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共关系学教案范文

公共关系学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共关系学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共关系学教案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公共关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目前在《公共关系学》这一科目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不管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问题,还是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对《公共关系学》的学习成果。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的资料对现阶段我国高职学生《公共关系学》的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看法以及建议。

一、我国教学体系中的《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是在80年代的时候才被引入到我国的,现阶段其已经经过了引进、误区两个重要的阶段了,并且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很多政府以及企业等各界的人士都非常的重视这门学科,并且很多的组织已经将其纳入到了人员聘用的条件中了。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全国的各个院校也适时的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这样的一门课程。这就对学校的相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带领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是非常艰巨的教学任务。我们对现阶段这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以下分析,公共关系学科是组织为了能够塑造起良好的组织形象,通过相关的传播手段来对公众产生影响的一门重要学科,并且这是一门非常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新兴管理学科。这门学科所特有的性质以及特点就要求对其的教学,不能以传统的“灌溉式”教学为主,而是应该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其进行教学。在公共关系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公共关系学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发挥出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在教学中为主体的双重性作用。

二、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因为我国公共关系教学的起步比较的晚,所以相关的教学经验也是比较的少,少有的教学经验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非常缺乏实践经验,另外也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就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公共关系的教学中存在以下的各种问题。

(一)教师的观念比较落后。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思想比较的保守,对公共关系这一学科的认识不足,总是认为其不重要,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不具备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

(二)教师在思想认识方面具有一定的障碍性。由于这门学科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所以很多教师对其并没有充分地认识。

(三)案例教材比较的缺乏。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上的案例,没有综合性比较强的案例,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另外,大多数案例都是国外的,我国的案例特别的缺乏,这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低。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在学习上对于教师的依懒性非常的强。上课的时候学生仅仅是听教师讲课,然后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的死板,长期以往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相关的措施研究

(一)注意正反案例的教学使用

通过对正反两方面案例的使用才能使得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到“危机关系”这一内容的时候,就可以举出丰田与耐克这两家公司来,两者都是因为在广告方面出现失误,内容欠妥,伤害了中华民族的尊严,面对这样的公关危机两家公司具有一定的危机应对表现和措施,然后教师对两者在处理问题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方式并用

学生是学习中真正的主人,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逐步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能力,教师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提高公共关系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这种让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式并用的教学形式,更能够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以及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一定把握好自己的案例教学中的定位

在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中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的强调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让班级内的学生积极的展开讨论,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之间的讨论,要保证学生们讨论的问题是具有关键性的,不断的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质疑和挑战,逐渐的推动学生分析出正确的问题处理决策。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位置,一方面,不能在一边做旁观者不参与学生之间的话题;另一方面也不能长篇大论的讲,影响到学生的思路。

(四)加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教学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针对这样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增加实践的教学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是公共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条件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学,例如,在课堂上,当讲到公共关系策划的创意技巧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同学当场用所学习的头脑风暴法对整体的活动进行策划,并尽量的策划出一个整体的方案。这样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营造出非常好的课堂氛围,与此同时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公共关系学》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并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度,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层加大对这一科目重要性的教育力度。提升师生对于这一科目的重视度,并在教学中加大对这一科目的考察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提升学生在公共关系学方面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也需要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不断的进行创新。进而实现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帆,肖方祥,王艳林.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优势[J].教学方式研究,2010(03).

[2]梁月丽,陈东景.公共关系学实践教学改革[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第2篇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案例教学法 案例选择 案例的综合使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25-03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国家公关时代的到来,公共关系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32学时的全校公选课,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公关观念,培养良好的公关能力,以便为将来发展提供助力,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关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成为公关教学面临的一大任务。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该目标的一个有益尝试。

一、在《公共关系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平台,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做出研究和判断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则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后来推广至其他国家大学的教学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一种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传入我国,不仅在中小学、高职教育中广受欢迎,而且在高等教育领域,如法学、英语、地理、管理学、思想政治等课程中亦有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抽象的理论,使理论更加容易理解,在实施过程中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打破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从“老师”为主体转变成“学生”为主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案例教学法与《公共关系学》课程性质的契合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公关实践的需要,它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为了满足公关实践的现实需要,因此相对于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尤其是某些学科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它更强调对学生公关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公共关系实务技能的训练。而案例教学法正是这样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由于公关案例的基本素材来自于公关社会实践活动,且案例本身具有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等特点,因此,公关案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公关理论思想”。[1]它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在公关实践中发生过的一些事件进行分析,来总结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避免了单纯的理论学习容易流于大而空的弊端,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与课程性质的契合,是引入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原因。

(三)引入案例教学法适应了授课对象的现实需要

在大学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2岁之间,生活环境比较单纯,除了家庭就是学校,社会阅历浅,很少有在公司工作或者实习的经验,更缺乏企业管理或媒体传播等经历,书中知识无法与学生的社会和生活经验对接,因此对于公共关系原理、职能、原则及实务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难度。使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案例所设置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感性认知,利用学生对于社会工作的想象和向往,能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也呼唤着案例教学法的引进。

二、案例的选择

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案例选得好,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案例选择失当,教学必定失败。因此,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先决条件。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好的案例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经典性

选取的案例应该能够集中、深刻地反映出某一方面的公关原理、知识或者某种场景,带有一定的共性或规律,唯有如此,才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通过该案例能够解决与此类似的多种公关事件。如案例“35次紧急电话”,虽然时间距今已有二三十年,但是它深刻地说明了知错就改、与公众真诚以待这一公关原则的重要性,所以是值得采用的经典案例。

(二)接近性

所选案例越贴近学生,与学生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就越能引发学生对其进行探究的兴趣。相关性包括四个方面:(1)首先是时间的接近性。刚刚发生的事情比过去的事情更能引起注意,学生也会更加在意其他同学和老师对该事件的评价与分析,同时,该事件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也更大。这就需要老师不断更新案例,尽量选用最新的案例。(2)其次是心理上的接近性。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或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其他某些心理特征的,只要是在情感上能够引起共鸣的事件,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也会有更高的关注度。因此,在庆典活动的案例选择中,可选择本校百年校庆来讲述,这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大大超过其他高校的校庆及其他组织的庆典活动。在讲述组织形象管理时,可选择中国移动通信“动感地带”的CIS战略,因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在使用“动感地带”,在心理上有一种认同感。(3)地理上的接近性。越是身边的案例,与个人关系越是密切,受关注度也就越高,即便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比起远方的事件,也更能引起相应的关注。以矿大为例,因地处徐州,笔者在讨论古代的公关行为是否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行为时,选择了发生在古代徐州的“还军霸上”这一案例,实践证明,学生对该案例马上产生了强烈的兴趣。(4)专业上接近。作为一门公共课,所选案例若能与学生所学专业产生联系,必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对其加以关注。因此,给矿业学院和安全学院学生授课时,可选择煤矿方面的案例,例如讲危机公关时可选用煤矿事故为例;若给体育学院授课,便可以以体育明星姚明的公关策略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公共关系案例;也可以以北京奥运会为例来讲述国家公关,以阿迪达斯体育品牌的形象管理来分析组织形象管理,都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生动形象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化抽象为具体,将原先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以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中,也应注意案例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否则,学生在课堂上仓促面对大段文字时,会因一时之间无法吃透案例原文而影响对案例的分析,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对于案例的讲解需通俗易懂,另一方面也完全可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实现理论的形象化。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教学目标,而并非将其仅仅当做是黑板的替代品。例如在讲“铁人‘王进喜’照片泄密”这一案例时,可以先把王进喜泄密的照片放大到全屏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分析照片中的信息,然后再对照日本信息专家得出的信息。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深切认识到公共关系的信息管理功能,而学习过程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安排

不能为案例而案例。案例与理论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支持、相互提高的。如果把理论比作一棵大树的树干,那么案例就是树干上的绿叶,它必须依附于树干才能生存。大树没有树叶也可以生存,但是树叶离开树干就面临死亡的威胁。树叶的兴旺可以使整棵树充满活力与生机,但它却取代不了树干的地位,因此,案例的使用也必须是要为理论服务的,应按照教学目标及其理论体系有条不紊地展开。有了相应的理论为依托,丰富多彩的案例才能使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否则,脱离了理论体系,单靠案例自身,是难以完成系统、完整的学习任务的。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知识的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解说者、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从教法上看,案例教学更侧重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新理念“既强调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实现了教与学的优化组合,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因此教师角色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转变为课堂的主持者、引导者:为课堂设置议题,通过案例提出问题,然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分析,去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假如教师包办了学生的思考过程,直接给出答案,那也就起不到案例教学法应有的作用了。

(三)案例的综合运用

公共关系有大量的案例可供使用,可以说,在每堂课中都能够穿插相关案例,但是对案例如何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研究,现在还很缺少。诚如有学者所说:“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选择,选择的案例又应该如何组合?换言之,教师选择与组合教学案例的标准与依据是什么……事实上,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的科学性。”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将案例以单个的、分散的、无内在联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3],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使整个课程显得杂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因此加强对于案例的综合运用就显得非常必要。有这样几种模式:(1)同一案例支持多个内容,即从多个角度分析一个案例,使之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中多次出现。同一案例的重复出现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打破案例的孤立性。例如讲组织中的公关部的职能时,由于前一章的内容讲到了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此部分可用“先搞清这些问题”这一案例,来启发学生:“假如你是这家宾馆的公关部部长,你会做哪些工作?”以此来思考组织中的公关部的职能是什么。这一案例在“公共关系调查”内容中同样可以使用,而本次可以让学生思考公共关系调查对于组织的意义、作用和内容。案例的多次使用,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事件,既使相关知识前后衔接,又节省熟悉案例的时间。(2)案例的分割使用。与前一种模式类似,它也是涉及案例的同一主体,但不同的是具体的公关事件并不相同,是同一公关主体在不同时期的公关活动。如果说第一种模式是对案例的横向使用,那么这种模式侧重的就是对于案例的纵向分割,有助于打破案例的分散性。例如在讲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时,可以用“蒙牛对超级女声的赞助”来证明“不断创新”这一原则,在这一原则之外可继续使用“蒙牛”从2003年开始的一系列公关活动,包括赞助航天员、北京奥运志愿者活动等,来印证“长期坚持”这另一公关原则。案例的这种配合使用方式可使学生感到公关案例事件的动态性和真实性,同时也可大大提高对于案例的使用效率。(3)案例的组合使用,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案例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理论。这些案例可以是由浅入深的层层递进关系,可以是不同视角的并列关系,也可以是相反相成的对比关系,但无论是哪种关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在逻辑贯穿其中,多角度全方位地说明相关原理,让理论的阐释过程变得丰满立体。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验。对于《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法确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如何达到最佳地使用,还需要在教学中继续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绍芹.案例分析与公关教学[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60.

第3篇

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上课缺乏思考,考试时机械应考,成绩与实际能力不相称,有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太适合施工安全课程的教学,当面临各种新变化和背景复杂的情况时,传统的知识不能迅速转化为能力,难以很快做出决策。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于1870年首创并推广,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严密推理、判断、表达及解决问题等实际管理能力。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早期应用较广的工商管理案例,将实际发生的事例,包括各种确定和不确定的信息、相关意见和实施过程的商业管理及其决策过程记录下来,编写成为案例用于课堂教学,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推理能力。类似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路桥施工安全管理教学中,搜集整理包含不同路桥施工背景、事故、隐患、问题、选项、相关意见和选择过程的管理和决策记录,形成施工安全管理案例,并用之于教学。因此,施工安全管理案例实际上是借鉴其他行业领域案例的一种具体应用,它和其他专业案例一样,目的都是通过将实际事件的典型过程科学有序再现出来,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决策处理能力。

二、促进路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教学

国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立德树人,质量兴教,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对个人和企业及项目都是非常有益的。路桥施工安全是交通高职路桥类专业群中重要课程之一,安全与事故是对立的,而事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施工安全课程正是从探究这些原因而展开的,而通过案例可以很好地完成事故前因后果的展示和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施工安全管理课程在专业建设中的位置越显重要。安全意识是人的生存本能之一,路桥施工场面宏大,涉及材料、人员、用电、机械设备、高处作业、水上水下、季节性施工等危险因素,必须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满足现场的安全生产需要。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关系,案例教学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对职业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也有较好帮助。应当充分地消化吸收基础理论,案例教学对授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通过他们的真情实感和高质量分析推理,促进学生综合处理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的选取

(一)根据课程内容

高职路桥类专业相关课程包括施工安全管理的实训受行业特点影响明显。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弥补现场教学等实践教学的不足,综合考虑,提前选择,由于施工内容繁杂,案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很难在某个方面搞得非常精深,重点应是通过案例,促使学生形成安全员基本职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分析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专业训练。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路桥工程安全施工内容庞杂,涉及的因素多,如路基、路面、桥涵、隧道、房建及拆除工程安全;机械设备安全;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与控制;隐患排查与治理;防火与消防工作,应急响应与事故救援、调查和处理;安全检查与问题整改、职业健康;安全标识、标牌等各个方面,需认真加以分析,精心设计案例内容,构建教学路径,设置问题节点。

(二)根据案例性质

公路施工现场情况复杂,从现代路桥建设开始,国内外不断地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质量事故,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典型案例。案例的选取应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从案例性质方面的选择上,首先,要有一定的典型性,比如在施工实践中的机械伤人事故、桥梁垮塌、触电、坠落等,要善于收集整理一些社会影响大,具有较强典型意义的案例,按照典型案例的评判和处理,对以后实践中遇到类似事件,熟悉其处理过程,分析其产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制止,为以后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参照。同时,对于参建单位的类似行为产生引导作用,对自己和本单位的类似行为作出预期,以规范施工中的各种行为。其次,要有一定先进性,结合当前国内推行的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和平安工地建设,对做得比较好的和水平比较高的项目加以总结和提炼,应用到教学中,既推广了先进的经验做法,又使建设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还有,案例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相当于常规的安全培训,也是正常的应该做到的一些基本要求,不需求超水平发挥,随意发挥易导致不合格品,即会诱发事故,只有按常规要求,合理操作,才能把安全生产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三)根据教学需要

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师生互动的加强,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其他课程对本课程的影响也逐步有深入了解,这时候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相应的案例。重视并建成比较丰富的案例库,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运用。教师客观地点评有效地帮助学生验证解决方案的价值和引导职业技能的形成。通过典型案例素材的展示,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调动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典型案例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重在思路的构建与整理,帮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一反三,总结规律,达到迁移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有鉴于此,可以选取一些操作性较强、容易找到切入点的案例素材,加以整理研究,在课堂中使用,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案例素材更贴近教学实际需要,更符合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四、案例教学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一)素材的收集和加工

案例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选一个合适的案例供学习讨论[2],现在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体发达,注意收集和整理各种路桥工程施工过程素材,加工成有用的教学案例。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施工中发生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疑难情境或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也正因此,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师有事实可说,有道理可讲,课堂教学便如鱼得水,挥洒自如。大量收集路桥施工过程中各个领域的事例,是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事实证明,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教学,对学生安全职业技能的培养效果很好,这也是案例教学法范围广泛、久用不衰的原因。联系学生周围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体验中提炼出一系列的小问题作为案例素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加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如安全用电、高处作业、季节性安全施工等。如果能够及时地将最近的时事新闻中安全方面的事例,较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会丰富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提高对时事政治的关心,加强了课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对于教师而言也能够丰富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学生吸收知识、增强能力,例如,央视大火案、上海大火事故。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学生通过感知材料背景,引发兴趣,才能提出问题,激活其求知的动力源泉[3]。案例教学由观看案例资料、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启发引导、归纳结论等几部分组成。例如,在讲授《施工安全管理》这门课的路基土石方安全施工时,先让学生了解与此相关的背景知识,再提出问题切入到讨论的案例中,循序渐进分析个案,由学生自行归纳出正确答案。例如,案例资料之一:某年5月19日下午约16时30分,土方工程公司安排王XX进行挖掘机的操作,王在没有取得场内机动车驾驶操作证、现场没有专人负责指挥,并在酒后情况下登机操作,在未确认作业区内无行人和障碍物的情况下,进行挖掘机倒行,把正在搬运钢管的水电工、电焊工压倒,造成一死一伤的事故。请根据以上资料探讨分析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讨论分析时,预先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6-7人,指定一位小组长,各组在规定时间内由小组长牵头自行讨论,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汇总。然后,由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进行口头案例分析,评价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师生一起不断地讨论与深入分析,适度扩大讨论范围,拓宽学生的思路,启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不断激发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兴趣,去伪存真,精益求精,找出符合情景要求的合理答案,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自主学习与研究的习惯。

(三)教学效果反馈评价

案例教学背后的理念在于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追求[4]。经过实践,发现在施工安全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来完成基本理论、基本内容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都很欢迎,提高了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教师在贯彻落实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充分准备,考虑全面、规范,治学严谨,切忌没有考量,信口开河。善于启发学生,互动质疑,逐步深入,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问,才能使得课堂氛围和谐活跃。案例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进步的过程,尤其对于教师来说,每一次的教学过程都应会有新的感受和认识。案例教学强化了课堂教学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有利于安全技能的形成,克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倾向,增强毕业生对今后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加强师生合作性,进而构建和谐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经过适当的设问和课前课后的互动,反馈课堂案例教学的效果,寻找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与工程一线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制定一定的标准,对案例教学的效果的进行评价和考查,用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程序,避免机械重复,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第4篇

一、案例分析法及其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分析法就是通过陈述和分析某个特定情境中的冲突或决策问题,将学生置于实际决策者的角色之中,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今后的自身决策做准备。”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固定、系统地将知识体系完整、全面、有序的传递给学生,课题教学的劣势在于无法使得学生以主体角色进入知识情境,从而体验式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理论。因而,对于具体情境的模拟就依赖于案例分析法了。案例分析法的目的就是在模拟现实情境中,带领学生迅速转变角色进入情境,从而将理论与现实实践相联系,巩固并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锻炼学生的思维当中对类似情境做出正确判断、产生正确行为。案例教学始于1870年的哈佛大学,“案例”的说法来自于法律条文的判断,进入20世纪,案例教学在教育中普遍运用起来。一般而言,公共管理中对案例分析法的运用包括两种基本模式,“简单案例如芝加哥式(芝加哥大学首先开发使用),即案例研究。复杂案例如哈佛式(哈佛大学首先开发使用),即案例分析。”前者是将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老师与学生共同站在案例之外进行讨论和分析,后者则是参与到案例当中去,以主观当事人的身份来分析,转变角色,身临其境地进行探讨和分析。公共管理源于20世纪西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后来逐步综合各种学科,成为了融合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政治学、经济学、公共政策等多种学科方向的综合学科门类。同时,鉴于其实用效益和经济价值,也逐步成为了一名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以为还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卓越的执行力等。我国的公共管理教育和教学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对案例分析的关注日渐深入,尤其是近年来为解决本国自身案例教学的匮乏,很多学者展开了积极的研发工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2004年成立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以来,10年间共开发出150余个案例,其发展速度还是较快的,但案例与国际的接轨和交流还是目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法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管理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案例的设置和引入是因为其所呈现的情景具有典型意义,通过重复和再现使得某种真实的具体情境得以身临其境进而掌握处理该问题的基本方法。公共管理课程属于社会科学类,社会科学对真理的追求在于不断的接近真理,然而,完全一致的情境是不会在社会科学当中发生的,这与实验室中自然科学的反复证明不同。公共管理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对于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习得,更注重对学生思维力的开发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其课程内容需要密切联系现实,脚踏实地的服务社会实践,避免空谈理论,使得学生能在进入社会的同时就迅速、直接的适应和融入社会。因而,公共管理课程要求课堂能够充分的吸引学生、寓教于乐,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热情。鉴于多元功能的公共管理课程本身的性质,及其大容量、较灵活、立足应用的学科特点,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很难实现课程目标,案例分析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优秀且恰切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我和联想式的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优秀的案例能够将空洞的理论说教在情境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的操作,便于学生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案例分析法还能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即便案例是固定的,但面对不同的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其在问答间碰撞出的火花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案例分析法不仅是公共管理教学实现课程目标、提供课堂效率、营造轻松氛围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创新的重要举措。

三、案例分析法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的运用的原则

尽管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师主体的素养与能力息息相关,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等都具有直接联系,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确实在规律的共通性上有章可循。下面将从例案例选择的典型性与针对性、问题设置的集中性与预设性、教学相长的互动性与合作性等原则具体分析。

1.案例选择要源于生活,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现实生活是案例选取的直接源泉,案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主要的主要职责就是慧眼识材。教师应当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学术嗅觉,卓越的概括攫取能力,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案例进行选择,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抽象出最适合专业理论教学的部分,并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在形成案例文本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所选材料的甄别,选取最具有典型性的材料、最具有适用性的事件、最具有吸引力的焦点,主动加工并形成专题,同时需要兼顾案例本身的趣味性和教育价值。案例的分析还应注意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要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进行案例分析。不要将案例分析的过于复杂和理论化,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案例过程当中。其二,要针对专业理论教学的需要拓展案例本身的延伸性教育价值。一个案例通过不同视角的分析是可以形成多种教育价值、实现多个教学目标的,案例本身的延伸性和创造性为案例分析制造了较为充分的发挥空间。但是,不同阶段的学习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侧重,要针对案例服务于理论教学需要的原则,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案例,避免无限延伸和随意拓展。

2.案例问题的设置要具备集中性和预设性。

第5篇

一、公共关系所涉及的主要学科内容

《公共关系》是高校公共管理科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有关公共关系的历史与发展、公共关系与公众的基本概念,企业所面对的主要公众及如何处理与这些公众的关系,公共关系实务等内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能从总体上把握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公共关系实践,分析实际案例,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一)公共关系概念的理解

公共关系课程中有很多理论点都可以通过案例来教学,案例教学可以贯穿整个公关课程当中来。如在讲授“公共关系概念”时,要求学生理解组织与公众的关系,就可以把组织和公众都通过例子来讲解,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关系的程度实现组织与公众关系的运行。如销售企业与其顾客之间的关系,物业公司于小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等。这些丰富生动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迅速明确公共关系所要研究的内容和理解公关的本质特征。

(二)公共关系所涉及内容类别的理解

根据内容所涉及的具体分类,可以通过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到塑造组织形象的问题上,主要包括建设型公共关系、维系型公共关系、防御性公共关系、交际型公共关系、宣传型公共关系等十种类型。对于这些不同组织形象的塑造,我们也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以阐述,如建设型公共关系,一般来讲都是适用于组织的开创阶段或某项事业、某个产品的问世阶段,所以像类似于开业广告、开业庆典、免费招待等活动都是很好的案例资料。在讲到公众的分类问题上,仍然有大量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来理解问题,公众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分类,顺意公众,指的是那些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赞成和支持的公众,如针对某个产品的忠诚消费者就成为组织的顺意公众,如中国移动的广大客户就是这个产品的顺意公众。

(三)对公共关系中实务问题的理解

根据具体的公关实务,把案例贯穿于课堂当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可以增加课堂的效果。如讲到公关广告,公关广告和商业广告有一些差别,如何更好地理解公关广告的涵义呢,可以播放一些企业的MV,如“康美药业”等,加深学生对公关广告的理解。类似于企业的赞助广告、创意广告、致歉广告、服务广告、宣传广告等都有非常多的例子来解释其现象和本质。在讲到公关职能时,就可以通过案例“日本人巧探大庆石油”来解释公共关系采集信息的功能。

三、案例教学的积极意义

《公共关系》这门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真实的案例,并且在实际的讲解过程中,确实有生活中直接可以拿来的案例,这些例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更能在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案例的智慧和乐趣。

(一)理论与联系相结合,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高校现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要联系实际。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将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真实的数据为依据,通过对各种类型案例的剖析,运用创造性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协作能力。

(二)案例与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事物,这在公共关系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堂上很不实用,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乏味,产生厌学心理。但在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来体验角色,如我们可以通过参加者的角色来举行庆典活动、新闻会、公关策划活动等,让学生以真实的身份来体会公关活动中的具体操作和实践。

(三)注重双向交流,达到双赢效果

第6篇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traffic safe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task,which requir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ublic traffic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hancement of public transport safety system construction.

关键词:科学管理;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

Key words: scientific management;public transport;safety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59-04

0 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大城市的命脉,这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关系到城市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公益事业。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相继发生了多起公交车辆燃烧和安全生产事故,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加之近两年在雾霾治理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各城市分别采取不定期限行政策,无形中增加了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压力,其中安全管理无疑是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

本文首先主要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继而通过引入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对当前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安全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公共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

1 城市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管理现状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活动息息相关,其安全性直接决定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我国目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整体的运营管理状况并不乐观,其安全管理和日常运营管理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难度,加之近两年来雾霾治理政策实施过程中,全国各大城市不定期限行,客观上加大了公共交通安全管理的难度。此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 安检措施缺乏

我国公共交通具有公益、大众以及便利的特征,这部分特征的存在,则使得公共交通运行安全处于公共安全范围内,即需要能够做好相应的安全检查工作。安检措施方面其经常应用在铁路运输、民航以及公路运输等公共出行方式中,在这几类安检工作中,安全检查措施可以说是对出行安全进行保证的基本前提。而在目前的公交车出行当中,很多地区根本没有开展安全检查措施,即在城市公交车中,任何人都可以乘坐,不仅在乘坐时没有专人查验,且没有专人值守,根本无法判断乘客是否携带危险品上车,而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事故高发的一项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较多的乘客携带汽油乘车、报复社会导致公交车爆燃的情况,因此导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伤亡情况,该种情况的出现,同现阶段我国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安检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1.2 管理不到位

在公共管理安全体系建设中,科学管理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管理,则会因此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如在前些年成都发生的一起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当事故发生之后,无法找到公交车安全锤,乘客在危险情况下不能够破窗逃生,同时,公交车存在较为严重的超载情况,进一步加大了事故后果。厦门BRT发生的一起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当公交车已经发生着火情况之后,司机却没有立即停车疏散乘客,而是坚持将车开到站台位置停靠,在着火情况下,该种操作方式无异于火上浇油,对事故的发生以及扩大起到了加剧的作用,并因此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此外,当厦门BRT完成建设之后,就已经有市民对BRT快线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向政府提出了解决建议。可惜的是,在建议提出之后,相关部门并没有对问题进行积极的采纳,并最终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可以说,这部分情况的存在,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关联,正是管理方面不到位情况的存在,不仅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以及后续的救援,且因在事故情况下没有做出正确处理导致事故向着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

1.3 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缺失

在公共交通事故发生之后,公众往往会进入到一个慌乱而无助的状态,在该种情况下,良好的公共安全常识可以说是保证公众自救的关键依据,而在现今城市交通当中,公众在基本公共交通安全常识方面却存在十分缺乏的情况,如即使公交车已经满员,仍然要挤进去,并使得公交车达到了饱和,乘客在车上即使连正常的移动都无法进行。在该种状态下,如果因各类因素的存在发生爆燃事故,可想而知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在拥挤的公交车当中,乘客逃生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而从安全角度考虑,如果在公交车的运行过程中就做好最大载客量的限制,那么即使事故发生,乘客下车自救的机会则将增大,也将有效降低事故后果。对此,就需要能够积极加强公众在公共交通安全方面的意R,通过意识的加强做好日常出行防范、以此对交通事故以及事故后果的扩大起到积极的防范作用。

2 完善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对策

2.1 构建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网络科技加强安全监控

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遵循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企业通过自筹资金负责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集群调度系统、智能场站建设和公交站点信息服务系统等的建设与维护,以及员工培训等投入,并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提倡由第三方机构参与公交信息建设和服务,政府对涉及公众服务和行业管理等信息内容购买服务。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以提高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效率。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细节虽然因城市而异,但是都有一个通用的模式,见图1。

2.2 加强安检

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乘客积极开展安全检查,是实现我国交通安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在从源头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基础上实现对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在所有交通工具当中,飞机事故率最低,除了飞机自身可靠性以及较高的飞行技术保障之外,安检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在乘坐飞机时,其所开展的安检工作十分严格,不仅需要在过安检时要做好包裹以及自身携带物品的扫描,甚至是一瓶矿泉水都不允许带上飞机。而同飞机相比,公交车基本上不存在安全检查,乘客是否携带危险品上车,谁也不能够掌握,而这也可以说是影响公交运行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对此,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就需要能够对公交系统的运行安全引起充分重视,在城市公交系统当中强制安检。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安检技术十分成熟,通过在不同公交车上做好安检设备的安装,则能够从技术层面对不法分子作案的可能性进行杜绝。同时,在对安检设备安装时,也将会因此提升公交车的运营成本,对此,政府则需要能够加大城市交通安全方面投入,在该方面加大补贴力度,或通过对公交运营价格适当提升的方式抵消安全设备带来的成本负担。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同人的生命相比,设备成本负担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2.3 科学管理

管理的科学与否可以说是对社会现代化情况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志,要想真正实现安全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科学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之前我们提到的公交车爆燃事故当中,公交车超载情况既是对管理缺位的一种充分体现,也是对公共交通事故后果的加剧。作为城市公交公司,不应当不加变化的对公交车辆进行安排,而是需要根据城市不同时段人流情况对公交车辆进行合理的调配,以此实现对公交车辆的动态管理,即在对本城市交通情况充分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流、增加运力以及科学规划等方式避免出现超载情况。而除了做好公交超载情况的科学治理之外,也需要能够在城市公共交通当中做好运行方面的强化管理,即在做好视频监控设备安装的基础上对公交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将公共交通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其逃生工具、安全门以及卫生消毒等方面的维护可以说是对公共交通安全进行维护的重要措施,虽然这部分工具从外观角度看来并非关键内容、甚至在平时交通运输当中很少用到,但却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4 加强公共交通安全教育

在城市交通安全工作当中,做好公众的交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该类安全教育的开展,则能够帮助司机以及乘客都能够形成好的交通安全常识,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形成基本的安全考虑,在外出以及工具乘坐之时就能够做好各类安全内容的防范。在事故发生中,不会惊慌失措,在临危不乱、科学有效开展自救的情况下,在保证自身安全、避免此生事故发生的同时做好帮助协作作用,降低事故后果。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有序逃生,降低灾害伤亡,可以说,这部分能力非常重要,也绝非依靠乘客的自我认识就能够形成,而是同长久的公共交通安全教育分不开的。在该项工作实际开展中,要充分重视、严格落实,避免该项教育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需要在公众当中经常开展,无论是普通的乘客还是司乘人员,都需要定期的接受这方面教育。同时,交通部门也需要在城市当中定期开展交通事故演习,加大媒体如报纸、电视对该演习活动的宣传,通过该种方式使公众能够在心灵深处对公共交通安全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在共同实现公共交通事故发生情况防范的基础上提升自我自救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公共交通事故发生所引起的危害。

2.5 构建良好的社会安全网

在整个社会当中,公共交通安全并非是孤立存在的一项内容,而同社会上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建筑、医药等各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并共同形成公共安全。虽然在公共安全这个较大的领域当中,安全的不同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同时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如在前些年贵阳公交车爆燃事故中,携带汽油上公交车、点燃汽油导致公交车爆燃的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举动,即是因为其在生活中怀疑其妻子出轨,为了对心中愤怒进行发泄所作出的报复社会举动。而在厦门公交车爆燃事故中,犯罪嫌疑人作出犯罪举动的原因,即是到当地派出所更改年龄遭拒,在诉求无门的情况下决定以此方式报复社会,并因此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这部分案例的存在,都充分体现出了社会安全网对交通安全事故预防方案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事故当中,犯罪嫌疑人自身因素固然重要,但试想一下,如果这部分不法分子心中的诉求以及不满能够得到满足以及释放,则可能会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对此,就需要政府部门能够秉承为民服务的原则,在工作中恪尽职守,使具有诉求的民众具有申诉的渠道以及途径,则不会因诉求无门导致绝望、不会因绝望而做出报复社会的行为。除了做好群众正常诉求的满足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民生的改善工作,对普通民众的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方面做好保障,在使普通民众具有生活保障的情况下形成好的社会安全网构建。

3 实践研究――上海地面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

2013年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关于推进本市地面公交行业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来,以巴士集团、浦东公交两大集团公交信息化示范工程和交通运输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公交行业信息化工作,目前已基本建成集行业监管决策、企业运营调度和公众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公交行业信息化体系框架。按照“掌握现状、找出规律、科学诱导、有效指挥”的总体指导思想,以一机三屏的方式,全面、实时整合、处理全市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领域车流、客流、交通设施等多源异构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实现跨行业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交换,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一体化车载信息系统全覆盖(如图2所示);完成150个公交首末站的RFID基站建设,2000辆公交车安装了RFID电子标签;完成2111个POS机改造工作;完成945辆公交车的智能投币机的改造安装工作,试点265套客流采集仪对上下车客流进行采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道路交通状态判别与实时展示,以可变信息标志,展示道路交通状态等实时信息和交通视频(如图3所示)。通过车载信息系统,畅通了数据的采集渠道并实时传递,与公交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互,公交站亭建成1600块LCD55寸显示屏、1700根太阳能电子站牌实现了车辆实时到达信息的,继而通过客流量监控界面(如图4所示)实时调控车道信息。4600余站点通过手机扫描设置的二维码标识,获知该站经停公交车的信息。基于智能手机“上海公交”APP的个性化服务,除了具有出行规划、线路站点查询等功能,目前已实现965条公交线路的实时到站信息,并具有公告和线路评价等互动功能(如图3所示),为新一轮智慧公交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总体来看,公交监管系统可对企业服务质量、运营安全、运营成本进行动态监管和定期评价,实现对人员、车辆、线路的过程化管理,增强行业优化配置车辆、优化公交线网布设的能力,提高了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

4 结语

在我国现今城市发展建设、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于交通安全也具有了更高的诉求。在上文中,我们对科学管理加强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安检工作的加强,能够避免不法分子有机会实施犯罪;通过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现公共交通安全隐患消除的基础上提升交通工具运行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通过公共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公众在形成较高危机意识的情r下掌握自救知识,减小事故伤害;通过良好社会安全网的构建,则对公共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在未来工作中,需要交管以及城市管理者能够从上述内容着手,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实提升公共交通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纪志龙.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J].人民公交,2014(01):46-49.

[2]胡杏.浅谈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理念[J].青年与社会,2013(12):44-46.

[3]章继光.城市公共交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J].交通与运输,2013(03):55-56.

[4]吴晓武.广西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1(09):106-111.

第7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教学理念 案例制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公共管理学科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完善,在公共管理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开始引入和推广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的重要方式,在国外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广泛使用,尤以哈佛大学负有盛名。①案例教学以教学案例和课堂讨论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②具有真实性、 参与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特点。相比国外成熟的案例教学模式,国内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时间较短,在教学理念、教学课堂、案例选编和建设投入等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对案例教学的理念认识差异

教育理念既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反映,也是教育实践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③案例教学侧重于对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特定场景问题的学习讨论,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是对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公共管理问题进行判定和分析、分析的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管理问题,从而增强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手段。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须以对相关的理论获得更好的理解为根本目的。不少老师依然秉承传统授课模式,认为公共管理理论作为由概念、原理和方法组成的严密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需要有对知识和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传统的教师上课、学生听讲记笔记的方式依然有效。也有老师认为,相比案例教学的个案性和典型性,理论教学更具有抽象性、客观性和基础性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完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而案例教学削弱了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教育的完备性要求,容易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思维上只是将案例教学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方法,没有认识到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2 案例教学课堂准备不充分

案例教学是师生间教授和学习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包括案例的选择和制作、案例材料阅读、课堂发表见解、提出完整解决方案等,是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从教师制作案例开始,到组织案例课堂讨论、提交案例解决方案等,都需要进行案例教学前的详细认真准备。但不少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局限在举例、习题、发言上,在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认为在教学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着举例子就是案例教学,没有认真准备案例课堂教学。举例并不是案例教学中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内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过程是一种启蒙和引领作用,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互动的,而不是依赖于教师个人对教学例子的单向讲授和评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在有限的范围内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参与案例讨论。还有些教师因为班里的学生多,不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信息的整理,没有认真总结案例讨论,未能引导学生展开对案例问题的深入思考,影响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

3 案例编写滞后于教学需要

公共管理课程选用的案例需要符合教学目的,充分考虑到案例与公共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使学生从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高度来准确地把握现实,而不是抛开理论体系的纯粹案例分析。同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所选案例要尽可能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因为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关心度比较高,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反馈。案例选择还要有普遍意义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感到对案例的研究和讨论能够对已经从事或未来从事的工作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案例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依托现实公共管理实践,精心制作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而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绝大多数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没有自己的案例库,自己制作案例的少,使用别人案例的多;结合地方公共管理实践的案例少,改编国外的案例多;使用过去的旧案例多,新编更新的案例少,不能有效反映公共管理的现实变化。与国外相比,教学中能够反映我国当代公共管理代表性、实务性、针对性的案例缺少,案例更新的速度慢,学生对高质量公共管理案例的期望和需求强烈,也对案例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获得源自管理实践并反映公共管理学科前沿发展的本地化案例,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一大难点。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资源的不足,既有对案例制作的不重视,也有案例制作的经费投入和师资不足等原因。

4 案例教学激励机制缺乏

案例教学在引入公共管理学科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由于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制度激励与安排,教师投入案例教学的热情并不高。高校愈来愈重视科研,虽然需要付出巨大精力和财力来编写案例和准备教学,但丝毫不涉及科研产出,算不上科研成果。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上课质量的提高很难与高校教师工作考核挂钩,在一些高校教师荣誉评比方面,如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学大赛获奖上,参考标准多注重科研成果,获奖者也多是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依靠案例教学获得教学荣誉的教师很少。制作好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还需要教师付出和承担一定的经济成本,都削弱了对教师投入案例教学的激励。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而言,目前一般没有明确要求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成绩要紧密联系案例教学,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意识也不强,都影响了案例教学中师生的激励和互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逐步深化案例教学,完善案例教学过程衔接,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逐步发展出适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在当前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教学中,还应从完善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重视案例教学。公共管理作为综合性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理论指向性,实践性强,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实践的认知。在公共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公共行政管理中真实管理细节的描述分析,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管理环境之中,对现实管理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讨论,从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理论和工具方法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途径,以实现巩固理论原理、深化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目的。作为在国外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借鉴案例教学的成功之处,对于从应试教育背景下考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案例教学尤其有积极的一面。在案例教学中,学习者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和主角,教学关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基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让学生直接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来分析、研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教师更多地是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述学生记忆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参与,提升能力训练。

其次,要精心准备、认真组织案例教学过程。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从老师的角度讲,要明确教学目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解决实际公共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根据所要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或实践层面知识,选择相应的管理案例。案例应能够贴近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现实,在课前或教学中通过印发案例文本材料、电子文档、多媒体手段展现等发放或展示给学生,把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提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学生要全面阅读案例资料,积极进行案例讨论发言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活跃课堂气氛,鼓励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参加对话和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公共管理领域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⑤在案例讨论之后,让学生提交书面讨论发言材料,探讨自己从案例分析中的收获与疑问。

再者,应逐步丰富更新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认真组织和编写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础。完整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包括:案例内容、教学理论基础及目的、案例带来的开放性问题、教师对案例的总述与点评、案例涉及的文献目录等。要更好地在公共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就要有丰富的、鲜活的、高质量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案例要具备时代性,与时展保持同步,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增加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讨论主题,结合学生知识储备,促进教学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教师可以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收集新的案例,根据课程特点,有准备地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收集资料,如注意平面媒体和网络新闻,获取一手的公共管理实践资料,积累案例资料素材。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反映我国行政管理实践层面的基础性和探索性的事例加以收集整理,编写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公共管理案例。

最后,应从制度安排上建立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对案例教学成果的师资评价。案例教学老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用传统的课时计算。在现行的教学考核制度下,案例教学工作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工作绩效结果却并不一定好。要建立科学的教学成果评价制度,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加大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案例教学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由于高校扩招,很多高校的教学班中学生人数很多,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或是缺乏适合讨论对话的教室环境,或是因人数多而难以顾及每一位同学发言,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要加大对案例教学专用场所的投入,设立案例教学专用室,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选择有效的解决途径。

注释

① 张晓燕.哈佛案例教学的魅力和启示[J].学习时报,2004(9).

② 周金堂.哈佛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7).

③ 李运庆.论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0).

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公共关系学 组织实施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75

如何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提高授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公关实践能力,是高校公共关系学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由于案例教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学目的的应用性与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在公共关系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得到越来越多高校教师的重视。但在实践层面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分析这些误区与产生原因,探析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提高公共关系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 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1.1 课前准备

收集典型的公共关系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什么是公共关系案例?目前尚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对某一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状态和公共关系话动的客观描述”[1]。笔者认为,公共关系案例是指在公共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矛盾及其解决过程的描述。事实上,公共关系案例的外延应涵盖中外公关实践中的公共工作。为使学生在现代背景下感受古今中外不同的公关工作,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社会,善用这些资源,并在现代背景上予以诠释、转换及传播,是案例教学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教师,课前应选择并认真研究案例,掌握好案例讨论涉及的知识,同时可以提前把公关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作思考与准备。

1.2 组织讨论

第一步,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设计好开场白,明确学习重点,点明讨论问题。第二步,组织讨论,适时引导。可以预先指定几名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言。当学生讨论出现明显观点对立时,要打好圆场,控制好课堂气氛。当学生发言出现观点错误时,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当场纠正学生的错误与偏差。

1.3 总结反思

一方面,要做好讨论总结。讨论过后,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总结,然后再结合教学内容与个人的准备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规律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另一方面,课后要进行反思。看案例选择有无思辨性,学生讨论是否热烈,案例分析是否深刻,以利于下步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组织实施中的常见误区

2.1 误区之一:教学主体转换,教学准备可以放松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案例的设计者、讨论的主持者、学生思路的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认为自己不需要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只要选好案例,把课堂交给学生即可。事实上,这种教学主体的转换,不是教学准备任务的减轻,而是教学准备的性质和重心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学准备的要求更高了。要认真进行理论准备。不仅要吃透本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对公共关系学能够融汇贯通,运用自如。特别是许多教师并没有直接的公关经验,如不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准备,就有纸上谈兵之嫌。要详细了解案例理解的各方观点。对于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的主要问题,要有重点准备。对于一些新鲜观点,要能发动学生广泛参与讨论,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透彻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对讨论活动可能出现的冷场准备预案。在案例教学课堂,一些学生习惯于传统被动的学习模式,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没有准备,担心自己发言水平差,甘愿当旁观者,导致冷场;还有的学生喜欢标新立异,各说各话,互无交集,导致讨论无序,层次不高。因此, 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及时处理各类情况,真正成为教学的主导者。

2.2 误区之二:教学重心转变,教学目标不再聚焦

在案例教学中,教学的重心由对理论的讲授

变为对案例的分析,对相关理论的提炼与总结。但这种教学重心的转移并不能偏离我们的教学目标,那就是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对与处理公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不可能替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否则发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于单纯的经验主义。总之,教师的引导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对案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案例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分析,完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在模拟实践中获取开展公关的能力。

2.3 误区之三:理论依据明晰,案例设置相对随意

一些教师对于课堂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是很明确的,但在案例选择上只注重能够承载理论即可,对于案例的具体内容关注不够,选择案例往往会出现缺乏针对性、时效性、思辨性。有些案例没有针对性,案例所涉及的内容与理论结合不紧,甚至沦为“两张皮”,越讨论离题越远。有些案例没有时效性,除了个别经典的老案例外,都是过时的老例子,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有些案例过于直白,没有思辨性,讨论价值较小,结果一望而知。同时案例设置随意和不深入,导致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不深不透,也背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

2.4 误区之四:教学流程简单,引导角色随之淡化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点评与总结,往往能起到加深理解、开拓视野、去伪存真的画龙点睛之功效。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选择案例完成作业提供了方便,但也出现案例主题偏移、案例结构分散、案例资料繁冗、案例分析不准确等问题。另外课前的指导和课堂的点评非常重要。有的教师任由学生发挥不做点评,有的虽进行点评但在点评时却出现以下三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与偏差,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乱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失去讨论的热情;另一种是简单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判定对错,其实有些案例的处置方法并不唯一,并无明显的对错,要防止片面性与绝对化;第三种是简单总结陈述学生的主要观点,没有评价,没有分析与升华,没有引导与突破,无形之中既降低了案例教学的层次,也损害了教师形象。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 走出案例教学误区的对策思考

3.1 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教学是开放式的,但这种开放不是天马行空的任意发挥,不是背离公共关系学基本原则的反向讨论,也不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去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分析研究。“案例教学法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公共关系案例教学,其关键点在于教师的引导,在于运用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来透视案例,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探索的统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案例分析强调发掘、呈现、解释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这有助于磨练学生的格物致知的功夫,使之沉入语境式的学习过程。”[3]可能以前出现过的案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但还是有着许多差异,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生搬案例(这里指成功的案例)中的工作方法,那就犯了孙子所批评的“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不知我所以制胜之形”的错误。案例教学的成败与教师引导质量高低正相关,因此,作为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所谓“师其意而不泥其迹”。

3.2 把握好案例的理论支撑点

案例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的资料来源不同。理论教材的资料通常是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而案例教材的资料,大部分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案例教学不是不要理论,而是借助案例蕴含理论,寓理于事,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寻求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思考问题,用事例来验证和探索理论。这就需要把握好案例的理论支撑点。案例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必须充满着矛盾和交锋,它既不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推论,也不是直白的记叙。一堂好的案例教学,应该使学生在案例的矛盾中把握理论的精髓,在思想激荡

中接受思维的训练。只有矛盾的激荡,才能彰显理论的指导功能。

3.3 把握好讨论矛盾的撞击点

对于案例提出的问题,需要通过群体互动,集思广益,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转变必须做出确定结论的观念,树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多样回答的观念。一个好的案例的显著特点是思辨性,即无结论性,它通常只提出背景和条件,列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而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决断的广阔空间。由于学生的阅历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其发言的内容因而也大相径庭。作为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也要引导好学生相互尊重。要引导学生在矛盾和碰撞中,理解和容纳不同想法和观点,学会心平气和地与各方面的人相处,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在听取他人的观点后,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去说服别人,如何自我修正与自我控制等。

参考文献:

[1]王继琨.案例教学法与公共关系案例[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2,(4).

[2]厉敏萍,李桂莲.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探讨[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11).

第9篇

一、时间安排:6月29日至7月28日。

二、目标要求:

紧密围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等城市、和谐*”这这个主题,班子成员和各科室所站主要负责人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总体要求,选择一个项目进行深入调研,撰写案例剖析专题报告,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依据。专题报告要站在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高度,认真分析现状,深入研究存在问题,提出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一套相对完整的具体目标、发展路径和实施措施,详细阐明该项目是从哪个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通过撰写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案例剖析专题报告,充分反映党员干部特别是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三、案例剖析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1、选择并确定案例(6月29日至7月6日)

班子成员及各科室所站主要负责同志,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总要求,紧密结合全市国土资源实际,围绕本人分管和所担负的工作,可选择一个代表性强、影响范围广、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课题项目作为研究剖析的对象。

届时局班子对班子成员选择的案例对象将进行集体研究和论证,确定班子成员负责的案例剖析对象后,分别按照责任实施。

2、集中调查研究、征求意见(7月7日至7月20日)

班子成员及各科室所站主要负责同志,按照选择的案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既总结出先进典型、成功项目的经验做法,又要在问题较多、发展困难的项目中发现问题,摸索规律。并在所剖析的项目中,就遇到的困难、发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意见,然后在一定范围内以班子成员为主,吸收有关人员参加,对困难的问题进行集体会诊,站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高度形成共识。

3、撰写案件剖析专题报告(7月21日至7月23日)

班子成员及各科室所站主要负责同志,根据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和集体会诊的情况,抓住本人担负的案例剖析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写出案例剖析专题报告。

普通党员、干部要积极为建设“中等城市、和谐*”献计献策,可根据本岗位实际情况和全市科学发展的需要,提出合理化建议。届时学教办将对合理化建议进行收集、整理,形成《献计献策专题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

第10篇

一、将案例教学应用到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意义

将案例教学应用到工商管理教学中,就是为学生创设仿真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还能让学生掌握更多其他技能,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决策能力

案例教学就是将与教学实际相符的案例应用到现实教学中,由于这些案例来自现实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在应用这些案例时也将获得真实感受。一般来讲,仿真型案例具有零散性与隐秘性,学生对工商管理知识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而工商管理教学中所应用的真实案例则能够让学生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及时准确做出正确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决策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

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学生在讨论中会很自然的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而实现合作,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不再畏惧沟通,同时,学生也能学会尊重他人,急于表现自己的学生也能学会聆听他人心声。从另一角度讲,还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久而久之,学生的团队精神也能增强。

(三)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较大,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一味的依靠教师学习,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就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将案例教学应用到工商管理教学中以后,学生为解决问题就会投入一定精力,将自己所掌握的管理学知识全部融入其中,这对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正式学习某章知识以前,学生就要做好准备工作,查找相关资料,形成整体思路,以便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讲给其他同学。很多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他人认可,所以也就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后阶段,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做成总结报告,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强化其文字表达能力。

二、知识转换在案例中的体现与注意要点

(一)知识转换在案例教学中的体现

通过长期实践教学得知,工商管理教学中有很多案例都要将企业经营背景作为教学一部分,在研究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中发现,学生能够将现实观点与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最终构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实现知识转换。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转换较为复杂,只要学生认真研究也会将问题解决,同时学生学习能力也将得以提升。为实现知识转换能够在案例教学中体现出来,还需要做好以下设计:首先,布置案例。在这一过程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好学习任务,确定好学习目标。其次,让学生认真学习教学案例,并以个人形式做好案例相关信息收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案例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再者,重视小组讨论,也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然后对此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能够了解学生思想深度,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关注课堂讨论,这一部分属于案例教学重点内容,由于学生所提出的观点不同,就需要通过讨论来确定该观点是否正确,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换,最终实现观点融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案例分析以后,应要求学生做好报告,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清理思路,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二)知识转换中应注意的要点问题

要做好工商管理教学工作,一定要应用到案例教学,这也是实现知识转换的有效方法,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在知识转换中需要注意的要点问题。首先,选择合适案例,尽管教师为学生选择了一些案例,但可以发现这些案例基本都来自国外,与国内实际要求不符,同样也与我国人才培养计划也不相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也产生了可用于教学的案例,所以,应将这些案例应用进来,深化学生理解。其次,控制好案例教学过程。由于应用了案例教学法就需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习知识,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学生就会认为基础知识学习不重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串联在一起,还能构建统一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更多工商管理学知识。最后,在工程管理教学案例应用中,为实现知识转换,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打分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小组研究情况给出合理分数,并采用小组间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第11篇

一、破窗理论的基本观点

破窗理论也称破窗效应,它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由美国学者詹姆士•威尔逊(JamesQ.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L.Kelling)提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中国式过马路、开车不系安全带等,由于大家都这样,结果就变得“正常”了。破窗理论也是安全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认为安全生产的环境和习惯越好,不安全的行为也就越少;反之,安全的行为就会受到影响。而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现象,更要及时消除,以免产生示范带动作用。

二、破窗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我国社会当中经常会出现“破窗现象”,高校校园也不例外。

1、大学生不安全的行为习惯是诱发高校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也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高校学生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上各种风气的影响,大学生的习惯、行为也变得越来越不安全。例如在寝室内吸烟、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离开寝室时未关闭电源、将贵重物品随意放置在寝室内、离开寝室时不锁门、过量饮酒、食用来路不明的食品、晚归寝、夜不归寝、私自校外住宿等现象在全国各高校的学生中均有发生。有些行为甚至导致盗窃、火灾、交通事故、食物中毒、人身伤害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大学生不安全的行为习惯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人身健康方面的不安全行为习惯。大学生经常食用不卫生食品、不重视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不健康甚至引发食物中毒。近年来,外卖业务受到大学生的追捧,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美食”,虽然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这也给很多没有食品卫生资质的商贩带来了商机,很多未经批准的、来路不明的食品涌入大学校园。同时校园周边的小吃摊、烧烤大排档在夜晚及毕业季更是人声鼎沸。大学生经常订购来路不明食品或经常光顾路边摊,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同时由于个别学生自身体质较弱,又不重视体育锻炼,导致经常生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2)财产物品上的不安全行为习惯。很多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部分学生离开寝室时不关窗、不锁门;部分学生将手机、钱包、笔记本电脑随意放置在寝室内;部分学生用书包在食堂、图书馆占座;部分学生在网上购物时,不注意保管密码等个人信息;此外,大学生思想相对单纯,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诈骗,近年来网购诈骗、电话诈骗屡见不鲜。正是由于大学生平时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这就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导致盗窃、诈骗、抢劫等危害学生财产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3)公共环境中的不安全行为习惯。这里的公共环境既包括寝室、宿舍楼内,也包括教室、食堂及社会上的公共场所。大学生在公共环境下的吸烟、使用违规电器、大声喧哗、嬉戏打闹等行为容易引发火灾、人际冲突、斗殴等安全事件。

2、未及时改善不安全环境是促发高校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

“破窗理论”认为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已经被破坏的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不安全的环境也容易诱发高校安全事故。例如宿舍楼楼梯的护栏损坏,而学校没有及时修复,导致学生坠楼;学校禁烟措施未能有效落实,导致学生吸烟乱扔烟头引发火灾等。

三、破窗理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1、加强学生安全行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习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由行为和习惯的概念可知,行为习惯都是受思想支配的。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首先要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社会安全责任感。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与安全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了解安全保障的基本知识。最后,要加强大学生安全技能的培训,通过模拟危险场景、参观事故现场等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危机的自救能力。

2、重视学生安全行为管理,及时制止学生不安全行为

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学生安全行为的管理。首先,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安全行为考核评价机制,例如建立学生安全行为学分制,规定安全行为标准,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获得相应学分,否则要进行重修。其次,要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要求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带头认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行为规范,并做好其他同学不安全行为的监督工作。第三,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学生寝室,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习惯,不姑息、不迁就,发现一个,纠正一个,坚决制止学生的不安全习惯。

3、强化校园安全环境建设,及时排查整改校园安全隐患

高校应加强对校园基础设施及校园周边环境的建设力度,建立定期巡查整改制度,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此外高校还应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条幅、宣传标语、微信平台等多种途径开展安全文化的教育宣传,同时要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安全文化活动,形成人人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作者:薛永存 张建双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

参考文献:

[1]李新仓.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及防范机制的实证研究[D].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第12篇

强调领导的参与,提升档案管理工作地位。从管理体系和领导决策的角度来看,学院应当针对档案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实施岗位责任制,对各位领导进行具体工作的划分,使他们对自身职责加以明确。如组长可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副院长担任,小组成员则为各院系、处系负责人等。这一小组形式的建立,强调了领导的参与,不但使其对档案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起来,且能够在人、物、财力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完善教学档案预立卷制度。预立卷制度指的是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以相关内容和要求为依据,进行相关文件盒的预先设定,再专门从系部教职工手中收集教学材料,将其存放于相应文件盒中,以便于年终整理[3]。各项学院教学活动中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和文件,均应纳入到教学档案范围来进行归档,并由专人负责操作,以保障教学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与准确性。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着眼于未来发展,建设一支兼具教学管理、档案知识、现代化手段运用能力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是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学院应配备专职、兼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明确其具体责任,并进行专业化的系统培训,使其对档案工作的专业技能与基本知识加以掌握。同时对于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网络技术、计算机的相关培训也十分必要。将信息化引入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促进教学档案管理效率提高的必经之路,其指的是通过对信息处理自动化的利用,来实现对文字、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对不同载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存储。

如以一些典型教案、教学课件、专业课程试题库、备课笔记、优秀教研成果、学生相关信息等来组成教学档案的信息资源库,于校园内部共享资源,并于条件成熟时,进行网上教学档案馆的建立,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扩大其作用[4]。且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当中,应给予档案信息网络安全性管理足够的重视。

第13篇

一、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高,人员变动过于频繁

由于部分高校对教学档案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和物质保障跟不上,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档案还停留在纸质档案和档案柜保存的状态[1],更谈不上如何去建设该项工作。大多数教学、教研人员对教学管理工作认识不足,甚至对教学档案的归档持抵触态度[2]。只有学校在迎接各项评估,领导们才会想起需要各类教学档案作为支撑材料。一方面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另一方面独立学院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方向不断地增加,招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随之而来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量不断增大。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就会导致管理者流动性比较强。

(二)缺乏教学档案管理的相关培训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高校的档案机构一般是综合档案室或档案馆,由专职档案人员负责这项档案工作,各部、处、院、系、所等部门,必须有一名负责人分工主管该部门的档案工作,并视情况配备一至二名专(兼)职人员,负责本部门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工作[3]。大部分高校各院系兼职档案员的角色通常由教学秘书来担任,或者专任教师辅助。而大多数这些兼职档案员并不是档案学毕业的,或者说没有接受过教学档案收集与管理方面的培训。他们很少,甚至没有深入教学一线,导致各方面的教学档案归档不合理,资料不齐全。

(三)教学档案管理者综合素质偏低

在高校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领导们认为教学档案管理者只是简单地收集教学档案材料,没有什么理论可言,谁都能胜任。在招聘人员时并没有按照岗位特点提出很合理的应聘条件,导致部分教学档案管理者学历偏低,动手能力偏差,综合素质偏低,主要体现为:

1.沟通能力不强。教学档案主要来源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与学生。这就需要管理者向教师索要相关教学资料,例如教学大纲、考核大纲、、获奖证书等。有些教学管理者自我,认为高人一等,在与教师沟通关于上交教学档案时就会有语气过重,用词偏激等行为,导致有些不是教师岗位职责要求上交的资料,像发表的论文、获奖证书、课题证明等文件则可能没有能够收集得到,以致档案的不完整。但是,也有教师因个人原因而不配合提交教学档案的情况。

2.写作能力不高。在院系编写的教学质量报告、教学状态报告等与教学档案相关的报告写作中,存在着由教学档案管理者完成的报告质量偏低的问题。

3.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技能不强。大部分教学档案管理者对计算机的各方面应用水平不高,有的则不会使用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有的则不会安装打印机、扫描仪的驱动程序,有的甚至不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这样会严重导致办公效率的低下,使教学档案管理者无法适应现代高等教育飞快发展的节奏。

4.缺少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的教学档案管理者没有参加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高校教育学、心理学培训,也没有重视学校安排的新入职员工培训,导致没有摸清教学规律,不熟悉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在收集、整理教学档案时出现粗枝大叶,囫囵吞枣的现象。

5.身心健康程度不够好。大多数教学档案管理者都是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早上上班到学校,下午下班回家,很少人有参加健身锻炼的良好习惯。有些人则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各项教学评估期间,或者工作量稍微增大时,他们比较容易得病,甚至出现脾气浮躁、心理压力过大等不良心理行为。

二、加强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学校及院系领导重视,规范管理

学校各级领导应该重视教学档案人员以管理者身份的存在于教学管理之中,不再有谁都能干好的思想,充分认识他们在教学管理与档案建设中的重要性,肯定他们在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认可他们在整个教学管理中所作的贡献。学校应该联合所有教学档案管理者研讨制订一系列关于教学档案的指导性文件。对各类教学档案规定保存内容与保存期限、整理与管理工作流程、使用管理制度,以学校正式发文的程序通告全校教职工。

(二)提供相关培训、进修机会

严格执行岗前培训的原则,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职工培训,学习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熟悉学校教学工作开展流程,熟练使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办公系统。只有通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与校内教职工培训的,才可以胜任岗位工作,否则不以录用。以上“两训”可以增强他们的进取意识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关注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提高工作效率和档案管理水平,勇于改革创新。另外,学校组织队伍外出参观考察,参加教学管理与档案管理相关的专业培训、进修、研讨会,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宝贵经验。最后,学校给予经济上的扶持,鼓励与支持优秀的人员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进修,形成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

(三)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各项工作技能

由于教学档案收集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工作中必然遇到问题和矛盾。不断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自身心理修养,及时调整心态,才能以轻松愉快的心境面对复杂繁琐的工作。教学档案管理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做到务实崇真,乐于奉献。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学档案管理者也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各项工作技能。由于涉及的工作技能较多,邀请心理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培养及强化沟通能力;邀请教育学者开设专题,加强写作能力;邀请计算机应用技师培训各项计算机软硬件应用,提高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能力。各项工作技能培训成绩纳入年度考核。

(四)规范考核制度,建立物质激励机制

教学档案管理者的考核,主要由领导的主观臆断评分,根本谈不上科学、合理。教学档案管理者作为高校教职工的一部分,学校应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办法及工作量计算方法,进行年度考核评定。对责任心强、精通业务、管理工作出类拔萃的人员,按照合理比例分配,给予与优秀教师同等的物质奖励,以及授予荣誉称号的精神奖励,借此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教师提交教学档案也应该纳入个人年度考核,如没按时按质量提交教学档案者,不能参与优秀教师评选,不能是考核优秀,并通报批评。

不管在哪一行业哪一岗位,当事人都会忧虑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的问题。高校应该深刻体会到他们职业发展问题,从人材利用方面考虑,制订出一系列关于职称评聘、晋升、转岗等政策。首先,让他们参与职称评审,能够拥有管理人员的一套评聘制度。其次,提供岗位晋升机会。例如优秀的教学档案管理者可以晋升为主任助理或办公室主任。因为教学档案管理者肯定非常熟悉教学管理各项事宜,使教学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最后,对获得硕士学位及中级职称的,并有一定资质的,可以考虑安排他们讲授一些课程,逐步转向教师岗位。

(五)合理更新教学档案管理队伍

第14篇

关键词:体改班;公安信息系统应用;教学;探索

公安信息化作为新的警务革命,不仅是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公安基层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是牵动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纽带,更是破解新时期公安工作难题的重要手段。公安信息化正在被全国公安机关所认识、重视和实施。为了达到公安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共享和公安信息的深度应用,目前,各种公安信息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公安工作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公安信息系统应用在公安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针对公安信息化应用工作的要求和试点班的教育培养目标,“公安信息系统应用”的教育培养目标就是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操作,在此基础上,熟悉各种公安信息系统的应用,熟练开展网上办公、网上办案。

为了使“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的教学更好地切合公安工作信息化应用的需要、实现体改班的教育培养目标以及与学员的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水平相适应,必须对试点班“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的教育进行探索。

一、根据公安工作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公安信息化应用作为公安部2009年“三大建设任务之一”,要求每个公安民警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并能使其充分应用于公安实际工作,提升公安基层工作水平。体改班学员将面向公安一线工作,他们需要通过学习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熟悉各种常用的公安信息系统应用。

要培养学员的计算机素养,即培养学员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及其软件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熟练操作计算机,熟练掌握计算机工作平台(如W indows操作系统),能利用“资源管理器”或“我的电脑”熟练进行文件管理,熟练掌握Office组件进行文本编辑、表格处理、数据管理、邮件收发等日常工作。其次,在具备了计算机基本素养的基础上,让学员熟悉各种公安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以适应公安工作信息化的要求。如:手印足迹自动比对系统、全国重大刑事案件信息系统、全国在逃人员信息系统等各种公安信息化应用平台等的应用。

二、调整课程安排,积极实施分层教学

教学计划的安排,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也要符合公安实际工作需求。由于学员对计算机操作、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较大,在体改班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采用“以人为本,分层教学”的方法。即对新学员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根据成绩将学员分为两部分,采用相同的教材,但教学难度和教学进度不同。对于“零起点”的学员,由基础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除了教学内容需要细致具体外,教学进度还要放慢,可以相对增加课时数,尤其是上机实验课时数;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员,除了在教学上增加深度和难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高起点的教学内容,如数据库、程序设计、信息网络安全等。这样既可提高学员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兴趣,又相对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遵循教学规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针对性

为了保质保量地把学员培养成合格人才,我们应在原有的以讲为主、循序渐进等原则的基础上增加培养学生角色意识的原则、精讲多练和边讲边练的原则、启发性原则等,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使教学更有成效。我们的学员是未来的警官,在公安信息化应用的大环境下,公安民警必须要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操作和相关的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只着眼于学员能懂信息技术、会用计算机、会应用公安信息系统,而应当培养学员的角色意识,即警察意识。让学员时刻以公安民警的身份去应用公安信息系统,要有一种使命感。

第15篇

为了调查目前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总体满意度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对象为武汉某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级管理类本科生。此次问卷调研总人数为154人,回收150份,有效问卷96%。

问卷问项的设计主要借鉴了市场营销中关于产品质量满意度测评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主要包括4个指标“学生期望”、“教学质量感知”、“教学满意度”与“教学忠诚度”,各指标的问项均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1表示最低;7表示最高)。

“学生期望”指标主要从个人需求与能力提升两方面设计问项,包括“你预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充分的白由表达空问;轻松活泼的互动氛围;发人深思的案例等”;“你预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显著提升你的团队协作能力;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等”。“教学质量感知”包括1个问项:“你觉得案例教学课堂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你的个性需求和对白身能力提升的预期”;“教学满意度”包括两个问项:(1)实际的案例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超出了你上课之前的预期;(2)想象一下你理想中的案例教学课堂,你觉得实际的案例课堂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你心目中的理想和完美?最后,“学生忠诚”指标只有1个问项,即“如果没有任何学分的压力与选课的限制,你还会在多大程度上因为案例教学而选择某一特定的管理学课程”。

通过计算各指标的均值,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总体上的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期望高达6.73分,这一结果说明在学生心目中,对案例教学是寄予厚望的,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案例教学这一模式,能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包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等),以及强化集体合作意识与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等个性需求满足方面产生积极的效果。然而,当学生实际经历了案例教学课堂之后,其感知到案例教学质量却与之前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案例教学质量感知指标的均值为5.27。预期与现实感知之问的差距必然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评价的降低。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满意度指标均值为4.41,说明实际的案例教学课堂与学生们心目中理想的案例教学课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导致案例教学忠诚度较低的关键性原因之一。结果显示案例教学忠诚度指标的均值只有3.97,说明如果没有任何学分的压力与选课的限制,学生们并不会因为案例教学而选择某一特定的管理学课程。现实中的调研结果,对于我们有志于通过案例教学打造课程特色的教师敲响了一记警钟。同时,我们开始不得不关注一个关键性问题,即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只有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才有可能找到真正提升案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利器。

二、高校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调研对象与方法说明

本文采取学生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具体选择上过“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同学为受访对象,因为这二门课题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中运用到案例教学频率最高的课程,学生在进行案例教学质量评价时的主观感受是最深刻的。

然而,由于本文主题涉及教师日常教学评价等敏感性话题,从而导致明显的社会期望偏差问题(So(ial Desirability Bias。当人们在回答问卷时感到社会压力而给出能被社会认可的答案时,就形成了社会期望偏差。为了减少这一潜在影响,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降低社会期望偏差的干扰。事实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进行访谈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进行个人深度访谈,而不是焦点小组访谈,将受访者的白我表现以及周围人“言行一致”价值观压力等因素的干扰降至最低;第二,尽量将被访者引到比较安静的地方,让他们感觉更加白在。采取半结构式的访谈形式,营造放松、信任的氛围,鼓励被访者更加放开,更加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想法;第三,对于一些特别微妙的问题,研究人员采用投射法,让被访者评价其他的相关行为,比如我们尽量不提到某某老师的营销课或战略管理课。共访谈了38名受访者,有效受访者为36位。

2.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我们最后梳理出了五项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案例选取”、“案例课堂建设”、“案例教学师资”、“案例教学与能力培养”,以及“案例教学考核”。

(1)案例选取。研究结果显示,案例本身的选取是影响案例教学满意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接近94%的受访者认为相对于“洋案例”而言,本土案例在案例课堂教学中更受欢迎。同时,还有近88%的学生认为案例的预测性很重要。因此,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开放性的案例内容对于提升案例满意度尤为关键。另外有87%的学生认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重内容的实践性,不要过分地强调理论;同时,时效性(74% )与关注度) 64 %)也是受访学生经常提及的两个方面。很多案例选择集中于沿用已久,已经不符合当前市场形势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可能经典,但由于重复了太多次,对其分析形成了套路,甚至网络上或教科书中已有很多格式化解读,更可能教师的讲解也会沿用这些标准化分析思路。这样缺乏针对性的“老面孔”案例无疑会削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白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有61%的学生还提到了案例的真实性,因为现实中有些教师为了配合理论教学,会对案例内容进行相应的改编甚至于完全虚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案例的教学满意度。

(2)案例课堂建设。事实上,选择了一个好的案例,只代表案例教学成功了一半。因为案例课堂建设是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我们有可能选取了一个恰当的案例,但有可能学生实际经历了案例课堂以后,并没有达到他们的初始预期。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问的差距,将导致案例教学满意度的降低。研究发现,93.17%的受访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课堂应充分调动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思考者、讨论者、表达者;而教师则应作为引导者、聆听者,沟通者。然而现实是有的课堂设置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在案例选取、讨论、总结中过多干预,挤占了学生的能力发展空问,削弱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的降低。事实上,这样的互动模式扭曲了案例教学的初衷,使得案例教学形同虚设。

另外,有88.14%的学生认为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影响学生案例教学课堂体验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三五个同学说完之后就无话可说了,即所谓的“思维定势”现象;同时,有些同学案例讨论时只能就事论事,无法联想类比,也很难说出白己独特的观点;而且,当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时,总觉得案例分析让人感觉无所适从,无法投入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有时案例课堂中经常是有同学说无同学听。以上种种现象充分说明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影响学生案例参与体验的重要因素。这种准备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提前了解案例材料,还有要提前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理论基础。现实中,我们经常面临的困惑是在实际的案例课堂教学中,是案例穿插理论还是理论讲完之后再呈现案例或者案例先于理论?我们的研究中似乎更偏向于先理论阐述后案例讨论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激起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案例讨论的深度。因为如果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理论知识准备不充分将会造成案例分析跟着感觉走、即兴发言或发言时不着边际。

我们还发现案例教学氛围也是重要的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有74.2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氛围提到了这一因素的价值。比如很多受访学生认为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氛围,案例课堂规模最好是小班上课;同时认为案例课堂的桌椅摆放应该更灵活随意,要体现讨论的氛围(比如圆桌式等);而且,老师与学生之问应该是平等式讨论,然而现实中有些案例教学形式缺乏合理的设计,甚至将案例讨论环节省去,把讲案例教学等同于案例讲解,使得本该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的教学变为老师“一言堂”式的案例灌输,学生变为被动的接受对象。另外,有54.11%的学生还提到了案例课堂节奏的重要性,也就是教师应该提前有一个案例讨论主题的推进顺序,这样才能提高案例课堂时问利用的有效性。因为现实的案例讨论中,有些同学发言的过程中太面面俱到、忽视重点;甚至有些同学通篇念稿;同时,对于复杂的案例,案例介绍加课堂讨论的方式有时就演变成了混沌无序、离题较远的胡聊闲扯。事实上,还有35.47%的学生提到了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的价值,认为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比如如果我是总经理我会怎么办?)应该加入到案例课堂中,这样能深化学生的情景体验,促进思考问题的聚焦性;同时,有29.18%的受访学生认为多元案例教学平台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案例教学仅仅依托于课堂不够,还应该拓展到实习基地、企业、虚拟平台等模式中去。作为案例教学,如果能将案例教学中所涉及的案例企业有关人员请到课堂中来进行现身说法,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案例讨论时思路的拓展。

(3)案例教学师资。教师作为案例教学中的设计者与主导者,对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总体满意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调研结果发现,有96.23%的受访学生提及到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经验是会影响到他们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另外,有94.33%的学生提到了教师的案例点评技巧,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均提及到教师点评一定要实现理论知识和管理实践的结合,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同时,教师点评除了应该给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外,还要有详细解答;另外,教师的点评要有可执行性。总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充当的是精神导师的角色,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案例教学对于培养白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意义,而不只是机械地布置任务。最后,还有89.74%的学生提到了教师的理论视野问题。事实上,学生们并不否认教师们的理论功底,只是在案例教学中,能做到真正“活学活用’,的教师并不多,有些教师很难做到案例教学点与理论知识点的有效融合。因此,此处所提及的理论视野更多的是强调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与价值。

(4)案例教学的能力培养导向。正如前所述,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如果学生在经历了案例课堂后,感觉这些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则会降低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们试图通过案例教学期望得到提升的能力分别为:独立分析与质疑能力X95.33%)、团队协作能力(94.33 % )、实际管理与操作能力(91.02%)、沟通协调能力(87.74%),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85.33% ) ,决策能力X79.25 %)与资料查阅能力(74.32%)。实质上,案例教学是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讨论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综合分析、判断决策、口头表达等能力等。案例教学对学生来说比理论教学更具挑战性和实用性。而理论教学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快速性方面具有案例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味地偏重于案例教学,可能会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一味地偏重理论教学,又缺乏对学生能力应有的锻炼。因此,正确的平衡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二者的关系,是广大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和课时安排上所必须考虑和重视的。

(5)案例教学考核。正如前所述,在实际的案例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小组讨论中的“搭便车,,现象,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时三五个同学说完之后课堂就变得鸦雀无声了。这种结果将造成一种课堂互动程度的进一步降低,让本来对案例讨论有着较高兴趣的同学们也产生了负面情绪。因此,我们经常在思考,是否可以进行一定的制度设计以防止此现象发生?应如何设立一个规范的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怎样评分是公平客观合理的?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发现案例教学考核也是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由于案例分析结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不能按照客观题一样的标准予以评判,而应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95.33% )、判断决策能力X94.27 % )、创新能力(91.87%)、团队协作能力084.37%)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能力(77.28%) o对学生在案例课堂中思维品质的展现给予全面的考量,比如分析过程是否恰当,结论依据是否充分合理,结论推断是否符合逻辑,思维有无创新的方面进行考核。

另外,使用小组内匿名互评(61.27% ),可以从制度设计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减少“搭便车”者的数量。而且应将案例课堂的表现纳入到学生总成绩评定的框架内,使学生从心理上对其更加重视。当然,在评定方式方面,有近97.76%的学生还是认为教师评定应占主导;其次是组问互评(84.23% )。以上三种评定方式的有机结合,将有效地提高案例教学评定的科学性,从而保证评定结果的有效性与公平性。

三、对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建议进行科学的案例选取

目前而言,教师在选取案例时,经常犯“崇洋媚外”、“事后诸葛亮”、“重理论轻实践”,以及“内容老套”等问题。

一是本土案例与西方案例并重。案例由于继承于西方,案例教学模式在案例的选取上多注重欧美国家。然而,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活跃的本土市场上也有着层出不穷的案例。反映中国经济与市场的案例,也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必须重视的。对本土案例产生的特殊环境的理解、对其背后所蕴含的制度和市场的特征解读都是我们仅仅讨论西方案例所不能获得的。因此,重视本土案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本国企业面临问题的能力。当然,案例选取一味的本土化,可能使学生缺乏国际视野。因此,应适当地保持二者的平衡。

二是强化案例的预测性。现有的很多案例都是马后炮似的“以成败论英雄,,式的案例,学生们很质疑其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开放性的案例对于提升案例满意度尤为关键。这也对我们的教师进行案例库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这种案例是立足于未来的,是对未来企业运作的一种分析与预测,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增强案例的现实性。案例选取也要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好是学生切实感受或经历过的情境下的案例。案例设计者可以从各种媒体中、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生活场所中搜集最新的典型案例。身边的案例往往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因为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提。相比于传统的经典案例,这样的新鲜案例由于没有固定的解读和评价,往往也更能提升学生的白主创新意识。在一个新鲜案例的分析中,学生思维训练的密度和深度比在传统案例大得多。

2.改进案例课堂建设

案例课堂建设是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要改进案例课堂建设,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应通过组织、引导,使学生在比较宽松的前提下深入探讨、辩论,从而实现由个案到理论、理论到现实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而且,教师要摆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角让位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表达白己的观点和看法。当然,由于学生对问题讨论面的控制能力不强,有时可能会偏离主题目标的探讨。所以教师提纲挚领的有力组织是保证案例课堂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案例教学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的组织协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只有双方的共同参与、有机配合,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既定目标。

二是应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条件进行案例课堂前的相关准备。因为课前准备是影响学生案例参与体验的重要因素。这种准备包括对案例材料的熟悉、相关理论背景的学习、讨论小组成员之问的充分沟通与交流等。学生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理论知识准备不充分将会造成案例分析跟着感觉走,案例讨论最终只会流于形式。当然,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一种有效的案例教学氛围,这种氛围的创造包括环境与气氛等方面,比如案例课堂规模以小班为主;案例课堂的桌椅摆放应该更灵活随意,比如以圆桌式为主;而且,老师与学生之问应该是平等式讨论,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不能将案例教学等同于案例讲解,否则使得本该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的案例教学变为老师“一言堂”式的案例灌输。

三是走出课堂,丰富教学形式。案例教学中,要善于对具体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比如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平台等。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比如如果我是总经理我会怎么办?)能深化学生的情景体验,促进思考问题的聚焦性;同时,案例教学仅仅依托于课堂不够,还应该拓展到实习基地、企业、虚拟平台等模式中去,进而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案例讨论时思路的拓展。

3.强化案例教学师资

现实中,很多教师白身的成长背景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学术背景深厚,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受到白身经验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认识也多基于白己的理论知识,很难引导学生把握案例的实质,使案例教学流于肤浅,大大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因此,工商管理专业院系在案例教学的师资配备上应予以重视。不要一味以学位论高低,而应该让有过实践经验或与企业联系紧密的教师担负案例教学的任务。这样,他们的指导就不会只流于理论层面,而是具有深刻的实践、经验意义。另外,教师也应通过实习和调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丰富白己的实践经验,提高白己的实践能力。

4.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研究表明,学生们通过参与案例课堂试图提升的能力包括独立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际管理与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决策能力与资料查阅能力。因此,教师在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课堂建设与案例教学考核等方面均应体现能力培养这一主要导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案例讨论最好以团队/小组形式进行。由各案例小组白行推选一位团队领导,由团队领导根据团队成员的素质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分工应尽可能模块化,比如资料收集、PPT制作、案例陈述等。然后,教师在进行学生综合成绩考核时,除了应考核团队的总体表现外,还应对各个成员所分工领域的表现进行评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规避“搭便车”现象,同时还可以促进各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集体精神。

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对案例进行点评时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反应见缝插针适时提问,设置悬念,可留出思维空问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形成白己的观点。例如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提出种种观点,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5.规范案例教学考核

由于很多教师只是将案例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所以缺乏对案例教学考核的重视。很多课程的考核方式只是集中于理论知识的考察,忽略了案例教学中学生表现的考核评价。这种合理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得学生也对案例教学不够重视,甚至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从而使案例教学不能发挥原本期望的效果。即便是有相应的评价方式,大部分考核方式仍然是把学生划分为小组,以组为单位打分。但在现实中,往往有些学生并没有认真参与,只是坐享其成,这样的欠公平、过于主观的打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要让案例教学的考核更科学规范,应该同时从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着手,具体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