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秦兵马俑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2、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许”、“似乎”词语的意思。
3、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难点: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有关兵马俑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却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深入研究3、4自然段,领略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风采。
二、学习3、4自然段
1、自由读3、4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简要概括(板书:阵容神态)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就让我们先下到坑内,先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些秦俑的风采吧!
(2)齐读第一句话,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指导朗读:古代的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高明的作者又把它写活了,我们能不能把它读活呢?
(4)自由练读,重点读喜欢的兵马俑的句子。
(5)汇报:
A、有的兵俑,留着胡子,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这也许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战士。
这个老战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猛)哪个词可以看出来?(虎视眈眈)
B、有的兵俑,束着头发,一脸稚气,这可能是刚入伍的新兵。
大家喜欢这样的小战士么?喜欢他的什么?读出小战士的活泼、稚气。
C、一匹匹战马,膘肥体壮,竖耳瞪眼,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要读出战马的什么?理解“膘肥体壮”“竖耳瞪眼”。
(6)我们连起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再来感受一下这些栩栩如生的兵马俑。齐读。
(7)师: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老师也想读,可以么?
(8)师读,故意少读“似
乎、也许、可能”。
(9)老师这样读可以么?为什么?(有这些词说明是猜测)
(10)出示几幅兵马俑的图片,问:你能不能学着作者的样,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兵马俑的外貌、神态来猜测呢?注意要用上“似乎、也许、可能”。
(1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2)交流汇报。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这些兵马俑不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当你看到军阵精妙的布局时,更会为之惊叹!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读了这段话之后,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么?准备怎么介绍?
(4)学生准备介绍,要求用不同方法,如画图介绍、朗读、复述、也可以小组合作表演等。
(5)汇报。
三、总结
师:这一列列、一行行的金戈铁马,再现了秦皇朝当年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壮观场面,真不愧为——世界奇迹(师板书,生齐说)
板书设计:整体
军阵部分前——后——两侧和最后
整体
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2、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许”、“似乎”词语的意思。
3、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难点: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有关兵马俑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却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深入研究3、4自然段,领略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风采。
二、学习3、4自然段
1、自由读3、4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简要概括(板书:阵容神态)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就让我们先下到坑内,先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些秦俑的风采吧!
(2)齐读第一句话,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指导朗读:古代的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高明的作者又把它写活了,我们能不能把它读活呢?
(4)自由练读,重点读喜欢的兵马俑的句子。
(5)汇报:
A、有的兵俑,留着胡子,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这也许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战士。
这个老战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猛)哪个词可以看出来?(虎视眈眈)
B、有的兵俑,束着头发,一脸稚气,这可能是刚入伍的新兵。
大家喜欢这样的小战士么?喜欢他的什么?读出小战士的活泼、稚气。
C、一匹匹战马,膘肥体壮,竖耳瞪眼,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要读出战马的什么?理解“膘肥体壮”“竖耳瞪眼”。
(6)我们连起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再来感受一下这些栩栩如生的兵马俑。齐读。
(7)师: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老师也想读,可以么?
(8)师读,故意少读“似乎、也许、可能”。
(9)老师这样读可以么?为什么?(有这些词说明是猜想)
(10)出示几幅兵马俑的图片,问:你能不能学着作者的样,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兵马俑的外貌、神态来猜想呢?注意要用上“似乎、也许、可能”。
(1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2)交流汇报。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这些兵马俑不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当你看到军阵精妙的布局时,更会为之惊讶!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读了这段话之后,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么?准备怎么介绍?
(4)学生准备介绍,要求用不同方法,如画图介绍、朗读、复述、也可以小组合作表演等。
(5)汇报。
三、总结
师:这一列列、一行行的金戈铁马,再现了秦皇朝当年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壮观场面,真不愧为——世界奇迹(师板书,生齐说)
板书设计:整体
军阵部分前——后——两侧和最后
整体
秦始皇兵马俑老战士:虎视眈眈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如何让主渠道的水涓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呢?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个性张扬,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效率的探索研究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效果,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化,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如教《秦兵马俑》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秦兵马俑奇异在什么地方,领会“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意思和在文中的作用。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与个性张扬,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走进秦兵马俑的各个佣坑,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而后,学生再走进文本,反复诵读,切实解决重点、难点。
二、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几乎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比如我在讲《特殊的葬礼》这篇巴西总统悼念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演讲词时,让学生首先查阅了有关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有关新闻报道和资料照片,又让学生查阅有关巴西总统的资料照片,理解通过曾经雄伟壮观的瀑布和现在奄奄一息的瀑布的强烈对比来理解文章的意旨,感受当时巴西总统和世界环保人士悲痛欲绝的心情和呼吁人类关注资源的迫切心情。这样学生在自主查阅过程中已经了解了巴西总统发表这次葬礼上的演讲态度和重心,所以学起来就得心应手,无形中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此,安排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剪辑的影视资料《李振华》《烛光里的妈妈》《一个也不能少》等,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老师平时对他们关爱的细节也都一一地展现出来。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老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四、优化整合要立足于语文课程,立足于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90-01
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重要补充和修改。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态推进过程。课堂教学往往不一定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计划进行,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课堂教学就会生成比教师的预设更为生动、有趣、丰富的精彩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灵活应变,摒弃原先预设的方案生成新教案,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发现,使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一、把握学生灵动的思维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活跃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往往是教师在课前难以预见的,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缜密的计划和预见,但也难以保证教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在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一名学生举起小手说:“老师,作者写‘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时加上了省略号。而在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却没有加省略号,这是为什么呢?”笔者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又抛给学生:“那么,你们认为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形态呢?”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草帽。”有的说:“有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山峰撑着的一把雨伞。”还有的说:“那些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像是青山穿上了迷你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合理想象,既发展了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顺势引导举手提问的学生回顾其他同学刚才所说的内容,问题立即迎刃而解。
面对课堂的生成,师生只有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氛围中才能展开心灵的对话,才能使教案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生成,学生方能在教学生成中得到启迪,形成对文本内涵的深刻感悟。
二、把握教师的智慧生成
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往往随着课堂教学的推移而产生,许多教师会从教学过程中顿悟新的教学流程,从而打破课堂僵局,使教学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的公开课时,笔者到学生中间指导他们做练习。当笔者走到一位女生身边时,她悄悄地说:“老师,您板书上的‘既’字写错了。”笔者一看,果不其然。此时,坐在前面的几位听课老师都为笔者捏了一把汗,有的老师还建议笔者悄悄改过来。但是笔者不紧不慢地等学生完成练习,再趁机组织学生进行“找错字”的比赛。不少学生很快找出并改正了板书上写错的“既”字。课堂教学变被动为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把握突发事情中的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将“计划”和“生成”融为一体,即兴发挥,巧妙点拨,适时补充,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思维的碰撞和语感的深化。课堂教学也能从突变走向秩序井然。如在听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水慢慢升高的过程,教师组织学生把石子一颗一颗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瓶子里。突然,一颗稍大的石子卡住了瓶口,怎么也按不进去,教师一时不知所措。笔者连忙指了指书,示意她因势利导,指引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立即心领神会,她向学生提问道:“小朋友,我们把瓶口堵住了,而乌鸦为什么没有呢?读一读课文,聪明的你一定能从句子中找到答案。”话音刚落,学生迫不及待地朗读课文。不一会儿,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读起“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这句话,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又重读了“小”“一颗一颗”等词,从而把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鲜活的印象,使课堂教学生成了新的精彩。
案例一:学生要有良好情绪
伴着铃声走进教室,发现一些男生一脸愤怒,小维则哭丧着脸,去年拔河比赛得冠军,今年只得了第二。小郁等一些啦啦队员把失败原因归结到了小维身上,责怪他的摔倒让几乎到手的冠军给丢了。膝盖上皮也摔破了的小维,顾不得查看伤口,就忙着揉眼泪了。当时,笔者责怪了小郁,安慰了小维几句,就急匆匆地准备上课。
是按原计划上课,还是先调节一下学生的情绪?经过短暂权衡,笔者决定从复习关于“团结”的谚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笔者说:“俗话说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今天学课文前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谚语。先说几句关于团结的。”很多学生举起了手。笔者却让没举手的小郁先说。小郁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说:“人心齐,泰山移。”笔者追问:“你觉得今天拔河比赛时同学们的心齐吗?”“齐!”“那为什么没能取得冠军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有说绳子没拉直的,有说重心不够下的……“大家都想取得好成绩,但由于一些失误导致没能实现愿望。你能用些谚语安慰鼓励一下他们吗?”“失败乃成功之母!”“胜不骄,败不馁!”好多谚语学生们脱口而出。再看看小郁他们,脸上的阴霾已消失无踪。
反思 心理学研究证明,良好的情绪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好处的。相反,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这节课,许多学生带着失落、埋怨、气愤、伤心的情绪进入了语文课堂。如果视而不见,只顾按原计划上课,他们的课堂效率可想而知。临时安排复习谚语这一导入环节,这样的教学安排,达到了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用语文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二:及时捕捉课堂信息
苏教版语文第12册练习6中有一首关于四季的小诗。小诗后要求思考:“这首诗歌为什么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在教案预设时,对这首诗歌教学,笔者打算读一读,说出运用了拟人手法即可,时间预计不超过10分钟。
课堂上,抛出问题“这首诗歌为什么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时,一个学生回答:“诗人把春天当作人来写了,是从一个‘笑’字看出来的。”受他影响,其他同学纷纷找出了拟人词,如“唱歌”“赶来报到”“跳起舞蹈”。小韩说:“我还能模仿几句。”看着他自信满满的表情,笔者意识到这是个“随文练说”的好机会,同意他模仿创作,他脱口而出:“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布谷鸟唱起了歌儿――布谷,布谷,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很快,又有学生有了创意:“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春雨唱起了歌儿――淅沥,淅沥,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学生口头创作,笔者在电脑上输入投影。读着自己编的小诗,学生们满脸兴奋。
反思 这节课舍弃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关注并及时捕捉了课堂上师生活动中产生的有价值的新信息,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从而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了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这种“舍”,不是不负责任,而是更高层次、更大意义上的责任。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案例三:把学生思绪带回课堂
语文课上,和学生赏析课文《秦兵马俑》。笔者设计了“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俑”环节。小章说:“我最喜欢骑兵俑。因为在战场上,骑兵骑着战马,英勇杀敌,很厉害。”说完这句话,他似乎还想说什么。看着他拿欲言又止的样,笔者鼓励他继续说下去:“我觉得骑兵如果打了败仗的话,骑着马可以逃快一点。”此言一出,如同平地一声雷,班里马上炸开了锅。
等学生的笑声平息后,笔者问:“你们笑得这么开心,是什么原因啊?”有学生发言:“小章说得太好笑了!打仗还想着逃跑呢!”还有学生说:“小章说的跟文章中的内容是矛盾的!”笔者顺势引导,“你们觉得小章说的和文章中的哪些内容矛盾?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有学生很快找到了一个句子:“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笔者问学生:“秦始皇所向披靡的大军中会有时刻想着逃跑的骑兵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再问:“秦始皇大军中的骑兵心中想的是什么?”学生们纷纷回答:“想的是杀死更多的敌人”“想的是并吞、消灭其他国家”……
说明文的教学
二、研讨目的
说明文的“枯燥”,是因为它一般只有说明的对象、顺序、方法,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这类课,往往上成科学课,或是上成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致迷失语文的自我。我们希望通过对本主题相关资料的搜寻、整理和学习,同过“一课多磨”或“同课异构”的反复操练,达到掌握说明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使课堂既有说明文教学应具有元素,又不失浓浓的语文味,打造尽可能漂亮的说明文课。
三、研讨过程与收获
1、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万里长城》。
这堂课,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可以比文本更有诗意。课堂上,老师要用诗一般的情怀,歌一样的语言,去承载学生的生命长城。
具体地展开,即“好课三味”。所谓好课,要具有“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上出“语文味”?
2、资料学习
a.《“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通过学习,我们懂得关于“语文味”的一些界定:
“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
“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义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
“语文味”是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是文本、教师、学生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
b.《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这个材料,更加明确地告诉我们: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语文课不是德育课、美育课、思维训练课。说明文教学中,过分关注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自然课的现象。这种过分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忽略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的做法,是与“语文味”格格不入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合磁化语文教学过程。要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美感、和语感来。
3、扎扎实实的磨课。
理论的习得并非能力的真正提高,得在课堂这块舞台上反复操练,才可能将辛勤的汗水凝固成丰硕的果实。为此,我们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扎实有效的磨课。
最近,各种活动不断:大会小会频繁、抽查视导忙乱。戴老师向大家展示的《秦兵马俑》一课,我们依然毫不怠慢,事先抽出时间进行了认真的试上与听课活动。
再拿《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来说吧,沈诗红一人就上了四回。
(1)初稿
当沈老师有了初步的备课方案后,我们教研组专门利用时间进行讨论研究,梳理出一个当时认为比较合适的上课思路。
(2)第一次试上
效果不错。但是,我们教研组每个成员仍然群策群力,各抒己见,肯定优点也指出不足;付出热情,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教研活动记载簿上写了近三页纸的讨论稿时,教案第二稿有了雏形。与第一稿比,对文本的解读(尤其课文第二自然段)、重点的把握更加准确、深入。
(3)第二次试上
教学流程的大环节处理得相当不错,音乐、图片等的合理运用烘托了气氛,激发了学生情感。本着精益求精的求学态度,我们的讨论内容在会议记录上写了整整三页:除若干细节外,稍大的改动是2、3、4自然段与5、6自然段分别采用细品慢嚼与放手演说的方式教学。至此,第三稿方案初步形成。
(4)第三次试上
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老师精当的指点、精妙而诗意的导语,换来学生对文本精深的理解和精彩的朗读。整个教学流程,学生密切配合,老师得心应手。这是一堂相对完满的课。然而,追求卓越的意识,使我们再一次围坐一起,精雕细琢起来:一句句子的独特语气、一个字词的多种预设等都再三推敲,直至教案第四稿浮出水面。
(5)第四次上
经过这么几轮的磨课,沈诗红老师驾轻就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详尽而丰富的资料补充,使学生恍如穿过时空隧道,来到18世纪的维也纳,聆听欧洲古典音乐最初的梦想;斟字酌句,使平面的文字立体起来,一条条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街道、一座座古朴的音乐家雕像,友好地出现在孩子的想象世界里;伴着悠扬的旋律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把所有同学和听课老师的心激活了,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的蓝天,陶醉在掺合着花草芳香的晚风里……真是一堂熔书卷味、语文味、人情味于一炉的好课啊!
写到这里,我很想代表我个人,也代表我们教研组全体老师感谢学校领导,感谢你们组织的各种活动,使我们教研组的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共同参与,共同活动,共同提高,使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使人与人的情谊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