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范文

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其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主要措施和相关保障,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快速化发展的轨道,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整体师资力量不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且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精力不够,严重地制约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为此,教育部提出现阶段要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各高校要想方设法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积极创设有利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内涵

1.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通常是指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根据激励的定义,激励机制应包含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和行为归化制度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总和。其中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个方面构成要素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一个健全的激励机制应是完整的包括以上五个方面、两种性质的制度。只有这样,它才能进入良性的运行状态。

1.2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是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前提下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建立的一套激励制度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它是主体取向的激励,是重发展而非重功利的激励,是整体目标指向的激励,是即时性和过程性的激励,是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有机统一。

2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实施

2.1目标导向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投人教学,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加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与调节,主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逐步成为专家型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2主要措施

2.2.1成就激励

成就激励把激发、形成教师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管理目标,通过让每一位教师取得成功,促使全体学生取得成功,最终实现教育取得成功的目标。它改变了传统外压式的强制管理,通过激励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工作,将学校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自我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主、全面发展。首先,价值激励是第一位的,其核心是以成功为价值指向的教师价值评价体系。它要求正确发现、认识教师,充分肯定每个教师都有成功的需要和潜能,通过多种方式使教师发现、认可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价值激励通过指明教师个人奋斗方向,展现未来前景,从而激励教师的斗志,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树立起“人人都有发展机会”的信念,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创造机会,走向成功。这就要求学校实行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其次,要有效实施用人激励。高校管理者要遵循以人为本、德才为先的用人原则,把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学科研水平和工作实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选才要唯才是举,用才要知人善任,验才要注重实绩,护才要无私无畏,育才要着眼未来。让教师在“明责授权”的最佳管理体制中创造最大的个人业绩,实现自身价值。譬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再次,学校还要多给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并坚持开放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及时把国内外、校内外的教育动态、政策法规、科研信息等各类信息传递给教师,使教师对时代精神和学校发展计划、目标等有充分的了解,进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2.2物质激励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将诱导因素集合与目标体系连接起来,即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将会得到相应的奖酬。直接的经济利益分配是所有教师最关心,也是影响教师积极性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学校要重视并做好学校内部的报酬分配,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分配操作方案,让每个教师获得不同层面、不同角色的经济激励,从而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譬如,学校通过设置不同的岗位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并根据教师选岗和完成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以引导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2.3需要激励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满足教师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外在奖酬形式,并设计具有激励特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诱导因素集合,以满足教师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通常来说,物质需要的满足并不是最终目的。在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精神(需要)激励便成为激励的主导因素之一。一方面,我们要十分重视道德激励和文化激励。注重培养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学术理想、价值形象和主体意识,并千方百计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形成学校文化精神与教师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使学校成为教师心目中创业的最佳场所。另一面,要在一定范围内选拔某一面最有成就的优秀教师,作为其他教师学习与效仿的典范,发挥其榜样的力量,产生激励效应。从发展动力论的角度看,榜样的激励使被激励者无论在哪个层次、哪个环节都可以获得良性的发展。譬如,许多学校实施“名师工程”,通过教学竞赛和示范教学遴选出教学名师,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改项目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名牌专业建设等项目充分发挥名师的榜样激励作用。

2.2.4民主参与激励

民主参与是增强凝聚力、培养主人翁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增强人的凝聚力。教职工有权参加重大事情的决策与建议,对领导者进行监督和咨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当激励因素存在并且在工作情景中处于肯定状态时,他们才会获得满意感。譬如,许多学校实施校务公开,进一步增强和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参与管理的作用,并积极吸引优秀教师代表参与学校管理。

2.3管理保障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既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人本理念、质量理念、效益理念等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又要求学校管理者对激励机制、激励频率、激励程度、激励对象把握适度,正确选择激励内容、激励方式,更要求学校管理者正确处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当前激励和长远激励等多种关系。只有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及时调节激励的途径和方式,建立有效反馈机制,才能保证激励机制有效、全面、健康地运行。这就要求学校实施“三全”教学管理模式,即全员管理,把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全程管理,把教学的全过程纳人教学管理体系;全面管理,把与教学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全部纳人教学管理体系。并坚持以全员管理为基础,以全程管理为核心,以全面管理为保障,大力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

3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3.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广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则更多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笔者这里提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而内在专业结构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有两个:其一,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利及力求集体向上流动。(社会学者的研究取向)其二,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取向)

3.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通过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沟通理论与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其次,教师应积极反思。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反思周而复始,循环进行。它要求教师细致观察并发现问题,通过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自身理论水平。它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此外,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合力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2篇

教师专业化就是以教师职业的专业标准为依据,通过一定的路径和措施,使教师从非专业人员(或准专业人员)发展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使教师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化表明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作为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同样有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其专业化是在一个更高层级上的专业化发展。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大多年富力强,专业功底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教研和科研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和教科研成果,因此,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具有进一步成长发展的综合素质基础。但在现实中,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许多职业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和支持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评优评先、教学专业竞赛、教学研究、外出培训等活动,首先考虑让青年教师参加,努力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创造条件,而对处于事业发展鼎盛时期的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教师往往是重使用轻培养,少有指向这个教师群体的专项研训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同样存在着忽视高级教师继续提高培养的倾向。

另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高级教师既缺乏外在的竞争压力,更缺乏内在动力,一些骨干高级教师或“安于现状”,或安心“吃老本”。不少职业学校教师在获得高级职称后就缺乏继续发展的内驱力,学习研究、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衰退。

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的特点

专业化目标具有指向性,强调个性化发展。每个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但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与初入职场的年轻教师或教学阅历尚浅的教师还有明显区别。作为职业学校高级教师,是在更高平台上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其突出标志是更加注重教师个性的发展,尤其强调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强调形成教师自身独特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这种独特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风格正是其成功之道,是教师魅力之所在。

专业化内容具有全面性,强调人格的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全面成熟、发展以及人格魅力提升的过程,其专业化内容概括来说,主要是指学科的专业水平、通识文化水平、教学水平、教育水平、教育伦理层次、心理发展水平等。在所有这些内容中,尤其强调教师的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对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作用,教师理性的、积极的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也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专业化过程具有实践性,强调自主性发展。职业学校高级技师扎根于工作实践,其专业化是伴随着教学实践而不断进行与完善的,是边实践边专业化的过程。然而,在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其教学实践行为以及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专业化路径具有多元性,强调反思性发展。职业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包括教研与科研、校本培训和教育反思等多种路径实现专业化发展。对于高级教师而言,其专业化发展的典型特点是通过对其教学的反思活动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研究和实践表明,教师的成长关键在于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通过反思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熟与发展。反思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解教育的过程,也是促进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自我塑造是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成长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条件支持,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自主自觉、自我塑造,是当前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在明确目标中产生新动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在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时,应根据教师所处的不同成长阶段,设置相应的专业称号,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定期开展评选活动,从而引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快优秀教师的成长步伐。因此,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必须对自身所对应的专业称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专业称号的细化标准做到了如指掌,然后制订好具体的、行之有效的专业发展计划,并对照目标加以落实,待到正式评审工作开始后,就能比较顺利地评选为县(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专业称号。

与此同时,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仅增加了特级教师评选的名额,缩短了特级教师评选的年限(3年变为2年),而且启动了教授级高级教师的评审工作,这无疑为优秀的教师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职业学校高级教师要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对照评审条件,在教育、教学、科研、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作出显著业绩。

在读书学习中汲取新营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教师每天和书本打交道,读书学习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教师每天面对着求知的孩子,读书学习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常态;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人员,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神圣职责,读书学习理应成为自身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教师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读书学习,才会逐步成长为一名善于读书、善于思考的智者,才会逐渐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职业学校高级教师的读书,要重点读好三方面的书。熟读教材是核心。教师只有全面把握和融会贯通整套教材,才能高屋建瓴地设计出符合学情的高水平教案,才能从容地调控课堂。精读教育理论是关键。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只有通过系统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才能夯实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出富有活力的课堂。浏览百科全书是基础。教师要做一名杂家,既要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滋润其人文素养,还要浏览科技文献,滋养其科学素养,这样,才能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新魅力

课堂教学的新魅力,凸显在别具匠心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是教师备课的核心工作,问题设计的水准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设计应力求做到“真、准、整”。所谓“真”,就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有梯度、有质量、有价值、有科学含量的真问题。所谓“准”,就是指问题题干简洁明快,不冗长空泛;问题用词反复斟酌,不信口开河;问题表达严谨缜密,不粗制滥造;所谓“整”,就是问题必须是紧扣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前后勾连、相互补充、主次分明的问题链,使之成为具有整体特质的主问题。

课堂教学的新魅力,表现在学法指导的循循善诱。智商高的孩子,未必是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智商普通的孩子,如果学习得法,成绩却会比较优秀。于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探寻,必然是学法指导的研究。

课堂教学的新魅力,体现在教学理答的精彩纷呈。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和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因此,追求精彩的高效理答,理应成为职业学校高级教师的智慧追求。

课堂教学的魅力,呈现在课程资源的自如运用。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资源,更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让课堂教学因资源的恰当使用而充满活力。

在教学研究中拓展新视野

教学工作是一项高智慧的创新活动,因此,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教学,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案例研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事案例研究,就是研究者(即教师)通过对研究对象(即具体的案例)的归纳,对其进行分析、推论,提出研究发现结论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使教师自身更注重教育细节,更关注事件的发展变化,更注重反思,更快地促进专业的发展。

二是叙事研究。比案例研究的要求要更高一些。首先,叙事研究要叙述好故事(这些故事要有连续性,有内在联系),但故事毕竟是狭窄的、个别的、特定情境下的事情,而要一连串的故事才能组成对事情的说明。其次,研究者(即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分析研究这个故事,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产生“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体验,真正起到“以事说理”的效果。

三是课题研究。与案例研究、叙述研究相比,课题研究是一种极为规范、极为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一个致力于在教育教学上有建树、专业发展有作为的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必须要从事课题研究。这是因为,研究课题需要思考,做课题研究贯穿着思考,并形成思考的结论,还培养着思考的日常习惯,加快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在教学反思中萌发新追求

绝大部分的职业学校高级教师都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宝贵财富,值得好好珍爱和利用。但是,“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G.J.Posner)的这一名言道出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如果要使自身的发展不停滞,就必须要持之以恒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不仅是职业学校高级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基于自身对专业化发展的强烈需求,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主动地提出质疑和改进方法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化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有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理性审视,是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

依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环节,可以采取不同的反思方法和反思策略。第一,螺旋式反思,就是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作循环反思,即“课前预测,前瞻性反思;课中应变,监控性反思;课后感悟,批判性反思”。第二,内省式反思,就是教师个体通过觉察、矫正、完善等方式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审察、自我内省、自我批判的过程。主要包括自我说课、写反思日记、教学再设计等。第三,外援式反思,就是依靠学生、同伴与专家的外援和引领,在双方的共同交流和相互合作中,深层次地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案例解读、观摩教学、学生反馈、专业引领、微格分析等。

在提炼风格中形成新特色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有敏感期和差异性,还会有阶段性的特征。作为一名有思想的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大多跨入了成熟期的行列。他们在班级管理上游刃有余,在课堂教学上得心应手,在教育科研上颇有心得。在领导眼里,他们是最可放心的教师;在教师心中,他们是最受尊重的师长;在学生心中,他们是最值得信赖的长者。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他们中间的数量可观的高级教师,已经步入了“高原期”的行列:或产生了职业的倦怠感,或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或成就感与预期目标相差较远。

第3篇

教师的基本素质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是学校力量的主体,是教学改革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因素。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基本建设,特别是当前学校教师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和课改的全面推行,对教师学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为尽快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上勤于研究,科研上勇于探索,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这对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是关系到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大事。

一、现状分析

我校师资队伍现状:教师数42名,其中公办教师23名、合同教师12名、过渡期合同教师7名。30周岁以下占60%,大专以上学历占97%。这些教师工作时间不长,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虽有上进意识,能吃苦,讲奉献,但整体教学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引领。

二、指导思想

学校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要的办学目标之一,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加系统的完善自我、培训提高的机会。只有一切为了师生的共同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

要通过各种有效机制,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建立有活力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尽快提高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努力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

三、具体内容

1、将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师德群体;加强学科教师群体建设,尽快形成一支以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优秀教师群体,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养。

2、五年内,学校帮助搭建展示平台,使部分教师成为市、镇内本学科教学与研究有影响力的教师,逐步培养和创立一支名师队伍:以从教5年以内的新教师为对象培养新一代骨干教师队伍;以从教5年以上15年以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全力打造精心培养市镇名师、学科带头人。

3、完善师资的管理机制和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促进教师终身发展的培训体系,在全校教师中初步形成主动发展的氛围。

4、从个性化努力培养

(1)见习期的新教师完成学生到合格教师的转变。学校将选择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带教,开展“一帮一”结对的培养工作。基本熟悉本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有教育责任感,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成为合格教师。

(2)教龄2~6年的青年教师完成合格教师到成熟教师的转变。学校将通过师徒双向选择,自愿结对,在师德修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带教。掌握各年级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能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成为成熟教师。

(3)教龄6~12年的青年教师完成成熟教师到骨干教师的转变。学校将选择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导师,在理论学习、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形成自己风格,实绩明显;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成果;有较强的带教青年教师能力,被带教者成长迅速,成为骨干教师。

(4)教龄11~25年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完成骨干教师到县、市级名师的转变。学校将选择教育专家担任导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参与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主持学校重点课题研究,承担培养骨干教师任务。形成学科教育特色;完成1~2门自主拓展型课程校本教材开发;优良的教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在市镇内有一定知名度,成为市镇名教师。

四、主要措施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人格力量

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自我修养,提高广大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和爱岗敬业的意识,开展评优活动,表彰先进教师,树立先进典型。

2.注重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业务进修和培训工作,请教育理论专家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一线学科教师开设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同时支持教师参加市、镇级骨干教师培训;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等。

(2)加强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尝试进行项目培训、活动培训、任务驱动等自主培训。加强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自我学习、自主提高,强调教师基于学科的研究与探讨,要以问题为本,开展教学行动研究与教科研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关注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与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3)建立以校培训和自我培训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专题研讨活动,为教师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加强教研组建设,重视备课组活动,要求“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定进度”,加速教研气氛的形成。

(4)引导老师积极撰写教学心得和科研论文,每年在市镇级以上刊物。

3.创设校本培养机制,为形成骨干梯队建设搭设舞台。

(1)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根据师德和教学水平和发展潜力,帮助教师制定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计划,让每位教师将学校目标的实现与自我价值实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2)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鼓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特长和学校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启动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部分教师及教研组编写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

(1)以教师的自评、互评、学生及家长评议和学校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2)改进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并完善岗位责任制,完善教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德育工作、教学能力、教科研成果、培训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考核,逐步形成评价与奖惩、评价与任用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用评价来促进教师水平的整体提高。

(3)建立个性化的“教师学习和发展档案”。充分依托教导处和教研组,对每一位教师制订课堂教学改进和完善计划,明确每学期重点突破的薄弱环节,从而全面深入教改核心,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课堂改革效能。

(4)学校设立奖励制度,制订相关配套制度,构建发展的环境。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本着对教师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把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摆在优先实施的战略地位,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学校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

2、做强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到: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探索教研组管理和教研活动的创新,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完善教师文化结构。切实合理用好教育资源,如利用校园网及时吸纳最新信息;依托社会各方资源为教师培训提供物质及人力支持;加强与各地教育优质资源的互动,深化校本研修。

3、加大经费投入

第4篇

一、当前在教师成长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众多幼儿园教师成长档案的管理,普遍存在着为考评指标需要而建立教师成长档案的形式。有的单纯模仿别的幼儿园教师成长档案建立的方法,做了资料藏于资料柜,缺乏评价交流,内容也没有随着教师成长发展而及时充实;有的幼儿园虽对成长档案有评价交流,但交流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不利于教师主动地快速成长;有的幼儿园成长档案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只注重骨干教师的成长,忽视普通教师的特长发展,难以调动多数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优化教师成长档案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教师成长档案是收集教师专业学习成就和进步材料,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的凭证;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积累进步的个性化的鲜活的历史见证;是全方位记录和展示教师在师德、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继续教育等方面的真实情况的材料汇集。有效管理教师成长档案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优化教师成长档案管理,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教师的主动学习”。如果我们说“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的话,那么“育己”的核心就是教师的主动学习自主成长过程,是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等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发展,是“我要发展”,而不是“要我发展”的过程。

我们为了使每位教师了解自己专业成长的历程,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以往计划与实际工作脱离,只关注几个骨干教师发展的普遍现象,实施全新的成长档案管理模式,加快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起步阶段——首先,园领导通过与每位教师面对面细致地交流,对每位教师各自的特点有了详细的分析与了解;其次幼儿园通过自主申报与园方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立了胜任型、特长型、骨干型三个版块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三个版块的教师体系中,胜任型主要对象为五年以下新教师和原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师;特长型主要对象为有一定教龄、并有较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而骨干教师则包括区骨干教师及园骨干教师。自主申报的教师版块是一个有着弹性空间的领域,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中不断突破自我,在成长中向更高一层次的领域不断进取。

实践措施——每学年初,每位教师根据各自选定的发展体系,结合幼儿园常规工作与特色工作内容,制定每学年的短期发展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目标、措施、预期成果三方面。在园领导有针对性的引导下,每位教师根据计划扎实地实施,并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积累,资料内容包括文字与照片。学年末,教师根据日常积累的材料整理成几个版块,版块的内容有学习与反思、计划总结、环境创设、家长工作、公开活动、特色活动、课题研究、荣誉成果等。幼儿园每学年末开展成长档案交流分享活动,交流分享时由园领导或专家点评。

成长档案管理形式的创新,给予了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经过计划、经历、整理、交流、分享等过程,既促进了教师的个人发展,又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确立了胜任型、特长型、骨干型三个版块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后,每位教师制定的每学年个人发展计划更符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了,目标具体细致,措施扎实有效,成果追求不功利。每位教师把“走好每步,积累点滴”深入心中。几年来,每年的全园教师成长档案交流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有话可讲,且交流内容日趋丰富,平实有效,各具特色;交流形式也从起初的翻阅书面材料到目前做成生动的PPT内容展开交流。

四、交流分享成长档案,满足教师发展新需求

在一个学年档案的建立过程中,在每年全体教师的成长档案交流分享中,在园领导和幼教专家的引领下,教师们在师德修养、资源利用、业务能力、技能技巧、教育科研等不同领域都分别获得了许多的经验,促进了自身的不断成长。

1.进一步满足了教师个人的专业期待。

在教师成长档案中,汇集的是教师自己的一系列作品样本,它提供了教师进步的信息,展示了教师的成就。教师在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展示成就和体验成功的同时,就会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就会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就会激发内在的潜能,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2.进一步拓展了教师多元的学习信息。

每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的敬业与奉献、中年教师的干练与经验、年轻教师的创新与无畏……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师参阅和了解同事的成长档案后而感受到,并在感受的同时激发了互相学习的愿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自然有助于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竞赛氛围,从而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网上阅读成了老师们业余时间自我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上海名师应彩云老师的博客就受到我园许多教师的青睐,应老师以她优雅、谦逊及深厚的教育底蕴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老师。

3.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师经常整理和检视自己的成长档案,能促使自己不断思考自己的进步过程和方法。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教师在预料自己教学行为后果的基础上作出明智决策和及时调整,有利于克服困扰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如“学习与反思”版面,对 于特长型与骨干型教师来说,指向的是活动观摩记录与反思,聆听讲座与随想等内容。

从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在幼儿园每个老师的成长都不单单是个人的,而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如滚雪球一般,每个人将自己好的经验与方法与大家分享,在交流的同时,又激发了新的经验的产生。就这样,智慧的雪球越滚越大,大家的收获也越来越多。

五、成长档案促进教师与幼儿园快速发展

我园自2006年实施教师成长档案制度以后,无论是教师个体或是幼儿园集体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幼儿保教质量也快速提高,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以胜任型发展为例——

裘老师为五年以下青年教师,最初选入胜任型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裘老师已逐渐成长为具有幼教高级职称的骨干型教师。裘老师公开发表或获奖论文两篇;园级、合作圈级、区级公开课10次;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市级二等奖;参与市、区基本功比武三次,最好成绩为市级二等奖;所带班级幼儿获得绘画成绩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3人次;所带班级幼儿国际象棋比赛成绩显著,最好成绩是一名幼儿获2013年市中班男子组棋王;2012年被评为区级十佳青年教师标兵;2014年获得区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以特长型发展为例——

沈老师为五年以上教师,且有音乐舞蹈特长,最初选入特长型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沈老师亦成长为骨干型教师。她获得了幼教高级教师职称和高级育婴师资格,负责的早教工作成绩出色;她公开发表或获奖论文五篇;参加区级各类评比分获一、二等奖共九项;承担区级公开课或讲座四次;所带班级幼儿获得绘画成绩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所带班级获区级先进班称号;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市级二等奖;2012年负责的教改课题《中班音乐游戏活动创新的探索》区级立项;2012年获得越城区“十佳模范班主任”称号;2014年课题成果区级获奖。  

其他教师及幼儿园发展简述——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76-02

一、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历史沿革

1.经验传授和学习模仿――长者化和圣职化培养阶段。职业的形成与社会分工密不可分,它往往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类型。在原始社会,教育活动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出现所谓“长者即师”“师即长者”。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成为生产劳动的一个重要分支,并随之出现学校和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但是这一转变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早在西周时期的官府中就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大小师。这是一种政治和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另外,秦朝实施“吏即师”“法即教”的教育政策,使得政治与教育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到了汉唐,中央及地方官学中的职位增加到数十种,这就形成一种“官即师,师即官”的制度,而官职的高低又决定了师职的贵贱。与我国不同的是中世纪的西方封建社会,宗教是封建统治者的尚方宝剑,僧院、教堂即学校,而僧侣、神父、牧师即教师。这种东方的“官学一体”和西方的“教学一体”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教师职业的发展仍然处在非专业化阶段,有很大的随意性、变动性和不平衡性。

2.封闭式定向培养――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师范教育阶段。18世纪后期,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其中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的拉萨尔被称为人类师范教育的奠基者。到了19世纪,许多西方国家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和师范教育法,为师范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同时,各级师范院校也应运而生,他们除了对教师进行通识教育外,还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专业技能的训练,这种专业化的教育训练能有效地保证教育质量的实现。这一时期出现了主要以夸美纽斯、卢梭、斯宾塞等为代表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形成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标志着教师真正意义上成为一种职业被人们所接受,而教学成为一门科学也被社会所接纳,并进而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体系。

3.开放式非定向培养――教师职业资格证书阶段。“二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给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开始实施并逐渐普及义务教育。那些义务教育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则从延长教育年限上入手改革。这就要求处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经过严格规范的专业化培训。这也意味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步入专业化和正规化阶段,即开放式非定向培养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拥有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科研造诣。这促使师范性、科学性、学术性的有机融合。为此,师范性的学术层次和地位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我国师范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1.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改革从1999在全国部分省市试点开始,到2005年全面启动,标志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本次课程改革是基于对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提出的。在这种状况下,培养教师的各级师范院校就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在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担任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任务的师范院校的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而当前这一块的改革却显得滞后,不能与基础教育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相向而行,这不利于教师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为使基础教育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与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齐头并进,我们必须把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修改提到议事日程上。

2.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职业倦怠”是所有社会职业领域都会出现的现象。研究表明,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五至六年后就会出现教学模式化和程式化现象。如果不通过“回炉重塑”摆脱对旧教育思想、方法、手段、现实利害关系、心理习惯定式等方面的功能性固守,就会表现出职业性格的固执己见、职业结构的墨守成规、思想的安于现状以及创造性的萎缩停滞。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大众化成为人们的共识。师范教育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职前教育,而是更加注重职后培训和提升,尽可能延长继续教育的年限,不断拓展教师职后培训和提升的空间。

3.革除现存课程体系弊端和教育教学不足的需要。现存的课程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如专业过于集中,近似雷同;课程结构过于单一,不够合理;课程内容过时,不能及时更新等。这种课程体系最终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善,社会适应性差,发展后劲不足。另外,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体现“师范性”的特点,理论教学不到位,技能训练不扎实,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不全面,课程设置不能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结合,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与基础教育课程衔接;不能把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和提升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基于教师教育体制上的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属性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师范教育专业化特色未得到充分凸显。

三、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1.延长教师的受教育年限,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实现师范教育逐步由三级向二级转移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教师教育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对教师的学历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小学、中学教师分别应有中师、大专和本科学历。随后,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教育硕士学位的教育工作。然而,由于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仍然与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级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都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起点低,要在短期内赶上发达国家还很困难。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水平提升,要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逐渐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师范教育新的三级层次。

第6篇

(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自主发展。

国家的兴盛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发展是连续的、动态的,贯穿其职业生涯的活动。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现有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等都要求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

(二)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自主发展型教师应有内在积极发展的动机,能不断反思、探索、进取,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自主性、反思性、探究性、创新性等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三)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特点要求教师应注重自我发展。

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既有教师工作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语言知识的更新发展快于其他学科。英语教师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吸收科学技术有着其他学科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师自主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以成长为自主发展的教师。

二、影响教师自主发展的因素

教师的自主发展是连续、动态、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来自教师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因素都会对教师的发展产生影响。内因是发展的关键,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只有处理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一)内在因素。

自主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有内在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提高的心理需要(指向发展的成就动机),以及能实现自主发展的身心支持性素质。教师内在的成就动机取决于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伦理与人格方面素质。身心支持性素质主要表现为优秀的智能结构和情感智慧,其核心是教师的“自觉”和“自立”,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方向、程度作出规划,能自主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并付诸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通过自我监控,教师能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和层次,不断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个人成才和工作的精神,以及职业理想和信念同样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原动力。

(二)外在因素。

教师的自主发展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作支持。

1.社会大环境。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期望以多种方式影响到教师的学习和自我发展。如果教师的知识、技能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尊重,则会激发教师努力学习,发展自我并改善教学,促进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2.学校组织。学校作为教育环境,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学习和自主发展。学校对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组织目标、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实现,能影响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学习风气、职业情绪及自我发展目标的制定等。

3.家庭。家庭是影响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的个人环境因素。家庭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对教师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态度,教师的家庭情况,诸如配偶的选择及夫妻关系、孩子的出世及亲子关系、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及福利状况等都会对教师的职业行为和教师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

4.机遇。机遇在教师的发展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据有关调查,多数教师认为机遇仅次于自身素质,有时机遇与自身素质同等重要。

三、对策

来自教师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因素虽然都会对教师的发展产生影响,但内因是发展的关键,外因是发展的条件。教师必须处理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一)从课堂做起,严守教学规范。

课堂是教师素质的综合反映,高中英语教师的语言、板书、举止、动手能力、组织教学、答辩、思考能力、应变能力等都可以在课堂上反映出来。知识、方法靠学习,而能力(技能)主要靠训练。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师能力的主阵地,高中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应从课堂做起,按教学规范进行。

(二)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也应跳出课堂,着力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1.更新教育理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高中英语教师应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按照教育规律和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调控教育教学行为。同时,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

2.把握教育规律,发展自身的教科研能力。高中英语教师应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教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借鉴别人成功经验、提出解决方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分析得失、修正形成新方案、再实施以至解决问题,并持之以恒,以提高研究意识,逐步培养成以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和研究的方式工作的习惯,以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自身成长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内省或其它方式对教师个体或群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进行的回顾和再认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教师个体乃至群体由教学者向研究性型师转变的催化剂。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高中英语教师应把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并与同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反思,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积极探讨新思想和新途径,并通过科学研究过程系统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四)师生教学相长,教师间同伴互助,共同进步发展。

1.师生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我国的宝贵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教学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使双方都得到提高。教师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在新的教育形式中与学生一道成长。

2.教师间同伴互助,共同进步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相互合作,发展集体智慧。新课程的综合性特征需要教师拥有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背景,获得更多力量支持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要及时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同时给需要帮助的教师以帮助,做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共同进步发展。

(五)积极进取,努力创新,走适合自己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

教师应积极进取,努力创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与科研水平得以提高,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1.制定长远发展计划,把握教师自身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立足于发展,制定长远发展计划。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选择自己近期的努力目标,把握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目标一旦确定,便要不懈努力。

2.开阔视野,不断创新,走适合自己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教师应不满足于现状,要开阔视野,努力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欣赏他人独特新颖的创意,审视他人与众不同的手段与方法,借鉴他人失败的教训。在此基础之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不断创新,走适合自己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

四、结语

高中英语教师要成长为自主发展型的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自主发展意识,学会有效反思以及和同伴合作,注重从集体中吸取营养和力量。社会和学校应当给与教师自主发展强有力的支持,以促进高中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笑丛.反思教学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0,(04).

[2]江世勇.从外化到内化:谈外语教师发展的方向[J].继续教育研究,2004,(04).

[3]王华.反思性教学是促进英语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5,(03).

[4]唐敏芳.中学英语专家型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7篇

要真正实现这些功能,关键在于电子教档的设计和构建,我认为构建一个“教师专业化发展电子教档”要包含以下内容。

个人信息档案

教师的个人信息能直观清楚地反映出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学习情况,可以为其专业化成长的趋势作出预见。因此,个人基本信息应该包括:姓名、年龄、毕业时间及所学专业,最高学历学位,教师资格任职证书,专业技术资格级别及相应聘书,所教科目及从教年限,课程性质及课程责任,教师对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介绍,工作简历记录,个人特长等。随着成长过程中认识的不断深化,每位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也会有一定发展和变化。教师自行设计、自主安排“电子教档”,可以真实、个性地记录这个过程。

教学信息档案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学信息档案能够完整地展示教师的教学成长历程。教师可以把整个教学过程的信息进行规划分类,如分为教学前信息、教学实施信息和教学后信息。教学前信息中收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备课内容、教学资料和课件;在教学实施信息中收集教学的影像资料、课堂作业、教学进程;教学后信息主要收集教学反思。有的内容每节课都要收集,而有的内容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收集。教师以电子教档的形式,多方位地收集自己的教学资料,积极关注自己的教学,不但积累了教学资料,而且提升了教学能力。

班级管理档案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场所,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阵地,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很重要。班主任教师可以建立班级管理电子档案,用来收集班级常规管理专题、班级管理重点内容、师生交往等资料。其中包括:班级管理计划、班级纪律、学生日常规划、班级主题活动、师生交谈和家长交流活动内容等。

个人成长档案

个人的专业学习和思考有计划地安排,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促进。在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中收集要参加的培训、要阅读的书目、计划要听的课程和计划进行的研讨等资料;在个人学习情况记录中收集所读书目、学习笔记、报告记录、个人心得、教学工作总结、个人成长总结等资料。在个人成果记录中可以收集获奖证书扫描图片、获奖录像课影像、获奖论文、学生成绩记录、指导学生获奖情况等资料。这些工作业绩充分证明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档案

教师要搞好教学工作必定要进行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师收集参与的课题及研究活动记录、发表的教研论文等,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教研意识,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教学评价档案

关注评价可以使教师主动审视自己的专业成长,并不断改进自己各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梳理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校管理者的评价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不同视角、内容各有差异的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醒教师对自我进行审视和思考。

第8篇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英语中“专业”(profession)的本意是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含义深化为具备学术的、自由的、文明的特征的社会职业。“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涵是:(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又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职业标准。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所倡导的“教师专业化”主要针对普通学校的教师群体,“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也多指向普通学校的一线教师。而在特殊教育领域里,还没有对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做出明确成文的规定,因此,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不高

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长时间没有正规的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机构。有些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是从普通学校借调过来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数量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拥有中专和大专学历的人占大多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只占一小部分。

2.培养“专业化”教师的模式存在问题

目前,多数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是以“老带青”的方式培养出来的。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中、高等特殊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滞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手段与方法、教育的管理模式等方面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3.提升“专业化”水平的途径存在弊端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提供继续教育的机构可供培训的数量和机会比较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专业进修困难较大,远远不能满足自身专业学习的需要。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基本需求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关于普通教师专业化标准的规定,参考国外已有的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再结合我国特殊教育整体发展现状和特点,简单归纳出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几点需求。

1.建立健全的专业特殊教育机构

加强对特教的改革和管理,特别是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系(学院、专业)师资和科研力量,使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更加专业。组建特殊教育专门的专业机构和学术团体,使特殊教育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这样才能保证从业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2.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流程,使特殊教育教师具备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专业道德和品质,减少各地区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的实际差距。

3.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考核考评机制

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质量效益和人才培养上全面反映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

4.建立合理化、专业化的培训机制

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是终身学习的过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应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的长远发展。

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是社会发展人性化的文明标志

残疾人生存、生活、教育状况的每一点改善,与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特殊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标志,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是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特殊教育是社会福利性事业,残疾人通过接受合适的专业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得以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样可解除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集中资源更快更好地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适龄残障儿童在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可以自愿学习高中阶段的课程,从而获得考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学生新的学习要求,专业化提升势在必行。

五、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1.要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习紧密结合起来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当在学校日常教育实践中进行,与一线个性化教学相结合,运用已学到的理论作为指导基础,以实践巩固理论并不断拓展创新。教学实践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的。

2.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个职业之所以能称为专业,主要在于其自身研究领域的不断创新,从而产生其他专业无法取代的巨大影响。特殊教育的工作对象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专业性更强,因此自我提升专业素养不能间断。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创造和谐高效的教学环境

特殊教育专业机构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等制度,使得师资队伍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等方面有所提升,从而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正规地发展。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关系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残疾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繁荣。我们要不断推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进程,努力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高效运转,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9篇

一、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教师专业化理论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指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所以,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就是通过对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意识的养成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来促进其职业地位提升与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

(二)终身学习理论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更加迅猛。教育不能仅仅视为吸收固定内容的过程,而应被看做一种人的进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要不断通过经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实现持续不断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与时俱进,就成为一种必然。

(三)需要层次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求,需求产生动机,影响行为。因此,学校应尽量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根据不通层次教师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的不断成长。

二、目前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政策不够系统完善1994年,《教师法》对基础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和政府部门在教师培养、培训中的职责进行了说明。2006年,《义务教育法》中也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但总体来说,相关政策还不够系统完善,没有针对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专门政策,关于教师资格准入、职称评定、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政策还需加快建立和完善。

(二)师资培养模式单一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培养,学科结构单一,大多是针对小学教育需求的文理学科,培养过程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这种定向培养的单一模式导致了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大致相同,办学思路狭窄,培养的教师缺少实际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有所欠缺,专业化发展后劲不足。

(三)大学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在我国,大学与基础教育合作的机会比较少,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缓慢。高等学校的理论工作者缺少基础教育工作经验,构建的理论知识很难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另外,基础教育教师以学历达标为目的,忽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成体系当前,我国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入职教育重视不够,大多处于自流状态,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是互相割据的。入职教育的培训内容流于形式,加上新任教师还要兼做班主任等工作,负担的工作量比较大,这种局面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师资培训质量。入职教育对新任教师具有特殊作用,是联系职前培养和在职教育的纽带。

(五)在职培训缺少针对性基础教育教师对所培训内容没有太多自主选择权,教师需要什么内容的培训很少有人关注,甚至教师本人也淡漠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新课程改革、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还比较欠缺,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

三、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完善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关制度建设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和干预,宏观调节及政策导向,将基础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培训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对政府、高校应承担的责任给予明确规定。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研究适合本校情况的、系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政策。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二)建立基础教育教师多元师资培养模式加大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改变传统封闭单一的师资培养模式,构建高校、小学多方参与的多元开放的师资培养模式,相互利用优势资源共同培养教师。高等学校应为基础教育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培训机会,在提高学历的同时,促进他们教育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师范院校应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入小学实习,小学应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开设教学法之类的课程,提供案例分析、观摩教学等,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学校教育教学情况。

(三)提高在职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立足校本培训把学校作为培训的主要基地,将教师培训内容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立足教师工作岗位,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通过开展教师之间的观摩和交流、专题讲座、教研活动、教师帮对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及时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为教师搭建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平台,实现教师自我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2.丰富培训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角度、多渠道、灵活多样地进行培训。既要进行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又要注重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评价以及新的教育技术的培训,更要注重将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持续提高专业教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关于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生涯规划、人文素养等丰富内心,提高自我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感,增强对教师工作的热爱。3.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正是基于基础教育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自我探究与反思,寻求解决方案的方法。行动研究可以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强化研究结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4.开展教师传帮带开展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活动,选拔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素质过硬的名师或骨干教师,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教师之间开展结对活动,通过听课、共同参与教学、教研活动、指导学生等方式,增强优秀教师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促使被帮带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改善,从而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5.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师上课结束后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感悟、教学经验等都可以成为基础教育教师开展科研的素材,将这些经验、体会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形成科研成果,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还能进一步指导教学。

(四)构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构建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就是要将基础教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不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培训与提高,使教师一生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职前培养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应重视教育实习。入职培训应侧重于教师职业道德、小学教育教学特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的培训。职后培训应侧重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水平。构建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要求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素质特点与教育教学实际,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每个阶段职业发展的目标,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努力实现。

(五)引导高校参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全过程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引导高校参与到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全过程,将高校变成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依托。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阶段,引导高校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类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在职教育阶段,高校和基础教育学校联合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共同体。高校研究者以基础教育的实际问题为研究课题,基础教育学校引进高校专家作为指导,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高校学生在基础教育学校获得实践机会,高等学校为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提供在职进修培训机会。双方互相利用优势资源,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第10篇

一、教育理论方面

要求自己经常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通过上网浏览最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使自己始终能够拥有新鲜的血液。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得,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改的理念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才,如果只是为考试而考试的人,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将失去了意义,应更多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方面,必须要我们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本学科的知识,从而将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本学科中来。

特别在计算机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对信息的获得、处理能力,能让学生养成一种即计算机用来辅助教学,而不是避开使用计算机、使用计算机会影响学习,其实合理使用计算机反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取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培养起一种信息素养的能力,而不是在大学开始培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比较难的,所以要通过多阅读相关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道德修养方面

作为一名老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更是学生人品学习的楷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所以,我自己要先学会怎样快乐地学习、生活,从我做起,而不是说一套做另一套,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才会从我这学到一些他们所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要时时刻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拥护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教学中,做到了尊重学生,不对学生偏见,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而不是高高在上,课堂上是师生,生活中是朋友,对学生的信任,从而也使他们信任自己,这样就能有助于教学的进行。

三、教学能力方面

1、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2、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材,积极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及时做好课后反思,总结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3、在教学方式中继续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风格。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而不是一种强加式的管理,培养学生自己管自己的能力。

5、多听校内、校外的教师公开课,通过对比,发现其他教师中的优点,加以吸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也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学习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第11篇

一、 教师专业“同质化”发展的原因

实际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质化”倾向早在本世纪初就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一些专家利用各种媒体发文呼吁,并提出应对之策,但一直没有引起业内人士的更多关注。于是此种现象愈演愈烈,以至于发展到现在如此严重的地步,原因何在?(1)教师成长背景中有着极为深刻、难以抹平的“应试教育”的痕迹。(2)教师来源过于单一。一个地方、一所学校、一个教研组的教师多为本地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同出一门”、“近亲繁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视野的封闭,教师专业发展严重雷同化。(3)教师受到“集体备课”的干扰。在急功近利的管理机制下,“集体备课”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短、平、快”地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却不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是一种“缺钙”的教师成长方式,使得教师职前教育中“同门化”的先天不足雪上加霜,一旦“先天不足”与“后天缺钙”产生叠加效应,那么,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的缺乏便不可避免,这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修班等,用整齐划一、同质化的内容,对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内容注重了教师群体统一性、标准化的共性需要,却忽视了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的教师的个体需求;注重了以谋生为特点的教师职业课程培训,却忽视了以自我实现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生命课程培训。(5)当地或本校专家、名师的专业引领,固然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但这些专家或名师很容易成为众多教师模仿和学习的标杆,从而共同走向一个相同或类似的教育研究领域。(6)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强力推行的各种教学模式,就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同质化”教育思维,很容易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模式化的范式。

如何破解教师专业“同质化”发展的困局?我们认为,学校要对所有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考量,根据其自身的才情和发展优势,并依据学科的特点,“因人制宜”、“因科制宜”,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二、 教师专业“同质化”发展的破解

1.创新教师个性化的发展模式,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套餐”

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差异,因此,必须按照“让每一位教师都优秀起来,让优秀的教师更卓越”的发展理念,“因科制宜”、“因人制宜”,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创新教师个性化发展模式,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套餐”,分类、分层、分岗、分人按需培训,引领每一位教师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建立中青年教师示范性培训机制,通过外出研修、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他们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发挥“领雁”的作用。建立老教师榜样性培训机制,通过互动交流、集中研讨、案例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引导他们消除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积极性,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另外,还可以提供“菜单式”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由教师自行选择,从而取得培训的实效。

2.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才情和发展优势,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特色提炼和风格定位

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学习内容、努力方向和成果指向,因人而异地指定风格相近或相同的导师引领,导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为每一个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专业成长行动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才情和发展优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进行初步的特色和风格定位。通过专家示范、导师引领、外出观摩学习、导师跟踪听课指导,以及上公开课等形式,通过课堂诊断、案例分析、课堂艺术提升等手段,淬炼教学艺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品位,实现在导师引导下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个性化成长及特色化发展。

3.依据学科特点,加强理论和专业研修,丰富并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学校可结合开展的“书香满校园活动”,向教师推荐经典教育名著,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对本学科传统的经典理论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要让教师在一个较广阔的学科文化背景上全面地了解本学科近期发展的状况、发展方向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学习并掌握本学科一些主要的前沿研究成果,从而选择自己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重点。

第12篇

一、 发展目标

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具有实施xx五课改所必备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教师职业所特有的能力。夯实扎实的专业知识根底、增加广阔的视野、不断更新的知识,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学习一些教育法规,提高师德水平,热爱学生、无私奉献。

二、自我规划

(一)进一步领会“xx五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以xx五教师大练兵为契机,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并付诸实践。力争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

面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对象,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有了理论的支撑才有底蕴。只有采用适合今天的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在工作中,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做为课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坚持运用课题带动策略,注重从学生个性差异出发,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寻找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做好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如果有机会多出去学习其他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应继续学习。

(三)要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能的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是每个个现代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在今后的五年发展中,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进行交流、创造性的使用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利用信息实现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信息时代公民应有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

创造和谐健康的人际环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创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增强抵制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提高选拔、培养班干部的能力;提高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增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了实现个人发展五年规制的目标,仅靠本人自学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利用各种培训的机会加强学习:

1、认真做好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认真听取讲座,记好笔记,并把所学知识逐步消化吸收。

2、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利用各种培训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13篇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数量少、任务重,各方面水平不均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部分中学中都只有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也是机器维修员,或者还是打字员、课件制作员、网络管理员,甚至还要完成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维护与使用及教师的培训。由于工作负担重、压力大,很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使信息技术教师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应从以下两方面下工夫:

一是专业知识方面:由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快,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也随之更新、更快,现在全社会也都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自然也有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科研意识,少一些浮躁,静下心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钻研现代教育方法、手段,总结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撰写科研论文。通过教育科研,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看到自己与时代的差距,看到自己与同行的差距,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与思考,在知识积累、理论素养方面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科研素质。开展教育科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对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吸取和创新,是对个人潜力的发掘。

作为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与网络“交朋友”,利用好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实践水平和能力,在网上学习更广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如果有时间自己利用网络学习并不难,难的是教师自身的意识和学习态度。

二是培训方面: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水平,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首先,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各方面的原因,自学起来比较困难,其次就是计算机知识,学起来难,如果掌握了,是再简单不过了。再次,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一直是个空白,至今,我没有遇到认为较全面、较适宜的教学模式,当然很多书中的介绍用不到实践中去,等于纸上谈兵,相信,多数信息技术教师都会有所体验。因此,我认为,如果解决学习难、教学实践经验少这些问题,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解决的办法,最快最直接的是进行培训和互相交流,培训交流跨市、省是最好不过的了,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只在小范围内组织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也行,现在网络几乎普及了,再好好利用网络这一媒体,相信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会更上一层楼的。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敦化市江源镇学校)

第14篇

带着这样的问题介入,借力我园信息技术特色,将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三个“变”:转变、渐变和递变。

一、教师课堂模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我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信息平台的构建更新活动课堂。通过研发与探索,最终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模式。这里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活动模式转型:

第一阶段――主要探索点体现在网络学习方式上,借助网络传递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开展活动。

第二阶段――探索的是APP资源运用。利用现有苹果系统中成熟化的软件,让幼儿在体验中分享与互动。

现今――基于幼儿园开发的“E-play幼儿乐园”开展幼儿个性化自主游戏。活动的创新模式在于前台的互动游戏与后台的个性数据,促使师幼互动更加紧密、更加合力。

在课堂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开放了教师与幼儿的平台,提升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多种媒介之间交流学习、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的可能性。形成了“多媒体课堂―网络化教学―互动式学习”的全方位教学模式。

二、教师教研方式的转变

信息化在幼儿园的推广,为教师带来一个新的舞台。我们利用网络搭建了三个中心――“资源中心,问题中心,对话中心”;成立网络教师联盟:包括各领域的专家团、教研组,网络社区。借助信息化背景开展各类活动,突破了时间和距离的限制,达到无边界的学习和研究。真正发挥出网络在学习的生态环境中智慧共同体的最大效用。

1.设立资源中心――发掘各类别有效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

而拓展教师的视角广度;

2.集中问题中心――发现教师在不同层面中的疑惑难题,从

而延展教师的思维宽度;

3.敞开对话中心――发挥网络对智慧共同体的最大效用,从

而发展教师的智慧厚度。

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我们注重网络建设的时效与快捷。就拿我们的“视频会议室”来说,它具有电子白板、同步共享、录制视频等强大的功能。教师可以用两种身份登录,一种是教学者的身份登录,登录后不仅可以展示教学者自身的课堂实录,还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或同步分享;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身份登录,登录后不仅可以全方位地搜索自身需要的资源补给,更可以直接提问、

现场互动……教师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开展“网上网下的协同活动”“多姿多彩的工作室活动”等网络研训活动,形成了“自主―便捷―共享”的网络园本研训优势。园所网络教育平台逐步升级,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教师在参与其中的行进中,其专业素养得到了蜕变式发展。

三、教师信息素养的递变

信息化网络文化对教师的影响,其中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信息综合能力与思维模式。这里我就围绕我们勤幼开发的“E-play幼儿乐园”平台为例进行展开。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强有力支撑,教师充分发挥其两种特有的递变角色:猎手与推手。

一个好的猎手必须有灵敏的嗅觉、熟知动物的习性、善于捕捉猎物的行踪,在与“E-play幼儿乐园”游戏平台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就好比是一名猎手,游戏后台记录了幼儿游戏轨迹、智能发展情况、身体素质状况等各类数据,这些数据的汇总、对比,让教师在大数据时代将跟踪每一个幼儿的数据变为可能,从而更快捷、准确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做出更科学的决策,确定下一步教学的重点与发展方向。可以说,这个平台赋予了教师灵敏的超能力,让教师在平台中根据各类数据来发现潜力,激活思维,成为一名匠心独运的好猎手。

同时,传统的家园沟通方式都存在时间、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不足,家长很难真正细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情况。教师基于“E-play幼儿乐园”进行的数据推送,成为联系家园的好推手。通过数据反馈。教师一方面汇总并记录幼儿生长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包括孩子的身体发展状况(如身高、体重、视力等)、体质体能状况等,家长只需打开平台,就能随时了解孩子;另一方面,教师还结合每个孩子的生活表现、游戏状况等提出个性化指导意见,帮助家长掌握幼儿发展特征与规律,从而成为孩子学习成长中的好

伙伴。

也正是由于灵敏的好猎手与灵动的好推手,造就了信息时代人杰地灵的E教师,使他们充满了变化万千的无限可能。

任何事物的变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是在不慌不忙中持续改变,而不是突然改变。在信息技术的环境变化中,我们的教师也有着自己潜移默化的改变,就犹如数字化媒体数据的矩阵变化,0和1的串联总能在变化中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与惊喜,也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第15篇

1.中职教育机电专业实训的意义

实验、实训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实验实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进一步地理解和巩固理论学习中所接触到的知识,而且通过理论实践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工程意识,从而养成他们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充分认识实训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且科学地安排实验实训的教学过程对于提高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2.中职教育机电专业面临的问题

当前的中职学校中,机电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远远滞后于理论教学,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数量不足,且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偏低,无法很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而就业渠道的不通畅又进一步降低了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吸引力,造成了恶性循环,这已成为当前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3.中职教育机电专业实训现状分析

3.1 由于机电专业中的多数实验教学过程都从属于某些理论课程,课时短、数量少且较为分散,因此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并且导致学生认为实验课程无足轻重的思想。

3.2 由于机电专业的特殊性,实验实训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仪器通常造价颇高,且占地面积大,而学校受到资金条件的限制无法及时添置、补充实验设备,从而造成实训仪器陈旧落后,设备数目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甚至无力购买实训设备,只能租借场地、设备进行实训。然而,一方面,这样的实训教学过程大大制约了教学手段,使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中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学生实训时间短、机会少,也无法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最终造成很多学生对课程甚至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3.3 由于当下科技发展迅速,机电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而这些新兴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得到及时的更新,有的教材上编排教授的还是几年前已被淘汰的技术,这就使得教学内容和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从而导致在就业时,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技术优势无法突显。

4.提高中职教育机电专业实训的效能

当前,中职教育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希望学成毕业的学生能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技能,能够良好适应就业市场对于一线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因此,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能够将理论很好地付诸于实践应用当中。为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重视起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从企业的要求出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针对出现的问题对现行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逐步实施改善:

4.1 改善校内实训设施。加大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投入,尽可能完善电工电子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机床实训等设备,从而实现机电专业的实验实训基本上能在校内完成,利用实验教学增强现场教学的直观性,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无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4.2 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增加动手学习的课时比例,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实验实训教学模式,重视起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学习和实践训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3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改善、优化校内机电资源的同时,更应该不忘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因为单纯依靠校内的资源对于机电这个设备要求很高的专业来说,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而言都是远远不够,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对于机电人才的共同培养就成为尤为重要的一点。

虽然校企合作一直是中职教育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常常是学校有强烈的合作意愿,而企业却对实质性的合作缺乏热情。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示范性的院校已有开展定岗实习,但是实习过程中力度仍然不够,常存在工种单一、技术含量不高、专业对口程度低等问题,顶岗实习内容与培养目标要求不相符合,实效性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