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紫藤萝瀑布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预习反馈: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jiàn)伶仃(língdīng)盘虬卧龙(qiú)仙露琼浆(qióng)酒酿(niàng)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a、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思考品味
1、本文第一自然段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1)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4、学习课文八、九自然段
齐读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
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5、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齐读10—11自然段。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
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
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拓展延伸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第二课时
教师导学: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今天,我们在从写作手法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学习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具体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又怎样的启示?
体验反思
怎样理解:
1、“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预习反馈: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jiàn)伶仃(língdīng)盘虬卧龙(qiú)仙露琼浆(qióng)酒酿(niàng)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a、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思考品味
1、本文第一自然段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1)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4、学习课文八、九自然段
齐读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
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5、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齐读10—11自然段。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
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
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拓展延伸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第二课时
教师导学: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今天,我们在从写作手法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学习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具体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又怎样的启示?
体验反思
怎样理解:
1、“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关键词】集体备课;活页教案;导读式;语文教学案
一、创新目的
优化备课结构,完善备课模式;发挥团队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新背景
宁县和盛初中自2012年8月建成开学以来,以其硬件设施在全县一流,上级领导也多次亲临我校,作出了要把我校建成教学质量强校的指示,为此,我校领导,深感责任重大,发奋图强,深入教学第一线,把教研教改作为抓手和突破口,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了听课评教活动。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人人讲课,人人评课,听课率和承担公开教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此外,还派出老师,到外校,如齐家楼、西峰五中、早胜初中等地,利用他山之石,为我所用,教学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教学能手也脱颖而出。我校教学能手赴市上和省上参加赛课活动,均有老师获奖。全县西区初中赛课活动在我校多媒体教室进行,我校同科目的老师也全员参加听课,教研教改可谓如火如荼,波澜壮阔,取得了相当的实效:教学的形式潜移默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课业负担减轻了,各科发展平衡,素质教育得到体现,如我校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书画展如期举行、运动会胜利闭幕。教研教改必然地要体现在教案上,从数学、英语活页教案,到“‘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创新与实践,是我校教研教改的成果之一,从它可以看出我校的教研教改轨迹,供上级调研和指导。
三、创新过程:
1、表格式活页教案的出现。
活页教案,是在公开教学中出现的。优秀的公开课、示范课、表演课老师,总是在电脑上精心备写一分表格式活页教案,然后诊求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等老师的意见,在电脑上可以随时修改完善,然后打印,在公开课上分发给各听课老师,因此,活页教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作到尽善尽美,高效率地复制许多份,也为其他老师的授课提供帮助。而电子版教案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又大兴其道,得到了理想地展示,省时高效。由于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先后确立了表格式活页教案,运行良好,便于操作。语文活页教案也在实践中,成为《“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雏形。
2、《“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创新
语文教研组在第二学期开始就尝试表格式活页教案,但和教导处设计的导学案是双轨制,就是每人在备写导学案的同时,另外承担一课表格式活页教案的备写,上课时以导学案为主授课,活页教案基本是为课改而课改,当时看来只是加重了老师们的负担,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们写了四本导学案,还写了许多活页教案。但俗话说,功不枉费,就在这样的劳动中,老师们对活页教案的备写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在新课改形势的推动下,《“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终于脱颖而出了。它是一种完善了的表格式活页教案,可以说是经过了漫长的实践而产生的,所不同的是由原来的16楷纸变成了8楷纸(A4)打印,再由备课组成员备写而成。
(1)《“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命名。本教案的命名,源自教育家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而用这种教学案备写教案,从理念上也有“语文导读法”的性质。“导”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式,语文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诵读活动中进行,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学生读读议议,就会领悟文本的内涵。熟读成诵就会使语文知识和文化精神营养在学生生命中沉淀,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奠定学生人生基础。
(2)《“导读式”语文导学案》样式。
如下所示,这是备写好的一份《“导读式”语文教学案》:
课题:紫藤萝瀑布 授课人:张世勤
授课时间:2013-11-5 教法 导读
学法 诵读,讨论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分课文层次,概括层意,勾画关键句。
3体会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正确对待生活的坎坷,把握生活。
教学重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主备人:张世勤
教学内容及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我们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母亲为什么用身体挡住窗口不让“我”看落叶,却多次央求“我”去北海看?大家一定会说这不但体现了伟大的母爱,更能体现出母亲教育儿子正确对待生活的坎坷,积极乐观地生活,今天我们将再一次的感悟生活的真谛。请同学们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
2检查预习,校音释义。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一(1-6)看花 二(7-9)忆花 三(10-11)悟花
5精读课文,研讨、训练
A说说作者从紫藤萝花瀑中感悟到了什么,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和联想,与同学分享。
B紫藤萝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改变着“我”的心情。从课文中画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说说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速读课文,想想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一(1-6)看花――繁花似锦(1花瀑;2花穗;3花苞。)
二(7-9)忆花――思绪万千(1赏花的感受;2忆花的动作;3颂花的生机。)
三(10-11)悟花――乐观向上
主题(关键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了生长茂盛的紫藤萝花瀑,回忆了它不幸的遭遇,感悟到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保持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训练提升:
1、 解释(口头解释)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盘虬卧龙:盘曲的枝条,犹如躺卧的龙。
2、 赏析课文:
文章围绕紫藤萝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深入,看花部分是花瀑,花穗,花朵来写,忆花先写“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次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以花历经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思花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完成练习册。
辅备人:梁兆恒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 运压倒,要保持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事物的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延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课后反思:讨论环节一直是费时费力的,每班要培养几名善于发言的带头人。
备课组成员审阅:杨洁、刘瑞娟、李涛 包组领导审阅:李虎峰 时间2013、11、1
(3)《“导读式”语文教学案》设计特点
“‘导读式’语文教学案”采用表格式活页教案,用A4纸打印,其项目有“课题”,“授课人”,“授课时间”,“教法”,“学法”“课时”“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和过程”分为“主备人”和“辅备人”栏目。还有“板书设计”,“知识延展”,“课堂小结”,“训练提升”,“作业布置”,“课后反思”。最后还有备课成员审阅,包组领导审阅。尤其是设有主备人和辅备人栏目,使备课过程更能体现集体备课的理念和优点。
(4)“‘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备课流程。
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同学科的老师们围成一个备课小组,先是组员说课,交流意见,如确定教法和学法,确定重难点等,再由主备人主备该课,然后由组员们审阅,提出意见,由一人作为辅备人执笔完善。有时主备人提出问题,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生成答案,但辅备人可以预设答案,使教学过程更加便于控制。知识延展更能发挥众长。辅备人可以用名言印证,也可讲一个故事,这样不但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启发,更能使课堂充满智慧和乐趣,提升教学层次。如,我们在七年级上册《蝉》的教学延展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方丈在弥留之际,众弟子跪在床前,希望聆听师傅最后的教诲,得到人生真谛。这时,房上正有老鼠在打架,方丈说:你们听,它们多么快乐!说完,就闭上了眼。
(5)“‘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教学过程。
一般有(一)展示目标。(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轮读课文,掌握新词语。(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语句。(五)默读、赏析课文,研习课文内容。这一个环节一般情况下,可以围绕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具体作法是让六人小组展开讨论,老师组织引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答案,如果太难,是第一次接触,则不需要太多的讨论,可以以介绍为主。(六)知识延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产生联想,使知识得到融会贯通。(七)课堂小结。可以使重点得到明确和强调,难点得到突破。( 八)训练提升。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检验和巩固。通常可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掌握和领会情况。(九)作业布置。通常可以让学生抄写词语,作一至三个练习题,背诵,默写古诗或课文名篇。(十)课后反思。通过反思,可以不断矫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导读式’语文教学案”亦包含着“‘导读式’语文教学法”。
(6)《“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实践效果。
总之,从“‘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形式和内容不难发现其以下优点:①、是真正的集体备课,使流于形式的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②、有主备人和辅备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共有四次完善过程,就是备课前的交流,主备人备课,辅备人完善,其他组员审阅签字。③、目标明确。④、重难点突出。⑤、教学过程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⑥、省时高效,把教师从机械的书写活动中解放出来,使教师可以有时间研究学生,一对一地帮助后进生。⑦、可以使老师有时间读书看报,自我完善,进行国培和网上学习,使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教学活动中以一个学习首席发言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才会达到学习的民主,上升到科学化。
教学成绩:我们备课小组语文成绩在全县联考及毕业会考中名列前茅,均受到县局奖励。
参考文献:
教学案在倡导有效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已成为多数学校进行教改的有效载体,教案、学案有机结合,完成了由单纯地注重教到教学并重的转变,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所以教师在教学案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对学生课前预习要做出导引,下面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从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字词释义、整体感知、局部揣摩和提出质疑等几方面谈谈如何利用教学案促进学生自主预习。
一.紧紧抓住五要素,完成对作家作品的把握
针对作家作品,学生面对纷繁的各种教辅资料,不会筛选信息,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从学习方法上要让学生明确作家作品应从名、评、时、地、著等几方面加以概括提炼,在问题设计上可以编制填空题,做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重。如学习《变色龙》可以这样设计学案:作者(契诃夫),(十九世纪末期)时期(俄)国(小说家、戏剧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巨匠)家,代表作有(《变色龙》、《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务员之死》)等。
二.根据两方面内容,加强对写作背景的理解
针对写作背景,一定要结合作品主旨和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介绍,要做到简明,有说服力。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主旨是: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但是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抒发的情感是从花感悟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可让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并根据本文主旨和表达的情感,用简洁、概括的文字表述出来,字数不超过150字。如宗璞深受“”的摧残,在写作时虽已过去多年,但心灵上的创伤仍无法愈合。作者的弟弟当时处于癌症晚期,命在旦夕,作者面对弟弟的英年不幸,雄才未展深感受悲痛(情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作者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主旨和情感)于是写此文。
三.围绕音、形、义,加深对字词的识记
针对字词的学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可以将课后练习列举的生字和词语挑选出来,教师也可以补充书下注解中出现的或易写错的字词,让学生加拼音或写汉字并解释。二是让学生写出本课中出现的对你自己而言的生字或词语。三是可以列出本课中重点的形近字或多音字,不可太多。字的学习一定要结合音、形、义三个方面及具体的语境进行记忆;词的学习,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用拆拼法、同意换词法、反义否定法、联系上下文等来理解,并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四.采用固定句型,整体感知课文
针对整体感知,教师要根据语文阅读规律设计整体把握的问题,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具体可通过“谁做了什么事”的陈述句式或教师给出范例,让学生模仿范例完成相关内容的填写等方式来进行。如学习杨绛的《老王》一课,可以概括为“记叙了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及与作者一家的交往。”再如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教师将第一幅画面概括为农家丰收图,让学生用四字词语完成其余两幅图的概括即霜晨归渔图和少女牧羊图。
五.采用多种方法,突出对语句的品读
语言的揣摩,是阅读学习的主体,可加强对语句的摘抄积累和品读感悟。一是让学生完成好词好句的积累,二是让学生找出精彩的语句,并从内容和形式(富有表现力的词、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两方面进行品析。如何其芳的《秋天》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形式),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写出了农家秋天的一派丰收之景(内容)。将看不见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轻松、安静的感觉。
六.不限制形式,让学生自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探索性学习方法 具体应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方法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积极的相互协作,共同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发自身的探究能力,通过探索性学习主动掌握知识。但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探索性学习方法进行具体应用呢?我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此加以分析。
一、探索性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益的启蒙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开发学生在知识方面、语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方面的潜力,而且是一种美的教育。优美生动的课堂教学有益于中学生于语言的雕琢过程中学会感知美、表现美,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因此,重视初中学生的语文教育不仅有益于提升他们的爱国热情乃至全民族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准,而且有利于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促成学生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应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取得进一步的成就。步入信息时代以来,初中语文的教学手段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探索性学习方法为例,它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抽象僵硬的模式,以其课题性、开放性、主体性的特点获得广大教师的青睐与同学的欢迎。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方法有益于创设语文问题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意识等,进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课题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探索性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息息相关。我认为,教师应着力于探究方法上的引导,适当点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①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进行小组协作?应遵循哪些原则展开分类讨论?②分析文章主旨可按哪些步骤进行?文章的主旨与课文的背景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③如何利用多媒体,如电脑制作一个能够反映古诗意境的Flas?小组成员如何设计所要展示的幻灯片?
(一)师生互动,集思广益。
教师应仔细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设定探索目标,同时应注重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对其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学生得出的初步成果可能相对幼稚,但教师应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引导,对探究成果中所体现的开放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进行肯定,鼓励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于提问中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激发同学们的自主探究潜力,使其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如学习《五柳先生传》和《醉翁亭记》,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有关文章的历史背景一直是众说纷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各抒己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在小组协作中,我倡导师生互动,于平等交流中集思广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补充、完善已有的结论,并以读后感、小论文形式表示出来。如学完《紫藤萝瀑布》一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就心得感想写《生命的意义》、《紫藤萝给予我的启示》等作文。在读后感、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必一定要有华丽的言论,但一定要做到感情真挚,言之有物,观点鲜明,行文规范,以此锻炼在课后的探索研究能力。
(二)小组交流,升华总结。
在小组交流学习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积累经验,反思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思维定势的原因,以及所暴露出的问题、今后可改进之处。同时应引导学生掌握探索性学习常用的研究方法:如举一反三的类比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等。叶圣陶早就提出:“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所以教师更应优化教案设计,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经验中吸取教训,掌握探索性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学会自主性研究学习。
(三)发散思维,鼓励探究。
前苏联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早就提出:“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诚然,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兴趣的原动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热情。所以,在探索性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应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孩子以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探究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成就感,而不是单纯强调教学任务计划,束缚孩子个性发展的思维。另外在上述课题告一段落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对得出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和再探究,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探究该课题,通过观察、猜想、证明、检验,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领悟到学无止境的深意。如学习《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课题可以设计如下: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鼓励同学通过各种手段(如图书馆、网络等)搜索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根据作者的意图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分析文章主要的写作手法;②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与文章所要表达的寓意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分析“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等是如何体现紫藤萝的生命张力的;③猜想作者所要真正表达的思想;④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证明自己的推理;⑤结合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等,验证自己的推理;⑥交流感想,以论文形式研究报告。
三、让多媒体成为探索性学习的好帮手
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传递信息、交换信息、储存信息、处理有效信息的过程,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以多媒体手段促进探索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如在引导同学们学习《爱莲说》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展示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使学生真切地感悟到莲之亭亭玉立、品质高洁等,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媲美的。因此,关于语文探索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更应结合新课标要求的标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图片、动态表格、音乐、文字等充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而不能受限于课本,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有益于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浅入深、鞭辟入里,引导学生摆脱语文思维中的思维定势,学会举一反三,从而拓宽眼界,拓展眼界,充分调动眼耳口鼻等感官,从而锻炼综合的语文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寓教于乐,我们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上有效时间内的信息容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力。另外,在授课前,教师应结合自己的风格特色与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合理设计课件,创造合理而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可以一味节省作图、板书时间,以期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密度,以填鸭式灌法输入给学生大量消化不了的知识,造成欲速则不达的恶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只有我们以清晰的教学思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才能展现教学亮点,发扬教师风格,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收到师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08.
[2]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372.
一、日出江花红胜火:多媒体资源优势独特,作用突出
1.优化了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书本、黑板、图片、录音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少,不灵活,也费时费力不方便。多媒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和非文字信息,使学生摆脱传统模式中听讲、记笔记、写作业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听说读写训练机会。
2.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中常涉及到一些自然景象、异域风情、逝去的事物等,因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让对之陌生的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历史的变迁、事物的变化,也无法让学生深切感受。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该是怎样的气势非凡,灿烂辉煌?作者又细腻地写了每一朵花,那如帆又如笑容的细致美好,该是怎样的亮丽可爱,玲珑剔透?凭空想象,无可依托,然而此情此景呈现于屏幕,那种生机,那种飘逸,在眼前清晰可见,于是,略加点拨,作者那观花赏花间的曲折心情则随之而明,细微可感。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常常与兴趣和情感相联系。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运用多媒体,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使大脑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有效地激发其学习热情,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苏州园林》一课的讲授,因为我们师生都是北方人,学生从来没有去过江南,他们很难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园林美景,加之又是说明文,很快会失去探究欲望。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他们和作者一同漫步在苏州园林之中,随着画面的呈现,地点的转换,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半江瑟瑟半江红:资源利用如果不当,存在弊端
1.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借重多媒体技术,以课件代教案,不备学生,不练教学基本功,课堂上只点击鼠标,变换屏幕内容,没有和学生目光上的交流,情感上的碰撞,弱化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缺乏灵活性,课堂应变能力差。如此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2.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下降
大量、频繁地使用课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多媒体的眼花缭乱所吸引,反而干扰了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分散了精力,不再深入地阅读课文。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再创造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的机会,失去了思维创造性的重新建构,不再独立地思考问题,不再主动地向老师请教,教学不再相长。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有效教学
1.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课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因课程和内容而宜,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在课件中将各种表现与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媒体形式加以介入,形成优化的媒体资源。课件设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某一方面的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成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要避免被课件所左右。
2.适时和学生进行沟通
教学过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体验,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使用多媒体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注重师生间的情感碰撞和交流,充分在师生之间构建信息的互动,资源的共享,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
4.留给学生思考和反馈的时间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更多的信息会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严重下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科学地控制资源信息量,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学生参与开发资源,前景广阔
一、追求个性化的教材处理
对教材的处理应该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这个“异”就是教师个性的体现。那种将教参的提示、名师的教案简单地演变成自己的教案的做法并无个性而言。对教材的处理,我们应在遵循课堂教学总原则的前提下,对教材作带有教师本人鲜明个性色彩的自我体验与变角解读,并苦苦寻觅“教”与“学”的恰当“联络点”,同时应在灵活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从而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备课不是“复制”和“粘贴”,而是应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的创造能力,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去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例如,我在设计《紫藤萝瀑布》教案时,试从迅速接近教学目标出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教材处理成“中间人手,突破首尾”的两段式。具体操作为:先引领学生集中研读2-7自然段,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7段的最后一句“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加以理解和领悟。在理解和领悟这句话的基础上,我又设置了如下的问题:课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的通过该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领悟作者在写景时流露出的对“生的喜悦”的追求。通过这样的教材处理,师生的感情融为一体,真正感悟到作者当时的感情:生命的永恒,在人生的征途上应不断进取。实践证明,这种迅速接近教学目标的教材处理,收到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一堂课结束。关于紫藤萝十年间的巨大变化给予作者深刻的人生启示,学生了然于胸。
教材处理的个性化还应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在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时,我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使学生能从课文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且也会使学生很容易学会迁移。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建立在老师对教材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个性化探索热情而把握个性化作品内容及感悟的阅读过程。因此,我们应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要敢于否定、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提出来自己对教材处理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要新颖,富有个性,就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只能根据所教的课文,所面对学生来安排。对几“环节”几“步骤”等条条框框,如不假思索地“拿来”,那必然会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套住了学生的手脚。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抒真实的情,让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不少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能首先读出阅读教材的个性,进而根据教材个性,并结合学生个性,个性化地设计教学思路。如在教学《背影》时,有的老师采用“内容呈现(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设置问题情境(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问题)——交流对话(师生、生师、生生围绕话题进行讨论)——链接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请学生谈阅读体验”;有的老师则采用赏析的方法,引领学生体会出质朴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深深的人情美;有的老师则从引领学生学习本文“平中见奇”的定作手法设计教学思路;也有的老师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如何更好的和父母进行沟通方面来进行设计教学思路。而我在设计《背影》时,能根据《背影》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距离,要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封建时代成年男子深厚的爱子之情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现状,从标题“背影”人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刻画描摹,再通过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理解和领悟“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的爱的体恤,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特别是在教学中,我留下了空白,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这是一个多么____的“背影”,不信你看:
当听到学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背影”“这是一个多么至真至至诚的背影等时及引用的课文有关的语句时,我感到学生正沿着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在自由驰骋,他们有了自己心中的“背影”,他们对广西的理解已经变得深刻、丰富而立体起来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就是学的法子。”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必拘泥于“情境创设”“整体感知”“自主探究”“拓展延伸”这四部曲,而应该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上做文章,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底线——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思维)、想(想象和联想)能力,立足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熏陶,思路应是千姿百态的,有创造性的。同时,我们还应找准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个教学思路的“突破口”。
三、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总是喜欢听有个性的语文教师的课。因为善于诵读的,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善于表述的,那生动、精彩的描绘,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我们应学会运用生动的形象的个性化语言来打动学生,在教学中,我能注意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与作者的情感想沟通,随时让学生进入教学的意境中去。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情感,进行个性化解读课文。
要做到能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我们应牢记于漪老师的话:“教学语言要做到生动形象,除了知识修养、语言技巧外同学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总之,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将教学的情 四、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
个性化的语文教师成功之路,在于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取决于语文教师鲜明的个性和教材不同的特点。个性从不相同,因而课堂教学氛围的个性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应力求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竞争、创新的课堂氛围。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首先有的是民主、平等、合作的讨论:例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两个人都不生,加起来却是整个世界’。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童年时代的乐趣是什么;在教学《海燕》时,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要求学生能读出海燕在暴风雨中的自信与勇敢,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能达到要求;在教学《变色龙》时,我组织学生辩论奥楚蔑洛夫个性特征到底是“变”还是“不变”,在其中,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自由,即使学生的见解过于偏激甚至近乎荒谬,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感悟。
其次,有的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表现力,营造了强烈的个性化的教学氛围,交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再次,有的是将“活动”引进课堂,如采用“茶馆”“书场”式等教学方式,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互动,让语文课堂教学氛围鲜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个性、张扬个性,发展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何当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究的课题。经过多年新课改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语文课堂,因张扬个性而精彩,因精彩而充满了生机活力。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张扬个性呢?
一、追求个性化的教材处理
对教材的处理应该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这个“异”就是教师个性的体现。那种将教参的提示、名师的教案简单地演变成自己的教案的做法并无个性而言。对教材的处理,我们应在遵循课堂教学总原则的前提下,对教材作带有教师本人鲜明个性色彩的自我体验与变角解读,并苦苦寻觅“教”与“学”的恰当“联络点”,同时应在灵活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从而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备课不是“复制”和“粘贴”,而是应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的创造能力,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去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例如,我在设计《紫藤萝瀑布》教案时,试从迅速接近教学目标出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教材处理成“中间人手,突破首尾”的两段式。具体操作为:先引领学生集中研读2-7自然段,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7段的最后一句“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加以理解和领悟。在理解和领悟这句话的基础上,我又设置了如下的问题:课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的通过该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领悟作者在写景时流露出的对“生的喜悦”的追求。通过这样的教材处理,师生的感情融为一体,真正感悟到作者当时的感情:生命的永恒,在人生的征途上应不断进取。实践证明,这种迅速接近教学目标的教材处理,收到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一堂课结束。关于紫藤萝十年间的巨大变化给予作者深刻的人生启示,学生了然于胸。
教材处理的个性化还应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在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时,我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使学生能从课文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且也会使学生很容易学会迁移。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建立在老师对教材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个性化探索热情而把握个性化作品内容及感悟的阅读过程。因此,我们应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要敢于否定、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提出来自己对教材处理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要新颖,富有个性,就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只能根据所教的课文,所面对学生来安排。对几“环节”几“步骤”等条条框框,如不假思索地“拿来”,那必然会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套住了学生的手脚。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抒真实的情,让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不少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能首先读出阅读教材的个性,进而根据教材个性,并结合学生个性,个性化地设计教学思路。如在教学《背影》时,有的老师采用“内容呈现(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设置问题情境(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问题)――交流对话(师生、生师、生生围绕话题进行讨论)――链接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请学生谈阅读体验”;有的老师则采用赏析的方法,引领学生体会出质朴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深深的人情美;有的老师则从引领学生学习本文“平中见奇”的定作手法设计教学思路;也有的老师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如何更好的和父母进行沟通方面来进行设计教学思路。而我在设计《背影》时,能根据《背影》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距离,要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封建时代成年男子深厚的爱子之情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现状,从标题“背影”人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刻画描摹,再通过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理解和领悟“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的爱的体恤,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特别是在教学中,我留下了空白,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这是一个多么____的“背影”,不信你看:
当听到学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背影”“这是一个多么至真至至诚的背影等时及引用的课文有关的语句时,我感到学生正沿着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在自由驰骋,他们有了自己心中的“背影”,他们对广西的理解已经变得深刻、丰富而立体起来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就是学的法子。”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必拘泥于“情境创设”“整体感知”“自主探究”“拓展延伸”这四部曲,而应该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上做文章,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底线――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思维)、想(想象和联想)能力,立足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熏陶,思路应是千姿百态的,有创造性的。同时,我们还应找准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个教学思路的“突破口”。
三、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总是喜欢听有个性的语文教师的课。因为善于诵读的,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善于表述的,那生动、精彩的描绘,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我们应学会运用生动的形象的个性化语言来打动学生,在教学中,我能注意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与作者的情感想沟通,随时让学生进入教学的意境中去。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情感,进行个性化解读课文。
要做到能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我们应牢记于漪老师的话:“教学语言要做到生动形象,除了知识修养、语言技巧外同学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总之,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将教学的情
景、学生的情感推向,有利于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让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四、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
个性化的语文教师成功之路,在于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取决于语文教师鲜明的个性和教材不同的特点。个性从不相同,因而课堂教学氛围的个性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应力求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竞争、创新的课堂氛围。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首先有的是民主、平等、合作的讨论:例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两个人都不生,加起来却是整个世界’。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童年时代的乐趣是什么;在教学《海燕》时,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要求学生能读出海燕在暴风雨中的自信与勇敢,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能达到要求;在教学《变色龙》时,我组织学生辩论奥楚蔑洛夫个性特征到底是“变”还是“不变”,在其中,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自由,即使学生的见解过于偏激甚至近乎荒谬,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感悟。
其次,有的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表现力,营造了强烈的个性化的教学氛围,交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再次,有的是将“活动”引进课堂,如采用“茶馆”“书场”式等教学方式,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互动,让语文课堂教学氛围鲜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个性、张扬个性,发展创新能力。
一、狠抓备课
教师要明白什么是备课,根除备课就是写教案的错误认识。编写教案是备课的一部分工作,但备课并不简单等同与写教案。过去许多学校和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写教案,这是不合适的,教师应把大量时间用于钻研教材,翻查收集资料,了解学生,优化教学设计。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课的教学效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课,就必须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
学校提出决定备课成败的五个关键因素是:“研读”——备课的必要前提;“博学”——备课的重要基础;“细致”——备课的基本要求;“创新”——备课的成功亮点: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创新、教学方法运用上有创新、教学能力应变上有创新;“反思”——备课的发展延伸。
正因如此,我校提出了大备课的备课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教师要将课标融入自己的教育思想,融入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达到看似无课标实则有课标的备课境界。
二、教给教师处理教材的艺术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是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是人生的教科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向课外拓展,向社会和家庭开放;既立足于教材,有不局限教材,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我们学校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浓缩教材,挖掘教材深刻内涵,让学生去认识本质的东西
要求教师做到“五讲五不讲”,“五讲”是:必须讲教师自己的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讲透,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讲得学生佩服教师;必须讲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必须讲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必须讲主题性的知识。“五不讲”是: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一句话,讲学生感兴趣而“跳起来又能够得着的那个苹果”。
2.拓展教材,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拓展教材。根据所学内容,可以扩充背景材料,还可以补充社会的、自然的、科学的、生活的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政治教师可以及时将最新的国内外大事融入教材;语文教师可以进行文章的主题阅读及写作;数学和理化生教师可以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原理向学生介绍补充。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教材,同时,能激励学生做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
3.探究教材,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当前,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呈现在课堂上的教材,就应具有探究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具备探究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思考、探究其过程,少一些结论的背诵。
4.整合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所谓整合,并不是把不同学科知识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去激活某一学科知识。本义是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与连接,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和科学素养。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将贝多芬的《命运》引入课堂,激励学生在人生的长河中奋勇搏击;一位物理教师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向学生讲明白了“运动和静止”“参照物”等知识;一位生物教师更是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作为教学“遗传和变异”的导入语。
可以说通过整合,做到了“引入别家的水,很好地浇了自己的田”。
三、引导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推动“五三”课堂教学模式中,号召教师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断创建适合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如任教历史的教师,针对历史知识多而杂的特点,可以采用系统教学法,将杂乱的知识点形成系统;数学教师可以用反刍式教学法,针对数学逻辑性强的特点,学习后面的内容时,不断反刍前面的内容,加强已知和未知的联系;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个具体的英语生活活动,推动课堂教学。
学校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模式,进而让自己的课堂形成自己的个性,有的教师课堂严谨,起承转合井然有序;有的教师课堂大气,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有的教师课堂富有激情,潇洒自如、迭起;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有深度,直达学生心灵的最深处,使学生不时得到顿悟和升华……
四、不断丰富课程资源
什么是课程资源?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如图书资源、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应用策略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效的初中语文课程的构建面临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而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高的使用率,借助信息技术等辅助教学设备能够给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以很大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网络计算机等应用意识与能力,同时有效提升其语文水平,促使其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奠定其日后学习与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容量大、涉及范围广、形象、直观、生动等众多优点。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展示一些学生从未听过、见过、想过的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促使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更喜欢语文学习,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负担,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其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同时,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获取更多的有效教学资源,进而通过课件制作与教案编排,梳理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的能力,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心、脑、手的综合协调与运用,最终全面培养其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当代初中生比较时尚前卫,追求新鲜事物和刺激,而语文又是一门相对比较单一、乏味的学科,所以学生不易产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当代初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借助多媒体等信息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与趣味性,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例如:在《塞翁失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精心制作塞翁失马的动画视频并用投影仪播放给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过程,并以看电影的形式理解、掌握相关故事情节的变化过程,从而理清每一个故事片段;然后,结合课本内容,形成深入地理解。最后由教师点明这则寓言的大意,深化学生的认识,感悟这则寓言的内涵,了解事物的双面性,要从不同的立场与角度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使其在信息技术设备的引导下,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内容与内涵,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提升其语文水平与能力,从而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2.灵活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的可能性。比如:在《斑羚飞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伤心崖的老斑羚和小斑羚飞渡接力的动画,同时配上《十面埋伏》的音乐,从而在扣人心弦的动画效果中从声、形、貌等多方面形成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营造更加悲壮、感人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多媒体的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多变且丰富多彩,有利于教师紧张情绪与心理压力的缓解,也增强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有利于营造更为真切、更加真实、更为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增强了其心、脑、手的并用,进而有效增强了教学的综合效果。3.借助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现代教育理念突出了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步性,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比较丰富等特点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比如: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都没有亲自看到大瀑布的景象,只通过文字描述不易形成深入的认知与理解,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投影仪为学生展示各个国家比较著名或典型的相关瀑布旅游景点,在有效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同时,引导其通过阅读思考:教材中叙述的瀑布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拓展了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会促使其依照教师的提示更加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其认识更多的自然景象,并了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规律,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体现了信息技术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作用。其营造了更为轻松、和谐、动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激发,从而培养并不断提升其语文能力;同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完美整合,有利于学生思维想象的拓展,有效增强了其判断能力与审美能力,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1):74.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自主思辨、自主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那么作为课堂学习组织者的教师要如何做呢?以下,笔者将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在备课方面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初环节。在每学期初,教师就要有系统地研究和总体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合理确定本学期所要达到的教学总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做到三次备课,切实提高备课质量。三次备课即:第一次备课――借助参考书与文献,按照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集备组备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及方法;第三次备课――课后备课,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长处与短处,修改教案。通过三次备课,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都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
此外,教师在备课中应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学习状况,认真分析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运用符合学情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二、在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方面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学生自主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学习。只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完成“先学后导,当堂训练”的操作,就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期初,教师就应该先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比如,教会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感知方法,它能引导学生直接感受、整体把握阅读的内容。学生根据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进行自主阅读,通过阅读能初步感知教材,整体把握内容,从而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下面就自己在《春》的教学中实施“先学后导,当堂训练”举一个例子。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首先出示学习目标:一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清文章的思路;二是学会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通过目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目的。
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先学”:一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学生通过课前查字典,课堂上默读、朗读及时正音。这样,既完成字词教学的任务,又培养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或互助完成。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分层次,写出大意,几分钟之后交流。如课文层次有几种分法,请学生各抒己见,说出理由,并请学生评价他人段意概括得是否准确、简洁。通过分析全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清写作思路。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后导”:学生一般能通过自学或互助了解作者在“绘春”那一部分是通过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来展现春天的美丽。但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是写春天,那么描绘春天美景就可以了,为什么在这五幅图外还要写其他的内容?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体会“绘春图”前后的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随后学生即可从再读课文中体会到“盼望”、“赞美”的情感,由此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是“盼春”、“绘春”、“赞春”。本环节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的引导,教会学生分析归纳的方法,并举一反三,让学生说说在阅读和写作时该如何应用。
第二个学习目标的“先学”:在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时,请学生分析这篇写春天的散文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生动优美。学生一般能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起到的作用,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赏析也颇为到位。但对于综合多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来写景这种方法,只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能品味出它的佳处,大部分同学没有看到这一点,这时可以通过小组交流互助,让他们分享阅读体会。第二个学习目标的“后导”:在学生完成自学并交流后,教师可通过评判、点拨、补充、更正、归纳,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条理化,最终使学生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课文,检测学生有否读懂,通常要求学生用扼要的语言将阅读领悟的内容表述出来,分析的过程就是文章的思路、结构、内容要点的梳理过程,也是将整体分为局部,对比较含蓄或抽象的内容进行具体阐释的过程。在梳理内容的同时,要求学生有独到的理解。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其表现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续写、改写、仿写,也可以是小品设计、内涵分析、绘制图表等,教师要善于精心选择适宜于学生的、能激发学生创造热情的内容。如学了《春》后,要求学生模仿本文景物描写方法来写街头一景;学了《紫藤萝瀑布》后,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这种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作者某种人生体会的写法。
三、在当堂训练方面
当堂训练的目标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当堂训练旨在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根据当堂课的要求,精心设计一定量的训练题,布置学生当堂完成,以此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
我县组织骨干教师编制了初中语文教学案,好多教师面对成型的教学案无所适从,干脆就直接拿着现成的教学案上课,语文课从此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变成了对答案,变成了机械式的问答,教师也失去了自我。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拥有了教学案,而失去了对教材的审读、深读、解读,失去了自我的教学风格,失去了对学情的应有的把握。
首先,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来钻研教材。其实,我们在从事任何教学活动之前,都要对教材进行“裸读”。即抛开所有的资料,阅读教材,走进教材,对教材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能够根据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的切入点,在平淡无奇的文字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把我们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和教学案相结合,让教学案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案进行有机整合,就如同我们在熟读《唐诗三百首》后去写首诗,是匠心独运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如沐春风,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听海,似波涛汹涌迎面而来;看山,方悟深山听蛙鸣的道理。只有“入乎其中”的与文本的对话,理解作者在特定时代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才能体悟作者融入到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而后方能走出文本,在广阔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重新审视作品,愚钝的心才会开悟,模糊的视野才会更加清晰。
其次,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把薄教材读厚,能做到旁征博引。俗语说:“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变成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抑或是潺潺泛着波光的河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再如王崧舟老师在全国首届中华古诗文经典教学观摩会讲《长相思》,引起了轰动,被专家誉为当代小语界的经典之作。王老师说,其实谁都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上课之前,连教案也没有。而后,王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披露,自己曾经为这节课苦苦琢磨了三个月时间,这三个月他一直试图在古诗文教学上有所突破,做了大量的阅读,仅读书笔记做了数万字,研究了纳兰性德的生平。我们想想王老师仅仅为了一节课就做了如此大量的准备工作,算不算厚积薄发,是不是旁征博引,这样的教学肯定由原来的必然王国逐渐走向自由王国。
我们阅读任何文本,都会想象与之相同的文本,这样既可唤醒自己的教学,也会唤醒学生的回忆,能做到这一地步,好多文本学生无需我们的指导也能明白。例如我们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自然会联想“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阅读《斑羚飞渡》,自然就会想起《狼》、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篇。
第三,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发现教材中诱发学生想象的地方。我们教师只有对教材有自我的见解、独到的理解,并对教学设计烂熟于胸,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如庖丁解牛般做到游刃有余,从而使自我的课堂散发出特有的魅力。例如刘亮程的句子:“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诗人眼里的开花,似清风徐来,似美妙童话,似言犹在耳。又如鲍尔吉·原野的句子:“没有什么生物比蝴蝶更了解空气。透明的空气在蝴蝶看来,像海浪一样,是浩浩荡荡的。”用通感,把人对空气的感受转嫁给蝴蝶,用蝴蝶来感受空气,把空气想象成浩浩荡荡的“海浪”,实在是平中出奇。还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准确、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发展。
最后,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整合教材,整合教材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整合教材的目的是把教材的教育功能释放,甚至放大,更显语文教学的特殊之处。例如第二册第一单元,在单篇课文的教学完成之后,还可进一步延长其价值里程,进行单元整合阅读,开展“个性与环境”的课题研究,思考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环境对个性的影响?思考作者几次见到方仲永的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鲁迅在三味书屋多年好奇心依然强烈,外界的条件会不会影响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和谐教育。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就不能不研究和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其结构化,由始至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励学生的积极思维,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轻松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一、转换教师角色,树立全新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与控制者,严格地控制着教学的进程,不允许学生出现与教师预定的教案相违背的行为,教师就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学生只要记好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观念势必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真正走进新课改,践行新课改,首先就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来指导教学实践,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
1.由权威者转向组织者
要真正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学习位置上,由课堂教学的权威者转向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鼓励学生超越教材、突破常规,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进行创造性学习。
2.由传道者转向研究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教学中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新的教育形势下赋予了教学更多新的内涵,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单纯的传道型教师,而是研究型教师。不是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型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依托教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将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贯彻落实,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3.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大的语文教育观,强调学校与社区与生活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也就是生活即教育。只会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要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要加强与外界的沟通,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终身教育与社区生活的“一体化”。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实现教师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思考、自主学习、讨论与交流的机会,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1.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中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增强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当学生个体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合作的欲望,此时开展合作学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全面掌握,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合作学习在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下有效开展。当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要进行科学的小组分配。小组的分配可以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也可以采取就近原则,让同桌或前后桌展开合作学习。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动态中探索求知,用研究创新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以富有探索性与艺术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新知产生积极的心理期待与感情效应,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带着高涨的学习热情与振奋的内心状态参与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来,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构建活力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味性,更高效。”
1.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多媒体使得传统单调、枯燥的教学有了更多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更能够愉悦学生的眼睛与耳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进入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将课文制作成漫画,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并配以背景音乐,这样的展示极具趣味性,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予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更积极、更主动、更能动。
2.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初中生以具体形象为主,正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形象直观的事物。文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在简短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而这些往往是语言所不能描绘的。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转化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进而领悟到文字的魅力。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将静止的文字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表现出来,这样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
3.增强教学的密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