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这种虚实结合,才能更好地把握、分析文学作品。不过,在这里我们将其称之为“空白艺术”。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教研教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讲究师生、生生合作,最终达到探究的学习目标。怎样才能完成这些目标呢?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
一、在处理教材时,给学生留下思考空白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就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里的“思”其实就是给学生留下空白的思考天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过程的意思。
然而在长期的教学模式中,师授生学占了主流。学生一直是学习的接受者,教师按既定的教案设计问题给学生,答案也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基本上不给学生主动或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于是课堂成了老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尤其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一堂课教师是滔滔不绝,面面俱到,生怕哪个知识点没讲到位,会给学生的成绩板块留下“空白”。实质上,这种满堂灌输的旧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所以我在教授《项链》这篇文章时,就大胆运用空白艺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角度的创新思维。对于文章结尾一句“可是我那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记录员,让大家合作讨论,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局,比比那个小组 的结局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果各小组同学都能各抒己见,有从鲁瓦栽夫妇角度写的,也有从佛来思节夫人的角度续写的,还有从车夫角度写的,更有从项链的真假角度以及珠宝店老板角度写的……不一而足。
这样通过学生的参与,交流,共享。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拓宽了学生作文的思路。
二、在教学时间上给学生留点“空白”
《劝学》里边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谈的是只思考而不去学习的道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吾尝终日而学也”。没有“须臾”时间去思也。从早到晚,学生的时间都被排的满满当当,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众所周知,牛吃完草料还有一个“反刍”的过程,那么学生在什么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呢?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空白。于是,在教授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道士塔》第二小节时,作者这样写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我有意识地放慢速度,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等什么?”,自然而然学生就会产生思考,联想到王道士这个愚昧人践踏文明的可恶行径,也能从中体味到作者的愤慨与无奈。还有在教授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有意让学生感悟大师言简意丰的艺术魅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就放慢速度。语调沉重,学生自然在脑海里会形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不出话来?作者以什么来纪念?然后再让学生讨论。那课堂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学生的思维被点燃了。也就达到了对文章“情”的体验,“理”的感悟。
除了上述之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的空白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给学生这么多的时间,学生能主动学习吗?这种模式会不会影响高考成绩?从目前看这种方式可能不受“功利性”家长的欢迎,也可能不会马上出成绩。但我们要从树人的角度思考,我们教书育人培养的不是一个个充满填充物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抓住新一轮改革的契机,长期不懈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新思维新见解的平台。让他们多一些自己的真知灼见,少一些固定模式的浇灌。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并非否定传统。
对于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课堂教学模式,虽很难明确,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即先由学生自主或合作性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出的许多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激疑式等仍然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更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改革的是什么?答案是明确的,即改革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转变“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2.面对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必须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和课文课程同步发展。当今的学生,即使生活在农村,也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知识面大大拓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一样。如以笔者所教班级为例,在开始讲解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时,学生对刘和珍的死就很漠然,因为他们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又沐浴改革的春风,是家中的小皇帝与小公主,没受过苦,不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因此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积极地从以往的“填鸭式”教育中转变过来,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要贯穿历史知识、文学精粹、爱国主义、时代风云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去积极地探索语言文化知识。
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农村高中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和英语较差,因此,学习语文特别是选修语文的较多,要想引导好学生,语文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终身学习,拓宽知识视野,也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3.吃透教材,再度开发。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搞好教学,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教好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既定课程内容的传递者,教材教案的复述者。新课程要求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教材和教学参考所承载的知识只是课堂教学中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要去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语文课学习的知识在课内,考查的在课外。要通过教材的学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除了用好教材,自己也要开发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包括图片资料、历史文献、网络资源和其他学科资源等,还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师生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分析和建构并生成新知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方法的运用与研究
高静文
(清远市清新区滨江中学,广东 清远 511867)
摘 要:本文结合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从学生来再到学生中去,制定切实可行的语文教研组教学计划,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运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和励志、尊长和重情、谦和和礼让、求学和斗志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学生;运用与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声色冲击着当代的高中生,许多九零后的学生无法自控以致无法自拔,正义、道德、理智、诚信……早已抛之脑后,随之而来的是自私、任性、叛逆、脆弱……[1]其次,由于缺乏完善的德育可行的检测手段,学校、家长、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率仍然是升学率、重点率、名牌率,德育的现状不容乐观[2]。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极大困境。在高中的诸多学科中,语文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工具性很强,人文精神最丰富的学科,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一、贴近学生,制定可行语文教研组教学计划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唯利是图”,将培养高中学生在考场上“能得分,得高分”作为唯一目标,根本无从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3]——既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能有效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高中生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及判断方法,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尚未定型,有极强的可塑性。高中语文教研组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中要有德育的培养的计划,以及实施教学的方案,配合教案结合实际,让教研组成员明确德育培养目标,并依据培养计划在教学中充分的结合德育实施教学。优秀的、有效的语文教研组教学计划利于正确把握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更利于学生对德育的更高认识,才能使高中语文学科回归本源,全面彰显其功能和价值。
二、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教师平时应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在学生面前起到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而教师作为学生经常接触的人,其言谈举止和表率行为对学生有着毋庸置疑的重大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和课余生活中,教师应尽自己所能成为学生的榜样,用同样的道德规范评价标准来提醒和约束自己,引导和培养学生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爱国、励志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政治、历史学科的任务,同样也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中有许多优秀的古文诗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苏武传》,有古今名人,例如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岳飞、陆游等等。文章内容和作者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爱国情怀,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都为当时和现在的人们所倾慕和景仰。
而通过《纪念刘和珍君》、《〈呐喊〉自序》、《死水》、《荷塘月色》等近现代篇章,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体会鲁迅先生和闻一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爱国志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激发学生们强烈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和“以天下为己任”是现实的需要和青少年应该担负的历史责任感。
(二)尊长、重情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仁爱孝道的教育是必要的。仁爱孝道是各种道德学说中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例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李密的《陈情表》,可以让学生体悟祖母的抚养之艰辛、李密的拳拳尽孝之心;有感情地朗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以让学生体悟祖母、母亲对儿孙的关爱之切;《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所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具有一个社会大家庭所特有的浓烈人情味和生活情趣。遵循这一思想,将展现出一个融洽、和谐的社会。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体会这些至情至孝的文章后,给予学生时间充分的思考,父母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们拿什么回报他们。让学生在文章学习中体会父母及其身边的人都是很爱我们的,努力学习才不辜负父母。
(三)谦和、礼让
由于目前我国独生子女较多,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礼让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应巧妙地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对学生加强谦和宽厚的美德教育。《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负荆请罪”告诫和教育学生要相互团结,更能深刻体会到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大公无私,廉颇的知错就改。高中教材中有较多的孟子文章,孟子特别重视培育学生的高尚道德精神,形成“大丈夫式”的独立人格,其中就包括谦和礼让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东莉.德育的人文关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