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园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校园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园法制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校园法制教育论文

第1篇

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服务于法制教育的理念和法制教育课的本质。法制教育的理念要求将法制教育课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化教育中解放出来,设置成独立的法律基础和法律技能的教育课。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本质是以广大在校学生为对象,以法治和法律为内容,以培养其法律素质、传授法律技能为目的,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为主旨,展开的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三者的合一。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要从注重学法转变为注重用法。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识(法律技能),主要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通过一定量的法学理论教育,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观点,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权威;通过讲解和介绍宪法,了解宪法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部门法,培养学生守法、护法、用法的知识技能和自觉意识。目前,不同类别的职业院校整齐划一地以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由于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教授者,犹如蜻蜓点水,匆忙赶进度,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罗列和堆积;学习者往往疲于应付,死记硬背,应付过关考试,师生都苦不堪言。这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在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还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受体相通的法律课程,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内在性需要。

二、法制教育教材的改革

除了《法律基础》主教材外,各职业院校还可以根据本系统、本校的专业和对应的职业的特点,结合与之相关的部门法的内容,简明扼要地编著对主课程具有辅助、补充作用的选修课教材。配合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可加以《劳动法》、《合同法》或有关工商、金融、会计等部门规章的重要内容,作为《法律基础》课的深化和延伸,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步入社会的用法能力,这才算是达到《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为了不使必修和选择课的教材陷入抽象无趣的地步,也可以在辅助教材的下半部分收编一些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具有以下特征:

(1)能充分体现法律或部门法的基本原理;

(2)结合学生的专业和未来就业的职业特点,以相应的部门法的基本规范和运用规则为内容;

(3)配合当前的时势特点,增加反映当前青年人的普遍诉求,或者代表了与专业相关的该部门法发展变化的新趋势的内容。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常见的法律名词,完全可以放在案例中加以注释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在理解中实际运用它,而不必死记硬背大量的名词;这一来,教材的编排体例就搞活了。这样编排的教材,不可能不受到学生的欢迎,且完全可以作为其职业和专业化法律素质培训的选择课。经对职业院校的特点就是职业性较强,学生实习和实际工作的机会较多,在法制教育中,应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这一特点,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特征以及职业预期,在开展普及型法律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法制教育层面,创新教育模式,应当开办部分与各专业职业发展相关、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课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专业相关法律的关注,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的需求,融入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例如,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开设《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国际商法》等课程,将对学生法律知识积累、法律素养提高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轮船航海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交通法》、《海商法》、《国际法》等课程,对于财政金融专业的学生开设《金融法》《税法》等课程,这些将有助于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只有让高职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对他们学习、就业甚至一生的影响,他们才能够保持对学习法律的高度热情,进一步促进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自身实际职业能力。

三、法制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

(一)组织模拟法庭。这个做法以往就有,但调查显示学生们仍热衷这个方式,因为其参与性和综合功能比较强的缘故,在采用这个方式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案例,对非法律专业学生而言,选择理论难度不大、受人们关注的典型案例或与现时代年轻人关系密切的案件会比较容易发挥。同时,应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对案件程序和理论要点作剧本式的安排,以增强其表现力和表演功能,显现出模拟法庭的参与性和观赏性。

(二)讨论式教学。这个关键要有好的、大家关注并容易产生不同见解的题目。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老师事先作一些必要的提示,也可以要求分组讨论中选派代表做总结发言。

(三)开辟第二课堂。这是最灵活、最多样化的尝试,比如组织大家到相关的法庭旁听一些大案、要案,参观监狱,组织下乡普法,在重大节日在校园内外宣传展开法律咨询活动,组织法律社团和校园法律援助机构,开辟法制园地宣传栏等,师生共同携手丰富校园的法律与文化活动,都能令人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的氛围。

(四)组织法官、检察官和法学专家开设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如果配合适当的主题,比如宣传新法的诞生、重大的法律制度的变革,这样做法效果会更佳。其频次以每学期二至三次为适宜。以上方式可以齐头并进、多管齐下,也可以着重采用其中的二三种方式展开,教师们可以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群体的不同爱好选择性地适用。五、建设优良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在当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教育课合并的情形下,法制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得不到保障,非法律专业学位的老师任课的比例居高不下,还有大量的以政治教员和辅导员兼任的情况,情形不容乐观。这些非专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得到再提高的机会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素质提升的速度偏缓,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深化和创新的需求,这是现状。建设优良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应从法律专业人士和法律学位应届毕业生中招聘适用人才,确保法制教育课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水平,这是居于第一位的。其次就是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机遇问题;当然,在全面实现法制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之前,这是必要的权宜之计。第三,也应注意教师队伍年龄与教学经验、法学专业学位与法律实践经验的搭配,利于教师群体共同提高。第四,在有条件的院校,可组建法学课教研组,共同研讨开拓高职院校的法制课教学,发挥教师队伍的集体力量。

四、结语

第2篇

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远远落后于社会法律要求,这点在技工院校学生中表现尤其突出。技校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尚未成熟,处理实际问题的技巧也不够,稍微处理不慎就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出现,很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加上受家庭因素影响,比如一些在单亲家庭成长的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管理不到位,加之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其溺爱,导致这些学生往往是家长管不住,师长的话不听,法制意识淡薄,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二、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在法治社会中,是否知法懂法,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若对一些问题学生不加以管束,往往会产生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等较为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学校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教育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因此学校要全方位制定好法制教育的措施。

三、加强校园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厌学的特点

在学校教育的方法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提高上课时学生参与的热情,积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列举社会治安、学生违纪、青少年犯罪等与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剖析违法犯罪原因。同时,课堂教学还可结合演讲、小组讨论、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多让学生参与,加强与实践的联系。

(二)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建立法制教育的实践基地。

一方面,学校应该在每学期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法制教育知识普及,使学生明确各种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并请少管所的犯罪少年现身说法,同时组织学生收看中央和地方电视台举办的法制专题节目,或者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进行环保宣传、维护交通秩序等,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学习并加深对国家法律规范的理解,做到学法、懂法、守法。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教师的为人处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除了培养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还必须要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带好头,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第3篇

(一)法学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法学课程仍是坚持以教师讲为主,并且只讲授法律理论,围绕教材照本宣科,以法律术语、法律概念、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学习为主,侧重解释法律条文,缺乏实践应用和案例教学。知识讲解概括抽象,脱离实际、脱离生活,不能与法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这些做法使得学生在学习法学课程时,往往感到枯燥无味,有时甚至一头雾水,使得学生对法学课程越来越反感,从而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要说创新学习了。

(二)法学教育重在实践和运用

高职院校法学课程教学必须与实践工作领域相联系,与学生未来即将从事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书记员、仲裁员、法律顾问等职业相联系,这样才能有更强的吸引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课堂与工作岗位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法律知识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力。课程设置要符合岗位工作需求,打破学科体系,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法学教育要有训练性,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动脑子思考,而不是纯粹的背诵式学习法条,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

二、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受时代和认知的限制,传统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传统教学是基于教材内容采取讲解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首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其次是培养能力。传统教学通过知识对学生进行评价,看的是分数,但是往往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在现实中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较差。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整个课程是老师主导,主角是老师在课堂中扮演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学习和接收知识。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基本上还局限于“粉笔加黑板”的模式,教学方法以全盘讲授为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导致教学与实际工作要求脱节。传统教育模式下,许多毕业生走出学校走入工作岗位后反映,虽然自己在学校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说起专业知识头头是道,但在工作岗位,却发现自己课堂上学的知识大多用不上,甚至学习的知识落后了,需要重新学习,面对法律案件无从下手,法律专业学生不懂不会法律问题的现象令人尴尬。

(二)项目化教学符合教育改革实践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的记忆力、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等认知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不能说不重要),与之相应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要,课外辅导为辅的形式。传统教学方法,强调靠记忆、抽象思维和计算来完成,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往往导致“高分低能”,不符合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状况。项目化教学是比较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项目化教学则以职业岗位为基础,以培养掌握工作技能为目标,立足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格局,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课堂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中、职业岗位上的操作应用技能融为一体进行学习,更多地强调了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深受高职院校学生欢迎。

(三)项目化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长期以来,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围绕教材准备教案和讲稿,课堂上一直采取固定的讲解、提问、讨论、作业和复习的一套程序,内容上以课本知识为主,形式上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既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师本身也缺乏创新和激情,甚至有的教师到网上下载一些课件、教案,不管符不符合本门课程和本校实际,就敢到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误人子弟。学校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参考依据是教师的备课、教案、语言、教学环节等是否合理流畅,教学进度是否符合教学计划和大纲,教学内容是否依据指定教材,教学工具是否合理得当,学生考试成绩是否合格,有时甚至通过听一两次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评定成绩。评定教师的业务水平,没有和培养了多少符合岗位需求的学生相挂钩,没有和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相挂钩。项目化教学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有较强和较高的要求,同时具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能力。吃大锅饭,滥竽充数的教师既没有能力上好一堂项目化课程,更不用说培养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了。

三、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应以此目标为中心进行改革和创新。在高职法学教育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综合素质是现代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法律相关工作岗位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的法学人才培养重在课程体系,没有从工作岗位出发,致使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岗位实际。高职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培养目标。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法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各个法学实践项目的设计实施,调研报告的撰写,课程论文的撰写,相关的课件制作,模拟法庭演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检索文献、收集资料、法律应用、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专业性综合素质。二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通过项目进行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与分工,就个人而言,培养了学生虚心求教、取长补短的优秀品质;就集体而言,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与人交际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应对复杂的社会的能力,甚至是创新能力,提高了他们利用法律知识解决社会矛盾,从而真正为法学和法律界培养一批合格实用法律工作者。

四、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要求

(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项目化教学所需的师资队伍不健全

目前现有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未能很好落实专兼职教师合作机制,法学专家进入课程改革团队的没有或者少有,项目实施中的现场指导多由本校教师而非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教师现场指导能力欠缺。因为专业教师缺少实践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针对项目过程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对项目化教学课堂掌控能力和经验欠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造成资源浪费,时间、人员等分配不均。还有一些教师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学理念,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的模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角色定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导地位认识不够。

2.部分学生对项目化教学不适应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很多学生都不适应,认为要自己动手的地方太多,完成不了,或者懒得动手。很多学生主导的意识不强,主动动手去做的意识很差。还有学生对项目化教学有滥竽充数的问题。学生对项目化教学缺少必要的角色认同和主观认识,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快适应角色转换,不按职业岗位角色来要求自己,“滥竽充数”的现象存在,看别人动手参加。对小组或个人完成工作任务一时难以完成,课后不能及时查找资料,作业完不成,有的工作质量层次不齐,逐渐形成了适应项目化的学生学习日益进步,不适应项目化的学生愈加掉队。

3.教学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首先,班级学生数量过多,教学组织安排不容易,只能分组实施具体的项目,很难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独立完成项目或任务。由于人数多确定学生分组也有矛盾,组分得过大,组内少数人做而大多数看,组分得过细,教师指导又不能完全满足,使小组协作学习的效果打了折扣,项目实施过程与质量难以控制。其次,硬件条件不足。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资料不足、部分图书学科知识老化,图书资源和机房数量不够,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又面临机房不足或时间难以保证等问题,因而查找资料困难较多。实训设备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许多专业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分组教学需要,模拟法庭建设标准低,又和其他会议设施共用,导致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训练使用。而学生一般都是拥有着足够的知识储备,却无法在实践中进行操作,缺乏生成实践的场所和办学条件。

(二)以项目化教学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层次

1.培养优秀的工作者

学生的知识与实践、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职业教育所关注的。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基础。学生要想拥有足够的工作能力,首先要储备专业知识。其次把学会的知识用到课堂项目中,再实践应用到工作岗位中。再次,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相辅相成的理念很重要。因此,项目化教学中,法学课程也是如此,学生不仅要储备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在法学课程教学中项目化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将法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情境中去解决现实的问题,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通过项目化教学实践,更多的教师将加强自身学习,不仅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更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方法,不仅要学习课程知识,更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等技能,做到“一专多能”,改革创新教学思路,不断提升个人业务素质,进而促进学校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3.培养优良的学风建设

学生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的现象存在。实践中,平时上课不认真容易走神的学生,很具有实践创新能力。这部分学生不拘形式,不遵守纪律,却敢于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观点。传统的教学反而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而项目化教学正好迎合了这部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带动了原本认真但只听不动脑的学生好奇心。在传统的教学中理论知识要记和背,而项目化教学是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知识。传统教学课堂满堂灌知识,学生死气沉沉记录;项目教学,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师做指导,建立了学与用的快速沟通,把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参与,让学生创新,提高学习效率,树立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4.建设良好的学校社会单位合作关系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在化

世纪之交,由于社会环境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思想也相应地有了改变,他们的道德教育更应引起我们的极大重视,对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问题,不少人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是,对如何有效地达到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目标的方法研究却未能有很大的进展。因此,笔者从活动教育的角度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能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参考。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道德领域中,活动特别是协作能够促进道德的发展,原因在于通过协作发展了儿童相互了解,相互评价的能力,在互惠的基础上发展相互尊重、公正感,培养起了“批判态度、客观性和推理思考的行为形式”,从而使用其能够逐渐摆脱成人和外在的强制,真正执行能过协作得来的规则;活动加深了儿童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了基础。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教育中,我们也可以用上述理论作指导,提高开展以协作为目的的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的真正责任意识和义务感,以形成和发展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及集体主义思想。以协作为目的的活动更是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而自我教育是衡量道德教育是否面功以及在什么程度上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活动教育”理论可为现阶段德育方法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一、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德育在方法上忽视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就拿道德规范或知识学习来说,当学生成长到一定年龄,逻辑思维开始发达,人际交往频繁,对外界社会的交流和了解增多,如果道德教育是单纯地进行灌输,容易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导致其道德价值观的混乱,进而则会感到成人社会的虚伪,并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反感。可以说,学生中出现对德育工作的逆反心理和“抗药性”与此不无关系。因此,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在内容上,也应该在所采取的方法和方式上适应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忽视学生心理发展变化,依然沿用大中小学生一个样的德育方式方法,必然劳而无功。

其次,忽视了青少年的时代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特有的心理倾向。对上一代人极为有效的方法,若全盘照搬,对下一代则可能收益甚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德育方法在某个阶段或时期有效而在另一个阶段或另一个时期又不那么有效的现象。当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当代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创新、变化和憧憬,老一套的方法和与他们时空距离较远的内容,对他们作用自然十分有限。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的学生,如果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和枯燥,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鲜感,其效益必然递减。

最后,忽视了道德的内化过程。对学生采取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方法来进行道德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对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文明规范有很大作用。但如果道德教育未能通过学生自身和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之内化,他们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操作又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则难以培养其自律品质。因为他律必然是有时空限制的,当学生处在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中,不少人就有可能有不道德的言行。如有的学生将自己的钱物上缴,以博得拾金不昧的美名,有的学生撕破自己的衣服,自伤身体,谎称是见义勇为、与坏人搏斗等等,这就是道德没有内化的结果。

由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说明,德育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已迫在眉睫。

二、如何创新学校德育教育

为了让我们的高职教育紧跟时代,为了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改革和创新德育教育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笔者认为,当前的道德教育应按以下方法创新:

1.内在化。即道德教育活动方式方法要抓住内在本质,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现在的学生,大量的并不是没有道德认识,而是“知情脱离”或“知行脱节”。比如说雷锋活动,他们也会去参加,但未学到本质东西,在活动日或活动月里,大家表现不错,但过了这一段时间,依然如故。我们的德育教育要有成效,就要抓住本质,有针对性。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后,就通过让他们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处理人际关系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以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品质。在日常教育中,一些学生虽然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但由于缺乏情感的推动力,不能躬身实践。有一位学生看见一位盲人撞到树上,忍不住笑了起来,还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教师问他该怎么做才对,他心不在焉地回答:“应该同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可见他是懂得同情人、尊重人的道理的,但还未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就让他设想、体验一下盲人的心理反应和感受,然后启发他:“如果你是盲人,也撞上树,同时还遇到旁边人的嘲笑,这时你的心情如何呢?”这时才可能让这位学生认真思索起来,甚至可以蒙上眼睛让他走一段路或生活学习半天,这样就能真正对其有所触动,亲身的体验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真正让学生“心临其境”去体验,形成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启开他们的情感之门,达到“理达通情”,言行一致的要求。

2.理性化。即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反省,使之不但其自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便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正确地学会识别千差万别的具体的道德情境。国外比较成功的方法就是道德困境讨论,提供一个学生易在道德认识上产生的混淆和道德问题或品质问题,如诚实与朋友义气、逞能鲁莽与勇敢等以及一些正确的道德动机与不恰当的道德行为之间的两难矛盾现象,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并让他们大胆地讲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并要他们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常识或材料展开讨论,教师不断根据讨论的进展提出可供进一点思索的问题,将讨论引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并逐步地导向正轨。最后老师可对学生的讨论结果,针对不同观点展开细致的分析,水到渠道引出较高的道德层次的、让学生充分信服的观点,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目的。

3.科学化。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要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水平。比如,同样是故事叙述方法,小学生与大学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一般是从直观的、具体的、比较肤浅的感知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最早形成的道德概念,主要是依据成年人对各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从大量的道德情境里抽象概括出来的。利用道德故事的情境进行教育有着悠久而广泛的历史,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讲故事进行道德教育要比单纯地要求学生背诵《小学生守则》效果要好。要教育儿童诚实,老师无须大叫大嚷“要诚实,要诚实”,而只需讲述《伊索寓言》中那个牧童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故事;要教育儿童尊重长者,只要让他们去读“孔融让梨”的故事;要想让儿童如何懂得面对逆境,只要给他们讲爱迪生成才和张海迪的故事等等。这种方法比仅仅记忆行为规则条文印象要深刻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对于知识阅历相对较多,自我意识逐步完美的高职学生来说,再重复他们已经知晓的故事可能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当作小孩而不屑一顾,改由学生叙述自己经历过的道德故事,将是一种很有效的理解途径和道德发展手段。

4.时代化。即要注意学生个性必理的时代特征。当今的大中专学生,自立意义非常强烈,特别是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他们摒充权威,厌恶别人对他们指手划脚,而要自己探索和追求。他们认为,教师没有权力命令他们相信什么,怀疑什么。对于许多事情,假如明知是自己分析错了,宁可要自己思考后改正,而不要即使是正确的现成答案。对于这样的学生教育的方法主要在于提出某个道德故事,并使学生与这些道德故事中涉及的人物相互发生影响,让他们有机会去面对真正的道德情感。

5.自主化。即发展学生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道德完善。比如利用假期,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组织学生在山区或农村住一段时间,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制定出严格的纪律,并以此约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日常生活、开展活动或劳动均由学生轮流自己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生根据规定的作息时间、规则和安排展开活动,晚上进行自我小结,让学生谈自己的苦和累以及心理的感受,教师加以指导。要求学生相互鼓励,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进相互的感情和友谊,体验劳动者的艰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事后要求他们介绍劳动全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与同学视其效果予以评分,并将结果通知家长,以密切学生与家长间的感情交流,让学体验家长的辛苦,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的品质,同时以实际成果引起父母对德育的重视。

6.反复化。即要使道德认识内在化、理性化,道德教育就一定具有重复性。只有经过反复认识、反复感染,才能真正从心灵深处产生道德信念。而且,必须使这种重复教育每一次都能根据新的情况、结合新的内容,使学生有新的切身体会。开展的活动最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多次才能完成的项目,使活动和成效能与学生的个人努力相联系,并通过时间延续,使学生对之产生感受,并产生一定的审美情趣或心理满足感。如让学生在某一较荒凉的空地上种植花草树木,要具体地规划各个学生的具体负责范围或对象,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学生的劳作情况进行评比,要求学生给予通过关书本知识或请教有经验的长辈加以解决。

教育人的工作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本来难度就大,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实践,作为新世纪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运用先进的德育理念,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来构建21世纪的德育方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昭第.家庭德育面临的三个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7,(1).

第5篇

(一)政策弱化了法制教育的作用。

2005年开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将高校法制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把原有的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这种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但在客观上却降低了“法制教育”课程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比重,弱化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法制教育附属于德育。高等美术院校同其他高校一样,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法律基础仅占这门课程得三分之一比重,仅仅用十几个学时就要把涵盖民法学、刑法学、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等多个部门法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只能是浅尝辄止,更谈不上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观念了。

(二)缺少法律氛围,师资建设不足。

高等美术院校与其他类别的院校相比有着自身的弱势,第一,从学校专业设置来讲,我国绝大多数综合型大学都开设了法学(律)专业,成立了法律系(部)或专门的法学院,法学专业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法制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法律和学术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广大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受到积极的影响。而美术院校因为专业设置单一且均为艺术,一般不可能开设法律专业,因此很难在校园内形成一个很好的谈法论法的良好氛围。第二,众多高校法律专业的设置带来的另一个优势便是法律师资力量相对强大,一般来说这些高校法律基础课程均是具备专业法学素养的人才来讲授,这些法学专业教师能从法理出发,传授给大学生相对系统深入的法学知识,而不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在这点上,作为高等美术院校而言,具备法学科班出身的法律教师少之又少,不能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法律教师团队,而大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来讲授法律基础课。他们一般不具备专业法律知识和素养,更多的是进行道德的宣传,无法真正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

(三)课程设置僵化,重视程度不足。

从国内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均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必修课程,高等美术院校在这门课程的安排上与艺术专业课程相比可谓边缘化,加上非法学专业教师机械式的知识灌输和枯燥的填鸭,学生早已厌烦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对高等美术院校来说,在教育教学上更多关注艺术专业课程,而对法律基础课重视不足,这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相悖。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兼顾人文素质教育,这有赖于合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中法制教育课程应该占有相当比重。

二、完善高等美术院校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进行法制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其法制观念的有无,法律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法制教育的成败。教师乃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拥有一支积极向上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健康有良知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为高等美术院校,应该对“法制教育”给与足够的重视,改变过去仅仅任用几个非法学专业出身的教师讲授法律基础课的状况,法律知识毕竟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担任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是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科班人才,这样才能从法学的根本理念上教授学生法律知识,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使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改革法制教育模式。

高等美术院校应该打破传统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反对照本宣科,应该支持和鼓励教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带领学生多进行法律实践,比如组织艺术专业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到法院听审,组织艺术专业学生与法学院校学生进行交流与辅导活动,尽可能的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与宣传,增加艺术专业大学生与法律接触的机会。此外,法律专业教师还应该增加案例教学,用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理解法律真谛,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为了加强法制宣传,高等美术院校可以成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聘请法学专业教师担任中心成员,为广大学生提供法律咨询,这种面对面的法律讲解必然更有针对性。

(三)开设艺术法课程。

高等美术院校开设的专业均为艺术相关,专业学生无论是进行绘画创作还是设计创作均与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应该学习艺术法相关课程,这一方面在自己作品受到侵权时能够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一方面也要用艺术法的知识作为指引,避免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中央美术学院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设了艺术法课程,成为国内高等美术院校开设艺术法课程的先驱,这值得其他高等美术院校借鉴。艺术法课程内容应该以知识产权法为主体,包括与艺术品相关的拍卖法、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法等。

(四)学校内部成立法制教育管理机构。

目前中国大学一般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法制教育管理机构,而是由教务部门负责协调安排法律基础课程,但作为一般的教学管理部门他们没有专门的时间去研究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课,况且在美术类院校法制课程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强化法制教育管理。鉴于知识产权法、拍卖法等艺术法在高等美术院校法制教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该明确高等美术院校法制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学校应该成立单独的法制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协调全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将法制教育工作进一步做好并落到实处。

三、结语

第6篇

(一)从学生角度看。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首先,当遇到常见的消费法律纠纷时,他们往往选择自认倒霉、忍气吞声的解决方式,不知道如何维权。甚至连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了都不知道。其次,当大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实习或者将来走向正式的工作岗位时,往往都要面临劳动纠纷问题,面对强势的用人单位,很容易遭遇各种法律风险,例如人身损害、劳动权益受损等,从而导致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后,有些学生因为不懂法,误入传销或者组织,其人身安全受到严重损害和威胁。因此,学校开展法律通识教育,能让学生知法守法,提高法律维权技能,无论是对将来的生活还是工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从学校角度看。首先,学校开展法律通识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校园犯罪率。近年来,高职院校校园中的违法犯罪案件有所上升,有些受侵害者采取了非常过激的方式来处理,引发新的犯罪。这里面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部分学生法制意识不强、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其次,促进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工学结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学生是工学结合中最重要的主体,学生权益受损,牵连实习单位,学生和家长方面会产生对实习制度的抵触情绪,实习单位对校企合作模式也会有所顾虑,这将导致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进程受阻。只有强化学生的法律教育与提高预防功能,才能有效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得工学结合模式健康发展。

(三)从社会角度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全民知法守法是前提、关键。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因此,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其法律素质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

目前,法律通识教育课程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其得到了大力的推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高职院校中很多公共必修课都涉及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识。例如,关于宪法以及作为中国公民应享有的最基本权利的法律知识被纳入到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关于劳动者权益维护的法律知识被纳入到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中。而关于违法犯罪法律知识被纳入到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这门课程中。这些课程中的法律章节让课程更完整,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法律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混合体设计让法律通识教育成为这些课程的附属品,最终被轻描淡写,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第二,有的高职学院新开了“法律理念与法律意识”等法律通识课程,它主要侧重从精神程度上来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同,让学生树立较高的法律意识,从法律思想和精神方面使学生获得启迪。但笔者认为这门课程并不适合高职学生,而更适合本科院校的学生。第三,一般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安全教育这三门课程。而从事这些课程教授的老师,其专业很多都是非法学专业毕业的。从教师的主体角度上来说,法律通识教育是缺乏专业性的。一部分老师基于自己专业的限制无法从更专业的角度传授法律知识。这极有可能导致这些课程中的法律知识被弱化。总体上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律通识教育仍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高职院校法律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提高对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影响很大。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法制教育,因此,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植应该成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和重要的任务。以下对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初步提以下几点设想。

(一)凸显法律通识教育课程地位的独立性。首先,学校要意识到开展法律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将法律通识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独立开来,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这是高职院校法律通识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高职院校可以先鼓励法律教师开设法律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并以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推出,供学生选择学习。待课程体系逐渐完善后,再逐步向全校公共必修课的方向转变。其次,法律教师要尽快完善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之前法律与其他课程混合体的设计使法律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呈分散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因此,法律通识教育的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具体内容和课程目标等很多方面都需要重新构建。

(二)提高法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首先,明确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法律通识课程是面向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而将国际经济法、经济法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作为法律通识课程来开设是缺乏科学性的。因此,法律通识课程的内容应以基础性法律知识和法律理念的普及为主,不应涉及专业性很强的法律知识。其次,明确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名称。例如,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这样的课程名称好像更能体现法律通识教育的本质,而且名称相对科学些,更接地气些。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这门课程又没有体现出专门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色彩。笔者认为,确定一个合适的准确的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名称是完善这门课程的重要点睛之笔。最后,明确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形态、教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法律通识教育不仅是对非法律专业学生一般基础性的普及法律知识,重点应放在提高法律维权的技能上,但又要注意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从更深层上来说,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学生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增强学生法律维权技能,这才是法律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注重法律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和保证,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课程目标为核心。因此,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实用性和可发展性。笔者认为,劳动维权方面、投资方面、消费维权方面、婚姻方面的法律知识以及侵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法律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劳动维权方面的法律知识是为高职学生在企业实习和将来工作服务的。投资方面的法律知识是为高职学生在校或将来自主创业服务的。而消费维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婚姻法方面的法律知识和侵权方面的法律知识都是高职学生在校和将来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法律知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分析,这些课程内容更能体现法律知识的工具性,使高职学生基本完成法律维权知识的储备。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无论学生是在学校还是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这些都是常用好用管用的法律知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法律知识基本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法律的愿望和学习法律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四)加强法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组织的多样性。目前,相对专业教师,高职院校法律教师的数量是非常少的。面临短时间法律教师数量的短缺问题,让少数的法律专业教师承担全校的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其解决的方法,一是加快培养和扩建一批专业的法律教师队伍。二是加强法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组织的多样性。例如,高职院校应多请一些法律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通过学术报告会可以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对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法治观念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或者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律师来校开讲座,从而形成一个多方位的教学模式。让听报告和讲座成为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最后,在教学模式上,可将法律通识课程以慕课形式呈现,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到网上自学做题,并结合少量合理的课堂探讨,从而有效解决高职院校法律教师紧缺的压力。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教学研究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倡的一个发展方向,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体现,对社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同社会、国家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针对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是增强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基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模式以普及为主,学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去,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培养法制观念和素养,不断提升人才素质。

1 现阶段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状

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社会主义人才,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大学生的犯罪率,目前的法制教育主要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过于注重思想教育忽视了习惯和实践教育,我们应该明确,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过于注重思想教育无法实现知识到能力以及思维的转变,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社会要求。

1.1 缺乏对法制教育的准确认识

法制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目标,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仅仅是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这是缺乏对法制教育的正确认识的体现,要明确思想素质是重要的,这仅仅只是学习法律的基础,德育教育不能涵盖法制教育,这样起不到法制教育应有的目的。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就业过于关注,忽视德育教育,更加忽视了法制教育的开展,弱化甚至是完全略去法制教育的存在。这种片面单一的法制教育的理解很难保证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在师资力量上很匮乏,导致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开展状况堪忧。

1.2 法制教育重心偏移

现阶段的法制教育将重心放在法律的普及上,而不是法律意识的培养上,这种落后的法制教育重心是目前法制教育水平得不到提升的根本所在。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对学生的法律素养有了很高的要求,而法律意识又是法律素养的基础,只有培养足够的法律意识才能使法律素养得到提升。这是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样也是我国法制教育努力的方向。大部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以课堂为学生灌输法律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这很难将知识转变成能力,从而提升法律素养。繁重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对法律知识失去了兴趣,同时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较差,教学内容缺乏重点,缺乏实际的教学意义。

1.3 缺乏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

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是法制教育的基础,现阶段的法制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尤其是针对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虽然说学生就业对法律知识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要明确法制社会中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应该从基础的教育中心到教学方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强,有一定的法律思维。

2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改进方向

2.1 明确法制教育重要性,认识和了解法制教育

高职院校是重要的社会人才培养基地,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法律素养是法制社会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不断提升个人素质的基础,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渊的影响,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法制教学水平。同时要结合当代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改变,转变传统的法制教育观念,深入分析法制教育的深刻含义,围绕培养学生法制意识为核心进行法制教育研究,让学生在学校培养出一定的法律思维和法律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2.2 将培养法律意识作为法制教育的根本

要明确法律素养是法制社会的有力保障,只有知法懂法用法的人,才能促进法制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特使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就很容易走向犯罪,这也是大学生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要摆脱知识灌输,而是法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有一定能力和意识进行犯罪行为的判定,降低学生不如犯罪道路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2.3 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实际中要增强法律知识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在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法律知识教育,提升法律的实用性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和创新,教学内容新颖有趣,同时要符合实际,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提升课堂效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案例分析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例如,进行犯罪现场模拟、犯罪心理分析等,通过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

3 总结

法制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明确现阶段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培养同社会、国家联系到一起,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全能型人才,培养知法懂法用法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第8篇

(1)突出语文教学的全面性。素质教育不是尖子教育、精英教育,而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的全民教育、大众教育。所以,我们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①营造人人乐于参与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营造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间彼此的好感程度。为此,作为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愿望、亲切的教态、充满乐观的品质和诲人不倦的情怀之外,还应做到既充满激情而又富于辞采,既出口成章又幽默爽朗,既能汹涌澎湃气吞山河,又能凄切缠绵如泣如诉。用教师千变万化的课堂情愫,为学生营造千变万化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才会人人爱听、人人爱学。这样“人人爱听、人人爱学”的课,难道还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吗?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育。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其所处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课堂上参与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对内容性的问题可多让中下水平的学生回答,对语言文字技巧性的问题可多让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单一型的问题可多让中下水平的学生回答,复合型的问题可多让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倡导:未来学校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现代研究表明,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具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成功潜能,问题在于如何挖掘和引入正确的发展轨道。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学生个人强项智力的发展,诸多教育案例表明: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策略,因材施教理论实践于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在新时期实践新课程标准,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师在积极实践新理念的教学中生成新的“评价观”和“发展观”,也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③“以学定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当代教学研究新成果表明,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教学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关系、结构。有教无学不是教学,有学无教当然也不是教学。教学目标是要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就是说教与学的目标统一于学,统一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定的,是学生主体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模式。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学习规律,必须以科学高效的学习规律为依据,必须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原理。

“以学定教”是尊重学生素质本体含有的自我吸纳、自我调节、自我排除、自我整合的、主动的身心发展机制。在多子女家庭,遗传因素基本相同,但子女之间的素质却不尽相同,这表明子女之间存在素质发展自主性的差异。这在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如智力因素)尤为明显,更不用说我们任教的几十个、上百个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了。自主性的品质、水平不一造成了学习上的差别,这是不可避免的。儿童素质发展的创造性和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身心素质属于创造性品质。学习上从无到有、从知少到知多、从量到质、从不会到会、从获得到应用,每一次哪怕是小小的进步和获得,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他们创造的成果。

对于学生,学习成功是一次创造成果的积累,也是新一次创造活动的起点。说素质是天赋的,只是意味着素质来自于先天的遗传性创造结果。而作为一个具有天赋性质的身心发展始点,素质的发展又是非天赋的。如果不是这样理解,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爱因斯坦为什么小时候竟不是一个年幼而伟大的物理学家,也不是一个神童,而是一个学业上表现出不少劣迹的普普通通少年。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勤奋加聪明造就出来的。我们只有依照学生个体对学习的需求来制定我们的教育计划,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全体性。

(2)突出语文教学的基础性。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就是要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以后从事社会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就其工具性而言,打好基础就是要打好字、词、句、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基础。在地处偏远的地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要真正夯实学生的这一“双基”,就必须扎扎实实的在识字、阅读、写作上狠下工夫。

①在识字教学中打基础。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然而,当前的识字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错别字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较好的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教学所致。因此,要打好学生识字的基础,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语言文字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大部分汉字来说,应依据其造字原理进行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才能真正打好识字的基础乃至学习语文的基础。

②在阅读中打好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要综合地进行字、词、句、段和听、说、读、写的“双基”训练。必须充分认识到“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借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想象能力等均应在语文教学的主体训练中渗透进行。课堂教学中要把朗读挤进去,把思维训练挤进去,把练笔写作挤进去,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学生的阅读基础,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③在作文教学中打基础。学生作文词汇贫乏,内容浅薄,质量不高,这是大家共睹的事实。作文究竟难在何处?难在生活积累不够,还是语言积累不够?学生生活在校园的小天地,生活积累少,社会接触面窄,限制了他们写作的内容范围。这是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太少。我们知道,阅读是吸收和积累,写作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里“薄发”。可见,作文的基础在阅读,要打好作文的基础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字训练,要品词品句、积词积句、多读多背、读写结合。只有“多读胸藏万汇”,才能“勤写笔下生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夯实基础,扎实提高的语文学科素质,才能高效地实施其他诸种素质的教育。

(3)突出语文教学的发展性。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就是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学习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就是旨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在偏远地区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切实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节拍,把素质教育实施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

①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相应的语文教学形式。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必须注重这种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为了把“个性”与“共性”、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统一起来,在课堂的群体教学中,可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宽式”的教学形式。如上《卖火柴的小女孩》,讲析了“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后,我设计了一个宽泛的说话练习:“她死了,在的时候冻死了。”学生有的填“在富人们吃喷香的烤鸭”,有的填“在富人家的孩子摘取圣诞树上的糖果”等。以上的训练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有词可填,每个学生都在参与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②要注意揭示规律,交给学生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不断引导学生总结出有关知识的规律和思维方法,才能不断发展学生的智能。除交给学生有关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外,还应交给学生正确的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例如,我们对课文中出现的“总――分――总”的句式和章法进行教学,这实际上也是一次“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这样的过程,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课程定位 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是为全面加强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注重学生文化能力教育而设置的一门课程。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定位不准,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等问题。在课程定位方面,许多高职院校把语文教育定位为培养发展能力,以夯实就业实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实际上只是简单套用中小学语文教学法新理念、新教法,缺乏对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特征的充分认识,一味求“新”,如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借助情景画面、趣味故事、角色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大学语文从课程定位到教学方法都面临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探索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合乎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特征的课程建设理论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

(一) 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要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目标、办学功能、办学定位服务,为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担负着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其课程定位应与专业相结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具有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丰富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文精神的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是指提高各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基础课程。

(三)高职院校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阐释人文思想的理论知识性课程,既不是单一的哲学、宗教学或文学等,又不是人文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人文基础理论的系统性阐释,培养大学生系统的关于人文思想的主要概念体系和主要知识框架,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既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又蕴含雄奇的自然风物、悠久的历史风情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纯化其品质,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此,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为:通过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职业技术伦理和环境道德等,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活动过程中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每一项工作任务,善于发现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索

(一)逐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从建立大学生理想人格、养精神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教学、展示才能、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羞于当众说话的心理障碍,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

从发掘教材个性、发挥教师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入手。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学生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突出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内容的核心范畴―― “文”的教学

不把大学语文讲成单纯的文学课,从“文”这个角度予以扩展,分析各种经典文体的书面表达形式,揭示它们的典范意义。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在商业消费和网络电子媒体带来语文形态碎片化、粗鄙化、畸形化等弊病的今天,经典汉语书面语教育更能凸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感知,进而促进他们人文素养个性化的形成。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应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应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程。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应从大学生理想人格建立、人文精神养成和创新思维开发出发。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各专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不但授学生以“鱼”,更注重授学生以“渔”,也就是既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既特别注重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充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进而促进他们个性化人文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马银成.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黄建华.关于高师语文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9(6).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闽南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11-02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位高校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有效方式。本文就闽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问题进行探讨。

一、闽南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资源

闽南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兼容闽越土著文化和海洋文化形成的,多元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尽管其中尚存不足之处,但蕴含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丰富资源。具体如下:

1.开拓精神。敢于吃螃蟹,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闽南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神之一。古有宋元时期,闽南人大规模出洋贸易;明清海禁时期,闽南人敢于冒禁下海。今有20世纪80年代初期闽南人率先与我国台湾商人进行海上贸易。即使在“”时期,全国各地正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而闽南的晋江人却敢于冒险犯禁,开设“地下工厂”做生意。如今,闽南商人勇于竞争的精神促使他们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形成一系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仅以鞋业为例,晋江每年生产的运动鞋数量超过50亿双,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运动鞋生产基地。闽南人以其面海的自然优势,甘冒风涛之险,置生死于度外,向海洋发展,锤炼出勇于竞争、敢于冒险的开拓精神。

2.拼搏精神“爱拼敢赢”是闽南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闽南民间自古就有“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的说法,特别是闽南商人更是崇尚“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的思想。而要做“鸡头”就不能随大流,必须独辟蹊径,拼搏进取。因而,“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成了闽南人拼搏进取精神的现实写照;“办企业就要当老板”就成了闽南人的价值取向。自古到今,闽南人怀着“爱拼才会赢”的坚定信念,把封闭的边海变为开放的窗口,把闽南文化中最值得弘扬的的拼搏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省外投资创业的福建人超过250万人,其中,仅闽南的泉州一地就达70多万人。

3.开放精神。闽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与漫长的移民历史和海外交流史结合在一起。闽南移民可以分为比较集中的两个阶段,一是自西晋开始,久经战乱的中原人“衣冠南渡”大举南迁;二是自明朝以后数百年间,闽南人“过番”南下东南亚。长年闯荡异域,艰难谋生和见多识广,塑造了闽南人胸襟广阔、自强不息的豪放性格。同时,闽南背靠大陆,面向大洋,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各国、各民族、各宗教文化在这一地区和谐共处。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下形成了以中原华夏文明为主体,以儒学为核心而带有浓厚海洋性和地域特征的文化系统,塑造了闽南文化兼容、开放的精神。

4.务实理念。闽南地区地瘠民稠,生存空间狭小,再加移民环境,致使闽南人更加崇尚务实的创业理念。这也就是明清以来相当部分闽南人冒险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以谋取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原因所在。精明务实的创业精神,培育了闽南人无所畏惧的性格,历史上闽南人就以敢作敢为而著称,缔造了许多奇迹,以致巨贾辈出。若以世界华人富豪榜所列资产1亿美元以上者统计,闽南籍和来自闽南文化圈范围者(台湾、广东潮汕地区)约占2/3。改革开放以来,闽南人精明务实的创业精神再次得到充分激发,并取得巨大的成就。仅以泉州为例,改革开放之前,泉州地区是福建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泉州现在已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0年居福建省首位,约占全省1/4。2010年,泉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564.76亿元,人均GDP已达6000美元。同时2009―2010年泉州人均收入在全国城市人均收入排名第24位,达12699元。

5.“祖根”意识。闽南文化崇源重本、格守传统。不管是西晋开始的中原人大举南迁,还是明清时期闽南人远渡重洋南下东南亚,闽南先民闯荡异域,艰难谋生,思乡念土,塑造出强烈的“祖根”意识。在共同的血缘、心理、文化和精神的基础上,能把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义的闽南人凝聚在一起,养成强烈的群体意识,这种强烈的“祖根”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维系闽台区域关系的“粘合剂”,是闽南文化向心力的大众心理基础,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基本形态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闽南文化是指闽南地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共同心理和文化特性的结合体,包括一定的行为规范、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理想目标、地域心态等。它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这一资源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1.物质文化资源。所谓物质文化资源,是指闽南文化形象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闽南地区的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生产、生活用品中的文化因素等。例如,闽南大地分布着众多的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即使是处于宏大历史背景之中,也与闽南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当地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地方意义,它们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实践教学课程的重要资源。又如,闽南大地拥有大量富涵地域特色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资源,各风景区还伴有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或名人轶事趣闻,这些都是开展爱国爱乡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再如,闽南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地区,各种博物馆星罗棋布,而博物馆正是学校教育难得的宝贵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稳定基地。还有,闽南村落建筑是中原士民进人闽南后逐渐形成的,具有特定基质的社区基层组织基本形态,具有血缘性、聚居性、稳定性的特点,并代代相传至今,是“祖根”理念的物质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场所。

2.传统风俗文化资源。所谓传统风俗文化资源,是指闽南民众的生活习惯,如婚葬嫁娶、节日庆典、饮食起居、社交往来等地方传统。这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以某种方式固定下来的生活经验的凝结。例如,闽南人具有聚族而居的传统风俗。闽南人90%以上是北方移民,他们既受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之苦,又受国内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侵害。当他们到达新垦地之后便自然而然地采取了聚族或聚乡而居的形式,以应付新的环境,稳固自己已经占有的生存空间,拓展本家族、乡族的社会势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一风俗促进了早期闽南文明的开发和进步。到明清时期,闽南人远渡重洋到东南亚谋生,身在异国他乡,他们又聚族而居,扎下根来,并将在海外的赢利回报故乡的同时,为故乡带来了南洋文化。所以,闽南人历来爱国爱乡,涌现出许多动人典范,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3.精神文化资源。所谓精神文化资源,是指闽南地区民众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道德标准,它是闽南人的精神支柱和活力源泉。其表现形式为民众价值观经过提炼高度概括出来的口号、歌曲、象征性符号等。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爱拼才会赢》这首家喻户晓的闽南歌曲,正是闽南人“爱拼敢赢”文化精神的写照。纵观历史,闽南先民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开疆拓土,远渡重洋;横看当今,闽南人正是在这精神鼓舞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开创闽南经济发展的新纪元。

4.活动文化资源。所谓活动文化资源。是指闽南民众在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具体工作、生活、文娱、学习等行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它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方式、生产方式和锻炼方式。闽南活动文化方式种类繁多,其中很多不仅具有娱乐价值和生产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泉州为例,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享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著名侨乡”、“木偶之乡”、“南音之都”、“多元文化宝库”之美誉。不仅富有星罗棋布的静态文化,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动态文化,二者完美地形成了泉州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泉台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以及茶文化、石文化、瓷文化等诸多元素。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丰厚素材。

三、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行为模式

1.完善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是以不同的形态分散于社会各个角落,具有多重属性,正常情况下,它们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因此,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做到:

首先,闽南地方政府应制定当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资源的需求分析为基础,对闽南文化资源开发力量进行整体部署。在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等在该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扩大社会各界特别是闽南文化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教育参与力量,激励更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协同该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

其次,高校必须面向社会宣传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取得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广泛支持与合作。通过宣传和沟通,使闽南文化资源所有者和管理部门与学校形成共识,达成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明确各自的职责,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奠定基础。

再次,高校必须充分挖掘开发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人才。所谓地域特色人才,是指闽南地区那些在知识、技能、社会资源、人脉等方面有教育影响力的人士。其构成主要有:党政机关相关人士、闽南文化专家、企业界人士、离退休干部和学生家长。他们身上聚集着各种不同的资源和潜力,是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人力因素。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升自身闽南文化素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最终是要落到课程执教者身上,所以,教师的闽南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质量。针对高校教师来自全国各地,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非闽南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其闽南文化积淀先天不足,这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闽南文化素质势在必行。

2.探索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创新思维,努力探索一条充分发挥大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最大限度实现闽南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路子。具体模式如下:

第一,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就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诸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华侨博物馆、郑成功陵园、施琅纪念馆、李贽纪念馆等闽南文化保护区的各种物质文化资源,让学生去亲身感知和体验闽南文化精神,以获得思想道德升华的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深受学生欢迎,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探索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探索式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引进来的教学模式。一是邀请闽南文化专家到校为学生作有关闽南文化的专题报告。二是将闽南物质文化资源、传统风俗文化资源、活动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索所蕴涵的闽南精神文化。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闽南文化所含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术探索能力,挖掘闽南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创作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创作式实践教学模式,特指引导音乐、美术、建筑、创意等相关专业学生,对闽南物质文化、传统风俗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进行传承、创作和创意的模式。在创作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领悟闽南文化精神的内涵,实现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深受相关专业学生的欢迎,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更直接的效果。但这模式通常只适用于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学业基础的大学生,而且还应得到专业教师的支持。

第四,娱乐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娱乐式实践教学模式,指结合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欣赏闽南传统风俗文化和活动文化,从中提升对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感悟,以达到寓教于乐目的的模式。如,引导学生观看高甲戏、梨园戏等。又如,利用节日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演出和南音欣赏会等,这种实践模式的优点在于受众面广、参与性好、感染力强。但必须得到宣传、艺术、演出等部门的协助和支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为2010年福建省教育厅思政课教学研究专项课题《挖掘闽南文化宝贵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吸引力的研究》[JAI0393S]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国波.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庄国土.闽南人文精神特点初探.东南学术,1999(6)

3.李燕.试论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

4.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5.吴太胜.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模式探索. 继续教育研究,2008(2)

第11篇

关键词:文件检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53-01

0 引言

《文件检验》课是警察类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刑事技术类课程。现代社会,计算机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在刑事技术领域发挥着愈来愈加重要的作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在文件检验领域内的应用也在不断加深,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文件检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重新审视《文件检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文件检验》课教师的责任,本文以自己的一些体会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同行的思考。

1 文件检验课程内容的重新审视

1.1 从职业教育层次的角度看文件检验课的内容安排 《文件检验》课属于刑事科学技术课程,体系庞杂,涉及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了笔迹检验、印刷文件检验、印章印文检验、文件制成时间检验以及特殊的污损、变造文件检验等等。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习层次,另一个方面要根据当前文件检验实践,教给学生实践一线应用最多的东西。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多属于大专层次,作为职业教育,在贯彻“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针和理念下,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要求学生学习的东西以够用为原则,满足工作的基本需要,这就要求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紧密切合实践一线的需求,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一致,而非理论体系的完整与深入。

1.2 从实践部门的实际状况看文件检验课的内容安排 笔者曾到作为实践部门的西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在调研中发现西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受理的案件中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属于文件检验,而文件检验中最多的仍然是笔迹检验,笔迹检验案件占据了文件检验案件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笔迹检验案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签名笔迹检验,其次,引起纠纷比较多的还有印章印文的鉴定,占据了文书检验案件总数的百分之十左右。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实践部门的司法鉴定中心的案件,绝大多数是文件检验的案件,而文件检验最多的仍是笔迹检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手写的字迹应该是越来越少了的?究其原因,虽然计算机已普遍应用,打印机也很普及,在实践中的确绝大多数的文件是以印刷文件的形式保存了,但事实上一些重要的文件的完成,特别是记载意思表示的法律文件,仍以签名盖章为其真实性证明,手书签名和盖章仍然是其真实性的昭示。特别是对于民间借贷的经济交往中,借条和收据仍然以手写为主要形式,重要文件的签署仍需手书签名。

针对这种现实,《文件检验》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中最集中的笔迹检验上。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坚持笔迹检验和印章印文检验两大块,特别是针对于笔迹检验,要增加签名笔迹检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印章印文的检验也要合乎时宜,与实践相衔接。

2 文件检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文件检验》课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决定于实践部门的需要,而《文件检验》课教学方法则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新的教学手段的不断出现,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图像处理软件的不断开发和升级为文件检验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文件检验的教学方法也应该跟随文件检验手段的现代化而不断改进。文件检验教学中应更多的应用计算机及其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计算机及其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处理软件的应用,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文件检验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主要是将现有的教学资料通过扫描仪输入电脑,通过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教学,演示实践中文件检验的实际过程。具体来说在课堂上通过扫描仪将相关案例材料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连接投影仪,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现实中真实的案例,以前需要教师在黑板上手工描绘的案例,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而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同时对于笔迹特征的讲解,通过投影仪而使学生观察的更清晰。可以说计算机在文件检验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文件检验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实训教学,同样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而变得方便和高效。只需要将案例相关材料输入计算机,学生通过熟悉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而掌握文件检验的方法。这一点上可以说实践和教学时无缝连接,因为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就是实践部门正在采用的技术,学生的“学”与“作”是一起的,学习的东西就是工作中要应用的东西。教师要做的只是将检验的原理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图像,体会原理,通过实践操作应用原理,这就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是同一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

3 文件检验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第12篇

现代医学教学活动中的西医内科学是临床专业课的组成部分,其也是医学生的基本学习内容所在。现阶段,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三年制专科,对西医内科学的相关内容有所涉及。通过对中医院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来提升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既需要对教学病例的选择有效运用,也需对多媒体技术积极落实,以此来实现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优化升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得以显著提升。

一、西医内科学在中医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分析

1.知识讲解内容较为复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针对于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是每一教师都需要面对地问题所在。因为西医内科学每个疾病的讲解内容包括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7大部分,有的用1学时,最多2学时讲解,同时要针对重点有层次地讲解,易造成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时间思考。

2.课程设置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西医内科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从课时到内容,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和缺陷。就西医内科学的课时而言,连中医课时的二分之一都没有占到;而旧西医内科学的教材《西医内科学(第三版)》来讲,内容繁复,重点不清,导致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不得不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繁复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效率也不高,致使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知识不够用,动手能力也非常欠缺。

3.学生无法在短暂的临床见习中实现对书本知识的融会贯通

因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不少学生的见习单位往往是中医院,这也就使得学生难以在短暂的临床见习中,加深对西医内科学认识。大多数中医院的分科不细,病种有限,加之医院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临床见习带教的要求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加强西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实践建议

1.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重构以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讲,医学专业不仅需要具备充足、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中医药告知高专院校在改革和优化西医内科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实践教学加以高度重视。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资格证考试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重构,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再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一是开展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可以分别在课程前一学期、课程中、课程后一学期进行临床相关实践,形成创新的阶段性实习模式。课程前实践主要增强学生对临床疾病的感性认识。二是可以实行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由带教完成,先对学生展示疾病的典型病例,提出问题,然后去病房接触患者,先问诊再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再进行辅助检查及相关诊断技术,提出诊治方案,书写病历及开具医嘱,带教老师总结及指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需求。因此,在改革西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时,应当充分了解市、乡、镇的中医药、卫生所等单位对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岗位的相关需求,包括理论和技能。在充分了解之后,在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而确保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西医内科学专职毕业生。

一是开设西医内科学的导论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疾病,理论学习后组织学生深入病房进行4学时的临床见习,使学生早期进入医生角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觉性。

二是理论教学内容与模式重构提高基础理论知识的水平及利用度。我们建议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授课顺序,例如考虑疾病发生的季节,按照季节的不同,讲授相应的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在冬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为让同学们见习到更多的典型病例,我们打破原来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编排的授课顺序,冬季安排脑血管疾病的教学。

3.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授课质量

一是床边教学法的应用。床边教学法,又称现场教学法。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医院中去了解和收集病例,检查病人的体格,再提出辅助检查的项目,然查看辅助检查的详细结果,自己提出診断和治疗措施,写出病历,最后与医院的病历进行对比,带教老师讲评。此法使学生真正接触患者,学习印象深刻。二是强化案例导入法的应用案例导入法。三是尝试应用情景模拟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分组扮演患者与医生的角色,体现问诊、查体、诊治的全过程,使学生既真正体验当医生的感觉,又实实在在体验到作为患者的滋味。

第13篇

以县教委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我校本学期工作目标为指导,以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北京市德育整体工作纲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校园礼仪和和社会礼仪为重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把教育学生和管理学生有机结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设适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积极创建追求实效,育人为本的德育校。 

二、工作目标 

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帮助学生认知美丑,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文明素养,确立自信心和奋斗目标。工作重点为养成教育和理想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明礼仪的合格中学生。 

三、工作思路: 

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以育人为工作中心;以全体学生为活动主体;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校训、校歌、校徽等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奥运年”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情系奥运,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主题教育活动,从奥运礼仪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学生思想体验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在参与中发展。 

   四、本学期常规工作 

      1.落实市县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以观念的更新推动德育工作的创新。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开展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以和谐班风促优良校风。 

2.落实全员德育,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我校实际,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主题,面向全校教职工开展教育论文和成功教育案例评选、表彰活动,引导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3.加强学校德育信息化建设,创设校园德育网页,发挥网络德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构建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 

    4.加大不良行为学生转化力度,加强问题研究,执行班级、年级、学校三级管理,落实帮教活动,开展不良行为学生转化研究。 

   5.加强住宿生管理力度,使住宿生管理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使住宿生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6 .加强对班干部、团干部培训,提高班、团干部的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向教育性、愉悦性方面发展。 

    8.加强常规管理,促进养成教育。 

     (1)继续加强班级量化管理,推行月红旗班、进步生、优秀生、及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 

     (2)继续办好“知心信箱”和“面对面”的咨询工作,提高学生的咨询率、面询率,注重实效。 

(3)坚持和完善家访制度,深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4)严格升降旗制度,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5)办好广播、板报、橱窗,充分发挥宣传作用。 

(6)规范班主任素质工作手册的使用。 

五、本学期重点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及《密云且中学班主任工作条例》,加强规范化管理。 

(2)开展“学生最爱戴的教师”评选活动,促进形成全员德育工作氛围。 

(3)以我县开展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为契机,充分发挥县、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的作用,加经强验交流和表彰,以推进我校班级管理再上新台阶。 

(4)进一步推进新型班集体文化建设,加强对班干部、团干部的培训,充分发挥班干部、团干部的作用,加强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以“3.5日学习雷锋”活动为为契机,组织全体中学生成立学雷锋小组,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公物、团结互助、文明礼仪等方面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与班级文化建设为相结合,以“清明节、劳动节、科技节、青年节、母亲节”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以“情系奥运,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内容,抓实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1.拓展学生“十个文明习惯”的培育形式,帮助学生认知美、丑,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文明素养。 

2..以活动为载体,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1开展校级“奥运项目观赛礼仪知识”竞赛;(2)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我班的奥运项目”活动,丰富学生的奥运知识。  共2页,当前第1页1

(四)加强法制教育和珍爱生命的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1.通过落实法制校长定期讲座制度、每两周一次举案说法制度和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光盘、录像等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2.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1)建立学校不良行为学生的总体档案和个体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2)进一步明确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职责,从思想、行为、学习、交友、家庭环境等各方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本学期进行成功案例征集与评比。 

(3)贯彻县教委《关于加强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意见》(XX年11号文),认真落实六项制度,即:不良行为学生不到校追踪制度,出现问题及时报告制度,学期转化情况上报制度,法制校长定期讲座制度,帮教人和政教处定期与不良行为学生谈话制度,定期案例评析制度。要严格学校、年级和班级三级管理,明确各自职责。在发挥导师帮教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同伴帮教的作用,对极个别严重不良行为学生还要确定民警帮教人,不断增强转化效果。 

(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方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通过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做好学生个体、不良行为学生、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面向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个案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征集、评选活动。 

(六)做好县级三好学生推荐工作。  

第14篇

以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实现学校“一年像样、二年出样、三年做榜样”为目标,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重点,进一步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主题月活动为载体,以检查、评比为手段,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深化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争创昆山市德育示范学校,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要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真正做到全员育人,而队伍建设又是全员育人的关键。

1、完善管理网络。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德育处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提高队伍水平。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具体设想:一是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重点加强对青年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未满三年)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交流、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促使班主任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性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二推行班主任工作承诺制:

(1)对孩子微笑──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2)与孩子交谈──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老师平等对话;

(3)帮孩子明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

(4)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5)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6)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

(7)为孩子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8)替家长分忧──孩子校园生活愉快、安全,家长无须挂念。三是加强跟踪指导,每月不定期听一些班主任的晨会课、班队课,及时交流、总结,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四是加强宣传,本学期还将推行班主任一日工作展示活动,利用校园网、红领巾电视台,宣传先进班级的事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五是加大检查力度,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并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树立师表形象。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同时在教师中大力实施“师表工程”,要求教师对照师德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结合行风评议活动,开展师表形象设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充分发挥少年城管学校的作用,继续建好国旗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学校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狠抓养成教育。本学期继续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把中华优秀的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朱柏庐先生的思想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从今年起,将每一个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行为规范月,定主题、定内容,开展实实在在的主题教育,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尝试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期末将评选出一批行为规范示范之星。

3、渗透人文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重点落实在进一步加强校园物化环境的建设,完善现有的文化建设成果。加强校风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加强校园管理的制度建设,使学校保持绿化、净化、美化和人文化,同时开展有关活动,进一步感受校园文化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年内,力争成为首批昆山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4、加强法制教育。以法制教育月为契机,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采取法制讲座、组织竞赛、举办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建立后进生帮教制度,落实帮教责任制,坚持做到“三定”,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以确保帮教工作不留死角,消灭在校生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继续办好少年城管学校,加强国防教育。

5、开展心理教育。今年,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抓好“快乐小屋”的心理咨询工作,抓好学生的日常心理疏导。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

(三)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班级环境美化。班级环境要做到美化、净化、人文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学期两次的"洁齐美"教室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广播、电视节目多样化。红领巾广播每周播放,各个板块安排合理,内容的选择、组织、采编都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校园新闻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继续起用校园电视台,使之逐渐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四)深化雏鹰行动,锻炼学生才干。

1、深化雏鹰争章活动。抓好少先队工作这个主方向,深入开展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本学期配合主题月活动,将争达以下章:二月份:行为规范月行为规范示范之星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奉献章四月份:法制教育月守法章五月份:传统教育月红读章六月份:诚信教育月诚信章

2、开展主题月教育活动。要根据每个月的工作重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二月份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四月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五月份“传统教育月”活动,六月份“诚信教育月”活动,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同时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增长学生艺术才能、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善于合作的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

3、开展“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教育活动。为隆重纪念55周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将继续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以“祖国明天更美好”为主题内容的读书教育活动。要结合宣传昆山改革开放25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同时,激发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注重锤炼品德,不断开拓视野,勇于进取创新,始终艰苦奋斗,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活动于五月份“传统教育月”为开端,组织开展“13”活动,即读好《祖国明天更美好》一书,举办演讲比赛(五月份)、知识竞赛(六月份)、摄影比赛(十月份)三次活动。

(五)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

1、提高家教水平。抓好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保质保量用好家校联系册,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积极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名家长”活动,要求所有班主任上半年必须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次家访,任课老师也要随同进行家访,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之中。

2、开放教学活动。开放教学,是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又一形式。本学期将继续对五、六年级进行向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并召开学校、班级家长座谈会,沟通情况,交流家教经验和体会,促进家长与家长间、家长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

3、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德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共建活动。还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第15篇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实现学校“一年像样、二年出样、三年做榜样”为目标,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重点,进一步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主题月活动为载体,以检查、评比为手段,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深化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争创昆山市德育示范学校,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要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真正做到全员育人,而队伍建设又是全员育人的关键。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德育处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提高队伍水平。

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具体设想:一是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重点加强对青年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未满三年)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交流、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促使班主任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性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二推行班主任工作承诺制:(1)对孩子微笑──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2)与孩子交谈──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老师平等对话;(3)帮孩子明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4)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5)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6)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7)为孩子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8)替家长分忧──孩子校园生活愉快、安全,家长无须挂念。三是加强跟踪指导,每月不定期听一些班主任的晨会课、班队课,及时交流、总结,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四是加强宣传,本学期还将推行班主任一日工作展示活动,利用校园网、红领巾电视台,宣传先进班级的事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五是加大检查力度,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并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树立师表形象。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同时在教师中大力实施“师表工程”,要求教师对照师德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结合行风评议活动,开展师表形象设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充分发挥少年城管学校的作用,继续建好国旗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学校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狠抓养成教育。

本学期继续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把中华优秀的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朱柏庐先生的思想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从今年起,将每一个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行为规范月,定主题、定内容,开展实实在在的主题教育,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尝试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期末将评选出一批行为规范示范之星。

3、渗透人文教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重点落实在进一步加强校园物化环境的建设,完善现有的文化建设成果。加强校风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加强校园管理的制度建设,使学校保持绿化、净化、美化和人文化,同时开展有关活动,进一步感受校园文化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年内,力争成为首批昆山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4、加强法制教育。

以法制教育月为契机,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采取法制讲座、组织竞赛、举办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建立后进生帮教制度,落实帮教责任制,坚持做到“三定”,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以确保帮教工作不留死角,消灭在校生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继续办好少年城管学校,加强国防教育。

5、开展心理教育。

今年,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抓好“快乐小屋”的心理咨询工作,抓好学生的日常心理疏导。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

(三)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班级环境美化。

班级环境要做到美化、净化、人文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学期两次的"洁齐美"教室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广播、电视节目多样化。

红领巾广播每周播放,各个板块安排合理,内容的选择、组织、采编都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校园新闻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继续起用校园电视台,使之逐渐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四)深化雏鹰行动,锻炼学生才干。

1、深化雏鹰争章活动。

抓好少先队工作这个主方向,深入开展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本学期配合主题月活动,将争达以下章:

二月份:行为规范月行为规范示范之星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奉献章

四月份:法制教育月守法章

五月份:传统教育月红读章

六月份:诚信教育月诚信章

2、开展主题月教育活动。

要根据每个月的工作重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二月份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四月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五月份“传统教育月”活动,六月份“诚信教育月”活动,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同时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增长学生艺术才能、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善于合作的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

3、开展“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教育活动。

为隆重纪念55周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将继续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以“祖国明天更美好”为主题内容的读书教育活动。要结合宣传昆山改革开放25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同时,激发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注重锤炼品德,不断开拓视野,勇于进取创新,始终艰苦奋斗,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活动于五月份“传统教育月”为开端,组织开展“1+3”活动,即读好《祖国明天更美好》一书,举办演讲比赛(五月份)、知识竞赛(六月份)、摄影比赛(十月份)三次活动。

(五)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

1、提高家教水平。

抓好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保质保量用好家校联系册,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积极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名家长”活动,要求所有班主任上半年必须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次家访,任课老师也要随同进行家访,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之中。

2、开放教学活动。

开放教学,是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又一形式。本学期将继续对五、六年级进行向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并召开学校、班级家长座谈会,沟通情况,交流家教经验和体会,促进家长与家长间、家长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

3、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德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共建活动。还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本学期将组织部分教师上思想品德观摩课。

2、开展实践活动。

紧紧把握教改脉搏,在三-六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同学校传统校园文化、中华经典诵读等特色紧密结合。传统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自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任课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结合德育课题,组织学生考察、实验、探索、研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