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品牌策略方案范文

品牌策略方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品牌策略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品牌策略方案

第1篇

关键词:品牌策略;平行品牌;多品牌;比较研究

一、两种品牌策略的概念理解

当一个企业是著名的企业,其企业名称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这样的企业就可以考虑采用平行品牌策略。平行品牌策略的构成方式是,企业名称与某上一个具体产品的个别品牌名称合在一起,来共同完成以一个具体产品的品牌命名。在这其中,企业名称被称为主品牌,个别产品的品牌名称被称之为副品牌。因此,平行品牌策略又被称为主副品牌策略。

一个著名的企业可以灵活地根据需要设置许多副品牌,并在每一个副品牌前面冠以企业的名称来共同组成一个主副品牌。著名企业的名称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它给了许许多多的副品牌以强有力的支撑,而每一个个性鲜明的副品牌又传递出了某一类具体产品的独特个性。

采用主副品牌策略的企业,可以避免像同一品牌那样的一损俱损的局面,即便是某一个产品在某一个市场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是由于副品牌将它与企业的其他众多不同副品牌的产品隔绝,所以不会将不良效应传导到企业其他众多的产品身上去。采用主副品牌策略的企业,在制定广告策略时,可以将重心放在传播主品牌身上,只要主品牌深入人心,就能给许许多多个副品牌带来有力的支撑,从这一点看,主副品牌策略在广告费用支出上,显得重点突出,很有针对性。

多品牌策略,是指企业明明只生产同一种产品(比如上海牙膏厂生产的牙膏),却故意地为这唯一一种产品设置不同的品牌名称;或者企业虽然生产许多种类的产品,但是在同一种产品中(如宝洁公司的洗发水),故意使用不同的品牌名称。

企业采用多品牌策略的意图,首先是为了促销。因为在具体商店中同一种产品出样的货架或者展示位置有限,多一个品牌就多占领一个展示位置,这样就提高了被消费者选中的概率;其次,有一些消费者可能是品牌转移者,要抓住他们,多品牌策略就很有效;再次,企业为其同一种产品设置不同的品牌,还有为了达到细分的目的,虽然是同一种产品,但是由于品牌不同,于是就用不同的品牌来有针对性地划分与凸现不同的消费者群。

二、从平行品牌角度出发对两种品牌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1.平行品牌能够造成一种企业中的众多产品之间既相对统一性又有各自独立性的特点,即从主品牌角度看,这些产品具有相对统一性,而从副品牌的角度看,这些产品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当主品牌的无形资产给各个副品牌带来支撑与帮助时,这就是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统一性的表现;当某个副品牌发生危机时,又由于各个副品牌的不同与它们之间的相对隔离,有限度地防止了“一损俱损”现象的发生,这又是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看,多品牌策略具有了品牌之间相对独立性的优点,却缺乏它们之间的相对统一性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因为这种品牌策略无法对一个已经成功的品牌或者企业名称进行延伸与共享。

2.在平行品牌策略中,企业广告的重心应该在主品牌上。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不管拥有多少副品牌,它只要集中投入精力与财力去塑造一个主品牌即可。比如海尔可以拥有许多副品牌,但它只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个广告“海尔,真诚到永远”就可以了。这样就能够给许许多多的海尔副品牌以极大的支撑与帮助。因此,平行品牌策略对企业产品与品牌的宣传与推广费用的节省,起到了显而易见的效果。

而多品牌策略如果要推广产品的话,就必须一个品牌一个品牌地单独做广告以及单独做其他促销方案,这样将非常耗费企业的推广费用。如果一个企业的品牌数量非常多的话,其推广费用将是企业的一项巨大的开支。也只有像宝洁公司这样的财力雄厚的大企业,能够挥洒自如地为其属下的众多品牌一个一个地单独做促销方案。

3.平行品牌策略能够通过主品牌的统一传播,提高公司的整体识别度,不断强化公司的稳定、统一的形象。虽然平行品牌中,主品牌的知名度可以给众多副品牌的有力支持,这是一个主要的方面;但是,反过来,成功的副品牌也同时在为主品牌的建设“添砖加瓦”,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完善主品牌的内涵,提升与巩固主品牌的价值。多品牌策略由于在各个品牌中并不包含公司名称的信息,因此,对公司整体形象以及无形资产的建设与塑造,并不像平行品牌那样直截了当,因为消费者在购买这个具体品牌产品时,很少在脑子想到它背后的公司名称。当然,这样做,一旦发生个别品牌危机时,公司受到的牵连度要最小。而平行品牌策略,其副品牌的成功与否,通过其对主品牌所发生的牵连,对公司的形象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但这样的影响,较之统一品牌策略要小一些。

因此,可以认为,主副品牌策略在对公司形象的影响上,是一把双刃剑。当副品牌成功时,对主品牌的形象塑造是一个极大的帮助;而一旦副品牌失败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声誉。

4.平行品牌策略比较适合用在企业的同心多角化战略上,也就是说,其品牌策略的运用范围大致有一个核心方向。这样做,既可以让消费者感到企业在某一个领域很具有实力,并在这个领域范围内具有权威感;同时,丰富的副品牌又给企业增加了新鲜感,使消费者感到企业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没有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由于主副品牌策略中,主品牌所表示的是企业的名称,如果企业采用综合多角化战略,那么主副品牌策略就会用在差异非常大的、完全不相干的两类产品身上,这样的结果,就会使得消费者对企业的特长与核心技术发生怀疑。如果企业已经在某一方面独树一帜,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一个鲜明的独特形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将其主副品牌策略运用到与原先已经独树一帜的产品领域完全不相一致的产品上去,会使消费者产生心理认知上的困难,从而产生了不信任感。而多品牌策略由于其企业的名称并没有在品牌中出现,消费者只是看到一个个单独的独立品牌,所以,这种品牌策略可以将运用到完全无关的领域中去,并不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5.平行品牌中的主品牌由于是公司的名称,所以没有什么好再进一步修改与策划的。但是,平行品牌中的副品牌的设立与策划,却大有经营者发挥创意的空间。首先,由于公司名称往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甚至是一个生造词,那么,副品牌一般要能够比较直观、形象地表达产品的优点和个性形象。比如,解放牌卡车,将自己的某一款卡车命名为“解放三吨王”,“三吨王”这个副品牌,非常形象、直观地表达了产品的个性特征,其目标消费者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鲜明的品牌名称与产品形象。麒麟啤酒要将自己的啤酒命名为“麒麟一番榨”啤酒,这个副品牌中隐含着麒麟啤酒一直所着重宣传的其啤酒只取第一道麦汁的含义。

第二,在品牌的语言风格上,副品牌还应该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由于主品牌既然表示了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么副品牌应当能够将一个具体产品的鲜明形象活生生地刻画出来。比如松下曾经将在中国销售的彩电命名为“松下画王”,曾经使我们感到耳目一新,并引发了中国彩电业命名中一轮“称王称霸”的风潮;松下的洗衣机命名为“松下爱妻号”,也曾经风靡一时。

第三,副品牌一定是比主品牌内涵丰富、适用面窄。这是因为,副品牌由于要直接表达具体产品的特点,要刻画具体产品的鲜明形象,在品牌命名上,就会很自然地选择内涵丰富、又仅仅适用某一具体产品特征的词汇来表达。比如,东芝公司曾经将在中国发售的一款具有朝上放置的低音喇叭的大屏幕彩电,命名为“东芝火箭炮”,之后,我国的彩电企业TCL也将自己的一款具有低音炮的大屏幕彩电命名为“TCL巡洋舰”,而我国另一家彩电厂家康佳却将自己的一款用在儿童房内的外壳色彩艳丽的卡通型14英寸迷你彩电命名为“康佳七彩小画仙”。从这些的彩电副品牌的命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副品牌具有内涵丰富、适用面窄的特征。因为,一台卡通型的14英寸迷你彩电就不可能用“火箭炮”或“巡洋舰”来命名,而同样道理,一台具有低音炮的大屏幕彩电,也不适合用“七彩小画仙”来命名。统一集团的果汁类饮料的副品牌命名,更典型地表达出了副品牌具有适用面窄的特点。统一集团的果汁,其主副品牌分别有:统一鲜橙多、统一蜜柑多、统一密桃多、统一葡萄多、统一菠萝多、统一荔枝多、统一苹果多等等。

第四,主品牌如果已经有代表具体产品类别的意味了,则副品牌要突出传递与体现其所代表产品的类别差异。一般来说,主副品牌策略中主品牌是一个抽象、生造的名词,比如Haier,但是,有一些公司的名称在其长期的经营历程中,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具体的产品类别代表的概念,这个时候,企业在生产其他产品的时候,如果决定运用主副品牌策略,则要慎重地考虑到其主品牌已经具有了代表某类具体产品的意念,则副品牌一定要从主品牌给人所带来的产品类别印象中突围出来,要传递出与主品所代表的产品类别所不同的差异性。比如雀巢(Nestle)这个企业名称,确实给消费者不是鸟巢的意思,而是消费者一看到雀巢这个词,就想到了咖啡。那么,雀巢公司在生产非咖啡类的产品时,如果是运用主副品牌策略的话,那么其副品牌一定要传递出类别差异来。比如,雀巢公司生产的巧克力,使用了“雀巢奇巧(KitKat)”,雀巢生产的牛奶使用的是“雀巢全仕奶”,雀巢的休闲食品被冠以“雀巢可可味滋滋”、“雀巢蛋奶星星”、“雀巢果然多”等主副品牌。这些副品牌的运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让这个品牌从原有主品牌的咖啡意念中脱离出来,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了类别差异。

多品牌策略由于是在同一类产品中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所以它并不承担着要划分类别差异的功能。但是,如果将多品牌策略所适用的具体产品,从一个类别延展到另一个类别中去,那么,品牌策划如果也能表现出从原来产品类别中脱颖而出的细微差异,则消费者对不同类别产品中的各个不同的品牌进行有效的分辨与识别,将会产生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宝洁洗发水中的中文品牌“飘柔”,就隐含着能使头发造型更美、更柔顺,从而造成长发飘飘的效果,宝洁婴儿纸尿裤品牌“帮宝适”,很显然,从品牌名称的构词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产品的大致功能与适用范围,而宝洁洗发水中的英文品牌海飞丝(Head & Shoulder),从英文意思上理解是“头和肩”,隐含着头屑是从头掉到肩上的这一用意,从而使人联系到该洗发水的功效。

但是,多品牌命名与平行品牌中的副品牌命名也有区别,那就是多品牌命名不一定严格限定其具有某种特殊、具体的特指含义,比如宝洁洗发水的中文品牌“潘婷”,其中并没有特指或者暗含的特殊意义。因此,多品牌策略中的同一类产品的品牌命名,并没有一定要求要具有某种内涵丰富、适用面窄或者形象生动的要求,但是如果这样做也未尝不可;而平行品牌中的副品牌,则通常要符合这些特殊的要求,以形成与主品牌分工不同、各司其职的效果。

6.平行品牌策略最适合用在企业采用同心多角化的战略中,即企业的多角化扩展的程度与范围,没有超越企业原有核心产业与核心技术的范畴。因此,这就带来平行品牌策略的一个特点,其副品牌所代表的产品种类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说,平行品牌策略中的副品牌所代表的产品类别一般是在企业同心多角化的范围之内。在海尔的众多副品牌中,基本上都没有能够超越大、小家电产品的范畴,如果有朝一日海尔的副品牌代表的产品类型与家电产品的形象太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比如让海尔的副品牌去代表煤炭、钢铁、快餐和服装等行业的产品,那么这样的平行品牌策略一定会遭致失败。也就是说,海尔的平行品牌策略中的副品牌,要受到海尔同心多角化中的那个核心产业与核心技术的制约。

而多品牌策略由于是指在同一类产品当中采用不同的品牌,从这个角度看,不存在其品牌所代表的产品类别是否受限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如果在同一类产品中都可以使用众多不同的品牌,那么,在不同类的产品中,当然其品牌也更不会相同。比如,宝洁公司在洗衣粉产品中,既可以用“碧浪”,也可以用“汰渍”,那么宝洁在非洗衣粉产品中,更可以用不同的品牌了,比如薯片可以用“品客”,牙膏可以用“佳洁仕”,卫生巾可以用“护舒宝”等等。因此,从宏观的角度看,多品牌策略的品牌运用是不受产品种类限制的。

7.平行品牌的原理,由于是由企业名称再加上个别产品品牌名称所构成的,所以,平行品牌策略的品牌命名层次最多不能超过两层。主品牌代表该产品的出处与来源,副品牌则代表该产品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消费者因为副品牌所传达的具体产品独特、鲜明的形象,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因素的冲动,但这还不足以使消费者下定决心去购买该产品,只要当消费者被副品牌深深吸引,然后上溯去追认其主品牌,发现其主品牌是一家富有声誉、实力雄厚且在该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时,从而从喜欢副品牌的情感因素因上升为对主品牌认知的理智因素,两者结合起来,促使消费者义无反顾地购买该产品。在这里,平行品牌的两层结构,功能各异,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消费者的同一个诉求。比如,海尔小神童洗衣机,消费者看到小神童这个副品牌,觉得非常亲切、惹人喜爱。一个“小”字儿,传达出了紧凑、迷你,能够节省使用者家里的空间等概念;而“神童”这个词,则表达出这台洗衣机即灵巧、智能,而且还富有高科技的技术含量,比如能使消费者联想到了微电脑控制、全自动、智慧型等等概念。

但是,如果一台洗衣机仅仅被命名为小神童,要求消费者痛下购买决心也许十分困难,因为消费者不知道生产这台听起来饶有趣味的洗衣机的,是哪一家工厂,那家工厂实力是否雄厚,在洗衣机制造领域是否具有特长或经验,他们的售后服务是否可以信赖,会不会是“三无”产品等等。于是,消费者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当他们从醒目的主品牌中发现,这台洗衣机是海尔的,一切疑虑将烟消云散,他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海尔是一家大企业,在生产洗衣机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他们所具有的企业信誉与出色的售后服务都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平行品牌策略中的主副品牌层次超过两层以上,就破坏了平行品牌策略赖以构成的原理,会给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上带来混乱和矛盾。比如,日立公司在中国销售的一款洗衣机,被命名为“日立好用”洗衣机,曾经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家电商场占据着显著的位置,非常引人注目。在这里,“日立”是主品牌,“好用”是副品牌,其副品牌的构词与用意也都非常生动、通俗,符合我们前面所阐述的副品牌策划的具体要求。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日立公司在“好用”的旗帜下,又推出来一款新的洗衣机,名叫“好用悄悄静”,应该说“悄悄静”这个名称如果用作副品牌,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这样一来,日立原来的主副品牌的构架发生了变化,品牌层次突破了两层以上,变成了三层。在日立的广告中,在同一幅画面里,同时出现了“日立”、“好用”和“悄悄静”三个品牌名称。

上海冠生园集团有一个营养性的黄酒,名字叫“和酒”。冠生园集团为自己的集团设计了一个品牌标志,即“生”字牌。由于“和酒”是由冠生园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华光酿酒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而华光酿酒药业有限公司又有一个品牌标志,那就是“华佗”牌,于是,在和酒的包装和广告中,出现了“生”字牌、“华佗”牌和“和酒”三个品牌同时亮相的场面,接着,上海冠生园集团又将“和酒”中五年陈的“和酒”命名为“金色年华”,并在广告中同时出现“生”字牌、华光酿酒药业、和酒和金色年华等四个层次。

如此一来,消费者在认知和酒产品时,大脑就开始发生了混乱。“和酒”作为一种营养性的黄酒,消费者到底因为哪一个品牌概念而买它?消费者因为“冠生园”而买它?因为“华佗”而买它?因为“和酒”而买它?还是因为“金色年华”而买它?就连商场里的营业员也发生了认知的困难,笔者曾经在上海农工商超市金沙江路大卖场里,发现营业员将一款三年陈和酒赫然标识为“华佗”牌。

当平行品牌的两层品牌结构遭到了破坏,变成三层以上之后,消费者的心智也受到了混淆和破坏,从而使得平行品牌策略的成效全功尽弃。因此,我们认为,平行品牌策略的品牌名称构成不能超过两层。而多品牌策略由于公司的名称隐藏在背后,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只有一个品牌名称或标志,所以根本不存在要不要超过两层的问题。

8.企业在决定采用平行品牌策略时,有一个现象要注意,那就是如果企业的名称被广泛用在了主副品牌的主品牌中,那么,企业的名称最好不要再去直接代表平行品牌策略中所代表的类别产品以外的其他类别的具体产品,即去亲自担当另外类别产品中具体产品的品牌名称。前文曾论及,平行品牌策略最好运用在企业的同心多角化战略中,也就是说,主品牌所代表的产品范围大致有一个方向,而众多的副品牌的运用,使得主品牌得以超脱出来,变成了一个大致代表某个领域产品的抽象概念。而企业如果在将这个副品牌名称同时直接运用到其他类型的具体产品身上时,企业名称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就开始模糊了。

还是举冠生园集团作为例子。如果冠生园集团以“生”字牌作为主品牌去统领冠生园旗下众多的食品类产品的副品牌,那么,“生”字牌就应该是一个抽象、超脱的概念,这样才能与具体的、纷纭复杂的副品牌相得益彰。但是,冠生园集团不知为何用意,又将一个很小的具体产品――蜂蜜――直接冠以了“生”字牌;另外,又将另一个很小的、不起眼的产品――苏打饼干――直接命名为“冠生园”牌。如果冠生园这个名称直接拿去代表蜂蜜和苏打饼干,那么,就和作为众多副品牌统领的主品牌所具有的超脱、抽象的形象相矛盾和冲突,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品牌策略的失败和消费者在品牌认知上发生混乱与困难。

采用多品牌策略,其公司名称是作为一种标明产品的出处和来源,是躲藏在产品品牌背后的,企业并不在某个具体产品中去着力宣传、突显或者让消费者注意其公司名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名称当然可以标注在企业任何类型产品的落款处,以证明产品的出处或生产者。

三、小结

总之,从多品牌与平行品牌这两种类型的品牌策略来看,实施多品牌策略,企业经营者的意图是要淡化企业形象,故意使单个的品牌之间减少联系,突出每个品牌的独立性,使消费者只注意与记忆单个的品牌,而忽略背后的企业名称;而实施平行品牌策略,企业经营者的意图是要强化和利用企业名称的强大无形资产效应,故意使每个个别产品的副品牌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这种内在关联性是以主品牌作为纽带维系起来的,促使消费者在辨识每一个副品牌时,都强烈地受到了主品牌的冲击与感染。

正由于企业经营者对自己产品给消费者所产生的预期感受不同,所以其制定与运用的品牌策划也不同。不同的品牌策略,最终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企业与具体产品的感受与认知。而每一种具体的品牌策略都有自己非常明显的优点与缺点,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都要仔细研究与辨别每一种具体品牌策略的优点与缺点,辩证地对这些品牌策略进行比较研究,结合目标顾客与目标产品的具体特性,找出一种最合适、最有效的品牌策略来为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服务。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Gary Armstrong, Philip Kotler. 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 (7e)[M].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3.241- 249.

[2]Charles W. Lamb, Joseph F. hair, Carl McDaniel. Marketing(Third Edition)[M].Cincinnati, Ohio: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1996.281-310.

[3]Randall G. Chapman. BRANDMAPS: The Competitive Marketing Strategy Game (Second Edition) [M].New Jersey: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1992.17-23.

第2篇

把业主的开发意识有效地转化为成功的设计方案,是建筑师设计服务的核心价值。在整个设计转化过程中,从开发意识到开发策略的转化过程是业主与建筑师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建筑师在项目前期阶段的介入是把握设计转化的最佳良机。文章以河南洛阳正骨医院传统疗法中心的前期策划及概念设计为例,阐述了这一理念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开发意识?策略转化?设计转化 品牌意识

一、项目核心开发意识

(一)背景介绍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源于具有218年历史的平乐郭氏正骨。郭氏传人医术精湛,声名远播。1956年建院后至今,已发展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省级中医医疗机构,拥有全国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单位、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建设单位等近10个重点单位称号。

(二)品牌意识

基于如此悠长的历史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品牌资源,医院经营者在品牌经营与开发方面有着比一般医院更为强烈的意识。医院在传统疗法中心项目酝酿之初,就萌生了“依托百年字号”的品牌开发意识。在项目的前期调研、考察过程中,这一意识逐步被肯定、加强,形成了项目的核心开发意识。

二、开发意识的策略转化

(一)策略转化的缺失

在与医院首次接触时,我们发现这一核心开发意识缺乏特色,在收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只是笼统地提出了“要体现正骨医院的文化特色”这样常规化的要求。这在医院乃至其他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转化机制,院方的开发意识并未被有效地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开发策略。这一缺失使得项目开发的前期工作缺乏明确的方向,很可能会限制设计阶段的顺利推进。

(二)建筑师的前期介入

医院邀请我们介入项目的前期阶段后,使得策略转化过程得以实现。起初的工作是双方的“头脑风暴”:在沟通的过程中,除了解、挖掘院方既有的开发意识外,我们更注重于导入具象的案例或具体的策略。这样做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医院将其开发意识具象化,以形成可描述的开发愿景。在沟通中,我们提出的如“家园”、“疗养”、“养生”的理念引起了院方的共鸣,双方在开发愿景上获得了清晰的共识。

其次是将开发愿景具体化,我们提出了项目定位、开发理念、功能设置、面积指标以及其他具体的设计要求。作为此阶段的工作,并向院方提供了一份详实的设计任务书,附带了若干意向图及手绘示意图。这些工作为接下来的决策过程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很快获得了院方的认同,在进行微小的调整后得以通过,形成了可操作的项目开发策略。

(三)提出有竞争力的品牌策略

我们认为,有竞争力的品牌策略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品牌资源,更应当不断创新以维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创新源自对市场需求的关注与前瞻性的思考,在这一理念引导下,我们提出了“是家园而不是医院”的品牌策略,对于医疗市场日益重视品牌形象、文化、服务的趋势予以了充分地关注与解析,并在接下来的概念设计过程中予以充分体现。

二、品牌策略的设计转化

(一)“家园式”的环境与建筑——医院品牌形象的第一载体

在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师的职责是将既定的开发策略全面、准确地转化为可付诸于实践的设计方案中。由于我们前期的介入,避免了中间的交接环节,使得这一环节更加顺畅高效。

该项目品牌策略的首要环节是医院的品牌形象,而医院的整体环境与建筑氛围是医院品牌形象的第一载体。从使用者进入医院直到离开的整个过程中,医院的整体环境,包括建筑、庭院、景观、室内等各方面,都在影响着使用者对医院的直观感受。

理念设计以“家园式”的整体环境为出发点,注重以下原则——

第一,合理控制建筑的层数与密度,尤其是使用者最经常活动的门诊与病房区域,营造尽可能多的庭院空间与亲切宜人的建筑尺度。

第二,为使用者提供私密的内院空间与露台空间。病房单元不是常规的板式建筑,而是“三条腿”式的风车平面,每两条“腿”之间以及单元之间自然形成半围合式或围合式内院,为使用者提供修养、散步、锻炼、交流的庭院空间。每一间病房都设置了大进深的阳台空间,上部层层后退形成独特的露台空间,将别墅的理念应用到医院中,给人亲切如家的感觉,同时也降低了建筑高度而产生的压迫感。

第三,为呼应医院“百年老店”的历史渊源,建筑采用新中式风格,深灰色坡屋顶、仿石红砖给人历史沉淀感,而窗户、栏杆采用简洁的新材料,体现出中式窗花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二)“家庭单元”与“社区中心”——基于品牌文化的规划策略

在“家园式”的总体品牌策略下,“个体与家庭”得到更多的重视,而不是像传统医院通常侧重于“群体”。这种“注重个体”的品牌文化并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得以具体实现。

病房单元的平面是按照“家庭单元”的理念进行构思的。每个单元以“家庭”为核心,布置了客厅、餐厅、家庭活动室等功能,传统的护士站则被布置在侧面次要的位置,让使用者如同回到家中的感觉。“卧室”围绕“家庭中心”呈风车型布置,使每个家庭成员距离“家庭中心”的距离都很近,避免了传统医疗过道偏长给人带来的冰冷感。

整个门诊部分按“社区中心”的理念布置在5个家庭单元的中部,提供的是“康复、养生”的健康服务,而不是“有病找医生”的传统医疗服务概念。这样的“枝干与树叶”的布置形式高效、便捷地为“家庭单元”提供服务,同时也为项目的分期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其中3个“家庭单元”和大部分“社区中心”将于一期建设完成,形成完整的结构,二期的建设只需在此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向东“生长”即可。

(三)康复、休养与养生——关注品牌服务的创新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在前期阶段完成了由“治疗”变为“养生”这一品牌服务理念的转化,并在设计中将功能设置和面积比例予以体现,增加了以提供高端康复养生服务的“传统疗法中心”、“养生药膳”、“康复运动会所”等传统医院没有或不重视的功能项目,并且都占据了不小的面积比例。

在概念设计阶段,这几部分功能的补充使以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社区中心”理念得以实质性体现。同时,这些功能科室还设计了相对独立的出入口,具备对内、对外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扩大了品牌服务的市场影响力。

第3篇

关键词:经销商二次创业品牌策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不断释放,许多经销商经营多年后积累了相当的资本和资源。他们也发现,基于自己对流通市场的熟悉和消费市场的认识,也可能创造自己的产品,获得更好的效益。于是,一些经销商开始二次创业,生产自己的产品。然而经销商二次创业的品牌策略与制造商的品牌策略并不完全相同,经销商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构建自己的品牌策略。

一、无品牌策略

千万不要以为品牌策略一定要求“有品牌”。一个产品主要还是强调产品的品质和实效,再谈其它方面。实行无品牌策略,经销商就不用给产品树立品牌。这能节省大量成本和费用,对很多经销商也是适用的。要知道,创建品牌需要的资金、营销、管理等要素,都不是经销商具备的。他们想拥有自己的品牌,更想创名牌,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先隐姓埋名,先向市场要销量,积蓄力量。

在沃尔玛、家乐福等强势零售商大量出现的情况下,“无品牌”更可利用,因为零售商品牌本身拥有忠诚的顾客,可以帮助经销商产品解决顾客对品质和声誉等方面的怀疑问题。例如,曾有一家经销商选择在当地市场份额最大的连锁超市里出售自产的塑料用具,结果卖出数万件,为经销商自身积累贡献不菲。

经销商选择无品牌策略主要是成本方面的考虑,在创业之初不失为经济性选择。但从长远考虑,这只是权宜之计,依靠这种策略很难在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成就。随着企业积累的实力不断增强,最后还应该向品牌化的方向迈进。

二、品牌追随策略

鉴于市场的激烈和竞争者的过于强大,经销商由于力量的悬殊对比,可以采用适当的品牌追随策略。品牌追随者借用强势品牌的强大辐射力以及衍生效果,从而争取新顾客,并保持满意的市场份额。在目前市场上,依据品牌追随的性质和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现有市场上的品牌追随情形分为三种进行分析。

1.品牌仿冒

品牌仿冒者完全仿制或复制市场中的强势品牌,他们通常仿制或复制其他品牌的产品包装、产品外观、产品功能等,并多在不成熟的市场销售。国内市场上包含“山寨”手机在内的“山寨产品”数量极大,一些个人和企业也获取了可观的利益。但这是违法行为,所有的经销商都应该避而远之。

2.品牌紧跟

品牌紧跟者常在品牌名称、标识及品牌形象方面类似强势品牌,但品牌名称稍有区别。同时在企业的新产品推广、品牌沟通传播等活动中亦步亦趋,紧紧追随强势品牌,常常是处在合法与违法之间的边缘行为。采用这种策略的追随型品牌具有一定的寄生性,通常依赖强势品牌对品牌的投资而生存。例如康师傅、统一等企业积累了较高的品牌资产,不少小企业在名称、标识、包装及其他项目上紧跟康师傅或者统一,以求在他们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3.品牌选择性追随

这种策略仅在某些方面仿效强势品牌,吸取部分要素,并在主要经营产品、价格、营销方案等方面追随领导品牌,而在其他方面保持差异性。相对而言,这种策略为较多的企业采用,也是三种品牌追随策略中相对较为强势品牌经营者所接受的策略。它为企业今后的品牌建设留下较好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日后发展为挑战性品牌。

三、自创品牌

虽然自创品牌需要更多的投入,但很多经销商还是青睐于创建自己品牌,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

1.企业的发展最终来源于顾客的忠诚与喜好。顾客的品牌忠诚度是能带来持续稳定现金流入的无形资产。因而品牌的创建增加了企业经营的稳定性,成为企业抵抗竞争的有力武器。随着品牌资产的逐渐增长,也大大地增加了企业投资和发展计划的信心。

2.自创品牌有助于经销商充分利用有限的广告促销资源,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创业之初的经销商来说,每一分钱都是宝贵的。这些投资不仅迅速产生回报,而且沉积于品牌上,可使企业在以后的经营中继续获益。

3.自创品牌相对保证了经销商经营实业的独立性和长期性。品牌使得经销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较少受到后面各级中间商行为的影响。另外,自创品牌的企业也不会像外借品牌那样,受到品牌拥有者的约束,不能把握品牌的发展。

四、其他品牌策略

品牌建设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经销商的发展阶段、经营特点等个体情况的差异,要求所有的经销商都马上创立自己的品牌、迅速做大做强品牌是不现实的。而有点积累的经销商自创品牌,也要看市场拓展情况循序渐进、长期积累,切莫盲目扩张,欲速而不达。

因此,根据经销商的实际情况,还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品牌策略:

1.外借品牌策略,又称商标许可,通常是企业经过特许使用他方品牌。经销商使用外借品牌不仅降低创业的风险,增加了经销商起步阶段的成功机会,而且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金、通路等方面基础。许多实力不强的经销商因此得以取得创业成功并逐步稳定成长。

2.混合品牌策略,经销商在现实经营中,如果自身品牌未打大,但产能还有富裕,则可以视情形使用混合品牌策略:经销商可以部分产能生产自己品牌产品,部分产能帮其他企业做贴牌生产。这样既可以保持自己的品牌影响,又能扩大产量和销量。

以上策略也可综合使用,例如经销商为进入新市场,可先外借品牌销售自己产品以了解市场。待产品得到市场认可,经销商获得一定的市场基础后,再启动自创品牌。借用品牌和自创品牌同时使用,兼收两种品牌策略单独使用的优点,既解决创业初的市场难题,又为日后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里斯.特劳特.营销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 舒尔兹等.整合营销传播.内蒙古:内蒙古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第4篇

在分析拉芳品牌时,我们很容易将早期的拉芳与广州好迪联系在一起作比较研究。2001年上半年,拉芳的广告投放十分密集。陈德容的一甩头动作与广州好迪李文的魔鬼身材是如此之相似。包括品牌核心价值,好迪提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平民定位,强调品牌大众化、生活化;拉芳则提出“爱生活 爱拉芳”,着力将品牌个性定位于普通消费群;好迪强调自己的产品属地为“广州好迪”,拉芳毫不示弱地提出范围更广的“广东拉芳”;两者在入市之初有着太多的相似和雷同。当时的拉芳目标很明确,拉芳希望赢得与广东板块龙头洗发水企业-----广州好迪平起平坐的权利。实际上,拉芳通过自己的品牌活动与营销手段,很快就获得了这样的市场效果。这同时也反映了好迪的品牌策略极易模仿与跟进。

2001年下半年,细心的研究者会发现,拉芳的广告与品牌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传遍大江南北的“爱生活 爱拉芳”声音渐弱,代之而起的是“拉芳出品 优质保证”,反映了拉芳品牌策略出现了重大的调整;其次是品牌活动更加注重系统性,并且开始有意识地将拉芳作为公司的母品牌以及公司的名称来处理,而作为品牌广告最初的属地原则“广东拉芳”已经彻底的消失。实际上,拉芳过去一直是以熊猫日化的名称作为制造商出现的,只是因为广告传播更多的是以广东拉芳的名义出现的,以致于人们逐渐地淡忘了生产商的名字。

2002年上半年,我们终于见到了拉芳集团推出的另一个洗发水品牌----现代美,作为拉芳品牌也出现了品类延伸。这时,拉芳集团准备构建的品牌框架也渐渐地浮出水面。

拉芳-----公司名、母品牌、同时为洗发水品牌、香皂品牌、沐浴露品牌等,拉芳在公司中具有多重身份,多种功能。在这一点上,拉芳与广东其他的洗发水品牌十分相似。

现代美----洗发水品牌,采用中国古代黑米蛋白为原材料的专业洗发水品牌。很显然,拉芳不希望只是在中低端占据市场份额,更希望在高端赢得一席之地,其多品牌企图与高端品牌愿望非常明显。

拉芳的品牌变革反映了拉芳不满足作为广东板块强势品牌的现状,希望品牌能够走得更远,在这一点上,拉芳比相对保守的好迪要更有眼光,毕竟洗发水品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局面。拉芳品牌的延伸成功吗?拉芳走多品牌策略是馅饼还是陷阱?这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品牌规划

拉芳目前形成的品牌架构应该不是最终的品牌格局,尽管这样,我们依然能够大致看到拉芳品牌规划的基本布局。

从品牌定位上去看,拉芳的品牌定位很显然是大众品牌,培养的是朴素的消费群与最广大的大众情怀;现代美则定位于专业的、纯天然洗发水。拉芳集团进一步覆盖洗发水市场的企图十分明显。

从市场角度去看,拉芳集团希望将拉芳品牌培养成多重身份,多品类的综合性品牌,凭借拉芳积累的品牌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同时,拉芳集团希望培育专业的、高端的纯天然洗发水品牌,以甩开广东大众洗发水品牌的围追堵截,实现在洗发水市场逐鹿全国的梦想。

从长远的眼光看,拉芳集团较早进行品牌规划,可以理清品牌发展思路,为未来导入新品牌预留空间。

现在看来,拉芳的品牌规划获得了预期的效果。拉芳的品牌战略在局部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并且从传播的角度讲,拉芳的品牌变得更加厚重,更加有活力。 成败得失

从战略角度解读拉芳集团的品牌策略,我们不能不为拉芳前瞻性战略思考叫好。但战略上的思想必须通过战术去完成,拉芳品牌变革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战略的正确并不代表战术执行就一定成功,拉芳在品牌策划层面出现的问题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将会葬送在战略层面的美好想法。

母品牌拉芳品牌定位难以负载太多的品类延伸。我们曾经对拉芳作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因为拉芳既是公司名,又是母品牌名,同时还是洗发水品牌、洗面奶品牌、香皂品牌等其名称本身的包容性与涵盖面十分重要。我们的调研很简单:

拉芳是什么?如果是一个人,你最初的联想会是谁?

拉芳是一个五六十年代的中年妇女,比较讲秩序、重家庭、有责任感;

拉芳是一个村姑,与小芳是亲戚;

拉芳是隔壁邻家文化程度不高的亲戚,乡下来的;

拉芳是一个工会主席,关心职工生活,经常帮公司小伙介绍对象;

……

这样的调查结论告诉我们,首先拉芳是一个女性化的名字,使用在日化品牌上不会形成识别上的障碍;其次,拉芳的层次不搞,比较符合内地普通大众消费定位,风格表现为朴实、可靠;拉芳有相当好的品牌亲和力,比较平易近人。因此,我们认为拉芳的品牌定位易在上述的风格层面上延伸与把握。拉芳目前作为公司母品牌、普通洗发水品牌、洗面奶品牌均无大碍,但拉芳如果继续向美容专业线、高档护肤品进行品牌延伸将十分危险。

现代美品牌是拉芳集团进行多品牌战略的一次尝试从目前我们掌握的市场数据看,拉芳的这次多品牌战略效果并不理想。从产品功能点上看,拉芳的黑米蛋白描述尚为一个不错的功能特点,但围绕这个功能点的品牌保状方案却十分失败。

命名非常蹩脚。现代美的命名套在一个古代黑米蛋白的功能特点上,就好象让大辫子的清朝官员穿上西方流行的西服。因为在广告公司从业的原因,我的同事曾谓之是改革开放之初,城里青年养长头发、穿大脚裤的摩登女郎。由于命名的蹩足,大大地影响品牌核心价值的传播效果。

包装了无新意。与重庆奥妮、广州霸王、宝洁伊卡露等品牌相比,现代美在包装上全无特色,拼凑式的包装设计增加了终端品牌区隔的难度。

传播缺乏创意。现代美的品牌传播较多地采用了与拉芳捆绑式传播,我们估计是基于传播成本的考虑。但现代美却是一个与拉芳在定位上截然不同的新品牌,捆绑式传播弱化了推出现代美品牌差异化意义。消费者更多地将现代美作为拉芳的一个姐妹产品来看待,拉芳的品牌战略企图很难实现。

市场推广不力。作为新产品入市,拉芳并没有采取区别化的市场推广手段,仍然盲目地相信广告轰炸策略缺乏跟进性的市场推广计划,市场反映平平。

尽管目前拉芳集团的品牌策略都是战术层面的问题,但由于这些战术执行往往决定品牌短期走向,因此,拉芳品牌存在的问题值得重视。 策略校正

拉芳集团品牌战术存在的问题在广东板块洗发水品牌中有一定的代表性,现从专业的层面提出一些修正策略供参考。

关于拉芳品牌。强化母品牌,弱化产品品牌,实现品牌的转移与过度。目前,拉芳仍然较多地被作为产品品牌传播,特别是作为洗发水品牌与香皂品牌传播,我们认为这对建立拉芳为母品牌的品牌战略相当不利。实际上,拉芳作为产品品牌已经赢得了相当高的知名度,再传播“爱生活 爱拉芳”这样一句缺乏深度的品牌广告语并不能给拉芳产品品牌带来更大的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弱化产品品牌广告,强化拉芳作为公司母品牌的品牌核心价值,用母品牌传播以及过去形成的产品品牌知名度带动市场销售业绩上升。

为实现拉芳作为公司母品牌完全退出产品品牌市场,建议拉芳公司能够推出替代性品牌,进行母品牌的战略转移以及新品牌的顺利诞生。

关于现代美。调整命名或增强文字风格处理,推出定位品牌策略与市场推广策略。现代美的产品品牌命名我们认为很难传递品牌核心价值,因此建议拉芳集团能够调整现代美的品牌命名,即使考虑由于已经投入相当资源的缘故不能更改品牌名,我们也建议能在文字风格上进行处理,比如增加文字的古典色彩,对外包装进行重新设计等等。

关于品牌延伸。广东板块的洗发水品牌普遍有品牌延伸的习惯,仿佛要将品牌作成十全大补丸。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广东板块日化企业却有很少有什么品类但项产品走在全国的前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是贪多嚼不烂!举一个例子---柏丽丝,这个品牌应该是日化界的后期之秀,但其品牌产品涉及洗发水、牙膏、者喱水、香皂等几乎日化消费品的所有领域,很难想象,柏丽丝能够将所有的产品做深做透,这种情况决定了他只能是对所涉及的领域浅尝辄止,难成气候。拉芳集团的拉芳品牌也快要成创可贴了,什么地方有伤往什么地方贴,这是很不科学的品牌策略。企业家比较简单的解释这样做的理由是出于企业生存的需要,而实际上未来的企业是偏执狂才能够生存的时代,专一往往就意味着成功! 现代美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看,现代美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锅夹生饭,下一步如何去煮这锅夹生饭呢?我们认为大致有两种策略可以考虑,一种是在现有品牌资产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品牌推广方案;另一种是彻底否定现代美的命名,重新来过。

修正策略。对于现代美来说,针对性地推出现代美与古代美的比赛,用比较策略将现代美所倡导的古为今用、继承发展的文化秉性,从而在品牌中嵌入文化的内涵。在市场推广上充分调动文化手段,将品牌做得更有品味。

第5篇

1984年以来,于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及书籍、画册发表作品数百篇。近年来策划、统筹、编审设计类作品画册及专业杂志“设计”、“作品欣赏”栏目,以提倡、传播、评论、研究设计,致力创新开拓策划、广告与品牌文化的学术研究专题的崛起,引起业界瞩目。1999年起潜心台湾时报广告金像奖的专题研究,先后应邀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专业成立3周年庆典、南通广告之夏等活动作专题学术报告;并获得台湾时报广告奖执行委员会的中肯评价,认为作者系研究华文广告的广告专家,“对促进华文广告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在于“对华文广告研究之细致、深入。”

广告与品牌文化研究代表作:《“三毛”,从流浪到回归--“三毛”品牌纷争启示录》,《拒绝恶意抢注--访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法律事务处处长董葆霖》,《人间“银河”起风波--“银河”商标纠纷的综述及法律思考》,《“华人”品牌的跨世纪之争--“华人”品牌知识产权侵权案的法律思考》,《追求完美--评书业营销策划与广告传播策略》,《营销策划,让广告书业应运而生――兼评两岸广告书刊传播互动与市场推广策略》,《浓墨重彩见真情――深圳华壮印刷品广告载体的品位》,《广告创意 创新、追求无止境--评台湾广告金像奖20年》,《策划创意公益广告的心路历程》, 《解读华人广告中的“文化寻根”情结――评运用古典文化的品牌创意策略》,《四海,环球同根--浅谈南通华侨宾馆标志设计方案》,《世界顶级运动品牌竞技场--评耐克、阿迪达斯的市场运作品牌攻心策略》,《海尼根,绿化你的心灵--评海尼根啤酒的市场运作品牌策略》,《童趣无限--中外儿童形象在创意品牌策略中的运用》,《爱动物等于爱人类自己--评保护动物平面广告的创意手法》,《设计世界与交流人生的乐章――评波兰海报和美国杂志的平面创意策略》,《品牌形象巧妙融合足球语言--评足球运动在创意品牌策略中的运用》,《掌中诗画意 造化得神韵―环境艺术设计师吕坚创新的心路历程》,《名片设计中的品牌文化传播策略》,《出奇制胜在户外――户外广告传播品牌文化的创新创异》,《卢华能纵论李永铨海报创意――评》,《神秘花园中的“稀缺的艺术”――芬兰海报设计大师博凯伶传播品牌文化的创意策略》,《在设计的诗海里傍徨――韩国平面设计师安尚秀的品牌文化探究》,《用眼神传递热情奔放的信息――法国平面设计大师米雪布维的品牌文化创意之道》;文史考证代表作《清代科学家蒋煜及其创造的浑天仪和万年表》,《从元宵到大冬:略说南通民俗风情(12篇)》,《广征博采与得失瑕疵--述评》,《从看古代的烟火文化》,《中外十二生肖文化谈》,《南通民俗中的钱文化新说》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策划、创意以及设计、广告与品牌文化;弘扬世界华文广告艺术、评论赏析中外广告艺术;探索中外文化艺术与性学的“边缘文化”现象等。

1988年迄今历任企业广告业务经理、商标广告联络员、策划部经理;创意总监、艺术指导。1989年加入南通市作家协会;1993年任南通大众广告公司策划部经理,1997年加入中国性学会;2000至2001年兼南通中一广告有限公司创意总监;2002年聘为中国策划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营销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同年加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2003年为南通领航艺术设计策划中心艺术指导。

1988年8月,负责主编由市广告美术公司沈溪副经理策划的《广告通讯》,较早地实践了广告公司创办广告专业杂志媒体的思路,以之传播并向民间更大的自由空间发展进行有益探索;1998年至2002年先后任《广告大观》杂志发行部主任、编辑部主任、编委;2000年聘为天津《广告人》杂志特约编辑;

第6篇

1.创新产品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科学的创新能够带来巨大的市场效应,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根据客观的消费需求,结合以往经验,借助灵感打造出高经济效益的新型产品,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力,提高企业的实力,使企业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要想创新出新产品,就要认真钻研产品创新的科学方法,要深刻了解顾客的需求,可以通过客观调查的方式来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总结归类,并从这些总结归纳的信息中预测出未来一段时期内,消费者青睐的产品类型,在这些调查与预测的基础上来发挥企业自身的创造性灵感,为企业生产出一种新型产品,这种新型产品无论在性质、功能还是外观上都是对旧产品的发展与更新,它实现了旧产品不曾有的功能,为消费者带去了全新的便利与享受,成为让消费者更加满意、更受欢迎的商品,这样必将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提升企业的地位。然而,研究新产品必将需要更多的资金与技术的投入,也会使企业面临一些经营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胆量,通过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来开展产品创新。2.营销战略的设计这一过程是对企业经营、运行方式,以及如何增加经济价值的分析。营销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产品的研发、开拓与衍生,产品的定价,销售的途径和方法,市场普及方案的拟订等等,企业要明确究竟在哪个环节最大地体现了价值,产品的强势竞争力体现在哪里?缺点和问题又是什么?以及对比同行对手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全面把握,企业才能切实打造出一套适合自身的营销战略,才能在未来的产品营销中有所收获。营销战略还体现为企业形象的宣传、品牌的打造以及专业化营销团队的打造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品牌包装策略

1.品牌策略品牌策略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彰显企业特质、体现企业实力与竞争力的营销策略。品牌策略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企业商品的品牌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品牌的宣传以及品牌的发展与创新等等,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根据客观形势需求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彰显出属于自身特质和优势特征的品牌商品,实现凭借品牌吸引消费者,利用品牌占据市场份额,从而全面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作用。2.包装策略第一,为产品而做的包装,包括:配套包装,是为方便顾客购买产品,将几类类似产品共同包装,实现对消费者的产品供应,也减少了成本,扩大了销售量。系列包装,将具有相似性质和特征的不同类产品利用经设计加工后的图案、标识等来进行统一包装,为顾客打造一种商标效应,这是一种品牌化包装策略,能够扩大企业的影响力。第二,为了促销形成的包装。包括生态包装,也就是在产品上面所设置的包装物能够被回收、再利用,具有低碳、环保的特征,符合当前绿色环保社会的建设主题,被广大的消费者与商家广泛追求和推崇,同时也包括改装包装等等。

三、总结

第7篇

关键词:双汇;品牌;品牌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双汇集团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多变的外部环境、国内以及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和企业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等各种问题。双汇必须制定明确的品牌策略,以确保能够成为一个具有长久生命力良性发展的企业,一个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企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笔者以双汇集团为研究对象,在双汇火腿肠品牌策略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方法。

一、双汇火腿肠品牌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对品牌形象的塑造

双汇火腿肠欠缺对自身品牌形象的有力塑造。一直以来,双汇火腿肠都在使用双汇集团所持有的双汇商标,这一商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产品商标,由该商标所塑造的良好品牌形象较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产品形象和生产企业形象。双汇火腿肠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推出适宜自己的广告方案和公关推广计划。但实际上双汇火腿肠仅凭借双汇集团对外统一的广告和各种宣传活动维持市场关注度,基本上没有针对自身的、高等级的、独立的公关推广和广告。这样的策略不可避免的致使消费者对双汇火腿肠的关注度忠诚度下降,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如今,浪费了将己有的优良品牌形象进一步扩展、延伸和升华的机会。

(二)宣传力度不够

其具体缺陷是:宣传渠道方面,没有考虑到企业所运用的宣传渠道的辐射死角。比如部分消费者不爱看报读书,通过报刊杂志宣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宣传内容方面,没有注意到受众的真正需要,相当大的比例都是在宣传双汇集团的发展会议和内部事务,有关集团本身发展的新闻宣传过多,没有充分宣传企业产品;宣传方法方面,没有注意目标消费者在消费水平、饮食习惯上面的差异,无论是低消费顾客,还是高消费顾客,采用了近乎相同的宣鞣椒ǎ没有注重宣传成效,只求宣传过程;缺少宣传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次次如此,年年如此,缺乏吸引力和新气象;宣传时间方面过于集中,要么不声不响,要么大战旗鼓各种宣传活动扎堆举行风风火,没有真正做到持续性的,有规律的定期举行宣传。

(三)危机处理欠缺

双汇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曾经多次被评为我国名牌产品、国家级质量管理卓越企业、国家质量免检产品。此次事件发生后,让社会大众不能接受的是,双汇集团的相关发言人并没有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居然还一再地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申辩,试图把责任推到上游生猪养殖的源头以及政府监管不力,不过这一招的效果并不是很大,直到最后在面对社会公众的更加强烈的质问和司法介入的情况下,双汇集团才勉强承认了济源分公司有健美猪流入的事实,然后才公开表态,要求其牵涉到此次“瘦肉精事件”的子公司及时召回在市场上流通的所有肉制止品,并在政府的监管下对问题肉制品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最后使用了一招弃车保帅的作法,处罚了济源分公司的负责人,济源全厂停产整顿。

二、双汇火腿肠品牌策略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品牌包装

在产品包装方面,加快产品包装的标准化工作进程。双汇火腿肠须将卫生、安全、环保和健康的理念引入包装的产品制造、原料选择、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中,使双汇火腿肠的包装安全能够有足够科学的技术保障。为跟上视频包装产业不断更新换代的步伐,致力于研发绿色环保的品牌食品包装。确保接触材料以及肉类产品符合进口国家的标准,严格执行限制添加使用的材料的用量,进一步加强添加剂方面的管理。

(二)加强品牌推广力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货也得勤吃喝”。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主要来自于广告宣传,所以广告宣传在双汇火腿肠的品牌营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正如著名广告学家奥格威所说:“每一个广告都应看作是对品牌印象的长期投资。”所以一定要对品牌进行更多的广告宣传。

做广告时,要了解目标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事先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市场。继而再通过广告等方式来美化和宣传自己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看准市场找到相应的卖点。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把握机会制作相对应的广告。除此之外广告的投放一定要连续进行,最不明智的就是一个广告播放了一段时间由于效果不好就决定停播。所以,广告一定要持续性投放,随意的停播会引起消费者不必要的猜测,从而给企业和品牌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双汇人应致力于打造打动人心的广告,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汇火腿肠更加的走近全国人民的生活中去。

(三)以质量管理重塑优质品牌

双汇作为中国肉制品行业的领先企业,率先推出卖品牌的概念,第一个在央视黄金时段放入自己的品牌广告成为大众最熟知的肉类品牌。在这之后,双汇通过多种媒介进行广告宣传提高了自身的品牌曝光率,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并赞助各类体育赛事,使自身的竞争力得以提高。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双汇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发生了质的变化,以质量提高品牌更是硬拳头。第一,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三个转变”。分别是:企业定位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发展模式由速度效益型向安全规模型转变。产品结构由高中低档全覆盖向中高档转变。第二,继续加快和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研发,如火腿肠制品要强力推进新产品,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产品的销售,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加强推广不同的产品。对接市场,实现终端突破等。第三,推行“日配月结”制度,加强采购创新管理。通过控资源、整合采购网络,降成本,保供应,应对成本上涨压力,防通胀。

参考文献:

[1]鲁津,栗雨楠.形象修复理论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应用――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

[2]叶茂中,顾小君.品牌・品牌形象・形象载体[J].企业研究,1998.

[3]李羡筠.瘦肉精的毒性和致突变性研究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

[4]刘琳琳.浅析中l国企业强势品牌的塑造[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

第8篇

TCL并购乐华

2003年8月12日,TCL集团和南方科学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共同举行新闻会,历时一年多的品牌并购以“数码乐华”的正式成立而落幕。新成立的广州数码乐华科技有限公司以乐华为品牌进行彩电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其中TCL控股(BVI)有限公司出资8400万元、南方科学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出资3600万元,双方各控股70%和30%,项目首期投资总额为24800万元。

此次品牌并购,TCL与原乐华并不存在“兼并”和“收购”的关系。数码乐华既不接收原乐华的生产基地,也不接手原乐华的人员安排,当然也不存在任何债权、债务关系。品牌并购后,TCL集团将完全把数码乐华作为第二个独立品牌进行培育,从而形成TCL与乐华并立的双品牌策略。数码乐华将与TCL彩电共同使用TCL集团多媒体本部的资源,但是两个品牌完全独立、互不相干,并且彼此是竞争关系。TCL这种品牌并购与传统兼并、收购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只拿品牌资产,而不收购厂房、人员、渠道等会给收购企业带来沉重负担的不良有形资产,拿了元宝却卸了包袱。TCL把品牌并购称为“最轻松的并购”。

品牌并购为哪般?

TCL集团原本的单品牌策略已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而品牌收购后将会形成TCL与乐华并立的双品牌策略,多品牌策略经营的复杂性势必对TCL目前运行良好的经营模式带来影响,TCL集团品牌并购目的何在?

比TCL的历史还长的乐华集团,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是响当当的品牌,其彩电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彩电业中名列前5名,乐华品牌曾经是中国电子行业最有竞争力的品牌之一,是广东名牌和中国名牌。只是由于渠道变革失败,再加上售后服务没能跟上,2002年11月,乐华经历了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和兼并重组等多重变故,整个集团从此一蹶不振。乐华品牌价值尤在,具有很高的品牌资产,在目前家电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依靠两个强势品牌打天下,利用品牌间的协调效应要好过一个品牌的孤军奋战。

李东生在数码乐华成立会上宣布了TCL集团发展的“龙虎计划”:多媒体电子、移 动通信终端产业在3到5年时间进入世界前五强,称之为“龙腾四海”;在家电、信息、电工、文化产业领域,用3到5年时间,进入国内一流企业行列,称之为“虎跃神州”。创建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i]

品牌并购后的数码乐华是TCL开创“龙虎计划”的重要一部分,数码乐华可以发挥资源整合效应,实现乐华彩电在市场竞争中的快速发展。举例而言:当前国内彩电业只有年销量达到300万台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数码乐华30万台就已经达到盈亏平衡点。数码乐华在成立大会上就推出了从高端到低端四大门类的包括背投、液晶彩电在内21款彩电新品。TCL计划数码乐华先期以适合大众消费力的彩电产品切入市场,运作一段时间并初步确立乐华彩电市场地位之后,再逐步切入到背投、液晶、数字电视领域。其市场目标为2003年实现销售30万台,2004年150万台,2005年300万台。TCL集团的目标是在未来的五年内,其彩电的生产规模达到世界的前五名。2003年TCL的彩电产量将突破1000万台,如果加上乐华彩电的生产规模,世界前五名的目标将很快达到。

数码乐华落户广州科学城,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由于广州市政府的扶持,数码乐华可以顺利得到许多彩电工程机订单;而且,乐华彩电并不放在广州生产,那么,TCL借数码乐华、低成本得到的广州科学城的地块,就可以成为TCL集团在广州的一个难得的基地,将来可以发展汽车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项目。

在广州布局,对T CL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广州是广东乃至华南的经济中心,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且将来广惠高速通了以后,广州至惠州、深圳车程均在1.5个小时之内,而广州强大的物流、信息、教育和科研优势也会加快企业发展。

政府之手影中现

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副市长林元和以及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在数码乐华挂牌仪式上的出现,印证了TCL与广州市政府在乐华品牌转让一事中的亲密关系。其实,"乐华"品牌的持有者并非乐华集团,而是广州市政府。乐华集团仅仅是"乐华"这个品牌的使用者。而"数码乐华"所使用的坐落于广州开发区的基地的大股东也是广州市政府。

李东生表示,所谓的TCL收购乐华品牌,其实没花一分钱。数码乐华作为TCL挺进广州的第一步,如此兵不血刃地就免费拿到了“乐华”具有19年历史的品牌,实在令业界惊愕!

广州市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是对乐华集团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乐华集团在广州市经济开发区的企业用地也因资金迟迟不到位而被收回。不过,乐华品牌是广州品牌,广州市政府并不愿意看到乐华被外地企业并购。从现实的状况来看,TCL是广东省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也是广东省最具价值的品牌,在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中排名第四,并且TCL于2002年完成了企业改制工作,股权结构更趋合理,再加上与乐华大股东香港长城集团的深厚渊源,应该是政府愿意看到的并购对象。TCL在广州投资建立广州数码乐华科技有限公司,对推动广州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凸现其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品牌并购之争

TCL对乐华品牌的并购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双方各抒己见,互不退让。

反方

反方认为品牌并购的劣势是非常明显的:

1、企业既要宣传几个品牌之间的差异性,又要宣传品牌之间的共性从而花费巨大的广告公关等市场推广费用;由于品牌之间的差异化定位及区域市场覆盖的不重叠性使得在渠道上的不能共享,会导致销售费用的增加。

2、如果各个品牌之间没有严格的市场区隔和协同对外的团队意识,会造成在市场上企业自身各品牌之间相互打架和市场份额的相互挤压,并使市场份额此消彼长。TCL彩电在市场上是一个中等的品牌定位形象,而乐华的品牌形象从一定程度上是与TCL是吻合的。这种多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市场吻合会导致TCL公司的产品很难被很好的区隔,产品在市场上出现“撞车”。

3、对于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来说,产品寿命周期本身很长的特点使其更适合单品牌(综合性品牌)策略。科龙公司在空调类别上的两个品牌科龙和华宝,在冰箱类别上的科龙和容声,都以科龙定位高端品牌,走中高端市场路线,而容声和华宝品牌则按照一线品质、三线价格的原则,扼守中端市场,并阻击三线品牌的价格挑战,保护科龙品牌的市场地位。然而事实上消费者并不买这种企业自己强加给消费者的所谓的“定位”。最终使科龙的品牌形象受到一定的影响。

正方

针对反方的观点,正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正确的多品牌策略,能够给原有品牌锦上添花,品牌策略没有说单一品牌就一定比多品牌策略好,企业采用单一品牌还是多品牌,取决市场的特点,取决于企业运作品牌策略的能力,它是企业对自身、竞争环境和消费者形态三者交互思考的结果。

2、乐华的失败原因不能简单归咎品牌层面的原因,导火索是企业渠道模式突发性的改革,而深层面的原因是乐华在产品研发、人才队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足。相反,TCL在相对于乐华上述问题方面是具有比较优势的,TCL完全可以通过人才的输入、资本的注入以及管理模式的导入盘活与拯救乐华。

3、引出科龙作为佐证,犯了经验主义、“以成败论英雄”的错误,科龙的多品牌战略本身没有错误,问题在于科龙品牌过多,且企业缺乏运作多品牌的能力,或者说企业没有符合多品牌发展的组织构架的保障。

点评

品牌并购的结果是多品牌策略的产生,因此关于品牌并购的争论实质上是单品牌策略与多品牌策略的争论。单品牌策略与多品牌策略的优缺点如图所示,二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企业的成功与否在于企业领导者对品牌策略优缺点的把握,以及避害就利的能力,而非策略本身。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产品的差异越来越小,企业间技术上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单纯依靠产品差异已经很难形成竞争优势。品牌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品牌价值已经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品牌资产已经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员、机器、厂房等有形资产在品牌面前已不再那么必不可少,运动第一品牌耐克依靠OEM,已经不再自己生产产品的实例验证了这个道理。品牌并购正是顺应这种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代表了未来企业经营重点转变的方向,是品牌价值的体现。在依靠价格拼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家电行业,采用多品牌策略,回避风险、提高策略灵活性不失为明智之举。

品牌并购——任重而道远

TCL集团品牌并购后,在国内就形成了TCL与乐华并立的多品牌策略。但是,多品牌策略并不是灵丹妙药,多品牌的产生会带来经营的复杂性,而整体优势的发挥则依赖准确的品牌定位与有效的品牌管理,以及强有力的品牌维护。因采用多品牌而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使是1918年就创立的家电巨头松下电器也于2003年7月放弃了使用近百年的“发家品牌”National,将原松下白色家电品牌National退出日本本部以外的海外市场,统一品牌,保留单一品牌Panasonic,改为采用单品牌策略。因此,对TCL来说,品牌并购仅是漫漫长路第一步,或者说是最简单的一步,而多品牌策略优势的发挥则取决于下列问题的圆满解决:

品牌价值就是企业产品或服务为消费者所感知的价值。品牌价值=品牌资产/价格。衡量品牌的标准就是品牌价值,当品牌具有了一定的价值以后,就成为了消费者心中可感知的资产,就成为品牌的一种竞争优势。一种服务和产品为人所感知的资产越多,其品牌价值就越大,企业也就可以从产品或服务中索取的更多。品牌并购以后,如何将不同的品牌依靠整体协同效应使其价值得到提升是多品牌策略成功的关键。

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乐华品牌的美誉度已经大幅滑落,如何重建品牌将是TCL集团下一步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将迅速修复乐华品牌受损的形象。前乐华彩电的配件、质量问题,我们正在研究解决方案,不久后就可以出台。”数码乐华总经理范利军这样表示。品牌价值依靠品牌资产来体现,而品牌资产是由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和品牌法律资产所构成。可见,品牌价值的提升要通过对品牌资产构成要素的提升来实现,这必将是个复杂的过程。TCL经过严密的市场调查后相信,乐华品牌的价值远远超过它曾经的一些负面影响。利用TCL的人才、技术、渠道、资金的优势,提升乐华品牌价值还是有可能的。

品牌并购对乐华品牌来说,是得到了起死回生的机会,但对TCL品牌并非如此。乐华在人们心目中一向是以低端产品形象出现的,操作乐华品牌也许会伤及TCL的品牌形象。采用多品牌策略,也存在品牌间竞争以及分散资源的问题,处理不当,将难以起到1+1>2的作用。

多品牌下,品牌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理顺品牌间关系的问题就是品牌定位的问题。品牌定位就是为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也就是确立消费者对品牌的特殊偏好。品牌定位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定位,企业只能顺从、引导消费者的这种定位,而不可主观臆断。依靠准确的品牌定位,理顺品牌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直接竞争、浪费资源、损害品牌形象,并有利于形成整体优势。

按照TCL的计划,新乐华要打造的是一个全线产品;数码乐华作为TCL集团旗下的一个新生品牌,具有完全独立的运作体系,不受TCL彩电品牌的任何影响,二者间的竞争也将是不可避免的。但二者又将共同享用TCL方面的研发、采购、制造、物流和售后服务的平台,从而达到规模经营、降低成本的目的,实现“前端竞争,后端共享”。新乐华还明确否认他们在上市之初通过价格战来确立市场地位的猜测,他们强调只会卖最合适的价格,而不是卖最低的价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TCL集团是准备把乐华培育成TCL的竞争对手的。这样做,也许会起到短期内从竞争激烈的家电市场分得两杯羹,从而达到1+1>2的目的。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却是不利的,忽视了品牌间的合作与企业品牌的塑造。这样的品牌间关系,品牌定位不当,两个互相独立的品牌,挤占市场,没有协调与配合,显然不能发挥多品牌的优势。多品牌策略并不排斥品牌间的竞争,关键看你如何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恰当的做法是,根据消费者对品牌的定位,各品牌有不同的细分市场,充分利用品牌多的特点,整合企业的资源,一致对外,注重企业品牌的塑造,在企业整体战略的指导下,有合作有竞争,灵活采取不同策略,以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强势品牌就是指具有准确而强有力的品牌定位、高品牌知名度、鲜明的品牌个性、极强的品牌联想、赋有情感特性的品牌。强势品牌依靠专业的品牌管理并结合高品质的产品质量,从品牌联系的强度、美誉度和独特性三个维度来塑造,具有极高的品牌价值。强势品牌塑造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整合营销传播(IMC),就是在充分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沟通方式,如广告、人员推销、直复营销、公共关系等,对分散的信息进行整合,将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以提供明确、一致而有效的传播影响力。

数码乐华并不是按照一直流传的“TCL品牌定位高端,乐华品牌主打‘农村机’和‘工程机’市场,稳守中低端”的说法运作,而是先期从适合大众消费力的彩电产品切入市场,运作一段时间初步确立乐华彩电市场地位之后,再逐步切入到背投、液晶、数字电视等高端领域。数码乐华高达2.48亿元的首期项目款,有相当部分资金将用于渠道的修复,将采取三种渠道模式:在一级市场,主要进入家电连锁和超市连锁等新兴渠道;在二三级市场,采取一县一户制的小区域模式;同时进入TCL集团消费、工程和商务等专业渠道。具体步骤是:2003年内,选择华南和三北地区的10个省级区域,形成在局部市场的局部优势;到2004年,将根据市场销售和渠道开况逐步进入其他区域市场,全面搭建乐华彩电的高速通路。这样的品牌运作对塑造乐华品牌强势品牌的地位是有利的,但如何维护TCL强势品牌的地位则是很严峻的问题。

第9篇

策划一个品牌策略,目的是什么?

最经常的回答是:

要感动我们的用户;

要让我们的品牌更有温度;

要让用户和品牌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但这其实是“形象包装”而不是“品牌策略”。

因为品牌策略的本质,并不是“提升形象,感动用户”,而是“在用户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有利位置。”

为什么要使用“品牌策略”,而不是单纯做品牌包装?

有个做熟食新鲜海鲜夜宵外卖的创业公司,叫“海鲜到炕(kàng)”,如果要规划品牌策略,你会怎么做?

如果是形象包装术,大致思路是这样的:

1. 确定人群

谁最可能吃这种海鲜?哦,单价30-50元,主打新鲜、便捷、健康、好吃。

所以主打人群定为“崇尚健康并且繁忙的一线城市新中产白领”。

2. 如何感动这群人

好了,既然人群定了,我们就要寻找“consumer insight”(消费者洞察)了,看看能否利用他们生活中的某些小细节,来打动他们。

“这些新中产白领生活虽然很精彩,但是工作压力大、节奏快,与家人、朋友的联系也比较少,所以我们希望他们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生活,更多地关心自己爱的人。”

所以就把slogan定成:多点关心,多点海鲜。

如果对这句话心里没底,就再按照广告文案的通行惯例,想2个60分的当作备选吧:“鲜,让生活更有味道” 或者 “爱生活,爱海鲜”。

3. 如何根据策略来打造品牌体系

既然有了“多点关心,多点海鲜”这句slogan,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制定所谓的品牌体系了――

“品牌理念:最新鲜的食材,给最关心生活的你。”

“品牌调性:爱心的,活力的,温暖的,健康的。”

“公司使命:让人们更关心生活,吃到更新鲜的海鲜。”

“公司价值观:用户至上,追求极致,与众不同,良心经营。”

……

而这些就是传统的“品牌形象包装术”。(不过被很多人当成了“品牌策略”)

上面的方案中,一切都那么容易让人信服,一切都切中了创业者的内心,一切都体现了对消费者的洞察,好像只要使用了这个策略,就会有无数消费者被感动,就会让他们觉得你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进而疯一样地来购买产品。

但这个策略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策略最大的问题就是:假设市场上只有你自己,你说什么用户都会听。

实际上,市场上有很多竞争对手,用户每天看无数个广告,也有无数人想打动他们。

品牌策略的目的,并不是感动消费者,也不是让消费者觉得你很走心,而是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有利位置,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选择。

品牌策略怎么做?

1. 找到你的竞争对手

我们需要给用户一个买你而不买别人的理由,所以需要首先找到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注:竞争对手不一定是同行,任何阻拦消费者购买你产品的,都是竞争对手)。

那么在夜宵的市场,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

可能是不吃夜宵的习惯――很多人不习惯吃夜宵,自然也不会买你;

可能是去外面店里吃夜宵或者自己做――很多人宁愿麻烦,也不想吃外卖;

可能是其他的外卖夜宵(比如各种小龙虾外卖、烤串外卖等)。

对比这几个选择,自然容易发现:第三个才是我们关键的竞争对手。

毕竟,让本来想去店里吃的人改变生活方式开始点外卖,是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这种巨头要做的工作,并不是我们这个创业团队能做的。

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很简单:首先在消费者夜宵的选择中切一个市场。

既然要切市场,自然要看这个市场的领导者是谁。稍微询问下就知道,现在北京夜宵市场,领导者大致是主打小龙虾外卖、烧烤外卖的一些店。

好了,找到了竞争对手,开始下一步。

2. 确定有利位置

找到了竞争对手,自然要寻找它们的缺点,从而让消费者放弃它们选择我们。

直观一看就能发现,主要的竞争对手价格都很贵(小龙虾人均经常100多块)。

那么我们能打“更具性价比的夜宵”这个点吗?

当然不能。因为高价格是竞争对手的“直接缺点”,而不是“最大优势中的固有缺点”,而进攻直接缺点往往是无效的。

我们要做的,是在竞争对手赖以生存的最大优点中找缺点。

那么麻辣小龙虾、烤串等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人们为什么选择它?

自然是爽、刺激――没有什么比晚上和兄弟们一起撸串更爽的了。

但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爽”、“刺激”这个优势中,有什么固有缺点?

很多人觉得是“很重口”(有些人晚上想吃点夜宵,但是不想吃太重口的以至于有负罪感)。

所以,我们的定位就出来了:“夜宵,吃点海鲜不重口。”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品牌规划的重要目的就是“打动消费者”,就是为了想出更多感人的语句来让消费者潸然泪下,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品牌规划最重要的目的。

如果这样做,实际上做的是“形象包装”而不是“品牌策略”。

真正的品牌战略,必须能够帮助一个公司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有利位置,并且最终赢得顾客的选择。

为什么我们要放弃传统的“单纯形象包装”?

因为单纯的“形象包装”,经常存在这些问题:

1. 重战术,轻战略

“重战术,轻战略”是很多人在营销上经常犯的错误。

具体的表现在于:迷恋形象包装,认为营销就是包装形象、促进传播,花费大量精力纠结于小细节,但是却对大战略(比如定位)不够重视。

有人问到“哪个手机公司营销做得最好”,大部分人认为锤子手机的营销是最好的。

每次公关都是有力回击,每次文案都被疯狂转发,每次会都引来社会关注,还有大量的宗教信徒般忠诚的粉丝――这在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公司可以比肩。

但显而易见的一个现实是:锤子手机并没有多少人买。

我们知道,衡量营销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看它“创造并保留顾客的能力”,锤子手机创造并保留顾客的能力并不高,为什么大家认为它营销做得好?仅仅因为每次公关战、文案战的胜出吗?

这让我想起了我喜欢的美剧《权力的游戏》第二季中,斯塔克家族的Rob说的:“I won every battle, but I am losing the war.” (我赢得了所有的战斗,但是我即将在整个战争中失败。)

而这是“有小聪明没有大战略”的典型(虽然我个人非常喜欢Rob这个角色)。

相反,在手机行业,我认为2015年营销做得最好的是华为,虽然华为的文案写作、公关反应、会等都差了锤子不是一点半点,但华为去年在整个营销战略上,打了一个漂亮的侧翼战。

本来国产手机第一是小米,在用户心智中的优势是“高性价比”,这个时候试图在性价比上超越小米是不可能的(即使你的产品性价比是小米2倍,但因为小米已经牢牢占据这个定位,你怎么喊也没用)。

而最应该做的,是寻找小米最大优势中固有的劣势。(就像前面说的)

那性价比这个优势暗含着什么劣势?自然是“给人感觉很潘亢偷投恕!

所以华为通过Mate8等机型的上市,主打高端定位,一举占领市场。

在军事中,真正能够赢得战争的军队,往往是占据了有利位置,然后让敌人不得不以劣势进行进攻,而不是单纯计较一城一兵的得失。

在营销中也是这样,真正赢得市场的公司,往往是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了有利定位,而不是单纯去计较某句话有没有打动消费者。

任何的形象包装,只有在定位正确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否则,片面地追求形象包装和感动消费者,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只感动自我,而这是典型的“有小聪明,没有大战略”的行为。

2. 没有找到关键竞争对手

以“形象包装”来替代营销战略的问题在于:没有找到关键的竞争对手,凭借一腔热血去呼吁消费者,但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针对什么。

一个小旅行社写了一个传播文案,大体是这样:

一成不变的生活,是否需要新鲜的血液?

你太辛苦,是否该让自己放松放松?

去旅行吧,你会发现新的自己!

――XX旅行社

先无视这个文案在写作上的问题(比如没有顺应认知),单纯在策略上,就是完全不及格的:根本没有找到竞争对手是谁,就想通过打动消费者来营销。

那我们假设一种最理想的情况,你的文案写得特别好,真的打动了消费者,接着会发生什么呢?

假设我是一个处在生活高压中的普通白领,刚被领导骂了一顿,看了这个文案,感觉简直写到我心里去了。

“是啊!我整天这么忙这么累,它说得对,我真的应该去旅行啊!”

想着想着,他就下定了决心。掏出手机,打开去哪儿,选定了目的地,直接把票买了。

“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等等!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一个问题:按理说这个文案很感动人,但整个过程中,写文案的那个“XX旅行社”去哪了?怎么故事的后半部分没有我们伟大的广告主啊!

为什么感动了消费者,但最后没有买我的?

这当然很正常!

为什么呢?因为文案作者脑中装的都是“如何打动用户”,而忘记了先找到“竞争对手”。

在这个文案中,作者定位的竞争对手显然是“用户不去旅游的习惯”,并且希望通过文案让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去旅行而不是待在办公室,从而击败“用户不去旅游的习惯”这个对手。

但这是你真正的对手吗?

必然不是。因为你并不是旅游行业的行业第一,也不是大多数人去旅行的第一选择,这个时候你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其他旅游公司,你需要提供的是一个“为什么要选你而不是选别人的理由”,而不是一个“为什么要去旅行而不是待在办公室的理由”。

而想刺激更多人去旅游的后果就是,这些用户会直接参照过去的行为习惯(比如用去哪儿直接订票),就没你什么事儿了。

所以,广告人不能拿起笔来就想着怎么打动用户、感动用户,应该先找找:我们现在关键的竞争对手到底是什么?我想让用户放弃什么来选择我?否则即使打动了也没有用。

3. 没有找到有利位置

单纯的形象包装还有一个问题是:往往只是让你的品牌看起来更加有温度,但是并没有在用户心智中确定一个有利位置。

在几年前的杯装奶茶大战中,市场上两大巨头是优乐美和香飘飘,它们采取了完全不一样的策略。

优乐美主打“你是我的优乐美”,拍了非常感人的广告,打动无数少女的心,如果当时也有微信朋友圈的话,也一定能刷爆朋友圈。

而香飘飘就主打“绕地球XX圈”,看起来很恶俗,也打动不了什么人。

但结果是香飘飘在大战中胜利,而优乐美却一蹶不振。

“你是我的优乐美啊”,表面上感动了很多人,但实际上没有有效传达任何“定位信息”(即使有的话,可能也只是轻微地暗示了“恋人专用”这种定位)。

而香飘飘的“销量绕地球XX圈”,传达了“我是行业第一”这个有效定位,让用户清晰地了解了它到底处在什么位置,然后大量的人就通过从众效应自然购买了。

广告宣传的重要目的,是让潜在用户明确知道你想填补什么位置,而不是宣传该产品到底有什么好处。

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并不是看广告是否引人注目、让人兴奋或者感动所有人,而是看是否在潜在用户心中牢牢占据了你想占据的有利位置。

“哦,原来香飘飘是行业第一。”

“哦,原来神州专车主打安全。”

“哦,原来华为Mate系是国产高端机!”

很多人觉得某个定位很打动我自己,所以就选择它当作品牌slogan,殊不知能打动你和消费者的话多了去了。

比如一个电商APP的公司,卖高端生活品,slogan大致是“不跟随,做自己”,创始团队觉得特别打动自己,同时也有很多用户反映的确很喜欢这句话。

但是你和你的用户都喜欢,并不代表它可以成为slogan――定位语的目的是有效传达定位信息,而不是让大家感动。

如果说双方都喜欢就行的话,那我建议直接把这句话换成高晓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然后你再进行一轮问卷测试,可能会发现:这次,你的团队和消费者,可能都更加容易被高晓松这句话打动!

如果这样打动就行,我们也不需要学习战略定位和品牌营销,只需要不断在歌词里找灵感就行了。

这当然是不行的,因为这些诗句并没有说明你为什么会比竞争对手更能打动消费者,也没有给消费者一个选择你而不选择竞争对手的理由。

所以,单纯品牌形象包装的问题就在这里:没有传达位置信息。

4. 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划分市场

单纯品牌形象包装还有问题在于: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划分市场。

在大量的品牌策划书、品牌白皮书、品牌战略方案中,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定位城市新中产阶级。”

类似的表达还有:

“我们定位25-40岁的城市新白领。”

“我们定位70后、80后的城市中产。”

(话说“城市新中产”这个群体到底招谁惹谁了,被这么多公司定位?)

至于为什么一定是定位这个群体,为什么要采取群体划分的定位而不是情境划分的定位等,就回答不上来了。

你应该按照“你的产品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来定义市场,而不是单纯用自己的标准来假想一个市场。(比如奶昔定位成“帮早上开车上班的人,单手解决早餐”这个市场。)

一个做职场社交的公司,说要做河南省最大的职场社交软件。

这存在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这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假设划分的市场,而不是按照消费者的标准划分的。

用户在用职场社交软件的时候,会区分这个软件是哪个省份的吗?

除非河南省社交习惯和其他省份出现巨大差异,或者河南省建了互联网防火墙,禁止外省软件,否则这个市场的划分毫无意义。

这就像一个学生说自己是“清华穿44码鞋的学生当中,成绩最好的”一样,几乎毫无意义。因为这是按照学生自己的标准,而不是企业用人单位的标准划分的。

所以,传统“品牌形象包装术”的问题就是:经常是先按照自己的标准假定一个群体,然后在这个群体内寻找consumer insight,而这样往往是无效的。

5. 迷信单一手段

单纯的“形象包装术”经常认为只要感动了消费者,用户就会购买,过于迷信单一的手段。

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广告文案,都倡导“主打感情牌”“产生共鸣感”,不论是回忆起恋人之间的点点滴滴,还是远在异乡的儿子表现对爸妈的思念,还是老婆支持丈夫的梦想……

体现在各种slogan上,就充斥着:让爱发生,让温馨永远相伴,为梦想而生,心无间爱无限,不跟随、做自己等各种感动表达。

但是实际上,“感动”“打动”并不是产生购买的必要条件,更不是一个slogan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

众多关于广告的研究发现:在享乐品、用户思考程度低以及产品代表某种关系时,情感类广告会产生较好的劝服效果。

比如蒂芙尼的钻戒,代表了关系,也是享乐品,打情感感动的诉求,非常适合。

而强调功能的产品,用户思考程度高而且与人际关系无关时,情感类广告产生的效果非常差,远远不如理智诉求的广告。

比如“给房间配把锁”“更多人选择的家用锁品牌”这类信息,远远比“爱家人,就要守护她”有效得多。

实际上,到底是否应该打感动牌,是在确定了品牌定位后,根据相对复杂的筛选条件最终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拿到一个新产品,立马就要开始构思怎么感动消费者。

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需要被感动。

结语

我相信即使说到现在,大部分人仍然会更喜欢“不跟随,做自己”“多点关心,多点海鲜”这种定位。实际上,我也是,因为这些话本身就像歌词那样讨人喜欢。

但这完全不妨碍这些定位导致一个品牌的灭亡,也完全不妨碍你喜欢那个旅行社的文案,最终却还是在去哪儿上选了另一家,因为市场规律就是这么现实,它不以你的个人喜好为转移。

品牌策略的目的,并不是想办法提升品牌形象从而感动更多消费者,而是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有利位置,并且把这个定位准确传达给潜在顾客。

第10篇

徐:上海华泰策划公司 徐荣华

李:保健品企业这几年飞速成长,但是很多保健品企业在市场上都是昙花一现。保健品企业为什么很难做长久,您认为保健品企业最缺乏的是什么?

徐:保健品是一个市场淘汰和更新速度最快的行业。一个品牌长时间霸占市场不太现实。这其中有四个原因:一是竞争加剧,淌混水的人越来越多;二是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保健品科技化是必然之路,而科技发展的脚步是没有哪个企业能够控制的,这就必然导致产品优势的时间段越来越短;三是保健品企业大多缺乏好的品牌策划能力,自己关着门凭经验摸索,很难把市场规律吃透,走了不少弯路;四是保健品企业决策者心态浮躁,多大的锅煮多大的汤,不要急着在市场圈钱,基础工作要先做扎实。我总结了四句话:“好产品不一定有好市场,大投入也不一定有大回报,做品牌不如做产品。产品好不如终端好”。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保健品企业最缺乏的是品牌和产品的策划能力,这块短板严重制约了保健品企业的发展。

李:既然你认为品牌和产品的策划能力制约了保健品企业发展,那么您觉得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

徐:史玉柱的一段话我很欣赏,他说:“做成功的保健品都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好的销售团队加上一个好的品牌策略”。对于产品,每个保健品企业都觉得自己的产品是有优势的。至于冲锋陷阵的团队靠保健品企业自己寻找和锻炼的。对于品牌和产品策划能力,企业要么招聘到合适的人选来做这个,另外,和“外脑”合作无疑是一种短、平、快的解决方式。

需要提醒的是,即使保健品企业有专门的人去做品牌策略这一块的东西,即使策略部分无可挑剔。但是,在正确策略的前提下,广告表现也很重要,这一块就非得交给外脑不可。

李:跟外脑合作,比如说跟您公司合作,难道就能确保保健品企业能够快速发展?产品迅速卖货?

徐:外脑不是万金油,外脑更不能包治百病。况且保健品企业大多症状复杂:铺货率底、终端推广力度不够、知名度不够、产品生命力不强、推广资金局限、招商难等等病因。外脑的作用是找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执行方案、并且着手解决部分问题——比如广告范畴内的东西。至于其他执行层面的东西,要和企业一并努力才能做好。

说实话,我们也清楚,策划和推广是保健品企业最头疼的地方,这个地方是花钱的,是不可预见效果的,没有哪个策划公司敢拍着胸脯说“给企业一套方案就一定能让企业的产品卖的热火朝天”。但是值得肯定的是,跟策划公司合作应该比不请外脑的成功机会大的多。——尤其是针对缺少人才的中、小型保健品企业来说。

李:那么,贵公司是如何担当外脑这个角色的?

徐:华泰策划公司最了解的不是产品,产品方面企业的科研人员、销售人员是行家。华泰策划公司最了解的是我们的上帝——消费者,华泰策划公司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他们的生活形态,华泰策划公司会站在专业的角度去看我们的产品,并且用消费者听得明白的声音告诉消费者这个产品的好处。可以这么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针对消费者的,我们不会对企业人或事唯唯诺诺,正确的主张和见解我们会坚持,要么不合作,如果合作的话。该坚持的肯定坚持到底”,保健品企业必须相信外脑的办事能力。这是我们和保健品企业合作的前提条件。

如果保健品企业仅仅需要一个广告公司做执行,那么最好不要选择我们公司。华泰策划公司是一个需要表现自我,非常有主见的策划公司。

李:徐老师你这块是怎么跟保健品企业合作的?公司的服务流程能简单介绍一下么?

徐:我们和正式合作的保健品企业,采取的是月度服务收费方式,我们的收费是3——5万一个月的服务费。在服务流程上,我公司首先成立一个5—7人的项目小组,合作期间,小组成员全天都在钻研在保健品企业的产品和市场上。为的是能够更加有效的担当起企业的外脑。

第11篇

双汇集团在肉制品领域已逐步建成由饲料加工、养殖、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产品包装、物流配送、商业连锁到生产基地布局的全产业链结构,企业的竞争实力得到不断加强。

通过央视核心时段的品牌广告传播,使双汇继续保持和巩固了在中国肉制品市场龙头品牌的位置。

在主要销售区域市场投放地方卫视,提升双汇在当地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拉动全线产品销量的提升。

通过在全国众多销售区域直接建立生产基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挤压地方中小肉制品企业的生存空间。

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品类,通过做大系列主力产品继续拔高双汇在肉制品领域的专业度和领导地位,企业主品牌、产品副品牌和产品销量得到了同步提升。

双汇集团的销售分支机构遍布中国的主要大中城市,直接负责当地市场的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的促进。

通过直营和招商加盟等模式,加快双汇商业连锁店在全国大中小各类城市的布局,加强企业对产品销售渠道的掌控力。

借助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渠道优势,可以对新产品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度的分销,并且通过在主要销售终端做各类主题的促销活动,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增加品牌的亲和力等等。

双汇肉制品与很多肉制品企业一样,产品线主要包括三大类:冷鲜肉、低温肉制品和高温肉制品。双汇在高温肉制品特别是火腿肠(双汇王中王和双汇大肉块等)类别中,在全国各区域市场竞争优势明显,销量远远高于其它品牌的同类产品。双汇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主要是通过异地建厂,通过在全国市场合理布局来实现产品的快速分销和品牌占位。低温肉制品需要冷链运输,而且保质期短,是双汇产品线中的营销短板。双汇冷鲜肉在离生产区域较远的城市也很难实现产品的精细化营销。可见,双汇虽然是中国肉制品市场的第一品牌,但双汇肉制品不可能在中国所有的区域市场都独占鳌头,地方肉制品企业还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提升自己的品牌和产品销量。

地方肉制品企业在面临全国知名品牌和地方强势品牌夹击的竞争形势下不用惧怕,因为双汇、雨润、金锣等这些全国肉制品知名品牌并没有强大到不能与之竞争的程度。只要通过专业的品牌策划、产品策划、市场策划和销售策划,地方肉制品企业在自己的本土市场是完全有可能打败全国肉制品的龙头品牌双汇的。在品牌策略、产品线规划、创意设计和卖场销售方面,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供广大肉制品企业参考:

1.在低温熟肉制品市场推出相应的主力产品,避开与双汇同类产品的正面、直接竞争。比如,天津肉联厂在低温熟肉制品中就成功推出老火腿香肠、玫瑰香肠、拐头香肠和老粉肠四大主力产品,销量远远超过了所有竞争对手。

2.有条件的肉制品企业在高温肉制品市场,可以通过专业的营销策划推出儿童系列营养火腿肠、学生系列营养火腿肠和成人系列100%无淀粉高纯火腿肠等核心产品(这两款产品也可以做成低温火腿肠),首先在产品力层面打败双汇王中王火腿肠、双汇大肉块火腿肠和金锣肉粒多火腿肠等明星单品。

3.低温肉制品和高温肉制品的产品品牌名称或副品牌命名要符合产品的卖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并进行形象化的创意设计,就像香飘飘奶茶和5100高端水饮料的品牌命名与创意设计一样。

4.为自己企业的低温肉制品和高温肉制品创意设计卡通形象,使产品品牌更加生动化。

5.产品包装设计引入休闲食品的设计风格——年轻、时尚、高端、国际化、色彩对比度强、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在产品包装设计领域远远超出双汇王中王和大肉块系列产品。

6.在冷鲜肉产品(也包括低温肉制品和高温肉制品)尽可能多地布局销售终端,比如超市专柜、冷鲜肉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冷鲜肉专卖店等,需要通过专业营销策划与创意设计,营造节庆式的卖场氛围,促进产品销量的提升。

案例展示

天津肉联厂有着60年的建厂历史,是典型的国有改制型企业。迎宾品牌肉制品在天津市场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产品品质非常好,但同时也存在品牌策略模糊、产品架构比较单一、包装设计陈旧、品牌形象老化等诸多营销问题。随着双汇、金锣、雨润、众品、国顺等全国和地方强势品牌的进入与成长,迎宾冷鲜肉和熟肉制品在天津市场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自勉联上的两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迎宾无疑是一个优秀的品牌,要想走出现在的营销困境,重新回到天津肉制品市场第一品牌的位置,迎宾人同样要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需要在营销观念和营销行动方面与时俱进。

迎宾肉制品品牌规划思考的原点就是要在迎宾肉制品和目标消费者之间建立连接和有效的沟通,所以首先我们需要找到迎宾肉制品品牌的利益点与目标消费者需求之间的最佳沟通连接点。

在天津、北京这样的北方大城市,人们每天的工作压力很大,他们向往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也希望吃到绿色、安全、放心的好猪肉,在都市中感受自然的味道。

迎宾品牌肉制品给消费者的利益点是新鲜、色正、味香和安全;消费者对迎宾肉制品的需求点是天然、营养、肉香和放心。由此不难看出,消费者对迎宾品牌肉制品需求点与迎宾品牌肉制品能给消费者利益点之间的最佳连接点就是放心好肉。

所以迎宾肉制品最精准的品牌定位是“迎宾放心好肉”。 “放心”代表的是安全,而“好肉”代表的是能给消费者更深层次和更直接的利益点:新鲜、营养和味香等等。消费者不仅想吃到放心、安全的猪肉,还希望吃到新鲜、营养和味香的放心好肉。放心好肉的品牌定位能够为迎宾成为天津肉制品市场第一品牌提供有力的品牌策略支撑。

迎宾冷鲜肉和熟肉制品要想在天津市场占据领导者的品牌位置,并逐步成为全国肉制品市场的领先品牌,需要完成“迎宾等于放心好肉”的品牌占位,并抢先竞争对手进一步制定迎宾放心好肉的营销标准。营销标准的制定者才能成为市场的领导品牌,就像金龙鱼品牌抢先竞争对手制定了好调和油1:1:1的营销标准,单品销量远高于竞争对手福临门,成为调和油市场的第一品牌;鲁花抢先制定了好花生油SS压榨的营销标准,价格明显高于竞品,而且产品销量最好,并逐步成为花生油市场的第一品牌;太太乐抢先制定了好鸡精产品新鲜、优鲜、倍鲜的3鲜营销标准,成为鸡精市场的领导品牌。而迎宾放心好肉的营销标准就是: “新鲜、营养、肉好、色正、味香、安全”,这也是迎宾品牌肉制品给消费者的六大核心利益点。

为了做到“新鲜、营养、肉好、色正、味香、安全”,天津肉联厂还建立了绿色安全产业链,包括:科学繁育、生态养殖、定期体检、活体运输、专业屠宰、科学加工、冷链物流和终端销售八个组成部分,从而能够让消费者吃到绿色、安全、美味的放心好肉。

在总结肉联厂绿色安全产业链特点、抓住迎宾放心好肉的品牌定位以及迎宾放心好肉的营销标准的基础上,迎宾肉制品的品牌广告语也出炉——好肉天然香。这个品牌广告语是“迎宾放心好肉”品牌定位的延伸,同时也是迎宾品牌肉制品“新鲜、营养、肉好、色正、味香、安全”六大产品利益点的精准提炼,能够让消费者快速记忆和有效触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是中国肉制品行业最经典的广告语,也是由迎宾品牌定位延伸出的对消费者的核心利益点。

目前市场上的熟肉产品包装;无论是全国性的强势品牌、地方知名熟肉品牌还是迎宾企业的熟肉产品包装,基本都是颜色灰暗,在产品的零售终端缺乏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包装设计水平整体较饮料、饼干、糖果等食品品类相差甚远。

通过对消费者需求定量市场调研数据的交叉分析我们发现,迎宾肉制品的核心消费群体是中老年人,而且是老年人居多,迎宾品牌在天津年轻人心中的影响力明显偏弱。为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精准企划在分析欧美、日韩、港台肉类产品包装设计以及国内其它食品品类优秀包装设计的基础上,在品牌策略的指导下,大胆运用休闲食品亮色调、年轻化、国际化、时尚化、专业化的设计风格,为迎宾品牌的系列熟肉制品创意设计了多套视觉冲击力强的优秀产品包装设计,塑造了一个充满朝气和有活力的、年轻人喜欢的迎宾品牌,为迎宾熟肉制品战胜竞争对手、快速提升产品销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12篇

我们对目前全球零售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概念店和创新零售开展过一项研究,发现世界不同地区具有差异同时又互补的零售趋势;

美国,正在兴起以下4种零售模式:

“超级零售商”。如沃尔玛以低价策略和齐全的产品种类来控制市场的模式:

“一站式”。解决方案商店像家得宝(Home Deport)拥有家庭装潢所需的所有产品,他们通过规模,产品种类,价格和服务向各种需求提供类别齐全的解决方案,小型专业店将被取而代之;

“生活方式”店。像Urban Outfitters,不但为他们的消费者提品,也提供如何生活的概念和创意;

网上门店。像Amazon通过电子商务通路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在日本,零售商正渐渐担负起厂商的职能:从事服装或消费品销售的各种零售商正在重新设计他们的价值链以达到整合生产环节的目的。如Muji(无印良品),Uniqlo(优衣库),Askul和Otsuka Kaqu等日本专业的服装自有品牌零售商们;反之亦然,欧洲厂商正逐渐转变为零售商,例如Zara、Bata、Conforama这样的制造商,目前都拥有广泛的品牌认知度,这些都是制造商向价值链下游延伸的结果。

中国的“混合型”模式

中国属于“混合型”模式,中国经济目前正以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进行中的现代化进程和西方成熟经济体系下逐步进化的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正因如此,在中国先进的创新概念,技术解决方案,工作习惯和传统的各种模式将并存。

在零售业,我们认为这种“混合模式”,是由“西方”模式与中国现况融合的结果。百货商店在中国出现已久,第一家(哈尔滨秋林公司)于1890年开业,之后,中国的零售模式在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经济令世人瞩目地发展使其零售业在10年间经历了激变式的增长。从1992到1997,百货店的数量有近10倍的提高,销售点从100个激增到1000个,并在1997~2000间又翻了一番。这样的增长率使相应的专业零售管理技能无法按其自然的速度逐步提高。

基于这一状况零售商避免担负购买和再销售的责任,并逐步演变成一种和世界其它地区不同的“托卖”模式,也就是商店不需要为商品承担责任,厂商将为其在商店里拥有的销售面积支付一定的费用,并上交以销售额为基数的提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零售商正逐步变成以出租商业区域为业务的地产商。

巨大的渠道权和高额的入场费使厂商不得不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成功的品牌厂商(像海尔等),开始尝试通过开设自营或加盟连锁店发展自有零售渠道,或者对新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的终端进行直接管控,目前看来这种方式发展颇快。

以上情况的综合结果是,在短期内零售业形成了跳跃性的模式,厂商正在转变成零售商,零售商则将演变成地产商,总之,中国的分销模式正在经历着激烈的变化,并有着这样一些主要的趋势:

超级卖场发展和卖场集中化;

全球超级零售商的进入和发展(例如:家乐福,沃尔玛和麦德龙);

本地和国际专业单品牌连锁店的发展(例如:李宁);

超级购物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如更新后的上海新世界是个拥有商店,影院,餐馆和溜冰场的大型购物娱乐中心,将“一站式商店”的解决方案变成了“一站式商城”的商业模式;

新模式包括集中销售奢侈品牌的高档多品牌零售模式(如外滩3号的2楼);生活时尚零售店“逸飞之家”,在文化多元的新天地里,开始将其产品进行延伸,从服装到家具甚至到礼品等等。

当制造商变成零售商

创新在零售市场上层出不穷,并改变着渠道模式;商业正通过对新概念的创造让消费活动变得更有吸引力,通过对价值链不断整合降低产品价格。这样的变化使厂商创造并管理长期竞争力难度越来越大。

为了确保成功的增长方向,企业需要勇气重审其战略。即使不是所有的厂商都将变成零售商,他们也不得不从零售角度对企业战略重新思考。有3种向零售发展的方式。

类型一:还没有建立品牌策略的公司。这类公司总是被动的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寻找竞争优势;公司必须将自身变成领导品牌们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并和他们建立一种以服务质量为基础,以通过终端产品赢得消费者为目标的伙伴关系。

类型二:有着品牌策略的公司。这些公司需要和零售商,尤其是和国际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在零售终端上,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服务”,零售商以这样的“服务”来促进自身的商业发展。品牌为了在终端获取货架和展示位置,就必须有着优秀的业绩表现:这意味着,除了生产角色,厂商需要更好的发展零售商所备有的管理和操作能力。

第13篇

    与其他产品相比房地产有着显着的区别,呈现了构建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的特点,并且具备了不动产的特征。因此在对其品牌进行定位时将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品牌的利益产出将直接关联。一个有效的房地产品牌将能够促使楼盘顺利推销从而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并获取良好的名声。反之若品牌定位无法契合市场需求将会使得项目失败,严重的话将会使得企业资金链出现断层,将给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施带来极大的阻碍[3]。房地产品牌定位应该与行业环境相符合,在定位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同时要关注市场动态及外部环境,通过综合性衡量来确立品牌方向。相关企业活动也应该围绕品牌理念进行,其中不仅仅涉及到项目价格,同时还包罗了楼盘包装、销售对象、营销途径等。上述过程中广告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品牌定位确立后对其进行个性化包装使得品牌的特点得以彰显。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存在密切联系,是国家经济的重点支撑。从当前大环境来看房地产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直接联系,房地产的稳步增长也促使社会经济稳定上升。因此在对其品牌进行定位时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发展动向,结合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来权衡。

    二、房地产品牌管理策略

    在进行房地产品牌管理时应当抱有危机意识,在某些情况下房地产产业将会受到外界或内部因素及事件的作用从而放大风险甚至引发品牌危机。为了避免品牌危机首先应该加强预警管理,当危机出现时先要对危机产生环境、时间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确认,获取危机源。在确认危机类型后,对危机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方案对危机进行控制。结合主动性原则以及快速行动原则对局势进行控制,阻断危机的蔓延效应,将品牌重新至于受众面前,让事态能够平稳发展。同时要遵循诚信原则,以真实面去面对消费者,将消费者权益置于首位,以此来降低消费者损失。解决品牌危机过程中保持统一性与全员性原则让相关工作效率得以提升。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必然要对品牌进行扩张,例如在品牌连锁经营时要注重品牌输出。上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人才经营措施,将无形资产充分利用,以此来突破品牌的束缚。品牌连锁压缩了公司品牌积累的周期并降低了项目构建成本。同时借由品牌策略可促使相关管理工作水平提升,购买品牌的客户将得到企业的专项服务。企业有义务对客户实施人才培训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连锁品牌将可缓解不同区域存在的地域性差异,这对于房地产有效供给将提供促进作用。另外副品牌策略也是一种有效的品牌管理策略。往往副品牌较主品牌更具内涵,但它的应用范围较为单一。副品牌的作用在于突出产品的某种属性或特点,而这种特点又与主产品相互对应,使得产品的促销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副品牌可有效降低产品广告预算,通过主副产品的捆绑式销售策略及联合性宣传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当然品牌需要核心理念支撑,这种核心理念来源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企业文化等。核心理念将不同类型的房地产产品充分、彻底地关联起来,彰显了品牌的标志与风格。

第14篇

关键词:品牌;品牌延伸;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76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127-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同企业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这使得品牌战略日益受到企业重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创建一个新品牌往往耗资巨大,同时又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而利用现有品牌推出新产品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成本,更容易接近消费者并占领市场,而且降低了失败的风险。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尽管品牌延伸策略对企业有着诸多好处,然而,利益和风险始终是并存的,品牌延伸并不是万能的,其中包含着种种风险。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企业在品牌延伸中存在的风险,并结合国内外一些企业品牌延伸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和对策。

一、品牌延伸理论综述

目前,有许多国内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品牌延伸进行了研究。Sullivan(1992)对是否应当采用品牌延伸策略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在新生市场上采用品牌延伸策略不如采用新品牌策略,而在成熟的市场结果正好相反。Lane & Jacobson(1995)对品牌延伸与企业声誉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企业的股票价格和品牌延伸消息的公布具有紧密关系,但是并非直接的线性联系。Boush&Loken(1991)对影响品牌延伸成功的因素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表明延伸产品和核心产品之间的属性符合度、顾客心目中原有产品的联想、顾客心目中对品牌的联想这些因素影响品牌延伸的成功。Lane and Jacobson(1995)主要对品牌延伸对品牌资产影响的进行了研究。Keller&Aaker(1992) 进行了延伸产品和品牌联系的研究,表明如果品牌延伸是成功的话,那么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会更加积极;如果品牌延伸失败的话,也并不总是对品牌造成伤害,不同的品牌特性,在品牌延伸过程中被“蚕食”的程度不同。John Loken and Joiner(1998)进行了延伸产品和核心产品以及广告方面的联系研究,品牌延伸策略比单一产品品牌策略赢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广告优势。

对于品牌延伸,国内学者也发表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广东中山大学的卢泰宏教授等人认为,品牌延伸是指借助原有的已建立的品牌地位,将原有品牌转移使之用于新进入市场的其他产品或服务,以及运用于新的细分市场之中,从而达到以更少的营销成本占领更大市场份额的目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凤军教授认为,品牌延伸又称品牌扩展或品牌扩张,是指企业将某一知名品牌或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扩展到与成名或原产品完全不同的产品上,以凭借现有成功品牌推出新产品的过程。

综合上面关于品牌延伸的研究和各种说法,我们对品牌延伸可以理解为:从狭义上看,品牌延伸是指借助于已成功的品牌,扩大品牌所涵盖的产品组合或产品延伸线,利用原有品牌进行产品组合或产品线延伸。从广义上看,品牌延伸是指利用成功品牌的声誉,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使新产品投放市场开始即获得原有的品牌优势支持,并顺利地开拓和占领市场过程。

二、品牌延伸的风险

品牌延伸能为企业带来诸多利益,然而品牌延伸也是一把双刃剑,若使用不当,反而会给企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害。品牌延伸所带来的风险有以下几点。

1.损害原品牌形象

如果视目标市场的差异于不顾,在各个细分市场上进行品牌延伸,不但会造成目标市场的混乱,更可悲的是使原具有独特属性的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品质形象受到极大损害。例如,一向以质优价贵著称、象征身份和体面的美国“派克”钢笔,以其高品质的形象成为“钢笔之王”。后来公司采取品牌延伸策略,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仅3美元的低档笔,由此破坏了“派克”钢笔在消费者目中的高贵形象,致使派克公司非但没有打入低档笔市场,反而在高档笔市场大为失利,其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销售也仅仅是竞争对手克罗斯的一半。

2.淡化原品牌定位

如果品牌延伸使得消费者不再将一个特定的符号与一个特定的产品(企业)相联系时,那么“品牌稀释”就产生了。例如,美国“雪佛兰”汽车曾是家庭轿车的代名词,但当“雪佛兰”生产线扩大到卡车、赛车后,则“雪佛兰”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意象便模糊了,导致“雪佛兰”轿车的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而“福特”汽车则乘虚而入站上了第一品牌的宝座。

3.引起消费者心理冲突

如果将品牌延伸到与原市场不相容或毫不相干的产品时,品牌认知就会弱化,甚至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以我国的三九集团为例,该公司以“999”胃泰起家,企业的品牌经营如此成功,以致于消费者把“999”视为胃泰这种药物的代名词,这正是品牌定位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三九集团随后进行了品牌延伸。如果说企业把“999”延伸到感冒灵,消费者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把“999”延伸到啤酒可就让消费者不知所措了。消费者一拿起九九九啤酒,第一个潜意识的反应恐怕是联想起“999”胃泰这种药,究竟是在喝酒,还是在喝药?从另一角度考虑,“999”胃泰分明在劝人喝酒,还算是“胃泰”吗?不知道“999”想要消费者“保胃”还是“伤胃”,这就是在实施品牌延伸战略时忽略了消费者心理冲突的危害,自损形象。

4.引发“跷跷板”效应

当延伸品牌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时,消费者就会把原强势品牌的心理定位转移到延伸品牌上,这样就无形中削弱了原强势品牌的优势。美国的“Heinz”腌菜曾在其市场上占有最大的份额,而当公司“Heinz”延伸到蕃茄酱市场后,“Heinz”蕃茄酱成为该市场的领导产品。而与此同时,“Heinz”却丧失了腌菜市场上的头把交椅,在腌菜市场上被另一品牌“Vlasic”所代替,丧失了该市场第一品牌的地位。“Heinz”堡垒从内部被攻破了。竞争对手费尽心机也没能够把“Heinz”从腌菜第一品牌的位置上挤掉,而“Heinz”却自己搞掉了自己。

5.产生“株连”效应

集聚于同一品牌之下的几种产品中,只要有一种产品在经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可能波及到其他产品的信誉,甚至导致公众对整个品牌的全盘否定,如果企业发展步入低谷或遇到突发事件,更会为竞争对手集中优势力量打击品牌的核心产品创造良机。企业必须考虑“一损俱损”的风险,品牌延伸中的新产品固然可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但绝大多数企业本身的资源有限,同时也会因管理跨度的增加,加大了管理难度,企业力量也被分散从而成为风险点。例如,雀巢公司旗下的雀巢婴儿奶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品质问题宣传不当,引发了多达9个国家的抵制运动,抵制运动持续了7年,导致雀巢公司利润直接损失4 000万美元,其他业务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虽然婴儿食品只占雀巢公司业务的3%。

三、提高企业品牌延伸成功率的对策

既然品牌已从以往识别产品的一种使用工具转变为市场竞争中的战略性资源和企业重要的一项无形资产,在国内竞争和国际化竞争的背景下,充分认识上述品牌管理中的种种危机,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品牌延伸策略,对提高我国企业及品牌的竞争力,促使企业有效地参与全球竞争有特殊的作用。针对以上品牌延伸中出现的问题,要求企业在品牌管理中进行品牌延伸时应当注意下面几个方面对策的应用。

1.注意对低档产品品牌重新定位

企业如果想把一个主流市场或低价市场的品牌直接重新定位于一个更高级的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通常的情况,主流品牌的形象缺乏那些与高级品牌联系在一起的特性,如使用者形象、品牌个性和公认的质量等。而且,由于主流品牌在当前的市场上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地位,它本身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很难扭转。除此之外,进入高一级市场的行动,即使是成功的,也会有牺牲主品牌现有消费者的风险,当公司的品牌为了吸引一个新市场而改变形象时,公司现有的消费者可能会对这一品牌感到不舒服。

2.注意对高档产品的定位

从品牌各种延伸因素上看,品牌的盈利能力一般由两个因素决定,即市场份额和这类产品的性质(或者说是品牌参与竞争的产品市场的性质)。企业为了扩大市场规模,把自己的高档品牌重新定位,放弃品牌原来的高档形象,使其完全进入到新的低一级的市场,这种情况常发生在高档品牌的高层占有率很低的情况下,有时也是出于企业在市场中竞争的需要。企业对高档品牌进行重新定位,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降低品牌产品的价格。但是,这种方法是非常危险的。首先,大幅降价隐含着巨大的财务问题,品牌资产马上贬值,很可能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困难。而且竞争者(尤其是处于弱势的竞争者)没有别的选择,只好以同样幅度或更大幅度永久降价,这很容易导致企业间大打价格战,从而威胁到每个企业的生存。其次,降低价格会对品牌形象造成巨大的损害。

3.产品定位与品牌定位要保持一致

一般知名品牌都是在品牌的核心价值定位方面取得成功的品牌,这种核心价值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甚至把该品牌看成同类产品的代名词或同类产品的领导品牌,形成这样的思维和情感定势,则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就非常巨大。若在品牌延伸中不与该品牌定位一致,会动摇人们心目中对该品牌的思维和情感定势,从而导致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降低,危及该品牌的市场地位。如果品牌被用在另一类别产品上,那么这一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就难以再成为原类别的替代物,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品牌就会趁机而入,篡夺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同样,品牌延伸也使原品牌无法再成为某一产品特定属性的“挂钩”,使该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原本清晰的焦点变得模糊不清,逐渐被消费者淡忘,留出来的心理空隙就会被其他品牌填充。如春都推出的春都饮料,不仅未使消费者对春都饮料青睐,反而使春都火腿肠的品牌形象模糊,继而使客户的忠诚度降低,最终两个市场都丢失掉。

4.使用多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延伸

当企业试图把自己的品牌延伸到不同的产品甚至是与原产品的性质截然不同的产品时使用多品牌战略是明智的选择,这样可以减弱因产品性质的不同而造成的品牌形象的模糊,减少消费者的不良联想和心理冲突。比如,以前提到的三九集团把“999”品牌延伸到啤酒上的失败,由于两种产品的性质差异很大,此时采用多品牌策略,那么结果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5.使用主副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延伸

企业采用主副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延伸时,副品牌的作用就是帮助管理者利用主品牌的资产影响消费者的同时,将新产品与主品牌产品区别开来,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延伸产品对主品牌形象可能造成的损害,而且当延伸产品和主导产品是同种产品时,副品牌的使用会减少延伸产品对主品牌产品的挤占。要正确地实施主副品牌策略,要求企业首先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延伸产品的特点及延伸的目标市场的性质,确定主副品牌之间的联系,以便取得最佳的延伸效果。

结论

品牌延伸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品牌或产品大类,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企业。品牌延伸既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 同时又存在风险。成功的品牌延伸可以扩大市场的覆盖面,并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实施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形象。而失败的品牌延伸则可能损害原有品牌的形象,给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在延伸品牌时要多方面考虑,并制订可行的方案,谨慎从事。

参考文献:

[1] KevinLaneKelle.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薛可.品牌扩张:延伸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夏建胜,秦辉.企业品牌延伸的若干策略[J].经济问题探索,2006,(3).

第15篇

关键词:来源国效应;品牌策略;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81-03

来源国效应(country of origin)指的是消费者如何看待出自一个特定国家的产品。至今已有大量有关来源国效应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并且大量的研究成果也证实了来源国效应在产品评价中存在显著的效果。(Belkey and Nes 1982[1], Johanson, Douglas and Nonaka 1985)[2]。

1.来源国效应的相关研究

作为最早的系统性研究来源国效应是Schooler[3]于1965年在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上发表的论文。在文中他认为消费者对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家形象,而这种不同的国家形象会影响消费者对于这个国家所生产产品的不同认知,而这种不同认知又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四十几年来, 来源国效应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见表1),虽然因为实验设计或研究方法上的不同而导致一些结果上的差异,但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消费者对不同的国家有显著不同的印象,同时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产品,其评价也有显著的差异,这显示产品的来源国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念和态度,进而影响购买意愿。

在早期对于来源国效应的大部分研究文献中,只是把来源国当作一个单一的线索,然而随着国际分工趋势的产生,人们发现很多产品,它们产品所属的公司或品牌所在的国家与产品制造或组装的国家并不一致。但随着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一个产品的设计、装配、零部件生产以及品牌拥有者往往分属不同国家。这样的产品都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国,叫做混合来源国。对于混合来源国效应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Han(1988)[4]发现,对于不同组合的混合产品(外国制造外国品牌;美国制造外国品牌;外国制造美国品牌;美国制造美国品牌),制造来源国对产品评价的影响比品牌来源国的影响要大。

2.来源国效应的影响因素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来源国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其他外在产品属性、消费者的知识背景或经验、产品属性信息、产品类别以及消费者的民族差异(见图1)。

2.1 来源国经济与形象

自早期以单一线索到利用多元线索来探讨来源国形象对消费者产品评价的影响,都发现消费者对低度开发国家(或低形象国家)所生产的产品评价低于高度开发国家(或高形象国家),(Chao 1998)[5],显示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有所谓偏见阶层现象(hierarchy of biases)的存在,即消费者对产品来源国的印象好坏和该国的经济发展呈正向关系。这种因为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影响消费者对某国印象,进而影响消费者对来自某国产品的评价的现象被称为国家偏见现象,这种现象在人们对低度发达国家的态度上表现特别明显。比如人们对墨西哥的产品印象就较差。

2.2 产品因素

每个产品都有不同构面的属性,例如品牌、价格、外形、耐用性、功能性等。消费者对一个特定国家的产品的评估会因为产品类别与产品属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根据很多的研究,可以认为,来源国效应是否发生及其作用的大小应该视产品属性信息是否存在、是否具有可诊断性、是否容易评价而定。Khanna(1986)[6]以韩国、印度、日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国家厂商对其他两国出口公司的定价、产品品质、推广及售后服务等属性的知觉是否受来源国印象的影响。结果显示,来源国印象的确会影响以上产品属性,例如,印度在价格上最具有竞争力,日本产品则被认为价格合理。产品评价方面,日本产品获得的评价最高,韩国次之,印度则相对较低;而在推广与售后服务属性上,评价由高至低依次为日本、韩国、印度。

2.3 消费者的背景与产品涉入、熟悉程度

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个人因素会影响他们对来源国持有的信念与态度,进而造成消费者对一种产品的品质评估、知觉态度、购买意愿等方面的差异。Wall(1991)[7]选择皮包、衬衫、电话为样本衡量来源国效应,发现教育与年龄对产品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不太愿意购买不发达国家制造的产品,而年龄大的消费者也较偏爱发达国家制造的产品。来源国是消费者评价产品的一种外在线索,从理论上说,如果消费者对产品了解很多,产品经验丰富,那么利用来源国评价产品的可能性就越小。

涉入程度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个产品购买决策的关注与重视的程度。高涉入的消费者会主动地收集有关信息,尽可能考虑各种购买决策;而低涉入的消费者则不会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收集产品的相关信息,即对产品的关心程度较低。当消费者对产品涉入程度较高时,来源国印象对其评估产品的影响就会越小,因为此时消费者还有其他产品相关信息可以参考,例如品牌、价格、产品、功能等。反之,当消费者涉入程度低时,来源国效应显著。但是当消费者对某国的产品不太熟悉时,来源国效应会比较明显。

2.4 消费者的国家民族与文化差异

很多研究曾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两种文化上的差异来衡量来源国印象对消费者评估产品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各国文化不同,在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中(如美国),当本国产品品质相对于外国产品较差时,在自利的原则下消费者较倾向于选择外国产品;而在集体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中(如日本),不论其本国产品品质相对于外国产品优劣与否,基于群体利益,消费者较倾向于选择本国产品。来源国效应通常是指消费者喜欢那些给他们好印象的国家的产品。但是 Hong 和 Yi(1992)[8]表明,来源国效应因被试的国籍不同而异。他们的研究发现,习惯于由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墨西哥制造的外国产品的美国消费者,不会赋予这些产品负面的形象,而不习惯于这种产品的韩国消费者,会根据对来源国的刻板印象评价产品。

3.来源国效应产生的内在因素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他们使用大部分产品和服务之前,他们是无法评估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品质的,即使是很多使用过的产品和服务,由于产品和服务的日益复杂性和其他原因也很难保证他们质量的一致性,所以可以说品质的不确定性是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普遍及重要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种品质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倾向于利用国家形象来推论未知产品的质量。

Han(1989)[9]认为来源国效应是由“晕轮效应”形成的,即消费者持有的信念是因为某个来源国印象,进而推论到该国生产的产品的整体印象与态度。但当消费者对产品熟悉之后,来源国效应不再明显。因为,此时来源国印象汇总了消费者对该国产品属性的信念,并会直接影响到其对产品之态度,即所谓的“汇总效应”。其作用过程是,国家形象影响消费者的产品属性评价(信念),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即:国家形象(country image)信念(belief)态度(attitude) (见图2)。

4.来源国效应对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启示

来源国效应是品牌化决策的重要考察因素之一。来源国形象是地主国顾客/消费者对来源国(母国)之国家与产品形象,会影响其对该国产品营销方案的接受度,因而影响企业在地主国营销时之营销策略。

4.1 来源国形象愈佳(差)者,厂商应自创品牌,国外市场对整体外国产品与特定来源国一般产品和特定产品的态度,会影响国际企业的国际营销标准化决策。若母国的来源国形象相对优于地主国时,可以采取自创品牌策略,不必修正品牌策略,产品修正也可能较少; 反之,若来源国形象较差,就短期而言,即应采行OEM策略(产品修正可能较多)。因此来源国形象较佳时,由于消费者对该国产品/品牌之接受度较高,厂商较会以自创品牌营销,OBM比例会较高;反之,当来源国形象较差时,厂商即较会接受OEM/ODM方式,以顾客品牌营销,因此厂商之OBM比例较低。

4.2 来源国形象较佳(差)者,若厂商自创品牌营业额比例愈高(低),其国际营销绩效愈佳。来源国形象佳者,透过示范效果,该国厂商之营销方案(包括品牌名称)通常较易为地主国顾客/消费者接受,因而可以采自创品牌策略,亦即较高之OBM比例,透过全球形象一致之优势,获得较佳绩效。反之来源国形象差者。即可透过非自有品牌之OEM/ODM策略。亦即较低之OBM比例。经由产地来源国(country of made in)与品牌来源国(country of brand)不同之来源国效应分割(partitioning)现象,降低或移除不良来源国形象之影响,而获得个别企业之较佳绩效。

4.3 由于产品评价与产品来源国的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当来源国形象愈好,地主国对于来源国产品的评价愈高,而这种情形应该会鼓励厂商进行自创品牌策略。当市场是属于较高(低)经济发展程度,配合选择高(低)价格定位策略,并采用高(低)产品品质策略,优(差)产品服务策略,高(低)创新程度产品策略,其自创品牌绩效较佳,由此可见,营销策略愈能与经济发展程度配合对自创国际品牌绩效会愈高。

4.4 不少学者的研究发现――品牌形象和来源国形象没有交互作用,亦即好的品牌到低形象的国家生产,并无法扭转消费者对低形象生产国家所生产的产品的负面印象(Wall, Liefeld and Hoslop 1991)[8],所以会形成消费者更重视生产组装国(即made in ××国)的信息。尤其在全球化营销的情况下,不同品牌的产品竞争于各国市场,在消费者对品牌不熟悉的情况下,便会由来源国的刻板印象来判定产品的品质,来源国形象将针对生产组装地(即made in××国)加以形成,因此营销的策略要进行相应改变。

参考文献:

[1] Bilkey, W.J. and E. Nes (1982),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on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3(1), 89-99.

[2] Johansson J K, Douglas S P, Nonaka I.(1985),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untry of origin on product evaluations:A new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2(4),388-396.

[3]Schooler R D.(1965), Product bias in 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11),394-397.

[4] Han and Vern Terpsta(1988),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for Uni-National and Bi-National produc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2):235-56.

[5] Chao P.,(1998),Impact of country-of-origin dimensions on product quality and design quality perception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42(1),1-6.

[6] Khanna, Sri Ram.\[1986\], “Asian Companies and the Country Stereotype Paradox: An Empirical Study.”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Summer 1986,29-38.

[7] Wall,M, Hofstra, G., and Liefeld, J.(1991) Impact of Country-of-Origin Cues on Consumer Judgments in Multi-cue Situation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2), 105-113.

[8] Hong,S-T, and Yi,Y.(1992)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on Product Evalu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 4(4),49-71.

[9] Han C M.(1989), Country images: Halo oh summary construc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6,(2): 23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