就隐藏在会计要素中,体现为某些会计要素计量虚高,某些会计要素计量虚低,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出现脱离客观的偏差,继而可能影响正确的决策,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分析

财务预算管理是采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调节、决策和目标控制的管理形式,是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于一身的一种有效的现代监督手段。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实施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取向。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需要采用增量预算,一般是在上年度预算执行的基础上,考虑预算周期内各种因素,调整预算的金额。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一般需要考虑企业的短期规划和长期发展,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项目执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由于企业的经营的市场环境经常变化,所以预算调整需要考虑一定的弹性。如果企业预算管理缺乏弹性,必然会导致企业与外部环境不适应,继而会影响企业对市场的应对能力。因此,确定适当的弹性额度以及考虑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是企业首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由于全面预算管理由于涉及的部门多、而指标多,导致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重短期、轻长期,企业财务预算与企业发展战略长期种难以匹配。企业一般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按照市场规律运行。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则在最大利润目标的前提下,往往服从于短期利益。未来一定时期的资产和经济效益状况,以及反映企业未来资产增值、保值的目标。预算管理的作用是通过预算体系把企业要实现的总利润目标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各责任主体,它可以是企业一个职能部门、分公司、车间、班组,直至个人。并明确界定各责任主体的责、权、利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协调运转。同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强化其责任感。通过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将原来只是由少数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的管理工作,转变为由全体员工都参与管理。预算落实、执行的过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每个责任主体就是一个管理主体,使员工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才会真正关心企业发展;同时,在企业内部各责任主体之间模拟市场管理,各责任主体的经营活动提前可控性,推动了各责任主体为达到责任目标的要求而努力,当然也就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预算管理的关键在执行与监控。现代企业在经营发展,风险存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活动中。缺乏预算管理,导致企业往往重资金总量筹集, 轻筹资结构安排。财务管理注重的是体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实现资本运行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资源结构,统筹安排,强调的是企业控制核心技术和核心资源,而将非核心产品外包。那么在财务管理上,需要统筹安排的不仅仅是自有资本的购买和安排,而且还需要考虑外包预算管理。注重资金总量的安排,轻视资金的结构安排,会导致企业在具体的项目运行中,部分环节捉襟见肘,而部分环节可能资金过度充裕,无法实现资本的最佳使用。同时由于企业缺乏预算管理,一般企业都是重当期收益,轻远期风险控制。这就会导致对于企业的长期的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及其规划支撑。企业发展规划与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以及财务预算管理决策分不开。企业重视短期的收益,而忽略长期的发展规划的做法,会导致财务运筹高度集中于当期财务管理。缺乏远期的风险控制会导致以下后果:企业财务高度投资于短期效益项目,企业远期战略规划,缺乏资本支持;企业资本运行结构不合理,高度投资于某一短期高效益项目,导致企业运行风险提高。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各项财务的支出和使用都以预算管理为依据,但是现代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往往都缺乏合理的预算管理。具体表现如下。其一,企业的财务预算前提不科学;其二,对于企业财务预算各级领导思想不统一,执行标准不一致;其三,企业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监控;其四,预算考评定位比较低。

三、加强预算管理,按照财务计划控制风险

计划分为公司计划、产业计划和企业计划,分别由相应的经营计划和工作计划构成。经营计划包括生产计划、营销计划、财务计划、三定计划、项目投资计划、固定资产购置计划、采购计划(含招标)、设备大中修计划、技术改造计划和新产品开发计划等。按照财务计划控制风险是指对计划编制、审核、执行、调整、考核与兑现全过程的管理。采用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结合上年度计划完成情况,对照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年度计划,保证计划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客观性原则,计划指标、措施符合公司及企业的经营实际,指标分解均衡、客观;严肃性原则,突出计划在各项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计划一经审定严格执行,不准擅自调整,严格考核、兑现。

1.按照计划编制财务预算

工作计划包括重点工作计划、例行工作计划、会议计划、认证计划、招聘与培训计划。计划编制依据包括:公司、产业及企业的三年规划、五年战略;公司、产业及企业近三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新企业、新增项目以“可研报告”确定的指标为依据;市场发展趋势、需求状况及预测;充分考虑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等指标影响因素,发掘企业指标增长潜力。编制方法,采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双向协调、互动;是以最小经济核算单位为起点,逐级审核、汇总。编制要求以主要指标为核心,各项计划要围绕主要指标编制。生产企业重点围绕成本、产量、质量指标编制计划,销售企业重点围绕销量、价格指标编制计划;根据计划要求,分别按照“项目、生产线、品种、区域”等细化编制,月份指标、工作进展情况,要有具体的计划安排和工作部署;确定主要指标及各专项计划。年度计划编制依据要全面、具体、突出重点,对各种增减利因素要全面分析,以“计划纲要”形式对全年计划情况进行总体描述;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细化下季度计划,并按月份进行量化分解。季度计划要结合市场变化、上季度指标完成情况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细化编制;每月最后一周,根据上月计划完成情况和当月计划指标调整下月度计划执行方案。方案要指标明确,策略、措施具体且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完成时限及责任人明确,相关工作衔接、配套;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执行方案以及相应的表格,要规范完整、指标具体、提报及时、保证质量。

2.计划的审核

计划审核主要对利润、收入、产量、销量等指标计划及其影响因素、变动幅度进行审核,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审核成本费用计划,主要对成本费用计划的影响因素、降低措施及变动幅度进行审核,评价成本费用的合理性;审核技改、项目投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主要对技改、新增项目及固定资产购置的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规范性进行审核,确保重点项目的实施审核资金收支计划,重点审核资金收支依据、平衡措施等,确保经营活动顺畅;审核营销计划,重点审核营销方案、营销策略、广告宣传计划及营销措施,确保营销效益;审核计划编制程序、标准及相应表格的规范性、完整性,评价企业计划编制质量。审核方法与要求包括对比分析审核,以同期、同行业及预测指标为审核依据;逐级分解审核,企业自审为主,公司部门审核为辅,按业务流程及计划构成逐项分解审核;专项专业审核,各专业部门结合企业分类管理,对专项计划进行专业审核;同步协调审核,以专业为主线、以产业为主体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协调与沟通,保证公司、产业及企业间指标的动态平衡。计划一经审定,即作为公司年度经营工作的依据,公司部门和企业须认真组织落实。计划实行过程管理,对计划执行情况,须按项目及时跟踪,企业按日上报各项指标,产业按旬分析,公司按月总结,对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公司通过审计、调研及专题会,对计划执行情况、重点工作及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跟踪检查、指导,按旬、按月总结、分析。计划指标一经审定,原则上不予调整。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半年进行调整:外部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使现有计划失去指导意义;内部发生重大调整,原计划编制依据发生变化。

3.计划指标的调整

计划指标调整须经公司审计、调研确认,并经公司总裁办公会批准。计划考核实行“四级考核”制,即公司对企业、企业对车间、车间对班组、班组对个人逐级考核。计划指标须层层分解,逐级签订责任书,并将计划执行结果与薪酬挂钩 。计划指标发生调整的,按调整后的计划指标考核兑现。计划执行效果的考核与兑现,按公司《经营责任书》及相关规定执行。未按本制度执行的,公司有权对相关责任人予以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将财务风险降至最低。

四、财务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估

公司在监控实际结果的基础上,对公司各部门以及员工进行考核,考核采用业绩评定表和工作标准法两种方法相结合。首先成立预算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厂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预算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预算工作实施情况的考核工作,决定与考核工作相关的事宜。预算控制一般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控制,通过年度预算确定前做充分沟通,与各责任中心经理每一项都过一遍,并结合年度责任中心工作计划,同时取得人力资源部、责任中心的上级主管的配合,共同完成预算前的工作。同时做季度的滚动预算,通过对比以前各期的预算执行情况,结合本季度的工作计划,重新调整当季度预算。并且,通过预算控制表,控制日常的预算执行行为,每月一次,将工作计划与预算中存在的差异,以追加、调减、推迟、提前等方式给予调整,由相应权限审核确认。每月底,由财务部提供各责任中心的预算执行情况表(由ERP系统支持,将每月的预算在基础资料中录入,并随时控制日常的支出行为),及时反馈预算执行状况,并将预算差异(正负两方面,不得超过5%)反馈到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根据制定的预算考核指标及时考核,每季度一次,年终算总账。对部门主要采用业绩评定表法。根据年初分配到每个部门的预算指标,结合各部门完成的情况,对各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各部门预算期内任务完成情况。对考核成绩按照优秀、良好、合格、稍差、不合格五个等级考核,定量考核排位靠后的10%人员进行岗位绩效工资档次下调。对于优秀部门奖励5万元。对员工的考核主要采用工作标准法,重点考核工作质量和效率,考核子公司优秀个人给予5000元奖励、集团公司优秀个人1万元奖励。对年终靠后10%的个人,给予扣除年终奖金的惩罚。通过严格的评估审核,做到有奖有罚,控制财务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范玉如.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0-11

[2]栾洪文.加强煤炭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J].中国外资,2012-09

第10篇

“管理审计”一词最早是在英国罗斯撰写的《管理审计》一书中被提出,主要是批判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发展为独立且全新的审计领域,主要工作是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业绩以及管理工作等,其中包括多种审计形式,例如,管理导向审计、管理经营业绩审计、综合管理审计、货币价值审计等等。

一、管理审计的主要工作

管理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审查企业在计划、组织、领导、决策、控制等管理方面的能力。

(一)对企业的审查

首先需审查企业的战略方案是否明确,因为企业的战略方案关系着企业的责任与使命,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是企业存在的意义;其次,需审查其制定的战略方案是否符合行业性质,因企业间的产品和行业的生命周期不同,所以各个企业应制定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竞争、财务策略,例如,企业如属于分散行业,就应该采用连锁、特许或者横向合并的经营方式,以使竞争力以及市场占有率得到提高。企业若属于成熟行业,就应该采取缩减产品、减少成本、增加销量等方式提高竞争力,或者也可通过采取国际化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快速发展;第三,审查企业的战略能否适应于其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如在激烈竞争的企业中,采取何种战略能够使企业稳步求生并得到发展;第四,审查企业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其制定的战略方案,其中具体包括:

1、审查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是否能够以企业的总体战略为依据,制定其自身的战略方案,其方案是否对本部门的经营活动范围和目标有详细的说明;

2、审查资源分配和工作计划是否衔接;

3、审查对制定战略的实施形式是否得当;

4、审查企业对自身出现失误情况的改善措施是否得当。

(二)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审查

1、审查纵向分工

确认企业的管理层次是否适中,具体表现为:是否有适当的集权和分权程度;管理人员的人数是否适中;是否能够及时传达信息;管理人员的行为是否受到限制。

2、审查横向分工

一般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分公司等多种分工结构。将是否能够正确的选择分工结构,能否有效的控制幅度与成本作为评价标准,以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效率得到提高。

(三)对企业计划的审查

1、审查企业能否制定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计划,其计划的范围、形式是否与资源的配置、业绩评价相适应。

2、能够符合企业的目标,并服务于企业的目标。

3、是否预计到影响企业计划的不确定因素,并提出应对方法。

4、其计划必须是在对企业以往数据的有效分析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预测的前提下所建立的。

5、制定的计划必须与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相符合,企业的实际完成收益是否大于计划的成本。

6、企业间各个部门的计划合作是否协调,能否在得到计划执行等部门的同意后再执行,而不是一意孤行。

7、制定的每一个计划和标准是否可为评价以及执行考核计划提供依据。

(四)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审查

审查企业管理人员是否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对相应岗位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以及技能是否都熟练的掌握;是否能够协调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工作上的配合程度;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是否彻底。

(五)对企业激励方案的审查

对于企业的管理的民主制是否有效落实,审查员工的收入分配是否公正、透明;审查公司的绩效评定方案是否合理;审批企业制定的激励方案是否合理。

二、管理审计的方法

在准备阶段,搜集与企业行业管理、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账务帐表等相关的文件,以了解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在调查阶段,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需深入各个部门了解实情。在实施阶段,可采用金额法,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货币量来表示;或者采用系统分析法、分析评审法等进行评估,来了解企业的管理情况,以及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审计报告阶段,应当深入的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管理中出现的纰漏及时进行分析并改正。

第11篇

关键词:化工工艺 化工设备 适应性

石油化工企业复杂的生产工艺条件对设备的要求很高,设备是企业生产运行的基础,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装置的连续稳定运行。由于设备的缺陷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事故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设备缺陷造成装置停工,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

一、基于可靠性的石化企业设备选型决策研究

1.设备的可靠性与规定的条件是分不开的。所谓规定的条件是指设备所处的环境条件、使用条件和维护保养条件等。

2.设备的可靠性与规定时间密切相关。所谓规定时间,根据实际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或者一次性动作。通常工作时间越长,可靠性越低。设备可靠性强调了时间这一因素,而产品的技术质量性能指标则没有包含时间这一重要因素,在规定时间内评价其优劣,是设备可靠性与其它技术性能指标的根本区别。

3.设备可靠性与规定功能有关。所谓规定功能是指设备应具有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设备可靠性要对设备的所有技术性能指标作综合评价。可靠性分为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固有可靠性是通过设计、制造形成的产品可靠性,固有可靠性所考虑的中心问题是狭义可靠性。使用可靠性是指产品在广义使用条件(包括产品运输、仓库保管、使用环境等)的作用下保证固有可靠性发挥的程度,使用可靠性所考虑的中心问题,是包括维修性的广义可靠性。

二、基于可靠性的石化企业设备维修策略研究

1.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是指通过对设备的检查、检测,发现故障苗头以防止故障发生,使其保持在规定的状态所进行的各种维修活动。

1.1定期维修:是指设备使用到规定的时间时予以拆修(或报废),使其恢复到规定的状态。如果划分更细的话,定期维修包括了定期维修和定期报废两个含义,它们在定义上有所不同。

1.2视情维修:是指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将记录到的设备运行状态与使用的标准进行比较的工作。所得结果将决定设备是否继续工作到下一个检查期。由于这是一种根据故障情况,跟踪故障迹象过程的办法,有时也称为预知维修。国外有称此为“监控状态参数的视情维修”和“临近故障状态的视情维修”。

2.修复性维修

修复性维修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使其恢复到规定的状态所进行的维修活动,其主要方式有:

2.1事后维修:是指设备发生故障或者性能下降至合格水平以下时采取的非计划性维修,或对事先无法预计的突发故障采取的维修。

2.2状态监控维修是指不宜

采用上述各种维修方式,但又不能放任不管,通过所积累的故障信息,进行故障原因和故障趋势分析,对设备可靠性水平连续监控的工作。CMM 不规定设备的使用时间,因此能最充分的利用设备寿命,使维修工作量达到最低,是一种经济的维修工作。预防性维修的内容和时机是先加以规定并按照规定的计划进行的,因而也可称为计划维修,修复性维修因其内容和时机带有随机性,不能在事先确切安排,因而也称为非计划维修。

3.改进性维修

3.1改善性维修是为消除原设计、制造上的缺陷,结合设备修理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的改良工作。

3.2无维修设计是指设备的维修性在设计时给予理想化设计,在使用寿命内没有维修,产品一次性用到报废。

4.综合性维修

综合性维修是利用上述各种维修方式所组合起来的、取长补短的方式进行维修活动。

4.1生产维修是指从经济效益出发提高设备生产率的维修方式,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如事后维修和定期维修共同实施。

4.2战场抢修是指战斗

中装备故障后,在评价损伤的基础上,采用快速诊断和应急修复技术,对装备进行修理。

维修方式是随着社会和生产进行而不断产生的,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还会有新的、更经济的维修方式出现。

三、石油化工企业维修策略研究

1.综合维修管理

TPQM 提出维修的十项要素。然后对这些要素实行综合的、一体化的、整体化管理。也就是说,其中一个要素改变了,其他相应要素也应随之变化,以保持过程的整体性。

2.管理与组织

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及相应的职责规定。

3.组态管理

对设备的实际状况、功能特性以及设备鉴定的技术文件作综合性的管理。

4.后勤保障

对保障维修的后勤项目,如零件修理、专用工具、测试设备、技术工人和计算机软、硬件作出明确规定和有效管理。

5.质量考核标准

整个维修过程及各项要素均制定质量考核标准,加以严格管理。

6.工作控制

对工作计划、进度安排和具体实施过程加以控制。

7.维修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计划与调度、设备跟踪与记录、维修效果与质量标准的比较及数据报告等项目的手工或计算机管理。

8.维修任务

把需要执行的预防维修、预测维修、恢复性维修和闲置设备

四、TPQM 的 PDCA 循环(计划-实施-检查-调整)

TPQM 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计划-实施-检查-调整的 PDCA 循环过程。目标是为了达到规定的质量体系标准。这里,过程应有明确的界限,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评价,要对过程加以合理调整,维修职能的十项要素要融合在整个过程之中。TPQM 的实施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单元:管理单元、选择单元、开发单元、实施单元、执行单元、评价单元、反馈。

参考文献

第12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是时候开始制定工作计划了。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质量的工作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S店汽车销售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4S店汽车销售工作计划1一、加强客户回访

要巩固和扩大市场,一定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协调与客户,用户之间的直接关系。必须按照客户如期访问表如期如实如数地进行客户回访工作。

二、合理利用网络搜索

充分发公司网站和网络资源优势,通过信息检索,及时掌握分析实现销售信息。

三、加强合作

1、我们可以和驾校合作,通过学车网报名成功学车的学员,在我们网站买车,能够优惠,优惠比例后续再讨论。

也可以和一些跟我们本来不合作的驾校合作,通过驾校这边到我们网站买车,优惠力度等等。

2、在我们网站首页和各个城市分站等页面上大力推广卖车业务,并且前期肯定有比较大的优惠力度,才能吸引用户。

3、跟一些我们合作的网站、传媒互换软文,竭力推广我们汽车板块。

4、寻找一些地方型的社区网站,跟他们合作。

5、网站不定期做促销优惠活动,拉近客户关系,使客户知道我们网站的汽车价格优势。

6、跟一些汽车保险公司合作,拿到一些优惠的互惠互利的保险价格,对我们来说应该也是一种优势。

7、业务,就是销售,然后是销售培训,在销售培训上多下功夫,熟悉掌握自己所卖的车型构造,性能,价格与竞争车型的优略比较分析。

如果销售员的业务知识明显匮乏,直接影响销售部的业绩,现在产品技术更新很快,不培训就等与落后,对用户的疑问不能解答,直接影响销售。在销售与培训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快速提高销售员的能力。

8、售前售后服务。

客户买汽车肯定是希望简便简洁,没有人会愿意花钱买罪受的,所以我们要提高市场占有率,所以我们要把用户的真正的需求和担心(无外乎就是:整车的质量保障、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售后的索赔、售后维修的优惠、销售人员的专业性,公司的诚信度、公司的人员的良好印象等)落实到实处。20__年我相信我们能够成功。

4S店汽车销售工作计划2一、销量指标

带领团队努力完成领导给予的当月销售计划、目标。

二、监督,管理销售展厅和销售人员的日常销售工作

1、仪表着装:统一工作服并佩戴胸卡。

2、展厅整洁:每天定期检查展厅车辆,谈判桌的整洁状况。

每人负责的车辆必须在9点前搽试完毕,展车全部开锁。随时处理展厅突况,必要时上报销售经理。

3、展厅前台接待:如值勤人员有特殊原因离岗,需找到替代人员,替代人员承担所有前台值勤的责任。

随时查看销售人员在展厅的纪律。

4、销售人员的日常工作:,对于销售人员的客户级别定位和三表两卡的回访度进行定期抽查,对销售员的销售流程进行勘察.对销售人员每天的工作任务和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协调,如上牌时间和厂家出现的政策变动等.随时处理展厅突况,必要时上报销售经理。

每天下午下班前定时把一整天的工作情况和明天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上报给销售经理。处理职责范围类的客户抱怨,提升客户满意度。

三、配合市场部,做好销售拓展和市场推广工作

1、对市场部发出来的市场活动进行协调,如外出拍照片等。

2、在销售人员不值班的情况下,可以沟通市场部进行外出市场开拓,由市场部定点,出外发单片。

四、掌握库存,配合销售经理做好销售需求计划

每天对于销售人员的交车,资料交接,开票,做保险等进行盘查。下班前上报销售经理登记。对于时间过长车辆对销售人员进行通报,重点销售;配合销售经理对每礼拜一从厂家订购的车型,颜色进行建议。

五、协助销售经理做好销售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由于现阶段的合并,销售员对于业务知识明显匮乏,直接影响销售业绩。下阶段销售员的知识培训是重中之重,除公司计划培训项目外,暂时采用瑞风、同悦两两互助形式,对于车型的价格、配置、竞品车型、销售话术等实行模拟对话,尽快熟悉车型。对于出现的问题在进行针对性培训。

当然,所有的计划在此都是纸上谈兵,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定当努力将这些计划付诸于实践中,带领团队一起,在情况下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

4S店汽车销售工作计划3一、健全销售管理基础

工作重点:

1、认真研究好公司下发商务政策,做好订货、进销存管理;

2、密切跟进厂方及公司市场推广;

3、通过实施品牌营销方案快速打开市场;

4、通过销售管理系列培训计划提升团队业务技能;

5、健全部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部门运营平台。

工作思路:

1、展厅现场5S管理

A、展厅布置温馨化----以顾客为中心营造温馨舒适的销售环境;

B、销售工具表格化----统一印制合同、销售文件和DMS系统使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C、销售看板实时化----动态实时管理销售团队目标达成和进度,激励销售人员开展销售竞赛。

2、展厅人员标准化管理

A、仪容仪表职业化----着装规范、微笑服务;

B、接待服务标准化----电话接待流程、来店接待流程、表卡登记流程、表卡管理流程、交车流程;

C、检查工作常态化----对展厅人员的仪容仪表、接待流程等标准化检查做到每日检查。每周抽查,长期坚持不懈才能督促人员的自觉意识,形成习惯。

3、销售人员管理

A、例会总结制度化----晨夕会、周会、月销售总结分析会、活动总结会;

B、培训考核细致化----车型介绍个个过、业务知识培训考试、谈判技巧培训、竞争对手知识考核、销售话术演练等;

C、业务办理规范化----报价签约流程、订单及变更流程、价格优惠申请流程、车辆交付流程、保险贷款上牌流程等标准化。

4、业务管理重点

A、数据分析科学化----来店(电)量、试驾率、展厅成交率、户外展示成交比、销售顾问个体生产力等;

B、销售模式差异化----从顾客感受出发创新服务模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细;

C、销售任务指标化----从年度计划细分至季度、月度、每周指标,在部门内从上至下对任务指标要时刻关注准确掌握;

D、销售队伍竞赛化----通过不定期分组销售竞赛、促销、看板管理、以老带新、月度考核、末位淘汰,使销售队伍竞赛常态化;

E、销售培训系统化----从业务流程培训到销售技巧培训、从现场管理培训到活动组织培训、从岗位资格培训到能力提升培训等贯穿全员;

F、活动组织严谨化----严谨细致的制定店头(户外)活动计划,充分与各部门沟通落实协调分工,制定应急方案,确保顾客邀约数量达标、现场气氛活跃、促销资料发放有序、危机事件得到妥善处理;

二、培养打造优秀销售管理团队

工作重点:

1、总结前期管理不足,分析提出改进方案,不断提升管理能力;

2、以市场为中心,不断探索销售创新与服务差异化;

3、时刻关注公司总体运营KPI指标并持续改进;

4、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流程,推行销售部全员绩效考核体系;

5、建设高素质、高专业化销售团队。

工作思路:

1、关注KPI运营指标,降低部门运营成本;

2、精细化进销存管理,根据月度销售量及滞销量,结合库存车型数量和在途订购车辆及日期,在充分研究内外部环境后,做好月度订货分析计划,提高资金周转率;

3、销售创新,协同市场部、售后服务部等部门积极开拓客户、二级网点,积极推广品牌活动。

紧密关注社会热点和行业发展,结合车型特点策划销售方案,适时开展二手车置换业务,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精品销售业务等;

4、做好客户资源管理,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定期举办客户维系活动,研究分析客户投诉并处理,客户问卷,客户转介绍等;

5、业务技能持续提升计划,推行维系微笑服务之星,推行工作高效率之星。

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岗位比武,形成员工内部热爱本职、钻研业务、自我学习的良好氛围;

6、不断优化改进业务流程,创造管理效益,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制定清晰严谨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

7、完善奖励机制和考核,奖勤罚懒,表彰先进,提倡团队协作精神;

8、团队长期建设,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对员工职业生涯进行引导和规划。

设置高难度工作计划鼓励员工挑战高峰,关心员工生活注重思想交流;

三、分销网络建立

1、对合作商进行考察、评估

以合资的方式建立2-4个股份制地区分销中心,使合作商与公司的利益紧密相连,简化繁琐的工作流程和可能出现的矛盾,达成一致的目标。

2、建立地区分销中心

各分销中心具有整车销售、储运分流、配件配送、资金结算、信息反馈、服务支持、培训评估、以及市场管理与规范功能,通过各分销中心直接渗透到各辖区市场,从而更直接、准确、及时的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

分销中心统一向辖区内的商供货,商直接面向当地最终用户,不实施批发销售,商每月向所属分销中心预报下月的产品需求,分销中心向4S店销售部预报下月产品需求量。这种做法有利于促进商和分销中心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对市场的变化能迅速的做出反应,也有利于价格的统一和运作的规范化管理,不易造成各商业务的重叠。

四、销售策略

1、目标市场

作为____首家经营____汽车的4S店,在经营中针对消费者所表现出的不同需求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措施来满足顾客的需求。由于我们店的地理位置处于东三环离主要的大卖场较远,因此我们的首要目标应考虑在地州市场、次要目标放在市区和大卖场。

2、服务策略

在核心产品方面,首先要保证所有产品在质量、外观、造型等方面都能较好的满足顾客的储运要求。在顾客关注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行驶稳定性、制动性、操控性等质量方面加大力度进行多元化宣传,以此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顾客利益上提供信贷、年检、二手车置换、免费上门服务、装饰等服务。我们不但要在服务中坚持以顾客为导向,还要用心、用真心、用热心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而且要在售前和售中比竞争对手提供的服务还优质。

五、费用预算

1、计划进货台次____台(具体车型根据市场情况另订);

2、计划进货资金约____万。

4S店汽车销售工作计划4(一)细分目标市场,大力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营销推广活动。

__部门负责的客户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即现金管理客户、公司无贷户和电子银行客户客户。结合全年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账户为基础,抓大不放小,采劝确保稳住大客户,努力转变小客户,积极拓展新客户”的策略,制定详营销计划,在全公司开展系列的媒体宣传、网点销售、大型产品推介会、重点客户上门推介、组织投标和集中营销活动等,形成持续的市场推广攻势。

巩固现金管理市场领先地位。继续分层次、深入推广现金管理服务,努力提高产品的客户价值。要通过抓重点客户扩大市场影响,增强现金管理的品牌效应。各行部要对辖区内重点客户、行业大户、集团客户进行调查,深入分析其经营特点、模式,设计切实的现金管理方案,主动进行营销。对现金管理存量客户挖掘深层次的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客户贡献度。今年争取新增现金管理客户185200户。

深入开发公司无贷户市常中小企业无贷户,这也是我行的基础客户,并为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发展提供重要来源。__年年在去年开展中小企业“弘业结算”主题营销活动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化营销,增强营销效果。要保持全公司的公司无贷户市场营销在量上增长,并注重改善质量;要优化结构,提高优质客户比重,降低筹资成本率,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要重点抓好公司无贷户的开户营销,努力扩大市场占比。要加强对公司无贷户维护管理,深入分析其结算特点,进行全产品营销,扩大我行的结算市场份额。__年要努力实现新开对公结算账户358001户,结算账户净增长272430户。

做好系统大户的营销维护工作。针对全市还有部分镇区财政所未在我行开户的现状,通过调用各种资源进行营销,争取全面开花。并借势向各镇区其他政府分支机构展开营销攻势,争取更大的存款份额。同时对大中型企业、名牌企业、世界10强、纳税前8000名、进出口前7334强”等10多户重点客户挂牌认购工作,锁定他行目标客户,进行重点攻关。

(二)加强服务渠道管理,深入开展“结算优质服务年”活动。

利用节假日做文章,多做些促进销售的活动,如新品满额赠礼品等吸引顾客眼球的活动。另外因为我们品牌刚进入天津市场,与其它在天津已成熟品牌竞争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固定的顾客群,建议公司可以做一些鼓励顾客办理会员的优待政策,如入会有赠品等,我们会紧紧抓住有潜力的顾客,发展成为本品牌会员。

记得在合诚上班的第一天,心怀激动、带着一颗满怀激情的心来到了这里的。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有了梦想、追求。

目前的情况下,我公司仍然以贸易为主,贯彻“卖产品不如卖服务”的理念,在下一步工作当中,我们要增强责任感,继续加强优化我们的销售服务。

目前,康师傅茶饮料的消费群体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口味也是低糖清淡型,企业完全可以划分几个不同的年龄段,然后生产出适合每个年龄段口味的不同产品。

作为高端品牌服务是不可或缺、重中之重的,在提高人员服务水平,加强服务意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员工、销售人员的言、谈、举止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的全心全意为顾客着想,减少投拆。

客户资源是全公司至关重要的资源,对公客户是全公司的优质客户和潜力客户,要利用对公统一视图系统,在全面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

要建设好三个渠道:

一是要按照总行要求“二级分公司结算与现金管理部门至少配置3名客户经理;每个对公业务网点(含综合业务网点)应当根据业务发展情况至少配备1名客户经理,客户资源比较丰富的网点应适当增配,”构建起高素质的营销团队。

二是加强物理网点的建设。目前,由于对公结算业务方式品种多样,公司管理模式的差异,对公客户最常用的仍然是柜面服务渠道。我行要加强网点建设,在贵宾理财中心改造中要充分考虑对公客户的业务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各行部要制定详细的网点对公业务营销指南,对不同网点业态对公业务的服务内容、服务要求、服务行为规范、服务流程等进行指导。

三是要拓展电子银行业务渠道,扩大离柜业务占比。今年,电子银行业务在继续“跑马圈地”扩大市场占比的同时,还要“精耕细作”,拓展有层次的目标客户。各行部应充分重视与利用分公司下发的目标客户清单,有侧重、有针对地开展营销工作,要在优质客户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同时做好客户服务与深度营销工作。通过建立企业客户电子银行台账,并以此作为客户支持和服务的重要依据,及时为客户解决在使用我行电子银行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适时将电子银行新产品推荐给客户,提高“动户率”和客户使用率。

深入开展“结算优质服务年”活动。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金融服务理念,梳理制度,整合流程,以目标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效率,及时处理问题,加强服务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全面提升__部门服务质量,实现全公司又好又快地发展目标。

(三)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加大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

(2)把握,汽车销售工已仅是销货到的客户方即为结束,还要帮助客户出货,帮助客户做直接用户的工作,这项工作列入我07年工作。

结算与现金管理部作为产品部门,承担着产品创新、维护与管理的责任加强营销支持系统建设。做好总行全公司法人客户营销、单位企业级客户信息管理和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三大核心系统的推广工作,为实施科学的营销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完善结算产品创新机制。一是要实行产品经理制,各行配备产品经理。产品经理要成为收集、研发产品的主要承担者。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各行部将客户需求汇总后报送分公司结算与现金管理部。分公司定期组织联系行、重点行召开产品创新业务研讨会,集中解决客户关心的问题。

提高财智账户品牌的市场认知度。今年要继续实施结算与现金管理品牌策略,以“财智账户”为核心,在统一品牌下扩大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要对新开发的结算与现金管理产品及时进行品牌设计,制定适当的品牌策略,纳入到统一品牌体系中。加强财智账户品牌的推广力度,做好品牌维护,保持品牌影响力。

首先销售培训计划:在销售顾问的培训上多下功夫,现在销售员业务知识明显匮乏,直接的影响销售部的业绩,08年的销售顾问的培训是重点,除按计划每月一次培训以外,按需要多增加培训,特别针对不同时期竞争车型上得多下功夫研究,这在培训中应作重点。

发展第三方存管业务。抓住多银行第三方存管业务的机遇,扩大银证业务占比,发挥我行电子银行方便快捷的优势,加大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各行部要加强对产品需求的采集和新产品推广应用的组织管理,明确职责,加强考核,形成触角广泛、反应灵敏的市场需求反馈网络和任务具体、激励有效的新产品推广机制,增强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真正使投放的新产品能够尽快占领市尝取得盈利。今年将推出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单位客户短信通知、金融服务证书、全国自动清算系统等新产品。

(四)抓好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队伍建设,加紧培养__部门人才

要加强人员管理,实施日常工作规范,制定行为准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日志制度、客户档案制度、走访客户制度以及信息反馈制度。

加强业务培训。今年分公司将继续组织各种结算和现金管理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培训和营销技能培训,尝试更加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通过深入基层培训,扩大受训人员范围,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素质,以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市场竞争需求。

(五)强化流程管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要以风险防控为主线,积极完善结算制度体系建设。在产品创新中,坚持制度先行。要定期通报结算案件的动向,制定切实的防范措施,坚决遏制结算案件发生。加强对结算中间业务收入的管理,加大对账户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强监督力度,会计检查员、事后监督要要注重发挥日常业务检查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堵塞业务差错和漏洞,各网点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整改。

1、销售顾问培训:在销售顾问的培训上多下功夫,现在销售员业务知识明显匮乏,直接的影响销售部的业绩,__年的销售顾问的培训是重点,除按计划每月一次培训以外,按需要多增加培训,特别针对不同时期竞争车型上得多下功夫研究,这在培训中应作重点。

2、销售核心流程:完整运用核心流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管理员工的方式——按流程办理,不用自己去琢磨,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去在意这个流程,认为那只是一种工作方法,其实深入的研究后才知道意义很重,这正式严谨管理制度带来的优势。

每个销售顾问都应按这个制度流程去做,谁没有做好就是违反了制度,就应该有相应的处罚,而作为一个管理者从这些流程中就可以去考核下面的销售顾问。有了考核,销售顾问就会努力的把事情做好,相反如没有考核,销售顾问就容易缺少压力导致动力减少从而直接影响销售工作。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刘经理常教导大家的话。在__年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销售核心流程,把每一个流程细节做好,相信这是完成全年任务的又一保障。

从上面的销售业绩上看,我们的工作做的是不好的,可以说是销售做的十分的失败。在河南市场上,__产品品牌众多,__天星由于比较早的进入河南市场,__产品价格混乱,这对于我们开展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

3、提高销售市场占有率:⑴、现在万州的几家汽车经销商最有影响的“百事达”“商社”对车的销售够成一定的威胁,在__年就有一些客户到这两家公司购了车。

总结原因主要问题是价格因素。价格问题是我们同客户产生矛盾的一个共同点,其他公司在销售车是没有优势的,他们唯一有的优势是价格。再看我们在销售车时,除个别价格外,几乎都占优势。怎样来提高我们的占有率,就是要把我们劣势转化成优势,其实很多客户也是想在4S店购车所以才会拿其他经销商的价格来威胁,客户如果来威胁,就证明他心中有担心,总结来说他们的担心无外乎就是与整车的质量保障、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售后的索赔、售后维修的、销售顾问的专业性(更好的使用了解车辆)、公司的诚信度、公司的人员的良好印象等密切相关,这些客户担心的因素,也是其他经销商没有的,同时也将成为我们的优势。⑵、通过对销售顾问的培训对竞争品牌的学习提高市场的占有率。⑶、结合市场部对公司和汽车品牌进行有力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知名度和对车的认知度。

随着油价的上涨,汽车理性消费的时代已然到来,讲究低碳节能的养车成本便成为消费者购车最主要的小算盘,加上近期国家出台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更是将低碳节能用车推上一个高峰,所以比亚迪在今后必然成为众多购车人士的首选。而比亚迪G3更是许多爱慕虚荣又讲究经济实惠的消费人群的必选,车内所配置的keyless无钥匙系统的数字智能让其成为中级轿车里的高档车,此车从设计环节就十分注重环保材料的运用、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以及车内噪音控制的性能和其适中的销售价格和养车费用绝对能让比亚迪轿车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新一年我们团队的汽车销售工作计划以上三点都已列出。在工作中我会做好自己并带领好团队去克服种种困难,为公司的效益尽到最大的努力。当好一个称职的展厅经理,做到销售部带队的作用,做好公司的排头兵。发扬团队精神,帮助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

4S店汽车销售工作计划5随着__区汽车市场逐渐发展成熟,竞争日益激烈,机遇与考验并存。20__年,销售工作仍将是我们公司的工作重点,面对先期投入,正视现有市场,作为我__区销售经理,我创业激情高涨,信心百倍,又深感责任重大。

着眼公司当前,兼顾未来发展。20__年,在负责人的领导下,在销售工作中我坚持做到:突出重点维护现有市场,把握时机开发潜在客户,注重销售细节,强化优质服务,稳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主动争取圆满完成销售任务。

一、销量指标:

至20__年12月31日,__区汽车销售任务560万元,销售目标700万元。

二、计划拟定:

1、年初拟定《年度销售总体计划》。

2、年终拟定《年度销售总结》。

3、月初拟定《月销售计划表》和《月访客户计划表》。

4、月末拟定《月销售统计表》和《月访客户统计表》。

三、客户分类:

根据汽车__年度销售额度,对市场进行细分化,将现有客户分为VIP用户、一级用户、二级用户和其它用户四大类,并对各级用户进行全面分析。

四、实施措施:

1、技术交流:

(1)本年度针对VIP客户的技术部、售后服务部开展一次技术交流研讨会。

(2)参加相关行业展会两次,其中展会议开会时间间安排一场大型联谊座谈会。

2、客户回访: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汽车相似品牌有七八种之多,与我司品牌相当的有三四种,技术方面不相上下,竞争愈来愈激烈,已构成市场威胁。为稳固和拓展市场,务必加强与客户的交流,协调与客户、直接用户之间的关系。

(1)为与客户加强信息交流,增近感情,对VIP客户每月拜访一次。对一级客户每两月拜访一次。对于二级客户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拜访时间。

(2)适应把握形势,销售工作已不仅仅是销货到我们的客户方即为结束,还要帮助客户出货,帮助客户做直接用户的工作,这项工作列入我__年工作重点。

3、网络检索:

充分发挥我司网站及网络资源,通过信息检索发现掌握销售信息。

4、售后协调:

目前情况下,我公司仍然以贸易为主,卖产品不如卖服务,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增强责任感,不断强化优质服务。

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如同享受我们提供的服务,从稳固市场、长远合作的角度,我们务必强化为客户负责的认识,把握每一次与用户接触的机会,提供热度详细周到的售后服务,给公司增加一个制胜的筹码。

第13篇

关键词:企业;销售;成本控制;措施

1销售成本的涵义以及存在方式

企业在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时候都会产生一定费用,而这种销售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就是企业的销售成本。企业的销售成本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的存在方式也是各不相同,就拿生产制造企业的产品销售来说,这种产品的销售成本不仅包括销售的费用成本,也包括产品原材料的成本、生产成本、人才成本以及各类设备成本等,这就能了解企业的销售成本不单单是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而是涵盖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企业要想对产品进行成本控制,首先就应该对产品的成本做好计算评估,成产产品的费用。企业的销售成本由固定和变动两个层面决定的。固定成本指的是企业在运营或者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固定费用;企业的变动成本就是不断变化的费用支出,不管是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都是不可忽视的成本控制。

2企业销售成本控制原则

2.1需要拥有完善的销售成本控制制度

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就是企业的销售成本控制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就应该依据企业的客观情况,结合企业各方面在生产过程中的费用多少,然后才能制定出完整的科学销售成本控制制度,规定出来的制度应该是责权统一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这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开展工作,也是为企业销售目标的完成。做好销售成本控制制度就可以帮助销售人员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依据企业的规定进行销售,从而实现节约销售成本,降低销售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最终实现销售成本的控制目标。

2.2销售成本控制目标明确

企业成本控制制度的制定是以企业销售成本控制目标为依据,这也是企业成本控制能否在企业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企业首先要保证其销售目标不下降,才能够制定销售成本控制目标,因为这样制定的目标是有科学依据的,自然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也很有利,但是企业在进行这种控制工作的时候要做好工作计划,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因此要有工作目标,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落实要一致,两个相辅相成,总目标是需要在分目标的基础上综合制定的,分目标也是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和执行,这就是为了企业销售成本控制目标有据可依,落实到位,真正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来。

2.3所有员工参与到企业销售成本控制工作中

销售成本控制要想真正在企业中落实到位,这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支持,其中销售人员的支持占据主要地位,因为产品的销售是由销售人员去完成的,他们是企业主管销售的人员,况且本文探讨的也是企业的销售成本控制问题,所以更离不开企业的销售人员。但是在企业中,所有工作人员包括销售人员在内都应该坚决执行企业销售成本控制制度。在平时的工作中,企业员工该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在企业中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依据企业销售机制和规定来开展工作,提高自己的技术实践能力,争取在生产的过程中以最少的成本花销获得最高的销售业绩,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时也为争取更多的利润,获得更多的收益。

3企业销售成本控制内容

3.1对企业供销规模需要做好控制

企业的供销费用在企业中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因此也要对其进行控制,企业的供销包含企业产品制造数量和企业仓库剩余的数量。对这两个数做好统计,随时掌握数据。企业在经营一阶段以后,随着收入的增加,规模要扩大,因此企业要提前做好准备,对日常工作中的产品生产周期进行统计,还要最好最佳周期的数量记录,这样才能够保证把企业的供销最大规模放在最佳周期内进行,扩大生产,盈利最佳。

3.2对成本的质量也需要控制

企业成本的质量既包括企业质量控制也包括对成本的控制,它们两个是相互关联的关系,企业要保证产品合格的前提下,才能做好降低成本的工作,以保证花费最小的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由此可以看见加强对产品成本质量的控制很有必要。对他们做好分析工作,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所付出的费用是企业的成本花费,这种费用有以下几种:(1)预防性费用,这种费用需要支付给生产人员和检查人员,因为他们是产品生产最优质量的保证;(2)检验所需要支付的费用,这种费用是企业对原材料、预产品、成品等进行检验检测所付出的费用,这也是企业为了确保产品的出厂质量支付的费用;(3)损失费用,指的是因为产品的品质问题所产生的额外损失的费用,这种费用不仅是生产的劣质产品的费用,还有售后服务费用和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赔偿费用。

3.3做好对服务设施成本的控制

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也应该注意一下对服务设施成本的控制工作,做这个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一些相关费用的支出,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在扩大服务规模的时候,一些基本配套设施比如最基本的服务设备和对应的服务人员也应该是需要增加的,这也是为了保证服务规模有序的进行,保证服务规模能够顺利开展,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服务设施成本,但是能够减少客户出现问题所浪费的时间和麻烦。

3.4做好企业产品设备寿命周期的统计和管理

企业的销售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产品的设备成本。这种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是使用最多的,最广泛的,所以它们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对产品的数量和销售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企业首先要解决产品设备的成本问题,这种成本不是只有产品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尽量延长他们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时间,也要掌握设备的经济性寿命情况,每一个设备都有自己的使用时间和更换时间,所以企业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好设备的更换工作,以免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生产设备的经济性寿命由技术指标和性能决定,每一个设备的经济性寿命都不同,一定要选择年均最低费用来评估设备的经济性寿命。产品的设备费用不仅有购买设备时候花的钱,还有在使用过程中对设备的维修保养的费用,这些费用就是设备的整体花费,也就是总费用。这种总费用除以使用年限就是设备的年均费用,得出结果以后,企业来对比年度的实际花费的费用,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就能够了解企业的年均费用最低的年度是多久,该设备的最佳经济使用年限也就是这么得出来的,这样就有利于企业选择最合适的设备。

3.5销售网点布局也是成本控制的内容

企业进行产品销售,一个好的产品是基础,但是销售渠道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销售的网点布局要科学合理分配好,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成本控制。企业到达网点之前首先要做好运输工作,对产品进行科学的分配运输,选择最佳运输方式,把产品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来销售,在得到最优消费的时候,企业能够实现总运输费用最少,这种方案就是最佳的方案。企业衡量一个产品调配运输方案是否良好的标准是检查调配运输中是否存在对流情况和迂回情况。一个优秀的调配运输方案能保证企业运输成本达到最低,自然企业的销售成本也就降低了。

3.6企业广告成本也需要调控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广告避免不了,所以广告的投入也会增加。虽然企业对广告的投入不少,但是企业无法预知广告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广告投入问题也是众多企业家们所关注的。企业都是想要花费少的广告费获得巨大的收益,所以企业做好成本控制不能忽视以下问题:首先,广告的投放要根据产品的适用范围来进行,不能把广告投放在不适合的地方。其次,应当根据产品的传播特点进行广告投放;最后,广告投放也要考虑广告费用效益问题,保证用最低的广告费用收到最大的营销效果。

4结语

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应该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销售成本控制制度,并且在销售的过程中要求企业销售人员严格按照销售成本的制度来执行工作,同时企业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应该按照销售成本控制原则来完成企业的销售目标,企业的销售成本不单单指企业的销售,还应该包含产品生产成本、采购成本、原材料成本等,这些成本都要和企业销售成本一样,以降低企业的销售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作者:项美玉 单位:吉林迈克生物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绩效审计经验借鉴

政府绩效审计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70年代。世界上各个国家对绩效审计的称谓不尽相同,在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建议以“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ing)统一名称。在这届国际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一文中,指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的诞生,绩效审计开始走入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审计理论界侧重于引进和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此后,逐步转向探讨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对绩效审计的定义、职能、范围、方法和程序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把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2003年7月1日,审计署颁布实施《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的审计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今后五年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这一目标符合国际审计发展潮流和趋势,符合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实际。

近年来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已经推动了绩效审计的发展,然而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我国绩效审计还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并制定规范。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开展现代审计的主流国家之一,因此学习借鉴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于加强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特点

1.法律定位明确

澳大利亚在1997年颁布实施的《审计长法1997》对澳大利亚审计署开展的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它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一个单位或个人管理活动的任何方面进行的检查活动;审计长可以在任何时间组织对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根据有关部长、财政部长和议会公共会计与审计联合委员会的要求可对政府企业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审计长可在任何时间组织对所有或部分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的内部管理的特定方面进行绩效审计,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部门、单位。这些条款中同时还规定绩效审计报告在审计完成后需及时提交议会。澳大利亚审计长法将审计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种类型,并对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澳大利亚审计署全面履行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职责,促进了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发展,也使绩效审计在澳大利亚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内涵明确

根据《审计长法1997》和公认审计实务准则,澳大利亚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定义为:“独立、公正、系统地对一个单位管理运行情况的检查,以评价管理活动是否做到经济、效率、效果,内部管理程序是否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并提出管理建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构成了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3E),这就是绩效审计的核心内涵。

根据《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和《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所谓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它主要关注的是投入和整个过程中的成本。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中,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除了针对机构还针对个人。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所以,绩效审计中“三E”的关系是辩证的,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机械地割裂。

3.审计项目涉及范围广泛

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是使绩效审计充分发挥促进和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作用的前提。澳大利亚审计署年度工作计划是在征求议会公共会议、审计联合委员会、议会其他专门委员会意见和其他政府部门意见以后确定的。在实际的绩效审计工作中,澳大利亚政府根据不同年度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和政府管理的情况,确定了不同的年度绩效审计项目。从审计内容的侧重来看,或关于一个政府部门或单位管理活动的某个方面,或对多个政府部门的同一或相似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即一般绩效审计和综合绩效审计。

4.完备的审计信息公布制度

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澳大利亚审计署和澳大利亚其他政府部门、单位一样,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结束后,要按统一格式要求编制年度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审计长意见、审计长及审计署的职责、作用、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内部管理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等,并于每年10月末之前提交议会审议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充分利用审计署网站的作用,向社会公众审计信息——各项审计报告,审计发展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准则等内部管理文件和审计长讲话等,因此社会公众可在网站上找到十分丰富的审计信息。

二、对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建议

1.从立法角度看,我国审计法中仅在第二条规定了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但是并没有把审计明确的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对具体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范围等也没有作明确的规定。这种绩效审计法律定位不清、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等状况与我国现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审计法律中对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明确定位的经验,我国应从立法的高度,将我国国家审计明确的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类,并明确规定财务报表审计应对部门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发表审计意见,为绩效审计提供真实、合法的条件,从而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应明确规定绩效审计目标、内容、范围、标准、方法。

2.在我国的实际审计工作中,许多审计人员从绩效审计的字面理解,片面地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的检查评价活动,没有能认识到绩效审计还包括对效率和效果的评价,因此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一般着重于对经济效益的评价,而没有能从“三E”的角度全面地开展绩效审计。我们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在诸如审计法等审计法律法规中对绩效审计的内涵做出明确规定,从而明确绩效审计应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要素,这是全面进行绩效审计探索和实践的基础。

3.在实践中,许多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的内容方面存在两种模糊的认识,一是认为绩效审计就是评价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而带来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等问题;二是认为绩效审计需对政府的绩效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进而带来全面绩效评价很难进行等问题。实际上,从澳大利亚等国家绩效审计的内容来看,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的评价,而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某一方面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或对多个部门或单位的相同或相似职责的履行情况的评价。我们应该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开阔思路,增强信心,选好项目,然后根据工作重点和物质、人力资源,确定目标、范围、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效益审计工作。

4.以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审计经验,我国应加快落实“五年规划”提出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所有审计结果,除内容和不宜对外披露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例如:可采取在报刊上公布内容摘要、在网站公布全文等方式,大力加强审计部门网站建设,将其建成审计信息资源库,成为审计部门联系其他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桥梁,在这方面,我国深圳市审计局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当今,绩效审计已成为各国审计的主流,也是我国国家审计今后的工作重点。《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指南,它以我国审计现状为基础,借鉴了国际审计经验,为中国审计逐步与世界审计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划提出了许多有效、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如:开展绩效审计、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我们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学习与实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并制定规范,加强绩效审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培训审计人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3年7月1日.

[2]《世界审计史》,文硕编著.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年出版.

第15篇

职业教育要想实现就业导向,就意味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工作,即有能力完成企业要求的实际工作任务。不同层次(如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毕业生完成的工作任务的难度不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生有机会在在校学习期间,完成一些难度不同的工作任务,从而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工”与“学”的结合,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本质属性。这里的工作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反映出的工作对象、内容和要求。因此,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载体是工作任务。

最近一段时间,任务引领(驱动)式的课程和教学已经基本获得了大家的认同。然而从目前教学实际来看,尽管许多院校开发了数量可观的学习任务,但这些学习任务的随意性却比较大。如有的院校将一些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学习环节冠以“学习任务”的名称,如“基本电路图识读”和“水准仪使用”等,这是不可能达到培养“学会工作”这一课程改革的较高目标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工学结合课程的工作任务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任务”,是学生用来学习的工作任务,它准确地确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即:学习内容不再是脱离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点状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反映某一职业(或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能力的、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由某一职业中可以传授的、相互联系的综合能力决定的,它不但描述了该职业的基本工作内涵,而且能够促进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例如“,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是汽车机电维修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其主要内容是“:依据维修前台接待提供的维修工单,在规定工时内以经济的方式在汽车机电维修工位,按专业要求完成待维修车辆发动机机械方面的维护、小修或大修工作,并在发动机机械维修过程中发现维修工单所没能记录到的而又应该进行的维修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不是具体的工作环节(如水准仪使用),而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检查评价等步骤;其次,反映该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形式;第三,在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流程里具有重要的功能;第四,完成该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通常,一个专业(职业)大约有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载体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在人的职业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不一定是实际生产中最常见的具体任务、环节或步骤的忠实再现。如“更换轮胎”是汽车修理企业最常见的实际任务,但不是“汽车修理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而“发动机维修”(特别是高级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在现代汽车修理业中出现的概率并不高,但是对汽车修理工的职业发展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是汽车修理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反映的是整体化的工作,其内容包括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等,这里包含着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然也包括一些学科性的知识。如上述例子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的工作对象包括需完成的维修合同或维修工单,与维修接待员、车间主任和质检员的业务沟通,符合经济性、安全性要求的维修和高效率的生产,待维修车辆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故障诊断、拆卸、检查、安装与维护;而工作要求则包括组内成员间、各组成员间、员工与任务涉及其他部门间进行专业沟通,从经济、安全、环保及满足顾客的需求来确定维修作业计划,检查、拆卸、安装、调整和检测维护等工作标准规范,自觉保持安全作业及5S的工作要求等,详情参见广州市教研室等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工作页。

在确定课程的学习内容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工作对象是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对象。它不仅是一个特定的事物(如机床),而且具有特定的功能(如机床操作或机床维修),不同的功能决定了学习内容的不同。如机床操作工的任务是操作机床部件,安装工具并进行简单维修,他对机床结构无须了解太多;而机床维修工则必须分析机床的故障原因,了解无故障运行的细节知识。二是劳动组织方式对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劳动组织方式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要求有很大不同,也导致了人们在工作中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和创造力的不同。三是应当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对工作的要求。有时不同方面的要求会一致,但更多情况是存在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博弈。如技术人员一般希望采用最佳的技术解决方案,这常常需要更高的成本,与企业的要求是对立的。理解这些复杂的工作关系,能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可见,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技术,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基于DACUM课程开发方法(将一个职业化分成若干个职责和单项任务并确定其所需能力点)无法完全满足这一要求,因为:其一,能力是抽象的,存在于具体的工作中,人们无法脱离具体工作(任务、对象和要求等)对能力点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培养。其二,针对具体岗位的能力分析和培养,可能满足岗位培训的需要,但无法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其三,职业能力中很大部分是隐性能力,无法具体说出来。其四,人们还没有科学的方法将具体的能力点组合成综合的课程。由此开发出的课程一般适合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但在以系统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现代职业学校教育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应当建立在整体化的、过程导向的职业分析基础之上,将职业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企业生产(或经营)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和教学分析设计等结合在一起。这需要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等一系列特定的方法来获得过程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而不仅仅是一些独立的能力点或者技能点,具体方法见欧盟Asia-Link项目课题编写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

二、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过程,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工学结合课程的目的是学会工作。学生只有亲自完成过一项或多项工作任务后才有可能学会工作,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对于多数实践性职业来说,工作过程是由工作的组织方式、工作内容以及主观工作能力来决定的,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外部对工作过程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在课程实施中,让学生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结构要完整,二是工作要涉及工作过程的所有要素。

(一)工作过程的结构不管在什么领域,所有职业的工作过程的结构大体上是相同的,一般都可以简要地划分为四个阶段:1.确认工作任务。主要目的是对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设想,根据任务说明设想出工作的内容、程序、阶段和条件,获取与完成任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技能。2.计划。即确定完成工作任务的途径、步骤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3.实施。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过程经常与前一步骤计划的结果有一定偏差。只要学生能够观察记录下这些偏差,并在下面的评估阶段分析出原因,也可以取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4.检查、评价与结果记录。

即对工作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得到所期望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找到缺陷,更重要的是找到产生缺陷的原因。在课程实理论研究施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全部经历这四个阶段。教师应明确设计出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及其每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在不同的行业和专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具体的工作环节可能略有不同,例如:以产品为导向的专业(如数控加工技术):一是分析产品任务说明,讨论和评价其使用价值,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二是制订工作计划,包括分工、所需工具和材料,选择最佳方案,优化计划;三是按照计划生产产品;四是对产品功能进行检验,必要时进行改善,展示产品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评价产品和解决途径,发现可能的革新之处。以合同为导向的专业(如汽车维修):一是分析工作合同,获取和评价相关信息(如车辆的当前状态、顾客要求);二是确定过程性目标(完工期限、成本、质量),制订工作计划,选择工作方式,细化工作计划;三是按照计划完成合同,必要时更改计划;四是将实际情况与过程性目标进行对比,必要时进行返工,展示成果并移交给顾客,为顾客提供咨询,由顾客进行评价。

以经营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如软件开发和广告设计):一是与顾客建立联系,共同设计任务;二是起草任务说明和报价并与顾客谈判,确定任务,制定整体规划,确定工作计划;三是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四是检查功能,编写移交文件,移交给顾客并为其提供咨询、结算,按顾客要求完善产品,协商售后服务(参见李希特/梅耶,2004)。尽管不同专业的工作过程有着细微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要想系统培养学生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能力,必须重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传统教学正是因为仅涉及了其中个别阶段,如获取信息(常被简化为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和实施(常规技能培训),而忽略了诸如计划和检查这些关键性的环节,从而造成了人才的结构性缺陷,如缺乏计划和评估能力,而这些能力却恰恰是形成创新能力和质量意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