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其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主要措施和相关保障,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快速化发展的轨道,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整体师资力量不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且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精力不够,严重地制约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为此,教育部提出现阶段要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各高校要想方设法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积极创设有利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内涵
1.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通常是指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根据激励的定义,激励机制应包含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和行为归化制度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总和。其中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个方面构成要素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一个健全的激励机制应是完整的包括以上五个方面、两种性质的制度。只有这样,它才能进入良性的运行状态。
1.2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是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前提下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建立的一套激励制度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它是主体取向的激励,是重发展而非重功利的激励,是整体目标指向的激励,是即时性和过程性的激励,是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有机统一。
2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实施
2.1目标导向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投人教学,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加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与调节,主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逐步成为专家型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2主要措施
2.2.1成就激励
成就激励把激发、形成教师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管理目标,通过让每一位教师取得成功,促使全体学生取得成功,最终实现教育取得成功的目标。它改变了传统外压式的强制管理,通过激励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工作,将学校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自我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主、全面发展。首先,价值激励是第一位的,其核心是以成功为价值指向的教师价值评价体系。它要求正确发现、认识教师,充分肯定每个教师都有成功的需要和潜能,通过多种方式使教师发现、认可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价值激励通过指明教师个人奋斗方向,展现未来前景,从而激励教师的斗志,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树立起“人人都有发展机会”的信念,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创造机会,走向成功。这就要求学校实行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其次,要有效实施用人激励。高校管理者要遵循以人为本、德才为先的用人原则,把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学科研水平和工作实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选才要唯才是举,用才要知人善任,验才要注重实绩,护才要无私无畏,育才要着眼未来。让教师在“明责授权”的最佳管理体制中创造最大的个人业绩,实现自身价值。譬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再次,学校还要多给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并坚持开放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及时把国内外、校内外的教育动态、政策法规、科研信息等各类信息传递给教师,使教师对时代精神和学校发展计划、目标等有充分的了解,进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2.2物质激励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将诱导因素集合与目标体系连接起来,即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将会得到相应的奖酬。直接的经济利益分配是所有教师最关心,也是影响教师积极性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学校要重视并做好学校内部的报酬分配,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分配操作方案,让每个教师获得不同层面、不同角色的经济激励,从而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譬如,学校通过设置不同的岗位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并根据教师选岗和完成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以引导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2.3需要激励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满足教师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外在奖酬形式,并设计具有激励特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诱导因素集合,以满足教师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通常来说,物质需要的满足并不是最终目的。在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精神(需要)激励便成为激励的主导因素之一。一方面,我们要十分重视道德激励和文化激励。注重培养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学术理想、价值形象和主体意识,并千方百计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形成学校文化精神与教师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使学校成为教师心目中创业的最佳场所。另一面,要在一定范围内选拔某一面最有成就的优秀教师,作为其他教师学习与效仿的典范,发挥其榜样的力量,产生激励效应。从发展动力论的角度看,榜样的激励使被激励者无论在哪个层次、哪个环节都可以获得良性的发展。譬如,许多学校实施“名师工程”,通过教学竞赛和示范教学遴选出教学名师,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改项目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名牌专业建设等项目充分发挥名师的榜样激励作用。
2.2.4民主参与激励
民主参与是增强凝聚力、培养主人翁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增强人的凝聚力。教职工有权参加重大事情的决策与建议,对领导者进行监督和咨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当激励因素存在并且在工作情景中处于肯定状态时,他们才会获得满意感。譬如,许多学校实施校务公开,进一步增强和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参与管理的作用,并积极吸引优秀教师代表参与学校管理。
2.3管理保障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既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人本理念、质量理念、效益理念等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又要求学校管理者对激励机制、激励频率、激励程度、激励对象把握适度,正确选择激励内容、激励方式,更要求学校管理者正确处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当前激励和长远激励等多种关系。只有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及时调节激励的途径和方式,建立有效反馈机制,才能保证激励机制有效、全面、健康地运行。这就要求学校实施“三全”教学管理模式,即全员管理,把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全程管理,把教学的全过程纳人教学管理体系;全面管理,把与教学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全部纳人教学管理体系。并坚持以全员管理为基础,以全程管理为核心,以全面管理为保障,大力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
3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3.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广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则更多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笔者这里提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而内在专业结构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有两个:其一,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利及力求集体向上流动。(社会学者的研究取向)其二,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取向)
3.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通过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沟通理论与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其次,教师应积极反思。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反思周而复始,循环进行。它要求教师细致观察并发现问题,通过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自身理论水平。它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此外,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合力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就是以教师职业的专业标准为依据,通过一定的路径和措施,使教师从非专业人员(或准专业人员)发展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使教师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化表明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作为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同样有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其专业化是在一个更高层级上的专业化发展。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大多年富力强,专业功底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教研和科研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和教科研成果,因此,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具有进一步成长发展的综合素质基础。但在现实中,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许多职业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和支持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评优评先、教学专业竞赛、教学研究、外出培训等活动,首先考虑让青年教师参加,努力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创造条件,而对处于事业发展鼎盛时期的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教师往往是重使用轻培养,少有指向这个教师群体的专项研训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同样存在着忽视高级教师继续提高培养的倾向。
另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高级教师既缺乏外在的竞争压力,更缺乏内在动力,一些骨干高级教师或“安于现状”,或安心“吃老本”。不少职业学校教师在获得高级职称后就缺乏继续发展的内驱力,学习研究、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衰退。
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的特点
专业化目标具有指向性,强调个性化发展。每个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但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与初入职场的年轻教师或教学阅历尚浅的教师还有明显区别。作为职业学校高级教师,是在更高平台上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其突出标志是更加注重教师个性的发展,尤其强调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强调形成教师自身独特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这种独特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风格正是其成功之道,是教师魅力之所在。
专业化内容具有全面性,强调人格的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全面成熟、发展以及人格魅力提升的过程,其专业化内容概括来说,主要是指学科的专业水平、通识文化水平、教学水平、教育水平、教育伦理层次、心理发展水平等。在所有这些内容中,尤其强调教师的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对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作用,教师理性的、积极的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也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专业化过程具有实践性,强调自主性发展。职业学校高级技师扎根于工作实践,其专业化是伴随着教学实践而不断进行与完善的,是边实践边专业化的过程。然而,在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其教学实践行为以及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专业化路径具有多元性,强调反思性发展。职业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包括教研与科研、校本培训和教育反思等多种路径实现专业化发展。对于高级教师而言,其专业化发展的典型特点是通过对其教学的反思活动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研究和实践表明,教师的成长关键在于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通过反思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熟与发展。反思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解教育的过程,也是促进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自我塑造是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成长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条件支持,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自主自觉、自我塑造,是当前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在明确目标中产生新动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在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时,应根据教师所处的不同成长阶段,设置相应的专业称号,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定期开展评选活动,从而引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快优秀教师的成长步伐。因此,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必须对自身所对应的专业称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专业称号的细化标准做到了如指掌,然后制订好具体的、行之有效的专业发展计划,并对照目标加以落实,待到正式评审工作开始后,就能比较顺利地评选为县(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专业称号。
与此同时,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仅增加了特级教师评选的名额,缩短了特级教师评选的年限(3年变为2年),而且启动了教授级高级教师的评审工作,这无疑为优秀的教师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职业学校高级教师要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对照评审条件,在教育、教学、科研、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作出显著业绩。
在读书学习中汲取新营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教师每天和书本打交道,读书学习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教师每天面对着求知的孩子,读书学习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常态;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人员,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神圣职责,读书学习理应成为自身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教师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读书学习,才会逐步成长为一名善于读书、善于思考的智者,才会逐渐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职业学校高级教师的读书,要重点读好三方面的书。熟读教材是核心。教师只有全面把握和融会贯通整套教材,才能高屋建瓴地设计出符合学情的高水平教案,才能从容地调控课堂。精读教育理论是关键。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只有通过系统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才能夯实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出富有活力的课堂。浏览百科全书是基础。教师要做一名杂家,既要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滋润其人文素养,还要浏览科技文献,滋养其科学素养,这样,才能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新魅力
课堂教学的新魅力,凸显在别具匠心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是教师备课的核心工作,问题设计的水准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设计应力求做到“真、准、整”。所谓“真”,就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有梯度、有质量、有价值、有科学含量的真问题。所谓“准”,就是指问题题干简洁明快,不冗长空泛;问题用词反复斟酌,不信口开河;问题表达严谨缜密,不粗制滥造;所谓“整”,就是问题必须是紧扣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前后勾连、相互补充、主次分明的问题链,使之成为具有整体特质的主问题。
课堂教学的新魅力,表现在学法指导的循循善诱。智商高的孩子,未必是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智商普通的孩子,如果学习得法,成绩却会比较优秀。于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探寻,必然是学法指导的研究。
课堂教学的新魅力,体现在教学理答的精彩纷呈。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和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因此,追求精彩的高效理答,理应成为职业学校高级教师的智慧追求。
课堂教学的魅力,呈现在课程资源的自如运用。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资源,更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让课堂教学因资源的恰当使用而充满活力。
在教学研究中拓展新视野
教学工作是一项高智慧的创新活动,因此,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教学,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案例研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事案例研究,就是研究者(即教师)通过对研究对象(即具体的案例)的归纳,对其进行分析、推论,提出研究发现结论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使教师自身更注重教育细节,更关注事件的发展变化,更注重反思,更快地促进专业的发展。
二是叙事研究。比案例研究的要求要更高一些。首先,叙事研究要叙述好故事(这些故事要有连续性,有内在联系),但故事毕竟是狭窄的、个别的、特定情境下的事情,而要一连串的故事才能组成对事情的说明。其次,研究者(即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分析研究这个故事,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产生“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体验,真正起到“以事说理”的效果。
三是课题研究。与案例研究、叙述研究相比,课题研究是一种极为规范、极为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一个致力于在教育教学上有建树、专业发展有作为的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必须要从事课题研究。这是因为,研究课题需要思考,做课题研究贯穿着思考,并形成思考的结论,还培养着思考的日常习惯,加快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在教学反思中萌发新追求
绝大部分的职业学校高级教师都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宝贵财富,值得好好珍爱和利用。但是,“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G.J.Posner)的这一名言道出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如果要使自身的发展不停滞,就必须要持之以恒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不仅是职业学校高级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基于自身对专业化发展的强烈需求,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主动地提出质疑和改进方法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化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有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理性审视,是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
依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环节,可以采取不同的反思方法和反思策略。第一,螺旋式反思,就是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作循环反思,即“课前预测,前瞻性反思;课中应变,监控性反思;课后感悟,批判性反思”。第二,内省式反思,就是教师个体通过觉察、矫正、完善等方式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审察、自我内省、自我批判的过程。主要包括自我说课、写反思日记、教学再设计等。第三,外援式反思,就是依靠学生、同伴与专家的外援和引领,在双方的共同交流和相互合作中,深层次地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案例解读、观摩教学、学生反馈、专业引领、微格分析等。
在提炼风格中形成新特色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有敏感期和差异性,还会有阶段性的特征。作为一名有思想的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大多跨入了成熟期的行列。他们在班级管理上游刃有余,在课堂教学上得心应手,在教育科研上颇有心得。在领导眼里,他们是最可放心的教师;在教师心中,他们是最受尊重的师长;在学生心中,他们是最值得信赖的长者。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他们中间的数量可观的高级教师,已经步入了“高原期”的行列:或产生了职业的倦怠感,或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或成就感与预期目标相差较远。
教师的基本素质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是学校力量的主体,是教学改革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因素。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基本建设,特别是当前学校教师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和课改的全面推行,对教师学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为尽快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上勤于研究,科研上勇于探索,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这对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是关系到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大事。
一、现状分析
我校师资队伍现状:教师数42名,其中公办教师23名、合同教师12名、过渡期合同教师7名。30周岁以下占60%,大专以上学历占97%。这些教师工作时间不长,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虽有上进意识,能吃苦,讲奉献,但整体教学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引领。
二、指导思想
学校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要的办学目标之一,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加系统的完善自我、培训提高的机会。只有一切为了师生的共同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
要通过各种有效机制,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建立有活力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尽快提高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努力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
三、具体内容
1、将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师德群体;加强学科教师群体建设,尽快形成一支以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优秀教师群体,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养。
2、五年内,学校帮助搭建展示平台,使部分教师成为市、镇内本学科教学与研究有影响力的教师,逐步培养和创立一支名师队伍:以从教5年以内的新教师为对象培养新一代骨干教师队伍;以从教5年以上15年以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全力打造精心培养市镇名师、学科带头人。
3、完善师资的管理机制和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促进教师终身发展的培训体系,在全校教师中初步形成主动发展的氛围。
4、从个性化努力培养
(1)见习期的新教师完成学生到合格教师的转变。学校将选择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带教,开展“一帮一”结对的培养工作。基本熟悉本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有教育责任感,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成为合格教师。
(2)教龄2~6年的青年教师完成合格教师到成熟教师的转变。学校将通过师徒双向选择,自愿结对,在师德修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带教。掌握各年级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能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成为成熟教师。
(3)教龄6~12年的青年教师完成成熟教师到骨干教师的转变。学校将选择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导师,在理论学习、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形成自己风格,实绩明显;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成果;有较强的带教青年教师能力,被带教者成长迅速,成为骨干教师。
(4)教龄11~25年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完成骨干教师到县、市级名师的转变。学校将选择教育专家担任导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参与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主持学校重点课题研究,承担培养骨干教师任务。形成学科教育特色;完成1~2门自主拓展型课程校本教材开发;优良的教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在市镇内有一定知名度,成为市镇名教师。
四、主要措施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人格力量
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自我修养,提高广大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和爱岗敬业的意识,开展评优活动,表彰先进教师,树立先进典型。
2.注重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业务进修和培训工作,请教育理论专家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一线学科教师开设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同时支持教师参加市、镇级骨干教师培训;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等。
(2)加强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尝试进行项目培训、活动培训、任务驱动等自主培训。加强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自我学习、自主提高,强调教师基于学科的研究与探讨,要以问题为本,开展教学行动研究与教科研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关注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与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3)建立以校培训和自我培训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专题研讨活动,为教师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加强教研组建设,重视备课组活动,要求“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定进度”,加速教研气氛的形成。
(4)引导老师积极撰写教学心得和科研论文,每年在市镇级以上刊物。
3.创设校本培养机制,为形成骨干梯队建设搭设舞台。
(1)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根据师德和教学水平和发展潜力,帮助教师制定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计划,让每位教师将学校目标的实现与自我价值实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2)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鼓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特长和学校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启动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部分教师及教研组编写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
(1)以教师的自评、互评、学生及家长评议和学校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2)改进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并完善岗位责任制,完善教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德育工作、教学能力、教科研成果、培训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考核,逐步形成评价与奖惩、评价与任用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用评价来促进教师水平的整体提高。
(3)建立个性化的“教师学习和发展档案”。充分依托教导处和教研组,对每一位教师制订课堂教学改进和完善计划,明确每学期重点突破的薄弱环节,从而全面深入教改核心,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课堂改革效能。
(4)学校设立奖励制度,制订相关配套制度,构建发展的环境。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本着对教师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把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摆在优先实施的战略地位,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学校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
2、做强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到: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探索教研组管理和教研活动的创新,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完善教师文化结构。切实合理用好教育资源,如利用校园网及时吸纳最新信息;依托社会各方资源为教师培训提供物质及人力支持;加强与各地教育优质资源的互动,深化校本研修。
3、加大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