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民收入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某镇基本情况
某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全镇农业人口4.03万人,耕地面积7.3万亩。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小麦、元葱大蒜、杞柳等农作物为主,畜禽业以猪、鸡、貉等为主。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全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布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趋于合理,农民增收速度明显加快,农民现金性收入大幅提高。2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60元。
二、农民收入现状
一是农民收入结构比例不断调整。农民第一产业收入比例稳中有降,占收入的60%左右,从事
二、三产业经营性、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占收入的30%,其它收入占10%。
二是农民收入途径不断增多。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和宽广的发展平台,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农民从事二二产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劳务经济日渐升温,致富渠道不断拓宽,为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宽阔的空间。20**年全镇围绕水稻、小麦、大蒜、杞柳等种植业作物的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人员就达到4500余人,常年在省外务工人员达到8000余人,从事二三产业、就地转移人员达到3000余人,摆脱了土地约束,到土地以外创业创收已成为全镇农民致富的途径。
三是农民收入增加,可支配性消费增长缓慢。近年来,全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农村的好政策、农副产品价格上升,农民经营性工资性收入增加,但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再投入增加,致使农民收入增幅缩水,各种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可支配性消费增长缓慢。
四是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加大。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对发展经济的认识、能力和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不同,一批素质高、积极调整、起步早的农民迅速致富,并依靠自身发展的经验、开拓的市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农村致富户,而那些等、靠、观望、因循守旧的农民没能及时发展起来,收入明显低于致富户。
三、制约农民增收因素
一是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对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开发高效农业有较高的热情,但受科技文化素质的限制,只敢远观不敢近摸,对带“高、新、尖”字样的事物,望而却步,部分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信心不足,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荆绳的思想,对农业以外创业门路少,获得致富信息渠道窄,开拓市场能力差
二是创业资金短缺。群众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闲散资金较少,并且必须有再生产投入资金。银信部门对农村贷款额度有限,对那些收入较低的农民发放较小贷款甚至不给予贷款,造成低收入家庭想致富却苦于没资金的困局。新晨
三是社会事业性负担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各类生活开支项目增多,数额增大,子女上学、子女结婚、看病就医、关系交往等都要远远超过生活开支,社会事业性负担的加重,势必对生产的再发展、再投入的资金产生影响。像子女结婚,从认识到结婚至少有五六万元的花销。
四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生产成本高。农村以农业为主。随着各类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业单位投入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增幅高于农产品价格增幅,生产成本高,导致了农民增产不增收,增收缓慢。
五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有待提高。目前全镇已形成了小麦水稻、大蒜元葱、杞柳、畜禽养殖等为主的基地,由于产业链条不够长,农产品的增值空间较小,大多以出售原料型为主,且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滞后,产品市场适应性差,销售难、价格低依然制约农民增收。
四、下步增收途径
一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水平。要围绕市场需求,怎样调、调什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调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出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调出规模、调出效益。同时要在提高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水平上下功夫,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化模式,把农业专业协会,作为带动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力量来抓,在主导农业产业上建立一个协会,发挥其在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标准化生产,目前我镇已建立了杞柳协会和元葱协会。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建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使每一个产业上都有几家深加工企业,像我镇杞柳产业已达到这一要求,但在产品档次低、市场开拓上仍要抓紧抓好。
二是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做好外出务工工作,把它作为一项产业,积极做好务工人员的培训、引导,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调研组选择我区东、西、南、北、中(华新、金泽、练塘、赵屯、盈浦街道)五个点为情况采集点,共发放《问卷调查表》913份(回收568份,回收率为62.2%);召开了由区、镇职能部门,村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7次;考察了上海鹤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通过调查和分析,掌握了较多的信息,形成了如下基本看法:
1、我区农民近几年的收入总体上呈缓增趋势。据统计资料反映,2000年我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6%,2001年增长4.7%,2002年增长6.2%,2003年增长7.3%。
2、我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2003年我区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19091元,是农民人均收入6602元的2.89倍。
3、农民收入的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农民人均收入为4911元,在调查中,对6602元这个平均数,有相当多的农民反映:“实际达不到这个水平。”
4、我区农民的收入差异很大。既有青东和青西之间的地区差异,也有同一地区之间的个体差异。高的年收入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低的收入几千元甚至只有几百元。
5、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靠农业。除赵屯和练塘部分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占较大比例外,全区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比例平均已不到20%。
6、农民的保障水平普遍较低。全区参加农保的农民(退休老人)每月领取的保障金,每人平均为61.6元,最低的镇每人平均不到41元(练塘镇),最高的镇每人平均也仅有123元(徐泾镇)。
此外,隐性失业的农民(富余劳动力)约有4万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相当部分的农民生活质量较低。
一、当前我区部分农民的收支、生活、保障和生产现状
1、收入、支出。据五个点的问卷调查获知,平均每个家庭为3.4人,劳动力2.4个,承包土地2.22亩(有的只承包土地,有的既承包土地又承包鱼塘),2003年家庭平均收入1.6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不到20%),人均4911元;2003年家庭平均支出1.27万元(生活费4422元,学杂费4016元,医疗费686元,其他费用3576元),结余4000元。被调查农户中有5.7%的农民认为近几年收入“增加”;有32.4%的农民认为收入“略有增加”;有35.7%的农民认为收入“不增加”;有26.2%的农民认为收入“减少”了;有83.6%的农户表示,没有计划(能力)买商品房;有30%的家庭对孩子的学杂费无法承受。
2、家庭生活。被调查农户中,有57.8%的家庭安装了有线电视;有84.2%的家庭安装了电话;有89.8%的家庭用上了液化气;有7.6%的家庭购置了电脑;有62.3%的家庭购买了电冰箱;有19%的家庭安装了空调;生活用水主要以自来水为主的占92.6%;以河水为主的占2.1%;以井水为主的占5.3%。据我们了解,与子女分居的老人,很少有人安装有线电视。他们收入来源少,一年到头省吃俭用,最怕生病花钱。特别是缺少子女关心的部分老人,生活质量很低,有的甚至十分可怜。
3、社会保障。被调查农户中有90%的人参加了“农保”。在医疗保障方面,虽然绝大部分农民都参加了“医保”,但由于保障水平较低,机制不尽完善,只能保小病,对患大病的家庭来说,不能起到保障作用。许多家庭由于经济原因而无法正常就医。在调查中,有12.6%的家庭在家人生病后不上医院,农民普遍反映看不起病。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医生“小病大药方,看病当体检”的治疗方式,对贫困的农民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
4、生产状况。由于土地分散承包经营,因而农民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致使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态度比较冷漠,不重视采用优良种苗,不了解使用有机肥对农业生态的修复作用,不知道农业措施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在生产过程中,有20.4%的农户使用的种苗都是自产自用的,只有19%的农户表示愿意参加农业行业协会。
另外,农民普遍对居住地的村干部不太满意,问卷统计的满意率仅为42.1%;对村级财务情况,有68.2%的农民表示不了解;有39.6%的农户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增加非农就业。
二、影响我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因素,更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等综合因素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认为,影响我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效农业没有形成规模,设施农业难于广泛应用。农业尽管是一个弱质产业,但相对来说也有高效益的产品。如荷兰农业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我区,赵屯草莓加西红柿的耕作方式每亩也可产出万元以上的效益,如果用控温、控湿的菇房种植白灵菇,其产出更为可观,每年亩产值可达一、二十万元。然而,高效农业多具“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的特点,这三高就是横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高效设施农业难于广泛应用的关键。政府应引导和帮助农民下大力气抓投入、闯市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2、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偏低,先进农业技术难于接受。青浦在历史上曾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地区,目前的农村人口仍然占70%,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青浦总人口的文盲比例仍高达10.4%,文盲率列全市各区县的第二位;高中以上本科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仅有16.9%,本科以上的仅有1%,分别在上海郊区9个区县中排第七、第八位。可想而知,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更低。在本次被调查的537份有效问卷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7%,大专文化程度的仅有1人,占0.2%。不提高这些人的科技文化素质,他们将难于接受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知识。调查中,多数农民反映对采用优良种苗不重视,有20.4%的农户用的种苗都是自产自用、以粮代种的,对科技部门推广的新技术接受和掌握较慢,即使将来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企业发达了,他们也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新要求。他们将被“边缘化”,本来应该是他们的工作岗位也可能被外来有知识、能吃苦、不计岗位鄙贱的人员所占领。
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信息不灵。农业,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在当前农产品大流通格局下,只有搞产业化经营,不断扩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才有可能从土地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然而,我区目前的农业产业化程度并不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业企业在青浦只有100余个,2003年经青浦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认定的农业龙头企业仅有13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仅有3家),带动的当地农户数仅有17000户,不足20%。而我们这次调查的农户中,也仅有19%的农户表示愿意参加农业行业协会。可见,青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远远不如江浙一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高。自产自食仍然是我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流,自产自销仍然是我区农民的主要经营方式。这样千家万户的“提蓝小卖”如何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呢?不是为了产品进市场交换而进行生产和信息不灵通是我区农民的通病,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标准化程度低是我区的农产品缺少竞争力的根源,互相排斥、竞相压价是我区农产品效益低下的必然结果。
4、农民占有的资源所形成的产出与农业人口不成比例。从表面上看,农民占有着大量最宝贵的资源---土地。但他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且只能使用于生产农产品,其附加值是不可能高的。2003年,我区的农业增加值仅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7%,但农业人口却占70%,这么少的农业GDP怎么能满足这么多农业人口的分配需要呢?正如商榻一位农民所说“人均守着一亩田,我们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9.6%的农户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增加非农就业。由此可见,解决“三农”问题要跳出“三农”圈子,增加农民收入不能光在“农”字上找出路。
5、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但现实情况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有不少农民工在向我区流动,而我区的大量农民工却在向农村“回流”。据我区国民经济统计报表的数据显示,1997年我区外出农民工有26026人,1999年剩16359人,2002年仅剩7546人,不到1997年的1/3。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原先大量的乡镇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检验,许多被淘汰出局,剩下的也转制成民营中小企业,使大量的农民工失去了就业岗位;二是我区近几年涌入了大量的既年轻能吃苦又对工钱要价较低的外来民工,从而使我区农民工在上岗就业方面明显缺乏竞争力,不少农民只好“打道回府”,返回农村;三是这几年发展工业和市政道路建设等占去了大量的农村土地,使本来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多的我区农民,滞留在越来越少的土地上而无法从农村转移出去。
一、调查源起
县农民收入多年来一直存在两个指标。一个是国家统计局调查队通过120户抽样调查的指标,截止20__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2017元;一个是由调查队提供,县统计局上报市统计局的农民收入指标,截止20__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1929元。两个指标长期并存,虽然差距只有几十元,但对外形成了很大的误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农民家庭收入情况到底怎样?根据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指示,该局组织人员对农民家庭现金收入开展了调查。调查工作为期一周,于20__年7月26日至8月日进行。
二、调查经过
这次总共调查乡镇17个,它们是罗卜田、晓坪、禾梨坳、罗旧、岩桥、大洪山、杨公庙、土桥、洞下场、碧涌、大垅、板山、罗岩、麻缨塘、竹坪铺、木叶溪、五郎溪,包括21个村、84家农户、302口人。调查按照上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人员根据预先设计的表格所设计的问题提问。
根据统计口径,农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具体内容附表)。根据这四项包含的具体内容,逐一向被调查农户提问,把农户的回答记入表格相应的栏目中,通过电脑录入汇总数据,得出调查结果。
三、调查显示的农民收入的特点
据调查统计汇总显示,今年1-7月份,被调查302户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总收入人均达5306元,比今年同期预计的全县农民现金收入2241元多3065元,增长了136.8%;比今年同期的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828元多848元,增长了17.6%;是今年同期预计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396元的36.9%。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为4193元,占现金总收入79%;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为950元,占现金总收入17.9%;转移性收入人均为163元,占现金总收入3.1%。农民现金收入呈现的特点:
1、工资性收入中,打工收入为主,而打工收入又主要以外出打工(本乡以外)收入为主。乡内打零工人均收入61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14.6%;乡以外从业收入人均3548元,占工资性收入84.6%。
2、家庭经营收入中,主要以粮食蔬菜瓜果销售为主。粮食蔬菜瓜果销售收入人均660元,占家庭经营收入69.5%;畜牧家禽销售收入人均209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22%;渔业收入人均5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5.6%;林业收入人均2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2.9%。
3、转移性收入中,主要以各种政策性补贴为主。粮食补贴人均100元,占转移性收入的61.4%;报销医疗费补贴人均47元,占转移性收入28.8%;亲友赠送(人情往来)人均8元,占转移性收入4.9%;养老金收人均4元,占转移性收入2.5%。
从上述情况看,被调查农户的现金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这块收入占到了农民现金总收入的78.4%。家庭经营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12.5%,其他占9%左右。这表明,当前农民收入主要以打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
四、调查数据的可信性及对全县农民现金收入推算结果
这次调查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提问的方式进行,数据来源是真实可靠的。所调查的17个乡镇中,一类乡镇4个,二类乡镇7个,三类乡镇6个,农民外出务工数和收入数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根据302人占全县32万农村人口的比重,除去城镇人口和贫困人口数进行推算,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大致在4477元左右。
五、建议
1、加速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本县打工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方便农民工照料家庭。
2、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灵活有效的流转机制,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培育粮食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林业、渔业大户。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研发短平快项目,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短期完成农村原始资本积累。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5、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
——__镇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报告
按照市郊区工委、郊区工作办公室“关于在三镇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我镇选择调查户128户,调查人数476人,镇党委、镇政府有计划地深入调查,多方征集意见、认真的归纳整理,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20__年我镇农民收入出现喜人景象: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4944.3元,较20__年4002元增长942.3元,涨幅为23.55%。从速度看,20__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实现了近五年来的飞跃。
__镇近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表
时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纯收入
3361
3514
3656
4002
4944.3
增长()
5.26
4.55
3.88
9.46
23.5
从构成看,20__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更趋科学,农业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占人均纯收入的67.3%,第二产业占1.4%,第三产业占31.3%,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初步成效,二、三产业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特别是三产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对我镇农民收入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20__年我镇农民收入增长特点
20__年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重大因素有四个:一是农产品及农副产品价格趋于平稳,洋葱种植喜获丰收;二是农业生产风调雨顺,自然灾害较少;三是招商引资龙头企业的逐步壮大对我镇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投资力度的加大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受以上因素影响,20__年我镇农民增收呈现新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速继续回升。20__年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得到纯收入3325元,占全年纯收入的67.3。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增加主要原因:一是以及郊区工委提出的打造“五大品牌”,建设“五个专业村”,实施“双千元田”、“万元院田院园室”的农业结构调整措施,充分发挥制种基础优势,继续压缩以制种玉米为代表的低经济附加值产品,大力引进以花卉、番茄等高效益制种品种和以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温室蔬菜、大田精细蔬菜等高经济附加值产品。特别是要在洋葱的种植上下功夫,扩大洋葱种植面积,加强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今年全镇玉米制种面积较去年减少1153.5亩,洋葱、土豆等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551.5亩,仅此一项预计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210元。二是积极发展生态林建设和林业经济,加大高接换优力度,引进推广市场效益好的优质林果品种11个,扩大冯家沟村育苗基地,发展高新日光温室林果种植,林果业产值稳中有增。三是坚持实施“以畜强镇”的战略,大力扶持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牧业收入快速增加。四是加大日光温室建设力度,正确引导,提高温室种植效益。全镇现有日光温室1600多座,占地面积1980亩,户均0.78座,每年向城市提供淡季蔬菜3500吨,农民仅从淡季蔬菜中获得的收入达1000元以上。五是拓宽农作物的销售渠道,在制种业上,选择有信誉及较高科技保证的种子公司,加强协作,共谋发展,上档次,增效益。全镇今年共落实订单作物面积13000亩,订单收购价格较同类地区更为优惠,有力的拉动了我镇农民纯收入的增加。
(二)农民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性收入显著增加。20__年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纯收入人均分别为69元、154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4%、31.3,与上年相比有显著增加,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效的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从事三产业生产经营获得纯收入人均154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20__年的12.75上升为31.3%,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发展休闲度假的农户迅速增加,今年我镇新建河口度假村阿拉善蒙古族风情园景点一处,全镇蒙古包总数达41座,旅游收入大幅提高。二是由于工业企业工资普遍增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三是外出务工人员继续增加,乡镇企业数达245家,从业人员1209人,工资性收入成为人均纯收入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特点,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与农民收入保持同步增长态势,今年全镇2301户,人均获得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还草款89.8元,这也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原因之一。
二、20__年农民收入来源构成分析
随着我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税费改革等战略措施的推进,有效的促进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20__年农民收入增加的构成与上年相比发生显著变化,但结构的基本变化趋势没有改变。
__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表
项目
纯收入(元)
所占比重(%)
农民人均纯收入
4944
100
第一产业
3325
67.3
1、种植业收入
226
9
45.9
2、林业收入
196
4
3、养殖业收入
790
16
第二产业
69
1.4
第三产业
1549
31.3
一产
67.3
三产
31.3
二产
1.4
四、制约我镇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从实际发展情况看,影响我镇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镇农业产业化尚未形成,农户农业、牧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始终存在,波动性表现明显。例如我镇的洋葱、土豆、大葱其生产规模在近几年虽然有所扩大,但尚未形成产业化。
2、二、三产业对农民的作用不稳定、不明显。当前我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仅仅表现在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内,而二产业的调整显然滞后。农业收入是我镇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从长远来看,农业收入并非是未来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3、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使得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同时,缺乏竞争力,使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困难,20__年我镇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为1209人,仅占全镇总人数的16.3%。
4、农民增收渠道比较单一。尽管我镇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例如鼓励剩余劳动力到市兴业建筑公司务工,通过技能培训,使其尽快进入建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劳务收入,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收效甚微,农民报名寥寥无几。近两年,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导致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下降,农民非农业收入增加困难。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我镇农民收入仍处于低水平。全镇农业工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主导产业不突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比重低、规模小;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偏低,农业生产优质化、多样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信息化服务相对滞后。所有的这些矛盾,根本问题是我们的思想仍没有跳出“以农业发展农业”的传统思路,没有突破工业化、集约化经营理念,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融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致使我们的产业化目标和标准制定的不高,产业化经济组织建设较弱,农村信息化服务不强,产业结构调整整体效应不明显。所以,我们要在确立调整的目标、方向上下功夫,在大力发展我镇农业产业的同时,重点培育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乡镇企业由点而面的规模体系,以发挥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势。
五、农民增收的途径
(一)坚持“两品一游”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党、干、科、经、貌”,实施“12345”工程,发展“三区一线”经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效益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进程。一是围绕双泉经济开发区,建设以金汇公司为核心的精细蔬菜生产基地和以胚胎移殖中心为核心的优质肉牛羊繁育基地。二是发展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在扩大基地规模、提高产品的档次上做文章,拓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食品、打造精品名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培植农民经纪人队伍及农民专业协会,把分散的农户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好的保障农民利益。四是抓项目,促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项目建设,带动乡村投资额的增长。
(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收入的增加。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种植业收入增长缓慢,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减少种植业收入对粮食价格的依赖。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精品、珍品、旅游观光农业”的路子,压缩以制种玉米为代表的低经济附加值产品,大力引进以花卉、番茄等高效益制种品种和以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温室蔬菜、大田精细蔬菜等高经济附加值产品,提高农业效益。
(三)加强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劳动力输出模式由单一的体力输出向多元化的智力、技能型模式转变,提升农民工从业能力和复合型素质,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改变以[!]往单纯劳力输出的旧局面。一是对现有劳动力中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实行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培训,使他们掌握1-2项致富本领。二是对农村现有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青年劳动者,实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三是对农村初中阶段和回乡初中毕业生实行职业教育,从源头抓起,提高我镇农民整体素质。四是优化培训内容,紧紧围绕当地优势资源和产业结构优化,开设岗位和专业,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文秘站网-
(四)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步伐,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力求实现“四个突破”:一是要在建筑业上有新突破,不断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组建__镇建筑公司,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在交通运输业上要有新突破。积极组织农民成立农机运营队,引导农民参与交通运输业,多渠道增加收入。三是在旅游观光农业上要有新突破。要全面启动冯家沟村、石桥村以住农家房、干农活等体验农家生活的生态旅游和加大河口度假村建设项目,引进档次高、规模大的经营项目,全力打造农村旅游品牌,进一步作大作强观光旅游服务业。四是在商贸服务业上要有新突破。结合小城镇试点改革,鼓励农民脱离土地向城镇转移,从事商贸餐饮和营销服务业。
二、调查经过
根据统计口径,农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具体内容附表)。根据这四项包含的具体内容,逐一向被调查农户提问,把农户的回答记入表格相应的栏目中,通过电脑录入汇总数据,得出调查结果。
三、调查显示的农民收入的特点
1、工资性收入中,打工收入为主,而打工收入又主要以外出打工(本乡以外)收入为主。乡内打零工人均收入61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14.6%;乡以外从业收入人均3548元,占工资性收入84.6%。
2、家庭经营收入中,主要以粮食蔬菜瓜果销售为主。粮食蔬菜瓜果销售收入人均660元,占家庭经营收入69.5%;畜牧家禽销售收入人均209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22%;渔业收入人均5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5.6%;林业收入人均2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2.9%。
从上述情况看,被调查农户的现金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这块收入占到了农民现金总收入的78.4%。家庭经营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12.5%,其他占9%左右。这表明,当前农民收入主要以打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
四、调查数据的可信性及对全县农民现金收入推算结果
五、合理建议
1、加速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本县打工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方便农民工照料家庭。
2、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灵活有效的流转机制,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培育粮食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林业、渔业大户。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研发短平快项目,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短期完成农村原始资本积累。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5、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
>> 河北省基础设施对城镇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河北省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利用BOT融资模式加快河北省基础设施建设 河北省村镇基础设施现状调研及改造策略探析 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河北省农村居民饮酒行为特征调查分析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短缺分析:以中西部四省调查为例 河南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需求意愿调查及分析 河北省返乡农民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收入动态分析 安徽省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分析 河北省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的设计与实现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陕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与研究 基于协整模型的中国信息基础设施与知识市场关系研究 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与知识经济发展研究 河北省农村初中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河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1-17.
[2]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2010-05-14.
[3]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EB].,2012-07-19.
[4]王睿,李琳,丁华平.我国农村化信息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11):153-154.
[5]洪秋兰.国内外农民信息行为研究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2007,(6):27-30.
提高农民和职工收入是富民工程的根本,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提高农民和职工收入的设计报告》,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切合了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此项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对该项设计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设计方案必须科学、合理、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可行性、可操作性强,才能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富民强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下面,我对此项设计的评价如下:一、该设计是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详实方案
该设计方案是在《关于提高滨湖区农民和职工收入的调查报告》基础上分析、总结得出的。调查报告根据当前农民和职工收入的现状、国家对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等方面,在周密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产生了比较详实的材料。在滨湖区各镇农村中广泛开展调查活动,主要采取了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调查的方法上由点到面,既从宏观上分析了滨湖区农民和职工收入的大致情况,又召开了座谈会个别听取意见,从微观上分析了各类从业人员的收入现状及影响收入的主要原因。因此,撰写者所写的调查材料思路清晰,客观公正,比较全面,对下一步设计方案的写作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看,撰写者在调查、收集资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形成了非常翔实的数据资料,并经过理性分析和归纳整理,有理有据,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得出了比较正确的调查结论:滨湖区现阶段农民和职工收入稳步增长,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收入渠道日趋多元化,人均收入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另外,调查报告也指出了我区农民及职工收入现状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差距以及影响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得比较周密到位,符合我区实际情况。因此,本人认为该调查结论是正确的、可信的,使设计方案有了明确的目标,为《关于提高农民和职工收入的设计报告》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设计方案是在调查的基础之上而成的,对调查报告的评价只做简单的梳理,不做更多的评价。
二、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该设计方案,在周密细致的调查基础上,从滨湖区农民和职工收入现状出发,明确了主要目的,并遵循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该设计方案理由充足、依据可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关于设计方案可行性的分析:该设计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定位明确合理,且根据从业人员的不同分层次、分类型地提出目标。二是滨湖区农民和职工收入的基数不低,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加上领导重视,农民和职工收入增长具有了外部条件和思想基础。三是该方案提出的各项措施有重点、有分层次,分别从思想认识、经济增长方式、政府与企业的角色、弱势群体、投资渠道等各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比较全面中肯。四是适应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关于设计方案创新性的分析:增加农民和职工收入,这是一个了老问题,但从它的重要性来讲,应该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该设计方案跳出了讲增收就提加大政府投入的框框,而从宏观的角度,就当前的热点问题出发,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收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来提出设计。微观上撰写者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和居民投资渠道以及劳动者的素质,在设计的角度上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三、改进设计方案的几点建议
《关于提高农民和职工收入的设计报告》总体上来说是好的,符合我区实情、内容丰富、措施得当,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本人认为,如果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改进,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明确实施农民和职工增收的对策取向
该设计报告通篇谈了提高收入的对策建议,细化量化的建议措施很多,但缺乏大局性目标性的定位。建议在提出具体措施前界定一下我区农民职工增收的目标对策取向。可以以“保低”、“扩中”“促高”为基本取向,定位不同收入阶层的发展方向。
“保低”:实施富民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主要包括老弱病残、劳动能力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农民,以及面广量大的纯农户等。对这些最低收入阶层的弱势群体,要给予重点关注。消除绝对贫困,确保其最低生活保障,并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
“扩中”: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主体和稳定的消费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器”。我区实施富民工程重要目标是培育出稳定的中产阶层,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良性社会结构,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引导和督促,切实提高职工收入水平。
“促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精英阶层的领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尽管在分配领域中,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避免和防止过度的贫富分化。但在发展领域中,要充分激发各类人的创业动力,使其成为发展经济的主力军。不断提升高收入阶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升高收入阶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此对策取向的基础上再提出各项措施建议,设计的思路会更清晰、目标更明确,各项措施也会更有针对性。
一、我县"三农"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我县有农业人口47.3万人(按户籍划分),占全县总人口77.6%,其中,农村劳动力27.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5.4%。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
--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比1994年增长1799元,增长63.6%;比2002年增长168元,增长6.2%。在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种植业收入852元,占29.6%;养殖业收入464元,占21.1%;工资性纯收入为1040元,占36.2%;其他收入519元,占18.1%。截止2003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2.1%,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年生活总消费人均2050元。近两年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用于食品的消费减少10.8个百分点,衣着、居住、家用设备用品等其余各项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民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不少农民在场镇购房和自建砖混楼房,90%的农户用上了机井水或自来水,电视机在农村已基本普及,闭路网络不断延伸,农民正向小康迈进。
--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3年全县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农业总产值6.87亿元,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为57: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由1997年的40:60调整为28:72。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其产值达到383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固定资产总额18619万元,产值569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948万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6767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540余万元。全县有种养殖专业大户1700多户,专业市场4个。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去年土地流转总面积达80856亩,流转率为19.2%。
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报告
魏学辉
为准确掌握2014年农民种植意向,为各级领导适时提供农业生产经营动态情况,更好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根据酒泉市统计局的安排,**区统计局于2014年1月中、下旬,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村6个乡镇6个村60户住户的种植意向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做一简要分析。
一、调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60户农户计划种植各类农作物583.35亩,比上年减少0.5亩,下降0.09%。从全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来看,蔬菜、瓜类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呈增长态势,粮食作物面积较上年有所下降,总体呈现“三增一减”的种植意向格局。粮经比重由上年的67.7:32.3调整为今年的66.39:33.61,即粮食作物下降1.3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增加1.31个百分点。
(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60户农户计划种植粮食作物387.29亩,比上年减少8亩,下降2.02%。其中,夏粮种植面积56.67亩,与上年持平,秋粮种植面积330.59亩,比上年减少8亩,下降2.36%。分品种来看,小麦面积为56.7亩,与上年持平,玉米面积为321.59亩,比上年减少10.5亩,下降3.16%。薯类面积6.7亩,比上年增加0.2亩,增长3.08%。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小麦受口粮安全红线的影响,与上年持平;玉米面积由于制种玉米销售量下降、市场饱和和上年玉米制种出现病虫害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影响,面积下降3.16%,造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进一步减少。而马铃薯由于产量、价格高,市场销售好,且便于种植管理,受到种植户的青睐。
(二)蔬菜面积稳步增长。60户农户计划种植蔬菜82.26亩,比去年增加1.5亩,增长1.86%。蔬菜面积增长的原因:一是由于**区以“一园十区”为载体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辐射,**区现代农业发展强力推进,特别是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的蔬菜面积不断增加,直接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蔬菜价格稳步增长,种植效益相对较好,使种植面相对稳定。三是辣椒干种植面积大幅增长。近几年辣椒干价格一路走高,为农户带来了较好的收益,极大地刺激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今年,三墩镇调查农户计划种植辣椒干45.3亩,比上年增加16.7亩,增长58.39%。四是种植蔬菜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收益高、且不会明显受到时间、节气的控制,劳作自由度更大,销售和收益有保障,激发了菜农的种菜积极性。
(三)油料面积进一步扩大。今年,泉湖和铧尖乡调查农户计划种植胡麻籽2亩,比上年增加0.2亩,增长11.11%。
(四)甜菜面积增加。由于上年甜菜价格上涨,农户效益增加,今年,泉湖乡调查农户计划种植甜菜3亩,是上年的3倍。
(五)瓜类面积继续增加。60户农户计划种植西瓜1.3亩,比去年增加0.1亩,增长8.33%。由于上年全区西瓜产量、价格高,市场销售好,今年三墩镇西瓜种植受到农民的青睐,种植面积稳中有增。
(六)蔬菜制种和其他作物制种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60户农户计划种植各类经济作物制种105亩,比上年增加3.1亩,增长3.04%。其中,蔬菜制种94.9亩,比上年增加4.2亩,增长4.63%,其他小经济作物制种10.1亩,下降9.82%。虽然蔬菜制种和其他作物制种投入大,但近年来收入较高,格外受到农民的青睐,也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七)其它作物面积下降。60户农户计划种植其它作物2.5亩,比上年减少0.4亩,下降13.79%。其中,青饲料0.5亩,与上年持平;花卉2亩,比上年减少0.4亩,下降16.67 %。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据2013年**区农村社会发展“千户”调查显示:在劳动力2582人中,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1894人,其中4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29.78%,占到劳动力的21.84%;40-60岁的劳动力占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67.95%,占到劳动力的49.84%。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主要以老人和妇女为主,接受现代农业新科技、新知识比较慢,老龄化现象的日趋突出,使劳动力结构和整体素质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二)农民种植存在盲目性。从调查看,由于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农民对上年销售好、价格高的品种种植信心较高,如蔬菜、瓜类和经济作物制种。而种植效益低、销售不畅的种植品种则受到冷遇,如粮食和传统种植品种。农民种植结构仍较单一,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投入较大。虽然近几年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对激发农户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面对持续上涨的农资价格,使种植成本不断加大,有些种植品种算毛收入很高,但抛去各项费用,纯收入增幅较小或和上年持平。
(四)种植意向调查点缺乏均衡性,部分农作物代表性差。**区由于地域狭长,气候存在差异,所以城郊、中北部和沿山乡镇种植结构差别很大,如城郊适宜蔬菜生产,中北部乡镇适宜种植经济作物,而沿山乡镇在粮食、特别是玉米制种等作物种植上优势很大,今年沿山4乡镇种植冬小麦1.41万亩,而调查点没有抽取到这些乡镇,所以存在代表性不全面的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一)建议相关部门在春播前加大调查研究力度。通过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对农户种植意向的引导,避免农户盲目跟风种植而造成损失。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的优势、加强制种企业和制种市场的管理,准确把握农产品市场动态,替农民多出点子,多想办法,多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支持,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效益好、产量高的农作物品种,为今年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山区发展需要社会关注
-------走进重庆市武隆县后坪乡的社会调查报告
重庆邮电大学奉青队
1 关键词
经济资源 经济状况 社区发展民主政治
2 摘要
这次我们的调研地点是重庆市武隆县后坪乡。武隆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而后坪乡又是武隆县最贫困的乡。我们的调研方向包括:村庄经济资源、农村经济、社区发展、农民收入和政治民主五个方面。设计的问题很广,经过我们的调查可以说能达到完全了解当地农村的效果。经过调查我们得知:后坪乡在农业方面尚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机械化程度极低,土地有一定程度的荒废。因此,我们建议后坪乡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小机械耕作),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充分利用农业社进行多户合作,并充分利用荒地,最终形成规模经济。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的村民都是以第一产业为生。我们建议鼓励村民办一些私营家庭作坊式企业,满足乡内生活需要,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据调查所知当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即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加速旅游区的开发工作,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此来改变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村民的选举权已基本实现,但是绝大部分的村民都不了解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惠民政策,导致误解了政府的一些行为及一些国家政策。乡里医疗卫生条件太差。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也十分了解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孩子们的基本权利之一。
3 引言
目前贫穷仍是我国面临着的一个大问题。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党和国家一个历史重任。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呼吁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共同探求其发展的可行之路,我们走进重庆市武隆县后坪乡进行实地调查。
4 背景
重庆作为全国四个直辖市之一,重庆的发展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目视重庆的腾飞,展望山城如画的未来。日新月异的重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倡导下迅速发展,但其山区的落后却为腾飞的重庆留下了瑕疵。关注贫困山区,加快重庆发展,得到了许多有志之士的认同。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关注祖国的发展,时刻准备着为社会做一份贡献,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 调查目的
一方面,为了更加了解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并竭尽我们的薄力,呼吁社会各界的关注,进而探求其发展的可行之路。另一方面,为了有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一份贡献。因此我们走进重庆市武隆县后坪乡,进行了此次调研活动。我们对于后坪乡基本情况的调查总结和浅薄的建议,以供政府及有关人士参考。
“这份调查报告是由106名博士,在集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调研上万农产的基础上精心撰写而成的,调研方向包括农村基层政权、减负增收、医疗教育文化、退耕还林和打工者权益等近10个热点问题。”5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侯军岐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透露,“这份报告除公开出版外,还将呈送高层决策者。”
侯军岐已为这本即将出版的调查报告起子一个名字:《博士十策》。“我们的博士通过与农民和基层官员面对面的交流,搜集到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希望能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建言献策,为实现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在此之前,有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园艺等专业学科的 106名博士,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往陕西的农村。这个被校方称为“百名博士访三农”的活动,被博士们形象地称为“上山下乡”。
农民不是不愿意讲真话
谈到这次“博士访三农”活动的起因时,侯军岐说,“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缺少的不是理念和方法,而是第一手的基层情况。解决‘三农问题’如同病人看病;病把握不准,再好的‘药方子’也没用。”
2月21日,筹备了半年之久的“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启动,首批30名博士奔赴陕西的宝鸡、汉中、商洛和安康。
“以前关于三农问题只是一个观念,只是一个概念,这次下去之后,感觉到了责任。”在读博士王秀娟深有感触地告诉《望东方周刊》,“虽然去之前早有心理准备,但下去之后发现,一些农村的贫困现状还是让人触目惊心。”
2月23日是农历的元宵节,王秀娟把带去的元宵和走访的村民一起煮着吃,“有一个男村民,吃着吃着眼泪就掉在碗里了,说他一辈子还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听得我们心里特别沉重,也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博士们和村民同吃同住。“我住在村长家,村长家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但没有多余的被子,我和村长媳妇盖一床被子。”王秀娟说。
陕西省柞水县瓦房口乡党委书记万维勤对这次“博士访三农”活动“感到非常惊喜”,“现在―些上级领导来农村视察情况,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农村有好多地方是需要步行才能到达的,但有几个领导能深入到这些地方去呢?顶多是车能开到哪儿就调研到哪里,会导致调研不够真实和全面。”
一个让万维勤感受深刻的事情是,“现在好多希望小学的选址都是在车能开到的地方,而真正在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深山里,希望小学却没有几个。”
“好多人有顾虑,担心我们的调查不会得到农民的配合。这是毫无道理的,农民是不敢向他的县官、乡官讲真话,而不是不愿意讲真话。”侯军岐说。
“这次活动对帮助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有益的补充。”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助理巡视员梦熊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评价说。据了解,陕西省省长陈德铭对此次活动曾作出批示:这应该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调研活动,既可使政府从一个侧面了解行政工作的进展晴况和存在的不足,又可使博土们在实践中受到一次国情教育。
“这是一场求解‘三农’问题的民间实验。”华商报社执行总编辑孙晓冰认为。此次“百名博土访三农”活动由华商报社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策划,《华商报》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后税费时代的农村需求
“我们在调研途中,经常会被农民拦住,咨询一些问题,有好多农民还找到我们的住处问我们,问的有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种植前景等,农民对科技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博士生刘天军说。
让刘天军感到疑惑的是,每个县乡都设有农技站,但很多人什么也不懂,“我向农民发了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8份,73份显示农产很需要科技人员,但没有科技人员下去为他们服务。”
商洛市新田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李元在听说“百名博土访三农”的活动后,专门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邀请博士生到他的企业去看一看:“我们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总感觉力不从心,想请博土从更高更深层次指导。”
李元毫不隐讳地说,当地政府每年都有好多科技下乡的活动,“但大多是刷刷标语,或者在大街上摆个桌子宣传一下,流于形式。”
对此,柞水县瓦房口乡党委书记万维勤解释说:“乡镇干部的素质比较差,知识层次老化,信息落后,科技人员缺少,这些差异直接限制了经济发展。”
李元向《望东方周刊》讲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真事:“某县农业局的一位领导对农业一窍不通,有一年冬天下大雪,这位领导十万火急地给各乡镇领导打电话质问,‘下这么大的雪,把麦苗冻死怎么办?你们采取了哪些防护措施?”’
“农村现在非常需要科技人才,尤其是农业税减免之后,农村的发展有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但现在好多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把自己可以致富的土地放弃了,合本求末,因为从土地上他们得不到更多的收益。如何利用科技增收,这是目前解决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
《望东方周刊》在2004年9月采访宁夏回族自治区撤销陶乐县建制一事时发现,这个总人口仅3.2万人的小县城,竟然有2300多人吃财政饭的,而在政府各部门严重超编的同时,却是各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严重缺编。
“综观中国农村历次变革,政策从基层来,从实践中来。”“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称,“所以后税费时代的中国农村需要更多的精英知识分子深入农村,与农民相结合,学习农民的创造力,发现农村的潜力,与农民协作,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农业问题的综合解决之道。”
不过,侯军岐认为;“大学要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我感觉难为了大学,大学的利益源在哪里?教师的利益源又在哪里?社会责任感要和利益对接起来。”据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学生只有不到30%到了农业岗位上,而真正专业对口的不到10%。
高教改革尝试
在读博土生王秀娟目前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副主任,1996年留校,主要教授课程为《农产品贸易》,“以前讲到农村时只是泛泛来说,现在就有具体的事例了,”
据《望东方周刊》了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百名博土访三农”活动开展的同时,中国农业大学也开展了“红色1 +1”科技行动,学校12个博土研究生党支部与北京市密云县12个村党支部共建, 100名博土生进村,1个党支部带动―个村庄,一名博士生帮扶1个农产。
“学校还从这些党员博土生中选聘6人到密云县挂职,分别任农委、科委等部门副处级干部。”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的秘书王海滨告诉《望东方周刊》。王目前挂职密云县任县长助理。
王海滨称,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已有多名教授或在读博士生到地方挂职,如在云南红河州有1名副州长和6名副县长,在河南开封有1名副市长和6名副县长,“最近河北涿州市委又到学校联系,希望有人到当地挂职。”
关键词:河南;新型城镇化;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4302
1引言
“十”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即“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收入倍增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农民这个群体如何实现收入倍增。针对这个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建议,其中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城镇化是中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的发展过程。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省,河南的城镇化过程一直没有中断,但城镇化过程存在各种问题,根据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河南省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之前城镇化,侧重于内涵建设,规避并解决原来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将研究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河南城镇化及农民收入现状
河南2013年和2014年的城镇化率分别43.8%和45.2%,与2000年23.2%相比,河南省城镇化率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对全国城镇化率(中国城镇化率2013年为53.7%、2014年为54.77%)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在此背景下,河南农民收入呈现出以下特点:
2.1河南农民收入绝对量不断增长
表1河南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及结构单位:元
项目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全年总收入51975994641472938725982911345工资性收入1268150016221944252429893582家庭经营收入3721421244624969564061976804财政性收入53535659108135160转移性收入155230275322453508798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4》。
从表1可以看到,河南省农民人均总收入总体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7年的5197元增加到2013年的11345元,增加了2.18倍。增长幅度分别为15%,7%,13.7%,19.6%,12.7%和15.4%,其中,2008年至2009年增幅最低,2010年至2011年增幅最高。2012年至2013年又有较大幅度提升。
2.2收入结构分布不均衡
河南农民人均总收入在发生变化的同时,收入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由表1可以看到,2007年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政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比例分别是:24.4%,71.6%,1%和29.8%,2013年比例为:31.6%,60%,1.4%和7%,目前河南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两者合计达到90%以上,但两者变化趋势却不一样,近几年,工资性收入呈现上升趋势,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处于下降趋势,财政性收入变化不大。
2.3各市地区差异明显
2013年河南18个省辖市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郑州市:14009元,济源市:11985元,焦作市:1136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后三位的是:周口市:6950元,商丘市:7217元,驻马店市:7437元。第一名和最后一名人均纯收入相差7059元,周口市还没有达到郑州市的一半。由于各地资源分配不均衡,河南各地农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异。
2.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表2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单位:元
年份2000200520092010201120122013城镇家庭居民
可支配收入476686671437115930181942044222398农村居民家庭
人均纯收入1985287048065523660475248475差额27815797956510407115901291813923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4》。
从表2可以看到,河南居民收入在不断提高,城镇家庭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4766元上升到2013年22398元,上涨了47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1985元上升为2013年8475元,上涨了427倍;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从绝对规模看,2000年为2781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4倍,2013年为13923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2.64倍,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的扩大。
3城镇化对河南农民收入的影响
3.1城镇化使农民的农业收入持续下降
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会征去大量耕地,失去耕地的农民会失去耕地中获得的收入;另一方面,城镇化会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据统计,2014年我省851%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转移,户均劳动力转移人数为1.74人,外出务工群体的总体规模仍呈现增长态势。外出务工人员有的已经在城镇买房,有的未来打算在城镇买房,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并在城镇安家,同时农业种植成本不断增加,种植收益不断下降,导致农村撂荒现象严重,这些群体的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也会下降。
3.2工资性收入会持续增加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省产业集聚区得到快速发展,用工规模持续增加,便利的地理位置不仅吸收了大量当地农民劳动力,也吸引了原来在外地务工的人员;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农民可以和用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他们的雇佣工人,获得工资性报酬。城镇化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使得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
3.3失地农民总收入会因生活支出增加而下降
农民原来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米、面等粮食和蔬菜可以通过耕地自给自足,在失去耕地后,会增加日常生活方面的支出,这会降低总收入。
3.4个别群体会因为城镇化收入下降
城镇化会使一部分农民失去耕地、离开农村,如果这些人文化水平低,又缺乏谋生的技能,在离开了集体经济后,可能会变成城市贫困阶层,甚至面临生存问题。据统计,55岁至59岁农村人口中,有7%是文盲,36.8%是小学文化;60-64岁,11.6%是文盲,46.3%是小学文化,这些群体年龄大,教育程度低,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较难。
4城镇化下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4.1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农民劳动力素质
城镇化使得农民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农民需要学习新技能来适应新的环境。河南省统计局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人员非常期盼能够学会技术并且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其提及率达到36.7%。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城镇中更好的找到工作。除了培养技能人才外,政府还需要建立用工信息平台,为务工人员提供用工信息,促进劳动力转移。
4.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
农民进城后,需要政府在住房、养老、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农民向城镇转移,一般流向的是经济较发达城市,而这些城市一般房价较贵、子女借读费用贵,再加上医疗以及将来的养老问题,农民的经济压力较大,其收入会因为上述方面的费用支出而相对减少,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城镇化不仅不能提高农民收入,相反农民对这些方面的担忧还会阻碍城镇化的进程。
4.3因地制宜制定土地流转方式,提高农民土地收益
农民虽然对农村土地有承包权,但农民从土地获得的收益却十分有限,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势必涉及农村土地的流转,农民是否愿意流转土地,以什么方式流转土地,流转出去的土地用途是什么,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转让土地的农民利益,让农民能够从土地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4.4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继续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乡镇企业,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在河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的进程需要服务业与之配套发展,服务业在吸收剩余劳动力方面有很大的容纳空间,可以解决农民进城就业困难,吸引农民进入城镇生活。
参考文献
[1]林艳.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城镇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5860.
[2]姚丽芬,刘爱英,龙如银.基于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间均衡关系之验证[J].现代财经,2010,(12):8084.
[3]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2014年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R].河南省统计局,2014.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前 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 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 493元,绝对差距是7 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 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前 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 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 493元,绝对差距是7 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 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