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职校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
首先,来到职校,就不单单是学校知识,还要学好技术,要把知识和技术相互结合。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所以我要制定我的学习规划,做到不浪费精力,能够充分发挥我的能力。
1. 合理安排作息,适当控制游戏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每天的学习状态是最好的。不仅要休息,还需要锻炼,学习的压力说大不大,但说小也是不小的,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学到知识和技术,还要在这同时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怎么能够抵抗学习的压力?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因为我比丰满,所以我需要进行足够的锻炼,保持好身体的健康。
2. 总结考试,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学习老师所授的知识,有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发问,防止问题堆积成山……用心对待每一次的测试,然后找出自己所不足的地方,把它填满。另外,要重视课上听讲、记笔记。听讲是学习规律中的重要环节。
3. 保持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心态对于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学习心态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成绩更进一步,长时间学习以后要对自己进行放松,让自己的大脑随时处于清醒状态。
4. 从实际出发来制订计划。在订计划的时候,不要脱离了学习的实际情况。主要指以下几方面: 1. 自己知识和能力 2.每个阶段的学习时间 3.学习上的缺欠和漏洞 4.老师教学的实际进度从实际出发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抓住重点。
5. 制订计划不要太满、太死、太紧,要留出机动时间,使计划有一定的机动性。毕竟现实不会完美地跟着计划走,给计划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完成计划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二】
一个漫长的x假已过去,迎来的是一个美好的xx.在这xxx的时刻,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
我们又迎来了新学期,在每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期盼:明天的我要更精彩.因此,我一定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展现着自己迎接新学期的新气象.相信在这种新气象的感染和鼓舞下.我一定要在新学期取得新进步.
在新学期里,我有一个新的目标——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要成为行动的主人!我知道了成功不是靠梦想来实现,而是靠自己的行动……
当然,在新的学期中,在学习要有新的成绩,这就要不懈地努力!付出一份努力才会换取一份收获.学习并不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责任,是我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同时学习必定会有负担.没有苦的.就不会有进步和提升,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不都这样的道理吗?
我把自己的喜悦,悲伤都化作前进的助力和动力,就会因此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新进步.成功中是我们的喜悦,成功背后是我们辛勤的汗水,没有耕耘就哪有收获 没有付出哪有所得.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可以这样认为,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言外之意,学习成绩好未必学习效率高).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另外还要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个学期基本上都可以习惯了这个学习时间制度,保证每堂课都认真听好听足.还有在阅读课外书的数量上有了大大的增多,不但坚持每个星期看至少两本专业书以上,还坚持每次看完之后就写下读后感,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使自己以后有时间就经常打开来看看.
在做作业上,我每次都是自己的作业就自己做,不抄袭不作弊,至于写论文的作业就借助课外资料,希望以此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课余时间,我还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抓紧时间阅读各方面的书本知识,以求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多方面的考虑问题,避免片面看问题,养成不好的思考习惯.
还有要说的一点就是选修课,这个学期我选修了房地产管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系的内容,但由于我对这方面的兴趣比较浓,因此就报了来读.通过这个选修课,我大概了解到我国目前房地产的形势和基本的房地产知识,有一个比较概括的认识.
我想这对我以后出来工作是有一定帮助的,毕竟在现代这个社会,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是很必要的,房地产所介绍推销技巧,对于各个行业都是有用的.即使我以后不从事这个行业,我相信我都可以从这里得到一定的启发,起码在如何与人打交道上能够有个了解.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47-03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就业后工作适应能力不理想,需要重新培训后才能适应工作需求等问题。由此可见,这些毕业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也印证:中职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能够独当一面的极少,多数只能担当基础性或维护性工作。
一、问题分析
大企业中分工较细,比较注重员工在某些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员工是个多面手,希望员工能同时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在现有专业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职业学校却不断地在批量、规格化地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适应企业需求势所必然。究其原因,与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设置、专业课程的内容呈现出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及手段出现滞后等有关。因此,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的多层次、多元化特点。
二、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
当前,应如何加强专业建设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然,信息化的手段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创新教学模式,将现有的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促进教学资源充分应用,提高教学质量是很好的路径,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信息化将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很好抓手。
(一)提升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模式
拓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建设学生学习的社区网站、学习网站与学习软件资源,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师生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辅导、教学测评等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作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促进教学环境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
采用信息化手段后,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使学生在自主的条件下学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完成学业,就必须为学生创建一个周到细致的网上教学环境。
1.网上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互联网站、远程教学平台、网络答疑平台、教学管理软件,计算机网络阅览室、双向视频直播课教室、多媒体视频直播课教室、多媒体视听教室、电子阅览室、网络答疑教室等设施的建设。
2.远程教育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网上文本教学资源和各种课件资源、实验资源的建设,以满足各类学员对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
3.建立远程教学支持服务体系。除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外,还应有功能强大、细致周到的支持服务体系作保障。包括建设各种功能完备的教学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学员所需的各种服务,如实时与非实时的课程学习,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与非实时交流讨论、资源下载、各种教学管理信息的及时传递等。
(三)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便于因材施教
计算机行业技术飞速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手段。备课时,能灵活地将新的技术和方法融入课程中,能用更多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以期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施教时,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时,都能体验到成功喜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有效地进行学习。辅导时,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反馈时,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和新需求,逐步加强动态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服务。
(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思维方式。Internet的崛起、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算机新技术的使用,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促进了计算机新技术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VR(虚拟现实)等技术经过数字化处理或者经过再加工和制作,可以在网络上运行传播、能够展现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材料,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动态性、交互性等许多优势。信息化推动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从教学及科研实际出发,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合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综合优势,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可提高信息化教学设施与资源使用效率。
(五)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专家、名师、教学设计师、技术人员应设计和研发出具有计算机学科专业特色、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件库、课程库、试题库、文献库、案例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受益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应加大职业学校校际之间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力度,按照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原则,建立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中心,以实现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同时要开展学校多媒体教学课件(程)遴选和学生多媒体作品竞赛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应用,不断推进学校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还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优质教学资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促进教学互动,提升学习效率
教学资源平台提供的“网络学案”“互动讨论”“测评反馈”“作业指导”“在线备课”“教学测评”等功能,可帮助师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建立教与学的及时反馈渠道,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七)提升计算机专业服务能力,促进专业建设
学校应利用自身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工作室联系企业,参与企业的网页、动画、多媒体和软件项目的开发工作,这样的校企合作有利于缩短学生在就业后的磨合期、促进学生就业,有利于学校及时获得人才需求信息,便于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基于中职校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双方的合作应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通过调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适合的职业、岗位及所需匹配的能力、素养要求进行梳理,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等,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
三、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空间
应构建学校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建设融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为一体,支撑“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等新教学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和课程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加硬件设施,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网上学习。同时也要提高教师使用课程网站、主流媒体等网络教学手段支持教学的能力,努力建设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二)课程内容项目化
计算机课程内容必须强调应用性,要以项目(或模块)为单位,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从而能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加强实践能力
面向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公选课或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多途径加强计算机实践,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大力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开发优质培训课程与资源。
四、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注意点
(一)信息化系统建设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信息化建设应统筹设计和整体规划;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突出重点,强调应用,又要紧跟世界最新发展前沿,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体现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信息化建设应“面向用户服务的一体化建设”。要定期引进硬件、软件、平台、资源、教师培训设备日常维修维护等,保障教学信息化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并形成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教学资源建设
以多方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应简便实用、保证质量、多样化、动态更新。
计算机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计算机的专业名词都很难理解。对于这些抽象的知识点,如果照本宣科或者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说给学生听,结果是很不理想的,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似是而非。因此在教学中可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可增加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多媒体的形象教育和网络资源的丰富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地激发,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小报的设计――用Word写古诗配画”一课中,当学生看完演示制作完古诗配画的版面设计后都纷纷羡慕不已,迫不及待的想动手一试。老师说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制作的这么漂亮吗,因为老师注重了古诗以外的一些设计细节,如从右到左竖立的排版方式,古朴的字体,恰当的配画等等,这些都是令古诗更有韵味的窍门,希望你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将这些细节表达出来,这样你们就能制作出漂亮的版面设计来。”结果,学生们纷纷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大部分学生不但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制作完成作品,还加入一些老师没有教过的内容,如给文本加入美观的背景和线框,选择别具一格的字体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作品无不反应出学生张扬的个性,丰富的创新能力。
三、充分利用学科特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赋予了素质教育很强的操作性,学习过程成为了一个培养坚韧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使大脑形成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计算机运行高度自动化和程序化,学习计算机要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十分严谨。因此在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会出错或死机,因此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谨性。
四、制定合理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 实验教学 教学效果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院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和煤化工专业大一新生所学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学科基础课。要学好这门课,实验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环境保护意识。
1.实验教学现状
通过亲身的实验教学工作,我发现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实验态度不端正,不能严格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操作技能水平比较低;实验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差,“照方抓药”,不认真思考;药品浪费严重,缺乏环保意识;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缺乏应有的自信心。针对上述现状,我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强化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选取
《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的实验内容主要是分析化学部分的四大滴定和吸光光度法。我在实验原理讲授过程中将原理的实际应用案例结合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实验的热情。如重量法的基本原理讲解之后,告诉学生化工厂区空气质量的检测,其中一项就是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测定原理就是基于重量法: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将其通过已恒重的滤膜,使悬浮微粒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计算出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在四大滴定原理讲完之后,我列出化工厂用水及排水需检测的指标有酸、碱度,硬度,氯离子含量,化学需氧量等都可用滴定方法解决。许多化工生产过程中,对水中氯离子含量要求特别严格,氯离子含量过高,对催化剂的活性有毒害作用,氯离子含量的测定常用莫尔法: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以K2CrO4为指示剂,用AgN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在讲解了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之后,介绍了室内污染的“刽子手”――甲醛的检测主要采用分光光度法,另一类污染物酚类化合物,人类长期接触低浓度的酚,会引起头昏、出疹、瘙痒、贫血及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而水中酚含量高于5mg/L时会使鱼类死亡。工业废水中酚含量的测定,也是用分光光度法。通过以上实际应用介绍,消除学生的枯燥感,使学生不再感觉学到的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而是和现实生活及自己将来的职业息息相关的,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树立环保意识,建立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工业“三废”造成环境污染的短片,使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树立环保意识,并在课堂上及时引入绿色化学。所谓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品时,应有效利用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危险的化学试剂,并建立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使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美国Stanford大学Trost教授提出的原子经济性指标是量化绿色化学中的“绿色度”指标之一。通过引导学习,学生意识到化学工业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作为准化工人,我们要意识到人类生活环境要改善,就要从自身做起。故在每次实验前都要认真预习,熟悉原理和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做到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药品,达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养成节约药品、减少浪费的好习惯,也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绿色化学的思维模式。
4.强化具体实验操作过程
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通过具体的实验、实训获得的。故在基本操作训练阶段,我将分析天平、酸碱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和容量瓶的操作方法给学生演示一遍,然后要求学生用自来水和其他学生粗盐提纯的产品反复练习以上仪器的基本操作直至熟练。我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并要求学生在练习以上仪器的使用方法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树立量的概念。分析实验的结果是否准确,既取决于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又取决于数据的记录是否符合仪器的实际精度,故树立正确的量的概念非常重要。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达标后,方可开始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严格的基本操作训练,为学生的后续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每个实验前都给学生几道思考题,如自来水总硬度测定实验的思考题:(1)铬黑T指示剂是怎样指示滴定终点的?(2)配位滴定中为什么要加入缓冲溶液?(3)用EDTA法测定水的硬度时,哪些离子存在干扰?如何消除?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明白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在实验时就更有针对性。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学生就会自己检查,小组内部讨论来自行解决,而不是马上去问老师为什么。在完成了实验教学之后,我让学生写出本学期实验教学的心得体会,学生普遍写道: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不再害怕化学,不再恐惧实验,不再觉着自己高考失利,没有什么前途。学生相信通过三年的学习,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化工人。
5.教学效果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我系08级、09级学生参加“化工分析工”技能鉴定,学生娴熟的操作技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获得了在场领导的好评,通过率达90%以上。
职业教育的舞台很大,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空间也很大,我将继续探索,为职业教育的明天更美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沈玉龙,魏利滨,曹文华等.绿色化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出现对中小学校园文化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对农村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解读的基础上,着力阐述了构建农村学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逐步到位,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办规模化的寄宿制学校已成定势。这种背景下的校园文化构建也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范式的基础上再度思考,发展创新。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按照著名文化学家梁漱溟“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的论断,我们可以把中小学校园文化理解为校园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它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管理者依据社会的要求,带领全体师生在朝着学校办学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构成。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整个风貌的体现,是学校的底蕴和灵魂,如办学理念、学校目标、道德观念、校园舆论、人际关系、师生素养及教风、学风、校风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指校园人的言行举止的养成,是校园精神文化在个体上的外显。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物质环境,如墙壁上张贴的名人名言和校训、庄严的旗台和飘扬着的国旗、校园文化橱窗、校园标志性建筑等布置和设施。这四个层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以内隐或外显的方式共同影响校园人。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中小学校园有别于成人世界,它受中小学生质朴、纯真的影响,充满着童话般的梦幻,展示着理想般的希望和追求。中小学校园特点和文化内涵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以下功能:1.教育功能,这是校园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征。2.约束功能,主要通过规章制度、校园环境、校园风气和团体氛围等来实现。3.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带动全体教职工转变观念,把个体利益与学校命运和学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共识,真正实现教育服务于学生。4.激励功能,表现在校园文化为师生提供了享受文化和创造文化活动的空间,激发他们更高的参与兴致,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自觉构建中。5.娱乐功能,表现在让学生浸润在蕴涵着浓浓的真、情、善、美、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中,使他们乐在其中,愉快、安心、舒心、开心地学习、生活和发展。
三、校园文化的构建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中,我们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基础,搞好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条件,使他们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一方面我们将校园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配备,着力解决好寄宿生的食宿用房,开辟寄宿生活动场所,配置食宿设施,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布置我们的校园、教室和寝室,使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校园环境的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让人心情愉快,精神轻松,做事的积极性高。学校要想方设法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内道路、活动场所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让校园的一景一物,甚至每个角落都说话。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
2.抓重点,搞好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文娱活动方式等,是校园人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校园制度文化坚持正确导向,着眼点是建立竞争机制,使校园活动(包括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常处于竞争状态之中。学校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所形成的良好班风及校风都能得到有力的保证。 转贴于
当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制度文化建设必须着手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好有关寄宿制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完善。针对具体实际,大致上制订好诸如《寄宿制学生章程》、《学生寝室管理办法》、《寄宿制学生食堂管理章程》、《食堂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等,并且力求量化、细化,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遵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二是要抓好制度意识的培养。学校要高度重视师生制度意识的培养,因为制度文化建设是关键。要利用政治学习、集体晨会、家长会、班队课等一切舆论宣传阵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三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学校规章制订制度并不等于就能自然而然形成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能否起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度能否被校园人所接受,只有当制度这种“外在文化”转变为校园人的“内在文化”时,才能发挥其作用。在抓制度落实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营造实施制度的条件,使其得以顺利实施。
3.抓难点,搞好行为文化建设。
如果说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静态的话,那么学校的行为文化就是动态文化了。可以说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后的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部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都是要通过一定的行为和有组织的活动来进行的。如果能用文化来审视这些行为,并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吻合、富有个性、鲜活的行为文化,那么,这所学校离文化育人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着力点应在寄宿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寄宿生生活辅导老师及食堂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上。寄宿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一是加强生活教育,教他们学会过完整的集体生活,学寝室床铺的整理,学生活用品的摆放,学衣鞋的洗刷,学自己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二是加强保健教育,教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学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学常见病的防预,学自己照顾自己的本领。生活辅导老师和食堂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来实现,一是实现观念转变,要发自内心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二是加强专业培训,从厨房饭厅抓起,抓实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防微杜渐,严格要求工作人员规范操作,尽最大努力为住宿生提供最优质、最实惠的服务,让他们在这种良好的服务文化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4.抓关键,搞好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目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周边撤并了一些小规模村小,使得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显得刻不容缓。主要要抓好两方面的建设。一是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激发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具有保护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的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当然,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校风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二是人际关系建设。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学校管理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和教育观,要充分尊重和保护自身服务对象的正当权益,培育民主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积极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C-0064-05
一、引言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运用包括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将各种各样的教学和学习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学习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和沟通传播,促进学习者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对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进行调查,以期了解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现状,并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为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二、问卷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样本选取5个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比较良好的省市(北京、上海、广州三市,江苏、辽宁两省)的职业院校老师、学生和管理者。本次调查采用网络环境支撑下的问卷调查法和与部分师生的访谈法,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分析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基本信息、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信息化教学情况、学生信息化学习方式情况等方面内容,题目类型以单选、多选和问答题为主,共56题。调查的重点在于了解当前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构建情况和学生在信息化环境里进行学习的现状,客观地分析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信息化环境下转变教学方式的方法。
(三)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28份,收回有效问卷854份。有效问卷中包括教师152份,管理人员53份,学生549份;中高职比率为1:3;涉及北京、上海、江苏、广州、辽宁五省市,有效收回率达75.7%。实施有效访谈共18次,其中学生11次,教师3次,管理人员4次。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现状
1.学校多媒体教室及无线网络覆盖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被调查的职业院校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在职业学校的普遍开设,职业学校计算机的拥有数不断增加,生机比平均达到了5:1,多媒体教室配置校均1.50个;配置数量上基本符合国家要求,校园网建设中29.8%的学校为万兆主线,已建成覆盖全校范围无线网络的比例为4.9%。另外,41%的职业院校计划将建设无线校园网络。无线网络比例有了较明显增长。
调查中发现地区之间没有明显差距,但国家示范校的水平明显要好于普通职业学校,高职院校要明显好于中等职业院校。
2.学生电脑拥有率及上网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88%的学生表示拥有自己的电脑,其中54%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30%台式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在职业院校学生和老师中的使用已经基本普及,生机比为5:1。在上网使用的通讯软件和应用系统方面,使用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QQ91.3%、微信63.4%、微博8.8%,基本应用体现在实时沟通软件。观看、下载音乐或视频占57.1%,查阅资料、浏览信息占42.9%、玩网络游戏占20.9%;网上交易、购物占5.9%;逛论坛、维护个人博客占8.7%;运用网络学习的比例为3%。上网已经成为当前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几乎每天上网”和“经常上网”的比例总和达到79%,已经成为绝对的上网主流群体和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但是这些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繁重,上网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及上网的多样化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行为的多样化。
3.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及网络行为
在研究和衡量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状况时,上网时间是一个重要指标。根据CNNIC于2014年1月的最新数据,2013年,全国网民每周平均上网时长达到25个小时。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学生群体中,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2.6小时。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在这平均每周22.6小时的上网时间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时间分配情况分别是网上学习(平均每周5.26小时),网上娱乐(9.41小时),网上交流(8.52小时),网上商务活动(2.76小时)及其他(3.5小时)。学生们每周进行网上学习的时间占到每周总时间的四分之一。
(二)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现状
1.相关平台建设情况
随着各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数字资源建设成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由于职业院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数字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亟需建立相应的系统进行使用和管理。据统计,40%的学校建立了统一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全校数字资源管理平台,但已经有该项计划的学校占33.47%,和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相比,学校建设的供全校范围内全日制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较为完善。在参与被调查的学校中,67.98%的学校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供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26.69%的学校已有相关建设计划。调查结果也显示,高等职业院校比中等职业院校建设得好,在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并已经投入使用的占88.6%,中等职业学校占62.36%。
在对未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院校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影响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因素时,52.17%认为教学资源缺乏和经费缺乏是主要因素。由于经费的缺失,也很少组织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培训,目前只处于幻灯片的制作与应用阶段,但普遍认为未来的趋势,想象空间很大,希望获得政策支持。
2.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情况
在调查教师使用的数字资源来源时,91%的老师把互联网搜集数字教学资源上载到教学平台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渠道,缺乏原创资源,如图2所示。在调查上课使用的数字资源时,我们发现教师使用较频繁的数字资源和学生反馈的结果基本一致,教师使用最多的是PPT演示课件,占到70%以上,辅助教学课件和虚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等共计30%,在课堂教学中只有20%的专业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这一方面,中、高职院校差别不大。如图3所示。
3.课堂教学方式
在调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中发现,41.38%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29.89%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33.33%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回答,31.03%的是教师模拟工作情境布置工作任务,学生独自或合作完成任务;对专业技能训练采取的教学方式,52.87%是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进行。这说明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关于信息化教学是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91.95%的教师认同是会转变,但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因素却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如平台的不易用性、教学资源的缺乏及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差是主要原因。如图4所示。
(三)学生信息化学习现状
1.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学生最喜欢的课堂参与方式排名依次是: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和教师指导;58.42%的学生最喜欢的资源类型是动画和仿真资源,他们认为这类资源可以实现不用到实习车间就能学到相关知识,而且还能掌握操作流程,专业知识学起来没有那么枯燥困难,学得也快了,学习效果比较好,学习也会变得更有趣;57%的学生业余时间会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源进行学习;64.36%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课堂演示。见图5。
当问起是否喜欢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手段,74.8%的学生很喜欢老师用信息化手段来上课,21.4%的学生认为适当使用会比较好,62%的学生认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在针对“当前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调研中发现,认为教师在课程中缺少互动设计的占32.67%,认为PPT设计不佳的占20.9%,认为过度依靠虚拟资源教学的占25%,如图6所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学生对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很认可,在学习喜好上更偏重于动画、虚拟仿真等资源类型,但同时认为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同时不能过度依靠教学资源而忽视教学本身,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加教学互动设计。
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普遍认可通过互联网来学习,他们认为互联网能够锻炼自主学习性,提供充分的资源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如在手绘漫画课和造型课能搜集自己喜爱的画去锻炼提升,在PS等课上可以利用互联网挑选合适的素材形成不同的画风、不同的创意。但是有31.2%的学生认为自己搜索的网络资源还不够丰富,网上资源很杂乱也不方便。一方面希望学校改善网络带宽;另一方面,也希望学校可以提供专业资源搜索途径或专业教学资源库。
2.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情况
在对有网络教学平台的院校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56.6%的学生表示每周登录5次以下; 31.9%的学生表示每周登录6-10次。在登录学习时间统计上,32.6%学生表示平均在每次30分钟,5.3%的学生每次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
在针对“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效果”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58.9%)的学生认为使用了网络教学平台后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学生在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谈到“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时,居前五位的困难和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课程上有用资源太少”(27.3%),“网速太慢”(26.5%),“用电脑学习不舒服”(21.1%),“对于我在网络课程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回复反馈不及时”(15.7%)和“学习效率低”(12.9%)。
3.沟通反馈手段调查
在针对学生课外遇到问题或需要帮助时与老师沟通采用的手段调查时发现,35.3%的学生会首先使用手机、电话等工具实时与教师获得联系;42.5%的学生会首先使用QQ、微信、校内相关平台中的在线留言、消息、邮箱等工具与老师联系沟通。在集体讨论或小组沟通的时候,43.85%的人比较倾向于QQ、微信这种方式实时沟通,并且认为这种沟通大家畅所欲言,效果比较良好,21.7%的学生认为课堂中的当面沟通效果比较好。
在对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效果良好的职业院校调研中发现,67.6%的学生喜欢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在线给予评价、考试成绩每一步都有记录查询这种有组织、实时记录随时查询、清晰明白的学习反馈机制,其中68%学生认为需要改进相关平台的稳定性、方便性和网络的稳定性。
四、结论
职业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改变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有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现状如下:
一是接受程度高,对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持肯定态度。当前职业院校中学生大多属于“95后”,从小开始接受各种信息化手段的熏陶,各种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调查中可见,大部分的学生期待课堂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希望更好地设计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这给教师拓宽信息化技术渠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信息化环境构建日趋完善,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不论是高等职业学院还是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将是必然趋势,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课外辅助教学平台,全面提升学习效果。调查中也发现,学生通过这些手段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成绩。
三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都不够。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大多数学生是凭借自己的喜好在搜索各类学习资源、参与学习的各个阶段、使用科学性不够。但在那些已经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并已经应用成熟的学校中,这方面的表现要好一些。
四是建设与应用的数字资源质量和类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课程特点。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动画、虚拟仿真等这类表现性强的学习资源,并且认为这种资源将有利于他们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但是学生又希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习资源进行良好的设计,做到美观、有用、合理有机统一。
五是对职业院校校园网络网速、网费、网络稳定性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因而影响信息化学习的开展。
从研究结果中不难看出,只有当校园网普及程度较高、网速较快、网络使用费用合理、网络性能稳定时,开发更多合理好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配置相对成熟的平台软件,对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学生给予充分研究、适时的指导和培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信息化课堂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峰,徐丽娜,任剑洪.江西省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66-70.
[2]郑燕林,李卢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85-91.
[3]赵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1(12):246-247.
[4]刘力文,李成金.苏南某大学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160-161.
[5]邓小华.免费师范生数字化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5-138.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formation Learning
HOU Xiao-ju & LU Er-yun & QI Q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Learn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39)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
1.创设问题型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可以察觉到但又无法触及核心的一种心理困境。教师灵活地运用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探究和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2.创设生活型学习情境。着眼于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以及日常生活经验来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真正地将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融合。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生活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同时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认识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3.创设化学历史型学习情境。教师介绍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清晰的把握,进而勾起学生求知欲,重新认识化学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全面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以及科学素养的发展。
4.创设实验型学习情境。化学实验时情境呈现的有效手段和基本素材,能够有效地对具体化学情境进行客观、具象地展示和呈现,有效激发学生感官,促进学生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矛盾的化学实验现象,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知欲望。
5.创设旧知识型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属于一个新旧知识互相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即理论上所谓的学习迁移,一般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探索和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所以,架构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之上的学习情境,能够很自然地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世界中去。
二、采取实验式探究学习
首先,加强对比型实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实验室研究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设计和实施一些比较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类比思维的有效手段。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进行对比实验,进行类比分析,让学生全面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差别,有效培养学生类比思维和创新思维。
其次,较强探究型实验的探索,有效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探究式实验来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事物,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何选用稀盐酸和大理石?②在实验中,我们应如何操作?③装置可以进行怎样的改进?最后教师展示几种不同的实验设备,让学生们指出这些装置的优势和弊端。利用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应变能力。
最后,加强对装置型实验的探索学习,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主要体现在能够以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问题进行透彻分析,善于打破常规思维模式的制约。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碳性质证明”的实验时,虽然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但是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若是将一个空饮料瓶去底之后,倒扣于两支高低不等燃烧的蜡烛之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此时学生根据以往认知,会不约而同地回答:高的比低的要后灭。但是实验结果却恰好相反,这时便与学生原有认知产生了冲突,学生带着疑问对实验进行重新探索和分析,最后得到正确结论。如此一来,学生顺利解决了认知冲突,探索解决问题不同方法,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搭建学生展示和教学评价平台
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有良好的展示平台,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进而有效激发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表明,适当进行化学实验、化学竞赛、家庭小实验展示以及探究性学习汇报等教学活动,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提高课堂教学参与性,并于条件许可之下,还可组织表演性化学实验竞赛,然后进行公开评奖和颁奖,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树立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协作共事能力。学生在展示活动中进行充分互动交流,彼此分享学习心得,最终实现知识、方法、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全方位整合。
1.高职化学教学认识存在偏差
高职化学教学认识存在偏差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当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由于化学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忽视了基础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无法发挥基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化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大量存在,如此对基础化学教学的定位模糊,以致在高职教学实践中没有给予化学自身应用的重视。
2.高职化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
高职化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从目前高职教材总的情况看,高职化学教材内容陈旧还普遍存在,虽然有些高职院校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定措施的尝试和改革,弥补了化学教材内容陈旧的不足,但在教材设计理念上仍未脱离传统教材模式的束缚,其知识构建体系仍然以学术性为主,不利于现代化学教学的发展。
3.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
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瓶颈。从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上看,高职招收的多为初中毕业生,学生的化学基础普遍较弱,不利于基础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发挥。究其原因,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不理解,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于读高中将来考大学,不得已才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因此招收的学生中有思想、学习好、接受能力强的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索质较差,造成了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
4.高职化学考核方法有待完善
高职化学考核方法有待完善也使得高职教学基础化学教学陷入困境。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的考核方式上看,当前的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考核内容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过分侧重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解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二、解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水平,在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问题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更新高职化学教学理念
更新高职化学教学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关键。在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中,更新高职化学教学理念,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合理定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将开放式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如问题解答式、自学辅导式、讨论式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促进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
2.优化高职化学教材内容
优化高职化学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化学教材内容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高职化学教材内容,强化知识的实用性,无论是对化学体系的优化还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高职基础化学教学内容应该以够用、实用为度。因此,高职化学教材的结构体系应注重体现技能培养、淡化理论,真正落实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培养人才目标,应以专业需要为主线,实训教材为主体,实训技能为目标,实训理论教材一体化。
3.强化高职学生化学基础
强化高职学生化学教学对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至关重要。面对当前高职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强化学生的化学基础,对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强化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方面,可采取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有的方矢地开展教学活动,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具体说来,化学教师应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化学摸底考试,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由高到低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二层次为基础一般的学生;第三层次为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化学基础。
4.完善高职化学考核方法
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还应完善高职化学考核方法。长期以来,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方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力求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目标对象,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在高职基础化学教学中,对于考核方法的完善,应建设技能考核为主,试卷考核为辅的考核体系。另外,还应重视学生素质的考核与评价工作。
三、结语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新课程背景 多媒体教学 实践与创新
以多媒体为主打产品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一机独放、快乐观赏;一机快放、瞬间可感;一机展放、精彩纷呈”的优势功能,广泛运用于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显现学科自身优势,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相长,充分发挥重要的教学辅助功能和促进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以“电”激趣
兴趣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不朽话题,况且对于未经人事的初中生来说,“兴趣远远大于责任意识”。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立体可感的图像、动画、声音和文字信息等形式综合演示出来,能够化理性为情趣,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从而创设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渲染气氛,有效刺激和作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课堂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步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对于二氧化碳的内容教学中,上课刚开始,我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先是向学生直观地播放一段关于二氧化碳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情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对二氧化碳产生了新的认识。看了这些片段以后,学生们兴致盎然,非常想知道二氧化碳究竟是如何制取的,并且它还有哪些性质。由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给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氛围决定思维,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课堂教学自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教学,以“电”促优
教学新知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化学课程中的许多化学现象、概念、规律,以及化学反应等知识内容,都要求学生在课堂新授中能够尽可能地理解、接受、把握和消化,以避免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形成模糊与错误。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除了有些内容必须由教师进行语言表述外,至于课堂教学中一些重点内容或不易讲述的难点内容,我们要努力学会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演示出来,让学生能够从中深刻地认识和感悟到化学现象、化学反应,以及化学规律,从而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再者,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因素限制,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以直观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对于化学概念之类的教学活动,要尽量借助多媒体技术功效,努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对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化学概念,如果光凭教师的口头描述,无论怎么讲解,还是会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活泼的动画演示,就能非常清楚地反映出某一化学变化的过程――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那么这种变化过程就能给学生的大脑和心灵留下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实验教学,以“电”促学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要特征的基础学科,换言之,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化学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然而,初中化学中的有些实验是非常危险的,一些必须经过实验教学才能说明事理的实验却无法进行实际操作。对此,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实验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方面的教学缺陷。比如多媒体能够模拟以下许多的错误实验,以证明相关化学原理的正确性:给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逐步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等到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里,却使得试管发生了炸裂;制取氧气时如果首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结果发生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浓硫酸稀释时如果不是把浓硫酸倒入水中,而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就会产生危害,等等现象,不一而足。此外,还可以用多媒体模拟有毒物质的毒性实验,如把两只小白鼠分别放在一氧化碳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模拟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使用VCD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电教录像片,如易燃易爆知识及危害。通过这些电教媒体的演示模拟实验,促使学生对所教化学知识产生进一步的了解,同样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剖析化学机理,以“电”促效
关键词:有机化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25-01
本校三校生在本期进入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有机化学是中专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校生高考必考的知识。由于有机物的结构比较复杂,同分异构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的反应需要记住条件,而且还需要掌握反应的实质,因此,有机化学就成了中职院校化学的难点内容之一,很多同学望而生畏,常常在平时的模拟考试及高考中严重失分,甚至留白板,让人非常遗憾。为此,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向同学们聊聊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1.要对自己有信心、有决心
要对自己有信心,也要有决心。这些虽然与我们说的学习方法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但良好的学习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机化学与以前我们所学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知识联系非常少,也就是说任何同学都不可能有良好基础,所以能否学好,关键是自己是否想学好,想学好又能不能吃苦的问题。既然人人都没有基础,因此,以前成绩好的同学,不能骄傲,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在以前的成绩上睡大觉,否则,就要栽跟头;而以前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只要多付出,方法正确,是肯定能学好的。我想,只要愿意学好的同学,都要争取把有机化学学好,为自己树立信心,这样才能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2.对构建有机分子的模型要有空间想像力
在有机化学中,有机物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如甲烷是空间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的正方形结构,只有搞懂了这个一点后,才能真正理解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种而不是两种,又如,了解了碳碳单键可以任意旋转,而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不能旋转,才能真正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问题。在初学有机物的时候,若没有弄清各类典型代表物的结构,可以到实验室摆弄模型,培养良好的空间想像力。
3.要掌握典型代表物的化学性质
在无机化学的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重点学习一种元素的单质和它的化合物的性质,然后根据通过元素周期表学习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学习同族的其它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有机化学也要注意使用这一方法,如在"不饱和烃"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先重点学习乙烯、乙炔的性质,然后根据烯烃、炔烃之间的性质相似,去类推其它烯烃、炔烃的性质,当然,还要注意乙烯、乙炔和其它烯烃、炔烃不同的地方,特别是不对称烯烃与水、卤化氢等的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的区别。
此外,课后还要抽时间想一想所学的这几类物质的典型反应有那些,反应方程式应如何书写等。如在学习"卤代烃"一节之后,就要回头想一想卤代烃的两个典型反应"水取醇消"是否掌握好了,若记不住,则说明还应及时复习巩固。
4.在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讲授中,可运用提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进行质疑,以挖掘问题,引发思路,达到对实验内容的透彻理解。如在《乙烯的制备与性质》中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实验室使用或蒸馏乙烯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制备乙烯时的装置及如何检查气密性?乙烯制备时加入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在制备时温度控制在多少?为什么?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5.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
基本操作训练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基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掌握有机合成与分离的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掌握实验和安全知识注意事项,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维护等;其次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进行规范化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该装置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鉴别官能团的试剂与仪器,我组织学生一起配置、准备,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试剂的配制方法及要领,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各类官能团的性质、鉴别方法和现象进行总结,从而加深其实验印象,提高其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完整记录下来,分析实验现象,对合成的产物进行现场检测,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最后还要进行实验考试。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学生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动手能力。
6.要牢记反应的条件
在中专院校三校生考试里,有机化学的考试题型主要是有机推断题。在这种题型中,很多时候是已知最初的反应物和最终的生成物,并且给出中间几步反应条件,要求我们同学推断出中间产物是什么。因此,记住重要的有机反应条件是必需的。如:有机物与卤素单质反应时,若光的条件下反应,一般是烷烃发生取代反应,而在催化剂(如Fe)作用下,则一般是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与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则一般是和烯烃或炔烃发生加成反应,NaOH的水溶液主要是发生卤代烃的水解反应或酯的水解反应,NaOH的醇溶液则必是发生卤代烃的消去反应,与Ag(NH3)2OH反应则必定是醛基被氧化为羧基等等。
7.要熟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本文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籍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学籍管理的项目化管理对策,尤其是具体的项目化管理措施,能够为我国高职高专学籍管理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以期提高我国高职高专学籍管理水平,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成都纺专;学籍管理;项目化
1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概况
1.1院校简介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称成都纺专)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报国家教育部审核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创建于1939年,已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该高职院校管理中,对学籍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将学籍管理工作贯穿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发挥出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1.2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内容及项目化管理情况
作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十分重视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工作划分为:①日常学籍管理工作。包括为学生办理日常的学籍手续(休学、复学、退学、转专业)、学生基本信息变更、学生电子注册、学生学籍注册、学生毕业证书制作发放等。该类工作属于经常性工作,需要重点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②定期开展学生学籍调查工作。③定期为学生提供学籍查询服务。④学籍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2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启动与执行
2.1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
根据项目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图1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一是建立全程式学籍管理工作体系。将学籍管理工作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最终的毕业,从而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种信息,确保学籍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二是构建学籍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专门创建和开设网络用以上传学生学籍管理信息,通过学籍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确保学籍管理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得到查询与快速更新。三是构建多元化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格局。在学籍管理工作中,需要涉及到各个主体,包括学生、外部单位等,在开展项目化管理中,强化与内外部的合作,将资源和信息有效结合,使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另一方面学生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开展学习以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实现学籍管理工作全方位跟进。学籍管理工作涵盖很多方面,包括学生的学籍信息、特长、优点、求职意愿等。将相关信息纳入到学籍管理当中,这样一方面实现对学籍的规范管理,扩大学籍管理的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学籍信息为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等提供依据,更好地发挥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作用。
2.2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计划
在启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工作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通过管理计划来明确学籍管理工作各个环节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各种问题的应对策略。在制定计划时,需注意:第一,整体性把握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要素。为保证项目化管理计划的严密性和可靠性,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能够整体地把握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综合地考虑项目管理的各个要素。第二,选择性涵盖项目化管理的各个知识体系。项目管理包括项目整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在制定项目管理计划的时候需要根据项目的需要有选择地涵盖这几个知识领域的相关内容。第三,动态性调整项目化管理的各个计划内容。项目化管理计划制定完成后,在项目管理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动态的根据项目进行的情况,对计划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变更,以保证项目在复杂多样的环境中能够顺利地完成。针对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一个完整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计划应该包括:制定和修正项目各阶段的详细工作任务计划和目标,对管理各项管理对象进行计划。
2.3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需要对学籍管理工作实施创新性的项目化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构建完善的学籍管理项目化管理体系。项目化实施过程中,需要依照项目计划,监控进程,实时进行项目控制,以确保一切按计划行事,并根据掌握的情况随时对项目实施进程进行优化。项目控制实施有效的重点在于定期、及时地监测实际进程,并与项目计划进程进行比较,如有必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学籍管理工作的项目化控制主要是成立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小组,组织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制定学籍管理工作计划及实施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方案。具体实施策略有:一是将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分阶段予以实施。可以分为月度工作阶段、季度工作阶段以及年度工作阶段,结合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开展相应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并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二是明确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责任人,并采取责任人工作汇报的形式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结合实施情况以及涉及到的各个部门,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并采取月度工作汇报的形式,由相关的责任人汇报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情况,以此来促进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得到更好地实施。三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在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项目化管理业务知识培训时,还需要加大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通过考核,实现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监督与奖惩,营造良好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环境。
3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保障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提供保障,本文将从制度体系、程序及行为规范、健全运行机制、队伍建设这些方面开展,并制作了相应的实施保障甘特表以及甘特图。结合以上对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实施保障的具体内容及时间要求,本文将采用甘特图表示方法更为清晰地表示出来。
3.1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制定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如奖惩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具体的制度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确保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现。制度建设是项目化管理实施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才能够做到有制度可依,一切工作按照制度予以执行,这样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实施。二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籍管理制度的时效性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如国家政策变化、学校扩招等。学校可以通过专门的学籍管理制度讨论会议的形式,由项目化管理小组负责召集与学籍管理工作相关的人员参与会议讨论,并由参会人员针对项目化管理的开展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与制度修订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确保学籍管理制度能够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3.2规范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
一是制定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确定哪些部门负责哪些具体项目、哪些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负责哪些具体的工作等,通过管理程序与行为准则予以明确。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则按照学籍管理程序与行为准则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正常有序地开展。二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按照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开展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管理小组可以定期采用考核的方式,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同时根据考核中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反映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与培训方案,帮助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更好地遵守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
3.3健全学籍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制定学籍管理运行岗位职责手册,确保学籍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运行。根据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执行情况,制定学籍管理运行岗位职责手册,通过职责手册来明确各个部门、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各部门及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岗位职责手册开展工作,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高效实施。二是制作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并定期为学籍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制作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按照组织结构图的具体内容为学籍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开展工作,避免各部门之间的纠纷与矛盾。
3.4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一、结合本部门的状况,制定新的招收新干部的要求,确保招收高素质的新成员进入学习部。
由于刊物审稿工作的要求有所提高,下学期对与新干部的要求明显要严格,初步计划如下:
1、招干分两批次:一就是学习部日常工作成员的招收。主要侧重于其团体合作精神及管理潜力的培养。二就是《旭日》、《军训专刊》审编成员以及学校学生会各类大型活动报道的通讯员的招收,采取考试面试的形式以保证人员的写作水平,并与办公室(他们更了解每次活动状况)合作成立编委小组,提高文稿方面的质量。
2、要求各院系学习部有专门的通讯员,和我部成立通讯小组,负责活动的通讯报道。
3、邀请学校记者团干部对我们的干部进行写作和通讯报道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提升内部写作水平。
4、加强新成员的培训与潜力培养,使其尽快适应部门工作环境。并加强各院系新一届部长与我部新成员的沟通。
二、加强学风建设,严肃考纪考风,展示我校广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展现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习部一向本着服务大家的宗旨,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端正学风,强化纪律观念,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培养全院学生具有用心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自学潜力,此时更好地发挥本部责能,
三、《军训专刊》的征稿、审稿、排版以及出版系列工作。
《军刊》的工作将就是下学期又一大工作重心,汲取XX年的《军刊》的经验,我们务必作好充分准备,争取一开始军训的同时立刻开始《军刊》的宣传及征稿工作,职责落实到位,坚持以各系部长和本部门成员为小组直接到班进行大力宣传,以保证所征集的稿件有更好的质量。
四、《旭日》征稿、审稿、出版系列工作。
《旭日》工作一向就是本部门的中心工作,下学期,我们将继续对《旭日》的稿件资料质量把好关,并对其资料及排版进行进一步改善,保证文章资料礼貌健康、新颖有特色,使得《旭日》逐渐成熟化,更加有创意。
《旭日》的质量问题就是至关重要的,“杜绝抄袭,支持原创”依然就是我们的征稿原则,务必严把质量关。为此,我们在下学期会着重加强内部干部写作水平的培训,同时合理进行人手分工,职责到位。
五、院运会的审稿小组工作。
以院运会审稿工作为锲机,加强新旧干部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新一批学习部成员的办事潜力及管理潜力,继续持续校与院系学习部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友谊,建立友好的工作关系。其次,以各院系学习部部长为主要审稿人员,内部成员为辅助工作者,保证运动会的稿件数量及质量,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得稿件审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六、加强例会监督力度,保证每次例会以高质量召开,并保证工作落实到位。
根据本部门例会制度,对例会时间及质量作出明确规定,加强本部与各院系部门交流,工作任务安排到位,到达预期效果。收集各系部门例会工作汇报表,了解各院系学习部对会议资料的明确程度和近段时间的工作计划、成绩、总结及相关报道,作出汇总存档。
七、规范资料管理制度。
秘书组要规范管理资料文件(包括部门制度、征稿启示、月结表、会议记录、工作计划及总结、学生干部档案表等),构成必须的历史资料为新一届学习部工作带给经验教训,作参考。学习部档案分为:章程制度、活动策划、工作总结等。
八、通讯录的更新。
新的一个学期,通讯录也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更新,目的就是保证每一次例会能按时按质的进行以及能够迅速安排工作任务。同时,也继续实行“一对一职责制”工作原则,提高工作效率。
九、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管理从根本上来说一般要经历从用制度管理到用标准管理再到用文化管理的发展阶段。从文化对中职学校管理机制创新和运行影响的实际,能不能提出中职学校管理机制创新和运行的文化管理呢?
文化对管理的作用日渐明显,人们逐步重视文化对管理的实践价值和深远意义。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们从战略的高度、文化的视角提出了“企业文化”和“文化管理”这一新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方式 。所谓“文化管理”就是把组织管理的软要素作为组织管理的中心环节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它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 ,培养法人组织的共同价值和组织员工的共同情感、形成组织自身的文化 ;从组织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角度去研究和吸收各种管理。从中外管理实践看,文化管理能增强组织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使员工乐于奉献忠诚、履行责任和开拓创新,从而形成组织凝聚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文化管理的实施,将会使现代管理在21世纪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顺应时势、文化制胜。说组织文化管理的重要,是因为文化具有社会性,组织不是孤立的组织,组织塑造自已的文化要有社会基础,组织文化离开社会整体主流文化,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永远不会被社会认可的。
中职学校的管理机制最佳愿景就是集职业教育与企业运行于一体的组织管理机制,作为这样一种组织管理机制,要把文化管理列为重点内容来研究,那么它就既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又有企业运行的特征,所以我们提出在中职学校文化建设时要与企业文化接轨。
在新的世纪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 ,而文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着重探讨文化管理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特点 ,实施以人为本最终目的的管理。
二、审视中职学校管理机制
“机制”一词最早为物理学和机械工程研究领域中的概念,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来引伸到生物学中,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给了社会科学研究以极大启示。由此,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到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社会学科中,其内涵也演变为一个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机制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第一,具有自动实现系统均衡的功能。第二,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来实现系统均衡功能。在人类管理活动中,能否也设计出类似生物系统的机制,去自动引导、调节、控制人们的自身行为呢?这样可以使工作自动沿着事前设定的目标方向前进,减少管理费用,特别是减少人对人的直接管理所带来的弊病和不确定性
纵观中职学校的管理,一般的问题显然出在机制上,没有充满活力的师资和实训资源生成机制,没有与企业人力资源技能和素质文化等质量要求接轨的运作机制,没有行之有效的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一流的中职学校、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双师人才是不会凭空产生的。一个好的机制不但能够不断地造就人才,能够使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才脱颖而出,能够使这些双师人才产生出高绩效,而且也能够使那些不是职业教育人才的转化为中职学校所需要的人才;而一个没有活力的机制,不但会消磨人才的创造力,使之变为庸才,会使人才产生负向的破坏力,还会使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才用自己的脚去选择更有活力的机制;吸引人才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让人才为学校所用。中职学校是否能够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并不完全决定于物质的奖励,而在于能否构建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在于是否具有人才发挥其作用的平台,是否有随着学校发展而提升每个人能力和素质的促进保障机制,更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学校文化保障这些机制的健康运行。除此以外,中职学校的一流质量还要与所培养的学生使用的企业来评定,是否能够在满足其人力资源需求和技能要求的同时,较快地接受和融入企业文化。
中职学校管理机制创新和运行的方式,一是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大趋势的需要和环境,由上而来的要求借推动,创新的适应性机制,例如:人事制度改革需要的绩效考评机制、资助贫困生机制等;二是根据中职学校文化环境和主客观条件,以自身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要求的激发活力机制,例如:初创实习实训中心形成一定规模后,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又解体分解到轻化工、机电、公共三个专业科室等;三是根据机制运行过程中,由下而上反映出随学校发展出现不适应状态,用建议推着进行改革创新机制,例如:为加强和建立终生职业教育体系,将职后在职、上岗前以及农民工培训;技能鉴定;函授等在教务处下专门成立机构,统配师资、实训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配置和创造办学效益等。但这些机制的创新和运行都与中职学校文化所影响的每个人认识和需求有关。否则,再好的机制都要由人来运行,要和我要干不仅完全不同,甚至还会产生消极情绪和内耗。所以在机制创新和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校的文化管理,用文化营造环境,充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三、中职学校管理机制创新和运行的文化管理途径
中职学校管理机制创新和运行的文化管理主要是建立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以及文化创建文明环境。
建立共同价值观也是学校文化管理不可或缺,甚至直接影响学校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来自于文化,组织的价值观来自于组织文化。中职学校价值观不是 校长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因此建立中职学校价值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管理内容。所以,用共同认同的文化来建立中职学校价值观,是文化管理重要内容之一。
中职学校的管理机制对学校价值观的提升首先是定位、塑造一个学校共同价值观,用共同认可的文化来做,是一条捷径。比如海尔的“真诚到永远”即是海尔的文化,也是海尔人的共同价值观。中职学校虽与企业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文化内涵不同,其文化和价值观定位也不同,有的用同样的文字表述,但内涵决不会相同,一个组织一个价值观取向,带有自身的特有个性,这与人与人的价值观不同是一个道理。价值观的塑造不是一日之功,它是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的不断传导、磨合,变成单位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并被社会认可才会真正形成。组织价值观是组织共同行为的前提,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执行力、共盈点产生组织的共同价值观。
我校提出:“一切从学校的利益出发”,并认同:“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就是对职业教育面向市场以后,用文化逐步统一而形成的共同价值观。
建立行为规范也是学校文化管理最直接、最快的显性体现,自觉按规范行为,是文化达到最高层次的标志。人的行为规范来自于人的不同价值取向,道德、规章制度、法律、仁义忠孝、诚信、礼节礼仪这些都是行为规范。我国政府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信、敬业奉献”20字道德规范和20__年提出的“八荣八耻”也是行为规范。国家各行各业、各种群体、社会组织都有自已的行为规范。中国人民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有强制性的一面,但更要靠自觉行动去执行,这种自觉行动就来自于文化理念和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学校的行为规范与学校的文化、价值观紧密相连,学校的管理机制,最终管理的落脚点就在单位组织的行为规范上,当一个组织群体都能做到自觉地行动统一、步调一致的去创造单位的价值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时,管理机制的工作就在运行中达标了。
我校提出:“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学生要讲文明,懂礼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共同建立轻校美好的家园”,并在多年文化营造文明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在变成学校师生自觉的行为。例如:绝大部分学生见到老师都问好,现在我们正在进一步提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问候与微笑,试图形成轻校独特的问候微笑文化,并将其列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范畴。
用文化创建文明环境是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校坚持七年不断创新完善取得较大成效的学校文化建设基石。对于管理机制的理念利用文化手段概念化,即用精辟的语言进行概括,使之较快较长远地深入人心,例如:20__年学校管理理念就概括为---“依法治校,以人为本”;20__年5月1日学校新班子成立一个月时全体教职工合影题词---“腾飞的起点”,通过两年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20__年创建国家级重点成功后,教师节提出“在奋起中崛起,在腾飞中翱翔”等。同时,对管理机制相配套的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将原来的书本形式制度进行实用化重建,用做底线,支撑“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文化,并提出真正提升学校和个人发展的腾升空间是“以人为本”,要调动每个教职工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大的发展平台,让广大教职工和学校把事情做到可圈可点,使每个人在学校发展提升的同时得到发展提升的学校个人共同发展提升的文化理念,对学校和学校里的人进行文化管理。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兴趣;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没有压力,依赖性强,做事无目标;社会环境复杂,各种因素的诱惑、影响很大,也使得学生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中让学生体会化学之美,化学之奇,化学之无处不在,化学知识应用于我们生活、生产、国防、科技等方方面面。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化学知识点的繁多,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量大,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选择方法不当,往往对很多知识理解、认识不充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许多职校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打开学习的大门,学习效率极差。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对于这门课程缺乏了兴趣,怎样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呢?现在谈谈本人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生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学生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习兴趣。
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最近温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就阐述了这些热点内容,以此为契机,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2.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趣味实验的设计常两种途径:(1)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如将CO与NOH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2)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如介绍浓HSO的脱水性时增加“黑色面包”实验。
3.揭示化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
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如氨气急剧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会变成红色的喷泉;铁丝燃烧的反应火星四射……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1.指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明确阅读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教给学生“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并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生石灰“煮”鸡蛋,自制指示剂等。教师还应结合生活事例,注重生活中的化学。学习灭火方法后,教师介绍火灾中的自救措施及氯气泄漏等紧急事故中的正确逃生方法等。
3.组织学生讨论。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之间争论,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并进行讨论,然后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
4.引导学生总结。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各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和归纳。如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等分析比较,可得出部分相似的性质原理。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
化学实验本身就充满了一定的新奇性,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本身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让学生亲自实验就更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探究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注重实验设计 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直观、新鲜、神奇。例如,在讲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实验时,碱可使无色的酚酞变红色,学生看到这神奇的变色,一定会兴趣十足,补充:若再加一些酸,红色又消失了,再加碱又变红色。如此反复的实验内容,可使学生不拘泥于狭小的知识点,从而使其想的更多,思考得更多。
2.注重实验操作化学药品中有毒、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的药品很多,因此化学实验的操作就其一定的规范性,否则影响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甚至发生实验事故。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在实验操作规范性的同时注重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不至于枯燥。如: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做演示实验,实验后老师总结学生操作的失误和错误之处。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真正进入探索学习的氛围之中去。
3.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此外要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最后形成结论等经历几个阶段,且学生对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操作更精确,观察更细致,参与的意识更强烈。让学生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在独立成功地完成实验时会对自己信心倍增,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学充满趣味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入手,注重在课堂教学之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学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要使其克服自身的学习惰性,完全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去抓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焕发出学习的激情。
1.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实验探究中,学生得到了尊重,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这才可能有创新和超越。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2.新课导入的趣味性导入的设计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连接旧知识,自然引出新知识。如果能够使导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还会更加深入地引发出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列举身边的现象,如衣服沾上油渍如何去除、足球运动员碰撞倒地后喷了一些雾状的物质就可以继续踢球,这是什么呢?通过简单的问题就可把学生带入到幻想的世界,发挥其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唤起了深入学习的好奇心。
3.新颖的教学方法化学原理和计算显得枯燥乏味,教师根据教学的特点,可采取诸如对比论诉法、对抗赛法、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如:选择合适的仪器装置制备某种物质或除去杂质,可充分利用电脑技术,做成课件,不仅形象直观,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可通过多媒体制作成动画,使学生在好奇地观看动画过程之中十分形象、直观地体会实验的过程,感觉实验的剧烈程度,感受实验的危险性。
5.化学史中的趣味性发现的介绍 一味接受的同时也会日益磨灭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如讲解酸碱指示剂时就可以介绍波义耳对石蕊的发现。通过故事,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励学生大胆自主地去创造、去探索很有鼓励作用,使学生意识到,一些伟大的发现总是在平淡的学习探索之中造就,并不是十分遥不可及的事。
6.及时介绍一些生活中的趣味化学 学生来到学校目的是学以致用。在教授课本知识之外,及时地介绍一些生活中的有关化学知识,如介绍:粗盐和精盐的差别、铁生锈的条件及预防、各种化肥的正确使用等。通过利用生活、生产的知识学习的对象,联系到教学中,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化学的本质。
7.注重知识回炉 走校企结合的道路,在实践的需求下再到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分等级来决定理论知识应掌握的多少。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总之,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去探索运用多种方法,积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积极性。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参与探索,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来,感觉课堂学习的轻松和自由。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去验证课堂教学的结论,探索和发现其中的问题,独自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真正使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进学习兴趣。因此要注意在课堂上时刻能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以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兴趣的课堂就是一堂有趣的课。
参考文献:
[1] 邵 平.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22期
[2] 田家庆.《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期
[3] 雷敏.李巧玲.谈如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第16期
[4]杨文锋. 培养化学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中外教学研究.2006年第5期
一、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成功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活泼的情形之下,在教师的关怀与鼓励中,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与手段。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品质良莠不齐,勤懒迥异。环境是成长的摇篮,生活是活生生的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给学生一影响、熏陶、感染。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观察与发现身边的美与丑,以恰当的方式提示班级同学身上的优点或缺点,让他们在对他人取长补短的同时,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受到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向学习品质好的同学看齐,在班集体内部确立自己某一方面的榜样。弘扬正气,摒弃缺点,营造比、学、赶、帮、超的集体氛围,激发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在班集体的墙壁上贴上名人的图像,或名人名言的书法条幅;黑板的顶上贴上一条大的标语作为班规,后墙上设宣传栏、表扬栏、竞赛栏并充之以切实的内容等,学生置身在这样的氛围中,互相学习,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的形成指日可待。
二、打造高效课堂,优化学生学习品质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优良的学习品质主要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二者相互融汇、渗透,从而达到“互惠互利”。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拥有时间才能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对语言的学习只有学生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才能真正的理解。当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时,教师不防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新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这说明预习的重要性。预习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初读课文时,按“预习”提示自学,找出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的读音,生字的意义,了解内容。然后大声的朗读课文,并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背过,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课后“思考练习”自学。
(二)教师做好学生循循善诱的引路人
1、在预习中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力求学生自己通过对课文的再次深入理解来解决。
如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凡卡能否回到乡下?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回到乡下,他的命运又如何呢?为什么?通过步步深入,有创新,有价值的答案就会越来越多,从而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的引导、点拨不但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而且也让学生在实际的学生中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效果。
2、在每节课上都要留出充分的时间,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找答案。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不要满足于学生的某一种正确答案,而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角色:我们只是一个引导人。课堂上大胆的放手,注意不失时机地引导、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等方式,掌握方法,学得知识,提高能力。
三、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第一,要求学生有听课的积极态度,即听课的最佳心理准备。要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力兴趣去听课,把在教室听课视为在老师引导下步入知识宝库寻宝,相信每节课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这种心理状态,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稳定,注意集中,思想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第二、课前预习,标出疑点,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预习:预先学习。上课前先看一遍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能看懂的就放过,看不懂的就用笔标出来,上课时看老师怎么讲。这样,听课就有了针对性。效果当然也要好一些。多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长期坚持,就能达到老师不讲自己也能看懂学会。优秀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平时自学也显得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