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施工组织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投标、签订承包合同、施工准备和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施工组织设计作为项目管理的规划性文件,提出工程施工中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安全控制、现场管理、各项生产要素管理的目标及技术组织措施。它既解决施工技术问题、指导施工全过程,同时又要考虑到经济效果。它不断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作用,而且在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发挥着作用。每一项施工组织设计,都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工具。
工程造价,即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从工程承包的角度出发,是指工程承包单位、施工企业按照承包合同约定,完成施工任务,业主应当付给的工程款即建筑安装工程价款。工程造价的确定,是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依据,并综合考虑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施工设备的配备情况、施工任务的饱满情况等诸多因素。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尽量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相互确定的关系
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同等重要,但二者并非相互独立的,二者是密切联系,相互确定的关系。工程造价是由施工组织设计确定,工程造价的高低除了与预算知识有关外,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方案的先进与否,不同的施工方案所反映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只有根据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才能做出正确的工程单价,确定的工程造价才合理。而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同样影响着施工方案的优化。要做出一个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人员还必须借助于工程概预算知识,如在施工布置、设计合理而施工方案不同的情况下,除方案本身的优劣外,工程造价计算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方案的优选。笔者试就工程预算中基础单价与部分工程单价的确定,来探讨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之间相互确定的关系。
2.1基础单价
2.1.1材料预算单价
材料费一般占建安投资的60%左右。水利水电工程的外购材料如能选择合理的采购方案,将对保证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起到积极的作用。材料采购方案与运输方式的选择,必须以满足施工强度和有利于降低成本为原则,由施工组织设计分析比较确定。当材料采购方案一经确定,施工组织设计需进一步规划材料仓库的布置。材料仓库的布置以减少材料场内运输、减少材料场内二次转运,方便运输为原则。
2.1.2风、水、电预算单价
在充分理解招标文件、仔细勘察现场后,施工技术人员对工程的施工总布置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规划,施工用电、水、风系统的整体布置就相应地确定下来。业主提供的高压电网接线点至现场各施工点最后一级接线点之间的电路布置,确定了施工用电的预算单价。施工用水价格的基本部分是基础水价。基础水价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高峰用水量所配备的供水系统设备,按台班产量分析计算的单位水量的价格。此价格与生产用水工艺要求及施工布置有关,如扬程高、水质需做沉淀处理等方案措施有关。施工用风可用固定式空压机或移动式空压机供给。根据预算单价的比较,前者单价低,后者单价高。但前者具有供风量大、可靠性高、成本低、易适应负荷变化的特点;后者具有机动灵活、管路短、损耗小、临建设施简单的特点。此时报价人员可建议施工技术人员在保证风压和风量的前提下可采用由多台固定式空压机组成的风厂为主,适量的移动式空压机为辅的集中供风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在确定基础单价时,报价人员与技术人员需密切配合、不断沟通、及时交流、相互反馈信息。既有利于方案的优化,又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
2.1.3砂石料单价
水利水电工程砂石料单价的高低,对工程造价有着较大影响,因此单价计算必须有可靠的地勘、试验资料。施工组织设计中对料场的规划、工艺流程的确定、加工系统的布置一定要合理、科学和先进。
2.2工程单价
水利水电概预算定额与施工组织设计是相互配套的,对于同一单项工程,如果采用不同施工方法,在概预算定额中就会有不同的人、材、机消耗与之呼应从而得出相应的项目单价。以土方工程为例,根据施工组织设计,选定土方开挖方法及运距,选用土方开挖机械设备的类型、容量及相配套的运输机械吨位,这些都确定后,即可套用相应的定额子目,从而算出土方开挖单价,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1986年版)土方工程中,不同容量挖掘机配备不同吨位的自卸汽车运输,单价是不相同的,这就需要工程预算的相关计算要看施工组织设计提供相关数据确定哪种方案比较经济合理,再结合施工企业机械设备装备情况,以提高机械的效率为目的选定最优的土方开挖施工方案。现以国内某一工程坝基土方开挖为例,分析比较不同的施工方法,产生不同的单价,分析可知相同容量的挖掘机配不同吨位的自卸汽车运土,吨位大的自卸汽车土方单价高;同样吨位的自卸汽车配不同容量的挖掘机运土,容量大的挖掘机土方单价低,这涉及到一个机械设备是否配套、机械效率高低的问题。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工程工期进度、施工条件来配备施工机械,工程造价的相关计算又为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3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对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意义
(1)保证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关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质量的好坏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关键,加强设计的编制质量对确定工程造价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设计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对工程造价的确定带来很大的麻烦,同时也为合同的正常执行带来困难。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过程中,施工方案的选定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决定,而应当依靠集体的智慧,进行认真的比较讨论,从技术经济两个方面综合评定。
(2)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施工方案的设计是施工组织设计的中心环节,工程造价能否得到控制,首先取决于方案是否优良。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有时也可以博采众长,形成新的、更完善的方案。
(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主要手段。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既可以提高生产力,又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比如:碾压混凝土筑坝,大体积混凝土通仓浇筑及用土工布、土工膜代替土石坝反滤料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即可加快施工进度,节省材料消耗,减少设备数量,又可降低工程造价。在设计中,应大力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降低成本提供主要手段。
4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具体措施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归根结底是工程造价管理的范畴,是经济与技术统一的管理过程。搞好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造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周密组织施工、施工方案优化、工期总进度计划安排、机械设备效率的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工程建设成本降低,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得以实现。具体的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措施有:
(1)掌握准确的基础资料,熟悉定额涵盖的内容。
(2)要认真研究图纸及各种技术资料,对工程的每一部位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施工方案的确定时,应先比较施工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尽量选用较经济的施工方案,以达到控制施工造价的目的。
1.特点:杭州东站作为特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其规模超过上海虹桥、南京南站,号称亚洲第一站。杭州东站改扩建工程设计标准高、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其设计监理单位多、高铁引入集成多、施工项目多、专业类别多、拆迁干扰多、改建扩建多、交叉作业多、过渡工程多、施工单位多、协作队伍多,是公路、市政、房建、钢构、给排水、电气化等多专业施工集为一体的典型代表。
2.难点:杭州东站改扩建工程多次上跨既有线和4条城市主干道施工,高大墩台身、高支墩支架现浇箱梁、连续钢构、连续梁量多且施工困难;下穿城市既有管线、(军用)光缆、既有铁路,在地质软弱、粉流性地层中、既有铁路上方与紧临进行基础、深大基坑、沉桩施工难度大,道路维护、疏解交通、保证运输、保障物料进出及人员正常安全通行的防护时间长、成本高、压力大;普速、高速铁路四电集成、无碴、有碴轨道铺设、长轨铺设更换焊接、架梁作业、接触网下支架贝雷梁片施工风险大。
3.重点:杭州东站改扩建工程难点多,重点也多。主要包括:动走线墩台基础、墩台身、连续梁、架梁、现浇箱梁、挂篮施工及沪杭线石桥特大桥、宁杭线杭北特大桥现浇连续梁施工;跨笕杭复线现浇连续梁、连续梁钢构、门式钢梁施工、车站雨棚长大构件主次梁吊装焊接;站场范围地表水抽排;既有线施工防护等。
二、杭州东站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杭州东站改扩建工程Ⅰ标段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遇到了拆迁不到位与整体施工组织的矛盾、大量建筑垃圾、多种工程材料进出与有限施工便道的矛盾、设计图纸与现场实际不匹配的矛盾、主要项目施工与既有线正常运行的矛盾、场地条件限制与施工组织协调的矛盾。多种矛盾交织重叠,多种困难随遇而生,多种干扰随动而来,对项目施工组织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三、杭州东站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创新
(一)组建精干的生产管理机构,为杭州东站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杭州东站中标后,中铁四局成立了以所属二公司为主体的代局指项目经理部,同时下设10个分部,包括5个土建分部,钢构、四电、铺架等3个专业分部,1个材料厂,1个搅拌站。项目机构组建后,项目经理部及各分部便着手制订项目管理制度、办法,对管理团队人员进行内部分工,确定岗位职责;同时协调与项目相关的枢纽公司、设计、监理、居民、外协队伍、材料供应商、地方政府等对接事宜。从全局各工地抽调380多名具有既有线作业经验的人员充实到经理部和各分部,从全国各地选择3000余名劳务队伍从事施工作业。在项目管理的不同阶段,着力营造有利于项目施工生产的内、外部环境,随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组织、计划、计量、变更、生产资源获取、征地拆迁等问题,保证项目施工生产顺利进行。
(二)持续动态优化施工组织,为杭州东站工程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施工条件
1.第一阶段:客运过渡工程方案---实现既有东站客运转移。杭州东站建设是一盘大棋,需要步步为营,才能赢得主动。由于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东站,必须跳出东站建东站,把东站客运移出东站,以便于东站改扩建施工。按原初步设计安排,车站客运过渡设在盈宁车站,由于该车站是货运小站,不能满足上下行旅客分流的要求,后移至萧山站并对其站站场平行进路改造,对地道进行接长,轨道提标、道岔更换插铺,增加中间站台、天桥和临时候车室2500平方米,扩能改造为杭州南站,保证了当年春节期间正常运营。
2.第二阶段:多次进行自站拨接---目标既有线转至普速场。杭州东站改扩建工程互为条件、相互影响,不是想干就能干、想快能快得了的。由于沪昆上下行线干扰,普速、沪杭场无法南北贯通,必须对原有车站构筑物进行拆除,以便线路过渡。首先,项目部将原有车站内位于上行线4道和下行线9道上的单开道岔与交岔渡线,分期分批要点封锁拆除,以轨排线路连通,保持铁路运营畅通。其次,为加快杭长、杭甬线范围内钱江北引桥、官河桥、相关涵洞施工及杭长、杭甬、南端渡线的路基、轨道施工,利用2个月的时间,分2次要点封锁,南北同时大拨接,将升级的8道与既有9道由既有场最西侧转移到新建的杭甬场内,完全将剩余的既有场彻底的释放出来,给后续施工腾出空间与场地作业面。第三,将沪昆上行线由机场路拨接到宁杭甬场的3道,通过新建2个大桥新线位,将沪昆下行线拨接到宁杭甬场的第4道,并开通下行线路。
3.第三阶段:沪昆上下行线路由杭甬场3-6道转线至新建的普速场----突破施工生产瓶颈。在上行线特大桥架设中,施工单位利用既有艮东联络线及下行线未拆部分,铺设4组临时道岔,形成上行线特大桥桥梁架设通道。当上行线轨道工程达标后,将上行线拨于新线位,接宁杭甬场3道,并开通上行线。同时,抓紧突击拼抢普速场26-30股道的5股轨道范围内南至钱江北引桥、北至德胜路的施工任务,当线路轨道、道岔铺设达标后,分别封锁要点,南北二端同时大拨接,将沪昆上下行线拨移至普速场28、29正线轨道,并开通正式的普速场。
(三)坚持不懈保障工程安全质量,为加快杭州东站施工生产进度铺平道路
1.建立制度、健全体系,全面深入提高全员安全质量意识。首先,经理部本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每年都与生产管理人员、施工班组层层签订安全质量责任书,明确全员安全质量目标、重点,提高了全员安全质量责任意识。其次,建立健全安全质量责任制度,经理部编印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近20项安全管理制度,并印成专册、随身携带。第三,实行持证上岗制,先后分6批送培,共216人取得《培训合格证》,合格率100%。第四,落实岗前培训制,对进场施工作业的外协队伍劳务工,100%覆盖进行三级安全教育,使全员素质和安全质量意识得到同步提高。
2.坚持标准、坚守底线,全程控制工程质量促进安全生产。
(1)坚持标准化作业,按照标准化作业要求,在基坑围护、临边防护、临时用电、既有线防护、临时道路、临时钢筋加工场地及绑扎、临时泥浆池与清理、临时驻地、模板配置、设备配置、支架搭设、高空作业、混凝土搅拌站、混凝土振捣及养护、材料标识、人员着装、工地宣传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达到标准化工地要求。
(2)坚持样板引路,在施工中,做到没有样板不全面铺开施工。在浙赣上行绕线特大桥桥墩施工试验墩、普速场路基施工样板段、石桥特大桥首孔箱梁浇注、浙赣下行线路基附属工程样板段、首片雨棚装饰、首段接触网架设、首组有碴轨道高速道岔等重点样板建成后,施工单位以“样板引路”,将方案进行细化,编制专项施工作业指导书进行推广,确保工程质量全面达标。
(3)坚持“三检”制度,实行分部分项工序实名制,每道工序施工完毕后,须由施工员、安质检和下道工序施工人员相互确认。不经“三检”,不得转入下道工序施工,使工程质量在施工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之中,对每一段路基、每一座桥梁、每一座涵洞的关键部位均有经理部分管领导、专业工程师、质检工程师现场监控;重点部位均有分部领导、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现场把关。
(4)坚持“质量旁站制”、“工序实名签认制度”、“领导带班巡察制度”,每道工序均有工区技术、质检、领工人员现场跟踪旁站,确保所有隐蔽工程按程序、规范、标准实施到位,将质量管理目标、措施和包保责任,层层落实到各部门、岗位、作业班组,建立了“日追踪、周分析、月推进、无缝隙、全覆盖”的质量管理体系。
3.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打好既有线施工安全仗
(1)严格遵守既有线作业文件规定,严格施工计划和监督计划申报制度、施工许可证报批制度。没有计划不准施工,没有安全措施不准施工,没有调度命令不准施工。不准利用列车间隔实施点内作业项目,坚持做到“施工不行车,行车不施工”、“危险不施工,施工不危险”、“监控才施工,施工必监控”。
(2)加强领导班子安全责任包保责任制。经理部先后成立了现场防护队、防护小组,充实了防护人员,成立了流动巡察、巡视安全防护检查组,坚持日检查、夜巡查、不定期抽查和月综合大检查,领导带班、分片、分区包保,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责任包保体系。
(3)实行“危险源告知制度”和“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结合工程进展的阶段特点,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对现场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评价,制订安全方案和监控措施,落实分级管理监控责任。对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情节严重的在曝光台曝光、在安委会上通报批评,形成警钟长鸣的高压态势。对萧山站改造拨接、南端渡线拨接、动车走行线高墩身浇注、浙赣上行线T梁铺架等重大危险源,经理部领导和分部负责人坚持到现场监控、指挥。
2.保证质量,保障供给,确保工程物资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1)努力保持道路畅通,保证生产物资供应及时到位。中铁四局施工的Ⅰ标工程位于杭州市江干区中心,艮山西路、机场路、德胜路、秋石高架等主要干道纵横交错,车流人流量较大。而工程所需的水泥、钢筋等大宗物资均需要及时运入,开挖后的土方也需要及时运出。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不与民争道,经理部一方面将官河桥扩容,从而增大了行人、行车通行量。另一方面,错开交通高峰时段,充分利用夜间集中进料、集中出土,保障了工程所需的物料运输。
(2)严格进行过程材料检测,从源头把好物资质量关。严格控制材料的源头关,凡进入现场的原材料,生产厂家都必须出具每批质量保证书、检验合格证,所有进厂原材料都必须及时委托试验,经理部对每批次原材料都按规定进行检验,试验室接受钢材、砂、石等委托后24小时内出具试验报告。
(3)创新物资管理模式,解决了材料采购与存放难题。一方面,由于杭州东站地处城区,施工区域内空闲场地十分有限,另一方面,轨排等工程建设所需的各类物资又难以计数。为保证现场所需,施工单位因地制宜创新物资管理模式,技术部门精心、精确编制各类材料的计划使用时间、数量,物资部门则加大与供应商的沟通协调力度,将各类材料按计划及时运达现场,保证了供应,解决了现场所需,实现了材料的“0库存”,减少了堆放,提高了效率。
3.充分发挥大型设备优势,提高工作(安全、进度)效率
一是在动车走行线特大桥小半径(300米)、大坡度(3.2%)架设150吨t梁过程中,施工单位通过改造架梁机,使工况满足线路及作业要求,确保跨线架桥安全和工期,在国内属于首创。二是在现浇钢构梁作业时,全部采用大吨位吊装机械中距离作业,2台泵车14台罐车连续12小时灌注的快速施工法,确保了施工安全。三是采用1000吨吊车拆除跨既有笕杭上、下行线的原有沪昆上行线2孔跨度32米的下承式钢板梁,架设动走线3孔跨笕杭复线的门式墩钢箱梁,每榀29.3米长、214吨重的钢梁由工厂加工、大型吊车就位、现场拼装,保证安全质量进度。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首先在施工当中,要在思想观念上做到重视起来,通过管理的强化,来做到对后期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的有效开展。其次,要做到对各种先进、优良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隧道工程实施当中,存在各类的土建工程,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当中,不但需要做到对工序交替及工程交替的思考,还应当做到对同一时间、地点立体交叉施工的考虑,从而满足资金、物资、人力、时间等各项条件的满足。第三,要依据施工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对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控制、应急求援、水文地质条件做到科学有效的安排。最后,要做到对先进施工组织设计思路的学习及引起,并根据实际相关管理,融入其中,做到对施工组织设计指导作用及效果的有效发挥。
2隧道施工管理的相关策略
2.1隧道施工的安全管理
不论是隧道工程还是其它工程,安全问题都是施工中的首要问题,因而需要在施工当中做到重点重视。首先,要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使员工能够具体一定的安全素养,在隧道施工当中,能够起到安全防范作用,利用宣传及教育的方式,能将安全管理落实在隧道施工的各个环节当中,做到对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其次,对于项目管理部门及施工企业来说,也需要做到对隧道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采用相关措施,将安全培训工作纳入到管理与培训计划当中,进而能够做到对安全管理工作目标及需求的满足,为隧道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2.2隧道施工的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隧道工程质量、进度、物资等因素得以控制的前提,同时也能做到对隧道工程效益的有效提升。具体来说,应从四个方面,做好隧道施工的成本管理。首先,要做到对成本控制责任体系的有效建立,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及责任,来使隧道施工项目成本能够达到既定目标。其次,预算编制之前,应当做好资料收集及材料价格、现场施工的调查工作,并做到对施工方案的有效拟定。第三,对施工所用到的材料费用等信息,要做好公开工作,保障价格信息能够得到共享及公开。最后,运用新型的技术、工艺及材料,来做到对人工成本、机械成本、设备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合理的库存,来做到对材料储备费用的有效降低。
2.3隧道施工的进度管理
隧道工程进度管理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首先,施工前应当对施工需求的预测,包含对生产需求量、时间、结构的预测分析,进而在财务及管理方法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各项工作达到平衡发展。其次,可以对施工进度进行分析,以年度、季度、月度等时间阶段进行划分,从而能够使项目管理者与施工者做到对项目进度的了解,方便施工单位的实施及监督部门的监督。最后,需根据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做到对施工时间、施工计划的有效安排,并在施工当中做到严格实行,从而能够做到对隧道施工项目进度要求的满足。
2.4隧道施工的质量管理
隧道施工质量管理也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要做到对质量检验内容、标准做到明确规范,保证各项质量检测能够程序化、正规化及规范化进行。通过对隧道施工材料特性的检测,从而使其质量能够满足施工要求,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其次,运用多项检测、定期检测、重点检测等方式,做到对隧道工程质量的系统化、综合化管理。最后,不断完成与建设质量检验体系,提升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全面做好隧道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3总结
成本管理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成本核算与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有机构成了成本管理系统。组织好成本核算,对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落实企业各部门经济责任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本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拟对目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问题作一粗浅研究,以求对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成本核算对象,是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为归集和分配费用而确定的费用承担者。
1)、成本核算对象确定的原则成本核算对象一般应根据工程合同的内容、施工生产的特点、生产费用发生情况和管理上的要求来确定。有的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开展不起来,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核算对象确定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脱节。成本核算对象划分要合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划分的过粗,把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大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合并起来,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不能反映独立施工的工程实际成本水平,不利于考核和分析工程成本的升降情况;当然,成本核算对象如果划分的过细,会出现许多间接费用需要分摊,增加核算工作量,又难以做到成本准确。
2)、
1)、建筑安装工程一般应以每一独立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单位工程为成本核算对象,对大型主体工程(如发电厂房本体)应尽可能以分部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2)、规模大、工期长的单位工程,可以将工程划分为若干部位,以分部位的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3)、同一工程项目,由同一单位施工,同一施工地点、同一结构类型、开工竣工时间相近、工程量较小的若干个单位工程,可以合并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
3、工程成本明细帐的建立成本核算对象确立后,所有的原始记录都必须按照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填制,为集中反映各个成本核算对象应负担的生产费用,应按每一成本核算对象设置工程成本明细帐,并按成本项目分设专栏,以便计算各成本核算对象的实际成本。
二、成本项目的含义
建筑安装工程成本项目划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用,每项费用都有其特定内容,也都有与其他费用相关之处,熟悉这些,对成本核算非常重要,仅以人工费项目为例:人工费项目包括直接从事建安工程施工的工人的工资及自工地仓库运料至施工现场的运输工人工资等内容,但不包括材料采购人员、施工机械上人员及材料到达工地仓库以前的搬运、装卸工人工资等。
三、成本核算程序
1、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审核,以确定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和计入各项期间费用的数额。
2、将应计入工程成本的各项费用,区分为哪些应当计入本月的工程成本,哪些应由其他月份的工程成本负担。
3、将每个月应计入工程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个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工程成本。
4、对未完工程进行盘点,以确定本期已完工程成本实际成本。
5、将已完工程成本转入"工程结算成本"科目中。
6、结转期间费用。
四、成本核算的科目设置
为了按照用途归集各项费用,划清有关费用的界限,正确计算工程成本,应设置"工程施工"、"机械作业"、"辅助生产"、"间接费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科目。
1、"工程施工"科目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该科目应按工程项目或单位工程设置二级科目;间接费用项目应通过"间接费用"科目归集并分配;该科目贷方记录已完工程成本。
2、"机械作业"科目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该科目核算企业及其内部独立核算的施工单位、机械站和运输队使用自有施工机械和运输设备进行机械作业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该科目应按承包工程和机械类别设置二级科目;该科目贷方记录:分配计入"工程施工"、"其他业务支出"和"专项工程支出"等科目的费用。
3、"辅助生产"科目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该科目核算企业非独立核算的辅助生产部门为工程施工、产品生产、机械作业、专项工程等生产材料物资、提供劳务(如设备维修、构件现场制作、固定资产清理、风水电供应等)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该科目贷方记录:分配计入"工程施工"、"机械作业"和"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的费用或成本。
4、"间接费用"科目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该科目核算企业及其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为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活动所发生的现场性费用支出,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核算人员往往把握不住这点,比如,工资分配时,把所有的工资都计入本科目。
五、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及各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责
1、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应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物资的管理与清查盘点制度、内部价格制度及内部稽核制度
2、各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责
1)、计划(经营)统计部门:编制预算及内部结算单价,按成本核算对象确认当期已完工程的实物工程量和未完工程情况,编制工程价款结算单,及时同业主和分包单位进行结算,。
2)、劳动工资部门制定项目用工记录、统计制度,收集班组用工日报表,建立项目用工台帐,编制职工考勤统计表、单位工程用工统计表。编表时,要符合如下公式:职工人数X日历天数=各项目(生产)用工工日之和+非生产用工工日+各类休价日
3)、物资管理部门:搞好计划采购,建立材料采购比价制度,按经济批量采购,降低存货总成本;建立健全材料收、发、领、退制度,做好修旧利废工作,耗料注明工程项目或费用项目;加强机械设备的调度平衡和检修维护,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提供机械设备运输记录和机械费用的分配资料。
4)、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是成本核算的中心,全面组织成本核算,掌握成本开支范围,参与制定内部承包方案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开展成本预测,进行成本分析。
六、费用核算与分配工程成本核算,就是将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根据有关资料,通过"工程施工"科目进行汇总,然后再直接或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计算出各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
成本核算总的原则是: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分不清的需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项费用的核算方法如下:
1、人工费的核算劳动工资部门根据考勤表、施工任务书和承包结算书等,每月向财务部门提供"单位工程用工汇总表",财务部门据以编制"工资分配表",按受益对象计入成本和费用。采用计件工资制度的,费用一般能分清为哪个工程项目所发生的;采用计时工资制度的,计入成本的工资应按照当月工资总额和工人总的出勤工日计算的日平均工资及各工程当月实际用工数计算分配;工资附加费可以采取比例分配法;劳动保护费的分配方法同工资是相同的。
2、材料费的核算应根据发出材料的用途,划分工程耗用与其他耗用的界限,只有直接用于工程所耗用的材料才能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费"成本项目,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耗用的材料及各种施工机械所耗用的材料,应先分别通过"间接费用"、"机械作业"等科目进行归集,然后再分配到相应的成本项目中。
材料费的归集和分配的方法:
1)、凡领用时能够点清数量、分清用料对象的,应在领料单上注明成本核算对象的名称,财会部门据以直接汇总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费"项目;
2)、领用时虽然能点清数量,但属于集中配料或统一下料的,则应在领料单上注明"集中配料",月末由材料部门根据配料情况,结合材料耗用定额编制"集中配料耗用计算单",据以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
3)、既不易点清数量、又难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可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本月实际消耗量,然后根据核算对象的实物量及材料耗用定额编制"大堆材料耗用计算单",据以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
4)、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应按实际领用数量和规定的摊销方法编制相应的摊销计算单,以确定各成本核算对象应摊销费用数额。
3、机械使用费的核算租入机械费用一般都能分清核算对象;自有机械费用,应通过"机械作业"归集并分配。其分配方法如下:
1)、台班分配法。即按各成本核算对象使用施工机械的台班数进行分配。它适用于单机核算情形。
2)、预算分配法。即按实际发生的机械作业费用占预算定额规定的机械使用费的比率进行分配。它适用于不便计算台班的机械使用费。
3)、作业量分配法。即以各种机械所完成的作业量为基础进行分配。诸如,以吨公里计算汽车费用。
4、其他直接费的核算其他直接费一般都可分清受益对象。发生时直接计入成本。
5、间接费用的核算间接费用的分配一般分两次,第一次是以人工费为基础将全部费用在不同类别的工程以及对外销售之间进行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将第一次分配到各类工程成本和产品的费用再分配到本类各成本核算对象中。分配的标准是,建筑工程以直接费为标准,安装工程以人工费为标准,产品(劳务、作业)的分配以直接费或人工费为标准。
七、工程成本的计算
企业应在期末对未完工程进行盘点,按照预算定额规定的工序,折合成已完部分分项工程量,再乘以该部分分项工程预算单价,以计算出期末未完工程成本。
利用公式:期初未完工程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期末未完工程成本=本期已完工程成本。
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成本的均衡性问题施工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人、材、物的投入也有其不同,每个阶段的成本核算也都有其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注意这些。
1)、筹建期存在的问题施工项目在筹建期间是一般是没有产值的,费用除计入固定资产及福利费以外,其余一般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工程开工后分期摊入成本。也就是说,成本费用在当期不体现,这样可以避免工程项目在筹建期就出现人为亏损的现象。
2)、正常施工期存在的问题北方冬季不能施工,但也要有费用发生,发生的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属于未完工程性质的,应计入相应科目核算,如果来年开工后,有可靠的价款收入,则当期发生的费用不予结转,待开工后一次或分期结转,否则直接计入当期成本。
3)、收尾阶段存在的问题正常施工期应对收尾的费用予以充分估计,通过预提费用计入成本,这样可以防止工程先盈后亏,也能保证工程尾工阶段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2、分包工程核算问题分包工程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另一种是不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作为自行完成工程量的分包工程在核算上自然与自营工程相同;不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的分包工程在核算上与自营工程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只不过它讲的是总体成本,属于临建部分的需要摊销,属于主体部分的要与自营工程同步进行,体现出分包工程利润。在实际工作中,分包工程的核算往往是以款项的支付为依据,而不是采取应收应付制,造成成本不均衡,而且分包工程的利润体现在自营工程之中,无法直观反映二者各自的经营成果,与整个核算体系相分离。
3、成本口径差异问题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的特殊方式主要是通过预算成本来衡量实际成本的节约和超支,但目前二者的口径有许多不同。
1)、预算上的施工管理费项目与会计核算内容的不同如会计上的管理费用,期末转至当期损益。该项费用只与时间相关。
2)、预算上的其他间接费项目与会计核算内容的不同预算上的其他间接费项目中的劳动保险费与会计核算中管理费用——劳动保险费相对应;其他间接费用项目中的临时设施费与会计核算有所不同,会计上通过"临时设施"科目归集临时设施费用,并通过"工程施工——其他直接费"科目摊销。
3)、因为预算与会计是两个不同体系,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总是存在的一些差异。
4)、预算上没有的项目,实际中可能发生的费用。
九、成本核算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目前,水电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点多、战线长、分布面广,项目上的分权管理已经造成工程局一级管理机构宏观上不同程度上的失控。项目法施工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成本信息失真现象还普遍存在,所以,在用道德、舆论及监督机制约束项目经理行为的同时,实行目标成本管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目标成本是预计收入与目标利润的差额,对于企业而言目标利润率应达到同类企业水平,才不至于落后。对于工程项目而言,目标利润只有达到工程局所要求的水平,企业的目标才能实现。目标成本管理强调的是有为而治,而不是问题出现了才去补救。
十、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必须明确成本核算只是一种手段,运用它所提供的一些数据来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才是它的目的。
2、必须明确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
现代企业创新涵盖诸多方面,但主要不外乎制度、组织、管理、技术与市场,本文试图从组织结构这方面,探讨和分析直线制组织的兴衰和对经典组织设置原则的质疑,寻找出企业组织创新的理论依据与方向,同时对未来企业组织的创新作一个大胆的构想。
一、直线制组织结构的兴衰
今天,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的名声是如此之坏,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它曾被认为是一项伟大的组织结构创新。通过组织劳动分工、制度管理决策以及制订一种程序和一套规则使各类专家可以齐心协力地为一个共同目标努力,直线制组织结构极大地拓宽了组织所能达到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起初它是作为组织政府活动的一种制度,以后逐渐被大企业和各种类型大型组织所采用。
19世纪后期,当直线制组织结构在西方社会开始扩散时,马克斯?韦伯(MaxWeber)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直线制组织是可能有效率的系统,但同时也是对他所珍受的基本自由的一种威胁。韦伯预言直线制组织结构必将因其更高的效率而成功,直线制组织结构就其运作的准确性、严格性和可靠性而言,超过所有其他管理组织形式。
如果韦伯知道的话,他一定会对这个预言的准确性感到吃惊,甚至恐惧。
在过去100年中,大量直线制组织结构在零售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取代大型家庭企业,使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非营利组织,都采用了直线制组织结构,甚至家庭业主也已经向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靠近。
直线制组织结构创造了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能够有效地管理大量投资、劳动分工和资本主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它的组织力量推动了钢铁、化工和汽车工业初期的快速增长。
尽管有这些成功,人们对直线制组织的偏爱正在下降。正如在许多其他生活领域中的情形一样,昔日带来巨大成功的东西今日却成为局限。忽然之间,每个人都认识到直线制组织结构正在阻碍着我们前进的速度,使我们的组织仍旧以内部为中心,而且缺乏创造力。现在是对直线制组织结构质疑的时候了,它成功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现实的用处没有过去那么大?我们可以对它做些什么?可以替代直线制组织结构的其他组织形式有哪些?
(一)直线制组织结构为什么能取胜?
直线制组织结构取得显著地位的原因是它符合工业时代的许多需求。通过减少极端滥用权力的情况和为任何个人都难以理解的复杂任务提供一个理性的管理方法,直线制组织结构进一步加强了等级制度的效力。让我们更进一步看看它为什么会如此有效。社会学家们一致认为直线制组织结构具有的4大特征,大致如下:
1?一条指挥的等级链
2?根据职能进行专业化分工
3?包含权利和责任的一贯性政策
4?每项工作的标准化程序
所有这些特征都包括在韦伯最初的描述中。另外,增加一条弗里德?艾莫里(FredEmerly)建议的直线制组织结构的运作原则:所有工作协调都由上级进行。
1.一条等级链指挥
直线制组织结构的形式如同一个金字塔,处于最极端的是一名有绝对权威的老板,他将组织的总任务分成许多块,以后分配给下一级负责,而这些下一级负责人员又将自己的任务进一步细分后分配给更下一级,这样沿着一根不间断的链条一直延伸到每一位雇员。本世纪80年代,在通用汽车,IBM和美国政府这样的巨型组织中,最高领导层与工人之间竟有多达12级管理层。事实证明这样的管理层数太多了。
建立一个明确的指挥链条是使普通企业中大型团体有条不斋地开展工作的有力措施。通过为每一项可能的决策给予明确的职责、权威和追究后果这种方法,指挥链消除了潜在的冲突。指挥链中的每一位管理者在一项任务或职责上都有绝对的权力,因而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极大地简化了老板确保组织执行命令的工作。
在此之前的专制制度的局限性:没有明确指挥链的专制组织在一百人左右时就会失去控制。许多企业家由于扮演“工匠企业家”的角色而落入这个陷井。这种“工匠企业家”就像一名拥有许多助手的能工巧匠那样维持对一个不断成长的组织的控制。他不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指挥链条,而是试图无处不在地为一大群助手们作出所有决策。
这种企业家可能把他的经营中的起伏解释为市场中的变化,但事实上他们是受到了直线制组织之前的专制制度的局限性的影响。只要这种企业家继续做一名绝对统治者,他就无法超越单独一名、无处不在的管理者所能熟悉和管理的经营范围。有些被工匠角色所困的企业家虽然任命下属管理者,但是由于不断这些管理者的命令,这些企业家没有尊重他们自己建立的指挥链条,因而剥夺了下属管理者的权力。造成下属管理者角色不清甚至角色失败。
2.根据职能进行专业化分工
直线制组织通过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取得了有效成绩。直线制组织结构是将组织的总任务分成一系列精选的专业或功能。每次功能就是给定的专业,以完成一组选出的任务,并利用一定的装备来完成这些任务。上司下达命令分配任务,以这种方式,所有部分汇总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借助于专业化分工、各类工程师们可以精确研究在生产过程的每一进程中效率下降的原因,从而他们可以设计出完善的设备和合理的程序,以提高产量。推销员完善推销技巧;财务专家们利用日益成熟的方法,经营变化快收益高的业务。总之,专业化分工使组织的每一项任务,都能得到一个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专业化分工以前,每个工匠学习整个工艺过程的技术,并且从头至尾地做每一项工作。当然手工生产常常能令人满意,并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然而,在工业革命时期手工生产阻碍了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而专业化分工和劳动分工使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当组织由于手工生产方式变成劳动分工时,直线组织结构实行的严格的等级制度,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工匠式企业的组织形式,并对组织的一些规则和程序作了改革和创新。
通过使人们集中致力于组织工作中每一个小的改进,专业化分工能有助于组织智慧的更好的发挥。由于有了众多各类专家,在他或她擅长的领域,组织可以动用巨大的智力力量和创造力,来承担每一项困难业务。
3.一贯性书面规则和政策
直线制组织结构的组织是通过一贯性的书面规则和政策来管理的,这些规则和政策由公司(不管是盈利还是非盈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部门制定。这些规则限定了雇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力,最基本的规则涉及到谁有权下命令,命令下给谁。
在直线制组织结构中,上司负责其管辖范围内所有雇员的行动,并且有权下达雇员无条件服从的命令。雇员的首要职责是立即按照顶头上司的命令去做,而不该去考虑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什么需要做。
直线组制组织结构中的书面政策规则保障雇员被雇佣时的固定工资,在某些情况下,对长期服务的,甚至给笔养老金。这些补偿方式与封建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封建度下,每一等级水平,从农奴到地主,在他的领地内经常只得到该行动的一部分,然而是微不足道的。
有关职责与权力的书面规则,部分地弥补指挥链中最差的部分,这种弥补是在监督和中间管理层次上,通过减少哪怕是很小的潜在的专制权力来实现的。训导雇员的监督只拥有很明确的限定权力,即授予他们一定程度的权力,又约束他们的武断行为。
4.每一项工作的标准化程序
在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中,规范雇员如何工作的固定程序有时甚至达到令人惊讶的地步。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Taylor)由于其在本世纪初的工作而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记录下工厂里多产工人的每一个动作、然后教给其他做同一种工作的工人,使其按完全相同的动作工作。这种对确定程序的依赖性与那种“跟着感觉走”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跟着感觉走”是企业刚创办时的特征,甚至于是封建君主和其权臣的随意和个人兴致。
作为正式文件记录而保存的统一规则和程序,由于对过去经验的粗略总结而增加了组织的知识。明文规定的规则和程序通过频繁的人员流动,使得要学习的行为标准化,进而扩大了指挥的权力。主要不与现行规则冲突并可以成文,那么修改是允许的。标准化程序可以使组织中某一部分获得的经验教训在更大的范围内起作用,并用克服那种对更有效的工作方式的非理性抵制。
(二)为什么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不灵了?
世界不再需要直线制组织结构。当代的各种挑战需要有生气,充满智慧的组织。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对那些带有早期工业革命特征的某些重复性工作曾是有效的。但现在已经不怎么有效了,因为其规则和程序常常与要求工人进一步增加组织智慧的那些原则背道而驰。这些原则包括责任确定和指导自己的工作,有责任与别人协调,以及从上司的权力向“顾客”的权力转移。
1.从非熟练工人到知识工作者
越来越多的工作是技术性或基于知识上的。工厂不再需要众多熟练的流水线工人。越来越多岗位上的工人不再需要技术知识和培训。另外,生产性组织中的绝大多数工作并不是在工厂里。大多数“生产性工作在功能上表现为营销、设计、加工工程、技术分析、会计和管理,而这些职能,是需要专业技能和大量知识的。这种向知识工作者转变的趋势也出现在服务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中。
非熟练工作知识工作
枯燥重复性任务创新和关心
图1工作实质的改变个人工作团队工作
职能性工作项目性工作
单一技能多技能
上司权力顾客权力
上级协调同事协调
知识工作,包括信息收集、发挥创造力、实验、发现、以及新知识与更大系统的统一,其本质意味着上司不能像对挖掘工或从前流水线工人那样对知识工作者发号施令。
如果知识工作者果真有水平,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在他们正在做的具体项目上比他们的上司了解得更多。知识工作包含更多的自我引导和团队工作,而远处上司的遥控指挥会起阻碍作用。当我们超越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时,我们就会找到新的组织方法可使所有工作成为知识工作,调动每个人的智力和协作能力,从而以不断变化的方式实现共同的目标。
2.从重复性任务到创新和关心
自从工匠生产消失之后,管理部门一直负责组织工人从事严密而枯燥的.高效的工作,这意味着管理既在激发雇员的才能又在限制雇员的能力和潜力。现在适合于直线制组织结构管理的简单重复性工作正在争剧减少,机器可以完成更多的机械性工作,而剩下的工作需要创造性和灵活性。因此领导者的工作更多的是围绕一个共同梦想激发众人的才智。
当机器越来越先进时,剩下的工作将是哪些类型呢?人类干什么工作可以远胜机器?以致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将从事这类工作。
人比机器更有创新能力,能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更好地发现新的可能发生的情况,并知道如何去做。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包括一名有创造力的推销员发现顾客的真正需要,并且调整系统来满足它,包括质量行动小组成员作出一个直觉的行动,这个行动所揭示问题的真正起因,达到了定量分析的程度。创新还包括这样的企业家,他知道如何利用公司资产得到更多的收并进而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另一个显然不可替代的人类天赋是关心,当越来越多的工作变成服务时,关心别人变得日益重要。好的推销员能留住顾客,因为顾客能感到他的真诚的关心;好的领导传播创业者的热情,这些热情出自内在的价值观,则这些价值观是人人可以接受的。当下属感到领导者关心他们,关心集体的成功,并且关心他的相互奉献时,领志者就会得到拥护。
直线制组织结构的规则禁止关心,尤其是禁止将行动建立在个人珍惜的内在价值观上,而是建立在对上司的严格服从和忠诚上。
关心如同创新一样,必须来自内心:我们不能命令人们开动脑筋。当人们有理由去关心,当他们作为更大整体的的一部分,并且认为他们手头的工作符合他们广泛的兴趣时,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直线制组织结构过于专制和过于依赖规则,因而不能激励和运用产生创新和关心的智慧。由于直线制组织结构的规则抑制了创新和关心,因而也抑制了现代工作的本质。
3.教育、创新和关心
托夫勒(Tofflers)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所有公共教育的目的都是教育如何服从准时、久坐和重复工作的能力。在工业化时代年期,忍受枯燥乏味的能力是关键生存技巧。尽管教育已经有所改善,但直线制组织结构在训练一般工作创新,团队工作,关心方面几乎什么也没有做,而这些方面是现代工作的重要构成。
数年来企业在创造力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培训,但是这些学习一般都是弥补性的,他们致力于修复教育破坏的东西,现在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教育制度,它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并且在团队工作方面作训练。
我们现行的许多教育条件不仅阻碍创新,同时也损害人的关心才能,以及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热情。从事自己关心的事的人总是积极主动的,他们没能遵从教学计划,而总是提出许多问题、他们帮助同学而不只是考虑自己。许多学校在教育孩子关心别人和尊重别人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对待师生仍然采取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作风。他们被迫完成规定的程序,而不是创造性地追求目标。
4.从职能性工作到项目工作
当知识工作者从静态工作转向解决一系列问题或捕捉时机时,他们将工作组织成项目。在这个复杂的领域里,每个项目通常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小组,这些小组随着项目的进展一起学习。不久,各职能部门的上司就会远离工作而无法为团队决策。从而控制权便从直线制组织结构的职能部门转移到项目小组。
专业化仍将是每个复杂组织的至关重要的部分。但是在一个复杂的领域,各种问题的相互内在联系,越来越多的工作将需要把各专业人士的观点和活动统一起来,而由这些专家全部完成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每个雇员将必须是一名专业人士,同时又是一名通才。
5.从单一技能到多重技能
正如弗德?爱莫瑞(FredEmery)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系统没有留有余地,以便在计划出现差错时提供后备力量的话,那么这个系统就不会存在。直线制组织结构依靠额外人员,该系统是留有安全余地的。由于顾客订购预料之外的不同产品而造成某种额外工作时,直线制组织结构有正好适合这种工作的额外人员,否则,顾客的要求就无法得到满足。这种限定技能和额外人员系统,开支很大而且缺乏灵活性。
工人组织和管理层之间的直线制组织结构关系,阻碍了多重技能的发展,因为这种关系死守繁多的合同般限定的工作划分。而如有宽松的工作划分和通过交叉培训雇员,就能培养一支更具灵活性的员工队伍,从而提高了土气、速度和效率。
6.权力从上司转移到顾客
要使一个组织反应迅速,那么顾客的意愿就必须能够对做工作的人有很强的影响力。但是,通过上司传递这类信息是太慢了,再说,顾客表达要求时,上司可能不在。
这类思想不仅适用于外部顾客,也适用于内部顾客。在一个快速的世界里如果一个系统的内部,顾客不能及时而灵活地得到所需要的东西,那么这传统就不能够及时而灵活地服务于外部顾客。选择不同供应者的自由,使得内部顾客享有与真正顾客一样的权力―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一旦内部顾客享有这样权力,那些内部供应者的注意力就从取悦上司转变为赢得顾客。如果他们拥有顾客,上司会感到很高兴。如果没有顾客,最好另谋高就。
7.从上级协调到同伴协调
显然,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协调和调节系统。在直线制组织结构系统中,雇员没有责任协调同一层次的工作。这种协调是他们上司的事。他们只需干好本职工作。这不必为大的方面操心,否则将被认为是傲慢放肆,工作如何协调成一个整体是高级管理者的事,跨职能问题是由可以解决问题的那一级管理层负责的。当协调由上司负责时,跨职能与同伴之间水平的沟通是歧视为浪费时间,或者篡夺上司的权威。
在后直线制组织结构的组织中,职能部门甚至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大部分由团队进行。例如矩阵组织。来自各个职能部门的员工在一个小组共同工作,他们进行市场调研,确定每件产品的成本,应具备什么特色,外观应该如何,以及它应该如何工作。后果是:开发时间更短,质量更高,成本更低。
现实已经变得复杂和多维化,没有一种将组织分解成指挥链的方法可以成功地面对所的有挑战。因此,整合是通过同级水平组织沟通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直线制的组织结构。因为第一个主要的过程都跨越组织的界限,所以需要大量的的跨职能沟通,总经理没有足够功夫做传递信息的工作。另外,沟通中的信息失真是难以避免的。
二、经典的组织设计原则质疑
在进行传统科层组织设计方面,已形成了一些经典的设计原则,被认为是在组织设计时必须遵循的。但是,这些组织原则并不像古典组织理论家的所认为的那样完美和符合逻辑,而是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认识的问题。质疑这些原则可以为进一步的组织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1.分工原则
分工原则是组织设计的第一个原则,分工的思想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它是指并非让一个人完成全部的工作,而是将工作划分为若干步骤,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其中的某一个步骤,也就是说,个人专门从事某一部分的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经典的分工原则认为,劳动分工是增加生产率的一个不尽的源泉,分工越细,专业化水平越高,责任越明确,效率也越高。
这一结论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换之际和更早的时候是正确的。当时由于专业没有得到普遍推广,所以应用它通常总能产生更高的效率。但是物质极必反,过细的分工可能导致非效率.
在劳动分工程度的某一点上,由劳动分工产生人员非经济性(它由厌倦、疲劳、压力、低生产率、劣质品、经常旷工和高离职流动率表现出来)会超过专业化的经济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效率就不能再依靠分工即缩小工作的活动范围,而是要通过“合工”来提高生产率。据此,给予员工多种工作去做,允许他们完成一项完整而全面的任务,以及将他们组合到一个工作团队中去,虽然有背于分工原则,但也是一种有效的偿试。
2.职权原则
所谓职权原则是指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一种权力。它具体可分为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它们构成了组织的权力系统。
职权原则隐含一个假定,即组织职位中所固有的权力是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实质上是巴纳德“权力接受论”中的权力)的唯一的源泉,管理者都是充满权威的,他在组织中的职位越高,他所拥有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但现实,并非如此,一个人不必成为一个管理者就可以拥有权力,权力也未必与一个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完全相关。排斥一切地注重职权往往对组织的影响力产生一种狭窄的、不现实的认识。实际上,职权只是更广泛的权力概念的一个要素,与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居职位相联系的正式职权,只不过是这个人影响决策过程的一种手段而已。
职权是由一个人在组织层级中的纵向职位决定的,权力则是同时由他的纵向职位和他与组织权力核心的距离所共同决定的。它说明,第一,一个人在组织中晋升得越高(反映职权的提升),他与权力核心的距离就越近;第二,未必需要有职权才能产生权力,因为一个人可以向权力核心的内圈作水平移动而不往上升迁。职权原则在组织设计中的具体运用表现为集权与分权的结合。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无疑是正确的原则,但问题是这里的决策权实际上是组织中正式的职权。仅仅以这种职权来决定组织权力的分散与集中显然是不充分的,来自职权以外的权力因素将可能严重影响分权与集权的预期效果。因此,这种集权与分权原则,实际上是似是而非的概念。总之,在组织设计中,完全恪守职权原则是危险的,还应充分考虑职权以外的因素(如个人的知识、所特有的信息以及与权力中心的距离等)在现实组织中的影响。
3.统一指挥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是指每个下属应当而且只向一个上级主管直接负责,没有人应该向两个或者更多的上司汇报工作,否则下属人员将可能要面对来自各个主管的冲突要求或优先处理要求。当组织相对简单时,这一原则显然是合乎逻辑的。但是,由于这种原因,统一指挥原则经常无法实现,尤其是在大型组织里,由于专业知识的逐渐增加,组织中的参谋日益增多,高层主管为了使这些参谋发挥效用,常授权他们去控制某些特定部门。
另一方面,在有些场合,当严格遵照统一指挥原则行事时,会造成某种程度的不适应,加大组织管理的成本,妨碍组织取得良好的绩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放松统一指挥原则可能是有益的。
4.控制幅度原则
经典的控制幅度原则认为:一个主管人员能有效地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尽管对具体的数目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但古典学者们都主张较小的管理幅度(通常不超过6人)以便对下属保持紧密控制。而近年来的趋势是加大管理幅度,构造扁平化的结构。控制幅度原则至少在两个方面受到怀疑:
其一,控制幅度原则是建立在主管对下属的命令与指挥基础之上的,由于主管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其直接指挥与控制的下属人数是严格受到限制的。而实际上,主管在组织中的作用并非是对下属的控制、命令与指挥,而是“沟通”。命令与指挥是单向的,而沟通则是双向的。沟通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协作的基础上,这可以消解上下级之间的冲突。控制幅度不单取决于主管的有限理性,而且还取决于下属的沟通意愿。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当以“沟通幅度”原则代替控制幅度原则更为合理。
其二,现实中,我们不可能依据某原则或惯例指定一个管理者能有效管辖的特定数。管理幅度原则应该是,一个管理人员能够有效管辖下属的人数有一个限度,但是确定的人数取决于一些基本因素的影响,即在组织设计时应找出各种具体情况下限制管理幅度的原因,而不是假定存在的一种在广泛适用下人数的限度。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下属的经验与受训练程度;工作任务的相似性和复杂性;工作地点的空间距离;使用标准化的程度;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程度;组织文化的凝聚力以及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等。
5.部门划分原则
部门划分实质上是分工原则的继续,该原则称组织中的活动应当经过专业化分工而组合到部门去。部门的建立通常可依据所开展工作的职能、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设定的目标顾客、所覆盖的地理区域或者将投入转换为产出所使用的过程等。部门是构成科层组织的基本单位,部门的划分方法应反映最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要求。
然而,问题是部门化的组织中常常会出现各部门追求部门自身的利益而看不到全局利益的情况,这尤其以按职能划分部门为甚,没有一项职能(部门)对最终结果负全部责任,每一职能领域的成员相互隔离,很少了解其他职能的人在干些什么,不同职能间利益和视野的不同会导致职能间不断地发生冲突,各自极力强调自己的重要性。由于各部门不对最终结果负全部责任,因而在发生错误的时候往往难以找到真正责任者。正如夏弗(RobertH.Schaffer)所强调认为的:组织部门划分得清清楚楚,正是最好诿的过错的方法,凡是这方面的老手大概都知道,绩效不良几乎完全可以推到制度身上去,可以推到别的部门身上去,或是推到非我能控制的因素身上去。”
不仅如此,组织设计在划分部门时往往强调采用统一的划分标准,以使企业各基层组织活动有一致的规范,便于管理。其实,部门划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建立一种各层次都平衡,而且又以一致性和等同基础为特征的僵硬的结构,只要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目标,适当地采用多种标准来设立部门机构也应该是允许的。同时采用跨传统部门界限的团队组织,将使原来僵化的部门划分得到补充。
三、未来企业组织形式的构想
为了适应快速的技术变革,全球化的竞争,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先行的和传统的公司都在尝试着进行建立新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过程的试验。这些发展促使那些适应于处理重复业务和日常工作活动完整而严谨的组织设计――在经典组织设计原则下设计的传统直线制组织结构――朝着适应新颖、创新变革的柔性的组织形式转变。
企业组织的柔性、命令与市场
从历史的角度看,“柔性”这一字眼的应用范围很广――它泛指适应变化的能力和特征。但是在以往研究中,“柔性”一字有多种含义,要根据上下文的加以判断才行。例如:它有时意味着“敏捷”――爬脚灵活,能迅速移动,根据机会的变动调整思路,避开威胁。这一能力对于能否争分夺秒地竞争,快速反应和减少产品开发周期是至关至要的。“敏捷”也指在争取资源、引进新产品,依法诉讼等动态商战中迅速至新定位、聚焦的能力。
但是,“柔性”与“敏捷”是有区别的,它又含有全能的味道,具有适应不同情况的能力。例如,雇员的多才多艺可完成多种不同的任务。
从防守的角度看,柔性也指忍受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能力,与坚强、有韧性同义。其中,坚强是指抗干扰和冲击的能力,如抗扰过度萧条的能力,而有韧性是指像弹簧一样从尖难边缘恢复过来,而避免遭受不可弥补的损伤,有时事件带来的变化远远先于我们的预期,因而企业需要能对出乎意料的变化具有反应能力。
以上介绍这些柔性的特点,无论是进攻性,还是防守性的,对于真正的柔性组织企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柔性这一概念在一个组织内部是指具有参与国际变化,对意外的变化不断地反应,以及适时根据可预期变化的意外结果迅速调整的能力,简单地说,柔性是指干不同的活或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
为了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技术公司不得不从有限的市场机会中迅速获取资本,快速地推出新产品,及时地对竞争市场的动态变化做出反应,快速的增长模式进一步加剧了组织管理上的问题。眼前的成功并不是长期生存的保障。技术的突破,意外的公司股权主组,或市场各件的突发性变化,都会使表面上的领先优势荡然无存,因此,应付千变万化的变化是生活中的严酷现实和生存准则,它决不再是为避免危机,而采取临时或定期的简单性的调整。不论它们的规模和发展阶段如何,它们必须与传统公司一样,保持纪律严明、精干、重点突出,使重复活动降到最低、保持紧迫的使命感和有效的控制协调。此外,宽松的、不干预的管理方式对于专业员工来说是必须的。这一矛盾使及人们在建立柔性组织时,对这2种对立的效果加以平衡。既要利于创造、革新、加快进度,又要能有不断磨合而加强控制向心力,保持力量,避免突难。
以下评论反映了公司组织面临这2种对立压力的本质:
我们既需要提高员工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又不致造成混乱……既希望员工参与决策,发扬小组精神,又希望它们也偏爱具体工作……我们需要专注干工作的员工,以小组分散地工作,又不希望他的漫无目的或因未事先讨证而搞错了工作方向……我们强调容易考核的短期利益激励方式,这样员工就会努完成艰苦的工作,但我们也应重视对员工长期激励机制的培养,从而使他们一直处于充满创造的环境中。
ABB公司的总裁彼得?巴勒克(DercyBarnevik)将他的公司遇到的3个矛盾的组织挑战概括为:
我们既想做到全球化;又要地区化;既要庞大化又要精干;既要集权又要分权。
英国石油公司将他们在挑战前感到的矛盾描述为:
如何既加强公司的力量又让组织各部分有较大的柔性并反应迅速。
到此,组织创新关键点已经很明朗了,那就是:如何处理分权与集权,或者说命令与市场的关系,因此,未来的企业组织是融合了命令与市场(契约)的柔性的组织。
(二)未来企业组织形式的构想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未来企业的组织形式作一个大胆的构想。
如图3所示:
高层战略管理团队
协调及参谋群体
??????事业单位??????
外部资源核外部资源
供给中心心供给中心
团
队
顾客
图3未来组织的一般形式
1.基本思路
未来的组织形式,不再将原企业组织中的各个单位都视为自己的“分部”、“部门”或其他常有等级概念的名称,而是在保留核心部门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纪律严明、精干、重点突出),将非核心部门外部化出去(为了保持宽松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环境)。这些非核心部门也许是生产、管理、营销或其他单位。我们可以赋于这些部门新的概念――内部企业,这些内部企业实际上成为核心部门的外部资源供给中心。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是以前的命令与控制的关系,而是契约关系。外部资源供给中心在向核心部门提供服务或产品时,还可向组织以外的厂商提供服务或产品。这样一来各个单位都会对组织效益负责,而且有创造性的企业精神到了鼓励。
2.外部资源供给中心
企业组织中的任何一个部门都有可能归入外部资源供给中心,如组织中的辅助单位,生产制造部门、信息部门营销机构、甚至总经理办公室等。比如对组织中的辅助单位来说,可将其改变为“内部咨询公司”,作为利润中心向企业内外的客户提供服务;生产制造部门经过改造可为企业内外的客户生产产品,此时生产制造已变成了一次服务功能;对于信息系统而言,在市场模式下不再像过去那样由信息部门将其强加给用户。在信息系统被改造成利润中心后,信息部门除了能向原来的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外,还能从处部客户那获利。同样企业的营销机构也可以外部化为利润中心,它可以象普通经销商一样来完成企业在某一地区的所有产品销售工作,同时向其他企业提供营销服务。总之,指导内部市场的原则就是一切市场功能都可以在组织内部被重塑出来。
3.核心团队
核心团队是企业组织效率的关键,它由企业的核心部门及其人员构成,直接面向顾客。核心团队的成分因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异,一般地说能够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资产专用性较强的部门人员是核心团队的主要部分。例如,有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有特色,有的企业营销力量强大,那么,其核心团队的构成是不同的,可分别围绕生产、营销来组建核心团队,而将与服务顾客有关的部门改造为外部资源供给中心的成员。
4.内部市场的运作条件
内部市场体系的有效运作有赖于一定的条件。在企业内部市场组织中,高层战略管理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能再用原来的指挥命令系统来管理企业,而是通过设计和调节企业的经营基础来实施管理,好比政府管理国家经济那样,设立财务、通信、经济激励、管理政策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共同系统。除了设计组织系统外,企业的高层战略管理团队还必须努力使企业成为齐心协力的团体。他们在形式上也许会放弃许多指挥权力,但他的通过承担责任,促进合作来实施领导,没有这些作保证,内部市场将可能是一个混乱的市场。
5.内部市场组织的优势
内部市场是实现企业组织彻底扁平化的根本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内部市场组织当然也会产生类似予外部市场的一些问题,如复杂而充满风险的工作关系,不确定性等,但从总体上讲,内部市场仍有很强的吸引力。
人们通常认为,由于各企业单位有不同的目标,并互相为资源而竞争,因此采用市场的作法,必然会引起矛盾和冲突,而实际情况却是,市场体系反而能更好地解决现有的大量的矛盾和冲突。德鲁克注意到,企业内部的竞争比外部(企业间)的更加激烈。但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的关系已有明确的规定,完全是自愿的可选择的。相比这下,各级制度往往充满着不信任以及信息误导、过滤,决定也往往是权威强加的,如果还有什么选择的话,其余地也是极小的。所以,内部市场可为良好的工作关系提供合情合理的基础,可用对各方都为有利的公开协议来取代办公室的政治权本。
另外,在现在外界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人们对战略性计划已不抱幻想,因为任何由中央协调的计划只能产生更多的,而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变化,而市场体系的组织行为往往超越计划。一个内部市场是里的各个单位,就像生命体里的细胞一样,可根据自己的感觉或判断来经营自己的企业,承担全部收益与成本,而不求再由高级经理来做业务状况的预测或由他们来决定企业向那个方向发展,组织结构上的自由将会释放出巨大的创造,这是企业创新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WolfgangJ.Mouwsen,《马克思?韦伯的政治与社会理论》P112
Peter.Drueker(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P64
AluinToffler(托夫勒),《第六次浪潮》P45
AluinToffler(托夫勒),《未来的冲击》
D.KeithDenton,《多技能团体代替旧式工作模式》P49
FredEmery,(弗莱德?爱莫瑞)《自我管理团队的经营》
C.Handy,《无理性的年代》
R.N.Kanter,《当巨人要学跳舞》
R.Pasale,《边缘管理》
RobortLike(罗伯特?赖克),《国家的作用――21世纪的资本义前景》
F.W.Taylar(泰罗),《工厂管理》
CharlesM.Sawafe(查尔斯?M?萨维奇),《第5代管理》
Peter.Drueker(德鲁克),《今日企业组织的新样板》
郑杭生,《社会学新编》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
张军《现代公司的理论与经验》
S.泰森,T.杰克狲《组织行为学》
杨洪兰《现代组织学》
关键词:路桥施工;组织管理;概述;问题;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录
路桥施工管理是一项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是职工整体素质的体现。但针对路桥施工组织管理而言,仍然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路桥施工的正常开展。
一、路桥施工项目管理概述
路桥施工项目管理是指对某一个路桥项目工程的投资可行性分析、设计、施工和项目完工评价等整个过程的管理。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公益性质的投资建设工程。具体来说,就是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建立在城乡布局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对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必要的评价,接着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这是由政府在可行性预估的基础上作出的政府决策行为,是政府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职能的体现。如果以路桥公司为主体,路桥工程项目建设又可被视为一种企业行为,其重点是分析投资的经济效益,在保证路桥工程项目高质量的前提下以最低保证投资成本换取投资后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路桥工程项目不是普通的项目工程,其具有资金需求量大、财务投资规模庞大、施工工期长和回收资金周期长等特点。一般的路桥公司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来承担规模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借助于多方力量联合筹措建设路桥的资金。最后,在足额资金到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设计、投资、施工和完工后的评价。
二、路桥施工项目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传递中存在偏差
在路桥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部需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如项目经理向技术科发出进度、质量要求指令,技术科向合同预算科抄送技术方案等。纵向沟通(上、下级沟通)因个人的理解偏差、过程延误等而形成信息漏斗,造成信息在流通过程中失真。如,技术科向劳务分包队伍进行技术交底时常常与初衷存在偏差:而横向沟通也因部门之间专业水平、组织性壁垒的存在等而缺乏信息通道。
2、各施工流程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路桥工程项目施工流程是一项连续性的活动。根据价值流的定义可知,整个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影响因素的存在都会对工程的整体效应造成影响。而受到管理因素、施工工艺、施工人员认知程度、环境因素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导致某个施工环节出现劳动资源、材料等资源的浪费。而在现阶段的路桥项目施工过程中,这种浪费现象比较明显。
3、项目采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项目采购管理作为路桥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项目建设质量与安全可靠性的基础环节。同时,采购管理所涉及到的物质种类繁多、工作量大且技术性较强,并且受到价格、质量以及施工进度等因素的限制,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该环节一旦出现问题,会在影响到施工质量、进度以及施工成本的同时,降低路桥工程的整体效益。对于现阶段的路桥施工企业采购管理工作而言,受到材料价格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采购的原材料“质劣价高”的现象较为明显,这也是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直接原因。
4、施工过程中组织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
对于现阶段的很多路桥施工企业而言,对于路桥施工的整体认识还有待提升。在施工组织管理工作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把握施工成本、工程质量、工期等主体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些单位只注重单方面因素的提升,为了确保施工进度,不惜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同时,施工人员的组成也越来越复杂,很多施工人员在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之后就上岗,为工程质量事故埋下了致命的隐患。在机械化逐渐普及的当今社会,施工企业的技术装备率、机械利用率等因素已成为衡量施工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对于很多路桥施工单位而言,机械装备程度较低,并且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不完善,施工工艺得不到及时的优化,长期存在施工组织管理无序、滞后的现象,在造成了资金浪费的同时,使工程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5、对施工安全问题不够重视
反观近年来的路桥工程安全事故,大多数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对于很多路桥施工企业而言,缺乏完善的生产安全管理体系,很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置也存在有职无位的情况,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同时,不注重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训,使很多施工人员违规施工操作,造成了安全施工惨剧的发生。
三、路桥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的改进方法
1、建立起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对于该体系的建立而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要制定严格有序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对不按图纸施工、外形尺寸不符设计要求、材料构件不满足工程使用要求以及未进行工序交接检查的工程,应进行严肃处理,对于情况较为严重的应责令停工整顿。
(2)应制定相应的企业工法,有效确保合同规范的兑现。对于合同中所规定的原材料、施工工艺、半成品等因素的技术要求进行严格实施,以确保施工合同的法律效力与权威性。同时,在路桥施工组织管理过程中,应深化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提升所有参与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意识。坚持“预防为主,实时监控”的原则,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并根据质量管理职能的不同,建立与之相对应的保证体系。
2、建立相对应的技术保证措施
在路桥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实行项目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同时建立各个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在此过程中,还应强化各技术责任奖惩制度的实施,将技术责任层次化到每个技术人员身上,从而提升每个技术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意识,确保各个施工工艺满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同时,在认真审阅设计图纸的基础上,应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考察,并认真编制各个施工环节的施工方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与手段,对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获得最优的路桥工程施工方案,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图纸会审之后,应由项目总工程师带头进行逐级书面技术交底,以确保施工作业人员切实掌握各个施工工艺的操作要点与难点。
3、强化对于工程队与承包作业队的管理
在该项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应将项目的质量、工期、效益等多项指标连同项目的经营权、用人权以及财权等下放给下属工程队,使双方从行政管理的上下级关系转化为甲乙方的经济合同关系。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应严格执行定额标准,并对项目投入产出进行认真核算,以确保各项组织管理工作围绕总体目标运行。
4、强化路桥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路桥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站在社会与人民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在该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从技术措施角度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各路桥施工项目在组织管理设计中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根据项目施工特点与作业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施工方案。同时,还应强化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的开展,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对于培训内容而言,应包括基本安全知识、法律法规、操作规程与各项安全制度等,以提升安全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来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束语
路桥施工组织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性管理工作。在现阶段的路桥施工组织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对现有的施工工艺、组织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路桥工程施工质量,促进路桥施工行业的科学、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旭东.浅析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4)
[2]石文华.路桥施工项目组织管理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魅力中国,2009(26)
论文关键词:施工项目,内业资料,管理
0 引言
施工项目内业资料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过程中施工、监理单位依据有关规范、规程、标准所做的文字记录、图纸、表格、音像等应归档的资料,它是评定工程质量、竣工交付使用的必要条件,也是对工程进行监督、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和扩建的依据。
施工项目普遍存在重施工、轻管理,重外业、轻内业的项目管理“通病”,常常由于竣工文件的编制工作严重滞后于项目主体工程的进度,造成不能及时进行工程交工验收。以及由于内业资料收集不及时,影响项目的计量工作,造成资金周转困难。
1 现状调查
施工项目内业资料是公路工程建设中施工形成的资料,反映的是项目施工建设的客观状况和规律的信息,它包括文字、图表和音像等表达形式。在这里,内业资料特指施工项目质检资料的基础资料部分,即施工原始资料部分,包括为竣汇表、监表、施工记录表、质量检验表、试验记录及报告、施工日记、施工照片、针对性的文件、竣工图纸,以及变更索赔资料。
由于业主、监理单位不同项目管理论文,对质检资料的要求也不同,对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归档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如何做到内业资料填写正确规范、收集及时完整,并满足业主监理及档案归档要求,值得去考虑和解决。通过调查,发现内业资料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料归档散乱,不系统;
(2)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概念不明确;
(3)内业资料填写有缺项、缺漏及填写错误或填写不规范的现象;
(4)分项工程的评定在外观上的扣分不符合评定标准的要求;
(5)原始记录资料监理未签认;
(6)存在试验、检测抽检频率不够的现象;
(7)试验资料与质检、测量资料的施工检验日期有矛盾;
(8)施工照片收集不全或收集整理不规范;
(9)施工日志的收集不全;
(10)分项工程质量评定不及时。
内业资料零乱、分项评定不及时关联图
2 内业资料填写的依据
内业资料的填写与编制依据有:
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6)《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2009版)
7)各种试验规程
8)各条路合同专用技术条款等等
3 制定应对措施
3.1 制定相应管理办法,约定项目各岗位管理职责。
针对项目内业资料存在问题,为了规范工程项目内业资料管理,充分发挥内业资料在工程建设、生产管理的作用,促进工程项目内业资料的规范性和及时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免费论文下载。特制定《项目内业资料管理办法》,从管理上约定项目各项目职责。
各岗位主要职责:
1)项目总工:为项目内业资料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安排工程资料(包括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负责编制、整理工程竣工资料。
2)项目副总工:协助项目总工程师组织、安排工程资料(包括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负责编制、整理工程竣工资料。
3)质检负责人:项目内业资料具体执行人,与测量、试验工程师一起收集、整理所有自检资料,并编制相应的表格,为申报认可、竣工资料提供依据。
4)资料管理员:对项目各种不同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造册登记,并分类进行保存。
5)试验人员:及时整理各种试验数据、资料,并做好分类归档,为验收、计量提供试验资料。
6)测量人员:协助项目总工编制、整理有关测量的竣工资料。
7)技术人员:填报分项工程开工报告、各种检查报告、中间工序交接资料及施工照片,并及时收集和归档相关资料,填写施工日记。
项目部应保证经办文件的系统完整。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归档。在工作变动或因故离职时应将经办的内业资料向接办人员交接清楚,不得擅自带走或销毁。要按照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内业资料的原则,管理好项目的内业资料相关材料,确保资料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
3.2施工项目做好内业管理措施
3.2.1 项目进场后,按项目实际情况项目管理论文,根据JTG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附录A(141~144页),划分项目单位、分部、分项工程清楚,以及各工序质检资料收集与填写划分清晰,并建立内业资料台帐。
3.2.2 项目部的内业资料及时收集、整理,要与项目外业进度同步。每月及时按内业资料完成情况,填写内业资料资料台帐。
3.2.3 为保证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并依据JTG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交通部《公路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资料请用钢笔或中性笔及时、认真填写,不得任意涂改,如确为记录有误可划改,签字要齐全。
3.2.4 内业资料中,工程照片能较好地再现工程现场的施工管理和进行情况,是了解隐蔽工程质量的必要资料。随着道桥技术的快速发展,施工管理日益复杂多样,作为施工记录的工程照片也更加重要。同时工程照片也是中间计量的重要依据。
3.2.5 施工日记也叫施工日志,是工程整个施工阶段的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技术等有关施工活动和现场情况变化的真实综合性记录,也是处理施工问题的备忘录和总结施工管理经验的基本素材及工程交竣工验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为:日期、天气、气温、工程名称、施工部位、施工内容、应用的主要工艺;人员、材料、机械到场及运行情况;材料消耗记录、施工进展情况记录;施工是否正常;外界环境、地质变化情况;有无意外停工;有无质量问题存在;施工安全情况;监理到场及对工程认证和签字情况;有无上级或监理指令及整改情况等免费论文下载。记录人员要签字,主管领导定期也要阅签。
3.2.6 项目部成立独立的档案室,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档案室,坚持部门收集、管理文件材料制度。各部门均应指定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管理本部门的文件材料,定期将本部门的文件转交档案室。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如人员变动应及时通知相关科室。
3.2.7每周召开例会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责任。
加强项目内部沟通,每周召集质检、试验、及测量各部门开例会,确认施工部位、施工时间是否一致统一,确保资料填写一致统一,并把各部门的意见、建议和问题提出,及时沟通解决。加强与业主、监理的沟通,及时签认资料。
3.2.8组织每月对资料进行检查项目管理论文,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进行奖罚。
每月由项目总工组织对内业资料进行检查。根据资料目录台帐分路基土石方、排水、防护按每公里进行排查、桥梁下构按每个台墩进行排查,桥梁上构按每一片梁进行排查,涵洞工程按每座进行排查,确保不漏检。同时制定奖罚措施,月底并进行评比,奖励先进,处罚落后。
4结束语
施工项目要从一进场,就从严要求,并积极认真做好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持续有效进行,使每个施工技术员习惯化、规范化、普遍化,就可以做到边收集、边整理、边归档,力求内业资料标准规范、格式统一、资料完整,以及内业资料和工程建设同步,为后续竣工资料的编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JTG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 管理
近期全国各地各类安全事故发生频繁,而特大安全事故是连续发生,血的教训给我们一次又一次敲响安全警钟!建筑施工中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在全部事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次于矿山。如果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不好、衔接不当,发生安全事故是必然的。因为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是个危险性大、突发性强、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的生产过程,保证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显得由为重要。
一、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
1、建筑单位安全管理问题
将建筑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发包给不够资质或能力的单位甚至非法的个体承包商。由于这种层层的分包,导致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和安全投入不足或基本没有。同时它还使利润降低,而包工头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会减少他的一切不必要的金额开支,导致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
2、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主要的安全问题
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或改变勘察设计文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使勘察设计成果存在缺陷,不能保证建筑物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工程监理单位未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认真的审查,在施工工程中也没有对施工单位落实安全措施的情况进行认真监理,发现事故隐患时,也未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整改和消除;检测单位出示虚假报告。
3、施工单位的安全问题
随着国家基建投资的不断加大,建筑企业准入政策的调整,使得施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施工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最近几年,个体建筑业迅猛发展,施工企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由于施工单位是建筑安全活动中处于的主体和核心的地位,建筑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的身上。
二、建筑安全管理改善措施
1、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应与建筑施工安全设计同时编制
一般情况下,当建筑工程图纸和城镇规划图确定后,施工单位就开始编制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但设计中往往对安全施工很少提到或一笔而过,使建筑施工事故隐患从一开始就被埋下。随着施工进度的进行,事故隐患便逐渐暴露出来,此时再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就很难或者需要更多的投入。在生产实践中,我们曾遇到这样的例子。如同时安装两台塔式起重机,在组织施工设施时只考虑进料口吊装方便而未考虑两台塔吊间距,待塔吊基础打好安装塔吊大臂时才发现两台塔吊间距不够;又如输电线路采用地埋方式进行,一般情况在城镇规划图确定后,电工根据工程用电设备需要和工程要求进行铺设,如果不能与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衔接好,就会出现各自为政,有的线路会垫压在重型设备下,甚至有的被压在吊车铁轨下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编制建筑组织设计时未把安全管理设计编进去,使生产与安全脱节。
因此在编制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时,做好安全管理策划工作是关键,要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尤其要有懂安全、管安全的人员参加。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目标,对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责任人;二要根据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分别编写基础项目管理论文、主体、装饰施工阶段详细的安全管理技术保证措施;三是要编制项目在整个施工周期中安全专项资金费用投入和分配计划表,确保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人、财、物的及时投入。这是项目安全管理策划工作的基本条件,如果不能满足,现场安全管理就无从谈起。
2、建立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责任制是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核心和中心环节,简单而言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对各职能部门、各级负责人以及各类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当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各级各类人员及部门在安全工作中的责、权、利必须明确界定,必须根据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制订、并逐层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并按要求追究相关责任。项目部还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订各项管理制度,以便项目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理有据,“以章办事”,避免出现“个人意志化”管理。
3、建立完善的职工安全操作规程
根据建筑施工事故统计分析,有一半以上的事故原因是“三违”造成的,尤其是职工违章作业冒险蛮干在其中比重最大。尽管大部分职工在长期的建筑施工操作中,安全经验已经较丰富,企业各类岗位安全操作规范也日趋完善化,但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一些旧的安全操作规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施工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重新制订或加以完善,使每个职工的施工过程都在法定的程序下进行。如何执行和监督职工正确运用安全操作规程,我们提倡从领导做起,按章行事,避免违章指挥,坚持长期有效、持之以恒地对职工遵章守纪情况实施监督。对违章人员的处罚既要适当,又要使职工本人或其他人员受到教育,做到对每个职工都一视同仁。这样才能树立安全检查人员的权威性,切实把职工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制度贯彻执行下去。
4、加强教育培训,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和班组安全活动
施工现场作业工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很多都是“昨天在家种地,今天建筑施工工地干活”的农民工,他们安全意识差,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三违”现象时有发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确保安全,培训须在先,要坚持上岗先培训,未经考试合格不得上岗的原则。尤其是农民工,更要上好安全培训这一课。因此对新工人进场的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安全教育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坚决杜绝“假、大、空”等条款式内容。有些施工项目负责人思想上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往往心存侥幸,得过且过,认为事事“杯弓蛇影”大可不必,施工时认为安全就那么一回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农民工的流动性实在太大,有时一个工人同时在几个施工工地流动作业,没有相对的稳定,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对新工人进场安全教育工作开展极为不利。所以本人认为现阶段大力开展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和班组安全活动是减少“三违”现象的最有效手段。安全技术交底应与班组安全活动相结合,严格按照班组活动制度坚持班前教育,保证天天讲安全,时时刻刻有安全,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安全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消除职工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按章办事,一丝不苟,才能时时、处处、事事保证安全,营造出“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现场的作业人员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和“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
5、开展安全检查工作,灵活运用规范标准,发现隐患
立即整改建筑施工现场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工作现场,不论项目部对安全多重视,管理制度多严格,安全教育多完善,在日常的施工作业当中依然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及发生“三违”现象,所以安全检查在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相关人员必须每天对现场进行细致的检查,检查尺度要“严”和“准”,发现隐患后应立即“按规定”要求提出整改,整改要求应根据有关规范标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商定。同时要对整改负责人进行必要的讲解,避免出现整改后仍无法满足安全生产的情况出现。
6、定期做好现场安全考核
工作施工项目部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考评小组,针对现场层层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书》定期对现场管理人员项目管理论文进行考评,考评内容为管理人员岗位责任的完成情况及安全目标的落实情况,考评成绩可以与物质奖励挂钩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班组也可进行相应的考核活动,考核内容要尽可能量化,能如实地反映被考核班组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表现好的要进行奖励,反之进行处罚。目的在于对班组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和约束,增强其安全管理班组作业人员的意识,最终提高班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作业班组整体安全意识,减少“三违”现象发生。
7、落实安全资金投入
加大安全管理投入,更新安全设施,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应是预防建筑施工事故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近些年来,为预防建筑施工工地触电事故,采用的三相五线制及安装漏电保护装置,都起到积极作用淘汰有轨吊、竹跳板等设备材料,采用自升式吊车、铁木跳板,对于预防起重事故和高处坠落事故起到了一定作用。对危险性较大的作业,用机械化或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不断改善职工作业环境条件,使建筑施工作业事故从根本上降下来。
论文关键词:造价,收集,分析
造价资料是指已建成竣工或在建的有适用价值的代表性的工程经济指标(如工程分部分项指标、单位指标等);施工相关方案或工艺的文字资料或影像资料以及相关材料的价格指数等分析资料。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对固定资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但由于我国在以前对于一个项目的工程造价费用测算并确定主要是采用依靠定额计算的方式,但是这种静态计划指令模式已越来越不能够满足此后现今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造价相关内容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逐渐成为现今造价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国内及国外相关工作发展状况
在国外,政府通过制定间接的法律和法规,提出指导性建议给予政策性倾斜、优惠又或者其他的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工程建设相关各方共同做好工程造价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相关的分析工作。这些举措促使有关的政府部门,设计、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都非常重视对工程造价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比如英国皇家测量师学会就专门设立了造价情报所,该机构里聚集了大量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有经济分析专长的皇家测量师,专门负责处理和分析相关的造价资料和信息。
目前国内建设市场也已步入完全的市场化程度,在造价工作领域,也开始借鉴国外在该领域的先进经验,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指导,让相关单位参与到造价资料的积累与分析工作中来,比如目前已建立的材料造价信息制度、人工、材料和租赁机械,以及建筑工程相关造价指标定期制度等。
三、类似项目执行情况
对造价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重要性,现以某个项目作为范例,以便于证明本观点。
该项目为双塔悬索桥,全长1.6km,设计速度80km/h,双向八车道,跨江主桥为主跨880m的单跨悬索桥,桥面宽度38m。
按照项目内容及委托方要求,项目组首先从项目的结构、规模、实施地点和周边环境情况等方面入手对项目进行熟悉。为此项目组首先阅读地质勘查资料和设计图纸资料,提出图纸中所需要明确的问题,然后到项目实施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周边场地主要是地面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网实地现状情况,与项目委托单位和设计单位人员进行沟通。
通过读图和现场实地考察,项目组人员对本项目中的问题进行汇总和梳理。本项目属于技术复杂项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项目采用多项新工艺和新技术:
例如主缆采用采用预制平行钢丝索股,每根主缆由110股127-5.1mm镀锌高强钢丝组成;吊索采用预制平行钢丝束,钢丝束外挤包8.0mm厚双护层PE进行防护,索梁连接采用销接式,即吊索上端通过叉形耳板与索夹连接,下端通过叉形耳板与钢箱梁上的锚板连接。索夹均采用上下对合型结构形式;成本管理论文主缆锚固系统由后锚梁和前锚杆组成。后锚梁埋于锚体混凝土内,前锚杆一端连接在后锚梁上,另一端伸出锚体前锚面,与主缆相连。主缆索股散开后,先与锚体前锚面外的锚杆相连,通过锚杆将主缆索股力沿主缆散开方向继续扩散后,再传给锚体后端的后锚梁,通过后锚梁的承压面将主缆索股力传给锚体混凝土。
2、本项目由于周边建筑和地下管网项目多,场地狭窄。所以需考虑对应的措施内容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别是本项目下游设有自来水公司的取水口,因此还需考虑在施工时对废水废液的收集和处理。
3、本项目施工实施难度大,例如主塔基础设置在江边,地质情况复杂,施工时还受所在江段水文变化情况和航道交通影响;项目超过30m以上的高空作业项目繁多,高空作业的人、机和作业环境的安全是施工中控制的重点;主桥的上部结构施工,包括主、散索鞍施工,施工索道和猫道的架设,主缆架设,索夹、吊杆的安装,以及加劲梁的吊装(特别是端部梁体就位)与焊接,除精确定位是重点和难点外,构件的加工成型也是施工控制的重点,尤其是主缆架设。主缆是悬索桥中极其重要的构件,被誉为悬索桥的生命线,其强度和缆长直接影响成桥的线型和受力。
由于上述问题涉及到材料、周边情况收集和工艺方面解决等问题,项目组按照资料收集和分析的相关方式方法进行解决:
1、对本项目中“四新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内容”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并掌握相关的内容,领会设计人员的思路。通过公司内部信息数据库和互联网,收集与新材料、新技术、新技术和新设备有关的造价资料。并进行分类,包括类似项目的投资估算;设计阶段的重要指标;相关材料和设备产品生产厂家规模、地点、运输方式、产品生产周期和原材料的价格;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程度,使用单位对此的反映等。2、对于图纸无法反应的现场情况资料,需多次到实施场地进行考察,填写调查情况表。以做到测算费用时,条理和思路清晰,做到费用计算的不重不漏。3、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立足于实际的施工情况,查询公司信息数据库中的以往资料进行查询、阅读并从中截取需要的资料,以明确大体概念上的内容;到类似项目工地进行参观学习,与项目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通过现场实际考察,了解现今实施该项目所需采用的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案的大体内容;根据书面资料并结合项目相关图纸、现场调查情况表等资料,编制本项目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
关键词:质量检测 科技手段 施工
一、施工全过程质量检测控制要点
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施工质量无疑是重中之重,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必须做好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检测和控制。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检测和控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下面分别对这三个阶段的质量检测控制要点进行介绍。
(一)施工准备阶段
为了有效地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必须对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予以重视,具体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合理选用施工设备和检测器具。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施工设备及检验仪器不仅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现代化施工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它们对于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方面均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具体选用上,应当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施工技术和方法、设备与仪器的性能、施工组织管理以及经济性等几大因素,然后通过各种方案的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以此来充分发挥出设备及仪器的能效,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对施工设备和检测仪器进行选择时,应当从型号、性能参数以及操作要求这三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2.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须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否则就算采用再好的施工技术和管理,也难以保证施工质量。首先,应当在了解市场行情的基础上,优选材料供应商,从源头控制好材料质量;其次,在原材料采购的环节上,应当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计划进行采购,这样有利于确保原材料的使用,以免因材料供应问题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再次,材料进场前应当严把质量验收关,应由专人对进场材料进行质检,严禁不合格的材料流入施工现场,在验收过程中,至少应有两人以上参与,验收合格后,应共同在验收单上签字确认。
(二)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的质量检测和控制是重中之重,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在一般的工程项目中,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都是施工阶段质检和控制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确保施工质量,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钢筋施工。首先,在钢筋加工的过程中,应当对钢筋半成品的尺寸、箍筋尺寸以及弯起筋的弯折位置进行仔细检查,可以采用抽检的方式进行,在抽检过程中,应确保每种形状的钢筋不少于三件,检测步骤如下:使用便携式检测仪器,如钢卷尺或是游标卡尺对钢筋直径、几个尺寸进行抽查,看其是否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同时应当按照配料单对钢筋的型号、尺寸、级别和规格进行检查,抽检的钢筋根数应不少于三根;其次,在钢筋安装的过程中,应对钢筋的形状、规格、锚固长度以及连接位置等进行检查,并对骨架长度、间距和排距进行抽查。同时还应对钢筋的焊接质量进行检查,看焊缝是否平整、饱满。
2.混凝土施工。原材料的计量应当每个班次至少抽检两次,含水率应抽检一次,混凝土坍落度应至少抽检两次,并按照施工方案对混凝土施工缝的质量进行检查。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对原材料的称量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准确,施工缝的处理是否符合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拌和时间是否充足,振捣是否到位,养护是否及时。此外,还应对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具体包括:外观质量缺陷、标高、垂直度、平整度以及截面尺寸等等,同时每一层混凝土在拆模后应当进行实测实量。
(三)竣工验收阶段
在工程项目施工完成后,应当根据设计图纸、合同要求以及相关规范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验收。首先,应当由工程项目施工单位进行自检,并由监理方通知建设方进行质量验收,然后再由相关部门进行组织验收。如果在验收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当要求施工方及时进行整改,直至质量合格为止。在对质量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尊重科学和事实,并确保立场公正;其次,还应当建立健全工程档案,这样能够为其它同类型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提高施工质量。
二、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确保施工质量
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科学技术的充分应用息息相关。施工单位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有效解决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尤其针对质检环节,更应当将先进的检测仪器作为重要的质检手段,提高检测的精度和质量,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满足项目管理要求。首先,落实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工期,科学处理好施工质量、成本、进度三者的关系。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强化工程质量检查,做好定量和定性分析,若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运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将项目管理中的合同管理、财务管理、计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均纳入到管理系统中,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再次,建立科学技术攻关团队,对于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通病进行认真研究分析,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确保建设产品质量,推动施工工艺更新换代;最后,构建施工质量动态跟踪管理系统,将设计、监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纳入到动态跟踪管理系统中,从而确保参建各方严格按照合同和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动态全方位监控。
参考文献:
[1]赵冲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有色金属设计.2008(4).
[2]宋金刚.浅谈如何建立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关键词】施工
成本 控制 原则
要点。
一、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是提高承建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项目施工成本是由施工消耗和经营管理支出两项组成;它是反映施工项目各项施工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性指标,一切施工活动和经营管理水平,都将直接影响项目成本的升降。为了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就要对项目生产、技术、劳动工资、物资供应、财务会计等日常管理工作提出响应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项控制标准和控制制度。例如:制定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管理费和其它费用等。这样,就可以加强项目成本控制工作,提高承建单位施工管理水平,保证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实现。
二、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原则。
1。经济原则。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施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项目成本控制必须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理产值、竣工面积、工程质量和成本,同时也不能为片面追求降低成本而不顾工程质量、产值和竣工面积。必须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2。全面性原则。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原则包括:全员成本控制和全过程成本控制两项内容。全员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全体职工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由于项目成本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到承担专业施工的单位和有关部门,以及全体职工的工作成果;这要求人人,事事、处处都要进行项目成本控制,都要按照定额、限额和预算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各方面堵塞漏洞、杜绝浪费。全过程成本控制是指成本控制的对象不只是生产领域中施工费用,项目成本控制的范围必须贯穿于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它包括:施工规划、劳动组织、材料供应、工程施工和工程点标各个方面。只有这样降低项目成本的措施才会有收获,才能达到预期的降低成本目标。
3。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为使项目成本控制发挥应有作用,必须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原则。有责就应该有权,否则就不能完成分担的责任;有责还应该有利,否则就缺乏推动履行现职的动力。因此,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必须认真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三、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原理。
1。根据项目承包合同要求、工程特点、工程内容和项目组织管理方式,以及项目成本控制方法,分解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并将其落实到每一笔支出费用的控制上;
2。根据已批准的施工方案、进度规则和投标报价时所使用的工料分析资料、按成本记帐体制编制每个分部(项)工程或施工作业项的各项费用预算;
3。按照规定的进度报告制度,联系每个分部(项)工程或工序的费用预算,测算其进度状况和费用发生情况;
4。对项目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5。预测项目竣工尚需的费用,以及项目成本的发展趋势;
6。采取相应项目成本控制措施,以保证项目实际成本与规划成本想符。
转贴于
四、项目施工成本控制要点。
1。累积项目成本控制技术资料。项目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是做好项目进度统计、用工统计、材料消耗统计和机械台班使用统计,以及各项间接费支出的统计工作。这些统计资料是定期编写各种费用报告,进行项目费用分析,预测项目成本发展趋势,以及确定项目费用偏离原因所不可缺的基本信息。
2。工程量进度周报表。为了核算人工、材料和机械的相对消耗,分析作业的生产效率,就需要定期对已完作业单项和正在进行的作业单项的工程进行测量和报告。对某些工程量较小的工程,可能要求每天每班报告工程量进展。一般工程量进度测量时间为隔周一次。工程量测量方法很多,要视作业特点、项目管理人员经验和公司有关计量规定确定,一般有以下五种方法:
2。1直接计量或度量;
2。2估算完成的百分比;
2。3按照施工图计算;
2。4借助估算书进行核算;
2。5对照网络图进行进度报告推算。
3。认真填写施工消耗日报表。要分析作业单项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除掌握工程量进度状况外,还要实际统计每个作业单项所耗费的人工工日、材料用量和机械设备台班,并且还需按照现行人工工资定额、材料价格和机械台班定额计算出相应的费用支出。
4。认真填写项目成本分析周报表。为了检查各个作业项的费用开支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通知有关方面采取措施,需每周一次汇总所统计的各项直接消费消耗,并将其与工程量进度周报表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填报项目成本分析周报表。
5。认真填写项目成本预测月报表。
6。费用———时间曲线。为了提高项目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和监理工程师能迅速掌握项目成本控制的形象,在项目施工中要随工程进度绘制项目费用———时间曲线。这样便能把项目成本发生与项目实际进度用图形方式,形象地对应起来,其所表达的信息就更清晰明了。项目费用———时间曲线形状:
在费用———时间曲线中,纵坐标为工程费用,横坐标为时间(月),按工作最早开始时间计划的费用累积曲线与按工作最迟开始时间计划的费用累积形成一个香蕉形状的封闭图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工作实际进展绘制出相对应的预算成本累积和实际成本支出。
五、分析项目成本超支原因.
1。因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又叫树枝图,它也是用来寻找某项成本偏离原因的有效工具。因果分析图做法是:首先明确项目成本分析偏离的结果,画出项目成本分析的主干线,然后在逐层确定影响费用偏离的大原因、中原因和小原因。影响某项费用超支的原因可能有多个,也可能有一个,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小原因不等于是次要原因,而恰恰相反,也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通常要对主要原因作出标记(*),以引起重视。
2。素替换法。因素替换法可用来测算和检验有关影响因素对项目成本作用力的大小,从而找到产生成本偏离的根源,其具体做法是:当一项成本受几个因素影响时,先假定一个因素变动,其它因素不变,计算出该因素的影响效应,然后在依次替换第一、第二、第三……个因素,从而确定每一个因素的影响额。
参考文献
[1]张起森,《公路施工组织及概预算》,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2]杨继刚、韩志强、卜润怀,《路基施工及组织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图纸会审;设计变更;管理
一个工程项目建设阶段中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大,作业时间长,投入产出多的阶段当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如何保证设计质量和工程施工质量,关键的环节是高度重视图纸会审和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图纸会审可以使图纸中存在的不利于施工正常进行一些问题提前暴露出来,并加以解决,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设计变更的发生。
1 图纸会审和设计变更的目的和意义
图纸会审是工程开工前最重要的技术工作之一,也是工程施工前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图纸会审的深度和全面性、细致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设工程施工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和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设计变更是指设计部门对原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中所表达的设计标准状态的改变和修改。所以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对规范各参与单位的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控制工程造价,进面提高设计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图纸会审和设计变更的概述和要求
2.1 图纸会审概述
图纸会审的时间应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可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协商,根据工程建设的合同工期和熟悉图纸的情况,定下具体时间后由建设单位组织,并通知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参加。
2.2 会审要求
(1)项目工程师应组织各专业工程师(技术员)、施工、质检人员熟悉图纸,细致了解设计意图和设计要点,掌握施工的关键部位,澄清图纸中的疑点,纠正图纸中的错漏。
(2)加强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最大限度地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图纸中漏查项目,消除设计缺陷,把图纸中的差错纠正在施工之前,给施工的正常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3)向设计单位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设计更加完善、合理和便于施工,以保证不出现因为图纸差错而给质量、安全、环保地完成施工任务造成障碍,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准备创造条件。
2.3 设计变更的概述
(1)设计变更是指设计部门对原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中所表达的设计标准状态的改变和修改。根据以上定义,设计变更是仅包含由于设计工作本身的漏项、错误或其它原因而修改、补充原设计的技术资料。
(2)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两者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凡属设计变更的范畴,必须按设计变更处理,而不能以现场签证处理。设计变更是工程变更内容的一部分,因而它也关系到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所以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对规范各参与单位的行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控制工程投资,进面提高设计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设计变更的要求
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则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如在设计阶段变更,则只须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如果在采购阶段变更,不仅需要修改图纸,而且设备、材料还须重新采购;若在施工阶段变更,除上述费用外,已施工的工程还须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
3 图纸会审和设计变更的主要内容
3.1 图纸会审的主要内容
(1)地质勘探资料是否齐全,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有无问题,是否符合现场地质实际情况。设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环保、节能、降耗的有关规定。设计中有无重大施工难点,或会采用造成重大环境因素以及不可接受风险的施工方法。
(2)图纸会审会主要解决施工图纸中的错、漏、碰、缺问题。设计是否符合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和有关规定、规程;图纸是否经设计单位正式签署。主要审查各层平面图在同一轴线标注是否对应。特别要注意上下层墙、柱、梁的位置变化而引起轴线编号的改变部位,弄清变化后的轴线尺寸关系是否一致。
(3)审查平面图中的大样图与索引详图是否相符、大样图与节点剖面图是否相符。这些整体与细部的图示,经常发生矛盾或不一致,也容易被设计、施工所忽视。上下各层平面图中,门窗位置、洞口尺寸是否一致。对有变化的门窗要分析是否符合满足使用功能及美观效果要求,特别是外墙上的门窗洞口,上下层有变化时,一定要仔细核对是否与该外立面图的外立面效果相符。
(4)建筑、结构、装修、水电、设备各工种之间施工工艺,尺寸位置有无矛盾;土建和安装配合方面有无矛盾。图纸说明是否齐全、清楚、明确,建筑、结构尺寸、坐标、标高有无问题,管线、道路交叉连接是否相符。门窗洞口尺寸是否与门窗表一致,洞口的位置、开闭方向是否与该房间内的家具、水、电等设备器具相协调,人的进出是否方便、采光通风是否良好。
(5)结构受力情况有无明显的错误。结构平面大样图是否与结构节点详图一致。屋面结构图,特别是坡屋面结构图中造型比较复杂的屋面构架图,看图纸是否全面、准确、清晰的反映其结构做法。如发现图纸不能清楚表达,应要求设计补详图表达清楚。
(6)按图施工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全体操作工人必须遵守的纪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需对原图进行修改时,必须严格遵循设计变更,坚持洽商技术签证制度,或由设计部门下发技术核定单,并由建设方、监理方签字认可。口头通知一律无效。
(7)水、电、暖、气图中设备器具用房设置的位置、尺寸及工艺要求,与土建图中的设计要求是否统一。如消防控制室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应在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标志,而土建设计中要看门的开启方向是否达到上述要求。泵房预埋件土建图是否与水卫图中的尺寸、位置一致。
3.2 设计变更的主要内容
(1)建设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主要涉及到:已经批准的建设规模、基本原则、主要技术标准、主要功能体系、主要部位,对外部群体景观、主要使用功能和主要施工方案有重大影响,如建筑物整体布局,道路、管线总体走向或高程,大面积地基处理,大面积路基路面结构,群体建筑立面效果,主要材料和设备的变更等。
(2)设计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应本着对工程技术、工期、投资等三大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对设计过程中的错、漏及优化问题,及时提出变更申请。对变更理由、内容及相关专业影响等,应从全局考虑并详细说明,按程序报批。
(3)监理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现场情况与设计图纸不符合,或为了减少投资,缩短工期,确保质量和安全生产,更好地推进工程建设,根据规范合理提出变更要求。
关键词:民用建筑;成本控制;成本管理;基础工程
成本控制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工程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建筑公司的信誉和经济效益。民用建筑施工成本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以及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正在逐年下滑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建筑施工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成本管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已经建筑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建筑成本控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民用建筑施工成本分析
1。材料费。材料费是工程直接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工程成本的60%―70%。要控制材料费,需要施工企业从材料的采购到库存以至领用,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材料采购方面,可根据工程计划,进行招投标,大宗材料集中批量采购,可大大降低采购保管费。在离建筑材料市场比较近的情况下,部分材料可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虚拟仓库,实现零库存。这样不仅降低了资金成本,而且减少了库存积压造成损失的风险。同时项目部要建立严格的材料收入库制度,仓库管理员和采购员要“验质,验量,验品种,验发票”。施工领用材料时,要根据预算限额领用,物质保管人根据限额领资单发料,领料必须严格手续,以明确责任,超损耗者从工资中扣除,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目标责任。
同时动员施工人员做好余料的回收工作,减少材料浪费和流失。
2。现场管理费的控制。现场管理费是与工程直接相关的成本,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直至保修期满。(1)做好雨季,冬季施工准备工作,预防因突然的自然环境变化而影响施工;(2)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施工。各个专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对于不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造成施工成本增加的,有执行负责人负责;(3)防止质量事故发生,质量事故会增加返工费,停工费,返修费,事故处理费等,这部分费用可以通过先进的施工管理而降低;(4)做好工程施工的预算,检测工作。如及时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测,做好隐蔽记录,建立质量安全检查小组,随时检查施工安全,速度情况,做好预防工作。
3。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减少安全事故损失。加强安全管理要着眼于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工程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1减少事故的发生次数,可增加经济效益,施工项目每一事故的发生,都可能会有设备的损坏,工作的损失以及工作场所恢复费用等。
事故发生次数减少,就相应减少事故处理费用,最后体现于项目直接经济效益的增加。另一方面,事故减少也相应减少了停工损失费用,表现为项目间接经济效益的增加。
3。2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通过安全设计,操作,维护,检查等措施,可以预防事故,降低风险,但不可能达到绝对安全,因此,需要安全投入,制定万一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方案,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保护现场人员和场外人员的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财产和坏境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4。改进施工工艺,合理组织施工。要加强科技管理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工艺,以提高人机工作效率。对施工生产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以及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完成和超额完成劳动定额,最大限度地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的劳动效率。根据施工作业计划,通过网络作业流程分析,充分利用现有工作面,尽可能组织平面作业,扩大工作面,使后续工序提前投入工作,提高工时利用效果,尽可能减少窝工现象。
二、民用建筑基础工程成本控制的步骤
在确定了施工成本计划之后,必须定期地进行施工成本计划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当实际值偏离计划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以确保施工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其步骤如下。
1。比较。按照某种确定的方式将施工成本计划值与实际值逐项进行比较,以发现施工成本是否已超支。
2。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以确保偏差的严重性及偏差产生的原因。这一步是施工成本控制工作中的核心,其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偏差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少避免相同的原因再次发生或减少由此造成的损失。
3。预测。按照完成情况估计完成项目所需的总费用。
4。纠偏。当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成本出现偏差,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偏差分析和预测的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期达到使施工成本偏差尽可能小的目的。纠偏是施工成本控制中最具实质性的一步。只有通过纠偏,才能最终达到有效控制施工成本的目的。对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地采取纠偏措施,从而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的主动控制。
三、民用建筑基础工程成本对象
1。成本形成过程为对象。成本形成过程为对象主要包括:一是把工程投标关,要提前测算成本,坚持低价标不揽、高额垫资不揽。二是抓好施工准备阶段,要坚持专家治理的方针,制定优秀的施工组织方案。要阅读、审核好标书和图纸,搞好一类变更。三是重点抓好施工阶段,根据施工预算、各种消耗定额费用开支标准和以确定的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措施,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控制。要坚持以技术为先导,合理安排工序,保持均衡生产。四是做好竣工交付使用及保修期阶段的成本控制。应对竣工验收费用和保修费用进行分解,列出支出、回收计划,使成本从始至终得到控制。
2。以工程项目的职能部门和施工人员对象。以工程项目的职能部门和施工人员对象主要包括:项目部各部门、施工队、班组作为成本控制对象,既要接受项目经理和上级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和考评,也应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成本进行自我控制。
3。以分部分项工程为对象。以分部分项工程为对象主要包括:一个区段、整个工程的若干个构造物。工程项目可分为许多分部分项工程,其项目成本也分布于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中,每一个分部分项成本控制的好坏均会对整个项目产生影响,为此,应以分部分项工程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对象,根据项目管理的技术素质和技术组织措施,编制施工预算,作为对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控制的依据。
关键词:建筑基坑支护;施工管理
深基坑工程包括挖土、挡土、围护、防水等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施工失败,甚至造成事故。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规程、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相关的技术规范组织施工,对各施工要点要制定具体措施,并加强过程控制。保证工程顺利完工。深基坑施工技术由于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地质情况的变化造成之前设计的支护不能满足现实施工的需求,喷锚网支护如果遇到流沙或者软土层,这样稳定性也就较差,如果不及时采取新的措施,开挖就会造成塌陷事故。另外,施工未能达到支护设计要求,加上监测部门的反馈信息有误或者信息反馈不及时,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论文没有定期观测深基坑内的沉降量和位移量,再有对所测的资料还没有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有效应急措施就继续进行深基坑的支护安装,施工单位依然按照之前的设计方案来进行。
1 施工管理现场性的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由于深基坑支护为临时建筑,不在建筑主体施工的范围内,为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及加快进度,业主、施工单位往往只强调基坑支护施工的临时性,而忽略了基坑支护施工的重要性、复杂性及风险性,致使深基坑施工时安全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延误了工期,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检验建筑施工管理是否有成效,关键就看施工现场管理的如何。实际上,建筑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通过施工现场来实现的。当前建筑施工现场性的管理问题主要有:
1.1 物料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全面性物料检查实现难当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对物料的质量控制都实施全过程控制,在程序上讲,是比较规范的,但是程序的设计经常可操作性不强,而投入物料多、用地方材料质量离散性大、材料进场的随机 性等多重不可控因素的叠加效应,导致难以对材料实施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
1.2 混凝土使用不可控因素多,管理手段有限,非人为因素多。由于运输待车、气温等条件的不利影响,从出罐到卸车整个过程,混凝土的坍落度非正常的大幅下降现象时有发生。
1.3 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手段不多,科学化水平不高一方面,施工工程中的关键技术掌握不多。尤其是对大型、复杂工程中对质量、工期、安全影响较大,施工难度较大或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等的工程施工,大多数施工企业没有完整的技术指导思想、科研课题、综合实施方法与技术措施等,对工程中的关键部分编制的实施方案针对性不强。施工阶段是项目实施的关键阶段,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当地水文气候条件,结合当地深基坑工程施工的经验和条件,确定工程的关键项目,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报监理机构审核,并强调要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2 深基坑工程施工的经验和条件
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施工单位应按先设计、后施工的程序施工,并尽量做到边施工、边监测,还要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杜绝盲目施工和野蛮施工的现象,加强对整个深基坑 施工过程的控制,保证工程顺利、安全地完成。
例如,确定土方开挖方案时,应对周围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拍照和录像,对地质勘测报告、周围建筑物及地下设施情况等信息进行分析,对特殊土质需精心组织施工,膨胀土地区不宜在雨季开挖,软土地区分层开挖的深度不宜太大。若挖土高差太大或挖土进度过快,极易改变土体原来的平衡状态,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可导致土体快速滑移,这样不利工程监控,易造成坍塌事故。
2.1 深基坑周围土体止水效果的控制
在地下位较高的地区,地下水对深基坑工程施工带来的危险程度是相当高的。地下水的来源一般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雨水及基坑周围的渗漏管道水,由于水的来源复杂,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位变化的影响,在制定止水方案时应从深基坑工程的防水、降水和排水3个方面考虑,根据地质勘察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地下水的成因,了解深基坑周围环境,对周边有建筑基坑,宜采用以堵为主,抽水为辅,否则会导致基坑周围土体与水体的流失,使建筑物不均匀沉陷,甚至发生坑底流沙、管涌等现象,增大了处理难度,拖延了工期,反之,以降水为主。
止水帷幕是高水位地区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常用的止水措施,其施工方法主要有高压喷 射注浆法、浆喷深层搅拌法、粉喷深层搅拌法和压力注浆法等。采用浆喷深层搅拌法进行止水帷幕止水施工时,如果止水帷幕的搅拌桩成桩质量不好,深基坑开挖后会出现渗水较多的现象。若此时再采用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则延误工期、增加造价。因此,在该类止水帷幕施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2.1.1 保证桩体质量。确定合理的水泥浆掺加量,保证桩体搅拌均匀、桩长达到设计深度,避免桩头出现搅而无浆的情况,特别是在土层情况变异较大的地区,因搅拌桩的桩径不易控制,容易导致止水失效。
2.1.2 保证桩的搭接长度和密实度,杜绝孔洞、蜂窝及桩头开叉的现象。
2.1.3 不得随意在基坑支护结构上开口,否则会影响支护结构的安全,也破坏了止水帷幕,导致地下水的渗入。
2.2 深基坑支护的信息化管理
基坑支护结构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安排专业施工监测人员对基坑现场及周围建 筑物进行监测,根据基坑开挖期间监测到的基坑支护结构或岩土变位等情况,比照勘察、设计的预期性状,动态分析监测资料,全面掌握位移变化的大小、方向、变化频率,对照报警标准,预测下一阶段工作的动态,及时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预报,超过位移设定的预警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监测的主要内容有: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支护结构沉降和裂缝;临近建筑物、道路的沉降、倾斜和裂缝;基坑底隆起的观测等。以上监测除每天进行目测之外,一般每8~10m设一个监测点,关键部位适当加密,开挖后每天监测3次,位移大时应适当加密。
观测结果要真实反映所测目标的动态趋势,并绘出变化曲线图,以传递险情前兆信息,找出险情发生的必要条件,如地质特性、支护结构、临近建筑物、地下设施等,结合相关的诱发条件,如气象条件、开挖施工、地下水变化等,根据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进行科学决策,以排除险情。开挖较深的基坑时,还应测试支撑的内应力,当应力值达到设计值的90%(或支撑变形达10mm)时,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另外,因现场施工情况复杂,监测点极易被破坏,要注意对监测点的保护。
2.3 施工过程应急预案
对于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更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技术准备。常见的突发事件有:基坑内管涌、流沙;基坑支护局部出现成因不明的裂缝、沉降;气象异常,出现持续多日的狂风暴雨;相邻工地施工的影响,如降水、打桩、开挖土方;地下障碍物妨碍基坑支护结构或止水帷幕的施工等。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会同相关单位研究解决办法。
3 结束语
随着基坑支护工程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一些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理论和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建设的需求,导致基坑支护工程的各类问题频频发生。因此,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我国基坑支护技术水平,优化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理念,对于保证建筑物安全、高效的建设,提高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暖通工程;施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U260.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日益提高的建筑质量要求以及人们逐渐提升的居住环境舒适度要求,均要求建筑暖通施工必须具有较高的施工保证。但是暖通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空调、采暖及通风等系统,安装起来较为复杂。复杂的施工工序和较多的施工环节则不可避免地出现施工问题。如果想要做好暖通工程的施工,那么就要在工程动工前,认认真真做好施工计划,而且要依据现行规范、设计要求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一、暖通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暖通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在大型建筑工程中,暖通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分项目施工工程,也是当今民用建筑安装工程中的施工难点所在。建筑物能否正常的使用由建筑暖通工程的安装施工质量决定。暖通工程施工涉及到众多因素:如图纸、资金、进度、成本等,因此,一定要加强暖通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这就需要施工单位有一个全面综合的掌控,才能将暖通工程管理控制得又快又好,否则,将很有可能造成工程质量的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损失。当前,暖通工程的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图纸设计问题
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很早就实行了施工图审查制度,实行施工图审查制度以来,设计人员在执行国家有关设计规范、规定及标准等方面的意识大大加强了,施工图设计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目前基建项目多,工程类别杂,所以在执行设计规范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做法。当前暖通工程图纸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设计说明内容不完整,其次,平面图和系统图深度不够,关键内容出现遗漏和忽略。
设计图纸在暖通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相当于指路明灯,如果没有它,那么施工就无从谈起。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设计的图纸都是合格的。有些时候我们在施工到一定阶段,会发现图纸不符合现场情况,有时还会出现设计人员要求使用的材料与整个工程不符,有时设计人员的设计可能完全出了差错。所以,如果一味地盲从图纸,很有可能造成工程返工。出现这种情况后,虽然主要责任不在施工方,但毕竟延误了工期,造成了经济损失。
资料管理问题
施工资料是暖通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内业整理管理论文和外业施工之间的有机结合。在暖通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施工管理是贯穿于始终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暖通空调工程的每个工程部位和施工阶段都要对施工的资料进行确认和签字,这是为了很好的遵照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相关标准。因此,暖通工程从预埋开始的报验资料到最后的联合试运转资料都需要监理单位或业主单位的认可和签证。到施工结束时再去补签资料,不仅签证困难,其真实性也会大打折扣,发生问题也不容易补救。
3、暖通工程资金配置问题
资金问题是制约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暖通工程中也是如此,为此,资金的合理配置成为当前建筑企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暖通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两个核心要点是资金和进度,它们很大程度决定了整个暖通工程质量的好坏。我们知道,如果想要解决好资金的问题,要不断地与对方沟通,取得一致意见,让建筑商按时拨放工程款,保证工程用款,同时自己也要积极主动地自筹资金,保证工程进度。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人员、材料和资金基本协调一致,按照制定好的施工计划,进行施工作业。
工程进度控制问题
暖通工程虽然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配角,但是对其进度控制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施工顺序和整个进度。因此,在制作施工进度计划时,要加强施工管理人员和其他分项工程施工的协调,及早做好计划,在工程施工时要及时调整,防止窝工和工期延长情况的发生。还要做好材料管理工作,供应时间、市场的价格等,管理人员都要掌握详细信息,保证施工中物资的供应。
二、提高暖通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1、加强图纸会审工作
我们在接到暖通工程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熟读图纸,仔细地去研究图纸中要表达的内容,将图纸读懂读透。要认真去领会设计人员的设计思想,清楚设计人员的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效果,还要研究清楚他们在材料和设备方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去工程现场做现场校核,若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和现场情况不符合的地方或者有明显错误的一定要及时和设计人员沟通,对于真实不符的要及时修改。只有这样严格的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去执行施工,才能够将资源合理地配置和使用。
2、加强对员工整体素质的培养
施工人员在暖通工程的施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人员的素质会对整个施工进度和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现当今,出没在建筑行业一线的大都是农民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水平相对比较低下,然而暖通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比较高的一种工作,因此在暖通工程施工之前,施工组织人员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首先要进行技术交底,然后要对施工班组进行内容讲解,对他们进行分工,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所以,洋相将暖通工程顺利地完成,施工企业就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他们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工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还要让现场管理和组织人员清楚地明白每一道工序和流程;当然施工企业可以聘请优秀员工,那样将会有更可靠的保障。
3、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金和进度的同步进行
在暖通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中有两个重点就是资金和进度,它们两个对整个暖通工程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做好这两方面的安排作用十分之大。首先,我们要解决好资金问题,要经常和对方进行交流,让对方明白资金在工程进行中发挥的作用,好让对方及时拨工程款,作为施工企业也要通过不同的合法的渠道去准备资金,为该项工程的完成做充分的准备。然后,施工进度的安排上要科学合理,在这个工作中,管理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要做到心里有数,确保资金和材料保持协调,要按照编制好的施工计划,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控制好施工进度。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并做好记录和总结。
4、加强监理工作
大家都知道,因为暖通工程属于配套专业,这样很多不足等到交付使用才会被发现,暖通工程监理师应做好全程监理,具体包括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的监理工作,避免最后发现质量问题。同时,建立暖通工程施工质量制约点信息库保证工程的质量,监理工程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建设部所颁布的最新有关信息,在工程监理中,执行最新的标准。
5、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要考虑到环保方面
在暖通工程中,暖通设备的噪声和锅炉房的烟囱的高度要符合环保要求。首先要仔细研究设计图中是否考虑到了环保方面,是否将环保方面的因素加入到了设计之中,比如设备前后是否是设置了消音设备、消声静压箱、消声回风口,设备的支吊架是否设置了减震设备等;除此之外,即使有这方面的考虑,在施工之前,要认真地检查和校核这些环保方面的设计,检验它们是否符合先关规范方面的要求,然后才能施工,最终达到环保的效果。
结束语
总的来说,暖通工程虽然在建筑中中扮演者一个辅助的角色,但是它却对整个建筑的功能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仅要从工程本身出发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严格地按照施工要求和规范进行操作,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员工素质的培养,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最佳的方案,从而实现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魏玉龙.施工中暖通空调安装存在的问题与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